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山的距离小学作文

2024-05-13

我和大山的距离小学作文(精选3篇)

篇1:我和大山的距离小学作文

故乡的大山既不出名,也不险峻,但它却是哺育我的摇篮,那里不仅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同时也是我童年玩耍的地方。

我的故乡坐落在梅河河谷之上,南北两面临山,而我的家就住在山脚之下,因此小的时候就喜欢跟在大人的身后去山里玩耍,而溜山则是大人和小孩子们最高兴的事。

大山上的树木品种繁多,野花遍地。主要的树种有繁枝阔叶的柞树、四季常青的黑松、笔直挺拔的落叶松、还有少量的刺槐树、核桃树、杨树、榛子树等等。

山里面主要盛产野果、蘑菇、山菜、药材等,这些不仅是现在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饥饿年代里人们填饱肚子的主要食粮。

每年四、五月份便是槐树开花之时,因此我们这些小孩子便会手臂挎着拎筐去采槐花。

还未走近槐树林,远远的就能望见,那一窜窜白粉球挂满枝梢,在春风里左右摇摆,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子在打着秋千。

微风掠过,阵阵淡雅清香扑鼻而来,深深的吸一口气,便会令人神清气爽。

刺槐的满身都是尖锐的刺,因此在采摘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细心,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刺破你的手指。我们只好小心翼翼的用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地捏住树干两刺之间的缝隙,另一只手则将一串串的槐花摘到筐里,待到摘满一筐,便会乐颠颠的回到家中向妈妈邀功。

妈妈摘下槐花的花瓣,先用开水掉一下将其剁碎,放上葱、姜、花椒面、盐、等调味品调和成馅,用事先和好的面将其包在里面做成饼,再用文火烙熟,咬一口,外酥里嫩,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如若是条件好的,可以往里面放一些肉馅,那味道会更加鲜美。

春天里的柞树叶子嫩绿嫩绿的,它也是人们做成美食的一种材料,虽不能吃,但用它包裹出来的饼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挑几片又大又绿的嫩叶将其洗净晾干,再抹上油,将事先水磨好的玉米面和大米面抹在上面,再把和好的饺子馅放在里面,然后将叶子的两脚往一起一捏,一个包着绿叶的带馅饼子便会制成,最后用蒸锅蒸二十分钟,待到出锅时,揭下外面的叶子,一个水晶透亮的小饺子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此饺子口感滑嫩筋道,还夹杂着一股淡淡柞树叶子的清香味道。

儿时的大山植被没被破坏,土质好,因此山林茂密,杂草众生,也是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之地。最常见的有蛇、野鸡、狼、袍子、松鼠、野兔等。有人传说还有野熊,但俺可没见过,其余的都看见过。狼俺远远地看过一次,只知道狼的嘴巴比狗的尖,尾巴比狗长,但它也是怕人的,我们去山里采菜都是结帮成队,而且手持木棒的,因此我想它要是看见我们也不会敢出来的。

蛇是俺最怕的动物,可却是经常看见,每次看见都会把俺吓得腿发软、头发木,浑身打颤站不住,就连头发丝子都会竖起来。记得有一次俺和邻家阿姨去采山菜,俺正想用手去采前面青草里面的山菜时,一条蛇正在那盘旋着,嘴里面还吐着红信,吓得俺把筐一扔,抬腿就跑,一边跑还一边哭叫,扑到阿姨怀里就不敢动了,最后是阿姨把筐和菜给俺捡回来的。这回俺自己再也不敢乱跑了,只是跟着阿姨的身边不离左右,看见一次老半天都缓不过来劲,再看到一个草棍,浑身都会吓得一哆嗦,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每到秋天,柞树上就会挂满了紫红色橡子,橡子果肉虽然坚硬不愿意消化,但在那贫苦饥饿的年代里,它也是人们最好的食物。每天放学后,去山里捡橡子便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活计,由于柞树高大,我们无法去摘到树上新鲜的橡子,只能是捡拾被风刮在地上的。要是有个胆大会爬树的,我们就会借光捡到又大又新鲜的。有些大孩子会像灵巧的猴子那样爬到树杈上,然后用力摇动树枝,这时橡子就会像冰雹似的纷纷而落,此时你是绝对不能站在树下面的,否者你就会像遭遇冰雹一样,小小的脑壳也会被橡子打出几个青包来,所以我们只能是远远的躲起来,等到树不动了再去捡。妈妈把捡来的橡子剥了皮,用里面的橡肉做饼吃来充饥。

后来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就不再吃橡面饼子了,但橡子却成了喂猪的好食料。特别喜欢看猪吃橡子的样子,当你把橡子倒在猪食槽子里的时候,那些小猪就会迫不及待的挤在食槽前,将嘴巴伸到槽子里面,一边吃的“嘎巴、嘎巴”直响,一边摇着它那两只大耳朵头不抬眼不睁的吃着,就像一个饥饿的小孩在贪婪的吃着一顿美味大餐一样,特别的可爱。

我的故乡是有名的梅花鹿之乡,而柞树叶子是梅花鹿的主要食料。因此每年秋天公家鹿场都会大量收购柞树叶子,而耧叶子赚钱便是人们的又一项额外收入。

我们跟随着大人走上山坡,用耧耙将漫山遍野的柞树叶子耧到一起聚成堆,然后在用特质的网袋将其装在里面背回家,在院子里的一角用干树枝圈围起一块空地,再把树叶倒在里面积攒起来,等到攒够一车一起卖,也能赚到很多钱。

小小的树叶堆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游乐场,每当晚饭后,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会避开大人们的视线,偷偷的跑到树叶堆里疯打嬉闹,累了就躺在树叶堆上,索性用树叶将整个身体埋在里面,就落出一个小脑瓜,一起遥望满天闪烁的星斗,看流星滑落的瞬间。

不同的树种所产的菌类也不尽相同,黑松下生产是松伞蘑,落叶松下生长小青蘑,而榛树下只产榛蘑,采蘑菇也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最乐不知疲的事。可是我们平时没时间,只能是等到礼拜天再去采,而此时附近山上的蘑菇早被那些闲着没事整天溜山的人采去了,所以我们这些小孩子只好去大山里面去采。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带上妈妈做的玉米面饼子出发了,一边行走在去往大山的羊肠小道上,一边嘴里唱着“采蘑菇的小姑娘”。若是遇到好看的秋菊,就会顺手摘下一朵偷偷得躲在后面,然后趁哪个小伙伴不注意就给她插在发间,然后大家一起哄笑说谁是谁的新娘。

晨光中,山岗上的松树格外挺拔,走进树林就见墨绿色的松针已被雨水冲刷的一片新绿,上面还有点点的水珠。此时正是采蘑菇的好时刻,因此一路搜索前行,并用木棍扒开一丛丛杂草树枝,瞪大眼睛仔细寻找,每一次都能获得意外惊喜。

有的蘑菇是孤零零单个生长的,他们就像是一把小伞立在地上,而有的蘑菇则是多生的,一小簇蘑菇相互挨挤着,中间立着一个特大的,四周围着三、四个大、小不等的,就像是一位母亲怀里搂着一帮孩子一样,只见它们粉粉嫩嫩的颜色,粗粗的大腿顶着一个小伞冒,特别的若人喜爱,有时都让你不忍心下手去采。谁若能发现第一个蘑菇,便会大声呼叫,因此同伴们一窝蜂的围了上来,于是你便会在众同伴们羡慕的目光下,小心翼翼的一个一个拔起来放在筐里,于是其他的伙伴便也在周围继续寻找。

中午饿了,就坐在草地上吃自己带的玉米面饼子,渴了,就去山沟里捧一捧山泉水喝了,累了就躺在铺满落叶的地上,头枕着双手,望着蓝蓝的天空,看白云悠悠。黄昏时候,满载着一天的收获走回家中。

回到家里以后,把采来的蘑菇用小刀将根部切掉,再把它分成四个小块,然后放在太阳光底下晾晒,等到完全干透的时候再放在筐里储存起来留着冬天吃。有的人家采得多也会卖掉一些换个零花钱,而大部分人家都是留着过年、过节及来客人时吃。

每当来客人的时候,妈妈就会杀掉一只家养的大公鸡,再放上两把蘑菇,一盆纯自然味的小家鸡炖蘑菇就会摆在客人面前。此时你在看,那客人的筷子专门挑蘑菇吃,最后剩下来的只有小鸡肉了,可想这蘑菇的味道有多诱人。

每年七、八月份便是榛子成熟的时候,因此我们小朋友便三、五结群的去山里采榛子,榛子树是一丛丛连成片的。包着绿皮的榛子像一个个小葫芦似的挂在树上,两头落出光滑的小脑壳,你用手一揪就下来了,不用费力一上午就能采一袋子。有时若是幸运还能捎带采点核桃、圆枣子等果实。

榛子好采,可吃起来却很麻烦,新采的榛子也可以吃,但就是水仁没有香味,只有经过晒干炒熟后的榛子才会香气浓郁。所以只好把新采的榛子先放在大缸里面捂,一般需要半月左右,等外面那层绿皮腐烂变色再剥掉取出里面的榛核,在阳光下晾干,用大锅掺沙子翻炒,直到飘出香味来了,这时生熟程度才恰到好处。

冬天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拿出一个小锤轻轻地将榛子敲开取出里面的果仁,美美的咀嚼起来简直就是一种神仙过的日子。

儿时的大山只要你走进去,随时随地都能采到可以吃的野果和山菜,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山上的树木不在青翠,动物也没有了踪影,人们可以采到的物种也越来越少,所以再想重温儿时的快乐只能是靠回忆了。

故乡的大山,是我梦回萦绕的地方,每一次回想起来,心里都会涌起无限的甜蜜。

篇2:拉近距离——小学数学课堂的法宝

一、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课堂上的教与学其实不是矛盾的, 而是统一的。教师愿意倾其所有, 学生也愿意全盘接受。但是为何大多数课堂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呢?大多数问题就出在师生双方。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 为了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 对教材生搬硬套,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对教师的课没有兴趣, 从而出现了不愿意听、不愿意学的抵触情绪, 或者学不会的畏难情绪。尤其是小学阶段, 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的起步阶段, 如果这一阶段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后果是很严重的。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我认为师生的顺畅互动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不应高高在上, 而要走进学生,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 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分析学情的过程, 我们只有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 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才能备出更适合学生的课来,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比如, 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 我按照教材的编排给学生讲授, 当我在上面大讲特讲各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却发现学生在议论纷纷。我只当作是一次简单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事件进行了处理, 继续讲课。但是课后, 与学习委员的交流中, 我才知道, 很多学生认为我在这节课讲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这种“不能花的钱”只是他小时候的玩具而已。

听了之后, 我开始反思。在这节课的备课过程中, 我忽视了学生的情况。如今的生活中, 学生已经很少用到分这样的钱了,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这不是钱。课堂讲授忽视现实, 这对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只有不良影响。究其原因, 就是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缺乏注重学生生活实际的意识, 缺乏对学生疑问的及时解答。

二、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唤起学生的体验, 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立马被调动起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学科与生活是密切相连的, 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同感。

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其实就是课堂生活化, 这是新课标明确提出来的。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材料, 设置生活化的场景等, 都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归根到底, 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比如, 在讲到“20 以内的加法”时, 我为学生设置了去小卖部买文具的场景。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 尤其到每学期开学的时候, 父母都要带学生去购买新文具, 买20 元的文具都是可以理解的。学生有了这些经历, 在课堂中再现就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体现, 学生这节课就会学得饶有兴趣。尤其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能够让学生学会计算共花多少钱, 下次购买东西的时候能够用得到。对于这种离自己生活很近的知识, 学生不会排斥, 所以教师就要抓住这样的机会, 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活中的很多事例与数学知识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用得到。大到发射火箭, 小到睡觉吃饭, 都离不开数学知识。既然二者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我们又何愁不能拉近二者的距离呢?

三、拉近学习与运用的距离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运用。所以在学习中, 学得好, 还用得好, 这才是教学的目的。学得好而不会运用, 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分低能, 对自己的发展与成长是不利的。所以,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缩短知识学习和知识运用之间的距离。其实, 课堂教学生活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受小学生思维特点的影响, 很多问题只有明确地提出来, 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消化。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在每节课知识学习完成之后, 都要联系实际情况, 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班级中的一些问题, 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学生所熟悉的老师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都会有, 才能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一则学生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尤其是能够解决老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二则学生形成了很好的习惯, 学习完课堂知识后, 总会思考能够解决哪些问题。现在, 每节课下课前几分钟, 我都选择让学生来说, 这些知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在能想出问题的时候, 也就能够熟练运用知识。

其实, 学生对于接受各门学科的知识都是一样的, 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 如何引导学生学。只要方法得当, 总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只有喜欢, 才能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

摘要: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 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会。大部分的教师也认为数学是很难教授的学科, 尤其是小学数学。小学生由于思维和心理不很成熟, 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力还比较弱,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就成为一个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生活化,知识运用

参考文献

[1]方海燕.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J].教育, 2010 (16) .

[2]李秀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 2012 (Z1) .

篇3:大山间的距离

母亲拿青春给儿女缝补好了旧的新衣,母亲那驼背为儿女铺好人生新的篇章。

——题记

母亲一生没出过远门,最远去的地方就是舅舅家,跨过一条大河就到了。但儿女离她多远,永远在她的航程上,而今母亲病了,一段岁月,一段往事。

曾记得上小学时,她常对着我睡的窗子大喊一声:“还不起床,太阳老高的。”我听见这一声,凉水冲一下脸,飞一般出了院门。小学就在家门口,眨眼就到了。童年就在一声声中“还不起床,太阳老高的”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然而上初中时,学校离家很远,上学又天黑,村子里还没有结伴的,天麻麻亮,再也听不见了母亲叫喊声,吃上母亲热气腾腾的饭菜,背起书包就去学校,她往往要和我一起走很多路,一直到我家西面山头山间的那棵大榆树下。远处东方泛白,我走着一直回头看,老榆树默默踌躇,母亲远远彳亍,渐行渐远,只有大榆树随风摇曳,却看不清母亲的脸。只有模糊的身影和蹒跚的步履。可到了农忙季节,母亲顾不上,大黄狗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了,我一出门,它不是前面跑,就是后面跟着,跑到前面了不时回头张望,落到了后面嗤嗤地赶着,老榆树绿了黄了,又绿了黄了,在学校每次想起母亲那瘦弱的身躯,多次在梦中走过了那棵老榆树。

我上了县城高中,也不知道老榆树什么时候绿了,什么时候又黄了,只记得有好几次,放假回家,还是在老榆树跟前下车,浑身冷得直打哆嗦,北风吹得老榆树枝哗啦啦的响,恨不得一下子跨上家里的那个热炕,就在这时,伴随风刮树枝的声音,传出那么熟悉的声音,噢,原来母亲就靠着老榆树的大树杆下等我。母亲有着和老榆树一样的企盼,随之就和母亲絮絮叨叨来到家里。

就在那年,我考入师范,收拾行李准备上学,我只听说过这个地方,但从没去过,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恰在这时母亲病了,那一刻至今难忘。她那蜡黄的脸,消瘦的面颊,低沉的声音,“去要好好念书,当个老师,教我们这儿的山里娃。”我“嗯”了一声,母亲一生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弟兄,老哥因母亲的病就辍学了,他在刚恢复高考时,本是一个好学生,正逢高考,母亲病了,没人照顾,哥没参加大学考试,这是母亲最心疼的事,谁都不愿触及。这次远门就是老哥送的,还是母亲去过的有老榆树那地方,因为那里有唯一的一辆通往县城的车经过,我挤上车,想看看老哥,我的梦也是老哥的希望,他当年的梦碎了。车渐行渐远,哥的身影也被老榆树挡住了,我想了好多……

我毕业后,也未能遂母亲愿,来到了在我记忆中没有过的地方,就在临行的时,她执意要和我一起到老榆树下看看我坐车,说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车还没来,她说:“你上班的地方很远吗?”我指着对面的大山,翻过那座山,再过几座山就到了,其实我也不知道那个地方,山连着山,大山之间不知道有几座山,但给母亲这么一说似乎就满足了,隐隐约约听见车的鸣号声,母亲还想说什么,但再没说出来,“你去吧,快去吧!”等着她再唤我的乳名,可没听见。我在车窗里看到母亲瘦弱的身形,心里酸酸的,车远了,榆树大了,母亲的身影模糊了,只能默默祈祷母亲身体健康……梦中几次看到她拄着拐杖,在夕阳下那棵老榆树旁张望。

甘肃省东乡民族中学

上一篇:睡前童话故事大全下一篇:造价毕业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