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人民的诗句

2024-05-04

同情人民的诗句(精选8篇)

篇1:同情人民的诗句

关于同情人民的诗句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一 李绅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 李绅

3、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悯农》其三 李绅

4、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

5、老天不悯农,遍地起黄风。无云难下雨,百姓少收成。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 《卖炭翁》

7、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白居易 《观刈麦》

8、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

9、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江上渔者》 范仲淹

1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11、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12、苦恨年年押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秦韬玉

13、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屈原

1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5、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16、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秋雨叹》杜甫

17、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竹枝歌》杨万里

篇2:同情人民的诗句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秦中吟》古诗六首 白居易

迎春曲

年关无复鬼敲门,剩有余粮买好春。

彩联盈门童子乐,华灯耀室合家亲。

团圆饭吃香滋味,压岁钱分乐幼心。

最喜喧天鸣爆竹,缤纷焰火足销魂。

新消息报

新消息报春早来,遍看梅花次第开。

香引蜂飞勤采蜜,色迷韵雅漫抒怀。

诚为媒体新枝俏,信在民心旷日栽。

净土严防污秽染,繁荣前景莫疑猜。

绝句四首

千岁皇粮今日减,身轻如燕欲飞天。

引来银汉浇丰岁,家祭勿忘告祖先。

雪地行踪雁一行,扶贫公仆进山庄。

休图报答期温暖,夜梦无忧世态凉。

龙舞狮腾激浪奔,力驱寂寞出山村。

连台好戏争相看,主演皆为庄户人。

无边光景一时新,文化乡村境界深。

待到春华秋结实,南飞雁阵报佳音。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宋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一 李绅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 李绅

3、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悯农》其三 李绅

4、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

5、老天不悯农,遍地起黄风。无云难下雨,百姓少收成。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

《卖炭翁》

7、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白居易 《观刈麦》

8、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

9、君看一叶舟,出没**里。——《江上渔者》 范仲淹

1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11、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12、苦恨年年押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秦韬玉

13、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屈原

1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5、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16、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秋雨叹》杜甫

篇3:泛滥的同情心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 关键在于对“番茄花园”的盗窃行为的属性的认定, 以及对这种盗窃行为的藐视和谴责。因为中国人并不习惯在规则的约束下从事商业行为, 而在软件领域, 无视、漠视规则, 或者掩耳盗铃式的逃避规则的行为, 更是比比皆是。习惯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会变作一种常态, 而这种常态的危害性, 又会随着习惯的进一步加深, 而逐渐被人们忽视。所以, 我想对那些对“番茄花园”持惋惜和同情态度的中国人说:请收起你的同情心。

在中国, 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很容易变得复杂化, 原因或许是中国国情的特殊。比如反盗版事业。中国糟糕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全世界闻名, 但很多“有识之士”劝导我们:反盗版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中国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去衡量一个问题, 哪怕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在笔者看来, “番茄花园”事件的实质, 其实非常简单, 恐怕就连稍微懂事的孩子都能分清其中的是非曲直——

从前, 有一个人不爱工作, 所以他没钱买吃的, 每到他饿了的时候, 他就去拿邻居家的馒头。开始的时候, 邻居不知道, 后来, 邻居知道了, 却并没有制止他的行为。久而久之, 这个人开始习惯于拿邻居家的馒头, 日子过得倒也滋润。可是终于有一天, 这个人刚拿起馒头, 邻居就对他说:你要么给我钱, 要么就别再拿我家的馒头了。这个人说:我没钱买啊, 再说, 我一直在吃你家的馒头, 你也没说不可以啊?这时邻居拿起了棒子, 变了脸色, 大声骂道:少废话, 你要是再拿我家的馒头, 我就打你!

看了上面这个笔者杜撰的故事, 相信读者应该不难将洪磊和微软分别对号入座。很显然, 长期免费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 不仅不光彩, 而且还是错误的行为。尽管拿馒头的人确实没钱, 尽管邻居似乎有纵容他的嫌疑, 但这些原因的存在, 并不影响拿馒头这件事的错误的本质。

在中国, 大部分时候, 一谈到盗版软件, 是非对错的概念就会变得模糊起来。其实, 早期的“番茄花园”只是对微软的Windows XP系统进行了优化和修改, 目的是让广大XP用户能更为便利地使用XP系统, 而且, 具体的优化和修改行为更像是技术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 并没有什么商业目的。但到后期, 事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因为他们摆弄的毕竟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这个全世界销量第一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时间一长, 知晓并使用“番茄花园”版XP系统的人越来越多, 于是, 日益庞大的“用户”渐渐成为了一种可观的商业资源。另外, XP系统本身就有很多接口, 可以安装各种第三方软件, 这些接口为一些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提供了贩卖产品的通道。面对“番茄花园”这类非常受“用户”欢迎的XP系统, 这些公司绝不会放过如此诱人的购买用户量的机会。从此, “番茄花园”开始捆绑各种插件, 其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技术交流变成了灰色的商业合作。

可是, 这毕竟是一种打擦边球的做法, 在由——“番茄花园”、提供插件的公司、用户——这三方构成的利益链条里, 任何一方都知道这种行为建立在违规违法的基础上, 充满风险。但利益的驱动, 使这三方都产生了一种寒号鸟一样的心理:不可能没有风险, 但谁也不知道这个风险什么时候才能产生不良的后果, 所以, 得过且过吧。

篇4:应有同情的了解

乙:再认识?认识本来开始于对事物的接触和直观。过去我们对张恨水的认识,并非是大量阅读他的作品以后的揭示与升华,更多的来自先验的印象。只晓得张恨水写旧章回体小说,属于鸳鸯蝴蝶派,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家。因此,对于一个并没有真正认识的作家,似乎说不上“再认识”。

现在,我们认真地阅读张恨水的作品之后发现:张恨水从事创作五十年,写的中长篇小说有一百一十多部,加上散文和诗词等,总数不下三千万言。他的小说内容,描叙了辛亥革命前后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段漫长而多变的社会历史风貌;刻画的人物,举凡官僚政客、军阀流氓、豪绅富商、优伶侠客、少男淑女、将士兵勇,几乎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嘈杂喧闹的现代中国的形象画廊。即以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四部作品来说,都有较高的现实主义水平。这些作品,尽管是他在新闻记者的匆忙生涯中快写赶写出来的,但就其反映社会的广度和讽刺现实的作用来看,不能不承认他作为艺术家的智力和能力是极其高强的。

甲:张恨水小说的客观效应不可低估。他的作品屡印不衰,具有最广泛的阅读面。但从纯文学的方面看,不少人认为他写的是章回体旧形式的小说,不脱鸳蝴派礼拜六派的窠臼,向来文学史家是不把他和五四新文学家并提的。

乙:是这样。一方面,文学史家似乎是约定俗成地对他不屑一提,最早的新文学史,如朱自清、陈子展、王瑶、丁易写的。直到修订前唐主编的,都没有张恨水的名字;再一方面,张恨水本人自卑自谦,说过自己“曾受民初鸳鸯蝴蝶派的影响”,“是礼拜六的胚子”。这就不免使新文学史家有了这一印象,因而从张恨水那里划一条新旧界限,一般不把他算作新文学家。

甲:对张恨水作出新的文学界定与评价,可以从两方面展开研讨,第一点,怎样看过去新文学史家的态度?你大概看到最近报刊上有人发出了“重写文学史”的呼声,过去文学史家,受着本人主观视野的限制,不可能全面观照文学材料,更主要的是多年“左”的影响,限制了史家的客观公正性。近年来,我们的现代文学史接二连三地发掘了钱钟书、张爱玲、沈从文等等。这正说明,凡是在历史上留下重要作品的作家,并不因个别人的主观意志或一段历史的“失误”,就可以抹掉他们客观存在的熠熠光辉。象张恨水也是如此。如上所谈,既然他写下了那样多的等身著作,又有那样广泛的读者影响,文学史能永远无视他的存在吗?文学史可以修订、补充、甚至重写,文学史是在流动中趋向科学性,这点好办。问题在第二点,即张恨水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二十年代初,正是新文学的主力军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进行了攻打与批判。一般认为,鸳蝴派是作为新文学的对立面的。张恨水又该如何评说呢?

乙:什么是鸳蝴派?怎样对它进行历史评价?张恨水属不属鸳蝴派?诚然这些问题是评价张恨水小说创作的壁障。我们知道,鸳鸯蝴蝶派还有礼拜六派,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这两句诗正好说明鸳蝴派得名的由来,也正好概括这派文人创作的内容。不外“言情”、“哀感”而已。此后的礼拜六派,因为“礼拜六”杂志而得名,它正是鸳蝴派的延续与递进。新文学刚起时,批判它的消极影响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正确的。要知道,生长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土壤上,受到环境挤压而又一时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去革命又害怕,依附反动政府必非所愿,只好拿文学来迎合小市民趣味。在依违两可的矛盾中求生存发展,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纵然我们批判他们不革命的消极态度,但也不应把他们划入反动的文学派别。而况在巨大的历史潮流推动下,他们不少人跟上了时代。当我们深入对鸳蝴派进行考察和分析,就知道过去那种笼统的认识与简单化的批判是多么的不恰当!至于说到张恨水,究竟是不是鸳蝴派,更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讨。

乙:张恨水是否属鸳鸯蝴蝶派。他本人在五十寿辰时写的《总答谢——并自我检讨》一文里有所申辩。他说:“我毫不讳言地,我曾受初期蝴蝶鸳鸯派的影响。但我拿稿子送到报上去登的时候,上派已经没落。礼拜六杂志,风行一时了,现代人不知,以为蝴蝶鸳鸯派就是礼拜六派,其实那是绝大的错误。后者,比前派思想前进得多,文字的组织也完密远过十倍。但我这样说,并不以为我是礼拜六派,远胜鸳蝴派。其实到了我拿小说卖钱的时候,已是民国八、九年。礼拜六派,也被‘五四’文化运动的巨浪而吞没了。”时间的推移与流派的盛衰固然不能作为摆脱关系的理由。但“五四”以后,新文学成为主潮,鸳蝴派渐入尾声,这时崛起了张恨水小说,与其说是鸳派为摆脱困境所作的“内部调整”,毋宁说章回小说在新文学影响下在努力开拓新路。

甲:张恨水对人们的误解是耿耿于怀的。直到一九四三年三月他写的一首七绝还说:“蝴蝶鸳鸯派或然?孤军作战甘余年。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末一句情见乎词。可以看出他的愤慨。

乙:张恨水不认为自己是鸳蝴派。只承认早期创作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也不必看得过重过死。就连鲁迅、叶圣陶、张天翼等这样的著名新文学家,早期也在鸳蝴派刊物上发表过作品,有的还是用文言写作的。当然我们不能将张恨水与鲁迅等认同。但极而言之,鲁迅的写作,他说是揭示“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试用此创作的根本之点去观照张恨水的全部小说,当会看到交合会通之处。

甲:鸳蝴派小说“言情”,张恨水也多写三角、多角恋爱关系。

乙:爱情算得是文学的母题之一,爱情生活有纠葛和矛盾。这种联结有二角、三角或多角关系,不足为奇。文学的高低在于为写爱情而爱情还是写爱情寓有思想意义,张恨水的小说属于后者。他自己说他的写作“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这可以拿他的作品为证。早期的《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前者写杨杏园与梨云、李冬青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二十年代北洋军阀统治北京的社会生活;后者以金燕西与冷清秋始好终离的婚姻悲剧,揭示了豪门大族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至于脍炙人口的《啼笑因缘》,在樊家树多角恋爱的情节牵动下暴露军阀横行霸道,小民受屈反抗的现实矛盾,更是家喻户晓了。难怪有人把《金粉世家》与巴金的《家》、《啼笑因缘》与田汉的《名优之死》、《夜深沉》与老舍的《骆驼样子》相类比,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这种比较,不应看作简单的比附,并不妨碍我们区别其间的不同与超越。

甲:章回体小说毕竟属于旧的形式,张恨水的长篇小说都采用这种样式。可见他是摆脱不了旧的羁绊的。

乙:是的,说到张恨水,往往这样认为:“他嘛,写的是旧章回体的通俗小说!”言下有贬斥之意。“五四”以来,运用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突破旧章回体的框架,是文体解放的进步标志。甚至有人以为是小说现代化的开始,内容的革命与形式的解放,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新旧的划分,不能单从作品体裁上着眼,旧形式如果是一种民族习惯与大众心理的积淀未必不能经过改造而加以利用。关于用章回体写小说,张恨水专门作了回答。他说,“在‘五四’的时候,几个知己的朋友,曾以我写章回小说感到不快,劝我改写新体,我未加深辩,自《春明外史》发行,略引起新兴文艺家的注意。《啼笑因缘》出,简直认为是个奇迹,大家有这样一个感想:丢进了毛厕的章回小说,还有这样问世的可能吗?……我觉得章回小说,不尽是可遗弃的东西。不然,红楼水浒,何以成为世界名著呢?自然,章回小说,有其缺点存在,但这个缺点,不是无可挽救的(挽救的当然不是我);而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明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套入这一班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有人说,中国旧章回小说,浩如烟海,尽够这班人享受的了,何劳你再去多事?这有两个问题,那浩如烟海的东西,他不是现代的反映,那班人需要一点写现代事物的小说,他们从何觅取呢?大家若鄙夷章回小说而不为,让这班人永远去看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状元,佳人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故事,拿起笔杆的人,似乎要负一点责任,我非大言不惭,能负这个责任,可是不妨抛砖引玉(砖抛甚多,而玉始终未出,这是不才得享微名的缘故),让我来试一试,而旧章回小说,可以改良的办法,也不妨试一试。”(《总答谢——并自我检讨》)

甲:从张恨水的话里可以引出这几方面的思考:第一,我国许多古典小说名著都是章回体,民族传统和民族形式中有些东西未可轻视和.随意丢弃;第二,旧的文学形式可以加以改造,揉进西方的表现技巧与方法,以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审美需要;第三,照顾到一般民众的文化教养和文学欣赏水平,尝试着走一条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让文学在另一个层面——更多数人的层面发挥效用。

乙:应当说张恨水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他的试验也是成功的,就连新文学界的泰斗茅盾也肯定他:“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首推张恨水先生。”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革命作家写的《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等,也采用了章回体,现在兴起了金庸热、梁羽生热,他们的小说不也是用的章回体么?

甲:大众的需求推动文学的发展,现在是文学的新潮时期,反而出现了这种现象,大有通俗文学压倒纯文学之势。未来如何,我们未敢下一断语,但前者适应了广大层面的读者的审美需要,未必就是低下的;后者如果不食人间烟火,一味高蹈绝俗,难免走向困境,张恨水的道路会给我们不少启示。不过,我总觉得张恨水的小说,在内在旨趣与外在风貌上,和新文学的作品总有些相隔,这种感觉你有吗?

乙:这要说到张恨水创作的缺点与局限性,即使说张恨水是通俗文学与章回小说创作的佼佼者,但与新文学作家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相比,尚缺乏大家风度与哲人品性,欠缺渗入真正的阶级关系和政治背景的解剖力与批判力。没有创作出融真善美于一体的艺术巨构,不能在思想的制高点上,提供使生命力奔放和灵魂提升的深厚作品。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中都具有严重的弱点,象《春明外史》中的主角杨杏园,作者虽倾注很大的同情作正面力量来写。其实这个人奉行的是“一律忍耐”的改良礼教,其间发出的对新文化的反感与讽刺,把自己放置于文学革命的对立面。《金粉世家》里写到显贵豪门大家庭的最高人物金铨,着意描写他的仁慈公正;女主角冷清秋嗟怨的是“齐大非偶”,恪守的是“清白自许”的旧妇道,都不见一丝一毫的批判。《啼笑因缘》虽然在富家子弟樊家树身上注进了平民思想,但将社会矛盾的解决寄托在富有者解囊相助和侠客的锄奸除恶上,显得多么幼稚可笑。张恨水创作中的缺点与不足,正是他本人具有改良思想与封建意识的反映。后来的创作,如《八十一梦》、《五子登科》。是他克服缺点,向艺术高峰登攀的自觉努力。可惜一九四九年的一场大病,终止了他继续前进的步伐,使他的大多数创作停留在历史的局限里。

甲:用二分法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把张恨水贬得那么旧,也不应捧得那么新,作为“历史的中间物”和向新文学的过渡人物,这样来评价张恨水是否较为适宜?

乙:一九四四年五月十六日《新华日报》曾说:“张恨水先生的作品虽不离章回小说的范畴,但我们看到和旧小说之间显然有一个分水界,那就是他的现实主义道路。”现在,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评定张恨水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是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由鸳蝴派向新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前后两种论述都看到张恨水的中介性。谁也不能否认,张恨水小说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同一目标,其批判指向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而且他还作用于今天,海外研究张爱玲、琼瑶、金庸、梁羽生,成为热门话题,难道我们能不谈张恨水小说创作对他们的影响吗?

甲:我还想告诉你通俗小说回归的一个世界性的有趣的信息。一九八八年一月二日《参考消息》刊登了《美国新闻与报道》的一篇文章《故事动人吗?》的内容,其中说现在美国各地已建立大约一百个说书人协会。每天举办五十多个说书节。一些大学把讲故事列为教育内容。文艺报一九八八年第二十一期有位作者在援引这篇报道时惊呼:“如果说小说艺术最早的创造者正是那些古老的说书人,那么比现代小说更新的未来难道仍属于这些所谓的说书人吗?对此我们不能不感到纳闷和困惑不解。难道小说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怪圈,转来转去,还要回到原来开始的地方吗?”后工业社会文学发展情景难以预测,但从通俗文学回归这一现象,难道不使我们想到张恨水的价值与影响吗?

乙:所以,经过印象式的批评到科学的界定,会使我们对张恨水的认识更接近实际。

甲:由此要提到文学规范的重构与开放。

篇5:同情人民的诗句

柳亚子赠毛泽东诗曰“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茶之本,乃是俭。茶之性,乃是洁。茶之功,乃是醒。茶之境,乃是静。

茶中有真意,为官当有品。让崇“俭”成为兴业的品行,喜“洁”成为做人的品质,善“醒”成为做官的品性,守“静”成为成事的品格,必能磊落光明、快意一生。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宋代苏洵)苏东坡在《晁错论》中曾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善下斯为大,能虚自有容。

“伤疤见光易好,伤口捂着易烂”。“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沧海桑田。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平凡中严要求,在平淡中懂知足。”(方秀云)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 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

《荀子·荣辱》中讲,“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

人无德不立,军无德不振。老子说,“见欲而止为德”。《大学》所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乱世之乱,祸害有时;太平之乱,国无宁日。”

“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凡将,理官也,万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无私于一人,故万物至而制之,万物至而命之。”

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荀子更是提出:“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到西汉时,戴圣在《礼记·曲礼上》中告诫:“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之姿态,因事而成。礼之姿容,因情而铸。待人以礼,人心所向。

花公家的钱心疼一点,干活儿实在一点,对老百姓好一点。“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中华儿女血脉相连,龙的传人使命在肩。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改革风起云涌,梦想海阔天空。“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奋鞭策马。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诚以待人、无物不格”。“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自古边疆稳,则国安;边疆乱,则国难安。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相信群众,知政失者在草野,草茎中积蓄着整个春天的力量。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东汉张衡)。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其理不可以一概。天下将兴,其积必有其源。无本之木岂有长生挺茂之理。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伤风害理,莫甚于私;暴物残民,莫大于贿”。

孟子曾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秉正气,养清廉,守公道,重实干,多勇毅,则改革之精气神,必内充乎胸,外化于行,推动改革一路斩关夺隘、渐入佳境,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成绩。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荀子》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礼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门槛,是青春的特殊历练。“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道不远人”。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惟其敬民,故能念冷暖;惟其畏法,故能知行止。“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骄是娇之源,娇是骄之表。“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被侮之。所谓咎由自取,大抵如此。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可以判高下。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八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

《管子》所言:“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

“为政之要,在于得人”,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身在兵位,胸为帅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同舟共济、和衷共济。英名不朽,和平的光芒永在。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即: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堪为古今至理。坚持“立”实干家、“破”虚浮者,必定风气正、人心齐、事业兴。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被侮之。所谓咎由自取,大抵如此。

不廉洁是块冰,能寒官兵心。

“兵者,国之大事”。军队是拿枪杆子的,决不能有不廉洁分子的藏身之地。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律己廉为首,治国法为先。不廉洁没有特区,反腐没有禁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法者,天下之仪也”,法治是不廉洁的天敌。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上下同欲者胜”。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者,天下之公器”,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本帖隐藏的内容

《韩非子》有句名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所谓“奉”,可两解:一是尊奉,一为遵守。

“佛法不离世间法, 烦恼休扰方寸心“。(延参法师)海纳百川、虚怀若谷,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

人间有味是清欢,其实,没有谁不向往清风明月的境界。李白在《襄阳歌》里写道,“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于《赤壁赋》中感叹,“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清廉、清净、清新,传递的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延续的是一个民族的美好情怀。“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愿皎皎明月常伴亿万中国人的和谐团圆,清风常伴中秋,清廉常在心头,让清新成为新常态。“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文化如同阳光与清风,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能够激发团结奋进之志。古代政治家常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抱负,共产党的干部要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改善“文化民生”应是必修课。

改革势必泥沙俱下,但如果不及时清淤疏浚,听任污泥浊水泛滥,放纵老虎苍蝇横行,就会带来灭顶之灾。

创业不实,梦想再美也只是黄粱一梦;做人不实,立身之本必定荡然无存。

宋代的理学大师张载讲“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以学习求变,以文化养气,方能形成其不凡气度。

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作画如此,做人做事亦是同理。先哲有言:“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是内心和谐的胸怀气度,是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是厚积薄发的成功之道,更是人生与事业的美丽风景。

静源于心,心必有志。古人云“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对今人言,志就是信念。信念不移而能凝神,凝神而能气定,气定而能守静。善守静者,心宽似海,心明如镜,心坚如钢。而当诱惑和逆境如疾风袭来时,只见草木扶摇,我似泰山不动。

安得静心有洞天。人生在世与干事,如能达而不狂,富而不奢,挫而不躁,功而不骄,成而不怠,定会进入别有情境的一方“洞天”。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改革者的豪迈宣示,也可以理解成对每个人的期许: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就能到达。而这,正是对“我该如何存在”的回答。

“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 墓地是思考人生的最好地方。信仰是破解历史密码的钥匙。以先烈为明镜,我们更能发现思想上的小、观念上的病、行为上的垢,更能深入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一国之魂,是核心价值体系;一己之魂,是理想信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影,从来是随行成;响,历来是随呼至;名,一直是随功立。德亦然。生活中的德影、德响、德名,从来是随着德行、德呼、德功而成、而至、而立的。以此德遗后,不让其流长,都难。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

他们“但未耕耘、无私奉献”,以严谨治学为石,敲出希望之火;以爱岗敬业为火,点燃希望之灯;以乐教爱生为灯,照亮无数学子们的人生之路;用踏实实干作风,引导每位莘莘学子走向辉煌,用儒雅包容的爱心,蕴育梓桐、培桃育李。用精益求精的态度,立足平凡岗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宁静的校园中追求人生的梦想,在细致入微的教学过程中寻找为师的快乐,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历程中诠释职业的大幸福。任凭时光流逝,时代变迁,我们模范的一中人一次又一次创造并续写着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的新篇章。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行动是最好的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激发青春力量,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当代青年一定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坚守大道正气,发出大雅正声,延续优良传统,抒写时代新声,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网络文学才能夯实安身立命之本,也才能不负这个时代,赢得自己的未来。

明朝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心有敬畏,行有依归。有敬畏心,才能坚守正道、襟怀坦白,堂堂正正、清清爽爽。反之,心无敬畏,有若堤溃。内心的闸门被撞开,浊浪斜出、恶水横流,都势在必然。

古人云: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意是灵魂,意不明,“经子史”无法活用,意明则满盘皆活,文化创意亦然。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能给人震撼,主因便是首次在国际大型活动舞台上,成功运用艺术方式诠释了中国梦。有此意统摄,中国文化符号和元素及现代科技手段都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人处中年,惟其艰辛,尤显勇毅;惟其不易,更需奋斗。“当壮年襟度,百川鲸吸”,激情掀巨浪,从容挽狂澜。有凌云之志,有笃定之行,才能走好人生最可宝贵的这一段路程,迈向更高远的境界、拥抱更充实的人生。

平衡规律不能违,保持平衡的状态,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必须谨记的真理。

管理之要,重在得人,本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篇6:富人的同情心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保罗·皮弗和达谢·凯尔特纳进行了几项研究, 分析社会地位是否会影响同情心, 其中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包括财富、职业声望及受教育水平。在一项研究中, 皮弗及其同事在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仔细观察开车人的行为。

他们发现, 开豪车的人更有可能在十字路口抢占其他司机的车道, 而不是耐心等待。不管一天当中的哪个时段, 也不管十字路口的交通是否拥堵, 上层社会的人无论男女开车, 都是如此。在另一项研究中, 他们发现, 开豪车的人还更可能加速从试图穿过人行横道的行人面前飞驰而过, 即使他们之前看到了行人, 行人也看到了他们。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不是自私带来了财富, 而非财富导致了自私, 皮弗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 他们巧妙地控制了人们的社会阶层感。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花几分钟时间跟比自己富有或比自己穷困的人进行比较。

随后, 他们给被试者一罐糖果, 并告知想拿回家多少就拿多少。他们还告诉被试者, 剩下的糖果将送给旁边实验室的小朋友。那些花时间思考自己比别人富有多少的被试者, 最后给自己拿的糖果明显要多。

凯尔特纳及其同事公布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调查了社会地位如何影响人们对受苦之人的同情心。在一项研究中, 研究人员发现不太富裕的人更可能说, 他们常常对别人心生怜悯, 比如, 他们更可能同意这样的说法:“我经常留意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知道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同情心, 比如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 但即使控制了这些因素, 结果依然如此。

篇7:同情的疲劳

我认为人人,或至少八成的人,都该建立个名单,明白有哪些事是自己做不起的。被撞?可以;撞人?不可以。感冒?可以;非典?不可以。骨坏死?可以;肾衰竭?不可以。青光眼?可以。白血病?绝对不可以。

1982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日本电视剧《血疑》,从那以后,白血病在中国的名声很大。如果有人统计过白血病在电视剧中的发病率,我相信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数字。二十年里,剧作家为了动员观众的同情心,用白血病袭击了千百名善良的人,其中多数是女性。这一疾病似乎是美德的代价,从来不会落到坏蛋的头上;致命而又可以治愈,从而带来悬念;高昂的费用,艰难漫长的疗程,足够使苦难主题从第七集延伸到第三十九集。

不要小看电视剧的力量,它在我们心里建立了模式。白血病让我们想到善良、亲情、苦难,它是人生悲剧的化身,激发同情之心的强大力量。致命而昂贵的疾病有许多,白血病并不是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但它是在报纸头版上出现最多的一种;在无数得了重病而治不起的人当中,白血病人得到捐助的希望还是最大的。

这最大的希望有多大呢?在中国,白血病的发病率是十万分之三,即每年新增患者四万多人。从目前的收入线,以及目前的医疗保障状况来看,其中大概有四万人,自己是治不起这病的。治疗白血病的费用少则二三十万,多则近百万;以三四十万元计,这四万人如果都只能靠同情者的捐款来治病,全中国每个人要捐十元钱。

这个数字大吗?对征税者来说,不算很大;对募捐者来说,就太大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幻想过“如果每人给我一块钱……”,或者“假如人人献出一点爱”,我只知道从来没有人得到过。中国十几亿人口,有捐款能力的不到四分之一(儿童也会捐款,但那是他们父母的钱;穷人也会捐款,但他们自己也需要援助)。而其中愿意捐款的人,又有多少呢?后一个问题不妨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有四万病人需要在报纸上募捐来治疗,意味着在每个省,每一天有三个病例出现在报纸上。那么,读者的同情心,会足够强壮吗?

最近,一个叫刘利的白血病患者想出了刊登“自救广告”这个办法。他的女友联系北京的大小报纸,希望报导此事。有的报纸同意,有的拒绝。拒绝的理由之一是:刘利一事的特性不够。换句话说,他的事情,不足以既能刺激同情心,满足同情心,又能保护同情心。报纸编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你不能每天拿三次募捐去号召读者,每个月三次都太多。

何况,白血病只是众多致命而昂贵的疾病中的一种。

曾有一个白血病人的父亲向我说,儿子的病,使他心里总怀着惭愧。一个白血病例发生后,首先不得不去挤压患者的亲戚,然后是朋友,然后是同事、同里、同学,直到社会。在目前的情况下,每一次发病,都要在社会组织的某一区域里造成激荡,形成一次小的社会动员,涟漪会持续震荡一段时间,以致许多关系因之而调整了。

这位父亲说,他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对不起人的事。他说,如果得病的是他自己,他肯定不治了。事实上,多数白血病患者,都放弃了有效的治疗。多数昂贵的疾病的患者,也都放弃了有效的治疗。靠捐款得以治疗的人是很少的。

许多学校动员小学生购买一种大病保险;在有的学校,想不买都不行。但这种商业性质的大病保险,是不管白血病的,也不管另几种被认为“高发”的昂贵疾病。

从现状看,依赖商业保险来解决“大病”问题,无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对多数家庭来说,并无可能。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说了许多年了,但要建立起来,不知会在什么时候。

在农村,正在试行一种保障体系,或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中央财政每年为每人出十元,地方财政出十元,农民自己出十元。这是好的尝试,至少,它意味着农民重新被纳入福利体系。现在的问题是,地方财政该出的钱不愿意出,还总琢磨如何克扣上面分下来的钱。而农民,一提到交钱就害怕,不太愿意交那十元钱。至于这种保障体系能否应付白血病这类重病,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很长时间里,在很大范围里,报纸还将继续是重病患者的救星。通过报纸上的募捐,社会承担起道德责任,逃避了制度性义务。在这交换中,建立可以及远的制度的压力有所缓解,而公众的良心被迫成为代价,每年若干次地接受折磨。看着过多的社会成员束手待死,是人们的同情心受不了的;而依赖同情心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健康的社会受不了的。至少对报纸编辑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锻炼身体吧,这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篇8:同情的眼神

突然,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由远而近传来了有节奏的马蹄声,马队愈来愈近,他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他都未开口。待到最后一个骑手将要擦身而过的那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行?你知道,单凭用脚走,我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骑者勒住了自己的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到那里有数英里远。

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好奇地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向我求助,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什么?”

老人慢慢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继续道,“我仔细观察了那几位骑手,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那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他们也不会同意的。但在您的眼睛里,仁慈和同情之状是相当明显的。彼时彼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伶悯的帮助太少了。”

说完这些,那名骑手——托马斯·杰斐逊调转马头,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

(本栏目文章均转自“人生屋”)

上一篇:安防管理制度下一篇:个人教学管理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