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2024-04-13

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精选6篇)

篇1: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的通知

司发通〔2014〕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司法厅(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监狱管理局、卫生局:

为了正确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保障暂予监外执行工作严格依法规范进行,按照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制定了《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对于实施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请分别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生计生委。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4年10月24日

暂予监外执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暂予监外执行工作,严格依法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根据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刑罚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对罪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分别由下列机关决定或者批准:

(一)在交付执行前,由人民法院决定;

(二)在监狱服刑的,由监狱审查同意后提请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批准;

(三)在看守所服刑的,由看守所审查同意后提请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对有关职务犯罪罪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逐案报请备案审查。

第三条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其居住地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第四条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的生活、医疗和护理等费用自理。

罪犯在监狱、看守所服刑期间因参加劳动致伤、致残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其出监、出所后的医疗补助、生活困难补助等费用,由其服刑所在的监狱、看守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已经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患有属于本规定所附《保外就医严重疾病范围》的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的。

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第六条对需要保外就医或者属于生活不能自理,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可能有社会危险性,或者自伤自残,或者不配合治疗的罪犯,不得暂予监外执行。

对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罪犯适用保外就医应当从严审批,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严重疾病,但经诊断短期内没有生命危险的,不得暂予监外执行。

对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因违法违规被收监执行或者因重新犯罪被判刑的罪犯,需要再次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从严审批。

第七条对需要保外就医或者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累犯以及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罪犯,原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或者无期徒刑的,应当在减为有期徒刑后执行有期徒刑七年以上方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原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原判刑期三分之一以上方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

对未成年罪犯、六十五周岁以上的罪犯、残疾人罪犯,适用前款规定可以适度从宽。

对患有本规定所附《保外就医严重疾病范围》的严重疾病,短期内有生命危险的罪犯,可以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关于执行刑期的限制。

第八条对在监狱、看守所服刑的罪犯需要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应当组织对罪犯进行病情诊断、妊娠检查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鉴别。罪犯本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也可以向监狱、看守所提出书面申请。

监狱、看守所对拟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核实其居住地。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

监狱、看守所应当向人民检察院通报有关情况。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监督有关诊断、检查和鉴别活动。

第九条对罪犯的病情诊断或者妊娠检查,应当委托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医院出具的病情诊断或者检查证明文件,应当由两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共同作出,经主管业务院长审核签名,加盖公章,并附化验单、影像学资料和病历等有关医疗文书复印件。

对罪犯生活不能自理情况的鉴别,由监狱、看守所组织有医疗专业人员参加的鉴别小组进行。鉴别意见由组织鉴别的监狱、看守所出具,参与鉴别的人员应当签名,监狱、看守所的负责人应当签名并加盖公章。

对罪犯进行病情诊断、妊娠检查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鉴别,与罪犯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医师、人员应当回避。

第十条罪犯需要保外就医的,应当由罪犯本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提出保证人,保证人由监狱、看守所审查确定。

罪犯没有亲属、监护人的,可以由其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原所在单位或者社区矫正机构推荐保证人。

保证人应当向监狱、看守所提交保证书。

第十一条保证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愿意承担保证人义务;

(二)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三)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四)能够与被保证人共同居住或者居住在同一市、县。

第十二条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保证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协助社区矫正机构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法律和有关规定;

(二)发现被保证人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变更居住地,或者有违法犯罪行为,或者需要保外就医情形消失,或者被保证人死亡的,立即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告;

(三)为被保证人的治疗、护理、复查以及正常生活提供帮助;

(四)督促和协助被保证人按照规定履行定期复查病情和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告的义务。

第十三条监狱、看守所应当就是否对罪犯提请暂予监外执行进行审议。经审议决定对罪犯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在监狱、看守所内进行公示。对病情严重必须立即保外就医的,可以不公示,但应当在保外就医后三个工作日以内在监狱、看守所内公告。

公示无异议或者经审查异议不成立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填写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连同有关诊断、检查、鉴别材料、保证人的保证书,提请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已委托进行核实、调查的,还应当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的调查评估意见书。

监狱、看守所审议暂予监外执行前,应当将相关材料抄送人民检察院。决定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将提请暂予监外执行书面意见的副本和相关材料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提出书面意见。

第十四条批准机关应当自收到监狱、看守所提请暂予监外执行材料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以内作出决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以内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送达监狱、看守所,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原判人民法院和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应当上网公开。不予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以内将不予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送达监狱、看守所。

第十五条监狱、看守所应当向罪犯发放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及时为罪犯办理出监、出所相关手续。

在罪犯离开监狱、看守所之前,监狱、看守所应当核实其居住地,书面通知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并对其进行出监、出所教育,书面告知其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应当遵守的法律和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罪犯应当在告知书上签名。

第十六条监狱、看守所应当派员持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及有关文书材料,将罪犯押送至居住地,与社区矫正机构办理交接手续。监狱、看守所应当及时将罪犯交接情况通报人民检察院。

第十七条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申请,看守所可以将有关情况通报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罪犯的病情诊断、妊娠检查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鉴别,由人民法院依照本规定程序组织进行。

第十八条人民法院应当在执行刑罚的有关法律文书依法送达前,作出是否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写明罪犯基本情况、判决确定的罪名和刑罚、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依据等,在判决生效后七日以内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送达看守所或者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和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决定不予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在执行刑罚的有关法律文书依法送达前,通知看守所或者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并告知同级人民检察院。监狱、看守所应当依法接收罪犯,执行刑罚。

人民法院在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前,应当征求人民检察院的意见。

第十九条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被羁押的,应当通知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派员持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及时与看守所办理交接手续,接收罪犯档案;罪犯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由社区矫正机构与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办理交接手续。

第二十条罪犯原服刑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回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原服刑地的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由其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刑满释放等手续,并及时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

第二十一条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掌握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身体状况以及疾病治疗等情况,每三个月审查保外就医罪犯的病情复查情况,并根据需要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第二十二条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因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侦查机关应当在对罪犯采取强制措施后二十四小时以内,将有关情况通知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裁定生效后,及时将判决、裁定的结果通知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和罪犯原服刑或者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

罪犯按前款规定被判处监禁刑罚后,应当由原服刑的监狱、看守所收监执行;原服刑的监狱、看守所与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不一致的,应当由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收监执行。

第二十三条社区矫正机构发现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依法应予收监执行的,应当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报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应当进行审查,作出收监执行决定的,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原服刑或者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原判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发现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依法应予收监执行而未收监执行的,由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同级的人民检察院向决定或者批准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检察建议。

第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时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由居住地公安机关送交看守所收监执行;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时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上的,由居住地公安机关送交监狱收监执行。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原服刑或者接收其档案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监狱、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后,应当将收监执行的情况报告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并告知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原判人民法院。

第二十五条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在逃的,由罪犯居住地县级公安机关负责追捕。公安机关将罪犯抓捕后,依法送交监狱、看守所执行刑罚。

第二十六条被收监执行的罪犯有法律规定的不计入执行刑期情形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在收监执行建议书中说明情况,并附有关证明材料。批准机关进行审核后,应当及时通知监狱、看守所向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依法对罪犯的刑期重新计算作出裁定。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在决定收监执行的同时应当确定不计入刑期的期间。

人民法院应当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监狱、看守所,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七条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后,刑期即将届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在罪犯刑期届满前一个月以内,书面通知罪犯原服刑或者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按期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刑期届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解除社区矫正,向其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原判人民法院。

第二十八条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死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五日以内,书面通知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并将有关死亡证明材料送达罪犯原服刑或者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九条人民检察院发现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或者批准机关、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机构有违法情形的,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

第三十条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应当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核查。

第三十一条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有关机关、单位调阅有关材料、档案,可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有关机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人民检察院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组织或者要求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对罪犯重新组织进行诊断、检查或者鉴别。

第三十二条在暂予监外执行执法工作中,司法工作人员或者从事诊断、检查、鉴别等工作的相关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本规定所称生活不能自理,是指罪犯因患病、身体残疾或者年老体弱, 日常生活行为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的情形。

生活不能自理的鉴别参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GB/T16180-2006)执行。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洗漱、自主行动等五项日常生活行为中有三项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且经过六个月以上治疗、护理和观察,自理能力不能恢复的,可以认定为生活不能自理。六十五周岁以上的罪犯,上述五项日常生活行为有一项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即可视为生活不能自理。

第三十四条本规定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1990年12月31日发布的《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保外就医严重疾病范围

篇2: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我叫,性别,年龄岁,现住,单位及职业,联系方式,我愿向XX市看守所作如下保证:

监督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遵守下列规定:

一、积极治疗;

二、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居住地逃避管理;

三、不得做任何违法的事。

如发现罪犯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我即设法制止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如有违反,愿承担法律责任。

此致

XX市看守所

保证人:

篇3:论我国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管

(一) 公安机关执行不力

第一, 执行机制不健全。对于公安机关组织实施暂予监外执行的机构和人员, 以及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等等方面内容, 法律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从公安部到基层派出所, 没有任何一级公安机关设置有专门负责非监禁刑罚方法执行的机构, 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该工作。实践中, 较为负责的方式是公安派出所管片的民警捎带着对这些被判处非监禁刑的罪犯进行执行或者考察、监督。大多数地方的公安机关干脆连捎带管的人都没有, 在市、县 (不含市、县) 以上公安机关, 根本就没有将非监禁刑的执行纳入其视线之内。[1]执行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很难被有效监管;有些犯罪人不向执行机关报到而又重新走上犯罪道路;有些犯罪人暂予监外执行到期了而没有被收监执行;有些在暂于监外执行期间并没有积极进行治疗, 也没有接受思想和行为的矫正。正因为这些情况的实际存在, 使得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的监督教育和改造出现很大障碍, 使暂予监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 公安机关自身原因。实践中公安机关的任务已经相当繁重, 很难抽出足够的警力投入暂于监外执行工作。而且, 公安机关在主观上对于监外执行工作也不太重视, 认为暂于监外执行的罪犯都是老弱病残或者哺乳的妇女等等, 没有能力继续危害社会, 一般出不了什么大事。

第三, 各机关间的沟通协调不畅。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 由其负责对罪犯进行监督管理。同时, 行刑机关 (一般指监狱) 应该及时获知罪犯的监外执行情况。这两个机关必须得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 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期限是否已满, 暂于监外执行适用条件是否发生变化, 罪犯是否重新犯罪等消息相互通告。如果沟通协调不畅, 必然会影响到暂予监外执行工作的执行。实践中, 对犯罪人暂予监外执行后, 行刑机关经常不能及时了解罪犯情况, 因而无法及时对罪犯出现的特殊情况作出处理。比如骗取保外就医的, 疾病治愈或者病情基本好转可以收监的, 以自伤、自残、欺骗等手段故意拖延保外就医时间等, 都是因为执行机关和行刑机关之间缺乏畅通的沟通机制, 执行机关不能将上述情形及时通知行刑机关, 才导致这些情况的出现。

(二) 司法行政机关成为执行主体

如前所述,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不力, 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改变执行权限。公安司法机关应该是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已经分别承担了侦查、起诉以及审判的职能, 由司法行政机关来承担刑罚执行显得比较合适。司法行政机关本来就承担了比较多的刑罚执行工作, 由它来承担暂予监外执行的管理工作, 能够促使刑罚执行的一体化, 使执行资源更为合理的得到配置, 提高刑罚执行的效率。所以, 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应该统一由司法行政机关来负责。

《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工作, 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教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从上述国家实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精神来看, 司法行政机关应该是社区矫正的主管机关。社区矫正是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它指的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者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性, 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简单说来, 也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 而不对其实施监禁。推行社区矫正工作, 是充分运用社会机制, 整合社会资源, 加强对暂予监外执行等罪犯管理和改造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考虑在司法行政系统内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 负责各区域的社区矫正工作, 进行社区矫正执法检查, 承担对非监禁刑罪犯的具体执行、监督、考察以及教育改造工作。

二、检察监督不到位, 应完善监督机制

(一) 检察监督的不足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检察监督, 法律有一些相关规定, 包括了对暂予监外执行审批、执行环节的监督等, 但是这种监督还只是事后监督, 审批机关一般是在做出是否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之后, 再通知人民检察院, 因此人民检察院对此只能是进行事后审查, 一般来说在审查期间无法阻止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实施。“由于检察机关无法介入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批过程, 因而发现暂予监外执行错误的几率不大。而且往往在检察机关事后监督之时监狱或审批机关违法的危害后果已经发生, 罪犯已经处于监外执行之中, 因程序原因纠正错误所需要时间较长, 纠正的难度也相应增大。”[2]而且, 检察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向审批机关的不适当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提出书面的纠正意见, 并且对审批机关的再次决定进行重新核查。对于审批机关重新核查的结果, 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可以再次提出纠正意见。但是检察院的纠正意见到底具有怎样的法律强制力或者说约束力, 法律并没有给出最终界定, 因而检察监督的效果并不好。

(二) 监督机制的完善

1. 检察监督

上文中提到, 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主体应由公安机关转为司法行政机关, 在司法行政系统内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人民检察院对暂予监外执行实施的主要是事后监督, 如对社区矫正机构执法活动的监督, 对执法人员行为合法性的监督, 已经对暂予监外执行人员行为合法性的监督等等。同时检察机关要依法维护监外罪犯的合法权益, 发现各司法机关在暂予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工作中有违法情形的, 可以视情况以口头方式、发出检察建议书或者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方式, 督促和监督其及时纠正。

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 检察机关不仅要对执行机关进行监督, 还应该参与到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裁定过程中去, 实现对暂予监外执行决定过程的同步监督。应该有专人定期与监狱机关、看守所等机关进行沟通, 及时掌握刑罚变更执行情况。而且在执行期间, 检察机关应当对监狱、看守所的后续工作进行监督。包括监狱或者看守所是否与社区矫正机关沟通顺畅, 对于社区矫正机关要求收监或者续保的建议监狱或者看守所是否及时回应, 对罪犯是否进行定期考察等等。

这样, 检察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从原来的事后监督走向同步监督, 从原来的结果监督步入到过程监督, 从而能及时发现暂予监外执行中的问题, 有效实现法律监督。

2. 其他监督力量

单靠检察机关的监督是不够的, 需要借助其他监督力量, 构建起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体系。

被害人的监督。被害人参与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检察机关监督不到位的不足, 也对被害人积极防范自身利益有所裨益。被害人可以监督暂予监外执行对象, 具体内容包括对暂予监外执行对象日常行为情况的知悉权以及对于暂予监外执行对象具有收监情形时的申请撤销权。被害人的知悉权, 是指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罪犯是否在指定医院进行医疗、病情是否有所好转, 是否有其他社会活动, 是否因为特殊原因需要离开居住地等情况, 被害人均有权利通过一定的途径知悉。被害人可以向执行机关了解罪犯的上述情况, 也可以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及时报告。被害人的这种知悉权也就是一种监督权, 方便执行机关更及时地了解罪犯的行为, 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管。而被害人的申请撤销权, 是指被害人如果发现有应当收监的情况, 有权向执行机关反映, 使执行机关能够及时的报请裁判机关裁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是否收监执行。应该收监的情形包括, 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执行期间, 经治疗疾病痊愈或者病情基本好转, 怀孕的妇女流产或者孩子出生经过了一年的哺乳期, 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能够自己照料自己生活, 采取非法手段骗取保外就医, 罪犯的取保人失去保证资格和条件, 重新违法犯罪具有社会危险性等情况。如果被害人向执法机关的反映无效, 被害人可以直接向裁判机关申请撤销对罪犯的暂予监外执行。此时被害人应当提供必要的证据来证明, 由裁判机关来审查和决定是否终止对罪犯的暂予监外执行。

基层组织的监督。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生活在社会中, 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 对其最了解的, 应当是他们所处的基层组织或单位。基层组织或单位最为了解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和思想变化, 了解他们的改造情况。甚至他们有什么困难, 也多由基层组织或单位来帮助解决。基层组织或单位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改造, 对他们即将发生的一些违规、违法行为, 也多能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制止。所以, 基层组织或单位的监督和纠正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摘要:我国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 其执行不力, 应改由司法行政机关来执行, 设置相应的社区矫正机构具体负责监管。另外, 检察监督也不到位, 应加强检察监督, 同时依靠其他监督力量, 完善监督体系。

关键词:暂予监外执行,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检查监督

参考文献

[1]吴宗宪.非监禁刑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658.

篇4: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日益引起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历经多次修改。但从基层工作实践来看,该制度在法律规定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如交付执行难、收监执行难以及检察监督弱化等棘手问题,有必要对该制度的定位进行重新考量,并对相关病情鉴定、收监执行等程序加以规范。

关键词:暂予监外执行 制度完善

暂予监外执行,是我国对自由刑执行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近年来,越来越多“提钱出狱”案件的曝光和查处,引发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和社会民众的哗然,暴露出这一刑罚执行方式在制度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漏洞和缺陷。为此,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监狱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通过条文的增补或修改对该项制度进行了完善,中央政法委印发了《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意见》。2014年底,“两高两部”又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实施了《暂予监外执行规定》。应当说,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推出,对于规范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和程序,堵塞制度漏洞,防范司法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司法实践中,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拟结合基层检察实践遇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加以探讨,以期对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及开展相关实践探索有所裨益。

一、法规解读:暂予监外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

《刑诉法》等法律法规一方面对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决定和审批程序以及刑罚的变更执行等进行了明确,另一方面也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由事后监督改为同步监督,一改以往监督滞后的弊病。《暂予监外执行规定》则将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甚至政策文件中涉及暂予监外执行的规定进行了整合、细化和延伸,力求消除以往各项法规制度存在的散乱无系统、标准不统一、甚至规定之间相互冲突等问题。但百密难免一疏,法规本身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暂予监外执行期限未做要求

根据1990年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12条的规定,保外就医时间一次可以批准半年至一年。需要办理延长保外就医期限手续的,每次可以延长半年至一年。以往的实践中,监狱管理机关一般在第一次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时,给予罪犯半年的保外就医期限。半年后病情没有好转的,每次延长一年期限。

法院直接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此前没有规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期限、延长的期限及次数等问题进行限制。实践中各地法院做法不一,有些以一年为限,此后每次延长期限也是一年,有些法院则是不注明暂予监外执行期限,刑期即是暂予监外执行期,即所谓的“一决到底”。其依据多是法院内部文件规定,如上海市高院2008年制定的《关于上海法院非监禁刑刑罚衔接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对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在决定书中确定暂予监外执行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基于该意见的效力,一些法院未严格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

《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因2014年底《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的颁布实施而被废止,但其第12条内容并没有被吸收入新规定。而法院直接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期限问题,依然是空白。笔者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仅仅是行刑方式的变更,并不改变罪犯的身份,而且是暂时的,不具有永久性。《刑诉法》第257条第1款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罪犯刑期未满的,应当及时收监。”此间的“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即指诸如保外就医罪犯疾病好转或痊愈,生活不能自理罪犯恢复自理能力等。《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第21条、23条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每三个月审查保外就医罪犯的病情复查情况,并向批准、决定机关反馈。发现依法应予收监执行的,应当提出收监执行建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11条则要求,保外就医罪犯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也即是说,社区矫正机构判断保外就医罪犯是否病情好转主要依赖于罪犯本人提供的病情复查情况。这为罪犯伪造“病情尚未好转”的证明文件,继续逃避羁押监禁,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然有人会提出,即便此前《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有每年续保的规定,仍然有大量保外就医罪犯钻制度空子,开具虚假证明材料即能骗取续保,此规定有形同虚设之嫌。但有每年办理一次延长手续的要求后,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严格审查方式等途径去堵塞漏洞,增加骗保的成本和难度。而取消了期限限制,任由“一决到底”情况发生,无异于为罪犯消极治疗甚至不治疗,无故拖延监外滞留时间,直至刑期届满大开方便之门,严重损害了刑罚执行的公正性、严肃性。

(二)病情诊断证明难以判断

《刑诉法》第254条第4款规定,对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第9条对医院出具的病情诊断或者检查证明文件作了形式上的进一步要求。但法律规定并没有明确医院仅出具病情诊断证明还是应当对病情是否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出具证明文件。实践中,医院仅就罪犯看病的情况提供诊断证明,该证明仅是对罪犯患了什么病或可能患什么病等病情的客观描述,常常使用一些医学术语。至于是否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问题,对于监狱而言,尚且还有监狱医院这种相对专业的机构帮助监狱管理部门帮助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但对于法院直接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案件而言,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的办案法官却无从求助,只能根据诊断证明,对照《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的附件《保外就医严重疾病范围》中的疾病名称自行进行判断。[1]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对法官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增加了法官裁判的压力,存在判断失误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滋生了权力寻租的土壤,不利于暂予监外执行的正确适用。

同样,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面临着相同困境。检察官与法官一样都是司法人员,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仅凭诊断证明很难判断法院所作出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是否恰当。当然,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可以将诊断证明提交检察技术部门进行文证审查,帮助鉴定是否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但该鉴定结论是否为法院接受并采信仍有待商榷。实践中,法院不采纳检察机关鉴定结论的情况并不鲜见。

(三)检察机关同步监督方式不够明确

《刑诉法》吸收了部分地区检察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开展同步监督实践所形成的相对成熟的经验,将饱受诟病的事后监督模式变更为同步监督。该法第255条规定,监管场所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将书面意见副本抄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可以提出书面意见。但《刑诉法》未提及法院直接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暂予监外执行规定》则在第18条第4款创设性的提出了“法院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前,应当征求检察机关意见”的规定。

表面看来,该条规定似乎弥补了《刑诉法》的漏洞,将检察机关同步监督的范围由监管场所扩大到了法院,但由于其未采用《刑诉法》所述“书面意见”的监督方式,而是笼统以“征求意见”代替,法条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实际执行过程中,法检之间围绕征求意见的方式是“书面”还是“口头”、是“当面”还是电话或传真等,征求意见时需要提供哪些证明材料等问题无法达成共识,有些基层法院则以上级法院无具体操作细则为由不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虽然各地法检之间可以通过沟通协调,明确本地区征求意见的程序,但通过高位阶法律规定的形式予以确认仍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同步监督的必由之路。

二、路径选择:改革和完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建言

(一)重新定位暂予监外执行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罪犯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后所带来的必然后果是监外执行期间能够折抵刑期,其效力等同于在监内服刑,实际上大大缩短了监内服刑的时间。无异于通过医院的一纸证明就能够取得比缓刑、减刑、假释等还要优越的效果(因缓刑、减刑、假释等对适用条件、实际服刑期限、决定程序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从而达到逃避监禁刑罚的目的。这一效果对罪犯及其家属的诱惑太大,不管罪犯是否存在可以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采取各种手段获得暂予监外执行机会,并千方百计拖延至刑期届满。[2]我们的司法队伍也在此过程中不断被腐蚀,徇私舞弊等腐败现象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外,我国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是建立在罪犯因身体等原因客观上不能服刑的基础上的,以客观上的不能服刑来折抵刑期,不能体现罪犯主观上的醒悟,与刑罚的目的不符。这对于其他不具有客观条件只能在监狱里服刑的罪犯而言,也是极不公平的。

据此不断有学者提出,以刑罚中止执行制度代替暂予监外执行,监外执行期间应当不计入刑期,不能让主要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来承担、替代刑罚执行的教育改造功能。所谓刑罚中止执行制度,是指在刑罚执行前或执行过程中,由于发生一定的阻却刑罚继续执行的事由,被迫中止即将执行或正在执行的刑罚,待阻却事由消失后,继续执行原来尚未执行的刑罚的执行制度。[3]从比较法角度看,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刑事程序法对因严重疾病、怀孕、哺乳等而准予出监的均规定监外期间不计入刑期,只是刑罚暂停或推迟执行。[4]建立刑罚中止执行制度,一方面能够继续体现对有特殊情况的罪犯的人文关怀,保障罪犯合法权益,实现原有暂予监外执行制度设计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使罪犯罚当其刑,实现刑罚的公平、公正。尤为重要的是,由于监外执行期间不计入实际执行的刑期,对于罪犯而言刑罚迟早都要执行,因此罪犯及其亲属就会失去采取非法手段获得暂予监外执行的思想动力了,司法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司法腐败问题也自然会减少。[5]

(二)确立诊断证明与鉴定意见双重依据

如上文所述,刑诉法等法律规定了对保外就医审查的依据仅有医院的诊断证明文件,而是否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全凭决定机关自行判断,不但给法院或者监管机关提出了难题,也给检察机关的监督造成困扰,实践中也容易出现各司法部门对一些疾病是否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认识不统一的问题。

为此,笔者建议增设听证程序,即法院或监管机关在审查决定过程中,对确有严重疾病、须保外就医的罪犯,在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作出病情诊断证明后,可以视情召开暂予监外执行听证会,召集检察机关、监管场所、医疗专家以及被害人、社区矫正机构、罪犯居住社区代表等相关部门和人员,围绕罪犯病情和社会危险性发表意见。在听证会后,决定机关再根据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是否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这样既有助于实现检察权的提前介入和同步监督,也能够充分保障相关主体的参与权,推动整个决定过程透明化、公开化,有效消除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滋生的土壤。[6]

此外,笔者建议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专门的鉴定机构,在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作出病情诊断证明的基础上,将该证明文件交鉴定机构审查,出具该罪犯疾病是否符合保外就医范围的专业意见,而法院或监管机关只需要审查这些证明文件和专业意见是否合法合规即可,并据此作出决定。为消除各司法部门之间对疾病诊断或鉴定意见可能存在分歧的问题,我们认为上述专门的鉴定机构可以由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各自派出专业的司法鉴定人员组成,经共同评估后出具专业意见,作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依据,从而解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者及监督者均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的弊病。

(三)规范看守所收押罪犯程序标准

实践中,看守所依据《看守所条例》第10条的规定,将法院送交看守所羁押的罪犯以身体健康原因“拒之门外”,但实际上,该条规定本身解决的是未决犯罪嫌疑人的收押问题。对于已决罪犯的收押处理,并无相应规定予以明确,导致出现了执行工作中的盲区。为此,有必要对看守所条例进行修订,明确区分作为强制措施的收押和作为刑罚执行的收押是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收押行为。对于发生在执行阶段的收押,看守所不得主张套用《看守所条例》有关对于特定情形未决犯罪嫌疑人不予收押的规定为其抗辩理由。其中,对于看守所收押裁判生效前未被羁押但裁判后需要送监执行刑罚的罪犯,基于看守所对罪犯的暂时监管属于监狱收监执行的前置程序,看守所最终要将罪犯交付监狱执行刑罚,因此应当参照刑诉法、监狱法中有关收监的规定执行。即只要法律文书齐全,即便罪犯身体有疾病,看守所也应当无条件先行收押,不得拒绝。[7]检察机关应按照交付执行检察的工作要求,对看守所收押罪犯的过程开展监督,发现看守所有拒绝收押情形的,应当视情以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提出纠正意见,并监督看守所及时纠正违法行为,规范收押工作。

看守所收押罪犯后,经检查若发现存在暂予监外执行情形的,因该环节仍属于刑诉法规定的“交付执行前”阶段,可以参照《监狱法》第17条、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诉法》第254条第5款、第257条第2款的解释的规定[8],向交付执行的法院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并陈述理由,同时将副本抄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出具书面检察意见后,一并报法院审查决定。这样的程序规定既维护了法院的独立审判权,也将检察机关的同步监督纳入其中,与监狱对罪犯的保外就医程序一脉相承。

(四)妥善解决特殊罪犯的收监执行问题

前文列举的收监执行难的案例,一方面与监狱不具备相应的监管条件有关,比如没有治疗严重疾病的医疗设备,没有照顾怀孕或者哺乳婴儿妇女的监室、专业人员等,另一方面执法办案部门和人员也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不愿意承担出现意外的责任。一时间,暂予监外执行有沦为司法机关甩包袱的手段之嫌,这也是对司法公信力的极大损害。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上述几类罪犯均应当收监执行刑罚,但需要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提供相应的保障。一是对“恶意怀孕”者,首先要对是否“恶意”严格把握,可以根据其配偶、家庭状况、刑期及怀孕生育的频次、时间、原因等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法院裁判,检察机关进行监督。其次,监狱可以针对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而被收押的女性罪犯建立专门监室,配备专门的看护人员,并加强日常身体健康检查。为方便执行,亦可以在设区的市以上地区指定一家具备条件的监狱,开辟出独立监室,对此类罪犯进行集中监管。

二是对身患严重疾病者,鉴于多数地区都有关押疾病罪犯的监狱,亦有监狱医院这样的医疗机构,是具备收监条件的。只是对一些特殊疾病,可能缺乏相应的治疗设备(如治疗尿毒症患者所需的血液透析仪器)。可以通过与就近相关医院合作的方式,定期调配相应的警力到定点医院治疗,既有效防止了新的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也充分保障了罪犯的合法权益。

三是对系未成年子女唯一抚养人的罪犯,其重点是解决收监执行后未成年人的抚养问题。笔者建议,应当尽快完善国家相关社会福利、救济制度和政策。对于此类以“未成年子女唯一抚养人”为理由多次实施犯罪行为的罪犯,在法院判决其实刑的情况下,服刑期间,其未成年子女由政府职能部门指定当地的儿童福利机构寄养,或者引入民办儿童福利机构暂时接收,政府予以补贴,以制度和整个社会的大爱为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对于重刑犯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政府职能部门应采取一定措施,由法院变更该罪犯对子女的监护权,待其符合条件时再行恢复。在此期间,职能部门应为其明确临时监护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五)加强检察机关自身法律监督能力建设

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多方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为了在暂予监外执行中取得理想的监督效果,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各项监督措施之外,笔者认为,检察机关还应当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素质。针对当前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普遍存在队伍人手紧缺、年龄结构老化、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检察机关应进一步增强对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重视程度,改善刑事执行检察队伍结构,补强力量;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协作,推动暂予监外执行检察工作,实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的工作目标。

注释:

[1]崔杨、谭劲松、陈丹:《关于审理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的调研报告》,载《人民司法》2014年第15期。

[2]张晶、周芳建:《浅议我国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完善》,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第3期。

[3]刘志强、白春安:《变暂予监外执行为执行中止制度》,载《检察日报》2008年7月15日。

[4]同注[2]。

[5]尚爱国:《暂予监外执行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7期。

[6]吴成杰、张镇安:《罪犯交付执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以裁判生效前未被羁押情形为切入点》,载《法律适用》2014年第10期。

[7]同注[6]。

篇5: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我住在,单位及职业,我与罪犯关系。罪犯因患病,于月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我具备管束和教育他的能力,并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我愿作为的具保人,帮助、督促他在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期间,遵守法纪,积极治疗,接受监督。如发现他有违法犯罪行为,我会及时予以制止,并立即向当地司法机关报告。

此致

司法局

具保人(签名或盖章)

被保人(签名或盖章)

篇6: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网发布时间:2015-02-13 14:31:13字号:小大打印本页

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

典型案例

目录

1.罪犯张松坚不予减刑案

2.罪犯奚中杰不予减刑案

3.罪犯陈雪冰不予减刑案

4.罪犯黎满泉不予假释案

5.罪犯车成义依法收监案

6.罪犯吴正减刑案

7.罪犯魏玉庆假释案

8.被告人李宏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案件中玩忽职守案

案例1

罪犯张松坚不予减刑案

——职务犯罪罪犯不认罪悔罪,依法不予减刑

(一)基本案情

罪犯张松坚,男,原安徽省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厅级),1994年6月至2008年12月间先后任滁州市南谯区常务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明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因犯受贿罪于2011年5月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受贿所得现金428.3万元、购物卡7.08万元予以追缴。判决生效后交付执行。2014年11月,执行机关安徽省巢湖监狱向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该院立案后将减刑建议书等材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同年12月4日在巢湖监狱公开开庭审理本案,并邀请市人大代表旁听庭审。

安徽高院经审理查明,罪犯张松坚虽然在狱内遵守监规,积极劳动,服刑期间受到表扬3次,记功3次,表现较好,但庭审中,张松坚对原审认定的受贿事实仅承认不足10万元的礼金和购物卡,其他部分拒不认罪。另查明,案发后张松坚实际退出赃款163万余元。

(二)裁判结果

安徽高院认为,罪犯张松坚在服刑期间遵守法律和监规,积极参加劳动,表现较好,但在原判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况下,仍否认原判认定的绝大部分犯罪事实,未能认识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不能认定其“认罪悔罪”。张松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减刑条件,依法裁定不予减刑。减刑裁定书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

案例2

罪犯奚中杰不予减刑案

——原判为严重危害民生犯罪的罪犯,依法从严控制不予减刑

(一)基本案情

罪犯奚中杰,男,个体工商户。原判认定,2007年至2011年3月间奚中杰伙同他人生产盐酸克仑特罗原粉(俗称“瘦肉精”)2700余公斤,销售至河南、山东等八省市,给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及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并致公私财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仅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损失即达3400余万元,焦作市辖区生猪养殖户损失达1.61亿元。非法所得共250万元,奚中杰个人得160余万元。在共同犯罪中系主犯。2011年8月10日,人民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奚中杰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交付河南省平原监狱执行刑罚。2014年4月14日,河南省平原监狱以罪犯奚中杰确有悔改表现为由,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报请将其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二十年,河南高院立案后将减刑建议书等材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并于同年5月21日在平原监狱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河南高院经审理查明,罪犯奚中杰在服刑期间能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积极参加学习和劳动,获表扬1次、记功1次。

(二)裁判结果

河南高院认为,罪犯奚中杰虽有悔改表现,但其所犯罪行严重,犯罪情节恶劣,社会危害及社会影响巨大,应从严控制减刑,遂依法作出对奚中杰不予减刑的裁定。减刑裁定书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

案例3

罪犯陈雪冰不予减刑案

——金融犯罪罪犯拒不退赃,依法不予减刑

(一)基本案情

罪犯陈雪冰,女,某公司退休职工,1954年12月13日出生,因犯集资诈骗罪于2011年3月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继续追缴违法所得人民币875.59万元。判决生效后交付执行。执行机关安徽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以陈雪冰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为由,报请对其减刑。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4年11月19日立案后,将减刑建议书等材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并于12月4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安徽高院经审理查明,罪犯陈雪冰服刑期间,受到表扬3次,记功2次。另查明,原审认定陈雪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向他人集资,数额特别巨大,且陈雪冰案发后拒不供述赃款去向,至今未退出违法所得。

(二)裁判结果

安徽高院认为,罪犯陈雪冰作为金融犯罪罪犯,诈骗他人巨款,案发后拒不供述赃款去向,且至今不退赃,给被害人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社会影响未能消除,不能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依法裁定对其不予减刑。减刑裁定书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

案例4

罪犯黎满泉不予假释案

——职务犯罪罪犯未主动退赃、积极履行财产刑,黎某某依法不予假释

(一)基本案情

罪犯黎满泉,男,原中山火炬工业联合总公司工程经理,因犯受贿罪于2010年10月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5万元。判决生效后交付执行。广东省肇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2年10月30日对其减去有期徒刑一年零四个月。

执行机关广东省四会监狱以罪犯黎满泉在考核期间,确有悔改表现为由,报请对其予以假释。肇庆中院于2014年4月立案后,将假释建议书等材料通过互联网予以公示,并于同年5月15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肇庆市、四会市六名人大代表受邀旁听庭审。

肇庆中院经审理查明,罪犯黎满泉虽在考核期间共获表扬6次,改造积极分子1次,但原判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只缴纳1万余元,另外还有受贿所得赃款82万余元未退出。该犯未能提供个人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据材料证实其无能力履行财产刑。从黎满泉狱内的收支明细看,其服刑期间往来钱款较多,月零花消费超过400元,高于一般狱内消费水平,有一定的退赔履行能力。

(二)裁判结果

肇庆中院认为,罪犯黎满泉虽在服刑期间改造表现较好,但其系职务犯罪罪犯,未通过主动退赃、积极履行财产刑,消除其犯罪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尚不能认定为确有悔改表现,不符合假释条件,对黎满泉不予假释。生效法律文书已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

案例5

罪犯车成义依法收监案

——职务犯罪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情形已经消失,不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及时依法收监执行刑罚

(一)基本案情

罪犯车成义,男,原中国农业银行齐齐哈尔分行风险管理部经理,因犯贪污罪于2012年3月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2013年5月9日,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司法鉴定中心鉴定,车成义患“高血压Ш期”疾病,齐齐哈尔市龙沙区人民法院决定对其暂予监外执行一年,执行期限自2013年5月10日起至2014年5月9日止。

2014年3月14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司法鉴定所鉴定,车成义患“多发脑梗死、脑萎缩、高血压Ш期”疾病,符合《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第三条即“高血压Ш期”之规定。后龙沙区法院依据有关从严把握“三类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标准的规定,对车成义的病情进行了重新鉴定。2014年6月3日,经黑龙江省医院司法鉴定中心鉴定,车成义所患疾病为“高血压Ⅱ期”,不符合《罪犯保外就医的疾病伤残范围》的规定。

(二)裁判结果

龙沙区法院依法作出收监执行的决定,并及时将罪犯车成义收监继续执行剩余刑期。

案例6

罪犯吴正减刑案

——罪犯缓刑考验期间见义勇为构成重大立功,依法获得减刑

(一)基本案情

罪犯吴正,男,农民,因犯交通肇事罪于2012年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在湖南省汨罗市桃林镇接受社区矫正。缓刑考验期自2012年1月28日起至2015年1月27日止。2014年4月,汨罗市司法局向湖南省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对罪犯吴正减刑的建议。岳阳中院立案后将减刑建议书等材料在吴正接受矫正的桃林镇社区和互联网同步公示,并于同年6月24日在桃林镇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当地居民及在该镇接受社区矫正的其他罪犯共四十余人参加了旁听。

岳阳中院经审理查明,罪犯吴正在社区矫正期间服从监管,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集中教育及社区服务等活动,表现良好。2013年5月4日,吴正在经过桃林镇枫树塘时,发现一名儿童溺水,遂不顾危险,跳入两米多深的水中将儿童救起。同年8月,吴正被汨罗市综治委授予“见义勇为”称号。2014年2月湖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给予吴正重大立功奖励1次。

(二)裁判结果

岳阳中院认为,罪犯吴正在缓刑考验期间积极参加社区矫正部门组织的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活动,确有悔改表现并有重大立功表现,对其依法应予减刑。遂当庭宣告对吴正减刑七个月零三天并相应缩短缓刑考验期。社区矫正机关亦于当天为吴正办理了解除社区矫正的手续。减刑裁定书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

案例7

罪犯魏玉庆假释案

——罪犯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依法获得假释

(一)基本案情

罪犯魏玉庆,男,南开大学毕业生,因犯招摇撞骗罪于2012年1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判决生效后交付河南省安阳市监狱服刑。魏玉庆服刑一年零九个月后,安阳监狱提出其确有悔改表现,建议对其假释。2014年9月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将假释建议书等相关材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同年9月12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五名有关方面的代表受邀旁听了庭审。

安阳中院经审理查明,罪犯魏玉庆在服刑期间认罪悔罪、积极改造,获得表扬1次,记功1次。另查明:(1)林州市司法局出具的《社会调查评估报告》证实,魏玉庆家在农村,父母常年身体不好,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其本人及家人平常无不良嗜好,与邻居关系相处和睦。其居住地村委会、邻居及其家属均表示愿意协助对其进行监管教育。(2)刑事判决书及谅解书证实,魏玉庆虽在犯罪中骗取他人一定数量的钱款,但案发后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全部退还所骗款项,取得了被害人谅解,社会影响不大。(3)魏玉庆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假释后有能力凭借自身的劳动获取生活来源。

(二)裁判结果

安阳中院认为,魏玉庆确有悔改表现,且假释后再犯罪的可能性较小,符合法律规定的假释条件。该院在充分听取有关方面代表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对魏玉庆作出准予假释的裁定。假释裁定书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

案例8

被告人李宏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案件中玩忽职守案

——原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刑庭庭长李宏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玩忽职守被追究刑事责任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宏,男,原陕西省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

罪犯李宏亮故意伤害他人被批准逮捕后,因患“恶性淋巴瘤”被侦查机关取保候审。2011年7月25日,渭南中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宏亮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2011年9月初,华县看守所所长王某向该案承办人李宏报送了李宏亮因病暂予监外执行的申报手续。李宏审查后提出缺少监狱的拒收证明,王某又到华山监狱通过个人关系,办理了华山监狱对李宏亮的拒收单并交给了李宏。此后,李宏将暂予监外执行的申报材料置于其办公桌内,既未召集合议庭成员进行合议,也未向本庭庭长、主管院长汇报,更未向公安机关交付执行,导致具有严重暴力倾向和极大社会危害性的罪犯李宏亮在判决刑罚后长期脱管,自由出入公共场所继续危害社会,2012年6月再次参与故意伤害犯罪致一人死亡。李宏的玩忽职守行为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声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裁判结果

上一篇:享受读书的作文500字下一篇:论重特大交通事故预防与反超速专项整治工作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