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阅读及答案

2024-04-29

《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阅读及答案(共2篇)

篇1:《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阅读及答案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成长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70万亿人民币。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我国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说,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它体现了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将营造一个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为中国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的大格局。

中国北疆与俄罗斯之间没有高山或海洋阻隔,因此,在以往的几百年里,我国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异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现阶段的中俄关系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中亚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认为是“破碎地带”、“缓冲地带”。今天,中俄两国共同维系了中亚地区的稳定。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具有巨大的政治利益及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我国从中亚地区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对那里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但中亚五国对我国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并不大。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是地缘关系的“稳定装置”。所以,如何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课题。

未来我国在印度洋将同时面对美国和印度两个大国。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较快,印度的GDP为我国的20.3%,但其全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农村严重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在这些方面,我国却具有较大的经济技术优势。然而,印度对我国的贸易存在大量顺差,我国的商品、资本和产业难于进入印度。中印之间未来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中印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

中华民族在以往上千年时间里,与中东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代起源于中国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埃及的商贸走廊,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优质遗产,需要将其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巨大财富。从上世纪后期,我国就同时发展、保持了与阿拉伯各国及以色列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近十多年来,我国与阿拉伯世界各国经贸往来迅速增加。我国进口原油的60%来源于中东阿拉伯国家。我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商品出口和投资,涉及到铁路、公路、电讯等基础设施、资源勘探开发、水利工程、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深得当地人民和政府的赞扬。今后,通过经济走廊的建设,中阿经济合作可能大幅度增加。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但整体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非洲各国在历史上曾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二战后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非洲一些国家曾经接受过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附带条件的援助,而中国对非洲的合作和援助从不附加条件。20,我国对非洲的投资和贸易总额已经达到多亿美元,分别是美国和欧盟对非投资和贸易总额的3倍及1.5倍。未来中国需将重点置于扩大对非洲的.投资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方面。

拉丁美洲由于其特殊的开发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时间被作为美国的“后院”。二-战后,拉美的矿产资源、水土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较高,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基础,社会财富已有了长期的积累,拉美在全球事务的影响力也在明显增长,其经济发展的潜力正在发挥出来。拉美的资源、经济结构等与我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与我国的政治关系普遍较好。发展经济合作、文化及人员交流的潜力巨大。拉美是“一带一路”战略涵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多年来,中国与欧盟的经济技术合作有了大幅度增加,这种合作对于中国工业发展及其技术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也成为了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对象国。中国从欧盟的大规模进口成为欧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我国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加强与欧盟特别是其中的法、德及一部分中东欧国家的大规模深度合作,在未来创造历史的某个时刻,有可能为我国带来重要的地缘政治利益。

由前述可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创新未来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的重要理念和构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如果能得到顺利实施,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就能逐步实现了。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月)

1 对文章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于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后,符合我国的全面对外开放方针。

B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会营造一个经贸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为我国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大格局。

C “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已经构建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政治体系,创建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经济体系。

D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战略构想,是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的体现,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

2 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目前对中亚五国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大于中亚五国对我国的依赖程度,因此还需要加强与中亚五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B 我国与印度之间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印度政治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两国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程度。

C 我国的原油进口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我国对阿拉伯世界有多项出口和投资,中阿经济合作可能大幅度增加。

D 拉美国家的资源、经济结构等与我国具有互补性,与我国发展经济合作、文化及人员交流的潜力巨大。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 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根据不同的地区与我国关系的亲疏程度,经济合作的不同发展阶段,将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

B 中亚、印度及拉美地区对我国经济的依赖程度都不大,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我国要加强与其合作的地区。

C近年来,我国对中东阿拉伯世界、非洲等地区的出口及投资都很多,但实施“一带一路”还需要加大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合作。

D “丝绸之路”其本质是一条源于中国的商贸走廊,“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要将这份优质遗产转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巨大财富。

答案:

1.C 未然说成了已然。

2.B 是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

3.D 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包括印度

篇2:陆地地缘政治大变局对中国的挑战

中国在传统上一直是大陆国家,陆地地缘政治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今天随着全球化和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的日渐一体化,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不重要了;相反,同样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显现出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国家的统一。在地理意义上,中国国家的形成走的是一个从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张的过程。中原王朝是国家的内核,逐渐整合边缘地带。在这个过程中,边缘地带整合到体系中来的程度自然比较低。中国人常说,“天高皇帝远”。传统上,因为缺少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一个地方离中原王朝的地理距离影响到其自治程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远离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带往往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地方化了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因为政治上的统一而消失。1949年之后,中国在政治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后也通过经济手段(例如计划经济)、交通手段(铁路、公路等)和文化手段(宣传)等来整合国家。这些手段都有效地整合了国家,使得国家逐渐从传统上的“文化国家”向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数千年的地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就从此消失了。

第二,陆地地缘政治更关系到中国边疆的稳定。中国边缘地带和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重合,如果考虑到个别地区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那么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尽管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融合的过程,但直到今天处于边缘地带的少数民族(主要在西藏和新疆)仍然很难再像传统上其他民族那样得到整合。

第三,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时代,陆地地缘更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简单地说,如果在传统上,中国陆地地缘的劣势可以通过修筑长城而得到修正和弥补的话,那么在今天,类似的方法已经毫无用处。也就是说,陆地地缘本身也在国际化。在中国,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在西边,包括西藏和新疆。西藏和新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尽管存在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但并不存在主权问题。不过,西藏和新疆问题的产生和处理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主权国家的范畴,而具有了国际性。从概念上说,中国陆地地缘政治往往和周边外交相关联,而周边外交则往往又和大国政治相关。

美国发生了变化

各种因素使得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越来越重要。但同时,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困难也愈来愈甚,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重返亚洲”,使该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范围涵盖了从中国东海到南中国海再到印度洋的辽阔海域。美国“重返亚洲”改变了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对中美关系的认知,一些国家认为中美关系会重复往日美国和苏联的关系,而选择了和美国站在一边。同时,那些和美国有同盟关系的国家(例如日本和菲律宾)更是利用其和美国的同盟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中国的利益。

其实,陆地地缘政治也是一样的。这里首先也是美国的因素。在中国的西边,中国现在面临的是美国力量逐渐从中东地区消退而留下来的遗产。二战之后,整个中东地区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在那里,无论是政权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美国(和广义上的西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基于其能源的需要和对其盟国以色列的国家安全需要的考量。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还是美国以反恐为名对阿富汗、伊拉克的占领,都和美国对能源和其他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量有关。但是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美国必须改变其在中东的政策。有几个因素显得尤其重要:首先,美国已经过度扩张,导致美国维持帝国的负担过重。尽管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在维持一个扩张过度的帝国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在中东,美国进行了持续的大规模反恐战争,但多年下来,美国发现,要消除恐怖主义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美国只好调整心态,承认恐怖主义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反恐是一件长期的任务。正是基于这种新的认知,美国要逐渐减少从事反恐的军队。其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内进行再工业化的运动。页岩气的开发使用正在有效减少美国对海外能源尤其是中东能源的依赖,美国正在快速地向一个能源大国转型。而美国成为能源大国表明地缘政治格局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一旦美国不再依赖中东能源,甚至变成能源出口国,那么美国从中东减少军事存在的速度必然加快。

美国因素对中国陆地地缘政治的影响

那么,这种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意味着什么呢?一些人认为,美国从中东撤出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机会,就是中国可以填补美国撤出之后所出现的空白。但是,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确,中国需要大量能源,长期以来,中国也在积极地和中东国家发展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不过,美国的撤出对中国还会产生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中东的安全问题。在中东,整体安全构架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一些人认为,到现在为止,中国在中东是一个“搭便车者”(free rider),或者说,中国的总体安全是美国提供的。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并非一点道理没有。

其次,美国撤出中东不会很顺利,会是一个动荡的过程。尽管今天中东和北非的“民主化革命”大多是内发的,但美国的作用不可低估。当然,新生的政权不见得都是继续亲美的,也有可能是反美的。但是,必须认识到,不亲美甚至反美的新政府未必会对中国更友好。美国在中东的能源政治招致了那里人民的不满。现在美国走了,中国要进入。那么,中国在中东的能源政治如何不招致该地区人民的不满呢?这对中国是一大挑战。但这里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这些中东国家的现存政权解体,新政权会如何建立?民主(主要是选举)可以产生一个新政府,但也很容易推翻一个新政府,中东地区这些年的政局动荡就说明了这一切。如果政局不稳,那么中国又如何走向中东?在过去,美国力量能够在中东生存和发展,与美国在中东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相关。中国不可能重复美国的道路,那么中国力量又如何走向中东?

再次,考虑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是双向的,中东变局也必然会影响到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稳定。能够对中国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中东的宗教极端主义甚至是恐怖主义向中国的延伸和扩张。随着美国的撤出,中国和中东的经济贸易交往会变得更加频繁,这也必然促使两者之间的文化、人员(商人、学生、学者等)交往的增多。这应当说是正常现象,也应当加以促进。不过,应当看到的是,中东有些国家不能建立一个有效政权,而且还出现了宗教极端主义崛起的现象。中国和这些国家交往的增多,就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近期新疆的暴力恐怖主义事件来看,境外和境内的激进因素已经有了相当的关联。

西藏也面临类似的情况。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和流亡在海外的达赖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现在人们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中国政府不会向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做任何的妥协,另一方面,海外藏人组织近年来则越来越激进和暴力化。不管怎样,达赖是标榜“自治”与和平的(尽管达赖的“自治”和中国政府所界定的“自治”有很大的不同),但一些海外藏人组织则公开提倡西藏独立,并且要用暴力手段来达成目标。达赖现在年事已高,一旦达赖去世,海外藏人的暴力将变得不可避免。考量到所谓“西藏流亡政府”设在印度,并且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着包括边界领土纠纷、军事竞争、民族主义冲突在内的问题,西藏问题的地缘政治含义的复杂性便不言而喻。

当然,今天的中国已不可能再像传统那样在中国和中东之间修筑一条“长城”,把境外极端因素隔离在外,但这种情况的确表明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如何降低和消除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中国和俄罗斯、中亚国家合作的产物,意在共同反对恐怖主义、推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排除中国还会再做努力来推进这类组织的建设,从而应对新出现的挑战。不过,从目前运作的情况看,人们还不能确定这类组织是否能够应对美国逐渐从中东退出所带来的地缘政治的大变局。如果说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刚刚开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海洋大国,那么在陆地地缘政治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大变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里传统的地缘政治经验已经变得不那么相关,我们所需要的是寻找新的应对陆地地缘政治的战略和方式。

如果说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刚刚开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海洋大国,那么在陆地地缘政治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大变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这里传统的地缘政治经验已经变得不那么相关,我们所需要的是寻找新的应对陆地地缘政治的战略和方式。

上一篇:高一上学期语文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