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审计单位的救济途径

2024-04-21

被审计单位的救济途径(精选8篇)

篇1:被审计单位的救济途径

被审计单位的救济途径——审计法修订系列解读

之六(06-5-26)

【时间:2006年05月26日】 【来源:】 【字号:大 中 小】

为纠正审计机关作出的违法或者不当的审计决定,保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防止审计监督权的滥用,修订后的《审计法》对被审计单位不服审计决定的救济途径作了进一步明确:“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理解这一条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财政收支审计决定和财务收支审计决定设定不同救济途径的原因

在《审计法》修订前,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一般都按照《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统一规定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关于审计复议前置的规定,先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提起行政诉讼。这次修订《审计法》,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和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设定了不同的救济途径。这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审计法》中明确被审计单位对有关财务收支审计决定不服的救济途径,是将原有做法上升到法律中予以规定,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

虽然《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有了统一的规定,《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机关审计复议的规定》对审计复议制度作了进一步细化,《审计机关审计行政应诉管理的规定》对审计诉讼制度也作了相应的细化。但在原《审计法》中没有规定被审计单位不服审计决定的救济途径。《审计法实施条例》对被审计单位不服审计决定的诉讼制度,也没有作出规定。实践中,有些被审计单位以为对审计决定不服,只能申请行政复议,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因此,有必要在《审计法》中明确被审计单位不服审计决定的救济途径,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此次修订,为被审计单位对有关财政收支审计决定不服设置了特殊的救济途径,所以只规定被审计单位对有关财务收支审计决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二,对有关财政收支审计决定不服,到相应的政府寻求行政救济,将属于政府管理的内部事务交由政府处理,更符合我国国家机关管理体制和运作规则。

《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这实际上明确了,财政收支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各部、各委员会和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可以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由此可见,包括审计机关在内的所有政府部门,都应服从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级人民政府也都应服从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也就是说,同一政府的所属工作部门之间的不同意见,可以在本级人民政府层面得到统一,审计机关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同意见也可以在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层面得到统一。同时,财政收支主要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属于政府管理的内部事务。除政府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外,其他可能对财政收支审计决定不服的被审计单位,也都是由政府统一实行预算管理的单位,就政府财政收支管理中的问题,都可以在政府层面作为内部事务予以解决。因此,这次修订《审计法》,单独对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设定了政府裁决的救济途径。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只能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不能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这种制度设计更符合我国国家机关管理体制和运作规则,既可以把国家机关之间的不同意见通过政府得到解决,避免出现国家机关之间对簿公堂而各级政府管理相对缺位的尴尬局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司法资源。

二、财政收支审计决定和财务收支审计决定的划分

从理论上分析,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再分配。财政收支是从国家的角度,对其以资金形态再分配社会产品的理论概括。凡属于国家分配范畴内的资金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是从部门、企业、单位的角度,对反映其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所作的理论概括。在实际工作中,它们是有联系、有交叉的,一个单位可能既有财政收支、又有财务收支;同样一笔资金,可能是财政收支,也可能是财务收支。例如,从国家预算分配到预算单位的资金活动,从国家的角度看是财政收支,而从单位的角度看,人们一般在习惯上把它们称之为财务收支。由此可见,确定一个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行为属于财政收支行为,还是财务收支行为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从立法原意上看,区分不同的救济途径是为了避免国家机关之间对簿公堂,但从法律上看财政收支审计与国家机关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比如,对事业单位的审计,可以是《审计法》第十六条规定的预算执行审计,也可以是第十九条规定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法》第二十三和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是财务收支审计,却不仅涉及到企业事业单位,也会涉及国家机关。所以我们难以直接按单位划分财政收支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进而区分不同救济途径。

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审计法》的立法精神,同时便于操作,避免出现被审计单位对一份审计决定不服,既可以提请政府裁决,又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现象,审计署在近日下发的《审计署关于贯彻落实修订后审计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综合考虑单位性质和《审计法》规定的不同审计事项,对财政收支审计决定和财务收支审计决定进行了划分。要准确把握这一划分,需要将《审计法》、《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起来理解。

在《审计法》第二条所作原则规定的基础上,《审计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对财政收支审计又作了进一步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预算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本级各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直属单位”,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根据上述规定,本条可以理解为: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的部门,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下级人民政府,对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实施审计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其他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里的“其他组织”包括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缴款、拨款关系的政党组织和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的企业、事业单位。这里的本级人民政府是指下达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

三、审计机关的具体办理要求

根据《审计署关于贯彻落实修订后审计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在《审计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修改前,审计机关可暂按以下要求办理:

(一)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的部门,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下级人民政府,对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实施审计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在下达审计决定书时应当载明:

“本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你单位应当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日内将本决定执行完毕,并将执行结果书面报告我署(厅、办、局)。

“如果对本决定不服,可以提请****人民政府裁决。裁决期间本决定照常执行。”

(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除上述第一项审计决定以外的其他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在下达审计决定书时应当载明:

“本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你单位应当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日内将本决定执行完毕,并将执行结果书面报告我署(厅、办、局)。

“如果对本决定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或者诉讼期间本决定照常执行。”

篇2:被审计单位的救济途径

人事争议诉讼遭遇“法律障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及法律救济路子被“消灭”

――析北京海滨区人民法院第一例人事争议诉讼案民事裁定之违法性

四川精济律师事务所 何宁湘律师

【案情】

前解除公职14年后对簿公堂 法院受理多年前人事纠纷案 ( www.sina.com.cn 01月31日12:04 北京日报 北京法院网同时 )

本报讯(通讯员李东民)昨天,海淀区法院受理了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后的第二起人事争议纠纷案件。此时距原告从1990年底被解除公职,到20初案件提起诉讼并被受理,已经经历了近14年的时间。

原告称,其于1982年分配到北京某大学,担任图书馆西文图书的采编工作。1988年8月,经被告批准,自费出国学习。1991年12月回国后,被告以暂无工作岗位可供安排为由,未给安排工作,也未给任何待遇,原告多次申请未果。月,被告告知原告,其公职已于1990年3月17日被解除。2003年11月3日,原告收到了被告寄发的失业人员告知书,得知自己的人事档案已寄送海淀区某街道劳动科,且未上任何保险。原告在2003年11月24日,向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在京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了仲裁。12月19日,该仲裁委员会向原告下发了不予受理案件的通知书。

原告一纸诉状诉至海淀区法院,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被告北京某大学作出的`解除其公职的决定。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过程中。

注:据本案原告称:本案系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另一起因原告刘某(系某著名学府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不服人事争议仲裁起诉案之前立案。

该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庭审理后一直未作出判决或裁定。当事人用电话就已超过审限问题询问承办法官,法庭未作任何解释却将该案由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改为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然后法院通知证据交换,连同简易程序中的两次证据交换,该案共进行了三次证据交换,后该案再次超过审限,法庭对此未作解释。

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法庭依据职权前往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调查收集证据。

年8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2004)海民初字第3078号《民事裁定书》裁定驳回×××(注:原告)起诉。

【民事裁定书】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民事裁定书

(2004)海民初字第3078号

原告:×××,×,×××年××月××日出生,汉族,原北京理工大学干部,住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号。

委托代理人:×××,×,北京科兴双旺有限公司法律顾问。

被告:北京理工大学,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法定代表人:匡镜明,校长。

委托代理人:孙树理,北京市远东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赵文祥,男,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住北京理王大学1 34单元1402号。

原告×××与被告北京理工大学人事争议一案,本院依法进行了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诉称,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理工大学,从事图书馆西文图书的采编工作。1988年8月经北京理工大学批准后,我自费出国学习。1991年12月我回国后即回到北京理工大学要求安排工作。但北京理工大学告知我学校现暂无岗位可供安排。在多次找北京理王大学协商未果的情况下, 我只能长期在外兼职,在此期间北京理工大学未给我任何工资待遇,也未给我明确答复。2003年10月,我得知北京理工大学已于1990年3月17日解除了我的公职,但北京理工大学在与我的多次交涉中,从未提及此事,亦未向我送达过任何解除公职的文件。2003年11月3日我收到了北京理王大学寄发的失业人员告知书,北京理工大学将我的档案转到了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社会保险均未缴纳。2003年11月24日我向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在京直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同年12月19日仲裁委向我下发了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现我起诉要求:

一、北京理工大学从北下关街道取回我的人事档案,并给我安排工作;

二、北京理工大

篇3: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简化思考

一、新准则对简化问题的考虑

新准则规定可以简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针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考虑的,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1. 对审计计划简化的考虑

第1621号准则第十条规定:“在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中,全部审计工作可能由一个很小的审计项目组执行,项目组成员间容易沟通和协调,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可以相对简单。”

准则指南补充规定:“在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中,CPA可以适当简化审计计划,或将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合二为一。

此外,在连续审计中,针对小型被审计单位,CPA可以根据上年度审计工作底稿和在上年度审计中确认的重要事项,编制简化的审计计划。”

2. 对了解小型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简化的考虑

第1621号准则第十一条规定:“CPA应当了解小型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准则指南补充规定:“由于小型被审计单位一般规模较小,业务活动和会计记录相对简单,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可以在不违背相关审计准则实质精神的前提下,立足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适当调整和简化。”

究竟应该如何简化呢?第1621号准则第四章“风险评估程序”针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在多方面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第十四条的“……,CPA应当了解管理层使用的关键指标。”第十五条的“……,CPA应当综合考虑小型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要素能否实现其目标。”第十六条的“……,CPA应当考虑一些关键领域是否存在有效的内部控制。”第十七条的“……,CPA应当重点了解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态度、认识和措施。”第十八条的“……,CPA应当与管理层讨论其如何识别经营风险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风险。”第十九条的“……,CPA应当考虑这种特征对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以及第二十条的“……,CPA应当考虑小型被审计单位采取的控制活动能否有效实现控制目标。”须注意的是,这些规定还很原则,可操作性不强。

3. 对控制测试简化的考虑

第1621号准则中有三条规定,一是第十七条:“在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中,可能无法获取以文件形式存在的有关控制环境要素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重点了解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态度、认识和措施。”二是第二十条:“小型被审计单位通常难以实施适当的职责分离,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小型被审计单位采取的控制活动能否有效实现控制目标。”三是第二十四条规定:“小型被审计单位可能不存在能够被CPA识别的控制活动,CPA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可能主要是实质性程序。在缺乏控制的情况下,CPA应当考虑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是否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该准则指南明确规定:“CPA应当了解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并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据以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不拟信赖内部控制,CPA可以不实施控制测试而直接实施实质性程序。”,另外,还规定:“小型被审计单位可能不存在能够被CPA识别的控制活动,从而无法进行控制测试,因此在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中,CPA在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可能考虑主要采取实质性方案,即CPA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可能主要以实质性程序为主。”

实际上,即使小型被审计单位存在能够被识别和评价的控制活动,往往也因其内控不正式或过于简化、控制环境薄弱、缺乏正式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过于简化和不正式、职责分离有限、缺乏持续的监督活动以及业主(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可能性较大等原因,而不拟信赖其内控。该情况下,CPA一般也应考虑主要采取实质性方案。笔者认为,应该在审计计划和审计工作底稿中予以明确说明,同时工作底稿中还应附有相关证据。

必须说明的是,根据第1231号准则《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第二十六条规定“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CPA应当实施控制测试:(一)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二)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4. 对实质性程序简化的考虑

第1621号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CPA实施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采用下列方法,以有效地获取审计证据:(一)对重要账户的余额进行细节测试;(二)对重要交易进行细节测试;(三)对利润表的某些项目执行分析程序。”

笔者认为,在对非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时也应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因为不管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CPA都应考虑以下情形:

一是对重要账户进行测试,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

二是对重要的交易进行细节测试,重要交易应包括对本期利润有重大影响及重大异常和非常规性的交易或事项,从而使得CPA容易抓住重点,提高审计效率。

三是对利润表的某些项目执行分析程序有利于CPA发现利润表中某些项目的异常和存在问题的领域,以确定其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有助于缩小样本范围和减少细节测试的工作量。

5. 对审计工作底稿应记录内容的简化考虑

第1621号准则指南对该准则第二十七条作了补充:“由于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征使CPA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和范围有限,而且参与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业务助理人员较少,因此CPA可以适当简化审计工作记录。但是,工作底稿应当足以反映CPA所执行的审计工作以及结果。”值得说明的是,CPA必须注意工作底稿应当足以全面、清晰和准确反映审计工作以及结果。

需特别提醒CPA注意的是:第1621号准则的名称是《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特殊考虑》,笔者并未将“特殊考虑”简单理解为“简化考虑”,第1621号准则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考虑是针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的防范和应对,简化仅是该准则考虑的一个方面。

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把审计流程分为: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称为“风险评估程序”;

2.控制测试;

3.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简化问题,上文已作说明,不再赘述。对于风险评估程序,笔者说明如下。

尽管上文已经对第1621号准则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在风险评估阶段的简化规定做了分析,但笔者认为这仅是从准则规定的层次所作出的原则规定,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要求还不明确,可操作性也不强。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风险评估程序包含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两大内容,而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又包含了“对整体层面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以及“对业务流程层面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两部分。在日常审计实务中,多数CPA觉得从整体层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评价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如果被审计单位虽有内控制度但并未执行,或虽执行,但难以评价其控制的有效性(包括不拟信赖内部控制),或不存在能够被CPA识别的控制活动,或由于内部控制不健全不能细分到各业务流程层面,凡此种种情形,都会给在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带来很大困难。出现这些问题又如何在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呢?这答案很简单,就是无法了解和评价。既然无法了解和评价,那新准则所规定的此要求在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中就要大打折扣,即最起码在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很可能无法实施。因此,笔者思考的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最重要的简化内容就是在风险评估阶段,仅对小型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评价,而放弃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

那为什么不放弃在整体层面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呢?笔者认为,任何小型被审计单位都应该存在内部控制,即使没有以文件形成存在的各种书面控制制度,但也一定存在着各种控制活动,如每个单位都会有现金由出纳人员专人保管,仓库有专门的责任人,购销合同由被授权人负责签署等简单、常规和基础的内部控制活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对被审计单位就一些常规内控从整体层面上做一些了解和评价。而如果要深入到对被审计单位各个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则最起码需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较规范、全面和具体,但对于这一点,我国大多数小型被审计单位都不可能做到。所以,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中,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不规范,可以考虑放弃在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和评价其内部控制,但不能放弃在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

三、注意正确理解和运用“成本与效益原则”

第1621号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CPA实施实质性程序时,应当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这是新审计准则中出现的唯一对CPA应当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的准则层次的规定。尽管此规定在准则层次仅出现一次,但准则指南中却多次出现CPA可以或应当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规定,如第1231号准则《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指南第三章第一节中规定:“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如CPA的风险评估程序未能识别出与认定相关的任何控制,或CPA认为控制测试很可能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CPA可能认为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就是适当的。”又如,第1314号准则《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指南第五章第一部分“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的使用”中规定:“CPA在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之间进行选择时主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由此可见,新审计准则仅是授予了CPA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使用成本与效益原则的权利。

但是,在日常审计实务中,相当多的CPA往往以收费低、时间紧、人力少、任务重、成本大、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等为由无端缩减审计程序。从对CPA执业质量监管检查的情况来看,相当多的CPA确实存在不全面、不规范及不认真履行审计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问题。如许多CPA对风险评估程序根本不予实施,或即使实施,多数也仅是写点情况,抄点数据。又如,许多CPA常常以实施控制测试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为由,对符合准则规定且完全可以实施控制测试审计程序而不予实施。再如,许多CPA对重要的实质性程序也仅是进行细节测试,根本不考虑分析程序的运用,而且所谓的细节测试也仅是抄几张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页或几份会计凭证,然后再复印一些盘点表、申报表及重要协议或合同等相关资料,审计任务就大功告成。凡此种种,究其原因,这些CPA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对成本与效益原则有意无意的误解或滥用。

新审计准则及其指南本身没有对“成本与效益原则”概念予以明确定义,笔者认为,“成本”是指CPA对拟实施的审计项目所拥有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等审计资源,“效益”则是指CPA以合理数量的资源(成本)投入,达到圆满实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任务的目的。所以,成本与效益原则不是追求经济效益的高低,更不是指审计收费的高低,而是指CPA在拥有一定审计资源的前提下,如何在合理的约定时间内,以合理(不高也不低)的成本投入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完成既定的审计任务。但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来源于CPA自身或被审计单位等多方面的原因,CPA的审计不可能排除对低成本投入的追求或需要,但CPA的低成本投入必须建立在圆满实现预期审计目标、完成既定审计任务的前提之下,否则,CPA的低成本投入就不具有合理性,就有滥用成本与效益原则违反审计准则的嫌疑。

还必须指出的是,新审计准则及其指南仅是在准则或指南中多次提及CPA可以或应当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但没有对如何具体运用成本与效益原则予以明确规定,对CPA作出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的判断必须符合何种前提条件也未能具体说明,如应该履行哪些审计程序?获取哪些审计证据?如何在工作底稿中规范体现对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和运用等问题未能予以明确,所以,这些问题还有待CPA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但笔者认为,CPA应该慎重和规范使用成本与效益原则,不应动辄以遵循成本与效益原则为由随意或无端简化审计程序,即使确实需要运用成本与效益原则也必须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有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说明,如履行了哪些审计程序,获取了哪些审计证据,由此得出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的判断,并在审计计划中说明计划省略哪些审计程序的结论,同时还要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撑。

SUMMARY/概要

篇4:被审计单位的救济途径

关键词:地勘单位 责任审计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89-01

内部审计是为了促进组织价值增值,改善组织经营而进行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为组织防范舞弊,改善治理结构和流程,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推进廉政建设,发挥重要“免疾系统”功能。董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师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日益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干部所在组织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验证,国家法规和组织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价、经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认定,有关经济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应负有责任的界定等。

1 基本现状

2010年10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党的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运用作了规定。

目前,基层地勘单位的主管部门是公务员部门,自身是企事业单位,分别隶属地矿、煤炭、有色、石油、核工业系统,有的是中央直属,有的归地方管理。基层地勘单位基本上是以地质为主业,涉及工程、工业、服务等领域,有着悠久光荣地质传统,能较好执行上级政策。由于尚没有出台地质矿产行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各地勘单位执行中办发〔2010〕32号文的水平参差不齐,亟待加快完善规范。

2 适应新要求

新形势要求地勘单位内部审计增强廉洁从政、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防弊、兴利、增值”理念,坚守内审准则,转变内审计观念,突出内审重点,拓宽内审领域,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为促进地勘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服务。加强对所属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控制,特别是制度建设和涉及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等重点岗位的监督,加强领导干部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专项资金、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监督,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落实多层监督机制。注重分析违法违纪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时刻关注资金运行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二要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做好“保健医生”。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在查找问题的同时,注重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促进被审计对象和单位规范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三要正确处理内部各种关系。树立“一审二帮三促进”审计理念,使经济责任审计处于积极促进的地位,减少与被审计对象和单位的矛盾和不必要内耗,增进内审人员亲和力,增强审计效果。

3 主要途径

(1)以机制建设为统领。一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地勘单位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内审部门。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学习贯彻上级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及文件精神;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研究确定对重点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处理意见;分析领导干部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违反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问题;审议研究有关重要报告和决定。二要健全配套制度。制定地勘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审前公示办法、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等制度。

(2)以增强有效性为抓手。地勘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一要坚持“逢离必审”、“先审后离”原则,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任中审计贯穿于财务审计中,加强日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避免干部离任时“算总帐”。二要贯穿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等内容。三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召开被审计单位中层干部会议,听取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述职总结;背靠背召开座谈会,听取干部职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和意见;汇总审计情况后,按权限划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对领导干部进行客观评价。

(3)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目标。一要实行承诺制。经济责任审计以真实性为基础,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必须对向审计部门提供的财务帐簿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书面承诺并承担相关责任。二要开展后续审计。要求按经济责任审计中提出审计意见进行整改,上报整改材料,内审部门做好后续审计,对已整改的问题检查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对未整改未落实的问题继续督促检查。

(4)以成果转化为保障。一要及时向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被审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反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传达学习高层领导指示精神,注重审计效果。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契机,结合廉政风险点排查,认真整改查出的问题,建章立制。二要注重信息报道,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有效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三要完善制度,被审单位按审计意见整改,完善制度,形成体系,汇编成册,供其他单位借鉴,直接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四要作为组织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报送组织部门,存入个人人事档案,作为履职情况、审计评价、年终考核的依据。

(5)以防控风险为战略。针对地勘单位内部所属单位人权、财权、物权相对集中,单位“一把手”审批权限较大,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的特点,一要组织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加强内部控制检查,与“小金库”专项治理、廉政风险防控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抓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经济责任审计夯实基础,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功能,促进制度建设规范化。

4 结語

地勘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推动党风廉政建设、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新时期要不断探索地勘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以责任审计规范化促内控制度科学化,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地勘单位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地质勘查单位内部审计方法体系[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篇5: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承诺书

武汉双胜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我们已按照贵所的要求,已全部、完整的提供审计范围内所需的经济活动资料及相关资料,并承诺如下:

1、公司依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编制的会计报表,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公司对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2、公司已提供所有的财务及会计记录。

3、公司所有交易事项皆已入账,不存在账外事项。

4、公司应收账款等债权完全属实,并按规定提取坏帐准备。

5、公司对拥有的全部资产享有充分的所有权,以资产提供担保的情况已全部披露。

6、公司严格遵守了合同规定的条款,不存在因未履行合同而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

7、公司没有任何重大未预计的资产或负债;没有任何在任期内财务帐务上未反映的收入或成本;没有任何重大未预计或未披露的可能诉讼赔偿、背书、承兑、保证等或有损失;没有发现管理人员或其他员工舞弊的事情。

8:公司承诺对因虚假财务信息导致的损失由本公司全部承担和赔偿。

公司财务负责人(签名):

公司总经理(签名):

篇6:被审计单位承诺书(整理)

审计局:

根据你局关于审计 工程项目 结算的要求,我们已提供审计范围内的全部相关资料,并郑重承诺如下:

一、所提供的工程审计涉及的全部资料(含图纸、合同、补充协议、材料设备的价格清单以及设计变更、隐蔽工程记录、经济技术签证、财务账簿、凭证、报表等)均是真实、完整、有效的;

二、建设单位应一次性提供审计所涉及的全部资料,资料送审后,原则不在补充资料;如确需补充资料应说明原因,建设单位登记签字盖章后,送至审计局,经分管领导批准后交由审计局人员;

三、送审资料必须提供真实、完整的原始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签证等资料,送审资料必须由被审计单位(业主)送审;

四、对本单位难以明确的事项和本单位不能承诺的事项将以报告方式专门予以陈述。

对上述承诺,本单位和有关人员愿意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有关法律责任。

被审计单位(签章):

法人代表(签 字):

年 月 日

篇2: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索引号:

   被审计单位

名称

  法定

代表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31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4条、第35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93条之规定,在审计期间,我单位愿给予积极配合,并提供下列资料和情况:
提供有关项目资料及其主要内容:

1、

2、

3、

4、

承  诺 以上资料为我单位提供的                             工程的全部资料,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如发现有虚假、隐匿、舞弊的.资料,愿承担由此引起的全部法律责任。
领导签字及

日期:

  财务负责人签字及日期:  
备  注   被审计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审计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被审计单位联系方式 电话

手机  
                     

篇3: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内部审计承诺书

××审计组:

我们对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负责,并作如下承诺:

一、我们提供的会计报表是遵循《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由本单位负责编制的。我们保证所提供的会计报表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本单位报告期末的财务状况及的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并对其合法性负责。

二、本单位业已提供全部财务、会计记录和有关资料,保证无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

二、本单位保证所有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损益均已全部纳入本单位账户核算。

三、对审计小组在审计过程中要求提供的有关调查、核实材料,本单位将按规定时间签署完毕,送交审计小组。

承诺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财务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篇4: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xxx审计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我单位向审计组提供了审计所需要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并做出如下承诺:

一、所提供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银行开户账号等会计资料是真实的、完整的。

二、所提供的与审计有关的资料是真实的、完整的。

三、所提供的资料如存在不真实、不完整情况,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篇5:被审计单位承诺书

审计局:

根据你局关于审计 工程项目 结算的要求,我们已提供审计范围内的全部相关资料,并郑重承诺如下:

一、所提供的工程审计涉及的全部资料(含图纸、合同、补充协议、材料设备的价格清单以及设计变更、隐蔽工程记录、经济技术签证、财务账簿、凭证、报表等)均是真实、完整、有效的;

二、建设单位应一次性提供审计所涉及的全部资料,资料送审后,原则不在补充资料;如确需补充资料应说明原因,建设单位登记签字盖章后,送至审计局,经分管领导批准后交由审计局人员;

三、送审资料必须提供真实、完整的原始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签证等资料,送审资料必须由被审计单位(业主)送审;

四、对本单位难以明确的事项和本单位不能承诺的事项将以报告方式专门予以陈述。

篇7: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声明书

(2)财务会计资料已全部提供给注册会计师检查。

(3)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或其他高层领导会议)的会议记录已全部提供给注册会计师查阅。

(4)被审计期间的所有交易事项均已入账。

(5)关联方交易的有关资料已提交注册会计师检查。

(6)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均已向注册会计师提供,重大的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均已在财务报表中作相应的调整或披露。

(7)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提出的所有重大调整事项已作调整。

(8)无违法、违纪、舞弊现象。

(9)无蓄意歪曲或粉饰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或分类的情况。

(10)无重大的不确定事项。

篇8:被审计单位的救济途径

一、审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的特殊环境使得其与被审单位各层面人员的沟通面临着更为突出的潜在冲突, 使得审计人员沟通的难度加大, 目前在审计沟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审计本身具有查错纠弊、监督控制和帮促等职能, 面对审计人员, 被审计单位受本位主义的影响, 担心问题的认定会对相关处罚、责任认定、内部考核带来一定的影响, 会对审计人员存有一种本能的戒备甚至对抗的心理。因此, 被审计单位为了尽可能地少暴露问题, 就会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去应付审计人员。

(二) 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部分审计人员由于专业熟练性不够, 对审计发现问题把握不准, 不敢或不知如何与被审对象进行沟通。

(三) 部分审计人员缺乏有效进行交流的技能, 如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 不善于进行沟通;还有部分审计人员认为自己具备专业熟练性, 不需要进行沟通。

(四) 部分审计人员自身定位不准。上审下心态太强, 态度生硬, 不懂得尊重他人, 不能以理服人, 自造壁垒。

二、有效沟通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保证

沟通协调对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至关重要。审计机关应加强与被审单位的沟通协调,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 让被审计单位了解内部审计是服务于企业的, 帮助企业防弊就错的目的,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免费体检行为, 而不是来找事的, 出现问题整改就行。进而使他们理解、信任和支持审计工作。

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抱有强烈的排斥心理是正常的, 认为内部审计是“鸡蛋里找骨头”, 是来找麻烦的, 不配合、阻挠, 有意制造障碍, 对整改也是消极应付。因此, 审计人员一定要放下姿态, 以平等和尊重对待被审计单位, 最大限度地消除对立, 达到统一, 化阻力为动力, 以便收到更好的审计效果。

如何与被审计单位沟通:1.进驻时, 应抱着尊重与信任的态度与被审计单位双方就审计目标进行沟通, 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建议, 以学习的姿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支持;2.在审计过程中就发现的焦点、重点问题和内控的薄弱环节及时沟通, 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 并探讨改进的方法, 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生潜在的或更大的损失。3.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 应就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沟通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 存在于审计工作的每一个角落, 并显现出巨大作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号第五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 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把握好一下几个方面:

(一) 要以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心态进行沟通

良好的沟通需要平和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素质, 要避免指责性或领导性口吻, 如果高高在上, 语气生硬, 会造成受访者心理上的压力而阻碍沟通, 自然无法取得受访者的尊重和理解, 审计沟通更无从谈起。要学会耐心倾听, 在倾听中有针对性地采用提问、回应、重述、讨论等方式, 确保对问题的全面正确理解。同时在听的过程中, 要勤于思考, 对问题有一定的敏感性, 以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二) 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

沟通中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 对方对某些领域可能不熟悉, 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可能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必要的概念性问题, 在交流意见时应首先解释清楚。

(三) 要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基础, 是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内在要求。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理论、政策和各种业务知识,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并融会贯通, 才不至于说“外行话”。将学到的知识切实运用到实际审计工作中去, 才能不断提高沟通能力。

(四) 要提高思想力

审计人员应当提高思想力, 既要勤于思考, 更要善于思考。只有在学习中深入思考, 在实践中总结思考, 在借鉴经验中比较思考, 才能真正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

四、如何提高审计人员沟通技巧

(一) 目的明确。

明确目的性是做好审计沟通的基本前提。审计人员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要沟通询问, 沟通时要有针对性, 注意快捷准确, 以点带面, 缩短沟通时间, 以便及时投入正常工作。

(二) 旁敲侧击。

审计沟通时考虑提问措辞很重要。同一问题, 提问方法不同, 其效果亦不一样, 要避免指责性或领导性口吻;采用开放性的问题, 引出受访者的谈话;探询性的问题使受访者明白我们做了准备工作, 并且乐于倾听;同时需要注意, 只有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的细节, 先要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有效提问。比如在检查某退休管理站时, 夸其单位隶属关系变更前资金充裕, 现在资金身份紧张, 予以同情, 引导出其领导说有时也自己出租个理发馆、学习班什么的补贴一下, 进而查处其十余年多出私自出租办公用房不入账的情况。

(三) 合适场所。

选择合适的沟通场所, 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使受访者乐意合作是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有人采用监察部门的方法找一个房间单独质询的方式, 使受访者感受压力很大, 一般得不到什么有效的信息, 审计机关又不可以长期滞留受询对象。如果找到一个比较宽松的的环境, 先行聊天在慢慢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也可以达到询问的目的。

(四) 单独交流或座谈。

对于对被审单位有益的问题, 可以采用多人座谈沟通;但是有问题性质情况进行核实, 人多了, 沟通时通常会给受访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阻碍沟通。应注意的是, 沟通时审计方一般由2人参与, 多与少都将达不到效果。

(五) 把握时间。

尊重受访者的时间, 你的沟通很可能已经干扰了受访者的正常工作。因此, 对于审计人员需要预先设定一个时间限制, 尽量不超过一小时;如果预估沟通会超过一小时, 最好分步进行。

(六) 做好铺垫缓解压力。

闲聊适当不适当, 取决于沟通的目的和受访者的性格。最好采取尊重的态度, 进行非正式的谈话, 可以闲聊但不可以涉及个人隐私。闲聊的目的是取得对方的信任, 缓解对方的压力。另外对于与审计无关的涉及单位机密的问题不要追问不放。破坏谈话的气氛和目的。

(七) 学会倾听。

谈话时会倾听也很重要, 要少“说”多“听”, 突出倾听, 创造信任气氛, 取得对方信任, 让其愿意和你说, 如果缺乏信任, 沟通就会很难, 气氛尴尬。往往用心倾听可以抓住对方前后答话的矛盾和漏洞, 在对方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 大多都会说出真相。

(八) 注意语言。

不仅要注意说话的内容, 还要注意语速、语调和身体语言。要表现出真诚和诚恳。要对方感觉你是在站在他的立场替他考虑问题。要有启发性, 这样可以影响被审计者的思维, 还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 沟通畅通。

有必要的话, 可以把电话留给对方, 以保持沟通的通畅, 欢迎随时联系打电话, 提问题, 或者讨论没有谈过的但是应该讨论的问题, 让对方知道有话说随时可以找到你, 得到你的帮助。

沟通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提高沟通的技巧将对审计工作大有帮助, 既可得到所需信息, 又能获得审计对象的尊重, 圆满的完成审计任务。

摘要:沟通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文章通过分析审计沟通存在的问题、审计沟通在提高审计效率方面的重要性, 提出了如何提高审计人员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观点和方法。

上一篇:角色教育及其启示下一篇:谈谈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