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2024-05-16

压题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精选9篇)

篇1:压题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三初级中学 郑向丽

【摘要】激活课堂的技巧还表现在善于从课堂的实际出发,随机应变,临时应对突发性问题,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一位老师在阶梯教室给学生讲课,准备朗读课文时,发现课本放在了学生的桌子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

【关键词】激活课堂;提升素养;随机应变;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0-0026-01

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它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这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老师学会用智慧激活课堂,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笔者就如何激活课堂,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用智慧激活课堂――走进学生心灵

有幸听了某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上的《七颗钻石》一文,真是受益匪浅,他是这样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走进学生心灵的:师:咱们一起来学习《七颗钻石》,这是一节阅读活动课。什么是阅读活动课呢?就是又要阅读又要说话,又要探讨,还要想象的课。我们今天要做很多活动(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活动――:进入录音棚(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仿佛真成了播音员呢)

师:进入录音棚,意味着我们每位同学的身份是什么呢?生(齐答):我们都是播音员。师:对,因此读课文就要读出播音员的水平。

(活动二:畅游智慧泉)

师:同学们,要开动脑筋啦!在智慧泉里尽情地畅游吧!下面讨论四个问题。

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

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活动三:来到创作室

1.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

2.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余老师就是这样用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一步一步巧设问题,留给了学生畅想的天空,最后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情境,品位生活的,达到了以学定教的目的。余老师用讲故事的语言在和学生对话, 巧妙的提问,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轻松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显示了其独特的智慧与魅力。

二、激活课堂的核心――师生平等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师生平等是个重大的挑战,笔者常听到语文课堂中的“平等”还局限于形式,并无挑战性,尤其是师生对话,大多是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走进早已设好的“圈套”,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笔者认为课堂的核心是要求师生平等,民主平等,课堂里才会飞出欢乐的歌。多年来,老师在知识上总是居高临下,一锤定音,老师、学生都习惯了师问生答,教师点评、总结,课堂上精彩的对话很难听到。为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是理念上的转变,宽容、民主,做谈话中的首席,而不是独裁者,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自己多多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人说“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出色的问题的提出比一个出色的答案更重要,一个出色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会给学生们的思考开辟新的方向,会带来更多的出色的答案。教师应平等待对学生的想法,努力发现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这样的课堂才会碰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真正激发课堂的活力。

三、激活课堂的关键――巧用方式

语文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尤其是对话教学,俗话说:会说话让人笑,不会说话叫人跳,这就充分说明了说话要注意方式与艺术。我觉得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激活课堂:

(一)化直为曲。

如教学《愚公移山》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师:那个遗男几岁了?生:七、八岁。师:从哪一个字知道?生:从“龀”字知道。师: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他去吗?生:他没爸爸。(教学论文 )师:你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此对话中“龀”、“遗男”、“孀妻”几个词语教学含义时,采用曲问方式,就诱发思维积极性,学生急于思考,争相回答理解词语的含义。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学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的课堂。每一堂课都要巧用方式调动学生兴趣,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个“动态”过程,情况随时有变化,乃至超出估计,发生意外,这样,原先设计的问题,不能按计划地进行教学,会中途“卡”住,改变方案就在所难免。因此激活课堂的技巧还表现在善于从课堂的实际出发,随机应变,临时应对突发性问题,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一位老师在阶梯教室给学生讲课,准备朗读课文时,发现课本放在了学生的桌子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他在上阶梯教室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他身上。老师站起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容易,生活是这样,读书(学习、工作等)也如此啊”。这一随机应变而又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不仅解除了老师的尴尬,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智慧来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当然,课堂的激活,需要有互感效应,要有机智让课堂形成激烈的氛围走向,培养学生大胆的质疑,充分的表达,并热烈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甚至出现“奇迹”。这样的课堂,学生心智才会得到锻炼,个性才能有所张扬,情趣才能受到陶冶,如果我们用智慧激活课堂,一定能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篇2:压题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艺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72-01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这一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好奇探幽,并将此自觉转化为独立的探索和追求。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讲课要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教学法正处在变革发展中,各类教学方法形式繁多。诸如讲读法、分析法、串讲法、比较法、直观法、畅想法、带读法、读议结合法、八字教学法、一次多文教学法、线索法、评点法等。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的以讲为主、有的以练为中心、有的以导读为重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

一、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

二、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所以,教师既要重视讲课,又要善于组织教学。

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四、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通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力求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力求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而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的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莘莘学子有“如坐春风”之感。

五、教活书的最佳途径―启发式

我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它说明三点:

1、教师讲课有吸引力。学生如同欣赏戏剧一般着迷;

2、教师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沉入知识的迷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知识。语文教师要进入此种境界,非运用启发式不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谁也不会反对,但真正运用起来,差异却很大。启发不是机械的说教,而是在关键地方予以点拨,唤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启发要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留有大量余地让学生思维的“野马”驰骋。启发,既要如同一石投如湖中泛起层层思维的涟漪,又要善于 创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3:压题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融洽师生关系、开展师生互动

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初中学生沾染到不太适合于课堂的习气, 严重的话, 学生的课余表现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的宠爱让其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 人人都以自己为中心, 学生之间的关系难以相处, 学生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紧张, 学生的情绪波动较为频繁, 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减弱, 甚至滋生了厌学的心理。针对这种状况, 教师一定要抓住各种机会改变学生的意识, 让学生知道:受人尊重是建立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的,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始终保持和蔼的态度, 通过温柔的语言, 信任的眼神让学生慢慢接受自己, 亲近自己, 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好朋友, 是和自己在同一战线的。例如, 教师在需要学生帮忙时, 不用命令的口吻, 可以说“请, 请否”等词语, 在接受完学生的帮忙后可以说“谢谢, 辛苦了”等感谢话语, 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有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 还应尊重学生个格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的独特性也要给予理解, 尊重学生的意愿, 保护学生的情绪, 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要求, 让初中学生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点耐心, 不躁;对待学生的错误多点宽容, 不要一味的指责。营造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融洽关系, 促进师生情感的共鸣并为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

1. 借鉴“聊课”模式, 激发学习兴趣

“聊课”做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被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认同和借鉴, 教师应精心设计“聊”的内容, 让学生“聊”得有针对性, “聊”得丰富, 使其更具操作性。当然, 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随机生成聊“题”, 所以教师除了进行相关的预设外, 还应根据课堂当时的具体情况, 以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为基础, 穿插精彩的人物典故和教育故事。有了“聊”题, 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聊”, 这样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 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引导。需要注意的是, “聊”的内容一定要与文章相关, 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引申, 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喜欢和关心的内容, 可以是与文章类似经历的现实生活, 也可以是教师的现身说法, 只要能有助于激活课堂, 教师都不防尝试一下。

2. 展现肢体语言, 营造和蔼氛围

适时展现肢体语言可以有效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肢体语言的魅力展现, 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 赢得学生的认同, 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例如, 教师进入教室的一个动作, 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觉感观立马判断出自己是否喜欢这位教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有的教师在进入教室时面无表情, 只想快点站到讲台上开始教学工作:有的教师却是面带微笑, 温柔的目视学生, 慢慢的走上讲台。同样, 语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提问时, 通过微笑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答案, 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微笑给予肯定和赞许。由此可见,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眼神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从眼神中感受教师的信任、接受教师的表扬和鼓励……适时展现肢体语言, 可以催化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微笑和眼神, 教师还可以利用手势或是弯腰倾听等肢体语言, 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一起使用, 只要能遵循及时、恰当和到位的原则就可以让初中语言课堂充满与众不同的生动色彩。

3. 发挥语言魅力, 开展课堂评价

恰当的课堂评价同样可以有效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但是有相当部分教师都掌握不好这个“度”, 片面的认为评价涉及的范围广泛, 难以操控。其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评价本就不具备固定性和规范性, 评价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例如, 教师先问一句“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结束后, 又来一句“你真棒, 回答正确”、“你的表达很到位”、“你讲得很有道理, 很不错”。诸如此类的简单评语已经无法满足初中学生, 也无法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评价有其相关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做出的评语一定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 结合时代的特色, 让课堂评价真正满足初中生的心理要求。例如, 教师可尝试用“某某同学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你的建议太给力了”等评语,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总之, 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关注到细微之处, 这一点教师要做到, 学生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做到。只有大家都注重到细微之处, 才能将师与生、教与学有效结合, 激活语文课堂, 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精彩, 学生也受益良多, 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使其爱上语文, 爱上学习, 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

摘要:课堂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战地, 所以教师应注重激活课堂, 通过融洽师生关系、开展师生互动;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等方式, 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互动,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飞文.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D].首都师范大学, 2008.

[2]唐修君.新课标体系下初中语文课"参与-发展"教学模式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篇4:如何激活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50-01

在现代的课堂中,我们只对教师的教法进行了重视,而却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忽视,最后导致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一再下滑。所以,对于初中的语文课堂,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能不断得配合老师讲课,让整个课堂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我们以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为例,在对其进行实际的调查和分析中,总结出了以下激活学生学习活力的方法。

一、对学生的所需进行了解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擅长进行讲解,讲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这是因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结果。所以,老师要对学生的特长爱好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达到一个活力的效果。与此同时,老师在了解学生特长的时候还要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的基础进行合适的教学,最后让基础稍差的同学能够进一步掌握书本知识,让基础好的同学更能扩充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如果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他们就会提高学习的速度。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将默读课文变成大声朗读课文,最后变成单独阅读,自己领会,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这样就会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观,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生。对于老师的正确指导,主要体现在: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老师要指导他们如果在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出现时要做出标记,在老师讲解时并要重点听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们正确积累好词好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拥有平等相处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大胆发言。

三、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加强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中,教师不能就仅仅只关注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他们的其他方面还要进行关注,譬如课堂表现和生活习惯等。如果老师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满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仅让学生积极学生,同时还要让他们永远远离课堂纪律。在《论语》中,孔子曾将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乐”,的确如此,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基础,然后再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们自觉的与老师配合,对阅读课充满学习的兴趣。

四、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进行重视

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核心,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实现手与大脑的并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而对于这些的方案实现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例如开展分组学习,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开拓,能够在以后生活中完善自己;开展实践体验学习,实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热爱大自然。

五、老师要拥有平常心

对于老师的平常心,意思就是无论面对怎样的班级怎样的学生,老师都会用平常心进行讲课,并同时还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因此,平常心是一位老师走向成功的基本所在。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在课后进行思考,思考用什么样的教学心态来实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能够积极得配合老师,让整个课堂都充满活力。

六、对教学策略进行提高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充满活力,提高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而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策略呢,这已经成为老师教学中的重点难题了。通过对各大高校课堂的分析,我们对提高教学策略总结出了以下方面:对于老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在课堂上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相互配合效果,而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老师主动教与学生被动学,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老师还要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能力和教学经验,并在课堂上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想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其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实现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得配合老师,还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老师的正确教学方法中对学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兆荣.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于都教学的时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93;

[2] 童久银.基于合作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实证研究[J].成功(教育),2013,23:47;

[3] 杨秀国.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上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3:48;

篇5: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文/李 睿

摘 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激活课堂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文中提出了一点教学体会,以便使语文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创设情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作为母语,人们从出生就开始接触,乍一听,这应该是很好学啊。但其实现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长时间接触造成的学生学习心理疲劳,从而丧失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2)应试教育下的急功近利,使得语文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人们都说语文是厚积薄发,因此,有一部分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在高考前会战略性地放弃。这种放弃本身对语文就是一种伤害。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情况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作出了以下尝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掌握学生各自的学习情况呢?笔者认为,日常的座谈摸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分析,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措施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分析课文内容,设置课堂悬念

高中语文课文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很多都是有比较完整的叙事情节的。有情节就有悬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适当的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

二、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够使课堂教学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激活他们的记忆力。比如,在教授游记散文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心理,并要求学生站在自己立场上去理解,去与作者发生共鸣。在教授记叙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情节,在课堂上组织学习去模拟情境。通过模拟情境,使学生对文章本身有了更深的体会与理解,并最终升华课文意义,探寻作者心理。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使课文内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比如,我们在教授散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并用心体会。然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这样,学生就会沉浸其中,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最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文献:

[1]张鹏翼。让中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J].甘肃教育, (14)。

[2]陈靖慧。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篇6:压题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在这种意义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主要工作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动与作者对话。因此,在每教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根据反馈的学情,对时间的支配应该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学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关键词】 激活 诱因 策略

一、反思教学中“问”的现状 笔者曾在一杂志上看到这样两个案例: 案例一

一个美国科学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并在一所极有名望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语文课。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法灵活多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互动相当活跃,配合非常默契。这应该说是一节不折不扣的好课,可美国同行的评价却令人始料不及:“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特别是学生又没有问题提出,这堂课上它干什么呢?”

案例二

刊登这样一份《风筝》的教学设计,整个设计是由如下几个问题组成的: ⑴自由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说说鲁迅和小兄弟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

问题二:了解了围绕‚风筝‛发生的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此谈谈你对鲁迅和他的小兄弟的看法。

⑵问题解决和探究

问题一:先说鲁迅和他的小兄弟在‚风筝‛这件事情当中的做法(在文中找)。问题二:对鲁迅和小兄弟的看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各小组记录然后投影。

①追问一:生长在同样的家庭中,为什么小兄弟喜欢‚风筝‛,而鲁迅为什么不喜欢,并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

②追问二:你们认为鲁迅的粗暴冷酷受封建思想影响,这和鲁迅成年以后的伟大相比不矛盾吗?这是真实的鲁迅吗?年少时的鲁迅到底是怎样的?

⑶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成年后两兄弟的看法(小弟弟不记仇,鲁迅知错就改)。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⑷师生共同阅读《一件小事》,教师略加讲解。

引用张梦阳对鲁迅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反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我反省的意义,而鲁迅正是通过对自己的反省用笔做武器唤起整个民族的反省意识,这一点在今天同样重要。

这样的课例是经过认真构思,精心选择突破口,几个问题环环相扣,颇有新意。但有一学生问老师:“我们不知道您在课堂上会提哪些问题,您能不能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跟上您的思路?”学生的疑惑给上课的老师当头一棒!

怎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辛辛苦苦设计的课堂提问,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老师的思维中?就是牵着学生围绕老师团团转?就是让学生拿着课本,在一片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里“问路在何方”?

认真检讨一下这一类的课堂教学,这些问题与一张张试卷有何区别呢?与一道道试题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指导学生阅读过程,倒不如说是考试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倒不如说是以考代读。这样的阅读教学从其本质上说还是一种应试教育!主要反映出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是阅读的主体性。阅读教学中主体是学生,教学任务是解决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老师的问题。但我们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并不是学生发现的问题,而是教师自己发现的,是教师自鸣得意的问题。所以这种提问,只是教师读的结果,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对文本的自我陶醉。在这里,不是教师围着学生转,而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课堂的中心和教学的主体,都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主体完全错位!

二是阅读的主动性。教师设计的提问,尽管在设计者看来十分巧妙,但由于往往不是在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的提问,即并非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实际的、自然的心理需要,而是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外在要求。再说,每个人具体的阅读心理流程是不同的,阅读中产生的疑惑也是不同的,教师的体文只是教师阅读心理流程涌现的问题,这样教师只是在将自己的阅读心理流程强加给学生。教师为何有此一问,学生并不明白,又没有思想准备,只好糊里糊涂地寻找答案。有时,甚至一个问题没有想好,老师又莫名其妙地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学生疲于奔命。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哪有主动权可言!

三是阅读的真实性。真正的现实的阅读,有谁站在旁边不停地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真正的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阅读,只有文本的呈现,既没有教师的提问也没有思考题,甚至没有参考资料。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那种“试题式提问”背景下的阅读,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文本,读的是教师的提问;读的不是文本的思路,而是教师的思路;读的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悟,而是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学生不是在欣赏文章,而是在面对教师的莫测高深而自叹不如。虽然也有学生的思考,但这是一种教师提问背景下的思考,只是对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此,这种阅读说到底只是一种远离真实的阅读!久而久之,会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养成思维的惰性。

二、“问”应该把握的准则

朱绍禹先生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领和学生发现而提出的富有一定思维含量、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所以,课堂上的“问”应把握四个准则:

1.主次要分明

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试从教学上加以改进,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在语文课堂上,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的问题层出不穷,一环套一环,一问追一问。有人统计过,一堂课的提问少则几个,多则上百个。笔者以为,关键不在于所提问题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做到主次分明。

一堂成功的课,教师一定清楚地知道这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在执教《风筝》时,把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来领悟文章的多重主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围绕这一重点提炼出两个关键问题:“课文中一对兄弟因为风筝而产生了冲突,那么他们各自对待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齐读三、四小节,体会他们当时各自的心情。”这样构成整堂课的主框架,使得整堂课重点突出,要点分明。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仅设计这两问题,就显得呆板单调,而且学生因为问题太大而无从下手。因此,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又设计六个二级问题。这样的设计使课堂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学生接受起也感到有梯度,有扶手,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虚实要相生

课堂“实”问题的设计决定着教学的基本内容、重点方向,因为它能体现教师宏观把握的功夫,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了解的基础上的。“虚”问题的产生则可以体现出教师引领学生、点拨启发的水平,重要的是它能体现教师备课深入的程度,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和教材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只有虚实结合,课堂才能既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又有随机的点拨,师生才能更好地产生共鸣。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3.高低要错落

有经验的老师在提问时,还会注意高低水平问题的比例,力求使设计的问题兼顾学科各类能力要求,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实使提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起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是一堂课高水平的问题设计越多就越成功呢?当然不是。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课堂问题层级的复合性。

如《风筝》,前3个小问题(叙述的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长?文中涉及到几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有识记性质,接下来3个问题则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悟情感,将低水平的朗读要求与高水平的阅读感悟结合起来。没有朗读不足以产生感悟,没有感悟不足以升华朗读,高低水平的问题交叉安排,交相辉映。后面几个问题水平高低穿插,呈层层递进之势,将人物性格剖析得细致深刻。可见,好的课堂一定是问题水平高低错落有致的课堂,一方面确保一定量的识记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丰富知识;另一方面要用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发展其思维。

4.顺序有先后

无论是“虚实”还是“高低”,众多的问题要以一定的顺序呈现,但这个“序”并不是由低到高直线发展,因为问题的难度与高低水平并不是一致的。所以,教师安排问题的顺序时要作这样考虑:一是问题排列要遵循文本阅读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小说的阅读应紧扣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组织问题,从感悟语言到感悟形象,最后理解主题。二要以实问题为主干,虚问题为枝叶;以高水平问题为旨归,以低水平问题为手段,虚实穿插,高低错落,适当铺垫,环环相扣。

三、激活“问”的诱因的策略

著名文艺理论家乔治·布莱说:阅读的过程“乃是一个主体经由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批评意识》)的过程。可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因此,在阅读中,读者必须主动激活文章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能代表作者与你说话,与你交流,通过它们去发现作者给你留下的问题以及对你的问题的回答。

在这种意义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动与作者对话,尤其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激活文章中全部的话语因子,通过这些因子,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就这些因子向作者提出问题,寻求作者的解答,从而发展与作者独立对话的能力。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去寻找并激活处于死寂状态的文本的话语呢?主要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1.在平常处激活

有些文本往往在看似平常处的语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题旨,“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课文的主旨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个“平常处”询问作者,再到文本中去寻找作者对它的或明或暗的解释,这样,就可以与作者形成一种对话。

在讲习《背影》时,笔者要求学生朗读第一段,在这个关键性语句中寻找关键词。学生却根据教参编制的教辅资料回答,笔者感到很不满意,就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是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向外貌或体态或品德之类呢?要求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可是,学生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于是,我要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还是没有发现,再继续朗读一遍,直到第三遍,有五位学生举手:

生:‚但是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不相见‛是因为‚我‛不想见父亲。父亲认为‚我‛不好,但他却渐渐忘却了‚我‛的不好。

师:‚依照你的意见,也就是他们父子之间有矛盾,但错在儿子。‛ 生:‚不是,两人闹矛盾,肯定都会有错,只是他父亲错在先。‛ 师:‚何以见得?‛

生:‚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说明是父亲先前待作者很好,但后来就不好了,说明父亲先做错了。

师:‚读得很细心,想得很周到。‛

生:‚我来北平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让作者想起了父爱并原谅了父亲。

顺势将《〈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何以成为经典?》和《爱,其实也需要理由》发给学生阅读。接着,讨论第二题„„

师:‚的确,父亲永远是父亲,只要他生养了我们,我们就和他有了不可割舍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了《背影》之后,要明白,无论怎样,我们的父母总是爱我们的,但亲情也会有风风雨雨——甚至有可能是暴风雨,要经得起时间和风雨的考验。所以,不要总是把自己的父亲想象成是一个完人,只有存在缺点的一个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才能最终打动读者的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开展教学。《背影》这篇文章里,哪些是学生已经了解到的,哪些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白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的感悟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据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和国外相比,在中国,父母亲受子女欢迎和尊敬的程度不容乐观,排到第10和第11位,而在发达国家却排在第1到第3位的位置。所以,应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人生体验,这是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此外,针对“学生根据教参编制的教辅资料回答”的事实,及时修正教学内容,连提两个对课文主题理解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做到深入“这一个”文本,集体朗读三遍就是一个“深入”的过程。何况笔者还教了他们读书不但可以从头开始读起,而且还可以从末尾开始读起的思路。不但能读出父爱,而且还读出亲情也会有风风雨雨的磨难,交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人生体验。

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真正的感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教会他们读书及读书的方法,并教会他们“站着”读书,做一个始终站立着生活的大写的人。

2.在质疑中激活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

在阅读《一曲友谊之歌》中讨论“抒情”时,有位学生提出:“我看文章最后一段写得不太好,特别是‘忽然想到一句话’,似乎不太真实。”赞同声随之而来:“我认为抒情要抒真情,要根据当时情景来写,不能用一些假话。文章最后一段读了使人有点恶心。”

“我也认为这个结尾有点虚情假意,不够自然,有‘矫情’成分存在,下面请支持这个意见的同学动动笔,对这段文字进行修改。”老师顺势而说。

学生开始用笔改写:

①我望着师生们的背影渐渐在冷风细雨中消失,不禁感慨万千:人间自有真情在。

②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而我心中充满了温暖,人间自有真情在。③我望着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师生之间的情谊,同学之间真挚的感情深深刻在了我和儿子的心里:我似乎明白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④目送师生们在轻风柔雨中行走,风与雨丝将师生们的真情向四处发散,使得微风冷雨洋溢着甜蜜的温馨,久久不散……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⑤那群可爱的师生们走了,细雨打在我脸上,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啊,入秋了!但我的心里却是暖融融的。我想到了儿子脸上的笑容,肯定的是儿子将会在人间真情中成长。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很多人有感情,有真情实感,但不会用真切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更有甚者,无情而强说有情——“矫情”,虚伪做作,这更不是做人为文之道。我们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一群孩子,老师要正确加以引导,使他们能以“我手写我心”。课文《一曲友谊之歌》的结尾实属蹩脚,引导学生去探究,很有意思,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恰如其分地在记叙、描写基础上加以自然的抒情,也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去批判地学习教材。若一味地迷信书本,只是依据教参,照搬教案,按照常规去上课,就很难做到“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过:“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具有实质意义。”显而易见,一个从小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去思考,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人,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会“误尽苍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非但要教会、教懂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只有学生会问问题,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养成主动探索的态度和精神。

3.在比较中激活

“有比较,才有鉴别”。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文学鉴赏的“比较法”侧重于客观的理性评价。把一些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拿来,从不同的侧面,认真加以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而不是呆板的。

古诗词的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语文教学鉴赏领域知识的贫乏与应有知识的长期缺席,以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面临尴尬:教师因此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本,备课缺少“理”数,而即使肚里有“货”,也无法借助当下的语文知识来承载;学生因此没有学习支撑点,不能深入,学力难以发展,可一旦老师向学生提供新知识时,却由于知识的长期缺席而感到突兀和陌生,由于知识是系统性的,尽管老师尽力地深入浅出和简化,学生还是感到有点“费事”。

记得,第一次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印象非常深刻: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亦步亦趋地教教材,而且是孤立地教,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在冷清、孤独中被动地学习《天净沙·秋思》。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以说一切皆死:“死”的教师用“死”的教材去教“死”的学生,以致产生“死”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的课堂!这《天净沙·秋思》真是教“死”了!又到了教该诗的时候,我苦思冥想:如何上出《天净沙·秋思》的神韵?突然,文中的插图映入我的眼帘,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诵品味全诗,然后仔细观察课文中为它配的插图,看一看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老师非常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此问一出,学生的思考自然就有了具体的对象,方向立即确定,他们的思想、智慧和思考力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的表达是不需要别人教的,他们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清楚要怎么改,明白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设置“图文比对”这一环节,是不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进行诗歌鉴赏,而是在解决画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自然围绕着解决画画的问题转,课堂所调动的是学生的生活意识。在讨论插图怎么改的时候,生活意识已经在自然地支配学生思维,就是想退出去都不能了,因为所改的是明摆在那里的现实问题,学生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改什么,为什么改,该怎么改,鉴赏已经进入自觉状态。而生活意识强的人,几乎用不着别人指点,自己就能判断改动的是否切合实际需要,哪里需要修改,怎么改。他们已经成了诗歌鉴赏的主人。

可见,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找到讲课的突破口。再次,多问一问,多作些比照,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中求得作者为文的意图,从而辨别出孰优孰劣。这样,通过设置参照物,进行比较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又训练了学生细致、辨识的分析能力,从中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

总之,笔者觉得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教师每教一篇课文,在时间的支配上应该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参考书目:

1.《问题与对策——读中国语文教育》 江明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

2.《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于漪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3月第1版 3.《语文学习》 包南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1至12期和2007年第1至12期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号编辑

4.《语文教学通讯》(A、B刊)徐永平主编 语文报社 2007年第1至12期

5.《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用心 爱心 专心号编辑 年7月第1版

篇7:压题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简报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简报

(网络版)

主办:杨蔚工作室2010—12—

1携手生本再对话共促课堂高效行

——北碚区小学中段语文研修活动掠影

12月1日上午,,细雨携着寒意,北碚区实验小学逸夫楼的阶梯教室里却洋溢着融融暖意,来自委属各小学校、各镇(街)教育管理中心、西南大学附属小学、重师大初教院附属小学的语文教师,北碚区小学语文工作室、西师出版社、重庆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中文方向的博士、硕士、大足县的同行共计200余人汇聚一堂,就“小学语文主体式生本对话教学”开展了热烈友好的研修活动。

活动首先由北碚区实验小学的冉高明老师和北碚区小学语文工作室的刘利老师分别执教三年级略读课文《地球清洁工》和四年级批读课文《哥哥的心愿》,课后,两位执教教师聚焦“小学语文主体式生本对话教学”作了及时反思。

接着是同伴经验分享。北碚区中山路小学的赖琴老师和北碚区朝阳小学的赵铭老师分别作了发言。赖琴老师结合本次研究主题,就自己所在学校语 1

文组读书做记号课题以《阅读教学中“二次批注”的深化研究》为题,从“研究背景、各年级目标、具体实施办法以及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介绍;赵铭老师聚焦“教学案一体化”研究,谈了他们的认识,他们的做法。

随后,杨蔚主任组织在场的老师们积极研讨。来自区内外的听课教师都发了言,大家一致认为两节课回归了语文本身,都是借助课文这个例子展开学习,因文而异,教法不同,都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语言现象中学知识,找方法,寻规律,然后表达、运用、实践,将作业练习整合在课内,对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互动研讨中,老师们还提出了语文教学中一些困惑,杨主任作了耐心细致的回答。

最后,朝阳小学的李静校长传达了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参加“小学语文国培计划”的信息及感受,她重点传达了全国小学语文专委会理事长崔峦的讲话:语文教学要“二度开放”,敢于大胆取舍文本,在“一课一得”的基础上做了“一课多得”,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凸现语言训练。

篇8: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一、激发表达欲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他们都希望表现自己,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如在教《瑞雪》一课中形近字“籁”和“簌”时,我让学生指出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回答,很快轻松掌握了这两个字。再如学习成语“目瞪口呆”时,我让学生做这个表情,学生便瞪大双眼,张大嘴巴,积极配合,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这个成语了。我还让学生互做动作,根据动作猜成语,这样教学效果非常好。为了让学生回答得更合理,在关键时刻老师要注意引导、启发他们,使他们会说,说得合理,说得准确。如果学生说得离题太远,老师就要及时拉手中的线,把失控的风筝拉回来。

二、举办有益活动,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我在班级中举办了一些有益的活动。

1.成语大赛。学生们听到要举行成语大赛的消息,都十分兴奋,并开始积极准备。在成语大赛时,每个表演者都把成语的意思表演得惟妙惟肖,使在座的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成语的意思。成语大赛不仅让每一位表演者深入理解了人物特点,而且使其他学生也轻松地掌握了成语,这就摆脱了单纯地让学生去记成语的被动局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阅读、去理解。

2.诗歌朗诵。古代诗、近体诗都有其意境,学生不易理解,而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能促进学生理解人物特点,弄清人物心理感受,深切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带着感情阅读,在轻松中学会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蕴。

3.阅读课。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的训练。我每周都会抽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阅读,可以看小说、诗歌,或是一些优秀散文。把自由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顿觉轻松,很快投入到阅读中去,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然后,抽十分钟让学生讨论一下阅读的感受,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同学们畅所欲言,兴致极高。在交流中,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三、开设口头作文、互动作文课,提高作文课堂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于平时的练习。平时,我非常注重学生口头作文的练习,让学生围绕一个题目,说提纲,说怎么写、写什么,学生都跃跃欲试,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畅所欲言后,我让他们把自己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教室便没有以往唉声叹气乱翻作文参考书的现象了,台下的每一张脸都是那么专注,每一只手,都下笔如有神,二十分钟不到,作文便写好了。

每位老师都会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文,圈圈点点,费时费力。然而,作文本发下来之后,学生也许看都不看一眼,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话又说回来了,千万不要小看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互改作文,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让全班同学互改作文,按照作文批改要求打分,学生们改得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生怕没找完错别字,没找全病句,有的还查字典求证字的正误,有的去问成绩好的同学,有的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改完后,写上批改人的名字,交给别的同学看他改得如何,有无漏改的错别字或病句等,这时学生更认真了,在互改中,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引导学生体验成功,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他们呢?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一旦丧失了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篇9:压题如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设疑 技巧 激发思维 效果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学记》)。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认为:设疑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中外教育史上,设疑不仅有着古老的历史,同时也是现代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问题设置的质量和讲究课堂设疑的技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语文课堂设疑。

一、抓住契机,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這个“死”又是指什么?如此设疑,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这样,层层剥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研究,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在交流中不断地修正。让学生在讨论中去补充,在争论中去完善。从真正意义上去实现学生和作者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而不是与教师的对话,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读本成为阅读的客体,教师成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又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设疑,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

二、巧选角度,变直为曲

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设疑,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注意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新颖有趣,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设疑:“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 鼓励学生不看课文,自己独立思考,想出办法反驳楚王的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教《愚公移山》一文时,针对神话结尾的作用,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愚公到底是无能的,因为两座山结果是被神移走的。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完全会进入高昂的阅读讨论中,老师此时则仅在讨论的进行中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点拨。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去寻疑求真,其思维品质和言语品质等都得到积极的、主动的锻炼和提升,渐渐地步入朱熹的“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己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之境。设问别致,既没有照本宣科,死搬教材中已有的模式,又有所改造,有所创新,使教与学都从文章表面结构进入深层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的兴趣。

三、疑于无疑,平中问奇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这时就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社戏》中“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中的“更其”两字,稍一疏忽,便会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过,因为它既与课后练习无关,也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大。但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更”表示比较,那么这里是与哪段文字比较呢?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不难领会这两字的精髓:它与前文去看戏时的一段景物描写相呼应,真切地表现出小伙伴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并不单单是写出伙伴们驾船技术的高明,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不恰是朱熹之“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的境界吗?

四、多层设疑,化难为易

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设疑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发问角度,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或避开“陡坡”,迂回前进。比如在《口技》一文教学中,在总结时我曾这样问学生:“这篇文章采用什么写法?”学生面面相觑,显然被这个问题难住了。看到这一情况,我迅速改变设疑角度,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二至四节)

2、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

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内容)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三个问题,充分让学生自己选择对自己有启发的、有感触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时间,有的注目书本,有的在书上圈点批注,有的凝神思考,有的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一会儿,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侃侃而谈。有的补充,有的与之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如此充分地让学生各陈己见,对他人的观点、说法可赞成,亦可反对,还可以修正。这样,既让学生系统地学到了知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还让学生在研究中增大了信息量,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当然,课堂设疑的方式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

上一篇: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家教下一篇: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