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经济航空航天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呈现出高度战略性、发展前景好和国际影响力增强的良好发展局面,但在发展中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固化、绿色壁垒限制和市场化不充分等主要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航空经济航空航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航空经济航空航天论文 篇1:

航空文化在航空航天类高校的育人作用

摘要:作为航空航天类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航空文化育人功能明显。新时期必须做好航空文化的教育渗透,从价值引导到斗志凝聚,从激励探索到文化教化,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多维度发挥,实现优秀航空人才的培养与输出。文章提出航空文化具有凝聚学生斗志、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指导学生创新发展等作用。

关键词:航空文化;高校;育人功能

文化发展的意义除了传承与记载,更多的是教育教化。文化承载着知识传承的责任,也带动教育的深入。航空文化特定的航空标签,使得其与航空航天高校教育融合更为密切。将航空文化渗透到高校教育中,特别是航空院校中,在航空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航空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航空专业人才的培养。航空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功不可没,因此,航空航天类高校应该积极致力于航空文化的课堂融入和校园推广。

一、航空文化与航空航天高校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

航空文化与航空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航空文化是航空航天高校教育的基本内容,起到灵魂指引的积极作用。航空文化传递的是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自力更生及科技创新等精神,这些都是航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只有接受航空文化的熏陶,才能奉献自我,报效祖国。在航空文化的教育洗礼中,感受航空前辈的航空情怀和人格魅力,激发其爱国情感,也推动航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航空文化的高校传播也使得航空文化深入人心,起到航空航天高校教育宣传的作用。航空航天类高校建设与航空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航空航天类高校作为航空人员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人才大本营和科研指导基地[1]。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文化在教育中的渗透,使得人才培养的导向更为明确,而借助教育传播,也带动了航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航空文化与航空航天高校教育有着内在关联。航空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在航空航天类高校中贯彻渗透。

二、航空文化在航空航天类高校中的育人作用

1.价值引导的积极作用。任何社会中,要想确保社会的稳定,必须确保统治阶层思想文化占据主导。思想理念对行为判断的影响是决定性的[2]。当前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思想冲击碰撞,也不乏一些腐朽错误思想对高校学生群体的冲击,因此主流文化必须明确且起到实实在在的导向指引作用。而航空文化作为专业领域的主流文化,其教育导向功能十分明显。高校教育中基于航空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自觉规范行为,知行统一,服务奉献社会。航空事业最早的起源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保护群众不受欺辱。在几十年的航空建设中,一代代航空人的光辉事迹给予高校学生深深的精神启迪与鼓舞。吴大观等人用自己的奉献精神,点燃了航空事业腾飞的火把,实现了搏击长空、探索世界的梦想。而航空事业的稳定发展,也带动国防安全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航空航天类高校中,必须加大航空发展光辉历程的介绍,加强航空英雄人物的宣讲,让高校学生受到感染,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与专业选择,自觉树立航空报国意识。而这种导向作用也体现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从思想到行动,在航空文化的熏陶中,学生自觉与消极思想作斗争,带动优秀品格的塑造,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2.航空文化凝聚学生斗志。航空文化是历史文化底蕴积淀的结果,长期的文化洗礼和实践验证,使其具备文化凝聚功能,而这份凝聚力在航空航天高校教育中的渗透与贯彻,会带动学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提升学生对学校、对专业、对航空事业的归属感,提升其专业学习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航空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几代人努力及心血凝聚的结果[3]。航空文化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其凝聚作用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空事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也形成了更具航空特色的文化。但从航空事业的发展来看,其也具有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协调度高的特殊要求。航空科研的推进或者航空创新发明都需要团队作战,需要部门间的协作,而团队协作最为核心的就是凝聚力强。只有足够凝聚人心和力量,才能让航空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前景更广阔。反过来,凝聚力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在航空航天类高校中弘扬航空文化,提升团队凝聚力,也使得高校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自我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实现精神的升华。航空文化的凝聚作用,使得大家协同作战,保持十足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探索热情,团队励精图治,协作奋战,实现航空事业探索中一个个难题的突破,再创航空发展的新辉煌。

3.航空文化激励学生勇于探索。航空文化是基于航空探索实践而丰富发展的,航空探索本身就是充满航空探索热情,积极进取的实践过程。而将航空文化渗透到航空航天类高校中,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挖掘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激励鼓舞。对于航空航天类高校来说,航空文化主题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4]。多数学生选择航空院校本身对航空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其渴望学习获取更多的航空知识,也渴望在航空领域有所作为。航空航天类高校在教育办学中也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学习与进取提升的氛围,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航空探索学习欲望。通过航空发展历程的讲解,航空创新技术的解读,航空先辈的英勇事迹,引发高校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激发其进取拼搏精神。在明确我国航空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航空理想。而航空文化的激励作用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航空文化的教育渗透融入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航空文化也带有党的政治信念教育优势,在理想的召唤下,在航空事业的探索中,航空文化代代传承,指引高校学生前进。航空航天类高校学生承载着航空事业发展的希望,也是国家和民族繁荣振兴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发挥航空文化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和政治使命,做好专业学习,做好航空探索实践。[5]

4.航空文化指导学生创新发展。航空事业是不断发展的,创新突破是不变的旋律。而创新突破精神也内化为航空文化的一部分,对航空航天类高校学生起到创新指引的积极作用,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品质。在航空文化的感染下,在航空事业历程的解读学习中,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其科学带动及创新指引的积极作用。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而当代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就是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借助航空文化,在航空航天类高校的日常教学、实验和生活中加以培养,实现航空文化精神内涵的渗透,也带动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邓小平的科学论断也再次证明创新的必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得益于创新思维和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助推经济发展,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航空文化教育对航空专业学生也提出创新及科学精神培育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发展活力,才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完善自我。坚持航空文化的创新特点,传承航空先辈们的创新品质,加强与航空教育的整合,要不断在学习中强化创新能力,努力成为我国航空事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总结

高校作为优秀文化的领导者与传承者,应该充分重视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航空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体现,是科技文明进步的折射。航空航天类高校引入航空文化,实现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发挥文化育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更加有助于优秀航空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师生对航空文化的自信,最终实现航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朋涛,周建华.航空文化在航空类高校的育人功能浅析[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7,35(2):83-87.

[2]陈浩宇.美學中的思想性问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69-71.

[3]周彩虹,周浩,高得伦.关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及主要对策——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03):41-44.

[4]林海森.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与学风建设的辩证关系[J].科学时代,2013,(7).

[5]林杨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理想教育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Aviation Culture in Aerospace Universities

ZHAO Dan-hui,YAN Xu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Key words:aviation culture;universities;educational function

作者:赵丹惠 闫绪

航空经济航空航天论文 篇2:

“一带一路”倡议下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呈现出高度战略性、发展前景好和国际影响力增强的良好发展局面,但在发展中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固化、绿色壁垒限制和市场化不充分等主要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造活力;推进军民融合,完善市场结构;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绿色产业链;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国家协同发展等发展策略,以期为推动航空航天产业“一带一路”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策略

DOI: 10.19840/j.cnki.FA.2020.06.010

*基金项目:2019年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9YJ41)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倡导“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开启中国与这些历史上有丰富贸易交流往来的亚欧非大陆100多个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的新篇章,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步伐。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认为“一带一路”也是创新之路,为此,于2016年出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等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文件。其中,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包含农业、能源、重点领域、交通、信息通讯等十二大“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在“一带一路”贸易和科技合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我国已独立研制第四代战斗机、大型运输机、多型预警机、支线客机、干线客机等航空航天装备,意味着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已进入全球“第一集团”的阵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欧美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为此,本文以航空航天产业“一带一路”发展现状入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据此提出有益的发展策略,为航空航天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航空航天产业“一带一路”发展现状

(一)高度战略性

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自2009年确定了引领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经过2012年、2018年等多次修改,航空航天产业始终是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类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始终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具体来说,航天产业主要包括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空间站和小卫星等四种产业,航空产业主要包括航空器装备制造和其他航空装备制造及相关服务等两种。2016年我国出台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中指出,航空航天产业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的两大重点产业之一。正因为该产业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其中对国家安全有着主要影响的部分还具有半军事功能,因此,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政策指令性。

(二)发展前景好

目前正处于对人类文明进程重要的大航天时代,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将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及通信、气象、能源和探测等领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起到引领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航空航天产业企业数、从业人员、主营业务收入、利润额和出口交货值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因此该产业未来肯定会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报告网的统计,2017年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市场规模为610亿美元左右,增速超过了10%,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GDP增速为6.9%)。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国家在航空航天技术、系统、产品及服务方面开展了不少合作,如按照《关于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航天科技集团积极推进上合组织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联合建设。可见,航空航天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国际影响力增强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和我国航空航天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航空航天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空领域积极融入世界产业链,在“一带一路”南线围绕直升机、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产业推进,通过建立客户服务基地等方式积极与亚非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在“一带一路”北线与俄罗斯航空工业部门开展宽体客机、重型直升机的深入合作;航天领域,努力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空间信息互联互通,正在实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工程”“北斗导航应用推广工程”等项目[1]。据统计,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市场份额排名为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该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航空航天大国之一。

二、航空航天产业“一带一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航空航天市场份额(7%)在全球排名第三,但产业具有高度垄断性,与排名第一的美国(49%)和排名第二的法国(8%)存在巨大差距。虽然近几年随着产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神舟飞船已上天、“嫦娥”已登陆月球背面、国产大飞机已试飞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建成和歼20战斗機已服役等技术创新的跨越式突破,但放眼全球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全球航空航天产业几乎被几个国家或几个企业垄断,提升该产业的国际地位仍十分困难;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航空产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的复合材料和航电系统虽进步显著但发动机仍基本依赖进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没有航空航天大国,但是产业强国确实不少: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是航空航天工业发达国家;俄罗斯拥有强大的空间站建设技术;印度具备“一箭多星”的自主研发实力;新加坡以130多家航空航天公司成为航空航天产业的领军国家等。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创新能力有着较大的前进空间。

(二)产业结构固化

航空航天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资本、技术密集的特性,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市场集中度和半军事化功能决定了该产业以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或军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结构,如航天产业基本来自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而航空产业基本来自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几家大型企业。虽然我国在不断推进军用民用一体化深度发展,但相对具有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民营企业在产业中只承担了上下游中基础零部件和销售运输服务配套的通用部分,而且生产和服务资质难度很大,这使得全产业链和集聚化的结构基本还未全面形成,这将在产业的纵深发展阶段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军用民用一体化发展有日本“以民掩军”模式、俄罗斯“先军后民”和以色列“以军带民”模式等3种典型模式,这些国家都积极将民营企业纳入到产业体系内,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益性优势,如日本就是典型的通过将军事工业掩藏在民营企业中这种形式发展起来的[2]。

(三)绿色壁垒限制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中也会产生污染,如颗粒物、重金属铅、能耗和噪音等,对空气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航空业碳排放占到了全球人为碳总排放量的2%-3.5%。为此,国际民航组织、欧洲等机构和国家相继制定了节能、减排和降噪等标准、政策和指导文件以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如2016年国际民航组织形成了第一个全球性行业减排市场机制——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这意味着,我国航空航天产业要想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必须符合国际及所在国对环境保护的标准,并同时比他国更具竞争力才能抢占市场。

(四)市场化不充分

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航天产业主要得益于国家主导,产业内主体企业也是国有企业,不像欧洲国家以及俄罗斯、日本等国市场化。欧洲利用法制加强联合政策、多国(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市场;俄罗斯通过投资发射平台和基础结构形成了较为自由的市场;日本通过空间法形成了民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使得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出于国家政策导向而不是市场需求导向,而且产业目前的发展处于“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困难状态,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呈现的现象是:一方面是竞争力不足而难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政策导向下即使有市场需求但却无法提供的窘境。

三、航空航天产业“一带一路”发展策略

(一)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造活力

实证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具有突出的创新激励效应[3],因此航空航天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有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具体来说,还可以从人才、技术、平台和扶持等方面完善: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借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的东风,鼓励与沿线国家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对地观测、通用航空、深空探测和天地往返等航空航天技术联合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产业的发展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依托沿线国家技术优势单位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并同时打造公共测试平台、公共研发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和技术培训平台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尤其是建设导航、对地观测及通信一体化的空天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中央和各级政府应持续支持航空航天產业的发展,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创新融资渠道,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推进军民融合,完善市场结构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强化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军口、民口“两种资源”市场主体活力[4]。因此,学习欧洲国家以及俄罗斯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打破国有企业或军工企业完全掌控产业发展的基本局面,实现技术、资本、信息、人才和设备设施等资源要素的军民互动[5],充分调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种资源要素的协同和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此外,还应继续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园区的发展,发挥领头企业的引领示范扩散效应,积极引进和发展研发、设计、维修和服务等上下游的配套产业,并逐步打造和完善原始设备制造商、一级集成商和二、三级供应商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如2018年设立的中西部地区首个以航空制造产业为发展特色的综合保税区——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具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等三大功能,对提升产业国际合作水平、推动外向经济发展和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航空公司应继续扩大“一带一路”布局,尤其是增加对外开放新前沿中西部地区的航线,为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多边贸易与投资提供包括航空产品、航空运营、机场建设、服务保障和金融服务等系统解决方案,便利商品和人员的来往交流。

(三)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绿色产业链

航空航天产业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打造资源、环境友好型航空航天产业,100%达到国际绿色标准,这样才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获得青睐。首先,树立起绿色意识,把坚持发展低碳、清洁、节能和环保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宗旨之一,才能带来行为的真正改变和制造出真正绿色的产品。其次,努力进行科技创新,研发出绿色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如中国商飞的绿色发展就为产业树立了榜样,在技术创新上探索使用可持续生物燃油技术,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和运用太阳能及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实现优化飞机气动布局、减重减阻和节油降噪的绿色目标[6]。最后,产业内所有企业应当具备绿色的“整体意识”,不仅自身追求绿色发展,同时对上下游企业也提出绿色要求,带动产业链整体的绿色发展。

(四)对接“一带一路”协议,推动沿线国家协同发展

航空航天产业应借助空间信息设施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沟通,着重开展多边各国间综合地球观测、导航与位置服务和航空飞行器实时监控协作,推动通信、导航和对地观测卫星等数据共享,着重服务全球环境与灾害监测等民生领域,促进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探索、应用和国际合作,推动产业的开放共享并融入世界发展。具体来说,航空产业应通过建立客户服务基地等方式着重围绕直升机、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产业推进与亚非国家进行技术合作,发挥产业高附加值的优势并帮助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空产业的发展;航天产业应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和亚太空间多任务小卫星星座的建设,提高长征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水平。例如,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通过战略合作、境外收并购和技术合作等形式与“一带一路”各国开展“空间信息走廊”等项目,加强了国际联系并实现了互利互惠,为其他企业起到示范作用。AFA

参考文献

[1]吴艳华.创新航空航天产业助力“一带一路”战略[J].国防科技工业,2016(11):24-25.

[2]高青松,宋倩倩.军民融合研究进展及评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8(2):63-69.

[3]王桂军,卢潇潇.“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中国企业创新吗?[J].财经研究,2019,45(1):19-34.

[4]杨锐,何玉梅,程璇.四川省航空产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对策——基于国际经验及省内企业的调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14):124-130.

[5]纪建强,周长峰.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36-42,107.

[6]中国商飞.中国商飞努力打造低碳循环“绿色商飞”[J].上海节能,2018(6):416.

(审稿:游宇编辑:闫明杰)

作者:童敏慧 马士群

航空经济航空航天论文 篇3:

关于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立法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航空航天是当代高新科技最为集中的行业,航空航天产业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且目前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政策占绝对主导地位,这对航空航天产业的长远发展不利,进行航空航天产业立法势在必行。

关键词:航空航天;产业法;产业政策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商飞集团参观了研制中的国产C919大飞机,并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这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航空航天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集中了当今世界大量的高新科技成果,无论在产业规模.整体带动还是科研发展的角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航空航天产业政策极为必要,本文笔者将从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议三个部分着手阐释本观点。

一、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的必要性

航空航天产业是一个投资数百上千亿元的庞大国家项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具有投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科研推动力高等特点,应该说我国自70年代成功研发“两弹一星”成果的后就已经开始进入航空航天领域,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发,国际卫星发射业务,再到新世纪神州系列飞船升空、商飞集团组建等,我国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也开始了自己的布局与发展,三四十年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还是政策主导型,政策为主,法规为辅是当前主要的情况。政策作为行政决策的结果有着高速反应,灵活机动的特点,能够较好的切合每个时期的情况。但是航空航天产业自身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又恰恰需要明确目标坚定不移,如果太多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只会产生更多的运十悲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中两个重大的问题一直在困扰,其一是我国曾经未把航空工业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领域;二是航空工业要不要有强大的科研工作体系,预先研究在航空工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①。而这些问题本身就与政策的不断变化有关系。而相比较于其他航空航天产业大国,我国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的立法相当滞后,有学者做过统计,截止2011年,美国现有《美同联邦航空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还有国家航天政策等产业政策及专项措施,已基本形成了以法律法规为主,产业政策为辅,专项措施为补充的呈“倒金字塔”型的航空航天产业政策体系,不仅体系健全,而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强制性和针对性,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②。与此相对应我国从法规的角度来说只有《民用航空法》,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类似于指导意见,白皮书,中长期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整体缺乏稳定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与美国的状况相类比的话可以称之为“正金字塔”型,这样的布局和特点对于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显得助力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布局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推动该领域的进步,有必要制定规范明确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

二、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制定的可行性

事实上,提出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振兴法)这样的动议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话题,资料显示,早在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110名人大代表联名提案,要求国家尽快制定《航空工业振兴法》,人大财经委和国务院法制局把该法(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③。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无论是产业规模,国家经济科技实力或者是国际环境都还不成熟,因此在当时虽有必要性,却无可行性。时至今日,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一大批科研院所已经建立,特别是在比较薄弱的航空领域组建了商飞集团公司,积聚了大批有生力量,航空航天产业立法具备了条件。关于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立法的可行性,总体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条:

(一)、国际通行惯例是立法先行;虽然说立法总体具有滞后性,是对已经产生的规则的总结,但是产业促进法本身具有特殊性,产业促进法本身就是为了指导和促进航空产业的发展,例如美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飞机刚刚发明运用不久就制订了航空邮件法和商业航空法为新生的航空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极大的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我国目前流行的立法模式可以总结为成熟一个,总结一个,归纳一个,制定一个。

(二)、我国航空产业具备一定的条件;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定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航空航天产业是基础,产业立法是上层建筑,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也有很多人大代表提出要立法,要促进,但当时我国几乎所有的民族工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有所缺失,此时需要的不是统一的法律,而是全面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在当时立这个法不合适,但到如今,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全面开花各行其是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于需要,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指明产业整体的发展方向有现实的需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现实需要;随着交通的日益发展,通用航空和外层空间旅游走入寻常百姓家有了现实的期待,正如同汽车的普及催生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一样,通用航空及外层空间旅行的普及必要也会推动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航空领域及外层空间与国防安全息息相关,企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指望企业家能够在各类繁杂的法律文告中寻找规定,制定统一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能够有效的为企业指明规范。

三、关于产业促进法立法的建议

对于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笔者有以下三条建议:

(一)、立足于兼顾产业管理和组织运行;从国外实践的经验来说,政府对于产业扶持对于产业的促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不能撇开产业管理,而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角度而言规范组织运行同样十分重要,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应当兼顾产业管理与组织运行。

(二)、制定法规而不是部门规章;当前关于是否应该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的相关法律在业界依然趋于共识,但是具体制定什么位阶的法律意见分歧较大,有部分学者提出根据《立法法》制定一部法律要经过四个步骤: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法案、公布法律。

如果制定一部具有航空工业基本法地位的法律的话,那么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完成,因为我国目前的客观情况还未达到制定这样一部法律的时机④。

(三)产业促进法要有足够的前瞻性;正如上文所讲述到的,产业促进法不用于传统意义上的民商法、刑法,它不是对已经形成的价值规范的总结,它最大的作用是为产业的发展加油助力,因此它必须具备前瞻性,具有超前立法的思维,对于规则的制定应当是整体性的或者可推演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规则。这样能够保证法律的稳定性。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对国计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以谨慎的态度,十足的热情,百分的努力驱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进步,而笔者认为产业促进法将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促进法的制定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大观,对航空工业两个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航空发动机,2001.1

[2]王先林,产业政策法若干基本问题初探,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3]覃北云,李卫东等著,叩“关”指南——关贸总协定与商贸实务咨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注解

①吴大观,对航空工业两个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航空发动机,2001.1:2

②张敏 肖冰,关于航空航天产业法几个问题的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③覃北云,李卫东等著,叩“关”指南——关贸总协定与商贸实务咨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④史进,航空工业促进法对加快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价值工程,2012-24

作者:王阳

上一篇:保障体系下畜牧业论文下一篇:国营农场交通运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