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走进语文课堂

2024-04-12

让故事走进语文课堂(精选10篇)

篇1:让故事走进语文课堂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对学生说:“小猴子的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又遵守纪律,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下面贴了一个盘子和两个大桃子。“小朋友看,小猴子多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拿走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那就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说出了“0”。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同时就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后反思 :学生是在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听童话故事,也非常喜欢讲童话故事。因此,有趣的数学故事就经常走进我的课堂。数学故事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深受故事的感动和启发。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几乎天天都接触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故事的魅力依然不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宝。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而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甚至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新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和练习的设计非常注重童趣,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篇2:让故事走进语文课堂

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中心小学

郝凯丽

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往往很多,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背景故事,创设情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好地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

课堂上讲故事,其目的在于引入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而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导入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有时还需要启发引导,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有时引导孩子们自己编故事,可以很好的启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得这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说说故事在数学课上的运用。

一、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构思相关的故事。

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啊!阳光灿烂,兔妈妈领着两只可爱的兔宝宝去拔萝卜,有红又大的萝卜,兔宝宝们看见高兴坏了,小兔白白拔了23根萝卜,小兔灰灰拔了36根萝卜,这下可难坏了兔妈妈,他们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呢?哪位好心的小朋友愿意帮帮兔妈妈?”每一位同学都愿意做好心人,所以他们就会积极思考这个问题,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结果。把看似枯燥无味的算式,变成有趣的故事比直接说“请同学们计算以下算式”效果好多了。

二、利用故事突破教学难点,促进探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难点利用故事化简,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决》可以设计一个片断: 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师: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生:七个小矮人。

师: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七个小矮人手拿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生:后一个比前一个多7。

生:第一个数是7,第二个数是7+7,两个7相加是14,第三个数是21,3个7相加是21。

师: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我就追问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学生读7、14、21、28、35、42、49。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生:7。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一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在精练的故事情节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有的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心态。

三、利用故事进行练习,调动情绪

学生学数学是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是为了学以致用,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练习融入数学故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是以三角形王国竞选新国王的情境中展开的,并把这个故事贯穿课堂全过程。由于三角形王国中的老国王去世了,各种三角形来竞选国王,竞选国王的标准是谁的内角和大谁当国王。同学们参与到这个童话故事中,帮助他们选国王,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让他们理解不同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练习还是以这个童话故事为载体进一步辨析不同三角形两个内角和与90度的关系。本节课巧妙的设计,让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

四、利用故事,进行思想教育

利用故事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练习时讲一个故事: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青娃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心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青娃那样生活在这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青娃道:“青娃大叔,请问这口井有多深?” 青娃说:“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壳,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心想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上去了。”然而,它太累了,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醒来,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到了晚上蜗牛睡觉时又滑下了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呢?同学们能算出来吗?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显得很激动,很想知道答案。在这里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设置悬念,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变被动为主动,并且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蜗牛那种契而不舍、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习上就应该一天一天去积累新的知识,忘记了就应该及时的去复习。

篇3:让美丽的故事走进课堂

一、用于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 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导入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例如, “原电池”新课导入, 我讲了一个“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 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 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 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 自此以后, 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 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 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痛苦呢?听到这里, 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 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这时, 话题转入原电池的学习,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于教学过渡, 设疑启智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巧妙的过渡既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同时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带入知识新天地。例如, 讲完“硝酸跟金属反应”向“王水”过渡时, 可以这样处理。设问“有没有比硝酸的氧化性更强, 能氧化金、铂的溶液呢?”答案是肯定的, 有例为证。我讲了一个“玻尔巧藏金质奖章”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德国法西斯占领了丹麦, 下达了逮捕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的命令。玻尔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和防止诺贝尔金质奖章落入法西斯手中, 他机智地将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特殊的液体中, 在纳粹分子的眼皮底下巧妙地珍藏了好几年。直至战争结束, 玻尔重返家园, 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 并重新铸成奖章。在学生惊奇之余, 又反问:“你们知道这种能溶解金的溶液是什么吗?”故事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硝酸”“王水”的氧化性及“王水”的成分, 这几个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于教学结束, 延展知识

为了前后知识的连接, 一节课结束时可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成功的课堂教学, 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化学故事应用于课的结尾, 能借此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例如, 在“乙醇”一节课的结束阶段,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个“造酒不成变成醋”的故事。相传杜康是制酒的鼻祖。杜康之子黑塔子承父业, 移居江苏镇江一带操起了造酒的行当。有一次, 黑塔根据父传秘方将谷物薰熟后放入酒窖发酵, 后来有事外出, 一去21天。回家后, 方才想起先前的一坛酒, 他想这坛酒肯定变质了, 慌忙来到酒窖, 揭起盖子, 意外地发现, 酒坛中飘出一股清香, 酸中带甜, 酒不仅没有变质, 反而变成了另一种东西, 黑塔就把它称为“醋” (意在“廿一日”加一个“酉”字) 。于是, 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品———醋就来到了人们的餐桌上。那么, 为什么酒会变成醋?这中间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呢?这样的提问, 自然就给学生留下一个强烈的悬念, 促使学生课后自觉地、主动地去预习、去讨论、去探索, 为下一次讲“乙酸”埋下了伏笔。

篇4:让语文小故事走进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故事 有趣 美丽

前言

语文是一门美丽的艺术,是语言的锤炼,是文化的累积。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是语言工具,是文化集成。可是教育的现状让语文绚丽的光华渐渐被抹杀,慢慢地成为科学主义的“工具性学科”.说到语文,就是机械而重复的背诵,就是周而复始地训练。美丽的语文,被很多人淡忘了,有趣的语文故事被抛之脑后了。爱听故事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听故事更能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而故事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问题的发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蒋”字的进行生字教学的过程中即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国共谈判期间,有人问:“假如这次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展,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故意拖了拖腔说:“蒋先生一个“蒋”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说完哈哈大笑。“那毛呢?毛泽东说:“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言下之意就是易如反掌。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的教学效率较高,几乎全班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多次类似的情况发生后,从孩子们的眼神中、作业中以及交谈中,我发现讲故事在教学中的不替代的作用。孩子们对我说:“听完故事,发现语文原来这么有趣,语文太生动幽默了……。”于是,我意识到:讲故事是让语文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更美丽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小故事的方面不断探索。

二、讲故事的意义与作用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汉字中蕴涵着无尽的乐趣与奥秘。语文故事包罗万象,开启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提炼人的文学修养,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较强的学习动机

朱熹所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动力,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小学生是爱听故事的,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为之立起丰碑,民间故事阐释善恶是非。为了听故事,学生会回到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来,便于教师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众所周知,纯拼音的教学是抽象、枯燥的,但在教学中,如果巧妙设计故事,就能引起学生对拼音的兴趣,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如:学习“an”的故事:小明和小红是好朋友,他们拿着a和n来到天安门前唱歌跳舞,歌唱北京天安门,但一定要注意安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给学生讲个故事,丢个包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相信一个简短的故事就像磁石一般,没有几个学生不会被吸引的,产生极大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

(二)可以活跃语文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对而言,语文课天天都有,节节相似,很容易显得单调、枯燥、沉闷,造成一种“一道汤”、“老面孔”的局面,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心理学上研究表明人注意力一般只有维持20分钟左右。这时候就需要适当的调节和提醒,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当老师一说“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相信每个学生都会精神一振,立即聚精会神起来。现在上课时当我说大家累不累啊,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要不我们先讲个故事!”如这样的故事:高尔基旅游时迷了路。晚上走到中国边界的一个小山村,外面漫天大雪,他冷得受不了,便去敲门要求住宿。一个老太太在屋里大喊:“你是谁呀?”高尔基说:“阿里克塞.马克希.莫维奇.彼什科夫!”“人太多了,住不下。”砰地一声,关上了门。讲完之后,做适当的调整,学生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中来。

(三)可以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如果仅仅拿它当“工具”,未免低估了它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极强的实践性,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审美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其审美情趣。

语文中的美有多种,有昂扬上进的美,也有伤感忧郁的美。带领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引导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情感。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替代学习是未成年人最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而故事里就是学生的模仿源之一。故事一般都以弘扬真善美为主的,各种各样的正面人物和感人情节会让孩子在无形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修正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人格。如:林语堂曾在集会上说了一个轰动世界的笑话。他说:“世界的大同理想生活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才水电煤气管子,有各种贵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历史上的故事: “纸上谈兵”、“空城计”等。在有趣的故事中,精神受到启迪,思想得到洗礼。

(四)培养大胆想象,机智应变、推理创新的能力

很多故事短小精悍、含蓄隽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教学中巧妙引用并适当引导可以促进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想象去推理。这样他们既可以获得探索发现的喜悦又能在无形中训练了想象推理能力。比如这个故事:乾隆皇帝为了考纪晓岚,有一次,他故意把伸出来翘着二郎腿,傲慢地望着纪晓岚。纪晓岚大声地说了:一个字。”“什么字呢?同学们想一想。接着揭示答案“蹄”。乾隆听了之后,勃然大怒,要责罚纪晓岚,只见纪晓岚不慌不忙地说,说了之后,乾隆把他给放了。纪晓岚说什么了呢?

(五)融洽师生关系

经常把故事挂在嘴边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既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会更具亲和力,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是他们又敬又爱的老师。长此以往师生关系自会更上一层楼。

三、结束语

语文课需要泪光闪烁、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而丰富多彩的语文故事正是这份感动的催化剂。这种感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是学生与知识的直接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师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语文故事是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语文故事是一个灵性跳跃的空间,语文故事是一个闪烁智慧与幽默的舞台。语文课堂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体现出“人文关怀”,体现语文“人性光芒”,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程俊慧. 故事在小学语文教中的作用[J]课堂发现,2012.

篇5: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许多同事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抱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已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但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体会文章的意境等方面却总不见成效。而语文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不上去,学生的语言积累较贫乏,写作水平则很难提高。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提个建议,不妨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我在引导孩子们欣赏《桂林山水》一文时,曾做过试验:教师在朗读课文时,随堂播放轻柔、舒缓的乐曲,淙淙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一曲终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嚷道: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漓江的水流声!”

“老师,我仿佛看见了桂林那奇、秀、美的山!”

“老师,俺仿佛看见了江畔的红花、小草,还有那江中的竹筏小舟!”

“老师……”

“老师……”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一扫往日的沉闷局面,教学中难以让学生体会的语句美、意境美,竟轻松地解决了。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更注重了音乐的作用。如在《游子吟》这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古筝演奏的古典乐曲。伴随着教师有韵味地诵读,仿佛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曲末终了,教室里竟变得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在看孩子们,眼睛里竟含着晶莹的泪花。半响,孩子们才纷纷说道:“老师,我明白了,俺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老师,俺一定不会再让爸爸妈妈为俺操心了”

“老师,我长大后到外地上学,我一定天天望家里打电话,让妈妈放心!”

“老师……”

“老师……”

悠悠寸草之心,表露无遗。诗的含义,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全在这“铮铮”的琴声中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乐记》中说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充分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6: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从广义上说,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易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大脑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使大脑发挥最高效益。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相象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当代的课堂教学中,音乐的广泛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请粗,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当然,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音乐往往应结合课文和歌曲的内涵,把它们有机的、科学的联系在一起,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歌曲的思想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正确的选择乐曲、歌曲来相应的教材配,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效果。

一、咀嚼音乐,顿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我们的语文中,很多课文中都可以配上恰当的乐曲,进行课堂教学。在我实习中,我上的《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我就利用音乐渗透了其中。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会关心别人。在课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乐》导入,课堂气氛马上就好起来了,在听歌曲的中,同学们可能进行联想,联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父母和孩子一起过生日的场景……那么听完这歌曲,我就问同学们“当你们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那么学生很快就能把刚才听歌时的`想法告诉大家,然后转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祝贺生日的故事――可贵的沉默”。这样利用音乐转入就非常的自然,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歌曲,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学习,充满创造性的感受与表现过程,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深入领会课文,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是本课的教学难。那么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放相关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在课文最后我就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包……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同学们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哭了,我从这里看出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爱,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同学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的运用不仅使课堂的效果好起来,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

篇7:让书法走进语文课堂

翻开一些学生的作业本:字迹潦草,格式混乱;错别字层出不穷,连基本的汉字书写结构、笔画笔顺也不清楚。许多学生对写字好坏满不在乎,写字姿势也不注重:有的腰扭成了麻花,有的背伏成了拐杖,有的手掌根部前置手弯如钩,有的干脆以指关节作腕枕纸,不一而足。当今考试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对学生书写自然要求严格,倘若学生平时不注意自己书写习惯,陋习一旦形成,考前一下子是难以改正的,考试中你会为书写不规范付出一定代价的。不仅如此,考试中对语文等文字学科的卷面书写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书写正确规范,卷面清晰美观。语文学科考试在作文评分细则中也明确规定: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具体要求是:字体规范,格式正确,字迹工整,卷面清洁。因此,让书法教学走进语文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语言文字教学,提高学生写字水平,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书法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以下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营造书法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环境、氛围是隐形的教育力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一旦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应运而生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学习书法的动力,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激发学生热爱书法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在教室、过道、走廊、宣传栏等地悬挂一些飘洒俊逸或典雅庄重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艺术的宝库中流连忘返。也可以写一些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格言、警句或者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的诗词、短文,使他们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像练书法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也可以开辟第二课堂,指导学生练习书法,通过比赛展出学生书法作品。尤其对于那些字迹端正、点书遒劲、间架稳妥、笔势自然、黑色匀称、神气完足的作品,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坚持练习、提高书法水平的内驱力。

(二)发挥语文教师魅力,提高学生书法水平

中国教育有一句古训叫“亲其师,信其道”。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亲近某位教师而极力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才会出现某某学生的字像语文教师的字,某某同学的字像数学老师的字这类现象。书法教育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板书是师生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如果教师能写一手好的粉笔字,加上结构清晰的框架,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最好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让书法艺术的魅力感染学生。此外,教师还要懂得一些书法的艺术规律,增加一些书法的艺术修养。比如,真草隶篆书体的不同变化,章法与布间的安排,行文与行气的内在规律把握,书法内容的不同选择等等。而这些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很好地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字随文教,文从字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又能让学生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两全其美。

(三)提高写字教学地位,为书法教学铺路。

语文教学是书法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就是最基本的书法教育。总的要求是让学生认识我国的汉字,能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能用铅笔、钢笔和毛笔,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艺术遗产,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这既是写字教学的最高层次,也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离开了写字教学这个基础环节,就谈不上传承书法艺术。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写字教学,让书法教学走进语文教学课堂。

1.是保证写字教学的时间。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材每一篇课文后面都设置了写字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保障每天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每天安排十五分钟书法练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之外,还应针对学生书法学习的实际情况,开设第二课堂,由有书法特长的教师进行书法培训。

2.是明确不同年级的写字要求,初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初二年级开始,过滤到硬笔软笔兼学。初三,毛笔书写是书法教学的重点。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是规范学生写字姿势。正确的执笔姿势应是:右手执笔,手离笔尖约一寸左右,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握住笔杆,掌心能握一个乒乓球,笔杆与纸面大致呈45°角。姿势正确了,不仅对写好字有所促进,还能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对书写姿势的指导应贯穿写字训练的始终。

(四)多渠道培养书法艺术修养。

让书法教学走进课堂,还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修养。定期举办书法讲座报告会。用报告会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故事,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书法作品,聘请社会上知名书法家到学校演讲及即兴书法表演,定期开展书法比赛等。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篇8:让美丽的故事走进心理课堂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认为:故事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能使儿童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故事情节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苏格拉底也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让故事走进心理课堂,正是点燃学生智慧火焰的可行性选择之一。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学习,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纵观现实可知,现在很多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很多学生常常不愿意向他人倾诉。而学生天生喜欢听故事、看故事、讲故事,并喜欢在此过程中试图寻找到引起自己困惑的原因,排解自身困惑的方法,或者通过与故事中主人公进行对话、对比等以求获得心理平衡或产生心理共鸣。以上均是我们在心理课堂中选择故事教学、助增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故事教学的实施策略

积极、有益的故事大多饱含着生动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陶冶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成长。倘若教师能根据要求、注重策略,借用故事活化心理课堂教学,那实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策略之一:解除防御助沟通

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有诸多不同。如果说成人的心理更多具有理性成分,那孩子的心理则更多展现感性色彩。教师和家长不少都有同感:跟孩子讲道理时常很难以被接受,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具体来说,明明是好的、对的道理,孩子就是不爱听,或者听了也只当耳边风。而若把道理融于相应的故事之中,相机实施故事疗法,问题就容易迎刃而解。一系列具体实践让我们感悟到:只要事先准备好一个或者几个相应情境的故事,通过讲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把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就能诱导学生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各种难以启口的疑难杂症,就能有效地化解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学生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却问不出原因时,就可借说故事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引发学生自然而然讲出打架的原因,继而分析利弊,从而使之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途径与方法。用这种方式行使心理教学,学生本能、固有的防御心理就可很大程度地得以解除。解除了防御心理,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随着故事情节的演变,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事情的因果,从而接受到应有的“是非”教育与适切引导。

策略之二:化繁为简助领会

故事本身能从一些新的角度阐明我们所要表达的观念,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向学生解释生命的意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只从概念到概念、就理性讲理性,对学生而言,就近似“对牛弹琴”或“隔靴抓痒”。此时,我们不妨借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助推专题教学,便会发现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这故事以一片叶子的视角描述了生命的新生、成长、壮大和衰老、凋零的过程。对生命的基本理解在树叶们的眼中及彼此间简单的对话中被分析得相当透彻和真实。在树叶短暂的一生——四季里,可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过程,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系统、明了阐释。借用这故事对学生讲生命的意义,相信每个学生都不会觉得深奥、枯涩及疑惑,都容易在浅近易懂的故事实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策略之三:角色扮演助纠偏

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大多会对故事内容保持天然兴趣,并产生深刻印象,特别是经过对故事的角色扮演,他们的认知及感受必会更加清晰、强烈。循之而至的是学生们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心态及言行等,都将受此润泽而达到纠偏修性的效果。针对问题本身,强调希望学生改正的部分,精选具有正向结局的故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不仅可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更能由此感动、感化学生,从而收获成效。举例来说,当发现有学生喜欢欺负人的行为时,就可让他扮演《小叮当》故事中的大雄,让他亲身体验“被欺负”的滋味。一旦激发起这学生的同理心,自然就可纠正其爱欺负人的行为。

策略之四:潜移默化助感悟

很多小故事都蕴含着正确为人处世、建立理想抱负等方面的内容。故事中的一事一理、一事多理,都形象生动地告诉了学生应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甚至还会具体到怎样看待同学间的交往,怎样面对委屈,怎样面对学习成绩下降,怎样看待家庭变故,怎样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取得阶段性成绩之后的路该怎么去走等。这些故事均根植于具体情境,可引起学生深度思考;同时上升到哲理层次,能给予学生深刻启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故事,进行适切的教育,其效果远胜于空洞说教。如为鼓励学生自律、自强,笔者在心理课堂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美国少年,经常失去朋友,形单影只。原因是他太争强好胜,始终无法跟别人友好相处。临近新年的一天,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份年度计划,还列出了一张具体清单,从非常明显的大缺点,到不足挂齿的小毛病,他全都依次写在上面,并痛下决心要一一改正。每当他改掉其中一点,就在单子上把那一条划去,直到全部删完为止。最终,他入主白宫,成了美国第32任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听完这个故事,已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有了深切感悟。又如:为纠正有些学生课上喜欢开小差、喜欢随便讲与课堂无关的闲话等毛病,笔者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墨子:“多说话有没有益处?”墨子回答:“青蛙、蛤蟆整天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没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公鸡每天到时啼叫,一啼天下人都知道是天已见亮。”可见,多说无用的话并没太大好处。话,要说得适时、对路、得体,才有更多、更好的效用。要让学生感知内容、感悟真知,心理课堂上借用故事教学的确可发挥它特有的教育功能。

三、故事教学的实践思考

第一,所选的故事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准备的故事一定要有所选择,让它既能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服务,又能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促进作用。而这,必须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为此,有些生活化的故事,可让学生听后自己去感悟;有些则需教师引领学生一起解读,并给予必要点拨,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悟出故事的意蕴。

另外,相同的故事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班级、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充分注重其针对性。只有这样,心理课堂上的故事教学才能显示其科学又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故事教学的呈现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故事教学在心理课堂上的呈现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所选故事,可由教师讲述,也可由学生叙说;可让学生走进故事,并进行角色扮演;也可让学生根据意犹未尽的情节,进行大胆合理续讲……其中的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积极的影响优势:教师的精彩讲述和合理组织,可高效地帮助学生明理、感悟;学生的叙说,可促进其表达能力等养成;角色扮演,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趣味性,有助于深刻体会故事中的要义;续讲故事,则可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悟。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实际需要,随时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故事,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篇9:让故事走进课堂

【关键词】故事 ; 课堂 ;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65-02

一、利用故事,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的开始就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呢?我们可结合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故事并配上绘声绘色的表演,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第三册教材“认识多边形”时,我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多媒体出示带笑脸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唱呀、跳呀,并配音:这些图形呀在一起玩得可开心啦!这时,他们提出来玩分家家的游戏,就是找出一个与其他图形明显不同的分出去,可想呀想呀,谁都不愿意被分出去,(出示图形绞尽脑汁想问题和愁眉苦脸的样子)怎么办呢?我们二(1)班的小朋友来帮帮他们,好吗?一听说是做分家家的游戏 ,同学们兴致可高了,个个神采飞扬,各抒己见。形象直观的故事情境营造了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比如,在教学第三册教材“可能性”时,我设计了阿凡提抛金币的故事:有一个老财主可小气了,阿凡提给他做了一年工,可到了年终,阿凡提问他拿工钱,他却找碴不给,最后说让阿凡提抛二十次金币,如果每次都是正面就把工钱给阿凡提。阿凡提心想,可要狠狠地治治这个吝啬的老财主,回到家,阿凡提想呀想呀,后来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让每次抛的金币都是正面,老财主只好乖乖地把工钱拿给了阿凡提。同学们,阿凡提到底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呢?你们想知道吗?这可要用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可能性。

二、巧用故事,突破难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尤其是算理方面的知识更是如此,有时巧用故事则可化难为易。如在教学第四册教材“隔位退位减”时,结合计数器的演示,我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个位上0减9不够减,个位弟弟着急了,这时,十位说话了:“个位弟弟,你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可十位一看,哎呀,自己一个也没有呀,怎么办呢?忙可要帮到底了,我来问问百位吧!可百位也没有呀,只好求助于千位了,千位大哥一听个位有难,很快就把十个百借给了百位,百位又连忙把十个十借给了个位(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演示),看到千位、百位、十位都这样热心帮助自己,个位弟弟可感动了,连忙说:“谢谢各位大哥。”你们看,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它们多团结呀,我们可要向它们学习,互相帮助。同学们在故事和操作中理解了隔位退位减的算理,又从中受到了深深的思想教育。

又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循环”的意义,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跟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跟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跟小和尚说……学生听完三遍后,让学生说说听故事的感受和自己的发现,并让学生接着讲一讲,学生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知道了循环就是周而复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三、通过故事,结束新课

课堂总结能把一节课的知识融会贯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故事则能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善于把所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比如,在教学完“0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动画出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数字0,边表演边说:“我是数字0,同学们喜欢我吗?我虽然表示一个也没有,在尺子上也可表示起点。小朋友们可千万别小看我,我的作用可大啦!今后,我会经常来看你们的,我很愿意做你们的好朋友,再见啦!”

又比如,在教学第五册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快下课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在向西天取经的路上,天气可热了。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商量着怎样分这个西瓜,如果平均分,他们师徒四人,每人能吃到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是猪八戒却说:“猴哥,我想多吃一点,行吗?”孙悟空听了,说:“你这个馋猪!就给你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吧。”猪八戒一听,急忙说:“不行,不行!四分之一太少了!”孙悟空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就说:“那你就吃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吧。”“太好了,太好了!”猪八戒一听,心里乐开了花,催着猴哥赶快分西瓜。孙悟空把西瓜平均分成了八份,给了猪八戒其中的一份。这时,猪八戒手捧着西瓜却哭笑不得,大呼上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听了故事后,根據所学的知识一一讨论起来,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教师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挖掘数学的魅力,设置出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故事情境。让我们保持一份童真,和学生一起在故事中寻找乐趣,寓趣于教,寓趣于学吧!

篇10: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

灵石一中

张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语文课程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了,而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则是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很好一个途径。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文化资产。所以,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势在必行。

首先,国学经典可以软化语文课堂。

虽然,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想要改变之前语文课堂的现状。然而,真实情况是,语文课堂依旧沉闷,乏味,教师依旧在唱独角戏,高考指挥棒依旧占统治地位。原因有很多,但有一条便是,如此的课堂充斥着功利色彩,不是学生喜欢,愿意接受的课堂。就拿我所在学校的语文课堂来说,以上文言课,枯燥、单调的文言字词,古汉语语法向学生猛灌。学生没有接受基础,课堂内容单调、乏味,语文教学效率又怎会提高?所以,我们要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如此,语文课堂中充斥着的不再是单调、乏味,难懂的文言字词,语法知识,而是浓浓的经典气息,百家思想,鲜活人物,趣味故事,人生哲理,处世之学。这样的课堂不再生硬、僵化,而是变得灵动鲜活起来。与此同时,学生经由国学经典而有了学习文言的语感,也就不再排斥语文课堂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其次,国学经典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朱自清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各种古典的训练,才能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国学经典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读国学经典可以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国学经典让学生学会了为人处世:读《论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学生知道了,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虚伪、阴险、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读《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即,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踏实肯干。国学经典优化了学生的人格:读《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学生知道了,人们应该保持人的本性不丢失,并且把人的善性扩充,不断培养仁、义、礼、智“四德”,才能为他人所悦纳,才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君子”、“圣人”。

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体悟人生,树立理想,培养意志。在此,学生获得了真正的成长,人文素养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上一篇:《奥运中国》读后感作文500字下一篇:《柔石小传》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