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2024-04-18

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通用6篇)

篇1: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全等三角形相关模型总结

一、角平分线模型

(一)角平分线的性质模型

辅助线:过点G作GE⊥射线AC

A、例题

1、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BC=6cm,BD=4cm,那么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cm.2、如图,已知,∠1=∠2,∠3=∠4,求证:AP平分∠BAC.B、模型巩固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CD,BD平分∠ABC,求证:∠A+∠C=180°.(二)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必呈现 A、例题

辅助线:延长ED交射线OB于F

辅助线:过点E作EF∥射线OB 例

1、如图,在△ABC中,∠ABC=3∠C,AD是∠BAC的平分线,BE⊥AD于F.求证:BE1(ACAB).2

2、如图,在△ABC中,∠BAC的角平分线AD交BC于点D,且AB=AD,作CM⊥AD交AD的延长线于M.求证:AM1(ABAC).2

(三)角分线,分两边,对称全等要记全

两个图形飞辅助线都是在射线ON上取点B,使OB=OA,从而使△OAC≌△OBC.A、例题

1、如图,在△ABC中,∠BAC=60°,∠C=40°,AP平分∠BAC交BC于P,BQ平分∠ABC交AC于Q,求证:AB+BP=BQ+AQ.2、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P是AD上异于点A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PC与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B、模型巩固

1、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P是线段AD上任意一点(不与A重合).求证:AB-AC>PB-PC.2、如图,△ABC中,AB=AC,∠A=100°,∠B的平分线交AC于D,求证:AD+BD=BC.3、如图,△ABC中,BC=AC,∠C=90°,∠A的平分线交BC于D,求证:AC+CD=AB.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

(一)旋转中心为直角顶点,在斜边上任取一点的旋转全等:

操作过程:

(1)将△ABD逆时针旋转90°,得△ACM ≌ △ABD,从而推出△AD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辅助线作法:过点C作MC⊥BC,使CM=BD,连结AM.(二)旋转中心为斜边中点,动点在两直角边上滚动的旋转全等:

操作过程:连结AD.(1)使BF=AE(或AF=CE),导出△BDF ≌ △ADE.(2)使∠EDF+∠BAC=180°,导出△BDF ≌ △ADE.A、例题

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中,∠BAC=90°,点M、N在斜边BC上滑动,且∠MAN=45°,试探究 BM、MN、CN之间的数量关系.2、两个全等的含有30°,60°角的直角三角板ADE和ABC,按如图所示放置,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D,取BD的中点M,连接ME、MC.试判断△EM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B、模型巩固

1、已知,如图所示,Rt△ABC中,AB=AC,∠BAC=90°,O为BC中点,若M、N分别在线段AC、AB上移动,且在移动中保持AN=CM.(1)试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M、N分别在线段AC、AB上移动时,四边形AMON的面积如何变化?

2、在正方形ABCD中,BE=3,EF=5,DF=4,求∠BAE+∠DCF为多少度.(三)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1)利用以上

(一)和

(二)都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略);(2)利用平移、对称和弦图也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四)将等腰直角三角形补全为正方形,如下图:

A、例题应用

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中,AC=BC,∠ACB=90°,P为三角形ABC内部一点,满足PB=PC,AP=AC,求证:∠BCP=15°.三、三垂直模型(弦图模型)

A、例题

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C=90°,D为AC中点,AF⊥BD于点E,交BC于F,连接DF.求证:∠ADB=∠CDF.变式

1、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M=CN,AF⊥BM于E,交BC于F,连接NF.求证:(1)∠AMB=∠CNF;(2)BM=AF+FN.变式

2、在变式1的基础上,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将BM和FN分别延长交于点P,求证:(1)PM=PN;(2)PB=PF+AF.四、手拉手模型

1、△ABE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

结论:(1)△ABF≌△AEC.(2)∠BOE=∠BAE=60°.(3)OA平分∠EOF.(四点共圆证)

拓展:△ABC和△CDE均为等边三角形

结论:(1)AD=BE;

(2)∠ACB=∠AOB;

(3)△PCQ为等边三角形;

(4)PQ∥AE;

(5)AP=BQ;

(6)CO平分∠AOE;(四点共圆证)

(7)OA=OB+OC;

(8)OE=OC+OD.((7),(8)需构造等边三角形证明)例、如图①,点M为锐角三角形ABC内任意一点,连接AM、BM、CM.以AB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BE,将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EN.(1)求证:△AMB≌△ENB;

(2)若AM+BM+CM的值最小,则称点M为△ABC的费尔马点.若点M为△ABC的费尔马点,试求此时∠AMB、∠BMC、∠CMA的度数;

(3)小翔受以上启发,得到一个作锐角三角形费尔马点的简便方法:如图②,分别以△ABC的AB、AC为一边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ACF,连接CE、BF,设交点为M,则点M即为△ABC的费尔马点.试说明这种作法的依据.

2、△ABD和△A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结论:(1)BE=CD;(2)BE⊥CD.3、四边形ABEF和四边形ACHD均为正方形 结论:(1)BD=CF;(2)BD⊥CF.变式

1、四边形ABEF和四边形ACHD均为正方形,AS⊥BC交FD于T,求证:(1)T为FD中点;(2)SABCSADF.变式

2、四边形ABEF和四边形ACHD均为正方形,T为FD中点,TA交BC于S,求证:AS⊥BC.4、如图,以△ABC的边AB、AC为边构造正多边形时,总有:12180360 n

五、半角模型 条件:1,且+=180,两边相等.2思路:

1、旋转

辅助线:①延长CD到E,使ED=BM,连AE或延长CB到F,使FB=DN,连AF ②将△ADN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ABF,注意:旋转需证F、B、M三点共线

结论:(1)MN=BM+DN;

(2)CCMN=2AB;

(3)AM、AN分别平分∠BMN、∠MND.2、翻折(对称)

辅助线:①作AP⊥MN交MN于点P ②将△ADN、△ABM分别沿AN、AM翻折,但一定要证明M、P、N三点共线.A、例题

1、在正方形ABCD中,若M、N分别在边BC、CD上移动,且满足MN=BM+DN,求证:(1)∠MAN=45°;

(2)CCMN=2AB;

(3)AM、AN分别平分∠BMN和∠DNM.变式:在正方形ABCD中,已知∠MAN=45°,若M、N分别在边CB、DC的延长线上移动,AH⊥MN,垂足为H,(1)试探究线段MN、BM、DN之间的数量关系;(2)求证:AB=AH 例

2、在四边形ABCD中,∠B+∠D=180°,AB=AD,若E、F分别为边BC、CD上的点,且满足EF=BE+DF,求证:EAF1BAD.2

变式:在四边形ABCD中,∠B=90°,∠D=90°,AB=AD,若E、F分别为边BC、CD上的点,且EAF1BAD,求证:EF=BE+DF.2

篇2: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一.选择题(共13小题,共39分)

1.(2013贺州)如图,在△ABC中,∠ABC=45°,AC=8cm,F是高AD和BE的交点,则BF的长是()

A.

4cm

B.

6cm

C.

8cm

D.

9cm

2.(2011芜湖)如图,已知△ABC中,∠ABC=45°,F是高AD和BE的交点,CD=4,则线段DF的长度为()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A.

B.

C.

D.

·

3.(2011恩施州)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垂足为F,DE=DG,△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则△EDF的面积为()

A.

B.

C.

D.

4.(2010岳阳)如图,要使△ABC≌△ABD,下面给出的四组条件中,错误的一组是()

A.

BC=BD,∠BAC=∠BAD

B.

∠C=∠D,∠BAC=∠BAD

C.

∠BAC=∠BAD,∠ABC=∠ABD

D.

BC=BD,AC=AD

5.(2010鄂州)如图,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长是()

A.

B.

C.

D.

6.(2009西宁)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下,则说明∠A′O′B′=∠AOB的依据是()

A.

(S.S.S.)

B.

(S.A.S.)

C.

(A.S.A.)

D.

(A.A.S.)

7.(2009芜湖)如图所示的4×4正方形网格中,∠1+∠2+∠3+∠4+∠5+∠6+∠7=()

(第7题)

(第8题)

A.

330°

B.

315°

C.

310°

D.

320°

8.(2009临沂)如图,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

PA=PB

B.

PO平分∠APB

C.

OA=OB

D.

AB垂直平分OP

9.(2009江苏)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

①AB=DE,BC=EF,AC=DF;

②AB=DE,∠B=∠E,BC=EF;

③∠B=∠E,BC=EF,∠C=∠F;

④AC=DF,∠A=∠D,∠B=∠E;

其中能使△ABC≌△DEF的条件共有()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10.(2008新疆)如图,△ABC中BC边上的高为h1,△DEF中DE边上的高为h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h1>h2

B.

h1<h2

C.

h1=h2

D.

无法确定

11.如图,点P是∠BAC的平分线AD上一点,PE⊥AC于点E.已知PE=3,则点P到AB的距离是()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A.

B.

C.

D.

12.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13.如图,已知AC平分∠PAQ,点B,B′分别在边AP,AQ上.下列条件中不能推出AB=AB′的是()

A.

BB′⊥AC

B.

BC=B′C

C.

∠ACB=∠ACB′

D.

∠ABC=∠AB′C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21分)

14.(2013丽水)如图,在Rt△ABC中,∠A=Rt∠,∠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AD=3,BC=10,则△BDC的面积是 _________ .

(第14题)

(第15题)

15.(2012通辽)如图,△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为40、50、60.其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O,则S△ABO:S△BCO:S△CAO= _________ .

16.(2012临沂)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cm,则AE= _________ cm.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17.(2011资阳)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点F,若BF=AC,则∠ABC= _________ 度.

18.(2011郴州)如图,已知∠1=∠2=90°,AD=AE,那么图中有 _________ 对全等三角形.

19.(2008大兴安岭)如图,∠BAC=∠AB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 _________,使OC=OD(只添一个即可).

20.如图,已知方格纸中是4个相同的正方形,则∠1+∠2+∠3= _________ 度.

三.解答题(共6小题,共60分)

21.(2013陕西)如图,∠AOB=90°,OA=OB,直线l经过点O,分别过A、B两点作AC⊥l交l于点C,BD⊥l交l于点D.

求证:AC=OD.

22.(2012云南)如图,在△ABC中,∠C=90°,点D是AB边上的一点,DM⊥AB,且DM=AC,过点M作ME∥BC交AB于点E.

求证:△ABC≌△MED.

23.(2011乌鲁木齐)如图,在△ABC中,∠ACB=90°,AC=BC,BE⊥CE于点E.AD⊥CE于点D.

求证:△BEC≌△CDA.

24.(2012密云县二模)已知:如图,∠C=∠CAF=90°,点E在AC上,且AE=BC,EF⊥AB于点D.求证:AB=FE.

A

B

C

D

E

25.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点E在AD上.⑴求证:BE=CE;

⑵若BE的延长线交AC于点F,且BF⊥AC,垂足为F,∠BAC=45°,原题设其它条件不变.求证:AEF≌BCF.C

E

A

B

D

F

26.(10分)如图,△ABC中,AD是∠CAB的平分线,且AB=AC+CD,求证:∠C=2∠B.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13贺州)如图,在△ABC中,∠ABC=45°,AC=8cm,F是高AD和BE的交点,则BF的长是()

A.

4cm

B.

6cm

C.

8cm

D.

9cm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求出∠FBD=∠CAD,AD=BD,证△DBF≌△DAC,推出BF=AC,代入求出即可.

解答:

解:∵F是高AD和BE的交点,∴∠ADC=∠ADB=∠AEF=90°,∴∠CAD+∠AFE=90°,∠DBF+∠BFD=90°,∵∠AFE=∠BFD,∴∠CAD=∠FBD,∵∠ADB=90°,∠ABC=45°,∴∠BAD=45°=∠ABD,∴AD=BD,在△DBF和△DAC中

∴△DBF≌△DAC,∴BF=AC=8cm,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关键是推出△DBF≌△DAC.

2.(2011•芜湖)如图,已知△ABC中,∠ABC=45°,F是高AD和BE的交点,CD=4,则线段DF的长度为()

A.

B.

C.

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先证明AD=BD,再证明∠FBD=∠DAC,从而利用ASA证明△BDF≌△CDA,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就可得到答案.

解答:

解:

∵AD⊥BC,BE⊥AC,∴∠ADB=∠AEB=∠ADC=90°,∴∠EAF+∠AFE=90°,∠FBD+∠BFD=90°,∵∠AFE=∠BFD,∴∠EAF=∠FBD,∵∠ADB=90°,∠ABC=45°,∴∠BAD=45°=∠ABC,∴AD=BD,在△ADC和△BDF中,∴△ADC≌△BDF,∴DF=CD=4,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找出能使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2011•恩施州)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垂足为F,DE=DG,△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则△EDF的面积为()

A.

B.

C.

D.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作DM=DE交AC于M,作DN⊥AC,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N=DF,将三角形EDF的面积转化为三角形DNM的面积来求.

解答:

解:作DM=DE交AC于M,作DN⊥AC,∵DE=DG,DM=DE,∴DM=DG,∵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F=DN,∴△DEF≌△DNM(HL),∵△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S△MDG=S△ADG﹣S△ADM=50﹣39=11,S△DNM=S△DEF=S△MDG==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地作出辅助线,将所求的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另外的三角形的面积来求.

4.(2010•岳阳)如图,要使△ABC≌△ABD,下面给出的四组条件中,错误的一组是()

A.

BC=BD,∠BAC=∠BAD

B.

∠C=∠D,∠BAC=∠BAD

C.

∠BAC=∠BAD,∠ABC=∠ABD

D.

BC=BD,AC=A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每个选项分别分析、解答出即可;

解答:

解:A、BC=BD,∠BAC=∠BAD,又由图可知AB为公共边,不能证明△ABC和△ABD全等,故本项错误,符合题意;

B、∠C=∠D,∠BAC=∠BAD,又AB=AB,能证明△ABC和△ABD全等,故本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BAC=∠BAD,∠ABC=∠ABD,又AB=AB,能证明△ABC和△ABD全等,故本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BC=BD,AC=AD,又AB=AB,能证明△ABC和△ABD全等,故本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若已知两边对应相等,则找它们的夹角或第三边;若已知两角对应相等,则必须再找一组对边对应相等,且要是两角的夹边,若已知一边一角,则找另一组角,或找这个角的另一组对应邻边.

5.(2010•鄂州)如图,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长是()

A.

B.

C.

D.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

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ABC=S△ABD+S△ACD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

解答:

解:∵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交AC于点F,∴DF=DE=2.

又∵S△ABC=S△ABD+S△ACD,AB=4,∴7=×4×2×AC×2,∴AC=3.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线段的大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要注意掌握应用.

6.(2009•西宁)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下,则说明∠A′O′B′=∠AOB的依据是()

A.

(S.S.S.)

B.

(S.A.S.)

C.

(A.S.A.)

D.

(A.A.S.)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其作图的步骤来进行分析,作图时满足了三条边对应相等,于是我们可以判定是运用SSS,答案可得.

解答:

解:作图的步骤:

①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

②任意作一点O′,作射线O′A′,以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

③以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弧于点D′;

④过点D′作射线O′B′.

所以∠A′O′B′就是与∠AOB相等的角;

作图完毕.

在△OCD与△O′C′D′,∴△OCD≌△O′C′D′(SSS),∴∠A′O′B′=∠AOB,显然运用的判定方法是SSS.

故选A.

点评:

此题是一道综合题,不但考查了学生对作图方法的掌握,也是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方法的考查.

7.(2009•芜湖)如图所示的4×4正方形网格中,∠1+∠2+∠3+∠4+∠5+∠6+∠7=()

A.

330°

B.

315°

C.

310°

D.

320°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网格型.

分析:

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分别求出多组三角形全等,如∠1和∠7的余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得到∠1+∠7=90°等,可得所求结论.

解答:

解:由图中可知:①∠4=×90°=45°,②∠1和∠7的余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1+∠7=90°

同理∠2+∠6=90°,∠3+∠5=90°∠4=45°

∴∠1+∠2+∠3+∠4+∠5+∠6+∠7=3×90°+45°=315°

故选B.

点评:

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做题时主要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到几对角的和的关系,认真观察图形,找到其中的特点是比较关键的.

8.(2009•临沂)如图,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

PA=PB

B.

PO平分∠APB

C.

OA=OB

D.

AB垂直平分OP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本题要从已知条件OP平分∠AOB入手,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对各选项逐个验证,选项D是错误的,虽然垂直,但不一定平分OP.

解答:

解:∵OP平分∠AOB,PA⊥OA,PB⊥OB

∴PA=PB

∴△OPA≌△OPB

∴∠APO=∠BPO,OA=OB

∴A、B、C项正确

设PO与AB相交于E

∵OA=OB,∠AOP=∠BOP,OE=OE

∴△AOE≌△BOE

∴∠AEO=∠BEO=90°

∴OP垂直AB

而不能得到AB平分OP

故D不成立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平分线的性质,由已知能够注意到△OPA≌△OPB,进而求得△AOE≌△BOE是解决的关键.

9.(2009•江苏)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

①AB=DE,BC=EF,AC=DF;

②AB=DE,∠B=∠E,BC=EF;

③∠B=∠E,BC=EF,∠C=∠F;

④AC=DF,∠A=∠D,∠B=∠E;

其中能使△ABC≌△DEF的条件共有()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要判断能不能使△ABC≌△DEF一定要熟练运用判定方法判断,做题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要根据已知条件的位置来选择判定方法.

解答:

解: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知:

①AB=DE,BC=EF,AC=DF,用的判定方法是“边边边”;

②AB=DE,∠B=∠E,BC=EF,用的判定方法是“边角边”;

③∠B=∠E,BC=EF,∠C=∠F用的判定方法是“角边角”;

④AC=DF,∠A=∠D,∠B=∠E,用的判定方法是“角角边”;

因此能使△ABC≌△DEF的条件共有4组.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AS、ASA,HL.

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10.(2008•新疆)如图,△ABC中BC边上的高为h1,△DEF中DE边上的高为h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h1>h2

B.

h1<h2

C.

h1=h2

D.

无法确定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本题可通过构建全等三角形进行求解.过点A作AM⊥BC交BC于点M,过点F作FN⊥DE交DE的延长线于点N,则有AM=h1,FN=h2;因此只要证明△AMC≌△FNE,即可得出h1=h2.

解答:

解:过点A作AM⊥BC交BC于点M,过点F作FN⊥DE交DE的延长线于点N,则有AM=h1,FN=h2;

在△AMC和△FNE中,∵AM⊥BC,FN⊥DE,∴∠AMC=∠FNE;

∵∠FED=115°,∴∠FEN=65°=∠ACB;

∵又AC=FE,∴△AMC≌△FNE;

∴AM=FN,∴h1=h2.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几性质;做题中通过作辅助线构造了全等三角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要注意学习、掌握.

11.(2007•义乌市)如图,点P是∠BAC的平分线AD上一点,PE⊥AC于点E.已知PE=3,则点P到AB的距离是()

A.

B.

C.

D.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已知条件给出了角平分线还有PE⊥AC于点E等条件,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即可求解.

解答:

解:利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点P到AB的距离是也是3.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做题时从已知开始思考,想到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顺利地解答本题.

12.(2006•十堰)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1=∠2,∠BAC=∠EAD,AC=AD,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加一角或夹已知角的另一边.

解答:

解:∠1=∠2,AC=AD,加①AB=AE,就可以用SAS判定△ABC≌△AED;

加③∠C=∠D,就可以用ASA判定△ABC≌△AED;

加④∠B=∠E,就可以用AAS判定△ABC≌△AED;

加②BC=ED只是具备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SSA、HL.做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在图形上的位置,结合判定方法,进行添加.

13.(2005•乌兰察布)如图,已知AC平分∠PAQ,点B,B′分别在边AP,AQ上.下列条件中不能推出AB=AB′的是()

A.

BB′⊥AC

B.

BC=B′C

C.

∠ACB=∠ACB′

D.

∠ABC=∠AB′C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验证各选项提交的条件是否能证△ABC≌△AB′C即可.

解答:

解:如图:∵AC平分∠PAQ,点B,B′分别在边AP,AQ上,A:若BB′⊥AC,在△ABC与△AB′C中,∠BAC=∠B′AC,AC=AC,∠ACB=∠ACB′,∴△ABC≌△AB′C,AB=AB′;

B:若BC=B′C,不能证明△ABC≌△AB′C,即不能证明AB=AB′;

C:若∠ACB=∠ACB′,则在△ABC与△AB'C中,∠BAC=∠B′AC,AC=AC,△ABC≌△AB′C,AB=AB′;

D:若∠ABC=∠AB′C,则∠ACB=∠ACB′∠BAC=∠B′AC,AC=AC,△ABC≌△AB′C,AB=AB′.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做题时要结合已知条件在图形上的位置对选项逐个验证.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4.(2013•丽水)如图,在Rt△ABC中,∠A=Rt∠,∠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AD=3,BC=10,则△BDC的面积是 15 .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过D作DE⊥BC于E,根据角平分线性质求出DE=3,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即可.

解答:

解:过D作DE⊥BC于E,∵∠A=90°,∴DA⊥AB,∵BD平分∠ABC,∴AD=DE=3,∴△BDC的面积是×DE×BC=×10×3=15,故答案为:15.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注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15.(2012•通辽)如图,△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为40、50、60.其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O,则S△ABO:S△BCO:S△CAO= 4:5:6 .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首先过点O作OD⊥AB于点D,作OE⊥AC于点E,作OF⊥BC于点F,由OA,OB,OC是△ABC的三条角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OD=OE=OF,又由△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为40、50、60,即可求得S△ABO:S△BCO:S△CAO的值.

解答:

解:过点O作OD⊥AB于点D,作OE⊥AC于点E,作OF⊥BC于点F,∵OA,OB,OC是△ABC的三条角平分线,∴OD=OE=OF,∵△ABC的三边AB、BC、CA长分别为40、50、60,∴S△ABO:S△BCO:S△CAO=(AB•OD):(BC•OF):(AC•OE)=AB:BC:AC=40:50:60=4:5:6.

故答案为:4:5:6.

点评:

此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6.(2012•临沂)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cm,则AE= 3 cm.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的性质求出∠ECF=∠B,然后利用“角边角”证明△ABC和△FEC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C=EF,再根据AE=AC﹣CE,代入数据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ACB=90°,∴∠ECF+∠BCD=90°,∵CD⊥AB,∴∠BCD+∠B=90°,∴∠ECF=∠B,在△ABC和△FEC中,∴△ABC≌△FEC(ASA),∴AC=EF,∵AE=AC﹣CE,BC=2cm,EF=5cm,∴AE=5﹣2=3cm.

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得到∠ECF=∠B是解题的关键.

17.(2011•资阳)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点F,若BF=AC,则∠ABC= 45 度.

考点: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先证△ADC≌△BDF,可得BD=AD,可求∠ABC=∠BAD=45°.

解答:

解:∵AD⊥BC于D,BE⊥AC于E

∴∠EAF+∠AFE=90°,∠DBF+∠BFD=90°,又∵∠BFD=∠AFE(对顶角相等)

∴∠EAF=∠DBF,在Rt△ADC和Rt△BDF中,∴△ADC≌△BDF(AAS),∴BD=AD,即∠ABC=∠BAD=45°.

故答案为:45

点评: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考的热点,一般以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18.(2011•郴州)如图,已知∠1=∠2=90°,AD=AE,那么图中有 3 对全等三角形.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可得知△AEB≌△ADC,△BED≌△CDE,△BOD≌△COE.做题时要从已知条件开始结合图形利用全等的判定方法由易到难逐个寻找.

解答:

解:①△AEB≌△ADC;

∵AE=AD,∠1=∠2=90°,∠A=∠A,∴△AEC≌△ADC;

∴AB=AC,∴BD=CE;

②△BED≌△CDE;

∵AD=AE,∴∠ADE=∠AED,∵∠ADC=∠AEB,∴∠CDE=∠BED,∴△BED≌△CDE.

③∵BD=CE,∠DBO=∠ECO,∠BOD=∠COE,∴△BOD≌△COE.

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AAS、ASA、SAS、SSS,直角三角形可用HL定理,但AAA、SSA,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本题是一道较为简单的题目

19.(2008•大兴安岭)如图,∠BAC=∠AB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 ∠C=∠D或AC=BD,使OC=OD(只添一个即可).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

开放型.

分析:

本题可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简单的线段相等.△AOD和△BOC中,由于∠BAC=∠ABD,可得出OA=OB,又已知了∠AOD=∠BOC,因此只需添加一组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两三角形全等,进而的得出OC=OD.也可直接添加AC=BD,然后联立OA=OB,即可得出OC=OD.

解答:

解:∵∠BAC=∠ABD,∴OA=OB,又有∠AOD=∠BOC;

∴当∠C=∠D时,△AOD≌△BOC;

∴OC=OD.

故填∠C=∠D或AC=B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题目是开放型题目,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判定方法,找出所需条件,一般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0.(2005•荆门)如图,已知方格纸中是4个相同的正方形,则∠1+∠2+∠3= 135 度.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网格型.

分析:

根据对称性可得∠1+∠3=90°,∠2=45°.

解答:

解:观察图形可知,∠1所在的三角形与角3所在的三角形全等,∴∠1+∠3=90°,又∠2=45°,∴∠1+∠2+∠3=135°.

点评:

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充分利用正方形的特殊性质来找到全等的条件从而判定全等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

三.解答题(共6小题)

21.(2013•陕西)如图,∠AOB=90°,OA=OB,直线l经过点O,分别过A、B两点作AC⊥l交l于点C,BD⊥l交l于点D.

求证:AC=O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证明题.

分析:

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BOD,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OC和△OBD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证明即可.

解答:

证明:∵∠AOB=90°,∴∠AOC+∠BOD=90°,∵AC⊥l,BD⊥l,∴∠ACO=∠BDO=90°,∴∠A+∠AOC=90°,∴∠A=∠BOD,在△AOC和△OBD中,∴△AOC≌△OBD(AAS),∴AC=O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边相等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22.(2012•云南)如图,在△ABC中,∠C=90°,点D是AB边上的一点,DM⊥AB,且DM=AC,过点M作ME∥BC交AB于点E.

求证:△ABC≌△MED.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

证明题.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B=∠MED,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判断△ABC≌△MED.

解答:

证明:∵MD⊥AB,∴∠MDE=∠C=90°,∵ME∥BC,∴∠B=∠MED,在△ABC与△MED中,∴△ABC≌△MED(AAS).

点评:

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要求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难度一般.

23.(2011•乌鲁木齐)如图,在△ABC中,∠ACB=90°,AC=BC,BE⊥CE于点E.AD⊥CE于点D.

求证:△BEC≌△CDA.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专题:

证明题.

分析:

根据垂直的定义以及等量代换可知∠CBE=∠ACD,根据已知条件∠BEC=∠CDA,∠CBE=∠ACD,BC=A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即可证明△BEC≌△CDA.

解答:

证明:∵BE⊥CE于E,AD⊥CE于D,∴∠BEC=∠CDA=90°,在Rt△BEC中,∠BCE+∠CBE=90°,在Rt△BCA中,∠BCE+∠ACD=90°,∴∠CBE=∠ACD,在△BEC和△CDA中,∠BEC=∠CDA,∠CBE=∠ACD,BC=AC,∴△BEC≌△CD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题根据AAS证明两三角形全等,难度适中.

24.(2008•台州)CD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且∠BEC=∠CFA=∠α.

(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图1,若∠BCA=90°,∠α=90°,则BE = CF;EF = |BE﹣AF|(填“>”,“<”或“=”);

②如图2,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关系的条件 ∠α+∠BCA=180°,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并证明两个结论成立.

(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α=∠BCA,请提出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合理猜想(不要求证明).

考点: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专题:

几何综合题.

分析:

由题意推出∠CBE=∠ACF,再由AAS定理证△BCE≌△CAF,继而得答案.

解答:

解:(1)①∵∠BCA=90°,∠α=90°,∴∠BCE+∠CBE=90°,∠BCE+∠ACF=90°,∴∠CBE=∠ACF,∵CA=CB,∠BEC=∠CFA;

∴△BCE≌△CAF,∴BE=CF;EF=|BE﹣AF|.

②所填的条件是:∠α+∠BCA=180°.

证明:在△BCE中,∠CBE+∠BCE=180°﹣∠BEC=180°﹣∠α.

∵∠BCA=180°﹣∠α,∴∠CBE+∠BCE=∠BCA.

又∵∠ACF+∠BCE=∠BCA,∴∠CBE=∠ACF,又∵BC=CA,∠BEC=∠CFA,∴△BCE≌△CAF(AAS)

∴BE=CF,CE=AF,又∵EF=CF﹣CE,∴EF=|BE﹣AF|.

(2)EF=BE+AF.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全等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注意对三角形全等,相似的综合应用.

25.(2005•扬州)(本题有3小题,第(1)小题为必答题,满分5分;第(2)、(3)小题为选答题,其中,第(2)小题满分3分,第(3)小题满分6分,请从中任选1小题作答,如两题都答,以第(2)小题评分.)

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

①△ADC≌△CEB;②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注意:第(2)、(3)小题你选答的是第2小题.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证明题;探究型.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利用AAS证明①△ADC≌△CEB,由此可证②DE=AD+BE;

(2)根据已知可利用AAS证明△ADC≌△CEB,由此可证DE=AD﹣BE;

(3)根据已知可利用AAS证明△ADC≌△CEB,由此可证DE=BE﹣AD.

解答:

解:(1)①∵∠ADC=∠ACB=∠BEC=90°,∴∠CAD+∠ACD=90°,∠BCE+∠CBE=90°,∠ACD+∠BCE=90°.

∴∠CAD=∠BCE.

∵AC=BC,∴△ADC≌△CEB.

②∵△ADC≌△CEB,∴CE=AD,CD=BE.

∴DE=CE+CD=AD+BE.

(2)∵∠ADC=∠CEB=∠ACB=90°,∴∠ACD=∠CBE.

又∵AC=BC,∴△ACD≌△CBE.

∴CE=AD,CD=BE.

∴DE=CE﹣CD=AD﹣BE.

(3)当MN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D、DE、BE所满足的等量关系是DE=BE﹣AD(或AD=BE﹣DE,BE=AD+DE等).

∵∠ADC=∠CEB=∠ACB=90°,∴∠ACD=∠CBE,又∵AC=BC,∴△ACD≌△CBE,∴AD=CE,CD=BE,∴DE=CD﹣CE=BE﹣AD.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AAS、ASA、SAS、SSS,直角三角形可用HL定理,但AAA、SSA,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出结论.

26.(2012•密云县二模)已知:如图,∠C=∠CAF=90°,点E在AC上,且AE=BC,EF⊥AB于点D.求证:AB=FE.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证明题.

分析:

首先证明∠B=∠2,再加上条件AE=BC,∠FAF=∠BCA,可利用ASA证明△ABC≌△FEA,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B=FE.

解答:

证明:∵EF⊥AB于点D,∴∠ADE=90°.

∴∠1+∠2=90°,又∵∠C=90°,∴∠1+∠B=90°.

∴∠B=∠2,在△ABC和△FEA中,∴△ABC≌△FEA(ASA)

篇3: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B D

2.已知:D是AB中点,∠ACB=90°,求证:CD

12AB

3.已知:BC=DE,∠B=∠E,∠C=∠D,F是CD中点,求证:∠1=∠

24.已知:∠1=∠2,CD=DE,EF//AB,求证:EF=AC

5.已知:AD平分∠BAC,AC=AB+BD,求证:∠B=2∠C

B

6.已知:AC平分∠BAD,CE⊥AB,∠B+∠D=180°,求证:

AE=AD+BE

7.已知:AB=4,AC=2,D是BC中点,AD是整数,求AD

B

D

8.已知:D是AB中点,∠ACB=90°,求证:CD

AB B

9.已知:BC=DE,∠B=∠E,∠C=∠D,F是CD中点,求证:∠1=∠2

10.已知:∠1=∠2,CD=DE,EF//AB,求证:

EF=AC

已知:AD平分∠BAC,AC=AB+BD,求证:∠B=2∠C

B

已知:AC平分∠BAD,CE⊥AB,∠B+∠D=180°,求证:

AE=AD+BE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DC,BE、CE分别平分∠ABC、∠BCD,且点E在AD上。求证:BC=AB+DC。

已知:AB//ED,∠EAB=∠BDE,AF=CD,EF=BC,求证:∠F=∠C

14.已知:AB=CD,∠A=∠D,求证:∠B=∠C

15.P是∠BAC平分线AD上一点,AC>AB,求证:PC-PB

A

D

16.已知∠ABC=3∠C,∠1=∠2,BE⊥AE,求证:

AC-AB=2BE

17.已知,E是AB中点,AF=BD,BD=5,AC=7,求DC

11.12.12.13.18.(5分)如图,在△ABC中,BD=DC,∠1=∠2,求证:AD⊥BC.19.(5分)如图,OM平分∠POQ,MA⊥OP,MB⊥OQ,A、B为垂足,AB交OM于点N.

求证:∠OAB=∠OBA20.(5分)如图,已知AD∥BC,∠PAB的平分线与∠CBA的平分线相交于E,CE的连

线交AP于D.求证:AD+BC=AB.

P

E D

A

B21.(6分)如图,△ABC中,AD是∠CAB的平分线,且AB=AC+CD,求证:∠C=2∠BA

C

DB22.(6分)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于点M.(1)求证:MB=MD,ME=MF

(2)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3.(7分)已知:如图,DC∥AB,且DC=AE,E为AB的中点,(1)求证:△AED≌△EBC.

(2)观看图前,在不添辅助线的情况下,除△EBC外,请再写出两个与△AED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直接写出结果,不要求证明):

A

E

D

BC

24.(7分)如图,△ABC中,∠BAC=90度,AB=AC,BD是∠ABC的平分线,BD的延长

线垂直于过C点的直线于E,直线CE交BA的延长线于F. 求证:BD=2CE. F

A E

B

C25、(10分)如图:DF=CE,AD=BC,∠D=∠C。求证:△AED≌△BFC。DEFC

AB26、(10分)如图:AE、BC交于点M,F点在AM上,BE∥CF,BE=CF求证:AM是△ABC的中线。

A。

F

B

MC E27、(10分)如图:在△ABC中,BA=BC,D是AC的中点。求证:BD⊥AC。A

D28、(10分)AB=AC,DB=DC,F是ADBC AD

BC29、(12分)如图:AB=CD,AE=DF,CE=FB。求证: AF B F

E

CD

30.公园里有一条“Z”字形道路

ABCD,如图所示,其中AB∥CD,在AB,CD,BC三段路旁各有一只小石凳E,F,M,且BE=CF,M在BC的中点,试说明三只石凳E,F,M恰好在一条直线上.31.已知: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AF=CE,BE∥DF,BE=DF.求证:△ABE≌△CDF.

32.已知:如图所示,AB=AD,BC=DC,E、F分别是DC、BC的中点,求证: AE=AF。

3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AC上的一点,∠1=∠2,∠3=∠4,求证: ∠5=∠6.

A C

34.已知AB∥DE,BC∥EF,D,C在AF上,且AD=CF,求证:△ABC≌△DEF.

35.已知:如图,AB=AC,BDAC,CEAB,垂足

分别为D、E,BD、CE相交于点F,求证:BE=CD.

B E

A 36.如图,在△ABC中,AD为∠BAC的平分线,DE⊥AB于E,DF⊥AC于F。

求证:DE=DF.

37.已知:如图, ACBC于C , DEAC于E , ADAB于

= 5 ,求AD 的长?

38.如图:AB=AC,ME⊥AB,MF⊥AC,垂足分别为

E、F,A

C39.如图,给出五个等量关系:①ADBC ②ACBD

③CE

DE ④DC ⑤DABCBA.请你以其中两个为条件,另三个中的一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只需写出一种情况),并加以证明. 已知:求证:

证明:

B

40.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 ①ADC≌CEB;②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41.如图所示,已知AE⊥AB,AF⊥AC,AE=AB,AF=AC。求证:(1)EC=BF;(2)EC⊥

BF

F

C

42.如图:BE⊥AC,CF⊥AB,BM=AC,CN=AB。求证:(1)AM=AN;(2)AM⊥AN。

43.如图,已知∠A=∠D,AB=DE,AF=CD,BC=EF.求证:BC∥EF

44.如图,已知AC∥BD,EA、EB分别平分∠CAB和∠DBA,CD过点E,则AB与AC+B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45、(10分)如图,已知: AD是BC上的中线 ,且DF=DE.求证:BE∥CF.

46、(10分)已知:如图,AB=CD,DE⊥AC,BF⊥AC,E,F是垂足,DEBF. 求证:AB∥CD.

D C

A B47、(10分)如图,已知∠1=∠2,∠3=∠4,求证:AB=CD

A

DBC48、(10分)如图,已知AC⊥AB,DB⊥AB,AC=BE,AE=BD,试猜想线段CE与DE的大小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E49、(10分)如图,已知AB=DC,AC=DB,BE=CE,求证:AE=DE.50.如图9所示,△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AD是BC边上的中线,过C作AD的垂线,交AB于点E,交AD于点F,求证:∠

ADC=∠BDE

E

篇4: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1、已知: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DE,且AB=DE,BE=CF.求证:AC∥DF.

2、如图,已知: AD是BC上的中线 ,且DF=DE.

求证:BE∥CF.

3、如图, 已知:AB⊥BC于B , EF⊥AC于G , DF⊥BC于D , BC=DF. 求证:AC=EF.

4、如图,在ΔABC中,AC=AB,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D⊥BC,5、如图,已知AB=DE,BC=EF,AF=DC。求证:∠EFD=∠BCA

6、如图,Δ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H,且AD=BD,试说明下列结论成立的理由。(1)∠DBH=∠DAC;(2)ΔBDH≌ΔADC。

BAFCDEBEDCAGFABDCAHEBDC7、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中,BD=CE,AD与BE相交于点P,求∠APE的大小。

8、如图,在矩形ABCD中,F是BC边上的一点,AF的延长线交DC的延长线于G,DE⊥AG于E,且DE=DC,根据上述条件,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10、已知:如图所示,BD为∠ABC的平分线,AB=BC,点P在BD上,PM⊥AD于M,•PN⊥CD于N,判断PM与PN的关系.

11、如图,△ABC中,∠BAC=90度,AB=AC,BD是∠ABC的平分线,FAEDAMPCDNBBD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点的直线于E,直线CE交BA的延长线于F.

求证:BD=2CE.

12、在△ABC中,,AB=AC,在AB边上取点D,在AC延长线上了取点E,使CE=BD,连接DE交BC于点F,求证DF=EF.BCADBFCE13、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过D点的直线GF交AC于F,交AC的平行线BG于G点,DE⊥DF,交AB于点E,连结EG、EF.求证:EG=EF;请你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GBEDAFC

14、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于点M.

i.ii.求证:MB=MD,ME=MF

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5、如图(1),(1)已知△ABC中, ∠BAC=90, AB=AC, AE是过A的一条直线, 且B、C在A、E的异侧, BD⊥AE于D, CE⊥AE于E 试说明: BD=DE+CE.(2)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2)位置时(BD

篇5: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1.如图,A,F,E,B四点共线,ACCE,BDDF,AEBF,ACBD。求证:ACFBDE。

例2.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ADBE,垂足为D。求证:21C。

例3.如图,在ABC中,ABBC,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BC上,BEBF,连接AE,EF和CF。求证:AECF。

例4.如图,AB//CD,AD//BC,求证:ABCD。

例5.如图,AP,CP分别是ABC外角MAC和NCA的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求证:BP为MBN的平分线。

例6.如图,D是ABC的边BC上的点,且CDAB,ADBBAD,AE是ABD的中线。求证:AC2AE。

例7.如图,在ABC中,ABAC,12,P为AD上任意一点。求证:ABACPBPC。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C.两锐角对应相等

B.一锐角对应相等 D.斜边相等

B.AB4,BC3,A30 D.C90,AB6

2.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的是()A.AB3,BC4,CA8

C.C60,B45,AB4

3.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A.4个

B.3个

C.2个

D.1个

4.如图,12,CD,AC,BD交于E点,下列不正确的是()A.DAECBE

B.CEDE

D.EAB是等腰三角形 C.DEA不全等于CBE

5.如图,已知ABCD,BCAD,B23,则D等于()A.67 

C.23

B.46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6.如图,在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且CD:AD2:3,AC10cm,则点D到AB的距离等于__________cm;

7.如图,已知ABDC,ADBC,E,F是BD上的两点,且BEDF,若

AEB100,ADB30,则BCF____________;

8.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大小为_________;

9.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BC,AD平分BAC交BC于D,

DEAB于E,若AB10,则BDE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__;

10.如图,点D,E,F,B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AE//CF,且AECF,若BD10,BF2,则EF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ABC为等边三角形,11.如图,点M,N分别在BC,AC上,且BMCN,AM与BN交于Q点。求AQN的度数。

12.如图,ACB90,ACBC,D为AB上一点,AECD,BFCD,交CD延长线于F点。求证:BFCE。

答案

例1.思路分析:从结论ACFBDE入手,全等条件只有ACBD;由AEBF两边同时减去EF得到AFBE,又得到一个全等条件。还缺少一个全等条件,可以是CFDE,也可以是AB。

由条件ACCE,BDDF可得ACEBDF90,再加上AEBF,ACBD,可以证明ACEBDF,从而得到AB。

解答过程:ACCE,BDDF

ACEBDF90 在RtACE与RtBDF中 AEBF

ACBD∴RtACERtBDF(HL)AB AEBF

AEEFBFEF,即AFBE 在ACF与BDE中 AFBEAB ACBDACFBDE(SAS)解题后的思考:本题的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两头凑”的思想方法:一方面从问题或结论入手,看还需要什么条件;另一方面从条件入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再对比“所需条件”和“得出结论”之间是否吻合或具有明显的联系,从而得出解题思路。

小结:本题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去寻找全等三角形及其全等条件,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去分析一个题目,得出解题思路。

例2.思路分析:直接证明21C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间接证明,即找到,证明2且1C。也可以看成将2“转移”到。

那么在哪里呢?角的对称性提示我们将AD延长交BC于F,则构造了△FBD,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证明∠2=∠DFB,可以由三角形外角定理得∠DFB=∠1+∠C。

解答过程:延长AD交BC于F 在ABD与FBD中 ABDFBD ABDFBD(ASA 2DFB BDBDADBFDB90又DFB1C

21C。

解题后的思考:由于角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翻折来构造或发现全等三角形。

例3.思路分析: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这两条线段相等,关键是要找到这两个三角形。以线段AE为边的ABE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到CBF的位置,而线段CF正好是

CBF的边,故只要证明它们全等即可。

解答过程: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 ABCCBF90 在ABE与CBF中 ABBCABCCBF BEBFABECBF(SAS)AECF。

解题后的思考:利用旋转的观点,不但有利于寻找全等三角形,而且有利于找对应边和对应角。

小结: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或角相等是重要的方法,但有时不容易找到需证明的三角形。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平移、翻折和旋转等图形变换的观点来寻找或利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4.思路分析:关于四边形我们知之甚少,通过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可以把原问题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问题。

解答过程:连接AC AB//CD,AD//BC 12,34 在ABC与CDA中 12ACCA 43ABCCDA(ASA)ABCD。

解题后的思考: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是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常用方法。例5.思路分析:要证明“BP为MBN的平分线”,可以利用点P到BM,BN的距离相等来证明,故应过点P向BM,BN作垂线;另一方面,为了利用已知条件“AP,CP分别是MAC和NCA的平分线”,也需要作出点P到两外角两边的距离。

解答过程:过P作PDBM于D,PEAC于E,PFBN于F

AP平分MAC,PDBM于D,PEAC于E

PDPE

CP平分NCA,PEAC于E,PFBN于F PEPF

PDPE,PEPF

PDPF

PDPF,且PDBM于D,PFBN于F BP为MBN的平分线。

解题后的思考:题目已知中有角平分线的条件,或者有要证明角平分线的结论时,常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或判定来解答问题。例6.思路分析:要证明“AC2AE”,不妨构造出一条等于2AE的线段,然后证其等于AC。因此,延长AE至F,使EFAE。

解答过程:延长AE至点F,使EFAE,连接DF 在ABE与FDE中

AEFEAEBFED BEDEABEFDE(SAS)BEDF

ADFADBEDF,ADCBADB 又ADBBAD ADFADC

ABDF,ABCD DFDC

在ADF与ADC中 ADADADFADC DFDCADFADC(SAS)AFAC 又AF2AE AC2AE。

解题后的思考:三角形中倍长中线,可以构造全等三角形,继而得出一些线段和角相等,甚至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例7.思路分析:欲证ABACPBPC,不难想到利用三角形中三边的不等关系来证明。由于结论中是差,故用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证明,从而想到构造线段ABAC。而构造ABAC可以采用“截长”和“补短”两种方法。

解答过程:法一:

在AB上截取ANAC,连接PN 在APN与APC中 ANAC12 APAPAPNAPC(SAS)PNPC

在BPN中,PBPNBN

PBPCABAC,即AB-AC>PB-PC。

法二:

延长AC至M,使AMAB,连接PM 在ABP与AMP中 ABAM12 APAPABPAMP(SAS)PBPM

在PCM中,CMPMPC

ABACPBPC。

解题后的思考:当已知或求证中涉及线段的和或差时,一般采用“截长补短”法。具体作法是: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一条较短线段,再设法证明较长线段的剩余线段等于另外的较短线段,称为“截长”;或者将一条较短线段延长,使其等于另外的较短线段,然后证明这两条线段之和等于较长线段,称为“补短”。

小结:本题组总结了本章中常用辅助线的作法,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还要继续总结。我们不光要总结辅助线的作法,还要知道辅助线为什么要这样作,这样作有什么用处。

同步练习的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C

5.C

二、填空题: 6.4 7.70

8.90

 9.10

10.6

三、解答题:

11.解:ABC为等边三角形

ABBC,ABCC60

在ABM与BCN中

ABBCABCC BMCNABMBCN(SAS)NBCBAM

AQNABQBAMABQNBC60。12.证明:AECD,BFCD FAEC90 ACECAE90 ACB90

ACEBCF90 CAEBCF

在ACE与CBF中

篇6: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

(2)大小相等的图形;

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二)灵活运用定理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边相等的可能性。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隐含的等量元素,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

3、要善于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已知条件中有两角对应相等,可找:

①夹边相等(ASA)②任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AAS)(2)已知条件中有两边对应相等,可找 ①夹角相等(SAS)②第三组边也相等(SSS)(3)已知条件中有一边一角对应相等,可找 ①任一组角相等(AAS 或 ASA)②夹等角的另一组边相等(SAS)(三)经典例题 例1.已知:如图所示,AB=AC,求证:.例2.如图所示,已知:AF=AE,AC=AD,CF与DE交于点B。求证:。

例3.如图所示,AC=BD,AB=DC,求证:。

例4.如图所示,垂足分别为D、E,BE与CD相交于点O,且 求证:BD=CE。

例5: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CE⊥AB于E,且∠B+∠D=180°。

求证:AE=AD+BE 分析:从上面例题,可以看出,有时为了证明某两条线段和等于另一条线段,可以考虑“截长补短”的添加辅助线,本题是否仍可考虑这样“截长补短”的方法呢?由于AC是角平分线,所以在AE上截AF=AD,连结FC,可证出DADC≌DAFC,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证明(一):

在AE上截取AF=AD,连结FC。

在DAFC和DADC中 ∴DAFC≌DADC(边角边)∴∠AFC=∠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B+∠D=180°(已知)∴∠B=∠EFC(等角的补角相等)在DCEB和DCEF中 ∴DCEB≌DCEF(角角边)∴BE=EF ∵AE=AF+EF ∴AE=AD+BE(等量代换)证明(二):

在线段EA上截EF=BE,连结FC(如右图)。

小结:在几何证明过程中,如果现成的三角形不可以证明,则需要我们选出所需要的三角形,这就需要我们恰到好处的添加辅助线。

(四)全等三角形复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

①;

②;

③;

④. 其中,能使的条件共有()A.1组 B.2组 C.3组 D.4组 2.如图,分别为的,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折叠,使点落在边上的点处.若,则等于()3.如图(四),点是上任意一点,还应补充一个条件,才能推出.从下列条件中补充一个条件,不一定能推出的是()A. B. C. D. C A D P B 图(四)A. B. C . D. 1题图 2题图 4.如图,在△ABC与△DEF中,已有条件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F,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A)∠B=∠E,BC=EF(B)BC=EF,AC=DF(C)∠A=∠D,∠B=∠E(D)∠A=∠D,BC=EF 5.如图,△ABC中,∠C = 90°,AC = BC,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若AC = 10cm,则△DBE的周长等于()A.10cm B.8cm C.6cm D.9cm 6. 如图所示,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 B.2处 C.3处 D.4处 ④ ① ② ③ 6题图 4题图 5题图 7.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3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 么最省事的方法是()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②③去 8.如图,在中,是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交 于点.已知,则的度数为()A. B. C. D. 9.如图,=30°,则的度数为()A.20° B.30° C.35° D.40° 10.如图,AC=AD,BC=BD,则有()A.AB垂直平分CD B.CD垂直平分AB C A B 1题图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 D.CD平分∠ACB A D C E B 8题图 7题图 8题图 10题图 11.尺规作图作的平分线方法如下:以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于、,再分别以点、为圆心,以大于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作射线由作法得的根据是()A.SAS B.ASA C.AASD.SSS 12.如图, ∠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5cm,BD=3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A.5cm B.3cm C.2cm D.不能确定 13.如图,OP平分,,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A. B.平分 C. D.垂直平分 14.如图,已知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的是()A.  B. C. D. O D P C A B A B C D 14题图 O 13题图 B A P 11题图 12题图 二、填空题 1.如图,已知,要使 ≌,可补充的条件是(写出一个即可)_______________. 2.如图,在△ABC中,∠C=90°,AC=BC,AD平分∠BAC交BC于D,DE⊥AB于E,且AB=5cm,则△DEB的周长为 ________ 3.如图,请你添加一个条件:

,使(只添一个即可). 4.如图,在Δ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若BD=10厘米,BC=8厘米,DC=6厘米,则点D到直线AB的距离是__________厘米。

D O C B AB A C E B D 1题图 2题图 3题图 4题图 5.观察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 有 个 . 6.已知:如图,△OAD≌△OBC,且∠O=70°,∠C=25°,则∠AEB=________度.7如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和正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

②PQ∥AE;

③AP=BQ;

④DE=DP;

⑤∠AOB=60°.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8.如图所示,AB = AD,∠1 = ∠2,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BC ≌ △ADE,则需要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O A B C D E 6题图 7 题图 8 题图 A B D E C 三、解答题 1.如图,已知AB=AC,AD=AE,求证:BD=CE.2.如图,在中,分别以为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使.(1)求的度数;

(2)求证:. 3.如图,在△ABE中,AB=AE,AD=AC,∠BAD=∠EAC, BC、DE交于点O.求证:(1)△ABC≌△AED;

(2)OB=OE.E D C B A 4.如图,D是等边△ABC的边AB上的一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找出图中的一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5.如图,在△ABC和△DCB中,AB = DC,AC = DB,AC与DB交于点M. B C A D M N(1)求证:△ABC≌△DCB ;

(2)过点C作CN∥BD,过点B作BN∥AC,CN与BN交于点N,试判断线段 BN与CN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6.如图,四边形的对角线与相交于点,. 求证:(1);

D C B A O 1 2 3 4(2). 7.如图,在和中,现给出如下三个论断:①;

②;

③.请选择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为结论,构造一个命题. 2 1 A C D B(1)写出所有的真命题(写成“”形式,用序号表示):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加以证明.   你选择的真命题是:. 证明:

8.已知:如图,B、E、F、C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DC,BE=CF,∠B=∠C.求证:OA=OD. 9.如图,△ABC中,∠BAC=90度,AB=AC,BD是∠ABC的平分线,BD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点的直线于E,直线CE交BA的延长线于F. 求证:BD=2CE. B D C F A 郜 E 10.如图,请你写出图中三对全等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11.已知:如图,DC∥AB,且DC=AE,E为AB的中点,(1)求证:△AED≌△EBC.(2)观看图前,在不添辅助线的情况下,除△EBC外,请再写出两个与△AED的面积相等的三角 形.(直接写出结果,不要求证明):

12.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于点M.(1)求证:MB=MD,ME=MF(2)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

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3已知:如图A、D、C、B在同一直线上,AC=BD,AE=BF,CE=DF 求证:(1)DF∥CE(2)DE=CF A D F E C E B 14.如图,已知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两条边上的高,在BE上截取BD = AC,在CF的延长线上截取CG = AB,连结AD、AG,则AG与AD有何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15.如图,已知BE⊥AC于E,CF⊥AB于F,BE、CF相交于点D,若AB=AC.求证:AD平分∠BAC. 16.如图,∠B=∠C=90°,M是BC中点,DM平分∠ADC,求证:AM平分∠DAB. 17.如图,在△ABC和△DBC中,∠ACB =∠DBC = 90º,E是BC的中点,EF⊥AB,垂足为F,且AB = DE. 18.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连接EF,EF与AD交于G,AD与EG垂直吗?证明你的结论。

19.如图,在△ABC中,∠B=60°,△ABC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O.试说明AE+CD=AC..如图,在△ABC中,∠B=60°,△ABC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O.试说明AE+CD=AC. 20.如图,已知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 的中点,点F在BC上,且∠DAE=∠FAE.求证:AF=AD+CF。

A B F C E D 14.已知:在△ABC中,∠BAC=90°,AB=AC,AE是过点A的一条直线,且BD⊥AE于D,CE⊥AE于E,(1)当直线AE处于如图①的位置时,有BD=DE+CE,请说明理由;

(2)当直线AE处于如图②的位置时,则BD,DE,CE的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

(3)归纳(1)(2),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BD,DE,CE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超龄退休人员劳务协议下一篇:六年级思品第四单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