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

2024-05-17

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精选8篇)

篇1: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

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

针对“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特色,面向学员的任职岗位,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三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设计。实践证明,正确的教学思路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新装备的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所用理论的丰富,对维护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培训的学员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更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应用能力。目前学员在校学习的理论课时减少,实践课时增多,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之以前更多的理论及维护知识,这势必要求课堂上理论课信息量要大,效果要好,同时要教给学员信息获取、筛选的方法。在此情况下,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教员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搞好课程教学设计?不同课程、不同对象、不同教员有不同的方法。结合“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我试谈谈如何搞好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效果。由于“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是一门关于航空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工作过程的课程,是大学专科士官相关专业的一门任职岗位课程,因此教学目标就是了解航空雷达和通信的基本概念、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解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雷达对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速度的测量原理、实现方法及各分系统的工作特性;熟练掌握各种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实现方法及特点;初步掌握航空雷达和通信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使用方法;初步涉入雷达对抗和通信对抗作战基本知识;牢固树立信息化战争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进入部队后能胜任本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组教学内容,突出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分轻重地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那么只能是囫囵吞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突出重点,让学员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遵循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两大模块、两条主线”。

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划分为航空雷达模块和航空通信模块。其中以雷达概述、雷达的组成和雷达对目标参数的测量构成航空雷达模块,以通信概述、军事通信及信道技术、模拟调制系统、数字调制系统和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构成航空通信模块。

航空雷达模块以“雷达的基本功能—基本组成—基本工作过程—对具体参数的测量”为主线,航空通信模块以“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基本组成—基本工作过程—调制与解调”为主线。两条主线由浅入深,侧重学员对雷达参数测量及通信系统调制与解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精心收集航空雷达和通信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使用案例,力求把基本理论与装备紧密结合起来,丰富主线内容,深化学员对航空雷达与通信装备作战使用能力的理解与掌握。

三、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装备和专业网站开展教学,具体思路如下:

(一)在教学方法上,以研讨式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课程教学应广泛开展研讨式教学,强调教学、学学互动,将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问题教学、启发教学等优秀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将雷达与通信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学术前沿理论穿插于教学内容之中。通过教学互动,激发学员分析和思考问题,将创新思维及信息化作战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面向学员任职岗位开展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以岗位任职需求为导向,以专题为形式,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研究活动,帮助学员转变观念、获取知识、深化理解、掌握科学研究技能的现代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引导学员针对航空雷达和通信装备使用及如何增强装备的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既培养了学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又为提高学员电子对抗装备作战使用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施的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题目、撰写研究报告、汇报交流讨论等基本环节。

(三)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对抽象内容的理解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讲授课程,教学内容抽象且不易理解。为了加深学员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装备和信息资源,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模拟仿真、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每次课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具体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开展研讨式教学,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利用虚拟电子对抗作战实验仿真等手段,开展对雷达的工作过程及结果显示、通信过程及调制与解调的实现等部分内容的观摩实验教学,以加深学员对这些抽象内容的理解。

(四)充分发掘信息资源,着重信息技术的利用

信息化教学的课堂设计,教员要充分发掘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适时地介绍信息处理方法,以扩大学员的知识面,增强信息处理的能力,强化教学效果。同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扩大学员的知识面,拓宽其思路,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为其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在课堂设计中,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不同的信息发布形式和信息技术手段,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针对信号的处理方法和过程的不同与抽象,我们利用了多种信息发布形式和信息技术手段,有音频、图片、视频录像、动画、MATLAB仿真等。例如:视频录像、频谱分析图像是学员自主探索学习的认知工具;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是帮助学员理解问题、理清思路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在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还注重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上适时地介绍了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选择与评价等一系列信息处理的方法,使学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2: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

马嘉赛

(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所用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从实际生产生活应用与激光原理与技术之间、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思维方式之间的渗透及关联,以及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影响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激光原理与技术教学中进行科学性教学。

关键词:渐入渗透式教学

激光原理与技术

我们的前辈们总结出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是按部就班渐进式学习的方法;另外一个是渗透式方法。按部就班地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在前面的基础上学习新的东西。而渗透式方法是指一开始处于不懂的状态,但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接触,经过时间推移不知不觉逐渐就已懂了,并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两种方法各有特色,对于我们的课程,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我们通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消化更多知识,掌握更多原理、本质及方法,将整个学习过程构筑成一个整体。

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是一门传统的大学物理类或光学工程类专业课程,也是不少信息类工科学科的必修科目之一。对这门物理/光学专业的必修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积极性也逐步变成教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在课堂上要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到的激光理论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的实际应用中,要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激光原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凸显创新能力。对于过去那种按部就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因为其明显弊端而必须淘汰。本文将从如下几方面探讨如何在激光原理与技术的教学中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

1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之间的联系 激光原理与技术这门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激光产生的原理、激光的各种特性、激光器的构建以及激光调制技术。在课程学习中,大量的物理公式的推导不可避免,但纯粹的推导往往令人厌烦,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痛苦不堪。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若插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及科技前沿的内容,就显得趣味横生,极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讲“激光器的应用”一部分内容时,将激光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举个例子,用于医学的激光美容整形,立刻就凸显出激光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人的生活讲求实效,一个专业或学科能有多大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带来的功效。譬如在讲“光线传播的矩阵表示”时可以引入蝴蝶效应来讲解,既讲明了一步步相互推递的关联依赖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外,在讲解激光产生的原理部分时,适当插入一些激光产生的背景知识内容,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有更清晰的了解,更能够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关联

本门课程中既有广泛深入的激光物理知识,又有大量的公式及其推导,所以是一门物理和数学高度结合的课程。激光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离不开数学的方法与思维,而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学逻辑思维和方法在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将激光原理问题和数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从物理公式中深刻领悟物理问题的内涵与实质,又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书本上的知识是抽象出激光问题的实质来进行教学,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它研究的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所以其所有结论均必须受到物理实验的检验。因此,在教学时,讲授过程中必须遵循物理原理和条件的制约,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相互对接,这一点必须充分认识到。在针对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创新价值成果,体验创新的过程和喜悦,形成积极的创新意识,开拓自我思路并正确理解物理世界。所以课堂教学不能纯理论化,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遵循“教”服务于“学”的原则,既要重视物理原理知识,又要将实际应用结合。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以学生学会、学懂为第一要义,决不可本末倒置,出现教师压倒一切,不遵循知识体系逐步构建的现象,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所以《激光原理与技术》这门课,要想上好,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遵循“教与学”的相互渗透,惟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充分学好本门课程。3课程内容和思维方式的渗透

本门课程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激光理论概念及其原理基础上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对激光产生及其系统的分析,基本方法是建立在以激光谐振腔描述的振荡过程、原理、定律或定理。在教授方法上,有演绎法、类推法、图解法等。由于前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因此掌握方法与掌握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在讲授知识时,要有意的把所运用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并注重对其物理直觉思维的培养。而直觉思维必须经过一定的培养与训练,因为只有经过长期训练和多方面熏陶,才能在科学探索中凭借高度的直觉思维能力获得巨大的发现。比如在粒子数反转的导出公式时遇到的一些近似,为什么做这样的近似而不是那样的近似,就有直觉思维和经验。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明白直觉思维在激光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好习惯,从而建立宽广、扎实的知识基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4教学手段的推广

篇3: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雷达成像技术,教学方法

近年来, 我国军工电子产业飞速发展, 使得我们对雷达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一需求,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雷达相关课程, 诸如雷达原理、雷达系统、电子对抗和雷达成像技术等。雷达成像是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技术, 在研究生中开设该门课程, 培养熟练掌握该门技术的专门人才, 对于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 雷达成像属于当前理论和技术前沿, 虽然通过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 我们国家在该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将其列为研究生课程组织教学还是近几年的事, 因此无论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上, 都还存在很多的盲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的, 有必要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 总结提出适合于该门课程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本文作者多年来从事研究生雷达成像技术的教学工作, 对于如何提高雷达成像技术教学效果提出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挖掘课程内容的美感

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 是学生能否对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因此第一课的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专业知识, 而是要通过教师的外部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对课程产生好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固然取决于个人喜好, 但教师讲课的个人魅力、对课程目的和特点的诠释是否到位等往往也是关键因素。许多事例证明, 学生喜欢不喜欢某门课程, 并不取决于该门课程的性质, 而往往取决于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而且是非常高深的艺术, 任何课程, 只要授课方式得当, 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因此教师授课的目标就是要将课程的美充分诠释给学生, 让他们内心迸发出强烈的追求美感的热情。

二、采取“学—教—问”的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学不是中学的“填鸭式”教育, 要“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 让学生学到知识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积极思维, 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然而,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 师生间几乎没有交流反馈, 师讲生听, 师讲生记。教师只授人以鱼, 而不授人以渔, 更谈不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不喜欢的。

雷达成像技术理论复杂, 在学生没有通过自学储备一定知识背景的条件下仅靠教师一味地讲解, 学生往往很难跟上教学节奏。有鉴于此,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采取了“学-教-问”的教学模式, 即先让学生进行自学, 使其对要讲解的课堂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熟悉课堂内容的框架, 然后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 一方面巩固学生自学时已掌握的内容, 另一方面对学生无法通过自学掌握的内容进行解答, 最后, 留出时间给学生答疑,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将抽象理论简单化、形象化

雷达成像原理数学推导繁琐, 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多地注重数学原理的推导, 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复杂数学推导, 而是要想方设法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或者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相信, 即使是再高深的科学理论, 其背后也都必然隐藏着简单的物理原理, 譬如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虽然对于非专业人员可能无法从数学上去理解掌握它, 但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 (孪生兄弟样貌) , 也可以让一个哪怕没有任何数学背景的人理解相对论的精髓。就《雷达成像技术》教学而言, 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向学生诠释合成孔径提高雷达方位测量分辨率的原理, 我们就可以从人眼通过多角度观察目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目标信息这一大家熟知的简单原理来类比, 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的医学CT成像来引出雷达成像概念, 这样学生不仅易于接受新知识, 而且也乐于去接受新的知识。

四、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 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是由内向外地生长, 而不是由外向内地灌输, 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雷达成像技术虽然理论复杂, 但其理论基础无非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的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检测技术, 因此, 对每一个新的知识点, 我们都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原型, 譬如, 在讲授孔径合成原理时, 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时域信号支撑区大小与频域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类比, 得到空域支撑区与空间频率分辨率 (对应雷达方位分辨率) 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要提高雷达方位探测分辨率, 必须要得到大的天线孔径的初步结论, 最后再利用时空等效性得出通过天线的运动可以等效合成一个大的天线孔径, 从而获得高方位分辨率的结论。这样的讲解过程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是熟知的, 因此很容易就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构建获得了新的知识。

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还要求他们会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生在入学初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实践能力较差,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 要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培养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利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 另一方面通过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具体到雷达成像课程中来说, 譬如我们可以在讲解完雷达数据采集过程后, 让学生进行计算机仿真来模拟产生雷达回波数据, 在这一过程当中, 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雷达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六、将科研工作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在高等学校中, 教学与科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学与科研既不相互矛盾, 也不能相互代替, 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等学校中的科研。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其课程学习将直接服务于科研活动。因此,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更应加强对课程理论当前热点研究内容和前沿技术的介绍。就《雷达成像技术》而言, 虽然已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教材可供参考, 但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是比较容易厌倦的。如果能够将科研工作中一些实际的例子用来充实教学内容, 那会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有活力。譬如我们可以将在科研工作中处理得到的实际雷达图像给学生展示, 通过将雷达图像与光学图像作对比, 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雷达成像技术的优势, 了解其当前所处的发展水平。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产生兴趣, 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的应用前景。

总之, 通过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 只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构建新的知识点, 即使是讲授再复杂的理论, 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 加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忠国.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 :58-58.

[2]胡凯.研究生教学中研究点式教学方法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9, (19) :29-31.

篇4: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新装备的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所用理论的丰富,对维护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培训的学员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更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应用能力。目前学员在校学习的理论课时减少,实践课时增多,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之以前更多的理论及维护知识,这势必要求课堂上理论课信息量要大,效果要好,同时要教给学员信息获取、筛选的方法。在此情况下,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教员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搞好课程教学设计?不同课程、不同对象、不同教员有不同的方法。结合“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我试谈谈如何搞好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效果。由于“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是一门关于航空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工作过程的课程,是大学专科士官相关专业的一门任职岗位课程,因此教学目标就是了解航空雷达和通信的基本概念、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解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雷达对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速度的测量原理、实现方法及各分系统的工作特性;熟练掌握各种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实现方法及特点;初步掌握航空雷达和通信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使用方法;初步涉入雷达对抗和通信对抗作战基本知识;牢固树立信息化战争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进入部队后能胜任本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组教学内容,突出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分轻重地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那么只能是囫囵吞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突出重点,让学员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遵循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两大模块、两条主线”。

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划分为航空雷达模块和航空通信模块。其中以雷达概述、雷达的组成和雷达对目标参数的测量构成航空雷达模块,以通信概述、军事通信及信道技术、模拟调制系统、数字调制系统和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构成航空通信模块。

航空雷达模块以“雷达的基本功能—基本组成—基本工作过程—对具体参数的测量”为主线,航空通信模块以“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基本组成—基本工作过程—调制与解调”为主线。两条主线由浅入深,侧重学员对雷达参数测量及通信系统调制与解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精心收集航空雷达和通信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使用案例,力求把基本理论与装备紧密结合起来,丰富主线内容,深化学员对航空雷达与通信装备作战使用能力的理解与掌握。

三、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装备和专业网站开展教学,具体思路如下:

(一)在教学方法上,以研讨式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课程教学应广泛开展研讨式教学,强调教学、学学互动,将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问题教学、启发教学等优秀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将雷达与通信的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学术前沿理论穿插于教学内容之中。通过教学互动,激发学员分析和思考问题,将创新思维及信息化作战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面向学员任职岗位开展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以岗位任职需求为导向,以专题为形式,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研究活动,帮助学员转变观念、获取知识、深化理解、掌握科学研究技能的现代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引导学员针对航空雷达和通信装备使用及如何增强装备的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既培养了学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又为提高学员电子对抗装备作战使用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施的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题目、撰写研究报告、汇报交流讨论等基本环节。

(三)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对抽象内容的理解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讲授课程,教学内容抽象且不易理解。为了加深学员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装备和信息资源,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模拟仿真、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每次课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具体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开展研讨式教学,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利用虚拟电子对抗作战实验仿真等手段,开展对雷达的工作过程及结果显示、通信过程及调制与解调的实现等部分内容的观摩实验教学,以加深学员对这些抽象内容的理解。

(四)充分发掘信息资源,着重信息技术的利用

信息化教学的课堂设计,教员要充分发掘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适时地介绍信息处理方法,以扩大学员的知识面,增强信息处理的能力,强化教学效果。同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扩大学员的知识面,拓宽其思路,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为其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在课堂设计中,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不同的信息发布形式和信息技术手段,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针对信号的处理方法和过程的不同与抽象,我们利用了多种信息发布形式和信息技术手段,有音频、图片、视频录像、动画、MATLAB仿真等。例如:视频录像、频谱分析图像是学员自主探索学习的认知工具;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是帮助学员理解问题、理清思路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在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还注重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上适时地介绍了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选择与评价等一系列信息处理的方法,使学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国顺.教学设计的智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篇5: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

一、注重理论授课,扎实理论功底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开设的历史来看,它曾经经历了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理论的力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深,出现了普遍高度重视进而广泛开设的热潮。其结果就是大大挤压了其他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正常的建设。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热潮也带来了一批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多以报刊、杂志及研讨会等形式反映出来,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程的开设已经提出了强烈的时代要求,那就是这门课程如何在开设的同时具备与时代接轨的包容力。这就对这门课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又要契合时代步伐。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教材却迟迟未能做有效的增补和修改。我们在理论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还没有完全在教学中得以具体体现。有鉴于此,新教材的编制和使用从某种方面来说,极大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就是把政治经济学合并了进去,这种合并一方面大大精简了原有课程的重复问题,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另一方面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进一步扎实理论功底,把理论课这一本质特征抓住,不断的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改革。

进行理论教学是多元化教学中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不得不承认,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中存在着理论功底不够扎实,阅读面不够广泛,知识容量相对较少的现象。甚至有的学校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由以前的重视这门课程转而变成轻视,出现随便由其他非此类专业老师授课的情况。这样做的结果之一就是理论授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第二种情况就是由于教材改革进程的缓慢,导致一些老教师几十年用一本教案,上课了无生机,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建设。

那么如何做好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作为思政课老师,应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一,应精读马列原著,对相关科研成果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广博的知识,辩证、睿智的思维方式和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是一个从事哲学教育的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读原著,坚持读原著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程。如果原著知识贫乏,上课必然缺少力度,不具备说服力。原著的阅读也可以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但要求教师要读原著,研究原著,也应该把这一面进行扩大,引导学生进行选读原著来配合教学。第二,哲学理论知识是全面的,理论基础也应该多方面扩展。哲学是各门具体学科的基础,学习哲学,懂哲学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本专业课的理论功底,而且要阅读面广泛,积极进行其他人文素质课程的阅读和认知。比如对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阅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进行,使得学生和教师达到互相体会、交流和融合的态势。第三,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解释原理本身和应用价值。对于理工类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毕业后一般不会从事思政类教学工作,而且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也使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一些深奥的哲学原理作出浅显的易为人接受的解释。这点应该跟文科类学生的教学大纲制订有明显区别。最后,扎实理论功底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科研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科研成果的取得一般是本课程或者某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继而形成一个成果,如果运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去,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达到拓展教学方式的目的。

二、还原哲学本性,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

哲学是什么?什么是哲学,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追问的问题。首先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从智慧的角度而言,古人的智慧和我们的智慧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古人的智慧远远高于我们。这种智慧就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关注,也是哲学所能够体现的最高思想。从这个方面而言,学习哲学不仅仅是接受抽象的哲学知识,更应使人产生一种获取智慧并且穷究宇宙、人生终极意义的渴望。但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只注重传授结论性、条文性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哲学本身的“启迪智慧”的功能。这样的教学不仅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背离了哲学的本性。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这是奠定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一步。如何引导他们在这一步走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哲学所体现的智慧,而不是教条式的语言。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既不能按传统哲学习惯以外在教化的方式、空洞无力的说教影响学生,或是以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政治理论”规范学生,也不能单纯地以抽象的、结论式的“哲学知识”灌输学生,而必须把传授知识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启迪其智慧结合起来,最好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索,以思想的深刻性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关键。当然,这就需要让他们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唤起他们对智慧的热爱和对自己人生的关注。

对于哲学的热爱不是仅仅靠构成哲学的原理就能被唤起,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自身的体悟。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对于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主体性弱化的学生来说,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课堂的策划甚至教学主动权的掌握都非常重要。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在课堂上争取使学生能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对困惑发表建议。教师则根据相关的知识,将学生的问题融入其中,并通过条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而且可以解决其思想深处的疑惑、偏见与冷漠,也许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思考并体悟到思考给人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爱。思政专业哲学类课程的设置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赋予了这一课程更重要的任务,即通过讲授这门课程,要给予学生思考哲学问题的更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更高远的思想境界。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问题在这一代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突出。那就是更加突出主体性,更为自我,随之而来的就更容易自私和冷漠。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也用一般课程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哲学知识不如其他学科知识有用的印象,从而失去对哲学课的学习兴趣,反映到生活上也将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担任思政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师如何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思想的深刻性和睿智性激发学生追寻哲学问题的渴望,从而真正体现出哲学是智慧之学的魅力,显得更为重要。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就是传播、转述、宣传。事实上,大学思政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创造性洞察力的启发者和分析性思维的培养者。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得这一传统看法得以改变,那就是积极探索完善教学模式。有以下教学方式的实践可以作为参考。第一,进行相关知识的主题演讲,分组讨论提交发言。演讲是第一步,要有充足的准备,比如课本中关于理想这一章,如果单纯的去讲理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换由学生去讲,就能够延伸他们的视线,引起他们热爱生活的愿望和动力。努力营造有激情的发言氛围,再组织演讲后的分组讨论发言,其实就是一个感性回归理性的过程,从这个方面而言,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照本宣科效果好很多;第二、引导学生读一本好书,谈心得体会。大学期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去读一本哲学著作,然后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他们讨论发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如果每一个学生能够读一本书,介绍一本书的内容、心得和体会,实际上就是每个学生都增加了读这本书的机会。哲学的智慧是普遍的,任何哲学著作总与一般的哲学原理相关。读一本书,学习一本书,就是一个教学模式的独特尝试。第三,进行户外实践,了解经济运行规律。在授课过程中,教材里的经济理论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加以解决。什么是价值规律,什么是供求平衡,单纯的书本讲授很难胜任,这就需要给学生以时间进行调查报告式的研究。最后,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信仰。科学共产主义这块,应侧重放在实践教学上,而不是照本宣科,比如理想的树立及其实现的方式,放在实践讨论的环节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教师根据这些指导学生实事求是,把间接知识和实际知识相结合,达到教学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三、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哲学教学方法改进的中介。在多媒体、网络化已成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基本标志的今天,最鼓舞人心的事就是在各门课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与计算机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有可能在虚拟和现实问题上给学生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更深刻的启迪。多媒体的引入,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解决了一大堆难题。多媒体课件的引入既节约时间,又形象、直观,不但减轻了学生负担,而且从讲义的材料补充和阐述原理方面的文字资料来说,它充当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大知识量、信息量,而且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角色的转换。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特殊性,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哲学理论的叙述中,穿插适当的视频、图像资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对该问题的理解。尤其是由于多媒体改变了时空关系,进而也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使教与学的交互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真正发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革。

另外一个教学手段就是网络平台的应用。它是配合多媒体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网络不仅能够提供资源,而且可以多方面的跟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比如创建BBS或者教师个人主页,讨论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非常有利于本门课程的开展和建设。网络平台的运用和实际效用发挥,充分借助了资源库的巨大优势,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有效而及时的回答和解决,也为师生的感情交流搭起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的运用也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要与学科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相结合,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果大家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模式,交流就会产生隔阂。还有网络上一些学生的不负责任的评论,也会对一些课程改革造成冲击和影响。所以针对这些,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哲学课的语言首先要准确、富于哲理。对于抽象、深奥的哲学道理的理解更多的需要借助理逻辑思维,不可因为使用了多媒体而喧宾夺主。二是不要误以为单纯地使用了多媒体就是改进了教学方法,革新了教学手段,而是要敢于尝试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三是网络平台的创建要持之以恒,及时回复同学们的发言,有力的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不流于形式,半途而废。

当然,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讲授艺术,如果脱离了教学艺术,教师仅仅扮演敲击电脑键盘的工具角色,虽然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于一体的屏幕代替了单调的粉笔加黑板,但学生的感觉会比电视教学的感觉还要差。可想而知,失去“教师”真正作用的教学以及失去“课堂”本来意义上的“教室”,最终也将失去多媒体本来具有的积极意义。

四、破除传统观念,变革考试方式

长期以来,在大学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考试方式都是非常传统的方式。当然,考试作为教学运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验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更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指挥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考试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传统的考试理念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其结果是教师没有教学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背”知识应付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这种考试观念不仅严重背离了教学的最初宗旨,而且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但考试依然能拿到高分的奇怪现象。严格来说,这种现象不应该在大学考试中出现。应该看到,考试只是一种教学上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造就成智慧聪明之人,让学生能够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懂得我们国家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其表现,增强社会主义情感。因此,考试应侧重于这一目的的实现。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认识到考试,是学生展示智慧和运用智慧的过程,是发挥智慧能量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收获智慧的过程。那么考试这个过程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带来激情。而这样的考试就对考试内容的变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明确考试目的。考试并非只是简单地测试知识,它主要是测试分析能力,测试创造性地利用所学到的信息的能力,以及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考试试题应以理解和运用为主,建立在考查学生掌握哲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出一份好的试卷。试卷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学生就会以考试促进学习,把考试真正看作是展示自身聪明才智的机会。第三,变革考试形式。在一般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大多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并附有标准答案。这种形式单一化、答案标准化的机械考试,只能使学生盲目地记忆现成的原理或者结论,教条地回答问题,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思维空间,从根本上也背离了哲学的本性。哲学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有反思、批判的精神,有创新的意识和辩证的智慧。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得不到真正哲学思维的锻炼和展示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总结,高校也就无法做到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考试形式必须灵活多样,比如闭卷或开卷的课堂考试、查阅资料的论文写作、对实际问题的讨论汇报等等。第四,变革计分形式。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是百分制,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考试成绩仍然在分数计算中占有大部分比重。但是如果要采取多种模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多样化,突出实践教学和思维培养等特点,就需要同等量化考核。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必要遵循这样一个三七开的计分标准。根据学生的实践或者平时表现,还可以采取灵活的计分方式,比如四六分、五五分,突出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这样做的目的,鼓励学生不死记硬背,平时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讲授过程当中,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考试结果。

篇6: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 雷达成像技术 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军工电子产业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对雷达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一需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雷达相关课程,诸如雷达原理、雷达系统、电子对抗和雷达成像技术等。雷达成像是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技术,在研究生中开设该门课程,培养熟练掌握该门技术的专门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雷达成像属于当前理论和技术前沿,虽然通过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我们国家在该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将其列为研究生课程组织教学还是近几年的事,因此无论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上,都还存在很多的盲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有必要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总结提出适合于该门课程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本文作者多年来从事研究生雷达成像技术的教学工作,对于如何提高雷达成像技术教学效果提出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挖掘课程内容的美感

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是学生能否对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因此第一课的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专业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师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课程产生好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固然取决于个人喜好,但教师讲课的个人魅力、对课程目的和特点的诠释是否到位等往往也是关键因素。许多事例证明,学生喜欢不喜欢某门课程,并不取决于该门课程的性质,而往往取决于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非常高深的艺术,任何课程,只要授课方式得当,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因此教师授课的目标就是要将课程的美充分诠释给学生,让他们内心迸发出强烈的追求美感的热情。

二、采取“学—教—问”的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学不是中学的“填鸭式”教育,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让学生学到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思维,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然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师生间几乎没有交流反馈,师讲生听,师讲生记。教师只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更谈不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不喜欢的。

雷达成像技术理论复杂,在学生没有通过自学储备一定知识背景的条件下仅靠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往往很难跟上教学节奏。有鉴于此,在研究生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采取了“学-教-问”的教学模式,即先让学生进行自学,使其对要讲解的课堂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熟悉课堂内容的框架,然后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一方面巩固学生自学时已掌握的内容,另一方面对学生无法通过自学掌握的内容进行解答,最后,留出时间给学生答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将抽象理论简单化、形象化

雷达成像原理数学推导繁琐,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多地注重数学原理的推导,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复杂数学推导,而是要想方设法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或者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相信,即使是再高深的科学理论,其背后也都必然隐藏着简单的物理原理,譬如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虽然对于非专业人员可能无法从数学上去理解掌握它,但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孪生兄弟样貌),也可以让一个哪怕没有任何数学背景的人理解相对论的精髓。就《雷达成像技术》教学而言,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向学生诠释合成孔径提高雷达方位测量分辨率的原理,我们就可以从人眼通过多角度观察目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目标信息这一大家熟知的简单原理来类比,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的医学CT成像来引出雷达成像概念,这样学生不仅易于接受新知识,而且也乐于去接受新的知识。

四、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義。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地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地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雷达成像技术虽然理论复杂,但其理论基础无非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的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检测技术,因此,对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我们都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原型,譬如,在讲授孔径合成原理时,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时域信号支撑区大小与频域分辨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类比,得到空域支撑区与空间频率分辨率(对应雷达方位分辨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要提高雷达方位探测分辨率,必须要得到大的天线孔径的初步结论,最后再利用时空等效性得出通过天线的运动可以等效合成一个大的天线孔径,从而获得高方位分辨率的结论。这样的讲解过程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是熟知的,因此很容易就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构建获得了新的知识。

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他们会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生在入学初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培养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利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具体到雷达成像课程中来说,譬如我们可以在讲解完雷达数据采集过程后,让学生进行计算机仿真来模拟产生雷达回波数据,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雷达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六、将科研工作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与科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既不相互矛盾,也不能相互代替,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等学校中的科研。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其课程学习将直接服务于科研活动。因此,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更应加强对课程理论当前热点研究内容和前沿技术的介绍。就《雷达成像技术》而言,虽然已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教材可供参考,但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是比较容易厌倦的。如果能够将科研工作中一些实际的例子用来充实教学内容,那会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有活力。譬如我们可以将在科研工作中处理得到的实际雷达图像给学生展示,通过将雷达图像与光学图像作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雷达成像技术的优势,了解其当前所处的发展水平。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产生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的应用前景。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只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构建新的知识点,即使是讲授再复杂的理论,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加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忠国.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8-58.

[2]胡凯.研究生教学中研究点式教学方法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9):29-31.

篇7: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键词:微机原理,接口技术,教学目标,网络微课,开放实践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而当前, 单片微型计算机因为具备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功能强大等众多特点, 在人工智能、工业仪表、通信设备和智能家电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大高校的很多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程, 而如何让学员快速掌握其基础知识, 提高设计应用技术, 成为这门课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课外开放三个角度来完善这门课的体系结构。

一、课程建设

教学目标的制定关乎课程建设的整体,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着重培养软、硬件结合能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让学员掌握微型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 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同时, 也要求通过学习这门课程, 帮助学员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等作用。从专业需求分析入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在信息化装备控制与数据处理应用中处于核心地位, 培养学员微机与接口技术的电路分析能力、应用能力、检测能力尤其重要。

制定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在整个课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太高, 从而出现学员基础太差跟不上, 从而在心理上对课程丧失兴趣、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等问题, 那么学员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将会严重影响到课程的学习效果。根据人才培养计划, 准确定位, 指定符合学员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尤为重要。在实验设计的过程当中也可以给每个项目划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 完成基本实验部分后可以选作, 选作部分内容更广泛, 充分照顾每个学员不同的思维能力和开发能力。

二、教学方法

现在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大多采用案例式教学, 但是有些教员将案例式教学和事例教学混淆, 没有好好把握案例式教学的步骤, 让学员在学习时缺乏热情, 而长期以来养成的死记硬背、照搬知识、依赖教员的一些不良习惯, 也让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 讨论时经常出现冷场等等。那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 我们就更应该编制符合教学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案例, 按照学员的认知过程的顺序来编写“学、练、用”三个环节紧密结合的教材, 利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员去思考, 去创新。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灵活性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效。现在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应该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课堂+网络”的教学模式, 可以采用比较流行的“微课”的模式对知识点讲解, 对难点、重点、常用点进行微课的录制, 例如循环指令的讲解、Keil系统的使用流程等, 利用Web实验平台上供学员观看。网络教学作为对现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补充, 既有课堂上积极热烈的师生互动, 又有课下微课的知识点回顾。

三、课外开放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与普通的理论课程不同,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实践, 理论学习对于学员来说大多是枯燥无味的, 而且指令的理解也是很模糊虚幻的,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让他们通过动手来独立思考。而课程安排的实践课程一般占40-60课时左右, 在有限的实践课时中, 并不能够很好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应用, 所以, 课外开放在整个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外开放是在课余时间组织学员进行辅导活动,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通过动手焊接, 调试来达到加深对单片机原理及结构的理解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单片机的外围电路变化多端, 可以通过实验小组的形式进行组织不同的项目。对于实践课中“吃不饱”, 钻劲强的学员可以在课外开放时由学员自己提出需求、设计电路、编写程序, 最后完成调试。并且可以组织优秀的小组去参加全国电子大赛等一些相关的比赛, 对个人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进一步的提高。

结束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教学中也需要通过更多样的方式去鼓励学员掌握基础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优化的一些建议, 期望为《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长远发展做出微薄贡献。

参考文献

[1]乔鸣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海军院校教育, 2011第6期.

[2]王政.微课设计在课程中的应用.成人教育, 2014第9期.

篇8: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

1 教学内容的甄选

1.1 绪论

万事开头难,学生在上一门新的课程时,往往充满好奇与渴望。因此,能否将学生的热忱自然的引入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学化学的魅力,绪论课尤为重要。大学化学绪论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愉快的接受大学化学,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对自己专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一方面,大学化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应该尽量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比如,20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有机的结合了化学和物理,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地质等学科渗透,解决了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并开辟了环境保护、地震预报、海洋开发、农业开发、生命起源、地球深部和球外空间等领域的研究。笔者面对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尽量融入与上述专业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化学在其中的应用。例如,在热力学基础章节中介绍低碳能源可燃冰;在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讲解中介绍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及其在油气运输的应用。

另一方面,化学与社会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密切相关。教师在首次课贴合实际讲一些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析,让学生觉得化学有用、有趣,听得懂、学得会,自然就会产生兴趣。当今社会,化学信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难辨真伪,一定的大学化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去伪存真,理性分析。另外,可以向学生列出有关化学与生活相关的书单,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比如《人体中的化学》,《五光十色的化学》,《化学-点石成金从这里开始》,《消费者化学》,《身边的化学》,《化学与健康》,《化学合成的逻辑学》,《摄影化学》,《化学魔术》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化学于你我仿若空气,无处不在。

1.2 化学史的介绍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化学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适当引入化学史的知识和化学家的事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生动、实用。正如山冈望在《化学史传》所言“了解一项重大发现的意义及其正在起着的作用,当然是一项既重要而又愉快的事情。然而还有比这更为重要和愉快的,那就是要了解那项重大发现是怎样成功的,发现者做了怎样的努力,是在什么样的计划之下取得的,并在什么动机下制订出这样计划的……我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即通过学习化学发展史的过程,才能体验到其中蕴藏着的真正科学兴趣,才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才能够开拓出正确的科学道路[3]。”我国化学家傅鹰也曾说过“化学给人知识,化学史给人智慧。”知识是短暂的,是易被忘却的;而智慧却可以长期的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避免造成学生只是简单记住了某些知识,而不能形成相关能力。

Stinner[4]提出了六种有效的将化学史融入化学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模式,分别是:冲突、对话、戏剧、缩略图、案例研究和专题叙述。其中,冲突是指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比如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的比较。对话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某化学事件的影响,比如讲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简单介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法国物理学家查理,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盖-吕萨克,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的生平,趣事和贡献。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坎坷,另一方面能有助于学生对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把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1.3 教学的趣味性、系统性与逻辑性

在定义、定理的讲解过程中适当插入化学趣事。比如讲酸碱指示剂的时候介绍其最初因波义耳看到紫罗兰花瓣溅上酸沫变红而被发现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工作者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情感态度。还要注意概念定律与前沿知识、社会热点的结合。依据自己的科研实际,将大学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原理、方法与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紧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注意知识点前后贯通与对比总结。例如类比阿仑尼乌斯方程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式、化学反应等压方程积分式和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定积分式的异同等;使学生养成在知识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科学习惯。

与中学不同,大学化学不再限定教科书,一般用参考书。让学生尽早意识到两者的不同,以批判的态度辩证的学习与思考,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其主动性。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比如从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到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强调由理想到实际的变化思路。总之,教师要明确教学对象和目的,合理进行课程安排。精选并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2 教师的角色

作为教学活动管理者的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一方面,大学化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所在专业的老师交流和沟通,了解其学科对化学知识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另一方面,大化教师要学习了解一些学生所在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领悟化学与之的内在关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化学史知识,了解化学中的趣事,避免使用一成不变的课件进行惯性教学,积极引入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定期更新课件。

教师团队要注重交流。在教学活动进行的学期中,积极参与团队讨论、教学会议,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细节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并与国内外的同行交流学习。可以通过录音、录像,同行听课等手段,找出问题、改进不足。充分考虑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逐步形成能与教学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教学风格。

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平等、互助、互长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其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教育目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性传授阶段,而应该突出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揭开伪科学的面纱,能够批判谬论,追求真理。

3 实验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化学是什么?化学工作者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常常把化学的英文单词(chemistry)拆开来讲:chem is try(化学就是动手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发展,正是依赖人们的不断实验,从而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因此,在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必然需要学生参与到大学化学实验这一领域。

实验教学是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单项式教学向双向式教学转变的很好媒介。比如普通蒸馏及沸点测定的实验,学生能够学习到普通蒸馏仪器的安装,常量法和微量法沸点的测定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沸点的影响因素,如实记录实验室的大气压;引导学生思考蒸馏与微量法测沸点具体操作的差异,比如温度计橡皮塞的状态。蒸馏过程要使液体气化后再冷凝,需要形成密闭系统,因此套温度计的橡皮塞要塞紧蒸馏头;而微量法测沸点要测量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的温度,因此要在套温度计的橡皮塞上开槽后再插入提勒管,以使两者压强相等。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沸程、沸点、毛细管现象等概念的理解。总之,学生亲自动手,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实验能够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培养其独立观察、分析能力,再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最终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这是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

4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大学化学作为面向非化学专业的课程,大班授课普遍存在[5]。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设置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兴趣,引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助教讨论课等模式。习题课和讨论课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交流和讨论为主。鼓励学生参与讲座,探索性实验和小课题研究等第二课堂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和愉悦,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在讲授时故意引入错误观点,树立对立面,引发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兴趣,增强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印象。比如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的写法。对配平的化学反应负极半反应,因其发生氧化反应,故意写成还原型物质失电子被氧化的形式。这样,书写能斯特方程就极易写反正负号。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学习。

对于授课媒介,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要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放一张有趣的图片,播一段科普短片,或者打开一个动画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讨论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经不同膨胀途径的体积功的变化,通过动画描述恒温可逆过程体系对环境所做的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进而推广至压缩过程的讲解。注重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通过网络查阅文献、资料;积极借助化学教育资源和软件,包括课程材料,在线课程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加强课外交流。鼓励学生进行泛在学习,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可取得的科技工具学习,培养学生的乐趣。

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例如积极与辅导员沟通,以获取学生综合情况。对于贪玩、偷懒的学生及时教育、激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是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更是学好专业课和进行研究的基础。择选较为优秀的同学进行某一专题的报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邀请兴趣高、爱动手的学生参观及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组,通过科技创新等环节,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途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质,也促使学生在大学化学的课堂学习中思考、分辨和吸收。

5 考核机制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大学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据此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而不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考评依据。

对于闭卷的期末考试,除了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比如通过单位分析,数量级估算,极端情况和特例讨论等,进行定性思考或定量计算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交课程论文,尤其是关于大学化学和本专业的关系论文。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对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其体会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

另外,还可以通过提交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环节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尽量完善考核机制,使考核机制多元化,能真正切实的监督、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绩效

6 结语

化学,顾名思义,是变化的科学。面向非化学专业开设的大学化学,要注重变化;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及其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化学名人,化学发展简史的介绍唤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实例,弱化化学的抽象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作用;积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用好化学的信心。现代化学基础实验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动手能力的锻炼,也是理论知识的直接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由基本化学现象和规律发展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的特性和实际需要,结合自己具有的化学知识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解答。使大学化学教育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这也正是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摘要: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面向非化学专业理工本科生开设的《大学化学》,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化学工作者,而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笔者从教学内容的甄选、教师的角色、实验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结合高校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及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思考

参考文献

[1](法)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化学基础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2](美)Theodore L.Brown,H.Eugene Le May,Jr,Bruce E.Bursten,Catherine J.Murphy.Chemistry:The Central Science[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5.

[3](日)山冈望.化学史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06-307.

[4]Stinner A,Mc Millan B A,Metz D,et al.The renewal of cas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J].Science&Education,2003,12(7):617-64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航空雷达和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分析航空网络技术发展雷达系统论文06-08

基于STM32的雷达原理实验箱设计09-27

西电雷达原理习题05-12

雷达基本工作原理05-20

雷达通信侦查05-24

雷达通信简介06-05

雷达通信系统06-12

雷达测速测距原理分析04-07

激光雷达原理与应用04-08

航空电子通信系统论文04-18

上一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清明节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