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

2024-04-22

《用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用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根底,让学生体验新知识的作用。课一开始,复习8个方向,这样我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根底和认知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四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开展为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中我觉得应该重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在一次次的设问中,学生的求知欲被一次次激发,先是认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几个方向,并引出问题:方向确定了,但灯塔1具体离观测点轮船所在地多远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量出图上距离,根据图中的.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进一步精确地描述出灯塔1的具体位置: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6千米处。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从轮船所在地出发,沿着东北方向走6千米,一定能找到灯塔1吗?为什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思考中反思,产生疑问,再思考,恍然大悟:原来东北方向只是一个范围,不能精确地找到灯塔1,那怎么办呢?有同学想到量角,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动手测量夹角,让学生明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最为精确。让学生答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由易到难,步步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其次,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十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提升思维水平,获得根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上完课后心里总感觉到课上的顺利中有点问题。一是怎样理解“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东北方向”是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就认识的,所以学生在描述物体的时候就用“东北方向”进行描述。显然这样的表述不能够到达精确表示的目的。从而引出了“北偏东”。“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这句话是从两种表述的区域范围上来看是指同一个区域。但“东北方向”并不是完全等同于“北偏东”。前者只是比拟粗的表示一个区域,而后者“北偏东”可以表示是一个区域范围,更多的时候是与角度结合着使用,表达了一个角度形成过程“北-→东”,表示出比拟精确的方位。所以我觉得,简单地区分可以说是后者出现是为了表达的精确度,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这句话确实有点困难。另一个是让学生如何真正理解北偏东30度这个夹角。这个夹角的两边各是哪两条射线,学生命运将东与偏东方向的夹角误认为是北偏东的夹角,看来课堂上的比拟不到位、讲述不到位,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误区。在之后的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每一位同学明确角度的方向,确保每人过关。

 

篇2:《用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新知识的作用。课一开始,复习8个方向,这样我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四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中我觉得应该重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在一次次的设问中,学生的求知欲被一次次激发,先是认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几个方向,并引出问题:方向确定了,但灯塔1具体离观测点轮船所在地多远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量出图上距离,根据图中的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进一步精确地描述出灯塔1的具体位置:灯塔1在轮船的东北方向6千米处。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从轮船所在地出发,沿着东北方向走6千米,一定能找到灯塔1吗?为什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思考中反思,产生疑问,再思考,恍然大悟:原来东北方向只是一个范围,不能精确地找到灯塔1,那怎么办呢?有同学想到量角,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动手测量夹角,让学生明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最为精确。让学生答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由易到难,步步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其次,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十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提升思维水平,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篇3:《用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

策略一:课前参与, 充分激活已有活动经验, 为探究新知打开通道

课前,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向学生提出指向性明确的信息收集与整理任务, 促使学生参与到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 为课堂探究新知、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好准备。

高年级学生有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信息等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将相关的生活经验、数学活动经验进行筛选、比较和整合, 并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或许是模糊不清的, 或许是稚嫩片面的, 但它们必定会成为探究新知的经验基础, 是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必经阶段。

学习本节课之前,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积累了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验;在二年级积累了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和用东、西、南、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以及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与其他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的经验;在五年级积累了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位置的经验。课前让学生经历搜集确定位置相关信息的过程, 并在整合既有经验的思维过程进行体会和感悟, 能够形成表象: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位置, 既可以用方向确定, 也可以用数对表示, 但无论何种方法都需要有参照标准, 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如:用方向确定位置时需要有参照物, 用数对表示时必须是纵向、横向同时考虑。通过对未知信息的搜集和了解, 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 也能够形成表象:确定位置方法是多样的, 不同确定位置的要求需要选择不同标准。如:锁定物体位置时既能用GPS定位, 也可以用经纬二维定位法等。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积累了实践活动经验, 学生在形成表象的过程积累了思维活动经验。这些经验对学生进行“确定位置”的进一步探究会产生很大影响。

“课前参与”作为一种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必须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经验筛检整合的过程。只有这样, “课前参与”才能为新知的探究积累相关经验,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为了保证课前活动的效果, 需要注意:

所谓基本数学经验, 当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 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只有这样, “课前参与”才能为新知的探究积累相关经验,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1.指向明确, 针对性强。课前参与的活动形式多样:操作实验、搜集信息、调查访问, 等等。不管哪种活动形式, 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以课前搜集信息为例,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信息;搜集的信息有什么用途;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如搜集信息时, 我们在课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要搜集的是确定位置的方法的信息;搜集的途径, 可以采用回顾旧有知识、查阅资料、向他人咨询等方式。如果考虑搜集的信息量太过庞杂, 要把学生分好小组, 给每个小组分配好搜集的任务。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 明确的搜集目标能帮助学生把握信息的重点。

2.筛检整合, 初步感悟。这里既有对所参与活动结果 (信息) 的整合, 也有对已有活动经验的筛检整合。当然, 更多的是两项整合的融合。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必须进行筛检整合, 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 促进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重组和提升已有经验。搜集信息时, 学生搜集的信息可能是旧有知识, 可能是来自于查阅资料, 这些信息是以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状态存在, 因此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检和整合。在交流和比较中, 让学生谈谈通过搜集信息对确定位置的感想, 并让学生说说自己选择和摒弃信息的理由。

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 他们能够加深原有的相关体验, 并在提升经验中明确: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要确切地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需要多个条件来固定某个点的位置。这种体验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策略二:课上体悟, 在充分经历新知探究过程中, 形成新经验

体, 就是体会、体验;悟, 就是感悟、领悟。学生有课前整理信息的经验基础, 课堂学习时, 他们就会在新知与旧知的冲突中, 利用已有经验自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观察思考、比较分析、讨论交流、操作实践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中不断体悟, 将原有经验调整、组合并重建, 逐步完善并积累新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从形象向抽象转型的特点, 其体悟的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我们要遵循这一特点设计课堂教学, 让学生以形象为依托, 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完成向抽象的飞跃。经历飞跃的过程中, 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体和悟, 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奠定基础。

【片断一:借助课前活动经验引出探究的问题。】

师:二十年后的某一天, 我们聚在一起到海上游玩。分为五个组, 一个组驻守在基地上接应, 另外四个组从基地出海去游玩。

(学生快速分为五组, 并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组。)

师:海上天气突变, 第一小组需要向基地请求支援。结合课前搜集整理的信息, 想想他们应该怎样汇报自己的位置。 (学生思考后准备全班交流。)

师:救援组的同学在听到求救信息后, 认为可以出发的就可以走了, 其他同学判断他是否是个合格的救援员。

本环节用假设情景和方位图的结合, 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与想象参半的思维背景, 为学生获得“确定位置”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开门见山的呈现方式源于课前信息的整理, 学生是有相关经验作准备的。如此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也能快速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为后继学习过程中的体悟、积累经验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结合“确定位置”的经验, 尝试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并让救援组的学生根据求救信息自主判断能否出发, 同时号召其他学生评判救援组员是否合格。这一系列的活动安排, 旨在让学生亲历实践, 并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讨论交流等思维活动, 不断加深体悟, 让学生在新知与旧知的冲突中, 利用已有经验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将原有确定位置的经验加以调整、组合并重建, 形成新的确定位置的活动经验。

【片断二:交流体验, 在新旧知识交织融合中实现经验重组。】

生1:要说清自己的方向, 也就是北偏东。救援组个别同学出列后, 又返回。

师:你咋又飞回来了?小声告诉我。 (学生小声说理由, 其他同学猜测。)

生2:还得知道路程是多远, 否则都不知道飞到哪儿停……

(其他学生赞同, 有部分救援组同学出列, 其中有少部分人又返回。)

师:不是告诉北偏东和实际距离了吗, 咋又回来了?

生3:只知道方向和距离还是不行, 因为在北和东之间所有的区域都属于南偏东。如果以这个距离作半径, 以基地为圆心, 从纵轴到横轴在北和东之间画一条弧线, 可以找到无数个点。飞机要是出发救援, 无法找到确切的点的位置。只能沿着这条弧线飞行, 很费时。 (师生共同鼓掌)

生4:有方向和距离了, 还是不能确定第一组的位置, 究竟要怎么办才能一下子找到他们呢?

生1的发言显然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上的, 这个经验也是学生探究新知的起点经验, 为所有学生接受。当救援组个别学生出列准备出发又折回后, 这一举动迅速点燃了学生的体悟激情。体悟伴随着思维火花出现, 学生的既有经验遭遇了第一次冲击, 迅速在需要汇报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寻找还需要些什么。有了现场的操作实践,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很快就会调动另一知识经验——实际距离。第一次冲击, 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出第一步, 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思维经验, 使确定位置的基本活动经验也经历了第一次重组, 即方向和实际距离的结合有可能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确定了方向和实际距离, 少部分救援组的学生出发了。出发的学生中有几个学生再次折回后, 我若有所思地频频点头, 又一次燃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学生自主研讨分析, 并在比较中得到了生3和生4的精彩回答, 使课堂教学越来越靠近本课探究的根本。特别是生3运用画圆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将已有经验发挥到了极致, 从而引发了生4的问题, 也是全班学生的疑惑。此时学生会对经历过一次重组的确定位置的经验, 再次产生不确定感, 从而产生迫切的探求的欲望。

【片断三:回应课前参与, 在辨析中加深体悟, 促进经验再生。】

师:想想课前已搜集的信息, 对我们是否有所启发?

生5:课前搜集信息, 知道雷达扫描有俯仰角的区别, 而且还有的雷达是360°扫描的。如果把角度移到这个平面图上来, 用北或东为0刻度线, 确定第一组所在的位置与北或东轴的角度, 这样的方向就固定不变了。

师:采用这个方法试试。不过, 既然描述方向是以南北轴为基准的, 在测量夹角时为了统一标准, 依然用南北轴和0刻度线重合。在你的作业纸上找到第一组的确切位置。

经过一系列的深刻思考、集体交流和激烈辩论等活动, 引发了学生二次创新思维——引入角度。学生在运用经验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 继续加深体悟, 逐渐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 使确定位置的活动经验在原有的经验体系上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片断四:回顾整理, 固着新经验。】

师:回顾确定位置的过程, 想一想在这样的图上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在描述时会提醒好朋友注意什么?

生 (齐答) :需要知道方向、角度、实际距离……

回顾与整理是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策略。任何一节课都应该强调让学生“回头看一看, 想一想, 再理一理”, 在深度思考中体会和感悟, 使获得的经验更稳固。

学生在运用经验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 继续加深体悟, 逐渐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 使确定位置的活动经验在原有的经验体系上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课上体悟是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策略。只有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亲历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在进一步的体验、感悟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对获得经验的回顾整理, 通过归纳、概括和总结的方式, 使新经验融入原有经验体系, 逐步完善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 我们需要注意:

1.尊重经验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创设能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只有保证思维活动的高效, 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质量。

2.注重回顾整理, 强调体验感悟。所有的体验和感悟必须要经过回顾, 才能深化和巩固经历探究过程中生成的“经验点”。通过整理这些“经验点”, 促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并通过调整和重组的方式向原有经验体系中渗透, 顺利完成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策略三:课后实践, 促使新经验在多样场域中逐步积累与形成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 而经验的应用又可以促进经验的发展和积累。所谓课后实践, 就是将在课堂上体悟出来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再次应用于实践, 将静态的经验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 以此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经验、发展经验、积累经验的目的。

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地思考”是思维经验的核心, 把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形成思维经验的重要途径。操作就是一座很好的“桥梁”。教师要利用课后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操作基础上通过多样场域下的不断实践达到发展和积累思维经验的目的。

课堂教学结束后, 引导学生确定一个观测点, 小组合作, 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实践活动, 自己制作一个比较精确的学校平面图, 并进行集体展评和交流活动。这样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亲历“做”的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并发现感性经验背后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避免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从感性经验中获取理性经验,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促进思维经验的积累。为此, 课后实践需要注意:

1.遵循认知规律, 规划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有一定实践经验。教师要遵循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经验,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 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主要手段, 在实践中运用和推广既有经验,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和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2.及时评价反馈, 有效积累经验。客观、正确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在实践活动结束后, 必须组织学生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 多鼓励、多表扬实践活动中的闪光点, 客观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交流各种心得体会, 总结并升华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篇4: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第一次射击不中,确定位置要找方向

教师先播放军事演习视频。

师:同学们刚才看过军事演习的视频,在军事演习中,常常要进行炮火射击,想试试吗?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要想击中目标A,图中还缺少什么?

生:武器、枪、大炮……

师(课件出示大炮):老师先开几炮试试。(操作课件,故意朝与目标A不一致的方向射击,没有击中目标)

师:看我打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不好,太差了。

【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探究、敢于质疑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笔者在本环节创设了射击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教师的射击水平,学生敢于评价,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为学生研究数学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

师:我为什么没击中目标,问题出在哪儿?

生:射击的方向不对。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我没找准方向?以大炮为观测点,目标A在大炮的什么方向?(因为没有指向标,学生对确定方向有困惑)

师:看来大家遇到了麻烦,要想确定目标在大炮的什么方向,图中缺什么?

生:指向标。

教师课件出示标着东南西北的方向轴。

师:现在知道目标在大炮的什么方向了吧?

生:目标A在大炮的西北方向。

师:大家也是这样想的吗?(其他学生赞同)

【思考】通过分析,先确定物体的方向是这节课的突破口,但如果教师直接领着学生来找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设计了第一次射击不中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确定物体的位置一定要找到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又没有急于引领学生探究用角度表示方向,这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探究水平,引领学生逐步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也为下一次射击不中埋下伏笔。

第二次射击不中,确定方向要考虑观测角度

师:看来方向已经找到了,那我们再来试试。(课件尝试,还是没有击中)

师:方向找到了,这次可比上次准多了啊,怎么还没打中?

生(思考后):西北方向这个范围太大了。

【思考】第二次射击还不中的情境把学生的认知困惑再一次呈现出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为学生下一步探索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师(课件出示西北方向的范围):看来,只找到目标在大炮的西北方向还不够精确,必须要找到目标在西北方向更精确的范围。怎样才能更精确呢?目标到底在大炮的什么精确方向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

【思考】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给学生设计了第二次射击不中的情境。通过本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要确定目标的位置必须要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精确方向。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师:大家有想法了吗?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目标A应该在大炮的西北方向偏北一些。

生:我觉得目标A应该在大炮的北偏西一点。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北偏西一点,偏西一点到底是多少呢?其实有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生:量角器。

师:对,量角器。(课件出示量角器)

师:谁来说一说,目标在大炮的什么方向?

生:北偏西30°。(教师板书:北偏西30°)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目标A在大炮的什么位置?

生:目标A在大炮的北偏西30°方向。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目标A在大炮的什么方向,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目标A在大炮的西偏北60°方向。(教师板书:西偏北60°方向)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西北方向整个角度是90°,减去30°,就得到60°。

师:这两个用角度表示的方向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可以来比画一下。(带领学生分别比画:北偏西30°方向和西偏北60°方向)

【思考】通过本情境的创设,学生能主动探究出在找方向的时候光找到西北方向是不精确的,还要考虑目标在观测点的精确方向,在量角器的帮助下能用角度表示出物体观测点的精确方向。

第三次射击不中,确定位置还要考虑距离

师:看来准确的方向我们已经找到了,老师再来试试。(课件演示,仍然没击中目标)

师:准确方向已经找准了,怎么还没打中?

生:距离不知道。

师:对,不知道距离,我们就不知道目标有多远,也就打不准,那目标距离观测点有多远呢?(课件出示线段比例尺:)

师:谁来说说?

生:10千米。(距离是10千米)

师:为什么?

生:图中一小格表示5千米,目标到大炮距离是两小格,所以是10千米。

师:距离找准了,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目标到底在大炮的什么位置?

生:目标在大炮的北偏西30°方向,距离10千米处。

【思考】学生在经过要想确定物体位置首先要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精确方向的探究思考后,还要确定物体的距离就显得水到渠成。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学生感受到只知道方向还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方向和距离两者必须结合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师:目标位置确定了,我再试试。(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师:这次我们击中了目标。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生:要想确定目标的位置必须要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师:只知道方向,不知道距离,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吗?(不能)

师:只知道距离,不知道方向,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吗?(也不能)

师:对,我们只有知道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思考】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小学阶段方向与位置教学的难点,通过三次射击不中的情境设计,让学生经历了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全过程探究,使其明晰了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要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理解也比较深刻,对建立方向与位置的空间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小学 264010)endprint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小学数学高年级段“图形与几何”中方向与位置方面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教师可以发现影响确定物体位置的因素——方向和距离,只有将方向和距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这节课与前面的“根据行数和列数(或“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应起来,将方向与位置内容引向深入,会对学生建立方向与位置的空间观念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对方向与位置方面知道的内容还比较单一,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也比较浅显和模糊,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能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的过程,并引发他们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深入思考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模拟射击三次不中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思考。

第一次射击不中,确定位置要找方向

教师先播放军事演习视频。

师:同学们刚才看过军事演习的视频,在军事演习中,常常要进行炮火射击,想试试吗?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要想击中目标A,图中还缺少什么?

生:武器、枪、大炮……

师(课件出示大炮):老师先开几炮试试。(操作课件,故意朝与目标A不一致的方向射击,没有击中目标)

师:看我打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不好,太差了。

【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探究、敢于质疑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笔者在本环节创设了射击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教师的射击水平,学生敢于评价,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为学生研究数学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

师:我为什么没击中目标,问题出在哪儿?

生:射击的方向不对。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我没找准方向?以大炮为观测点,目标A在大炮的什么方向?(因为没有指向标,学生对确定方向有困惑)

师:看来大家遇到了麻烦,要想确定目标在大炮的什么方向,图中缺什么?

生:指向标。

教师课件出示标着东南西北的方向轴。

师:现在知道目标在大炮的什么方向了吧?

生:目标A在大炮的西北方向。

师:大家也是这样想的吗?(其他学生赞同)

【思考】通过分析,先确定物体的方向是这节课的突破口,但如果教师直接领着学生来找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设计了第一次射击不中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确定物体的位置一定要找到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又没有急于引领学生探究用角度表示方向,这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探究水平,引领学生逐步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也为下一次射击不中埋下伏笔。

第二次射击不中,确定方向要考虑观测角度

师:看来方向已经找到了,那我们再来试试。(课件尝试,还是没有击中)

师:方向找到了,这次可比上次准多了啊,怎么还没打中?

生(思考后):西北方向这个范围太大了。

【思考】第二次射击还不中的情境把学生的认知困惑再一次呈现出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为学生下一步探索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师(课件出示西北方向的范围):看来,只找到目标在大炮的西北方向还不够精确,必须要找到目标在西北方向更精确的范围。怎样才能更精确呢?目标到底在大炮的什么精确方向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

【思考】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给学生设计了第二次射击不中的情境。通过本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要确定目标的位置必须要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精确方向。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师:大家有想法了吗?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目标A应该在大炮的西北方向偏北一些。

生:我觉得目标A应该在大炮的北偏西一点。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北偏西一点,偏西一点到底是多少呢?其实有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生:量角器。

师:对,量角器。(课件出示量角器)

师:谁来说一说,目标在大炮的什么方向?

生:北偏西30°。(教师板书:北偏西30°)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目标A在大炮的什么位置?

生:目标A在大炮的北偏西30°方向。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目标A在大炮的什么方向,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目标A在大炮的西偏北60°方向。(教师板书:西偏北60°方向)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西北方向整个角度是90°,减去30°,就得到60°。

师:这两个用角度表示的方向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可以来比画一下。(带领学生分别比画:北偏西30°方向和西偏北60°方向)

【思考】通过本情境的创设,学生能主动探究出在找方向的时候光找到西北方向是不精确的,还要考虑目标在观测点的精确方向,在量角器的帮助下能用角度表示出物体观测点的精确方向。

第三次射击不中,确定位置还要考虑距离

师:看来准确的方向我们已经找到了,老师再来试试。(课件演示,仍然没击中目标)

师:准确方向已经找准了,怎么还没打中?

生:距离不知道。

师:对,不知道距离,我们就不知道目标有多远,也就打不准,那目标距离观测点有多远呢?(课件出示线段比例尺:)

师:谁来说说?

生:10千米。(距离是10千米)

师:为什么?

生:图中一小格表示5千米,目标到大炮距离是两小格,所以是10千米。

师:距离找准了,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目标到底在大炮的什么位置?

生:目标在大炮的北偏西30°方向,距离10千米处。

【思考】学生在经过要想确定物体位置首先要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精确方向的探究思考后,还要确定物体的距离就显得水到渠成。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学生感受到只知道方向还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方向和距离两者必须结合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师:目标位置确定了,我再试试。(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师:这次我们击中了目标。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生:要想确定目标的位置必须要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师:只知道方向,不知道距离,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吗?(不能)

师:只知道距离,不知道方向,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吗?(也不能)

师:对,我们只有知道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思考】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小学阶段方向与位置教学的难点,通过三次射击不中的情境设计,让学生经历了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全过程探究,使其明晰了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要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理解也比较深刻,对建立方向与位置的空间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小学 264010)endprint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小学数学高年级段“图形与几何”中方向与位置方面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教师可以发现影响确定物体位置的因素——方向和距离,只有将方向和距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这节课与前面的“根据行数和列数(或“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应起来,将方向与位置内容引向深入,会对学生建立方向与位置的空间观念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对方向与位置方面知道的内容还比较单一,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也比较浅显和模糊,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能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的过程,并引发他们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深入思考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模拟射击三次不中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思考。

第一次射击不中,确定位置要找方向

教师先播放军事演习视频。

师:同学们刚才看过军事演习的视频,在军事演习中,常常要进行炮火射击,想试试吗?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要想击中目标A,图中还缺少什么?

生:武器、枪、大炮……

师(课件出示大炮):老师先开几炮试试。(操作课件,故意朝与目标A不一致的方向射击,没有击中目标)

师:看我打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不好,太差了。

【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探究、敢于质疑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笔者在本环节创设了射击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教师的射击水平,学生敢于评价,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为学生研究数学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

师:我为什么没击中目标,问题出在哪儿?

生:射击的方向不对。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我没找准方向?以大炮为观测点,目标A在大炮的什么方向?(因为没有指向标,学生对确定方向有困惑)

师:看来大家遇到了麻烦,要想确定目标在大炮的什么方向,图中缺什么?

生:指向标。

教师课件出示标着东南西北的方向轴。

师:现在知道目标在大炮的什么方向了吧?

生:目标A在大炮的西北方向。

师:大家也是这样想的吗?(其他学生赞同)

【思考】通过分析,先确定物体的方向是这节课的突破口,但如果教师直接领着学生来找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设计了第一次射击不中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确定物体的位置一定要找到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又没有急于引领学生探究用角度表示方向,这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探究水平,引领学生逐步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也为下一次射击不中埋下伏笔。

第二次射击不中,确定方向要考虑观测角度

师:看来方向已经找到了,那我们再来试试。(课件尝试,还是没有击中)

师:方向找到了,这次可比上次准多了啊,怎么还没打中?

生(思考后):西北方向这个范围太大了。

【思考】第二次射击还不中的情境把学生的认知困惑再一次呈现出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为学生下一步探索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师(课件出示西北方向的范围):看来,只找到目标在大炮的西北方向还不够精确,必须要找到目标在西北方向更精确的范围。怎样才能更精确呢?目标到底在大炮的什么精确方向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

【思考】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能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给学生设计了第二次射击不中的情境。通过本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要确定目标的位置必须要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精确方向。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师:大家有想法了吗?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目标A应该在大炮的西北方向偏北一些。

生:我觉得目标A应该在大炮的北偏西一点。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北偏西一点,偏西一点到底是多少呢?其实有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生:量角器。

师:对,量角器。(课件出示量角器)

师:谁来说一说,目标在大炮的什么方向?

生:北偏西30°。(教师板书:北偏西30°)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目标A在大炮的什么位置?

生:目标A在大炮的北偏西30°方向。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目标A在大炮的什么方向,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目标A在大炮的西偏北60°方向。(教师板书:西偏北60°方向)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西北方向整个角度是90°,减去30°,就得到60°。

师:这两个用角度表示的方向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可以来比画一下。(带领学生分别比画:北偏西30°方向和西偏北60°方向)

【思考】通过本情境的创设,学生能主动探究出在找方向的时候光找到西北方向是不精确的,还要考虑目标在观测点的精确方向,在量角器的帮助下能用角度表示出物体观测点的精确方向。

第三次射击不中,确定位置还要考虑距离

师:看来准确的方向我们已经找到了,老师再来试试。(课件演示,仍然没击中目标)

师:准确方向已经找准了,怎么还没打中?

生:距离不知道。

师:对,不知道距离,我们就不知道目标有多远,也就打不准,那目标距离观测点有多远呢?(课件出示线段比例尺:)

师:谁来说说?

生:10千米。(距离是10千米)

师:为什么?

生:图中一小格表示5千米,目标到大炮距离是两小格,所以是10千米。

师:距离找准了,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目标到底在大炮的什么位置?

生:目标在大炮的北偏西30°方向,距离10千米处。

【思考】学生在经过要想确定物体位置首先要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精确方向的探究思考后,还要确定物体的距离就显得水到渠成。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学生感受到只知道方向还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方向和距离两者必须结合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师:目标位置确定了,我再试试。(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师:这次我们击中了目标。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生:要想确定目标的位置必须要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师:只知道方向,不知道距离,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吗?(不能)

师:只知道距离,不知道方向,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吗?(也不能)

师:对,我们只有知道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思考】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小学阶段方向与位置教学的难点,通过三次射击不中的情境设计,让学生经历了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全过程探究,使其明晰了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要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理解也比较深刻,对建立方向与位置的空间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篇5: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了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也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以及有关角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教学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堂课,我是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的,这一堂40分钟的课,教学内容很多,而教学目标也有点高,但是课后学生的反馈是不错的,目标能够基本达成。

一开始,老师先展示一组新闻图片,让学生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海上搜救的图片)。图中出事的货轮叫“明珠号”,这是海事搜救中心的指挥舰。指挥舰现在要指挥一些搜救艇火速赶往出事地点。这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为学生自主掌握新的方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本节课的难点是测量角度,用角度描述方向。我用展台展示了学生的操作方法,这同时也就扩大了课堂的容量。然后一步步通过具体活动,认识观测点、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用条理清晰地语言描述某一点的具体位置,最后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练习时层层递进让学生多说,最后搜集了一些与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课前谈话、自主探究、巩固提高的教学模式,逐步总结出确定位置的三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从学生对 活动的参与效果上来说,从开始探究,到巩固提高,一直采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经过反思,也找了一些不足,本节课中我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师生之间的互动,欠缺的是生生之间的交流碰撞;第二,在量角度的时候处理的不好,可能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所以在之前有必要让学生练习一下,在交流测量角度时,再继续放手让学生说说,今后的工作中会加以改进。

篇6: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溧阳市昆仑小学 黄伟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挂图、三角板、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在茫茫大海中一艘远洋轮船正向北航行。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海翻浪涌。一名船员焦急地向船长汇报:“船长,有两艘遇险的船只向我们求救。”如果你是船长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这两艘遇险的轮船呢?

学生发表意见,确定:方向、距离。

2、(老师站在讲台前,面对正西方向)复习方向

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方向(板书:方向)

谁能说说现在老师面对的是什么方向?(正西)(板书:正西)

你们面对的方向呢?(正东)(板书:正东)

你们的右面和左面呢?(右:正南 左:正北)(板书:正南正北)你们的右面是正南,能不能说老师的右面也是正南呢?为什么?(不能。因为学生的右边是以学生为观察者,老师的右边是以老师为观察者)

也就是说认识方向应从什么角度来说?(参照物)(板书:参照物)

3、那么面对地图又是如何看方向的呢?(板书: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4.船长和大副取出一份地图。出示例1的场景图

师:这就是这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两艘遇险的船只就分别在灯塔1和灯塔2位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仔细观察后,再回答。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

(可能会说:灯塔1和灯塔2都在轮船的北面;灯塔1大约在轮船的东北方向,灯塔2大约在轮船的西北方向,等等。)

相机介绍:在平面图上也常用“N”表示正北方向。

5.教师引导,揭示课题。

灯塔1和灯塔2一个在东北方向,一个在西北方向,都偏离了正北方。

教师指着东北方向问:这是什么方向?

再指着几个不同的东北方向问:这是不是东北方向?

谈话:看来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只是大体方向,这样不能准确表示灯塔1和灯塔2的具体准确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确定位置。

(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学习描述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1.学习用北偏东若干度、北偏西若干度描述物体的方向。

介绍:实际上,在野外或图上确定位置时,常把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板书:北偏东 北偏西)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同桌之间先说一说。

指名回答。

(出示图)问:如果这里有灯塔3,那灯塔3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呢?

再指着几个不同的北偏东方向问:这是什么方向?

看来北偏东、北偏西也只是大体方向,还是不能准确表示灯塔1和灯塔2的具体准确位置。你觉得还要知道什么呢?

确定:角度。

把这幅航海的情景图画在纸上就成了这样的平面图,出示教材例1中的平面图。

谈话:从这幅图上,你又可以看到一些什么?

启发学生认识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西55°方向等等。

师相机提问:为什么是30°?怎样用量角器量出度数呢?

教师示范,明确方法:以南北线为中心,先用弧线表示出夹角,再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南北线对齐,读出度数。

谈话:我们这样表述是确定了物体的什么?(方向)(板书:方向 角度)

2.学习求图中物体间的实际距离。

谈话:为了更加精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仅确定方向还不够。那么你们认为还需要什么?

指名回答。(板书:距离)

追问:灯塔1到轮船的实际距离你们能算出来吗?

学生在书中量出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算出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方向的`多少千米处。

集体交流计算结果后,问:你是怎么算的?

问:现在请你们看着书完整地说一说灯塔1在轮船的什么位置?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

师谈话: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方向和距离,就能更加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4.完成“练一练”

第1题可以让学生口答。

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测量计算,再组织交流。

问:请你们和同桌完整地说一说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方向。

三、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1、谈话: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谁来举个例子?

指名回答。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业、很多领域会像这样来确定位置,比如跳伞运动员训练跳伞时就需要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另外在科技、军事、航天、航海等领域也要用到这些知识。

而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制图时,经常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2.做练习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再指出南偏东、南偏西等方向,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校到少年宫有500米的距离,推出图上第一小格表示100米距离,并试着完成填空,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其中第(2)~(4)题填方向时,只要求填偏东或偏西方向即可。

注意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少年宫、科技馆、新华书店、邮局等场所相对于学校的方向和距离。

3.补充练习:

下图是天目湖旅游景区的平面图。以游船码头为观测点,先量一量,再填表。

蝴蝶谷 乡村田园景区

○ ○

游船码头

龙兴岛景区 景点 方向 图上距离(cm) 实际距离(m) 蝴蝶谷 ( )偏( )( )° 乡村田园景区 ( )偏( )( )° 龙兴岛景区 ( )偏( )( )° 让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填表,再集体交流,然后让学生完整地说出蝴蝶谷、乡村田园景区、龙兴岛景区相对与游船码头的方向和距离。

在填方向时,不仅要填出北或南、偏东或偏西,还要填出偏东或偏西多少度。

四、全课小结

篇7:《用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

1.使学生学会根据平面图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运用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来学校的?如果老师要从学校去你家,你能告诉老师怎么走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说从学校到家的路线。

谈话:通过同学们的叙述,有些同学的家老师知道怎么走了,因为他表达地很清楚,有些同学的家老师还不知道怎么走,但是没有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会让老师根据你的叙述找到你家的。(板书课题: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二、互动新授

1.出示第52页例3,尝试描述行走路线。

师:这是李伟家附近部分街道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

(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

(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你能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吗?

学生交流。

汇报预设

生1:先向东走到超市,左拐经过展览馆走到书店,再右拐走到学校。

生2: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走到书店,再向东走到大港小学。

生3: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东北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

生4: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偏东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

师:你能看图再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

(1) 自己说一说。

(2) 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更正。

(3) 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一人汇报后,全班评议: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注意:汇报交流时,允许有不同的叙说方式。

2.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行走路线。(练一练)

(1)你想怎么说,各自说说看。

(2)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议。

(3)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计算。

2.练习九第8题。

出示李家桥小学的平面图,让学生尝试描述行走路线。

3. 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平面图。

指出: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

(2)看图说说,5路公共汽车经过哪几个地方?

(3)你能说出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线路吗?

各自练习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引导在全班交流。

四、拓展练习(练习九第10题)

学校在你家的什么方向?从你家上学,途中要经过哪些有明显标志的地方?你能说出你上学的路线吗?

五、全课小结

引导总结:我们在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的时候要说清楚方向,有距离的还要说清距离,途中各点要逐个描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六、课堂作业

篇8:《用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

其一, 学校是大家熟悉的, 某学生描述校内的行走路线时大家都能在一起判断。但扩展到家和市区时, 由于全班学生并不是都熟悉其他学生家的位置或市区某一地点的位置, 因而在描述路线时, 全班学生大多无法判断准确与否, 甚至不知所云。

其二, 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距离感较弱, 对距离的估算往往会不太准确, 本来从校园走到某路口只有2 0 0多米, 却被说成5 0 0米。

要解决这些难题, 电子地图是很好的教学支持工具。Google Earth提供了卫星拍摄的实景俯视照片, 图吧 (w w w.m a p b a r.c o m) 提供了信息详尽的二维地图, e都市 (w w w.e d u s h i.c o m) 为全国许多城市提供了三维仿真地图, e都市和图吧还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公交查询等地理信息服务。小学生可以借助这些电子地图工具去解决“确定位置”的难题。

开学之初, 我就向学生介绍了Google Earth, 让他们自己到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虚拟旅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我选择了Google Earth和图吧两种工具开展“确定位置”的教学, 希望解决上述两大难题。

第一步, 利用Google Earth上的卫星地图测量距离, 绘制路径, 训练学生准确描述路线的能力。

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印象, 不参照任何地图, 用铅笔绘制从家 (如果家不在本社区, 就以社区的某个熟悉位置为起点) 到学校的路线图, 并按要求估算出距离。对照G o o g l e E a r t h上的卫星图像, 检查并适当调整所绘制的线路图。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举例演示操作步骤:先用地标工具标示出家和学校的位置, 再用标尺工具一边标记路径, 一边测量各参照物之间的距离, 学生对照自己估算的长度, 就会发现误差, 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距离感 (图1) 。之后, 让学生依据路线图陈述从家到学校的走法, 使其他学生有图可循 (图2) 。

第二步, 用图吧查询到目的地的公交线路, 训练学生使用电子地图确定路径的能力。

因为涉及公交路线的选择问题, 我们选择地理信息最详尽准确的图吧来完成。图3是从武汉大学正门到水果湖步行街的公交线路图查询结果。地图中绘出了第一条公交线路, 在地图的右侧还显示了其他公交线路方案, 方便使用者选择最佳线路。

学生一致选择了图吧上给出的方案2, 即到达终点站下车。接下来确定如何从终点站到步行街。方案确定后, 利用图吧上类似G o o g l e E a r t h的标尺, 测量各参照物间的距离, 再请学生陈述:下车后, 往回走1 0 0米到邮政局所在的十字路口, 左转, 直走3 1 8米即可到步行街 (图4) 。

接下来让学生自由选择市区的目的地, 规划好公交线路和下车后到达目的地的线路, 并要求学生间相互交流, 激发学生的兴趣, 保证顺利完成任务。为了保存设定好的线路图, 还可建议学生利用图吧上的电子邮件功能将线路图发送到自己的邮箱。

第三步, 建议学生实践检验电子地图的准确性, 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正确的媒体观。

篇9:《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评课稿

在评价这节课之前,我想把自己在听课前对这节课几个关注先进行论述,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课堂进行学习和评价。

关注一:知识的前后练习。《确定位置》的内容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它的知识基础是孩子生活中的常规经验积累。从“前后左右上下”到“东南西北”正方向的射线定位转为有角度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区域确定,学生一步步的深化知识的学习。五年级的“数对”确定已经对位置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而本次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对本部分知识的最后一次细化和认知。这部分内容对位置的定位更加的准确,也几乎是书本知识平面图确定位置最复杂的内容,而后续将更多的以空间定位的知识为主。所以整节课在预设时可以向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和介绍,让学生知道知识的价值取向,这样不仅可以建立知识的联系网,更能够凸显数学知识逻辑上升的本质。

关注二:概念内容如何渗透原理而不是生硬告知。“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些名词都是固定的知识内容,都以告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命名的原理,教师应该有所准备,特别是与他们已有的知识本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对比,确保对知识最为深刻的认识。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建立与原有知识相对的记忆网,就必须对网络设置有所介绍,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死记硬背加大知识的掌握难度,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怯懦心理。

关注三:角度的确定和度量。一条线能把90°的角划分为二,而我们确定位置的角度是唯一确定的,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原因的基础上对两个角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准确把握,同时能够进行互化。而度量角也存在一定的诀窍,所以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这样对课堂的准确度有更大的把握。

带着这三点,我进入了课堂,在学习的同时细细的品味课堂中李老师的教学智慧。

智慧一:关注过程,正确引导。《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师在整个新授过程都是在起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认知冲突,一步步的发现准确定位需要这样的几个部分: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教师并没有采取告知的方式,而是通过探险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一步步的思维完善为整个新授过程增光添彩。

智慧二:关注资源,合理运用。《课标》指出: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合理地利用生程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独立对岛2的位置确定时,部分学生就因为角度辨认发生错误。教师利用投影向学生展示,从而指导学生如何找角、度量角。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对这个资源更加合理的运用,运用两个角互余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错误资源的合理运用。整个过程课堂气氛并没有错误而尴尬,反因为错误而思维碰撞,不断创造精彩。

智慧三:关注生活,及时捕捉。《确定位置》的价值如何体现,它并不是因为数学课堂的假设而重要,完全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但数学知识很多情况下在学生的生活中并没有体现,所以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其本质而退让。如何彰显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动,这就需要教师智慧的眼光进行寻找。而最近“马航失踪”事件全球轰动,致使很多中国公民爱国热情高涨。教师在课尾抛出这个话题,一下刺激了学生的眼球,使课堂在结束之前迎来新一个高潮。学生意识到想要确定马航的位置,就必须准确定位,只有掌握这门技术,才能更快得到结果,对家属和所有关注的人们有所交代。这虽然没有多少的知识运用和巩固,但却从人文的角度突出了本课的价值。课堂因智慧而充满魅力。

从自己课前的关注来评价本课,教师不仅很好的把关注二和关注三在课堂上逐一体现,更让我对关注一有了全新的启发。因而纵观本节课,我有这样的几点困惑,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榷。

困惑一:情境的创设怎样更加合理。《课标》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本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意创设了寻找神秘岛的情境,让学生在三座岛屿的辨认中逐步掌握新知。但是在这个情境中笔者有这样的疑惑,首先,都是以探险号为观测点,当探险号已经到达岛1确认不是时,它就应该从岛1出发去岛2,怎么还会回到原处在寻找呢,这与现实情况不符,也存在明显的科学性缺陷;其次,寻找神秘岛是很值得开心的事,怎么会在岛上做题呢,而且往往神秘岛都是由宝藏的神奇地方,绝对不会有学校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与大家的常规思维相悖,有就情境而情境的硬拉感,从开始的兴奋到最后的失望,对知识的学习也是一种消极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情境的创设还得深思,怎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又不会产生消极感和挫败感。不能为了渲染数学课堂的多彩,而失去了原本的本色,这样就会本末倒置,无得而归。

困惑二:为什么不以行动思维代替想象思维,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行动对学生掌握知识有更加积极的左右。在教学中,我们常提倡做中学,动中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中教师就错失了两次“行动”的机会,其一,在教学“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时,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学生从动态中感悟偏的动态过程。这种方式显然比生硬的介绍要可靠,但在后续的学习中仍有错误的现象。归结原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再进一步提升,让学生用手来感悟整个过程,如果把形象思维和行动思维相结合,对学生积累概念性知识的活动经验有更多的价值。其二,在后面总结量角器度量四个方位角的方法时,教师不应该只让个别学生展示,而应该所有的学生借助量角器体验,这样思维加行动才能验证规律的价值。

上一篇:生活短文:带快乐回家下一篇:小鲤鱼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