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地缘石油贸易分析论文

2022-04-21

【内容提要】缅甸独立后的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中立主义外交,1989~1992年的对华友好外交,1993年后的多边外交。进入21世纪后,缅甸把油气资源作为其多边外交的新手段,对中国、印度、泰国等邻国,以及区域外的俄罗斯等国推行以油气资源为重要内容的多边外交,并利用各国相互制衡,以保持其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俄地缘石油贸易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俄地缘石油贸易分析论文 篇1:

地缘因素对世界石油贸易格局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前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调整了欧亚大陆战略,将其力量直接部署在欧亚大陆的三个周边地区,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趋于恶化。从冷战后俄罗斯西部、南部及东部的地缘政治环境分析入手,阐释面对恶化的地缘环境、俄罗斯为获得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所做的能源战略调整,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地缘因素对世界石油贸易格局的影响机理。

[关键词]地缘政治;石油;贸易格局;影响机制;俄罗斯

当前,在国际社会公认的国家行为准则——“领土不可侵犯原则”与相应的国际法规范下,赤裸裸地争夺生存空间、掠夺资源的情形已不多见。为了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各国亦从对立与冲突的旧逻辑中摆脱出来,开始按照经济全球化的新规则寻求适宜的国际关系均衡点。而经济全球化,本质上依然是占据高势能经济地位的优势国家对全球或地区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进行控制和汲取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争夺的目标就是油气资源。事实上,全球能源博弈已经在经济全球化与能源政治化的恢弘背景下展开。几乎所有油气资源富集地区,都成为了大国之间加紧争夺的战略目标,资源争夺与管线控制成为了国际政治博弈的重心。国际能源博弈的加剧使得世界石油贸易格局不断变化,而博弈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地缘政治因素。

目前,俄罗斯是石油地缘战略实施效果较好的国家,其复活的能源前景是莫斯科发挥其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前提,如2009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为10032千桶/日,但其消耗量仅为2695千桶/日,7337千桶/日①的可供出口原油量使其成为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大国。因而,决心利用国家的能源优势来复兴莫斯科在国际事务中支配地位的政府高级官员们,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地缘政治优势。美国和平与世界安全问题专家——迈克尔·克莱尔在他的一部著作《石油政治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该国有能力将本国惊人的资源储量转化为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不久以前俄罗斯还是一个被遗弃的冷战输家,似乎看不到复兴的前景;而作为欧亚能源紧缺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者,现在的俄罗斯正享受着经济的繁荣,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文以俄罗斯为例,研究地缘战略对世界石油贸易空间格局的影响。

一、地缘政治对世界石油贸易格局演进的作用机理

石油贸易空间格局是原油贸易活动过程在地理空间流动中的投影,主要表现为石油自产地向消费地的空间流转,也是贸易节点内部、节点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为了便于直观地了解世界能源贸易空间格局全貌,本文以2009年原油贸易为例对贸易节点进行简化,并绘制了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图1)。

该图展示了世界原油贸易联系的大体状况,进出口中心、流向、流量的多寡,也展示了原油贸易的区域差异。当然,世界石油贸易格式不是静止的,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贸易格局会不断演化。其形成与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缘政治。

二战后,随着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日趋紧张,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石油成为产油国及国有公司与石油消费国及跨国石油公司较量中有威力的筹码。消费国对石油供给危机的恐慌,更加剧了石油作为政治武器的威力。在政治家眼里,石油是与国防同等敏感的要害领域。正是在这种思维逻辑的指导下,一些本应主宰石油市场运行规律的经济和财政因素,有时不得不让位于地缘政治考量。政治行为体通过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展开相互竞争和协调,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地缘政治优势。在地缘优势的获得过程中,伴随着贸易对象选择的变化、新输油管道的建设,也伴随着贸易量的波动,世界的贸易联系在变化,贸易空间结构被重塑。如在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汗管道(BTC)的建造过程中,不断演绎着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利益集团的地缘政治博弈。该管道的建造可以绕过俄罗斯与伊朗向外输送里海的石油,这自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看来,绕过俄罗斯输送石油到西方市场可以削弱俄罗斯在里海及外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加强里海地区国家的独立性。地缘政治需求影响着管道的建造。管道建造成功可使贸易国间贸易联系需求变成现实,而且一旦建成后,既定的贸易联系就很容易继续下去,因为,管道的建设与运营需要很高的成本,而运输成本却很低,一旦中断贸易联系,就会影响多方的利益。过高的“变迁”成本产生了贸易“锁定效应”。

二、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地缘环境

很多战略家认同欧亚大陆是世界的中心,控制欧亚大陆就是控制世界。冷战时期,雄踞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是欧亚大陆头号军事大国苏联,不但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尖锐对立,更以其优越的地缘条件成为美国全球扩张的巨大障碍,因而也成为了该时期美国欧亚大陆战略的头号遏制目标。冷战结束,美国虽然暂时失去了对手,但美国深知,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不仅无意与美国共同分享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而且希望俄罗斯对“中间地带”的优先占有权被认可。并在某一天,俄罗斯可能崛起,成为美国在欧亚大陆这个全球最重要的竞赛场上的潜在对手。国家的行为或政策随着国际均势的变化而变化。前苏联的解体在世界地缘政治地图上留下了三条弧状的危机多发地带。美国在调整各自的战略,其力量直接部署在欧亚大陆的三个周边地区,并从那里对处于欧亚大陆内陆地区的国家施加强有力的影响。

(一)西部地缘环境

美国构筑的第一条地缘政治防线位于波罗的海、中欧和巴尔干分布的“破碎地带”。这条狭长的地带上约有二十几个中小国家,民族成分复杂,教派林立,是民族矛盾与边界之争的多发地带,两次世界大战均爆发在此冲突带上。这条地带是美俄实现各自地缘战略的要津,也是美、德、英、法等大国实现地缘均势的棋子地带。

前苏联的解体使得位于此地带上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并逐步加入了由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经历两次北约东扩,北约的成员国由原来的16个增至26个。其防务范围也从西欧不断向中东欧扩展。北约东扩使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急剧恶化,失去了大部分盟友和近1000千米的战略掩护地带,出海通道也受到了钳制。波罗的海只剩下圣彼得堡、维堡和加里宁格勒三个港口;黑海仅剩诺沃罗西斯克与图阿普谢两个港口。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西欧国家往往要经过一些苏联解体后的新独立国家。其中俄罗斯输往欧盟国家的天然气绝大部分需从乌克兰过境,乌克兰成为这条弧形地带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重要性不是来自它们的力量和动机,而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造成的影响。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地理位置在决定某个重要棋手是否能进入重要地区,或在阻止它得到某种资源方面能够起到特殊的作用。一旦北约东扩到乌克兰,俄罗斯将直接暴露于世界最强大的军事政治联盟前。所以说,乌克兰是俄罗斯阻挡北约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如果莫斯科重新控制了拥有五千二百万人口、重要资源及黑海出海口的乌克兰,俄罗斯将自然而然重获建立一个跨欧亚强大帝国的资本。但包括乌克兰在内的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由于执行投靠西方的政策,使俄罗斯的地缘环境日益恶化。美国也是乌入约的支持者。

(二)南部地缘环境

第二条地缘政治防线是沿新成立的某些中亚国家,经里海,到高加索这一弧形地带上。这一地区正处于“欧亚大棋盘”的南部。在这一地带上,高加索是俄罗斯的天然屏障。正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高加索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位于高加索中心地带的格鲁吉亚,向东可以控制里海、中亚,向西直通黑海,向北可直达俄罗斯腹地,南接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因此,格鲁吉亚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外,这里还是“能源大动脉”,控制里海石油的咽喉,仅有的几条不经俄罗斯就把里海油气运往全球市场的管道均取道格鲁吉亚。美国也将高加索地区视为潜在的世界能源储备地、解决“伊朗问题”的重要地区和美国武装力量的“前沿军事基地”。

作为北约“盟主”的美国,一直极力主张格鲁吉亚加入北约。赖斯在接受格鲁吉亚电视台专访时不加掩饰地说:“我想让所有人都知道,美国坚决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方针。”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一项法案,允许格鲁吉亚在加入北约后,其军事设施成为美国更积极推进前沿阵地的对象。为加速北约东扩步伐,2007年4月,美国签署了一项《北约自由统一法案》,拨款1200万美元援助乌克兰、格鲁吉亚、马其顿和克罗地亚等国。把格作为从南方挤压、遏制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基地的意图可谓昭然。面对美国的遏制,俄一直支持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寻求脱离格鲁吉亚,并在车臣问题上与其纠葛,俄格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格鲁吉亚则欲打“美国牌”以脱离俄罗斯的控制。可以说,各国政府都在执行能保卫或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政策。从国家的慷慨行为到种族灭绝,当需要论证国家每个行动的合理性时,人们就会想到国家利益。

同格鲁吉亚一样,这条弧形地带上,阿塞拜疆是布热津斯基提出的所谓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一。阿塞拜疆不但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在地缘政治方面也十分重要。它是装满了里海盆地和中亚的财富的大瓶瓶塞。如果阿塞拜疆完全被莫斯科控制,中亚各国就无真正的独立可言。阿塞拜疆如丧失独立,它本身非常重要的石油资源也将被俄罗斯控制。一个独立的、由不穿过俄罗斯控制的领土的石油管道同西方市场连结在一起的阿塞拜疆还将提供一条重要通道,使经济发达的石油消费国能进入能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几乎同乌克兰一样,阿塞拜疆和中亚的前途对于俄罗斯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也有重要影响。阿塞拜疆同样是美国支持的地缘支轴国家,该地区历史上属于俄(苏联)传统利益地区,美国一直没有机会介入。冷战结束后,美国觊觎并千方百计插足阿塞拜疆事务,打破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垄断。美国投巨资修建的连接里海和地中海的“巴杰管道”就途经地处高加索的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

而且,在“9.11”事件之后,美国借反恐进驻中亚,且在中亚驻军趋于长期化,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2003年4月,美国更是出台“新中亚战略”,将中亚纳入自己的利益范围,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加紧渗透,积极物色代理人,增强其对俄的离心倾向。

美国构筑了北起波罗的海,中间经黑海、高加索,直至中亚的“弧形战略防御线”这样一条防线,不但能有效遏制俄恢复传统的地缘战略防线,还影响着俄对欧洲的能源供应。

(三)东部地缘环境

东亚与南亚位于欧亚大棋局的东部,冷战后,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各国普遍认为,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同时,该地区各国竞争与直接军事冲突相交织,朝核问题、日俄北方四岛争端、中日朝历史问题分歧、南中国海海权问题,等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从结盟体系上看,美国和日本以及韩国的军事政治结盟十分突出;朝鲜与中国也在形式上组成军事政治同盟;同时,印度亦在该地区积极扩展自己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空间,因此,欧美其他各国也纷纷调整本国在该地区的政策,推进能够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与国防于一体的全方位战略,地区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中、美、日、俄与东盟间相互制衡。当代美国最有名的地缘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先生有如下分析:“欧亚大陆上美国可能成为赢家,条件是:棋盘的中间地带能逐步并入扩大中的、由美国主导的西方势力范围;南部地区不被某一个国家单独主宰;东部国家不联合起来将美国逐出近海的基地。”可见欧亚大陆东部的国际政治格局对美国的重要意义。亚洲对俄罗斯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俄罗斯如果欲抗衡美国,与该地区建立积极的外交关系是其正确的选择。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认为,亚洲的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亚太地区的多边主义趋势仍将占据主导地位,相关的机构将承担越来越多的解决地区问题的责任。亚洲经济的增长不仅使该地区需要新的销售市场,而且也刺激了该地区对现代化技术和能源的需求。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亚洲地区双边和多边合作中一个迫切的议题。这种需求表明,俄罗斯可以为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亚太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使其认识到远东地区要想摆脱落后,必须融入到东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而且融入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关系到俄罗斯这一广袤地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前景。而且随着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上地位的上升,中日韩都表示出与俄能源合作的兴趣,东盟国家也希望利用俄罗斯的能源份量和政治份量来平衡美国、中国、日本在东南亚的影响。

总之,该地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该地区的发展会对俄罗斯,尤其是位于这一地区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不只具有狭义的国家边界,而且具有超越国家的地缘经济地位。如果俄罗斯看不到自身在东亚的位置,那么就会有丧失经济利益的风险,政治上也会得不偿失。

三、俄罗斯石油战略的外交与地缘考量

能源地缘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各国掌控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资源的能力和空间。尽管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综合实力大不如前,但国家永远都会在国际体系中努力增进自己的权力,抵消其他国家上升中的权力。拿破仑曾指出: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就懂得了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面对美国的地缘遏制战略与自身地缘环境的恶化,不甘心做“二流”国家的俄罗斯也在精心策划夺取和占据重要的地理资产。从区域和国别的角度来看,综合政治经济及战略等各方面因素,欧洲无疑依然是俄罗斯石油外交的重点所在。回归欧洲一直是俄罗斯的诉求,在俄罗斯于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以欧盟成员国身份回归欧洲的背景下,俄罗斯希望借助于石油,特别是借重于俄欧之间的石油管道,大大加强双方的紧密联系。油气管道的建设是俄罗斯确定世界地缘政治棋局的组成部分。“蓝流”油气管道是俄利用周边丰富的能源储备与欧盟、美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以南、黑海和里海地区展开复杂的地缘经济竞争的一张王牌,使其在欧的影响力增强。

无疑,对于独联体国家的能源外交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多数独联体成员国进口能源占其能源消费的80%-100%,当然主要是从俄罗斯进口。借重于前苏联时期的油气管道,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至今依然超过其他任何国家。至于里海一黑海地区和中东地区的能源外交,俄罗斯力图在异常复杂激烈的多边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充分运用“公司外交”的作用,发挥除了油气资源与管道,还有核能、电能等诸方面的优势,采用政治与经济相互交错的办法,捍卫自己的利益与影响。

俄罗斯政府在2003年通过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指出:“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特点,俄能源过境运输具有特殊意义。”俄罗斯必须有能力和手段,保证能源运输系统得到可靠的供应,有效出口并从中获益。避免包括政治因素在内的各种影响,稳定和可靠地出口能源,才能保持和稳固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因此,新建完全由俄罗斯自己控制的管线,完善能源出口渠道,已经成为俄罗斯政府和能源部门的头等任务,这也是俄罗斯的一张地缘政治牌。从中俄日原油管线博弈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将石油地缘政治与外交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开始的以大庆为终点站的“安大线”,到有利于日本的“安纳线”,而后折中到兼顾中日利益的“泰纳线”,最终变为目前的“远东-太平洋输油管线”。管线的变更有利于俄在能源贸易多元化与价格和供油量等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中国、日本分别是俄罗斯与日本与中国博弈中的砝码,俄罗斯就是利用相互间的制衡关系,编织符合自身利益的地缘关系网络,谋取国家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改变了世界原油贸易的格局。

四、结论

从上述论证可以看出,俄罗斯正在使用自己的石油政治资本施展外交手段、建立盟友关系,以“博弈全球、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为总体思路,全力拓展石油外交,实现欧亚权力平衡上的转变。其能源外交的全面拓展不但可以给俄罗斯带来经济利益,还扩大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提升了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地缘战略的实施带动了世界石油贸易空间格局的转变。

作者:程淑佳 王肇均

中俄地缘石油贸易分析论文 篇2:

油气资源:缅甸多边外交的新手段

【内容提要】缅甸独立后的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中立主义外交,1989~1992年的对华友好外交,1993年后的多边外交。进入21世纪后,缅甸把油气资源作为其多边外交的新手段,对中国、印度、泰国等邻国,以及区域外的俄罗斯等国推行以油气资源为重要内容的多边外交,并利用各国相互制衡,以保持其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缅甸的油气资源外交较大程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增强了缅甸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博弈能力,并对相关国家的对缅政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11年上台的民选政府势必会继续利用这一外交新手段在对外关系中追求平衡,完善多边外交。

【关键词】缅甸 油气资源 多边外交

缅甸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以中立主义为基础的大国平衡政策。1988年上台的新军人政权在1988年到1992年间,放弃传统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采取向中国“一边倒”的对华友好外交。1993年后缅甸开展以中国为依托的多边外交,既保持对华友好,又积极推进与各国,特别是与邻国的多边外交。进入21世纪后,缅甸利用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日益凸显的能源地缘地位,以及邻国对油气资源的高度需求,把油气资源作为缅甸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手段,在双边、多边关系中突出油气资源外交,推动相关国家调整对缅政策。本文主要考察和分析了缅甸推行油气资源外交的条件和外交实践,以及相关国家如中国、印度、泰国和俄罗斯等国对缅甸油气资源外交的回应与互动。

一、缅甸油气资源外交的条件和动因

(一)天然气资源:缅甸油气外交的重器

缅甸对石油资源进行的近现代意义上的开采和利用,可以追溯到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时期,仁安姜(Yenanchaung)大油田是当时外国资本控制下著名的大油田。二战前,缅甸石油产量曾名列世界第14,一度是石油出口国。缅甸的独立及随后进行的政策失当的国有化运动,以及落后的石油勘探和冶炼技术使得缅甸油气工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缅甸天然气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很快就显示出了对缅甸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缅甸巨大的天然气出口规模为缅甸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外汇收入,其庞大的天然气资源也成为缅甸外交政策的重要筹码。

缅甸石油天然气储量非常巨大,特别是蕴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已探明储量为2.54万亿立方米,是世界第十大天然气储藏国。缅甸第一个名为耶德那(Yadana)的近海天然气气田位于莫塔马附近的M5、M6区块上,该气田的储量为6.5万亿立方英尺(1立方米约为35.3立方英尺),耗资12亿美元。耶德那气田从1998年开始通过天然气管道每天向泰国出口5.25-5.65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第二个名为耶德贡(Yetagun)的近海气田位于丹那沙林的M12、M13和M14区块上。耗资7亿美元的耶德贡气田储量为4.16万亿立方英尺,每天向泰国出口约4亿立方英尺。耶德那和耶德贡气田让缅甸成为一个能源出口国,使缅甸天然气的出口占到2002~2003年出口收入的40%。其他的大型气田还有在若开近海地区A-1区块上的瑞(shwe)、瑞漂(Shwe Phyu)和A-3区块上的妙(Mya)气田,三个气田的总储量为4.794亿-8.632万亿立方英尺。上述三个大气田位于缅甸天然气重点开发基地,中国、印度和泰国等邻国对缅甸天然气的竞争主要在此区域展开。

缅甸作为天然气出口国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于2000年开始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管道天然气输出国。2008年以后,缅甸在管道天然气输出国中位居第十三。目前,缅甸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向泰国出口,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后,中国将成为缅甸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市场。预计到2013年中缅天然气管道开通后,中国每年将从缅甸进口17亿~20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随后,其数量不断增加,到2020年每天可能达到8.41亿立方英尺,2025年每天可能达到lO亿立方英尺。

缅甸除了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气储量外,其重要的能源地缘地位也是缅甸实现外交目标的手段和各国努力争夺的重要战略目标。

(二)能源地缘位置:缅甸油气资源外交的地理条件

地缘政治是政治行为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利用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相互竞争与协调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作为从地缘政治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源地缘政治理论,它把地缘政治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即世界政治不应再仅仅是一个单纯争夺控制世界地理要道和控制世界市场的理论,它已深化为控制世界能源为中心的理论。能源地缘政治是国家行为体利用能源,现阶段主要是石油天然气来达到以权力、安全和利益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以能源为手段所展开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以及所形成的空间关系。传统地缘政治学说中的“地理决定外交”的论点也逐渐向“能源决定外交”的论点演进,以“资源论”、“能源论”为代表的能源地缘政治由此诞生。各国围绕能源展开的外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这是指为了保障国家在能源开采、运输和消费领域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外交行动;其次,能源外交行动也可能具有某种政治动因,因为能源问题也常常被利用、成为达到某种外交目的的手段。

缅甸北靠中国,东临老挝和泰国,西接印度和孟加拉国,南向安达曼海,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地处中国、印度和东盟各大力量在东南亚和南亚竞争、角逐的敏感地带。布热津斯基指出:“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重要性不是来自它们的力量和动机,而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造成的影响。”缅甸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向为周边各国所看重,是中国西南进出口的经贸通道和印度洋战略的大通道,是印度“东向政策”的桥头堡,是东盟向西发展的跳板,还是能对马六甲航线西段施加影响的潜在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缅甸不断发现的石油天然气和重要的能源地位提升了它的能源地缘政治分量。缅甸的邻国或是人均资源严重缺乏,或是人口众多,或是需要实现能源运输通道多样化的国家,抑或是三者兼具的国家,大都对缅甸的石油天然气或能源地缘政治地位有所期望。

对中国来说,缅甸的天然气和能源地缘地位能部分满足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和实现中国油气进口运输线路和手段的多样化目标。单纯从油气供给或地缘政治安全的角度来看,中缅油气管道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中俄油管和中哈油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解读,中国以恰当的方式成功地加强与缅甸的睦邻关系,将更深刻地影响南亚战略平衡和印度洋游戏规则的制订。中国一直有意设计一条中缅输油管道,让它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产油国之间的一大通道——通过印度洋,从缅甸进入云南,以避免过分依赖太平洋,防止中国石油“生命线”过度集中于马六甲海峡。缅甸是东盟国家尤其是泰国天然气最便利的供应国,甚至在将来建立的大规模的东盟天然气输送管道网络中,缅甸也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印度对缅甸新军人政权从最初的批评、指责到加快发展与缅甸的外交关系,除了抗衡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缅甸重要的能源地缘地位及其丰富的天然气。俄罗斯近年来加快发展对缅关系就是在地区层面上利用缅甸的油气和能源地缘地位来稳步推进东西方平衡的“东西方外交”,实现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战略和能源战略,从而实现其强国目标。

如果说以往的地缘政治是对手确定战略的话,那么,新的地缘政治逻辑则是资源决定战略:谁控制了资源,谁就能控制对手;控制了对手,也就控制了世界。资源价值与地缘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合二为一——并以前者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现代地缘政治理论的鲜明特色。从全球层面上看,缅甸是一个小国、弱国,既无控制世界的野心,也无控制世界的实力,但是小国也有自己的国家利益目标和需求。缅甸的国家利益就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周边大国争夺日盛的形势下,利用自己有限的外交资源,构建一个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经过二十多年奈温执政时期的孤立,并最终证明是失败的缅式社会主义,以及自1988年以来因违背民主、践踏人权遭到西方国家的二十多年制裁的缅甸,要彻底摆脱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寻求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除了继续走民主化道路外,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重要的能源地缘地位,是其可资利用的重要外交资源。

(三)邻国对缅油气资源需求:缅甸油气外交得以实施的外部条件

缅甸的近邻大都是人口密度大,资源严重匮乏,能源对外依赖大的国家。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庞大并不断激增的人口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促使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搁置对缅甸新军人政权践踏人权、违背民主的批评,改善与缅甸的关系以图获取缅甸的油气资源。在印度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是印度主要的一次性消费能源,尽管自身储量丰富,但仍需大量进口,不过,石油天然气在印度能源安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印度的石油消耗和石油进口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印度石油消费量2000年为1.127亿吨,2010年增加到1.555亿吨,年均增长率为3.3%,成为世界第四大石油消费国,石油消耗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3.9%。石油进口量从2000年的766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206亿吨,年均增长率为4.7%。对外依存度也由2000年的68%上升到2010年的77.6%(见表3)。

印度对天然气的消费也逐渐增大,国内产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到2010年,印度的天然气消费量已达619亿立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355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9.1%(见表4)。2003年以前印度还未进口天然气,但2004年天然气进口量就上升到27亿立方米。2007年跃升至100亿立方米后,印度的天然气进口量每年都保持在100亿立方米以上。

据印度政府估计,如果按照2005年的消费水平,到2015年,印度的能源消费将增长50%。而国际能源机构则预测,在2002—2030年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约为1.6%,印度的石油增长率则会达到2.9%,同期印度天然气的需求增长率将会超过石油高达4.6%。

尽管印度已加大对其境内天然气的勘探力度,然而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天然气已是大趋势。未来15~20年间,印度能源自给率将下降到15%左右。到2020年,其对进口能源的依存度将上升到91.6%。且在2026年前后,预计印度人口数量将达到14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增大。

中国要维持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除了挖掘自身能源潜力以及进行节能减排外,还必须保证海外能源特别是海外石油和天然气的稳定供应。中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不断攀升。2000-2011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由2.386亿吨上升到4.577亿吨,年均增长6.29%。原油进口量由7600万吨上升至2.567亿吨,年均增长12%,对外依存度也由31.9%跃升至56.1%(见表5)。2015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65%,到2020年可能达到70%以上。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5.6亿吨至6.O亿吨之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也从2000年的256亿立方米跃升至2010年的1350亿立方米,年均增幅为18.8%。2000~2007年,中国还有天然气出口,但2008年后中国的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发生了逆转,中国由天然气出口国变为了进口国,天然气从2007年出口120亿立方米逆转为2010年进口天然气123亿立方米(见表6)。

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费将达1750万桶/日(8.75亿吨/年),中国将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2010年天然气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只占4%的比例,但是鉴于煤炭焚烧带来的环保压力和大量进口石油所引起的能源安全问题,中国将会大量使用天然气。自2010年始,中国对天然气的消费年均增幅为8.3%,天然气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从2010年的4%跃升至2030年的9%,消费量将达430亿立方英尺/日(4444亿立方米/年)。”

中国需要稳定安全的海外能源,而中国能源进口渠道较为单一,国内石油进口的4/5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尽管对中缅输油管道能否解决或者缓解石油进口渠道单一、石油进口安全链条的脆弱性有不同的声音,但石油进口来源多样化是主要石油进口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的石油供应安全战略。这一战略旨在当一个供应来源出现中断的时候,确保可以从另外的来源继续获得供应,以减弱国际石油供应中断的影响。石油来源的多样化不但包括石油产地的多元化,还包括石油运输路径和石油运输手段的多元化。中国2008年的石油进口有42.2%来自中东,有24.7%来自非洲,有10.3%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石油进口的来源地方面已初步实现了多元化。在石油运输路径和手段的多元化上,西部的中亚石油管道的开通和来自俄罗斯的轨道运输,以及未来的中俄之间的石油管道运输将极大地缓解中国油气严重依赖经繁忙的“马六甲”航线的轮船运输局面。中缅油气管道如果成功运营,将会是中国实现油气运输路径和油气运输手段多元化的重要补充。

二、缅甸的油气外交实践

1988年缅甸军人发动政变建立了新的军人政府,由于该政府采取一系列违背民主和践踏人权的做法而遭到国际社会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制裁。为了维持军人政权的生存,维护军人集团的利益,缅甸军政府先是采取对华友好外交,后又推行交好邻国的多边外交,主要是发展与中国、印度和东盟国家的关系来改善孤立和被制裁的局面。在其石油天然气和能源地缘的政治地位日渐显露后,缅甸遂利用其不断上升的油气资源地位作为其多边外交政策的新手段来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应对国际社会的制裁,维护国家利益,推动缅甸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与外国的油气合作中,缅甸率先发展与泰国的天然气合作,缅甸与泰国在1992年就签订了将耶德那天然气供给泰国的合同。1998年缅甸第一次出口天然气到泰国,其价值可能不到100万美元,但到2002年,天然气出口达到了8亿美元,帮助缅甸第一次实现了贸易顺差。缅甸平均每天输送7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给泰国,出口泰国的总量达泰国需求总量的20%左右。到2005年,缅甸天然气出口达到14亿美元,占贸易顺差额的87%。缅泰两国的油气贸易在两国的贸易中占主要地位,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7/08财年,缅甸天然气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2008年6月,缅甸政府与泰国国家石油管理局勘探生产公司(PTTEP)签署了在缅甸莫塔马湾新发现的M-9区块购买天然气的协议。2010年1月,泰国与缅甸签署超过10亿美元的购买缅甸天然气的协议,泰国主要石油天然气公司已获准同缅甸签署关于购买缅甸佐地卡矿井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2011年3月,缅泰两国签署了关于缅甸耶德那天然气田所产天然气销售给泰国的补充协议,并把售泰天然气期限延至2028年。缅泰的油气交易对缅泰两国关系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并推动了缅甸融入区域化组织的进程。

缅甸还利用自己的油气资源推动印度在对缅外交上作出政策调整。还在2001年印度外长贾斯万特·辛格对缅甸的访问时,印度已开始就向缅甸购买天然气事宜与缅方展开谈判。2004年缅甸外长吴温昂访印期间,两国就印度参与开发缅甸近海石油和天然气、建设跨境输气管道以及帮助缅甸发展信息产业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这些双边往来与协议的签署,显示了印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5年印度就计划在缅甸争取开采权,并与缅甸能源部签署了一份购买若开地区天然气的备忘录。2006年3月印度总统卡拉姆访缅期间,两国签署了增加石油及天然气的合作与采购等三份备忘录,缅甸还认可印度天然气公司是其天然气的优先购买方。到2006年,印度石油公司在储量极为丰富的A1区块已拥有30%的份额。印度还一直努力争取铺设输气管道把缅甸天然气输送到印度。印度天然气公司(GAIL)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加大对缅甸油气的投资和开发,印度已经着手开展对缅的“油气管道外交”。2008年1月,缅甸外长吴年温访问印度,缅印两国签署了总额为1.5亿美元的天然气勘探开采协议,使印度企业获得了在AD-2、AD-3、AD-9三个深水区块的天然气勘探开采权。2010年3月,印度向缅甸注资13.5亿美元参与天然气开发及修建中缅油气管道,并拥有中缅油气管道约12.5%的股权,与中、缅、韩成为中缅管道项目的共同股东。印度还有兴趣修建从印度北部边境城市巴特那(Patna)到缅甸吉灵庙(Kale.myo)穿越亚洲的公路,以及从加尔各答到缅甸的天然气管道。

中缅两国间重要的油气合作始于2001年,当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CNPC)子公司中油国际有限公司与中油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合营公司,共同投资缅甸的油气项目。随后,中国石油天然气企业先后与缅甸的石油与天然气公司签署了勘探和开发缅甸石油天然气的合同。2004年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便进入了酝酿准备阶段。2004年7月,缅甸总理钦钮访华,两国开始在政府层面提及中缅石油管道问题。2005年1月,中海油缅甸有限公司、新加坡金箭有限公司(Golden Aaron Pte)、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共同和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开发缅甸C1、C2、M2等区块石油气的产品分成合同。2005年7月,缅甸政府主动提出希望加快与中国能源合作的进程。随后,中缅签订中缅原油管道合作备忘录。2005年8月,中石化集团下属的云南滇黔桂石油勘探局与缅甸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启动了在缅甸合作进行勘探的石油天然气项目。2006年1月,缅甸总理梭温访华时,双方签署了一份天然气贸易备忘录,明确提到计划修建一条到达昆明的天然气管道。2006年11月,中缅两国签订《缅甸联邦能源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共同开发缅甸境内天然气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开启了两国天然气合作的大门。2007年1月,中石油和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共同签署了开发AD-1、AD-6、AD-8三个深海油气区块的勘探开采和产品分成合同。2008年12月,中石油集团与缅甸政府和大宇联合体在缅甸新首都内比都签署了缅甸海上A1、A3区块天然气销售和运输谅解备忘录,缅甸每年将向中国出口4亿立方英尺天然气。2009年3月,两国在缅甸签署《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根据协议,石油管道将耗资15亿美元,天然气管道将耗资lO亿美元。中石油拥有该项目50.9%的股份,其余股份将由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持有。这是缅甸自1948年独立以来首次将本国主要产业的经营权转让给别的国家。同年6月,中缅在北京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缅甸联邦能源部关于开发、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谅解备忘录》。2009年10月中缅油气管道主要工程皎漂港码头动工。2010年6月,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和缅甸总理吴登盛的见证下,中缅双方在缅甸新首都内比都签署了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协议后宣布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缅甸还利用油气资源来推动与区域外大国俄罗斯的关系作为其多边外交的重要支点,并利用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来降低西方国家对缅甸制裁的影响。2006年4月貌埃访俄,这是继已故总统奈温1965年访苏之后,40多年来首位访俄的最高层缅甸官员,俄缅两国签署了《石油战略合作备忘录》。2007年3月,俄罗斯的银波卫星(silver Wave Sputnik)石油公司与缅甸国有石油和天然气公司(MOGE)签署了一项有关在缅甸陆上区块B-2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作业的协议。2008年9月,缅甸石油与天然气公司与俄罗斯诺贝尔公司(Nobel Oil)在内比都签署合作协定,双方将合作按照产品分成的方式在缅甸内陆A区块和B-1区块开展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采和生产合作。2010年12月,缅甸能源部、缅甸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将与俄罗斯诺贝尔石油公司、缅甸突集团公司合作开发位于实阶省钦敦江上游地区霍马林镇区瑞乌犹陆地石油天然气。

三、缅甸油气外交的影响

缅甸推行的油气外交对相关国家产生了广泛、复杂的影响,并促使各国调整对缅关系。回顾新军人政权时期的缅泰关系,两国关系经历波折和调整。泰国虽然并未响应西方国家号召与欧美一道对缅甸实施制裁,但泰国作为东盟的主要成员国,还是与东盟一道对缅甸采取“建设性接触”的政策。随后泰国的对缅政策还经历了“灵活性外交”、“进取性外交”和“静默外交”多次变化。尽管缅泰关系也经历了波折,但总体上,泰国始终与缅甸保持接触,并没有因缅甸的民主人权问题而跟随西方国家对缅甸进行制裁。缅泰两国关系斗而不破,从泰国方面来看,除了维护泰国的边界安全和在缅甸的经济利益外,泰国对缅甸天然气需求的考虑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正如2008年3月沙玛政府访问缅甸时所阐述的那样:泰国不主张对缅甸孤立和制裁;泰国希望加强与缅甸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在天然气的生产和开采上。缅甸还推动泰国为了获取缅甸的海上天然气与亚洲的其他邻国如中国、印度等进行竞争。尽管缅泰之间存在边界争端和移民问题,但是缅甸成功地让泰国认识到,缅甸的油气资源是泰国解决国内能源问题的潜在手段。

印度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能源进口地区的多元化和运输渠道、手段的多样化,其重要的运输手段是修建油气管道。印度考虑修建三条油气输送管道,即北线的土库曼斯坦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天然气输送管线(TAPI),西线的伊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天然气管线(IPI),东线的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天然气管线(MBI)。西线和北线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这两条线都必须经过巴基斯坦的国土,政治安全问题的考量成为该工程久拖不决的重要原因。印度提出三条油气管道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印度的能源外交的三个主要目标:第一,实现油气来源多元化,确保国内能源供应的长期稳定;第二,在整个南亚地区逐步建立广泛的能源网,确保这些国家之间的电力、石油和天然气能相互输送;第三,通过鼓励本国能源企业到世界各重要油气产区开发油气资源,来确保以合理和稳定的价格获得安全的能源供应,不轻易受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印度努力发展印缅关系除了可以助其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目标的实现外,还可以确保印度的“东向政策”有一个稳定的前哨基地,并能防范中国,遏制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及中国的两洋战略。印度在缅甸的安全利益、地缘政治利益以及对缅甸油气资源的渴求,促使印度抛下最大民主国家的面纱,发展与军人政权的关系,而不与西方国家一道支持缅甸的民主化运动。缅甸天然气的高储量地区与印度隔海相望,相比巴基斯坦油气线路,通过地面或海底油气管线从缅甸进口油气,费用相对较小,安全性更高。缅甸也是印度实施“东向政策”的关键环节,印度还希望通过缅甸与东南亚的“众小虎”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正在追求与专制政权缅甸更紧密的关系,目的是能源合作与制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

中国在缅甸的能源地缘政治目标主要为:一是确保中缅油气管线正常运输,获取缅甸的天然气,发挥中缅油气管道的油气运输不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的作用;二是阻止外来势力如印度等国对缅甸这一地缘连接地区的控制。对中国来说,将来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虽然不能解决中国石油长期依赖中东和北非的局面,但其石油运输线路绕过繁忙危险的马六甲海峡,毕竟也是应付将来未知事变的一个选择。中缅石油管线为中国石油进口运输手段的多元化增添了一道保险阀,尽管该管道对中国的石油安全大战略也可能不会产生重大效果。

中缅油气管道的修建虽然使中国石油进口运输途径和运输手段进一步多样化,提升了中国能源进口的安全系数,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不排除中缅两国今后在油气资源上出现争执和龃龉,俄乌油气管道冲突就是先例,尽管中缅油气管道及中缅关系有着特殊的一面。自新军人集团上台以来,在缅甸的对外关系中,中国都具有特殊的地位,从最初的对华友好,到目前的多边外交,但此种中缅关系是不平衡的,缅甸严重依赖于中国,缅甸外交的脆弱性也较为明显。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虽然不能颠覆缅甸对中国的较高依赖和其在相互依赖关系中的脆弱性,但必将加大中国对缅甸的依赖度,提高缅甸对中国的博弈能力,尽管此种依赖程度和博弈能力的变化目前还很难评估,但不可否认的是,缅甸已利用其油气资源促使中国加大对缅的外交力度。2009年3月到2010年6月间,共有三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访问缅甸,在访问中签署了多个涉及油气的协议。

作为油气大国的俄罗斯不会直接消费缅甸的油气,但缅甸在2013年以及俄罗斯在不远的将来都将用管道向中国大量出口油气后,两国在对华油气出口上将有着重大利益关联。俄罗斯境内蕴藏着世界上1/3的天然气和1/10的石油,天然气、石油产量现在均已居世界第一位。俄罗斯在石油输出国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要在“欧佩克”中争当霸主,利用石油提升俄罗斯在能源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这一手段起到的作用则越来越有限。但俄罗斯拥有的天然气资源则完全不同,其拥有世界天然气储量的1/3和世界年开采总量的30%,无论是在世界天然气市场还是在由它努力推动的“天然气欧佩克”(世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组织内部,俄罗斯都具有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俄罗斯一直主张推动由其主导的“天然气欧佩克”的战略目的,打造以天然气为核心的“能源超级大国”,增强其在地缘政治和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实现大国战略目标。

缅俄在能源方面达成的相关交易对俄罗斯宏大的能源地缘战略具有重要性。俄罗斯还极有可能利用它对缅甸油气资源储备的不断接近来推动其垄断欧洲能源工业的明确目标,并有可能把它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扩展到亚洲。俄罗斯发展与缅甸的关系能够在印度、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天然气竞争中发挥平衡手的作用,还可能利用缅甸的天然气资源和缅甸连接东盟其他成员国的天然气管道网络来维护和巩固其在“天然气欧佩克”中的霸主或领袖地位。而缅甸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则可以增强自己在今后与他国油气交易中的讨价还价能力。

缅甸还用其油气资源吸引西方油气公司对缅甸的油气进行勘探和开采,并使西方国家在继续指责缅甸的人权记录时,并不能阻止跨国公司向缅甸的油气行业进行投资,使西方的对缅制裁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用。目前,在缅甸进行石油天然气开发的外国公司有:印度盖尔天然气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的爱沙集团(Essar Group)、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SINOPEC)、泰国国家石油管理局勘探生产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印度尼西亚的戈德石油公司(Goldpetrol)、新加坡银波能源公司(Silver Wave Energy)、新加坡金箭有限公司(Golden AaronPte)、越南石油天然气公司(Petrovietnam)、新日本石油公司(ENEOS)、韩国大宇集团(Daewoo)、俄罗斯的诺贝尔石油、加拿大的西尔本石油公司(West.bume)、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等。在缅甸的油气公司大都为国有企业,大部分来自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见表7),其中,中国和印度油气公司对缅甸油气资源的竞争最为激烈。

缅甸除了用油气资源吸引邻国和外国公司外,还努力与所在地区的区域性组织展开能源合作,并通过其天然气能部分满足地区组织如东盟(ASEAN)、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BIMSTEC)、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伊洛瓦底江一湄南河一湄公河经济合作战略组织(ACMECS)的能源需求来扩大地区影响,并使其油气资源利益最大化。

结论

缅甸新军人政权因民主人权问题受到西方国家制裁的二十多年里,先是发展对华友好关系来应对制裁,后又利用邻国对中缅关系的疑惧,成功地推行多边外交,减轻了国际制裁造成的不利影响。进人21世纪后,缅甸以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及日益重要的能源地缘地位作为完善多边外交的新手段,力图通过油气资源外交来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通过油气资源外交,缅甸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金不但得到了部分补充,还增强了缅甸与邻国、大国讨价还价的能力。

缅甸开展与中国、印度、泰国等邻国,以及区域外大国如俄罗斯等国的油气外交既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参与缅甸的油气资源开发和交易,也可以使缅甸在资金、技术上多一份保证,在多元外交上多一些支点。同时,通过油气资源外交,在各国关系中寻求平衡,利用各国相互制衡中的牵制因素,丰富多边外交的内容,有效保障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

缅甸油气资源外交还推动了相关各国对缅政策的调整。泰国是缅甸油气资源最早的受益者,也是目前对缅甸天然气依赖最大的国家,在国内天然气用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必将加大对缅甸外交的力度。对中国来说,缅甸成为中国的油气来源地及能源通道后,缅甸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越来越重要,中国对缅的依赖相对提高,中国对缅的外交力度也加大了。“中国有求于缅甸的一面上升了,缅甸政府在制定对华政策时的主动性也相应增强,其特殊友华政策和在中缅关系中的不对称地位将有所改变。”印度对中缅的油气管道合作以及印方在缅甸天然气竞争中的失利驱使印度投入更多的外交资源与各国争夺缅甸的天然气。俄罗斯的天然气霸主战略,以及在东南亚、南亚地区扩展经济政治利益的目标,决定了其对缅甸油气资源的重视,并加强对缅外交力度。鉴于缅甸油气资源在缅外交中和重要地位,新上台的民选政府势将会继续利用油气资源来增强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博弈能力。

(编辑 吴兆礼)

作者:刘务 贺圣达

中俄地缘石油贸易分析论文 篇3:

中非石油贸易新发展模式探究

摘 要: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石油领域已展开合作多年,双方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随着非洲石油资源开发的蓬勃发展,中非合作面临诸多问题,如非洲石油分布整体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石油贸易国分布不均匀;部分非洲地区仍发生动乱和战争,和平安全存在隐患;易开采油田即将面临枯竭,石油的开采成本逐渐上升;中非石油运输方式单一,路途遥远且风险极高等。为确保中非石油贸易顺畅发展,本文探索了创新的中非石油合作模式,如与非洲高产石油的欠发达国家建立合作,并与目前石油贸易合作国家加深关系;援助非洲境内建造铁路拓展石油运输业务;积极开拓非洲人才本土化提高当地居民需求;提供石油开采资金与设备支持;建立新型合作保障机制来提高对石油贸易安全的防护。

关键词:中国石油能源安全;互利共赢的健康经贸关系;中非石油经贸合作

1978年改革开放初,我国通过采取产量包干政策等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实现了石油工业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产油大国,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由于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石油勘探量下降,我国工业建设不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高速增长,自给自足的消费格局被打破,形势的剧烈变化引起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模式产生重大调整。目前我国能源产量已无法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非洲石油资源丰富,石油的产出量及出口量稳居世界前列,在世界资源国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是各国实现石油贸易多维度流向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实现石油安全的重要合作伙伴。

随着非洲新油田的不断发现,世界各国争相展开对非洲产油国的控制,其中就有与我国关系复杂的石油大国——美国,通过垄断石油等产品来保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美国的石油业是在垄断竞争形势下发展壮大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间的石油贸易结算主要以美元计价。而作为石油的垄断组织——OPEC即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该组织的成员国主要由亚、非、拉石油生产国组成,目的是调控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稳定国际石油的市场价格,稳固石油生产国的收入。欧佩克的石油出口量、产出量和储存量等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经济下滑和石油需求强度下降,欧佩克会议表示,将下调当年石油产量和需求预期,此次减产失败致使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为了规避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我国需要探索创新的石油贸易模式——中非石油贸易新模式。

石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陆相页岩油勘探技术为我国在内陆的石油勘探领域提供了新的发现,为了确保我国石油储备战略的实施和海外石油供应充足稳定,良好稳定的中非关系是尤为重要的。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的比例占总进口量的比例逐年上升,掌握创新的中非石油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能够更好地应对国内石油增长需求,优化石油储备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能实现中非合作共赢新局面。十四五规划强调,提高中非石油合作质量与规模,对保障十四五能源安全、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国防、工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非石油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中非石油贸易合作基础和原因

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石油领域的合作就已在中国与非洲之间开展。随着中非石油合作的迅速发展,非洲已成为中国的石油进口来源地。20多年来,中石油通过投资项目合作,致力于与非洲资源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真诚赢得了项目所在国人民的信任,并推进了人才的本地化工作。

1.欧佩克不确定的政策变化倒逼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2005年,歐佩克首访中国后,我国与欧佩克成员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并以优惠贷款与经济援助等方式深化合作形式,提升双边经贸关系,给我国石油企业与石油生产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提供良好条件。由于欧佩克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多国石油合作组织,油价受多重因素影响,极不稳定且调整具有单边性。为保持油价,欧佩克提出的减产计划无法确保我国石油储备战略的稳定实施。为了打破西方石油垄断,我国与阿联酋达成了第一个能源合作项目,并与俄罗斯签署长期原油贸易协议和管道协议,进一步加深了中俄两国石油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为了稳固多元化的石油贸易系统,我国需要探索更多石油贸易新通道,中非石油合作是具有前途的选择。

2.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性导致我国多元保障能源安全。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中美两国贸易纠葛加剧,中国从美国石油进口量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后,国际油价一跌再跌,对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平衡产生严重损害,美国一些石油生产商只能关闭在全美各地的油井,中国对美国石油的需求一旦减缓,就会严重危及到美国石油钻井商的复产计划。受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约束,我国大幅度购入美国石油,但中美间的复杂关系会危及中美能源持续合作。

(二)中非石油贸易合作取得成效

1.贸易总量不断提升。中非能源合作已开展二十余年,而中非能源合作的重中之重是石油领域的合作,经过不断的发展,非洲已成为中国仅次于中东的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中国石油需求巨大,就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已高达5.45亿吨,对海外的进口石油的依赖度达到73%,其中位于非洲的安哥拉以4178万吨位列中国十大原油进口来源国第五。同时安哥拉一直是非洲对华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因此可见中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是一个互利共赢的选择。

2.合作范围不断扩展。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有53个非洲国家参加,而其中有70%与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合作且合作范围也不断加深,比如在此次峰会中方金融机构与几内亚等国政府签署了“一号国道”、“科纳克里市政道路”等项目贷款协议,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这些合作不但可以加快非洲的建设发展,也可以为中国本身带来利益。中国为这些国家投资建设,相关国家向中国贷款。这些贷款是要还的,有些欠债的国家没有经济能力偿还,就用一些油气开采权、矿产开采权同中国做交易。中国从中获得的回报远远超过投资金额,同时这些非洲国家的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所以这是合作共赢的。

3.合作主体趋于多元化。我国参与国际石油贸易主体不断多元化。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在石油贸易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同时不断加强非国营贸易进口的作用。近年来,根据中央油气体制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原油进口体制改革。为保证国内石油供应、保障国内能源安全、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对符合条件的非国营企业赋予贸易进口资质。2021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为24300万吨,是2015年8760万吨允许量的约2.77倍;2021年有60家非国营企业获得原油进口配额,全年共计下发17714万吨配额,而2017年有32家企业总计获得原油进口配额2292万吨,总量增加了15422万吨。原油非国营贸易的发展成为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重要助力,使我国的石油贸易市场更加富有活力,主体的多元化使市场竞争更加有序。

4.贸易合作方式优化。我国主要是通过贸易合作的方式获取非洲的资源和能源,随着石油贸易方式的多样化、体系化,石油实货交易中心的规模和功能越来越大,形成了包括现货合约、远期合同、中长期合约等在内的系统化交易模式。中国石油也应跟随世界趋势在非洲探索出一条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化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促进资源国工业化进程。

(三)中非石油贸易发展的现存问题

1.贸易国分布不均。在2017年与中国贸易的前十大非洲贸易国中第一和第二的南非和安哥拉就约占40%,中国从非洲进口商品主要是以大宗商品为主,其中原油占比达37.9%。南非和安哥拉是中国在非的主要石油贸易合作伙伴,其他非洲国家相对较弱。而前十名贸易国中刚果、赞比亚、加纳、尼日利亚等都位于非洲南部和西南地区,贸易国地区分布不均。相对于西非的开发我国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就处于相对劣势。原因是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对于西非的投资开发较晚。欧美国家石油企业已经在当地占领了市场,积累了资金和技术,就使我国的石油企业进入西非市场相对困难,业务的开展也局限在服务项目。

2.和平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在目前世界相对和平的大环境下,非洲各地局势也相对和平,但少数地区仍然存在暴动和叛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发展,对当地人民和我国在当地发展的企业和人员造成威胁。例如在2020年12月16日中国驻中非共和国大使馆接到报案,中非共和国发生叛乱,4家中国私营矿企的车辆和财物在混乱中遭到抢劫,遭受损失。大使馆迅速与中非宪兵司令进行交涉,全力保护中国公民安全,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3.交通运输不便。中非相距遥远,没有陆地相连。原油运输只能依靠海运,但海上运费高,耗时长,既增加了成本又有海上运输风险。中国与其他原油进口来源国像俄罗斯主要是靠管道运输,就可以节约大量运输成本。而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虽然有总量巨大且开采成本较低的优势,但在运输方面就相对处于劣势。从非洲进口原油必须经过的好望角、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国际原油运输的要塞,这些地區也是太平洋周边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势力博弈的焦点,外国势力经常介入制造事端,给中非原油贸易合作的发展带来挑战和风险。

二、中非石油合作探寻新发展模式

(一)深入拓展“合作共赢”模式开发

1.与高产油的欠发达国家达成双赢合作模式。这是“安哥拉模式”的延伸,同样也是“以石油换基建、贷款”的模式,积极与基础工业薄弱同时需要发展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高产石油的欠发达国家达成在石油经贸合作上的意愿一致。比如位于西非中南部常年因其石油丰富而被偷取石油资源的欠发达国家——贝宁,以及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内陆国——尼日尔。

在2021年国庆假期期间,标志着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项目建设驶入“正式轨道”的尼日尔二期一体化项目全面开工。该项目为贝宁、中国、尼日尔三国能源领域合作以及进一步促成友好关系贡献强大力量。

在此之前,中贝合作以轻工业为主。但现在以“石油”为切入点,将进一步深化、提高中贝的资源能源合作厚度,扩大对贝宁的投资规模。中国和尼日尔两国政府早在2019年就签署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中国利用自身经验助力尼日尔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对贝宁亦可以如此。中国可以利用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面宽松等优势条件,对贝宁沿用升级的“安哥拉模式”,以石油换基建、贷款,以促成两国双赢合作。贝宁得到像身处撒哈拉沙漠的尼日尔共和国的“快车道”发展,中国得到贝宁丰富的石油能源进口。“双赢”也许也是意味着共生,这样也就稳固了中贝两国在石油贸易上的持续性发展动力,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增添活力。

同时,中方可以推动与非洲新兴产油国以及传统产油大国的合作力度,不再只是依赖于中小产油国这样的合作对象。以2018年为例,中国从非洲15个国家进口原油8741万吨,传统产油大国安哥拉占54%,其余46%来自14个中小产油国。所以与非洲传统产油大国及新兴资源国进行合作模式的创新,可以促成中国在这些国家的石油投资布局,从而提高中国在非的油气供给市场稳定性。

2.深度绑定石油贸易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2014年,在中国召开的APEC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宣布与亚太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也正印证了“共同体”的通力打造。此外,如果条件允许,中国可以将共生逻辑扩散化,非洲和俄罗斯都是我国的重要原油进口地,同时非洲与俄罗斯政治、经济关系没有向劣势发展,便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契机,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将俄罗斯与非洲的石油供给联动起来,良性竞争、共同发展,加强中国石油进口稳定性,进而也是维护中国石油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3.援建非洲基础设施,推动当地石油开发与运输。运输石油的方式分为陆运、空运以及海运,在这三种运输方式中,最适合中国运输从非洲进口的石油的方式是海运。海运一般适用于距离长、货物多的情况,其具有运费低廉、承运量大、通行能力强的优点,中国也一直以海运方式运输在非进口石油。提出援建非洲铁路的出发点在于缩短中国在非洲境内转运石油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修建现代化铁路将产油区与港口连接,满足非洲国家资源能源的运输需求。比如于2021年6月16日通车的由中国铁建承建的几内亚达圣铁路,此条线路横跨几内亚博凯和博法地区,连接赢联盟圣图—胡达矿区与达必隆港,直接通过改善交通条件的方式解决了资源、货物难以运输的难题,为几内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进器”作用。中国对非洲基建的援助一直是中非关系的友好见证,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以及对“兄弟国”的深厚情谊,在非洲产油区与港口之间修建铁路,大大地缩短了石油运输时间,并且也解决了合作国因运输问题而无法以丰富的石油资源发展经济的难题。

(二)创新油气勘探和开发模式

1.优先开发天然气资源,稳固中非油气合作。天然气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随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多也因此备受关注,增加天然气能源的使用频率及数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改善环境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部分非洲产油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能源资源,中国便可以利用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一需求优势来开发这些国家石油资源以及油气区块。

由中商产业研究院所整理数据可见,2021年前8月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达到7931万吨,同比增长了22.2%。中国作为经济第二大体与人口第一大国,对于天然气的需求逐日增长。由此,中国可以依靠这一广大需求以及非洲的充分供给量,再次与非洲油气丰富的国家达成合作关系,并以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开放来换取中非石油贸易的区块性开发,优先性给予中国进行海上、盐下石油油藏勘探与挖掘的机会。

2.以资源替换债务,推动非洲油气生产国持续发展。当遇到一些非洲产油国因通货膨胀等原因,无法偿还已经拖欠中国开发货款或商业银行借款时,可以充分利用“债权人”、“债务人”的相互关系,协商通过以石油资源偿还中国的借贷款项这种方式,达成对双方都有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将债务免除资金优先用于中国在非洲产油欠债国的石油勘探开发。

长期以来,非洲的另一欠发达国家——津巴布韦面临着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体系基本处于崩溃状态,其货币信用已经完全崩塌。据《先驱报》2020年9月15日报道,在澳大利亚上市的某一资源公司最近宣布在穆扎拉巴尼地区寻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之后,津巴布韦经济将迎来令人振奋的时期。到目前为止,根据对美国石油巨头美孚公司在1990年初的数据也表明穆扎拉巴尼地区可能存在巨大潜力的油气田。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契机,要求津巴布韦以石油资源偿还债务,并在免除特定债务时,优先将债务免除资金用于石油勘探与开发。

(三)积极开拓非洲“本土化”人才与工业

中非石油合作的一大现存问题就是石油开采成本逐渐增加,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便是从劳动力、技术以及运输方式上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非洲人口众多,但普遍非洲国家经济体发展不景气、不全面,故极大限度地“本土化”发展人才、提高工业水平便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可以营造一个“双赢”的局面。非洲与中国的地理距离长,故将所有中国石油开发员工引入到非洲境内便会出现特别大的经济开支,其中包括员工本人的安置费、交通差旅费以及家属的补助金等等一系列补贴,但如果直接打造一个由中非双方人才组成的结合型团队,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同时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中国境内制造的石油开采、开发大型器械,如钻井设备、勘探仪器、油气处理设备等等,这样就需要将设备从中国运输到非洲境内再进行石油勘探、开采工作,在运输过程中可能还会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换一种思路,如果中国以帮助非洲国家发展重工业的“方便之手”在非洲制造油气开发设备,核心技术领域由中方掌握,基础制造技术传给非方。由此一来,在非设工厂直接制造油气开发设备又是一项“双赢”项目,同时满足中方“便捷式”获取开发设备与非方“充分化”利用当地土著劳动力、提高当地人经济水平的需求。

(四)提高对石油贸易全过程安全预防手段

1.“数字化”防范石油贸易欺诈风险。在贸易合作方面的欺诈事件频频发生,也由此暴露了石油贸易行业中还存在容易导致欺诈事件的薄弱环节。因此,对于中非石油贸易参与者而言,必须重新审视在石油贸易交易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风险,比如要加强对提单、信用证等单证的审核管理,一定要打破慣性思维,才可以有效地抵御和应对石油贸易中存在的欺诈风险。

2.建立健全新型合作安全保障机制。虽然非洲和平的趋势愈发明显,但是个别地区仍不太平,最近这段时间非洲中部的刚果也比较混乱。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开采团队便有几率受到动乱波及,特别石油开采还关系到能源安全问题。

如果在海运过程中遇到船只破损、由于天气恶劣而导致船只的停泊等,我国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式经济走廊加强在沿岸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用这一手段来解决运输石油船只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救援和补给。但如果出现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例如当海运线路通过马六甲海峡时,近年来由海盗袭击向走私、跨国犯罪转变的诸多安全问题,使得石油运输存在安全隐患。为确保中国在路过安全极具不稳定性的地区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援助保障,如果条件允许,中方可以与沿岸国家的官方武装力量达成保护机制协议,适当加强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中的武装力量,至少做到让有动乱趋势的暴乱分子“避之不及,敬而远之”。

三、结语

中非将会以友好“兄弟绑带”的关系,继续发展石油贸易,而要将石油贸易合作“可持续性”延续,便需要开拓出新模式来促进中非石油合作良性发展。通过石油贸易合作模式的改进,可以有效地将中非的经贸合作宽度拓展、深度加大,进而也可以优化中非由经贸合作而获得的“双赢”局面。

注释:

①本文数据和相关资料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颁布的《2021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总量、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2015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总量、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

参考文献:

[1]史忠生,石兰亭,汪望泉,等.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中非油气合作的思考与建议[J].国际石油经济,2020(10):46-50.

[2]张宇炎.21世纪中非能源外交:进展、路径及挑战[J].中国市场,2019(6):7-9.

[3]邱坤,刘绪康.“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非洲油气合作的对策研究[J].石油科技论坛,2019(3):50-57.

[4]刘笑宇,付延.南南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中国-加纳/赞比亚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南南合作项目经验浅析可持续发展[J].经济导刊,2020(7):47-49.

[5]王卫权,李丹,袁潇洋.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现状与建议[J].中国能源,2019(2):44-47.

[6]曹小曙.《非洲资源开发与中非能源合作安全研究》丛书书评[J].自然资源学报,2019(3):671-672.

[7]李媛媛.中国和欧洲对非洲能源政策对比探析[J].现代商业,2019(6):185-186.

[8]邹力行.中非能源合作:规划先行,多层并进[J].中国石油企业,2018(8):18-21.

[9]王洪一.天然气引领中非能源合作方向[J].中国投资,2018(20):18-20.

[10]中非共书油气互利合作新篇章[J].中国石化,2018(9):12.

[11]李越强,陆如泉.中非能源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不继续怎么行呢![J].新能源经贸观察,2018(9):38-39.

[12]金正昆,张宇炎.中国对非能源合作方式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8(7):149-154.

[13]王海斌.石油安全:中国遭遇“马六甲困局”[J].地理教学,2004(9):6-8.

[14]蒋金龙.中缅石油通道破解“马六甲困局”[N].西部时报.2004-7-21.

[1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world/ 2014-03/28/c_ 119982956 3.htm,2018..10.23.

[16]李智彪.中非能源合作热的冷思考[J].西亚非洲,2014(6):17.

[17]宋丽.国际石油贸易公司欺诈风险防控浅析[J].国际石油经济,2021(4):5.

[18]陈祥, 王敏, 严永新. 陆相页岩油勘探[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5.

[19]林艳.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运输安全评价[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作者:杨雨芮 焦意清

上一篇:兽药市场安全监管措施论文下一篇: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