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政治

2024-04-25

新闻与政治(精选10篇)

篇1:新闻与政治

新闻媒体与现代政治生活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媒体在高科技的推进下得到了飞越性的发展。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新闻媒体最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众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愈加突显出来,它已经成为公众了解政治、参与政治生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渠道。总而言之,新闻媒体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并学会正确利用新闻媒体。关键字:新闻媒体、政治、政治生活 正文:

新闻媒新闻媒体,亦称大众传媒,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对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

一、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变革,媒体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视观众的剧增以及近年来网络这种“新兴媒体”的兴起,人们变得比以往更加依赖媒体,一天中我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都来自于电视和网络,我们从电视和网络上了解时事新闻,观看体育赛事,在网上购买物品等,新闻媒体已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介。

作为传播现实事件及其评论的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不仅可以影响和制造舆论,影响人们关注的问题,进行社会动员,还能通过重新设置议程影响政府的决策,它不仅可以监督政府防止其滥用权力,而且政府反过来可以利用媒体制造新闻,重塑自身形象。

正如历年美国大选,候选者们总是不遗余力的利用一切媒体来为自己的竞选造势拉选票,除了电视辩论之外,网络也成为了候选者的主要阵地。有“互联网总统”之称的奥巴马在2008年大选时就创办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整合网上宣传工作,吸引了大量的“草根”粉丝,他购买搜索引擎广告,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批评竞争对手的立场,他筹集了巨额竞选经费,其中87%是通过网络募捐来的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2012年大选中,奥巴马故伎重演,继续利用新媒体来竞选,8月底,奥巴马出现在社交网站“Reddit”上,参加一档名为“Askme anything”的互动节目。他表示,会在半个小时内,回答网友提出的任何问题。他还发布了一张自己在笔记本电脑前打字的照片,以证明是亲自上阵,而非团队代劳。消息传开后,瞬间吸引了大量网友,高峰时超过3万人同时浏览该页面。虽然在规定时间内,奥巴马仅回答了10个问题,但他从阿富汗战争谈到了最喜欢的篮球运动员,甚至他最爱的自酿啤酒配方。无疑最大限度的利用媒体,是奥巴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媒体同样在我们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媒体是沟通政治的主要渠道,尤其在网络媒体兴起之后,许多新闻网站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网友留言等方式使读者和网站、读者和读者之间能够及时进行沟通和互动,如不久前党的十八大召开,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直播、网络、广播等媒体渠道,在第一时间了解大会召开情况、学习党的十八大传达的精神,很多网友也通过网络、短信互动等形式互相学习探讨。此外,当自己的权利得不到主张时,也有不少人通过上电视节目、网络论坛的方式,将自己的故事公之于众获得大众的普遍关注与同情,从而引起主流媒体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尽管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制度,但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在任何国家都越来越重要,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传递政治信息,聚焦公众注意力,影响舆论

报道新闻和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它以源源不断的报道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变动,扩展了人们的视野。由于不同阶层的人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样,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政府把信息通过媒体传播给全社会,让公民获取当前政治事态的信息,帮助公众理解政治信息,为其政治参与提供信息基础。通过传递政治信息,媒体能够向政治系统输入强大的社会动力,同时可以为政治决策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对特定事件做广泛而深刻的报道以及有倾向性的评论,引起公众对该事件的注意,并动员全社会尽可能多的人就当前话题发表意见,从而形成舆论。

2.监视政治环境

监视环境是新闻媒体的一个传统功能,媒体广泛报道消息、意见和指导性评价,对社会消极现象的报道是监视环境的重要方法,它公开了原本隐蔽的问题,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媒体对政治环境的监视主要是对各级官员为官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监视,政府丑闻一旦被曝光,往往会引起全国的强烈反响,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是当事人轻则陷入困境,重则身败名裂。如轰动一时的***事件、“微笑”局长等。媒体对政治环境的监视代表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实现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

3.统一政治规范

规范是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理解和遵守的普遍规则,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新闻媒体提供大量信息向社会成员灌输主导价值观念,使公众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进而维护社会秩序,它潜移默化的宣传效力有时会胜过政府的强制性力量。一方面,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报道先进组织或个人事迹,从正面肯定规范的普遍意义,给予社会正能量,如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另一方面,通过公开揭露违反规范的行为,惩戒并威慑违反制度的组织或个人,从反面校正人们的行为偏差,尽可能减小社会负能量。

三、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媒体

首先,政府应给新闻媒体以发挥作用的空间,改变一贯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建立并保障信息公开制度,并以此推动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现代社会,一个以公共服务在基本理念的政府,必须对公众充满信任和保持敬畏,尊重包括知情权在内的所有公众权利。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如果缺少新闻媒体的监督,就会使信息公开制度流于形式。

其次,应该警惕“舆论操作”现象,新闻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除了出于急着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外,为赢得收视率而进行的舆论炒作也是其主要动力。因此,政府在减少对新媒体具体业务的直接干涉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宣机构的务实作风。

最后,公众应该学会对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分析。现今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真假虚实难定,只有做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公众才能做到相对理性的参与政治生活。

四、结语

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和人事都不可代替的,但新闻媒体又毕竟是一种“软实力”,它不像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那样具有强制力,可以独立的发挥作用。尽管如此,新闻媒体的“软实力”还是不可小觑的,它是我们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也将是推动今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

【2】 王国华,武国江 《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3】 刘雪飘 《新闻媒体监督理论研究》

【4】 张婷 《论新闻媒体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作用》 【5】 于淼 《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角色的分化与整合》

篇2:新闻与政治

(一)新闻话语与话语分析

话语“是连结我和别人的桥梁,如果它一头系在我这里,那么另一头就系在对话者那里。话语是说话者跟对话者共同的领地。”①对“话语”的研究产生于语言学领域。有关话语权的研究吸收了来自多种学说的思想源泉。葛兰西(GramsciAntonio)的领导权理论、哈贝马斯(Habermas Jürgen)的话语民主理论、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理论,以及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泛符号化理论都为话语权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批判学派的观点认为,“话语”既是陈述,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系统的、有规律可寻的言说方式,“文本”和“语篇”是这种规则或言说方式的外在形式。话语不仅与语言有关,也与传播语境有关,“是一个多元综合的关于意识形态再生产方式的实践概念”。②

20世纪80年代起,梵·迪克提出了将话语研究和媒体研究结合起来,将话语分析用于新闻报道这一特殊的话语题材。话语分析不仅对文本感兴趣,它也对话语的各种语境分析发生兴趣,也即是说,对制作和接受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使用和传播的社会文化因素感兴趣。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有两个主要的视角,我们简单称之为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文本视角是对各个层次上的话语结构进行描述;语境视角则把对这些结构的描述与语境的各种特征如认知过程再现、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③ 新闻话语是构筑在新闻信息的概念基础上,对新闻从形式上和语义上的结构、用法及功能的表述。④

“新闻即是一种再现的话语(representation diseourse)。”⑤与对文学进行话语分析而称为文学话语一样,对新闻进行话语分析,称之为新闻话语。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话语研究教授梵·迪克认为,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是对过去所发生的政治、社会或文化事件的报道。在梵·迪克看来,新闻话语也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因为它必然表达和确认其生成者的社会和政治态度,涉及团体、行业、机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媒体从本质上说就不是一种中立的、懂 常识的或者理性的社会事件的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⑦

换句话说,媒体在报道中并不可能做到纯粹的中立,即使媒体想做到中立,毫无疑问,媒体工作者自身因素以及社会大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媒体的报道,影响 报道的客观性。

本论文的话语分析主要参考梵·迪克新闻话语分析的主体框架。梵·迪克新闻话语基本分析模型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宏观分析:包括新闻的宏观结构分析和新闻图式(超结构)分析;新闻图式(超结构)分析。“新闻图式”或“超结构”是梵·迪克提出的一种用来阐述话语的总体形式特征的宏观句法。

2、微观分析:对新闻局部即微观部分的分析,主要包括命题、命题群组、局部一致性的分析,以及对新闻隐含含义的分析。微观结构是表达最基本事件或状态的基本命题(即仅含一套主、谓结构)。这一层次的分析主要是对文本句子的句形、句义进行描写,对一些文本中的命题以及命题组群2的关系进行描述。

3、新闻话语风格分析和修辞分析。新闻话语的风格,梵·迪克认为,是说话者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话语形式中进行选择的结果,是说话者社会特征和说话场合中社会文化的具体特征的显现形式或标志。关于新闻话语的修辞,梵·迪克认为,“新闻修辞的形式不仅仅是建立在语法层次的音韵学、形态学或句法的基础上„„它完全是通过运用提升新闻特征的各种相关性或显著性的方式来实现强调具体内容的目的。”梵·迪克的修辞分析包含为了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可信度等特征而使用的多种策略,如引语、数据、细节、隐喻、情感吁求、消息来源等,设计话语分析的所有层次。

(二)政治广告界定与分类

政治广告主要指在民主国家政党的一种宣传手段。美国政治广告大师凯琳达(Kaid,L.L.),曾替政治广告下了定义“政治广告可被视为一种传播之过程,通常是由一个候选人或政党购买下各种机会,透过大众媒介把想要影响选民认知、态度,以及行为之政治讯息传递出去。”如此说来,大众传播媒介就成了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必要沟通桥梁。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彭芸在《政治广告与选举》一书提到:美国学者丹登&伍 R(Denton & Woodward),认为广告有七大功能——建立名字的认识、使选民对候 选人产生兴趣、认别主要政见并建构公众辩论的问题、展现候选人的才华、提供 支持候选人的动力、刺激民众参与以及提供娱乐。根据许多美国学者的看法,⑧一般来说,政治广告在美国就是等于竞选广告,但在台湾所处政治环境来看,政治广告所涵盖的不仅只有竞选广告。根据郑自隆(1995)的整理,在台湾含有政治 讯息的政治广告或政治传播至少有四种形式:

第一种政令倡导:其广告主为政府单位,主要讯息包括政令倡导、意识形态 的灌输和间接暗示投票支持等。

第二种意识型态宣扬:广告主可能是政府、政党、其它政治性团体或个人,讯息内容重宣扬特定意识型态,亦可能涉及个人崇拜的讯息和间接暗示投票。

第三种形象广告:政府、政党、其它政治性团体或政治人物都要进行形象塑,所以和前二项广告类型一样并无特定的广告期间,只要有需要时,该类型的广告便可能出现。

第四种竞选广告:在选举期间,参加选战的政党和候选人,甚至支持者都有

可能成为广告主,其目的当促使当选的可能。

(三)联系与区别

篇3:新闻学与政治关系之初探

就政治本身来说, 它是指以政权为核心的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 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政治观念以及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环境中产生的政治行为。1如果认为政治对于新闻学的影响力是外在的“施压”, 显得有些片面。邓正来先生提出按照“外部性”思维和“内部性”思维来理解政治和新闻学的关系给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他批判了将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相对缺失的主因归结为外部性因素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 提出真正的原因是研究者内部主动与外部性因素的“契合”。2

探索新闻学与政治的关系, 站在历史的角度不难发现, 中国最初的报纸邸报的产生就是政治宣传的产物。邸报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起居、官员的升黜还有中央的诏令等, 本身就是中央为了准确地将消息传递到地方的产物, 里面报道的内容也都是和政治相关的, 百姓没有权利去看到。从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和政治来看, 二者的关系也十分紧密。

一、中国的政治现实催生了新闻学研究

(一) 近代史上三次办报高潮都处于政治活跃期和言论开放期

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开始, 中国产生了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批报刊和报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运动时期成为近代办报历史上的三次高潮, 出现了王韬、梁启超、邵飘萍等一系列优秀的报人。

第一次办报高潮出现在戊戌变法时期,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对自我的一次改良, 虽然它逃离不了封建统治的桎梏, 但它提供了一个言论上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这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创办《时务报》《国闻报》, 提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大力介绍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千年的封建统治, 政治上达到了高度开放的状态, 孙中山创办的《民报》积极与保皇派论战, 宣传自己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主张, 将报纸视为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工具;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等报刊一开始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倾向, 但是随着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开始影响中国的文人, 李大钊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使报刊有了政治化的倾向。

政治上和言论上的活跃和开放虽然不能说是让近代新闻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但却为近代新闻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二) 新闻舆论工作让新闻学和政治密不可分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舆论监督工作是当前新闻工作的重点, 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在政治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 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创新方法手段, 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

要做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 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坚持的就是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就决定了在新闻学的实践上, 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为指导。一方面, 政治环境和政治需求需要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工作, 弘扬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 良好的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能够促进党和政府的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所以, 新闻学和政治相互需要, 相互促进。

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广义上的新闻学主要是包括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作为研究对象, 这三者本身有很浓重的政治与时代的色彩。例如, 研究“大跃进”时期的新闻学时, 当时中央的极“左”路线让新闻报道失去了对事实基本的阐述, 产生了亩产万斤的夸张报道。

研究《大公报》的“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活动时, 其办报理念已经接近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认为报纸应该是为公众服务的。但是不党不代表没有政治立场, 在抗战期间, 张季鸾认为, “抗战期间, 一切私人事业, 精神都应为国家所有”。此时, 服从国家政治利益需要的意识已经盖过言论自由的要求。中西方虽然意识形态不同, 但都要受到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牵制, 《纽约时报》等报纸代表的是西方资本主义集团的利益, 遇到关乎立场的问题的时候, 是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说话的。

另外, 新闻活动本身也是带有政治立场和政治色彩的, 在政府新闻发布和政治传播中, 担当主要角色的是政府部门, 需要在有明确政治立场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进行合理的政治引导。政治新闻传播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 也不可能回避自己的政治立场。当我们在谈论新闻学与政治的关系时, 新闻学客体就已经包含浓厚的政治成分了。

三、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都有相同的政治立场

新闻本身具有阶级性, 有一个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本身具有阶级立场。这就决定了新闻工作者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 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在中国, 这个阶级就是工人阶级。新闻事业充当的是党、政府和人民三位一体的耳目喉舌, 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党性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有诸多变化, 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没有改变, 国家的根本制度没有改变, 新闻媒体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2新闻工作中依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这也是人民性的体现。所以在新闻实践当中, 新闻工作者不可避免地拥有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同时拥有人民性, 实现两者的统一。

在新闻学研究当中, 新闻研究者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学习阅历, 形成了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以“物质决定意识”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新闻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完全达到陈寅恪先生在做学问时提出的“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 再研究学术, 也不要学政治”是不可能的。因为新闻学本身就是和政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如果新闻研究者没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细胞, 很难从纯学术的角度去分析新闻事件。只有对政治有见解, 洞悉政治环境, 能够充分了解政治和新闻关系的研究者才能更好地分析研究对象。

四、新闻与政治相互互动, 推动社会发展和学科进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新闻和政治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的召开到现在, 新闻与政治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政治生活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解决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而新闻学在这一时期的很多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3民主政治建设提上日程, 越来越多的民众渴望参与民主。新闻与政治开始衍生出一条新的规律。仔细分析新闻与政治在当前的关系, 可以归纳为4: (1) 二者的本质和目标是一致的, 新闻和政治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其目标都是为人民服务, 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2) 二者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别, 有自己的“私利”。新闻由具体的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进行运营, 主要表现为“媒体利益”, 会存在违规违纪现象;政治由集团组成, 主要表现为集团利益, 会谋私腐败。 (3) 当新闻违规时, 政治就以人民的名义来监管它, 发挥国家管理的作用;而当政治腐败时, 新闻就以人民的名义来监督它,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可以看出, 新闻与政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通过多样的政治参与, 如新闻发布会、新闻听证会、民众舆论监督等形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合力。媒体是人民和政府交流的重要桥梁, 一方面要把党和政府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民众, 另一方面又要忠实地反映民众的舆情和心声。这样一个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组合, 使得新闻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遵循规律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五、新闻与政治的互动:推动社会发展和学科进步的有效途径

“自由之精神, 独立之思想”是每一个做学问的人毕生牢记的格言。中国从近代历史上被西方列强用鸦片战争打开国门, 百年来的新闻事业一直都在艰难曲折中得到发展。新闻学自产生之时不仅是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工具, 也是表达新思想新主张的重要园地, 这就决定了新闻学与政治不可分割的关系。

新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 在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上都与政治相关联, 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的影响。从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的角度来说, 完全的无立场是不存在的, 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更要充分了解当前的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新闻业和新闻学的研究环境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随着政治的成熟和经济的进步, 新闻已经从最初的宣传工具变成促进民主政治交流的重要途径, 网络社会的发展更是为今后新闻与政治的有效互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荆学民.政治传播与政府新闻学[J].现代传播, 2012 (1) .

[2]廖璐.从五四时期新闻学的启蒙看新闻与政治的关系[J].台声, 2005 (4) .

[3]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政治与新闻控制

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使得新闻获得了空前强大的影响力。王权害怕争议,进一步加强了对新闻的管制。早期的新闻书或是官方出版物,或领取津贴,或由王室或讨好王室的出版商发行,为的是贯彻当权者的意志。此后几百年,随着议会权利、人权和出版自由的政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出版商的数量大增,对出版商的监控也日益松动甚至瓦解,几经反复,总体来说还是慢慢向自由发展。

18世纪的新闻政治发生了变化,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成为推翻暴君的导火索,以至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说:“四份有敌意的报纸比十万颗子弹还要可怕。”

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尊重事实、客观报道的呼声和需求愈来愈强,新闻传播越来越被看做由事实构成的一种独立存在,政治上逐渐独立的记者对一直以来操纵新闻的政治家构成了威胁,但当权者的控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新闻操纵的记忆很快专业化,一门新的艺术和职业出现:公共关系。新闻传播业在很多国家不再归政府官员或其他组织所有,但总统、首相和公司都开始委托“公关”专家负责对新闻业施加影响,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

言论自由的观念源自希腊古典时代,到20世纪已传播到世界大部分地区。但系统、有效的言论控制也出现在20世纪。1990年代的阿富汗,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塔利班政权统治下的所有报纸被关闭,只有塔利班自己的电台还在播出。即使西方国家也并非总能细心呵护言论自由,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生麦卡锡主义,迫害传媒界人士左派人士成为潮流。更大的威胁来自于媒体所有权的集中,21世纪初的澳大利亚,70%的报纸都由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发行;在意大利,贝卢斯科尼既是政治人物,同时又几乎垄断了全国民营电视,并以总理身份影响公营电视,他的兄弟拥有意大利最大的报纸,他本人拥有多份杂志和全国最大出版社。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下,传媒批评政界的消息还能自由、轻松地流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目前来看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秩序,也没有带来民主的狂欢。新技术带来了自由发声的机会,也同时带来了新的思想控制的手段。网络防火墙依旧,政治上的“指导意见”依旧有很强的约束力。表面上人们的自主选择性增强了,实际上人们接受的信息依然是经过过滤,只不过做起来显得更加无声无息。

新闻因其特殊的价值和影响力为各种利益方所青睐,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利益集团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同时也越来越是国家之间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基本途径和手段。

篇5:新闻与政治

随着媒介作用的不断拓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新闻宣传越来越受到部队官兵的广泛关注,首长机关也越来越重视运用新闻宣传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例如,第二炮兵某旅技术营驻守深山,官兵长年与深山相伴、寂寞为伍,生活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但他们始终保持昂扬的战斗精神,高标准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年年是全旅的标杆连队,去年更是被中央军委评为“全军优秀基层党组织”。是什么力量在激励官兵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是新闻工作!为什么抓好新闻工作就能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因为抓好了新闻宣传,就能更有效掌握官兵的心思,就扭住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根重要杠杆,更加坚定了基层官兵扎根深山、甘于吃苦、矢志奉献的信念。

运用新闻报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使之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一、新闻宣传是上级决策指示在基层部队贯彻落实情况的重要体现

新闻宣传既是对部队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客观反映,更是对上级决策指示在基层部队落实的具体体现。这是政工干部必须占领 的一个“主阵地”。通过它能够对最早感知、最快反映部队政治工作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关注新闻热点、焦点等话题,也可以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咨询、提供力量、提供帮助。通过新闻宣传,能够塑造部队良好的形象,促进部队官兵之间积极交流、沟通和互动,鼓舞、激励和调动官兵的积极性,树立集体荣誉感,战时更能发挥直接的作战功能,有效提高了思想工作成效。由此可见,现代传媒对部队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新闻宣传越来越成为影响官兵生活和思想的重要因素,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已起到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二、时代越是发展,越需要用新闻典型引领官兵、引领部队。典型是时代的产物,更是部队官兵渴求的“精神之花”,对军队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我党我军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掌握了一套运用时代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引导官兵的优良传统。树起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批。年初,我旅利用一篇名为《芙蓉出水》的新闻报道推出了世博安检女兵高洁、一篇名为《燕子南飞》的新闻报道推出了60周年国庆阅兵女兵钟燕楠等一批官兵可学、能学的典型,紧贴官兵的生活实际,紧贴部队建设的迫切需求,时代气息浓厚,舆论导向明确,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受到了广大官兵的积极追捧,成为部队建设的一面面旗帜和标杆,在部队中掀起了一股“比、学、赶、帮、超”的热潮。面对崭新的媒介环境,典型对官兵和部队的引领作用更为突出,我们应该在继承中创新,不断着眼部队建设需求,培育、宣传和运用典型,既宣传单位典型,也宣传个人典型;既宣传领导干部典型,也宣传基层官兵典型;既宣传战备值勤训练的典型,也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的典型,不断树立起新的标杆,引领部队科学发展,鼓励官兵建功军营。

为什么新闻工作对基层政治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政治工作报道特别是政治教育报道,如果没有多少事实作根基,只得“米不够,来添水”,不是大道理罗列,就是体会、感受满篇,空洞无味,可读性自然差,无法吸引官兵读者,更起不到教育引导的目的。刊载在《解放军报》1995年8月22日江永红的一篇题为《从收发室看“四个教育”》的文章,就将政治教育报道做实了。文章从汇款单及数额的逐月减少,包裹里的内容由营养品变成印刷品,以及由此带来的部队吃穿风气的好转等等。这样的新闻报道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就发生在官兵身边,读来亲切,可信,可读性强,教化功能、指导性也自在不

言中了。二是使用连续报道这个“重型炸弹”。连续报道,是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不断地进行的报道,能使读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活动,从头到尾有全面地完整地了解,更好地体会到里面的主题思想。三是培育名牌专栏、专版,吸引基层官兵参与。通过在旅刊、旅政工网甚至军兵种报纸上开辟特色专栏、专版,鼓励官兵读者就身边事或焦点问题投稿,加之用“我说”的形式,使一些用一般的通讯、消息不宜反映的事实得以反映出来,增强了可读性、真实性,又“摸清”了官兵的思想脉搏。就像在为它的产品作广告,一旦打响,“品牌效应”自然形成。例如“绿色年华”、“东风”、“生活空间”和“文化导刊”都是《火箭兵报》的名牌栏目,为《火》报赢得了一批忠实的官兵读者。

要进一步增强政治工作报道的思想指导性和针对性,就必须研究如何进一步强调政治工作报道的“有用性”。

首先,政治报道思想观点要有“牵引”作用。这里所说的观点和理念,也就是看它的思想性,看它所表达的观点和理念新不新、深不深、准不准,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对部队工作和建设的牵引作用、向导作用。其次,新闻报道的思路要有“提示”作用。新闻报道对部队工作的指导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部队

篇6:政治时事新闻

2012年2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最高,要求不少于50%。

2012年2月6日,国防科工局发布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100%覆盖全月球表面的全月图影像图,共746幅,数据量约800GB,还原月球表面真实地形地貌。

2012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2012年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议程,听取贾庆林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贾庆林称,委员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民主监督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和信访工作,了解和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要开辟渠道使委员通过互联网发挥作用;将就两岸文化交流情况等开展专题调研,增进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大、小范围会谈并共同会见中外记者。两国总理一致认为,中德建交40年来,双边关系取得巨大进展,达到很高水平,造福了两国人民,对世界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双方表示,要保持高层交往,共同办好“中国文化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全面落实第一次中德政府磋商达成的协议和共识,下半年举行第二次政府磋商。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月9日在北京会见加拿大总理哈珀。会见后,李克强与哈珀共同出席第五届中国—加拿大经贸合作论坛并致辞。中国—加拿大经贸合作论坛由中国贸促会和加中贸易理事会于2005年共同创立,旨在促进两国经贸关系,迄今已举办四届。

篇7:政治生日新闻稿

—记卡房水库管理处支部“政治生日”活动

为深入推进“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工程,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月2日下午,卡房水库管理处支部在党员活动室开展了“党员政治生日”主题活动,为本月过生日的6位党员举行了集体“庆生”活动。

活动中,该支部建立了党员“政治生日”档案,并向1月份生日的6位党员发放了纪念笔记本。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向党员提供“政治生日套餐”,使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归属感。

最后,党支部书记雍建闽讲话,他指出: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重要意义;二是党员“政治生日”既是支部对党员的关怀和爱护,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三是全体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认清使命责任,不忘党员身份,力争在水库运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篇8:新闻与政治

近年来,随着文化消费需要的多元化的变化,新闻媒体的传播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而整个广播电视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很多广播电视台对新闻立台的理念有所模糊和偏离,因此, 就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普遍性的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闻节目公益性弱化。收视率的竞争导致一些新闻节目等被边缘化。二是泛娱乐化倾向蔓延。某些新闻节目存在过度娱 乐化,新闻评论混淆视听,偏离主流价值导向,不能展现出该有的人文关怀。三是新闻节目的创新面不足,不能从正面宣传进行有效的引导。造成一些新闻节目浮浅、时效慢。缺乏贴近性和亲和力,不能从多方面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新闻立台”是一条毋庸置疑,经过历史检验的办台理念,广播电视媒体要牢牢把握“新闻立台”的路线不动摇,扎实办好新闻节目,服务大局,服务群众。

胡锦涛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 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国误民。”舆论导向,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基本属性之一。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每一个广播电视媒体都会拥有自己的新闻选择标准,我们的新闻媒体就是宣传党和国家舆论导向的喉舌,就是要替党和人民说话、发言。因此,坚持舆论导向是新闻宣传的根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现在社会是一个充满生机,丰富多彩的社会。也是各种利益交织,问题多发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听从中央统一领导,耐心解答社会各种疑惑和中央政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宣传功能定位上,必须做到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呼声。决不允许出现违背党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报道,决不能给错误思想观念和有害信息提供传播空间。

政治导向不仅体现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导、记者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是非判断等主观世界中,而且体现于新闻报道的选题、选材、标题、版面等采编工作中。时政类报道的导向意识是比较明确的,即使是经济类报道,偏离了政治意识同样会出现偏差。行业类新闻往往涉及行业政策解读、行业问题分析等内容,但是,如果缺乏对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的把握,同样也会出现偏差。社会新闻同样要有政治意识。社会新闻取材最现实层面的“大众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尤其关系到社会心理稳定,需要一种超越媒体自身利益的全局观和导向观。

二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当前, 个别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追求“眼球经济”走入歧途,片面追求轰动效应, 使价值导向成为自身利益导向,特别报道“轰动性”事件,提高收听率、收视率,我们不能为收视率而放弃该有的社会责任,不能把一些低级趣味的节目来迎合一部分受众,

不能哗众取宠当作生动活泼,以凶杀、色情等内容来“填补”荧屏,以猎奇、诡异事件来“充斥”荧屏,影响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另外,新闻节目中对于边缘话题的选择和对非主流价值的引导不力也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容易产生偏差的地方。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应该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坚持健康向上的格调品位和价值取向,生产健康的精神产品,推进社会进步。弘扬新风正气,抵制低俗、媚俗之风,以平实的视角聚焦凡人善举,以纪实手法关注社会群体热心互助、家庭生活中的敬老孝亲、平凡岗位上的敬业奉献等题材,积极强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宣传力度,提升群众道德品质,匡正当前的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体现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篇9:政治素质与新闻漫画的创作

然而,一幅质量上乘的新闻漫画的产生却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创作人员具有强烈的精品意识、敬业精神和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执著热爱;需要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调查研究;需要细心揣摩,挖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和主题思想,选取独特的角度加以创作;需要苦心锤炼,精心创作……这期间,新闻漫画创作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加强文化修养,还要加强艺术修养等等。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在《给战士讲漫画》中就曾说过:“我们画漫画的要加强各种各样的修养,首先就是政治修养。因为人首先要有个立场、观点。如果你没有正确的立场,没有正确的观点,就做不好什么事情,你也画不好漫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素质对新闻漫画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与敬业精神、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敬业精神——为党的新闻报道及新闻漫画事业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埋头创作;责任感——对国家、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高度责任意识。这两者都是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础上的,很难相信,没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会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所以,思想政治是与敬业精神、责任感密切相连的。

如今,许多人都把新闻漫画当做是一种传播真理、维护正义的武器。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有的漫画创作者却违背了漫画创作者所必须遵守的准则,用“拿来主义”,搞“剪贴艺术”,做虚假创作,甚至剽窃他人作品,严重地亵渎了自己的职业。例如:1997年在人民邮电报举办的全国邮电漫画大赛中,一幅署名为福建刘某的参赛作品和山东于昌伟的漫画作品,无论是构图、绘画技法、还是画面文字均分毫不差,最后经过核实确定福建刘某的漫画作品是剽窃他人作品。对这样的人来说,漫画创作从来就不是一项事业,也根本谈不上什么敬业精神。

二、思想政治素质与创作敏感。新闻漫画创作敏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一种特殊素质。纷繁复杂的世界,每一件事情都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理解。一个新闻漫画创作者有了正确的立场,就有了政治敏感性,就会对新出现的事物、新发生的事件的政治属性、政治倾向和政治后果、政治意义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并进而确定这件事、这种情况是否有意义,是否需要创作新闻漫画以及应当怎样通过新闻漫画来反映。例如:在“法轮大法研究会”被政府明令取缔后,著名漫画家方成给上海《解放日报》画了一幅漫画作品《砸脚了》,该作品揭露了李洪志所说的他能未卜先知,能预知未来,怎么连这个研究会被取缔,他事先一点也不知道,吃了一惊呢?芽他若不吹还没事,吹了之后,被无情的现实揭穿他的假面孔,这使人想起“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句俗话来。如果有了政治敏感性,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往往可以见人之所未见,发现和抓住别人没有发现和抓住的问题,加以发掘,创作出针砭时弊、质量上乘的新闻漫画来。

三、思想政治素质与主题的提炼。提炼主题最重要的原则应是站在“高处”立意,站在地上取材,即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心工作,选取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实,来褒扬先进,鞭挞落后,解惑释疑,引导舆论,将人们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轨道上来。只有吃透“上头”,通晓全局,才能提炼出既符合中央政策,又能满足读者需要的主题来。

不少新闻漫画作者有一种想法,作为地市级的新闻漫画工作者,既接触不到重大的选题,又很少遇到重大事件,很难提炼出既新鲜又深刻的主题来,“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好主题哪里去找?芽其实,这些“小中能见大”、“墙外有余音”的平凡小事却往往能反映社会动向、社会风气和社会心态的变化。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也是这个意思。

篇10:政治新闻中心工作职责

2.负责有关专栏的采编工作。

3.负责有关外事活动新闻的采编和对外供稿工作。

上一篇:镇卫生院院长工作总结下一篇:开奶茶店流程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