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2024-05-10

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通用8篇)

篇1: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现代化的一种优化模式,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这种结合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与拓宽,更有利于学生聪明才智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从个人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 多媒体教学 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学科,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教学工具过于简单: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表演“口技”“一言包办”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易生厌倦情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借助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有效运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影俱全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巧用网络教育资源,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进而创造。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我在“语文出版社小学S版”教育网站的素材库中找到海上日出的视频,并作为课堂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我们属于边远山区,绝大部分同学们没有见过海上日出的奇观,这次借助视频画面,直观引入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看完视频后,按视频内容找出相应的描写句子,细细品读,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海上日出的奇观和感受作者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简捷明快的笔墨,色彩鲜明的描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让我们在自然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妙用网络教育资源,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的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而且能够很好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如:我在上《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并体会和理解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这一教学重点时,在学生充分地朗读了课文后,我出示了两段视频,一段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网”下载的描绘世界各地秀丽自然风光,一段是描绘在人类的破坏下一球环境遭到不可逆的惨状。当这两组反差很大的景象出现在同学们眼前时,同学们被震撼了。通过这种反差,地球美的一面和在人类的破坏下易破碎下的一面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同学们自然而

然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人类一定要保护自然环境,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就这样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很容易就突破了。

三、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堂课的时间如果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对老师来说,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这就是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所以,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网络强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课件的优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种瓜得豆》一文,这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的科普文章。虽然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这一原理,但它毕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这一技术的理解还是雾里看花。为此,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转基因技术的资料图片及录像,并用动画演示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种瓜得豆”。在学生掌握了书本上有关转基因的知识后,告诉他们在一些网站和书籍中有很多相关的知识,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网址和书目,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收集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资料,并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在下一节的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直观、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创造性及语文内涵的深刻感染力,而且给学生展现出了生动活泼的画面,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提供了丰富多采的资源,让他们在语文课堂里轻松、自由、快乐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2: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紫金镇小学 彭腾艳

内容摘要: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怎样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用较少时间,学会较多知识,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呢?通过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使电化教育促进教学优化,必须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规律,科学运用电教媒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运用媒体 优化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或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语文教学。电教媒体以它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现文字蕴含着的意思,创设所需要的情境。课堂上将那一框框有序无声的投影教材,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发现、思维、探索,就会使其变为一行行清晰在目的文字,化为一句句有声有色的语言,形成一幕幕耳目一新的意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怎样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最优化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用较少时间,学会较多知识,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呢?通过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使电化教育促进教学优化,必须把握学科特点,研究教学规律,科学运用电教媒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优化教学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做到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一、声画并茂,激发兴趣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场景,就十分必要了。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能在这时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看看桂林吗?想看看甲天下的山和水吗?”学生听后都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回答:“想”于是,在温婉流畅的钢琴乐曲声中,我出示了“桂林山水”的录象,并向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秀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动情的朗诵,使学生个个如痴如醉。就这样,老师很轻松地带入了本课的情境中,为讲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神奇的七巧板”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同学们老师最近又有了一项新的爱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电脑课件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案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拼组七巧板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可见,感知阶段电教媒体发挥了创设感知知识的情景,提供了与学习有关的事实材料(声音的、图像的),帮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

二、指导点拨、自主探索。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如我在教学《蝙蝠与雷达》这一篇常识性课文时,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如<<一夜的工作>>一课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当时我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日理万机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将周总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周总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学生从中了解到周总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进一步激发起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从而利用多媒体的超时空功能,既再现了历史,又培养了情感。在自主探索学习上,我借助网络大胆放手。达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静中思动。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教《惊弓之鸟》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更羸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四、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形象生动的图像是获取知识的跳板。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知识性很强的课文。这些课文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后才能突破重点。如《詹天佑》一文中讲到了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这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如何让学生懂得“人”字形铁路设计的意图,明白它的“巧”处呢?我想,如果单单依据课本上静止的画面来进行讲解,学生听起来肯定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我设计了动画火车(有两个车头),设计了“人”字形轨道。课堂上,我利用电教媒体非常形象、直观地向学生演示了火车上坡改变方向时,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的过程。这种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它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导向,学生对难点的认识也一下子由含糊变得清晰起来。再如《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哲理性很强,课文重点使学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时,恰到好处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悟“眼前的利益”与“身后的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意思。再联系到课文第三段故事的结果。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促进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此举一反三,理解寓意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篇3: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一、引进网络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多姿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空间,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他们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尽量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网络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校教学的影响变得日益突出, 网络学习也逐渐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应该把网络引进到语文教学中来,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网络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巨大的、近乎专业性的资料库, 对于语文的课内、课外阅读和写作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同时, 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合作, 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在教《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让学生在网上查阅有关颐和园的传说、故事、历史以及相关的鉴赏文章, 学生从网络中获得了大量有关颐和园的知识,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深层次地解读了文本。这样做使课程教学本身有了新意, 富有了思维含量, 网络资源也达到了带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它的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尝试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和创新素质, 丰富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

二、运用网络资源, 促进语文课堂学习

网络进校园、进教室, 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 应有广博的知识, 高超的教学艺术, 同时还应与时俱进, 学会运用新资源, 为我国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人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不但是认识活动, 同时也是情感活动。在语文教学中, 特别是低、中段语文教学中, 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创设情境, 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在讲授巴金的《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 便可以这样设计导语, 营造情感氛围, 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有关榕树的图片)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 榕树却是独木成林。榕树不断在枝干上长出根, 根扎到土中, 又长成树。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 作者见到了一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榕树, 榕树的叶子很茂密, 很多小鸟在这里住下来了, 这里也就成了鸟的天堂。 (显示有关《鸟的天堂》的多媒体资料) 课文中所说的“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 那里有一颗近四百年的榕树, 枝叶覆盖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 常年栖息着千万只鸟, 以白鹭为主。1933年, 巴金爷爷到广东新会访友时, 路过这里, 写下了这篇散文, “鸟的天堂”因此得名。

这样导入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 增加感染力, 收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好奇心, 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基础。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 单靠教师的一张嘴, 可能显得力不从心, 多媒体技术显示了它的优势。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特点, 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景之中, 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 从而增强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 通过画面来显示情境, 通过文字来诠释情境, 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 创设了崭新的语文教学时空。教师上课时所运用的声像及文字资料大多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获取, 只不过在运用时还应进行必要的加工, 教师恰当地开发网络资源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宽泛、开放, 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 从而学得更加轻松、自主。

三、筛选网络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将会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很多。但是, 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 垃圾也很多, 反动的黄色的都有。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 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 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 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解决好学生网上自主阅读和课堂知识任务的矛盾, 也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因此, 解决好学生网上自主阅读和课堂知识任务的矛盾, 也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从教学实践来看,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也会产生一些误区, 例如, 过多地用演示型课件图解课文, 影响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解读课文;班级内师生、生生间的完全依赖网络, 舍近求远;不分课型, 什么课文都用等等, 看不到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如何选择利用好这些网络资源, 我们都应认真考虑。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当因“文”施教, 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来选择运用, 要用在关键处, 适时适度, 恰到好处,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同引领学生面对面对话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 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发展的精神。

实践证明, 语文教学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显著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作为网络时代的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思考语文教学如何在保持其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施教的同时,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摘要:网络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一条途径, 我们应该把它引进到语文教学中来,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教学中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促进语文课堂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网络资源具有极其丰富的特点, 也要求我们在查阅的过程中, 应注意筛选, 将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语文教学,网络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关键词兴趣形象思维能力效率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是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课件尤其在辅助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突破师生之间仅凭语言、概念传递信息的成功之路,“媒传”较之于教师单纯的“口传”,其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形象直观,刺激兴奋,便于视听和接受。更重要的是现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 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情景,加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认为“苦”之者大大多于“乐”之者。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powerpoint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图片。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的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学生的整个精神状态始终很饱满,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拓展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合理处理感性材料,优化感知刺激,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系统,为其形象思维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虽是非常形象的语言描绘,但仍不是形象的本身。我们运用声形兼备的课件,传授知识,不仅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

如讲《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学生对安塞腰鼓这种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充满原始意味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不了解这种舞蹈艺术的内涵。此外诗一样的语言,也使学生无法理解安塞腰鼓所体现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播放安塞腰鼓舞蹈片段,然后展示文字图片,简介安寒腰鼓的艺术特色。让学生从场面、舞姿、声响等方面,感受腰鼓的恢弘气势,铿锵激越;此外,借助于文字资料可帮助学生领会安塞腰鼓的艺术内涵,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的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是老斑羚和青壮年斑羚分成两队,老少斑羚先后起跳,在老斑羚将要下落的一瞬,小斑羚踩在老斑羚的背上,借力跳到对岸的悬崖上,而老斑羚却坠入万丈深渊。对于没有学过力学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很难领会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心,突破难点,用动画形式将这一场面展现,当老斑羚被小斑羚一踩,像树叶一样坠下悬崖,这一场景极具震撼力,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学生沉浸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 为老斑羚惋惜,为小斑庆幸,也为捕猎者惭愧,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图、文、声并茂,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传统的课堂以口语为主,辅以黑板挂图,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尤其是散文,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但仅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冲击力,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让他们沉浸在一片美的海洋中。例如上《春》这篇课文时,分别展示了五幅图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展现了风柔柔,草青青、花灿灿、雨绵绵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时,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随着朗读速度切换。音乐优美动听,朗读声情并茂,画面清晰逼真,它直观形象地展現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 、语言美,让学生感受“春光灿烂”“春意盎然”的同时,感叹“春”的美丽,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得到美 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和补充,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成果,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去开发、去创新。我们应该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将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与作用》 李永前

[3]《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王志强、蔡平

篇5: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很多数学题都是经过提炼加工的、纯数学的、人为编制的,学生不了解它的实用价值与来龙去脉,再加上它的呈现形式单调,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倡导:“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他们真正感受以主人翁的角色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学好数学。但制作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等,不能只是让书本搬家,而应该尽量做到简洁、实用,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一、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另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一般只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只考虑把问题讲深、讲透,而不考虑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不重视实践,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在这种教育氛围中,学生变得消极、沉闷,对学习往往表现出厌烦的情绪,“高分低能”也正是这种教育模式下的产物。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则有利于克服这些缺点,因为它可以将教材形象化、具体化,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音乐及画面的映衬下,将教学内容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素材,从而使学生身心愉悦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观看生动画面的氛围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达到声画同步、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在导入课题时,我先创设情景,用课件显示:一个漂亮的小猪储蓄罐正来回走动,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此时,出现了一群小朋友,他们都把各自的压岁钱存到了储蓄罐。此时,学生可高兴了。于是我乘机提问:“小朋友在干什么?你知道钱币有哪几种吗?你会购物吗?”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用课件展示 “小小百货商店”情景图:把学生的文具、玩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等标上价格。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想买这支标价为10元8角6分的钢笔,应该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学生四人一组角色互换,进行购物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好的商品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发现错误,其他同学再帮忙纠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元、角、分,而且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自由”地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多媒体的运用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各种概念的描述更是既枯燥又乏味。而在现实的许多教学中又没有大量的时间、物力、财力让学生来运用现实中的生活材料,于是很多时候不能够使理论与现实相接合。如果借助多媒体,就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经验、形象材料。利用计算机作为生动的演示教具,运用网络找到各种与应用题、思考题或计算题等相关的现实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模拟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数学也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使教师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如《时、分、秒》的教学,这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比较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困难的,于是我事先用课件制作一个大钟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大格和小格都清晰显示,并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得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然后通过拖动秒针或分针,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再点击“运行”和“暂停”,让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了时、分、秒,同时也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又如教学《圆柱的体积》,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经历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发现了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于是归纳总结轻而易举,还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多媒体的运用能提升文化底蕴,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必将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愉悦、高效地发展。这样,40分钟的课堂时空好象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这些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设计一个“了解货币的历史”环节,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知道中国货币历史久远,夏商时代以海贝为币;金属币始于商代晚期的青铜贝,距今已有3000余年。春秋战国时代,货币文化有很大发展,金属铸币后先后有布币、刀币、有文铜币、金版及有孔圆钱等等,形成文字、形制各具特色多元格局的货币文化,从而让学生为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然的文化感到自豪,再从解放区的货币产生,以及人民币的发行和发展,直到现在的第五套人民币,通过图片与文字的再现,真实得演绎了古代货币和人民币的发展历史,不但让低年级的孩子对中国货币尤其是人民币的发展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有效地在数学课堂教学渗透了德育。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播放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作出的贡献,以及现代数字技术发展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了圆周率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获取,提升文化底蕴,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人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 65%。多媒体像电影、动画片一样,能提供给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完美感观。它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综合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直接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锻炼了学生动眼、动口、动手等方面的能力,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因此,利用多媒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并把教师在课堂上繁琐的语言、板书、行为动作节约下来。教师可先在电脑上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例题、习题、图形,甚至于一些解题步骤,以便上课时选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大量地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与练习,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保证了教学中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的使用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网络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创新。

二、目前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很多的优点,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不少误区:

(一)课件制作的误区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主要是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对其他器官的刺激较少。特别是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体讨论,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参差不齐,有的课件只是把教材、教案、图片和音乐简单地做成多媒体,使多媒体看上去像一块块美观漂亮却内容贫乏的黑板报,甚至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忽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以至于喧兵夺主,影响了教学效果,造成课堂得益的是少数学生,忽略的却是绝大部分。

(二)教师认知的误区

现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许多人往往追求形式,为使用而使用。有的青年数学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了直观的形态教学模具和板书;少数教师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把以前做好的课件拿来使用,导致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学错误,课堂应变能力也极差;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漂亮,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高倍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教学模式的选择,甚至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快节奏的教学,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教学时只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形成了“满堂灌”!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三、科学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许多优势,运用得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也容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注意:

(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为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发展学生能力服务的。只有在充分认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其运用范围、运用时机和运用时间等。所以在制作教学课件之前,教师必须对所教的课程内容作全面的了解、研究,把握好重点、难点,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制作合理的多媒体,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等功能的作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将难点讲清讲透,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堂消化。一般来说,,多媒体出现的最好时机是:在学习重点以及突破难点时出现,如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对于问题似懂非懂”时,借助媒体引出思路,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验或思考过程,必定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切不可把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让教师当“放映员”,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要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已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板书内容等大胆取舍,应尽量少使用录音和效果声音;课件是为课堂服务的,应简洁明确,注重实效性。如果课件的设计过于繁琐,加之华丽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和精彩的画面,一方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另一方面会给上课教师的操作带来麻烦。

(二)要全面了解学生,制作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多媒体。

在制作多媒体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所表达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但它的作用必须随着学生的充分感知和积极思考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制作的课件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视听能力、认知能力、兴趣需要等等相符合。要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学生学习需要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学生最喜欢、教师最擅长、表现最直观、对达成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设计。要全面认识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避免信息量过大,教学速度过快,否则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甚至会给教学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三)多媒体要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要求

好的多媒体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背景色的选择、字体大小、线条粗细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因此,在制作多媒体时要避免制作的手段过多,画面杂乱,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这样容易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手段的变化上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背景色太深或太浅、字体太大或太小、线条太粗或太细,也都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甚至出现头晕眼花。还有的教师因为不会正确操作,导致影视媒体亮度太强或太暗,视听媒体音量过高或过低,画面大小不适中,图像不清晰等,上课时忙得不可开交。这些做法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我们在课件制作时,文字应尽量用宋体、黑体等常见的正规字体。特别是小学课件中,应该与课本上的文字字体相统一;课件中的音乐,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尽量不要使用广为流行的音乐或歌曲。因为当学生听到这种十分熟悉的音乐或歌曲时,潜意识中会随着音乐或歌曲的节奏欣赏或默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了;计算机上呈现的色彩与通过投影仪投射的色彩有很大的差距,在投射的过程中各种色彩的明度、纯度等特性值不断下降,这就造成了投射后的画面色彩模糊。因此,在制作中应在不破坏统一色调的基础上,尽量增加各种颜色的纯度、明度等,这样播放的时候,就可以避免出现模糊不清的效果了。

篇6: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叙永县黄坭乡树坪小学 郑松涛

现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运用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更与我们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信息技术运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有助于我们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过程,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积极健康、科学合理,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逐渐发挥了它的主要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教学《荷花》这一课,用信息技术课件配以抒情的乐曲,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那“一池荷花”的景色。一阵微风吹来,荷花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当看到荷花幻化为一位位荷花仙子时,学生激动不已,许多同学还跟着扭动胳膊来。这时教师引

导:“作者是怎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荷花霓裳飘忽的柔美、亭亭玉立的庄重美的呢?让我们来美美地读读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地打开课文,有滋有味地读起课文。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感到负担、厌烦,而且还会充满兴趣,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语文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通过情景再现,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与勇气,从而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如:我在讲《秦兵马俑》时,由展示兵马俑的画面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古典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想更好的了解它吗?请大家注意观察的同时积极地思考。这样,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重点要抓好关键语句,指导学生比较、揣摩、欣赏,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限制、生活阅历以及知识面的影响,很多东西学生没有见过,没有感受过,有时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我国古

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信息技术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例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信息技术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出来到底是怎样的。为了降低教学坡度,突破教学难点,于是就运用信息技术课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计算机大屏幕显示一列火车向东北驶去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拉的火车头推。接着让学生想象火车是怎样爬上直陡坡的,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最后学生再通过大屏幕观看火车爬上直陡坡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又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和密度,让学生通过具体画面体会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

四、利用信息技术,训练语文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之前布置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寻找相关图片和音响材料。课上进行交流。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拓展延伸。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作文介绍端午节一课时,课前学生查阅了很多端午的资料。包括传说,各地的风俗习惯。课后学生利用收集的相关资料创办手抄报、黑板报,这样即深入了解了端午节,也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①、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

之中。②、学习荷花的姿态时,用CAI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朗读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生的朗读,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综合能力。对于一些朗读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一般很难把握朗读技巧,用朗读带作“替身”,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创造有利条件。这样范读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学中若播放形象直观的图像,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语音,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理解,提高了朗读能力。

如,《燕子》中“蓝蓝的天空,电杆连着几痕细线,这多么想正在演奏的五线谱啊!”这一句中的“痕”学生一时比较难以理解为什么不用“根”、“条”等词语呢?这里,我们就可以播放课件:天气阴暗,远处电线只能隐隐约约可见,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感觉,电线犹如五线谱,与犹如音符的燕子相映成趣。使学生很快的读出了“痕”的感觉。

再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学生看着老人与海鸥的图片,听着舒缓的音乐,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所感动,这种感情也就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朗读中。另外信息技术也为朗读提供了辅助手段,如提供的朗读素材学生可以自由地跟读、模仿读。还可以利用配乐读、为动画配音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都知道安徒生,但真正了解他背景的人并不多,我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他的生平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写作背景以及他的童话作品等相关材料,在上课的时候向同学们展示交流,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篇7: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

[摘要] 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引发了教育教学手段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表现就是信息技术逐渐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广泛传播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的普及和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我国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 教育资源合理运用愉快高效

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利于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进行有机整合并使之为数学教学服务?国家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移植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选择、加工、整合,创造性地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 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正确的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愉快的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成功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堂数学课,课前创设情境,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新课的奠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

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小数的认识”一课,在引入新课时,播放远程教育资源小明小红超市购物的动画,出示商品价格,提出问题:“你能读出这些价格吗?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吗?”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读价格”的活动,自然地创造了学生的展示生活经验的空间,巧妙地导入新课。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又如教学“找规律”一课,远程教育资源出示地面和墙面两种不同规律装饰的漂亮图案,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主动观察,然后出示:这些墙面和地面的图案都非常有规律,你能设 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发的产生一种我想设计的欲望,愉快的进行新知的学习。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一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是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在这一点上,远程教育资源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要求学生完全到

现实中学习数学,课堂上只能提供相对真实和模拟出的现实生活情景。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直观的现实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学“认识时间”时,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此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问题就迎刃而解:先出示钟面,课件闪烁出示12个数字,即钟面有12大格,再用不同的颜色闪烁出示每大格中的5个小格,让学生很容易得出钟面有个12大格,60个小格,然后用flash动画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就走一大格的过程,得出1时=60分,同样也得出1分=60秒。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非常有限,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探索长方体展开图中6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动画展开,并用不同颜色线条分别闪烁并标示长、宽、高,便于学生计算,从而轻松的总结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体积单位的换算”需要解决:“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这里需要的正方体规格严格且数量众多,教具和学具准备有相当的难度,如果用远程教育资源来演示就直观多了,先一个一个摆,10个摆一排,再一排一排摆,共10排,再一层一层出示,共10层。这样学生很直观的就能得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10×10=1000,既加深学生的理解,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机提高课堂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训练为主线”的特点,适时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较快地展示演算过程,展示练习题,开拓思维,省去粉

笔书写板书的一些繁琐,可以大量的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笔算乘法”时我们可以借助课件展示演算过程,出示一些基本的练习题目,最后拓展练习出示远程教育资源“九层数塔”,引导学生观察九层数塔是由哪些有趣的等式组成,使学生对数学的有种神秘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找规律”中,要求学生练习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案,资源中就有非常实用的课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汇报,再分别用鼠标拖动图形一一演示不同的排列方法,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容易接受,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师还可以选用部分习题,让学生寻找规律,加深对新知的掌握。

篇8: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一个创造光明和欢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多媒体正是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入情入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活动, 使他们对教学内容增加了兴趣, 思维变得敏捷, 更活跃,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 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 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和直观化, 使学生便于理解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 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 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管越多, 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 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 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 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 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 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化静为动, 变抽象为形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 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但由于篇幅有限, 立体感不强, 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化静为动, 变抽象为形象, 使学生易于理解。在教学《燕子》时, 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 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 于是我适时地放了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 很好地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 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2、化文为图, 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 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 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 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 目的自难达到, 重点依然在, 难点亦未克。

例如, 《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 这二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 学生若死啃书本, 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张图片, 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 突出了工程的艰巨, 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 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1、运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动静结合, 声形并茂, 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 首先, 用录像播放一个片断:西沙群岛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 海面上波光粼粼, 如像亿万颗彩色的珠子在滚动, 海底里有山崖、峡谷, 海参在蠕动, 还有大龙虾在爬行……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 我进行配乐叙述:在我国的南海上, 那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岛上有葱茏的树木、茫茫的沙滩、丰富的水产和矿藏, 真是风光如画, 物产丰富, 她像一串珍珠在南海上闪耀着光芒, 同学们想到那儿去游览吗?学生边眼观画面, 边听其中之解说, 深深地陶醉于西沙群岛的五彩缤纷, 千姿万态的神奇世界中, 产生新奇感。

2、运用多媒体,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 能领悟内容, 发展思维。小学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 语句精炼, 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 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 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 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件, 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学古诗《示儿》, 通过展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陆游临终前用颤抖的双手费尽最后一丝力气写下的绝笔诗, 以此训导儿子不忘报国之志后与世长辞的生动画面, 让学生想象陆游的面部表情、动作以及当时内心的活动, 就会使学生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可敬的爱国诗人形象, 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3、运用多媒体,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电教手段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句的印象, 增强记忆力。例如:小学语文《雷雨》一课要求全文背诵, 让学生按正常方式背诵, 有一定的难度。如有机使用《雷雨》一课录像带, 先后播放出了雷雨前、中、后的画面。学生耳闻了风、雷、雨、蝉、蛙的声音, 目睹具体的场景,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 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到一定程度, 让学生试背, 由于画面形象, 声音传真, 能引起学生的联想,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 学生便能很快地把这篇课文背出来。

综上所述, 合理运用多媒体,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积极探索, 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 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摘要:合理运用多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化和直观化, 使学生便于理解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重难点, 合理运用多媒体, 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上一篇:研究生入学感言下一篇:消防安全检查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