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课程大纲

2024-05-04

航空发动机课程大纲(通用9篇)

篇1:航空发动机课程大纲

《汽车发动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

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专业

总学时(学分):48 理论学时:48 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交通工程专业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汽车发动机理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汽车发动机性能评价指标、提高性能指标的途径、发动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换气过程及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等,并介绍排气污染和噪声振动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燃机理论的基本知识,为提高汽车的应用效率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掌握内燃机的能量转换以及循环充量的原理和规律,即动力机械的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问题;

2、掌握内燃机的燃烧与排放问题,包括内燃机的燃烧过程、规律与有害排放物及噪声控制。

3、掌握内燃机应用于汽车动力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运行特性与性能调控问题。

(三)课程考核办法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将理论考试的70%成绩和实验考试的30%成绩记为总成绩。

二、讲授内容

第一篇 热力工程基础(6)第二篇 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

第五章 发动机实际循环与评价指标

(6学时)

第一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一、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二、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第二节 发动机的指示指标

一、发动机的示功图

二、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第三节 发动机的有效指标

一、动力性指标

二、经济性指标

三、强化指标

第四节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一、机械效率

二、机械损失的测定

三、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

四、发动机的热平衡

第六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6学时)

第一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二、换气损失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一、充量系数

二、充量系数与发动机功率、转矩的关系

三、影响充量系数的因素

四、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措施 第七章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

(6学时)

第一节 发动机增压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一、增压的概念

二、增压发动机的特点

三、增压的衡量指标

四、增压的结构形式及分类

第二节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径流式涡轮的工作原理

二、离心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第三节 废气涡轮增压的类型与废气能量的利用

一、废气涡轮增压的类型

二、废气能量的利用

三、定压系统与脉冲系统的比较和选择

第四节 废气涡轮增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一、废气涡轮增压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二、改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转矩特性的途径

三、废气涡轮增压对发动机其他性能的影响

第五节 汽油机增压

一、汽油机增压的特点

二、汽油机涡轮增压的主要技术措施

三、汽油机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布置 第三篇 燃烧与排放 第八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6学时)

第一节 汽油机燃烧过程

一、正常燃烧过程

二、不规则燃烧

三、不正常燃烧

四、运转因素对燃烧的影响

第二节 汽油机混合气制备原理

一、汽油机理想混合气特性

二、化油器式供油系统混合气的形成原理

三、电控燃油喷射式供油系统混合气的形成第三节 汽油机的燃烧室

一、汽油机对燃烧室的要求

二、传统汽油机燃烧室

三、汽油机稀薄燃烧系统

第九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6学时)

第一节 柴油机燃烧与放热

一、柴油机燃烧过程

二、柴油机燃烧放热规律

第二节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原理

一、燃油的喷射与雾化

二、燃烧室与混合气形成三、柴油机的预混合燃烧

第三节 燃烧过程的优化

一、燃烧过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二、燃油喷射过程的优化

三、燃烧室的对比及选型

第十章 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控制(6学时)

第一节 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及危害

一、发动机排放污染的现状

二、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危害

三、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第二节

影响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及控制

一、影响因素

二、机内净化技术

三、机外净化技术

第三节

影响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及控制

一、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生成的特点

二、影响因素

三、机内净化技术

四、机外净化技术

第四节 发动机排放标准与测试

一、排放标准

二、排放物测定

第五节 发动机噪声来源与控制

一、发动机噪声的来源

二、噪声控制措施 第四篇 运行特性与性能调控

第十一章 发动机运行特性与匹配技术(3学时)

第一节

发动机的特性

一、工况、工况平面与功率标定

二、发动机运行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第二节 发动机性能测试

一、台架试验设备

二、功率和油耗的测量

三、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第三节 发动机运行特性与汽车匹配

一、发动机的速度特性与汽车动力性匹配

二、车用柴油机的调速特性

三、发动机的负荷特性、万有特性与汽车经济性匹配

四、混合动力驱动技术

第十二章 发动机性能与参数调控技术(3学时)

第一节 发动机调控技术的发展

一、传统的机一液调控装置

二、电子控制系统在发动机中的应用

三、发动机(汽车)管理中心

第二节 汽油机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一、控制功能

二、燃油喷射的控制

三、综合控制策略

第三节 电子控制技术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一、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种类

二、控制参数及控制策略

三、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无实践环节教学

四、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韩同群.《汽车发动机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书目:

[1] 冯健璋.《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2] 周龙保.《内燃机学》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执笔人:曾凡灵 审核人: 修订时间:2011-11-21

篇2:航空发动机课程大纲

课程性质:航空地理是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管理学科。本科主要研究航空运输地理的诸多问题,如基础地理知识、时差的计算.国内国际旅游知识和航空资源知识。是学生在以后工作实践中的重要工具。适用专业:空中乘务专业

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28学时,习题学时:4学时 教材:《航空运输地理》 中国民航出版社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满足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用为目的,在教学中贯彻航空运输地理的一些基本常识,增强学生学习航空运输地理的兴趣和实效,从而达到对航空运输的认识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由于教材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学生切实的掌握航空运输地理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又在体例上安排了每章小结和典型案例,力求在理论上有较深的开拓,在实践上更具可操作性。并结合我国在航空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学生更易接受和领会书中的理论、实务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航空运输地理概论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了解地理常识(2)掌握影响飞行的天气(3)掌握时差与时差计算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影响飞行的天气(2)时差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影响飞行的天气(2)时差的计算

第二章:航空运输经济分析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熟悉航空港和航空运输企业(2)了解航线经济分析

(3)熟悉影响航空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4)了解影响航空运输布局的行业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航空港、航空运输企业、航线

(2)航空运输布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影响航空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2)航线网络的构成

第三章:中国航空运输资源地理分布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中国航空运输外部资源分布与航空区划(2)中国航空运输布局内部资源分布(3)中国航空远运输相关资源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航空区划(2)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各大航空公司情况(2)资源分布与分析

第四章:中国航空旅游地理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中国航空中枢城市介绍

(2)中国重要空港城市介绍

(一)(3)中国重要空港城市介绍

(二)(4)中国重要空港城市介绍

(二)(5)港澳台地区介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中枢城市(2)重要空港城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空港介绍(2)精品旅游推荐(3)周边重要空港(4)港澳台地区

第五章:国际航协世界航空区划和主要航线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国际航空运输协会(2)国际航协交通区域划分(3)世界主要航线和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国际航空运输航线 主要航线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世界主要航线和特点(2)IATA区域和次区

第六章:国际航空旅游地理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世界地理概况

(2)IATA三区主要国家概况(3)IATA二区主要国家概况(4)IATA一区主要国家概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世界航空区划(2)人文地理(3)空运地理(4)旅游地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篇3:英国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探析

一、英国国家体育课程概述

英国现代教育历史进程中共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自从1944年英国教育法颁布后, 英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没有发生较大改变。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的转型、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加之社会公众对基础教育水平下降的不满, 促使当时的政府制定并通过了《1998教育改革法案》。法案规定在公立中小学校为5岁~16岁的学生设立“国家课程”。尽管英国政府及社会对国家课程寄予了很高期望, 但国家课程实施不久后就陷入困境。当时的国家课程过分强调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学科要求过高, 内容过多过难, 教学目标和学习大纲不一致,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考试制度也不尽合理。1994年, 政府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修订, 削减了课程内容、简化了考试形式。体育课程也相应作了些调整, 如规定学校必须上游泳课等。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1997年, 由《1997教育法案》授权, 布莱尔的工党政府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和学校课程与评价局合并, 成立了资格与课程局, 负责国家课程和各种资格认证的管理工作。1998年1月, 英国教育大臣布伦基特要求资格与课程局就国家课程的改革向各界广泛征集意见。1999年8月, 资格与课程局完成此项工作后, 向布伦基特提交了最终研究报告。同年9月9日, 英国政府宣布, 由国家拨款的公立中小学从2000年9月起开始实施新的国家课程。2008年,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再次授权英国资格与课程局对国家课程进行局部修改, 主要取消了中学阶段的法定考试项目, 改由学校自行决定。

英国国家体育课程由“学习纲要”和“学习目标”两部分组成。学习纲要根据学生年龄共分为4个关键阶段, 其中阶段1和阶段2为小学阶段学习纲要, 阶段3和阶段4为中学阶段学习纲要, 学习纲要阐述了每一阶段体育课应教授的内容, 也指出设计教学计划应遵循的原则。学习目标是指每一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理解能力的四个方面预期取得的进步, 它们为学校怎样选择和设置课程提供了依据。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由难度递增的8个水平及1个优异水平, 共9个水平组成, 它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依据。这9个水平对每一个阶段的学生应达到能力的类型和范围进行了详细描述。英国国家体育课程规定不对体育课设置考试项目, 只在阶段3由教师进行水平评价。

资料来源:英国教育与技能部网站

二、英国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新国家体育课程并没有设计大纲性质的内容, 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与教师可以任意选择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共提供了6类法定课程:舞蹈活动、竞赛性活动、体操活动、游泳及水中安全、田径活动、户外探险活动。为了规范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和英国资格与课程局编制了指导性的教学大纲供学校和教师选择。教学大纲是非法定性的, 各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设置上课内容。

英国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共有9项内容, 每项内容由1个~6个单元组成, 共33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课时数为8小时~12小时 (见表1) 。

根据英国国家体育课程的规定, 在阶段1, 教学内容中必须包括舞蹈活动、游戏性活动和体操活动三项中的两项, 如果阶段1没有开设游泳与水中安全课程, 阶段2必须开设此项课程。舞蹈活动、游戏性活动和体操活动三个项目中, 大纲还为六年级学生设计了一个拓展单元, 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项目。

英国国家体育课程要求每一个阶段的学生应在四个方面取得进步:技能习得和发展, 技术、战术及其组合的选择和运用, 评估和改善活动能力, 健身和健康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所以教学大纲也对每个项目的每一个单元制订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与结果评价标准。以对抗性游戏为例, 对抗性游戏共有4个单元, 每一个单元在上述四个方面都做了详细阐述 (见表2) 。

篇4:航空发动机课程大纲

【关键词】飞行器动力工程 航空发动机原理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13-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航空工业的投入,航空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航空院/所/厂对高校本科生专业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期许。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作为飞行器动力工程的核心学位课,同时也是航空动力专业的特色课程,在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当前航空科研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课程特点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基于部件性能参数优选及各部件共同工作条件,通过热力学计算及分析,获得满足飞机飞行要求的发动机整机总体性能参数。由此可知此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属于发动机的顶层设计。发动机总体性能计算最终确定了部件设计参数,并应用于部件气动结构设计以及发动机总体结构布局设计,是发动机设计的第一步,其设计好坏直接决定了发动机结构的可实现性、可靠性及成本等。因此,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是发动机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

(2)需提前掌握部件工作原理。部件原理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和燃烧室原理,用于保证选取的部件性能参数在当前的工艺、加工以及成本范围内可以接受。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这个特点使其通常被安排为本科期间的最后一门专业学位课。

(3)教学内容抽象。发动机总体性能计算实际是分析发动机在不同飞行条件下能否可靠、稳定、高性能工作,仅关注各个部件的匹配情况,而不关注部件内部的流动机理,使得整个分析为黑箱操作,同时由于整機教学实验成本过高、缺乏发动机设计实践环节,使得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偏于抽象。

2.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特点,总结几所航空院校教学情况,发现《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部件工作原理知识的缺乏或掌握不深容易影响学生对航空发动机原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抽象内容的分析偏多容易降低教学趣味性,同时由于发动机原理作为本科期间最后一门专业课程,紧邻研究生考研,这几方面原因都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教学手段单一。最近几年由于本科招生人数的激增,而教师量增加相对较慢,使得大班教学成为常态,通常一个班级有60~120人或更多,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学过程常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不能形成差异化教学方式,且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3)实验教学缺乏。航空发动机原理实验包括数值仿真实验及台架实验两类,现有的数值仿真实验仍停留在总体性能计算方面,缺乏部件设计及仿真的实验,使得学生对于利用已有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出一台发动机还没有任何概念;另外,由于台架实验台成本昂贵,高校里很少有相关实验,而学生下厂实习内容很难见到发动机整机试车试验,使得学生对发动机性能随工作条件的变化的理解仍停留在定性层面,不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

3.社会需求

最近十几年,随着航空工业的蓬勃发展,且越来越多的航空毕业生进入航空单位,使得航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如下:

(1)学以致用。在提高生产效益的追求下,用人单位希望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角色变换,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减少实习培训时间,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并为单位创造收益。

(2)提高素质。本科生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4.课程教学的思考

基于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航空单位对本科生专业素养的需求,作者针对此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明确学习目的。明确本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区别,最重要的是知道这门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获得怎样的结果,在航空发动机专业中占有怎样重要的地位,即回答“为什么学?学什么?有何用?怎么用?”的问题。而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讲解主要集中于知识的传递,类似于填鸭式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意义并不清楚,以致于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学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没用的,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由于航空发动机专业是工科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及社会性,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意义,有必要从教学环节以及实践环节进行加强。

(2)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由于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理论分析部分偏多,故在课堂教学中除了PPT演示之外,有必要增加视频展示、小组讨论等环节,并与最新的航空发动机发展动态以及故障分析相结合,使得课程教学形式丰富、理论简单、与时俱进,从而提高此课程的趣味性及生动性。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发动机试车台,结合建立的真实发动机试车台,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性能参数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航空发动机原理给出了发动机顶层设计方法,同时学生前期课程中已修读了部件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已可以独立设计一台发动机出来。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明确航空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安排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出一台发动机出来。

5.小结

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课程教学的思考及建议,这几点也是本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永华,杨欣毅,沈伟,蒋科艺,孙涛,《航空发动机原理》特殊教学体系研究[J]。 教法研究,2013,(2),94-95

[2]瞿红春,陈智强,民航院校《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63

篇5: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大纲

一、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修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拆装、观察分析和反复练习,巩固和掌握本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钳工基本操作,掌握汽车发动机修理的操作技能、技巧;正确使用机、工、量具;增强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达到本工种中级技术等级水平。

二、基本要求:

1.掌握从事汽车发动机维修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2.掌握发动机部件、发动机总成的拆装与简单维修。

3.熟悉基本的钳工操作。

4.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1、入门知识

课时分配:理论10课时,操作4课时。

教学内容:

(1)常用工、量具和设备的使用。如各种扳手、钳、锤和游标卡尺、量缸表以及 黄油枪、千斤顶等。

(2)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规程。

(3)钳工基本操作,如锯、锉、錾、钻、刮、研磨、攻丝套丝等。教学要求:

(1)了解汽车修理工的工作性质和任务。

(2)掌握汽车修理中所用的设备、工量具的名称、用途及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知识。

(3)掌握汽车修理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文明生产知识。

(4)熟悉基本的钳工操作技能。

2、发动机总体结构认识实训

实训内容:

(1)观察透明发动机模型在运转时发动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相互运动关系。

(2)对分解的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认识。

实训要求:

(1)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2)认识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名称和结构形状。

3、曲柄连杆机构的分解实训

实训内容:

(1)分解机体组零部件;

(2)分解活塞连杆组零部件;

(3)分解曲轴飞轮组零部件。

实训要求:

(1)熟悉曲轴连杆机构的组成;

(2)掌握曲轴连杆机构主要零部件结构及相互装配关系;

(3)能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分解曲轴连杆机构。

4、活塞连杆组的组装

实训内容:

(1)组装活塞、活塞销和连杆;

(2)活塞环“三隙”的检查,以及活塞环与活塞的装配。

实训要求:

(1)掌握活塞、活塞销和连杆的正确装配方法;

(2)掌握活塞环“三隙”的检查方法,以及活塞环与活塞的正确装配;

(3)掌握活塞连杆组各部间隙的检查方法和技术要求。

5、曲柄连杆机构的组装

实训内容:

(1)装配机体组零部件;

(2)装配活塞连杆组零部件;

(3)装配曲轴飞轮组零部件。

实训要求:

(1)能按正确的装配工艺组装曲轴连杆机构;

(2)掌握曲轴连杆机构检查与调整的内容、方法、步骤和要求。

6、配气机构的拆装

实训内容:

(1)拆装顶置气门式配气机构。

实训要求:

(1)熟悉顶置气门式配气机构的组成,气门组和气门传动组各主要机件的构造、作用与装配关系;

(2)掌握正确的拆装步骤、方法和要求。

7、气门间隙的检查和调整

实训内容:

(1)用两次法检查与调整顶置气门式气门间隙;

(2)用逐缸法检查与调整顶置气门式气门间隙。

实训要求:

(1)掌握两次法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方法;

(2)掌握逐缸法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方法。

8、化油器的检修与调整

实训内容:

(1)拆装化油器;

(2)检修化油器;

(3)调整化油器。

实训要求:

(1)掌握正确拆装化油器的顺序和方法,熟悉其结构组成和相互装配关系;

(2)掌握化油器的检验、维修方法和步骤;

(3)掌握化油器各部分的调整方法和步骤。

9、汽油泵的检修与调整

实训内容:

(1)拆装汽油泵;

(2)检修汽油泵;

(3)调整汽油泵。

实训要求:

(1)掌握正确拆装汽油泵的方法及其结构组成和相互装配关系;

(2)掌握汽油泵的检验和维修方法。

10、汽油机常见油路故障的诊断实验

实训内容:

(1)汽油机常见油路故障的诊断;

(2)汽油机常见油路故障的排除。

实训要求

(1)熟悉汽油机常见油路故障的特点及主要规律;

(2)掌握汽油机常见油路故障的诊断方法;

(3)掌握汽油机常见油路故障的排除方法。

11、冷却系的拆装和检修

实训内容:

(1)熟悉冷却系的结构组成及冷却水路;

(2)拆装冷却系的主要零部件;

(3)拆装、检修水泵。

实训要求:

(1)熟悉冷却系的结构组成以及冷却水路;

(2)掌握水泵的拆装、检验、维修方法和步骤;

(3)掌握节温器和风扇离合器的检验方法和步骤。

12、润滑系的拆装和检修

实训内容:

(1)拆装润滑系主要零部件;

(2)拆装、检修机油泵;

(3)拆装、检修可拆式机油滤清器。

实训要求:

(1)熟悉人呼吸的结构组成和相互关系以及润滑油路;

(2)掌握机油泵的拆装、检验、维修方法和步骤;

(3)掌握看拆式机油滤清器的拆装、检验方法和步骤。

13、发动机拆装实训

实训内容:

(1)将发动机从汽车上整体拆下;

(2)发动机分解;

(3)发动机装复。

实训要求:

(1)学会正确使用常规工具和专用工夹具;

(2)掌握发动机整体拆卸的工艺和拆卸方法;

(3)掌握发动机各总成分解工艺和拆卸方法;

(4)掌握发动机装复工艺和装复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发动机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和装配方法。

四、几点说明:

1、本实训教学大纲适用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2、学生实训时间安排,应与有关理论课程相配合,实训内容和顺序,在实施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3、实训教学主要在汽修实训车间进行,要求突出重点,强调操作要领,注重安全。指导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汽车教研室

篇6:航空发动机课程大纲

课程编号: 01z8103 课程名称: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英文名称: Modern Analysis Method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学分学时: 4/54+16°

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物理冶金原理,材料工程基础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差热分析技术(DTA)、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热重分析技术(TG)、动态力学分析技术(DMA)、动态力学分析技术(DMA)以及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波谱(NMR)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1、了解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电子显微分析在材料科学领域中所能解决的问题及基本原理和方法。

2、读懂一般专业文献中有关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分析的图象和结论。

3、能与从事X射线、电子衍射工作的专业人员共同制定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的实验方案和分析实验结果。

4、为今后从事X射线、电子显微分析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5、了解差热分析技术、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热重分析技术、动态力学分析技术、动态力学分析技术、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在材料科学领域中所能解决的问题及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方法、物相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内应力的测定方法;电子衍射花样的分析及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俄歇电子能谱仪的结构原理及分析方法;差热分析技术、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热重分析技术、动态力学分析技术、动态力学分析技术、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电子及X射线的性质(2学时)

2、晶体的衍射效应及衍射几何(5学时)2.1 可见光的光栅衍射现象

2.2 X射线衍射的基本理论(劳埃方程、布拉格方程、倒易点阵、衍射矢量方程及爱瓦尔德图解)

2.3 薄晶体的电子衍射(单晶体、多晶体电子衍射花样)

3、X射线和电子衍射的强度(4学时)3.1 一个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

3.2 一个原子对X射线的散射

3.3 一个晶胞对X射线的散射

3.4 结构因素或结构振幅的计算

3.5 一个小晶体的衍射

3.6 粉末衍射的积分强度

4、X射线衍射分析设备(2学时)4.1 X射线晶体分析仪

4.2 X射线衍射仪

4.3 X射线设备的新进展

5、电子显微镜(4学时)5.1 电子光学基础

5.2 透射电子显微镜

5.3 扫描电子显微镜

5.4 试样制备 5.5 电子显微镜的新发展

6、多晶体X射线衍射和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指数标定(4学时)6.1 X射线粉末衍射花样指数标定和晶体结构测定原理

6.2 电子衍射与电子衍射仪

6.3 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衍射

6.4 单晶体和多晶体电子衍射花样指数标定

7、物相分析(4学时)7.1 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

7.2 X射线物定量分析

8、内应力的测定(3学时)8.1 X射线法测定宏观内应力的原理

8.2 测量方法及测量技术

9、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4学时)9.1 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二次电子像、背散射电子像、吸收电子像)

9.2 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复型像、衍射衬度像)

10、材料化学成分的物理分析方法(4学时)10.1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

10.2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11、差热分析技术(DTA)(3学时)11.1 差热分析技术的发展简史

11.2 差热分析技术的测试原理

11.3 差热分析技术的结构组成和影响DTA曲线的因素

11.4 差热分析技术的一般应用

12、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3学时)12.1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简况

12.2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的测试原理

12.3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结构组成及其能量和温度的校正 12.4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的应用

13、热重分析技术(TG)(3学时)13.1 热重分析技术概况

13.2 热重分析技术的测试原理与结构组成 13.3 热重曲线的影响因素与误差来源 13.4 热重分析技术的应用

14、动态力学分析技术(DMA)(3学时)14.1 动态力学分析技术概述 14.2 动态力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14.3 几种常用的测试方法和仪器

14.4 动态力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15、红外光谱(IR)(4学时)15.1 概述

15.2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15.3 红外光谱图谱解析方法 15.4 红外光谱的应用

16、核磁共振波谱(NMR)(2学时)16.1 基本原理

16.2 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16.3 图谱解析 16.4 应用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本课程的理论课为54学时,实验课为16学时。本课程课内外学时比例为1:1。

本课程共开设9个实验,一次观看录象。实验课: 共15学时

1、介绍X射线分析仪及德拜相分析(2学时)

2、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2学时)

3、X射线物相定量分析(2学时)

4、扫描电镜与扫描图象观察(1.5学时)

5、能谱仪结构原理及应用(1.5学时)

6、差热分析技术(1学时)

7、差示扫描量热技术(1学时)

8、热重分析技术(2学时)

9、动态力学分析技术(2学时)看录象: 电镜样品的制备(1学时)作业:第一章到第四章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因此每章后留若干道课外作业,以便加深学生理解。四.考核方式

笔试

五.参考教材

材料电子显微分析,魏全金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年 X射线金属学,范雄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年

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常铁军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

篇7:航空发动机课程大纲

一、基本内容:

发动机的性能——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及机械损失;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及适用对象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充量系数,配气定时,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燃料与燃烧化学——燃料的使用特性,燃烧热化学,燃烧的基本理论。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柴油机的燃烧过程,燃烧与放热,混合气形成过程与燃烧室,燃烧过程的优化。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混合气形成过程,汽油机的燃烧室。

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发动机的速度特性,发动机的转矩适应性,车用柴油机的调速特性

发动机排放与噪声——有害排放的种类及生成机理和控制方法,发动机排放标准与测试,发动机噪声来源与控制。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车用发动机的发展趋势——电控技术的发展,燃烧技术的发展,燃料电池,混合动力驱动技术。

二、题目类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题

三、参考书目:

篇8:航空发动机课程大纲

近年来,随着民航业的发展,航线运输驾驶员的人数与日俱增。为了提高航空公司飞行员的航空理论知识水平,中国民航局飞标司进行了执照考试的改革,提高了航线运输飞行员的门槛。飞行学员首先必须完成国内私用执照(Private Pilot-Airplane, PAE)、商用执照(Commercial Pilot-Airplane, CAE)、仪表等级执照(Instrument Rating-Airplane, IRA)以及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Airline Transport Pilot-Airplane, ATA)的理论考试方能进入航空公司进行大型运输机商业运输。因此,执照考试的改革,对于飞行学员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014 年民航局对私用驾驶员执照考试进行了大纲和知识点的调整,并更新了考试题库。从知识点的内容和数量来看,私照是变简单了,但由于更新了题库,对于大多数飞行学员来说实际上是更难了,所以现在学员中通过了商照和仪表等级执照而私照未通过的比例越来越大。2014 年7 月民航局公布了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考试的新大纲,并在2015 年2 月公布了和新大纲对应的知识点。这次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的改革主要是参考了JAA的要求,①并结合国内运行实际进行了修改,因此这次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科目划分比较细,内容要求比较多,深度也增加了。为了满足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的要求,我校将调整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增设了飞行计划等几门课程。而笔者作为飞行计划课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在此从教学的角度探寻合适的方法以提高飞行学员的飞行计划理论知识应用水平。

1 飞行计划课程的设计

飞行计划是指根据具体的气象条件、机场和飞机的状况,按照有关的限制和规定,计算确定可带的商载以及完成本次航班飞行所需的飞行时间和燃油量。②从飞行计划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制定飞行计划需要用到气象、航行情报、航图以及性能等知识,因此这是一个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 所示,从图1 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该课程的核心就是飞行计划的制定,而基础知识包括相关的规定(主要是CCAR121 和ICAO飞行计划表)、气象信息和航行情报信息的应用、性能图表的使用。对于飞行员来说,更重要的是飞行计划的使用,因此要求飞行员必须能够识读计算机飞行计划单并能够理解在实际飞行中如何使用。为了满足航空公司运行的需求和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的要求,需要飞行员掌握二次放行、ETOPS等特殊飞行计划的制定原理及相关的实施要求。

2 飞行计划课程教学的实施

2.1 教学方法研究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上,为了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笔者十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飞行学员执照考试特点,给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建议教学过程中的课时分配大概为:三分之一的理论分析,三分之一的应用分析,三分之一的应用实践。理论分析主要是分析法规要求及飞行计划计算方法;应用分析主要是分析气象及重要的航行通告等对飞行计划的影响以及计算机飞行计划的使用;应用实践是指根据法规、气象、航行情报等信息,综合运用性能图表制定完整的飞行计划。第二,教学形式应该是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模式。课堂上应力求学生能够理解飞行计划的制定方法及性能图表的使用方法,故课堂上也需要做一些小练习。课外作业应该是对整体飞行计划的制定,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确实让学生掌握住飞行计划的制定方法,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不同组给出不同的题目,做完后在课堂上进行答辩讲解。第三,课堂授课中以电子教案为主,同时可配合课堂教学开发网络教学的功能,以增加学生课下复习的资料,或者建立类似于执照考试的题库,供学生课下检测自己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2.2 教材建设

对于一门新的课程来说,选择一门合适的教材至关重要。目前公开出版的飞行计划教材很少,而且没有一本是适合飞行技术专业的,因此学校需要自己编写新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围绕飞行计划的制定来编写,既要包含执照中所有的知识点,又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为重要的是,法规作为飞行计划制定的依据,一定要引用最新的法规要求,并指明法规条文的出处,以便法规更新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修订。其次,该教材也应该是飞行学员作为执照考试的复习资料,所以教材编写时内容应该有一定的广度,尽量让学生在该教材中找到相关知识的简单介绍,比如气象报文和航行通告的识读,各种计算机飞行计划单的样例等。最后,教材中的解释和引导部分应该尽量详细,以达到学生能够自学的目的。

2.3 教师素质

飞行计划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目前我们学科组中能够胜任该课程的教师太少,故教师的素质培养对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有到航空公司实习的经历,了解航空公司的运行程序及飞行计划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的地位,同时要知道飞行员应该如何使用计算机飞行计划单。第二,任课教师最好具有地面高级教员执照,因为只有经历过执照考试的教师才能体会学生考执照的难度,才能掌握住制定飞行计划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将执照考试贯穿于教学之中。第三,任课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执照考试的动态,包括题库的变化,这样教学中才具有针对性。第四,教师也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对执照考试进行跟踪,掌握学生考试中常遇到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第五,学科组内教师应该多交流,而不是只顾上自己的课。通过开展各种专题讨论,交流教学心得,传达政策动态,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3 总结

飞行计划课程的建设对于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的要求,另一方面从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飞行员对飞行计划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合理的课程设计、合适的教材、正确的教学方法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注释

11由扬,李姝.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改革初探[J].职业时空,2012.4:68-70.

篇9:美国大学的课程大纲

【关键词】美国大学 课程 大纲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2009年7月,我们一行五人在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UNL)做短期访问学者,和该校的领导和专家座谈,观摩该校任课教师的课程。UNL成立于1869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型的世界一流综合型大学,在全美综合排名第86位,在公立学校中排名第40位,是60所北美顶尖研究型大学联盟(AAU)成员之一(美国公认的名校标准是看该校是否属于AAU),也是美国西部第一个开始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2000年美国大学联盟(AAC&U)启动了名为“渴望超越---高等教育全民化视野下的素质教育”。 UNL是被AAC&U选中参与改革试点的16所大学之一。经过长达9年的改革探索,UNL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以“目的性”(internationality)和“透明化”(transparency)为指针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构建“以成才进步为核心的教育”,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目的性”和“透明化”,即学生和教师都要明确为什么要开设这些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学好这些课程。因为我们在该校的这个时间段正好是暑期第二个为期五周的学期的开始,所以我们能观摩到开学的第一、二次上课。每到一个新的任课老师的课堂,我们都领到了十多页纸的课程大纲,其内容之翔实丰富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 课程大纲的基本内容

1.1 课程名称和教师信息

这一栏目的内容包括:专业名称,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上课学期,上课时间,教师姓名、办公地点和答疑时间、电话以及电子邮件地址。

1.2 课程描述和教学目标

这是什么样的一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当学到什么。比如说“写作与群体”这门课要分头讲述这门课有关写作的教学目标、写作过程、同伴的反应、修改与反思,团体的概念、在团体中进行研究以及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理解所面对的团体。

1.3 教材及教辅材料

有没有指定的教材,教材的名称,要复印的资料,网页等。

1.4 课堂要求及课程要求

一般包括出勤要求,听课规范,学术诚实三个方面。

1.5 辅助工具及教学支持

一般包括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辅助中心(每个学院都有面向全校所有人员的学习辅导中心),以及对残障学生的特别关照。

1.6 作业及课程考核评分标准

作业的要求包括做什么样的作业,做几次,每一次作业在平时成绩中的分值,交作业的具体时间。课程考核的评分标准包括分值的标准、平时成绩和课程总成绩之间的关系、百分制和五分制之间的转换、课程考核中的重要警示和提示等。

1.7 课程实施计划

包括本课程几个教学模块的时间分配,每一次课上课的时间、教学内容、阅读内容和作业。

1.8 教学策略

这部分包括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两部分。

1.9 课程内容的关键词/核心词库

罗列出本课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使用的重要概念、观点和方法。

1.10 与指定阅读书目相关的延伸阅读书目

2 课程大纲的特点

2.1 清晰翔实,明确具体

为了确保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UNL明确规定,在教师的课程大纲中必须要明确地写明以下三点内容:本门课程要实现的学习目标;简要描述本门课程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获取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了哪些机会;简要描述教师如何利用分层次作业来评价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我们手头拿到的三份课程大纲分别是“写作与群体”(A4打印纸14页),“非母语英语课程:教学与课程大纲”(A4打印纸9页),和“经典恐怖与科幻电影”(A4打印纸26页)。对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让学生第一次进入课堂就对这门课的内容、特点、要求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明白了该学什么,怎样学,可以从什么渠道找到对自己学好这门课有帮助的资料和手段;明确了作业有什么,作业的具体要求,做作业的方法和可以借助的辅助工具;明确了考核的内容、要求和手段;通过学习教学策略和关键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项环节。学生在开课之初就对课程有了非常明确清晰的了解,避免了盲目,减轻了压力,指明了方向。

2.2 严格有度,操作性强

美国的大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即“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每一个个体学生在具体的每一门课程中的进步与提高,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团队协作,非常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比如说课程考核要求,Dr. Reeves用了整整三页纸对考试项目和其占总成绩的比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出勤和课堂参与 (20%),阅读及读书笔记(10%),推荐一篇与本课程相关的通俗文章 (10%),写一份教案(15%),以及课程核心问题探讨(45%)----这一部分又进一步细分为核心问题课堂讨论(20%)和核心问题论文报告(25%)。对每一项任务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比如有关阅读及读书笔记这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本课程教材《实践中的多语言教学》的同时,应当做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目的是帮助你记录下你在阅读本书时的反应,所以你也没有必要归纳总结章节的要点和作者的观点。与此相反的是,你应当把你自己对这本书的反应记录下来。也可以对教材中你感到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两句话进行评说。交读书笔记的最后期限是7月27日。”这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做读书笔记的要求、目的,以及怎样做好读书笔记。学生看了以后自然会一目了然。

再比如到课率的问题,如果班级人数较多,那么每次上课前老师都不断强调要学生别忘了签到;如果人数不多,那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点名;当然如果上课人数较少,老师每次做好到课记录即可。为强调准时到课,教师们都要求学生准点到课,如果晚到10分钟,即算一次迟到,两次迟到算一次缺课,早退一次算一次缺课,而且不论什么原因缺课都要记录在案,缺课六次课程不及格。

再比如怎样写课程论文的问题,Dr. Dixon用了整整两页纸讲课程论文的基本要求(每周一篇,每篇五页,打印成文,每周五上午上课前上交),内容(结合指定的阅读书目和下发的材料写出对每天观看的电影的反响,比如电影语言的运用,服装,道具,灯光,镜头转换等),教师的建议(每天写,每天写一页半;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个人感受),写作的格式要求(隔行;单页打印;至少写满五页),写作的格式要求(电影名称要下划线;电影名称、演职员名字等必须准确;语言规范(无拼写或语法错误,不得使用粗鄙低俗的语言)以及资料查找、网址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该做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算做好了。

2.3 宽严相济,注重过程

如何对课程进行考核,是教学理念的重要一环。通过这几份教案,我们可以看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如果学生能够重视学习过程的参与和提高,那么就会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的充实提高。正如Dr. Olson所指出的那样,要“按个人的进步来评定成绩”。对写作作业的评价也不是简单的A,B,C,D,F,而是对一篇文章批阅三次—初稿,修改稿,定稿,每一次评阅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语。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在教师的许可下,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习的压力也不是很大,只要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完规定的作业就可以保证得到该课程通过所需要的学分,在考试前也没有必要去猜题和突击。

美国大学的课堂看似轻松,实际上课堂内容非常充实,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到课堂上来。比如,缺席课堂讨论或者在课堂讨论时对同学的发言不能做出高质量的反应,将被视为两次缺席。论文写作不得抄录,要学术诚实,要发表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而不是简单地总结人家的观点和论据。课后要主动和同学联系,搞好小组讨论,在课堂发言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哪些是小组某一个成员的观点。

3 教学的思考

3.1 基于“教学过程”的教学理念

大学的课到底怎么上,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大学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怎样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禀赋有区别,如果我们只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那么对那些起点低、基础较差的同学就不公平,也很难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那么为了解决这一点,就需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的提高,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结果。所以美国的大学一直强调“过程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教学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怎样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有了这样一个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关注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与提高,学生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认知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也就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教学过程”这一教学理念,要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在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参与和提高,重视每一个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对学生的考核,要重在日常的学习,考核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3.2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习主动性、学习自觉性的教学追求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即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如果学生懂得了怎样学习,怎样利用现有的知识,怎样利用现代化的学习方法和手段,那么他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就会不断提高,那么他也就具备了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知识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既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细致明确的要求并坚持持之以恒。在美国的课堂上,总是能看到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

3.3 重视信息输入、协作实践的教学过程

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所以在授课之前,教师就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立论有依据,又可以与各种思想交锋,相互学习。所以在他们的课程大纲中,都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妇女与流行文化”的课程计划中,学生要在为期五周的一个学期内阅读八本书。

在现代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今天,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都离不开团队协作。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以“个人主义”为价值观的国家,团队协作精神仍是极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只有在一个团队中,或者是在为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这才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涵。所以在课程安排上教师安排了较多的集体讨论,课堂的论文宣讲,以及作业评阅过程中的伙伴修改等。这些活动强化了团队协作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3.4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会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安排了较多的电影演播、电视剧欣赏、网络片段学习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讲到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三部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同名电影的片段,通过观看,学生对怎样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了多样的视角和体验。

4 教学实践与运用

4.1 因材施教,重视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在教学中,一定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重视个体的成长与进步。这既是教学的目的,更是教学的手段。大学是一种生活,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大学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阶段。要帮助学生,使他们在校期间有所学,有所得。不能一味地拿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课程的考试成绩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考试,要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联系起来综合考查。

4.2 严格要求,重视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更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明确了,学生就知道什么不可以做;要求具体了,学生就知道怎样才能做的更好;要求落实好了,也就解决了老师们普遍认为的学生难管的问题。具体到教学环节,就要进一步细化学生到课、听课、作业以及考试的方方面面。在每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利用第一次甚或是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把课程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以及考核要点等向学生讲清楚,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考勤和记录,学期结束前要向学生公布做到考核有据。

4.3 有章可循,重视遵章守纪教育和社会人的成长

大学教育,既要教学生做事,更要教学生做人,也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学习成绩的好坏,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取决于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学生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学会做事,学习也才能有长进和提高。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关爱弱势群体,认可多元文化,遵守社会公认的职业操守和规则。点点滴滴,汇成江海,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将是十分巨大的。

4.4 清晰明确,重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检查和考核

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在整个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有其重要的使命。教师应严格按大纲施训,完成大纲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对学生的考核,也一定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授课的内容,这样才能针对性强,达到考核的目的,促进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07.

[2] Rita C. Kean, Nancy D. Mitchell, David E. Wilson. Toward Intentionality and Transparency: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Process of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er Review, 2008, Vol.10, No.4.

上一篇:用青春去奋斗读钱学森故事有感下一篇:让我快乐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