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2024-04-27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共8篇)

篇1: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许多同事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抱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已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但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体会文章的意境等方面却总不见成效。而语文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不上去,学生的语言积累较贫乏,写作水平则很难提高。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提个建议,不妨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我在引导孩子们欣赏《桂林山水》一文时,曾做过试验:教师在朗读课文时,随堂播放轻柔、舒缓的乐曲,淙淙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一曲终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嚷道: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漓江的水流声!”

“老师,我仿佛看见了桂林那奇、秀、美的山!”

“老师,俺仿佛看见了江畔的红花、小草,还有那江中的竹筏小舟!”

“老师……”

“老师……”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一扫往日的沉闷局面,教学中难以让学生体会的语句美、意境美,竟轻松地解决了。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更注重了音乐的作用。如在《游子吟》这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古筝演奏的古典乐曲。伴随着教师有韵味地诵读,仿佛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曲末终了,教室里竟变得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在看孩子们,眼睛里竟含着晶莹的泪花。半响,孩子们才纷纷说道:“老师,我明白了,俺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老师,俺一定不会再让爸爸妈妈为俺操心了”

“老师,我长大后到外地上学,我一定天天望家里打电话,让妈妈放心!”

“老师……”

“老师……”

悠悠寸草之心,表露无遗。诗的含义,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全在这“铮铮”的琴声中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乐记》中说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充分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2: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从广义上说,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易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大脑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使大脑发挥最高效益。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相象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当代的课堂教学中,音乐的广泛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请粗,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当然,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音乐往往应结合课文和歌曲的内涵,把它们有机的、科学的联系在一起,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歌曲的思想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正确的选择乐曲、歌曲来相应的教材配,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效果。

一、咀嚼音乐,顿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我们的语文中,很多课文中都可以配上恰当的乐曲,进行课堂教学。在我实习中,我上的《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我就利用音乐渗透了其中。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会关心别人。在课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乐》导入,课堂气氛马上就好起来了,在听歌曲的中,同学们可能进行联想,联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父母和孩子一起过生日的场景……那么听完这歌曲,我就问同学们“当你们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那么学生很快就能把刚才听歌时的`想法告诉大家,然后转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祝贺生日的故事――可贵的沉默”。这样利用音乐转入就非常的自然,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歌曲,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学习,充满创造性的感受与表现过程,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深入领会课文,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是本课的教学难。那么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放相关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在课文最后我就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包……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同学们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哭了,我从这里看出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爱,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同学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的运用不仅使课堂的效果好起来,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

篇3: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一、利用音乐,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曲目, 是帮助学生走进课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 我首先播放了音乐《春天在哪里》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在音乐声中, 师生翩翩起舞, 这样, 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营造了平等和谐的氛围, 提供了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 音乐、舞蹈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情境中, 让学生从春天课堂走入了春天的校园,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音乐, 渲染气氛, 激烈情感

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 教材中大多是情文并茂、情景交融的课文, 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因此, 让学生感受教材所描绘的情境, 是产生相应情感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发掘作者的情感, 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将教师的心、学生的心、作者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 和作者的情融为一体, 从而为情商教育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 为了充分感受五壮士英勇杀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我播放了《大刀进行曲》。顿时, 学生如临现场, 杀声震天, 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强烈的音乐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学生在这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中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随后的朗读中, 学生字字铿锵, 句句有力, 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就是音乐带来的不同凡响的效果。

三、利用音乐, 识记诗文, 陶冶情操

自古诗词歌赋, 能吟能唱, 可见音乐与文学自古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在语文教学中, 文学中的妙处可以借助音乐的手段, 得到渲染, 文学中的意境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升华。

古诗《所见》,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让学生在悠扬的笛声中感受到本诗的主人是一位快活天真的小牧童, 他悠闲地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 快乐地唱着歌儿向我们走来, 他摇呀晃呀, 就像坐在摇篮里, 多舒服呀!小树林、花儿在笑, 风儿在吹, 蝴蝶在飞, 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 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此时, 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 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 是生动的画面, 是盎然的诗趣。这样, 不仅满足了学生对音乐的渴望, 感悟了语言的魅力, 同时享受了音乐给人的快感。这样的教学, 学生怎能不牢记古诗, 怎能不被情境所感染, 受到熏陶?

四、利用音乐, 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在《扫大街的父亲》一文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对子女的爱, 在学习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问题, 学生们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随即, 一曲满文军的《懂你》———“花, 轻轻地绽放……”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 并且越来越响亮, 《扫大街的父亲》一课在《懂你》的歌声中终止, 但课文里宏扬的伟大的父爱却久久地在学生心中回荡。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伸, 成了授课内容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述, 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 又增强了课堂的分量和艺术的张力。在教学《丰碑》一文中, 我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以一曲《血染的风彩》作为课堂的结束, 在歌声中, 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学生的灵魂得到了洗礼。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 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恰当地配以灵妙的音乐,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形成同化, 净化其心灵,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课堂气氛和谐统一。

让音乐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既能增强文章和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又营造了一种与文章完美和谐的气氛, 最使教师欢喜的是,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 在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 只要我们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原则, 依据《语文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 巧妙地选取音乐, 让音乐与语文课堂整合,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艺术的薰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美的乐趣。

篇4: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了。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会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 智力的结构: 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提出音乐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敏锐的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的能力;音乐活动对人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与语言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系统,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并行于人们对语言的感知,同时音乐感知会对语言的处理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实践证明,适当地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可以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悦耳的音乐使人心情愉快、镇定。而愉快的情绪,即积极向上的情绪,包括希望、快乐、恬静、好感和乐观等情感体验,能活跃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大脑工作状态最佳化,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和记忆功能。音乐辅助教学的观点起源于“暗示法”,其创造人为保加利亚的精神治疗师兼医生乔治·罗扎诺夫(Georgi Lozanov)。“暗示法”的基本观点是:轻松的环境有助于学习者潜意识的运作和强烈学习动机的形成,而音乐能为创造这种轻松的环境起到良好的作用。由此可见,课堂上适当地使用音乐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课前播放,渲染气氛

有的老师在上课前几分钟就在教室里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或音乐。老师预先并不说明什么,只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一方面在音乐声中学生们心情愉快,容易解除连续上课的疲劳;另一方面也是为上课要讲的课文埋下伏笔,起一种暗示作用。这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们有的静静欣赏音乐,有的随声哼唱,课间打打闹闹的事情少了,为上课创造了良好的心境。

二、借题发挥,因势导入

上课开始,有的老师把音乐的音量播小,借歌曲或音乐的内容导入新课。如山东省邹平县的刘雁飞老师在讲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课前播放了韦唯唱的《爱的奉献》一歌,目的是通过歌曲的内容与课文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上课开始,老师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可有人视为‘天堂’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呢?让我们看一下《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是怎么描写的。”教师的导语巧妙而富有启发性,学生们带着问题认真地阅读课文,积极探索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社会主义社会有何不同。再如笔者在讲授《失街亭》一文时,开始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那充满厚重感的音乐将学生带进了那万马奔腾、动人心魄的战斗氛围中,战争的惨烈、惊险,那些主要人物形象,如诸葛孔明的运筹帷幄、羽扇纶巾,各个军事集团之间智勇争斗的情况也如在眼前。这样,音乐就让学生感受到了那厚重的历史,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文本的情境。教师用语不多,但很快就能把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配乐朗读,意会情感

汉语课文和英语课文,本身就存在着语言的声韵之美,它是由客观事物的音响、旋律、节奏和人的情感波澜起伏状态所构成的,教师在朗读课文时能把声韵的美读出来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配以音乐就更是锦上添花。屠格涅夫说:“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灵接受机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意会可以给予审美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朗读课文的同时配以音乐,更能让学生感悟到语言的音乐美。如刘雁飞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配以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泛读课文,由于这支曲子节奏明快,形象鲜明,学生喜欢听,容易懂,学生们迅速展开联想,想象出祖国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许多教师在泛读课文时都能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相配。如一位老师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从中央电视台的《请您欣赏》节目中精选山水风景的配乐,这样的音乐与教材内容吻合,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如讲《林海》一课,选用《月儿弯弯照九州》作为配乐,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欣赏了岭、山、花的美。有的老师在讲《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从电视片《大渡河》中录下部分音乐,随课文情节变化进行编配,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四、伴乐讲授,创设情境

不仅在朗读课文时,在讲授课文时教师适当播放音乐或穿插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和音乐,会为学生理解课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想象,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有的语文老师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讲到邱少云牺牲时,播放从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录下的五壮士英勇跳崖后的悲壮乐曲,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有的老师在讲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时,让学生理解诗意后播放歌曲《长征》,歌中那雄壮的气势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像把学生带入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路上。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鸟的天堂》第二部分时,配上了悦耳的民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喧闹、啁啾、婉转的鸟鸣,加之生动的艺术讲解,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样不仅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

一位赛课获奖者在讲授《明湖居听书》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扣紧音乐,叙述音乐故事,不失时机地引用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与学生一起欣赏这首名曲,再从此导出话题,并根据课文总结出此文音乐描摹的技巧。然后,重播《如歌的行板》,让学生认真聆听。音乐完了,留出空白,让学生陶醉在对音乐的回味中,真可谓余音绕梁,此后让学生谈感受,最后让学生据此写作。此举可以说是不拘一格,设计巧妙,把准机会,把文本、乐曲、作文有机结合,让学生很快把握了文本的内容以及写作上的特色,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掌握了乐曲刻画的要点,同时,也将教学的内容延伸到乐曲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试想一下,此类教学,怎么可能不充满魅力,学生怎能不热烈欢迎呢?

五、小结配乐,回味无穷

教师在分析课文后对课文进行小结时,插播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或音乐,能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概括,并在感情上达到一种升华。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讲《燕子》一课时,最后是这样处理的:五条线代表连于电杆之间的电线,小黑点代表停歇的燕子,“同学们,小燕子停下来像正在待演奏的曲谱,飞起来会弹奏出怎样的乐章?”于是教室里便响起了欢畅的《春天在哪里》。学生们兴趣极浓,随着歌声唱出了内心急于迸发的情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也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如笔者在教授《虞美人》一文时,在简要地向学生介绍完作者和课文的写作背景后,播放音乐教唱同题乐曲,这样,学生就在轻缓、凄婉的音乐中领略南唐后主李煜那无边无尽、滔滔不绝的无限哀愁,其深沉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恨也触之可及。通过音乐,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词的深邃意境。最后,歌唱熟了,词会背了,意境领会了。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我们若能不失时机地运用音乐,那就会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所创设、营造的特别的氛围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226500)

篇5:让游戏走进音乐课堂

关键词:音乐课堂 音乐游戏

一、设计音乐游戏的方法

1.识谱游戏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识谱是学习音乐的难点。如何让枯燥的识谱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是每位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笔者发现,在游戏中教学识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如在“小音符找朋友”这个游戏中,笔者把写有音符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让他们围成圈,然后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只有准确唱出朋友头饰上的音符,两人才能结为好朋友。在这样的音乐游戏中,学生能轻松、准确地唱出同学头饰上的音符,从而更好地认识乐谱。

2.节奏游戏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训练学生的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如在《哈里??》的节奏训练中,笔者让学生模仿火车“咔嚓、咔嚓”、汽车“嘀、嘀、嘀”的节奏,划船时人们“嗨„„哟„„嗨”的吆喝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声音和动作联想到歌曲节奏,最后把这些声音、动作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有趣味性的节奏练习。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整首歌曲的节奏。

3.听音游戏教学

小学低段学生不理解音高的概念,而练耳又是音乐课的重要内容,如果在练耳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枯燥地听音,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游戏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把音阶比喻成“小猪爬楼梯”,把跳跃音程比喻成“小兔子在蹦蹦跳跳”等。这些比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抽象的内容易于理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听音的记忆。

4.音乐记忆游戏教学

音乐记忆游戏教学是训练学生记忆和分辨节奏及旋律的能力。如在教学《粉刷匠》时,笔者先开展随意贴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节奏把1、3、5贴进音乐小屋,然后引导学生掌握53 53| 53 1|的旋律,最后让全班学生围成圆圈踏步走,由笔者弹奏《粉刷匠》的旋律,学生自己听辨记忆,当听到53 53| 53 1|的音乐时,学生就做靠拢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就能提高学生对节奏及旋律的把握,提升学生的记忆和分辨能力。

5.创作游戏教学

创作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逻辑性,并促使发挥创作能力,把机械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完歌曲《拍皮球》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除了围成大圆圈来表现歌曲之外,还可以怎么表现?”于是,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现歌曲,使用不同的玩法来拍皮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作才能。

二、设计音乐游戏的注意事项

1.音乐游戏教学要有音乐性

音乐游戏只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关注游戏,而要从中获得知识。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的一种手段,必须科学合理、灵活自如地设计音乐游戏。

2.音乐游戏教学要有目的性

在设计音乐游戏时,教师要明确游戏的目的和意义。如果一节课设计了太多质量不高的音乐游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效率,还会使音乐游戏教学显得画蛇添足。

3.音乐游戏教学要有过程性

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音乐游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在设计音乐游戏活动时,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高度重视游戏的每一个环节,使游戏的全过程都具有教育价值。

4.音乐游戏教学要有创造性

篇6:让舞蹈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舞蹈艺术是音乐艺术的姊妹,很多时候二者甚至水乳交融,其关系比其他姊妹艺术可能更嫡亲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系统有规范地融入舞蹈艺术教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重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成品舞蹈的赏析,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慧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得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意义

(一)美化形体气质

舞蹈艺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动作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训练的,它要求人的身体情感、精神共同参与活动。因此,首先在训练中通过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训练中也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舞蹈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还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

(二)丰富情感表现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子。人类在互相交往中,许多观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但在语言产生前,肢体表现是人类信息交流、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而舞蹈就是这种肢体表现的发展和艺术化。它跟音乐一样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表现。“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艺术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形式越多,自多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愉悦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它符合人体最本能的动感要求,不仅通过自身的参与,真正缓解紧张,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还健康了体魄。

(四)增进合作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纽带,与其它艺术相比,更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

(五)拓展想象创新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的课标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学如何实施与舞蹈的综合,这是个大问题,这里仅略谈些个人的感触。

首先,要注意恰切理解《标准》的“综合”理念。《标准》指出:“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体现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时,是将舞蹈渗透、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应突出音乐为主线,而不是进行舞蹈教学。

其次,对于用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绪,教学中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兴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能在尊重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上,将学生表现的动作加以规范,提高其表现力。应先让学生创造,再统一归结到教师设计的动作上来。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策略

1、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新课标理念中,就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把一系列的舞蹈知识、技能技巧、简单化、儿童化、趣味化、游戏化,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自身的参与体验中来欣赏音乐舞蹈,来学习音乐舞蹈,来创新音乐舞蹈。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音乐教学的指针。我们依据《标准》来学习、认识这个问题。《标准》“基本理念”之七是提倡学科综合,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其中包括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了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的“综合”目标。《标准》的“内容”部分分别从“表现”、“创造”角度对舞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大致如下:

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走步、跳步。(1—2年级)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动作表情作出相应反映。(3—6年级)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简单的动作。(1—2年级)

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1—2年级)

创造: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1—2年级)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3—6年级)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1—2年级)

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1—2年级)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3—6年级)

四、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注意点

(一)必须强调规范性系统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时,必须明确自己是在传授知识,而知识就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想到什么就教什么,应遵循“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必须给教学制定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让教学有系统性,同时也必须讲究知识的规范性。

(二)必须注重保持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音舞结合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舞蹈是女生做的事”这一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特别是男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慢慢地去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我在刚刚给三年级上音乐课时,不少男孩子不太喜欢上音乐课,对于舞蹈更是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我根据男孩子的心理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例如:男生特别爱摔跤、骑马,我就从蒙族舞入手,先和他们聊,问他们到过大草原没有?骑过马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后,问他们看过蒙族舞蹈没有,然后再给他们跳几个很帅气的舞蹈动作,让他们知道男孩子跳的舞和女孩子不一样,他们要表现得是男孩子阳刚的一面,不作女孩的动作。就这样男孩子不光很喜欢上我的音乐课而且在我挑选男生舞蹈队员时都特别积极、踊跃。——是的,他们也喜爱上了舞蹈!

(三)必须加强舞蹈成品赏析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更是一门可视艺术。它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一身的综合艺术。本学期,我在每个班安排了两节舞蹈成品赏析课,在课上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了解舞蹈,同时懂得欣赏舞蹈。只有了解懂得了才会去欣赏,只有欣赏了,才会去喜欢。有人曾对电视观众做过一个简单的口头调查,发现对电视或舞台上的舞蹈节目经常是关注地大多数是受过舞蹈培训的,而那些没有舞蹈经历的人几乎不看舞蹈节目,即使去看也只是看舞蹈外在的服饰,队形及热闹程度等而忽略舞蹈真正要所表现的内容。因此,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同时,必须侧重舞蹈成品的赏析,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并懂得去欣赏舞蹈。

(四)必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四十分钟显得尤为珍贵,教师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教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又要教学一定的舞蹈知识技能,只有合理地分配按排好时间,才能保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我在每节课都按排出5-8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形体基训动作的教学,或是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来编排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无论在歌唱或是舞蹈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我是草原小牧民》时,就结合蒙族舞蹈来进行教学,教授他们《骑步组合》,让喜欢唱歌的同学来唱歌,喜欢跳舞的同学来跳舞,一堂课上有歌有舞,一个小节目就这样诞生了!同时也可以在学期中特按排出一些课进行集体舞的教学,在教授一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闪烁的小星》,在教授二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我的家在日碦则》,让学生通过学习藏舞来感受西藏风情。我是这样安排集体舞课的时间的:每3-4周一次一节集体舞课,让学生在不段的复习巩固中学习知识。

总之,舞蹈和音乐是艺术中两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密切的分支,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小学艺术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开辟一个介于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之间的教学课程,是一种立即可行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值得每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去尝试与探索的课题。

舞蹈艺术是音乐艺术的姊妹,很多时候二者甚至水乳交融,其关系比其他姊妹艺术可能更嫡亲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系统有规范地融入舞蹈艺术教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重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成品舞蹈的赏析,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慧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得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意义

(一)美化形体气质

舞蹈艺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动作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训练的,它要求人的身体情感、精神共同参与活动。因此,首先在训练中通过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训练中也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舞蹈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还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

(二)丰富情感表现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子。人类在互相交往中,许多观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但在语言产生前,肢体表现是人类信息交流、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而舞蹈就是这种肢体表现的发展和艺术化。它跟音乐一样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表现。“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艺术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形式越多,自多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愉悦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它符合人体最本能的动感要求,不仅通过自身的参与,真正缓解紧张,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还健康了体魄。

(四)增进合作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纽带,与其它艺术相比,更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

(五)拓展想象创新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的课标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学如何实施与舞蹈的综合,这是个大问题,这里仅略谈些个人的感触。

首先,要注意恰切理解《标准》的“综合”理念。《标准》指出:“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体现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时,是将舞蹈渗透、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应突出音乐为主线,而不是进行舞蹈教学。

其次,对于用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绪,教学中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兴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能在尊重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上,将学生表现的动作加以规范,提高其表现力。应先让学生创造,再统一归结到教师设计的动作上来。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策略

1、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新课标理念中,就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把一系列的舞蹈知识、技能技巧、简单化、儿童化、趣味化、游戏化,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自身的参与体验中来欣赏音乐舞蹈,来学习音乐舞蹈,来创新音乐舞蹈。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音乐教学的指针。我们依据《标准》来学习、认识这个问题。《标准》“基本理念”之七是提倡学科综合,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其中包括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了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的“综合”目标。《标准》的“内容”部分分别从“表现”、“创造”角度对舞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大致如下:

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走步、跳步。(1—2年级)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动作表情作出相应反映。(3—6年级)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简单的动作。(1—2年级)

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1—2年级)

创造: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1—2年级)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3—6年级)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1—2年级)

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1—2年级)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3—6年级)

四、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注意点

(一)必须强调规范性系统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时,必须明确自己是在传授知识,而知识就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想到什么就教什么,应遵循“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必须给教学制定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让教学有系统性,同时也必须讲究知识的规范性。

(二)必须注重保持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音舞结合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舞蹈是女生做的事”这一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特别是男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慢慢地去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我在刚刚给三年级上音乐课时,不少男孩子不太喜欢上音乐课,对于舞蹈更是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我根据男孩子的心理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例如:男生特别爱摔跤、骑马,我就从蒙族舞入手,先和他们聊,问他们到过大草原没有?骑过马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后,问他们看过蒙族舞蹈没有,然后再给他们跳几个很帅气的舞蹈动作,让他们知道男孩子跳的舞和女孩子不一样,他们要表现得是男孩子阳刚的一面,不作女孩的动作。就这样男孩子不光很喜欢上我的音乐课而且在我挑选男生舞蹈队员时都特别积极、踊跃。——是的,他们也喜爱上了舞蹈!

(三)必须加强舞蹈成品赏析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更是一门可视艺术。它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一身的综合艺术。本学期,我在每个班安排了两节舞蹈成品赏析课,在课上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了解舞蹈,同时懂得欣赏舞蹈。只有了解懂得了才会去欣赏,只有欣赏了,才会去喜欢。有人曾对电视观众做过一个简单的口头调查,发现对电视或舞台上的舞蹈节目经常是关注地大多数是受过舞蹈培训的,而那些没有舞蹈经历的人几乎不看舞蹈节目,即使去看也只是看舞蹈外在的服饰,队形及热闹程度等而忽略舞蹈真正要所表现的内容。因此,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同时,必须侧重舞蹈成品的赏析,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并懂得去欣赏舞蹈。

(四)必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四十分钟显得尤为珍贵,教师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教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又要教学一定的舞蹈知识技能,只有合理地分配按排好时间,才能保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我在每节课都按排出5-8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形体基训动作的教学,或是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来编排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无论在歌唱或是舞蹈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我是草原小牧民》时,就结合蒙族舞蹈来进行教学,教授他们《骑步组合》,让喜欢唱歌的同学来唱歌,喜欢跳舞的同学来跳舞,一堂课上有歌有舞,一个小节目就这样诞生了!同时也可以在学期中特按排出一些课进行集体舞的教学,在教授一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闪烁的小星》,在教授二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我的家在日碦则》,让学生通过学习藏舞来感受西藏风情。我是这样安排集体舞课的时间的:每3-4周一次一节集体舞课,让学生在不段的复习巩固中学习知识。

篇7: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湖南省新邵县第一中学 刘翠霞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的,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了。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会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为此,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 以歌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能创设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如我在教学《失街亭》(高中第四册第11课)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 以唱代讲 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播放或清唱一首能与课文内容高度匹配的歌曲,常常能把老师怎么也讲不清的、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给学生。 例如,在《杜鹃枝上杜鹃啼》(高中第一册第四课)这篇课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波兰民歌《小杜鹃》。文章第一段这样写:“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文章最后一段又写道:“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所以波兰有《小杜鹃》歌。”在教学本课时,学生自读后就提出来:作者连《小杜鹃》的歌词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料定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并据此认为“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呢?这岂不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告诉学生,作者不知道歌词,而我却有幸知道。因为我小时候爱唱歌跳舞,唱过这支民歌,如今还大致能记得歌词。学生兴趣来了,一致要求我唱。于是我边回忆边小声地唱起来:“小杜鹃叫‘咕咕’,少年把新娘找。看他鼻孔朝天,一个也找不着。咕咕,咕咕¨¨¨”那欢快的旋律与歌词,打动了学生,歌还未唱完,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我问同学们:“这支民歌是哀切的?还是欢愉的?”“欢愉之声!”同学们齐声回答。真想不到,一支歌唱活了整堂课。 三、以乐带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光大纲推荐的篇目就够多了,古诗文篇目中古文20篇,诗词曲50篇,更何况要求学生背诵的还有许多现代诗文。学生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全背可谓难矣。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本人在教学中注意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带背。如本人在教学《虞美人》(高中第三册第12课)时,我在简单地介绍完作者、作品及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就直接放录音教唱同题歌曲,让学生在舒缓、哀怨的歌曲中感受南唐后主李煜奔腾汹涌、滔滔滚滚的无穷哀愁,感受其深切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恨。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词的意境。结果,歌唱熟了,词能背了,意境领会了,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是现今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例如教《我与地坛》(高中语文第二册第11课),在教师范读第一部分“我与地坛”时,我便选取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配音,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表达了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向命运挑战的倔强性格。这琴弦声,是和着血和泪,从作者的心中流淌出来的。它是盲艺人阿炳灵魂深入的哀痛与呼唤,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与反抗,是一位饱受生活的磨难,阅尽世态悲凉的.音乐家对生活的无限感慨的真情流露。而我们的作者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历尽沧桑”“彻悟生死”呢?文作者与曲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 课文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字里行间蕴含着一个伟大母亲对自己孩子浓浓的关爱与呵护,在教学本段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地感受母爱,领悟亲情。布置学生朗读时,我随机播放了《世上只妈妈好》这首乐曲,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当读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他们早已泪流满面,甚而啜泣不已。他们在诵读课文的同时,终于找到了那份多年来想倾吐而无法说明白的情感。 就这样,通过配乐朗读,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怎么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呢? 五、以曲引写 音乐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能发挥如此效应,同样,在作文教学中也有良好效果。大家都说“作文难,构思尤难。”但本人在作文教学中发现,通过播放乐曲再写作文却常常可以化难为易。因为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极易展开想象,把乐句转化为语句。前不久,我们就曾进行了先听曲然后作文的试验,一曲过后,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提笔疾书,效果相当不错。 总之,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只要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要能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1]

篇8: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

一、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1. 以音乐导入新课。

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 进入角色, 可以算是教学上的高境界了。这里创设氛围, 激发兴趣是特别重要的。一曲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 可以收到创设氛围, 调动兴趣的效果。

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 先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月光曲》, 让学生边欣赏美妙的音乐边体会那种月光如水的感觉。接下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美妙的音乐传说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月光曲》就会告诉你答案。”这样既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 又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使学生能在语文课上听到音乐, 使他们学习更轻松, 课堂上不再胡思乱想, 注意力特别集中, 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课中我播放音乐《中国心》, 学沈复的《童趣》时, 课间时我先播放了同学们很熟悉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盼望长大的童年。”这首歌曲调活泼、欢快, 很快便勾起了同学们对儿时童年的回忆。一上课, 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童年是令人难忘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发生过许许多多有趣的事, 它就像一串串珍珠, 珍藏在我们记忆的宝库中。今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记忆宝库, 欣赏一下他的散文——《童趣》。这时学生就兴趣盎然, 积极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当中去了。

2. 借音乐理解课文。

有些课文内容, 只凭语言讲解, 学生很难掌握, 而“所有的语言都是那么无力”时, 或许能帮助学生深刻地挖掘主题。

讲歌剧《白毛女》选场时, 在介绍了喜儿凄惨的遭遇之后, 我花了半节课的时间, 给学生放了《白毛女》中杨白劳和喜儿的唱段。曲中那初谙世事的喜儿和凄凄婉婉的主旋律, 让学生时而凝眉、时而舒展, 沉浸在主人公悲切的际遇之中。上课时, 我又请舞蹈较好的同学给喜儿“扎头绳”配上动作表演, 再加上独白、对白, 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 学生大都进入了角色, 不仅形象地了解了歌剧的特点, 而且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题。

3. 用音乐结束课文。

一堂课如果能巧借音乐煞尾, 便可有余音绕梁之奇效。教学著名作家萧乾的《枣核》时, 课终我精选了一首表现对祖国深切眷恋情怀的歌曲《指南针》, 随着曲中“我出生在指南针的故乡”“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 都不能改变我的心”“祖国是我的根……”的深情倾诉, 《枣核》一文中身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拳拳赤子情也随深情的旋律一泻如瀑。这样结束课文, 给学生留下了余韵, 文章也更加绵长、醇香, 令学生久久不忘。

二、让绘画走进语文课堂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让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同样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让绘画走进语文课堂, 以画激情、以画诠文、以画背文, 使学生更乐学语文。

1. 以画激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具有绘画美的作品。作者老舍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深谙绘画艺术的丹青高手。在文中他把冬天的济南绘画得慈善如母亲、可爱如少女、清凉如水晶。教师如能自己的在黑板上画出来, 利用绘画的直观形象增强视觉的刺激, 学生便会极易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秀美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2. 以画诠文。

课堂上, 教师不仅可以自己绘画演示, 而且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去画, 以画诠文。《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令, 它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 抒发了出门在外游子的孤寂苦闷的心情。学习这首小令时, 我首先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然后提出要求:给这首小令配一副画。对于作画, 我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把诗中写到的事物画出来, 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即可, 不在乎你画得像不像。一些有绘画特长的学生, 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而不会绘画的同学, 也得到了参与的机会, 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绘画, 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意, 明白了“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说法, 体会到了游子的思乡、惆怅之情, 同时也陶冶了艺术情操。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 让学生画图来理解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方法, 利用简单的示意图就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了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方法。如果不画图, 只用传统的以读感悟法, 学生对开凿这两条隧道的方法还是一片茫然。

3. 以画背文。

对于意蕴丰富的古代散文, 在教学中, 学生可在教师引导提示下, 通过语言文字所揭示形象信息, 进行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组合成画面, 然后画出来, 为背诵打下基础。

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醉翁亭记》, 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 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教学这篇文章时, 我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画出滁州城的环境、琅琊山的位置、酿泉和醉翁亭的所在, 然后画出琅琊山、醉翁亭四季的景色, 再画滁州人出游图、太守与民同乐图。通过绘画, 学生理清了作者的思路, 很快就背下了课文。

上一篇:班庄镇第二中心幼儿园4月家园活动小结下一篇:跟爱情有关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