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我的整理

2024-04-15

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我的整理(精选7篇)

篇1: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我的整理

第一次文代会意义:

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郭小川与贺敬之的比较

•贺敬之专取重大题材,与政治中心贴得很近,郭小川的题材呈多元趋向,政治大事一般置于背景位置,有含蓄的艺术处理

•贺敬之惯抒群体豪情,难以发现不协调的因素,郭小川则试图建立个人视角,尝试在人的复杂心态上建立自己的抒情基点

•风格上,贺敬之追求恢弘奔放,郭小川则致力于雄浑、绮丽的统一

新写实小说基本特征

1.情感态度的“零度介入”,客观冷静的呈现人生本相。

方方《风景》

刘恒《伏羲伏羲》

2.还原生活本真,展示生活的“原生态”。刘震云《一地鸡毛》《官人》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印家厚

3.消解人物性格

人生活在机械的生活流程中,随波逐流是其生活状态,人物内心的精神力量消解殆尽。《单位》-小林

《狗日的粮食》-“瘿袋” 4.心理化的“真实”

现实主义冲击波

9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原始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当下现实境遇的小说,其代表作有关仁山《大雪无乡》《九月还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李佩甫《学习微笑》等。

晚生代作家

基于90年代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个创作群体,又称为“新生代作家”、“60年代出生的作家”,其代表作家为毕飞宇、韩东、朱文、东西、李冯、何顿等,他们偏重于对生活本真状态的表象化和欲望化叙述,改变了以往小说写作的宏大深度主题。

朦胧诗

关于“朦胧诗”

主要是指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江河、芒克、食指、王小妮等一批八十年代初期青年诗人的诗。

“朦胧诗”作为一股创作思潮,开始于1978年底北京的一个民间诗刊《今天》。一批诗人聚集在此创作诗歌,表现出与十七年文学完全不同的创作风貌。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80年代初,文学界在这些诗的晦涩难懂的问题上展开讨论,所以这一诗潮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及其论争

•19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部分亲身经历¡°文化大革命¡±的青年,怀着怀疑、迷惘、伤感等情感走上诗坛。他们不满足于直白浅露的抒情方式,追求具有独立意识的自我表现。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与忧患意识,多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象征、通感、幻觉、变形等方法,追求意象得多层建构与抒情方式的多样化。也因诗意的朦胧多意而被称为朦胧诗。其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美学特征

A.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诗人的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丰功伟绩”(孙绍振)。

都带着怀疑的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都流露出时代带给诗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

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重新呼唤“人”、立人,启蒙的回归。

C.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D.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反思文学

• 大体出现于1979年到1981年,其主要代表作品为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作品以冷静审视和理性批判揭示了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进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反思文学的反思内容

一、反思建国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大跃进”运动、三年灾害、“反右运动”等。

(一)政治、经济层面上的影响

1.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是其出现标志。2.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支书李铜钟

严厉批判了极左思潮对农村经济的破坏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塑造了一位为民请命、舍身试法的高尚的圣者形象,为当代小说增添了新的美学素质

3.鲁彦周《天云山传奇》是最早对“反右斗争”进行反思的

(二)日常生活层面的影响 1979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居无所” 1980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有性无情” 1981古华《芙蓉镇》

解放初——1958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四清——文革

二、党群关系变化

1979张弦《记忆》 秦慕平——方丽茹 1979茹志鹃《草原上的小路》 石一峰 1980王蒙《蝴蝶》 张思远

三、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

1980谌容《人到中年》 1982路遥《人生》

1984张贤亮《绿化树》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

寻根文学的文化视点(内容)

• 1.对传统文化个性魅力的发掘与凸现。王安忆《小鲍庄》阿城“三王”系列(《棋王》)• 2.对传统文化惰性和古老文化心态的批判。韩少功《爸爸爸》

• 3.对某种已消逝或正消逝的传统文化遗风的追忆与留恋。葛川江系列、商洛系列 • 4.对生命意义的高扬。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李锐厚土系列 先锋小说观念:

• 小说就是叙事,叙事本身就是意义、目的;

• 以叙事的真实替代意义的真实,叙事才是通往世界真相的终极; • 崇尚想像,强化小说的虚构性,小说“ 依靠的是想象,而不是生活” ; • 用语言构造叙事的迷宫。

改革文学 •指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人物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其代表性作品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系列和高晓声“陈奂生系列”等。

改革文学的发展历程 •1.歌颂与呼唤改革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雄辩家身份的英雄

张洁《沉重的翅膀》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郑子云等 《乡场上》冯幺爸,联产承包责任制

•2.对改革进行全方位反映与审视阶段

A.人们道德观念、思想感情在经济改革冲击下的深刻嬗变。《小月前本》才才、门门

《鸡窝洼人家》禾禾与烟烽 回回与麦绒 B.改革中巨大难题

《开拓者》车篷宽以退为进 《新星》县委书记李向南

•3.文化反思

《浮躁》金狗复杂个性和心态变化 《古船》洼狸镇

《平凡的世界》

“三突出原则”

“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革命样板文学

浩然评价问题

浩然的小说观

•“文学为了宣传”:“文学创作既然具有宣传这个功能,这就给作家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宣传什么才能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才能起到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呢?回答是:宣传先进的革命思想,宣传先进的革命事物战胜落后和反动的事物。”

•“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过程的‘农村史诗’式的小说” 农民见证

•“用笔反映真实历史的人不应受到责怪;真实地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有活下去的权利。”

反思文学概念 反思文学的反思内容 寻根文学的文化视点 先锋小说的观念 《红高粱》

改革文学概念

改革文学的发展阶段

三突出原则 革命样板文学 浩然评价问题

篇2: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我的整理

一、战争思维侵入文学思维

1、两极化思维

集团对立性取消人与世界存在的复杂性;阶级性取代人性在文学中的存在;《第四十一》

2、重结果 轻过程

个体的牺牲被合理化;文学反战的人类立足点被扭曲;文学与政治的差异被模糊;毛泽东《长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3、乐观主义

悲剧精神与批判精神消失

二、文学新规范总结:政治一元化(可能会出简答题)主题:政治化 题材:工农化 形式:民族民间化

风格:乐观化、英雄化 生产方式:组织化

三、胡风事件后遗症(可能会出简答题)

1、制造了流行性批判话语

2、制造了表演性人格面具

3、制造了思想定罪模式,全民运动批判模式

四、反右运动及其影响(可能会出简答题)

1、文学精神萎缩

周扬:从此文学只能赞美,不能批评

2、庸俗社会学统治文坛

本质化、同构化

3、作家队伍的严重损失 五、十七年诗歌的基本特征

1、诗人的陨失

2、颂歌是主调

3、生活抒情诗与政治抒情诗的发达(抒情叙事化,代表诗人:李季、闻捷;政治抒情诗,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六、十七年散文基本特征

1、前期:通讯特写是主体

2、纪实散文的小说化倾向

3、抒情散文的两次勃兴

4、乐观的情调、进取的精神及其异化

5、诗化散文的勃兴

七、陷入的误区

1、追求诗的强化抒情方式

2、追求诗的概括与象征模式

3、形式错位带来的情感虚假

八、老舍与《茶馆》(论述题)

1、老舍的话剧之路

2、新旧对比结构

3、主题话剧

4、《茶馆》

A 《茶馆》的演出遭遇

文革前只演出一轮与文革后的火爆 周恩来的意见 葬歌与挽歌 B 五十年历史

一个茶馆:裕泰茶馆

三个时代:百日维新失败、北洋军阀混战、抗战胜利 C 七十多个人物

王利发 -- 男。最初与我们见面,他才二十多岁。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 就做了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

唐铁嘴 -- 男。三十来岁。相面为生,吸鸦片。松二爷 -- 男。三十来岁。胆小而爱说话。常四爷 -- 男。三十来岁。松二爷的好友,都是裕泰的主顾。正直,体格好。二德子 -- 男。二十多岁。善扑营当差。马五爷 -- 男。三十多岁。吃洋教的小恶霸。

刘麻子 -- 男。三十来岁。说媒拉纤,心狠意毒。康 六 -- 男。四十岁。京郊贫农。黄胖子 -- 男。四十多岁。流氓头子。

秦仲义 -- 男。王掌柜的房东。在第一幕里二十多岁。阔少,后来成了维新的资本家。乡 妇 -- 女。三十多岁。穷得出卖小女儿。庞太监 -- 男。四十岁。发财之后,想娶老婆。宋恩子 -- 男。二十多岁。老式特务。

吴祥子 -- 男。二十多岁。宋恩子的同事。a、人物及其出场

b、身份职业不变与子承父业 c、人物类型化

d、社会类型的命运铺排与社会环境性质的揭示 D 小说、散文化戏剧

a、性格冲突的线性打断与场景的日常化呈现 b、情节线的平行发展与中心冲突的消失 人物的命运轨迹与其他人无关 c、细节穿插的大量使用 增加社会类型 刻画其他社会类型

九、《创业史》(论述题)

1、评价的历史困惑

2、从理念出发的创作理念 柳青:《创业史》“只有一个主题——农民是如何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这个主题写完了,小说就写完了。” 理念的政治制约与历史、现实的现实主义背离

3、梁生宝

思想的高地与艺术的洼地——新英雄塑造的艺术困境 严家炎:三多三不足: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 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 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4、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的真实性与代表性——新与旧之间 作家的情感共鸣——诗一般的同情 土地情结 发家情结

十、诗化散文的勃兴(论述题)•杨朔:“把每一篇散文都当成诗来写” •刘白羽:追求“有充分诗意的散文”

1、诗意的理解

A、崇高的思想感情 •片面追求崇高、伟大

•忽视散文的平凡、现实特征 •忽视真实、细节的体验与品味 •代表:刘白羽

B、诗的传情达意方式

•诗的意趣、含蓄、寄托、象征 •代表:杨朔 2 存在的问题

A 想象机制定向化

•意识形态背景而来的诗意价值 •意义指向的定向化:美好、赞颂 B 形式规范的定位错位 •美”的形式之维 “•以诗的形式规范指导散文的形式规范 •散文的自我特征模糊

•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美女实验与《拉奥孔》

•外来艺术方式必须在自身规范内成为有机整体 C 作家与文体的个性缺乏

3、陷入的误区

A 追求诗的强化抒情方式

•诗:情感与想象对对象的突破与超越-强化 •散文:常态情感的追求 •汪曾祺:“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几乎没有美文,只有政论。偶有散文,大都剑拔弩张,盛气凌人,或过度抒情,顾影自怜。” •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不过一瞬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浓或淡,味道板正而且醇厚。只有极早的几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不免有点着意为文,并非不好,略嫌文胜质。稍后的《背影》《给亡妇》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 •厨川白村:“用这种文体是最便当的,既不像戏曲和小说那样要操心于结构和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之类,也无须像做诗似的劳精疲神于艺术的技巧。为表象不伪不饰的真的自己计,选用了这样一种既是费话也是闲话的eassy体的小说家、诗人和批评家历来很多的原因,即在此。” •散文的格调:“如果在冬天,便坐在暖炉边的安乐椅,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香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仁心闲谈。将这些照样的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assy”

•散文:以平静的常态情绪写平凡生活的动人之处,情感节制,少渲染,少形容。

•孙犁:对盲目强化效果不以为然,追求神韵于平淡中表现,甚至追求情感的弱化效果。•五六十年代散文:

•①追求感觉的感觉的强化与膨化: •杨朔《荔枝蜜》蜜——生活——甜 •②追求情感的强度与浓度 •刘白羽:澎湃激烈的情感抒发 B 追求诗的概括与象征模式

•诗:以类概括方式把握对象,抓总体特征

•散文:客体特征的精确性与独特性把握上的抒情 •高尔基:“在我看来,散文比诗还难,它需要特别敏锐的眼力,需要有洞察力,要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东西。”

•唐敏《心中的大自然》精细独特的把握、富有层次的精确造型、突兀奇崛的感受 •五六十年代:个性的排斥——感觉能力的退化,独特性消失——借助于诗的类概括 表现

•①追求构思、形象的集中:以象征性形象笼括全文 •②对象由实到虚、由描写到象征:意蕴与形象高度统一 •③急于追求诗性升华而失去感觉、情感的丰富性。C 形式错位带来的情感虚假 •艺术假定与形式规范

篇3:现当代文学复习整理

现当代文学

一、选择(单项/不定项)(1×20)重点:左联文学刊物

1、胡适——文坛领袖—《文学改良刍议》(五四文学革命的标致,纲领性文献)陈独秀——政坛领袖——《文学革命论》(两人都是安徽人)

2、学衡派:鲁迅、吴宓、梅光迪、胡先骕。

3、五四时期,章士钊(毛泽东的老乡)领导了一个社团甲寅派。

4、五四时期中国新闻界出现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学灯》(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觉悟》(民国时报副刊)5、1927—1937年间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作品:胡也频(左联五烈士之一)、叶紫(受鲁迅推荐)——《丰收》、蒲风——《茫茫夜》(诗歌)、沈从文——《边城》。

6、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三部曲:文学层面上先后有序的三部曲,具有关联性,反应社会问题。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阳翰笙)“地母三部曲”:(赵本夫)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茅盾)“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巴金1904——2005)“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巴金)“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郭沫若)“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青龙潭》、《香稻米》;(洪深)

7、华汉/阳翰笙《地泉》;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左翼小说)。

蒲风:《咆哮》,《六月流火》,参加左联后与杨骚等组织“中国诗歌会”。

8、“好一计鞭子”:《三江好》舒强、《最后一计》向培良、《放下你的鞭子》陈鲤庭。

9、“七月诗派”是因胡风创办的《七月周刊》(1937年9月)而得名。

10、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作曲,光未然作词。

11、五四时期,跟冰心其名的问题小说作家:庐隐

12、章士钊(毛泽东老乡),领导了一个社团“甲寅派”。

13、五四运动是在启蒙运动的思潮影响下形成的。

14、鲁迅的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

15、战争时期的文学体裁主要是短剧。

16、四大国学大师(清华四大博导):

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1890-1969山西,活字典)、赵元任。

17、五四时期四大才女:

石评梅(1902-1928):原名石汝璧

庐隐(1898-1934):原名黄英,福建人

张乃莹(1916-1942):山东

谢婉莹(1900-1999):冰心,生于福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参与者,一生作品三个主题:母爱、童真、大自然。

18、左联刊物:《前哨》(后改名为《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

19、战国(策)代表人物:陈铨、吴宓、沈从文、林同济、雷海字。陈铨的话剧:《野玫瑰》(表示国民党托物的生活)《金指环》。20、左联五烈士,指柔石、胡也频、殷夫(白莽)、李伟森、冯铿五位左翼革命作家。

二、解释名词(4×5/5×4)(界定、内容、小结)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刊物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茅盾、叶圣陶、周作人、许地山、孙伏园、郑振铎、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代用会刊为茅盾接编改造的《小说月报》。这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观念上主张“文学为人生”。

2、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李初犁。口号/主张“文学为艺术”。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代表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思想上提倡“新格律诗派”(倡导者:闻一多)。闻一多评价新格律诗派: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新月派1923年成立,以梁实秋为代表,早期有很大的贡献。

4、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西湖边上,创办了《支那二月》诗刊,湖畔诗人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5、未明社:1925.8,由鲁迅发起成立于北平,以翻译为主,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济野,台静龙,创办了《莽原半月刊》《未明半月刊》。

6、新潮社:发起人:北大的学生:傅斯年,罗家伦。成立于北平。刊物《新潮》,是五四时传播新文学的重要刊物。

7、南国社:1929成立于上海,成员田汉,以戏剧活动为主要。

8、民众戏剧社:1921.5成立于上海,代表茅盾(沈雁冰),陈大悲,五四革命期间最早的一个话剧团体。

9、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4月,创办了《支那二月》诗刊,主要成员有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

10、东北作家群:萧红(张乃莹、黑龙江、1911—1942)、萧军(三郎、夫妻作家)、端木蕻良(辽宁)、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都以小说见长)萧红:《生死场》、以东北沦陷区为背景。与萧军的一些作品合为“跋涉”。

11、太阳社:1928年元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钱杏邨(阿英)、蒋光慈。重要成员:孟超,洪灵菲。代表刊物:《太阳月刊》

《太阳月刊》1928.1创刊于上海,撰稿人以太阳社的成员为主,刊载他们的译作和理论性创作,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宣传有积极作用。7月份停刊,共7期。

12、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生于天津,自小出入剧院,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读南开中学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广泛接触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西方戏剧。解放前完成了《雷雨》(1933处女座)、《日出》(写于1935年)、《原野》(仇虎复仇自杀的悲剧)、《北京人》(以方瑞为原形)、《家》。解放后的作品没有多大成就:1956《明朗的天》1962《胆剑篇》1979《王绍军》。霍普特曼的《职工》启发曹禺塑造了鲁大海这个形象。雷雨先是引起了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注意。

13、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的地主家庭,寄养在农夫“大叶荷”家里。父亲蒋忠樽,母亲娄仙筹。是郭沫若之后中国诗坛上的第二座高峰,中国当代诗坛的泰斗。创办了“春地化会”。

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办人陈独秀,高扬“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1922年停刊,1923.6重新复刊,由月刊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1925.4改为月刊,1926.7停刊。

15、“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革命作家联盟指定了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为左联的酝酿和筹备工作。1930年2月26日,鲁迅、郑伯奇、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等12人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聚会,组成“组委会”,委托冯乃超起草左联的纲领。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其常务委员有: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1936年,解散。

16、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浙江人,出生于北平,小品文作家,《文学与革命》。他在《中央》时报的平民副刊上写了他的发刊词,体现了梁实秋的多元化的思想观点,却造人误解。

三大鼎立的小品作家:周作人(鲁迅的弟弟)

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

梁实秋

17、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口号/理论主张: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会刊:《抗战文艺》。文协的作用:

⑴在组织上形成了全国通讯网,为抗战作出努力;

⑵《抗战文艺》最大限度的宣传抗战事迹;

⑶在理论上强调文章下乡,号召全国人民一起并肩作战。

18、西战团(西北战地服务团):最早服务于第十八集团解放军,丁玲、吴奚如担任正、副团长,成立于1937年8月12日,1945年5月完成使命,结束运动。

19、王实味(1906-1947)原名诗微,笔名实味、叔翰。出生河南。曾就读北京大学,后因文惹祸,1942年写下《政治家,艺术家》和《野百合花》两篇文章之后的第二年,被康生下令逮捕,1947年,“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地处决”。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起冤假错案。

三、简答(30)(简练,答到要点)

1、解放区文学现象——《讲话》的内容: 答:①文艺要为工农民服务;

②文艺工作者要改变思想; ③阐明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④阐明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⑤阐述了文艺界统一战线的政治;

⑥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讲话》的意义: 科学的对马克思主义中根本性原则的问题进行解说,发挥和丰富了这一理论,说明文艺是一种艺术形态;列宁强调了文艺的党性原则,毛泽东进一步强化和绝对化。

2、冰心温柔情调形成的原因:

⑴取材上:从儿童视角写对母爱的感受,对故乡的怀念,对大海的热爱; ⑵生活上,父亲是海军军官,家庭物质条件充裕,作者由上海到北平后出外留学生活上没有什么大的波澜; ⑶问题小说多单线结构; ⑷家庭教养上以爱来感化; ⑸文章富有抒情色彩;

⑹作者本身是女性,文章展现了其温柔亲切的一面。

3、左联对文学的贡献:

⑴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到了新阶段; ⑵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从思想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⑶推进文艺大众化;

⑷借鉴和探讨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⑸吸引和培养左翼文学青年。

4、左联的不足:

5、无产阶级倡导者的主张、意义: 答:主张:

⑴文学是上层建筑,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无产阶级文学成为历史的必然不是个人的主张。

⑵从马克思的渐进性观点出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应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

⑶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提,必须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即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

⑷主张无产阶级的农工大众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歌咏对象,希望作家多去接触社会,反映农工大众生活,“生活是创造的唯一源泉”。意义:

⑴标志着新文学力图摆脱小资产阶级思想以适应无产阶级单独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形势需求,直接把文学运动与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⑵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过程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⑶克服了当时革命队伍中许多作家的苦闷情绪,给他们指出前进方向,鼓舞了一大批小资产阶级作家的革命斗志。

6、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与自由人、第三种人产生较量、文艺上的论争,是左联时期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场文艺论战,主要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文艺观,提高了左翼作家的文艺标准。1931-1933年。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杜衡)。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1932年张闻天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冯雪峰发表《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清算。

7、戏剧的发展过程:

(1)孕育:源于先秦的歌舞;

(2)萌芽:西汉百戏——唐(踏摇娘、参军戏)——宋(滑稽、歌舞)

(3)形成:宋金(杂剧、讲唱文学——诸宫调)

(4)成熟:元(杂剧——第一次浪潮,元末杂戏)

(5)发展:明清(杂剧,传奇——第二次浪潮,雅部——昆曲,花部(地方戏,京戏——第三次浪潮))

8、中国现代文学(1919——1949)——三十年文学(1)五四时期文学(1917/9——1927)1919.5——1923.5:建党文学;

1923.5——1927.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左联文学(左翼联盟)(1927.8——1937.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3)抗战及解放时期文学(1937——1949)1937——1945:抗战文学;

1945——1949:解放战线文学(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9

(一)冰心早期的作品:小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超人》

解放后:散文《樱花之后》儿童文学集《小橘灯》

五四时期——三十年代:创作最多

(二)思想或创作阶段:

(1)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1919——1922)

五四时期出现的以妇女、家庭、婚姻、恋爱为主题的小说,通过主人公以及社会上的人关心的问题,揭示社会的内幕,敦促世人警示起来。冰心的第一部问题小说《两个家庭》。

(2)宣扬爱的哲学时期(1923——1928)《月光》《超人》《烦闷》《悟》(3)新的开端(1929——1932)

思想变化,情感价值扭转。《分》《冬儿姑娘》

(三)冰心作品的艺术特色(1)温柔亲切的情调(2)微带忧虑的色彩(3)含而不露的手法(4)清新隽永的语言

(四)对《繁星》《春水》的分析

(1)思想上:①苦闷的忧伤、宣扬母爱、博爱的思想

②歌颂自然

③耐人寻味的哲理性(2)艺术层面上:①以写景为主,短小 ②感情抒发细腻,想象奇特(3)不足之处:很难表现一个时代的**,因为短小。

10、陈独秀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八不主意):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城的写实文学;曰推到迂晦的难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证的原因:

论证双方:一方:创造社、太阳社 一方:鲁迅

原因:(1)由于无产阶级的主张开初提出,缺乏经验,难以避免小资产阶级的偏激、感情用事、宗派,影响了无产阶级的主张的正确提出;

(2)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的意义认识还不到位;

(3)当时中国社会归于“左倾主义”的影响,许多人对中国的性质认识不到位。

12、汤道耕:《南行记》共分8节:①《人生哲学的一课》②《山峡中》③《松岭中》④《在茅草地》⑤《洋官与鸡》⑥《我诅咒你那么一笑》⑦《我们的友人》⑧《我的爱人》

四、论述题(15×2)(攻其一点分析)

1、如何理解冰心作品中渗透的母爱:

2、分析曹禺的艺术经历、艺术教养: 答:

(一)戏剧教养: ⑴广泛的艺术借鉴和文学修养

受到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霍普特曼的影响。⑵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

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其间获得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出演易卜生《国民公敌》中重要角色(17岁);出演《罗拉》中的女性主角罗拉;懂得了戏剧的重要,观众的感受。⑶深厚的生活基础

没落的官僚家庭,精神生活不济,母亲早逝,父亲苛刻,导致他反抗郁闷的情绪。

(二)曹禺的创作:

⑴以封建官僚家庭背景为主;

⑵以资本主义城市的腐朽生活为创作背景; ⑶以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为题材;

体现了他反封建的精神,揭露了旧制度的黑暗,表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反抗的勇气。

(三)《雷雨》的分析:

⑴“人”的主题有力的冲击了黑暗的社会; ⑵悲剧艺术之长;

⑶高度的艺术成就对我国的新兴话剧艺术走向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成就:⑴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

周朴园:封建家长形象,资本家的典型代表,顽固、虚伪、自私自利、残酷;

繁漪:果敢阴鸷,桀骜不屈;

⑵情节结构:①错综复杂的情节特色

②高度集中的结构安排

⑶戏剧语言:①强烈而鲜明的动作性

②人物对话充满了潜台词

③作品语言紧致紧凑,富有戏剧性

3、“革命文学论争”双方的主要观点及其得失: 一个是“国防文学”

一个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论争影响: ⑴扩大全国文艺间抗日战事盛事的影响

⑵提高了作家对党建立全国统一战线的清楚认识

⑶批判了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现象为文艺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⑷这场论争正逢民族危机紧要关头,本具共同方向,两方只为了“国防文学” 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开展长时间论争,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形成。

4、艾青的创作:

⑴左联时期 1932——1936(黎明前的黑暗)①揭露诅咒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罪恶;

②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艰苦;《大咽河,我的保姆》

③用象征意义手法描写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太阳》《春天》《黎明》 ⑵抗战时期 1937——1940 ①进一步描写战火笼罩下的中国大地和劳动人民的疾苦;

②正面去描写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歌颂人民大众的前仆后继的精神。⑶延安时期 1941——1945 ①对解放区新时期的天地予以歌颂,对革命领袖予以歌颂;

②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德国法西斯强盗的罪行的控诉,对苏联及其社会主义国家的歌颂。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⑴浪漫主义想象,象征性的手法相结合;

⑵生动深刻鲜明的形象;

⑶散文化的自由体;

篇4:文学概论重点整理(定稿)

2.“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提出来的。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3.文学批评: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4.象。文学理论所说的原型,是指对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并激发了读者情感反应的那种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

5.,与雅文学相对。其特征是通俗性、传奇性和娱乐性。

6.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7.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或成分。母题源于传统,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浸渗和凝聚。可以突破时代、地域、文化等限制而不断出现,从中可以见出文学和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和审美心态的深刻影响。

8.形态,又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填空

1.现实主义是一种以_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_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2.西方的创作天才论源于柏拉图的“_诗灵神授”说。

3.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讨论文学创作问题的是__陆机_的《_文赋__》。

4._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中而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5.审美意象的生成要经历三个阶段,即

6.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了_召唤结构的概念,用以指称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

7.作为批评方法的读者批评又称为“_”,这一批评所经历的三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学派是阅读现象学.文艺阐释学_接受美学_。

8.文学欣赏最基本、最重要的三种能力是语感体认想象

9.孔子在坚持“思无邪”标准的同时,还把“温柔敦厚”作为他的评诗标准,刘勰、钟嵘等提出评诗的标准则是“_风骨”,司空图以“__味”论诗,严羽以“兴趣_”评诗。

10.人类历史上的传播媒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_语言媒介_阶段_文字媒介_阶段和___电子媒介__阶段。

11.创作活动中作家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在从“体验化_”到“_对象化 ”的基础之上。

12.以接受活动的性质和形态分,文学接受分为:__阅读_、_欣赏和_批评三类;以接受“再创造”的程度分,文学接受分为:_积极接受__和_消极接受_两

三、分析

1.艺术家本身,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丹纳《艺术哲学》

这段话反映出文艺创作活动的特点。任何作家的创作都要受时代、社会和民族的既定的文学风气的影响,即使大作家也是如此。尽管文学活动是一种以个性化为追求目标的创造性精神生产,但是一个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任何个体的想象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社会和文学成规的影响。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

这段话反映出儒家对文学的看法,其根本在于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指出了文学的功能。“兴”指出了文学的感发功能;“观”指出了文学的认识功能;“群”指出了文学的谐和功能;“怨”指出了文学的怨刺功能。兴观群怨说体现出孔子对文学功能的认识,而且这种功能是文学文本经读者接受之后才能实现的社会功能。

3.“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

这段话指出了文学接受的特点。不同的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带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动机与目的是其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动机与目的形成接受“意向”。动机和目的表现了个体对接受的特殊需求。动机与目的成为读者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具体“场域”。

四、简答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特征?

(1)内容上的“向内转”

其一: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性、主观化的特点。

其二:以人的心理生活、心理感受,特别是潜意识心理,作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

(2)表现上的“隐喻性”

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3)形象的“符号化”

现代主义文学的形象,一般来说具有符号特点、象征意味和一定的抽象性。现代主义文学的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指向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

典型化是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即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3.谈谈你对接受活动中“再创造”的理解。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认和想象文学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的过程,它使文学欣赏成为一种接受者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欣赏再创造形成的原因:

①文学文本的特点:文学文本的不确定性、形象语言的模糊性„„要求读者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以自己的经验来感受和理解文本,这种参与性使文学文本不再具有独立性。

②欣赏活动的特点:文学欣赏是情感感受的过程,只能在读者积极参与下,以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体认文本所表达的人生经验,形成二者在思想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形成欣赏的审美效果。

③欣赏创造是作家创造的补充和深化

文学欣赏的创造不具有原创性,它只是对文本空白的填充、丰富和延伸。文学欣赏因此是一种再创造。

4.试举例说明创作个性与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之间的关系。

(1)创作个性是体现在创作活动中的、与众不同的感受、想象和表现方式,它使一个作家在题材选择、形象创造和意义提炼上,都有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2)心理学的个性指一个人的心理特征,是个人特有的兴趣、气质、天赋、能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3)创作个性受到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影响,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创作

个性与心理学“个性”有关,但创作个性不等于是“个性”,也不一定是“个性”在创作中的表现。因为文学史上大量存在这样的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既可能是“文如其人”:“文”是作家人格的显现;文学创作也可能是“文非其人”:“文”与作家的人格全然有别。文如其人仅在格调,不在内容。

5.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之间的互动关系:

(1)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作为文学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形成了互动的关系。创作是文学活动的起点,在互动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但是接受是实现文学文本价值的重要环节。

(2)文学创作对接受的影响和制约:

① 文学创作是接受活动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② 文学创作对接受的引导,这一点更为重要。

(3)文学接受对创作的制约:

① 文学文本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

② 文学接受可以推动创作,具体表现为接受的阅读需要为创作提供了动机。

① 某一时代产生的艺术样式,并没有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反而衰微甚至消亡,因而成为一种典范;

② 从横向比较而言,是指同一时代的国家里,某些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反而取得了更高更大的艺术成就。

(2)对这种不平衡现象,应该把经济基础放在具体的历史形式中考察。这种不平衡现象并没有否定经济基础对文学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而是物质生产决定艺术生产的特殊表现形态。

① 某些艺术形式产生于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历史阶段,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它们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基础,也就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② 横向比较这一方面,从纵向发展来看,一国文艺的发展仍然有其经济基础。

因此,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仍然指出了经济基础对文学的根本性制约作用,但艺术生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也要通过中间环节才能实现,因而会产生不平衡的现象。

7.是为满足读者娱乐、消遣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区别于雅文学的审美特征主要在于:

(1)通俗性,这是俗文学的根本特征;

(2)传奇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3)娱乐性,这是俗文学所承担的首要使命。

五、论述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文学批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问题的看法。

首先,如果承认存在所谓的“文本原意”,那就意味着:文本原意是作家事先在创作中设定好的,接受者只需去发现它。但是接受理论认为,任何接受行为都是接受者带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体验去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意义生成于接受的过程中。

其次,文本自身的意义不确定性特点、充满有待于读者去填充的空白的特点以及接受行为的特点都决定了接受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如何才能判定彼此千差万别的阐释的有效性程度,就需要用“文本原意”这把尺子来衡量。

也即判断解释合法性与有效性的根据在于获得和读者意图无关的文本原意,但是要获得文本原意又只能依靠读者的解释,然而任何解释行为都不可能与读者无关,不可能没有读者意图的参与。试图找到不受接受者影响的文本意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如果不承认有所谓的“文本原意”,那么又该如何怎么判断接受活动的合法性和读者的接受水平?怎么区分文本的优劣呢?

一方面,接受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规范;另一方面这个客观标准的制定又是不可能的。矛盾由此产生。

2、结合实际例证,谈谈你对接受活动“再创造”的理解。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感受、体认和想象文学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的过程,它使文学欣赏成为一种接受者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欣赏再创造形成的原因:

①文学文本的特点:文学文本的不确定性、形象语言的模糊性等要求读者通过想象来填补文本的空白,以自己的经验来感受和理解文本,这种参与性使文学文本不再具有独立性。

②欣赏活动的特点:文学欣赏是情感感受的过程,只能是读者积极参与,以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体认文本所表达的人生经验,形成二者在思想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形成欣赏的审美效果。

篇5:现当代文学(上)重点

对于苇弟,莎菲只有同情和可怜,而对凌吉士,莎菲只有肉欲的冲突和内心的鄙视。当莎菲发现自己陷入对凌吉士的身体的迷恋,竟至于差点失去自我的理性时,终于一脚踢开了他。作品写出了莎菲内心深处那无人理解的苦闷,带着深刻的女性感受和体验。小说发表后,茅盾内心深处那无人理解的苦闷,带着深刻的女性感受和体验。茅盾称赞这部作品“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笔下的人物“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床上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莎菲女士这一形象,是“五四”以来的独立女性继争得“人”的权利之后,经过痛苦的反省,首次喊出女性自身的性别意识。这时丁玲塑造莎菲这一形象的意义。

2、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中国诗歌会成立。该会的前身为“左联“领导下的诗歌组。后来诗歌组扩大为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对当时诗坛上的“新月派”、“现代派”、“象征派”等脱离现实、追求唯美、沉醉在风花雪月里的倾向展开斗争。代表人物有蒲风、任钧、杨骚。其纲领为: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范穗封建统治;批判那些以“不谈政治“为幌子的脱离现实的诗歌、不关心人民命运的诗歌,主张诗歌应当成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在形式上主张提倡大众化,即诗歌要让读者读得懂、听得懂、容易上口;工作方法上则主张在群众中吸取力量。

3、新感觉派小说的共同倾向

他们接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与传统 的写实主义相对立,他们反对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入到客体中去。他们提倡新的文学要以快速的节奏的特殊的表现为基础,从理想的感觉出发去创造新的现实。

(一)首先,从题材上看,表现力机械文明中快节奏的现代大都市生活i,展示了人物的灵

魂和病态,从而开拓了一种独特类型的都市文学

(二)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讲人道主观感觉、主主观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的描写中,从而创造出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谓“新现实”

(三)在小说结构上,完全打破时空顺序

4、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任选一位人物形象

5、曹禺对于中国话剧的意义

曹禺即使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有时20世纪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人物。她的剧作,尤其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四大名剧,一起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形成了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在中国乃至世界话剧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6、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运动,史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为活跃,包括有“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组织的“上海剧艺社”在内的各种专业和业余的剧团,最多时达120之多。这些剧团组织联合演出,出来配合抗日的剧目,也上演较有艺术水准的翻译剧和历史剧。这时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变得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7、京派小说的特点

(一)文学首先是远离政治与商业操作的一种文人趣味。

(二)由“常”观“变”,城乡对立的乡村叙述架构

(三)审美感情;城市、从容、宽厚

自由主义基础上的情绪内敛与理智自制

(四)小说文体:抒情与讽刺

如废名,短篇《竹林的故事》、长篇《桥》。以田园牧歌风格著称。

8、戴望舒“《雨巷》时期”诗歌

《雨巷》时期,风格感伤幽婉,讲究音乐美,受法国象征派魏尔伦、英国颓废派道生的影响,与中国唐五代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9、艾青诗歌的贡献

①艾青对中国新诗的第一个历史贡献,是继承“五四”以来的新诗的爱国主义传统,应和着时代和历史的需要,以土地意象为核心,建立起一个把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

10、小剧场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戏剧改革运动。针对戏剧的商业化倾向,提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小型业余演出,以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并增强其社会作用。中国的爱美剧运动曾受其影响。

11、《上海屋檐下》的结构特点

剧作结构别开生面,采取“同步表演”的形式,在同一舞台空间,同时展现五户家庭的生活悲喜剧,主、副线交织,同时写出命运、性格各不相同的十几个人物形象,反映出1930年代都市人生穷愁惨淡的社会生活画面。

12、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点

首先,在结构上,赵树理采用中国传统小说常用的具有历时态性质的线型结构,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连贯性。

其次,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以叙述为主,将描写融化到叙述中去。他的小说注意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对立的动态环境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而少有对景物和人物心理的静态描写。

最后,在创造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方面,赵树理的作品从叙述语言到人物对话都做到了彻底口语化。

13、举出张爱玲的创作的两个特点

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现代手法之间的巧妙融合。

① 在小说结构上,张爱玲小说既有中国传统小说的纵式结构,也有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西方

小说结构形式,但更多剑手“情节小说”和“性格心理小说”

② 在人物心理刻画上,收到了弗洛伊德等现代心理学家和现代西方心理小说的影响,而且

善于通过含义深远的意象,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

③ 在小说时间的处理上,具有现代小说的跳跃性。

④ 语言既有中国式的华美、典雅,也有西方式的幽默、通脱。

14、七月派诗歌的共同特征

七月派诗人继承了3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强调诗歌美学的战斗精神与诗人社会职责之间的有机统一,深入突进生活,发掘既包含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又具有深厚社会历史内涵的艺术世界,在抗战时期的诗坛上产生量广泛的影响,促进了现实主义新诗艺术的进步。

15、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三个地区文学的雅俗融合,各自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沦陷区因新文学的地盘一度空出,通俗文学的市场需求突然增大,而显得分外繁盛。上海地区的言情文学的这种繁盛情景,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以后。华北沦陷区以北以武侠小说为代表,达到了现代武侠的一个高峰。

国统区的新文学力量是最强大的,本时期显示了多样的雅俗联手过程。在解放区,由于文学更大范围地转入了战时状态,读者对象转向偏僻农村的文化偏低的农民,通俗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加强了,运用行政手段鼓励写作包含新思想的农民读物便成了当务之急。

篇6: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我的整理

一.小说题材:

1.张的小说描写都市人生中新旧交错的一面,都市形形色色人的市民生活。

2.张爱玲小说的主要题材是沪港两地男女间的婚恋经历,通过家庭的窗口来窥视这个城市的悲欢离合。

3.张的小说描写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女性畸形的婚姻和人生。

二.主题

1. 描写婚恋主题,表现旧文化,旧生活方式没落背景下那些青年妇女的命运。旧时的名门淑女在新式的社会中陷入婚姻的困境。花调中的川嫦,姜长安,白流苏,葛微龙。P125

2. 被旧式文化所束缚的旧式人物和在新旧社会交替中的心理变态与委靡的生活状态,姜季泽,聂传庆

3. 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潜在主题,在险恶的环境,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的脆弱,幻想的脆弱。佟振保,倾城之恋——对人的自主意识的彻底颠覆。

4. 对人的潜意识,非理性的强调,人的不可理喻。在她的小说中,人逃脱不了情欲的支配,她经常以情欲,非理性来解释人物的失败与挫折。金锁记p139

三.艺术特色

1. 张善于用室内的陈设,人物的服饰,日常生活的细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体现颓丧气氛和情调,表现旧文化和旧的生活方式的式微,这一切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立体化,具象化,人物是融于气氛中的一部分,而在这褪色的背景下,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见得分明。张已经习惯于具体的物象传达出来的一种情调、气氛来说明一切,生活上的腐朽通过他的结果呈现出来《茉莉香片》聂传庆的背景,逃不开背景的变态心理p123

2. 张擅长写在旧背景制约下的人物,将人物与特定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写人物的时候也就是在写一种生活。因此她甚至有意识地制造一些人物外观上的对比,言丹珠衬托聂传庆,王娇蕊和孟烟鹂。P130

3..变“戏剧性冲突”为平缓朴素的日常生活,表现复杂多面的人生。2.提出怎么写的问题,她划分了三种范畴:一是“有力”而“没有美”二是“悲壮”三是“苍凉”她为并未整体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中国生活形态创造一种形式感或以细腻的形式感创造对中国生活和中国人的一种观察,一种体验,一种想象力。

4. 她经常将各种感官印象打通,使意象转化为新奇,更富有弹性eg颜色转化为听觉,触觉转化为视觉,她找到了各种感觉的交汇点,实质上是一种譬喻,她的意象不仅修辞巧妙,联想逼真,更善于用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将人物的感官印象与情绪状态联系起来,人物的心理反应和感官印象几乎有同步的性质。P143

5.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许多意象往往具有双重含义既是规定情境中的动作,又是人物处境或是人物之间关系的隐喻,她通过人物感受与幻觉的重复出现来制造不同的隐喻,“小蓝牙齿”p154,用隐喻来暗示人物内心,她制造的隐喻中,暗示者与暗示对象彼此相互渗透,贯通,高度合一,暗示者不仅是表现手段,它本身就构成表现目的的一部分,因而就具有审美的自足性。由意象点化而来的隐喻手法,与象征的潜能和谐融为一体。P157

6. 叙事方式上:一是始终存在游戏于不同视域之间的人称暧昧的传奇叙述者,操纵转

换不同视点。二是在荒凉意象和景观揭示的“奇”的边界,喻示“奇”的终点之后,有种新的想象和奇景——以生命本身为“奇异”的想象。

7. 善于用内心独白向人物内心纵深处挖掘,捕捉人物明确意识层上的活动,表现心理

活动的有序而呈线性,更用自由联想捕捉人物意识与下意识中间地带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散漫的,枝节横生,旁逸斜出。P166

四.小说结构

1. 她的小说中展现的是书中不同人物的一份又一份的失败记录。故事开始时。主人公

经常处于一个人生转折的当口,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人生故事,主人公在生活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或是毁灭,或是落到比原来更不堪的境地。表现为一个下坠的过程:原先生活构想的幻灭,精神的萎缩,自信的丧失,——这是作者为人物安排的必然的路径。薇龙p132

2. 小说的又一个圆周:人物在登场的时候不同程度地报着掌握自己命运的理念,以为

自己的处境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得到改善,当故事结束时他们的信念全部夭折,不得不承认现实与环境的力量。表现在外部的活动上,便是明知挣扎无益,便不挣扎了。第二炉香

3. 淡入,淡出的框架式结构,开头多用全景镜头,画面又隐到显再到渐渐隐去,恰好

吻合故事叙述者的情绪过程,在视觉上产生的缓慢,恍惚,静谧的感觉延展了读者的思绪,使故事负载了更多的回味。

五.精神追求

1. 张欲在反映旧式文化的衰落,旧的生活方式的崩溃为布景的情况下透出布景下普遍的永恒的人性,她的布景—没落的文化,新旧交替的时代,恰好使人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她的作品中都把普通的人性凝定在普通人的身上,而把普通人和传奇联系在一起,则是她希望在普通人的身上咀嚼出浓稠的人生况味,而又将传奇归于不奇,滤去人们一相情愿参合在巧合事件中的浪漫成分。

2. 张在小说中多次表现人性的盲目,人生因而盲目而残酷,人物的不敢想,不能想给

人物带来的重压。对于张,认识人生也就是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它将人生置于幻灭、虚空下,因而小说主题永远悲观,对于一切人生的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

3. 从作品中看来:1.张的作品是一种对中国生活形态富于现代感的表述,利用特定的形象,物象和景观所形成的表现力,从中国的生活形态去观察时间,把时间写入到中国“参差”的空间中。如物品从外在物质世界变成了叙事意义生产者;“意象化的叙述”有意味的物质和空间形态提供了比“自然”意义上的“现实”更多的东西:为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景观”,是社会生活形态成为“文本”;参差不均的分布“传统”与“现代”各种因素的地域空间—居住场和“异国情调”的空间形象。

4. “新传奇”,“重创对“奇”与“不奇”的判断和界限即两种视线的对视,两种经验

领域的交逢。传奇式写作同时创造双重奇景,同时跨越双重领域的叙事活动,创造时代的“传奇”可能性本身。

六.意义

张的写作以“参差”和“苍凉”作为一种形式感,以“人生安稳的一面”为“底子”,打开了一个“没有完成”的“现代”给中国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参差的形态,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延续的普通社会。她借用了下层市民文化的想象域拟设了一个中国半传统的普通市民社会的声音。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

孟悦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看成一个开放的写作领域,她认为张爱玲的作品使我们有

可能把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讨论具体化为一种现代文学写作的研究。

背景:现代观与时间观

五四新文学运动传播的现代观认为“现代”是一个整体,中国要现代化就只能以一整套全新的“现代体系”取代原有的基础,形成了一种对文化和文学实践有相当左右力的话语,这个话语把“现代”绝对化成了一个不可分的时间单位,从而中国与“现代社会”模式之间的差异被表述成了某种“时代”的问题。他们明确得把历史,社会和人性理解为某种历史性发展的产物,并主要以时间为范畴来界定什么是“现代”。“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说成了“时间化”、“现在化”。

这种“现代观”在两个要害问题上影响了新文学对中国生活的感受和叙述:1.中国社会与“现代”的关系被想象成了某种时间与空间的“错位”,后来甚至成了一种特定的“现实观”。以历史性的进化为取景标准让不按时间规律进步的“现实”生活图景显得特别黑暗,现实成了理想的对立面,而希望则被放到了未来。

2.由于“时代”成了“现实”的单位,“时代”的不可分决定了“现实”的不可分,带来了一种表现观:同一“现实”的不同场景,表现“时代”是“怎么写”问题的观点,导致作家不注重对形式想象力的辨认和培养。

孟悦认为这一话语的局限在于没能从关注全社会的立场上,提出新文学写作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即如何把当时中国那种新旧间杂“不新不旧”的生活形态和语言形态转化成一种新的文学想象力,而不是简单地宣布“现代”在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和表述方式中的缺席。而这种“现代观”和写作方式的局限正是张的长处:1.变“戏剧性冲突”为平缓朴素的日常生活,表现复杂多面的人生。2.提出怎么写的问题,她划分了三种范畴:一是“有力”而“没有美”二是“悲壮”三是“苍凉”她为并未整体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中国生活形态创造一种形式感或以细腻的形式感创造对中国生活和中国人的一种观察,一种体验,一种想象力。

从作品中看来:1.张的作品是一种对中国生活形态富于现代感的表述,利用特定的形象,物象和景观所形成的表现力,从中国的生活形态去观察时间,把时间写入到中国“参差”的空间中。如物品从外在物质世界变成了叙事意义生产者;“意象化的叙述”有意味的物质和空间形态提供了比“自然”意义上的“现实”更多的东西:为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景观”,是社会生活形态成为“文本”;参差不均的分布“传统”与“现代”各种因素的地域空间—居住场和“异国情调”的空间形象。

2.“新传奇”,“重创对“奇”与“不奇”的判断和界限即两种视线的对视,两种经验领域的交逢。传奇式写作同时创造双重奇景,同时跨越双重领域的叙事活动,创造时代的“传奇”可能性本身。

叙事方式上:一是始终存在游戏于不同视域之间的人称暧昧的传奇叙述者,操纵转换不同视点。二是在荒凉意象和景观揭示的“奇”的边界,喻示“奇”的终点之后,有种新的想象和奇景——以生命本身为“奇异”的想象。

篇7:现当代文学30年重点篇目

1、鲁迅:《彷徨》 《野草》

3、叶圣陶:《倪焕之》

4、冰心: 《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

5、王统照小说:《沉思》《微笑》《湖畔儿语》

6、郁达夫小说:《银灰色的死》《茑萝行》《迟桂花》

7、郭沫若诗歌: 《女神》

8、徐志摩:《志摩的诗》

9、朱湘:《草莽集》

10、周作人:《苦雨斋集》

第二个十年

11、茅盾:《蚀》

12、茅盾:《腐蚀》

13、老舍:《老张的哲学》

14、老舍:《猫城记》

15、巴金:《憩园》

16、沈从文短篇:《龙朱》《虎雏》《八骏图》

17、沈从文:《长河》

18、蒋光慈:《丽莎的哀怨》

19、柔石:《二月》

20、张天翼小说:《三天半的梦》《包氏父子》

21、萧军:《八月的乡村》

22、萧红:《生死场》

23、艾芜:《南行记》

24、张恨水:《啼笑因缘》

25、鲁迅:《故事新编》

26、曹禺:《原野》

27、夏衍:《上海屋檐下》

28、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29、钱钟书:《围城》

第三个十年

30、路翎:《财主的儿女们》

31、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

32、张爱玲:《半生缘》

33、徐訏:《风萧萧》

34、丁玲:《在医院中》

35、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6、无名氏:《塔里的女人》 《北极风情画》

37、周立波:《暴风骤雨》

38、艾青:《艾青诗选》

39、冯至《诗选》

40、穆旦《诗选》

41、贺敬之等:《白毛女》

42、陈白尘《升官图》

第一个十年:

第二章:鲁迅

第三章:小说与通俗小说

问题小说家:

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王统照:《沉思》、《春雨之夜》、《湖畔儿语》、《生与死的一行列》

乡土小说家:

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

彭家煌:《怂恿》、《隔壁人家》、《我们的犯罪》、《莫校长》、《皮克的情书》

庐隐的《海滨故人》

淦女士《隔绝》

许地山《缀网劳蛛》

废名《竹林的故事》

第五六章:郭沫若和现代诗歌

新诗:现代第一个专门的诗社:“湖畔诗社”应修人和 中学生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第七八章:散文、戏剧

周散文代表作:《喝茶》、《谈酒》、《北京的茶食》《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冰心散文创作:《往事》、《山中杂记》

郁达夫:《还乡记》和《还乡后记》

徐志摩的散文集:《落叶集》、《自剖集》、《巴黎的鳞爪》、《秋》

第九章:三十年代思潮、第十章:矛盾

重要作品:

长篇《子夜》 《虹》 《霜叶红似二月花》 《腐蚀》。

中篇《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林家铺子》。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第十一二章:老舍巴金

老舍代表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8)

《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

《猫城记》《离婚》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正红旗下》;

中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断魂枪》、《月牙儿》;

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巴金:

《灭亡》、《家》、《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秋》、《火》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憩园》、《第四病室》、《寒夜》

第十三章:沈从文

讽刺:《有学问的人》、《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

第十四五章:小说与通俗小说

左翼小说: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咆哮的土地》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水》、《母亲》

张天翼《包氏父子》

沙汀《代理县长》

艾芜《南行记》、《山峡中》

叶紫《星火》

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

鲁迅的奴隶丛书:萧红《生死场》与 叶紫的《丰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军《八月的乡村》。

端木蕻良:长篇《科尔沁旗草原》、短篇《鴜鹭湖的忧郁》。

京派小说:

废名

萧乾《篱下》《矮檐》

芦焚,师陀。

李劼人 “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海派小说:

张资平代表作《最后的幸福》《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风《菊子姑娘》

刘呐鸥短篇小说《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热情之骨》《礼仪和卫生》。

穆时英小说集有《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

施蛰存作品集有《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

通俗小说:张恨水 代表作《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

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投名状》

顾明道的《荒江女侠》。

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第十六七八章:新诗、鲁迅散文

现代派诗人的创作: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废名、林庚等。“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是因《汉园集》而得名。

林语堂散文:《大荒集》《我的话》

第十九、二十章:曹禺和戏剧

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三大戏剧运动代表人物:田汉、白薇、洪深

大剧场三大剧目:《赛金花》(夏衍)、《大雷雨》(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日出》(曹禺)

第二十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小说与通俗小说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

钱钟书的《围城》

路翎中篇《饥饿的郭素娥》,长篇《财主底儿女们》。

东北作家群:

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科尔沁草原》,冯至诗化小说《伍子胥》

师陀《无望村的馆主》《果园城记》

汪曾祺《鸡鸭名家》《大淖纪事》

苏青自传性小说《结婚十年》

梅娘 “南玲北梅”《鱼》(1943)《蟹》(1944)《蚌》。

徐訏主要代表作:中篇小说《鬼恋》,长篇小说《风萧萧》

无名氏主要作品:《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野兽·野兽·野兽》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上一篇:院宣传部个人工作计划书下一篇:李广射虎原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