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

2024-04-22

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精选6篇)

篇1: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

Smile everyday~!O(∩_∩)O~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

俄罗斯初期外交政策:“一边倒”(1991年年底至1993年初)

1.“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谓“一边倒”,是指俄罗斯以全面加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来摆脱国内危机为目的,在国际事务中盲目追随西方,外交交往基本集中在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走向。

2.具体表现:将美国等西方国家列为对外关系的重心;对美国主动让步,消除美国对俄罗斯核武器的担忧,同意销毁洲际弹道导弹;在内政外交方面迎合美国的要求(经济改革措施,牺牲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为代价)

3.“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政治支持、经济援助、国内政治斗争需要

4.“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果: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遭到国内激烈批判:国家利益受损,真正获得的经济援助少;经济改革失利等

俄罗斯新思想

1.俄罗斯新思想的提出:《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文章发表于1999年年底)2.俄罗斯新思想的内涵:

爱国主义:呼吁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成就的自豪感” 和建设强大国家的“心愿”

国家观念:国家权威,拥有强大政权的国家是秩序的

源泉和保障,是改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

集体主义:俄罗斯人的传统更重视“集体活动”,习惯于

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改善自己的状况

强国思想:俄罗斯过去和将来都是伟大的国家 3.俄罗斯新思想的意义

a为新时期的俄罗斯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及外交); b利于思想统一和社会团结;

c为政治经济改革提供社会思想基础;

俄罗斯民主模式的构建:“主权民主”的提出 1.主权民主提出的背景:

俄发展现状:被催生的民主政治严重破坏了政治及社会稳定,进而阻碍了经济改革与发展。“经济发展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社会政治秩序,没有这个秩序,正常的经济活动就很难进行” ——塞缪尔.亨廷顿。“主权民主”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即由乱而治。

2.“主权民主”的提出及其含义 “主权民主”提出:

(1)源于“可控民主”的提出:俄学者特列齐亚科夫对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的政治理念的概括;2005年国情咨文后普京政府提出“主权民主”思想;

(2)应对国内外政治压力:加强社会稳定的政治需要;抵制国际政治势力的攻击;

(3)抵御“颜色革命”的政治需要: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4)探索俄罗斯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内在需要:是俄罗斯思想集中体现; 主权民主:

俄罗斯特色的民主模式。其主要含义是,俄罗斯的民主是依据本国国情和条件,由本国自主确定的民主,即“主权民主”。主权民主是俄罗斯制度的精髓,主权民主是政权、自由与法律的综合体,是一种发展的民主;主权是民主的前提,没有主权就不可能有民主的制度;主权的实质是各国有权独立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及模式。

关于主权:“主权民主”首先强调的是俄罗斯的国家主权性。换言之,俄罗斯的民主政体应当是服从于维护和加强国家主权的根本要求。俄罗斯的主权诉求主要来自于俄罗斯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对此,普京是这样解释的:“世界上有幸宣称自己拥有主权的国家屈指可数,也就是中国、印度、俄罗斯,还有几个国家。主权是当今最宝贵的东西,可以说是社会无可替代的。没有主权,俄罗斯无法生存。

Smile everyday~!O(∩_∩)O~ 它要么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要么就什么都不是”强调主权意味着强调独立自主,俄罗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再象过去那样听命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指教;它也体现了俄罗斯树立大国地位、维护大国尊严并谋求与他国平等的大国战略抉择。

民主则强调了俄罗斯遵从自由、民主这些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关于民主社会,普京的理解是,俄罗斯在民主建设的问题上解决得越好,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就越稳固,这是俄罗斯的最终选择,俄罗斯不会回头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政治改革是朝向民主政治的,但同时,“主权民主”又意味着“俄罗斯必须找到自己的建设民主、自由和公正的社会和国家的道路。

“主权民主”提出的意义

实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需要; 实现“富国强民”战略目标的需要; 应对国内、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 恐怖主义、“颜色革命”、北约东扩 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政治改革:威权政治的建立

1.加强联邦制度改革:重建垂直的国家权力体系

重组总统的行政权,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将89个行政区划分为7大联邦区(中部、西北、南部、伏尔加河沿岸、乌拉尔、西伯利亚、远东),任命7个总统全权代表;取消地方行政长官担任上院即联邦委员会议员的规定,而由其代表担任;赋予总统解除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的职务的权力,以及解散地方议会的权力;成立联邦国务委员会,建立总统与地方行政长官会晤协商机制,利于控制和稳定;建立统一法律空间,地方法律服从中央法律(第一任期);取消地方行政长官普选制,改为总统提名、地方议会批准的方式;取消杜马选举中单席位选取制度,改为由政党名单中选举产生;实施联邦主体合并计划,整合集中,加强管理和控制

2.惩治寡头:加强总统的核心权力

3.打击分裂势力,取得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使车臣重新回到俄罗斯的法律政治空间,建立了亲联邦政府的车臣新政权,进一步实现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

4.政党制度改革:建立亲总统政党,形成议会中的主导政治力量

政党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最终建立以两党或三党为基础的多党制国家,具体改革措施:(1)颁布《俄罗斯政党法》(2001年7月),对政党组建的 原则问题如政党人数、分支机构设置、构成等作出了法律规 定,提高了政党制度化水平;

(2)组建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2001年年底由支持总统的中派政治力量组成的政党),取得议会中主导性席位,扭转了俄独立以来俄共主导议会席位的政治局面,结束了困扰俄政治稳定的“府院之争”;

(3)签署了《俄罗斯政党法》修正案和《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提高政党组建的标准和进入议会的条件;

建立可控市场经济 宏观经济形势严峻:

经济衰退至谷底(1998年金融危机)、通胀形势加剧;外债严重;财政连年赤字;

寡头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两极分化严重;贫困人口剧增;出现人口危机等 可控市场经济是普京政府的治国经济理念的全面概括和总结,也是一系列经济决策的目标所在,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市场经济原则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对经济治理的干预,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

可控市场经济的两个核心要义:继续市场化改革 + 加强政府干预 1.继续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可控市场经济的前提是坚持市场经济的方向和自由经济的改革方针,具体改革措施:(1)继续推进私有化进程,签署《土地私有法案》,计划到2008年完成整个私有化进程;(2)改革税制、减轻税负;

Smile everyday~!O(∩_∩)O~(3)金融制度改革;

(4)其他制度如养老金制度市场化改革; 2.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

可控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干预和调节

目标是俄罗斯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 除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常规性宏观调控手段之外,普京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突出地表现在加强对战略性资源部门的控制和管理。正如普京所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部门将处于国家的经常控制之下。”这是建立“可控的市场经济”的深层含义所在。

具体措施和手段:

(1)加强对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部门的国家控制,扩大国有股权比例,部分地实行再国有化;(2)加强政府对大型自然垄断和战略性公司的行政控制,主要手段是派驻得力干将,加强政府的人事控制;

(3)惩治寡头,确保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4)加强国家对战略性资源收入的控制; 3.建立可控市场经济的意义 利于经济稳定和繁荣发展; 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

利于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 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形势总结 经济快速增长(7%),2007年恢复到转轨前的水平,2008年进入世界前7位; 财政自2001年起连年盈余;

宏观经济形势可控;债务减少;外资增加;国际外汇储备增加; 居民收入增加50%;

普京执政初期的外交形势

俄美关系:蜜月期结束,科索沃战争和《1999年NMD法案》通过后俄美关系处于俄独立后的低点; 俄欧关系:经热政冷;

逐步建立同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的一体化进程(“2+4+12”模式),同时面临非俄罗斯一体化的挑战(“古阿姆”ГУУАМ);俄日关系:处于僵持状态; 俄中关系发展态势良好;

1.普京时期俄外交战略的核心(《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巩固俄罗斯作为一个伟大的强国和多极世界有影响的中心之一的地位;俄罗斯将致力于建立反映当今世界及其利益多样化的多极关系体系;

2.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上述外交战略目标:与西方集团的差距,研究报告《俄罗斯战略:总统的议事日程》中指出:根据目前俄罗斯与西方集团的力量比较,俄罗斯继续奉行“反西方”为核心内容的“全球性大国战略”,只能使俄罗斯在外部孤立和自我孤立中“越陷越深”,促使西方“采取明确的政策,围绕俄罗斯建立起”防疫区“和切断其外部的增长潜力。

3.普京在第一任期内淡化建立多极化世界的目标,强调俄罗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战术):积极改善与西方(美国)的关系,为经济恢复发展、国内政治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为实现外交战略目标打基础;

4.主动恢复和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利用9.11事件改善与美国关系:成为反恐伙伴

在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中给予都方面支持和帮助:为美国提供自己现有的有关基地组织的基础设施、驻扎地和训练基地的信息;帮助为运载人道主义物资提供俄罗斯空域;允许中亚国家为美提供军用机场等。

俄罗斯给予美国的反恐支持:对美国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起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前国务卿鲍威尔

Smile everyday~!O(∩_∩)O~ 5.效果:

积极的方面:美国和欧盟赋予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促进了西方集团的经贸合作发展; 不利方面:

a总体上看,没有实现建立反恐伙伴的主要目的: b北约东扩进程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加速; c在车臣问题西方采取双重标准;

d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e俄美关系渐行渐远。2004年之后(普京第二任期)俄美关系渐行渐远,时而恶化、时而僵化、时而对立、时而缓和。

导致俄美关系恶化的因素: 美国方面:

反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被国际联合反恐所一度替代的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政策迅速浮出水面,具体表现为:北约坚持东扩,挤压俄罗斯地缘战略空间;美国全面部署反导系统,谋求对俄罗斯的战略优势;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在独联体国家策动“颜色革命”;攻击俄国内政治改革;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

俄罗斯方面:

普京第二任期其外交思想发展转变(诱因:2003年尤科斯事件后西方的反应;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的别斯兰事件以及乌克兰的“橙色革命”):随着主权民主的提出以及威权政治的建立,俄外交政策更加独立,在强调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独立性与合理性的同时,对西方制度和主导的现有国际机制的公正性,对西方提出的一体化条件的合理性,以及美国的民主的普世价值提出怀疑;(在入世谈判中态度强硬,2007年暂时中止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等)

积极谋求建立多极化世界秩序,并加强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决策和影响力;谋求在制定新的国家规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削弱西方在制定国际规则方面的垄断地位;(新斯拉夫主义)

普京时期外交总结:从战略性妥协到战略性反制

战略性妥协:第一任期,主动改善与美国关系,采取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但与叶利钦执政初期的一边倒存在重要区别,叶利钦的一边倒是以身相许,目的是融入西方;成为西方大家庭的一员;普京是谋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借船出海”的实用主义或者说现实主义选择,目的是为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战略性反制:第二任期,别斯兰人质事件和橙色革命之后,认清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外交战略转向反制:

对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俄罗斯核心利益地区:独联体地区)实行经济制裁办法;非核心利益地区(国际热点问题)采取与美国不合作甚至是对立的立场,遏制美国单边霸权主义(巴勒斯坦、伊朗、委内瑞拉、古巴);加强军备建设,高调发展战略核武器(战略核潜艇、反导防御系统、战略轰炸机和航母的执勤巡航制度)

斗而不破,不会走向对抗,发展俄中关系是俄罗斯抵御美国战略封堵的重要渠道; 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以颜色或花命名的不流血的政权更迭;

★ 发生时间:2003-2005年

★ 发生国家:格鲁吉亚:玫瑰革命 乌克兰: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

★ “颜色革命”的特征:亲西方的反对派在西方支持下利用大选夺取政权,从而使这些国家走上了与西方渐行渐近、却与俄罗斯渐行渐远的发展道路。

经济原因:这些国家存在经济发展落后、贫困加剧、两级分化的现实问题; 政治原因:腐败严重;内部政治不稳定,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

外部影响:导致“颜色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是来自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势力的政治鼓动和支持,“颜色革命”背后反映出的是俄美对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争夺和较量。

俄罗斯政治形势:梅普组合

Smile everyday~!O(∩_∩)O~ 梅普组合的政治基础:“普京计划”

所谓“普京计划”就是对俄罗斯中期发展前景内的治国理念与战略规划的总结。它源于普京在2007年3月所做的财政咨文和2007年4月的总统国情咨文。在最后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普京全面阐述了未来俄罗斯经济、社会、国防、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有关思想在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的2007年议会竞选纲领中得以完善,最终在总统接班人梅德韦杰夫的总统竞选纲领中确立并形成。梅普组合的发展

(1)俄格军事冲突、世界金融危机对梅普组合的考验:梅普组合经受住了考验、组合稳定;(2)梅普组合的政治格局可能在2012年总统大选后发生变化;(3)政党发展稳定;

(4)对腐败问题的治理、经济发展、福利改善等措施的结果直接影响梅普组合的前途;(5)国外势力的影响; 俄罗斯现代化战略

世界金融危机中俄罗斯受到重创:

俄罗斯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2009年经济下降7.9%,失业率增加,财政赤字,国际储备锐减;

应对危机措施:加强社会政策的实施:提高失业救助金,提高养老金,改善医疗水平; 效果:稳定和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

结构失衡加剧

俄罗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1)梅德韦杰夫提出实现俄罗斯新的现代化

“前进,俄罗斯”!

《2009年总统国情咨文》(2)新的现代化的内容解析

由原料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的发展模式 具体措施:发展创新经济

(1)成立总统直接管理下的“现代化委员会”;

(2)确定优先发展的5大领域:通信技术、生物医药、航天技术、核能和节约能源;(3)打造俄罗斯的“硅谷”——斯柯尔科沃,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进程;(4)与法国、德国建立“现代化伙伴”——在资金和技术上助推经济现代化; 俄罗斯能否克服经济原料化?

(1)经济原料化的成因:资源禀赋,市场因素,政府政策;(2)解决原料经济的障碍:客观性、主观性; 后危机时代俄罗斯外交形势

俄美关系:从对立走向恢复合作

(1)反导系统问题搁浅(2)缩减核武器的谈判

(3)俄美关系缓和的原因及未来发展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加强务实合作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深化能源合作

俄罗斯与老欧洲国家渐行渐近:“现代化伙伴”

篇2: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

道路桥梁检测1603班白玉堂

11月12日晚上,青马第四讲我听了思政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丁继敏的《中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与周边外交》专题讲座,丁教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家周边安全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详尽介绍了我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的特征、我国政府的周边外交,并讲述了应冷静应对周边安全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还分享了关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思考,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听完课之后有许多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总体说来,现在中国周边形势比建国以来任何时候都好,中国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实力。有人说,中国现在GDP 世界第二了,空军日益强大了,航母下水了,航天也能各种载人了。似乎到了“人若犯我,我必犯之”的时候,特别是近来日本、印度、越南等国的行为愈发的恶劣,且具有高“危险性”了,我们是不是该“出击”,打消这种“欺负到头上”的念头呢?不!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中国的强大、中国的实力让他们感到畏惧、感到恐慌、感到在经济、科技竞争上无法胜利的绝望。而且同时,日本、美国等国家绝对不希望和中国有战争,他们不会去尝试这头睡醒了的“雄狮”的威力、而其他小国更不敢和中国有战争,相对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的建国初期来说,我们当今的周边安全形势虽错综复杂,但却比建国以来任何时候都好,现在的中国在国际上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有地位。

我国是当今世界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与周边相当一部分邻国存在着复杂的领土、领海争端,周边还分布着一系列当今世界的人点问题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做到:

一、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主要指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及人民生命、财产不被外来势力威胁和侵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被颠覆;经济发展、民族和睦、社会安定不受威胁; 国家秘密不被窃取;国家工作人员不被策反; 国家机关不被渗透等。

二、加强国民国防意识教育。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而国民的国防意识必须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国防教育的重点在于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而国防教育正是对人的教育,它不仅可以培养公民为国献身的精神,而且有利于开阔人们的思路,通过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公民高度的组织观念、严格的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全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而作为共青团员的我们更应该具有国防意识,因为我们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使命,我们要时刻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三、维护主权,促进世界和平。国家与国家的发展如果想和平进行,首先这两个国家必须互相尊重,不用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争夺不属于自己的资源,而使用霸权主义进行军事威胁,或者扩大军事集团,强化军事同盟,就比如日本与我国的钓鱼岛问题。针对于我国的当前的国家安全形势,我国政府的策略是:沉着应对、加快发展、努力夺取战略主动权,确保我国国家安全;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加快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国防实力。而综合利用各种力量和手段,坚决挫败台独、分裂祖国分裂图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两岸关系基本稳定,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FASHION TREND

面对这些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和挑战,丁老师也给我们解读了他关于国家安全对策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在战略上,我国要加强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策划与指导,古人曾说过,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就是强调要有全局观念。对于中国的国际战略,我们要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制衡美国。我们要积极稳固后背,继续援助巴基斯坦等国,建立以中国关系为核心的欧亚大陆战略。在军事上,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同时也要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自立自强的原则,要始终相信制胜的法宝就是人民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国军队要加快向现代化军事思想的转变,依托高科技,加快我军信息化建设,争取让我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一支军队,一支能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军队。

篇3:俄罗斯地缘政治及战略

一、从沙皇到苏联的地缘政治状况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 周围是广袤的平原, 北面濒临北冰洋, 缺少抵御外敌的屏障。造就了俄罗斯对于外界的不信任感, 自从沙俄时期开始, 它就通过不断的对外扩张来保卫自己的疆界安全。

到18世纪初, 俄罗斯已经通过不断的武装侵略和地域蚕食, 把领土扩展到1400万平方公里, “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系来说, 陆地是足够的, 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系来说, 水域就变的比不可缺少了”。[2]1700-1721年的“北方大战”, 使俄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 并通过不断发展的海上发展, 使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了濒海国家。1713年, 彼得大帝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位于波罗的海岸的彼得堡。

欧洲是沙俄从彼得一世就确定的扩张重点, 其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都在欧洲, 俄国极需要通过同欧洲的往来来增强自己的扩张实力, 改变自己落后的经济状况。俄西部是一片一望无际的中欧平原, 俄极需要通过扩张建立一个“缓冲地带”, 以抵御欧洲列强的侵略。波兰成了俄兼并的重点。维也纳分赃会议上, 俄兼并了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 并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沙俄的统治之下。

与此同时, 沙俄在东、南两个方向上也在极力扩张。黑海是俄国经济贸易的主要运输区域, 巴尔干半岛是地跨亚非欧的交通要塞, 是欧洲东南部的门户, 二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经济价值。俄国的扩张野心是“使君士坦丁堡成为自由城, 把从博斯普鲁斯进入黑海的入海口置于俄国的监督之下”[3], 最终引发了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俄战败, 独占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也随之化成了泡影。在东方, 俄罗斯在我国东北修建港口, 夺取太平洋的入海口, 把势力扩展到远东后, 便把野心伸向了朝鲜, 这与日本利益相违背, 从而爆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 战争失败后, 俄丧失了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一切特权。

十月革命后, 波兰等国纷纷独立, 在此很长的时间里,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任务都是平定国内叛乱, 巩固国内政权。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苏联秘密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东部, 建立了一系列的亲苏政权, 使东欧变成了其“缓冲地带”。在中国, 又以外蒙独立和大连国际化等条件, 出兵东北, 基本上恢复沙俄时期的对外政策。

冷战时期的的苏联基本上是沿袭了沙俄时期的地缘战略, 德国闪击波兰震惊了苏联, “既然无法找到可以确保其安全的天然疆界, 那么将邻国变成其防御缓冲区就成了唯一的选择”[4]。通过华约组织, 苏联建立了在东欧绝对的领导权。此后, 苏联明确表示要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势力, 导致了苏美一次又一次的军备竞赛, 使国民经济迅速下滑, 在与美国争夺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盛极而衰, 最终解体。

二、冷战后的俄罗斯地缘政治

苏联的解体, 使俄罗斯的地缘环境面临着历史性的巨变, 国土面积由2240万平方公里变成了1700万平方公里, 周边环境极其恶化, 西边华沙组织的解散, 使其原有成员迅速的倒向西方, 尤其是乌克兰的独立使俄罗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失去了一大块潜在的富裕的工农业经济和在种族宗教上同俄罗斯极为接近的5200多万人”[5]。此时的俄罗斯, 自身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资源锐减, 经济滑坡, 政治动荡, 昔日的超级大国沦为第三世界的大国而已。

这时产生了三种对俄罗斯地缘政治产生影响的思潮:大西洋主义, 民族主义和新欧亚主义。

大西洋主义:强调“同西方建立伙伴和同盟关系”甚至不惜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做出让步。但是西方国家的援助却是“口惠而实不至”。“俄罗斯总是世界秩序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也是世界秩序潜在的威胁”[6]。大举北约东扩强烈伤害了俄罗斯人民的感情, 大西洋主义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民族主义:主张保存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1992年叶利钦在一次谈话中提出, 东西方都应该是俄罗斯工作的重点。在同西方的关系上, 俄罗斯不寻求对抗, 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西方的关系, 另一方面又认为应“消除对俄国家利益日益增长的威胁”[8]。

新欧亚主义:仍然是从俄国的地理位置出发, 强调东方和西方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建立强大的“欧亚联盟”, 主张在原苏联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共同体”, 主张俄罗斯应以一种“中介”的身份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制衡点, 以在欧亚国家间占领导地位, 全面实现俄罗斯的复兴。这种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俄罗斯的当局者们, 包括俄前总统普京。俄罗斯全方位, 兼顾东西方的战略便是此种思想的结果。

三、俄罗斯地缘政治的走向和对外新战略

通过对地缘政治环境的分析, 伴随着对各种地缘政治思想的相互交锋, 冷战后十几年来, 以现实主义, 大国复兴的强国思想逐渐形成。俄地缘政治的战略目标是“保障边界不受侵犯和领土完整, 防止国家宪法体制受到他国侵害, 巩固俄作为一个大国和正在形成的多极世界中有影响的中心之一的地位”[9]。

俄罗斯的战略重点首先是应对北约东扩。北约东扩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所采取的战略, 主要是吸收前华约组织成员, 逐渐形成对俄罗斯的包围圈, 防止其东山再起。俄罗斯由于国力衰弱, 经济落后, 无法阻止北约东扩, 只能在妥协中采取遏止政策, 最大限度的保卫国家安全。俄以集体安全和双边协定为基础建立独联体安全体系, 并在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的立场和一致的行动, 以此来保卫国家安全。在经济方面, 加快以俄为核心的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使俄有效的掌握独联体的经济命脉。通过这两点的合作, 最终形成独联体国家统一的军事, 经济, 安全空间。正如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所言:“最惹人注目的地缘政治大动作是, 俄罗斯企图恢复他过去在莫斯科控制全部地区之霸权。莫斯科以维持和平的名义, 寻求重新建立某种形式的莫斯科保护体制。”[10]

第二个战略重点是是亚太地区和中国。俄罗斯亚台地区外交的总原则:与该地区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致力于加入亚太地区所有多边体制, 参与该地区发展。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伙伴”试图建立一种长期的, 开诚布公的, 不针对任何人和国家的互利互惠合作伙伴关系。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俄战略协作的一个重要舞台。中俄双方都把上海协作组织视为反对“宗教极端势力, 民族主义, 分离主义”的地区性组织, 同时, 双方又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两国在全球和地区实现自己战略意义的有效地缘政治体制。如果上海合作组织能够与其他地区组织进行有机的协调和合作, 将可能成为从西欧到亚太的欧亚“稳定弧形地带的中心环节”。就在今年, 中俄签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 双方彻底解决的历史上遗留下的边界问题, 为中俄的发展铲平的道路。

在南部, 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也面临着最为现实的威胁。自沙皇以来, 俄罗斯南部向来都是最脆弱和最动荡的地区, 车臣危机势力之强, 加之与前苏联成员国一些“不甚明确”的边界问题, 更使南部显的尤为脆弱。俄在南部的主要任务包括, 以俄罗斯利益为重, 积极调解地区冲突, 防止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阻止土耳其, 阿富汗等国损害俄经济、政治的企图;遏制伊斯兰极端主义在高加索地区的泛滥, 防止该地区的武装冲突和分立主义危及俄罗斯的联邦体制。

俄罗斯的历史表明, 地理对俄罗斯的重要性超过许多其他民族, 但是, 自从独立以来,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一直处在不断恶化和紧张的状态, 这深深的激起了俄罗斯人民内心的不安全感, “地缘政治统一性的丧失引起的伤痛, 要比马列主义思想和苏维埃制度的破产更加使广大公众难以接受”[11]。在试图借西方解决自身安全问题初遇挫折之后, 俄罗斯开始向传统安全回归, “重点防御西部, 整治南部, 稳定东部”。

但是, 俄罗斯地缘政治的发展同时受很多因素的制约, 从经济方面来说, 在恢复经济实力之前, 俄罗斯将不得不采取与其经济相匹配的地缘战略, 以守取攻。其次, 日本, 韩国都是美国的亚太盟国, 他们在发展同俄罗斯关系的同时, 将不得不考虑美国的态度, 况且, 日俄之间还存在着“北方四岛”问题, 这势必会成为两者发展双边关系的障碍。

总的来说, 俄罗斯毕竟有着非常清晰的复兴轮廓, 如何将这一战略与俄罗斯的实际国力协调一致, 这将是对于掌握俄罗斯命运的政治家们的一次重大考验。

摘要:国家的实力与其所具有的地缘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 地理位置, 领土面积, 气候, 资源, 人口等。地缘因素, 作为国家构成中最稳定的因素, 对一国外交具有重大的影响。处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俄罗斯, 其特殊的地缘环境, 使俄罗斯民族有着一种浓厚的地缘情结。尤其是再失去了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地位以后, 这种情结对俄罗斯未来在欧洲和世界的地位都显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俄罗斯,地缘政治,对外战略

参考文献

[1]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152页。[1]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152页。

[2]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内幕》人民出版社1972年80页[2]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内幕》人民出版社1972年80页

[3]王绳祖:《国际关系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87页[3]王绳祖:《国际关系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87页

[4]刘雪莲:《地缘政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182页[4]刘雪莲:《地缘政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182页

[5]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1页[5]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1页

[6]基辛格:《大外交》海口出版社1998年755页[6]基辛格:《大外交》海口出版社1998年755页

[7]方永刚:《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84页[7]方永刚:《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84页

[8]《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俄联邦总统令第1300号1997年12月17日) 。[8]《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俄联邦总统令第1300号1997年12月17日) 。

[9]基辛格:《大外交》海口出版社1998年755页[9]基辛格:《大外交》海口出版社1998年755页

[10]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0]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篇4:中国千年外交与地缘政治

中国千年外交主要是周边地缘外交

中国千年外交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内展开的。东南方向浩瀚的太平洋、西南和西面的青藏高原、中亚荒原和北方的蒙古高原成为了古代中国人不可逾越的障碍。地理环境与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中国千年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周边国家和政权。中国千年外交史基本上是一部周边地缘外交史。

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国是古代东亚文明的中心,近代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战场,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中间地带”,多极世界中的亚太区域中心。中国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历来为各国战略家所重视。

地缘政治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孔子、老子、孙子等人的论著中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地缘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地缘政治战略思想,甚至早在夏商时代的“五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是一种地缘政治体系。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思想家都是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与西方动辄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不同,中国古代集中考察与中国紧密相关的政权的地缘关系,很少关注遥远的“战略要点”。

中国千年外交史上的周边地缘外交主要是塞防外交。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东临大海,少有外患;西部高山峻岭,交通困难;南部崇山险恶,成为天然屏障;只有与北方草原之间的天然屏障作用较弱,因此,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常常成为中原王朝的重大忧患。数千年来,匈奴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三大游牧民族,在欧亚大陆上东征西杀,横冲直撞,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中原王朝与这三大游牧民族建立的草原王朝都发生过对抗。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役,唐军被阿拉伯大军打得大败。匈奴人和蒙古人则多次南下,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也常常染指塞内。蒙古人、契丹人、金人等入主中原后,又受到来自塞外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这使得塞防成为千年中国国防和外交的基本主线。在俄罗斯帝国控制中亚之前,虽然中亚的政治格局几经变迁,阿拉伯王朝,塔赫尔王朝、萨法尔王朝及塞尔柱王朝等先后出现在中亚历史舞台上,中国对中亚地区仍有着强大的影响力。13世纪,中国元朝再次确立了对中亚的政治隶属关系。清朝前期,中亚许多王国向清帝国俯首称臣。进入近代,中亚地区的主导者先是俄罗斯帝国而后是苏联。19世纪60年代末,沙俄开始向中亚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亚各民族已完全丧失了独立地位,直到苏联在1991年解体之前,都一直处于俄罗斯人的统治之下。这一时期,俄罗斯不仅基本切断了中国同中亚历史上的直接联系,而且强占、割占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成为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由此严重恶化。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中国与中亚地区恢复了直接交往,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明显改善。古代历史上除了南宋和明朝中早期外,中国并不注重海洋地缘政治。中国海上邻国中除了某段时期的日本外,没有其他邻国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大的影响。

周边地缘环境总体上逐步复杂化

中国土地的广阔加上它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奠定了三个主要地缘政治目标:维持汉民族腹地的统一;维持对非汉族缓冲地区的控制;防范外国对中国沿海的入侵。与此目标相适应,中国千年地缘外交的目标是维护中国在东亚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中国主导东亚国际秩序的外交体系称为“朝贡体系”、“册封体制”、“华夷秩序”、“天朝礼治体系”或“中国的世界秩序”等。上述提法因各国学者基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上看,都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事实: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独特地区体系源于先秦(西周-东周),固化于两汉,发展于唐宋,集成于明清,衰落于晚清。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总体上逐步复杂化。

清中期以后中国的地缘环境和战略态势,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俄罗斯的东进战略与日本的崛起开始明显恶化。此前,中国周边一直没有世界性头号强国出现,中国同当时世界上其他主要强国从未发生过正面冲撞与战略对抗。这为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拓展外交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地缘环境。鸦片战争以降,塞防、海防同时告急,不仅从北面来的俄罗斯洋枪洋炮的进攻取代了游牧民族传统的金戈铁马的进攻,而且西南有从印度威胁西藏、从缅甸威胁云南的西方头号强国英国,有从越南威胁广西、云南的法国,东北、福建受到日本的直接威胁,而海上的威胁更是源源不断,英、法、美、德、日、俄都有远东舰队游弋于中国东部和南部海洋,中国已成为一个四战之地。1874年12月10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洋洋万言的《筹议海防折》中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史稿·李鸿章传》)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

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相对较差。首先,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14个国家接壤,中国的邻国数量世界第一。相邻国家越多,国家间关系历史悠久,利害关系越错综复杂。其次,中国强邻环伺,北面是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军事大国俄罗斯,东面是经济强国日本,南面是人口大国印度,这3个国家在近代以前对中国根本不构成威胁。再次,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的领土没有实现统一,台湾问题的存在使中国不得不面对一个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历史的关系和现实的利益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在处理地缘政治和周边外交问题上颇费心思。中国所处的区域地缘政治环境与英国和美国崛起时相比,明显处于不利的状况:英国四面环海,进退自如;美国海岸线广阔,远离欧亚列强,周边没有强邻。印度从地缘政治角度说,其战略优势也胜过中国,它与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隔着一个巴基斯坦,面向印度洋,扼守着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波斯湾,周边没有一个邻国会主动攻击它。

nlc202309010920

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地缘政治中的最大问题刚好倒过来了。如果说塞防是古代中国地缘政治中的最大问题,那么,海防则成为当代中国地缘政治中的最大问题。近代中国最大之痛是海权丧失致列强瓜分中国,甲午战争失败使制海权落入日本手中,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野心实现,中国由此走向半殖民地的屈辱境地,两岸至今未统一,成为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伤痛。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周边地缘政治中最大的变数。近年来,中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一直不太平,一个个挑事者向中国叫板,特别是2012年以来事端不断。“一国生事,诸国构煽”,乃系相当准确的表述。在中国地缘政治问题当中,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是南海问题,包括海上岛屿问题,与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领海主权争端问题等。中国成为海洋国家的梦想不可能通过向东延伸来实现。那么,作为唯一通道的南海,就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解决自身地缘政治问题,只需要和周边国家打交道。但自19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欧美大国的因素,英、俄、美等国接踵而来,这是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复杂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在亚洲的驻军,以及和东南亚、东亚一些国家的同盟关系,体现了美国“全球主义”的地缘政治战略,美国极力维持各地区的平衡,从而阻止有可能完全主导某一地区的大国的崛起,防止其挑战美国的单极霸主地位。东盟提出的所谓“大国均势战略”就是基于美国的这种地缘政治战略,中国地缘政治中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有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狐假虎威,企图借助区域外的大国力量制衡中国,故意使中国与某些国家的双边问题国际化。

吸取中国历史上地缘外交的经验与教训

——克服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中缺乏海权观念这一致命弱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大陆性地缘政治观。中国并不是缺乏航海传统的国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海上运输和海军,但却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马汉的海权论虽已流行了100年,不少国人对海洋之于中国的意义却不得要领。古代中国只有郑和具有海洋战略眼光,郑和航海比哥伦布早87年,七次航海,仅首次航海就有舰船208艘,舰队人员达28000人;哥伦布四次航海总共才有30艘大小船只,装备及人员配备远不及郑和的船队。郑和虽然是进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中国第一个航海家,然而他作为宦官的悲惨出身注定了他的成功只能加重主流社会对航海的敌视。1422年,趁郑和远在海外之际,帝国官僚们终于让皇帝放弃了海外扩张的企圖,理由是:外面的世界太大了,让我们感到恐惧。当西欧为了建立海军不惜向威尼斯银行家借贷时,郑和却被召回,兵部将郑和船队数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航海资料销毁,舰船在海港中腐烂掉,同时下令停止建造远洋舰船,严禁海外私人贸易。郑和舰队本来粉碎了来自马六甲海峡等的一系列挑战,明帝国获得了控制这些战略要地的合法性,从而可以控制亚欧国际航路。然而,地缘战略思想,特别是海权意识的缺乏,使中国将近在咫尺的制海权拱手让与他人,否则当时葡萄牙人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远东。这一切加在一起,造成一个可悲的结局,这就是一直延续下来的国防战略中的“大陆军主义”,海军发展长期滞后,中国从未成就海上霸权。郑和若地下有知,是否会死不瞑目?为海防一再呐喊的李鸿章是近代历史上最早具有海权观念、最早看到海防重要性的战略家和外交家,他与左宗棠之间的海防塞防之争,凸显了中国缺乏现代海洋意识。本来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国防资源投放的重点,然而,李鸿章加强海防的呐喊却被扣上“卖国”的帽子。

——中国地缘战略和外交的要义应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国家安全和民众的福祉。中国主导的东亚国际体系总体说在历史上维持了东亚地区的稳定,也维护了自身的利益,朝贡体制在古代对中国和周边国家来说总体上是双赢的。但不可否认,古代中国超过必要、合理的限度,应邻国要求出兵打仗,为邻国利益买单,影响中国自身利益甚至给中国百姓带来灾难的例子并不罕见。在中国近代和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屡有朝鲜、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弱小邻国情势变化使中国卷入与日、法、美、苏等大国间的争斗乃至战争的经历。外交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中国千年外交史上鲜有利己不利人的霸权外交,但利人不利己、花钱不讨好的赔本外交并不少见,这种情况,对中国社会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其是是非非、利弊得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维护和发展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非常必要。

——维护领土利益,特别是维护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土利益是维护中国地缘政治利益的关键。在古代中国,既有不少对失去领土耿耿于怀的事例,如大宋一直图谋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有不少对失去土地并不在乎的事例,如大清对俄罗斯割去大片领土常常并不十分在意。清入主中原,一方面使国土面积较明朝大幅增加,中国成为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空前统一的国家;另一方面,对海外开疆扩土不感兴趣。1753年(乾隆十八年),苏禄苏丹国(今菲律宾)向清廷上《请奉纳版图表文》,请求将本国土地、丁户编入大清版图,使菲律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以便依托中国,得到庇护。但此时的乾隆皇帝正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海岸线以外毫无兴趣,甚至认为华侨都是“汉奸”,死不足惜。在这种思维定势下,他对纯属“外人”的苏禄请求根本不在意,苏禄希望成为“中国固有领土”的请求被婉言谢绝。1776年,在美国独立的同一年,来自广东梅县的华人牵头,曾在世界第三大岛——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西部建立了一个兰芳共和国。这个华人国家刚刚建国,就派人回国,觐见乾隆皇帝,想把西婆罗洲这一大块土地纳入大清版图,或变成藩属国家。但乾隆根本不想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国家。兰芳共和国携手当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长达 107年,直到19世纪末才被荷兰殖民者所灭。试想,如乾隆当时不拒绝,现在的南海是什么格局?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是:中国接二连三失去海参崴、唐努乌梁海、夜莺岛等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地缘战略环境大大恶化了。罗斯福总统在开罗会议上,两次提出将日本强占的琉球群岛交还中国,他对蒋介石说:“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收复了台湾,如果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会有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激荡中国海》,王佩云著,作家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想不到蒋介石两次加以拒绝,罗斯福百思不得其解,由此埋下了钓鱼岛问题的祸根。

nlc202309010920

——东北亚自古以来在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东北亚问题的实质是中国与朝鲜和日本的关系。朝鲜多数时候保持了对中国的宗藩关系,日本则基本上始终不承认中国在东亚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日本的岛国地位塑造了日本人的岛国心态,吃硬不吃软是日本的个性。同日本打交道必须实力特别强大,而且强大的实力必须得到验证,它才会同你“友好”、和平相处。如果将它的实力彻底摧毁,它甚至还会心甘情愿地成为你的盟友。否则,日本会敢于向你挑战,比如对唐朝和明朝,以及对沙皇俄国和二战时期的美国。日本一直企图在亚洲大陆取得立足之地。地理环境决定了日本要想在大陆伸足,必先对朝鲜下手。朝鲜同中国的关系通常被比喻成“唇齿关系”,从地缘环境看,朝鲜是中国的战略壁垒,中国往往成为朝鲜最重要的保护国。古代政治家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保护朝鲜作为中国藩属国的利益不受侵犯,朝鲜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受到欺负时,总是向中国伸出求援之手,中国多次有意无意地被卷进朝日冲突之中。公元663年爆发的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日本完败,接着,664年、671年,唐朝先后派遣强大的海军舰队访日,明为交通使团,实际上可以说是示威,是军事威慑。日本因此谨慎起来,老实了约1000年。扩张野心受挫的日本感受到中国唐朝的强大、文化的先进,它不仅从朝鲜半岛抽身而退,而且以后不断派遣“遣唐使”。此举虽被人一厢情愿地看成是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历史佳话,但从日本长期向亚洲大陆扩张的历史行为看,同时也是它以此刺探唐朝的虚实以便超越中国战胜中国,绝非单纯为友谊而来。万历皇帝在1592年发起了援朝抗日战争,前后历时七年,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用兵数十万,费银近800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地赢得了胜利,使日本元气大丧,300年间无力觊觎中国大陆。为什么要抗日援朝?万历皇帝在平倭诏书中明确说:“朝鲜失,则国门开。”万历皇帝的确具有地缘政治的思想。1840年开始,东北亚的宗藩、朝贡体制被西方列强逐渐打破,一个半世纪以来,列国纷争、大国博弈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常态。二战结束后,东北亚成为两大阵营角力的疆场。有人说:自古以来,日本的扩张方向就是大陆,中国是其地缘政治上的历史性障碍,中国即使主观上丝毫不想威胁日本,中国的存在就是日本的不舒服。而一个强大的中国存在,日本更感到特别别扭。这或许就是日本对中国长期的“历史情结”。日本天然的扩张欲望决定了历史上中日交往敌意胜于友好,冲突多于合作。中日关系的这一历史性质,可以说至今没有改变。日本借助美国恢复国力后,又开始挑衅中国,“一阔脸就变”的历史习性无根本变化。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凸现了某种规律:日本在中日交手中失败一次,东北亚就稳定一段时间,中日随之会友好一个时期。日本在白江口海战、露梁海海战、抗日战争中败于中国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日本战胜了中国,它就会得寸进尺。例如,日本在打赢甲午战争后不久,又全面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因此,维持东北亚的稳定,中国必须在军事力量上保持绝对优势,这是把握和处理东北亚地缘战略不能忽视的关键。

——地缘战略位置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正確的战略方针和外交谋划,可以克服地缘战略位置上先天的不足。俾斯麦时代的德国集中战略和外交资源,避实就虚,扬长避短,纵横捭阖,三战三胜,终于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德国强大起来后,威廉二世却让德国陷入两面作战,最后竟一败涂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地缘政治环境上处于被孤立、被包围的状态,后来中国抓住机遇,排除阻力,不怕干扰,果断实现中日、中韩等建交,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地缘政治基础。这充分说明事在人为,如果没有正确的战略和外交谋划,良好的地缘战略优势就难以发挥作用;而处在不利的地缘战略位置时,仔细分析自己的战略环境,做出正确的战略部署和外交规划,也可以逐步弥补地缘政治环境的不足。不变的是地缘自然环境和国家利益,可变的是周边政治环境和敌友关系。敌人或朋友关系的界定,一切都在不断调整变动之中,而决定这一变化的关键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外交必须围绕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边界和利益边界来展开。国家安全边界是指国家对其分布于主权之外的利益的可控制与保护程度,即寻求国家安全的纵深空间。国家利益边界是指国家在对外交往中获得利益的最大范围和程度。在闭关自守的时代,安全边界与利益边界基本重合。在全球化时代,安全边界向立体拓展,利益边界向境外延伸,“边界”的概念在不断拓展。传统的边界概念与领土、主权联系在一起,基本上可称为“领土边界”,这时,国家追求安全边界的行动主要是寻找、确定、维护国家的天然疆界,如山脉、海洋,甚至是人为的关隘等,古代长城就说明了这一点。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海洋已不是阻碍人类往来的障碍而是人类交流的又一新的通道,“边界”就不仅仅局限在与领土的关系上了。在全球化时代,多维的边界使安全不再只是邻国间的事,一国的安全不可能局限于一国边界之内,因此有了国家领土边界安全和国家安全边界的差异,有了主权范围以内的利益和主权范围以外的利益的区别。中国在21世纪要成长为世界性大国,审视中国的周边环境,构建中国新形势下的安全观,寻求和维护中国的安全边界就成为地缘政治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还必须考虑外交如何适应中国逐渐发展的全球利益的需要。中国现在的全球利益还很不明显,但这种利益正在成长,中国正在成为资源消费大国,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全球利益,随着全球利益的增长,中国必然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全球地缘战略。

21世纪是“亚太世纪”,更确切地说,是亚太地区国家主导国际关系的世纪。东亚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中国处在不断扩展的亚太地区的地理中心,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力量中心。这一地位将使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地缘中心国。从地缘政治的视角看,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体现在中国应当首先在亚洲崛起。中国如果不能在亚洲崛起,则绝对不能在世界崛起。中国地缘政治的重点理应放在自己的亚洲近邻。复兴的内涵是什么?复兴不是要恢复当年中国主导的东亚体系,不等于重建以中国为朝贡对象的朝贡体系——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至少应当是恢复古代中国在周边地缘政治中那样的影响力吧?在上述李鸿章那份著名的海防奏折里,李鸿章说:“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立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今天,我们探讨中国千年外交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回思中国地缘政治变迁的历史,心情依然难以平静。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5:中国石油安全与地缘政治

中国石油安全与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已成为目前各国在矿产资源安全供应问题上推行全球资源战略的.理论基础,外交战略、进口多元化和勘查开发境外石油成为石油地缘政治的三项战略.中国石油地缘政治的应对战略是:主攻周边,维持中东,发展非洲.

作 者:王家枢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 刊 名:资源・产业  PKU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 年,卷(期): 6(1) 分类号:F061.5 F416.22 关键词:石油供应   地缘政治   战略   国家安全   中国  

篇6: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

挑战

7月2-5日,2017国际会议中心协会(AIPC)年会在悉尼ICC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00多位全球各地会议中心负责人应邀出席。AIPC年会是国际会议中心协会每年轮流在不同城市举办的内部封闭峰会,2016年在法国南特举办,本届年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2018年将在英国伦敦举办。今年年会共三天,大会主题突出了创新和实用,丰富议题包括当前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网络安全、不断演变的客户期望,以及场馆之间的竞争等。

新任AIPC主席亚兰多表示,“AIPC年会将充分融合会员场馆的专业资源,同时我们也会分享相关领域行业专家的意见,从更广阔的层面探索我们与政府、社区以及全球经济领域在沟通时遇到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说,‘转型’已经无处不在,这也使我们能够应对不断发生的变化与不断演变的客户需求。”

案例展示:会展中心适应城市发展新需求

在年会上,悉尼规划委员会罗斯主席进行了开幕式主旨演讲,介绍了规划委员会与悉尼市政府及澳洲其它各?政府如何协调和发展,并在规划方面如何将会展中心有效地与城市商业和生活融为一体,使城市整体保持积极的可持续的宜居环境。随后,嘉宾围绕主办城市悉尼和主办场地悉尼ICC国际会议中心为案例进行了广泛的探讨。ICC总设计师布莱斯林及洛克伍德分别引领全体参会者参观了会议中心,现场向全体参会者逐一介绍会展中心的新特点、设计理念及其中的创新功能。大会单项分享环节,IAPCO的托晋主席和波索先生分析了当前国际上各会议中心面临的参会机构和参会人群不断增长的各类需求,而在现有基础上应对这些需求加速会议中心职能的发展和更新。

关注安全与技术议题

会议还就当前各地会议中心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针对性地安排嘉宾作了分享。知名网络安全专家迈克尔?派克介绍说,目前很多会议中心都会受到网络黑客的威胁风险,这些黑客行为不只是针对会议中心自身的信息安全,而且更多威胁到参会机构和参会者的各种信息安全。迈克尔就数据保护、网络安全、新型技术、知识产权和网络通信方面介绍了一些有效方法。数据分析专家迈克尔?休斯则从会议中心的统计和市场调研角度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的趋势介绍,提供了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分享给与会人士。

在会上,部分AIPC会员上台就自己会议中心的个例进行了介绍。英国城市商业公司的克拉克教授现场授课,详细为场下参会者分析案例,并结合其他会议中心的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会议还邀请了大学、专业咨询机构和研究所对有关会议中心的对照分析方法及指标设定方法进行了介绍,便于会议中心及相关会议得到更准确的评估和审计。会议在最后一天展望了会议中心行业的未来,邀请了新加坡国立学院萨利副教授结合全球化的新趋势,分析了人口增长、恐怖活动、新保护主义等新的全球性问题对会议产业的冲击和改变,向与会者建议会议中心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

行业大奖激发创新方案

年会还设置了AIPC创新大奖评比,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和创意交换平台。15个AIPC会员场馆加入角逐,为全场参会代表带来了丰富的创意。最终,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中心专为增加城市内绿化而设立的屋顶大棚获得“城市农业实验室”荣誉,而澳大利亚凯恩斯会议中心则以高度创新的方案完美地回答了“如何经营老场馆”这一问题。

2018年年会将在伦敦举办

上一篇:读余世维《有效沟通》有感下一篇:口是心非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