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2024-04-11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精选8篇)

篇1: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

第一批进行新课标实验的山东省20高考作文怎么考,复习训练应该沿着什么路子,注意哪些问题,避免什么倾向,一定是广大新课程考生和新课程辅导老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这里,我想联系新课程标准和高考作文命题,谈几点不很成熟的看法。

一、新课标对书面表达的主体要求

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是全面的,其中对书面表达的主体要求如下: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与原“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的书面表达要求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二、20高考作文题总揽

对新课程实验省区来说,年高考是承前启后的,所以,深入总结分析、横纵比较2006年高考就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这里,我浓缩一下2006年全国18套高考试题中的作文题,供读者总揽,然后作简要分析。

(一)材料作文(3个)

1.全国卷Ⅰ:材料――乌鸦学老鹰捉羊(文体自定,宜于议论)

写此题需从寓言中提炼一个观点、道理,试题较开放,好写。能提炼出的观点可以是“不自量力”、“盲目模仿”等。好写,但似乎观点没有什么新意可挖掘。命题者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但此题难说是好题。实行新课标的海南省使用此题,“开放、好写”应该给我们启发。

2.全国卷Ⅱ:材料――图书阅读率走低;网上阅读率增长(文体自定,宜于议论)

此题“全面理解”起来较难,立意指向性模糊。第一则材料“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似乎是说人们不愿读书,“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又该怎样评价?网上阅读难道就不是阅读?到底是该批评人们不愿读书,还是该欢呼社会进步?从要求看似乎什么也可,开放性较大。也许,它的开放性是它要向我们展示的新课标方向。

3.山东省:材料――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其实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诗歌外文体不限,宜于议论)

以诗为材料,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同是星星,认识的变化源于“距离”,可写“距离产生美”,可写“完美与缺憾”,可写想像(或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新课标精神有充分体现,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二)话题作文(8个)

4.广东省: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诗歌外文体不限)

以寓言为材料,审题的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是“心中的天使”,心中的真、善、美都可以比喻为天使。美好的事物皆可成为“天使”,这样写作的题材就很较广,考生有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广东省是新课标实验区,此题在自由度上与山东作文题有相似之处。

5.福建省:三个话题:①诸葛亮借箭不足十万支②戈多今天已经来了③留一点空白(自选文体,宜于议论)

三个话题各不相同,突破常规,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任考生驰骋,比较有新意。

6.重庆市:小题:车站一瞥。大题:以“走与停”为话题(诗歌外自选文体)

大小两作文的形式七八前是常题,今天给人回归的感觉。“走与停”有一定的`哲理性,能够引发考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7.湖北省:话题“三”的联想与感悟(自选文体,宜于议论)

作文题颇有新意。从所举成语看,内容角度各不相同,有的强调思考,有的强调虚心,有的强调灵活。

8.浙江省: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诗歌外文体不限,宜于议论)

此题有现实意义,允许考生“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可谓网开一面。

9.安徽省:以“读”为话题(文体不限)

此题是典型的“一字体”的命题作文,此类作文一般具有开放性、隐含性和寓意性,文体上选择的余地较大。可展开联想的翅膀,思维的空间大得很。

10.江西省:以“雨燕减肥”为话题(文体不限,宜于议论)

江西作文题“雨燕减肥”寓意应该以“丢掉包袱,轻装上阵”为好。当然,也可以“为了展翅高飞,要学会控制自己,练就本领”之类的立意。

11.四川省:以“问”为话题(自选文体)

一个“问”字,古今中外已经有许多文章已做,此题写作难度稍小。但此题确是切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话可说。

(三)命题作文(7个)

12.北京市:以“北京的符号”为题(要求谈感受和看法,诗歌外文体不限,宜于议论)

“北京的符号”不仅出得有“京味儿”,而且有文化味,可以说文化味十足。且北京味十足。关心生活,关心现实,平时多看多想,才能写好此文。

13.上海市: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诗歌外文体不限)

网上有人评论说:题目中“你”字做拟人化的处理,格外生动,富有深意;“我”字则让学生更能抒发真情实感;一个“我想”便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和思维过程。题目总体来说发挥的空间很大,既易下笔,也易出彩。题目有一个“我”,这是近年高中题目中不多见的,更适合写成记叙、抒情类的文章,“我想握着住你的手”应该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提倡和谐与社会的融合,引导学生在真情中感悟。我同意这些评论,这个题目不但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才能和平时的积累,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

14.天津市:以“愿景”为题(文体不限)

“愿景”一词极不常见,许多工具书中也未收入,考生可能很难准确理解该词。此题有一点时代感,引领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愿景”。

15.湖南省:以“谈意气”为题(要求写议论文)

规定题目,限定文体,“意气”有三种解释,虽限制性增大了,也还有一定的自由度。

16.江苏省:以“人与路”为题(诗歌外文体不限,宜于议论)

此题是关系型话题,但比较生活化,便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供材具有较强的辩证关系。审题没有障碍,写作也容易。

17.辽宁省:以“肩膀”为题(诗歌外文体自选)

“肩膀”与去年江西卷以“脸”为话题异曲同工,理解难度不大,思维空间甚大,考生写起来应当觉得容易。肩膀有多重意义,可写人的肩膀,如父母扛起家庭生活重担,也可将肩膀赋予寓意――扛起重担的关键,考生可写事、写某种社会现象,通过个体看群体;也可从“肩膀精神”入题,谈谈肩膀的重要性。

18.全国卷Ⅲ:以“书”为题(诗歌外文体自选)

话题较宽泛,容易入题入笔,既可写实际意义上的读书,也可写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这本抽象的书。

三、启示和预测

总揽以上18个作文题,特别是总结新课标实验省区使用的四套高考作文题,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也可以说是我的几点模糊预测:

1、力争切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得到进一步落实。这一方向在新一年的高考中不但不会变,还会加强。

2.开放,要求宽泛,少设限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发挥才能和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向新课标要求靠近。广东题和山东题受到普遍好评,明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一定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3.在18个作文题中,至少有10个作文题要求议论或宜于议论,表现出“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发展“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新课标理念在命题者心中的位置。年备考进一步重视议论文,应该是正确的方向。

4.材料作文在全国一卷二卷中出现,在山东题中出现,这一现象应给予高度重视,明年备考应有所侧重。

5.命题作文回归,开放的、大家都有话可说的命题作文仍然是好题,也应给予重视。

6.话题作文占支配地位的现象进一步被打破,山东省明年出话题作文的可能缩小。再说2007级毕业生从初中开始就训练话题作文,有了相当的基础,适当放一放是应该的。

篇2: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预测2006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今年福建省高考的作文题延续了往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三自原则”,也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为作文命题的趋势带来一些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回避社会热点,远离道德拷问,回归写作本质,契合新课标的理念和培养目标

没有直接选择大家公认的热门话题来命题,既与“和谐”无关,也和“人文关怀”无涉,也没有表现出以往高考作文突出而强烈的现实色彩,这与近年来高考作文关注社会、聚焦热点的特点似乎不太一致。这就使得高考作文“猜题”、“套题”和宿构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继去年走出道德怪圈强调人文素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已经完全丢弃了以往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以及“心灵选择”的残酷拷问,而是转为强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这也是对写作本质的回归。

新课程标准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培养探究、发现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适当回避社会热点,远离道德拷问,将关注目标指向写作的本质,对于一道高考作文题来说是必要的。当然,这并非是要引导学生不去关注现实、逃避道德的修养,这恰恰正是要让考生在关注和贴近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养成“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观察、发掘、思考生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深刻思考和创造探索的思维习惯,学会“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这才是真正与新课标的理念和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这样的作文命题才能真正引导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走向正轨。

二、话题由“显”而“隐”,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话题作文走到今天,我们在承认其优点的`同时,也应以现它的弊端和缺陷。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高考选拔的公平和公正,已给中学写作教学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的出现无疑是对话题作文流弊的一种有力反拨。今年福建的考题不再明确规定话题,而是采用了图文结合的形式命题,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图形(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展开联想,寻找感悟,变为“无话题”作文。话题由“显”而“隐”,审题难度加大了,考生必须在领悟这两个图形内涵的基础上,把握二者间的内在关系,积极展开联想和想像,联系生活、联系人生,才能寻找到恰切的立意,这就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出考生包括思维能力在内的语文素养;同时,思维难度的提高,也符合“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

三、赋分增至70分,字数限制增至900字,增加选拔的区分度

赋分增至70分,字数要求增至900字,试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增加,这也是本次作文题的一大新变化。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它的直接任务是为高校选择优秀学生,那么,高考语文理应选出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即会读善写的学生。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最主要依据是其作文水平,提升作文的分值,加大对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在提高作文审题难度的前提下,能够较好地拉开考生间的分数距离,有利于语文素养较好的考生脱颖而出。毕竟,在特定时间内,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积累和写作能力,900字的写作任务是不容易完成的,更不要说要写得好了。因此,赋分增至70分,字数限制增至900字,增加选拔的区分度。

篇3:数学高考命题内容及其趋势

一、试卷分析

近几年高考命题贯彻思想为总体保持稳定, 深化基础知识, 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不断改革创新。但尽管高考题型年年有创新, 一些老式经典的考题往往不会改变, 仍然保持三大类型的考题:选择题, 填空题, 解答题。有人说题型没变, 也就没创新了, 仔细分析发现创新体现在命题的角度不同了, 每道命题的灵活性增强了, 从而对学生达到考察基础能力, 考察综合能力, 考察应用能力, 考察认识性题型的应变能力.

首先看看选择题, 一般有12道题, 一般都会采取由浅入深的趋势出题, 第1题—第5题, 大多数学生都不会丢分, 这样也是为了让考生们能够快速进入考试的最佳状态, 平衡心理情绪, 随着试题的后续, 第6题—第11题就需要考生们仔细推敲, 冷静判断, 加入大量的计算才能够得到正确结论。然而这些题对考生来说, 还是他们的一个盲点, 一个最容易忽视的角落。到了第12题, 应该是每个考生都知道的题型, 不易得分, 知识性, 灵活性都是一流的难度, 一些技巧和理论性的东西不好掌握。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 数学是纯理性学科, 每个术语, 每个符号, 每个定义都需要考生去咬文嚼字;量化突出, 数量关系的研究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是高考数学的主打内容, 但又不是简单或机械地计算问题, 其中往往蕴涵了对概念、原理、性质和法则的考查, 把这种考查与定量计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量化突出的试题特点;充满思辨性, 因为高考试题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 命题组选择具有选择性数学试题, 几乎不存在直观性或简单计算类题型, 为了选择正确性答案, 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 在几何选择题中常常隐藏着代数问题, 而代数选择题中往往又寓有几何图形的问题, 要求考生既要直观又要精细, 才会夺得分数;解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是数学中的常见现象, 选择题有备选项, 给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有用信息, 也为考生设下了陷阱, 要求考生巧妙分析, 深层考查。

其次, 填空题和选择题同属于客观性试题, 都是考查目标集中, 题型短小精炼, 答案具体、简短, 并且都没有具体的分析过程, 只重视结果等等这些共同的特点。尽管有这些的相同点, 但他们却存在本质的区别, 其一, 表现在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出现在卷面上, 而填空题没有备选项, 这样的试题既没有了误导, 干扰的缺点, 但同时也没有了提示, 确认的正确答案, 这就要求考生在解题能力上要提高, 促进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其二, 由填空题的命题结构来看, 它们往往是在一个正确的命题或断言中, 舍去其中某些内容或重要结论, 让考生去填写正确的结果, 这样的命题比较灵活, 在对题目的阅读理解上也比较难理解, 与选择题比较, 会费时多一些, 这样就要求考生在解答填空题时, 要谨慎、小心, 避免误入歧路, 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最后, 考查解答题, 与填空题同属提供型的试题, 但他们仅在形式上相同而已, 本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首先, 考生在解解答题时, 不能仅仅提供一个最终的结果, 他们还要提供具体的解题过程, 既要有解题的合理性, 又要有解题的简练性, 这样就要求考生要具备语言的综合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即有逻辑性的简练、概括和准确。其次, 解答题的试题内涵特别丰富, 涵盖的考点较多, 综合性较强, 往往一道题可能就会横跨几何代数中几个章节的内容。这样的命题对考生的要求更加提高, 既要有最基础的知识的加强和升华, 又要有丰富的数学理论及其拓展, 还应具有超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进行综合能力的展现。

二、命题趋势

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它是教育改革的热点, 也应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高考数学命题趋势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首先,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考查学生的“四大能力”, 即基础能力, 综合能力, 应用能力, 认识性题型的应变能力.这样四大能力的培养, 表现在试题上, 就是要试题形式的多样化, 试题内容的丰富性, 试题本质的实际应用性;四大能力的培养, 还要求在试卷中不仅体现数学问题的丰富多彩, 还要求附上浓厚的时代气息, 即要有实际应用问题, 又要有探究性的问题。

其次,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 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些问题, 在命题过程中也要适当考虑, 时刻注意考生心理承受力和行为应变能力的考查.在高考数学试卷的布局和编排中, 不会固守陈规, 适当灵活改变。在试题难点分散上, 不再是一题压轴尾巴高跷, 整份试卷的难易程度分散开来, 灵活分布在不同的角落, 即拓宽了考生的视野又锻炼了考生的行为应变能力。

最后, 每一份试卷, 都见证了一个时代精神, 当今世界,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科技在不断地创新, 人们的思维也在突飞猛进的飞跃, 信息时代的到来。高考数学命题的趋势更应适应时代的步伐, 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 它的全方位渗透, 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这就要求数学命题要提供新信息、新材料或变换问题的角度.还应注意题目的立意、情境和设问的角度新颖, 灵活, 要尽量回避成题, 死题。利于培养考生的综合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篇4: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综观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发现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题型渐趋明朗,偏重材料作文

2010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题型,我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一枝独秀。2010年高考作文试题,打破了以往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三分天下的格局,在19套试卷中,新材料作文略占上风,为10个;命题作文紧随其后,有8个;话题作文仅有一个,是天津卷。

命题直面现实,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生活,可以说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突出特点。如浙江卷的考题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转换之间,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题中给的材料很具象,也适合学生引申发挥,谈的是与父辈的“文化反哺”,相信在这个网络时代,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这与作文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倡导是吻合的,考生在审题下笔前多反思、反省,从而可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道好题。

再如全国卷I的试题所给的材料是幅漫画,漫画画的是四只猫正在餐桌上吃饭,丰盛的鱼摆在面前,其他三只猫都在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吃鱼的猫说了一句让人回味无穷的话:“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这句话是这幅漫画的点睛之笔。漫画的本质就是讽刺,讽刺现实中的那些丑恶、痼疾,敢用漫画出高考作文题,这说明我们命题专家已经有了直面现实的勇气,不管现实有多么不完美,有多少令人愤怒的罪恶和不公,作为已经成人的高中生尽管需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方面,以培养真善美的高尚情操,但同时必须具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做一个“真的猛士”。否则,一味地遮蔽双眼,逃避现实,保持一种伪天真,到了社会上要么沉沦颓丧,要么愤世嫉俗,这些都不是正确对待人生的方法。而唯有直面现实,才能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这种直面现实的命题思路是以前所没有的,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象。

强调生活体验,提倡独抒性灵

今年高考作文又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强调了高中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命题贴近学生实际。总的来看,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关注生活,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提倡学生独抒性灵,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如江苏卷“与你为邻”,可以写得很纯粹很家常,甚至相当“故事化”,而不会担心跑题偏题。事实上,日常生活蕴藏着生命最奇崛的波澜。人生的千姿百态,都在日常时光里光怪陆离;困惑、迷惘、坚忍、刚强,都在日常生活中点滴汇聚。生活中的故事,生活中的感喟,能使文字绝不雷同,呈现出万千气象。如果我是考生,会选择在最平常处下笔。是的,日常很平凡,但只要在平凡中求新求异,就能展示出奇巧构思、惊心动魄。

如全国卷II的作文题,材料的主要信息聚焦于“世界读书日”和“浅阅读”,材料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出了几种对于“浅阅读”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解读。每一个考生都不乏读书的经历和体会,可以在作文中记见闻、写体验、谈感想,这些都有利于考生抒写一个真实的自我。今年的命题意旨很明确,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再如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更体现了这个特征。这个作文题目时代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该话题利于考生从自己熟悉的世界出发,写出他们观察到的世界,体味到的人间真情,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展示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个性。考生写作时不妨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考生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小处落笔,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凸显出自己的个性特征。

江西卷“找回童年”的命题,也充满了人间情趣,文题热切关注了青少年成长的焦点问题。这些作文题目无一例外的能够走进考生的心灵,关注考生的生活和情感,与考生的心灵相呼应,因此考生在考场会顺利地自我表达,而不至于让考生措手不及,胡编乱造,担心作文离题。

富含哲理色彩,注重理性思辨

高考作文不仅是一次作文水平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思想水平的考查。这在命题中的体现就是文题极具哲理色彩。如山东卷的作文题,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理解“阴影与光明”,凸显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人生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逆境与顺境,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光明与阴影,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用它作为材料来命题,思辨不言而喻。

我们以为2010年命题最能体现理性思辨的要数安徽卷、上海卷和湖南卷。安徽卷所给材料是一首哲理诗,读而再作玩味,则能获得某种智慧和启迪: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从自然,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可说是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哲理主要体现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在不同的地方,适合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出在做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实际情况。上海卷是一篇带有哲理性的材料作文,这道作文题也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即“取”和“舍”的关系,若要得到更多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考生可以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耐得住寂寞、不要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学会等待、要有宽广的胸襟、为子孙后代着想等角度展开,引导社会关注这一现象。湖南卷的“早”,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国家还是个人,小事还是人生,“早”与晚的思辨色彩就更为明白了。

紧跟国际话题,倡导环境保护

环境关系着每一个人,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在2010年的高考命题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如世博的环保主题。事实上从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大会以后,环保就是全世界的主旋律,所以像绿色生活,还有像关于捕鱼,都是紧扣着时下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它是给考生一个社会责任的思考,让考生走出书斋去思考一个中国人、一个大国对于世界的承诺。因为中国的环保在世界上一直受诟病,所以我觉得这些题目是正合时的。

以上是我们对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所作的简要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对未来的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无外乎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地,大自然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能源,带给人类心灵上真正的舒坦,带给人类视觉上的和谐,无论今天和未来,人类需要清澈的江河湖海,需要茂密的森林、草原,需要头顶上挂着朵朵白云的蓝天。不只如此,人类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也来自于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大自然的赐予太多太多,唯有时时感恩,不断反思,才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就是高考命题的方向,今年很多地方的作文题目都很明显地打上“自然”的烙印。二者强调的是,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掠夺!在自然中保有心灵的清纯和快意。那么,对2011年考生来说,这是应该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心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人类的活动是离不开社会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作,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亦如此。关注社会,关注热点时事,必然在作文中体现出来。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农民工问题、独生子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一直都是热点,一直深受关注,特别是今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情特别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视野放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关注这些事件;如果我们只是把文章角度放在写“古人”,满篇全文与“古人”对话这些方面,怎能体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又怎能体现出对未来的向往?所以,考生如果希望在作文方面获得好成绩,除了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和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对国事家事有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远离现实的题目,恐怕不是高考试题所需要做的。

看重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今年部分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呈现出一种“换位”思考的趋势,从过去过重强调关注自我这一角度,转向于要学会关注他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只关注他人而不注重自我了,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篇5:高考作文命题发展趋势论文

高考作文一直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占考试总分值比例五分之二。高考作文除考查考生语文基础能力之外,更重视对考生多元智力的考查。总的来看,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已突破了“政治挂帅”的唯意识形态,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命题立意上逐渐向能力立意与素质立意上转变。高考命题向能力、素质立意转变是高考改革的基本思想。如何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体现与考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文学素养、思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如何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鼓励创新和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多地尊重学生这一创作主体,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的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始终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提出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作文要求。“深刻”指的是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所阐述观点要具有启发作用,此方面要求体现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丰富”指的.是材料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指的是词语生动、形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创新”则指要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这一要求正是对高考作文强调能力、素质的注解。

其次,在命题内容上趋向于社会问题与个人生活相结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杜威要求把学校办成小型社会,就要把教育溶解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学校就接受服务于大社会的熏陶与训练,从而将来能更适应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3方面内容的整合。如果我们把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汇集到一起,就会发现,尽管命题者竭力避免材料的政治化和直接涉及当年的政治热点、焦点话题,但又总是或远或近地关涉着社会、关涉着人生、关涉着时代、关涉着生活。强调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始终是高考作文的基本思路,要求考生在思想上、行动上表现出拼搏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勇敢地面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打击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事实上,社会热点与个人生活从来都密不可分,社会问题可以折射出个人生活的基本态度,个人生活也总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如何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反映个人对社会、自然乃至生命的关怀,或者从社会问题出发,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

第三,在命题形式上强调限制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自起,“话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命题,它能给学生较充分的写作自由。自选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这种“四自”要求解除了过去命题作文中暗设的种种限制,为审题开放了空间,学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对象、角度、中心,自如地运用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或说明。但这种话题作文因过于宽泛,也为投机行为提供了方便。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各有自己的长处,足可成为话题作文的有益补充。从这一角度而言,几种传统命题形式的渗透融合将代表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思路、新走向。由限制严格的材料作文向限制宽泛的话题作文再到限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新作文”将逐渐成为高考作文的代表形式。

总的来看,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将越来越常态化、文化化、广义化,更加侧重人文性、自然性和科学性。同时,随着地方卷在保持与全国卷靠拢的同时,也更加追求地方特色,相信高考作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发展态势已成定局。但是只要考生能够运用独特的、辩证而理性的思维来思考,就能写出新颖别致的、有个性色彩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个性化作文。

篇6:高考作文命题方向及发展趋势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张淼一

【摘要】

高考作文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不仅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中占有很大的分值,还负载着更多非考试因素的其他社会性功能,而高考作文改革一直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中的主要话题。我国高考作文体系在之前都是以给材料作文为主,而19部分地区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命题作文体系,这一命题作文体系一直延续使用到以后才开始转轨为话题作文形式,话题作文体系与其他作文体系相比给了考生更多自主权,同时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命题取材正在趋向多元化。本文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对其命题方向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形势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发展趋势。

篇7: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2017年高考很快飘散在风中,社保各界对其的评论喧嚣与热闹也渐渐淡去,但对于很多省份的2018届高三师生而言,迎接的将是第三年全国统一命题。为此,对2017年高考9套卷10道作文题的思考和回望就显得更加重要。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样是选材丰富、形式多样,每道题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紧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从国家大事到环境保护,从中国特色到身边事件,让每个考生都能在写作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旗帜鲜明地阐述个人观点。在这里,我们针对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的特征,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思考,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及其作文材料的来源,在回顾的同时,对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进行预测和展望,为指导来年的高考生如何备考、迎考,做一点儿努力。一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

传递国家政策,弘扬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热点,探究科技发展,2017年高考作文基本延续201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亦符合培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式的时代青年的要求。1.立德树人,彰显学科特色 高考作文的命题,具有特定的导向作用。2017年的命题切合教育部提出的“2017高考语文的命题重点,……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立德树人,贯穿于多套试卷的写作试题命制中,体现语文学科独具的“以文华人、以文育人”功能。

新课标全国卷Ⅰ的作文是“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选用相互间“形成有机的关联”的关键词,来向外国青年“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作要求中的明确指令,就是鼓励考生要理性思考、畅所欲言,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卷题目二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要求选择一幅或几幅画面,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是要求考生要将个人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要胸怀爱国之心,把握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变迁。这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便油然而生。

考生在面对此类作文题时,要有崇高的爱国情怀,更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平时要多关注国家、社会大事,做到素材翔实、丰富,叙议结合。2.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高考命题中,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引导考生抒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也是职责所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激励奋进的名句和故事,需要青年人铭记和传承。这是展现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求考生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思考、认知和评价,从而更好地关注和传递。

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是“从所给的6个名句中选2个或3个”来自行立意。所给的6句话,有的选自《周易》,有的来自杜甫、李清照、魏源,还有的来自鲁迅和毛泽东。这些名句,都带着人生哲理和思考,带着他们的情怀,容易激发考生通过对历史名人的认知,结合亲身经历,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天津卷的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中,明确提出了“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打开时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从长辈身上,考生能看到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在耳濡目染中,在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写此类作文时,考生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更要看到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据,令人信服。3.社会生活,思考身边事件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尘世上的,需要关心身边事件,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身处群体环境,很多事看似与考生无关,其实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作为社会人,要去关注、思考发生在周围的事件,见仁见智,提出观点,阐明看法。社会责任要敢于担当、正视和评价。上海卷的作文题以“预测”为话题。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不以为然,但无论愿意还是无视,总是要去思考;江苏卷的新材料作文是以“车”为话题的。车来车往,见证时代的发展,也承载世间的真情,还折射社会观念的变迁;北京卷题目一是以“说纽带”为题。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聚,当今时代,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纽带。北京、上海、江苏,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三地的命题都侧重于社会生活,由此能看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独行客的时代,更多的是要考生关注人际交往,融入社会发展,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要写好此类文章,必须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加以关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社会现象来分析、探讨。4.书香流芳,思考万象人生

“读书辛苦事,得失寸心知”。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场合中,都提倡国民多读书。读历史、读哲学,从书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在今年高考题中,虽然没有直接以“读书”来命题,但与“书”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书”的表象,看到社会冷暖、人间万象。

山东卷的“24小时书店”,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读书,对读书的页数不做要求,书店随时欢迎前来阅读的人,书店提供的,不仅仅是书,更多的是社会的温情;浙江卷作文是“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由具体的书到抽象的心灵之书,这让考生更多地懂得思考人生;天津卷是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要求考生多角度去“读”,去思考“书”的实质和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多时候,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读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要读“书”里面的情怀和精神,读作者涌动的欢笑和泪水,这样才算是读懂了“书”。

在面对此类文章时,不能只看到“书”的内容,更要关注“书”背后的故事,以及与其关联的背景常识,这样才能深入其中,读出个人滋味。5.热点新闻,创新出题方向

新闻一旦成为热点,势必引发各大媒体转载,并引起国人关注。作为考生,平时要多注意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热点新闻事件出现,一般而言,是与国家政策的调整有关,与新事物的发生有关。窥一斑而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及时地了解把握,才能正确面对。

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共享单车”“广场舞”“空气污染”“美丽乡村”等关键词,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它们引发考生去思索新闻现象,探究社会背景。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为国选材的高考制度,推动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为此,与之有关的命题,随之应运而生。新课标全国卷Ⅲ“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关注社会热点、思辨人生人性。遇到此类作文时,考生要对相关新闻做深入的了解,还要结合个人对问题的认知。选择材料时,要贴近时代气息,才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6.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进步,方便每一个人。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时常在我们身边出现,与生活的日常密不可分。高考命题,为缓解教育不均衡现象,对科技方面的话题,进行有效地拓展和利用,引导高考生思考时代、关注国家发展动向。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高铁”“移动支付”,是当前热门的词语。“高铁”是人们出行的首选,“移动支付”的购物付款方式,已经渐渐深入人心,被民众接受。江苏卷的“车”,既让考生反思以“木车”为代表的“传统文明”与以“轿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也写出因科技进步小车进入寻常家庭带来的便利。通过讲述和“车”有关的故事来展现人情冷暖、亲情温馨、社会发展、风气变化等。

写此类文章,要关注身边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更要思考社会相关事件,才能在落笔时做到立意深刻,条理清楚。二

2018年命题思路展望

近三年高考命题,越来越侧重国家大事,更贴近时代社会。学生不再是单纯地闭门读书,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只知道读书的学生,只是“学生”而已,关注国家、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才是真正的“国之少年”。遥想2018年高考,新一届的高三师生在备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国家政策,掌握重大事件

“一带一路”是我国面对国际新形势提出的发展倡议,国家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类似如此重大的事件及其相关内容,考生们平时必须通过不同的渠道掌握清楚,对此要有所了解。为此,作为教育者或家长,一样要关注和帮忙搜集信息,提供给考生可阅读的相关材料。2.突发社会新闻,置身其中思考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考生要从身边的实际出发,观察并思考身边生活,做一个深谙社会、理解社会的青年,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走得更远。类似“共享单车”“广场舞”“食品安全”等关键词,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考生对身边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新闻,不能熟视无睹,要进行思考和分析,关注有关部门的具体做法和媒体的评论。普通的社会现象,一旦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就得引起思考,做一些材料的搜集和探究。

3.梳理传统文化,命题推陈出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从古典诗词、名言名句到人际交往、礼尚往来,都有着极好的延续。北京卷2014年的作文题“老规矩”、2016年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关键词”里的“京剧”“中华美食”等,均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材料中。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在总结过往命题内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思考新的命题角度。4.关注言论名句,拓展思维方式

名人言论,耳熟能详,一旦成为作文命题的材料,就需要考生多加注意。2016年江苏卷的言论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17年浙江卷“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6个名句选2个或3个,都是从言论名句出发,来命制作文题目。为此,在备考时,对常见的名言名句或具有哲理性的诗词,进行分类梳理,关注其立意角度,从不同方面来练习。三

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高考作文的命制,虽然很多机构、个人都有专门的猜题,但能猜中的寥寥无几,或者说只是出现类似的命题材料而已。为国选材的高考,其命题是有着严格要求的,作为老师很难一语中的。作为考生,也不能投机取巧、临阵磨枪。写作要想获得高分,还是在于平时积累素材和写作经验、熟练掌握构思技巧,才能临危不惧、从容面对。

1.揣摩他山之石,提升审题意识

高考作文,对广大师生而言,平时并不会给予太多关注。因为作文写就高分,不是一夕之功。很多考生每次考试,无论如何努力,作文也就43分上下。其实,每年高考结束,总有合适的高考满分作文书,或是备考类的杂志上市。考生在看书中的高考作文或是学生范文时,要学会揣摩别人的审题立意、选用材料、升华主题等,做到胸中有丘壑。2.侧重文体训练,固定呈现方式

考场作文,考生一般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其他文体难得一见。为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逐步确定考场作文的文体;然后,对文体的特点进行了解,再根据平时看他人高分作文得到的经验,选择更合适的结构形式,比如增加小标题,比如论证时采取正反结合的形式等。让平时的写作有一定的呈现方式,并不断地强化练习,规范格式。3.加大信息交流,分享、交流观点 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如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或是同学之间的课间交流等。对国家大事、社会突发的问题,同学们可以进行交流、分享,不仅能掌握事件的内容,还能在谈论中见仁见智地提出观点,有利于积累知识素材。4.夯实写作基础,掌握构思技巧

面对高考命题,一味地注重猜测作文命题材料和角度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大家唯有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懂得去读懂材料,分析确定立意的角度;写作时语言表现要流畅生动,富有表现力,且文章结构上条理清楚,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方能获得高分作文。

篇8:谈“热、光、原”高考命题趋势

热、光、原内容相对力学、电磁学而言, 要求较低, 高考中所占分数比例也较小.因而高考复习应该全面细致, 不可忽视、疏漏非重点内容;另外, 从近年的高考命题来看, 新情景的创新题在“热、光、原”部分频频出现, 需要认真对待.下面, 以近年来高考命题为主线, 谈谈高考对“热、光、原”的命题趋势, 并举例分析.

一、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对“热、光、原”部分,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来看, 注重对主干知识.例如热学中的分子动理论;气体的状态参量;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光学中的光的反射和平面镜、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干涉和衍射;原子物理中的氢原子的能级、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等的考查.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覆盖面广, 考查较为细致深刻.

例1 (2007年全国高考题) 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体积缓慢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 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

(B) 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 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

(C) 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群中, 内能一定增加

(D) 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 内能一定不变

解析:只要气体体积膨胀, 气体一定对外做功, 选项 (A) 正确.压强增大, 外界不一定对气体做功, 因为有可能是气体体积不变, 从外界吸收热量, 自身温度升高, 压强增大, 选项 (B) 错.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 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 但内能不一定增加, 因为可能对外放出热量, 如果放出的热量大于外界对气体做的功,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 可知, ΔU为负值, 即内能减小, 选项 (C) 错.在与外界无有热交换的过程中, 内能也会改变, 因为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选项 (D) 错.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气体状态参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注重考查实验知识与技能

例2 (2006年全国高考题) 利用图1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 有下列几种说法:

(A) 将屏靠近双缝, 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B) 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 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C) 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段距离后, 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D) 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 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E) 去掉滤光片后, 干涉现象消失

其中正确的是__.

解析:双缝干涉图样中条纹间距Δx=ldλ, 其中 l 表示双缝到光屏的距离, d 表示双缝间的距离, λ表示入射光的波长.将屏靠近双缝, l 减小, 则Δx 减小, 故选项 (A) 正确.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 入射光的波长λ增大, 故Δx 增大, 故选项 (B) 正确.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段距离后, 不影响条纹间距, 选项 (C) 错误.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 d 变大, 则x减小, 选项 (D) 正确.去掉滤光片后, 入射光变为白光, 干涉图样变为彩色条纹, 干涉现象仍然存在, 选项 (E) 错误.

点评:本题结合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 考查了双缝干涉的条件和干涉图样的决定因素.

三、注重考查科学研究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 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近年来的高考注重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的考查.

例3 (2007年北京高考题) 为研究影响家用保温瓶保温效果的因素, 某位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水, 先测量初始水温,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末态温度.改变实验条件, 先后做了6次实验, 实验数据如下表:

下列研究方案中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是 ( )

(A)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 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

(B)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 可用第2、4、6次实验数据

(C) 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 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

(D) 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 可用第4、5、6次实验数据

解析: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 应选择初始温度相同、利时间相同的实验数据, 即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 选项 (A) 对 (B) 错.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 应选择水量与时间相同的数据, 选项 (C) 错.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 应选择水量与初始水温相同的数据, 选项 (D) 错.

点评: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 (多变量) 问题常采用控制变量法, 即把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再综合解决, 找出每个变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本题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

四、注重考查物理学史实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科学贡献, 或围绕某一物理原理考查多个观点.

例4 (2004年上海高考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玛丽·居里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B)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电子

(C) 查德威克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中发现了中子

(D) 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实验提出了光子说

解析:卢瑟福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选项 (A) 、 (B) 错误.而选项 (C) 、 (D) 是符合事实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物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科学贡献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以伟大科学家为榜样, 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例5 (2005年北京理综) 为了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 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E=mc2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

(B) 根据E=mc2可以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C) 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时, 释放出核能, 表明此过程中出现了质量亏损

(D) E=mc2中的E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解析:本题的 (A) 、 (B) 、 (C) 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E=mc2中的E是物体具有的能量, 而不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所以选项 (D) 的表述是错误的.由于要求选出不正确的说法, 故应选 (D) .

点评:本题从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这一事件出发, 围绕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 从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方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方程的用途等多方面进行了考查.

五、注重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

在高考中常有将“热、光、原”知识与力学、电磁学等综合进行考查的问题,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规律的能力.

例5 (2000年春季高考题) 云室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一静止的质量为M的原子核在云室中发生一次α衰变, α粒子的质量为 m, 电荷量为 q, 其运动轨迹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内.现测得α粒子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试求出在衰变过程的质量亏损. (注:涉及动量问题时, 亏损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解析:在衰变过程中, 释放出的核能转变为新核和α粒子的动能, 由能量守恒定律知, 计算出的新核与α粒子的动能之和即为衰变过程中释放的核能.

在衰变过程中, 释放出的α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设其速度大小为 v, 由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得

qvB=mv2R. (1)

在衰变过程中动量守恒, 由于亏损的质量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 得

mv= (M-m) v′, (2)

式中 v′为衰变后产生的剩余核的速度.

衰变过程中, 释放出的核能转变为新核和α粒子的动能, 所以释放的核能为

ΔE=12mv2+12 (Μ-m) v2 (3)

据ΔE=Δmc2. (4)

由 (1) 、 (2) 、 (3) 、 (4) 四式解得

点评:这是一道原子物理与力学综合题.本题综合考查了爱因斯坦质能方程、α衰变的规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匀速圆周运动等相关知识.

六、注重考查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与新情景下的物理问题

高考十分重视考查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前沿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有的题目则提供新的信息、新的物理情景, 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提取解题需要的相关信息, 做出解答.

例7 (2003年全国高考题) 下面是四种与光有关的事实:

①用光导纤维传播信号.

②用透明的标准样板和单色光检查平面的平整度.

③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

④水面上的油膜呈彩色.

其中, 与光的干涉有关的是 ( )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解析:用光导纤维传播信号是利用了全反射;一束白光通过二棱镜形成彩色光带是光的色散;用透明的标准样板和单色光检查平面的平整度, 水面上的油膜呈彩色都是薄膜干涉形成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B) .

点评:本题联系生产、生活, 考查对几种光现象的认识, 需正确认识全反射、色散、干涉等光学现象的特征, 并弄清它们的区别, 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例8 (2004年江苏高考题) 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 (Ve) 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微子所用的探测器主体是一个贮满615 t 四氯乙烯 (C2Cl4) 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化成一个氩核, 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Ve+1737Cl1837Ar+-10e.

已知1737Cl核的质量为36.95658 u, 1837Ar核的质量为36.95691 u, -10e 的质量为0.00055 u, 1 u 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根据以上数据, 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 )

(A) 0.82 MeV (B) 0.31 MeV

(C) 1.33 MeV (D) 0.51 MeV

解析:根据核反应中质量守恒可知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质量为

(36.95691 u+0.00055 u) -36.95658u=0.00088 u.

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知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ΔE=0.00088×931.5=0.82 (MeV) ,

故选项 (A) 正确.

点评:本题以前沿科技成果——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为题材, 考查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应用.这类题具有高起点、低落点、新情景、热问题、浅知识、重能力的特点.

前面简要分析了高考对“热、光、原”的命题趋势, 为了搞好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要全面系统地理解相关概念、规律, 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要关注知识的广泛应用, 注意培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加强物理人文方面的修养, 从物理史料中提取丰富营养;整合物理思维方法, 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归纳;注重物理规律的综合运用, 强化提高综合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这样, 在复习中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被耍了心情不好的句子下一篇:以v结尾的单词变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