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

2024-05-01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精选11篇)

篇1: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 一

抗击武汉疫情,要战在一线,“疫”不容辞。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强调,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本位主义严重,不敢担当、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将严肃追责问责。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的严峻局势,党员干部当充分发挥率带作用,叫响“跟我上”,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经受初心使命的“试金石”考验,以靠前指挥、战在一线做到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疫”不容辞,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抗击武汉疫情,要冲往前线,“疫”无反顾。“疫”战打响,虽无硝烟,却也是生死较量,前线战事吃紧,九千多万党员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叫响“我先上”,让党性在疫情斗争中得到锤炼。主动请缨求一战,是年过七旬还坚守在路口劝返集镇赶场的老党员,是不舍昼夜奔波在乡村道路巡查的党员先锋队,是义务为村落消毒、充当流动小喇叭、制作手工口罩捐献的无数普通党员,战“疫”一线党旗红,九千多万颗炽热的心,映红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疫”无反顾,为践行入党时那句庄严誓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舍命不惜。

抗击武汉疫情,要守住战线,“疫”战成名。疫情迅猛蔓延席卷,守住战线,就是守好百姓生命的防线。广大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奋战,以扎实工作坚守足下这片厚土,用血肉之躯堵住战线蔓延的势头,为身后百姓稳筑健康长城。是天寒地冻,守在村道口的劝导员;是不辞辛苦,挨家挨户的基层干部;是每日两次,按时上门体检的乡村医生……是无数英姿飒爽的身影死守战线,将病魔拒之门外。“疫”战成名,为了人民请战的英雄,人民也将永远铭记你。

你不是战神,却是有战召立回的战士,是抗“疫”一线的钢铁巨人,甘为民一战换取天下百姓平安!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二

,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份,在人们还沉浸在2月2日对称日的浪漫时,却传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消息。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在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立下请战书,按下手印,紧急驰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再一次见证了祖国的强大与中国速度。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将希望传递给每一个中国人。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的森林火灾。凉山州消防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却未曾料到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林火爆燃,熊熊大火迅速席卷整个山林,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也许我们无法将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名字一一诉说,但不管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消防官兵,他们本同我们一样,也为人子、为人母,有着自己的家庭和幸福。但当他们穿上隔离服的那一刻,他们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更代表了祖国赋予的使命。他们有的与我们年龄相仿,但危险降临时,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为民情怀无不令我们为之动容。

疫情之下,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冲在前、干在先,有担当与责任意识,不传谣、不造谣,及时公开透明信息,给公众以的信心与安心。自觉遵守组织规定,配合领导干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对村庄、社区,外出返乡人员要及时上报进行备案登记,对火车站、超市等人员密集地区做好人员、物资及交通工作的查验工作,对疑似症状人员要及时进行医学观察,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诊断、早治疗”,控制传染源,将疫情扩散可能性降到最低。

2020,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鼠年春天到来之际,我们经历着这样一个特别的冬天。但正如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晚吗”,冬天快要结束,春天也必将来临。防控疫情阻击战,我们也必将取得胜利。此刻我们所坐拥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向最美逆行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让我们约定,待到繁华盛开时,携手共进更加美好的明天!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 三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主战场。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迅速形成联防联控体系,迅速动员一切防控力量,迅速执行严厉防控措施,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但有生死的硬仗。

人民是党执政的底气,也是战胜疫情最为磅礴的力量。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就有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必胜信心。连日来,在疫情防控战斗中,我们看到有“不计报酬、不计生死”的凛然大义;看到医护人员徒步七十里返回医院的最美逆行;看到小伙到当地派出所放下500个口罩就跑、连民警也没有追上的爱心之举;看到各种爱心物资在医院附近的快递站汇聚,上面没有收件人的名字,只有一句“给白衣天使”“请交给任何医护人员”……中国人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意志坚不可摧,无数个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行动,点燃战胜疫情的信心。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就有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充足底气。抗击疫情是一场全民行动,人民群众是这场斗争中的主体力量。不论是奋战在斗争一线的专家和医护人员,还是在交通运输、防疫物资加工、快递等多条战线上坚守岗位的干部职工,还是许多放弃春节假期的基层工作者,每一个人挺身而出、尽锐出战,为打赢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确诊和疑似病例总数还在攀升,远没有到松口气的时候。打赢这场硬仗,紧紧依靠人民,意味着要以更大力度织密联防联控的大网,筑牢群防群治的防线。一方面要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确保防控举措得到切实落实、不留死角;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参与到这场硬仗中来,激发干劲、凝聚力量。这样的努力再多一点,我们就能距离打赢的目标更近一些。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 四

“共情”你我,众志成城共同战“疫”。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实时动态追踪的“疫情地图”紧紧揪着亿万群众的心,各部门多措并举遏制疫情蔓延,除夕夜多个地区医疗团队支援武汉……“经过连续几天的摸排,在包保村里与同事交谈中,“入户你紧张吗?”“紧张呀,但这是我的工作”“比起战斗在一线的人,这算啥呦。”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辞藻不必华丽、文采也不必飞扬;这就是亿万同胞的“同袍”共情,在灾难面前,在时光雕刻下,践行着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誓言。一线人员严防死守的决心,政府的拳拳为民情与深深为民心,14亿“护旗手”保卫家园、共克时坚的信心,汇聚成为抵御“病毒”侵害的同“心”桥,铜墙铁壁、坚不可摧。这场战“疫”,我们,与你同在。

“靠前”站位,旗帜定向聚力偕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在“年关”攻克“难关”,紧急进入应急战斗状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显著优势,包保到人、执行到底,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控摸排、咨询、宣传工作,不搞对立、不激进,不传谣、不信谣,与鄂同心、稳定民心,既防止“病毒”侵害,又有效遏制焦虑和恐慌蔓延,做好直通身体和心灵的“后半篇文章”。广大党员干部要“靠前”站位,扛起“党员先锋”旗帜,立下战“疫”“请战书”,既当好“战斗员”服从一切调度“召必回”,又当好“指挥员”为科学有效防控出谋划策,保证“战必胜”,特别是农村地区要把握运用好宣传“大喇叭”,领导干部深耕细耕“责任田”,及时应对,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也要把握分寸,我们要抗击的是“病毒”,而不是我们的同胞。这场战“疫”,我们,一起加油。

“靶向”施策,联防联控同向偕行。要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要求,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除了直面疫情的“白衣天使”,还有一批批坚实的“后备军”力量支撑。国家药监局开通快速审批通道,商务部落实200多万只口罩供应,工信部紧急调用防护服1。4万件,交通运输部为疫情防治物资运输保障优先“绿灯”通行,海关保证进口抗击疫情物资快速“通关”……他们,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力求把物资、人员、资金落实到位。针对地区、区域精准施策,强化“一盘棋”意识,秉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找差距补短板,“专线”联通完整的动态舆情,控制、引导疫情防治具体举措,强衔接、联互动。这场战“疫”,我们,必定凯旋。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共同战“疫”,我们“同袍”共情、偕作、偕行,我宣誓我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土有责、冲锋在前,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我们同努力,疫情定可防。终有一天,我们必将摘下“口罩”,去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歌唱我亲爱的祖国。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 五

所谓习惯,是之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存在;早起的一杯温水,是习惯;睡前的一杯牛奶,是习惯;疫情面前,他们始终冲在第一线,亦是习惯。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医务工作者、是工作人员,是我们的守护神,是最美的逆行者。

舍身取义化身“守护神”,情义深责任重。是什么让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毅然前往一线?是什么让无数医生护士主动放弃休假、放弃与家人的团聚,请愿前往一线支援武汉?是为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安康,为了确保病患得到及时的收治,于是他们转身逆流而上,不是朝着家的灯光,而是背离家的方向;不是走向年夜饭的饭桌,而是奔向急救室的病榻。看着一封封按满红手印的请愿书,他们说“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他们说“我是教授,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我是共产党员,我要冲锋在前”。不觉中,早已泪目,疫情面前,他们选择不放假、不离城、不退缩,他们穿梭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青春挽救别人的生命,为我们构筑起一道牢不可破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在此,愿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们回家!

精准监控成为“保卫神”,措施全应对稳。疫情爆发以来,各地紧急响应,截至25日21时,除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西藏外,所有发现新型肺炎病例的省份均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多地卫生系统、公安系统全部取消休假,全员在岗,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时刻坚守岗位,带班值班,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各基层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成立疫情防控尖刀班,以村民小组为战区,包组连户、责任到人,做到“宣传家喻户晓、排查精准到人、监测各家隔离、村口份分兵把守、情况每日一报”,一系列的措施快、准、稳,有条不紊的缓解了群众的紧张情绪。唯愿在众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尽早战胜疫情。

众志成城全民“鼓励神”,同命运共风雨。随着疫情的态势不断严峻,众多防护物资,如:护目镜、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服、手术衣、防护面罩等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现象。就连医院,也已经不能满足病患的需求。武汉市蔡甸区,一座崭新的“小汤山”——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在拔地而起,无数建筑工人和前线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战,争分夺秒筑建起一道道抗击病魔的医护城墙。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的医用防护品生产线,也马力全开、春节不休息,尽最大所能为一线奋斗的战士们提供最有力的物资保障。在接到武汉的紧急救援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也在源源不断的运往武汉。希望所有的群众们高度重视,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好他人,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病毒!

篇2: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

公历20,农历庚子年,本应该是公历新的一个时代、农历新的一轮生肖,在这个和平的时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骤然打响。上一个庚子年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达到顶峰,饿殍遍地;上上个庚子年19,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奇耻大辱;再上个庚子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今年,历史巧合般地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

绝境中的艰难抉择

这一次,没有山河动荡,没有流民饥荒,在旧岁临近年末的时候,病魔不怀好意地降临。仿佛一夜之间,街道肃清,本该走亲访友,普天同庆的日子变得冷冷淡淡。每日清晨查看新闻,新增病例的数字发了疯地暴涨,人们没了辞旧迎新的喜悦,终日笼罩在惶恐中,武汉在病毒面前,几近沦陷。1月23日上午10时,全网都被四个字刷屏:武汉,封城!

这一刻,全世界都在安静地注视着我们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封城,近现代第一次。从23日凌晨2:30公告封城到上午10点正式封城这七个半小时,一段段让所有中国人泪目的堪称逃亡的视频不断传出。一座危城,908.35万人,其中有多少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朋友?昔日一省省会,千年古城,一朝至此,为之奈何?为之奈何。为之奈何!

公元六世纪,地中海爆发查士丁尼瘟疫,鼠疫肆虐了半个世纪,夺走了罗马1/4的人口和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居民的生命;十四世纪,2500万欧洲人死于黑死病;十七世纪,伦敦大瘟疫杀死了伦敦1/5的人口;1855年开始于中国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影响了77个港口和66个国家,单印度和中国就有1200万人丢了性命......没有硝烟的战争,越是寂静,越是可怕。现在的中国不是千年前的东罗马帝国,不是六百年前的天主教世界国,不是两百年前的日不落帝国,更不是一百多年前那个敲骨吸髓、行将就木的晚清。这一次,我们没有退路,身后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朋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妖邪不可撼也!

共和国公民

驻鄂部队在接到党中央和军委命令的第一时间便派遣军队进入武汉,维持封城后居民的各项生活需要和社会治安。一个个父母会问当兵的儿子为什么笑着前往武汉,儿子们会微笑着回答:“因为我是共和国军人啊。”

全国征调军医和民间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各地主动筹措捐款物资送往武汉。一个个平凡的人,在这社稷危难的时刻无畏地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将倾的大厦。有的医护人员,瞒着家人报名志愿者,前往武汉;有的生产厂家,不求回报地捐献医疗物资,送往前线;有的海外华侨,携带着大量祖国紧缺的防护物资,回到故土;更多的普通人,遵守党和政府的命令主动与外界隔离,默默为家人祈福、为武汉祈福、为中国祈福。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己和别人的英雄。14亿个不同的人,这一刹那只有一个名字:共和国公民。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新型冠状病毒,像极了20那一场SAS,未到而立之年的年轻医生李文亮,不惧领导不作为、隐压疫情的行为,敢于发声,唤醒了仍在安乐乡中的人们。他是泱泱华夏发声第一人,但却身染新冠,死得安静,死得扑朔迷离!对于他的离去,人们的心头都感觉沉甸甸的,人们看着他2月3日在百度贴吧的最后一条动态,无数人落泪。_网发文痛悼这个年轻人,上级领导对不作为的干部统统予以严厉的惩戒。他是无畏的,他是伟大的,他不再是孤独的。

85岁的钟南山院士主动挺身而出,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十七年前,他是人民在SAS面前的领袖、信仰,现在这个时刻,人民相信他。当这个85岁的老人在摄像机镜头前数度哽咽的时候,当这个本该含饴弄孙的老人奋战在第一线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的一句话:“这是一个需要英雄并产生了英雄的时代。”

两千多年前,萧何对刘邦举荐韩信时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一场浩劫,在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成了全世界鼎力相助的对象。各国人民海外募捐医疗物资、派遣专家。各国不再只是在旅游景点用中文书写一条条禁令,而是在各个醒目的位置上写上八个汉字:“众志成城,武汉加油!”每一个日本的捐赠物资上都有一句中文祝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其中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便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短短八个字,却有着千年历史:公元779年,《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就记载:这是日本僧人前来唐朝学习佛法所留下的。正是这简简单单八个字,打动了盛唐时期的高僧,曾经六渡日本,传扬佛法,也成为现在的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一切的过往仇恨之上,还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人道主义。

母行千里儿担忧

一首_网上的小诗让我感触良多,特摘录如下:

岁月静好,何为父母之爱?

是舐犊情深,是过犹不及,

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疫情之下,何为父母之爱?

在所有惦念都指向团聚与无恙时,

有一种,无问生死,

逆家而行,指向别离。

转身,

一场舍小家为大家的奔赴,就此启程。

啜泣,

一场突如其来的长大,也就此开始,

这一次,母行千里儿担忧。

“这一次,我把我的超人让给全世界。”

“这一次,我会努力不让自己哭出声。”

“这一次,我也想成为你的骄傲。”

“这一次,我唯一的心愿是你能平安回家。”

“这一次,我不许你再食言了。”

在噙着泪花的稚嫩脸蛋上,

在令人心疼的懂事中,

在义无反顾的转身和隐忍的回应里,

我们读懂了,

这种逆向而行的爱。

孩子,知道吗?

你的父母,

正在守护所有孩子的父母,

也在守护所有父母的孩子。

而你,是他们守护的世界里,

最珍贵的一个。

孩子,谢谢你,

借给我们,你的超人。

你的超人,

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这片热土上,

最值得你,还有我们骄傲的超人。

母行千里儿担忧,

愿所有担忧,

在重逢的拥抱里烟消云散。

篇3: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第一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下紧急布置抗震救灾工作。仅仅三个小时之后,温家宝总理飞临灾区,眼含热泪发出了“灾难面前生命高于一切”的呼喊。“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发出最沉痛、最有力的吼声!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亲历者的恐惧和绝望,但撕心裂肺的疼,13亿中国人感同身受。此时此刻,我们的心贴得是那么近,那么近——

当汶川地震发生时,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墙体突然垮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幼儿园老师勇敢地向孩子扑去,水泥板重重地砸在她的身上,她咬紧牙牢牢地顶住了千斤重的水泥板,拼尽最后一口力气将身下的几名孩子推了出去。孩子们得救了,她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北川县城,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被困在垮塌的房屋下。她的旁边,熟悉的爸爸妈妈已经停止了呼吸,但是父母却用身躯牢牢地翼护着她,为她辟出一个生命的空间。在黑暗与恐惧中,年幼的她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

在一座倒塌的教学楼前,面对上千名被压在废墟下的孩子们,战士们疯一般地冲上前去,用手刨,用肩扛,他们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山一样高的瓦砾全部清走。这时坍塌又发生了,救援战士的生命危在旦夕,指挥官命令撤离,几名战士却仍不管不顾,最后几名战士们被拖到了安全地带,一名战士跪在地上大哭,对仍拖着他的战友喊:“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忧心如焚攀上瓦砾堆指挥救人的温总理摔倒在废墟上,手臂血流不止,却推开上来包扎的医护人员;徒步赶往震中的子弟兵突遇急流隔阻,跳入水中以躯体当桥桩的是这支突击队的最高长官——集团军少将军长;还有冒着气象条件恶劣、余震不断的危险强行空降的年轻的战士,还有刚刚报道过圣火登珠峰的记者,还有海内外华人含泪捐赠的两百多亿元的钱款物资。心系灾区,迎着艰难险阻冲向灾区的,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些人,那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坚强、无私、善良、团结、扶危济困,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在最最危险的时候迸发出了璀璨耀眼的光芒,激励我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5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余震来到四川什邡莹峰化工厂救援现场,看着受伤的群众和连续作战的救援队伍,总书记含泪振臂高呼:“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5月21日,胡锦涛作出重要批示:“我们心连心,共呼吸,共命运,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是的,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没有火,我们就用勇敢点燃自己;没有光,我们就用信念照亮自己;我们用顽强证明勇气,用团结证明中华儿女永远凝聚在一起。任何天灾人祸,都无法使中华民族屈服、退缩,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战胜一切灾难,雄立于世界!

■编辑 张金余

篇4: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

和平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我,曾以为英雄只存在于历史教科书里,存在于影视剧作品里,经历这一次抗疫斗争后才明白,新时代依然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回顾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看到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英雄面孔,看到他们被授予国家勋章荣誉的荣耀画面,我再次热泪盈眶。作为一名医学专业毕业而后在基层工作的“后浪”,我心中也有自己的“英雄谱”。

白衣为甲,医护是“最无畏”的英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当年学医时的誓词言犹在耳。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选择告别家人、逆行出征,回到最艰险、最危急的工作岗位,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搏斗,以血肉之躯筑成保卫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钢铁长城。我问驰援湖北的导师,赴前线了,您不害怕吗?他回答,说完全不怕是假话,但我更怕病人得不到救治,更怕疫情在全国蔓延。我想,这就是以“舍生忘死”之无畏,兑现“医者仁心”之誓言。

冲锋陷阵,党员是“最闪耀”的英雄。“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是共产党人的担当和风骨。疫情发生后,跟往常一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党旗飘扬。作为一名选调生,我参与和见证了太多太多党员冲锋陷阵的行动。防疫宣传动员、逐户排查登记、配送生活物资、站岗值守防控……面对大量紧急而繁重的任务,承受着身心双重压力,没有丝毫的犹豫懈怠,只有“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坚决果敢。胸前的党员徽章,闪耀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全民皆兵,群众是“最伟大”的英雄。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这次抗疫斗争中,我看见过年逾七旬的老爷子主动来村委会报名当志愿者,看见村民微信群里大家守望相助调配物资,看见学生抱着储蓄罐前来捐款……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大江大海。又一次印证,“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篇5: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平凡孕育伟大,在防疫一线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人物,你们是时代的英雄,感谢一路有你们,向你们致敬!

医护人员——“最美逆行者”。你们是英雄,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痕美”。画面定格在央视元宵晚会放映的一张张一线医护人员脸上。央视记者记录了这样一组数据:“医护人员进入病房一共需要穿戴11层防护隔离设备,穿越3个污染区,每天4个班,每个班平均6小时,每个班洗手40—50次。”除了“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多批医疗队驰援武汉!是你们和时间赛跑,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挽救无数生命。“我把妈妈和爷爷借给你们,一定要平安回家”,舍小家、护大家,毅然决然奔赴抗疫一线,“医者父母心,患难见真情”,人间大爱也。

网格员——“无名卫士”。你们是英雄,寒风中坚守的身影“最靓”。入户劝说的不理解,出入登记的不配合,测量体温的不情愿……一遍一遍的叮咛“少出门、戴口罩、勤通风、勤洗手”回荡在耳畔。挨家挨户网格式排查,及时将近期内有重点疫区居住史、旅行史和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人接触的B类人员隔离,筑起人员管控的第一道防线。“我是党员,我不上谁上”,一支支突击队,主动请战,一个个党员身先士卒。“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于担当者。

志愿者——“全能选手”。你们是英雄,压在肩上的担子“不轻”。血肉之躯,忘我工作,超负荷值守,都说是疫情线上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不顾转移隔离人员危险,当起运送“小师傅”;拖着小喇叭走街串巷,当起防疫“宣传员”;“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当起柴米油盐的“管家婆”;背着消毒喷雾器,给车辆、路口、住户家中喷洒消毒液,当起卫生“防疫工”……面对疫情时刻准备着,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可亲可敬之人。

篇6: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

都说“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这句话说出了多少医生的品格。在这次“新冠”疫情中 ,牺牲了多少白衣战士呀!“吹哨人”李文亮便是其中之一。李文亮医生是第一个发帖提醒大家注意防护的人。在他自己确诊“新冠”时,他毅然决定自我隔离,生怕感染到家人。2月7日,这位“吹哨人”与世长辞。3月6日,他与一批同样为了人民而牺牲自己的逆行者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那些依然奋斗在前线的逆行者中,钟南山院士无疑是最典型的模范。疫情当前,钟南山院士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国人的心,成为不少人的定心丸。1月18日夜驰武汉至今,钟南山战“疫”已50天,整理媒体报道可以发现,50天来他为疫情奔波的行程满满当当,始终冲在前线,几乎没有休息过。在广州新闻专题会上发出“4月底基本控制疫情”的消息后,又马不停蹄为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中国经验。最新消息显示,在他参与指导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动物模型成功建立。长时间科研、开会、远程会诊、接受媒体采访、多地奔走,甚至飞机上还在研究治疗方案……这位84岁老人,为了所有人的生命,始终在如铁人般地拼命。连钟南山的夫人也曾心疼地说:“能不能让他多睡一会?”然而她非常了解丈夫,劝是劝不住的,因为他太在乎自己的病人了!正如前非典来袭时他说的那句话:“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84岁的他,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啊!

篇7:不忘英雄 清明游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天安门以南,毛主席纪念堂以北,矗立着一块人民英雄纪念碑。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日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虽然无数次路过天安门广场,却从没在意过广场中央的这座纪念碑,刚好利用清明节这个契机,好好的感悟一下纪念碑的意义,了解一下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初春的北京,微风习习中夹杂着丝丝暖意,路边的迎春花早早地举起了黄色的花骨朵热烈地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去天安门广场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地铁了,从天安门东站下,往西走不远便能看见天安门广场中央那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走近纪念碑,能看到纪念碑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整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石材,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103吨,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

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下层座为海棠形,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着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然而为什么要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它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纪念碑建造之初

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殷双喜编写的《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中,作者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象征,它该是什么样子呢?一座塔还是一座亭子?”当时的设计者梁思成认为,它应当“像一座中国到处都能找到的石头纪念碑”,这个建议最终被设计小组接受。于是1949年9月30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做出决议,要在首都北京兴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1840年以来在中国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最初关于纪念碑的建造地点曾有过多种意见,委员们讨论时曾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也有人主张建在八宝山,最终是由周恩来根据多数委员的意见,决定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周恩来认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天安门广场将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

1949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与全体政协委员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址奠基典礼,毛泽东在典礼上宣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纪念碑成为共和国在天安门广场打造的第一座历史性建筑。

这篇雕刻在碑石背面耳熟能详的碑文,是由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周恩来亲笔书写的。那时,周恩来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前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碑文写好后,雕刻碑文的任务也非常艰巨。篆刻师陈志敬就是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碑刻碑文的人。1949年9月23日,有几位政协的同志到他家,要求在9月30日前把154字的碑文刻好。接到任务后,陈志敬开始准备碑的石料。按照常规的方法找石料,肯定来不及,只能在家里的旧碑中找了一块合适的,但必须先把旧碑上的碑文磨平磨光。9月30日上午,陈志敬雇了一辆人力车把雕刻有碑文的奠基石碑送到天安门广场,因为担心车来回颠簸会把石碑弄坏,所以特地拿一床被子垫着。

坐南朝北的纪念碑

随着奠基典礼的举行,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向全国各地征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当时征集到140多件方案。周恩来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曾提出,为了将来能让更多人非常醒目地从长安街看到纪念碑的正面,建议将传统的纪念碑坐北朝南的形式改变为坐南朝北。

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主任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担任,副主任为著名建筑家梁思成。1953年后,委员会的工作就是对既定方案的颜色、高矮等情况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边设计边施工,直到1957年设计工作才全部完成。在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亲自为纪念碑的碑石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题词。

这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毛泽东共写了3幅,他还捎口信说,要多请专家提意见,问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选取一些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现在纪念碑上的8个大字,就是征求专家意见后,从3幅字中选取8个字重新编排而成的。

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形设计主要参照了中国的唐代石碑与清代石碑,但碑顶的设计在当时是最为困难、争论最多的一个部分。最终选取的碑顶方案是由梁思成制定下来的。他在结合了多处古建筑外形的基础上,设计形成了纪念碑的雏形,并在碑顶上破天荒地加了个“小屋顶”的装饰,这个极具特色的“小屋顶”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新建筑物之上。

此外,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花圈纹饰也十分重要,不仅是纪念碑建筑装饰的组成,也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浮雕花圈表示对英雄的永久纪念。林徽因与梁思成是纪念碑上花圈纹饰的主要参与设计者。他们采用百花和卷草作为碑座装饰纹样的主题,而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方式以求变化,以取得建筑物本身各部分所要求的装饰效果。

凝结艺术家心血的浮雕

纪念碑碑体设计确定后,下部装饰的浮雕创作也随之开展。1953年成立了纪念碑美术创作组,著名作家、时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有两位,一位是雕刻家刘开渠,另一位是画家彦涵。刘开渠负责雕刻方面的组织工作,彦涵负责画稿设计的组织与协调。”

彦涵画过渡长江的油画,因此《胜利渡长江》的画稿便由他来设计。稿子画了三遍,第一遍画的是战士头戴美式钢盔冲锋的场景,这虽然真实地反映了渡江战斗的情形,但考虑到群众对解放军的普遍印象,于是第二稿将战士们改为头戴布军帽,并且突出了指挥员以及划船民工的形象。后来,纪念碑建设时采用了此稿。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包括来自河北曲阳和苏州的石工,他们的祖辈都从事石匠工作,这些人的功劳不能忘记。

这批石工有28位,他们传统雕刻技艺很高,但对西方雕刻技术并不了解,也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风格。于是,在刘开渠的领导下,这些石工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培训。雕塑家们拿出自己的人像雕塑作品,让石工练习,由于浮雕所采用的汉白玉开采于北京房山,完整的大料不容易取得,为确保石料不被损毁,石工在练习人像雕塑的基础上,再进行纪念碑人物试刻。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5月1日。艺术家们的心血都凝聚在纪念碑下层四面镶嵌着的8幅汉白玉大型浮雕上了。

因为是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就这样,一座为了纪念他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了全中国最显眼的天安门广场中央,他们的精神也深深地被中华儿女们铭记在心中。

Tips

交通

乘车路线:乘坐地铁1号线或公交1路、99路、52路、等天安门广场东下。

自驾路线:长安街天安门正对面。

篇8: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在神州大地蔓延,医生、护士、武警……这些可亲可敬可爱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疫线”长城。还有这样一群“战士”,他们没有专业的医护知识、没有专业的防护设备,更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凭着把人民放在心里的满腔赤忱,奋战在人民生命安全的火线上。社区工作者没有“超能力”,但是仍然是我们心中最强的“英雄联盟”。

他们说,畏惧是本能,但无畏是信仰。白天,社区工作者戴着简单的防护口罩,背着几十斤的喷桶,深入街头巷尾、犄角旮旯进行消杀,拿着沉甸甸的登记簿,走进千家万户、万家灯火开展排查,他们为千千万万的群众带去必胜的信心。夜幕降临,有的社区工作者担心把病毒带给家里年纪尚小的孩子,随便在单位找个椅子凑合一晚,有的社区工作者压力过大,“战友” 们便相互加油打气,携手前进。他们没有无坚不摧的身体,同样会害怕和恐惧,但是危险来临之际,信仰让他们熠熠生辉。

他们说,我们没有别的东西可奉献,唯有汗水和笑容。在因为疫情被隔离的小区,居民们需要在家中自我隔离,生活物资往往储备不足,为了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社区拿出为数不多的防护衣,安排青年工作者代为采购。土豆、白菜、猪肉这些再平常不过的食材,如同一颗颗“定心丸”,让居民们心安。很多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全由社区工作者人工搬运,常常一天往返近百趟。因为防护设施的紧缺,有的社区采购人员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汗水浸透了衣衫,但是脸上还挂着亲切的笑容。让百姓吃的安心,他们绞尽脑汁,而他们自己却顿顿方便面随便将就。

他们说,让群众接受许多东西,首先我们自己要试图改变。“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省小钱不戴口罩 花大钱卧床治病”“你不要以为你上人家去,人家就很欢迎你,你别太自信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样的“土味”横幅或是听到这样的方言喊话。疫情防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我隔离,部分群众防控意识淡薄,为了让百姓们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社区工作者主动创新宣传方式,用简单、直白、贴心的方言话、张口就来的“洗手disco”、沿街宣传的小喇叭,向群众宣传防疫知识,打通了防控疫情的最后一公里。

篇9: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华语流行音乐教父”李宗盛创作过一首经典歌曲《真心英雄》,其中有句歌词一直让我回味无穷: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小时候听不懂,认为英雄就该是“青云志,封侯貌,神人比”的“高光”人物,可是,和祖国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之后,我终于明白,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些凡人,是“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小我”;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我”;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我”,你们是灿烂星空下最耀眼的真心英雄!

回想新冠肺炎疫情刚刚蔓延时,我被单位安排“定企定责”的工作,分派到园区17个企业,宣传防疫知识,协助企业健全防控工作体系,落实复工复产防疫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说实话,心里没有一点恐惧和焦虑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知道,我是一个党员,这就是我的战场,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担起党员的责任,挺身而出,与祖国共进退!放眼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他们冲锋陷阵,以一己之力对抗疫情,默默奉献。这一个个“小我”,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小我”是我,是你,是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之时,艰苦奋斗的芸芸众生。

1月23日,“江城”武汉宣布封城,形势凶险万分之时,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此刻的“我”已然变成了“我们”,人民群众的协同配合使“小我”升华为了“大我”,一线作战的白衣天使、雷厉风行的绿衣硬汉、枕戈待旦的蓝衣先锋、默默付出的红衣模范……更有用10多天先后建成火神山、雷神山的建筑工人,抱着“不给国家拖后腿”的劳动情怀,放弃休息投入战斗,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些英雄群像顶天立地、光辉灿烂,聚集成了“大我”之形,具有扭转乾坤的无穷力量。

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可限也。疫情暴发的那段时间,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亮剑”武汉,挂帅出征;张伯礼院士胆大心细,对“四类病人”首先提出“中药漫灌”救治方案,成效显著;张定宇院长舍己救人,以“渐冻”之躯冲锋在前,抢救患者;陈薇院士以身试药,3个月成功研制“新冠”疫苗……他们以“大我”之基,铸“无我”之像,舍身忘死,力挽狂澜。

锤炼“小我”,我们冲锋在前,“定企定责”、开展挨家挨户“敲门行动”;强化“大我”,我们勇敢逆行武汉,万众一心抗疫救人;追求“无我”,我们殚精竭虑,不负人民……

篇10: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

青山不语大江东,漫卷红旗猎猎风;正道人间身远去,春光万里数归鸿。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举国一致,万众一心,众多“逆行者”不惧苦难险阻、抛头颅洒热血,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抗疫战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胜利来之不易,据不完全统计,在战疫期间以身殉职的英雄有300多名,战疫英雄的陨落,都化作了14亿中国人民的守护星。而今,清明节将至,我们理应以敬畏之心共同缅怀为阻击疫情而牺牲的战疫英雄,从他们身上汲取奋进力量,以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担当,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致敬战疫英雄,以无比尊崇的心情深切缅怀。英雄从来不问出身,但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义无反顾、勇于牺牲,那就是我们的英雄。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许多“逆行者”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抗疫防疫第一线,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诠释了“英雄”本色。梁武东、李文亮、刘智明、彭银华、夏思思、尹祖川、黄汉明、马承武、郑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背后,一个个侠肝义胆的感人故事,是无数力量的汇集、无数暖流的涌动。这些离去的背影,有医务人员、基层干部、退役军人、民警辅警、志愿者,他们身处不同的领域,用坚毅的身影、宝贵的生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星辰般散射光辉,穿过厚重的隔离、封闭的围栏,为我们驱走黑暗、带来希望。“身虽殁,而名永存。”这个清明节,我们应以无比尊崇的心情深切缅怀每一位牺牲的战疫英雄,致敬他们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崇高精神,致敬他们无畏艰难险阻,顽强拼搏、百折不回,只为护佑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定信念。

致敬战疫英雄,以迎难而上的勇气汲取力量。此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的严峻考验。面对这场猝不及防、空前惨烈的遭遇战、阻击战,举国奋起、闻令而动,从耄耋院士到90后、00后,无数人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争分夺秒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不畏牺牲。是她,在疫情防控中身先士卒,忘我工作,连续工作奋战18天,因突发疾病不幸逝世的徐辉;是他,在防疫测温工作中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去世,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坚守的毛样洪……是他们,把岗位当战位、以肉身为铁骨,拼尽一腔热血,将生命定格在与病毒抗争的征途上。这个清明节,我们应以迎难而上的勇气继承战疫英雄的精神,致敬他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汲取未来前行的奋进力量,让他们身上的忠诚信念、担当情怀、英雄气概激励我们向着伟大胜利一往无前。

致敬战疫英雄,以坚守初心的行动勇担使命。丘吉尔曾经这样评价英国皇家空军:“在人类征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疫情中今天的中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一位位战疫英雄用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挚爱、对初心的坚守和使命的担当,汇聚成灿烂星河,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曾以为“吾以许国,再难许卿”的故事,只会出现在尘封的故纸堆中,而今天,战疫中的英雄们用自己的血与肉续写了新的时代赞歌,更让我们懂得,无愧于岗位,方是最长久的坚守;无愧于使命,方是最有力的担当。这个清明节,不仅是祭一家之祖、一族之先,更是敬畏一地之贤、一国之英烈,感恩每一位牺牲的战疫英雄,我们应把敬畏之情、感恩之心转化为坚守本职岗位、敬业奉献的担当实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英雄精神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主动作为、不懈奋斗中书写新的历史、迎来新的辉煌。

篇11: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观后感500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是为纪念1840—1949年间为中国革命壮烈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

纪念碑应该建在北京的什么地方合适呢?

当时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但更多的人则主张建在天安门的广场上。因为天安门广场是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序幕的地方,革命的熊熊火炬就是从天安门广场燃起的。更重要的是,天安门广场将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心脏,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此处,意义深远。

那么,纪念碑应该建在天安门广场的什么位置合适呢?

经过反复讨论,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纪念碑兴建在天安门广场的新中国国旗旗座之南,在天安门与原中华门门洞的中轴线上,其中心距天安门墙基440米。碑的总高度为38米,使得由北面任何一点看过去,纪念碑在透视上都高过正阳门城楼。

纪念碑奠基典礼定在开国盛典的前夕举行,届时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将亲临天安门广场,参加纪念碑奠基典礼仪式,亲手埋下奠基石。这样,赶制奠基石成为最紧要的工作。

镌刻碑文是一门精细的艺术行业,它与普通的石工不同,与治印也不同一个行当。镌刻碑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保持碑文撰写者字迹的真实,采用双钩法将字迹印在碑面上。镌刻者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力,做工要十分精巧。此时,偌大的北平城,只有一家镌刻碑文的店铺——琉璃厂文化街上以陈云亭名字为字号的店铺。

1949年9月24日,全国政协一位颇懂镌刻艺术的工作人员,来到琉璃厂261号的陈云亭镌刻处,找到镌刻师陈志敬。在仔细看了陈志敬的镌刻作品后,提出请他刻一块碑,碑上有100多个字。同时又提出两项非常苛刻的要求:这块碑必须在9月30日之前完成;碑上的字是由中央领导人亲自书写的,必须保证质量。

按照常规,一个人一天刻不了10个字,这个任务应该是将近一个月的工期,可现在从选料到动手刻字,只有一周的时间,真是太紧了。但这是迎接新中国开国的一项极其光荣的使命,陈志敬在略微思忖一下之后,便爽快地接受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光荣无比的任务。

那位工作人员当即和陈志敬一起确定了碑基的尺寸:碑座高两尺左右,碑身高五尺左右、宽两尺左右、厚半尺左右,用料为坚硬精细的铜青石。

当天下午,陈志敬和他弟弟陈志信立即投入工作,连夜将碑面加工完成。

9月25日,全国政协那位工作人员将书写好的碑文拿来,碑文的内容就是后来毛泽东在纪念碑奠基典礼上宣读的那三段,也就是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周恩来所书写的那段碑文。每个字将近一寸大,字体写得既庄重又优美。

陈志敬和陈志信哥俩采取“歇人不歇马”的方式,夜以继日轮流上阵,到9月29日晚上,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石碑镌刻任务总算按要求完成了。

1949年9月30日下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下午6时许,全体代表利用统计选票的时间,亦即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式之前,驱车前往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

周恩来先到广场,在立碑的地方察看地形和位置。毛泽东、朱德、宋庆龄、李济深、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陈毅、黄炎培、郭沫若、何香凝、司徒美堂等全体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代表,无党派人士和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代表陆续下车后,就往立碑的地方走去。

人们常见的奠基仪式,是由奠基人撮土一铲,投入坑内即完成。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则显得无比的严肃、庄重。

此时,天安门广场华灯齐放。只见毛泽东心潮起伏地背着双手,不停地在石碑边上踯躅着,望着石碑,又不时地望望周围。他看代表们已排好了队,便抖擞精神,站好立正姿势,用高昂的声音,喊出了合乎步兵操典要求的口令:

“立——正”

“向右看——齐”

“向前——看”

在庄严的口令下,委员们、代表们步调一致,表情严肃认真。

毛泽东又大声喊道:“各单位首席代表站到前面来!”

朱德、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都闻声走过去,排成一列。毛泽东站在排头第一位。

周恩来宣布:“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一任团长罗浪指挥着华北军区乐队,先奏《义勇军进行曲》,再奏《风风铃》哀乐。

《风风铃》那低回悲哀的旋律,是由陕北民乐演化而来的。在这以后,《风风铃》乐曲被中央正式批准为典礼用的哀曲。

此时,在哀回的旋律声中,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脱下帽子,默默地垂下头来。

乐声中止,毛泽东抬起头来,沉重地缓步到扩音器前,宣读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八四○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宣读完碑文后,毛泽东静静地走到石碑边,饱含着热泪,挥锨挖起第一锨土,填到碑基边上。随后,朱德等一个个跟着上去,随毛泽东一道执锹铲土,其他委员、代表们也一一撮土如仪。

在天安门广场上修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对于政治上、文化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这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工程,要求在工程设计和建筑方面有独到的创新。为此,在纪念碑奠基典礼后,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各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设计方案的通知。至1951年,共收到200多份设计方案,其中有海外华侨寄来的。这些方案内容丰富,形式各异,有亭、台、堂、碑等多种形式,有单独的、群像的塑像,有高耸的塔形、有低短的园林型。这些方案,大致归为三种类型:平铺地面式;巨雕塑像式;碑形和塔形。

1952年5月,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梁思成和著名雕塑专家刘开渠及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3人任副主任委员。由梁思成、刘开渠具体负责整个纪念碑的方案制定,下设设计处和工程处,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

梁思成是闻名中外的建筑大师,时任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他认为纪念碑做成碑形不合适,应该是多块石头砌成的、类似塔形的纪念性建筑物的形体。后来,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主持会议,决定采用梁思成建议的那种高大挺拔表现形式的方案。

纪念碑的主体形式确定之后,便开始基础设计和正式施工。

虽然纪念碑已开始进行基础施工,但此时浮雕主题和碑顶形式仍未确定下来。

为加快纪念碑的兴建进度,又成立了专门的史料委员会。由历史学家范文澜主持的史料专门委员会,很快拟出了9个主题方案,报请毛泽东指示。

毛泽东阅后,亲笔批示:将《井冈山会师》改为《八一南昌起义》;《义和团运动》改为《中日甲午战争》;《平型关大捷》改为《延安出击》。

毛泽东的批示并不是最后的拍板,而只是以此为据。后来又经过多次送请中央审查,多次发回继续讨论,最后定下8个主题。

雕刻创作在纪念碑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雕刻的表现手法宜采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人民群众伟大斗争的史迹,而不宜用象征的表现形式。基于这一理由,决定采用浮雕形式,浮雕高2米,全长40.68米。

1952年下半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部分师生,开始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做准备工作。一方面,从北京、曲阳等地请来一批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石刻艺人,在美术学院办集训班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通过上级领导部门,组织一些美学专家、画家、雕刻家,在刘开渠等大师的具体领导下,反复进行探索、研究,并重新调整了题材、构图。

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还统一了思路,即关于画面上是否出现具体人物的问题,是否出现反面人物的问题,是否通过暴露敌人的残暴来歌颂英雄的问题,等等。经过上上下下多次交换意见,最后确定不出现具体英雄人物,在有限的画面上,更多地概括表现人民英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主题形象,而不去过多地暴露敌人的残暴。

在最初的浮雕设计画面上,曾出现过知名领袖人物的形象,后改为表现人民群众,这就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那句精辟经典的光辉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最后是对碑顶形式的讨论。建筑家说用“建筑顶”,雕刻家则主张用群雕。雕刻家认为“大屋顶”形象古老;但建筑家反对群雕,认为群像在40米的高空,无论远近都看不清楚。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上报到彭真那里。彭真经过认真思考后指示:群像的形式容易使主题混淆,不相配合,用“建筑顶”为好。于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顶,便按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建造,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诚如负责纪念碑美术设计的雕塑家刘开渠在纪念碑建成后对人们说的那样:整个碑体既有民族传统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它不仅表彰了人民英雄光芒万丈、千古不朽的功绩,而且是一座具有艺术价值的杰作。

纪念碑选用的石料,是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经多方考察,石料选用青岛浮山的花岗岩,这种石材质地坚硬,色泽凝重,具有“永垂不朽”的品格。

按中国传统,石碑应是以一块整石剖面的,重要的碑更不例外。依尺寸大小,碑座和碑顶可用相应石料拼接,而碑身仍应是一块整石。但人民英雄纪念碑体量过大,不可能用一块整石。最后决定,镌有毛泽东题字的碑心用整石,碑身的其余部分以较小石块(其实也并不小)拼成;碑背面周总理手书的碑文石,则以7块巨石组成。

根据建筑设计,碑题石面长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要求是一块整石,厚度为0.6米。从施工角度考虑,石料毛坯不能过薄,在开采地的石坯需要厚达3米才行,这就是说毛坯将重达320吨以上。

石料来自青岛浮山,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更无法保证安全运行,甚至有自行折断的可能。如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整体石块,使其安全脱离岩体,成为采石施工的难题。经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石工讨论商议,成功地找到了大石块的开采方法,终于在1953年7月开采出大石料荒料,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量300吨。

接着是把大石料抬起、架空,地下安装铁轨和道木,在上坡、下坡处挂上钢索和滑轮,控制其下滑速度。在统一指挥下,缓缓地下滑至坡下平地,然后翻身上铁架放稳,进行第一次加工整形,减重至280吨后,运往青岛车站。

浮山采石场距青岛车站大约30公里,大多是丘陵地,如何搬运?最初设想修一条临时重轨铁路直达石料处,但这在建国之初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实现。

鞍山老起重工张合符工作经验丰富,头脑灵活,提出用“滚木”及推土机一步步牵引滚移,遇小桥则下垫木垛填实。这里所说的“滚木”不是木头,而是鞍钢支援的无缝钢管的初坯。这样做,既稳妥保险,速度也不算很慢。

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10多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至9月27日终于顺利运抵青岛车站。

那时候,我国铁路平板车的车皮载重大都是30吨。经铁道部门多方协调,了解到东北小丰满电厂有90吨平板车皮,但再没有更大的了,也不可能专门设计新的载重更大的车皮。

最后,还是按90吨车皮超载10%考虑,先将280吨的大石料抬上载重90吨的车皮,将石料垫稳后,再进行第二次加工,将重量减到100吨。

为确保石料运输安全,火车的车速很慢,以每小时20公里运行,弯道及进站则减至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10月13日,终于将石料运抵到当时前门的西车站。随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将石料搬动到天安门广场工地。

石料经过数次加工,最后使厚度达到0.6米,重60吨。这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石料起吊到高达十几米的准确设计位置上。老起重工张合符担任吊装总指挥,在工程师华克专和现场工人的密切配合下,充分发挥了集体的聪明才智,终于将加工好的巨石一点点地、准确无误地安放就位。

碑心石总算吊装成功,接下来就是给碑心石刻字。“以文勒石,以文铭功”,是中国传统石碑的显著特点。这种带有碑文题字的碑,是最讲究书法艺术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向着天安门,碑心石上雕刻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8个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他一共写了3幅,当时他让工作人员传来口信说,要请专家们多提意见,确定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从这3幅字中选出单个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以重写。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8个大字,就是操作人员在征求专家们的意见之后,从那3幅中取出个别字重新编排的。虽然不是完整地取自一幅,但仍不失其书写神韵,看上去一气呵成,全无挪动拼凑之感。

碑身背面,是毛泽东著文、周恩来亲笔书写的碑文。周恩来为了写好碑文,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前前后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选了最满意的一篇。

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定在向北的碑面上,是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提出、由周恩来拍板确定的。纪念碑的面向问题,最初是根据传统布局,以朝南方向作为主要立面。彭真考虑到广场扩建后,会有更多的人从北京城主要街道——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并集中在广场北部,能从北面看到毛泽东题字为好。由此,一反传统的格局,以朝北一面作为主要立面。

要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8个大字刻到坚硬的花岗岩石碑上,那可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琉璃厂“萃文阁”的店主、著名书法家、雕刻家魏长青接到这个刻字的任务时,却非常高兴地接下了。

魏长青从小就在琉璃厂当学徒,写得一手好颜体,临摹《麻姑仙坛记》碑几可乱真。他还能治印,刻吴昌硕体很有气魄。他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在琉璃厂开设了“萃文阁”刻字铺。

毛泽东的题字是写在信纸上的,每个字只有两寸左右见方。要把这些字雕刻到碑心石上,首先要放大20倍,其中一个“永”字就有两米多高。当时是用幻灯机投影放大,并按照光影把字描下来。总参谋部测绘局1205工厂的周永兴等人,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完成了题字的放大任务。

魏长青往花岗石上刻字时,又遇到了难题:石碑又硬又脆,一刻就崩。魏长青只得把胶皮覆盖在碑体上,将需要镌刻部位的胶皮挖下去,形成“阴文”轮廓,然后用高压喷射矿砂往花岗石上“打”,就这样打出一个个边缘整齐的大字。然后以紫铜为胎,采用我国传统的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去,使其能保证300年不变色。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两。

魏长青出色地完成了刻碑任务,建碑处要给他丰厚的报酬,他坚辞不受,说:“为人民英雄建碑,理应尽心效力。”魏长青于1977年故去,享年79岁。

纪念碑从地面开始有重月台,踏着花岗岩台阶上去,是承托碑身的大小两层须弥座。须弥座的设计者是林徽因。

林徽因是一代才女,既是诗人又是建筑学家,是梁思成先生的夫人。她一生留下许多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

1952年,参加纪念碑设计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此时,她已病得不能起床了,设计任务是在病床上完成的。从总平面规划图到装饰图案纹样图,她都一张一张地认真去推敲,反复思考,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绘一个图样,都要逐级放大,以保证准确的尺度。

在设计风格上,林徽因主张以唐代风格作蓝本。她说:“盛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华彩乐段,显示着时代风貌和社会形态。‘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何等气派!任何艺术从气势和风度上讲,显然应该和社会时代相一致。秦汉雕塑以阳刚之美为主,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生命力量,而唐代雕塑则刚柔并济,同时吸收了南朝文化的精致、细腻、华美的自然灵气……浑厚中有灵巧,粗犷中有妩媚,豪放中有细腻,凝重中有轻盈……唐代艺术具有与欧洲文艺复兴相类似的人权主义特点,能更好地表达人民对英雄的歌颂与怀念。”

须弥座正面设计为一主两从3个花环,侧面为一只花环。这些花环同基座的浮雕相互照应,运用中国传统的纪念符号,如同一组上行的音阶,把英雄的乐章推向高潮。

令人惋惜的是,林徽因没有等到纪念碑揭幕的那一天,便于1955年4月1日告别了这个世界,匆匆走完了她51年的生命历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4月建成。

碑身四周环绕双层汉白玉栏杆,美观朴素。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光辉永照”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周围,刻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象征着革命烈士精神“高贵”、“纯洁”、“坚忍”,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碑身共有10块大浮雕。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保持800到1000年。每幅浮雕里约有20个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形象,都不相同。

这是当时世界上的巨型浮雕之一。按历史年代,从碑身东面开始。第一幅《鸦片战争》,画面是:1839年6月3日,人民群众在虎门烧毁鸦片的壮烈史实。第二幅是记述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画面是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土炮参加起义的汉族和壮族的英雄儿女,从山坡上冲下来,旌旗在迎风飘扬。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起义部队的官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了!”战士们高呼“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红旗飘扬,战马嘶叫,群众在搬运子弹,战士们在冲锋陷阵。紧接着一幅是《抗日游击战争》:游击健儿穿过森林和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有手拿铁铲的男女农民,有递枪给儿子的白发母亲,有等候指挥员下达命令的青年小伙子。

碑身的正面(北面),是10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胜利渡江》。画面的背景是千万艘战船在波涛中前进,号手吹起冲锋号,指挥员连连发射信号弹,百万雄师跨越天堑,战士们冲上南岸,直捣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

碑身南面,描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深夜,起义军和群众冲向清廷湖广总督府,总督府门前的牌子被打落在阶前,清朝的龙旗被撕下;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冲上天空,像是在宣告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紧挨着的一幅浮雕是《五四运动》,画面表现的是爱国学生齐集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的情景:一个男学生在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怒形于色的男女老少,痛恨国贼的情绪充满了整个画面。南面第三幅是《五卅运动》的画面,再现了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群众向帝国主义者坚强不屈斗争的情景,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冲越英国租界的沙袋、铁丝网无畏地前进。

纪念碑的南面,培植了苍翠的青松,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气概;艳丽的花坛,洋溢着革命胜利后欣欣向荣的色彩。

1958年5月1日,首都5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万众瞩目之下隆重揭幕。两万名工人在纪念碑前,时而用白色,时而用黄色的花束,组成“和平”两个大字。

彭真市长参加揭幕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黄炎培先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写了献词。

郭沫若先生临场写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诗篇:

天安门广场,

波澜壮阔的海洋,

人民英雄纪念碑伫立在中央,

庄严、朴素、纯洁、坚忍、稳重、大方,

上一篇:山南地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小班化教学教育方式分层教育论文选题题目下一篇:试用期工资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