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

2024-04-21

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共9篇)

篇1: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

电教“五优”论文

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

仙桃市张沟镇新里仁口中学

代丽

摘 要: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以发展。经过多年的改革,逐步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方面加大力度,各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器乐教学已慢慢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器乐教学是当今一热门话题,对器乐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器乐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让器乐教学进入音乐课堂进行了探讨让教与学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重视器乐

器乐教学

音乐课堂

在我国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历史。当前对器乐教学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

一、器乐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素质教育中要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乐器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想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其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电教“五优”论文

随着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每天都在充斥着学生们的视野,所以现在的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程度要远远比80、90年代的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程度还要深。器乐进课堂正好使学生们掌握的技能得以发挥,为了学生的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促使学生们自信心的建立。所以器乐进课堂是中小学生音乐技能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器乐在课堂的作用

1、用乐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

中小学生器乐不论是口琴还是竖笛,还有葫芦丝等,学习起来都不是很难,怎么才能让他们在枯燥的练习中找到乐趣呢?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计划,还要会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会几个基本的常用弦律之后,我们可以选几首学生们喜欢的歌曲如《孔雀舞》、《荷塘月色》、《老男孩》等让他们演奏,这些作品非常简单,一听他们要演奏当红流行歌曲,学生们的热情都很高,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立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青少年普遍有参与器乐演奏的欲望,他们希望通过器乐演奏来实现自我表现,以引起他人的关注。尤其是嗓音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器乐演奏的途径来参与音乐活动。在器乐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演奏乐器时的欢乐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用乐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

2.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生活中,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以自己为中心,不知道团队合作。对此,我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唱,另一部分为唱的同学伴奏,然后双方互换,比一比谁唱得好,谁伴奏得好。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需要学会考虑怎么做才能使团队的努

电教“五优”论文

力收到最好的效果。这样学生既巩固了乐器的使用和音乐知识,又从中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长大了带入社会,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

3.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意识

中国孩子有的具有很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可往往却不敢大胆表现出来;而美国的孩子却能够大方地谈论自己的想法和表演自己的“绝活”。可见,我们的孩子缺乏的就是一种自我表现意识。人人都有表现欲,天真活泼的孩子更是如此。课堂表演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别看小小的乐器貌不惊人,可是在音乐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还真不小,它使孩子们从“被动”走向“主动”,自觉拿起这陌生的学具,也使每个孩子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天地,有了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

4、与学生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器乐合奏的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怎样在演奏的时候协调这种关系呢?有的却胆子很小,通过仔细的观察,了解了孩子们的性格,我就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去指导、鼓励和帮助他们,和他们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不但在课堂上我们是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以外我们也不知不觉成为朋友。

三、器乐进课堂的问题思考

1、学校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现在的中小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加,学校往往会更加重视一些“正课”所以一些老师也会不重视音体美等科目,有些音体美老师也不太重视,认为学生难以学好课时不够且耽误学习,学生家长与教师心态一致,这就是学生对器乐乐的积极性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且学习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也就是说,电教“五优”论文

一般情况下,学生需要的器乐需要学生自备。如果学生家长不支持,器乐进课堂就成了泡影。

2、教师本身素质不过硬。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及其上班期间很少接触乐器,所以有些教师不熟悉乐器,有些熟悉但不能完全掌握其技能,所以乐器进课堂教师应再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及教材的基本脉络和编排体系,做到有的放矢。选择好恰当的教学形式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完成器乐教学的任务。

四、器乐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1 教法的选择与应用

器乐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结合器乐教学的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实际演奏水平选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选用恰当、运用熟练、可以加速器乐教学的进程,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特别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器乐教学法,不仅能采用各种有效的器乐教学形式与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对器乐的综合表现力和创作能力。近年来,我国社会器乐培训机构逐步壮大,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学习借鉴推广使用。优化课堂组织环节

音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器乐教学活动,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认识事物的倾向和需求的原动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个目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撰写器乐教学计划,钻研教材,分析与了解学生学习器乐的基本状况,并与全学期音乐教学工作的总计划相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安排,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合理安排,使器乐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其次,要认真备课,编写教案。确立重点难,从实际出发,使教案的设计做

电教“五优”论文

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创设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有趣”教学形式、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更好地完成器乐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器乐教学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教学真正目的是辅助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艺术的综合素质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多学习、多探讨、交流和研究。在教学中合理积极的开展器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为课堂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增添更亮丽的光环,给人以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篇2: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

[摘要]:《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并详细阐述“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文章根据笔者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更好地通过民族器乐教学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字]:民族器乐 小学课堂 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 升华情感 器乐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乐器的选择上,大多数学校选用竖笛教学、口风琴教学等。特别是竖笛教学,因其音高准确、价格便宜、易学等因素,成为许多学校的器乐教学的首项选择。而笔者发现,当代小学生的民族意识非常薄弱,认为民族音乐土气、寒碜、难听,没有时代感,对音乐的“偏食”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所以,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对民族器乐的学习,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铸造他们优良的民族音乐表演品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持久、稳定的音乐兴趣,将会对个体参与音乐学习和音乐活动产生推动力,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人们在长期的生存和繁衍中,伴随着喜怒哀乐的情感孕育出了各种民族音乐。民族器乐作品更如璀璨夺目的星星,点缀在我国传统音乐的穹空中。《百鸟朝凤》、《二泉映月》、《十面埋伏》、《高山》、《流水》、《光明行》等一些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通过让学生对这些民族器乐名品的反复聆听,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到音乐的美,都是提高兴趣的手段。比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老师首先要介绍阿炳的身世命运,这样才能再次分析出这首曲名的由来和创作背景,同时还能了解二泉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欣赏完《二泉映月》后,可以让学生用手写或口语表达对这首歌的听后感,将文学知识和音乐素养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这首歌的内涵,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时代特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民乐曲时,老师可以适当贯穿讲解一些当时的时代背景,介绍一些大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家在创作时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当学生们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便可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小乐器,如:笛子、葫芦丝、巴乌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音乐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

了解民族乐器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只有通过对器乐的学习,并进行实践演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民族音乐。

(一)要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

针对器乐的了解,老师首先要对乐器的发展做一个大概的介绍,并比较东方和西方乐器的不同,加强学生的认知感。比如,根据乐器的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材料来分析它的用途和发音效果等。教学中,应当将乐器实物和教师讲解结合起来,让每位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加深乐器的认识。比如,二胡的介绍,老师提供真正的二胡做讲解道具,学生们都会用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二胡,并且会基于兴趣,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爱不知不觉中熟悉二胡,最后,老师只需要总结课堂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就可以了。

(二)培养学生民族器乐演奏才能

1、抓好学生基础训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想把器乐教学进行下去,入门阶段打好基础是最关键的。如呼吸方法、气息运用、弹奏指法等等,这些环节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气是所有吹奏类民族乐器的内动力,学生最终演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气,而练气是教学中最难的一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呼吸,只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最低要求的自然的呼吸,而器乐演奏的呼吸甚至会用到几乎全部的肺活量,学生很难做到。所以刚开始学习时,笔者只要求学生使用部分肺活量练习,不先练习过长的音,以免他们既要考虑手指的动作,又要考虑呼吸的方式,而使动作失调。

指法练习是弹拨、拉弦类乐器演奏的重要要素。低年级学生指力差,易疲劳,一般练习4~5分钟就让他们停下来,听听乐曲,活动手指、手腕,避免手指受损。同时每堂课前让学生先做做手指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用最轻松的方式演奏,使手指的灵活度、灵敏度能够充分发挥。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在长音上多练习,在速度上提出快速、慢速、由慢渐快、由快渐慢等各种序列练习要求,让他们渐进有序地感受不同音的美感。

2、根据学生因材施教

现代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各阶段音乐能力和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各种音乐能力如音高、节奏的听辨能力,音乐的记忆力等更是因人而异。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方式,使每个学习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一些比较容易学习的乐曲来练习,等到学生已牢固的掌握,然后再练习难度高一些的乐曲,由浅入深。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音乐能力较强的学生就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曲子来进行教学,甚至可以试着让他们进行创造性地演奏。同时,在学生之间还可以开展“帮教”活动,让他们通过互助,取得进步。

3、提供学生展示平台

学生的表现欲是非常强的,如果不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势必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学校的艺术节、大型活动上都要给他们创造崭露头角的机会,让学生登台表演,并且要大力创造学生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等社会活动的表演机会。

三、升华学生的音乐情感

音乐表现人们的情感,表现人们的思想,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情感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民族器乐课堂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外,也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勤劳、勇敢、诚实谦虚的优良品质,这关系到我们民族音乐事业的兴衰与繁荣。

在讲解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乐曲的表现内容时,把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入到民族器乐课教学中是非常自然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比如,在欣赏《苏武牧羊》时,歌中表现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大亏”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从心灵上受到感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比如,在葫芦丝合奏《瑶族舞曲》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自信心。另外,在器乐课的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品格的培养,培养他们对待艺术的执著追求精神,培养他们对待事物的认真态度。

综上所述,民族器乐走进小学课堂,不仅充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让学生对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特殊的感情。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育者,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民族器乐学习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器乐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在民族音乐的天地间展翅遨游、提高和成长。

参考文献:

篇3: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

一、农村小学器乐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人类文明程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带着孩子掌握各种特长,器乐的学习是大部分家长的选择,也足见音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城市中的孩子几乎一半以上都懂得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孩子们只能渴望这种美的体验,自此笔者对本校4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器乐学习情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431名学生中有24人学习过器乐演奏,其中有2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只是偶尔在补习班有教师教过一两节课,24人中已经放弃学习的有14人,占学习人数的58.3%,学习时间超过三年的(包括3年)有7人,另外有30人准备报名学习器乐演奏,这部分人中有多少人最终会去学习不得而知,会坚持到什么时候也不得而知,据笔者询问他们中大部分是暑期学习,暑期过后可能会考虑放弃。当笔者看着他们问:“你们想学习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吗?”他们用前所未有的响亮的激情的声音异口同声的回答我说:“想……”,这群孩子的内心是有多么渴望一种乐器的演奏,而这种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到的美会更加有力地拍打孩子们的心门,使之迸发出无比美妙的焰火,打动别人,照亮自己。自此更加感慨器乐教学加入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是多么有必要以及器乐教学能够走进义务教育的音乐课堂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举措。

二、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音乐可以使人变得优雅,音乐可以使人变得彬彬有礼。在当今高举素质教育旗帜的时代,器乐教学进入农村小学课堂无疑像一眼清泉,为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注入了甘甜的汁液,淳朴的空气中飘荡着美妙的器乐演奏声,该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正如我所说,这是一个重大的伟大的举措,这一举措对我们的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及自我表现意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等方面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注重全体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是教育音乐家而重在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帮助学生从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自觉学,可以帮助学习把学习的动能内化,变被动为主动,但是在我们常规的音乐课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触,教师竭尽全力地想要把自己所学教授给学生,学生反而不领情,教师对学生是恨铁不成钢,学生对教师是消极对待,“以不动应教师的万动”,而乐器的加入就像一粒灵丹妙药一般,使得课堂气氛瞬间热烈起来。记得笔者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吹奏巴乌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老师直到乐曲结束,最后报以热烈的掌声。像是本安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二)我要学,内化学习热情,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午饭后安静的时间段,一段嘈杂的声音刺激着我的耳膜,原来这一天四年级的学生刚刚拿到巴乌,他们在不停地吹奏,不管这种声音是美妙的还是刺耳的,他们爱这种吹奏的感觉……

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由体验而后获得美。首先,孩子们在不断的练习中,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是更加深刻的,这比教师的长篇大论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其次,乐器演奏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内化了,不是老师要求你来体验感受音乐,而是我要这种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第三,就像笔者看到的那样,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乐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体验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作品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音乐修养。

(三)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欣赏教学、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等有机结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对来说学生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器乐进入课堂可以扩大音乐的表现力,1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的嗓音条件比较特别,经常在歌唱中发出不和谐的声音,破坏了歌唱的美好效果,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教师只能尽力矫正这种不足,或者让其唱得稍微轻一些,但是有了乐器的加入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乐器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让这一部分学生利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而且还保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一举多得。

(四)提高学生音乐基本技能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这个的感受,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器乐演奏的学生,他们的节奏感、识读乐谱等方面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同学,也就是说学习乐器演奏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音乐素养得到提高。识读乐谱是一个孰能生巧的过程,乐器的演奏对学生的节奏感,乐谱识读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反复练习演奏的过程中就是一个练习基本技能的过程,这两者相辅相成。

(五)给孩子多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孩子自我表现意识

相对来说农村小学的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较少,孩子的自我表现意识也是较薄弱的,在我看来并不是他们不愿意表现自我,他们的不表现应该是羞于表现,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展示,而器乐教学的加入,让这些孩子多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多了一项可以拿出来展示的技能,前不久在学校举行的六年级学生毕业典礼仪式上,六年级的学生演奏了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赢得了各位家长,教师,同学的掌声;在四年级的成长仪式上,一个班级巴乌齐奏了一曲《金孔雀轻轻跳》,虽然这是一首简单的曲子,但是对于刚学习一年的学生来说能够全班集体参与进来,而且吹奏的优美动听,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要知道这个班级的孩子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据笔者了解,这些孩子的家长平时工作繁忙到了一定的程度,对孩子的教育有心却无力,这些孩子能站在这样一个舞台上表演这样一个节目在我看来着实是不容易的,如果没有课堂上的器乐教学,他们何来展现吹奏技能的机会!

篇4:让器乐之花开遍每个校园

关键词:器乐教育;器乐队;实践;创新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日趋迈进,校园人文气氛的增强,初中音乐课堂生活日趋丰富,现如今,中学校园乐队相继组建,管乐队、民乐队、鼓号队等等都是中学器乐教学的展现形式。当然,音乐教师对于器乐队的组建与训练便是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方面。这些团队的组织不仅能培养学生们的专业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时,中学音乐教师就有责任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乐器资源的基础上,把各种乐器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并进行简单的配器编排和处理,达到完成音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我们学校的器乐队刚刚组建,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只能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前进,这个过程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曾想过很多乐器的组合,甚至是电声乐队也想去尝试!但是电声乐队起码要练3年时间才能拿得出手,现如今我们只能是组建电声乐器和民乐结合的器乐队。对于如何在初中学校组建器乐队,现有几点实践中的积累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音乐教师需要掌握器乐的基本练习方法

关于乐队的组建与管理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有较强的配器理论知识,西洋管乐队、传统民乐队、鼓号队每样乐器需要多少编制与配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乐队的实际演奏效果,音乐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配器理论知识,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组建乐队。作为音乐教师,对于校园乐队的训练,并非说必须要会出色地演奏每一样乐器,至少必须懂得乐队中每一样参加演奏乐器的基本原理,了解乐器性质,才能在今后的乐队训练中有效指导训练活动。而西洋铜管乐队、传统民乐队、鼓号队等乐器种类众多,我们需要长时间去点滴积累并在不断的学习中把握。

二、学生兴趣是学习乐器的动力

新课标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技巧表现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想象音乐,使学生在器乐演奏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师示徒效的教学方法,采取兴趣诱发式。只要自己想学,就一定能学好。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吹奏起乐器来。

三、辅导学生克服识谱困难

“识谱”是学好音乐课的基础人们感知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音乐语言由其自身特有的语言——旋律、节奏、曲式结构、和声等许多要素构成,并以多种方式结合成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塑造音乐形象,揭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情感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不识乐谱的人也照样能唱歌,但不能按谱唱新歌,更不能用乐谱来记录音乐。如果音乐课只单纯地教学生唱歌,只教学生唱歌词而不唱“乐谱”,这就好比语文课的识字教学只教学生说话,而不涉及“文字”一样。记录语言用文字,记录音乐用乐谱。换言之,人们感知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乐谱”这个中介,就无从谈人们对音乐的感知,更无法涉及人们对音乐所应具有的表现能力。所以说,“识谱”是学好音乐课的基础。

四、在实践中感知不足与进步

新课标的另一个基本理念是重视音乐实践。器乐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器乐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六动”,即: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心。任何一门乐器都要求学生用眼去观察其结构,去看乐谱,用耳去听旋律、和声,用脑去想意境,用口和手去吹唱拉弹,用心去感受音乐。在练习时学生出错是难免的,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乐器的同学,教师要正确地、耐心地引导他度过这个适应期。

教师在器乐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让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演奏,敢于创造。学生在器乐演奏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过程是枯燥乏味的,经常出错,会使器乐失去吸引力,难以掌握更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激情,教师要充分把握成功激励原则,激励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大胆创造。

五、在排练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掌握了传统风格之后就应该加入自己的意识,进行突破性的创作。这时候的创作才是对传统风格的相对辨证的继承与突破。如果对于传统风格没有继承掌握,或者说从意识到技术上都把握不了传统,就谈不上反叛与突破,盲动地主观想,竖立反叛,另立风格,这种无端的冲动只能是一段颇具实验性的胡闹。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及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格和创造意志,对器乐演奏方法、技巧或乐曲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力求达到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经常作“与众不同”的鼓励,随时给予旁诱侧导,使学生想象力更加丰富,思路更扩展,以获取良好的发现或发明创造的契机。

詹姆士·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合著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学》这样写道,器乐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乐器来表演音乐,器乐教学实际上教的是音乐,而不是乐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器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每个学生会一样乐器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要目的。先在城区开展,因为城区相对而言比农村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优越。但是农村学校也不甘落后,迎难而上,我想只要有这种精神我们就把器乐队组建好,发展好。

校园艺术文化似一棵参天大树。只要根系饱满发达,主干粗壮有力,那么它的每一片枝叶都能照出一片绿荫。并能吸纳阳光,吞吐精气,使整棵大树蓬蓬勃勃,焕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力。那么,这树上的小鸟——我们的学生将是既有知识又有灵魂、既有技艺又有品位、既有智力又有情怀的一代新人。

篇5:校园器乐比赛主持词

郭: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合:大家下午好!

朱: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郭:伴随着冬日温暖的阳关,新的一年又来到了我们身旁;

朱:在这一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这是我们丰利的春天,这是我们丰利小学这个大家庭的春天,这更是我们每一个丰小人的春天;

郭:今天,我们相约在这里,享受新年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朱: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用心来感受真情,用爱来融化冰雪;

郭: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朱: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郭:丰利小学第四届“十佳歌手”和第二届“十佳器乐演奏能手”比赛现在开始!

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评委老师:丰利镇文化站任乃贵站长、章林爷爷、狄老校长、教育工会管主席、李松林校长、朱明山主任、严明明老师。

郭: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朱:今天的比赛按照昨天抽签的顺序进行,首先请1号选手上场,请2号选手做好准备!

……

朱:多么动听的歌声,多么难忘的时光。虽然我们无法阻拦时间的流逝,但是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心情;

郭:多么美妙的旋律,多么快乐的童年。虽然我们年龄还小,但是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

朱:今天的比赛更加体现出我们丰利小学是一个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集体;

郭:在这里,“爱国、明礼、求真、创新”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催人奋进,振奋人心;

朱:在这里,有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有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

郭:在这里,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荡漾着童年的纯真;

朱:在这里,有我们对生活的激情,更有我们对未来的渴望;

合: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朱:最后,让我们再次热烈的掌声对评委老师今天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篇6: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

为丰富我校学生校园生活,营造积极向上,青春活力,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展现我校学生活力无限,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经学校研究决定,将于近期举办“金秋艺术节”声乐、器乐、舞蹈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展现艺术风采,构建特色校园。”

三、比赛要求

1.声乐自带伴奏带。如需要老师钢琴伴奏的提前将歌谱交给许丽娟老师。2.舞蹈自带伴奏带。3.器乐除钢琴外自备。

4、所有伴奏均使用mp3格式。

四、比赛形式

单独表演,个人展示,预决赛一次完成。

五、奖项设置

篇7: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

顺德区顺峰小学

陆志豪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道德是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因此,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素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在上课前,笔者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如在设计《让爷爷奶奶高兴》时,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亲子游戏、采访爷爷奶奶、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爷爷奶奶。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这学生内在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到爷爷奶奶的艰辛,直至到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爷爷奶奶的疼爱。从而爱父母、爱家庭,爱爷爷奶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以《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系列活动来看,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小环境,他们是通过家来认识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最初的道德感、责任感的。当《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主题一经确立后,我便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活动方案,开展了许多活动。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制作生肖卡等,孩子也都纷纷说了自己愿意帮助父母亲、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个别孩子甚至对爷爷奶奶的严格管教非常反感,很明显课堂上所说的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不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按照教材的编排活动可以结束了,但我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抓住契机将活动继续向纵深开展。因此有了《让爷爷奶奶高兴》系列活动之二《伸出爱的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家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对于爷爷奶奶的认识则停留在浅层次上,而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自己应负的责任则全然不知。因此,激发起他们了解爷爷奶奶的欲望,围绕着他们对父母提出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凸现了一个个辛勤工作,关爱家庭的爷爷奶奶形象。由游戏而产生的对心灵的触动到自主的去了解,这些都是在活动中不断动态生成的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活动在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不断产生了新的内容,产生了新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新的动向,引导学生将活动不断向深处开展,使学生有所获。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感受秋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秋天、观察秋天,让学生了解秋天“不仅美丽,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秋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秋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在课堂上感受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生活的阐释!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充满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品德,拥有品德。品德课的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通过努力是能做到的。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本着先从学生个体经验出发,再与现实的道德规则、教学材料结合起来,形成具体的能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使教学目标更优化,让其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及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如学习礼貌待人的系列内容时,我们除制定知识目标:讲礼貌是尊重别人和友好的表现,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外,还制定了能力目标: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态度诚恳、和善、谦恭,语言温和、友好、有分寸,真正有效地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品德。

四、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的生活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开展活动,恰恰给学生创设了发现、研究、探索的场所和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如在“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才能回家”主题中,结合大部分学生回家要过马路,就开展 “交通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交通资料,制作交通标志。在比赛的过程中,与同学们共同竞争、交流。课外,又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小展版,进行展览,强化安全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让课堂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课程来源于社会社会生活,回归于生活。如果要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参与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设计组织活动内容。儿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味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关于捕捉并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儿童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会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参与欲望。这样,他们活动时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感受。

篇8: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

我们学校比较常见的乐器一般有竖笛、口琴、笛子、二胡、古筝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 尤其是竖笛每生必备。另外, 学校配备的打击乐器也比较丰富, 在教学中, 笔者能充分运用这两种乐器开展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器乐, 在学中体验快乐, 从而做到主动参与器乐学习, 轻松参与器乐演奏, 达到“玩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一、以玩激发兴趣, 引起演奏意向

乐器演奏是一种实践操作的练习, 没有什么速成的秘诀, 它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达成。学生虽然对乐器充满了兴趣, 对会玩乐器的人更是充满了羡慕, 但一旦他们接触到乐器后, 当他们对乐器的新鲜感失去后, 就会容易对枯燥乏味的乐器学习产生厌倦之感。倘若滋生了这样的心理情感, 要想再次唤起学生对器乐的兴趣, 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因此, 在学生初次学习乐器时, 教师要特别注意乐器教学的艺术, 多用一些对学生吸引力强的教学手段, 比如游戏、比赛等, 以“玩”来激发、保持学生对乐器和乐器演奏学习始终如一的兴趣。

比如刚开始教学竖笛演奏, 在教学生学吹“do、re、mi”这三个音时, 教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传授指法, 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学, 自己看着书上的指法图进行尝试练习。当学习基本掌握了这三个音的演奏方法后, 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 比如快慢、高低等来进行节奏和音高的练习, 学生演奏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

二、以玩进行训练, 合奏表现乐曲

学生不喜欢独居和独处, 他们往往喜欢与人交往, 喜欢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来完成某项任务, 而乐器合奏正好具备这些特征。当学生学会了演奏一首乐曲, 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后, 教师就可以让全班同学玩“合奏”的游戏了。当然, 在刚开始合奏时, 要求不能太高, 不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乐谱进行合奏, 可以先给乐曲加上一些简单的和弦和节奏进行合奏。

如《百鸟朝凤》合奏中,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现成的元素, 比如空罐头、空酒瓶以及筷子等自制的打击乐器来为乐曲伴奏, 利用竖笛进行模仿演奏。其中, 教师可通过手势指挥学生动作的快慢、敲打的力度,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演奏的技巧以及思维的创造性。

三、以玩组织伴奏, 培养协作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分工合作, 一部分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 另一部分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进行伴奏。这样, 学生既唱得带劲, 演奏的学生也倍有成就感,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例如教会学生用竖笛吹准“la”以后, 笔者就让学生给歌曲伴奏。学生听后, 个个睁大了眼睛, 表示不敢相信。接下来, 教师就先进行了示范, 让学生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就用竖笛为之伴奏, 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接着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分工合作, 男生唱, 女生就用“la”这一个音进行伴奏, 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如此以玩组织伴奏, 不仅巩固了学生刚学会的知识, 渗透以节奏的训练, 还又使学生的配合协调能力得到培养。

四、以玩表达爱好, 演绎爱我所爱

完成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固然重要, 但不应以牺牲学生的兴趣为代价。因为课本上的一些乐曲大多是一些传统的音乐, 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让学生反复练习这些枯燥乏味的音乐, 他们很难产生演奏的兴趣。如果我们在其中穿插让学生演奏一些自己喜爱的、耳熟能详的歌曲, 他们的兴趣就会陡增, 自然也就能克服练习中的种种困难, 顺利完成演奏任务, 提高演奏水平。比如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校园艺术节中, 笔者借助这次机会让学生用竖笛演奏时下最流行的歌曲《最炫民族风》 (要想把这耳熟能详的歌用竖笛演奏出来, 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们终于在艺术节表演中获得了成功, 现场一片轰动, 全校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跟在后面唱了起来。从此以后, 学生对竖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中练习再难的曲子他们也能克服。

五、以玩创作乐曲, 体验成功之乐

篇9:让器乐在小学课堂绽放光芒

关键词:器乐教学 小学课堂 审美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把小型器乐融入语文课堂无疑是一个亮点,器乐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器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享受音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认识到器乐教学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偏小,教师应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乐器,如口风琴、竖笛、葫芦丝等,使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乐理知识。

一、器乐融入课堂,掌握正确演奏乐器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是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应先对学生演奏乐器的姿势进行指导,如果学生做得不到位,教师要予以及时纠正;第二步是对学生手指灵活度的训练,只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指法,熟悉乐曲也就不是一件难事;第三步是对学生的气息要求,有些学生不能连贯地吹奏乐曲,关键是没有掌握气息运用的技巧。因此,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口形、拿法、指法及逐步掌握正确的呼吸,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能吹奏出简短的乐曲时,他们会产生成就感与自豪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这时,教师只需从音准、节奏、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这些知识了。另外,笔者会选择一些活泼、欢快的练习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树立自信心

在对于不同器乐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关注学生演奏这些器乐的方法,反而会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学生就会觉得演奏器乐只是在完成任务。其实,器乐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学习演奏方法和技巧,而是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情感,所以器乐教学必须与演奏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此外,器乐教育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应尽量选择生动有趣的教材和学生比较熟悉且喜欢的歌曲。如《铃儿响叮当》《闪烁的小星》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练习曲目,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吸引力,从而更有信心地演奏,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演奏能力。

三、器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器乐都可以互相配合演奏,在器乐的演奏中进行合作学习,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懂得协调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自我才能的天地和尽情表现自我的舞台,使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让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让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充分发展,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人素质。

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把器乐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学多元改革的措施之一,小学课堂也因它而变得更加有趣。在教学中,教师把听、唱、奏等音乐知识与识谱、唱歌、欣赏教学相结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持之以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地享受音乐、感受音乐,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唱一唱、听一听、奏一奏的过程中愉悦身心,终身受益。

上一篇:数对教学反思下一篇:“宣传亚运 服务亚运”团日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