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课程】系列化课程汇总

2024-04-14

【执行力课程】系列化课程汇总(精选8篇)

篇1:【执行力课程】系列化课程汇总

企业内在驱动系统【职场系列化课程】

一、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课程

1、《员工精神——做老板最愿意培养的员工!》

2、《做最好的职业人——转换思维你就是NO.1!》

二、企业员工执行力培训课程

3、《狼性执行力——给老板需要的结果!》

三、企业高绩效团队建设课程

4、《团队王国——让团队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企业中层培训课程

5、《新中层必跨的十道坎——指引新中层更快发挥作用!》

6、《重塑中层——做老板最得力的干将!》

篇2:【执行力课程】系列化课程汇总

塑造卓越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文化执行力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核心问题就是“执行力”缺失!

实施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更应该通过有效的系统方法进行贯彻,当前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文化工作者面临诸多“执行”问题:

如何真正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如何解决文化与管理“两张皮” ;

如何寻找企业文化的核心;如何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现状和建设方向;如何系统构建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

我们的企业文化“执行”解决方案:

建设“五大执行平台”,解决企业文化执行“支离破碎”的问题。实施企业文化的系统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在实处。这些方案已经在不同企业开始实施,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最早成立、拥有最多企业文化专家、理论水平全国最权威的企业文化专业研究机构,在近二十年企业文化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为企业开展咨询服务的经验总结,隆重推出“中国企业文化实战系列课程”。

此次培训纳入全国继续教育登记备案,并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监制的“继续教育证书”。详情请登录:中华企业文化网查询

一、参会对象

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宣传部长、人事部门负责人、主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思想政治、党群、工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等。

二、课程体系

第一部分:企业文化发展定位

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类型和发展方向,根据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确定企业文化贯彻、执行方案:

u 执行层 VS 自我表现型企业文化---案例剖析

u 策略层 VS 关系创造型企业文化---案例剖析

u 管理层 VS 自我变革型企业文化---案例剖析

u 领导层 VS 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案例剖析

第二部分:建设企业文化执行平台,解决执行问题,提升组织效能

依据创新的组织效能STAR模型: 检验组织执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平台建设提升组织效能。

u 组织信任平台: 企业文化执行的核心平台,贯彻企业文化、提升组织效能的第一步;

u 应变能力平台: 提升企业应变能力,提高企业发现机会、规避风险的能力;u 高效沟通平台: 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显著提高组织运作效果;u 快速行动平台: 建设快速行动模式,充分利用机会,实现组织目标及价值;u 人才及团队建设平台: 长期贯彻企业文化,实现组织能力的持续提高。第三部分:企业文化实战篇

u 咨询部首创AI模型梳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u 特邀嘉宾谈自身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u 参与企业的企业文化具体问题探讨

u 优秀企业参观交流(北京:同仁堂集团;青岛:海尔集团)

三、核心主讲专家

王永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咨询部资深讲师,高级咨询顾问,加拿大约克大学苏黎世商学院MBA。长期从事企业文化研究与咨询实践,多次进行企业文化培训的授课,为多家企业进行过企业文化内训,并亲自参与了若干企业的企业文化咨询设计工作。

篇3:【执行力课程】系列化课程汇总

一字之别:两者之内涵辨析

同属于学校文化范畴的科学课程文化和学校课程文化, 虽然只有一字之别, 但内涵所指却各有侧重、各有所属。目前, 对课程文化的探讨还基本停留在学校课程文化的范畴, 由此, 我们提出了学科课程文化的建设问题。清楚辨析两者的内涵, 有助于我们的研究更具方向性。

在《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一文中, 我们对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已做了初步的界定, 即指师生在以教学活动为根本的学科课程建设中, 经过持续积累并形成的相关的物质、知识、行为、规则和精神等要素的总和, 具体包括学科史实文化、学科亲和文化、教学模式文化、学习方式文化、引导艺术文化、学科通合文化、评价导向文化、教师发展文化等基本元素。

而对于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的界定, 仍存不同的说法, 对比之下, 李仲辉校长的概括颇具代表性。其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 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学校课程文化, 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 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容及特点。”

对比两者的内涵表述, 其差异是明显的。学校课程文化立足于学校课程这个整体的层面, 而学科课程文化立足于学科这个微观的层面;学校课程文化强调的是“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 而学科课程文化强调的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持续积累并形成的相关的物质、知识、行为、规则和精神等要素的总和”;学校课程文化关注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三个层面的内容, 而学科课程文化关注的是学科课程史实、亲近学科课程、学科教学模式、学科学习方式、学科教学艺术、学科与学科及生活等联通、学科评价导向、学科教师发展等八个层面的内容。可见, 两者研究的目的、对象及目标达成是不一样的, 学校课程文化管的是宏观、是方向, 学科课程文化管的是微观、是归宿。

端点不同:两者之地位辨析

学校课程文化和学科课程文化虽同属于学校文化建设范畴, 但两者所处的端点不同。如果说学校课程文化处于学校文化的中端, 那么学科课程文化所处的地位就是终端;如果说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那么学科课程文化建设就是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在此, 特把李仲辉校长的有关表述和我们对学科课程文化的理解做一个粗略的比较:从建设思路看,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涉及教材、教学内容的改变, 而且涉及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调整与变革;学科课程文化建设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教材内容整合和更新、教学方式探索、学习方式变革、学习评价管理、教学观念更新、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从内容看, 学校课程文化“有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有当今文化精华的内化、有中华民族文化、有外国文化融入、有校园内文化建设、有社会文化精神融入”;学科课程文化包括学科史实文化、学科亲和文化、教学模式文化、学习方式文化、引导艺术文化、学科通合文化、评价导向文化、教师发展文化等元素;从形式看, 学校课程文化“有物质形式的、有制度形式的、有精神形式的”;学科课程文化包括物质形式、知识形式、行为形式、规则形式和精神形式等。从活动时空看, 学校课程文化“有课堂文化和课外文化”;学科课程文化以课堂为核心。从活动方式看, 学校课程文化“有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节”;学科课程文化包括个人研究、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

可见, 两者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这就决定了两者的行为建构主体也是不一样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以学校管理者为核心的, 教师在学校课程文化范畴里多以参与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科课程文化建设则以各学科教师为主体, 教师在学科课程文化范畴里需以建设者的身份主动投入和建构。两者互为驱动, 不可相互替代, 学科课程文化的建设成为必然。没有学科课程文化建设的推进, 学校课程文化往往会陷入空中楼阁的尴尬。

案例透视:两者之实践辨析

为进一步认识学校课程文化和学科课程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把辨析的视角从理论转向实践。在此, 特以我们蠡园中学的一份实践案例做两者辨析的事实依据。我们学校在邱华国校长的带领下, 从课程文化构建的视角, 组建零号办公室, 基于国家、省、市、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与部署, 形成了《蠡园中学课程建设总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1) 内容以“方向与原则、水准与目标、结构与比例、方式与流程、资源与工具”等五组关键词为引领, 统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纲要”将课程方向定位为:“培养具有‘孩子气、诗书气、浩然之气’的人, 是蠡园中学的育人方向。蠡中的一切课程建设必须服膺于这一理念。”将课程原则定位为:“‘基于标准, 源于心灵, 成于智慧, 显于展评’是蠡中课程建设的总原则。”将课程水准与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真正实现‘微笑成长, 生动发展’是蠡中课程建设的总目标, 也是蠡中教育‘大质量观’的集中表现。基于此种目标而形成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体现于落实课程建设总方向、总原则的‘牛鼻子’。”将课程结构与比例定位为:“蠡园中学课程结构秉持‘弘扬共性、尊重差异、善待差距、成就卓越’的设计理念;蠡中课程分为学习日课程与精彩假日课程, 其中学习日课程分为轴心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将课程的方式与流程定位为:“先以集中专业设计的方式进行宏观设计, 在此基础上, 对各类课程、各门学科进行具体设计。”将课程的资源与工具定位为:“课程资源分为中心资源及支持性资源两类, 课程工具分为常规教学工具与计算机软件两大类。”在此基础上, 学校又组织各学科教师研创各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如《情润思品课程建设纲要》、《素养语文课程建设纲要》、《爽体育课程建设纲要》、《智慧历史课程建设纲要》、《“问学日”课程建设纲要》等18门课程建设纲要。

学科课程建设纲要成了学校课程文化与学科课程文化建设的链接点、承接点、转折点。到学科课程建设纲要的形成, 学校课程文化必然向学科课程文化过渡。以我们的思想品德学科为例, 我们在提出“情润思品”这一践行理念后, 形成了《情润思品课程建设纲要》 (2) 。这份纲要围绕秉承学校课程建设总纲要的指导理念, 围绕“方向与共识、水准与目标、结构与比例、方式与流程、资源与工具”等五个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了系统描述。在此, 不妨对其内容作一个概述:情润思品, 就是通过情景的创设, 通过情态的激发, 通过心灵的润泽, 以培育学生的健康品质、批判精神和规则意识为核心, 唤醒和滋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 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强调教学过程的情润化, 力图避免“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知识灌输, 不注重道德情感培养, 致使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 要让孩子在情感的温水中浸泡着, 感受永远的心灵温暖;倡导建设性引导, 重视学生健康品质、批判精神和规则意识的培育;追求课堂教学有变化, 课程结构有调整, 评价方式有突破, 育人效果有提升。本课程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调整;要重视探索积累, 倡导灵活多样, 注重文本浸润, 落实活动参与;要根据轴心课程的设计原则, 探索构建“常规课+演练课”的联动机制;要突破一张试卷“全包揽”的状况, 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开发多样化的评价工具, 打破认知评价代替所有评价的现状, 增加情态和能力方面的评价。本课程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有效变革单一的传统课堂结构, 形成交互的新型课程结构, 从流程上分为“亲近课程+走进课程+深化课程”三层, 从课型上分为“常规课+演练课”两类;强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 拒绝机械灌输式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 提倡“习研演练”这样的参与式新型学习方式;重视从文化积累的视角和现实需要出发, 做好资源与工具的利用与开发工作, 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情润思品课程建设纲要》为有效构建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文化提供了可能。

可见, 以学科课程建设总纲要为核心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是从共性的角度来构架的, 而以学科课程建设纲要为核心的学科课程文化建设解决的是个性的问题。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往往可以通过领导者的引领来完成, 而学科课程文化建设更多的是需要靠学科教师的自觉行动来完成。从学校课程建设总纲要到各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无疑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要使之影响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必须延伸到学科课程文化建设上来,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持续积累并形成包括学科史实、学科亲和、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引导艺术、学科通合、评价导向、教师发展等要素在内的物质、知识、行为、规则和精神成果。

摘要:通过对学校课程文化与学科课程文化的具体比较分析, 阐释了两者的不同内涵和不同地位, 并通过蠡园中学的实践案例, 具体说明了两者的研究内容和关系, 为深入开展学科课程文化建设的研究提供认识依据。

关键词:学科课程文化,学校课程文化,内涵,体系,实践,辨析

参考文献

篇4:强化课程系列 淡化课程意识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把重点放在“怎么上心育课”的研究上,并提出了要上好心育课必须遵循“强化课程系列,淡化课程意识”的原则。

一、“强化课程系列”,确立心育课的地位

1.确立心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育课意义的认识,将课堂教学作为心育的主渠道实施。我们认为,非如此不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特点。

2.“强化”要体现在与课程最具直接关系的教师、教材的落实上,心育课才有保证,也才能逐步建立学校心育课体系。尽管一些专家不主张有教材,但是,面对我国的教育基础、教师水平等现实,我们认为现阶段必须有教材,有课时。然后,再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再逐渐实现无教材、无课时的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中。这一“由有到无”的过程,是一个由发展、提高到成长、成熟的过程。为此,我们明确提出了“强化课程系列”的心育辅导课的授课原则,并把重点放在“怎么上课”的探索上。

3.“强化”要体现在课时的落实上。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有课时作为保证,特别是作为一种全新的课,我区要求学校要给心育课留出固定的课时。目前,有的学校安排每两周一节心育课,有些学校每周一节。我区还要求学校要安排好教师的听课、教研时间,并要求教师提前写好心育课教案。

4.“强化”要体现在对心育课的深入研讨上。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了,才能将工作推进、深化。因此,从1997年起,我区坚持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各种规模和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如中小学心育课堂教学研讨会、课堂教学研讨汇报会、分片进行的听课研讨交流会、心育教师的培训会、“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心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5.“强化”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落实上。为促进教师上好心育课,我区要求教师在写好个人心育课教案的基础上,每学期向区教科室上交一份心育课教案、一份个案、一份活动方案、一份咨询卡或一份学生心理档案(区里为教师和学生保守秘密)。区里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培训会等活动除要求教师参加外,校长也要参加。

在管理上,我区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都非常明确。如第一学期主要是落实心育课的教师、教材、课时问题,初步建立咨询室,开设咨询信箱,启动家长学校;第二学期主要是深入研究心育课形式,并将学生咨询中反映的问题与心育课结合起来,继续开办家长学校;第三学期除继续前期工作外,要做好心育档案的准备工作;第四学期主要是加强交流,平衡发展;第五学期主要进行心育“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这些措施的落实,保证了学校心育课的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做法,和传统的教学工作及其管理相比并无多少新意,其“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强化”主要应该体现在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管理的到位上。

二、“淡化课程意识”,采用全新的操作方法

这里讲的课程意识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的。开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心育课,要么像语文课一样从字词开始,到理解句段,并记住概念,熟读甚至背会,要么像思品课和政治课一样,按照早已形成的套路,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来上心育课,或者干脆进行说教灌输。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心育课多了一些强迫性和被动性,无疑成了学生肩上的一种新负担。后来,针对这个问题,我区及时进行了总结,从中汲取了教训。我们认识到:作为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尚且必须以心理发展为基础,那么,作为心育课,自然必须彻底摒弃以上做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提出:教师在上心育课时必须淡化原有的课程意识,打破老框框、老模式,从原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新观念、新方法上新的课。

1.要做到“淡化”,首先要明确的是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们不否认心育课的知识含量,但其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记概念、应付考试,而是:第一,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烦恼,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调节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明确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跳出原有课程模式的束缚,逐步建立心育课模式的重要前提。

2.要做到“淡化”需要明确的另一点是,心育课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其心理及其问题产生的背景,合理归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生活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智力发展也不平衡,因而,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情绪障碍也会不同。心育课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实际为最根本出发点,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最根本目标而开设的。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心育课,空对空地讲心理健康知识,灌输心理健康概念,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心育原则,不但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能产生新的情绪障碍。因此,传统的课程意识必须“淡化”。

3.要做到“淡化”,需要避免“学科化”倾向,因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就能完成的。在对待教材的处理问题上,我们要求教师“既参考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上课的依据。我们主张顺序可以颠倒,每一讲内容的上课节数也可以不相同,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按照教材所定内容顺序发生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相关的教育内容,如对城市独生子女来说,“自立”一课可作为重点,而对农村孩子来说,“战胜羞怯”、“提高交际能力”恐怕就是重点了。同一内容,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生,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4.“淡化”还体现在心育课的上课形式上。心育课主要采用倾听、交流、讨论、演小品等形式来进行。心育课调节学生不良情绪的方法,主要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全身心参与心育课过程中,内心获得体验来完成的。当师生同处于人格平等、情感相容、无拘无束、自由交谈的氛围中时,学生的心情自然得到放松。因此,心理辅导、心理训练是心育课的核心,外在形式是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

5.“淡化”意味着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的“我说你听”为“你说我听”。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是以教育者的角色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新知识,而是要着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真诚、尊重、积极的关注中,倾诉自己的喜悦和困惑、快乐和烦恼,从而得到放松、宣泄及自我情绪的调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心育课包含更多的心理咨询的成分,是一场特殊的心理咨询。

总之,“强化课程系列,淡化课程意识”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强化”相对要容易些,只要认识到学校心育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般都能够做到,而“淡化”就不单是认识和形式到位就能解决的问题,它还有一个实际操作的能力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探索、实验、反复和积累,是一个由认识到行动的实际操作过程,这也正是学校心育的重点——操作模式的研究。“强化”和“淡化”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强化”,“淡化”就无从谈起,而没有“淡化”的落实,“强化”了的东西最终是空的,必将流于形式,导致学校心育课夭折。

“强化课程系列、淡化课程意识”原则的提出,及时指导了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心育课的方向。由于心育教师明确了心育课操作的具体要求,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由心中无数到豁然开朗,进而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出了不少精彩的心育课,积累了一些好的方法,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5:档案课程作业答案汇总

一、单选题

1.《广东省档案条例》属于()

A、地方性法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发布于()D、1990

3.《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党政档案工作实行()

C、统一管理 4.《档案法》通过修改的时间是()

C、1996年7月 5.《档案法》第二十二条:“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公布。”规定了()C、档案的公布权

6.()年国家档案局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档案专业报纸—《中国档案报》 C、199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属于()

A、档案行政法规 8.“档案”一词最早见于()C、《清太宗皇帝实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年通过,并于1996 年通过修改 B、1987 10.《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年向社会开放 C、30 11.“档案”在唐宋以前不称“档案”,在秦汉叫做()

A、典籍

12.《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具备()D、档案专业知识

13.()年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 C、1996 14.()是我国档案行政事务的最高管理机关 B、国家档案局

15.()明确了县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行政执法主体B.1996年修改后的《档案法》

二、多选题

1、档案产生的基本前提是()C、文字D、载体2、1996年修改的《档案法》,其内容涉及到以下哪几个方面?()

A、行政执法主体的确立

B、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变动时档案的处置

C、集体和个人所有档案的处置 D、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惩处规定

3、档案的凭证作用是由()决定的 B、档案的形成过程D、档案的本质属性

4、档案工作的性质主要有()

A、管理性 B、服务性D、政治性

5、档案法律法规体系是以《档案法》为核心,以()组成的档案法制管理体系

A、行政法规 B、地方法规C、部门规章D、政府规章

6、档案工作的机要性是由()决定的 B、档案本身的特点 C、国家利益

1、《档案法》规定涉及()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

B、国家安全 C、国家重大利益 D、其它到期不宜开放

7、档案的作用有()A、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B、科学研究的基础材料

C、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D、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8、按内容性质分,国家档案全宗可分为()A、科技档案和各种专门档案C、文书档案

9、档案法律法规适用的原则是()

A、上位法优于下位法B、同位阶的法律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C、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D、新规定优于旧的规定

10、《档案法》规定公民在档案事务方面的义务有()

A、保护档案的义务C、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采取保护措施或征购的义务

11、从档案的本质来看,下列选项中属于档案的是()

A、张积惠日记手本B、《广州日报》某日定稿C、某教学楼底图 12、195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规定了()

A、县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档案局,机关、企事业单位也要设立档案室或配专人管理档案工作

B、划定了国家全部档案的范围D、确立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判断题(共 8 小题,每题 5 分)

1、档案的真实性是指档案的保存过程和形成过程是真实的和符合《档案法》的要求的,真实的档案也可能包含不真实的内容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广州市林业局形成的档案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广州市档案馆移交 错3、1959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从此党的档案和政府的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档案工作机构受双重领导,既是党的机构,同时又是政府的机构 对4、1999年国务院批准修订,国家档案局重新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对

5、档案的内容真实,档案的形成过程就一定真实。反之,档案的形成过程真实,档案的内容也一定真实 错6、1955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国家档案局组织简则》,规定了国家档案局的职责、权利和任务 对

7、《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1987年9月5日起施行 错

8、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1、档案的凭证作用决定了档案具有最权威的真实性,因此档案中的记载都是真实的 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了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各级政府政务公开的场所

对4、1955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国家档案局组织简则》,规定了国家档案局是我国管理档案行政事务的最高管理机关

6、档案的基本作用是法律和凭证作用 错

7、办理完毕但没有使用完毕的文件不能转化为档案 错

1、参与历史和地方史研究是档案工作人员的任务之一 对

2、《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是关于档案馆工作的规章

文书档案管理课程

一、单选题

1、按我国现行规定,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定期”的年限一般是()。B、30年和10年

2、单份文件整理的最终“产品”是()。C、件

3、本单位职工和党员名册、大事记、党务或行政会议记录,其保管期限为()。A、永久

4、()是公文办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C、承办

5、承办是公文处理过程中的()。C、中心环节

6、对上文书文件材料的归档时间一般要求在翌年的()完成。

A、1~2月份或6月份 1、20年(含)以上有效或未注明有效期的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的审批、管理文件材料,其保管期限为()。

C.永久

2、不论收文还是发文,其处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都是()。

A、处置办毕公文 3、2000年发布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对外发文的文种有()种。B、13

6、()是机关管理与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通过它建立起文件收进运转记录,它是催办、查阅的索引和档案检索的工具。B、登记

2、()可不用去除文件上的金属钉。B、10年以下保存的文件

4、本单位领导人、决策机构、综合性办公机构、主要业务职能机构、人事机构、外事机构制发的文件保存价值()一般行政事务机构、后勤机构及辅助性机构制发的文件保存价值。B、大于

4、按我国现行规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C、永久、定期

6、()是指需要办理的重要来文,由机关综合部门、主管业务部门提出初步的处理方案或建议,供领导人审批时参考。

D、拟办

7.本单位综合性的、和以上的工作总结、报告、计划、规划、统计报表,其保管期限为()。正确答案:A.永久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凡反映本单位()等方面具有长远利用价值和凭证价值的材料应该列为永久保管。

A、主要职能活动 B、基本历史面貌 C、在维护国家、单位和职工权益

2、公文构成要素中的收文单位包括()。

B、主送单位 C、抄送单位

3、公文结构的必备要素包括()。A、公文的标题、正文C、成文日期D、公文制发责任者

4、归档的时间一般设定为()。

A、1至2月份B、6月份

5、公文结构的必备要素有().A、标题B、正文C、成文日期 D、责任者

6、根据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规定,机关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分为()两种.A、永久D、定期

7、归档时每份文件必须齐全完整,即()必须完整齐全。

A、文件的定稿与正本B、主件与附件D、转发件与被转发件

8、归档文件的特点是()。A、办理完毕B、应归档 C、系统整理

9、归档就是()的文件经()交档案室保存的过程。

A、办理完毕C、系统整理

4、各单位制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表的依据是()。

A、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B、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C、本行业档案部门发布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D、本单位主要职能和主要业务工作的实际

10、广州市档案局2006年印发一份文件,这份文件的发文字号表述正确的是()。

B、穗档〔2006〕1号 C、穗档办〔2006〕1号

11、对于本单位收文,是以是否()为归档判断标准的。

B、本单位是否贯彻执行(办理)C、与本单位工作有直接关系的文件

12、归档时每份文件必须齐全完整,即()必须完整齐全。

A、文件的定稿与正本 B、主件与附件D、转发件与被转发件

13.公文标题由()组成。:A.公文的责任者 B.公文的事由 C.公文的文种

4、凡反映本单位()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材料,应列为定期保管。B、一般工作活动D、在一定的时间内

三、判断题(共 8 小题,每题 5 分)

1、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中大部分都要归档。

2、采用单份文件整理方法整理归档文件时,正本与定稿组成一“件”归档文件,此“件”文件材料正确的排列顺序为:正本居首,文件处理单居二,定稿居后。

3、编制本单位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可以照抄国家的有关规定。错

4、采用“单件归档”的前提是必须使用国家档案局推荐的优秀档案管理软件。对

5、“有文必档”和“有档不归”都是错误的。

6、采用单份文件整理归档方法时也要经过分类。

7、采用单份文件整理方法整理归档文件时,收文与文件传阅单组成一“件”归档文件,采取“收文在前,文件传阅单在后”的方式装订较合理。

8、本单位应归档的纸质文件材料中,有文件发文稿纸的,应与文件正本、定稿一并归档。

1、采用单份文件整理方法整理归档文件时,跨的党务或行政会议记录本应归入其终止的归档;跨的会议文件应归入会议闭幕归档。

2、草稿不具备正式公文的效用,均不用归档。错

8、办理完毕是指文件所指工作全部办理完毕.错

2、“函”是上、下、平级机关之间都可以使用的商洽性、问答性公文,不具有指挥的作用。对

5、本单位形成的规章制度、统计表不应属于归档的范围。

2、草拟时如需引用公文,应当先引文号,后引标题。

8、本单位在修订《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时,可照搬照抄《广东省机关文件档案保管期限表》。

9.采用单份文件整理方法整理归档文件时,收文与文件传阅单组成一“件”归档文件,采取“收文在前,文件传阅单在后”的方式装订较合理。:错

3、“以我为主”,就是以本单位各项活动形成的文件材料为主。对

科技档案管理课程

一、单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案卷内科技文件,以()的页面编写页号,一页一号。B、有效内容

2、案卷的脊背一般应填写保管期限、案卷题名以及()。D、档号

3、《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确立了建设项目档案验收的()。C、一票否决制

4、(),是归档制度的主体与首要内容。A、归档范围

5、不同专业目录式文件的编制有统一的规范。

A、对

6、不论科技档案的分类层次设置几个,其中必须有()这一层次。C、项目

7、按相关规定,在项目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后,()向生产使用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办理档案移交。B、三个月内

8、()是鉴定科技档案价值的主要方法。

A、直接鉴定法

9、()的科研档案管理,要求课题下达方与课题承担方在签订的课题合同中,明确提出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及课题档案材料的归属和利用权限,同时,在课题验收时对档案材料进行检查验收,以保证课题档案的完整、准确、真实。

A、课题制

10、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卷内科技文件排列顺序,便于保管、利用和统计卷内文件材料的数量。

A、卷内科技文件页号

4、产品档案的动态性特点贯穿了产品研发的整个周期。()

A、对

11、案卷封面主要是对案卷内科技文件的基本情况进行揭示,一般应填写的项目有档号、立卷单位、起止日期、保管期限、密级还有()。C、案卷题名

12、“高龄原则”是科技档案鉴定中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是因为()也是科技档案价值的影响因素之一。C.时间因素

13、()是科技文件所独有的特点。B.技术通用性

14、案卷内科技文件,以()的页面编写页号,一页一号。B.有效内容

15、《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确立了建设项目档案验收的()。C.一票否决制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机械产品设计阶段的工作步骤()。A、初步设计 B、技术设计 C、工作图设计

2、房屋建筑图的图种主要有()。B、平面图 C、剖面图

3、对于造船厂来说,其研制的船舶形成的档案应归入(),对于航运企业来说,其使用的船舶形成的档案应归入()。

B.产品类 D.设备类

4、从档案材料的形式来说,科技档案案卷有()类型。

A、文字材料型 B、图样材料型 C、图文混合型 D、声像材料型

5、底图、原图是按()划分图样材料。B、使用目的C、绘制方法

6、编目是科技文件立卷工作的一道工序,其内容包括()。

A、编写卷内科技文件页号B、编制卷内目录C、填写卷内备考表 D、编制案卷封面

7、监理单位对项目施工文件的质量进行审核把关,主要依靠()。

A、设备材料报验制度 B、工序交接验收制度 C、信息管理同步进行制度

8、非工业企业,业务项目的归档范围,主要侧重于()。

A、项目的筹备与形成文件材料 B、项目运行文件材料C、项目的保障与监督文件材料等

9、()是科技档案鉴定工作的各组成环节,缺一不可。

A、鉴定B、到期鉴定 C、销毁

D、善后

10、办理项目档案移交手续时,要明确档案移交的下面那些要点()。

A、移交的内容 B、案卷数C、图纸张数D、移交人签名

11、按照《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2008)的规定,案卷目录应登录的项目包括以下()。

A、序号 B、档号C、案卷题名D、总页数

12、机械产品设计阶段的工作步骤()。

A、初步设计 B、技术设计C、工作图设计

13、()属于文字型科技文件。

A、可行性研究报告C、设计任务书

14、通过图样标题栏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图样的()B、编号 C、专业

15、()属于科技档案的种类。B、科研课题类C、产品营销类 D、测绘类

16、产品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主要包括;A.产品计划准备文件 B.产品设计与开发文件 C.产品试制与鉴定文件和产品生产文件 D.产品销售文件

17、.监理单位对项目施工文件的质量进行审核把关,主要依靠()A.设备材料报验制度 B.工序交接验收制度 C.信息管理同步进行制度

18、.非工业企业,业务项目的归档范围,主要侧重于A.项目的筹备与形成文件材料 B.项目运行文件材料 C.项目的保障与监督文件材料等

三、判断题(共 8 小题,每题 5 分)

1、建设、科研、设备、产品等不同性质科技项目,其科技文件归档范围各不相同。对

2、将征地拆迁工作委托地方政府国土或拆迁管理部门实施的建设项目,应按照谁投资、谁存档的原则,及时接收该部分文件原件的归档。

3、归档的文件材料应符合档案保管要求。要求制成材料和书写材料应有利于档案的长久保存,不符合档案保管要求的文件材料应先修复后归档。

4、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和文书档案管理的归档原则一样,谁形成谁归档,文件形成单位不需要向其他单位移交。

5、对科技文件中图样文件的整理,对于有图样目录的图纸,可以直接按图样目录的顺序进行排列。

6、竣工图不需要编制竣工说明。

7、计算机软件产品研发企业,做好了售后服务,就可以不建立产品项目档案。错

8、建设项目大型设备采购过程中形成的报价询价等文件归文书档案。错

9、对于卷内已有页号的文件,我们必须重新进行页码的统一编写。

10、归档的科技文件必须准确反映单位科技活动的真实内容和过程。归档的文件材料应真实可靠,除非经过合法的手续,否则不能进行更改和抽换。

11、监理文件不属于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范围。错

12、竣工图是反映项目真实面貌的图纸。对

13、竣工图的编制必须与工程进度同步。

14、计算机软件产品研发企业,做好了售后服务,就可以不建立产品项目档案。

15、()是鉴定科技档案价值的主要方法。

16、科技档案“综合类”与“其他类”的设置与归类大同小异。错

17、建设项目文件主要由原材料供应单位形成。错

18、竣工图内容应与施工图设计、设计变更、洽商、材料变更、施工及质检记录相符合。

电子文件管理课程

一、单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需要永久和长期保存的电子公文,应在每一个存储载体中同时存有相应的符合规范要求的()。” B、机读目录

2、()是一个很好的文件格式转换工具,可用于在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格式化文本文档的传送。D、RTF

3、()是指描述电子文件数据属性的数据。C、元数据

4、()格式不支持在一个文件中存储多幅图像。D、JPEG

5、()利用兼有文本和图像文件的优点,且文件中的文字信息可供检索、利用。

A、版式文件

6、()对实物档案与大幅面档案数字化具有明显优势。D、数码相机

7、()是扫描仪最主要的技术指标。C、分辨率

8、《电子文件管理条例》归档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和档案保管部门应当对归档电子文件,集中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保存。B、一式三套

9、()即可扩展标记语言.是当前处理结构化文档信息的有力工具。A、XML

10、()指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不改变原存储方式和位置而实现的将电子文件的管理权限向档案部门移交的过程。

A、逻辑归档

11、对磁性载体上的归档电子文件,应每4 年转存一次。原载体同时保留时间不少于()年。D、4

12、()可以有效防止网络入侵。B、物理隔离

13、()是解决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工具。

A、元数据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有()。

A、MOV

B、AVI

D、MPEG

2、电子文件利用效益分析应走()的道路。B、量化分析 C、科学分析

3、常见的检索方式有()。A、精确检索B、模糊检 C、多条件检索

4、档案管理软件使用的突出特点是()。B、使用人员变化快 C、软件使用时间长

5、常见的操作系统有()。A、Windows B、DOS C、Linux D、Unix

6、《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规定保存图像型电子文件以()为通用格式。A、JPEG B、TIFF

7、档案管理软件使用的突出特点是()。B、使用人员变化快C、软件使用时间长

9、电子文件利用效益分析应走()的道路。B、量化分析C、科学分析

10、《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规定保存文字型电子文件以()为通用格式。A、XML

B、RTF

D、TXT

11、从管理的角度,可将元数据分为()。

A、记录型 B、管控型C、环境型

12、《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规定保存音频电子文件以()为通用格式。B、MP3

C、WAV

4、常见的音频格式有()。A、MP3

B、RA

D、WAV

5、电子文件的易操作性表现在()。A、易复制C、易制作D、易修改

6、《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就保证电子文件有效性的规定有()。B、迁移C、备份

6、电子文件是()两个概念的交集。C、文件 D、数字信息

2、电子文件的特性包括()。A、信息的游动性和共享性B、易操作性D、非直读性和依赖性

三、判断题(共 8 小题,每题 5 分)

1、TIFF格式支持有损和无损压缩。错

2、从文件的价值看,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信息的记录方式与纸质文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档案管理软件属于应用软件范畴。

4、档案部门应当定期制作归档电子文件脱机备份。

5、电子文件管理应尽可能降低电子文件迁移的频率。对

6、电子公文参照国家有关纸质文件的归档范围进行归档并划定保管期限。对

7、电子文件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存储载体的寿命。错

8、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归档移交前由形成部门负责,归档移交后由档案部门负责。

2、PPI值与图像质量成正比。对

3、电子文件管理其本质是将传统档案的管理手段计算机化。错

5、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应能够保证电子文件的内容和相关信息在系统进行维护、升级等操作前后的一致性。对

6、OCR识别一般不支持黑白二值图像。错

7、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设投入的硬件设备配置越高越好,不应过分看重其投入成本。错

8、Windows中文版操作系统的内核也是用中文的。错

3、电子文件的元数据是动态描述电子文件各方面特征的数据。对

对 对

档案利用与服务课程作业

(一)共 3 大题,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一、单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广东省档案馆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定于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并使之(),这在国内各级国家档案馆中尚属首创。

A、机制化

2、服务满意程度的评价,只能采用()评价。

A、定性

3、档案文献汇编的序言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识性和()。C、学术性

4、编辑档案文献汇编。这是按照一定的选题,在保持档案()的前提下,将有关档案材料选编成册,转换为文献出版物的过程。C、原文原意

5、对档案文献原文进行删节,要注意保持()的相对完整,不能把文献原文搞得支离破碎,更不能借口删节而拼凑字句,歪曲原意。C、A与B

6、根据提供利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档案文献汇编分为()两种。A、公开出版和内部使用

7、各级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应当按照()的有关规定,分期分批地向社会开放。C、《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

8、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年向社会开放。

A、30

9、档案馆是集中管理特定范围档案的专门机构,是()保存档案的基地 B、永久

10、档案利用与服务效益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投入与社会对档案部门提供的利用服务的有效满足程度二者之间的()。

C、比较关系

11、档案利用与服务效益是一种间接性的收益,受益者的成分和收益地点也具有()的特点。C、A和B

12、公布档案是将档案或档案的特定内容通过某种形式()公布于众。A、首次

13、根据提供利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档案文献汇编分为()两种。A、公开出版和内部使用

14、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满30年向社会开放。B、形成之日起

15、广义的档案利用评价,是以档案利用活动()为评价对象,不仅包括对档案利用工作的评价,还包括对档案利用者行为状况的评价。B、全部领域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档案利用效果典型事例的收集方法主要有()。A、即时收集C、追踪收集

2、所谓特色档案信息,是指具有()时代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等方面的档案信息,这些都是网络环境下档案机构之间进行“竞争”的重要资源。A、地方特色 B、文化特色C、人物特色、3、档案利用价评制度的核心,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B、科学的C、全面的4、档案利用,是利用者以()等方式使用档案的活动。A、阅览 B、复制 C、摘录

5、服务能力评价是指对档案利用工作系统的功能进行评价,包括对()的评价。

A、总体功能C、各要素功能

6、正文是档案馆指南的主体,它的内容包括()。A、档案馆概况 B、馆藏档案介绍 C、馆藏资料介绍

7、档案利用效果典型事例是指利用者利用档案之后取得明显的()的突出例子。

A、社会效益 B、经济效益

8、对进行档案利用中的档案工作者行为状况进行评价,要以()地输出档案信息为基本依据。

A、方便B、准确 C、迅速

9、谓档案信息编研,就是以档案信息为主要对象,按照一定的题目,通过()等手段,以一定的成果形式提供给利用者的一项工作。

A、汇编 B、编述C、著作

10、公众开放日是政府组织、机构、企业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大众举办的活动,主办方的目的是向大众()争取民众,以此塑造自身的形象,体现亲民的理念。A、介绍职能 B、展示成果 C、普及知识

11、档案馆、室只向申请者叙述档案记载,而不对档案内容作评论与解释;与()不准列入档案证明中。

A、申请书无关的内容 B、未被获准证明的内容

12、对进行档案利用中的档案工作者行为状况进行评价,要以()地输出档案信息为基本依据。

A、方便 B、准确 C、迅速

13、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档案资源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获得。A、依法接收 B、公开征集C、接受捐赠

14、台、港、澳同胞和华侨查取本人及其亲属历史证明,可持本人()等有效证件,直接到有关档案馆利用

B、身份证C、回乡证

15、档案馆开展档案利用与服务依据的国家有关法律是()等。

A、《档案法》 B、《机关档案工作条例》 C、《档案馆工作通则》 D、《企业档案管理规定》

三、判断题(共 8 小题,每题 5 分)

1、档案利用与服务评价有利于档案利用与服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对

2、国家档案局于2005年8月30日出台《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是档案部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操作的依据。对

3、档案利用与服务在档案工作中处于主导和支配的突出地位。对

4、档案检索,就是利用档案检索工具,对所需的档案进行查找的过程。对

5、档案服务工作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中心工作来开展,大力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对

6、档案利用与服务评价有利于档案利用与服务工作管理科学化。对

7、档案利用与服务评价有利于掌握开展档案利用与服务工作的方向。对

8、档案利用与服务评价有利于全面提高档案利用与服务工作的质量。对

9、服务满意程度的评价,只能采用定量评价。

10、档案利用与服务效益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投入与社会对档案部门提供的利用服务的有效满足程度二者之间的比较关系。

11、各级各类档案馆提供社会利用的档案,应当尽可能提供原件。错

12、档案利用是一种主动的服务,服务的对象一般是明确而具体的。错

13、档案利用与服务在档案工作中处于主导和支配的突出地位。对

14、档案室是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临时设置的集中管理本单位档案的专门机构。错

15、档案缩微品和其他复制形式的档案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对

17、档案馆开展政府信息查阅服务的法规依据是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

18、档案参考资料是以档案内容为依据,只是对档案原文的转录。错

档案保护课程作业

(一)共 3 大题,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一、单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的色素成分是颜料。

A、蓝黑墨水

2、档案库房的高度一般为()左右。C、2.8米

3、()耐久性好,并享有“纸寿千年”的美名。D、宣纸

4、不属于物理灭菌法的是()。C、熏蒸剂灭菌

5、不居于化学杀虫法熏蒸剂范畴的是()。C、钴60-r射线

6、当相对湿度不变时,温度升高,绝对湿度会()。B、增大

1、饱和湿度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不同的数值,温度越高,其值()。B、越大

3、不属于档案害虫的是()。C、药材乙

4、不属于物理灭菌法的是()。C、熏蒸剂灭菌

5、()是纸张的主要化学成分。B、纤维素

6、当相对湿度不变时,温度降低,绝对温度将()。C、减少

5、()用于将档案纸张与修裱用纸粘合在一起。D、粘合剂

2、按我国档案部门有关规定,保存一般胶片的适宜温湿度为()。D、14~24℃,40%~60%

3、保存光盘一般适宜的环境温湿度为()。B、14~24℃,45%~60%

2、不居于化学杀虫法熏蒸剂范畴的是()。C、钴60-r射线

5、()是我国历史档案中的主要用纸。D、手工纸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档案馆建筑设计的原则是()。A、适用 B、经济 C、美观

2、档案馆的库房按其保管内容,一般划分为()三种。

A、综合档案库B、专门档案库 C、资料库

3、常见字迹材料的色素成分有()三类。

A、碳黑C、颜料 D、染料

4、常用的档案复制技术包括()、计算机扫描和摄影技术等。

A、重氮型晒图技术 B、静电复印技术 C、缩微摄影技术 D、录音录像磁带复制技术

5、常见的对档案有害的气体是()。A、二氧化硫B、二氧化氮 C、氯气 D、光化学烟雾

6、档案保护技术中常见的计算机打印字迹为()。B、针式打印字迹 C、喷墨打印字迹 D、激光打印字迹

1、()字迹的文件材料一般不用作归档。A、热感记录传真件B、红墨水 C、铅笔

4、档案保护的任务是()。

A、维护档案的完整的安全 B、最大限度地延档案的寿命

5、档案馆灾害应对体系主要包括()。A、是综合预防 B、防灾准备 C、应急响应D、灾后重建

6、档案保护的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A、建设合格的库房 B、科学管理库房C、研究档案损坏原因D、研究档案损坏防治办法

4、档案馆建筑设计的原则是()。

A、适用 B、经济 C、美观

5、饱和湿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温度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为()。

A、温度越高,饱和湿度越大B、温度不变时,绝对湿度增大相对湿度增大 D、相对湿度不变时,温度升高,绝对湿度减少

4、()字迹的文件材料可以用作归档。B、碳素墨水D、蓝黑墨水

6、常见的对档案有害的气体是()。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氯气 D、光化学烟雾

1、档案部门所称不适宜的温湿度是指()。

A、库房内高于30°C的温度B、库房内0°C以下的温度

C、库房内高于70%的相对湿度D、库房内低于35%的相对湿度

三、判断题(共 8 小题,每题 5 分)

1、“以防为主,预防为先”是档案保护工作的原则之一。对

2、档案部门修裱用纸一般使用熟宣。错

3、半纤维素比纤维素更难发生水解反应。

4、“通风”属于档案库房温湿度调节与控制措施中的“调节”措施之一。对

5、档案馆工作人员发现灾情时,应及时报警。错

6、“做好档案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对档案保护工作意义的描述。

7、档案馆馆长是档案馆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

8、档案部门把库房内高于50℃的温度称为高温。错

1、半纤维素比纤维素更难发生水解反应。

2、档案馆层顶选择外表颜色浅而光滑的构件自防水结构的坡式通风间层层顶为好。对

6、档案部门修裱用纸应使用生宣,而不宜使用熟宣。对

7、档案库房的安全保卫设备可分为门禁、防盗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等几项。对

8、档案保护是否完整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历史面貌哦完整与安全。

1、半纤维素比纤维素更难发生水解反应。

2、“密闭”属于档案库房温湿调节与控制措施中的“调节”措施之一。

3、档案部门把库房内高于50℃的温度称为高温。错

4、“空调降温”措施是档案库房温湿度调控措施中的“控制”措施之一。

5、安装密集架档案库房的楼面均布活荷载不得少于5KN/㎡。错

6、档案馆的库房按其保管内容,一般划分为综合档案库、专门档案库和图书资料库三种。

7、档案库房的安全保卫设备可分为门禁、防盗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等几项。对

1、档案部门修裱用纸应使用生宣,而不宜使用熟宣。

3、档案保护是否完整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历史面貌哦完整与安全。对

4、档案馆工作人员发现灾情时,应及时报警。错

5、“以防为主,预防为先”是档案保护工作的原则之一。对

6、档案部门修裱用纸一般使用熟宣。错

7、档案部门把库房内高于50℃的温度称为高温。

8、“做好档案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对档案保护工作意义的描述。对

篇6:销售培训系列课程

所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都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现金流是企业运营的生命线”,利润从哪里产生?现金流又从哪里来?销售!销售!还是销售!任何企业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销售铁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未来,企业的愿景都只是纸上谈兵。

任何企业一旦拥有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销售队伍,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是指日可待的。一支战斗力强、忠心不二的销售铁军又从哪里来?我能攻城略地为何听你指挥?如何让部队既有战斗力,又不会倒戈向敌?培训,专业培训,系统培训!!拿破仑曾经说过:好的将军要有用泥土造军士的能力。通过一套系统、科学的培训体系在最短时间内打造一支无坚不摧的销售铁军,帮助企业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稳住队伍,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产出业绩,帮助企业在最快时间内提高销售额,帮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队伍难建,优秀业务难寻,有成绩业务难管”的问题,实现靠流程产出业绩,靠队伍占领市场,靠管理创造利润,彻底告别靠天吃饭、靠人出单的尴尬局面。

本系列培训:快速提升销售人员专业技能,化经验销售为科学销售,让销售业绩可视化、可控化,打造顶级销售团队

篇7:新课程理论试题(最后汇总)

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A、必修 3 3

B、必修 1 1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9.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5、“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2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27、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28、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需要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的需要 D、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9、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焦点()。A、是行政部门组织、发动

B、是协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C、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是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30、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A、六项 B、五项 C、四项 D、三项

31、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综合性、选择性、完整性 B、整体性、均衡性、完整性 C、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D、均衡性、完整性、综合性

32、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A、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

B、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C、自主、合作、探究等 D、做(操作)、考察、实验等

3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A、新课程所规定的课程观 B、新课程所体现的开放观 C、新课程所要求的民主观 D、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34、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这充分体现了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列内容中确切地表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是()。A、一切为了学生 B、为了学生的一切 C、为了一切学生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5、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

A、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之中的 C、学生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有着巨大的差异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有学习的权利又有学习的责任

36、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A、终身学习、促进发展

B、提高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精神 C、形成“学习共同体” D、成长、发展、完善

37、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A、学习、创新、总结 B、关注、尊重、理解 C、学习与充实知识结构

D、提高现代教育理论与人文修养

38、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是指()。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C、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9、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 为主要目的。()。

A、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D、把学习过程变为发现、探究、研究活动

40、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这就是说()。A、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B、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素质 C、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D、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1、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A、责任 B、权利 C、方式 D、作用

42、在课程评价的问题上,会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的是()。

A、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方面

B、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结构等方面 C、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资源等方面 D、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评价的方式方法等方面

43、倡导 的发展性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A、“成长记录袋” B、“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C、“立足过程” D、“情景测试”

44、关于教学活动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B、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宏观层次部分 D、教学活动的资源是一种非网络化资源

45、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B、国家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课标中规定的基本素质

46、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等,这说明()。A、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的突破 B、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突破 C、新课程标准具有的主要特点

D、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方式

47、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A、特点的体现 B、主要任务的体现 C、显著的体现 D、标志性的体现

4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的()。...A、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B、强化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C、促成学习方式的改善 D、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9、对师生互动型教学的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迅速彻底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很快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B、互动型教学进行过程中,师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C、对学生而言,交往有利于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D、对教师而言,交往有利于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50、“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就可以得到提高与深化,就可以防止陷在旧经验、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B、一线老师工作繁忙,较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他们的研究往往只能是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C、教师的研究属于“实践性研究”,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研究的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研究问题,积累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51、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分为____三个阶段。()A、备课前、备课中、备课后 B、讲解前、讲解中、讲解后 C、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 D、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52、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是新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选出有关理解中错误..的一项:().A、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B、传统的重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从而不能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C、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加强对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指导并最终完成学生的发展。

D、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作用,不可偏一废一,当前要做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3、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54、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选出对利用网络资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格局。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55、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中的首要环节,选出以下教育教学观念中错误的一项。...()

A、突出一个“人”字,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把学生的学业发展放在首位,树立“知识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B、敢说一个“不”字,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

C、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理顺一个“管”字,民主的同时也别忘了集中,奖励也要和惩罚(但不是体罚)相结合。

56、“正确的学生观”就是:()。

A、让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B、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C、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爱好 D、让每一个学生都文理全能

57、“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B、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58、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改革的目的是()。

A以评价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B、以评价促进考试成绩提高C、以评价增加学校招生数量 D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9、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就是使学生()。A、尊重老师、同学 B、正确对待知识、学习、他人和社会 C、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 D、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0.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A.重视发展B.重综合评价,C.强调质性评 6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2、()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6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为主。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6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6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6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6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次。A、7 B、4 C、5 D、8、以评69、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一级放到地方一级和(),让地方一级,让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课程决策。

A、学校一级 B、家庭一级 C、社区一级 70、()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A、1988 B、1990 C、1986 D、1987 71、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班戈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探索中()观念的引入,大大的深化了人们对课程机制变革的认识,为突破中央集权课程机制一统天下的认识局限。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校本

72、我们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责任 D、权利和义务 73、()的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从中央到地方

74、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教育部 75、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C、学校

76、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的合理开发。

A、校本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77、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A、政府行为 B、地方行为 C、社会行为 D、民间行为

7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

A、社区 B、学校 C、家庭

79、从小学()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A、一 B、二 C、三 D、四 80、推进课程改革,()起着关键作用。A、学生 B、教师 C、领导 D、官员 81、《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小学阶段以()为主。A、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 82、《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初中设置()相结合的课程。A、分科与综合 B、必修与选修 C、学科与经验 83、《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高中()为主。A、经验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84、设置()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A、选修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8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A、1 B、2 C、3 D、4 86、()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A、研究性学习B、信息技术教育 C、劳动与技术教育 87、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可是安排原则是()。

A、集中使用 B、分散使用 C、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88、()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学习习惯的转变 B、学习方式的转变 C、教学内容的转变

89、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的是()。A、训练技能 B、发展智力 C、交往互动 D、陶冶品德

90、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为本位。A、人的发展 B、人格养成 C、情感体验 D、道德生活 91、()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A、兴趣 B、差异 C、爱好 D、动机

92、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加强师德建设 D、师生个性全面交往 9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A、促进者 B、合作者 C、主导者 D、开发者 94、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A、反思 B、帮助 C、尊重 D、合作

9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纬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A、客体性 B、能动性 C、主体性 D、主动性

96、新课程评价体现出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的转化。A、评价功能 B、评价指标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97、新课程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A、教为主导 B、以学论教 C、学为主导 D、教为主体

98、新课程考试改革,在内容方面,应加强社会实际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学生生活经验 B、学生知识获得 C、学生家庭生活 D、学生社会实践 99、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选拔人才 B、培养尖子 C、促进发展 D、甄别人才

100、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的评价方式。A、教育主管部门评价B、学校进行评价C、学生进行评价D、教师自评 101、()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教育观念更新 B、学习方式转变 C、管理制度重建 D、教学方式转变

102、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资源课程 D、体验课程

103、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A、主体性学习B、能动性学习C、研究性学习D、综合性学习

104、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的重建将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A、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B、学校教学评价制度C、教学研究制度D、教师考评制度 105、()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A、提高法制意识 B、民主平等 C、加强师德建设 D、提高教师修养 106、()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独特性 B、主动性 C、体验性 D、独立性 107、()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A、独特性 B、体验性 C、独立性 D、问题性 108、()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A、主体意识 B、能动意识 C、体验意识 D、问题意识

109、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的开放的教师。

A、社区型 B、专业型 C、学校型 D、民主型

110、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A、建设者 B、研究者 C、开发者 D、管理者 111、()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2、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原来的“教书匠”转变为()。A、研究者 B、管理者 C、评价者 113、()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4、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

A、学生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5、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

A、教育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6、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A、教学观 B、教育观 C、智力观 D、学生观 117、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不应包括的内容是()。

A、学校领导班子 B、制度与管理 C、升学率 D、教学研究制度

118、我们一定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应用观。

A、教学方法 B、教学技术 C、教育观念 D、教学方式

119、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

A、普及性 B、科学性 C、综合性 D、发展性

120、均衡性、综合性和()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A、理论性 B、选择性 C、发展性 D、科学性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两基”目标后,进一步落实()战略的又一大决策。

A、邓小平

B、胡锦涛

C、江泽民

D、科教兴国

E、以法治国 122、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中产生。

A、研究

B、实践

C、理论 123、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

A、科学文化素质

B、身体素质

C、思想政治素质 124、()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A、以人为本

B、发展素质

C、提高能力 125、学校应当特别强调:()是最高的学位。A、优异的学习成绩

B、高尚的思想品格

126、()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

B、适应社会的能力

C、终身学习127、()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A、教育

B、家长

C、社会 128、“学”贵于(),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A、思

B、说

C、读

D、问 129、()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A、创新

B、思考

C、记忆 130、()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A、高中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大学时期 131、读书是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

A、向人请教

B、搜集资料

C、实践 132、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A、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后进生

133、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发展。A、进一步

B、和谐

C、长足 134、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

A、教师教育艺术的创新

B、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C、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35、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

A、学习方式

B、学习态度

C、学习兴趣

136、失败是成功之母,()更是成功之母。A、努力

B、表扬

C、成功

137、()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A、评价

B、考试

C、检测

138、考试应当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力求让学生找回失落的()。A、知识

B、能力

C、自信

139、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A、创造者

B、传承者

C、发起者 140、()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A、老师

B、学校

C、家长

D、家庭

E、社会

141、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A、老师

B、朋友

142、作为未来文明的创造者,青少年学生还应当努力养成()的能力。A、积极思考

B、思考

C、理性思考 143、全社会都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A、学校

B、社会

C、家庭

144、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以()为目的。A、促进人的成长

B、促进人的发展

145、只有树立()的思想,才有可能正确对待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

A、学生发展为本

B、教师创新

C、为祖国培养人才 146、对(),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浪费。

A、教师时间的浪费

B、学生时间的浪费

C、学校财产的浪费 147、孩子将来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148、现代的孩子和其父辈们的()在增大,两代人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A、差异

B、年龄

C、距离

149、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忽视里(),不能以此作为对学生优劣的判断。

A、学生能力

B、学生的个别差异

150、对学生来说,()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A、反思自己

B、自我评价

151、()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A、家长

B、自我C、教师

152、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

A、尊重和信赖

B、理解

C、信任 153、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

A、知识

B、慈祥和宽容

C、微笑 154、“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A、人才

B、天才

155、()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

A、教育

B、教学

C、谈心

156、在当今信息时代,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仍是教育工作者的财富。

A、因材施教

B、兴趣入手

C、教学相长 157、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师爱的基础条件是()。A、平等

B、友情

C、亲情

158、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A、严格

B、宽松愉悦

159、学习只有发挥()效应,才能提高学习的成效。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

160、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A、家长地关心程度

B、教师的能力

C、学习者自身 161、教育工作者应该记取: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A、成功

B、升学

C、奉献

D、报酬 162、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

A、个性化

B、创新

C、稳定

D、常规化 163、()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A、教师

B、校长

C、教育行政官员

D、教导主任 164、()是学校的主人。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校长 165、()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改革高考制度

B、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

C、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D、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166、()是教育改革起点和依据。

A、真正实现教育观念上的变革

B、社会人才观的改变

C、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

D、考试选拔制度的变革 167、()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德育

D、智育 168、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A、让每一个学生考上大学

B、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智者

C、让每一个学生成材

D、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169、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应该是()的变革和创新

A、教育模式

B、教学模式

C、评价模式

D、办学模式 170、办好学校的关键是()

A、校长

B、教师

C、学生

D、教育主管部门 171、素质教育应把()放在首要位置。A、智育

B、美育

C、德育

D、体育 172、()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A、教师之间的关系

B、学生之间的关系 C、师生关系

D、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 173、(),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

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74、()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终身学习

B、学校学习

C、交流学习

D、探究学习175、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A、身体的B、个性的C、心理的D、行为的 176、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

A、生活方式

B、交流方式

C、思考方式

D、学习方式 177、素质教育把()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A、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178、()使教师职业超越了单一的工匠式技能特征,并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核心指标。A、教学能力

B、教科研能力

C、创造力

D、终身学习179、()应成为新世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

A、热爱学生

B、尊重学生

C、关心学生

D、关注学生的成长 180、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前这场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就是()

A、创新精神

B、实践能力

C、人的发展

D、素质教育 18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把(),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A、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182、(),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观念和显著特征。

A、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终身学习

C、人的可持续发展

D、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 183、()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A、综合化B、信息化 C、知识化

D、创新化 184、(),正在使大批教师成了教学的机械重复者,复杂的脑力劳动退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

A、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B、教学评价的单一化

C、教学目的简单化

D、选拔制度的唯一性 185、()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

A、教育目的 B、学习目标

C、教育理想

D、生活目标 186、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是()

A、改变学校管理模式

B、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C、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和谐统一

D、将促进教师成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 187、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首先表现在()。

A、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B、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C、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D、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

188、我国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关键问题取决于()。

A、学校负责人教育思想的转变

B、整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C、教师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

D、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89、让教育科研成为素质教育的先导,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作用是我们将教学由经验型转化为()的主导思想。

A、科研型

B、探究型

C、自主型

D、合作型 190、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

A、教育活动中

B、教学活动中

C、教育和教学的一切方面

D、师生交流中 191、变经验型为科研型,是指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继承教育传统

B、教育科学研究

C、在学生身上多花时间

D、多次重复加深记忆 192、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

A、提高学生成绩

B、走向素质教育

C、改变教师教育思想

D、加大教育投入 193、()是学习的主体。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教师、学生与家长 194、素质教育,学生学习的压力主要是()。

A、学习内部的压力

B、分数的压力

C、升学的压力

D、教师、家长的压力 195、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

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习成绩的提高

C、升学

D、终身学习的能力 196、()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A、教学模式的创新

B、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

C、教育观念的创新

D、教育手段的创新

197、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

A、以升学为最终目的B、升学是为了就业

C、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 D、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98、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A、学生

B、教材

C、学法

199、创新教育是以()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A、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C、培养人的完善人格和健康体魄 200、()是进一步挖掘时间资源效益的根本出路。

A、删减教学内容

B、降低教学要求

C、填鸭式教学

D、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8.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9.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0.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1.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12.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4.“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15.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6.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7.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8.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9.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20.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21.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2、____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A、综合性 B、研究性 C、选择性 D、均衡性

2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

A、关注每一位学生,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能满足于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D、当学科知识的增长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当调整方法以保证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24、就教学关系问题,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引导是教的本质,引导的特点是:()A、含而不露 B、指而不明 C、开而不达 D、引而不发

2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结构,现代学习方式有五个重要特征。选出下列表述中概括不正确的项。()....A、主动性 B、理论性 C、体验性 D、合作性 E、问题性

26、考试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法,选出下列表述中理解正确的项。()A、传统的笔试式考试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B、课程改革中就考试所展开的争论反应了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C、鉴于评价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多领域中还几乎不可能实行书面考试以外的评价方式。

D、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表演、论文撰写、动态开放的测评等等。

27、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请选出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项。()

A、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数理逻辑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六种智力构成的。

B、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C、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认为,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

D、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教育者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减少对弱势领域的投入,同时帮助学生展示和强化自己的优势领域。

28、就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说法,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几项:()

A、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B、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可以借助考试的“指挥棒”效应,抓好考试改革,有效地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C、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D、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29、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的几个方面是:()

A、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家庭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B、对物质生活的过于追求导致家庭育人环境的恶化。C、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脱节。

D、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逆向反差,使亲子关系出现淡漠化倾向,代沟正在加深。3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3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33.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3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5、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36、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3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3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40、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4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4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4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4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4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4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4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4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5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5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5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5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5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5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5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5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A整体性;B开放性C生成性:D自由性

58、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59、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6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D问题性 61、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62、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6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A、校外图书馆;B科技馆:

C博物馆: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64、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5、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66、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67、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68、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69、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7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1、《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A、国家 B、地方 C、社区 D、学校 E、家庭

7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A、国家教育方针 B、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 C、学校教育哲学 D、学生需求评估 73、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A、多本化 B、多样化 C、选择性 D、地方化 E、高质量

74、教材要经过()三步程序以后,才可以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A、编写立项和核准 B、初审和试验 C、教材评估 D、审定 75、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及乡土资源。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学校图书室 E、网络资源 76、《纲要》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A、理论性 B、普及性 C、基础性 D、发展性 77、课程类型主要有()。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78、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的问题是()

A、管理问题 B、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C、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D、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 79、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是()。

A、整体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生成性 E、自主性 80、倡导学生对课题的()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A、自主选择 B、统一要求 C、主动实践

8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对知识的认知,轻视育人过程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条件,其师生关系包括()。A、师生团结协作关系 B、师生伦理关系 C、师生情感关系 83、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应该是()。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84、本次课程改革提倡弘扬人的()为宗旨的自主学习。A、主体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客观性

8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为在主要目的。A、思维方法 B、创新精神 C、实践能力

86、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A、评价内容 B、评价标准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E、评价重心 8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的内容是()。A、道德品质 B、学习能力 C、学习习惯 D、交流与合作 E、个性与情感 88、对成长纪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

A、校评分者的选择 B、评分方式的选择 C、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89、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

A、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学生是完整的人 D、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90、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必须做到()。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D、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9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方面。A、加强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C、增加活动课程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9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A、主动性 B、独立性 C、独特性 D、、体验性 E、问题性。93、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A、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B、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C、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D、通过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

9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95、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等部分。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E、附录 96、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主要特点有()。

A、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B、突破学科中心 C、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D、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E、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97、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A、学生是没有被赋予特性的人 B、学生是发展的人。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8、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自身是一张白纸。C、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99、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D、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什么差异。

100、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教师是主导。

B、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C、学生是学习的主体。D、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10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10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A、教师是学生第一任老师 B、教师是学生的监护人。

C、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D、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10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的学生? A、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B、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C、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D、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10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方面努力。A、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D、只能赞扬学生,不能批评学生

106、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A、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B、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C、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D、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107、自主学习具有()特征。

A、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B、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C、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D、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108、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弊端? A、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B、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C、以“权”为本,权力至上。D、以“师”为本,师道尊严。

109、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A、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B、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C、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制度。

D、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1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A、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C、改变评价主体单一性。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111、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问题。A、评价要以赞赏和正面评价为主。

B、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C、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D、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112、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B、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D、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113、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A、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C、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D、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114、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工作环节? 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B、设计评价工具。

C、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D、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115、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

A、职业道德 B、了解学生,尊重学生C、教学设计与实施 D、交流与反思。116、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A、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B、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C、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D、评价结果要与教师工资挂钩。

E、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117、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A、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B、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C、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D、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118、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A、改变了学校办学模式。

B、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C、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D、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119、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条件。A、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B、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

C、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D、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E、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120、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是()。A、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 B、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C、地方特色 D、社会需求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A、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

B、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 C、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

122、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的思想为指导。A、面向世界

B、面向现代化

C、面向未来

D、面向学生 123、()的问题,是如今教育领域中常讲常新的重要话题,是我国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始终抓好的一项任务。

A、提高教育认识

B、转变教育思想

C、更新教育观念 124、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A、升华

B、转变

C、完善

125、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要求是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

A、较强的沟通能力

B、较强的动手能力

C、灵活的思维方式

126、()等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A、学会做人

B、学会做事

C、学会合作

D、学会学习

127、()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新思路,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A、新形势

B、新教师

C、新情况 128、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

A、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29、要高标准完成德育工作,必须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全员参与性。A、针对性

B、实效性

C、个别性

130、只有(),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A、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B、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C、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131、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升学率,而是()。

A、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B、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C、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

132、培养()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A、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

B、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有鲜明个性、善于合作 D、有丰富的知识

133、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A、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B、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C、减轻教师负担 134、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情况,()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受益终身。A、掌握新概念

B、做出新选择

C、研究新情况

D、适应新环境

135、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出发实施教学。

A、个性特点

B、认知特点

C、特殊教育需求

D、年龄特点 136、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A、知识、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37()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A、教材

B、教师

C、学校

D、家庭 138、培养学生的(),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不是个性发展的全部内容。A、爱心

B、爱好

C、特长

139、传统教育中()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A、“注入式”

B、“填鸭式”

C、“启发式”

140、传统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A、倾听

B、思维

C、选择

D、尝试

141、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更强,所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A、全面发展

B、学有所长

C、业有所专

142、教师备课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A、认知基础

B、认知水平

C、认知特点

143、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A、提高学生

B、理解学生

C、尊重学生 14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45、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A、主动地

B、接受地

C有见地

146、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的基础。

A、知识创新

B、学会学习

C、学会生活

147、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不仅要改造我们的教法,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

A、习惯

B、方法

C、态度

D、精神 148、实施素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创新精神

B、合作能力

C、实践能力

149、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关键是()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

A、保护

B、限制

C、发展

150、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全员参与。

A、结果

B、过程与方法

C、交流与合作

D、体验与应用

151、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A、合作意识

B、合作能力

C、记忆能力

152、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A、讲授式

B、对话式

C、交互式

153、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搭建舞台。A、合作意识

B、发展协作能力

C、谈话习惯 154、教师的才干表现在()。

A、会管理学生

B、渊博的知识

C、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155、学校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管理过程,评定结果,才能使他们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

A、自我教育

B、自我管理

C、鉴赏 156、没有(),就没有自信和希望。

A、赏识

B、失败

C、成功

157、感受强烈的挫折感和深深的绝望,很容易让人失去()。A、思维的灵性

B、行动的主动性

C、创造性 158、()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A、以知识传递知识

B、以心灵感受心灵

C、以情感赢得情感 159、爱是一种()的教育过程。

A、信任

B、尊重

C、鞭策 160、大人们的责任应该是科学地关爱孩子、鼓励孩子,()。A、教育孩子

B、支持孩子

C、引导孩子 161、教师应当努力成为()

A、教育目的是实现者 B、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C、教学方法的探索者 D、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162、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的几个根本性转化主要包括()A、人才素质观的现代化转化

B、教育结构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转化

C、学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的现代化转化 D、办学力量的多元化转化 163、专家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和最终追求。专家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A、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B、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C、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D、教学成绩优异

16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教育是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B、教育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

C、教育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

D、教育是教师赖以生存的职业活动 165、教师要树立()的人才观。A、“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

B、只有升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 C、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D、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

166、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强调树立的教育观念包括()A、应试教育的教育观

B、系统工程的教育观

C、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

D、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167、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A、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

B、准确鉴别信息

C、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

D、利用信息技术娱乐 168、一名好的教师应当积极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成为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B、具有较多的应试教学经验

C、具有传统的教育 意识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69、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题,中国的教育改革应确立新的教育()。

A、价值观

B、人生观

C、人才观

D、质量观 1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B、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C、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D、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171、素质,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称道的各种基本品质,是()。A、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 B、一种自尊、自信、自谦、自持的精神

C、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是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 D、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172、我们正在经历的科技革命正带来一场知识革命。这场知识革命对于教育的影响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个方面()。

A、改变知识结构体系,即扩大了传统知识结构的内涵。B、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总量急剧增加。C、传统的教育思想被推翻,新的教育理念要确立

D、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周期缩短,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173、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又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新的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观念知道,新的教育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等的改变来实现。

A、教育过程

B、教学过程

C、师生关系

D、办学模式

174、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关注以下进修内容的开发:()。

A、桥梁课程

B、综合课程

C、中介技术

D、案例培训 175、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

A、开阔的视野

B、理性的思维

C、开拓的精神

D、实事求是的作风 176、引导创造,首先应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包括()。A、尊重学生的所有兴趣爱好

B、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

C、尊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

D、尊重学生的需求 177、20世纪80年点以后我国制定了多部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法律。其中有()等。

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 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178、教育思想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等等的认识。

A、本质

B、功能

C、目的 D、原则

179、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等方面。

A、知识

B、能力

C、非智力因素

D、态度 180、“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是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D、创新思维 18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A、自尊心和自信心

B、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掌握学习方法

D、懂得怎样进行学习182、教学的根本意义,是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能力

A、分析问题

B、总结规律

C、预见未来事物

D、科学研究 183、教育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要兼顾()。

A、经济效益

B、学科体系

C、学生发展

D、社会需要 184、所谓学生发展,就要兼顾教育对学生的()功能。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学习评价

D、陶冶品德

185、学习江总书记重要谈话,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A、推行教育改革

B、更新教育思想

C、转变教育观念

D、改变教育的社会功能 186、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应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A、有创新精神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C、有实践能力

D、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87、学习化社会对基础教育提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推进()的整体改革。A、教育理念

B、培养目标

C、课程体系

D、教学组织与模式

188、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A、兴趣爱好B、生理特点

C、心理特质

189、我国的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也同样不能偏废。

A、脑力与体力

B、做人与做事

C、继承与创新

D、学习与实践

190、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应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A、认知

B、身体

C、情感

D、意志 191、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正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A、信息化专业素养

B、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探究问题的环境氛围

C、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D、对教学资源的再创造能力

19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学校的管理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这种遵守应当建立在()的基础之上。

A、积极参与

B、自觉自愿

C、教师管理

D、纪律约束 193、在学生心目中,(),是“好老师”最重要特征。

A、亦师亦友

B、知识渊博

C、民主平等

D、幽默风趣 194、热爱学生,永远当以()的方式对待学生。A、平和

B、愉快

C、友好

D、鼓励 195、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使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A、自我认知 的倾向性

B、自主行为的调空力

C、认知动机

D、风格和技能 196、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A、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B、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

C、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197、素质教育要全面评价学生的()。A、认知

B、能力

C、态度

D、情感

198、教育行政部门转变管理职能的关键,是教育研究与()结合起来。A、对教师的评价

B、对学校的评价

C、教育决策

D、教育实践 199、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200、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

A、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

B、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C、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 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14、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16.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17.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18、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19.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20.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21.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22.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2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5、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26、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8、《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9、《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30、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3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32、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33、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考试制度要充分发挥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

34、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5、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到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后,就可以适时取消“研究性学习”课程。()

36、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

37、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38、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且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

39、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就是重会学、轻学会。()

40、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1、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学习方法相对稳定,学习方法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式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42、课改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新理念逐渐取代了“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传统倾向。()

43、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44、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将试行学分制管理。()

45、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质上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46、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47、这次课程改革保留了原有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

48、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49、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50、评价改革不等同于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51、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52、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

5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从学习方式上说,就是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内容上,就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重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54、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

55、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我们这里条件太差。()

56、教学观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7、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只是改变了名称,而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变化。()

58、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59、教学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论。()60、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6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62、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63、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

64、教育改革的出路不在于教育创新。()65、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居面,可以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

66、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6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取决于 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

68、学校要先教会学生学知识、学科学,再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

69、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70、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71、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72、“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

()7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谛。()74、现有的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75、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篮。()76、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77、学以致用并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78、“听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并不是真理。()79、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80、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81、校长应当成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82、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83、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不一定是切实关怀到每一个学生。()

84、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85、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86、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87、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是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向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88、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89、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90、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91、校长应当永远是一位好老师。()92、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为了学生的升学。()

93、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保证学校教育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94、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95、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96、教育改革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还要研究考法。()97、素质教育必须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98、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99、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且应实行“鼓励冒尖、保护弱者”等原则。(100、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长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简答题

1.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是什么?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4.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环节是什么?

5.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哪三个统一? 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7.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8.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9.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0.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11.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12.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13.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

1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1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论述题: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5.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理论试题(答案)

单选答案.A2.A 3.B 4.A5.C 6.B7.B 8.D 9.C.10.D 11.D12.A13.A14.B15.C 16.B 17.B 18.B 19.A 20.B 21.C 22..C 23.B 24.A 25.C 26.A 27.B 28.D 29.D 30.A 31.C32.B 33.D 34.D 35.A 36.A 37.D 38.B 39.B 40.A 41.D 42.D43.C 44.B 45.B 46.C 47.D 48.B 49.A 50.B51.D52.D 53.C 54.B 55.A 56.B 57.A 58.D 59.D 61.D 62.A 63.B 64.B 65.C 66.D 67.A 68.D 69、A 70、C 71、C 72、C 73、B 74、D 75、B 76、A 77、A 78、B 79、C 80、B 81、C 82、A 83、D 84、C 85、C 86、A 87、C 88、B 89、C 90、A 91、B 92、D 93、A 94、D 95、C 96、A 97、B 98、A 99、C 100、D 101、B 102、D 103、C 104、A 105、B 106、B 107、C 108、D

9、A

110、B 111、B 112、A 113、C 114、B 115、A 116、D 117、C 118、B 119、C 120、B 121、C(第一空)、D(第二空)122、B 123、C 124、A 125、B 126、C 127、A 128、D 129、A 130、B 131、C 132、B 133、B 134、C 135、A 136、C 137、A 138、C 139、A 140、D、C 141、B 142、C 143、C 144、B 145、A 146、B 147、B 148、A 149、B 150、B 151、C 152、A 153、B 154、A 155、A 156、C 157、B、A 158、B 159、C 160、C 161、C 162、B 163、B 164、C 165、C 166、A 167A 168、D 169、A 170、B 171、C 172、C 173、C 174、A 175、B 176、D 177、C 178、C 179、B 180、C 181、D 182、D 183、A 184、A 185、C 186、D 187、D 188、C 189、A 190、C 191、B 192、B 193、B 194、A 195、A 196、C 197、C 198、C 199、A 200、D 多选答案

1、ABCD

2、ABCD

3、ABD

4、ABCD

5、ACD

6、ABCD

7、ABCD

8、ABC

9、ABCD10、BCD

11、ABCD

12、AC

13、ABC

14、ABCD

15、BCD

16、ABCD

17、ABC

18、BCD

19、BCD 20、BCD

21、BCD

22、ACD 23、ABC

24、ABCD

25、AC

26、ABCD

27、BCD

28、ABD

29、ABCD 30、ABD

31、ABC

32、B

33、BC

34、BC

35、ABC

36、ABCD 37、C

38、AD

39、AD 40、AB

41、ABCD42、ACD

43、ABC44、CD45、ABD46、AC47、ABC48、ABCD49、BCD50、ABCD51、ABD52、ABD53、ABC54、ABC55、ABCD56、CD57、ABC58、ABD59、ABCD60、ABCD61、CD62、ACD63、ABCD64、ABD65、ABCD66、ABCD67、ACD68、ABD69、ACD70、ABCD 71、ABD72、ABCD 73、BCE 74、ABD 75、ABCE 76、BCD 77、ABCD 78、ABC 79、ABCDE 80、AC 81、ABD 82、BC 83、ABCD 84、ABC 85、BC 86、ABCDE 87、ABDE 88、ABC 89、ACD 90、ABD 91、ABD 92、ABCDE 93、ABC 94、ABCD 95、ABCDE 96、ABCDE 97、BCD 98、ACD 99、ABC 100、BCD 101、ABCD 102、CD 103、ABCD 104、ABD105、ABC 106ABCD 107、ABCD 108、ABC 109、ABD

110、AD111、BCD 112、ABCD 113、ABC 114、ABCD 115、ABCD 116、ABCE 117、ABCD 118、BCD 119、ABCDE 120、AB121、A、B 122、A、B、C 123、B、C 124、A、C 125、A、B、C126、A、B、C、D 127、A、C 128、A、B、C 129、A、B 130、A、B、C131、A、B、C 132、A、B、C 133、A、B 134、A、B、C、D 135、A、B、C 136、A、C 137、A、B、C 138、B、C 139、A、B 140、B、C、D 141、B、C 142、A、B、C 143、B、C 144、A、B 145、A、C 146、A、B 147、A、B、C、D 148、A、C 149、A、C 150、B、C、D 151、A、B152、B、C 153、A、B 154、B、C 155、A、B 156、A、C 157、A、B 158、B、C 159、A、B、C 160、B、C 161、ABCD 162、ABC 163、ABC 164、ABC165、ACD 166、BCD 167、ABC 168、AD 169、ACD 170、ABCD171、ABCD172、ABD 173、ABC174、ACD 175、ABCD 176、BCD 177、ABCD 178ABCD 179、ABCD 180、ABC 181、ABCD 182、ABC183、BCD 184、ABD 185、BC 186、BD 187、ABCD188、ABC 189、ABCD 190、ACD 191、BC 192、AB193、AC 194ABCD195、ABCD 196ABC 197、ABCD 198、CD 199、ABC 200、ABC 判断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51、×

52、×53√、54、√ 55 ×、56、√ 57 ×、58、√

59、×60、√61、√ 62、√ 63、√ 64、× 65、× 66、√ 67、√ 68、×69、√ 70、√ 71、×72、√ 73、√ 74、× 75、√ 76、√77、×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89、√90、√91、√92、×93、√94、√95、×96、√97、×98、√ 99、√ 100、√ 简答题答案

1.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⑵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⑶课堂教学的自主化,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立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⑷课堂教学的情感化,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到教学民主,师生情感共振。4.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环节是什么?

经常采用“问题情境——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等五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

5.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哪三个统一?

⑴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⑵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激励性、自主性、探究性);⑶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协调统一。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7.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8.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9.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10.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P125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11.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P141 答: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12.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3.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论述题答案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案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5、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 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篇8:聚焦课堂,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一、创设有效活动, 落实课程执行力

1. 观念引领。

课程执行力是一个国家在影响课程执行的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保证课程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力。提升课程执行力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遵循教育规律的实践行动, 改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决定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 因此,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落实课程执行力的前提。

学校以两个老人在沙漠中种胡杨树为主线, 开展了“我们不妨向农民学习”的活动。学习农民随着季节播种, 不急不拖;适量施肥锄草, 不拔苗助长;坚信秋后收成、总是让收获的东西物尽其用 (最饱满的稻谷做种子, 秕谷可以喂养家禽, 稻米可以烧饭, 草灰用做肥料) 的理念。

学校还聘请了校内外优秀教师进行“如何进行有效备课”的讲座, 使教师们认识到有效备课是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将课改理念与传统习惯“磨合”, 集体智慧与个人感悟相“融合”。静下心来研究教材教法, 研究学生, 研究理论, 把问题与思考相磨合, 实践与理论相融合, 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执行力。

2. 情境体验。

在听课中, 我们发现许多青年教师不会预设情境。于是, 利用校本教研时间, 各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 以高一教科书为依据, 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然后, 其他备课组设计解决问题方案, 派代表展示交流。最后, 设计问题的小组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启发性的总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情境→情境体验→总结提升, 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有效地获得知识及情感体验。大家一致认为有效备课是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关键, 在备课中要抓住课标与教材的基准点、情境与情感的交汇点、问题与思考的融合点、活动与互动的激活点、预设与生成的契合点、事例与方法的结合点、主题与规律的提炼点。

3. 案例评课。

学校组织教师观看名教师和全国创优课大赛的录像课, 每次课后都有点评分析。与此同时, 我们开展了“我与名师作比较”活动, 即同一名师, 不同教学内容课例的比较;不同名师, 同一课例的比较;不同名师, 不同课例的比较;名教师课例与自己课例的比较, 从中找到我与名师的差距, 提出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习什么?怎么学?教师们一致认为, 描红和仿写那样模仿名师做课是需要的, 这只是名师的“形”, 更要学习名师的“神” (即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等) , 学习名师是如何将“形”“神”结合, 达到以“神”御“形”、以“形”显“神”的。

二、关注差异, 增强课程执行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有效的课程执行力体现在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由于学生具有差异性, 使得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 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 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 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 采取分类辅导、设计层次练习。如, 在探究式教学中, 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 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采取激励探究、适当匹配、有意失配、适度指导等策略,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富有个性的发展, 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三、聚焦课堂, 推进课程执行力

课堂是落实课程执行力的主阵地, 也是教师实现新课程、新理念的实验基地。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提出构建高效课堂, 让课堂不仅有活力、有效率, 更有魅力。

1. 常规课:搭建平台, 精雕细琢。

上好一堂课容易, 但上好每一堂课很难。为调动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积极性, 我们从课堂常规的细化管理入手, 以探索符合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为阶段目标, 以点带面, 从对一堂课的精雕细琢的过程中收获经验、总结不足, 提升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驾驭、课程反思能力, 着力杜绝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虽课改热情高涨, 但是因过于追求形式而导致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上的偏差。

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教师全员参与的“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交流活动。如, 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展示课活动中, 高中政治学科组在以“观阅兵”为主题的“同课异构”展示中, 针对不同年级教材和学生特点, 分别确立了子课题, 高一年级为“观阅兵, 学经济”、高二年级为“观阅兵, 学哲学”、高三年级为“我看祖国六十年大庆”。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评课过程中, 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探讨教学的艺术, 交流彼此的经验, 共享成功的喜悦。多维的角度, 迥异的风格, 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 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 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2. 校本课:挖掘潜力, 张扬个性。

开设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 学校结合实际, 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既体现了学校的课程领导力, 又能对教师的积极性调动、潜力挖掘、专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适应课改需要, 我们本着育智、育情、育人的原则, 着力开设校本课程, 挖掘教师个性潜能的同时, 更挖掘了学校的课程文化, 如今, 学校已开设34门校本课程。如, 高一年级开设了《朗诵与表达》课, 高二年级开设了《关注水环境, 珍爱水资源》课等。

3. 特色课:鼓励创新, 展示魅力。

在抓好以常规课堂为主体的新课改实践的基础上, 学校大胆鼓励教师尝试综合课、整合课, 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课堂教学的乐趣, 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课堂的无限魅力。我们针对这些课提出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 虽为一种尝试, 但在实践中研讨、改进, 有效地引领了教师研究的热情, 提升了教师课程执行力。

(1) 跨学科整合课:历史和地理学科教师组合上的《走进北京》一课, 从历史和地理的视角, 让学生感受中国北京60多年的变化。英语与计算机学科教师自由组合展示如何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音乐和美术学科教师共同上《艺术表达情感》整合课, 既展示了两位教师的艺术素养, 又展示了复合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化学和地理教师合上“喀斯特地形的形成”一课, 让学生既了解地形的分布及特征, 还从化学的角度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掌握了此地形形成的化学原因。

(2) 学科综合课:高二语文备课组三位教师共同在一个班上了一节课———《哲理性思维的表达与运用》, 这节课体现集体的智慧, 是学科特色教学的尝试课。三位教师从哲理诗入手, 强化学生哲理性思维的意识。借助古诗, 规范学生的哲理性思维路径, 联系生活实际, 启迪人生智慧。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和“缘事析理”的思维路径进行实践,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成情景, 展示了学生个性、才华, 让人耳目一新。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样的课中, 教师的现场指导量是以往课堂的三倍,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课题引领, 提高课程执行力

如果说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学校的“生命线”, 那么, 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就是衡量这所学校课程发展的“水平线”。

学校坚持以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 继以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研究与实践”为龙头的研究后, 2009年我们又进一步将研究课题聚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策略的研究”, 把教研、科研、教师培训结合在一起, 做到内容统一、同步进行, 在研究中实践, 在实践中研究, 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 为避免空洞研究、流于形式, 各学科组要围绕学校的主课题下设子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下设了五个子课题, 在学校的统筹指导下, 每个学科组选择一个符合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 围绕子课题进行课堂实践与研讨。其中, 历史、化学学科课题为“恰当确定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政治、物理学科课题为“优化时间安排,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艺体卫、语文、数学学科课题为“有效互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外语、地理学科课题为“注重反馈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科劳技、生物学科课题为“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各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利用课堂进行实践研究, 并且上好研究课, 各学科组推出研究示范课, 围绕子课题进行课堂实践与研讨。在此基础上, 教师围绕研究课的备课、实施、修改、反思写成教学案例或研究论文, 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 互为补充。学期末, 学科组在研讨的基础上总结阶段性成果, 在校内各学科间进行“经典教学案例”及阶段成果交流。现在, 国家重点课题“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实验教材实验与教学资源的研究”已结题, 撰写了《教育智慧》一书并已出版。由此可见, 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为提高全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上一篇:2019年研发部工作总结下一篇:暗黑童话风格《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