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2024-05-16

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精选7篇)

篇1: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摘 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尝试将认知隐喻理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如映射理论、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写作中隐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隐喻理论 英语写作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 device, but a matter of thought and action.The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that importance be attach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English writing.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metaphorical thinking;English 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例2.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例4.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 IS A 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 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 IS Up, SADNESS IS DOWN;MORE IS Up, LESS IS DOWN;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 am feeling up.”,“prices are going up”,“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 because you will meet them on your way 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 IS A BUILDING;ARGUMENT IS WAR”, “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 building, framework of a building, construct a building, collapse, the 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 fierce war, attack the enemy, win the war, be defeated in the 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例6.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 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pse.例7.Within the groundwork you’ve got, you can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例8.He attacked my argument fiercely.例9.Joe spared no pains to defend his argument.例10.Joe won the argument with her.例11.Jo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又如:“IDEAS ARE 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 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 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 can be digested.例13.Food can be swallowed or devoured

例14.Food can be nourishing.例15.Food can be spoon-fed.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 has a hard time swallowing new ideas.He has to stew them over for days.例17.We don’t need to spoon-feed our students.例18.He devours the book.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 FIELDS ARE 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I have him in sight, he’s out of sight now, that’s in the center of my field of 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 ARE FOOD, IDEAS ARE pEOpLE, IDEAS ARE pLANTS, IDEAS ARE pRODUCTS, IDEAS ARE COMMODITIES, IDEAS ARE RESOURCE, IDEAS ARE MONEY, IDEAS ARE 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The stakes were high.Nevertheless, Joan decided to take her chances and have the operation.例20.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She could lose it all.Nevertheless, Joan decided to ante up and have the operation.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 IS A GAMBLING 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 got on the ride when he decided to campaign for mayor of his small town.After flipping, rolling, and shaking for the public for eight weeks, he finally felt like he was in control.But as he watched the exit polls reported on TV, he plummeted.He had lost in a 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 IS A 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 flipping, rolling, shaking, plummeted, 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 professor told me my argument was shaky: as a student of physics,you have to construct stronger foundations for your theoretical models.Use facts to support your theory.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 ARE 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 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26,26

[4]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 2001(4):28

[5]文 旭,叶 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 2003(3):5

[6]paul Thibodeau & Frank H.Durgin.productive figurative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al metaphors facilitate the comprehension of related novel metaphor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7(5):16

篇2: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浅谈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

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尝试将认知隐喻理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如映射理论、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写作中隐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作 者:刘丽娜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概念隐喻 隐喻理论 英语写作

篇3: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纵观历史, 西方国家对隐喻明确提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 算一算大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程。当时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被提出, 并被认为不同于日常的语言, 只应出现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到了近现代, 对隐喻进行研究的角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但研究的热度有增无减。第一个将隐喻从传统的修辞学中解放出来的人是英国学者理查兹, 他把隐喻看作是思想观念之间的交流, 语言情境之间的交替。隐喻在本质上是人们的一种重要认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手段, 它不仅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之中, 不断促使语言意义更新变化向前发展。

二、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

我们已经知道了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方式, 它更多的被人们看做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 它是基于我们已掌握的经验基础来通过隐喻性思维理解我们不太熟悉的或比较抽象的概念。莱柯夫等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这些句子的产生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关, 如在人们吃饭的时候, 往碗里盛饭, 随着盛的饭量越多, 饭在碗里的位置就升得越高。诸如此类经验每天都会发生在人们身边所以人们就发现数量域与纵向的空间域之间有着正向的对应关系, 即多对应上, 少对应下。我们的思维是隐喻的。而人们无论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其它学科如数学、物理等, 都遵循了由浅及深、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已知到未知的这样一个隐喻式的认知过程, 这也是将隐喻式的认知方法应用于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如何将隐喻这一认知手段应用于大学公共英语课的教学

目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日益发展, 人们不只是满足于通过母语进行交流, 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已经成为广大青年人必备的一件本领。切实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全面推进英语教育改革, 始终是有关领导、专家及教师的工作重点。为了督促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指引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方向, 国家修改并推出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新题型, 改变了以往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惯例转而将考试的重点放在阅读理解等实用技能上。以下是一些将隐喻理论应用于实际英语教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中西方语言中都存在着“体认”的特征

掌握隐喻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其与语言形成的关系, 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句的理解。如人类具有发达的大脑和其特定的身体结构并且以独特的方式感知客观世界从而形成语言, 所以人类的祖先在语言上具有“体认”的特征, 我们的认知和语言就是把基于身体感官所获得的经验作为衡量周围客观世界的标准,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表示人体部位的词语常常通过隐喻映射到其他语义域中去, 以人们的身体器官眼睛作为始源域所产生的隐喻映射为例, 当人们把对眼睛属性的认知映射到具体的事物上时所产生的隐喻词语如针眼、泉眼、电子眼等以及英语中的the eye of a needle (针眼) ;the eye of a potato (芽眼) 等。而将对眼睛属性的认知映射到抽象的事物上时所产生的隐喻词语如眼福、眼高手低、眼光锐利、眼中钉等以及英语中的be up to your eyes in sth (忙于) , be all eyes (全神贯注地看) ,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 have eyes in the back of your head (什么都能觉察到) 等都体现出了中西方语言中的“体认”特征。

2.加强对西方民族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对其语言的学习

在西方国家宗教对民族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但体现在西方人的行为上, 比如, 西方人庆祝宗教性质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等, 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也经常做礼拜、祈祷、忏悔等, 同时这种影响也渗透到西方的语言中。使得日常英语中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与上帝 (God) 和《圣经》有关的基督教类词语, 所以学习英语必须了解西方宗教文化并掌握一定量的宗教类词汇, 在英语精读课上必须对此内容进行学习。例如下面这些内容:根据基督教的说法, 上帝 (God) 是万物的主宰。所以英语中有很多关于上帝的词和句子, 如:godfather (教父) , god-fearing (虔诚的) , god-given (天赐的) , godlike (上帝般的) ;by god! (老天作证) , God rest his/her soul. (魂归天国) , To her fans she’s a god. (对她的狂热崇拜者来说, 她就是偶像。)

3.注重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将西方与我国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作为重点, 比如对于“人是狗” (man is dog) 这一概念隐喻来讲,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我国文化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其中的疯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都充分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对狗的鄙视和憎恶之情。与此相反, 西方人热爱自然爱护动物, 尤其是对狗这种性情比较温顺又比较通人性的动物更是情有独钟, 几乎家家都养, 他们将狗视为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中的一员。因此, 狗在英语中就完全没有了贬义色彩, 如;a lucky dog (喻指幸运儿) , a lazy dog (喻指懒汉) , not have a dog's chance (喻指毫无机会) , as a dog with two tails (喻指非常开心) , don't wake a sleeping dog (喻指别多事, 别惹麻烦) ,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好狗应该啃好骨头, 喻指有功者受赏) 等。诸如此类, 由于价值观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褒贬色彩的习语和句子是英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综上所述,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生来讲, 学习英语这一门第二语言主要的目的是交流而非深入研究。因此, 了解西方人民的社会现状、风土人情以及长期以来由此形成的概念隐喻体系是保障英语学习和交流的基础。将隐喻融入英语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使用的英语更地道。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03.

[2]Arley Gray and Della Summers.郎文美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532.

篇4: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隐喻是我们熟知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曾经被认为是纯粹的修辞,而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指出隐喻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和思维手段,它不仅广泛存在于语言之中,也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已经开始对隐喻进行应用性研究,特别是在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促进作用方面,提出了隐喻应该被视为二语习得的高级目标。

一、隐喻的认知理论

1980年Lako和Johnson推出了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书中,他们以“概念隐喻”形式提出了隐喻的认知理论。Lakoff认为,“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性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这种新的隐喻观否定了将隐喻仅仅视为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段的传统看法,指出了隐喻实质上是人类思维与认知的重要方式。简言之,概念隐喻是参照一个知识领域去理解另一个知识领域的过程,是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一组映射。源域通常是熟悉的、具体的实体领域,目的域通常是不熟悉的、难以定义的抽象领域,隐喻就是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客观世界与人的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概念来认识、思维那些陌生的、无形的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正是Lako倒是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内涵。可见,人类的认知体系首先是一个充满隐喻性思维的体系,而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能以已知喻未知,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

二、隐喻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回顾

在我国英语教学领域里,有关隐喻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还不多。庞继贤和丁展平曾撰文讨论过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尝试把Cameron构建的隐喻应用框架即理论层次、处理层次和神经学层次应用于外语教学;王寅还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问题;蔡龙权也提出了把隐喻陛表达作为一项外语交际能力的设想。这些研究都表明积极主动的隐喻意识对语言学习非常重要,而且会明显影响学习的效果,但研究成果目前仍未普遍应用。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英语习语教学、阅读教学和文化教学三方面探讨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而进一步揭示隐喻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三、隐喻的认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和教学实践发现,在英语教学中,习语、阅读、文化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都可以通过隐喻的方法来实现。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很多难以理解的语言现象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从而使语言学习变得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1隐喻与习语教学

研究发现,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者平均每星期约说七千个习语。习语使用的这种普遍性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得不重视习语,学习者是否能够流利地使用习语也往往被看作是衡量其外语地道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在所有类型的词汇知识中,习得“词语搭配”(习语为其中的一类)的速度最慢,效果也最差,其根源在于习语的意义不能直接从字面推导出来,语意难以理解。

根据隐喻的认知理论,习语的比喻意义是可推导的,并非完全任意的,因为“大多数习语都属于隐喻的范畴”,隐喻是习语的一种重要认知机制。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习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通过挖掘习语背后的概念隐喻,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语意义的根源,从而在习语的字面意义与整体意义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比如教师在讲“hit the ceiling(极度愤怒)”时,可先从隐喻角度解释其意义根源:在西方人的概念系统中,习惯把人的大脑比作一个容器,而大脑中的愤怒就如同是容器中热的物体,当人生气的时候,容器中的“热”会上升,当人变得极度生气的时候,容器中的“热”就几乎无法控制,甚至撞到容器的顶部,因此正是因为有了“大脑是容器,愤怒是容器中的物体”两个概念隐喻,才有这个习语的产生。继而教师还可以补充讲解另外几个表示极端愤怒的习语“go through the roof”,“blow one's top”,“flid one's lid”,因为它们和“hit the ceiling”源于相同的隐喻。通过这样的讲解,习语的意义不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每个习语也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以概念隐喻为基准归类成组。那么,习语的理解和记忆不再会是难题,使用的准确性也将会有明显提高。

2隐喻与阅读教学

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它不仅是词义发展的催化剂,也是语言结构组成的动因之一。隐喻具有表象性、情意性、内容丰富与解读自由等特征,因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思维的精髓以及其地道的语言形式。

对于英语文章中出现的隐喻性的语言,虽然没有生词,学习者却也往往不知所云,其实它们都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此时,如果教师能先引导学生挖掘句中蕴含的概念隐喻,再进一步剖析句子的内涵,其意义便会轻松地浮出水面。

类似的隐喻性语言在文章中几乎随处可见,它不仅是表达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有时甚至可以超越词句层面,成为篇章的组织线索。隐喻的衔接方式不但有表层的、显性的一面,还有深层的、隐性的一面。这种衔接借助隐喻机制构成要素的前后关联性而将篇章衔接在一起。因此,无论是对句子的理解还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隐喻都能帮助读者更为有效地把握语言的内涵,提高阅读的深度。

3隐喻与文化教学英语教学必须同时教授文化,这已是英语工作者的共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语青中最能和文化产生紧密联系的一部分,因为隐喻源自文化,构成文化,又能深刻地表达和传承文化。所以笔者认为,通过分析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可行的。

首先,在涉及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隐喻为导入方式。比如在介绍英国的地理环境时,可以先讲英国人习惯以鱼喻人。

其次,通过区分与中文存在明显区别的隐喻来体验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文化教学策略,因为相似性的内容容易掌握,而不同点才是最容易混淆的。比如在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而英语中用的却是“mushroom',因为英国不出产竹子,蘑菇倒是繁殖茂盛。再比如英语里“Mike is a pig'的意思是这人很脏,而汉语的“迈克是猪”却是在说这人很蠢,之所以有此差异,是因为“猪”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概念内涵不同,其隐喻意义也就不同。可见,通过这种隐喻对比的方式来讲授文化,无疑会使教学更加深入浅出,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篇5: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教学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和听懂,并为说和写奠定基础.

作 者:李秋枝 刘信波  作者单位: 刊 名:艺海 英文刊名:YIHAI 年,卷(期): ”“(3)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6: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 隐喻 教学

论文摘要: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拓展。但是,这一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重视更多地集中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很少涉及到与教学的结合。本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特点进行简单综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其与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希望可以为这一概念和教学的结合贡献有用的探索。

1.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

Lakoff&Johnson(1980)首次将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独立理论提出并进行分析,这一提法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指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认知基础上来说是隐喻的。不同的隐喻会支配人们对世界的不同认识。为了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采用了“概念隐喻”这一提法。简单来说,隐喻就是用一个领域内的语言来解释说明另一个领域内的事物和经验。语言的源领域称为“源域”,与之相对应的被称为“目的域”,如在“Youarewastingmytime”一句中,“wasting”本来是用来表达金钱方面的.概念,但是这里被借用来表达时间方面的概念,在这里,金钱就被称作源域,时间就是目的域。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类似的隐喻表达远远不止这一句话,“Ispentthreehoursonthepaper”“Ilostthreeminutesonthatquestion”等等诸多表达都是在运用金钱方面的词语来表述关于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spend”时间,可以“waste”或者“lose”时间,通过研究Lakoff&Johnson发现在诸多隐喻表达背后,存在一个支配的规则,就是“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规则支配了所有的隐喻表达的产生和更新,所以这一规则有着不同于其他隐喻表达的特点,这一规则就叫做概念隐喻。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列举出了大约20多个普遍存在的概念隐喻,并说明这些概念隐喻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然而,概念隐喻理论也并非十全十美。随着概念隐喻的提出和发展,其不足和缺陷也渐渐显露出来。JohnTaylor曾简要说明过概念隐喻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

首先,死隐喻的问题。所谓死隐喻是指不再具有生成功能的隐喻。比如,“lookforward”,这个表达实际上其概念隐喻就是“时间是空间”以及“看是期望”的结合。但这一表达已经不再具有隐喻所必需的生成功能,我们无法从这一表达中得到更多的隐喻表达。如“looktoward”“seeforward”等虽然都是从这一表达中派生出来的,但是却已经无法真正起到概念隐喻的功能,更多接近于基本表达。所以,对于这一类隐喻的讨论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而Lakoff&Johnson更多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类似领域,所以,在这一方面,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面临挑战。

其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方式是隐喻的。正常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具体的源域认识抽象的目的域。但是,人的情感是不必通过隐喻就可以感知的,关于这一领域的隐喻表达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认识这些情感,而是让别人了解这些情感。所以,隐喻化了的到底是人的认知模式,还是人的交流模式。这一问题在根本上挑战隐喻的地位。

但无论隐喻有什么样的缺陷,概念隐喻理论始终是一个重要概念。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一,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很多领域进行研究或拓展。

2.概念隐喻理论和教学的结合

在概念隐喻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Lakoff进一步拓展了概念隐喻的应用范围,这一概念可以被应用于包括数学、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教学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感念隐喻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对普通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原则的探索,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众多纷繁复杂的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总结出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表达。为学生的学以致用和学习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如在写作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在描写时间的时候,更多借鉴财富方面的字句丰富自己的表达;在口语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总结更多俚语和俗语背后的概念隐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记忆变成主动的分析。

另一方面,概念隐喻认为人的认知模式是隐喻化的。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一思想受到了挑战,但至少在对概念隐喻的挑战中,交流的隐喻性还是得到了承认。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注重语言的交流性,从而将我们教学的重点由抽象的逻辑表达转移到具体的隐喻表达的教学上来。平时的教学中应深化学生对于概念隐喻的探索、分析和运用,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和母语国家的语言使用者进行交流时,不至于对其隐喻方式感到陌生甚至造成误解。

3.结论

概念隐喻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起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相关原理还处于完善和探索的过程中,因而,虽然认知语言学及其相关理论发展迅速,但是这一理论与教学的结合尚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主动研究这一流派中的主要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完善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论证,拓宽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GeorgeLakoff,2007,TenLecturesonCognitive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2]JohnTaylor,2007,TenLecturesonAppliedCognitive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篇7: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过程教学法和结果教学法得到广泛的运用, 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稍许提高, 但效果并不卓著。

鉴于近年来,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界广泛流行, 笔者拟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英语写作教学当中, 设计了七步教学法。通过对76名来自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的两个自然班的学生进行对比教学实验, 看这两个班级的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否能有显著提高。

2 正文

莱考夫和约翰逊发表的《我们的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概念隐喻理论的开端。在该著作中,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射, 隐喻公式为:源域是目标域。

隐喻能力是指人类认知系统中能识别, 理解, 和介绍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射的隐喻的能力。它既可以指被动的理解和掌握隐喻, 也包含更高层次对隐喻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笔者旨在通过该对比教学实验回答一下问题:相比为学习概念隐喻理论的学生, 学习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学生是否能更有效的提高其概念隐喻能力?实验对象选自重师涉外商贸学院的两个自然班级, 共包括48名女生和28名女生。随机定义A班为对照班, B班为实验班。

2.1 对照班教学过程

对照班学生接受传统的非概念隐喻型英语写作教学。

2.2 实验班教学过程

实验班接受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的七步教学法。换言之, 笔者在实验班的英语写作课堂上讲授了和概念隐喻相关的理论, 具体步骤如下:

2.2.1 介绍隐喻, 概念隐喻, 明喻, 拟人和类推

在该教学步骤中, 让学生了解到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特征, 以及和概念隐喻的区别。

教学案例

明喻这个女孩的脸像红苹果。→A像B。

2.2.2 介绍概念隐喻理论和隐喻能力

在该教学步骤中, 让学生了解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的分类, 特征, 以及概念隐喻理论的工作机制。

教学案例

概念隐喻理论的工作机制为映射。比如在概念隐喻LOVE IS A JOURNEY, 源域 (journey) 的特征被映射到了目标域 (love) 。因此我们会看到如下英语表达:It has been along and bumpy way.

2.2.3 介绍文化背景对一些隐喻表达的影响

在该教学步骤中, 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对一些隐喻表达的影响。

教学案例

在该教学步骤中, 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LOVE IS A SWEETNESS, 该概念隐喻不仅表明“She is my sweetheart.”和“I love my honey.”同时也无声的方式表达了西方追求女孩子的方式。

2.2.4 让学生在给定文段中找出尽可能多的隐喻表达

在该教学步骤中, 让学生熟悉隐喻表达。教学案例

让学生阅读一个文段, 并在该文段中找出尽可能多的隐喻表达, 并解释这些隐喻表达的含义。

2.2.5 让学生使用隐喻表达填空

该步骤是为了提高学生学生对隐喻表达的敏感度。教学案例

在给学生概念隐喻AN AGRUMENT IS A JOURNEY;HAPPY IS UP之后, 让学生使用隐喻表达填空, 如We have_______adisturbing conclusion. (arrived at)

2.2.6 让学生就给定概念, 列出尽可能多的隐喻表达

该步骤是为了提高学生学生对隐喻表达的使用能力。教学案例

笔者借鉴了Boers (2000) 的例子, 让学生针对概念如anger, 列出尽可能多的隐喻表达。

2.2.7 分析以概念隐喻为基础写作的范文

该步骤是为了让学生具体体会如何将概念隐喻运用到英语写作当中。

2.3 量化分析

为了更好的对比实验效果, 笔者在实验前后, 分别对两个班级的英语写作能力进行了测试并做记录, 下表格为, 实验前后,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变化情况。

3 结论

本文笔者将两个随机的平行班随机分成一个对照班和一个实验班, 对照班接受传统写作教学, 而实验班接受应用概念隐喻的七步教学法。通过对实验教学前后的结果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班同学的英语写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而对照班同学的英语写作能力提高并不明显, 因此, 可以证明作者应用概念隐喻设计的七步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 G.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 G.&M.Johnson 1999.Philosophy in the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

[4]王寅, 2007, 《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文旭, 叶狂, 2007, 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重庆工程学院学报》, (01) :97-99。

上一篇:福尔摩斯探案集英文读后感下一篇:大一社会实践心得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