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

2024-04-24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共8篇)

篇1: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

从新课改的几年来看,教师们经过学习、培训等活动,教师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都在不断的在被改变着。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老师们将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的能力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校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以“学——教——研”为一线,“听——评——思”为一体,以加强课堂教学监控、诊断与督导为抓手,将推进课程执行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机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立足学校整体,增强课程执行力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我们认为“课程执行力”至少包含着两个元素:教师个体及学校整体执行力,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更主要取决于学校整体,也就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氛围与环境。因此,在教学管理中,我们着重于提高学校整体“课程执行力”,即提高整体系统中校级、中层、教研组、教师等各级人员的课程改革执行能力。

1、端正教育思想,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学校的管理层尤其是校长如果没有比教师更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那么,很难说课程改革就能真正地在学校中获得实行。因此,校级领导首先要做到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思解放想,产生“核裂变”效应,学校的执行力提高才能得到保证。同样,校级领导必须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我们的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因此,校级领导首先要对二期课改与学校教学质量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是采用适合自己和教师沟通的方法,将每一项政策到位地解读、传达给教师,促进教师的理解,让教师理解透。

2、减少中间层次,确保课标执行不走样。课改是一个工程,为了执行更有效,有时候就是需要直接面对教师,而不是通过教导处、再经过教研组、再经过备课组。因为只有直接到执行的教师才能使执行速度更快、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我们为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这一政策,充分利用学校政治学习、名校长与名教师讲座、校长室与教导处直接指导与督导,以及行政人员兼任各年段相关学科等方式,尽量减少中间层次,力求直接到教师,将事情尽量的简单化,防止越管理越复杂,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执行力。

3、注重沟通协调,及时给予过程指导。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教师之间需要沟通,学校领导要及时协调,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共同提高实现课改目标的信心。同时,学校领导应给予及时的指导,课改中只要教师遇到困难,学校领导就应该及时出现在教师面前。只有让教师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思路,教师才会想办法继续执行。

4、明确责任权力,各司其职保障执行。责任和权力是影响执行力的最大因素之一。教导处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德育组执行“两纲”教育,落实社会实践活动,总务处做好设施设备保障,教师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明确各自课改的责任和权力,是提高执行力的保证。

二、立足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认为,学校整体课程执行力的提高,关键落实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立足于学校的教学管理。

1、抓学习,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我们立足“观念先行,学习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领导先学习的前提下,每学期要求并引导教师从宏观角度、专业教学角度、微观角度、教科研的角度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时,还应做到四个精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精心了解学情,根据学情设计内容;精心设计教法与学法,针对年段特点;精心设计练习与作业,体现内容精、分层设计、形式多样。

2、抓听课,把好课堂教学脉搏(1)听常态课,在真实课堂中诊断评估每学期我们学校都安排时间分学科听每位教师的随堂课,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诊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馈。如今年5月至6月,我校分管领导与相应学科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四个小组,深入学校各科课堂听课,遍及每位教师,课后又针对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堂结构安排欠合理,预设与生成如何处理等问题现场诊断,使教师们受益匪浅。通过这几年的随堂听课诊断,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2)听示范课,在系列展示中推陈出新。我们每学年以骨干教师系列展活动为平台,在活动中锻炼骨干,在听课中提高。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骨干教师在展示自己的教学之后,要在学校的网站上及时上传自己的教前思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相关资料;其他教师跨年级、跨学科听课八节以上,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辨析,撰写一篇听课心得,可以针对一堂课,也可以针对整个展示活动。在这基础上,教导处对教师的听课记录与心得进行评比。另外,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教研组内、备课组内相互听课,并积极派教师外出听优质课,让他们通过听课、借鉴反思,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3、抓评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1)引导教师自评授课结束后,我们要求教师面对同行或专家评述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自评时要求教师注重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抓住教学中的得与失,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评述。通过进行自评,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2)安排小组互评授课结束后,我们总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将听课教师分成几个小组,由组长组织教师进行互评,最后集中反馈,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全员参与评课,这种多向信息交流,打开了教者与评者相长的通道,开启着教学智慧大门。(3)邀请专家点评在实际听课后的评课活动中,我们还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点评,专家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相结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及时解答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迷茫与困惑。例如:我校自然教研组较为薄弱,我们邀请教研员庄惠娥老师蹲点我校,每周都进教室听课,并进行点评指导,调整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程,使我们自然教学组老师迅速得以成长。

4、抓教研,寻觅课堂教学策略(1)以磨课教研为形式,构建合作研究体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以教学为中心,以校本教研为平台,通过多方资源协同,构建合作研究体,进一步促进教师间形成相互探讨、研究和学习的氛围,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队伍的自主提升、整体提升。其一,重视学习:为校本教研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注重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既有教师的个体自学、备课组与教研组的集体学习,更有专家的指导讲座;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节中围绕校本教研、围绕磨课选择学习内容,并做好摘记,再在集体学习中加以讨论。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将学习贯穿始终。我们借助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教师学习实行过程管理与指导。其二,校本教研:将磨课进行到底我们先是通过试行,让全体教师明确磨课,在这基础上,在全体教研组内开展磨课教研,并在开展过程中逐步规范要求,确保磨课活动的质量。其次,我们不断完善磨课教研。一是丰富磨课类型,对于学校中青年教师,我们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对于职初教师,我们将磨课立足于同课同构异思。二是拓展磨课范围。我们搭建平台,借助区进修学院教研员,邀请全区兄弟学校教师参与我们的磨课活动。再次,在磨课教研的基础上,我们还运用“每日两议”将教研活动常态化。一是“课前小议”,即明确当日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意图等,二是“作业布置小议”,即每天下午反馈教学情况,并据此确定作业的内容与量,在此基础上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家作。(2)以全过程反思为抓手,促进教师深层思考一是抓阶段测评后的反思。每单元、每月教学结束后,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学科特点进行阶段测评、分析某一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找出优劣不足,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探索高效务实的教学策略。二是抓课堂教学后的反思。我们提倡教师要不断回顾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及时做反思,记载自己在课堂中的亮点、不足和困惑,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不断积累经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实践,老师们将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发展的新举措。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执行力与课堂有效性,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系统工程,但我们深信:只要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我们就一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境地,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旖旎风光。

篇2: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

摘 要: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要求是,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关键词:教师课程执行力;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含义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增强教师课程执行力。很显然,执行力是指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学校而言,执行力就是将长期发展目标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也就是把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学校计划、学校决策转化成为学校发展壮大、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理想放飞的关键。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的执行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执行力的高低。而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核心问题便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以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来改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要求

首先,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和制约着教师在课程中准确的理解和执行课程政策目标。教师应该具备完善的教学专业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其次,新课程要求老师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再次,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提到“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师是课程的直接执行者,学生是直接受益者,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最后,教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正人先正己,明人先自明。如果教师在学习和进取方面能为学生做一个表率,对于学生一定是无声的教导,也能使自己赢得来自学生的赞叹。

三、对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认识

新课程从人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整合的三维目标,强调了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也应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有人说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家常课上的课程执行力才是真正的体现。下面就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一个片段(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复习课)谈谈自己对课程执行力的认识和理解。

课一开始,我出示了8道加减混合算式:72-6= 34+3= 52+7= 47-2= 98-4= 26+9= 65+7= 23-8=让学生自己分成两堆,学生自然明白,把加法和减法分开。然后再让学生从加法中进行分类,这个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发现,加法里面可以分成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减法里面可以分成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然后根据学生的分类,将课前准备好的这8道算式纸片移动到相应的位置。

让学生以两人一组的形式,讨论出算法过程,然后交流,将过程板书。这中间再多问问学生你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吗?放手让学生去总结不同的方法,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板书如下:

加法

减法

不进位

进位

不退位

退位

(个加个)(个加个、凑整十数)

(个减个)(个减个、减到整十数)52+7= 26+9= 47-2= 23-8= 34+3= 65+7= 98-4= 72-6=

整节课学生很愿意表达,积极举手发言,而且也达到了我预设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巩固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更锻炼了学生善于表达、主动合作、积极交流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的策略

1、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教学专业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作为学校,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教师很难将教学任务理解到位,需要专业人员,如课程设计者、教育科研人员和教研人员等专业研究人员向一线教师展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内化理论知识,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深化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和渗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不是一个个机器零件,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有头脑有思想有灵活的个体。教师要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研究、学习、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应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的理念、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方法都需要教师去执行和落实,教师应通过培训和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不断积累、善于反思和总结经验,以更新知识水平,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唐敏 从新课程改革看教师执行力 [J]《师资建设》2009年第7期

[2]石利 田立君新课程推广中校长课程执行力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 年第8 期

[3]姚志敏 谢利民教师课程执行力——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J] 《教育探索》2010年第11期

[4]宋海英行走课堂·小学数学——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问题与对策

篇3:浅谈如何提高企业内控制度执行力

一、内控制度执行的前提是要建设系统性、针对性的制度体系

内控制度执行的前提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换言之,就是要先解决内控制度的缺失问题。近些年来,国务院的有关机构出台了许多关于内控的部门规章。如财政部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国资委也陆续下发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条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意见》等内部控制指导文件。作为部门规章颁布的这些内控制度适合于任何公司,制度条文的原则性和概括性相当强,显而易见,制度条文只能关注内控中普遍性的问题。特别需要强调:如果每个企业简单的“复制”政府部门颁布的制度条文是一种失效的制度“建设”路径。因为现实中,每个企业尽管需要依据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为导向,但是更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明确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环节,制定适合自身需要、特定经营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每个企业内控制度的具体建设中,首先必须实现内控制度与公司战略、公司治理与组织结构设计的融合。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结构不能仅仅局限在业务层面,而忽略了公司层面,尤其是应该包括公司治理层面。一般来说,在管理体制上,公司组织结构可划分为战略规划型、战略控制型和财务控制型三种模式,比如在战略规划型模式下,总部大量参与业务部门的战略开发、拓展和监督,集团总部积极参与下属业务部门的战略开发,但是总部只是在运营结果出现较大偏离时才正式做出反应,控制程序灵活。而财务控制型模式下,战略开发的责任和权利全部交给下属单位,总部原则上不检查战略计划,只是管理下属单位的主要财务指标(如投资回报率),实际上是实行资产投资管理。显然,公司管理模式的差异必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具有不同要求。

其次,目前内控制度主要关注的是单一法人企业,但是现实中的企业更多的是包含多层股权结构、多级法人治理的集团企业。对于集团企业的投资、融资、业务经营、现金集中、信息无纸化等方面的内控较之单一法人企业具有太多的复杂性,尤其是当集团内控与子孙公司治理发生摩擦、碰撞的时候,内控制度建设的挑战性更强。而且,内控制度面临组织扁平化、职能管理渗透化、流程简洁化、业务外包化等新的管理变革时,还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与这些变革的有序对接。比如不少企业内控制度仍然是完全按照职能部门制定的,这就不是企业流程的观念。

再次,从制度上讲内部控制的目标应该同时包括“为了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COSO报告)。就业务层次的内控而言,我们发现不少企业设计的内控目标主要也囿于财务报告可靠性而忽略运营效果(效率)和合规性目标,这不仅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仅仅限制在财务会计部门,成为一种纯粹的会计控制,使内控制度无法延伸到整个企业的各个流程内部,难以演变为一种管理文化,而且使内控制度单纯为控制而控制,强调“他律”的概念,并未考虑与“自律”的业绩管理的结合问题。

最后,必须关注内部控制日益向全面风险管理(ERM)发展的客观态势。根据COSO的ERM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并从企业战略制定开始一直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目标”。国资委制定并下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十分欣赏这些ERM对公司治理、战略、运营的多维视角分析,融内部控制于风险控制之中,彻底体现了“全面”的真正含义。但是这些ERM框架毕竟还只是框架,离可操作的企业管控制度还有相当距离。每个企业在设计内控制度时,除了要遵循ERM框架结构外,还要符合SMART原则的要求,即内控制度必须是:明确可行的(Specif-ic)、可以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成的(Attainable)、与责任相关的(Related)以及具有明确的时间限制(Time-bound),因此必须确保内控制度条款上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内控制度执行最为关键的是构造一种对制度敬畏的公司管理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内部制度管理与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盈利的作用越来越大。现阶段加强企业的内控非常重要,而财务内控是企业搞好财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更要注重自身的财务内控管理,通过建设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加强财务内控执行力度,配合外部的监督审计,以此协助企业自身拟定最佳的策略以及营运方面的决策。我们必须强化制度的力量,强调内控制度对公司上下包括公司最高决策者在内的每个成员的威慑力。因此,要注意到探讨如何培养对制度的敬畏和对流程的呵护,比之探讨内控的概念、内控的内容要素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循规蹈矩”似乎成为了内控领域更为有趣、更为重要的话题。比如前些年发生的,至今仍受各界关注的“中航油事件”,对此进行阐释再好不过了。它因石油衍生品交易,总计亏损5.5 亿美元,严重资不抵债,申请破产保护,从而成为自从1995 年巴林银行事件之后,震动新加坡金融市场最大的公司丑闻。此事立刻在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质疑声中纷纷探究事情的成因:作为全球透明度较高的新加坡资本市场,向来以严格监管著称,在其市场挂牌交易的公司能出这么大的事情,难道是因为中航油的风险控制体系缺失和内部监督机构缺设吗?答案是否定的。中航油有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量身定做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管理手册》,这些制度和相关的措施都已经董事会批准执行,而且受到集团公司的高度赞誉。“制度明确规定了公司正常运营的相应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并且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一方面中航油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在一起,能够进行全盘监控;另一方面建立三级风险防御机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三个制衡措施来强化公司的风险管理……”。针对石油衍生品业务,中航油设有资深交易员、风险管理委员会、内审部(交叉检查)、总裁(CEO)和董事会等组织机构,对于各级组织的相应权限,制度明确规定了“每名交易员亏损20 万美元时,要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亏损额达37.5 万美元时,向CEO汇报,亏损50 万美元时,必须斩仓”。但是事实上,所有的这些设计和内控制度都失灵了。从交易员,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到总裁,似乎都忘记了自身的职责权限和公司制度的存在;同时,相应的监控机制、环环相扣的组织制衡设计、风险管理软件系统等亦统统瘫痪,终于酿成公司巨亏5.5 亿美元而申请破产保护。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制度的缺失和组织机构的缺失酿成了中航油事件,造成其巨额亏损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制度的执行力、缺少执行者对制度的敬畏和呵护。从这点来讲,梳理流程、界定授权、评估风险、确定关键控制点等等内控制度的设计即使再完善,当面临着公司治理的缺失、经营团队的自负时都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内控更为关键的是一种制度执行或执行文化,我们要强调制度对公司上下包括公司最高决策者在内的每位成员的威慑力,强调公司每位成员对制度的敬畏和遵循。

与此同时,理论上存在“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关系是“彼此独立”或“相互交融”的纷争。由中航油事件已经表明,割裂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内在联系是不现实的,也是无益的。中航油的问题既是内部控制的失灵,也是公司治理机制缺失的结果。我们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对公司制度的敬畏首先依赖有效的公司治理,依赖于公司高管对内控制度的表率作用。

三、信息披露是内控制度的首要条款,对于信息虚假、信息迟缓、信息误导的行为必须严刑峻法

信息真实披露很重要,这是设计和执行内控制度首先所必须考虑的。COSO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框架构成要素之一就是信息与交流,确保为实现企业目标的真实信息及时在组织的各个层级交流与反馈,使内控诸环节运行有了判断的依据,从而有效地管理风险。

新加坡检方对中航油总裁陈久霖的指控,以及法院最终对其的判决也主要是因其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如制作虚假的2004 年度年中财务报表、在2004 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中故意隐瞒巨额亏损、违背《公司法》规定的董事职责、不向新交所汇报公司实际亏损、欺骗德意志银行和诱使集团公司出售股票等方面,欺骗投资者,欺骗交易相对人,扰乱金融交易秩序,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交易规则。可以看出,使陈久霖获罪的不正当手段又主要集中于编造、披露虚假信息,蓄意进行信息误导,而并不是如有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陈久霖获刑是因为管理失误、经营亏损,给公司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所致。惋惜的是,陈久霖仍没有认识到如实、及时披露信息的要义,事后在多种场合,经常总结表述其失败的原因是“授权太多,太相信别人,如果授权不多,就不会亏损,也就不会出这么大的事情了”。伴随着长叹,接下来往往是“如果再给我两亿美元作保证金,就能成”。相比之下,制度的权威和力量、市场最基本规则的约束在陈久霖面前似乎依旧显得苍白无力。在听到法院判决其4 年3 个月监禁,并处33.5 万新元的罚款后,强势总裁仍是以一副历经风雨、游刃有余的姿态说“几年后见”。足见陈久霖本人直至入狱仍然没有意识到其获刑的真正原因是隐瞒事实、披露虚假信息。可见如何保证如实、及时披露信息,应该是设计和执行内控所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同时通过反思安然、世通和中航油等颇具影响的事件,可以看出对于信息虚假、信息迟缓、信息误导的行为,法律绝不应该给予姑息与纵容。

总而言之,内控制度执行力实质是一种企业文化———执行力文化,它的内涵是知行合一。一旦企业目标和制度制定,全员参与,积极执行。根据企业执行力建设目标,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建立从上而下的督查机制,并根据执行力提升情况进行奖惩,真正把执行力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意义重大,企业的做大做强,与执行力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提高企业管理中的制度执行力建设又是其中的关键。目前,在企业内部,普遍存在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现象,制度执行力建设,要在深入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并将强制性的制度升华到文化层面,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制度的有效执行。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进行了一些探讨。

篇4:学校教师必须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

2007年秋季,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在启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要“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舆论背景如下。

1.有人认为,教学设计只是基于学生学的设计,而不是基于教材的设计

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课程设计只有基于三大基础,即学科(教材)、学生和社会才能产生均衡的课程。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之间只有强化的内在联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才能得以协调各要素的有效配置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把学生与教材等要素分别割裂提取并加以孤立设计或不设计,会自然造成教材实际无设计、学生实际难设计的无序局面。正是在这种论调影响下,有的教师认为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就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联系实际的活动,使整个课堂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明白。显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直线式编写思路不同,它是发散式的编写思路。如果把旧教材比喻为“面包”,那么,新教材就是“面粉”。不重视设计,面粉怎么会变成色香味形俱全的面包呢?

2.有人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无论哪一级教材,都不是权威的,应消除权威

国家课程(教材)并非是普通一例,它是从知识海洋、日常生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使学生透过这种例子,可以较容易地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使学生学习知识(价值)与生活态度、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所以,这个“例子”是学科中的重点,是反映整体的镜子。学生借助于这些例子的学习以理解普遍性的东西。须知,新课程的国家教材经权威部门审批,相对而言,它是同类教材的优中选优,是实现新课标难以替代的教材,它不是权威,但有权威的价值地位。所以,若把教材是例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习惯的、一般的、无足轻重的理解的水平上,必然会使新教材在认认真真的过程中完全落空。

3.有人认为,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

我们要走出往日视教材为“圣明”,迷信教材的神话式怪圈,但绝不能因此得出新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的结论。因为新课程标准规定并要求新教材既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经典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课程内容的共同基础部分,又突出了为适应每位学生发展的不同基础部分,两者结合较好地使教材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未加审视在课前便主观笼统地断定新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难免会对新课程新教材任意加以取舍,并严重破坏新教材的内容完整性、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性,而将必须完全接受的内容范围人为地加以缩小而徒增新课程实施的混乱。

由上可知,当前高中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应有态度、对课程意识的科学更新之任、对新课程(教材)的法赋之责等均需正确地加以强化,科学地加以确认。如此,就必须明确地提出并要保证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的这一课程实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二、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的主要理论依据

1.课程与教材的知识基础性与统一性

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制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及其编写的教材,一定要体现或反映国家对高中阶段的学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这种国家意志。主要表现为国家关注的是课程与教材的知识基础性与统一性。追求这种共同统一为的是保证所培养的人的共同特质,它不可能照顾具体区域与学校的差异性,并且从人材培养角度看,也不必过于高估这种差异的需要与价值。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就必须使之成为支配新课程实施者的思想和行为依据,是不可违抗的精神力量,它实际具有法的性质与作用。所以,国家教育权力部门一再强调“要把课程方案钻研深透”,课程实施要“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精神”,要保证每个学生达到上述课标国家规定的共同基础。换言之,国家课程具有的这种统一性、共同性在执行上具有强制性,对国家课程绝不能任意地或一刀切似的因地而变,因校而异,因人而改。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首先必须是执行,在执行的前提下实施、开发。

2.课程实施应走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相结合的道路

课程实施者应“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按照课程设计者建立起来的程序和方法等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教育专家依据以往教材实施倾向问题,总结出忠实取向存在注重传授知识专一、注重学习结果、注重认知目标、注重应试技巧训练,轻视学习过程、轻视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轻视情感目标、轻视学生全面发展、轻视学生交流、合作与主动参与等种种弊端。殊不知,这些弊端主要是由以往教材这种取向对象自身问题所决定的,而主要不是忠实取向行为模式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问题。新课程与教材与以往课程与教材相比已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针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转为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与以往课程多由学科构成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而是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设置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以往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新课程则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课程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纪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等等。新课程设计的这些内容、方法、要求和程序乃是新课程的生命,但均依赖于课程实施者是否重视并采取忠实取向来决定。我们不能认为以往课程的忠实取向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忠实取向时也一定存在。特别在新课改的初期阶段,如果根本否定而放弃新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势必会带来意外的混乱,会给对于已经习惯采用忠实取向的大多数教师造成举步维艰、束手无策之困。当前,我们只能创造条件,倡导实施由忠实取向走向与创生取向相结合之路。过早地推行创生取向、舍弃忠实取向,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不能成立的。

必须指出:如果我们真要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就必须要始终坚持个性化发展只有在同普遍性、共性因素的关系中才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必然包含有普遍性的东西,这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拥有作为人格主体所不可或缺的国民教养的基础,形成旨在人的普遍性能力之个性化实现的发展力,并使之实现的主体,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处理好的课题。只有提高对国家课程执行力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才能有利于解决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均衡,统一性与个体差异性的和谐。

三、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遇到的主要问题

1.“大胆怀疑”与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大胆怀疑论出现在当前教育报刊上的观点主要是:“要对现有的一切结论……敢于评判,敢于说不。”认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熏陶出“心智健康、人格独立、精神明亮的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地对教材质疑”等。在这种舆论影响下,对中国古代很好的一篇神话《愚公移山》从根本上加以曲解,说什么“愚公移山是不对的,是不合理的”等。所以,有人严正指出这样质疑包括国家课程(教材)在内“基本是失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使其富有个性地学习,却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改为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以说敢于说“不”与积极的探索精神是有距离的。大胆质疑并不等于积极的探索精神;积极的探索精神绝不是简单的大胆质疑。毛泽东同志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鲁迅说: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就是缺点。无疑要有疑,有疑要无疑,两者任何偏废都会有害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态度。

2.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与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

不可否认,国家课程目标都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教师的多次分解才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况且,它所规定的目标的合适性程度、可行性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等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实践才能加以体现。照本宣科、教材搬家等行为是绝对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国家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强调:学校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也就是要根据学校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新课程做出科学的、必要的调适,使国家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笔者认为,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的倡导者有违上述之意,甚至有违创造性实施之规。

(1)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其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但倡导者没有强调这种调整不能有损国家课程的大目标或另树与国家课程大目标无关的非补充性的他目标等。

(2)学校教师可以按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特点及需要组织实施学校课程标准,但倡导者没有强调应以高中课程基础较高的统一要求的实现为前提。因为不这样,在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过程中将难保全体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难保每一个学生共同需要的实现。

(3)国家课程所坚持的学生共同需要与学生个别化需要的关系是复杂的:既有两者需要是一致的,或者是相应的,两者需要之间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对立);也有个别化需要与共同需要没有直接关系,这就要有将个别化需要转化为共同需要的允许因素。但倡导者没有细化学生需要的合理性、合情性程度加以区别对待,而是一概强调根据学生需要与学校需要而进行国家课程活化,这就难免使活化的结果既有对共同需要的补充、丰富或支持的可能,也有对共同需要的破坏和否定的可能。

(4)假如必须坚持将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那也应是因校、因本、因具体内容有别,而不能将普遍的、所有的国家课程都要活化为校本课程。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与其说是“活化”,而不如说是“扼杀”,这一点,倡导者根本没有强调。

(5)倡导者只重视通过教材变更、重组、改造等方式将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但他们没有强调“活化”行为首先要“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精神,要把课程方案钻研深透,方案包含很丰富的内容。”

这样,在无明确、全面而坚定的思想指导下的国家课程在活化过程中就难免被异化。因为:由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等研究制订的,着眼于国内全体学生共同需要的课堂教学目标能由教材内容推知的这种确定性、共同性、规范性优势,将被转化为校本课程所强调的根据学生行为表现而制订的不确定性、非共同性、不完全规范性;将国家颁布的课时决定的全体学生大体同进度、同课始、同课终的有序管理将转化为校本课程所倡导的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而制订的进度非统一性,随时可以跳跃或重复的随机管理,须知,现实的课堂管理,既不要完全刚性的有序管理,也不要完全弹性的随机管理,而是两者结合取其长的管理;将教师现阶段的职责主要还应是依据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基本“忠实取向”转为校本课程所倡导的基于学生表现而对教材进行修正设计的调适取向,这虽有方向上的可取性,但现阶段难以普遍实行。总之,不加区别地将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必将使不应失去的国家课程传统优势渐渐消失,不应淡化的学生共同需要渐渐转淡,由于校本课程的补充地位发起冲击而使国家课程核心地位不保。所以,先期实验者强调校本课程范围限定在选修Ⅱ、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其他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具体内容,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四、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的其他问题

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关键在于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为此,必须在围绕打好共同基础上狠下功夫。因为,共同基础是基本的、必要的。共同基础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所以,大多数的国家课程的这种共同必修课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规定在60%左右。只有在基础较高的统一要求大体落实的前提下,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机会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其实,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学生群体实际以及当地社区发展等均不能脱离国家对所有学生提出的共同要求及其认真的落实。忽视教学的普遍的统一要求,与忽视学生多样的具体的个性发展都是有违国家课程的改革精神。所以,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既要强调需要的共同基础与统一要求的落实,也要在校本课程自身范围内更加强调个性发展的个体合理需要的多样性满足。

此外,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更要关注教师专业能力能否支撑这一现实的决定要素。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学校中年骨干教师比例明显偏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很多教师依然处于彷徨、迷失状态,一些灌输式培训能够唤醒教师的内在动力也还是一个疑问,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否适切地发生质的变化,谁也说不好。在这种背景或已有条件下,要求教师具备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或要求教师马上具备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种种能力,即要求教师从课程的“消费者”转为“生产者”,从教书匠转为“研究员”,从是学生“点菜者”转为是学生“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为“指导者”,从“独奏者”转为“协奏者”,从“执行者”转为“决策者”等,谈何容易。更何况教师目前在惰性心理、逆反心理、求全心理、观望心理的支配下,对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这个全新的概念,既缺乏应有的心理认知,也缺乏实际的参与愿望,并且这也不是专家们一研究就马上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是一个过程,只能在执行中提高,在提高中执行;执行是现实的问题,提高是愿望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任何外在力量都是代替不了的,只有靠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才行。

篇5:浅谈如何提高企业执行力

浅谈如何提高企业执行力

作者:陈科

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3期

摘 要:“没有任何借口,不折不扣拿到结果的能力就是执行力”。在我们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何提高执行力、做最好的执行者是所有企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文章从注重细节、敢于担当、接受任务不走样、执行任务不打折、拒绝“推拖空”、用心做、要执行更要创新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只有提高执行力才能做一名好的管理者这一观点。

关键词:管理工作 最好的执行者

近日,聆听了深圳科略教育集团企业执行力训练师黄智振老师关于企业执行力的讲座,对执行力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没有任何借口、不折不扣拿到结果的能力就是执行力,更加明白了一个团队的执行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个别企业存在的制度执行状态模糊、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职工情绪低落、信心不振、效率低下,工作职责不清,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目标任务总是不能按时完成等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执行力。如何提高企业执行力,如何做最好的执行者,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管理服务而言,管理服务工作不像生产企业那样有固定合同计划和严格时间要求,部门领导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根据管理现状,结合服务对象的要求以及任务的轻重缓急,预先做好计划和安排。在服务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和责任,才能把服务工作做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执行力、做最好的执行者、做到“期望二,做到十”这就要求职工不仅要做好,更要超出领导的期望。因此必须更加注重细节,树立一种严谨些、再严谨些,细致些、再细致些的工作作风,改变心浮气躁的毛病,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工作。“要想成为领导格外重视的员工,就要超出领导的期望;领导想到的你要想到,领导没有想到的你要帮他想到”。

二、敢于担当

任何岗位都是责任与权利并存,不能承担责任的人就不能够享有与之对应的权利,逃避责任就是逃避权利。不要妄想没有付出就有收获的结果,如果希望享有权利,那就先负起该负的责任。世界上没有不必承担责任的工作,工作就意味着责任。而且,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肩负的责任就越重。没有责任心的人永远都担不起重任,也就没有资格去羡慕别人的权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生工作失误的时候,不能消极逃避,而是应该反省自己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弥补过错。只要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敢于担当,错误不仅不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反而会成为我们不断成长进步的灵丹妙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错误也不例外,关键就在于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它,以怎样的态度去处理它。

三、做到接受任务不走样

做到执行不走样并不难,接到任务之后先要想一想领导为什么要我做这件事、为什么安排我而不安排其他人、时间节点是什么、如何才能按期圆满完成等等。如果脑子里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拖拖拉拉不能如期完成,要么敷衍了事胡乱应付,甚至是领导想东自己做西,执行出来的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现实中这样的因责任心缺乏不能很好地执行领导决策而导致工作失误的反面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我们必须能全面深刻领会领导意图,学会先复述再执行、先思考再执行、先规划再执行,避免执行的盲目性,做到接受任务不走样。

四、执行任务不打折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这是世界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的一句话。可能很多人会不解,失败和放弃有什么区别?没有经过努力就不做了,那叫放弃。而失败则是我们已经全力以赴,该做的全部都做了,该尝试的办法都已经尝试了,但结果还是不理想,这时候可以心甘情愿地接受,因为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就无怨无悔了。

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完不成任务就找客观理由,不是不折不扣地去努力,而是推三阻四地去应付。要想在执行中不打折扣,就必须做到三点:一是遭遇困难决不放弃,二是执行不圆满决不满足,三是无人督促自我督促。

五、拒绝“推、拖、空”

拒绝“推、拖、空”,完成任务变轻松。很多人为什么喜欢推诿?原因无非是两条:一是嫌麻烦,二是怕承担责任。有了这样的心态,就算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都不愿意做,是典型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都恨不得所有的事情推给别人做,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别人担。而最好的执行者,就是要脚踏实地、雷厉风行、勇于担当,绝不能推诿扯皮,既然问题出现了,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去解决。拒绝“推、拖、空”是追求完美执行力的保障,我们要牢记责任,培养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毅力,努力做到决不推诿、决不拖拉、决不空浮。

六、用心去做

用手做只能保证“做了”,用心做才能保证“做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自己关心的事,我们会时刻惦记,用心琢磨。反过来,如果是对自己不关心的事,哪怕它天天都在你眼皮底下出现,你还是会视而不见。有的人常常犯这样一个毛病:不管自己对事情有没有把握,说干就干,但是干出来的结果,往往很糟糕,小则吃力不讨好,大则给单位造成想象不到的损失。说干就干,从不拖拉的角度讲,的确值得肯定,但永远要记住:就算是能力再强的人,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拿得准。心中有疑惑、不能确定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作主张,闷头就做。

所以不仅要做更要用心去做,做最好的执行者必须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拿不准的事问好再做;第二,第一次的事想好再做;第三,再次做的事固化优化再做;第四,多方面要求的事沟通协调后再做。

七、执行更要创新

为什么很多时候执行的效果会不尽如人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接到任务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好烦人,整天不是做这个就是做那个,真不想做”;“事情都成堆了,赶紧做完拉倒”;“无所谓,拖一拖再说”等等。一有这样的想法,必然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马虎,不是想着如何尽善尽美,而是想着如何省事,应付过去;二是不主动去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更好、更到位。最好的执行者不是应付式执行、而是负责式执行;把公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让创新力与执行力结缘。

除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更要想一想“我还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更完美?”这就叫创新。真正的执行力就是要创新地执行领导决策,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有认真对待每一项管理和服务,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一丝不苟地去贯彻、创造性地去执行,员工的凝聚力才能大大增强,企业的利益才能实现最大化,员工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篇6:浅谈企业如何提高执行力

对执行力的认识、执行力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实现快速发展,除了企业的决策层要不断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制定出好的战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施这一战略的执行力。台湾著名学者汤明哲指出,一家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40%靠执行力,其余的30%靠运气。由此可见,执行力对于企业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提高企业执行力就是将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进行合理运用,从而达到战略规划的实现和改进。

健全的人员流程首先是准确而深入的评估每位员工; 其次、是提供一个鉴别与培养各类领导人才的架构,以配合组织未来执行策略的需要;

第三、则是充实领导人才储备管道,以作为健全接班计划的基础。

一个好的战略规划应该准确界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定位,并让企业得以朝这个方向移动。战略流程界定了企业希望行进的方向,而人员流程则界定哪些人该参与其中,至于运营流程则是为这些人员指明路径,并将长期的产出切割成短期目标。为达成这些现时现地的目标。企业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执行者付诸实际的行动,若执行力不佳,那么无论多么理想的计划都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要提高执行力,首先领导人要有强的执行力,要成为执行型的领导,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下属工作人员增强责任感,提高执行力,这是增强团队执行力的保障。执行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更体现在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上,它无时不在影响着每个部门、每个环节的工作。那么,如何提高执行力,我个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要使企业的目标、策略和各项制度让全体干部职工有认同感。

这样,才能激发大家对提高执行力的激情,使其发挥内心深处最大的潜能,用良好的心态,愉快乐观的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来成就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努力创造出一流的业绩。《三》、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合理的奖惩制度来激励。制度和规定是为规范员工的行为而制订的。因此,只有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管理制度,才能增强管理的公平性,使每个人的执行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篇7:浅谈如何提高团队执行力

我很庆幸在新冶钢工作,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司发展带来的经营结果,每当回起公司的光辉发展历程,我深深的体会到,湖北新冶钢能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乃至取得今天的辉煌成果,固然离不开每位领导者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正确决策,更离不开为之奋斗并在工作实践中提高执行能力的人们。

那么,我们今天在新冶钢总经理部的正确带领下,又如何来提高团队的执行能力,保证公司做大做强并可持续发展呢?我们知道,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大气候,只有适应于大环境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公司正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才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公司在做好生产经营的同时,更注重修炼“内功”,以优质产品和服务的理念回报社会,以提高团队的执行能力使自己在黄石这块沃土上跃马扬鞭,纵横驰骋。

七年来,公司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自上而下举办了各类学习培训,公司所有举措,旨在提高团队执行能力,以便高质量、高标准贯彻公司战略目标,把公司各项流程运作好,忠实践行伟人的嘱托“办大办好”,深刻体现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发展思路。提高执行力的学习和培训活动,是打造企业文化、建成最具核心竞争力特钢企业的客观需求,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举措。回顾学习培训的体会,结合自己多年工作体验和感想,我就如何提高团队执行力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

要提高团队执行力,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就是把目标变成结果的行为,所谓的执行力就是为了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企业把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提高操作能力,把目标转化为最佳结果,发挥好预定目标的最佳效益。那么,如何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执行环境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团队的任何一项举措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执行环境。环境影响人的行为。战争年代,英勇的革命战士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坚 1

决执行党的决定和战术安排,去掉自己的私心杂念,上下同心协力,抛头颅、撒热血,最终战胜生与死的考验,取得战争的胜利;相反,敌人之所以以失败告终,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指挥官决策不高明,战术不灵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执行环境,打起仗来,军心动摇,阳奉阴违,将士不用力,甚至贻误战机,从而招致失败的命运。

二、打造学习型团队,不断提高团队素质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提高团队执行力也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应该不断的为自己的团队输送新鲜血液和营养,永葆团队的青春活力,那么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又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要培养爱岗敬业的团队。

人们常说,既来之,则安之。人的一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不可能只从事一项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团队的每一位员工热爱本职工作,勤于钻研,熟练掌握工作流程,与公司、团队同呼吸共命运,形成团队的合力,提高团队整体工作效益。

(二)要培养和建立有组织能力的团队。

建立有组织能力的团队是提高执行力至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公司的每一项决定或日常规章制度都要靠团队去组织实施,一个组织涣散,没有凝聚力和没有良好操作能力的团队又怎么能够去提高执行力呢?没有执行力或执行力不到位就会导致工作被动,完不成公司预定的目标,甚至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产生巨大的无形损耗。理解和掌握制度的内涵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周密计划,科学安排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提高团队组织能力还必须要求团队的每一个人在任务面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队合力越大,执行力越强;反之,合力越小,执行力越弱,斥力和内耗是影响执行力的天敌,我们在工作中要团结同事,以身作则,整体推进,这样才能众志成城,真正提高团队的执行力,把各项任务完成得有声有色。

(三)要打造务实奋进的团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多么美好的愿望和周密细致的组织计划,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行动上。没有执行力就没竞争力,执行对于公司来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更是团队的共同行为。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以身作则,务实奋进,整个团队才能更好的执行每项工作。光有务实的工作作风还不够,个人和团队还必须具有职业化素养,在工作中既坚持原则,又积极主动;既承担责任,又遵守制度,以良好的心态去执行好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四)要有建成最具核心竞争力特钢企业和敢于创新的思维。

建成最具核心竞争力特钢企业是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具体表现,执行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力求做得最好,达到或超越预期目标。有了最好的“愿景”,就会激励自己更好的发挥自己与他人的潜能,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今年以来,公司扎实推进机制创新,各项管理不断加强。一是对经济责任制进行调整,更具个性化。二是成立了炼钢事业部、炼铁事业部,在事业部制的推行有新进步。三是开展“学兴澄、找差距”活动,生产对标挖潜基础上,进行工作上、思想上的“对标挖潜”。诚然,提高执行力的行为又能反作用于我们的制度建设,任何制度都不是一建制度就完美不变,只有通过提高执行力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的完善公司的各项制度。在执行工作中要发扬“亮剑”精神,明知有困难,也要坚决去执行,在执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样才能确保公司的的各项战略决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积累成功经验是提高执行力的动力源泉。

我们做任何工作,要善于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动力源泉。这种动力才能真正有益于执行力的不断提高。

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断提高团队执行力的根本保证。

一个成功的企业百分之五十的成功要靠长期贯彻执行力,执行需要素质,素质来源于文化建设。美国公司的平均寿命之所以远远大于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的执行力强,他们的企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高素质、高效率的团队会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决定企业灵活的实施经营策略,掌握了市场主动权。从市场的变化中寻求和把握机遇,积极探

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季度,针对国内钢材生产需求旺盛,公司提出了“大炼钢铁,满负荷高产”的指导思想,加大关键品种生产,压缩库存,快产快销,满足了销售需要。二季度,国内钢价开始回调,国际市场逐步回升,公司相应制定了“国内销售锁量锁价,加大出口稳定均价”的营销策略;供应则 “调整结构、控制采购、压库避峰”,取得了突出的降本成果。从上半年总体情况看,公司准确判断市场,销、产、供密切配合,较好地把握了瞬间即逝的机遇,规避了市场风险,从中赚到了效益。

篇8: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

1 执行力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市场开拓力度的不断加大, 国有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外部市场也越来越大, 在执行力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工作不到位、不严细、不适应的状况时有发生, 职工队伍的执行力也出现了滑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思想意识薄弱, 被动执行

工作没有主动性, 工作上职责不清, 落实不到位、结果不落地, 推诿扯皮现象多, 能少干则少干, 能推则推, 遇到困难时缺少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干好工作的敬业精神, 没有创优争先的意识, 只求工作过得去, 有困难、有问题上交, 职工队伍缺少危机感, 不作为现象很多, 没有真正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做。

1.2 责任意识不强, 低效执行

没有时间观念, 抓工作浮在表面, 标准不高, 只求过得去, 做事事倍功半。不严格、不认真落实执行标准、执行工艺和执行制度, 抓责任制度落实、抓制度管理不到位, 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无视规章制度、工艺纪律, 老好人现象严重, 劳动纪律普遍较差, 迟到早退成为了普遍现象, 有事不请假也成为了习惯。

1.3 管理能力欠缺, 形式执行

应付, 做表面文章, 说起来豪言壮语, 干起来轻轻细雨。管理不严格、不仔细、不认真, 有的工作人员不会抓管理, 缺少管理办法, 有的不抓管理, 只求应付了事, 抓管理没重点, 各项管理工作没有紧紧围绕效率和效益去抓, 平均成绩差、错误多, 没有把企业利益当成个人利益去维护。虽然这些是个别现象, 但是, 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其严重。

1.4 沟通协作不够, 我行我素

部门与部门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协调不够, 信息沟通差, 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能力差, 各干各的事, 没有将企业当成自己的家, 没有把企业发展当成是全体职工的共同目标。同时, 大部分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 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2 提高执行力的方法和措施

提高职工队伍的执行力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要想提高职工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增强企业竞争力, 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抓好思想教育, 查找自身问题

这一点是提高职工队伍执行力的基础。每个人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照先进, 认真查找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好的传统作风发扬继承了多少, 又丢掉了什么, 查找工作中还有哪些薄弱环节, 还存在哪些不落实、不到位的事, 查找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是否走样, 还有哪些需要补充和完善, 反思自身的行为与标准要求是否一致, 查看是否还存在主人翁意识, 工作中有没有尽到责任, 职责履行得如何。

2.2 加强沟通合作, 增强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这一点是执行力的根本。总体来说, 职工队伍是好的, 但是, 却有个别同志在难事、烦事面前不愿承担责任, 不敢承担责任, 也不敢负责。大多数人总是习惯遇事“找领导”, 名义上是请示汇报, 其实就是推脱责任, 没有担当的勇气和能力。岗位与岗位、部门与部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所以, 必须要发挥好整体功能, 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成绩。

2.3 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

这一点是执行力的重点。要想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 增强其示范性和带动力, 最关键的就是要抓好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 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大趋势, 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绩和干部评价制度以及标准和方法, 全面、科学、正确地评价政绩, 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和能力强的干部放在关键岗位。

2.4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职工队伍的执行力是要用绩效考核来衡量的, 要从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等方面做出正确的评价。鉴于此, 可以将考核分为两部分, 即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 遵循“一级考核一级、突出重点、控制过程、科学规范”的原则。另外, 要对职工队伍实行常态化、动态化量化考核, 让其贯穿于整个年度。同时, 绩效考核的得分要与奖金分配挂钩, 以此作为奖金分配的依据, 从而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执行力。

3 科学构建企业执行力文化

要想在企业内部构建一种执行力文化, 让执行力成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目标, 那么, 企业领导者就要对执行力有足够的认知, 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道理很简单, 执行是需要耐心和恒心的, 也就是说, 耐心有多大、恒心有多大, 执行力就有多强。因此, 企业领导者对执行力的认知程度决定了执行力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执行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良性发展方向, 它可以直接改善发展的速度, 也可以直接提升改革品质, 最后从量变中实现质的提升。执行力的根本在人, 而企业的核心也是人, 所以, 提高企业执行力的基础就是从人出发。如何提升企业执行力, 打造企业“执行力”文化?要解决此问题需重视以下几点。

3.1 基层员工是基础

基层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而提升员工执行力的根本是管理。员工的能力怎样?员工之间是否可以团结协作?员工遇事是否会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个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中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是企业执行力文化是否能长久的基础, 也是执行力能否有效落实的基石。职责的清晰程度、流程的通畅效果、信息的准确性, 以效果为目标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建立,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企业各层面的执行力, 而最基层员工的执行力表现就是对企业执行力是否完善的最好检验。因此, 强调和提升基层员工执行力文化是企业领导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为从根本上、细节上就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中层管理的能力和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只有基础牢固了, 许多小事才会消除在基层、萌芽状态, 企业也会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越走越好。总的来说, 提升基层员工的执行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企业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有力保障。由此可见, 提高企业基层员工的执行力是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3.2 中层是关键

对于企业执行力的判断, 关键在于中层。中层是企业的中流砥柱, 是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桥梁, 在企业中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协调的作用。但是, 企业中层干部形式主义盛行, 在企业中只是担当“传话筒”的角色, 在上传下达中有的甚至连任务的目的、要求都没有讲明白, 所以, 在这个过程中, 其自身的执行力就打了折扣, 更不要说给员工指导工作、协调解决问题了。在这样的氛围中, 执行力又如何呢?如果所属员工意愿不高, 士气低落, 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工作敷衍了事, 那么, 这样的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又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反之, 如果中层领导在教导所属员工的过程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积极工作带领大家一同想办法, 调动大家或部门质间的参与性, 那么, 在这样和谐的工作环境中, 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一定会呈现繁荣之景。因此, 中层的执行力是企业的关键, 它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命运, 对上, 他是领导的左膀右臂, 良好的执行力能够让高层领导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决策;对下, 他又是员工的标榜。

3.3 高层是核心

在企业中, 高层是决策者, 会为企业提出战略性的指导, 给部属方向性的指导, 就像航船中的舵手, 是企业的核心。他们不仅是中层领导, 还是整个企业的领导, 其关键性毋庸置疑, 所有员工和部属都在“看”高层领导的动作, 领导做得好, 我跟着做, 领导不做, 我也不当出头鸟, 所以, 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高层办事不主动承担, 所带部属一定会效仿学习, 相互推诿;如果高层每天上班就是端茶、看报、打电话, 部属也一定善于溜须拍马、不谋事。反之, 如果领导工作正派, 雷厉风行, 部属在落实执行力上也一定会养成遇事速战速决的习惯, 并且能够保证质量、高效完成;如果高层可以科学管控项目, 实时跟进, 那么, 部属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干劲十足, 不甘落后。我们说, 基层看中层, 中层看高层, 如果作为决策层的高层领导为了提升执行力, 凡事都过问, 凡事都参与, 那么, 高层做了中层的事情, 中层就形同虚设了, 这样, 对于企业真正需要决策的战略发展方向的事, 他们就没有精力去办。企业的决策一旦削弱, 其后果不可估量。由此可见, “执行力”不是一句口号, 它不能通过熟记于心改善企业的本质问题。执行力是一种艺术, 需要领悟它的精髓, 把一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通过具体的行动, 相互间的感染积极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并加以执行落实, 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正道。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提高国企职工队伍的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从宏观到微观、从部分到整体多角度分析、多层面试行, 企业各方面、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努力, 才能真正提高国企职工队伍的执行力。

摘要:在实践过程中, 大多数国有企业缺乏执行力, 导致其执行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制度方面的问题, 比如激励制度、督导制度和考核制度等的不完善, 也有管理者和执行者本身的问题, 比如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等。但是, 最重要的是在企业内没有形成一种执行力文化, 使执行成为了一件无足轻重和不痛不痒的事情。企业的发展要靠职工队伍出色、高效的执行力来推动, 如果没有出色的执行力, 再完美的发展战略也只是沙盘上的蓝图。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提高国企职工队伍的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国有企业,职工队伍,执行力,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国雄.论公共政策执行力[J].探索与争鸣, 2007 (6) :9-11.

[2]黄忠华.公共政策与政府执行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3) :12.

[3]莫勇波.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路径选择基于制度创新角度的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6) :63.

[4]周国雄.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制度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 (08) :15.

[5]陶学荣, 吕华.政府政策执行力与公信政府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09) :34-35.

[6]徐江雁, 王志云.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提升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1) :7-10.

上一篇:浪荡江湖下一篇:小学教师节校园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