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

2024-04-28

地缘政治(精选6篇)

篇1: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现状及地缘战略

从政治地理的视角,可将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环境分为东南西北四段,中国东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韩国,问题有东海大陆架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国西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五国,问题有中印边界争端,印巴科什米尔争端、阿富汗问题。(与中亚五国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地缘政治关系,特别是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了中亚三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南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越南、菲律宾、印尼、美国,主要问题有南海主权归属问题。

中国北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俄罗斯、蒙古,问题有边界争议。(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困扰中俄几个世纪的边界问题已解决,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地缘关系。在地理上处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蒙古国,目前虽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但近年美、日、印度等大国势力加紧对蒙古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渗透,因此对其潜在的问题应有清醒的估计。)

为此,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制定新的地缘政治战略

1.加快发展以周边国家为主体的地缘经济

2.在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框架内,坚决维护海洋权益 3.加快开发南海海域的汽油资源

4.坚决打击以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和中亚一些国家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确保中国西部边疆地区长治久安。

篇2:地缘政治

由周朝向秦朝过渡时,郡县制代替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政体从血缘封建关系向中央集权地缘关系的转变,或称为是中国历史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

所谓的`血缘政治是类似于分封制或宗法制,通过确定嫡庶亲疏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从而来巩固王权,扩大疆域,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也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世卿世禄制)的中止。是春秋战国私学养士,处士横议之风发展的结果。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科举制提供政治上社会对流之可能性,使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不是平民政治,官僚难以还原为平民。世泽之延续。

篇3:浅析当代中国地缘政治安全问题

(一)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是陆海复合型国家, 陆地边界总长2万多千米, 与14个国家接壤;海岸线1.8万多千米, 面临东海、南海。中国邻国众多, 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 西部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东与朝鲜接壤。

(二) 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 从国家的发展程度看, 可以划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类;从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看, 可以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两大类。中国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 既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辽阔的海洋和众多的人口, 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当代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潜在威胁

当代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潜在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世界大国和周边大国的威胁;二是来自周边邻国的威胁。

(一) 来自世界大国和周边大国的威胁

第一, 来自美国的威胁。中国要警惕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冷战后, 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经历了一次大变革, 由冷战时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时遏制苏联扩张的“两洋战略”转变为“欧亚大陆战略”, 即以欧洲的北约和亚洲的日韩等军事同盟为重点, 辅以由美国领导的其他盟国和美国主导的国际体制组成的“制度霸权”, 维持其在欧亚大陆“一超独霸”的地位, 构筑美国领导的全球霸权体系。美国正在精心构筑一条围堵中国的“太平洋锁链”, 基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线由部署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驻军和基地组成, 是美国围堵中国“链式部署”中最严密的一环;第二线以关岛为中心, 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一系列基地群组成, 是第一线的后方依托;第三线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 既是支援亚太美军作战的战略后方, 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第二, 来自日本的威胁。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膨胀态势值得中国关注。二战结束后, 日本作为战败国颁布了和平宪法。宪法明确规定, 日本“永远不再拥有陆军、海军、空军和其他军事力量”, 只能保持有限的自卫队。然而, 时至今日, 日本自卫队已具有相当规模, 总人数在30万人左右, 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和航空部队的规模均超过英国或与英国相当。此外, 日本每年的防务开支约500亿美元, 总额排名世界第二, 人均费用居世界第一。尽管日本一再强调它决不做军事大国, 但其迅速膨胀的军事实力确实让人担心。

第三, 来自印度的威胁。印度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 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500美元, 属经济不发达国家。但印度一直不愿放弃军事大国的梦想。1998年, 印度为谋求核大国地位, 置国际舆论和有关国际条约不顾, 实施了5次核试验, 由此引发南亚次大陆的核军备竞赛。近年来, 印度的国防开支居高不下, 2000年高达136亿美元, 2001年近150亿美元。此外, 印度一直叫嚣“中国威胁论”, 并暗中支持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

第四, 来自俄罗斯的威胁。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突变, 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地缘政治环境日趋恶化。俄罗斯的战略政策逐渐由过去向西方“一边倒”转变为现在同时面向欧亚的“双头鹰”战略, 意欲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俄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人口众多, 加之仍堪称一流的军事工业和军事力量, 以及历史上有过的辉煌, 必将力图恢复昔日的大国地位。从中长期看, 随着俄国民经济的好转和综合国力的恢复, 其必将视中国为其地缘政治对手, 对中国构成潜在威胁。

(二) 来自周边邻国的威胁

第一, 中国与东南亚等国在南海水域存在领土争端。公元前, 中国人就已漂洋过海发现了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并对其进行命名和开发, 中国对南海诸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但目前南海局势并不平静, 南海水域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随着世界石油储量日益减少, 其作为国际经济命脉的战略价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 南海周边国家纷纷提出对南海群岛的主权要求。在南沙群岛形成了中、越、菲、马、文五国对主权的争夺态势。南海是中国防御体系中防卫能力相对薄弱的环节, 又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其得失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 中亚等国对中国西部边疆安全和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中亚五国地处内陆, 出口不畅, 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需要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 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寻求出路;同时其对俄重新统合怀有戒心, 视中国为制衡俄影响的砝码, 在维护民族文化特征、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上与中国有着共同利益。但是, 中亚是欧亚东西、南北陆路交通要地, 加之丰富的能源储藏, 欧美国家始终未放弃对该地区的战略渗透并保持了相当的军事存在, 由此带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关系的变数对中国西部边疆安全和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第三, 朝核危机潜在的威胁。朝鲜半岛的安全一直与中国密切相关。历史上中国多次出兵援朝, 都源于中国的安全利益。中国需要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 因此中国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 希望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假如美国颠覆并占领朝鲜, 中国将丧失400千米安全纵深, 美日联盟的军事力量就会推进到鸭绿江。届时, 中国不但需要在整个鸭绿江沿线重新布防大量精锐, 而且随着每次美军演习, 都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如果美军在朝鲜北方建立军事基地, 北京的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丧失防御纵深后, 对空袭的预警时间大大缩短, 东北地区的安全形势就倒退回20世纪70年代中苏对抗的时代了。

三、中国应对地缘政治安全潜在威胁的措施

(一)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开展全方位外交, 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构建安全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需要以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前提。综观世界局势, 局部战争仍然存在。中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坚定地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开展全方位外交, 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发展关系, 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大力推行和平外交政策, 促进世界多极化, 维护世界多样性, 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继续奉行不结盟原则, 积极调整和改善同大国的关系, 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大国间平等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推动亚太地区的和平, 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构建安全的周边环境

中国主要的地缘政治利益在亚太地区。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构建安全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要求。要积极倡导和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睦邻、安邻、富邻”方针指导下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对于领土争议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 积极争取建立周边地区的军事信任;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问题, 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对话协调机制, 形成多边对话的新局面;继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加强科技交流, 建立多元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搞好与东盟、APEC之间的关系, 以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来促进亚太安全机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三) 加快经济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 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构建良好的国内环境

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 综合国力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内容。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对外影响力的总和, 其核心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作为国家实力最直接的物质基础, 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 不断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四) 加强国防力量, 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安全保障

弱国无外交。国防军事手段在特定情况下是维护国家利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历来是中国政府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但是, 不论是战争解决问题, 还是和平解决问题, 军事要素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作用。在主要靠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的同时, 保持武力解决的可能性, 从来都是各个国家现实的战略选择。当前我们面临的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军事安全挑战日益严峻。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精度武器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局部战争中的运用, 给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安全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 中国不可一日没有强大的国防。因此, 必须加强国防建设, 努力实现军事力量与经济力量的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孙相东.“地缘政治学”论析.理论学刊, 2005, (10)

[2]、苏峰.中国的周边环境与安全——关注我国的地缘政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 (10)

[3]、孟祥军.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与战略选择.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5)

[4]、敖广.朝核危机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影响.舰船知识, 2003, (9)

篇4:地缘政治

关键词:博弈;地缘经济;地缘政治

中图分类号:D03;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11

冷战结束以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与较量逐渐从对领土空间的控制与扩张转向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地缘经济逐渐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主角。以往主要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传统地缘政治逐渐被地缘经济取代,但是传统的地缘政治并没有退出世界政治舞台,对于大国或者强国来说,传统的地缘政治依然是国家战略的核心部分。

一、国家间博弈的实质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原意是指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以达到取胜的目的。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奥曼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根据博弈主体,可分为二人博弈和多人博弈。根据互动性质,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其区别在于博弈者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达成协议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达成协议就是非合作博弈。在日常运用中,最受关注的是两类博弈,一是博弈模型,应用最多的是囚徒困境、斗鸡博弈、猎鹿博弈;二是博弈的次数或进程,即简单(单轮)博弈与重复博弈。简单博弈假设博弈一次进行,重复博弈不是简单博弈的重复与连续,而是指具有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进行,但各个博弈阶段彼此独立,其总体结果影响博弈者的长期收益预期。

与经济学对博弈论的运用相比,国际关系中的博弈论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现实中的国际关系异常复杂,将各类博弈模型运用到现实的国际关系情形中,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影响博弈论对国际关系的解释能力。二人博弈图示虽多达几十种,与现实较为贴切的只有少数几种,就是猎鹿博弈、斗鸡博弈和囚徒困境等常用模型也并不完全适合国际情形的模式。虽然在理论上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但是博弈在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方面运用已经是非常广泛,不管是在战略层面还是在战术层面,国家间都处于一种博弈状态。

博弈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会中,个人是博弈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博弈的主体。在这一点上,国际政治中的博弈和个人之间的博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博弈相对简单,国家间的博弈不论是博弈主体的内涵还是博弈的内容、范围以及博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都不是个人博弈所能比较的,这是国家间博弈的复杂性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国家实力虽然是博弈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在地缘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对利益的追求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强权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也能在博弈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很多学者把地缘政治看作是地理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然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研究与纯粹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地缘政治作为一门比较成熟的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它主要是以地理因素为基础,从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的。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地缘政治的经典学说中,除了空权论、海权论和陆地中心学说之外,还有二战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分别提出的新的地缘政治思想,诸如“世界新秩序”、“失控世界”、“文明冲突”等理论。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方面考虑,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视。

地缘经济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政治最明显的特征。对地缘经济概念的解释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这首先是因为地缘经济产生法阵的时间不是很长,其中很多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相对于地缘政治来说,地缘经济中关于地缘的概念更具灵活性,地缘经济虽然是植根于地理因素,但是对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地缘经济作用的地理位置并不相同,而一个国家在制定地缘经济政策的时候,往往更多的不是考虑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而是围绕本国的经济利益来确定地缘位置。因此,对于地缘经济来说,地域因素更多地表现为变量。在地缘经济手段方面,则主要表现为经济手段,不同的是这种经济手段往往不仅仅是单纯地由具体经济体来承担,它的背后往往有国家行为的影子。当国家出面支持或者指导这些相同的经济行为时,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地缘经济。

一般来说,地缘经济学者并不认为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能够相互作用,更是把二者看成继承发展或者互为补充,并且倾向于地缘经济取代地缘政治。的确,在当今世界上,基于和平发展的主流国际趋势以及战争的高昂代价,地缘经济逐渐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地缘政治退出历史舞台,只是绝大部分国家没有实力来实行。例如美国,它除了拥有绝对的政治军事实力,同时也是第一经济强国。从其所占的比例来看,其传统的政治军事优势更为明显,是世界上唯一具备空权、海权及陆权控制的国家,其经济方面反而相对世界上其他经济体没有这样的绝对优势,因此,美国一直对全球化持保守态度。与其他国家相反,它是凭借自身无与伦比的传统地缘政治优势来推行和保护其地缘经济战略的。虽然经济制裁是美国常用的手段,但是对于主要的战略对手,政治和军事手段仍然是主要的方式,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为了维护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发动两次伊拉克战争,最终达到了控制该地区的目的。

对于地缘经济来说,其主要表现为手段的不同,各种经济要素成为地缘经济的主要手段和要素,国家的参与与全球化的背景使之成为地缘经济。所以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中的地缘概念是有区别的,地缘政治中的地缘概念更加倾向于地理

位置,所有地缘政治中的经典学说都是围绕这个概念来进行研究的,即谁占据了相应的地理位置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态势,这里面的特定地理位置有点像中国古代兵法里面的“兵家必争之地”的意思。因此在地缘政治里面,“地缘”是核心,政治是界定词。而在地缘经济里面,地缘的概念比较模糊,它的主要作用是来界定和限定“经济”的范围和性质,即经济是怎样作用于国际政治的,虽然也有地理成分在里面,但地理方位已经不是决定性的核心因素了。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利益在不同空间内的实现情况是不同的,国家实力的延伸在不同空间内也是各不相同的。探讨各国实力延伸的空间及其变化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研究的一个新范式。

三、历史上国家地缘战略的选择

在以往的历史中,国家对于发展战略的选择主要是地缘政治。基辛格认为,每一个世纪都会出现一个国家,它具有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整个世界的力量。按照这种理论,其他的国家只能是或做一个地区性强国,或对现有的霸权国家提出挑战,实施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观点主要是为美国当代的霸权提供理论基础。他认为,当今世界既继续分化又走向全球化,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应该担负起领导整个世界的责任。而事实上,基辛格所说的这种现象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面,的确是有几个世界性的大国相继崛起,对世界发展影响也很大,但是这些国家中除了英国的确是以“日不落帝国”的身份改变了世界以外,其他的国家基本上都只是实现了自身强国的目标,而且这些国家也并不具备改变世界的实力。以荷兰与葡萄牙为例,虽然他们曾经一度是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国家,但是由于本身国体狭小,实力有限,其综合实力甚至在欧洲大陆都不能算是最强。英国把海上实力发挥到极致,成为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国家,但是在欧洲大陆,英国却总是与一个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强国保持结盟关系,以此来维持其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法国虽然一直号称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但实际上不但在海上落后于一些欧洲的其他国家,在欧洲大陆上也仅仅在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期有过短暂的辉煌,而后屡屡败于老对手普鲁士(德国),所以充其量也仅仅能称之为欧洲大陆强国。除此之外,中国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领先于世界,按实力来说当时有能力做一个能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国家,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国西边是山脉,东边临大海,是典型的封闭式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的禁锢,其影响力一直局限在东亚范围之内,并未成为像基辛格所说的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整个世界的国家。

相比这些传统的历史强国(或者说帝国),当时与这些国家同时存在的一些新兴强国则面临着另外一种选择:或者在当时现有的国际体系下做一个一般的地区性强国,或者打破当时的世界格局实现自身的崛起。一般来说,都选择了后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在亚洲,日本就曾经发起战争,企图征服朝鲜和中国,从而称霸亚洲,从这一点上来看,二战中的日本不过是延续了当年的战略。在世界范围之内,主要是欧洲国家之间的争斗,两次世界大战都是首先在欧洲国家之间发生的,其产生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源还是在于利益的分配问题,是国家现有利益要求和现存的国际体系发生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手段即军事对抗成为双方最终的选择。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各国在战后对传统军事手段的运用进行了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缘经济也是地缘政治的一种发展。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摆脱地缘经济因素的影响来扩大自己的实力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企图完全依靠地缘经济来实现,而忽视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将是幼稚可笑的。要摆脱这种困境,正确协调地缘经济因素和传统地缘政治手段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四、当代国家的战略选择

当代世界政治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发展经济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任务,国际政治中的竞争虽然仍然比较明显,但更多地表现为经济竞争。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家利益的实现并不是依靠战争,更多的是依靠经济手段,这也是地缘经济比较明显的特征。与此同时,传统的政治思维仍然影响着现有的世界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阵营截然分明,南北对抗依然激烈,不同的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是发达国家不是靠武力而是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掌握世界经济规则的优势来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进行经济掠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合法的掠夺带来的危害更甚于以往。在政治层面,大国和强国掌握和主导世界形势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而且日趋稳定。在地缘经济成为当今世界国家间主要竞争手段的同时,传统的地缘政治并没有因此消亡,在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借助于日益发达的科技,地缘政治反而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按照马汉的地缘政治学说,对于世界的控制不取决于其占有领土空间的多少,而在于对关键区域的控制,这种理论至今仍然适用。以往由于技术手段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二战前能够控制这些“关键区域”的国家几乎没有,而今,美国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控制和掌握着全球所有的关键航道,这种控制极大地保障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所以,即使是在地缘经济日益盛行的今天,美国不但没有削减传统的军事力量,反而逐渐增强,海军仍然是美国的第一大军种,而其任务,并不是保卫本土安全,而是游弋在世界各战略要地,保证其对世界关键区域的有效控制。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来实施地缘政治战略与地缘经济战略的,只有少部分实力较强的国家能够推行自身的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战略,而在这些国家中,按照实力的强弱与自身的条件,也会制定出不同的战略与策略来保证自身的国家利益。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当今有实力来推行地缘(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战略的国家日趋理性,对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也日益成熟。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仍然是决定国家强弱大小的主要因素:历史上的世界性大国如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曾试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决定性国家,日本和德国都因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英国和法国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些国家都不具备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地理条件,也没有能力来推行全球性的地缘政治战略。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能够比较理性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发展战略。

在传统的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家间的竞争似乎相对简单,军事手段总是最终的选择。而今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都慎重地选择和推行自身的地缘战略,而事实上,世界上只有美国能够有能力同时在全球实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两种战略。伊拉克战争历时四年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以及欧亚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重要变化,其中有些变化直接源于伊拉克战争的冲击,有些变化虽有其自身固有的战略逻辑,但也与伊拉克战争不无关

系。因为能源对当代地缘经济的意义非同一般,而中东又是当今世界能源的核心,因此,伊拉克战争是用传统地缘政治手段来推行地缘经济战略的体现。现在有些人认为,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是矛盾关系或者说是取代关系,我们通过分析美国的战略思路和手段来看,同时推行两种战略并不矛盾,而且还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美国依靠传统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为后盾,来保障地缘经济战略的实现。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在和其他国家进行地缘经济的竞争和博弈的时候,总能发现它有一种无形的优势,这固然有其是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因素,更多的是传统的军事优势和政治优势在发挥作用。在这一层面的博弈当中,美国无疑占据更多的筹码,所以总能在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博弈中占据优势,取得胜利,这是美国独特的优势。因为在博弈中不但要考虑其他博弈主体的策略,同时也面临着战略手段的运用,不同国家运用不同的方式所得到的效益是不一样的。其他国家如果推行相同的策略,不但可能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甚至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除了美国之外,当今世界上的主要大国和强国,都会按照自身的实力和条件来制定相应战略。实际上,在国家间的博弈当中,其他国家都是博弈的对象,这里面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己国家本身的总体战略目标与世界及主要对手的博弈,比如中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其总体战略会和美国的全球战略产生矛盾和利益冲突。而在地区层面,则需要面对日本、印度及俄罗斯这几个实力较强又和中国能够产生利益矛盾(潜在的和现实的)的国家,这几个国家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日本、美国结盟,俄罗斯向中国靠拢,印度由于实力相对较弱则游离在各大国之间,利用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矛盾来制衡中国。二是在具体行为方面的博弈。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盟友并不是固定的,政治上的盟友可能是经济上的对手,经济上的合作对象可能不是政治方面的盟友,所以这就需要在具体的事情上权衡利益。中国与日本和美国是政治上的对手,但是在经济上却互为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日本、美国以及欧盟各国在政治上是盟友,但是在经济上却竞争激烈。所以从根本上讲,国家将按地缘经济的方式行事,以领土划界的行为体明确无误地要胜过世界舞台上的其他行为体。因此,在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交往中,各国不但要处理好自身战略与战术之间的矛盾,还要处理好自身战略与他国战略的矛盾,否则就易走向极端,对自身和世界造成极大的危害。

由于实力较弱的国家不具备推行全球战略或者地区性战略,当今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除了那些处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具有战略价值位置的国家,一般的国家的战略任务都致力于发展国家内部经济,并不与其他国家的战略产生根本性的冲突,因此除了一些有历史矛盾没有解决或者内部矛盾尖锐的国家,这类国家能够安心发展经济,为本国人民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

博弈广泛地存在于国际政治中的各个领域,而当今世界上的国家战略主要是表现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这两个方面,国家间不但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战略的博弈,正确地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才能制定适合自身的地缘战略。由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避免竞争中过激的行为则是世界上主要国家间博弈的底线。对于地缘

篇5:社祀与殷周地缘政治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普遍认为殷周时期是地缘国家,政治组织和政治关系完全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即所谓“按地域划分国民”。近二十年来,对殷周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学者们普遍注意到殷周时期广泛存在着血缘组织,并由此构建起特定的国家政治组织结构1。继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说当时的政治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话,那么当时到底还有没有地缘关系?这是需要反转头来依照历史事实重新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牵涉许多方面,这里仅就社祀反映出的地缘政治意义予以探讨。

一、殷代的“土”与周代的“社”

殷代思想中有地神崇拜。但是,殷墟卜辞中并无“社”字,只有“土”字。从卜辞资料看,“土”与地神崇拜有关。例如:

贞,燎于土,三小牢,卯二牛,沉十牛?(《前编》1・24・3)

燎于土,羌,俎小牢。(《粹编》18)

贞,燎于土,三小牢,卯一牛,沉十牛?(《续存》2・182)

壬辰卜,御于土?(《摭续》91)

贞,王告土?(《摭续》43)

王国维开创性地指出,殷卜辞中的“土”应即“社”,“假土为社,疑诸土字皆社之假借字”2。此说一出,得到了学术界的响应。“土”与“社”相关,在后世文献中也有反映。《诗・商颂・玄鸟》“宅殷土茫茫”,《史记・三代世表》引作“宅殷社茫茫”。《诗・绵》:“乃立冢土。”毛传:“冢土,大社也。”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庙宇。 既然“土”与“社”同,“土”亦当为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学者或谓“土为地神”,这是不确切的。

殷卜辞中不但有“土”,而且有“某土”。例如:

贞,又燎于亳土?(《佚存》928)

癸丑卜,其又亳土?(《甲编》1640)

于亳土御。(《京津》4359)

囗年于 土。(《明续》453)

于△土燎。(《 文》68;此△为一不可识图形文字)

壬申卜,囗四土于羌宗?(《明续》423)

“亳土”最多见,其他“某土”次之。陈梦家先生指出:“卜辞所祭某土,即某地之社。”3既然有多个“某土”,则殷人所立之社当有多个。学界通常认为,殷王祭于“某土”,表示殷王祭祀某地的土地神。

周人通常把祭祀土地神的场所称为“社”。从“社”字的结构看,从“示”从“土”。“示”乃神义,“土”是指人们早期崇拜活动的场所或庙宇。从甲骨文和金文看,“土”字作平地凸起状, 或作一树立物。 从文献反映的情况看,“社”除用作名词表示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外,还经常用作动词,表示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书・洛诰》:“乃社于新邑。” 义为在洛邑举行社祀。《诗・甫田》:“以社以方。”《诗・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这都表示祭社活动。《春秋》经传所记当时各国祭祀地神的场所都称“社”。

周人所立之“社”比殷人所立之“土”要少。 一般说,一个国家政权立一社。西周有二都,故有二社:一为岐社,在宗周;一为洛社,在成周。鲁国有二社:一为周社(周人所立之社),一为亳社(殷人遗留下来的社)。文献所见其他各国只有一社。于此可以看出,从殷至周,社祀呈逐渐简约化的倾向。这与郊祀的合祭大趋势相一致。

二、周社与亳社

汤始居亳,故殷人的国社称“亳社”。从殷卜辞看,虽然殷人的社(土)有数处,但最重要者是亳社(土)。周人灭殷,殷遗民多数居留在殷都故地,其国称宋,其社称“商社”或“亳社”4。伯禽被分封至鲁,古亳(北亳)近鲁,故鲁有亳社5,又有周社。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一个王国的覆灭,其所立之社自然也要被废除。 “政权灭亡,社也随之变易。 社不仅不血食, ……还要被封闭。”6殷王国崩溃后,周人没有废掉殷人所立之社,而是“首先把旧的商社宣布为‘亡国之社’、‘丧国之社’。接着,又把它建立在周天子的宗庙旁,作为周族统治在政治上教诫天子和诸侯善恶存亡之道的所谓‘戒社’。”“不但周天子所在地立有‘戒’社,诸侯国也立有‘戒社’。”7根据我们的考察,较为可靠的文献反映得情形不是这样。

首先,从上古三代整体过程看,社并不因共主的衰落而废替。《书序》:“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8《史记・殷本纪》记载同。 周存殷社。据《周本纪》,周人摧毁殷统治后,立即“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安定殷都社神。第三天,周人在殷社前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祭社典礼:“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右毕从。……尹佚策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清代学者顾炎武就说:“武王伐商杀纣,而立其子武庚,宗庙不毁,社稷不迁。”9在当时方国联盟局面下,一个方国跃踞“共主”,该方国原来的社也就升格为王国之社。同样,“共主”地位跌落后,作为王国之社的国社,也自然回落为方国之社。杞为夏后,宋为殷后,二国皆有自己的国社,并没有被别人“废除”10。

其次,并非周天子的王国和所有的周人侯国都立“商社”,更无所谓“戒社”。文献所见,只有两个诸侯国有“亳社”:宋国和鲁国。其他国家立“戒社”的情形,我们在西周春秋文献中未见。 宋有“亳社”,情属自然; 鲁除立周社外,仍保留了殷人的“亳社”,属个别情况,不具普遍意义。

复次,在鲁国,亳社与周社的性质和在政治上的地位并无殊异,决不是犹如耻辱柱一样的“戒社”。亳社和周社都用来祭祀土地神,两社相并而列。《左传》闵公二年记鲁桓公使楚

丘之父为其卜子,楚丘之父言道:“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间于两社”是指身处两社之间秉持国政的意思。 鲁人定期祭社,“微言大义”的`《春秋》从未透露出贬斥亳社之意。 当然,周亳二社由于历史传统习惯的原因,在祭品方面可能稍有不同。《左传》昭公十年:“(季)平子伐莒取更阝,献俘,始用人于亳社。”又,鲁哀公七年,鲁人伐邾,“ 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是偶然性的不同,还是原来就不一样,现在摆平了?我们不得而知。在社会政治功能方面,二社也差不多。《左传》定公六年:“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

从后世礼书看,殷周二代的社在建筑形式方面不尽相同:周人之社有垣而非屋,没有屋顶,殷人之社有“屋”; 周人之社牖南向, 而殷人之社牖北向。然而,亳社与周社之差异却逐渐被后人误解,被说成是周人有意而为之,具有政治褒贬含义。《春秋经》哀公四年:“六月辛丑,蒲社灾。”《公羊传》解释说:“蒲社者何?亡国之社也。……亡国之社盖 之。 其上而柴其下也。”一个“盖”字,表明其为揣度之辞。《谷梁传》的解释则显得态度坚决起来:“亳,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其屋,亡国之社不得上达也。”谷梁氏不仅把亳社说成是亡国之社,而且说成是“庙屏”,比公羊氏又进一步。《礼记》更发扬其说:“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亳社北牖,使阴明也。”到了《白虎通》那里竟然成了这样:“王者、诸侯必有戒社者何?示有存亡也。明为善者得之, 为恶者失之。”从《公羊传》到《白虎通》,对亳社的渲染和贬斥,文脉可寻。这使我们想起了从前学者们所说的“层累的历史”的理论,从《公羊传》到《白虎通》,“戒社”说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地架构起来的。 后人不察其变,据《白虎通》而谓西周天子、诸侯皆立戒社,失实远矣! 在殷周时代,对“社”的态度就是对神灵的态度,而不是对某个部族的态度。我们不否认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不同神灵占有不同的情感地位,殷族祭祀使用过的场所在周人心目中可能会留下阴影,但这与所谓“戒社”比是一回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神灵的亵渎是不可想象的。

三、社与地域政治

社神崇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们认为社神乃一定方域的守护神,影响生活在这一地域内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从民族学的资料看,自农耕生产出现以来,地神崇拜就已产生。农业生产使人们较长时间地附着于一块土地,从而与特定的土地神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随着文明和国家的出现,国家也与特定的方域有关,社自然与国家政权具有了一种内在的联系。随着古代的国家和人民逐渐固定在特定土地范围内,社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也就被进一步强化了。

建国立社。土地神观念的产生基于农业生产,其神职主司庄稼收成。在各原始民族中,土地神的神能因地因时而异, 但无论如何都直接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关11。从中国古代文献看,中国上古时代的国家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社神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史记・封禅书》说:“自禹兴而修社祀。”《论语・八佾》记鲁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谈社制也从夏代开始。《尚书・甘誓》记夏启与有扈氏战于甘,夏启命令道:“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可以认为,至迟到夏代具有政治意义的社就出现了。殷王国有“商社”或“亳社”,此“商社”又被人们称为“桑林之社”12。从卜辞反映的情况看,殷王室除了在亳社行祭祀外,还在其他的若干社行祭祀,如“东土”、“西土”、“南土”、“北土”等等。周方国建立于古公时期,周人国家的社亦于此时建设。《诗・绵》:“乃立冢土。”“冢土”是早期的国社。周人摧垮殷王国营建东都洛邑,又在洛邑立社。其所以如此,原因正在于社是政权的象征。《白虎通・社稷》说:“ 封土立社,示有土也。”与古代实情相合。正因为社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所以当失去政权的时候,也就失去对社的主祭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郑国伐陈, 陈国将灭,“  陈侯免,拥 (抱) 社(主),使其众男女别而累,以待于朝”,表示降服。从“社稷”一词的含义,我们也可看出社与政权之间的特殊关系。《左传》所记春秋时期人们经常把“社稷”一词作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使用。如“请子奉之,以主社稷”、“以为社稷宗庙主”13、“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14、“以卫社稷”15等等,不烦赘举。在《左传》一书中,“社稷”一词出现的频率占“社”字出现频率的约三分之二,而在《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社稷”一词出现的频率占“社”字出现频率的80%以上。“社稷”的政治寓意于此可见一斑。

封侯立社。周代行“封建”之法,授民授疆土,建立有限国家。这是由“建国立社”衍生出来的。《礼记・祭法》说诸侯立社,验之《春秋》经传,情况暗合。鲁国有“两社”,宋国有亳社,齐国有社16,陈国有社。根据这些特殊事件中显露出来的诸侯有社的情况,当可推定诸侯国是普遍立社的。文献中丝毫没有透露出大夫立社的痕迹。《礼记・祭法》说:“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郑氏注:“大夫不得特立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孔氏疏云:“大夫,北面之臣,不得自专土地,故不得特立社。” 侯国中除了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国社”外,还大量地存在着另一种社,称为“书社”或“里社”,这类社是民间的,与政权基本无关。鲁有“清丘之社”17,齐国“自济以西,糕媚杏以南,书社五百”18,“莒疆以西”,也有“千社”19。这种社历史渊源久远,后世的“土地庙”乃其遗类。

社与战争紧密相关。《左传》成公十三年记鲁成公及诸侯朝天子,然后跟随刘康公、成肃公伐秦。“成子受月辰 于社, 不敬。刘子曰:‘戎有受月辰 ,神之大节也。’” 闵公二年记梁余子养曰:“帅师者, 受命于庙, 受月辰 于社 。” “受月辰 ”是祭社活动,表明出征前要祭社。参照《周礼》,出征作战时用车载着社神木主,称为“军社”。“小宗伯”的职责就是“立军社”、“主军社”。“大祝”职云:“ 大师宜于社 ,造乎庙。设军社,类上帝。国将有事于四望及军归,献于社。”“大司寇”职云:“大军旅,莅戮于社。”《礼记・王制》也有“宜乎社”之说。《左传》定公四年记述了类似实情:“君以军行,祓社衅鼓,祝奉以从。”且不说后儒所谓“社主阴主杀”云云是非如何,社确实与“戮”有紧密联系。

国家有了灾异的时候,往往要祭社。日食祭社。据《春秋经》庄公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此类事又见文公十五年经传。 水灾祭社。 《春秋经》庄公二十五年

:“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火灾祭社。《左传》昭公十八年:“七月,郑子产为火故,大为社,祓禳于四方,振除火灾,礼也。” 天旱也祭社。《诗・云汉》说到旱灾和祭社 。《吕氏春秋・求雨》:“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令民祷社。”

社还时常是公共盟誓的场所。鲁国阳虎曾“ 盟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 ”20。《墨子・明鬼》追述齐庄公时,大夫王里国与中里 争讼三年而案未决,于是庄公使二人“共一羊,盟齐之神社”。社与特定地域相关,具有明显的超越血缘的性质。这大概是社具有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

总之,社神崇拜是一种具有地域性质的宗教活动。它与祖先崇拜的区别在于,祖先崇拜仅适用于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群,而社神崇拜不仅适用于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群,而且适用于没有血缘关系但居住在同一地域、具有政治关系的人群。因此,透过社神崇拜,我们可以看出在殷周时期是存在一定程度地缘政治关系的。

注释:

1 裘锡圭《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文史》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朱风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2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按,“土”与“社”理解为古今字更妥当。

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584页。

4 《左传》襄公三十年。

5 《左传》昭公十年、《谷梁传》哀公四年,一说鲁因受封殷民而设。

6 李修松《立社与分封》,《安徽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7 吴泽《两周时期的社神崇拜和社祀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8 值得注意的是,《书序》所谓“汤欲迁夏社”之说,很可能受了后世学者的影响,才致有“欲迁”的说法。

不迁夏社应是真实的情形。

9 《日知录・武王伐纣》。

10 春秋以后的情形不同。随着国家之间兼并战争的兴起,许多小国逐渐沦亡,被大国吞并。在这种情况下,

才真正出现国家灭亡后社稷“不血食”(《左传》庄公六年)兼并战争导致了国家一统。殷周时期既不是一统

国家,也少有兼并战争。。

11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第四章“土地神与土地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12 《艺文类聚》卷十二引《帝王世纪》。

13 隐公三年。

14 隐公十一年。

15 文公元年。

16 《春秋经》庄公二十三年。

17 《左传》昭公十一年。

18 《左传》哀公十一年。

19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篇6: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及安全形势分析

王亚飞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2012级,江西 南昌 330031)

指导老师:雷振文

【摘要】过去的一年里,东亚局势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先后发生了几期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事件。而每一期事件都和地缘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研究和看到这些国际热点,则会从不同角度得出别样的答案。

【关键词】 地缘政治环境 外交政策 东亚局势

从中菲黄岩岛对峙,南海局势恶化到朝鲜发射光明星卫星失败,朝核问题进一步严峻。到接下来的美菲联合军演,美方模拟进攻中国岛屿,明显遏制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发展,到接下来的中俄联合军演,中俄两国的联合军演显示了两国海军共同应对美日等国海上挑战与威胁的决心。紧接着,在美国的默许下,印度成功试射烈火—5导弹,而这也对中国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合理有效的分析和了解地缘形势,能够对认清国家形势和外交政策提供重要帮助和指导。

一、什么是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geopolitics),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从马汉的海权论到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 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学说经过众多外交家分析和拓展,已经成为较为体系的学说。

在下文的论述中,将主要从中国周边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考虑到军事是政治手段的延伸,在这里把军事行动归为政治行为)。

二、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历史变迁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亚,南邻印度支那半岛,西接中亚和南亚,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数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华与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断冲突与争夺的历史。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主导着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冲突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周边甚至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如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三次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以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为标志,世界冲突的中心正式从中东转移至亚洲东部地区,而亚洲东部地区的中心正是中国。亚洲东部地区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同时也是国际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各种争端和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既可以看到欧美国家插手东亚事务的影子,也显现出了东亚各国内部乃至国家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矛盾加剧的迹象,在各个核大国核力量恐怖平衡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的时代背景下,大规模地区战争已失去了它生长 2 的土壤,地缘政治博弈在允许小规模地区冲突的前提上回到了它原有的政治层面上。

总体来说,现阶段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是,在中俄“同盟”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框架下,北部和西北部的地缘政治环境较为稳定;在西南方向,中国“联巴制印”,在与印度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故次为稳定;在东部和东南部,内有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和朝核问题掣肘,外有美日同盟和美澳同盟的制衡以及美国“岛链政策”的封锁,再加上近年来美国军事力量的不断不断向西太平洋地区集结,压迫中国的战略空间,故形势最为紧张。

三、中国地缘政治形势分述

1、中国北部地缘政治形势和中俄关系

中国在北部与俄罗斯和蒙古接壤。蒙古奉行“周旋于各大国之间以寻求其利益最大化”的外交策略,故其在与俄罗斯保持亲密关系的情况下也不忘与美国定期举行军事演习以加强美蒙合作。在与中国接壤的所有国家中,中蒙边境线最长,但中蒙关系却走得不远不近,当然也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反复。

苏联解体后,北约乘机东扩,在东欧和南欧不断压缩俄罗斯的地缘空间。中美关系的蜜月期也随之结束,从“联中制苏”转而采取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在此背景下,中俄结成某种非正规意义上的“同盟”以对抗欧美的不断挤压,在国际上保持了较为一致的立场,中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俄罗斯在西方对中国武器禁运的情况下,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至今已成为中国军队中的主力装备。尤其随着中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俄合作关系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俄罗斯正式归还中国黑瞎子岛等领土以及俄 3 向中国输送石油天然气管道的贯通,进一步巩固了中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能源需求。

但是在“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的国际政治交往原则下,虽然中俄之间有诸多共同利益,但是在双方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不免引起对方的猜忌和防范,毕竟中俄关系不是“同志加兄弟的友谊”的关系。比如俄罗斯在南亚的战略明显有遏制中国的意图,出口中国的军事技术俄罗斯有所保留,而且中国在俄罗斯的商人也时常受到俄罗斯的不公正待遇。而中国发展对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俄罗斯一向视中亚为自家后院)也会被俄罗斯解读为中国试图削弱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

2、中国西部地缘政治形势

中国西部从北到南比邻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中亚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边界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往密切,既保障了中国对于石油天然气的需求(中亚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地区),也配合了中国对于“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打击,保障了中国西部边境的安全环境。但是,由于西亚拥有着储量惊人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西亚的能源也成为博弈中的重要争夺对象。

3、中国西南部地缘政治形势和阿富汗局势

大致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中国在南亚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接壤。二战结束后,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独立后的印巴因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矛盾不断升级,先后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最终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东巴基斯坦独立,成立孟加拉国),双方由此结下世仇并为 4 了相互威慑而先后拥有核武器,至今仍然龃龉不断,成为南亚的主要不稳定因素之一,同时也威胁到了中国在南亚的安全利益。

印度一直在针对中国极力加强其军事实力,而中国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后,一对印度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慑。印度作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视中国为其称霸南亚的最大障碍(中国一直为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再加上边境曾经边境冲突中的失败和现实的领土争端,造成了中印之间“明和暗斗”的现状和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普遍负面情绪。

现在同为“金砖五国”的中国和印度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个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但在双方的高层交往日益频繁之际,民间感情却大有不升反降之势。印度媒体常常有针对中国挑衅式的新闻报道,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上台之后,中国与印度争相拉拢这个小国,以达成对对方的地缘优势。国际上,俄罗斯和美国也有扶植印度防止中国势力进入印度洋的战略意图。

由于印度对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的利益威胁,中国在南亚的基本外交策略可以概括为“联巴制印”,同时加强中国与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防止印度在南亚做大,威胁中国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向南亚扩展中国的影响力,甚至为以后中国驻军印度洋做好先期准备。就现阶段而言,由于两国均处在历史发展的机遇期,双方都不愿意过早摊牌,况且在国际上拥有诸多共同利益,在一定时期内中印关系也将继续维持在一定的合作水平上。

说到南亚,不得不提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国家——阿富汗。阿富汗从19世纪起就一直遭到别国的入侵。先有英国从印度侵入阿富汗,苦战无果的英国撤走后,80年代苏联为继承彼得大帝“南下印度洋从而控制世界”的遗志再次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战场在得到欧美和中国的军事支援下变成为了另一个越南,并 5 最终拖垮了苏联。2001年,美国借口“911事件”军事占领阿富汗,但也无一例外地深陷其中。

弱小而贫瘠阿富汗之所以能够引起各个时代的超级大国的垂涎,正是由于他独一无二的地缘位置。曾有西方学者提出“世界中心”的概念,认为阿富汗位于世界大陆板块的中心,向北可威慑俄罗斯,向牵制击中国,向南可压迫印度并且南下印度洋控制世界航道,向西可入侵波斯湾掌握世界的能源命脉。所以有人又说,谁拥有了阿富汗谁就拥有了世界!虽然阿富汗对于处在战略发展期的中国并没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美国占领阿富汗之后,对中国的安全起到了极大的威胁和影响,这无疑是新的安全隐患。

4、中国南部地缘政治形势和南海问题

中国在南亚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并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隔南海相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曾经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往来关系,由于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局势剧烈变化以及南海问题的日益尖锐所带来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前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提到东南亚不得不先说越南,提到越南,中国人往往抱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二战结束后中国对于印度支那战争和以后的越南战争中对越南的大力支持所带来的越中友好的怀念,另一方则是对于此后越南在印度支那强力推行“印度支那联邦”政策(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企图吞并老挝和柬埔寨并建立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直至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愤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越南沿袭中国模式,经济迅速崛起,其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可与中国沿海地区想媲美,甚至在劳动力成本上更占优势。然而随着越南国力的上升,似乎历史又回到了中越武装冲突前的那段时期。虽然中越两党在越军从柬埔寨撤军之后关系逐步恢复 6 正常,但是中越对于东南亚政治空间以及经济利益的争夺却愈发激烈,尤其在南海问题上。为了在军事上对中国形成“不对称优势”,越南积极扩充海军和空军。为了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越南大规模引进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非法开采南海石油,以达到削弱中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的可能性。随着中国海洋军事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对于能源需求的暴增,中越之间的南海争夺还将进一步激化。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却对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的国家——缅甸。中缅之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缅甸军政府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的集体封锁下坚持数十年而岿然不倒,正是得力于中国的极力支持。一般认为缅甸把守着中国的南大门,一个亲中的军政府对于保障中国西南方向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时至今日,缅甸的战略价值有了新的定位。西方媒体曾一度大肆渲染中国在印度洋的“珍珠链计划”,而串成这条珍珠链的地区就包括缅甸的部分岛屿和港口(还有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众多岛屿和港口自东至西成链状分布,故称为“珍珠链”)。此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印度洋上中国“珍珠链”军事战略的实现,为中国以后驻军印度洋,北上遏制印度的发展,南下扼住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并保障自己的航道安全,构成先期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的修建结束,来自波斯湾和非洲的石油即可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而由缅甸直接经陆路输送到云南昆明。此举既可降低运输成本,还避免了西方国家扼住中国石油咽喉的危险,是中国以后向印度洋发展的战略之举。南海是继波斯湾,北非和加勒比地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石油储存地,丰富的石油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东盟国家一面加紧扩充军备,一面积极引进数百家西方石油公司进入南海开采作业,意图是南海问题复杂化。南海上一千多口油井中中国自 7 己的油井竟然一口也没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是否切实有效在此不做过多评论,现在是中国该认真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的时候了。

5、中国东部地缘政治形势和朝核问题

中国在东部与朝鲜接壤,关于朝鲜战争具体细节,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述。结果就是美国驻军韩国,全面封锁制裁朝鲜;朝鲜为自保而秘密发展核武器,造成今天的朝核问题。说是朝核问题,其关键却不在于核问题,而是美日对中俄的地缘政治形势的打压,即美国借口朝核问题在东亚对中国及俄罗斯压迫中俄的地缘空间以及日本企图全面复兴的企图。

朝核问题久拖不决,对于处在战略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中国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一个和平的地缘政治环境。而这正是日美所不愿看到的。朝鲜半岛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周边安全挑战,不得不分心东顾朝鲜,在东北维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同时还面临这巨大个国际舆论压力(国际舆论认为朝鲜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是因为中国没有向朝鲜施加足够的压力),不利于中国的发展的战略。而对于美国,朝核问题却为其驻军韩国和日本,并进一步加强其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提供了法理基础。使其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黄海军事演习,威慑中国。对于日本而言,朝核问题为其“国家正常化”提供了借口。日本常被嘲笑为“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由于和平宪法的限制,使得日本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朝核问题正好为其借口自卫而大力扩充军备提供了口实,为其全面的军事复兴找到了法理基础。可以说,朝核问题不仅仅是核问题,更是各大国为各自利益而借地缘政治的角力。

东亚问题异常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自不需赘言。就现实问题而言,中日间钓鱼岛争端和黄海划界问题,争吵乃至小规模冲突不断,成为以后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日之争不仅在于领土资源的实际利益冲突,更是东亚地区乃至乃至西太平洋地区的主导权之争。把今天的日本比作一战后的德国似乎有所不妥,但日本对于国家正常化,极力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谋求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大国。一旦美国为遏制中国而为日本“松绑”,面临着与日本可能爆发的冲突,中国不得有所不警惕。

总之,东亚局势是中国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可能面临的冲突集中爆发地。由于东亚问题中已有中美俄等大国涉入,爆发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拥有应对紧急突发事态以及“代理人战争”的能力,并在东亚博弈中立于有利地位仍然至关重要。

四、中国地缘政治形势发展趋势的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各个地缘方向上的政治形势好坏不一。

在未来一定的时期,由于中俄之间的诸多共同利益的促使,在中俄双边关系和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关系的合作框架下,中国和俄罗斯以及各个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仍将继续并朝着更深的方向向发展,北部和西北部的地缘政治形势基本维持在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水平上。

在西南地区,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准盟友”关系仍将继续维持,与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随着印度的进一步崛起,中印两个大国之间的摩擦会逐步增加,军备竞赛有升级的趋势。但考虑同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印在应对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时一致立场以及经济领域的共同利益,矛盾不至于公开 9 化。总体来说,西南方向上的地缘政治形势总体稳定中还有存在诸多变数。

在东南亚方向,中缅、中柬之间的传统友谊继续维持,中国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往来将会进一步加大,但由于美国的进一步介入和南海问题逐步公开化,军备竞赛逐步升级。未来东南方向上的地缘政治形势不会获得较大改观,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鉴于美国对华的遏制战略,朝核问题短期内解决的可能性不大。随着日本的军事逐步复兴和台湾问题的久拖不决,东部的地缘政治形势非常不容乐观。小规模军事冲突和突发性事件仍会时有发生。朝核问题和台湾问题是仍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巨大障碍。

那么,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最大的核心利益,就是保持内部的团结稳定,只有团结稳定,我们才能一心一意地发展我们的经济、文化、国防,改善民生,实现现代化,只有保持稳定,中国才能够得到合理发展,中国社会稳定了,经济发展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才能好转。

上一篇:您来了幸福生活也来了作文下一篇:五年级读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