记叙文复习

2024-04-08

记叙文复习(精选6篇)

篇1:记叙文复习

期中复习之记叙文阅读复习

(一)好好活着就是爱李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春天的气息已经荡漾在这座北方城市的柳梢,暖暖的春意拥着含苞花蕾。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②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③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这春意浓浓的季节里消逝了。春天是生机勃发的美好季节,海子却走了,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④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煮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⑤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⑥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为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⑦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个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

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⑧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⑨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⑩ 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本文选自《读者》,有删改)

1. 从内容和修辞两方面对第⑩段中划线句子作

简要赏析。(4分)答题示例:内容作者借天空对大地表达爱意的形式,告诉我们做儿女的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关爱和回报自己的人(2分)。修辞:运用了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答出一种即可,1分)形象生动地强调 1

了儿女应该如何回报亲人对自己的爱(1分)。(意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中加点词“笑眯眯”......的理解。(2分)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答题示例:母亲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劝诫儿子,从中可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包容。

3.读完此文,你对海子的自杀有何看法?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悟。(6分)

开放题。看法表述2分,联系生活实际2分,答出自己的真实感受2分。(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

(二)母爱的温度

①我10岁时,她偷偷塞给我的糖块要比给弟妹们的还多;我13岁上初中时,她常步行十几里路给我送来饭菜;16岁我考入中师,她逢人就夸我聪颖好学;我22岁结婚时,她不顾儿女们反对给我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我34岁被丈夫抛弃时,她曾拿着菜刀为我拼过命讨过说法;到我40岁以后,她仿佛变成了我的孩子,紧紧依赖着我舍不得离去„„

②别人都说我们母女情深,可我知道,她是我的后妈,也不曾忘记她以前对我的不好。

③她嫁给爸爸时带来四个孩子,四个孩子跟我的年龄不上不下。她懒得叫我的大名,一口一个三丫头,叫得我真跟个丫头似的低眉顺眼,忍气吞声。我为哥哥姐姐们洗衣做饭,为弟弟妹妹们梳头叠被,她还不满意,常常是手叉在腰里骂上半天。

④她一辈子争强好胜,一辈子不说软话,一辈子不肯吃亏。这么一个强硬的人,却在去年病重时,泪水涟涟地拉着我的手反复提起一件关于鸡蛋的往事。

⑤她以为我当时年幼如今早已忘记。那天是她第一次给我吃鸡蛋,那天是她第一次紧紧地搂抱我,那天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的开始,这么重要的事情,我怎会忘记?

⑥30多年前,鸡蛋是那么稀罕,可那次父亲竟一下子捎回五个熟鸡蛋。在饭桌上,她小心仔细地剥开

蛋壳,每剥好一个鸡蛋,她都会放在鼻子前深深地吸口气,说:“好香啊!” 【A】然后再一一递到她的四个儿女手中,一边幸福地欣赏他们狼吞虎咽,一边不时地骂道:“慢点吃,噎不死!”

⑦最后,她把剩下的小鸡蛋扔到我面前。我小心地剥开,正准备一口吞下时,突然想起我那升了天堂的母亲,又想起刚才她嗅鸡蛋时陶醉而又贪婪的神情,我强忍着口水掰了一半分给她吃。【B】她惊诧了片刻,继而一把搂住我,当我回头时,却看到她满脸的泪水。

⑧此后,她看我的眼神温柔了许多,甚至当着她亲生儿女的面亲我的脸蛋,说我是她最贴心的乖女儿。

很长时间,父亲和我都无法适应她突然的转变。

⑨不敢辜负这么一个厉害女人的爱,我亦从心底去爱她:心疼她,为她洗脚搓背,为她勤奋学习„„

而她,也像是把对五个儿女的爱全集中到我一人身上,即便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在长达4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我们早已融为一体。

⑩子女都工作后,她的四个儿女其实都过得比我好,她却固执地挤在我不足7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

我训骂孩子,为我与邻居争吵,甚至把兄弟姐妹们塞给她的生活费悄悄攒起来给她的外孙做学费。

(11)去年她过世后,我常想:“为什么我们的感情比有血缘关系的母女还深?”很久很久,我才明白:我们一直以为母爱是无私的,并心安理得地享用它,却从来不曾想过母爱也是有温度的,你用冷心去触摸它,它是低温的;你用热心去触摸它,它才会燃烧得更炽烈。

1.概括“鸡蛋往事”的内容(25字以内),并说说

这件事在文中说明了什么。(5分)

内容:母亲故意给我小鸡蛋,我却分了一半给她吃,让她很感动。这件事说明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的开始”,母亲对我的态度从此改变,母女关系从此变得融

洽。

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对文中描写母亲的【A】【B】两个画线句任选一句加以品析。(4分)

【A】句:句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了母亲

对子女的关爱和一个母亲的幸福感,又表现出了母

亲性格的泼辣。

【B】句:“惊诧”是继母对“我”分鸡蛋给她的行为感到吃惊,然后用“搂住我”来表示自己的激动,此句表现了我的举动让母亲既吃惊又非常感动的情形。

3.谈谈你从此文中得到的启示。(6分)

(1)我们要多多关爱父母,疼爱父母。

(2)爱不仅仅让我们享受,我们还要懂得感恩与

回报。

(3)他人的任何帮助,任何关爱都不要心安理得,付出的人也需要理解和理应得到尊重。

篇2:记叙文复习

语段阅读是中考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考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阅读理解。近几年,很多省市只选择两种文体加以考查,其中必考的一种文体就是记叙文。同时,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因此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内容丢分较多。可见记叙文阅读练习在复习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记叙文的分类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二、记叙文的知识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2、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3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4、记叙中的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6、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7、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考查要点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众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分析写作方法,明确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四、题型特点

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五、题型归类

1、基础知识类

例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例2.加线词语“情不自尽”中的错别字是什么?正确的写法是什么?

例3.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整体感知类

例1.你认为作者讲的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

例2.从全文看,点明“心存感激”深刻内涵的一句话是什么?

例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例4.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展开叙述的?请作简要分析。

例5.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例6.本文主要表达了我对奶奶的什么感情?

例7.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人物?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例8.初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或其他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

例9.本文没有结尾,文中的“我”经历生活的磨炼,在父亲的引导下,后来取得了怎样的成功与人生感悟?请联系上文,展开想像,续写一个结尾。(不超过60字)

3、语言感受类

①分析词句含义:

例1.揣摩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说它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例2.第六段“安徒生童话历久而弥新”中“历久而弥新”的意思是什么?安徒生童话为什么会“历久而弥新”?

②句子赏析:

例1.文章后三段的议论抒情部分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精彩语句。请摘录一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并写出你的心得体会。

4、评说类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答案多元化,一般不设唯一答案,允许和提倡答题者有个性化的认知。

①要注意把握正确的观点。即尽量客观地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作用和影响。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主流。

②注意抓住要点,讲清主要观点即可,这样会显示思路的清晰;不必面面俱到,尤其是脱离重点的泛泛而论。一般来讲,评论不宜过长,要考虑篇幅等因素。

③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明,不必刻意追求文采。

5、心得体会类

这类试题的解答,要注意命题者所设定的具体要求,然后紧密结合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谈体会,谈所受到的启示。这样,才会避免出现“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问题。另外要注意确定切入点、即在要求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体会真切、认识深刻的一点来谈。

6、联想、想像类

这类试题值得注意的是,其主观性极强,但是无论是联想还是想像,都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合于情理。出人意料,但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

7、知识迁延类

这类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生活积累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等。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

如:考查课外名著阅读积累和语言表述的试题、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考查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的试题等均属于这类题型。

8、探究问题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在这里指的就是思考。解答这类问题,首先是要注意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和准确把握。其次,探究的结果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失去其可信度。

9、比较类

这类试题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新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也需要注意整体感知,除此之外,要注意比较的“点”,即从哪些方面作比较。有的试题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则需要自己去确定。

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及做题技巧,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提高对现代文知识的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提高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复习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记叙文的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

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记叙文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记叙文的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记叙文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根据具体文章作分析

7、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8、记叙文的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记叙文的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描写、语言(对话、独白)描写、神态(神情)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10、记叙文的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记叙文的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二)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三)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四)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提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人

称:

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 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 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 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3、角

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4、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先始后终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5、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五)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

间:夏夜

点:去赵庄的船上 人

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二、具体阅读方法训练

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

貌: 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

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

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

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一般由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和事件意义组成,所以可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篇3:记叙文复习

一、讲“小事小情”, 以小见大

在初中写作教学中, 坚持“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 是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一叶落而知秋, 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利用身边的平凡微小的故事为载体, 在让他们叙述“小事小情”的过程中, 达到在平常的蕴含深刻、微细中挖掘大道理的目的, 真正体现出记叙文写作活动中应坚持的以小素材来反映深刻主题的基本技巧。

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实践中, 笔者总不忘从已有的资源出发, 积极归结教材中相关的名家大师作品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绝大多数的大作家都能巧妙借助“小事小情”来抒发自然真挚的情感。如, 散文大师朱自清前期散文的代表作《背影》中, 只写了他的父亲买桔子这样的一件小事, 却精巧地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还有, 法国都德的短篇《最后一课》中, 仅通过沦陷区里的一个小学校的一节课, 描述了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一些“小事”, 但却无限地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真实地展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这些写作成功的范例都为我们的学生开展记叙文写作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每年初一新生一入校, 我们学校都会例行新生军训。笔者曾在军训结束后的第一次写作课, 布置学生围绕军训感悟和体会写一篇500字的记叙文。有一位学生以《那一片汗渍》为题, 写到这样的一段:

今天是军训的最后一天了。军训的一周里, 我的心理经历了从紧张、疲累到现在的坚毅淡定的变化, 我收获了很多感想和体会。但在这一周里, 始终萦绕在我脑海里的却是李教官背后的那一片汗渍。我看见李教官每天都会准时到场参加指导训练, 都会换上干净整洁的军装。到一天的军训结束的时候, 我总会不经意地看到他背后又重新凝结起来的一片汗渍, 在绿色军装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荧光闪闪, 一直吸引着我的注意力。我想, 他那一片汗渍是努力坚持的结晶。没有李教官的以身作则坚持到底, 我们就不可能取得军训的良好成绩, 我们就不可能从第一天的“站没正形、走不像样”到今天的“雄赳赳、气昂昂”的转变;我想, 他那一片汗渍是严于教诲的成果, 没有他的悉心严格要求, 我们就不可能培养起严谨的学习和锻炼的态度……

看得出, 这位学生选取了一个较小的写作切入点, 他以李教官背后的汗渍这样的不易为人所关注的情景作为自己写作的“支点”, 并通过教官的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来表达小作者的军训体会和感悟, 体现了他独特的捕捉写作灵感的能力, 以及巧于借助小细节来体现写作主题的良好素质。当然, 教师也可以利用写“下水文”来示范引路, 通过给学生讲述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小事趣事,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写作兴趣, 习得写作技巧, 并勤于在身边小事中观察生活、体味生活, 养成一种自主自觉的写作习惯。

二、述“真人真事”, 抒发真情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写记叙文, 不仅要有“真人真事”, 还应有真实的情感。要让学生明确, 只有通过积极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经验, 并勤于掘取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述说人和物的真情实感, 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写出好文章。如, 笔者曾在七年级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中,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和周边的人和事, 以“我______”为题开展“讲故事、写作文”课堂比赛。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有不少同学写出了许多新鲜活泼、有个性有特色的好文章。如张力军同学就写了“我的第一次闯红灯”, 以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闯红灯事件为素材, 写出了他不遵守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情感体验, 特别是描述闯红灯过程中的矛盾的心理斗争的文字, 形象地表现出他由焦急、紧张到懊悔的心理变化。下面是截取其中一小段:

我眼看着电子手表的时间在一秒一秒跳过, 上课的时间很快就要到了。今天妈妈让我自己独立上学, 快要到学校的红绿灯路口, 我在焦急地等待着绿灯的出现, 可是还有一分多钟。我左右看着, 却没有车辆通过, 只有那安静的红灯在一秒一秒地闪着变化着。我突然想, 平时我都没有闯红灯, 现在又都没有车, 我是不是应该快速地跑过去呢?我的心情一下子紧张起来、专注起来, 左右再看一看, 还是没有车。赶紧!我一咬牙, 一抬腿就迈出去了。但我心里立刻变得忐忑不安起来, 边迈步边左右快速地瞄着;突然, 我耳边隐约响起一个浑厚的声音:“小朋友, 别那么赶, 不要闯红灯啊!”我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 我要尽快过去……啊哈, 我终于过来啦!我飞一样地跑进校门, 在上课铃声刚响的那一刻, 我终于没有迟到。第一节课, 我的注意力始终还在闯红灯的惊险回忆中。我是不是太冒险了?以前老师们的安全教育都忘记了吗?是不是违反了中学生应有的文明礼仪?我一直在想, 有点懊悔, 有点失落, 有点……

写文章就是讲故事, 要写好记叙文也不难。这位学生以亲身经历来说自己的故事, 并且心理活动描写细致, 事例平凡却有代表性, 触发不少有过相同经历的学生们的心灵, 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认同感, 也引发他们再一次思考:“这样做对吗?我也有过这样的行为吗?我也能像他这样勇敢地写出来、讲出来吗?”好的文章, 一定有好的故事。叙写故事, 就是描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表达真实的事件和情感, 只有真实的, 才是动人的。

同时, 真实的故事也应借助于写作情绪的烘托, 适当的艺术化修饰对基于真人真事的情感抒发有着重要的激活作用, 具有“艺术的真实”特色的文章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在学习记叙文写作时, 不少学生面对真人真事, 却未能有效抒发自己的积极情感, 这不仅是由学生的年龄、人生阅历及学识的制约, 而且在于学生对待生活缺乏激情, 缺乏用心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欣赏生活的态度。所以, 我们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 要善于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在感受“真人真事”中学会体验生活、领悟生活, 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抒写出生活美文。

三、寻“新颖故事”, 创新立意

讲故事写记叙文, 还要注重创新立意, 寻求新鲜独特的文章主题。新颖别致、富有深意的故事更能增添文章的深刻意义和价值。“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指引我们的学生多观察生活、用心领会生活, 发掘有意义的、新鲜的写作素材, 鼓励他们写出好文章。如, 在每年的母亲节来临之际, 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写一篇以妈妈为主题的记叙文, 多数学生都会有感而发, 但有特色、立意新颖的作品却不多见。有一次, 笔者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 发现了一篇标题为“礼物”的文章, 作者是班上平常很不起眼的小女生谢楠。文中主要描述了她为了在母亲节来的时候, 能亲自送一个特别的礼物给妈妈, 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请求同学帮忙, 学会了上淘宝网, 并借助同学的力量, 网购了一付加长洗衣橡胶手套, 要在节日时送给妈妈。她在文章里这样写送给妈妈礼物时的一段情景:

这一天, 节日终于到来了。一大早, 妈妈在匆忙为我准备上学的书包和水杯。我微笑着站在她背后。她一转身, 似乎看出我的神情有点不一样, 用手摸了下我的额头, 就问:“怎么啦?”我轻轻地摇了头, 说:“妈妈, 今天是母亲节, 我要送个小礼物给您, 希望你会喜欢, 好吗?”妈妈听了, 微笑着说道:“不用送我礼物, 只要你认真读书, 开开心心生活, 我就知足咯!”“你看!这是我送个你的礼物, 你看看, 喜欢不?”当妈妈揭开礼物盒子, 看见了洗衣手套时, 立刻会心一笑说:“我的乖女儿, 妈妈没有白疼你啊!”“妈妈, 以后你洗衣服、做家务就可以戴着我送你的手套了, 这样你的手就不怕被冻伤了。虽然现在天气还比较暖和, 但你可以留到冬天用哈!”

学生围绕母亲节活动主题, 都会从“感恩”的视角来写, 都能表现出对妈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但要挖掘新颖的素材, 从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来写却为数不多。谢楠同学以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流行参与网购的实际出发, 不像别人都是网购喜欢的衣服、食品、玩具等, 而是将自己网购一副手套送给妈妈作为母亲节的礼物为素材, 选取了熟悉生活中的“新鲜”场景, 树立了一个“新颖”的写作视角, 表达了另一番意味和意义。所以, 要选取“新鲜”事, 觅得“新颖”视角, 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需要开展拓展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如在材料作文训练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准确审题, 围绕作文素材展开遐想, 积极挖掘素材内涵, 找寻新颖的写作视角。其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立意, 多肯定、多表扬, 帮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 鼓励他们写出更多的有新意的好文章。

四、制“故事情节”, 精巧设计

说生活故事, 写好记叙文, 同样也需要精于设计故事情节。优秀的记叙文中, 精致巧妙的故事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 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能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 总是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许多名家名作都将巧妙的构思寓于故事的情节铺展过程中, 如灵活利用象征手法、过渡言志、以物喻人、以景抒情等文学表现用法, 精致安排文章体裁和各部分的详略布置, 还运用点题、呼应、衔接、遣词造句等多样化的写作技巧, 在故事情节的矛盾运动中配以精致的语言文字和有效的写作技巧, 从而写出了生动真切、有滋有味的好文章。

如, 在我校开展“精神文明月”活动中, 语文组举办了“我爱我家”征文比赛活动, 收到了几十件优秀作品。学生们或讲述家庭成员的典型故事, 表现家庭中浓郁的亲情、爱情、友情;或从孩子成长的角度, 描述父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情感冲突、理解、升华等;或从生活琐事出发, 以家庭中的小事小情为切入点, 描写了现代家庭中互尊互助、和睦相处的家庭美德等。这些作品都写得很精彩, 他们都在文章的构思上下了很多工夫, 在讲述平凡的家庭故事中展现出幸福家庭的鲜活特色, 体现了小作者们的别具匠心。其实, 这些构思精巧的文章思路在课本里随手可得, 在身边的生活中触手可及, 关键是我们的学生如何学会细心地观察生活、体味生活, 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寻新颖的写作主题,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 每个学生都是有故事的人。要写好记叙文, 我们的学生应学会讲故事, 讲好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美好故事, 在讲述故事中走进学习和生活, 锻炼表达能力, 提升写作水平, 积极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发掘不平凡的细节, 触发感动, 抒发感怀, 激扬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龙晓燕.浅谈作文教学指导——讲故事式[J].小学教学参考, 2014, (06) .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示范课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CD].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3]陈成龙.我们都是“故事大王”[J].语文建设, 2014, (09) .

篇4:浅谈记叙文阅读复习

记叙文是范围最广泛的一种文体,凡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构成的新闻、通讯、游记、传记、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等等都属于记叙文,因此应抓住难、重点,进行有效复习。

一、掌握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一)、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的六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并不是在每篇文章中都全部出现,作者往往根据文章的需要,有的具体说明,有的暗示,有的却省略。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搞清什么时间地点,有哪些人物出现,发生了什么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分析了这些要素以后,还要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如一根丝线,把文章中的人和事有机地联在一起。弄清了这些内容,就为进一步分析文章做了充分的准备。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记叙了57年前(时间),我和伙伴玩腻了弹子游戏(起因),去爬悬崖(地点),由于“我”(主要人物)的胆怯上不来下不去(经过),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故事(结尾)。

(二)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例如:《散步》《最后一課》。顺序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例如《背影》。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3、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羚羊木雕》。插叙的作用:对文章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记叙文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也就是文章的布局谋篇。在整体感知和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要分析各自然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把联系紧密意思完整的一个或几个段落归纳起来。划分结构可按时间的变化;按地点的转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故乡》;按描写的角度,如《春》,按感情的变化,按文章原有的某些标志划分。此外,还要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上下文连贯紧凑);照应的句子(文题照应、首尾照应、文中间的前后照应)。段落划分好了,就要归纳段意。段意的概括应准确完整而又简明扼要。

(四)分析记叙文的思想内容

这项内容历年来是记叙文阅读中的重点,应引起注意,加强训练。

1分析人物形象。对侧重写人的记叙文,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人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①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②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③分析人物与环境的关系;④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

2分析事件或故事情节。对侧重叙事的记叙文,也从四个方面把握事件所包含的思想意义。①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分析场面、细节;④分析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感情。

3对侧重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和其他记叙文中写景状物的内容,可以从下面四方面把握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意义。①分析景物的特征;②分析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③分析事物与人的关系;④分析作者对景物的态度及感情。

二、熟悉掌握记叙文的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巧分析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1外貌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外貌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鲁迅《故乡》中二十年后的闰土的肖像描写:“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里的肖像描写表现了闰土麻木、迟钝、痛苦的性格和情感。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给读者鲜明的视觉印象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知、生动化;语言描写则易表现行动所不易显示的细微情感、态度等。如《孔乙已》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提示孔乙已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3心理描写。小说家在刻画人物的时刻,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的。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外露,要准确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就要把人物的外部形态与内心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4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人物、环境、物件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如《变色龙》中脱大衣穿大衣的细节描写、就暗示人物具有变色龙的特色,揭示了人物见风使舵的典型性格。

(二)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天气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如:“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孔乙已》此时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凉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孔乙已悲惨的命运。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雨越下越大了,裹着冷风,夹着雷鸣,一起向慌乱的人们袭来,也好像在向没带雨具的我示威。……妈妈来给我送伞来了,《雨中情》有了这场雨才有了妈妈送伞的情节,才能体现妈妈对我的爱,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象征和暗示

例如《故乡》中“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此环境描写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5为下文作铺垫

例如《雨中情》中一开始便写大雨倾盆,而我却没有带雨具这恰好为下文妈妈送伞的情节作了铺垫,体现了妈妈对我的爱。

篇5:记叙文复习

• 记叙文阅读内容多为写人记事类文章,亲情、人情方面,培养学生真实情感与健全的人格。

答题原则:

• 记叙文阅读三步曲: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读材料,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大致脉络层次。

•(2)审明题干,明确出处,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及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精读、分析、概括。

•(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结合主旨,抓住关键词句,理清答题步骤,用术语分点做答。

中考记叙文考题类型有:

1.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 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

• 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形式灵活多样,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几种常见的照应: ①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

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使文章的思想精华醒目地揭示给读者。使读者清楚标题的意思。

③行文中前后照应。可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

2.题目——题目的作用

• 内容上:(1)把握象征意义;(2)题目浅层及深层的含义;(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构上:(1)文章线索;

(2)文眼;揭示文章中心;(3)吸引读者、新颖;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3.概括——概括事件、全文中心

•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 形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4.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 所谓关键语句,对记叙文来说,包括: • A、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 • B、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 C、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 D、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 • E、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2)内容上作用: •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 • 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5.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 1、必须用第一人称; •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6.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7.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4)结合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性格或文章的主旨分析,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起了怎样的作用。

词语选用

• 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 方法:

• 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 B、一般是往前找; • 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6)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8.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 环境描写: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与开头形成照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 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 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1.记叙文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3.记叙文的线索:以时间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为线索,以一事为线索,以一物为线索,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等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5.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必备记叙文知识

一、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三、表现手法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虚实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对比、衬托、夸张、讽刺等。

③结构特点:开篇点题、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悬念、铺垫、伏笔、照应等。

四、描写手法:

1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篇6: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执教:徐碧琼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语句;

2、品味语句含义;

3、理解语段作用。教学过程:

一、熟悉考点:近年中考链接:

2016年绵阳中考《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13.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划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5.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2015年绵阳中考《燃烧的木棉花》

14.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5分)

16.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2014年绵阳中考《愧 疚》

13.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6分)2013年绵阳中考《跨栏高手》

1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5.第⑨自然段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请结合加点词语赏析。(4分)考点梳理:

1、赏析重点语句;

2、品味语句含义;

3、理解语段作用。

二、赏析语句类考题 常见题型:

1、请对……语句进行赏析。

2、谈一谈……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3、请从修辞角度、词语运用、人物描写等角度赏析画线语句。

例句1: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巴东三峡》)

例句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例句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答题技巧:

1、修辞类:点明手法+表达效果+作者感情(各种修辞表达效果见《超越中考》第86 页)

2、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抓住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入手: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白描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从句子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入手:(1)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和什么情感)。练习:完成练习:《超越中考》P88《火车上故事》第2 题。

三、品味词句含义类考题 常见题型:

1、结合具体语境,说一说加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体会画线句子的含义。

例句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例句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例句3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敏了!

答题技巧:

1、结合语境,由近及远,查找相关句,体会含义;

2、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特别注意感情色彩变化的反语;

3、深层理解语句,既要说出语句表层含义,也要结合语境指出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并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练习:完成练习:《超越中考》P90《多彩陶碗》第2、4题。

四、理解语段作用类考题

常见题型:

1、本文第1段(或某几段)有何作用?

2、文章中结尾段(第*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文中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或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画线语句有何作用?

例题:2016年绵阳中考《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15题: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①手法上,比喻或者象征,把母亲的灵魂比作天边一抹云,把对母亲的浓厚情感寄托在这一抹云上。(2分)②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呼应。(2分)

③在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心中难以抹平的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宽慰的过程。(2 分)例题:2015年绵阳中考《燃烧的木棉花》

16、有人认为文章量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6分)参考示例1:不能删,结构上,第⑨段说“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

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而来,衔接顺畅自然。“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 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3分)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怀念”木棉花的深化,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3分)

答题技巧:

1、从结构上分析

(1)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2)中间

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结尾

总结上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等。

2、从内容上分析

(1)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兴趣、深化中心、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等;(2)结合具体内容,指出语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蕴含了什么道理。

3、景物描写作用:如《故乡》第2段、最后一段。

渲染气氛、交待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升华主题等。练习:完成《断头树也有春天》

13.文章①②两段详细写了山毛榉树,而全文的主角却是“幸存者”。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①②段的作用。(4分)

答:

1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请结合第②段品析A句。(3分)

答:

(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③段B句中“树的语言”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上一篇:[重庆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规则下一篇: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核素迁移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