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企业造假手法分析

2024-04-30

ipo企业造假手法分析(精选5篇)

篇1:ipo企业造假手法分析

欣泰电气IPO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揭开隐形入股投行利益链

一、案例背景

2016年6月1日,欣泰电气公告称,涉嫌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中国证监会调查完毕。

2016年5月31日,欣泰电气收到了证监会《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查明其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申请文件中相关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6月8日,欣泰电气发布公告称,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4年修订)》的规定,预计待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及《市场禁入决定书》并对外公告后,公司股票将于公告次一交易日继续停牌一天,随后复牌,交易三十个交易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将自公司股票复牌三十个交易日期限届满后的次一交易日对公司股票实施停牌,并在停牌后十五个交易日内作出是否暂停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

欣泰电气于2015年7月14日便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在经过为期近一年的调查后,欣泰电气违规上市的路径也渐渐明晰。

欣泰电气从2011年11月开始其IPO申请,长达数年的造假之旅便就此开始。截至2011年12月30日,虚构收回应收账款逾1亿元,少计提坏账准备659 万元;虚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约1亿元;截至 2012年12月31日和2013年6月30日,均虚构数额不菲收回应收账款、少计提坏账,虚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经过不断的造假冲关,欣泰电气终于在2012年7月3日通过创业板发审会审核,并于2014年1月3日拿到批文,1月27日登陆创业板,发行价格为16.31元,募资金额为2.2亿元,发行费用为3734.91万元,股票自今年5月20日起至今停牌。

而在上市后,其造假行为仍然在持续。证监会查证,欣泰电气《2014年半报告》和《2014年报告》以及《2013年报告》,继续虚构收回应收账款,少计提坏账准备,虚增货币资金。而且,在《2014年报告》中还存在重大遗漏。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温德乙以员工名义从公司借款6388万元,未被披露。

证监会对欣泰电气开出了罚单。证监会对欣泰电气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832万元的罚款;对温德乙给予警告,并处以892万元罚款;对刘明胜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于晓洋等相关责任人员分别处以20万元到3万元不等的处罚。对于温德乙、刘明胜二人,还拟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同时,证监会在《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称,发行人将包含虚假财务数据的IPO申请文件报送证监会获得上市核准,违反证券法关于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的条件中“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的规定,称其行为构成证券法所述的“发行人不符合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的行为。

而兴业证券正是欣泰电气的保荐人,其也因此被卷入了一轮无法逃避的核查风暴。

二、兴业证券投行业务停摆殃及近60家公司

前有债市打黑,这一次监管风暴则吹向券商投行业务。今年一季度投行业务爆发增长的兴业证券(601377,股吧),成为了被严惩的对象。

6月13日,兴业证券发布公告表示,2016年6月12日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未按规定履行法定职责,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此前的6月1日,欣泰电气(300372,股吧)(300372)披露涉嫌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证监会调查完毕,证监会依法拟对欣泰电气及相关责任人作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措施。作为欣泰电气的保荐机构,两方先后被查,市场猜测兴业证券被查或与欣泰电气有关。“造假门”让选择兴业证券做投行的公司成了陪葬品。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兴业证券目前有20家A股IPO、3家新三板、20家定增、10余家待审并购重组,近60家企业或遭受牵连。一位不愿具名的兴业证券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兴业证券投行业务“目前处于停滞状态”。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兴业证券事件可能会继续发酵。光大证券(601788,股吧)一位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其他券商的保荐承销、财务审核等相关业务可能也将被从严监管,“监管机构行事会比较直接,而且会追溯,这次有可能会从点到线再到面,涉及整个业务利益链,从企业、中介机构、监管发行部再到整个行业的整顿。之前的债市打黑就是这样的监管逻辑”。

兴业证券的季报显示,2016年一季度兴业证券投行业务收入近4亿元,同比增66%,承销家数和发行规模都进入了行业前十名。上海一家大型私募合伙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次被立案调查对兴业证券整体业绩的影响肯定有,但应该不会到伤筋动骨的程度。不过对于投行业务来说影响应该是很大的,可能会短期暂停业务,具体要看后续的处罚”。

近60个投行项目停摆

据兴业证券公告,因公司涉嫌未按规定履行法定职责,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公司将全面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工作,同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尽管《调查通知书》中并没有说明具体缘由,但业界普遍认为,欣泰电气因财务造假而遭到证监会处罚一事是兴业证券被调查的主要原因。

6月17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通报称,证监会日前完成欣泰电气涉嫌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的调查工作,向欣泰电气及相关责任人出具了《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初步认定,欣泰电气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时,存在欺诈发行行为,上市后披露的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证监会拟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措施。邓舸表示,“一旦正式认定欣泰电气欺诈发行或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证监会将依法对欣泰电气或中介机构作出处罚。”

此前,证监会已对欣泰电气开出了罚单,靠着财务造假上市的欣泰电气将面临退市的风险。而兴业证券作为欣泰电气的保荐机构,已不是近期第一次被监管层“点名”。5月18日,深交所就曾发布公告称,兴业证券兰翔和伍文祥作为欣泰电气的保荐代表人,未能勤勉尽责,给予两人公开谴责的处分。就在5月20日,由兴业证券保荐的吉林科龙建筑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被发审委否定。

城门失火难免殃及池鱼。华泰证券(601688,股吧)一位保代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一般立案调查后,相关部门会对公司进行调查,公司会反馈意见等,调查程序走完才能出结果。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过程中投行的IPO、再融资、并购重组项目会被暂停受理,已过会的项目也不会核发发行批文。”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20日,兴业证券共参与保荐20个IPO项目。其中,上海网达软件1家过会;其他在排队的19家企业中,北京瑞友科技1家预先披露更新,上海至纯洁净系统科技、森特士兴集团等6家审核状态为已反馈,福建海峡环保集团、厦门金牌橱柜等12家审核状态为已受理。另外,还有35家刚刚辅导备案登记受理。

除了IPO,被无辜牵连的还有兴业证券参与的很多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项目。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兴业证券参与的定增项目有20个,其中青山纸业(600103,股吧)和国脉科技(002093,股吧)已获批文等待发行,另有4个项目已通过证监会审核,11个已反馈意见,3个项目已受理。并购重组方面,先后有22家上市公司聘请兴业证券作为独立财务顾问。其中,欣泰电气和栖霞建设(600533,股吧)等5家公司并购重组事项失败;熊猫金控(600599,股吧)等7家公司并购重组事项完成;目前,尚有先导智能和达仁资管等10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项目仍在进行中。

就在兴业证券发布公告后,6月14日,接受大半年上市辅导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古城香业在暴跌15.7%后紧急公告股票暂停转让3个月。同一天,停牌逾两个月的三钢闽光(002110,股吧)亦突然宣布终止重组。原因皆为两家公司保荐机构、独立财务顾问兴业证券被立案调查。6月15日晚间,先导智能对外发布公告称,因保荐机构和独立财务顾问兴业证券被立案调查,为保证重组事项顺利进行,公司拟重新聘请保荐机构及独立财务顾问以继续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及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20家A股IPO、3家新三板、20家定增、10余家待审并购重组,也就是近60个项目受阻,使得兴业证券投行业务大伤元气。资料显示,兴业证券近两年的投行业务对公司贡献度较大。其2015年年报显示,股权融资业务完成主承销5单IPO项目、16单增发项目、1单优先股项目,实际主承销金额224.77亿元。债券融资业务完成主承销17单企业债、31单公司债和3单中小企业私募债项目,实际主承销金额667.45亿元。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约11.3亿元,增幅为104.62%,投行人数为375人。2016年一季度报告也显示,相较其他业务收入,兴业证券投行业务增幅最突出。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66.15%,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1.62%,并且该公司的承销家数和发行规模都进入了行业前十名。

或成先行赔付范本

兴业证券近日表示,作为保荐机构,公司已开展与该项目相关的全面自查工作,并会配合监管部门调查。同时,本着保护投资者利益至上的原则,按照新股发行先行赔付制度的要求,决定设立赔偿基金,依法合规履行投资者赔偿责任。

回顾近年来最为严重的公司造假上市事件,当属平安证券保荐的万福生科(300268,股吧)案。历史资料显示,2011年9月27日,万福生科在平安证券保荐下成功上市。2012年9月14日,证监会决定对万福生科立案调查。2013年3月2日,万福生科发布公告,承认在2008-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约7.4亿元,虚增营业利润约1.8亿元,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而证监会的调查显示,万福生科在首发上市过程中,存在虚增原材料、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等行为,涉嫌欺诈发行股票。

对于万福生科的保荐机构平安证券,证监会开出了重磅罚单:警告并没收其万福生科发行上市项目的业务收入2555万元,并处以2倍的罚款,暂停其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此外,平安证券还拿出3亿元赔偿基金先行赔付。最终,12756名万福生科虚假陈述案适格投资者与平安证券达成和解,补偿金额约1.79亿元。

华泰证券一位投行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如果按照之前万福生科案没收项目业务收入并两倍罚款,那么兴业证券的罚金会比平安要低。关键看之后赔偿金会有多大,现在赔付的细节都没有出来,总金额不好估计。”数据显示,兴业证券保荐的欣泰电气2014年上市,当年获得了1749万元的承销与保荐费用。

新时代证券一位投行人士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不认为兴业这次会比平安罚得重,监管机构的处罚应该依法进行处罚,这也是监管层在建立的一个秩序。”同时,该人士认为,“这件事会演变成券商先行赔付的一个范本”。

上海华荣律师事务所许峰律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赞同:“先行赔付之前有过平安证券的万福生科和海联讯(300277,股吧),但那是一次尝试,是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的一个尝试,而且很大一方面是为了保留自己的牌照作出的举措。现在兴业证券是IPO新规后的第一例,后续怎么去赔付这次将会成为一个范本,所以兴业证券接下来怎么出赔付方案会受到各方关注,包括证监会、市场、投资者、媒体等。”

去年11月,证监会表示,为推动中介机构进一步尽职履责,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约束,将建立保荐机构先行赔付制度。根据今年1月开始实施的IPO新政明确规定,保荐人承诺因其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将先行赔偿投资者损失。目前IPO企业的招股书中,保荐机构均作出相关承诺。

许峰进一步解释:“因为这个先行赔付方案涉及非常琐碎、非常细节的问题,这个方案怎么出,当前来说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本身有,但还是比较粗疏。所以这个先行赔付方案最终如何出,如何最大程度赔付投资者,并最大程度地得到监管层的认可仍需要观察。”

同时,证监会将在每年7月公布券商分类评级。如果此次证监会调查属实,并认定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当,兴业证券就难逃降级命运。前述私募合伙人表示,不同类别证券公司,证监会在行政许可、监管资源分配、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频率等方面实施区别对待,“对于券商而言,降级会直接影响各项业务的开展,从而影响到公司的日常运营和市场表现”。

欣泰电气造假 兴业证券毫无察觉还是帮其为之?

据法制日报报道,欣泰电气从2011年11月开始其IPO申请,自始也开始一路造假。截至2011年12月30日,虚构收回应收账款10,156 万元,少计提坏账准备659 万元;虚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10,156 万元;截至 2012年12月31日和2013年6月30日,均虚构数额不菲收回应收账款、少计提坏账,虚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在不断造假中冲关成功,公司于2012年7月3日通过创业板发审会审核,2014年1月3日拿到批文,24日后上市。

兴业证券在6月13日发布公告,只用短短一句话称“因公司涉嫌未按规定履行法定职责,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到底是何行为未履行法定职责并没有说明。

作为保荐机构,在拿得巨额服务费之同时,负有证券法规定的“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对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资料进行审慎核查,督导发行人规范运作”之责。被称之为证券市场把门人。

欣泰电气上市前财务造假,根本不符合证券法关于IPO的条件,保荐人是竟然毫无察觉还是秘而不宣,拟为故意帮其为之?这要待证监会查实后而定。但无论如何,兴业证券都难辞其究。

三、万福生科造假中的平安证券

兴业证券当前的遭遇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彼时的平安证券。

在2012年万福生科造假一案中,证监会对其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开出了巨额罚单:警告并没收其万福生科发行上市项目的业务收入2555万元,并处以2倍的罚款,暂停其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此外,平安证券还拿出3亿元赔偿基金先行赔付。

据业内人士称,平安证券经历万福生科事件时,95%的投行人士都走了,平安证券大伤元气。

而值得一提的是,7月新的券商即将评级出炉,兴业证券或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影响其业务的发展。

篇2:ipo企业造假手法分析

摘要:中国证券市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而财务造假的问题一直贯彻始终。上市公司为了好的业绩,在证券市场上募集更多的资金;拟上市公司为了成功上市,也有着相同目的的财务造假问题。本文通过对IPO财务造假的分析,通过为投资者提供IPO造假的渠道来让投资者拥有识别IPO财务造假的能力,也使证券市场朝健康高效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IPO财务造假;海联讯;动因

一、IPO财务造假相关概述

所谓IPO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者说新股上市,就一个募资的过程。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当创业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及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的重要平台。

IPO财务造假是指公司为达到上市目的,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及其存在的漏洞,通过种种财务造假的手段,掩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并向公众呈现利好的会计信息的行为。

二、海联讯IPO财务造假案例回顾

(一)公司概况。公司前身为海联讯信息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市高新技术园。2008年5月30日公司整体变更为深圳海联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2日,拟登陆创业板,但受限于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上会被否。2011年7月,再次启动上市进程,详细披露了红筹架构形成和解体过程。2011年7月22日,由于主营业务突出,业绩连续五年持续增长,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核。

(二)造假过程与结果。海联讯的这场“危机”,曝露于2013年3月21日的一则简单公告。2013年4月27日,海联讯一口气发布了32份公告。其中,两份“会计差错”公告掀起海联讯涉嫌财务造假的冰山一角。经过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的立案调查,2014年10月21日,深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对公司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公告中称,公司2010-2012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存在虚假冲减应收账款以及营业收入确认和费用分摊不符合准则规定的情形。调整后,公司累计调减营业收入5222万元,调减净利润5946.9079万元,调增负债14700.5856万元。

(三)后续追踪。证监会对海联讯给予警告,并处以822万元的罚款;对控股股东章锋处以1,203万元的罚款。对保荐人平安证券给予警告,没收保荐业务收入400万元及承销股票违法所得2,867万元,并处以440万元罚款。海联讯将出资设立专项补偿基金,补偿适格投资者损失,补偿金额8882.77万元。所有罚款及补偿投资者损失约1.14亿元,可谓史上最重处罚。海联讯开创了A股公司由大股东主动出资运用市场机制补偿投资者的首个案例。

三、海联讯IPO造假手段

2013年3月21日,海联讯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同年4月27日,海联讯发布了《关于对以前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对其存在的外包成本、年终奖金、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等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一)虚增利润。海联讯自爆2011年上市当年虚增净利润2278.88万元,从6273.23万元调减至3994.35万元,虚增部分为实际利润的57.05%。从公司发布的《关于对以前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中2011年收入调减1592万,净利润调减2279万;2010年收入调减1051万,净利润调减889万。

(二)虚假冲减应收账款。为实现发行上市目的,解决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过大的问题,海联讯采用由股东垫资或向他人借款方式,在会计期末冲抵应收账款,并在下一会计期初冲回。在2009-2011年间,海联讯分别虚构收回应收账款1,429万元、11,320万元、11,456万元。公司调整2010年虚假冲减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113,201,995.25元;调整2011年虚假冲减应收账款,调增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133,067,772.08元,总计调整虚假应收账款总额2.46亿元。

(三)年终奖金和外包成本推迟确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企业当期发生的业务或者经济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也就是说,海联讯的年终奖金正常应年末计提,实际次年发放时才确认成本费用,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要求。海联讯应调整2011年跨期确认的年终奖金,即调减2011销售费用145,468.90元,调增管理费用1,825,775.88元,故调增应付职工薪酬4,887,239.68元。

(四)虚增营业收入。2011年上半年,海联讯虚构6份合同,虚增营业收入1,335万元,其中虚构与当期前十大客户签订合同4份,即:虚构与当期第二大客户山西省电力公司签订合同1份,金额为288万元;虚构与当期第五大客户广东电网公司签订合同2份,金额分别为193万元、196万元;虚构与当期第六大客户河南省电力公司签订合同1份,金额为265万元。在上述虚构的6份合同中,有4份合同收入确认时间发生在“三年一期”期末的2011年6月29日、30日。

四、海联讯IPO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一)由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的某种不正当联系造成。平安证券作为海联讯当时上市时候的保荐机构在这次造假案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平安证券的不尽职,导致没有看出其中的端倪所在,没有严格认真进行前期调查,没有核查海联讯招股说明书和其他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致使海联讯使用虚假或者模糊语言成功获得了平安证券的保荐。在本案的证据中显示出,在三年中,在海联讯涉及的不合规的勾当里,平安证券都有迹象主动参与其中。

(二)处罚力度不够。仔细分析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IPO不断出现虚假行为,难以抑制并逐渐蔓延成整个行业行为的原因,主要还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太轻,以及违法成本太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资本市场的规范性不强,对于违反法规的行为处罚成本不高,这就造成了行业间存在很强的侥幸心理,由于处罚力度不够,也让财务虚假、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很难得到遏制。

(三)缺少完善健全的制度来对证券市场进行规范。海联讯的成功上市展现出的是证?恢贫饶诘母?败和其体制的不规范。发行新的股票会遭到很多限制,这时企业一般会提升股票发行时的价格来提升自身的资金拥有量。上市之前的利润会影响上市企业发行股票的价格。在我们国家,由于有很多制度的限制,企业一般都会用非整体的方式上市,企业制定价格时,通常会制定一个虚拟的主体,然后对该主体模拟,经过对分理处会计主体的利润进行计算定价。这样的定价模式不符合相关规定,也违背了会计主体与会计期间的一般假设,很多公司因为这个原因在上市之前拥有了投机的方式,对财务包装找到了机会。(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篇3:ipo企业造假手法分析

一、中小企业会计造假手法对资产与利润的影响

(一) 原始凭证失真

原始凭证失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其一, 部分原始凭证填写欠缺规范性、完整性, 致使在会计业务处理时未能对资金的收支做到明确划分和归集;其二, 部分中小企业利用开具假发票或以收据代替发票等手法进行会计造假, 虚增成本费用;其三, 企业在账务处理时, 大量列支未实际发生经济业务的发票, 以达到蓄意扩大成本, 减少企业利润的目的。

(二) 资产项目账实不符

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故意违背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和资产核算, 违背配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进行账务处理。例如, 企业未按照相关规定对存货进行盘点, 造成存货账实不符;企业未按照有关规定对坏账进行转销, 导致资产虚增。

(三) 虚列或隐瞒收入项目

为了粉饰财务报表, 中小企业常常采取虚列收入项目的手法进行会计造假;为了掩盖企业真实的经济活动情况, 以达到偷逃税款或非法牟利的目的, 企业经常会采取应收项目挂账、部分收入不入账等方式进行会计造假。

(四) 成本费用造假

中小企业未按照相关规定对经营性支出与非经营性支出进行划分, 故意将不可列入到经营性支出的费用违规归集到生产成本中, 导致企业成本虚增、利润减少;企业虚列或造假成本费用。以管理费用为例, 企业经常利用管理费用列支范围广的特点, 将界定不明确的支出均列入其中, 使管理费用失真, 这也是企业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 会计科目使用混乱

企业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使用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簿, 甚至存在随意涂改以往账务的情况, 致使企业财务账目管理混乱。此外, 会计人员使用会计科目不规范, 导致账证不符、账表不符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企业存在故意毁坏账簿、篡改账目内容、账外设账等违规操作行为, 以达到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二、防范中小企业会计造假的对策

(一) 完善会计法制建设

会计监督是遏制中小企业会计造假的有效措施之一, 而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坚实保障。所以, 我国应完善会计法制建设, 健全会计制度, 对审计监督、会计监督的执法权限和职能进行明确界定, 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惩处力度, 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此外,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 使其正确认识到会计造假对企业、社会、国家所造成的危害以及自身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确保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措施,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实施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 使所有参与经济业务的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相互牵制的关系;其次,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 制定重要经济事项决策流程, 对决策过程实施监督和制约;再次, 强化会计资料审查工作, 制定企业资产清查制度, 明确清查的周期、范围以及组织程序;最后, 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 对内部会计控制实施再控制, 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

(三) 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外部监督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首先, 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使我国税务、财政、审计、证券监管、人民银行等部门依法行政, 对企业会计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 遏制并严惩企业会计造假行为。其次, 强化社会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 使注册会计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有效。

(四)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普遍呈现出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业务处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这是出现会计造假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自身业务处理能力, 不断更新财务会计知识, 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为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奠定基础。

三、结论

总而言之, 中小企业会利用会计造假手法对资产与利润产生影响, 进而达到调节会计利润, 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这不仅严重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正确性, 甚至会扰乱社会正常经济秩序。因此, 必须针对企业会计造假这一现象, 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 以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中小企业会计造假手法多种多样, 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弄虚作假经济交易、收入、成本、利润以及利用会计制度中的漏洞等途径进行造假, 从而达到人为调节企业账面资产与会计利润的目的。会计造假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企业自身发展、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均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基于此现状, 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会计造假手法对资产与利润的影响进行探析, 进而提出防范会计造假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造假,资产,利润

参考文献

篇4:ipo企业造假手法分析

务造假)

由万福生科造假事件想到的——我审计的一家公司也有类似的行为啊!献给内部审计版所有小朋友。题外话:我在一家背后有一颗大树的小事务所工作,夏天一点也不冷——背靠大树好那啥嘛!虽然在小事务所工作——平时接触的业务不复杂,但我也经历过不少事,算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人吧。我准备在闲暇的时候,将这些往事以及我的思考在视野里慢慢道来。首先声明一下,我的帖子没什么专业技术含量,因为前面说了,从事的业务比较简单。我在替客户保密的前提下,尽可能实实在在地把我过往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披露出来,主要侧重于情景再现,心里分析,但愿可以弥补一下技术含量低的遗憾。如果我的帖子,审计小朋友看后,能增加一些社会经验,少走些弯路,那就更好了。记得前年吧,我审计过一家非上市公司(简称C公司)和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相似,技术含量到底高不高,看完以下的内容也许就有结论了。但这家企业造假数额不大(利润无影响,损失隐瞒3000多万,虚增收入3个亿),手段也不高明,不像万福生科,连保荐人都说自己是技不如人——被骗了。背景介绍:A大型国企集团,直接100%控股30多家公司(包括D公司、B公司),此30家公司直接100%控股60多家分子公司,B公司专门经销粮食收储和销售业务,D公司经营种类繁多,C公司隶属于D,也专门经销粮食收储和转手销售业务。

A集团必须完成上级销售收入指标才能保证下属各单位的工资增长目标(收入为工效挂钩指标基数的一种,其增长对A集团的工资总额计划非常重要)。

A集团每年都对下属公司直接下达收入、利润指标计划,但主要侧重于收入指标,前面说了,为了工资增长。A集团的下属的30多家公司将每年的收入完成指标分解后,下达给自己的下属公司。

某年D公司下达给C公司的粮食经贸指标为5个亿,C公司非常明白,其仅依靠有商业实质的粮食贸易业务,只能完成2个亿,5个亿打死也完不成的,于是有会计主动提出应该如何做,才能完成指标。由于C公司没有利润指标的压力,就给C公司通过虚买虚卖增加销售收入,提供了造假可能。各位网友,本案例中还有2个亿是真实交易,虚假和真实混在一起,非当事人主动说,查找哪个客户是真实的,哪个客户是假的,哪个客户的交易额中有虚假成分,是非常难得。仅靠以往财务历史资料分析,只能提供一定的线索,而不能定性。C公司为了不引起税务部门太多的关注,也为了顺利在税务部门取得发票,其每次虚买虚卖都有真实的现金流,通过信用卡将现金打入各个粮贩子手中,美其名曰必须通过粮贩子才能大量购买粮食,直接到农民手中收购粮食不但不方便,也不可能,农民都相信粮贩子。根据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粮食购销公司,从粮食经营者手中购买粮食,简单加工后再转手销售,是不能开具粮食收购发票的,必须得从粮贩子手中取得增值税发票。但现实中的情况是从粮贩子手中购买的粮食,粮贩子为了节税,一般不会到税务局代开增值税发票给C公司。那C公司是如何做的呢?C公司就要求粮贩子提供大量的农民身份证,然后C公司就可以开具粮食收购发票了,现金流方面,C公司虽然是通过银行取现然后直接打卡给粮贩子,但是财务账上只体现:C公司到银行提取现金后,直接发放给农民,并附有农民身份证和收款收据。

我虽然在事务所工作,负责过这些公司的年度报表审计工作,但是也经常参与A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被审计单位财务总监和财务部长戏称我为双面间谍。

在内部审计的时候,一起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都觉得A集团下属的类似做粮食贸易的公司,其经营风险以及内部控制不给力,容易发生个别人涉案的风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粮食商贸业务,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比较复杂,比如收购粮食时候需要大量使用现金,比如粮食品质的认定(粮食水分不同,价格也不同)直接影响收购成本,卖粮食时也是如此,只不过影响的是销售回款,也就是说“贵买一些,贱卖一点”具体经办人就可以截留企业的现金了,鉴于目前工作人员思想的复杂程度和多元化的需求,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A集团由于业务种类多且其发展的业务重点不在粮食经销方面,因此没有专门制定过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对相关行业标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照搬过来作为管理考核的指标。这种情况,就全靠经营者以及下属各岗位工作人员的道德品质了。靠制度,靠品质,那个可靠?有的人说好制度加好品质最可靠,我觉得说了等于没有说,因此现实社会根本没有这样的可能。很多制度好的组织,也发生过财务欺诈事件,制度不好的企业更不用说了,我的意思可不是说这个社会没有好品质的人哦。

由于企业和审计双方在此方面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加之国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出现审计风险后被直接追责或者间接追责之情况,历史上好像有过几次,但是已经很多年没有在A集团出现过了,因此此集团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我用脚丫子就能想出来。但能说这些人的品质不好吗?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大多数也适应了社会和所在组织的需要。比如该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的时候,一般也不愿意得罪什么人就是个很好的证明。何况由于取证手段的限制,掌握被审计单位舞弊的证据比较难,更不用说,掌握足够的证据了。因此该集团的内部审计报告从来没有披露过此方面或者类似方面的舞弊信息。

但是每次审计的时候,呜呜喳喳10多人,管吃管住一个月,厚厚的账本百十本,粮食收购发票、销售发票、现金支出或者收入的原始凭证一火车,装订整齐且干干净净的合同一大筐,如果审计人员不发表点意见,好像也说不过去吧。这个集团成立以来还没有出具过白板报告呢?虽然,很多报告也就是那么回事,既没有揭露过什么舞弊,也没有提供过什么增值服务,免疫系统就更谈不上了。

因此每次审计的时候,审计人员也油了,避重就轻说点现金管理方面风险很大啊,应该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啊诸如此类意见就算交差了。如果被审计单位对此还解释说:“收购农民或者粮贩子的粮不支付现金,收购业务就不能顺利完成”。审计人员顶天找到一个人民银行关于银行开户的文件,按照文件照本宣科地说:“如今个人也可以到银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了,你公司可以在粮食收购验收合格后,直接通过单位基本银行账户转账支付到个人的结算账户”之类的话,不管被审计单位还说什么,也照样白纸黑字地将自己的管理建议写在审计报告中。内行人看他们的审计报告,几乎都是欲言又止或者点到为止的意思。我管这样的内部审计报告,叫意思意思报告!就这样,A集团内部审计各科之间的人,还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的,互相臭呸着彼此的审计质量。这可不是我瞎说,这是A集团机关里的人公认的,尤其是A集团财务部的人,对他们审计报告评价,一般都是四个字——简单重复。

但是对于这个管理建议的反馈:A集团下属所有经营粮食业务公司之财务人员还好像商量好了似的一口同声地反对说:“在以前审计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我们也怕在支付方面出现风险,但是农民或者粮贩子就是不接受转账支付,他们顶天接受企业将现金打到其银行卡中,而且我们也是先到开户银行提现,然后当着收款人的面打卡,这个过程绝对没有风险。开户银行也很配合,从对公窗口直接转到对私窗口,也就是说现金相当于没有从银行提出,这样哪有什么风险呢?况且我们对此操作还上了双保险,也就是说,我们每次去银行付款时,都是2名以上会计人员去的。他们去银行付款之前,公司的财务总监、财务部长、经营部长等人员还要仔细核对付款明细单才签字盖章,这个付款明细单还要经过公司一把手批准后,财务部门具体经办人才能去银行办理支付业务。我们被审计单位也不容易,绞尽脑汁也只能想到这些控制措施了,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吧,这些年实际执行效果还不错”。一般这时候,内部审计人员也不好插话,只能低头假装看资料。

“来,男的抽颗烟、女的吃点水果,一个劲看账本,你们太辛苦了,审计领导也要休息啊”,如果审计人员还在看账本,他们避免冷场,往往说以上的话。这个时候,我可不管他们是真话还是假话,很实惠地按照他们的说得做了。我的经验,有些话不能当真,但是如果对自己没有明显的不利,照着做,也无妨。抽颗烟或者吃点水果,还能吃什么大亏咋地!对此,作为被抽调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我,总是笑而不语,默默抽烟或者吃水果。我喜欢这样的审计气氛,感觉比事务所的外勤要丰富,而且每次审计,我都很闲,喜欢到被审计单位财务以外的部门哪里,侃大山,别说,还学习到不少粮食经营方面的知识呢。这样的审计,注定不辛苦。我也许经历旺盛,也许好奇心强,也许闲得闹心,每次去这样单位审计的时候,我都不忘记带几本和粮食经营、我国粮食安全、补贴方面有关的书看,不为别的,和业务部门人员侃大山的时候,还是能用得上的。

总之,每次审计都这样不了了之。但是,是疖子总要出头的,是那啥,总要那个啥的!直到有一天出事了,而且是出了大事了。

C公司在2010年和一家私营公司做业务的时候(老板姓偏),先后卖给其粮食价款合计2亿元左右。不知道是哪一年了,在什么场合,反正不是工作的场合,好像是朋友聚会吧,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正好是B公司经营部的部长,也不知道提起什么事了,酒桌上,他说:“别看偏老板现在挺牛X的,其早晚得出事,我现在不和他做业务了,因为他的办公室里天天围着一堆要钱的,傻子才敢和他们做呢,也就是C公司这个XX吧!”。

因为我一直对粮食经营有点兴趣,也审计过C公司,所以当时对他说的话记得很清楚。” C公司到底出了什么大事了呢?

偏老板骗了C公司3600万的粮食款,但是C公司的经理没有敢披露这件事,估计其和财务人员绞尽脑汁想办法,最终还是财务人员给出的主意。为什么说是财务人员出的主意呢?因为这个经理除了交际能力高、酒量大之外,财务知识真的一窍不通。C公司和万福生科虚增在建工程成本,以后在通过转固提取折旧,来慢慢消化上市之初或者之后造假而虚增利润差不多,也算是殊途同归吧。C公司具体怎么做得呢? C公司虚拟了一笔长期待摊费用——租用粮库资产3600万元。C公司为什么不像万福生科那样,虚增在建工程,然后等其转固后,通过计提折旧慢慢消化被骗取的卖粮款呢? 原因很简单!C公司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也做不成!这么做做不成?这不是废话吗?典型的同义语反复啊。但这个世界犯这种错误的人还少吗? 不废话了,我怎么又跑题了!

原来啊,A集团对下属公司购置固定资产,哪怕是2000元以上的电脑都得审批啊。何况3600万元的固定资产构建项目呢!3600万元之固定资产购建项目,都是A集团直接招标选择施工队伍和监理公司。通过虚增固定资产这种办法,显然不可行。虚增长期待摊费用就不需要审批了。这是A集团的制度漏洞,还是啥原因造成的额就不清楚了。反正虚拟一下经营项目,比如经营租赁一个粮库,和C公司的业务还相关,真是一个不得已的但是很完美的作假方案,估计当时C公司的经理终于松了一大口气,当时就表扬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了吧。而且C公司的经理还会对财务人员说,他正在积极催收此款,慢慢来,一定会收回来的。虽然他早就知道根本没有这个可能了。那个偏老板就是看中了他这个的弱点,才拖欠拖欠再拖欠的。每次C公司经理亲自要回款的时候,偏老本就带着C公司经理洗个澡啊,按个摩啊,吃顿饭喝点酒啊,给点钱啊,然后还会发誓说,暂时困难,一定不会坑老弟的,坑了老弟能有我什么好处?这不是我瞎编的,这可是案发后C公司经理、偏老板主动交代的。偏老板的话还真准,如今他还在监狱里呢。C公司经理把偏老板给的钱如数退回了,如今好像保外就医了,看到过他一次,应该有病,因为他表面上非常憔悴的啊!

那虚增的长期待摊费用,也就是经营租赁粮库的原始凭证或者租赁的粮库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答案是:C公司的造假人还没有无耻到这个地步!这个虚假业务,合同什么的都有,三方协议也有,账务处理更简单了,应收偏老板的钱重组为经营租赁粮库,财务人员一笔分录: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经营租赁粮库”;贷记“应收账款—偏老板”就给解决了。

粮库也可以带审计人员去看。前面说过一本粮食安全方面的书吧,作者是财政部的一位官员(好像也进去了),书里说过,为了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储备制度,但是原来的国有老粮库由于常年亏损,除了及其个别的储备库之外,都要改制,即使储备制度,也可以市场化改革。也就是说,很多粮库都改制成私人的了。C公司虚拟租赁的那个粮库,也是私人的,估计C公司每年还假装往那里放点粮食,但是不用给储存费了,因为整个粮库都给租赁下来了。不对!如果放粮食,必须给点费用,我怎么忘记了,那个粮库是虚假租赁下来的呢。但是,这个钱,账上一定看不出来,否则C公司的财务人员就想不出这个主意了。造假人员都是想方设法在账面上消灭证据的,这是人的本能吧。

我审计的时候,恰巧负责这个科目,因为金额大,不想看到都不可能。找来财务主管升某,其脸不红,心估计是蹦蹦跳的,给我拿来了所有的原始凭证——债务重组协议、经上级D公司批准的重组文件、经营租赁合同、C公司三重一大会议记录等。

我当时还想呢,这是升某配合内部审计最马冷的一次了。看合同,大家争论的焦点是,这种租赁行为是否属于融资租赁。有的人说是,有的人说不是,有的人模棱两可不表态,有的人口气坚决说是,但没有人口气坚决说不是,就连升部长也没有这样说。融资还是经营租赁,对C公司的造假行为的定性很重要吗?答案,不重要。但是对C公司能不能造假很重要了。

因为如果是融资租赁就相当于购置固定资产了,这就需要A集团审批了。财务主管升某说,当时也拿不准,后来公司还请教上级财务部门了呢,然后C公司的财务人员才慎重起见,通过收集网络资料,综合分析后,集体决策后,才确定真的不是融资租赁。我呢,业务不如各位审计领导精通,如果是我错了我会按照审计意见调整账项并重新履行审批手续的!但是,最好审计不要求调整,一是调整很麻烦,二是涉及到所得税调整,三是如果我的领导生气了,认为我的会计业务不行,还不砸了我的饭碗啊!

我感觉升某说话很异常,倒不是他的说话语气,以前审计的时候,他可没有这么谦虚过,由于这件事,没少被内部审计人员诟病,而且将不满都发泄在了对C公司的审计报告中,虽然报告里也没有什么大事,对C公司的实质影响为零。当时我还想呢,看来一个人经历的事或者吃亏多了,也就慢慢成熟了。

我总感到升某在哪些方面有些不对劲?这可不是我疑人偷斧,马后炮式的联想,记得当时我感觉升某怪怪的,比如不吸烟的他,也吸烟了,比如他瘦了,比如他不说话的时候,脸上好像总是挂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记得当时,我还和升某开玩笑呢?我说:“升哥,最近怎么了?爱上诗歌了,还是爱上一个人了?”。

“哪有的事,老弟总是爱开我的玩笑,怎么能这么说哥呢?”升哥扔给我一颗烟。

“我多心了,感觉您脸上有点淡淡忧伤,一般都是爱上了什么人,才这样的!”我打着哈哈。

审计组的人都笑了,升某的烟抽得更勤了。

一位刚到A集团审计部的新人小王同学说,我看大家也不用争论了,我念念租赁准则,看看大家有什么看法。于是他念了起来,有的同事认真听着,甚至有的女同志还在笔记本电脑里搜索着,关键字—当然是租赁了。

王同学,大声念着:满足下列标准之一的,即应认定为融资租赁;除融资租赁以外的租赁为经营租赁。

(一)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即,如果在租赁协议中已经约定,或者根据其他条件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地判断,租赁期届满时出租人会将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那么该项租赁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

(二)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合理地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三)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这里的“大部分”掌握在租赁期占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75%以上(含75%,下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量化标准是只是指导性标准,企业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以准则规定的相关条件进行判断。这条标准强调的是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比例,而非租赁期占该项资产全部可使用年限的比例。如果租赁资产是旧资产,在租赁前已使用年限超过资产自全新时起算可使用年限的75%以上时,则这条判断标准不适用,不能使用这条标准确定租赁的分类。

(四)承租人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这里的“几乎相当于”,通常掌握在9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量化标准是只是指导性标准,企业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以准则规定的相关条件进行判断。

(五)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这条标准是指租赁资产是由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资产型号、规格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专门购买或建造的,具有专购、专用性质。这些租赁资产如果不作较大的重新改制,其他企业通常难以使用。这种情况下,该项租赁也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

小王认真地念着,有的同事,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有的甚至都迷迷糊糊睡着了……

“按照小王念的准则,我看这个业务,不应该属于融资租赁”,一直没有说话的审计组长——张科长,这时候突然开始说话了。

刚开始吵吵属于融资租赁的人都不吱声了,说经营租赁的人有点得意地看着张科长。“理论家,你怎么看?”张科长对我说。

“什么理论家啊,张哥总是拿我开玩笑,这个社会,理论家、专家什么的,好像不是褒义词吧”我由于在事务所工作不归张科长领导,因此也开着玩笑说。

“理论不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看看现场,照个相,了解一些经营情况,才好下结论”我接着说。

“审计领导亲自去现场,我没有意见,也表示欢迎,只不过,那里距离这里比较远,一两天才能回来,我怕这样大家会很辛苦,而且那里条件一般,我看是不是把那里的负责人找过来先了解一下情况,再定?”财务升部长抽着烟,不紧不慢地说。

“还是去现场吧,把基层的人员叫到这里不好,现在集团讲究深入基层,我们审计的时候不去现场也不好”张科长一锤定音地说着。

“那好,我去和领导汇报一下,好让对方有个准备”,升部长在烟灰缸里把烟头熄灭后,出去汇报了。

“不能光听升部长说,我们得去看看,怎么看这也是重大交易事项,我看小王和小张跟着李副组长去吧,剩下的人在这里继续工作”,张科长如此安排,就算正式分配完了任务。“理论家在这里看看租赁资产的使用情况,把账面反映的资料详细整理出来”张科长对我说。大家点了点头,该干嘛干嘛去了。“我个人觉得,这个租赁合同有点蹊跷,一般来说,经营租赁时间没有这么长的,而且我看升部长今天反应也有点异常”。我看升部长走了,对张科长说。

“租赁合同反映租赁时间20年,财务明细账反映每月摊销15万,已经摊销36个月了,应该摊销540万元了。租赁合同几乎是网上经营租赁范本的完美改良版”,我对张科长说。张科长看了看我,没有说话,看不出来,是希望我接着说,还是不说。

“这个倒不是说一定有问题,但是,租赁这个粮库,其每年的毛利还不够给租金的,不是决策失误,就是有战略上的原因了,但是得需要C公司经理回答,我这个身份的人问他不好,张科长您看谁去问呢?”我怕承担风险,我可不管他张科长乐意不乐意。不乐意我也得说,家里老婆孩子还等我养活着呢。“这个我去问,对于这个科目,理论家还有什么看法吗?”张科长好像开着玩笑,但是一脸严肃地说。

这时候,我发现审计组的人都一脸不解地望着我,平时和我比较好的人,好像也暗示我说:“差不多就行了,一个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审计到这个程度就不错了,和张科长较什么真呢?”

“理论上,对三方协议的真实性,也需要确认一下,看看其他两方是否有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否则也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我好像看着电脑里的资料照本宣科念给张科长听似的。“这方面,去现场看看是否租赁了粮库就可以取证了,找另两方当事人,我们内部审计也没有那个权力,这样吧,你就负责整理C公司关于这个事情的账面资料,不用太多判断,否则,影响审计整体进度了,其它方面事情由李副科长负责,小王和小张配合工作”。

“对了由于财务账上没有这个粮库烘干、储存,转手销售的记录,这个方面,是不是也要李副科长现场看看?”为了减少审计风险,确切地说,是减少我的审计风险,我最后向张科长请示着。

“可以,你按照我说的,负责整理一些资料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了”张科长已经有点不耐烦了,下了最后的通牒。我赶紧闭嘴!

我知道,如果实地查看粮库没有什么问题,审计报告为了规避所谓的审计风险,或者自以为聪明地把自己摘出去,一般会在审计报告中说一些诸如此类的废话:“被审计单位应该进一步加强商贸经营的经营管理工作,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经营风险”。

如果有人在报告中能提到类似这样:“租期过长有点风险,比如公司以后不经营粮食业务了,应该提前找好下家转租出去,免得造成损失”的话,就算是用心、用力、对工作肯于负责的人了。

几天后,去租赁现场的李副科长回来了,这里简要回忆一下李副组长对张科长的汇报:

粮库很大,交通还算便利,起码不耽误C公司的粮食经营业务;由于现在是粮食经营的淡季,所以粮囤子储备的粮食不多。

粮库进出粮食数量的辅助账,也拿回来了,初步看,大约每年进出4万多吨的粮食。由于公司加速了粮食经营业务的周转速度,而且尽可能转单销售不入粮库,所以每月库存不大。粮库雇佣了30多名临时工,包括部分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这个仓库,虽然不独立核算,但是只有登记仓库账的人员以及销售经理为C公司正式的员工——国营职工。

粮食检斤等关键岗位人员是外雇的,存在一定的用人风险。“把雇佣临时工的情况,整理出来,看是否经过了上级批准,而且建议关键岗位,比如,粮食收购验收人员必须是国营职工。大家利用两天时间,抓紧把自己手里的活整理一下”,张科长对李副组长和大家说。

“我的账面资料也整理完了,交给?”,我对张科长说。“你把整理后的资料给李副组长就行了,你抓紧整理其他方面的资料吧,长期待摊费用之事情况比较特殊,由李副组长负责”,张科长严肃地对我说。

具体报告是怎么写的,我不知道,因为类似这样的审计,A集团审计部是不会用事务所的人员写审计报告的。几个月后,C公司在群众雪亮眼睛的监督下,被一个无名英雄给举报了,并在举报信里面严肃地说,他是一个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的人,如果A集团纪委部门不管理此事,他会坚持把此事告诉A集团的上级单位纪委,直至中纪委,当然,他相信A集团纪委不会让他这么辛苦的一次次写举报信的。A集团纪委部门,在A集团一把手的指示下,根据举报线索,按图索骥,很快查明了试试真相,认为这是一起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建议依法移交,法办处理。经A集团一把手批准后,纪委果断移交给了当地检察机关。

后来,我听说,D公司经理因为此事被免去经理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C公司经理被判刑了;升部长被开除了;审计张科长受到了行政记大过处分;审计李副组长被免去集团审计部副科长职务,调往下级单位另行安排工作;集团审计部的小王和小张也被调往集团下属单位工作,但没有给什么行政处分。

我呢,啥事也没有,只不过被纪委找过去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

听说,只是听说啊,张科长和李副科长在此次事件中收了C公司的贵重礼物,才被处分的。由于没有人搭理我,所以我没有事。还有那个偏经理,由于犯诈骗和行贿罪也被判刑了。在理论上,这样的事情,光凭内部审计部门能不能发现此种舞弊行为,至今还是个谜。

对于如此异常和重大事项,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应该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并以存在可疑等重大不确定事项而移交纪委处理我没有搞清楚,现在A集团的审计人员对此都是忌讳莫深的态度,好像另有隐情。

举报人的线索,在此事件中成了关键,那举报人为什么不举报给A集团的内部审计部门呢? 是不相信内部审计部门吗?

那个租赁来的粮库,C公司在哪里真的在收购、验收、烘干、储存业务吗?

如果有,C公司在没有真实租赁粮库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没有真的债务重组情况下。C公司如果真在此粮库发生了业务,就应该支付一定的费用,此笔费用是如何支付的呢?如果在帐外支付的,是否说明,C公司以往在经营活动中也套出过大良现金呢?

那个粮库的法人和C公司,还有偏老板公司签订的三方协议,表面看无问题,但是,偏老板也许和那个粮库没有债权关系,这种情况,去了解情况的人是不是应该了解清楚呢?在技术上了解清楚这件事,有很大难度吗?

具体负责这个科目审计的人,其实就是倒霉催的正在写帖子的楼主,在提醒审计组长注意这个问题的时候,审计组长如果不重视,应该保留什么证据才能避免日后出事不被追责呢?

楼主为什么没有被追责呢?楼主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有点不厚道呢?

这次审计失败,到底谁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审计组长对组员在审计中遇到的或者提出的重大问题,应该召集审计组成员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请示主管领导决定吗? 内部审计人员,比如小王、小张,是不是很倒霉呢?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规避审计风险呢?

在审计中,技术重要,还是人品重要?贪欲是不是可以蒙蔽有些人的眼睛?

什么是好人品,管得住自己的贪心,时刻想着审计风险,主观为了自己,客观为了单位,是不是就是好人品了? 有一件事我给忘了,万福生科为了上市,为了发行价,为了资本运作,这样只有提高每股收益才能达到,还有虚增收入是为了给人业务增长的预期,其实最终还是体现在每股收益上。其提高每股收益的手段是虚增利润,利润来自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差,但这是个虚差,会计复式记账是平衡的艺术,这个虚差不能总挂账预付账款等资产类科目吧,得消化啊。消化的手段不外乎12月的利润,他们把13个月或者更多的销售收入确认出来。或者拆东墙补西墙,弄个缓冲地带。或者以后遇到被市场普通认可企业经营风险后,多确认一些损失。总之,不仅仅靠以后多计算的折旧慢慢消化,锦州港的前车之签,他们倒是签来了。

前面说了C公司没有利润压力,只有收入指标压力,他们虚买虚卖粮食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几笔销售收入确认的事,通过一定的资金,比如2千万,虚周转15次就可以虚增3个亿的收入。本次审计视而不见,这毕竟是整个集团收入指标的压力,这也是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他归谁领导他知道啊,难道还捅到国家说这个国企的工效挂钩是假的,这显然不可能。这就涉及到了国企分配和国家工效挂钩政策是否合理的问题了,显然本帖子不能讨论,也没有能力讨论。C公司甚至A集团是为了工效挂钩,起码工人也得到了实惠。万福生科是为了以后的股票套现,得到利益的是大股东,这是本质的不同。

案例分析,总给人一种按照已知结果推论造成的原因或者按照结果理论上可能发生之原因“验证”已知结果的印象,其实就是老百姓说的马后炮,当初我只是想知道万福生科具体的造假手法,闲人都是好奇的,我也不例外。网络里关于万福生科的帖子太多了,这个帖子好像是一个案例讲解,关于现金流的,大意好像是说,通过现金流就可以分析出万福生科不正常,也不知道他早干哈去了,虽然是马后炮似的分析,但是课件里还是简单说了说造假的会计分录啥的,我在这里贴出来,也许还是能给大家一些思考的,对了,这个贴子里的分析是我加的,非专业意见,一个小注册会计师瞎猜瞎想的结果。附:我在网上搜集的关于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方面的有关资料。万福生科最先被发现的造假行为是2012年半年报。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中,该公司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净利润4023.16万元,前述数据金额较大,且导致该公司2012年上半年财务报告盈亏方向发生变化,情节严重。

因此万福生科被湖南省证监局立案调查,并在2012年11月23日被深交所公开谴责。随着监管部门调查的深入,万福生科以往的“恶行”终于被揭露出来。万福生科3月2日公告称,经公司自查发现2008年至2011年定期报告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初步自查结果如下: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

据万福生科招股说明书及2011年年报,2008~2011年,该公司净利润分别是2565.82万元、3956.39万元、5555.4万元和6026.86万元,四年内净利润总数为1.81亿元。可是其中有1.6亿元净利润是虚构的,实际上四年合计净利润数只有2000万元左右,近九成为“造假”所得。

监管部门针对万福生科的处理意见尚未宣布,但是万福生科发布公告提醒股东称,该公司存在多重“暂停上市”风险以及“终止上市”的风险。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为基础的,在操纵资产规模、收入增加,费用减少或利润增长方面,方法、手段较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主要是操纵收入,常见的收入操纵手法有: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夸大收入、隐瞒收入、混淆收入等。

一笔钱以虚拟交易的客户名义收款进账冲销应收账款。偿还这笔资金时则以借出款名义通过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让应收账款转为其他应收款;

或以购货款的名义出账,使应收账款转化为预付账款或者存货。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停留在流动资产阶段,暴露的风险是比较大的,因为流动资产需要变现,长期变不了现,最后只好采取计提减值准备处理的方式,容易引起怀疑。

用真实的交易假装实现收入借: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借: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存货科目

然后以各种关联方式通过“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再据为己有(IPO募集的资金)或还回去(借的部分)。万福生科选择了虚增“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项目,它的募集资金建设项目还在建设中,这样做不至于招人耳目。

借:在建工程、预付账款等科目

贷: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至于预付账款,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预付,它就是走了一下账,钱实际上又回来了。万福生科2012年中报显示,该公司的在建工程在没有项目转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账面余额从86750 113.38元增加至179 975 363.60元,增加近8323万元;预付账款账面余额从119 378 847.66元增加至145 695 483.65元,增加了近2632万元。万福生科的虚假销售本质上是自己销售给自己,只是借了别人公司的名义而已。

为伪造客户收入,万福生科私刻客户假公章、编造销售假合同、虚开销售发票、编制银行单据、假出库单等一系列造假工序的配合,让虚增销售收入看起来合理,甚至到税务部门为假收入纳税。楼主注:恰恰是预付账款,引起了监管人员的怀疑,一个卖大米的,干啥玩意预付这么多钱呢?农民大哥这些年也不傻了,一般像农民收购大米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万福生科有钱烧的没地方花了去预付,难道是新的商业模式?

其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真想查,真有事的公司,TM一个也跑不了,其实这样的公司很害人的,自己溢价发行股票,早晚套现得利,找个机会把潜亏慢慢报出来,吃亏的还不是后来的投资者。

对了,忘记说了,事务所或者保荐机构啥的,真想查,也能查出来,那他们怎么被骗了呢?他们真的不知道造假吗?我觉得他们应该没有查到造假的证据,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去查,也就是说心里怀疑也不会真去查,否则真查出来,到哪里收费啊?这个社会有许多这样难得糊涂的机构和人啊,对于疑点采取不主动、不积极、不表态的人,都在哪里TM的装糊涂。按理说,保荐机构为了几千万也值了,事务所为了几百万值得吗?我觉得事务所老板认为很值!这说明,他们也就值,别人施舍的,那个让保荐人都瞧不起的身价吧!没听说事务所的合伙人有几个大气的,也没有几个硬气的,他们外面收费低,只好窝里横,挖空心思剥削底层职员,灯下黑——财务管理及税务处理极不规范。这样事务所的执业质量不在那里一个劲地恶性循环着才怪呢!

篇5:ipo企业造假手法分析

2012年03月02日16:22来源:北京商报 况玉清 周科竞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逐个披露,投资者发现:很多新的上市公司上市前业绩相当喜人,但一完成上市后业绩就来个大变脸。实际上,企 业上市后业绩大变脸,在沪深两市似乎已经成为一条“定律”。究其原因,这些企业早在IPO之前,就极尽财务粉饰之能事,大玩各种会计手法和资本运作伎俩,在投资者和发审委员们面前制造一种高成长的假象,以期能够顺利通过IPO审核,并在发行过程中取得更高的发行价格。表面上企业上市业绩变脸,实则是回归企 业本来面目而已。无偿占资转嫁成本

包装原理:

这种方法在 所有的IPO财务包装手法中最为隐蔽,最难被人发现。其主要做法是:将成本较高的一些与生产经营等相关活动交给大股东来做,最后产生的收益却由公司无偿分 享。这样就相当于准IPO企业无偿占用大股东资产,并向大股东转嫁了一大笔的生产、经营和研发成本,从而达到做靓财务报表的目的。

实证分析:

2011年初提交IPO申请的翰宇药业就是典型的通过无偿占资转嫁成本这种手法来进行财务粉饰的例子,该公司身处生物医药行业,翰宇生物为其控股股东。其招股说明书显示,翰宇药业旗下有一个重要的产品研发机构——多肽研发中心,该中心原本由翰宇生物打造,主要负责药品的研发、肽研究与生产工作。但长期以 来,翰宇药业却一直在无偿使用多肽研发中心的研发成果,一直到2007年12月,为了完成上市改造,翰宇药业才将多肽研发中心收购。

这也意味着,在2007年以前,翰宇药业一直是在无偿占用翰宇生物的研发中心资产,而自己却独吞成果,这就相当于翰宇药业向大股东翰宇生物转嫁了一大笔本该由自己承担的成本。

翰宇药业到底转嫁出去了多少成本?一位深圳的业内人士透露,翰宇生物从1998年至2007年期间为多肽药物研发投入大量资金,每年仅支付给研发人员的工资就接近600万元,如果把其他的各项成本算上,保守估计年成本也在2000万元左右。

数据显示,2007年翰宇药业的净利润只有1523万元,如果把摊出去的约2000万元成本算进来,翰宇药业当年可能不仅不能实现盈利,反而会出现亏损。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翰宇药业收购多肽研发中心时,除了生产工具等是现金购买外,包括生产技术在内的所有无形资产都是零成本收购。这也意味着,通过这起交易,翰宇生物又向翰宇药业无偿输送了一大笔利润。

点评:

把研发等高成本的活动交给大股东,自己免费享用成果,这样一来,准IPO企业表面上占了大便宜,但实际上这种模式并不具持续性。因为这样一来,准IPO 企业的组织、机构就失去了独立性,而为了完成上市改造,最终准IPO企业必然要通过收购重组等方式将那些“悬浮”在大股东手中的高耗资研发类资产“过户” 到自己名下,以实现经营资产、业务和管理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不过,这种重组一般都是在IPO申请提交前夕最后一刻才完成。而此时,准IPO企业已经圆满完 成了IPO前几年的财务粉饰。在成功上市后,所有原本转嫁出去的成本都需要自行承担,成本压力就会陡然提升,直接影响就是业绩下滑。

灵活运用减值准备

包装原理:

通过损失和风险的财务处理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这在IPO财务粉饰中并不少见。例如一些企业自身具有极高的存货量,但面对行业产能过剩、产品价格 下跌等各种现实的风险,财务总监却往往视而不见,只计提了很少的减值准备;或是企业面对一大堆的陈账烂账而不做坏账准备计提,这也相当于给企业虚增了一笔 利润。

实证分析:

创业板新秀万福生科上市之初就被指通过损失计提来粉饰业务。

从万福生科的财务数 据不难看出,存货成为了公司最主要的资产,其在总资产中占比长期居高不下。招股说明书显示,发行人万福生科近三年资产总额为5.06亿元、3.82亿元和 1.98亿元;资产年度增速平均为62.7%。但在资产总额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是被存货所占据,最近三年,该公司存货金额分别为14252.99万元、19628.6万元和19013.24万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45.22%、51.35%和37.57%。与此同时,存货在这三年中占到流动资产 的比重更是分别为71.83%、75.09%和66.51%。

万福生科表示,存货主要为购置的原材料,占到了整个比例的82.18%,前两年原材料也占到了存货的77%和77.56%。不过,在1亿-2亿元的高存货之下,万福生科却似乎对其风险视而不见,未对这笔居高不下的存货提前计提 必要的风险损失,而只在资产减值一项中计提了区区39.6万元的资产减值准备。

“原材料还要面临相应的储存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具体来讲,储存过程中需面对保管不善变质和重大意外灾害的风险,而目前全球粮食的价格波动也较为剧烈,如公司处理不善,都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对此,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说。

由于损失计提过少,万福生科以一种高成长性的姿态示人,数据显示,该公司上市前两年的业绩增速分别达到了54.19%和40.41%。

点评:

除了通过少计提减值(或坏账)准备的方式来虚增利润,通过多计提减值准备同样也能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例如,企业A欠下企业B一笔债务,这笔债务在 2008年已经偿还完毕。但企业B在2007年的财务报表中将该笔债务全额计提风险损失,企业A偿还的该笔债务就成了当年企业B的利润。只不过,由于招股 说明书只要求披露上市前三年财务数据(假设是2008年到2010年三年),那么即便2007年财务数据再难看,投资者也无从得知。

由于这些会计准则的灵活运用,投资者对于准IPO企业的这招,更多的也只能是无奈,因为这种方法合法,但不合理。不过所幸的是,新的会计准则已经有将这一漏洞及时补上的趋势。

关联交易做业绩

包装原理:

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不能达到上市要求,那么就使用大规模的关联交易,隐蔽可能出现的业绩下降或者投资损失,以达到符合上市要求的目的。此举可以把拟上市公 司的业绩增长建立在关联方的亏损之上。例如大股东设立一个专门的销售公司,负责上市公司产品的销售业务,如果产品价格出现下降,上市公司可以依据原本已经 签订的销售价格将货物卖给销售公司或者大股东,从而达到隐藏损失的目的。

实证分析:

东诚生化作为生产肝素的企业,其产品受到了多方质疑,高企的成本和来源于替代品的竞争,让投资者联想到了知名度极高的股票海普瑞。东诚生化会不会成为海普瑞第二,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其销售对象的高度集中也让诸多人士深感忧虑。

根据东诚生化招股说明书介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前五名累计量超过了60%,同时前控股股东美国太平彩虹也是东诚生化最重要的客户之一,其交易量在2010年度约占东诚生化的15%。

正是这样的股东兼大客户,在公司产品面临巨大降价压力的时候,仍然按照相当高的价格从东诚生化采购产品,虽然记者并没能从招股说明书中找到详细的交易价 格,但是从公司越来越高的产品成本和不断大幅升高的净利润来看,公司向这些大客户销售产品时,价格应该是越来越高的,而且这段时间刚好处于人民币大幅升值 的过程中,境外客户采购产品,还要额外付出人民币升值的成本,其对东诚生化的呵护可见一斑。

点评:

是东诚生化提前与 大客户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还是其产品供不应求无可替代,以至于东诚生化能够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下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如果东诚生化为了这些利润欠下了很大 的人情,那么未来在归还这些人情的时候,是不是要全体投资者买单?二级市场投资者买下东诚生化股票时,是不是又会额外多花冤枉钱,这些充满大智慧的问题,投资者还是应该认真思量。

对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投资者宁可相信是有问题,这样能够回避很多风险,虽然说有些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价格非常合理,但是投资者无从掌握这些信息,在股市中,宁可错过投资机会,也不要出现大幅亏损,这一道理大家都懂。

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包装原理:

在诸多的粉饰业绩方法中,通过寅吃卯粮透支未来的方法包装业绩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假如一家拟上市公司从看起来很靠谱的客户那里拿到了大量主营业务收 入,貌似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深究,其中或许还是会让人感到一丝不安。因为很多时候,准IPO企业为了上市做财务报表的需要,往往通过各种优惠与大客户签下 具有突击性质或长期性的大合同,将本应发生在未来的收入提前到IPO之前确认。

实证分析:

以华录百纳为例,2010 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2亿元,远高于2009年的1.11亿元和2008年的0.84亿元,较2009年增长约100%;2011年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 为1.09亿元,几乎与2009年全年相当。与此同时,在2009年成功获得募集资金的华谊兄弟,其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0.7亿元,较2009年 的6亿元增长78%;2011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仅有4.8亿元,为2009年全年收入的80%。

从这里可以发现,华录百纳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远比同行业的华谊兄弟迅猛,但也正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华谊兄弟手揣巨额募集资金,却没有华录百纳发展迅猛。

是什么原因导致华录百纳出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华录百纳招股说明书说:“各电视台为打造‘精品电视剧播出平台’抢购精品电视剧带动了电视剧发行价格上 涨。”但是在招股说明书中的风险提示里还说:“在电视剧的交易市场上,电视台有较大的话语权,除少数外,大部分电视剧很难获得理想的发行价格。”

也就是说,华录百纳不仅赶上了各电视台疯抢精品电视剧,而且在选择制作电视剧时,也眼光独到,选到了少数发行价格较好的电视剧。

点评:

太多的优质,也就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疑惑,是华录百纳过于优秀,还是有不少“够意思”的朋友在协助华录百纳做好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的财务报 表。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中层干部告诉记者,其曾经奉命找客户虚开超过千万的阴阳销售合同,采用提高销售价格、增加销售数量等方式,以达到提高当年主营业务 收入和利润的目的,至今,这些订单还未消化完,仍在继续执行当中。

也就是说,拟上市公司在IPO之前,完全有能力寻找与自家公司合作紧密的大客户,提前签订未来的销售合同,以实现漂亮的业绩。这一过程虽然投掷了未来的收入,但是投资者从报表上却很难看出上市公司到底是真的利润大幅增长,还是仅从形式上出现了大幅增长。

借“高新”牌照避税

包装原理:

企业通过领取政府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可以获得包括税收、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的优惠,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税收优惠和专项资金支持。据悉,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仅为15%,而一般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高达25%。尽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国家认可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一些地方政 府为了扶持地方企业上市,给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也发放高新牌照,这也就成了一些企业粉饰业绩的重要手法。

实证分析:

雷鸣科化2011年上半年业绩较2010年上半年减少21%,公司解释说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正在认定,故无法享受免税待遇,造成了上市公司净利润大 幅下滑。这就表明,雷鸣科化的较高利润对税收优惠有着直接依赖,一旦税收优惠到期,上市公司就没办法维持较高的利润,这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长期业绩的理 解大有区别。

有雷鸣科化的教训,投资者难免对八菱科技和朗玛信息等一些企业产生怀疑。近期上市新股八菱科技和朗玛信息也是享受了高新技 术企业附带的免税政策,目前看高新技术能否给这些上市公司带来长期成长性还不好说,但已经为上市公司节约了不少的税金,只有当未来他们的税率与其他公司持平的时候,投资者才能知道这些公司真正的投资价值如何。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无论八菱科技还是朗玛信息,二者都遭到了市场关于“伪高新”的指责。由于有了“高新”牌照做掩护,这些企业将能够享受到高额的税收优惠,仅仅企业所得税一块截留下来的利润就相当惊人。

点评:

高新牌照的发放,本身应该具备较高的门槛,但实际上由于IPO数量与各地证监局的政绩挂钩,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扶植本地企业上市,不惜降低高新牌照的发放 门槛,使其能够享受税收减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在发放高新牌照的同时,还不惜给这些企业高额政府补贴,以达到做厚企业业绩、为其上市保驾护航的目的。

投资者在研究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上市公司时,一定要还原其税收影响,国外证券市场非常看重“息税前利润”,而非净利润。

所谓息税前利润,就是指上市公司在支付银行利息和国家税负之前的利润,这个利润值反映了上市公司真正的经营能力,只有息税前利润不断增长,才能说明上市公司真的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非经常性损益催肥

包装原理:

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扮靓业绩,这种方法在A股市场最为普遍。它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主营业务之外的渠道去获取收益(俗称“不务正业”),达到增厚业绩的目 的。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 项收入、支出,它包括但不仅限于:变卖公司固定资产、证券投资、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

实证分析:

在近期的IPO 中,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业绩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中汽院。根据中汽院的招股说明书,公司IPO前三年(即2008年到2010年)业绩增速惊人。数据显示,中汽院2008年的净利润为6387万元,尽管遭到当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中汽院2009年的净利润仍然达到了7523万元,而到了2010年,其净 利润更是增长至13860万元。根据上述数据计算,中汽院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增速分别达到了17.8%和81.8%。

IPO前一年业绩增速超过80%,如此增速即便在素以成长性著称的IPO中似乎也并不多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中汽院的成长性真的像其数据一样吸引人吗?如果仔细算上一笔账,或许情况就将大不一样。

从中汽院的招股说明书不难看出,其利润中包含了大量的非经常性损益。2008年、2009年、2010年,中汽院股份非经常性损益占同期净利润的比例分 别达23.67%、12.04%、34.27%,如果将非经常性损益扣除,中汽院2010年的业绩增速也就37.7%。

据悉,中汽院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以及炒股和银行理财,而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却并不高。数据显示,中汽院2008年到2010年三年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仅为3.24%、4.61%和4.00%,2011年上半年毛利率更是只有3.09%。

点评:

不可否认,非经常性损益也是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显然这有太大的偶然性,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容易给人制造出高盈利、高成长性的假象。如果一家准 IPO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占其净利润的比重较高,则该公司可能存在业绩大幅波动的风险。由于是一次性收益,非经常性损益虽不具备持续性,但却能够在关键的 时候达到救急的目的,因此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IPO企业和处于保壳阶段的ST企业身上,甚至不少已上市公司也利用这种方法来赚取市场眼球。

上一篇:做雷锋式的大学生下一篇:新路径英语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