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如何教学

2024-05-06

初中语文如何教学(通用9篇)

篇1:初中语文如何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摘要: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师生头疼的教学内容。初中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无法达到我们的预期,这是情有可原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鼓励,细心引导,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多读书,多思考,不断锤炼语言,提升文章质量,并扬长避短,多加实践和练习,开放作文评价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对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对策

写作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师与生间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灵感捕捉,给予学生信心,他们的写作水平会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逐渐提高。

一、切实地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对于写作不敢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并无法从作文的创作中获得相应的乐趣,同时他们对作文也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切实地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作文的题目。如本地有水库和梯田,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目: 我爱家乡水库、梯田间的精彩发现、梯田景色等。这样的作文题目,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容易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能够从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完善作文评价体系。当学生完成作文的写作,教师要认真地阅读和评改学生的作文,具体地分析学生作文的亮点。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作文评价水平。一方面,教师要做到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点和缺点; 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话语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具体分析中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所在,从而让学生对作文产生一种亲切感。

二、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好作文参考书

针对学生普遍抄袭作文参考书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直面这个现象,并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好作文参考书。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直接指出学生所存在的这个问题,同时跟学生分析抄袭参考书的种种隐患。只有在这种循循诱导之下,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用心良苦,同时用心倾听老师的分析,从中自主地认识到纯粹抄袭参考书的弊端。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使用作文参考书。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作文往往以记叙文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收集作文参考书的素材,然后在班级举办“作文参考书素材展”。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合作的氛围中拓展了素材的收集范围; 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掌握利用参考书的方法。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改变直接抄袭参考书的习惯,还能够在“素材展”中获得更多的素材,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广泛阅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第一,拓宽阅读面。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优秀作文选、科普读物等阅读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从中学会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打好基础。

第二,摘抄整理。教师要让学生将课文中或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的精彩片断、好词佳句、名人名言、成语故事及优秀文章等及时摘抄并进行分类整理,也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或感想,并能融会贯通,将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专题阅读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要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相协调,以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由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积累自己喜欢的写作素材,以便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作文水平。其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作文教学要联系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并让学生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表达真实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这样,学生写作文时素材就会很丰富,能够有感而发,写出真情实感。生活中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只要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就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事事留心,时时注意,要明确观察对象,细致深入地观察,还要带着情感去观察,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多动笔把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写下来,这样才能有感而发,文思泉涌,提高作文水平。

四、多一些片段,多写日记,练习随笔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写日记。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而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在随笔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作文教学遇到了一定的困境,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作文教学给予更多的重视,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养成勤于阅读,并培养写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贵在坚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桐山.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5(40).[2] 杜珍阳.谈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0).[3] 黄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4] 王友花.活用教材,提高写作水平[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篇2:初中语文如何教学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

纵观我们几代人的成长过程,语文教学都是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今,施行了新课改,将会是这种枯燥乏味的应试之学变成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一门学科。

怎样做好新课改的要求则是衡量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语文教学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内驱力).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知识的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所以,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得把学生的心思留在课堂上,而一节课的导入为之关键。一个好的导入将体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求知的乐趣创造更符合学生心理,贴近生活的导入能让学生兴趣大发。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导入部分则可以设计为:同学们知道济南吗?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他哪儿的冬天是不是同我们这一样?还是大雪满天,寒冷至极,还是如同我们这冷不见冰,寒不见雪?再给同学们用图片展示北国冬日的那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将同学们带入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仿佛置身其中。不知疲倦的想了解济南的冬天是怎样?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只有学生爱读,爱看,爱写!语文教学才可能顺利的展开!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其次,激发兴趣是关键,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材料,把握语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做到在阅读中认识,阅读中理解,阅读中成长。再次老师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的加深对学生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品味。经过长期的阅读,使同学们在阅读中受到启迪,受到成功的鼓励,性情的陶冶,价值观和自我价值的认识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在阅读中不断加深对字、词、句、成语、俗语的理解。

最后,对初中生作文的训练。要想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作文非常关键。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积累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又离不开阅读,读得多,看的多头脑中便有货,写作便轻而易举,下笔便是文章!其次,要坚持写心情或观察日记,记录身边人和事,把阅读同作文结合起来,把阅读中别人的语言思想想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最后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天天动笔,坚持作文,阅读的时候莫忘摘录其中的优美的语句的积累。作为初中生作文时应当通篇构思,有作文提纲。俗话说“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其中的养气便是文章的通篇构思!不说假话,坚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初中生作文的关键所在!

篇3:如何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生活化

关于阅读教学生活化,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探讨。第一个角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 这一角度又分两个方面去探讨。第一方面, 联系生活解读课文, 使课文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 强化对课文的感受, 而不是认识。用朗读体验作者的生活实现作者的情感与读者 (学生) 的情感和谐共振。第二个方面, 以生活化的活动去观照课文, 使学生能真正地深入到课文的世界体验、掂量、揣摩课文的言语, 感受到言语的质地、味道、色彩, 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生活化活动是手段、策略, 是承担教学内容的载体, 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是目的, 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真正的提高。第二个角度: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学生解读课文不是在空白状态下进行的。教学不能一概先入为主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 应当在学生自己解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 同时渗透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不求引导学生走向所谓的“正确”理解, 而在充分肯定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讨, 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理解, 也应当让学生拥有陈述理由的权利, 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 积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空间, 自由地阅读。第三个角度:打破学生被动接受教材的局面, 以课文为中介, 实现主体与主体的对谈。作者是主体、编者是主体、学生更是主体, 作品的好坏, 教材编写的成败得失, 应当先倾听学生这个主体的声音, 这是阅读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所应有的状态。另外, 我们也要鼓励学生与里面的人物对话, 以展示学生自我的生活态度。

二、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在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并不理想, 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大的提高, 仍然在传统的教学中徘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教师的教学是围绕考试要求进行的, 导致在阅读教学中过于关注知识点, 找出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阅读内容, 让学生死记硬背, 能答对就万事大吉, 与考试无关的阅读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认知。结果是学生阅读过后, 对文章缺乏整体和客观的认知, 课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仅限于记忆, 过后很快就忘记了, 阻碍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阻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比如, 教师会提出一些阅读中的问题, 通过问答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 但是教师的问题是站在自己是思路上, 当学生回答在自己要求范围之外时, 就要求学生机械地按照正确的答案认知。另外, 教师在分析课文时, 教师讲、学生听, 按照教学的步骤去教授, 学生听得枯燥乏味, 没有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去禁锢学生的头脑,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让他们自己去品味, 有自己的感触。

最近的网络、报刊等媒体都在关注“杜甫涂鸦”。在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个配图, 一脸肃穆的诗圣杜甫端正在岩石上, 行销骨立, 帽带飘扬, 是忧国忧民的经典形象。然而在诗圣1300年的诞辰周年, 诗圣变成了变成了送水工、杰克船长、麦当劳大叔等, 足见现在中学生的想象力。一些人对恶搞杜甫表示极大不满, 呼吁对地方保持尊重, 称杜甫精神是民族精神之光, 绝不允许诋毁其形象。不过, 很多人倾向于将此事件视为漫画减压。这就体现了在校学生对教科书人物形象再创造的欲望。教科书中的古人形象多年不变, 很难满足接受流行文化长大的学生的审美需要, 学生想要再创造, 娱乐放松一下, 也是可以理解的。

学生在涂鸦的背后隐含着共同的情绪:郁闷, 一种因想象力无法施展、严厉难以释放的郁闷。想想看, 在应试教育的藩篱中, 中学生们早被机械的授课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功利教育束缚了太久, 自主阅读流于形式, 阅读兴趣被忽略, 阅读感悟方式被剥夺, 精美诗文只落得个被硬性要求“全文背诵”的下场。在此背景下, 杜甫画像可塑性极强的姿态点燃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发泄了对沉重背诵的怨恨。所以, 涂鸦杜甫, 只是郁闷空气下释放出来的“小清新”而已。学生天天生长在应试教育的之苦下, 把杜甫打扮一下, 激发了自身的想象力, 为学习带来阵阵喜感。这也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提醒, 语文教师该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喜欢阅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

多媒体把阅读内容还原成立体、动态的情境, 接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直接感悟, 增强了理解, 也吸引了学生, 提高了阅读的积极性。多媒体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弥补课内阅读的单一性, 拓宽阅读范围, 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 把大量的资料汇集在一起, 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 有着文字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 使学生真正享受“不出教室门, 便知天下事”的便捷。多媒体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的开发需要想象力的辅助, 多媒体能开启学生的灵感, 打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 挖掘了课文的内涵,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升华, 促进了思维的深入探究, 产生想象的空间, 产生创新的灵感。比如, 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 我们可以把短小精炼的语句用多媒体情境扩展开来, 学生更加充分理解诗词的内容。

总而言之,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新课改下的教学改革, 促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转变陈旧的教学思路, 寻找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阅读学习中的突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人性化地让学生走进阅读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促进能力的提高, 从而学会阅读, 喜欢读书,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篇4:如何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54-0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阅读能力,还是在中学阶段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本身就具有塑造品格和陶冶情操的属性和价值。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虽然所用的课时量非常大,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是一个业界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的内涵剖析出发,分析了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的内涵剖析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优化特定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否进行了优化:第一,优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第二,优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第三,优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进行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评价。

二、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陈旧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而且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由此形成了课堂气氛沉闷与“一言堂”的现象。有的教师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生字的注解、生词的解词、如何进行分段、段落的主旨是什么,再进行问题的练习和考试,这些概念化和模式化的陈旧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单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不注意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教学时照搬照抄,死抠课本,使得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别提教学策略的优化了。特别是有的教师只重视阅读技法、写作知识、结构章法等等,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机械解读课文的学生。

(三)缺乏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采取一言堂的缺乏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教师的教学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创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要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优化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主动获取语文知识,不断培养学生们在语文学科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于“导”的配角角色,从而培养以学生为主角的多方面的阅读能力和解决社会各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二)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主动性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阅读能力和水平稍差的学生,兴趣更是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文学阅读教学就应立足在这个层面上,先从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参与文学阅读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倡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要优化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要提倡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适当的生活实际为素材进行以阅读为基础的小练笔。如扩写、续写和仿写等等都是比较好的读写结合形式。这些小练笔对于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和探究都有非常好的影响,可以视之为学生从接受性阅读开始走向创造性阅读。

(四)注重多层面的教学反馈和交流要优化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要注重多层面的教学反馈和交流。教师将学生置于初中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就要引导学生全过程地主动参与教学。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优差生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都要在一段阅读教学后有一个较好的反馈和交流,从而不断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日益优化。

(五)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空间的占有量将大大增加,大幅度增加了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的机会,课堂中出现了师生、生生全方位的互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都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篇5: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摘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效率,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学习可以从课堂板书,多媒体运用,教学语言,教学组织,学生的讨论等入手,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教学教学课堂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是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工作实际,就怎样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板书要有效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少教师取消了课堂板书,我感觉十分不妥。课堂板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进行适时书写的,它将一节课的知识系统简要勾勒出来,给学生一种自然生成的感觉,让知识的形成过程顺理成章,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语文教师的板书犹为重要。从有效的角度考虑,低年级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在板书的时候一再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高年级教师板书要精练,提纲挈领,要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板书更注意细节,如:板书时以尽量不挡住学生观察视线为益。

二、多媒体课件运用要有效

多媒体课件越来越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认识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语文课堂。好的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三、教师教学语言要有效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来实现,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说话应该做到清晰,大中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到切入点,要么不围绕课堂预设,乱说一通。

四、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随意组织、随意发号施令。例如:学生练习以前要组织到位,不应在活动中不断调整指令,干扰学生活动或造成的无秩序性。教师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环节中来。我在教学时,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学语言十分亲切,经常提醒学生的坐姿和书写习惯,做到了教学活动组织有效。

五、学生讨论要有效

随着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教师经常运用到分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讨论有效呢?课前,教师应该给每组一个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相互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巡视、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很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讨论看似很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方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根本就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话,结果讨论白白浪费时间。

总之,只有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篇6:初中语文如何教学

(二)(2010-01-13 15:52:45)转载标签: 教育分层教学初中语文杂谈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诸多共性的背后,还存在更多的差异和个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教育理念。因此,学生个体差异性不容忽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多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价值,又不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讲求成绩。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吸收更多的适合他们的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学智慧——分层教学来实现。

而分层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学生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评价分层等等。下面我以《曹刿论战》一文为例,谈一点分层教学的心得。

一是学生分层。

目前主要依据是学生个性的差异,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一般学习可能性,将学生分为A、B两层(分别为好和须努力)。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目标是求得学生主动的发展。

二是课堂教学分层。

所谓“决战于课堂”,课堂是语文教师的战场,教师要明白每堂课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吸收知识并有所思考和创造。而教学目标并非针对所有学生,而是有分层性的目标。

例如:《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针对B层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一些重要实词;而A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通过一些语句的理解来探讨理解本次战役中少胜多的原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几个问题,如下:本次齐鲁之战中谁是侵犯者?理由是什么?这是给B层的学生设置的,B层学生能较快找到“齐师伐我”这句话,因为“伐”已分析过可解释为“侵犯”,而“我”是指鲁国,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左丘明,即可看出。而在分析“三鼓”、“三可三不可”中,前两个“未可”的原因留给B层的学生回答,而最后一个“未可”后,曹刿为何要“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呢?一些B层的学生和A层的学生马上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即确定齐军是否诈降,是否有埋伏。那么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呢?不然,有小部分的A层学生有了争执,这正是我要引起他们探讨的地方。有学生质疑如果齐军假装这样逃跑的呢,故意给鲁军制造这样的假象,那曹刿凭什么确定齐军是真正慌不择路呢?大家开始真正探讨起来,在学生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我适时抓住“轼”的解释进而将一些课外知识补充进来,原来春秋时代的战车是一种大型的兵器,体积大不说,而且车上配备的人员精细,加上当时武器的限制,双方要在斗争中必须组成严密的阵型才有可能使整个部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同时战车左右车轮沿边为了防止受近距离攻击而按上了类似矛的尖利兵器,如果两辆战车的车辙交乱的话,那么必定是相互伤害惨重了。以上决定了那时的军队作战十分讲求阵势和队型,那么“辄乱”佯装逃跑的情况是不大可能的了。故而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教学目标达成了,而且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获。由于分层教学设置的问题能够考虑不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享受思考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内容、学习手段符合其性格特点,不同的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能在课堂上品尝了交流的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稳步提高。

三是作业分层。

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主要分为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为教师的课堂讲授打下基础。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可以因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而让课堂因自己学生的特点而变得生动活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疑问,从而启发了他们学习思考的动力。所以我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在预习《曹刿论战》时,我根据分层教学目标来安排分层预习作业。B层学生主要是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能正确朗读全文,了解文化常识(口头)。同时我划出了四句重要句子及其中重要实词让学生试着解释,不会的用红笔勾出。在授课之前,我检查了B层学生的预习本,从而归纳出几个共同的错误点和疑问点,那么在课堂上对于错误点重点分析,对于疑问点也做到胸中有数了。而A层学生的预习作业则是B层口头作业之外,再完成一个整体感知和质疑的任务,即概括本次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语句上的也可以上内容中的。结果表明A层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疑问,尤其是针对文中“其”一词多义的现象提出较多的看法;内容上少部分学生就是针对“辄乱、旗靡”提出自己的不解。这说明预习作业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语言中一些规律和疑点,而且会探索语言文字后面所隐藏的文化时代背景。这项作业可以帮助我及时调整原有的教案,甚至有时可以补充我原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如果分层预习作业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前主动进入文本思考的话,那么课后作业则侧重巩固和拓展知识了。在《曹刿论战》一文学习后,结合课堂学习效果,给B层学生的课后作业就是一张小试卷,内容为重要字词解释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A层学生的课后作业除此之外是到课外查找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两个战例来,并试着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小试卷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如果单纯统一作业,那么只能满足B层学生的需要。而这个拓展作业正好能满足A层学生学习能力强的一个特点,同时可以帮助他们从一些相同事物中找出规律的东西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是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比如对B层的学生主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A层的学生以激励竞争为主,调动他们学习竞争意识和学习创造力。从预习作业到课堂学习再到课后作业,我们都以分层标准来进行分层评价,这样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篇7:如何搞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自己如何搞好语文教学的一些粗浅经验。

关键词:师生互动 主人 记忆 自主解读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二、打好坚实的基础

1工作要早下手现在的学生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初一刚开学,我们就应该分发一些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初一学生在文言文方面普遍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重点抓教材内容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总体上我采取了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上,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给学生太多压力,而应该从简单的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升起来。同时,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这也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篇8: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一、将教育目光转向古代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 许多国外教育理念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最近的一次冲击波是“虎妈”“狼爸”的教育理念撩拨着许多人的神经, 褒贬不一, 不知如何取舍。迷茫中, 不妨看一下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 我们老祖宗就指导教育学生要采用启发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所获得的教学效果, 学生往往懂得快, 记得牢, 教师用力少而收获大, 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经过了充分的思考, 有了求知的要求, 孟子称之为“追求自觉而有所得”。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有“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具体定位了教师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些理论虽然间断, 却值得教师们用一生来消化。

二、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学校给教师下达分数指标, 成绩末位淘汰, 弄不好就下岗;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水平, 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时参加考试, 要让教师与学生进行成绩PK, 一决高低, 考不好不仅领导问责, 脸面上也难堪, 甚至定位不合格教师, 教师的精神压力大。而教育学领域的建构主义则认为, 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所给予的, 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他人的帮助, 利用一定的资源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自己建构的。新课标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班级应像家庭一样发挥作用, 同学应像亲兄弟姐妹一样, 当遇到困难或外来压力时, 他们彼此能连为一体, 互相支持。但这种友善关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学校为师生提高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才能发生和实现。

三、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教学中我们普遍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 教师把设计好的问题一个个解决, 学生只要牢固掌握好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就行了, 不必让学生来提问。新课改的理念强调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做法, 有的教师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难以扭转过来, 一直忽视学生的提问参与, 甚至对一些不合实际的提问进行批评, 这就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另外, 学生的自尊心强, 比较敏感教师和同学的评价, 十分在意自己提问时教师和同学的反应, 导致提问谨慎。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许多学生都想弄懂现实生活中究竟有没有美女蛇, 可又担心教师和同学责怪、讥笑, 所以不敢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在长期被动的应试教育下习惯了教师的权威, 养成了依赖教师和书本的思维习惯, 不愿意质疑。面对以上的情况, 要让学生质疑提问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转变角色, 不把自己当成权威, 当学生学习的主宰, 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中规中矩地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帮助者, 师生是平等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 大家有共同语言, 心理上距离拉近, 关系融洽, 这样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兴趣, 愿意拓宽自己的思维领域。二是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多鼓励学生提问, 提自己的想法。即便问题看起来是幼稚可笑的, 我们也不能讽刺和嘲笑学生, 要耐心听, 认真解答。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 允许学生出错, 因为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就是主动思考的力量。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主动提问出现错误而感到遗憾。挖掘其问题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同时制止学生中的冷嘲热讽行为。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更应保护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其合理部分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如在学习《促织》一课时, 对小说中的最后情节———儿子魂化促织。有一同学提出, 为什么这不是宣扬迷信, 而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这时, 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这一情节同《变形记》中的格里高里变成甲虫一样, 是借荒诞的情节表现深刻的主题, 这位同学的回答启发了我, 使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指导思路, 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作品的相似情节来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师生共同讨论中得出了较满意的结论。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只有民主教学, 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点燃创造之火, 激发创新之情, 完善独立人格。

四、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

我们都习惯了让学生按照流程阅读, 如看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表达的感情、找出所用的修辞手法等等, 学生阅读过程僵化, 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而阅读, 这种填鸭式的阅读, 使得学生不能深入文章的灵魂, 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生成, 只是把一篇文章进行肢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教师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教材为载体, 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 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从中获得发现和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 让学生敢于表达, 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例如, 教学《关雎》这首诗时, 让学生讨论诗中为什么要写荇菜?有的说是因为小伙子为自己靠近姑娘找点理由;有的说是为了对姑娘的美丽进行渲染;学生们积极的发言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说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感受。那么教学到此时, 《关雎》这首诗表现出的中心意思教师就不用对学生过多强调了, 因为学生已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诗歌, 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获得了思想的启迪。所以, 鼓励个性化阅读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

篇9:如何改进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效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47-01

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很多学生反映语文课没意思,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这种沉闷,呆滞的课堂如何能够高效得起来。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

如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一、信任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有时把自己看得过“重”,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离了自己不行,必须要手把手的教学生才行。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看得过“轻”,没有老师给安排任务,就会不知所从。这样学生的自制力差,老师倍感辛苦,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针对此种情况,我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自制力,有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这样的学生不少)。这需要我们老师及时肯定和鼓励,肯定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沃沦·本尼斯说:“有一项对学校教师进行的研究说明,只要教师对学生期望甚高,就足以使学生们的智力商数提高25分。”老师的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产生怀疑,从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课堂上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起来,当众给予肯定。课下再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信心,意识到“我能行”。诚如是,假如学生的兴趣都被我们语文老师激发出来了,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何愁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行。

二、 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语文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十分卖力地讲,讲解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中心思想……讲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本身并没有进入角色,把一些本来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肢解了,讲得毫无美感,学生又怎能有兴趣呢?19世纪杰出的启蒙主义者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听你所教的东西。”我信服这句话,学生喜欢听你教的东西,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语文产生兴趣,“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点激活学生的绝招,你要有东西吸引学生。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一位语文老师朗读非常好,学生不仅爱听他朗读,也爱模仿他的朗读,一时间教室里书声琅琅,大家迷上了语文课,可想而知,其语文效率必然是高的。

三、从学生需要传授知识技能

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他们才能真正把它视为己任。”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

举个例子。文言文不少学生不爱学习,认为很难且比较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文章给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兴趣就会增加。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说:“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会大动肝火,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不会说话。”教师乘势利导:“会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具备会推销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会说。同学们,你想让别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议和请求吗?那么请认真研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讲学生对课文就比较重视了。

四、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上一篇:听李晔校长报告感想下一篇:广交会出口展品牌展位安排评审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