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问题探讨论文

2022-04-20

摘要: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同时企业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为企业发展与金融市场带来了许多危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财务造假问题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财务造假问题探讨论文 篇1: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及防范措施

摘 要: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财务造假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近些年,先有銀广夏事件,再到绿大地事件,万福生科案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因财务造假而形成的错误的会计信息,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也损辜负了人们对证券市场的信任与期待,还使得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以A上市公司为例,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并针对如何进一步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不法行为的发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防范措施

一、案例简介

A上市公司是一家从事以研发、生产、销售稻米精加工系列产品为主的上市公司,坐落于湖南常德,于2011年9月正式上市。2012年9月,A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事件被勒令调查。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财务造假第一股。经过证监会湖南监管局深入调查发现,自2008年起,A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就一直存在。据公告显示,A上市公司2008年以来至2011年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金额累计高达7.4亿元人民币、1.8亿元人民币,此外,虚增净利润金额累计高达1.6亿元人民币。而实际上,A上市公司2008年-2011年累计净利润金融仅2000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2008年-2011年期间,A上市公司为达到公司上市的目的,不惜冒着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进行财务造假,虽然从短期来看,达到了其目的,但实质是将A上市公司推向了深渊。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尚待优化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差是致使其财务造假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创造了环境。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合理,一股独大现象突出。A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跟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很大关联。董事长龚永福及其妻子是A上市公司的持股最多的人,两人是所持股份合计占公司所有股权的59.98%,形成了以“龚永福夫妻”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结构。加上A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独立董事和监事难以发挥其监督职能。据了解,A上市公司有三名独立董事,三名独立董事均参加了多次公司召开的董事会,但在董事会上却从未对“龚永福夫妻”所做的决定提出过质疑或反对。我们可以看出,A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在A上市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和发展中,其发挥的监督效用相对有限。早已形成以“龚永福夫妻”的决定马首是瞻的公司治理模式。

(2)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实质是指上市公司在实际生产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公司受管理层控制现象严重,股东应实行的监督职权被架空。由A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我们了解到,A上市公司董事长龚永福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但其同时也担任了总经理的职务,也就是说,A上市公司董事长龚永福不仅可以实施其作为董事会成员的控制权、决策权和经营权,同时也具备实施总经理的执行权以及部分决策权的资格。简单来说,A上市公司形成了以董事长龚永福意志为主导经营模式,公司实际经营管理发展过程中,公司的治理制度难以发挥其应发挥的效用。

2.利益驱使

公司上市于公司本身而言具有较大的好处,因此不少公司、企业为了获得上市资格不惜使用违法手段。而公司在成功上市后,为持续保证其上市资格,不惜冒着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进行财务造假。因此,无论是为了公司上市还是为了持续保住其上市资格,都是为了“利益”,也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上市公司进行了违规操作。

(1)公司上市后带来的巨额溢价。A上市公司,为获得上市资格,从2008年开始持续进行财务造假,虚增销售收入、虚增营业利润,虚构经济业务、虚构交易方、提供虚假不全的在建工程相关信息以及募投项目等相关信息。2008年-2011年期间其实际净利润累计金额仅2000亿元人民币,通过虚增净利润1.6亿,帮助其获得上市资格。在其成功上市后的第一次募集资金高达3.9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公司上市会使得其获得巨额溢价而形成的经济利益,也使得更多的为公司为了获取上市资格而进行财务造假。

(2)为保证其持续上市资格,虚构公司繁荣假象。A上市公司是经营粮食精加工的企业,是一项比较特殊的行业,行业本身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且受自然因素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深,致使其在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像其他行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巨额利润。而成功上市后,为了持续保住其上市资格,不得不继续财务造假,为企业营造一个财务状况良好、发展前景良好的虚假繁荣景象。

(3)为大股东输送利益,损害小股东的切实权益。A上市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龚永福夫妻”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结构,龚永福既是A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是总经理,同时具有实施控制权、决策权、监管权以及执行权等,进而为其操控股东利益提供了环境和空间。据了解,A上市公司2011年、2012年实际营业利润分别为-630.51万元、-872.19万元,但2012年A上市公司为其公司股东分红共计2010万元,当然这些获得分红的股东均为该公司的大股东。A上市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了给大股东输送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股东的切身利益,侵犯了小股东应享有的权利。

(4)限售股为股东带来的巨额利润。据了解,在获得自然人陈鑫等7位股东以及南京鸿景创业投资等机构为A上市公司投资资金4905.6万元后,A上市公司的注册资本得到了改变,由2000万元的变为2488.18万元。2009年,A上市公司实行改股方案,将注册资本折合为5000万股,致使其公司股东的持股成本不断降低,2012年,A上市公司的股东每股持股成本下降至2.35元,但一年期限售股股东却仍然可以通过限售股套现获得巨额利润。实质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3.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没有充分履行其监督调查的责任,失职现象严重

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是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一道屏障,但实际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没有充分履行其监督调查的责任,失职现象严重,使为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谋取私利成为可能。此外,还不乏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获得高额的中介费用而在实际执业中降低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调查的严格程度,违背了谨慎性原则,损害了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打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A上市公司案中,平安证券的失职行为表现比较突出,使得A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谋利成为可能。如:对于2012年A上市公司虚增“在建工程”账面价值8036万元,平安证券视而不见,也没有采取相关措施调查核实,忽视了A上市公司在建工程真实完工进度,是一大失职。此外,对于A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停产、以及虚构经济业务、虚构交易方、虚构销售收入以及虚构营业利润等平安证券都没有发现,是严重失职的体现,也有从中获利的嫌疑。

4.外部推手“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绩”,急切助力于公司上市

公司上市不仅会为企业本身创造高额利润,也会使得地方政府收益。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出于“政绩”以及地方税收的考虑,大力推动公司上市,为促进公司上市提供了各种便利。A上市公司坐落于湖南常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公司上市。A上市公司也是当地第一所成功上市的企业,为当地政府创造了政绩,也为当地政府税收贡献了巨大力量。因此当地政府部门为了所谓了业绩以及税收利益,难免会为公司上市开便利通道,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产生。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防范策略

1.优化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股独大现象突出以及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因此笔者认为要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财务行为,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首先应完善企业股权结构,改善当前一股独大的局面。可以推行持股多元化或者引入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当前一股独大的局面,制衡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综合保障投资者以及小股东等多方利益人的利益。其次,还应改善当前上市公司股东同时担任经理人的现状,分化大股东的控制权与执行权。公司为了更好的发展,可以聘请具备专业知识的且有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代为管理公司的相关事务。此外,为了确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独立董事的工资薪酬应有国家统一发放。

2.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

上市公司愿意冒着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进行财务造假,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财务造假的成本、其需要承担的风险远远无法与其财务造假创造的利益相比。在利益的驱使下,上市公司也会权衡财务造假带来的经济利益与其应承担的成本以及风险,当创造的利益远胜与需要承担的责任风险及成本,那么会毫不顾忌的进行财务造假。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这一现状,必须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升其财务造假成本。对于财务造假情节严重的,还应给予其刑事处罚。只有让上市公司意识到财务造假的后果严重性,以及财务造假为其带来的利益的有限性,才能真正的起到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产生。

3.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以及处罚力度

不少中介机构为了获取高额的中介费用,在实际执业过程中违背了执业的谨慎性原则,致使失职现象严重,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视而不见。然而,中介机构是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屏障,笔者认为要使得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监督调查的职能,必须加大对其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提升其违规成本。此外还应建立起中介机构声誉评价机制,对于声誉较差的,加大监管力度,若出现违规操作,依照其造成的影响程度追究民事责任,对于造成重大影响的,应予以吊销其营业执照。

4.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

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或扩充地方财政税收,极力助力企业上市,在推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难免会为其开通便利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纵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应积极改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以提升经济发展程度为考核指标的同时,也应适当控制经济指标在“政绩”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对于地方政府为促进公司上市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纵容公司财务造假等行为,必须严惩。这样既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健康发展,也达到了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产生。

四、结语

企业上市前,为获得其上市资格而进行财务造假,虚增营业利润。企业上市后,为持续保住其上市资格,不得不绩效进行财务造假,为投资者虚构一个发展前景良好的假象。但无论是企业上市前还是上市后,自始至终驱使其财务造假的都是“利益”。因此要防范上市公司財务造假,必须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加大对公司、中介机构、当地政府等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提升其违规操作成本。降低其违规操作而形成的利润,从而从根源上控制财务造假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林中乔.从绿大地案看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与防范[J].金融经济,2013(02).

[2]范卓.简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

[3]黄晓波,吴艳梅.农业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04).

作者简介:袁小雅(1994.07- ),女,汉族,贵州省遵义市,本科在读,长江师范学院,专业:财务管理

作者:袁小雅

财务造假问题探讨论文 篇2:

基于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的企业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摘 要: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同时企业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为企业发展与金融市场带来了许多危害。本文以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作为案例,通过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析指出瑞幸咖啡基于缓解财务压力、高管道德品质缺失、财务造假手段隐蔽、内部控制缺陷、造假被发现的概率、造假受罚程度不够等风险因子进行财务造假,进而提出一些对策以给企业相关警示,进一步防范财务舞弊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财务造假;瑞幸咖啡;动因;对策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造事件频繁发生。2020年4月2日,瑞幸咖啡自爆财务造假,伪造交易额22亿元,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瑞幸咖啡是新零售的典型企业,通过高额补贴和频繁融资,2018年6月到2020年1月融资约25亿美元,由此刷新全球最快IPO记录。然而,2020年2月1日瑞幸咖啡被做空机构浑水公司揭露其造假事实,随后使得瑞幸咖啡承认其造假事实,面临财务造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投资者的集体诉讼以及刑事责任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析瑞幸咖啡案例,探讨其行为过程中的动因并进一步为企业提出应对相关财务造假风险的对策,以促进资本市场的机制完善和健康发展。

1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介绍

1.1 财务造假简介

瑞幸咖啡公司是新零售典型企业,由神州优车前首席运营官钱治亚在2017年11月离职后创办,成立于2018年3月28日。瑞幸咖啡成立后快速扩张,仅用18个月时间,于2019年5月17日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球达到IPO最快的公司。但在2020年1月31日,浑水公司发布了瑞幸的做空报告,指出瑞幸在2019年财报中存在多种财务数据舞弊行为。随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迅速成立舞弊调查委员会,年报审计中发现瑞幸201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存在虚假交易。2月3日,瑞幸咖啡否认浑水公司指控。然而,2020年4月2日,瑞幸成立特别委员会进行内部调查,并向美国SEC递交了文件,自爆2019年度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財务数据造假行为,虚构金额约22亿元。随后,瑞幸咖啡股票价格暴跌,跌破发行价,市值蒸发达65亿美元,每股股价由26.2 美元降至4.6 美元以下,6度触发熔断,并于4月7日晚宣布停牌,瑞幸股价仅为4.39美元。2020年7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调查,指出瑞幸咖啡为获取竞争优势,存在通过虚假交易等方式构造虚假业绩并对外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1 财务造假手段

1.1.1 虚增销售收入

据浑水公司发布的做空报告及瑞幸咖啡的年度财务报告,可得出瑞幸咖啡首先增加APP在线订单数量方式虚增门店每日的销售商品数量,其中2019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每家门店销量分别虚增69%、88%。其次,单件商品的售价夸大,瑞幸2019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商品单价为11.2元,而浑水公司实地调查发现单品净售价提高12.3%。再次,夸大每笔订单的商品数量,而实际数量则从2019年第二季度的1.38件降至2019年第四季的1.14件,以证明其商业模式上的客户粘性增加。

1.1.2 虚增成本费用

瑞幸咖啡通过夸大2019年第三季度的广告费用支出150%,主要体现在广告商分众传媒的支出有4600万元,而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广告费用为3.82亿元,仅占财报数据的12%,远低于第一季度的56%和第二季度的48%。将部分营业成本计入销售费用,即便企业亏损,毛利率持续达到市值上升的目的。

1.1.3 隐藏的关联方交易

瑞幸咖啡通过关联方进行一系列信息披露造假,隐瞒瑞幸咖啡、氢动益维与神州优车三者的关联方关系。瑞幸董事长陆正耀曾于2019年3月收购宝沃汽车,将其1.37亿元资产转移给同学王百因。随后8月23日王百因作为法人成立征者国际贸易公司,公司销售的咖啡机和食品材料与瑞幸的产业链几乎一致。12月3日短期担任中成世纪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主营原材料供应,且所在地与瑞幸总部相近。这些都未曾披露在瑞幸咖啡财务报表中,可见三者的虚假商业关系,存在着关联方利益输送问题。

2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2.1 个别风险因子动因

2.1.1 缓解财务压力的动机

瑞幸咖啡的扩张速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维持。然而瑞幸的反复融资没有解决公司财务困境,由于商业模式具备许多缺陷因素,这导致瑞幸咖啡始终面临着极大的财务压力。首先,咖啡与茶是互相竞争的替代品。其次,瑞幸咖啡的主打低价补贴特色的营销手段具有不可持续性。最后,品牌影响力有限。瑞幸咖啡完全依靠补贴、优惠等方式来宣传,这种途径获取来的客户忠诚度不够。

2.1.2 高管道德品质缺失

公司高层之间存在场外非正当勾稽关系,这也为财务造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就瑞幸咖啡的管理层结构而言,钱治亚、陆正耀两人先前均在神州公司任职,均持有集团大量股份,并分别担任CEO和COO,明显具有共同利益关系。而在瑞幸咖啡创业之后,两人又在管理层一同任职,具有高管人员间勾稽关系。

2.2 一般风险因子动因

2.2.1 财务造假手段隐蔽

瑞幸咖啡在账目上采取的虚增收入的方式多样且隐蔽,通过对自己的订单数量进行夸大,标高商品的售价,夸大公司其他产品的营业额等。瑞幸咖啡将财务造假的指示下达到了基层各个门店,让门店店长虚增单号位数,加倍虚报营业额,数据在从基层门店向上层总公司传递的过程中,难以被审计发现。此外,作为企业高管的钱治亚、陆正耀在经营过程中一直用这种方式将实际控制下或者关联下的其他企业资金,转移到瑞幸咖啡的账面上,以投资或者交易的形式,美化瑞幸咖啡的财务状况。

2.2.2 内部控制缺陷

瑞幸咖啡的内控体系欠缺是在前年已存在,2018年底的审计过程中,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就发现瑞幸咖啡的财务工作岗位员工数量明显不足。同时没有提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相关合理规范报告,在瑞幸上市后的次年,其取得了美国法律意义上“新兴成长型公司”的资格认定。美国联邦法律中的《美国就业机会创造法案》规定,新兴成长型公司的财务内控细节无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全面披露。因此,瑞幸借此回避其财务内部控制缺陷的质疑。

2.2.3 造假被发现的概率

安永提供的报告认为,瑞幸咖啡先前的营业模式主要针对消费者客户展开,但在2019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大量企业级客户业务。安永事务所因其企业级客户业务扩张速度过快,进而调查发现瑞幸咖啡通过高管人员指使关联方企业,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大量瑞幸咖啡的咖啡消费代金券。并且安永对其年报审计不签字,瑞幸咖啡高管只能主动承认一系列财务造假行为。

浑水公司的做空报告发布也一定程度上倒逼着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曝光。美国金融市场已存在大量的专业做空机构,它们通过实地调研企业并发现财务造假在内的各类负面经营行为,则只要予以及时的曝光,同时做空该公司的美股股票和兜售做空报告,可获取丰厚的利润。因此,做空公司可成为外部监管的主力军。

2.2.4 造假受罚程度

由于跨境监管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不能充分执行其监管工作。对于跨境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目前对于造假事件处罚,国内财政部对其虚假信息披露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做出行政处罚。美国证监会最终愿以瑞幸咖啡1.8亿美元罚款对此案达成和解。

3 治理财务造假的对策

3.1 重视商业伦理建设

瑞幸咖啡的不正当竞争、财务舞弊以及信息披露舞弊等行为,归根结底都在于道德品质。诚信是企业经营的基本之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企业更应保持清醒,重视诚信机制和道德素养的培养。管理层应诚信报告与披露,董事遵守商业伦理规范,其中包括诚信、忠诚、勤勉尽责、保密等,还需将独立性与监督性融合。此外,还应重视首席道德官等商业伦理建设,以构建良好的資本市场运行环境。

3.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瑞幸咖啡的股权分布过于集中,董事会监事会缺乏独立性,不能有效施行监督职能。因此,公司需要重视股权结构的合理,加强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监督机制,独立董事需要保持独立性,避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提高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可靠性和完整性性。其次,职权分离可发挥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应将大股东、董事会与高管三者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再次,发挥内部审计委员会和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对公司的财务经营和财务管理规范性进行审核,加强对公司财务风险的管控。

3.3 完善跨境监管制度

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施行,其增加了“域外管辖”条款,对于我国监管机构施行境外上市企业的管辖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目前我国域外的监管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应加强中国证监会的执法权力,施行对境外企业经营规范性的监督与管辖。监管部门还应当加强与国际证券监管部门的合作,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管体系,从多角度整治财务欺诈行为。

3.4 加大造假处罚力度

构造良好业绩假象是企业财务造假的主要目的之一,衡量造假后的处罚成本远低于收益时,企业往往会进行财务欺诈行为。当前证监会对于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应提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违规成本,明确处罚依据和范围,加大对于违法失信行为的惩处,整治资本市场的不正之风。

3.5 强化事务所和做空机构监督作用

瑞幸事件引发我们思考中国是否存在类似的企业,可能需要诸如浑水机构一类的公司,做空的存在是资本市场机制完善的一个重要因素,做空机构的存在对于造假行为可以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因此,做空机构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引进,消除信息披露的不及时、完整、真实、准确等问题,可能是一个能够保护投资者利益、提升资本市场良好发展的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重视跨境上市的新零售企业,关注其大数据化技术特征,加强对公司商业模式的分析,注重业务流程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挖掘互联网平台下数据的关联信息,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通过扩大审计范围。在审计过程中考虑商业模式与财务风险的联系,有助于合理评估上市公司重大错报风险,增加审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苗爱红.基于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研究——以尔康制药为例[J].财会通讯,2020,(20):100103.

[2]宋夏云,陈丽慧,况玉书,等.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J].财务管理研究,2019,(02):6267.

[3]张新民,陈德球.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共创与治理风险——基于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20,36(05):7486+11.

[4]韩洪灵,陈帅弟,陈汉文,等.瑞幸事件与中概股危机——基本诱因、监管反应及期望差距[J].财会月刊,2020,(18):38.

[5]韩洪灵,陈帅弟,陆旭米,等.瑞幸事件与中美跨境证券监管合作:回顾与展望[J].会计之友,2020,(09):613.

[6]韩洪灵,刘思义,鲁威朝,等.基于瑞幸事件的做空产业链分析——以信息披露为视角[J].财会月刊,2020,(08):38.

[7]张利,胡华夏,余跃洋,等.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财务舞弊案例研究[J].财会月刊,2015,(07):6972.

作者:胡彦扬

财务造假问题探讨论文 篇3:

三种博弈因素导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状

三大“黑榜”暴露上市公司的“疯狂造假”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公布的2005上市公司三大“黑榜”——2005上市公司十大财务舞弊公司排行榜、2005年上市公司十大现金舞弊排行榜、2005年度上市公司二十大掏空排行榜,对中国上市公司最近几年近乎“疯狂”掌控下的的财务舞弊状况进行了可谓是彻底的“曝光”。例如在“2005上市公司十大财务舞弊公司排行榜”中披露了所谓财务运作“高手” 顾雏军掌控的科龙电器,在2002年、2003年、2004年的会计报表中分别虚构利润1.2亿、1.14亿、1.49亿元;2003年的现金流量表少计“借款收到现金”30.255亿元,少计“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1.36亿元,多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8.897亿元。而秦丰农业在2001年虚增利润6157.62万元,2002年虚增利润6187.11万元,事态曝光又以重大会计差错一调了之。2005年3月, ST金荔第一大股东金荔投资及其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3898万元,还以公司名义为其他单位提供担保,并直接占用4750万元资金,形成了约4750万元的账外负债。公司大量资金用于工程项目支出,形成的资产远低于实际支出。天香集团涉嫌通过一系列资金运作,包装关联公司利润,从而虚增投资收益,达到包装年报业绩的目的。

在“2005年上市公司十大现金舞弊排行榜”中所披露出由于金花股份的控股股东金花投资未能履约,银行存款被强制划走,2005年10月金花股份的“假现金”被揭开面纱。明星电力的第一大股东明伦集团在入主明星电力之后,截至2004年,还占用资金29100万元。香港力亿和天津杰超占用明星电力约14300万元的国际贸易货款,明星商社又以明星电力的定期存款分别为深圳升达等三家公司向银行申请的承兑汇票提供金额为15800万元的担保,并已陆续到期,其银行定期存单已有1.2亿元资金被银行扣除,预计到年底还将有近4000万元资金被银行扣除。金城股份的第一大大股东——金城集团变着法子从上市公司身上揩油。先是利用代销产品,不及时偿还销售款项,导致实际占用经营性资金;然后又让上市公司提供医疗、环卫等非经营性资金。截至2005年半年报期末,累计余额为58314万元被其占用。金城股份分别于2003、2004和2005年1~5月划给金城集团 114100 万元、105100 万元和 55700 万元。大股东把自己账上的银行存款划走了。

在“2005年度上市公司二十大掏空排行榜”中披露,截至到2004 年6 月30 日, ST托普及其子公司为其关联方提供担保109笔,总金额为232868万元。其中以存单质押方式担保11笔,总金额为36850万元。而*ST托普2004年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为-39904.79万元。但是对这些担保事项,*ST托普仅对其中1笔担保(金额为12000万元)进行了临时公告,其他108笔担保均未及时披露。而ST科健被关联方占用资金额已达11621.98万元,违规担保金额高达175982.65 万元,却不肯按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提供与各银行签订的债务重组协议正式文本,未及时告知公司与各银行无法达成重组协议的情况,导致会计师无法按时出具审计报告。

二、拷问中国上市公司“最后疯狂”的深层原因

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今天已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但是,对这种日益泛滥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各种探讨仍然是肤浅的,因而不能够提出真正有效的应对建议。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主要手法是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收入、转移费用、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潜亏挂账,甚至是利用资产重组创造利润,这些粉饰太平的造假手段曝光后,政府相关部门更多的是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方面进行修改,以在制度建设上不给上市公司空子可钻。但是,事与愿违的是,每次会计制度的修订总能够给上市公司提供机会,于是会计制度的修改似乎成为无法停止的“永动机”。这十多年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修改频率越来月密已经说明了问题。而上市公司监管部门责任的不到位,也已经为人们所诟病。今天,上市公司监管部门的官僚作风、衙门行为在政府行为变化的背景映衬下显得更为突出。其监管的方式仍然是落后于上市公司造假手段的眩目变化。对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则更成为一个今天媒体、官员容易找到的“借口”。仿佛什么时候法律、法规健全了,天下就肯定会自然而然的太平了。事后的“亡羊补牢”说明监管部门的控制手段、管理方式、责任制度存在体制性的必然缺陷。

这些分析由于不能够触及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根本原因, 当然不能够提出“道高一尺”的措施,监管部门成为“猫和老鼠”中的猫,必定一次次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所困绕。

相比之下,以郎咸平为首的理论家门所提倡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看上去似乎更具权威。认为只要有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就可以将产权脱离于经营权,任由职业经理人们拿别人的资产进行“资本运作” 而没有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特别为今天的学者所追捧,认为好多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一旦分离,问题就迎忍而解。如果离开历史上西方中世纪宗教桎梏和清教徒清心寡欲行为的滥觞,以及在古希腊时代就存在的“制衡”思想的影响,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这个也是“乌托邦”的理想化泡影。何况,西方有如此的历史传统尚不能够消除企业财务舞弊行为,“911”后时代美国以安然为首一系列大公司的倒闭就是明证。

2006年1月10日,《上海证券报》独家披露了银河科技2003年财务造假再一次将人们带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中。第二天,银河科技发布公告,承认公司存在造假行为并向全体股东致歉。紧接着,由于被披露财务造假 ,银河系掌门人潘琦“隐身”——辞去董事长职务,被媒体评判为转入“幕后”。

银河科技财务造假事实是:2003年,在经营规模迅速扩张,资金需求较大的情况下,银河集团“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与大股东发生了资金往来”。2003年,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累计3.93亿元,其中包括未披露的银行贷款2.7亿元,另1.23亿元记入其他应收款科目。

我们再回顾一下天香集团财务造假的事实。通过天香集团原财务总监孙全平向公司实际控制人华通集团董事长高扬瑜请示的原始手稿,可以看到财务造假具体操作的资金运转路线:天香公司(往来)→天设(往来)→华德世纪(购房、店面)→新亚(往来)→某非关联企业(上海华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往来)→福州华通(出售应收账款)→天香公司。

在这样一种无实际意义的资金流转中,控制人华通集团董事长高扬瑜批复意见为“原则同意,请相关公司全力配合”。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事实分析,可以发现在前台进行财务造假的背后,是那些掌握上市公司控制大权的具体的决策者对虚假财务数字的“追蝇逐臭”。我们需要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数字分析,也需要对其造假手段的分析,但是这些分析必须是着眼于数字、手段背后更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即对“人”的动机的分析。当这样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时,才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够真正“对症下药”,而非“隔靴搔痒”。

三、三类博弈因素导致财务造假

即使是一直被以为制度建设最完美及市场规则最健全的美国,有调查显示1/3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有篡改盈利报告之嫌。这同样说明制度建设背后必须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通过这些来自国内外案例的分析和思考,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真正原因实质是多种博弈因素导致。正是多种博弈因素所形成利益核心圈,才成为不断驱使那些企业真正控制人进行财务造假的动力驱使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多种博弈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博弈因素是上市公司决策者与法律、政府主管部门的博弈。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中,这类博弈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无论是从银广厦到科龙,还是从新疆德隆到银河科技, 都说明了这一点。银河科技的结果更为明显。银河科技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原财务负责人、原财务部总经理分别被罚5万元;公司法定代表人在董事会上做了检讨,原财务负责人、原财务部总经理被免除职务并调离原工作岗位;公司原财务负责人、原财务部总经理持有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师职称证书被发证机关按规定吊销。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对违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做出相关处理的同时,公司通过各种举措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规范经营管理活动,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加强公司高管和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而顾雏军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开始造假“历程”,直到其锒铛入狱,利用编制虚假银行收付款凭证、银行存款账簿记录、银行对账单等低劣的手段,隐瞒每笔资金的转入转出,同时伪造公司印章,虚构科龙的销售收入,并且通过少提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编制虚假报表,几乎可以看清楚上市公司决策者处心积虑与法律、政府主管部门的博弈的完整过程。

已有研究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数量占5%的大股东控制了70-85%的股权,不少大股东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并不十分关心。而对于数量占95%,却只拥有15-30%股权的中小投资者来说,不少人觉得股票收益是最重要的,只要能给他们带来收益就行,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也就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受托审计变成由管理层聘请注册会计师来审计和监督自己的行为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都助长了上市公司决策者与法律、政府主管部门的博弈。

第二类博弈因素是上市公司财务人员与职业道德、会计制度、物质利益间的博弈。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形式花样翻新,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如酒鬼酒账上4.2亿元资金被大股东成功集团及其关联方私自转出;科龙电器通过编制虚假银行票证,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抽逃关联企业注册资金;科龙电器、ST圣方、大冶特钢少提或者不提坏账准备金以虚报利润。2005年4月16日,四川长虹披露的年报爆出由于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首次亏损,而长虹却表示“这个计提是符合《会计法》规则的”。这些案例无一不透露出上市公司财务人员与职业道德、会计制度、物质利益间的博弈。

第三类博弈因素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与职业道德、会计制度、物质利益、上市公司和政府间的博弈。这种博弈也正是人们所诟病的,认为注册会计师应该成为“经济警察”。但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之间的经济利益存在的纽带关系,上市公司处于“统治”地位,而注册会计师却像 “小媳妇”。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的博弈变化成合作,甚至形成与职业道德、会计制度、物质利益、政府进行博弈的对抗体。2004年5月至9月,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进行检查,发现j就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7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19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疏漏。仅有2家公司能够独善其身。2005年7月28日财政部公布的一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显示,在2004年度的检查中,财政部抽查了5家具有证券期货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和13家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并对8家事务所和23名注册会计师作出了处罚。

2005年9月26日公告的《16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中批露的十个主要问题中,有七例属于“其注册会计师未能查出上述问题”。如 “湖南某上市公司为掩盖其利用募股资金和银行贷款1.94亿元,转移账外买卖股票的事实,与其当地的开户银行相互串通,通过伪造银行存款对账单方式,多计存款1.31亿元,少计贷款7 100万元,造成资产、负债均不实。”而承担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未能查出上述问题。《检查结果》批露的十个主要问题中,括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掩盖违规担保损失虚增利润一例、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逃避税收一例和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掩盖担保事项一例,都属于“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已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

分析可知,要打破“猫鼠游戏”的怪圈,首先要打破博弈形成的利益圈。这三种博弈因素之所以能够产生驱使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动力,仍然是经济利益使然。三种博弈因素最后结构成一个封闭的经济利益圈,圈内的信息不透明,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大肆财务造假提供了保护层。因此,必须打破这个保护层,即打破利益圈,将圈内的信息置放于光天化日之下。但是,欲打破这个经济利益圈就必须改变三类博弈因素的局面。改变三类博弈因素的局面,最迫切的是在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中引入制衡机制。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作者:喻 昊

上一篇: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论文下一篇:矿产资源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