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下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

2024-04-24

2023下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精选4篇)

篇1:2023下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和肉体创伤,这些小说沉痛的揭露出十年**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的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使命》、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等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和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归来”的歌,她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出现的现代诗剧,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的一个独特类型。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8.“现实主义冲击波”:(1)时代的背景:90年代中期,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企政策、转轨等。(2)代表作家作品: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关仁山《九月还乡》、《大雪无乡》、刘醒龙《凤凰琴》、《分享艰难》;(3)主要特点----A关注低层群众的生存命运,体现社会关怀精神或公众意识B不回避生活的矛盾,大胆表现改革中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C弘扬主流文化精神

9.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10.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11.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12.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她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13.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和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篇2:2023下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

一、客观知识部分

(一)50-60年代文学

1、小说:

识记:作家、作品、主人公。

杨沫《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卢嘉川”

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

柳青《创业史》,主人公:“梁三老汉、梁生宝”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人公:“刘世吾、林震” 宗璞《红豆》

茹志鹃《百合花》

2、诗歌:

识记:作家、作品

郭小川《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散文:

识记:作家、作品

杨朔《荔枝蜜》《茶花赋》,秦牧《土地》《花城》

(二)台港文学

1、小说:

识记:作家、作品、主人公

白先勇《台北人》,刘以鬯《酒徒》

金庸《射雕英雄传》(“郭靖、黄蓉”)、《笑傲江湖》(“令狐冲”)、《鹿鼎记》(“韦小宝”)。

2、诗歌:

识记:作家、作品

纪弦《你的名字》《狼之独步》

郑愁予《错误》

余光中《乡愁》《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

洛夫《石室之死亡》

痖弦《红玉米》

(三)文革文学

识记:

八个革命样板戏(课件10)

“地下诗歌”:食指《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课件10)1

(四)80-90年代文学

1、小说:

识记:作家、作品、主人公

(1)70年代末——80年代小说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王蒙《蝴蝶》(“张思远”)

张贤亮《绿化树》(“章永璘、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永璘、黄香久”)

谌容《人到中年》(“陆文婷”)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陈奂生”)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

王安忆《小鲍庄》(儒家仁义文化的象征人物:“捞渣”)

阿城《棋王》(道家文化的超脱者:“王一生”)

韩少功《爸爸爸》(原始畸形的文化怪胎:“丙崽”)

张承志《黑骏马》(蒙古草原的出走者“白音宝力格”)

莫言《红高粱》(“余占鳌”)、《透明的红萝卜》(文革中心灵扭曲的乡村少年形象“黑孩”)

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的女神》

余华《现实一种》、《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福贵”的苦难人生)、《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苏童《妻妾成群》(悲剧女性“颂莲”)(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粉》、《1934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米》

(2)90年代小说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刘震云《一地鸡毛》

方方《风景》

陈染《私人生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陈忠实《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轩”),被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王安忆《长恨歌》(主人公“王琦瑶”)

张承志《心灵史》,王小波《黄金时代》,王朔《顽主》

2、诗歌:

识记:作家、作品

(1)“归来的诗人”

艾青《鱼化石》

曾卓《悬崖边的树》

(2)朦胧诗

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一切》(“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舒婷《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生命幻想曲》(“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3)新生代诗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五月的麦地》《亚洲铜》

于坚《尚义街六号》,韩东《有关大雁塔》

3、散文:

识记:作家、作品

巴金《随想录》(“说真话的大书”,敢于说真话)

杨绛《干校六记》

余秋雨《文化苦旅》

4、戏剧:

识记:作家、作品

高行健《车站》《野人》《绝对信号》

沙叶新《寻找男子汉》

二、名词解释

1、“百花小说”(时间、界定、内容、作家作品)(课件3:十七年小说)

2、伤痕文学(界定、命名、内容、时间、作家作品)(课件11:“80年代文学思潮”)

3、反思文学(界定、内容、作家作品)(课件11:“80年代文学思潮”)

4、寻根文学(时间、命名、内容、作家作品)(课件13:“寻根小说”)

5、新生代诗(命名、时间、产生标志、诗歌团体、主张特征、代表诗人)(课件15:80-90年代诗歌)

6、现代派诗社:(时间、地点、刊物、代表诗人、诗歌主张)(课件8)

三、主观分析部分

1、分析老舍话剧《茶馆》的艺术特色。(课件5)

2、分析林道静形象及其意义。(课件3)

3、结合具体诗歌,分析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点。(课件15)

4、分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课件13)

5、结合作品,分析莫言《红高粱》的文本特征,理解《红高粱》为何成为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一座里程碑。(课件13)

6、分析先锋小说的探索性、创新性表现。[如先锋小说的概念(界定,共同特征,基本观念),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等]。(课件14)

7、结合作品,分析马原、余华、苏童等先锋小说家的小说特点。(课件14)

篇3:2023下学期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

一、填空 明初

1、浙东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 《王冕传》

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

2、吴中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 七言歌行《青丘子歌》

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3、闽

高棅:编选《唐诗品汇》

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 明中叶

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

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

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 《怀麓堂诗话》 怀麓堂 茶陵诗派领袖

4、前七子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5、后七子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 《升庵诗话》

7、唐宋派 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

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

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

10、三袁 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 明末

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

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

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清初

1、明入清:

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

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 绛云楼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 《圆圆曲》

龚鼎孳

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

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

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

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

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

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清中叶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 清末

1、前:龚自珍:号定庵,《己亥杂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标志着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近代文学纪元开端的人物,热烈呼唤“风雷”,开一代诗风

2、后:黄遵宪:字公度,《人境庐诗草》 清散文

1、侯方域:字朝宗,《桃花扇》主人公

2、姚鼐:字姬传,号惜抱,《惜抱轩文集》,选编《古文辞类纂》近代

1、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2、苏曼殊:身着袈裟而情缘不断 拟话本:“三言”: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二拍”: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刘鹗:《老残游记》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孽海花》

戏剧

1、《玉茗堂四梦》:又《临川四梦》,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2、李玉:“一人永占”,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郁离子

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郁离子》吸收先秦诸子寓言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风格,吸收柳宗元寓言锋利简洁的特点,既短小精悍、活泼犀利,又古朴深刻,余味曲包,在虚实相间里,寓丰富的哲理于形象的描绘之中。

2、前七子

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贬斥溺于理学、丧失真趣的诗学风气,力图扭转当时台阁体、茶陵派的萎弱文学。提出文学应当重视真情表现,提高民间创作地位。“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形式强调文学自身价值,恢复意象神韵兼具的古典审美理想。但由于过分重视法度格调,有时也陷入刻意仿古、缺少美感的泥沼中。

3、后七子

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后七子继起,在复古主张上承接前七子,强化对法度格调的讲究。其诗歌理论有谢榛首发,李攀龙、王世贞将复古理论推向极端,使之具体化、系统化。与前七子相较,虽多有自省,但仍有模仿重复之弊。

4、唐宋派

嘉靖间,出现的以反拨前七子为主要目标的散文流派。成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及其模拟之弊。

5、童心说

明李贽的文学主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工具,把代表人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这种进步文学观打破了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禁锢,是制约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6、公安派

晚明反拟古主义思潮中声势最浩大的公安派,领袖及最主要成员为“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三人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反对理学在文学领域的束缚,提倡表达真情实感,但同时也使文字过于直率浅俗。

7、竟陵派

晚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派,因二人为湖北竟陵派人得名。他们在理论上接受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有真情,方有真诗”。在复古问题上,提倡要学古人之精神,积蓄文学底蕴。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诗境。但他们诗中用怪子、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破坏语言自然之美,将创作引向奇僻险怪之路,作品显得佶屈聱牙,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越精神的衰落。

8、梅村体

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采用长篇叙事的体例,注重使典用事的技巧和平仄协调的声律,语言华美佚丽,结构布局波澜起伏。这是他在继承中唐元白长庆体体式的基础上吸收初唐四杰的用典之法和晚唐温、李诗的词藻风韵,并且融入明代传奇的戏剧性而自创的一格,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梅村体叙事诗约百余首,《圆圆曲》为其代表。

9、格调说

乾隆时期,沈德潜继承了明代七子“格高调逸”的理论,轮诗主格调。所谓“格调”指诗歌的格律、声调,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他力主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提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的口号,使诗歌为封建统治服务。

10、肌理说

清诗人翁方纲既不满王士祯“神韵说”之空泛,又不满沈德潜“格调说”的食古不化,提出肌理说加以匡正。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实际上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来充实诗歌内容,达到义理与文理的统一。

11、性灵说

乾隆时期,袁枚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格调说”相抗衡。他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认为写实要抒写人的真性情;诗艺上要有创造,并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在审美上主张风趣。袁枚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又加以发展,表现力反传统、反理学、求创新的特点,在当时诗坛反响很大。赵翼、蒋士铨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前者成为性灵派副将,后者成为性灵派同盟军。

12、阳羡词派

以陈维崧为领袖的词派。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这一词派称为阳羡派。主要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苍凉的词风,兼“跋扈”、“清扬”两种特色,而以前者为主。成员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13、常州词派

清代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以及周济等人而形成的词派。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比兴寄托,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在当时风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14、桐城文派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因该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思想上尊崇程朱理学,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为楷模,强调以严整之文,明封建纲常之道,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方苞文论核心是“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承上启下。姚鼐对前人学说融合总结使之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兼备,提出“八要”将三者落实,又将文风归结为“阳刚”“阴柔”两种。他不仅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庞大桐城派体系,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三、分析论述

1、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生死离别的情感经历使他将描写生活琐事的题材引入载道的古文体制,在平淡琐细中寄寓沧桑之感,开拓出言情记感散文的新天地。

归有光善于以抒情笔调叙事,以疏放的结构、质朴的语言,表现对日常生活趣味的深细体味。

如《项脊轩志》一文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追忆亲切的家庭琐事、琐谈,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骨肉之亲的深厚感情,笔墨疏淡而情韵绵远。

2、《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叙事特色)

①虚实结合,据史演义。《三国志演义》虽叙述历史,但更是小说。它的成功之处是据于史而不拘泥于史。正如章学诚说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如,“怒鞭督邮”史实为刘备,小说为张飞,这对于塑造两人性格各得其宜,即所谓“虚实结合”,又如斩华雄历史上是孙坚,改为关羽。这是小说创作的手法,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

②辫状编结,突出主干。三个国家,三条线索,如发辫之三股,在编结过程中,或二联斗一,或二斗一观,总有主线存在。作者并没有平均用力,从对仁政明君的渴望和对忠智义勇的颂扬的主题来看,以蜀汉为主线,以代表忠智的诸葛亮为中心人物,以代表义勇的关羽为重要人物。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

③战争谋略,各尽其宜。四十多场战役,百余场战争。小说描写战争的时间之久、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古今文学中极为罕见。仅赤壁一役,就用了反激计、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骄兵计、连环计、火攻计、埋伏计等等。所以三国间的争斗,既是人的争斗,又是智的争斗。

④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出场定格”的性格恒定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特色,这虽然有益于性格的鲜明,但却缺少发展,过分强调和夸张使人物失真。如刘备长厚似伪,诸葛亮智多近妖等等。

⑤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颇有特色,为浅近文言文体,雅致、洗练,与历史氛围极为合拍,与后来的长篇小说相比,可谓独树一帜。

3、《三国志演义》对于“忠、义、智、勇”的体现 ①智慧和忠诚主要通过诸葛亮的主导性格来演绎。

他尚未出山就能“隆中对策”,预知三分天下;出山后,“博望烧屯,白河用水”,智谋先声夺人。在赤壁之战中正确确定联孙拒曹的方针,接着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趁机借荆州,其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的忠诚一方面体现在了对刘备乃至刘禅的忠诚,从未有不二之心,另一方面体现在它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她对刘禅的庸愚敢于直谏而上《出师表》,对自己的失误敢于自责而去丞相之位,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义勇则是通过惯于来展现的。

土山被围,他因受命保护刘备家眷,与曹操“约法三章”,是信诺之义。不肯与刘备的二位夫人共处一室,秉烛达旦于户外,是君臣兄弟之义。华容道上“捉放曹”是知恩图报之义。

关羽的勇不是常人之勇,而是神勇,极写克敌之易,总是“手起刀落,斩于马下”。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后来愈加神化,民间称之为“武圣人”。

4、《水浒传》怎样表现忠义的

①《水浒传》最早的版本名称是《忠义水浒传》,小说的主题即为忠义,是一曲忠义的悲歌。

②小说的主题“忠义”是通过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宋江表现出来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他的身上着重体现“义”,他时时处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私放朝廷钦犯晁盖,把第一把交椅让给卢俊义。他的忠主要集中表现在后半部分,是指忠君报国,改聚义厅为忠义堂,为接受招安做准备。

③通过对“不忠不义”人物的描写,展现梁山好汉不同的遭遇,被官府、恶霸逼迫到走投无路只能投奔梁山,揭露了上至朝廷,下至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草菅人命、巧取豪夺、强抢民女的罪行,反映出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下层百姓纷纷走向反抗道路的必然性,暗示了梁山好汉走向悲剧的原因。

④反映了明中叶以后,离开土地的商人农民由原来的宗族关系转变为以“忠义”为联系纽带的社会需要。⑤表达了长期压制下的底层百姓渴望摆脱羁绊、束缚、企求自由、率性生活的理想。

5、《水浒传》的叙事艺术

①结构上呈现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特点,以第71回“梁山英雄排座次”为界,上半部分以各路英雄“逼上梁山”为线索,依次连环扣结地叙述各路英雄的不同遭遇,殊途同归于梁山水泊大聚义的故事;下半部分则以梁山义军迎击官军、接受招安、平定方腊等事件为单元。

②人物形象方面:《水浒传》最大的艺术贡献是创造了超群绝伦的英雄群像,以及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艺术手段。

A、多层次描写人物。武松之勇义而精细,鲁智深之威猛而细实,李逵之蛮猛而率真······这些人物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里排成了形象各异的群英谱。

B、相似之人的相异之处。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拘束,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C、传奇性与真实性相结合。

D、人物性格是发展的。如林冲从恶势力最初加害于他到最后逼上梁山乃至火并王伦,就经历了性格从忍到狠的转变。

6、昆腔跃居榜首的原因

南戏在南方各地经历了从明初到嘉靖近二百年的流传演变,兴起了弋阳、余姚、海盐、昆山四大声腔。昆腔在明中后期一跃雄踞剧坛榜首,在理论上得力于魏良辅为首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多年精心研习和改革,实践方面又由于戏曲家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剧本,使之有所附丽,得以传播普及,发扬光大。

7、杜丽娘的形象分析

《牡丹亭》通过对杜丽娘为“情”而不顾生死的追求历程的秒回,鲜明地表达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爱情观。杜丽娘就是一个受限于身份教养,却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①苦于幽闺,乐于梦境:《惊梦》中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为“情”的化身,她对爱情的追求,首先来自于生命的自然冲动,来源于“欲”的追求,但由“欲”到“情”的渴望和无法如愿的冷酷现实,使她只能在梦中和虚幻的情人幽会。

②因情而死,为情再生:杜丽娘“慕色而亡”后,其幽魂仍在幻想世界里,继续追求理想爱情。柳梦梅上京赶考,机缘巧合下拾得杜丽娘画像,深情呼唤下,终能人鬼相会,后梦梅挖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③捍卫爱情,勇于抗争:金銮殿上,杜丽娘大胆为争取来的爱情辩解,最后,以柳梦梅高中状元后奉皇帝圣旨完婚的喜剧形式结局。

8、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①反映社会现实、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席方平》叙述了一个刚直之士席方平到阴间为父受羊氏残害而告状深渊的故事。(阴间隐射阳世);《梦狼》则是隐喻官吏即虎狼、百姓即鱼肉的社会现实。《促织》不仅抨击各级官吏欺压百姓,更把矛头直指皇帝(以历史针砭现实)。

②揭露、嘲讽科举制度:《司文郎》以盲僧的几闻文章,讽刺考官的昏庸无能;《贾奉雉》以贾奉雉用狗屁不通的文章高中来讽刺考官昏聩和科场腐败。

③抨击封建礼教,颂扬纯真爱情:a、鼓吹“真心”、“至情”:《阿宝》赞颂了孙子楚的痴情;b、宣扬“知己之爱”:《瑞云》瑞云与贺生相恋,瑞云绝俗,不重财势,贺生钟情,忠于“知己”,未以貌取人。④教育意义:例如《画皮》教育我们不能被外表所迷惑,《崂山道士》暗喻学习不能浅尝辄止,一孔之见只能四处碰壁。

9、《聊斋志异》的文体特色

亦虚亦实,有长有短。如鲁迅对其评价“以传奇法,而以志怪”,意思是用唐传奇搜奇记逸曲折腾挪的手法记述狐神鬼怪的故事,另外一层意思是《聊斋志异》500篇中的多有短制,有类笔记小说乃至笔记。

10、《儒林外史》的叙事结构艺术

①鲁迅对其概括是:“唯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儒林外史》没有结构线索,通常由前一个人物“遇”着后一个人物,前一件事情“连”到后一个事情;而后一个人物与后一件事情一旦进入叙事过程,则前一个人物与前一件事情就不再理会了。②“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虽然故事之间没有明显联系,但是大多围绕一个主题:功名富贵。除首尾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30回,描写的是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是31-46回,以修祭泰伯祠为主要事件,展现理想文士如杜少卿的探求,第三部分是47-55回描写的是理想探求破灭后,四位“市井奇人”的发现。

11、《长生殿》的结构艺术

①前半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分是浪漫主义的虚构,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上,刻骨相思,后在月宫团圆,呈现出“人”字形结构。

②以“钗盒情缘”为线索:为突出李、杨爱情主线及其性格特征,戏剧将一对金钗,一只钿盒作为爱情表证物贯穿始终,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由合到分(密室相赠,定下情缘。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金钗钿盒作为信物随葬)、由分到合(蓬莱仙子将杨贵妃的一只金钗和一扇钿盒托道士转交唐明皇,重申前盟),很好地体现了“钗盒情缘”的思想主旨。

12、《桃花扇》的戏剧构思

①剧作通过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旋立旋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②一宫扇贯穿全剧,宫扇既是候、李二人定情信物,又是二人和离的象征,这一过程与政治联系起来。在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发展上起了重要的点睛作用。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一方是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候、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的闹剧。巧妙地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的俗套:二人双双入道,宣告美好爱情以悲剧告终,给人以哲理性的思考。

13、黛玉和宝钗的形象

黛玉和宝钗在作者的构思里是“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的人物,她们美丽,聪明,清纯,灵秀得令须眉俗物自惭形秽,这是她们的共性,不过她们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黛玉孤高自许,我行我素,从不矫饰,以自己的本真冷对周围环境,保持自己的尊严。宝钗安分随时,装愚守拙,深藏不露,以逢迎保护自己的安全。林黛玉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泥沟”的倔强;薛宝钗则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灵活。黛玉敢露“半卷湘帘半掩门”的棱角与“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野气;宝钗则是:“珍重芳姿昼掩门的矜持”与“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机巧。他们在作者的笔下是不同类型美的极致。但他们最大的相同点却是悲剧结局,即“木石前盟”的悲剧和“金玉姻缘”的悲剧。黛玉和宝玉死别如果是身不由己,那么宝钗和宝玉的生离就显得宝钗悲剧更甚了。

14、凤姐和探春的形象

她们在贾府的男主子后继乏人的态势下相继出场,非凡的才干是她们的共性。王熙凤心眼活、手段多,既精明干练,也利欲熏心。她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无所顾忌;月钱翻出利息银,借剑除去尤二姐,积恶渐多,最后冰山既溶,大厦遂倾。探春建言建立大观园诗社;贾母因贾赦逼娶鸳鸯责怪邢夫人,以至凤姐也只得缄口,独探春的分析消除了贾母的怒气,体现了其见识不凡;大观园兴利除弊使人几乎见到贾府复兴的希望,然而她对胞弟贾环的无情,对生母赵姨娘令哭,也使人不寒而栗;维护纲纪正统的尽心竭力让人难以接受。她们俩都是作为正面人物竭力描写刻画的,凤姐的结局只能是自食其果,“哭向金陵事更哀”;探春的结局体现了作者给予的唯一的怜惜与宽容,但仍是“千里东风一梦遥”,远嫁海外的藩王,将“骨肉家园,齐来抛散”,仍不失悲剧下场。

15、贾宝玉

篇4: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1.春秋:左丘明—— 《左传》 《国语》 孔子——《论语》

2.战国:孟子——《孟子》 庄子—— 《庄子》 屈原——《离骚》

3.西汉: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 司马迁——《史记》

4.东汉:班固——《汉书》 赵壹——《刺世疾邪赋》 班固《咏史》 辛延年《羽林郎》 5.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6.三国 魏 曹操——《蒿里行》 《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白马篇》 《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 王粲——《七哀诗》 刘桢——《赠从弟》 蔡琰——《悲愤诗》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 嵇康——《养生论》 《声无哀乐论》 《幽愤诗》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7.西晋:陆机——《拟古诗》十二首 《文赋》 左思——《咏史》八首 《三都赋》 8.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饮酒》

9.南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0.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骆宾王——《在狱咏蝉》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登幽州台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 王维——《观猎》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李白——《将进酒》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填空题: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三诗:鲁诗—申培,齐诗—辕固,韩诗—韩婴。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后出现“毛诗”鲁国毛享,赵国毛苌。

2.《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商周时期记言的历史汇编,散文形成的标志。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3.《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事体编年史。主要记录鲁国事件。4.《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5.《国语》:国别体。

6.孟轲的对儒家思想的贡献:①性善论(仁义礼智—人性之善)②重民思想。7.庄子的思想:①气②化,万物皆化。③道,宇宙的最终根源。自然之限:生与死。社会之限:时与命。自我之限:情与欲。

8.汉初:骚体赋 西汉中后期:汉大赋 东汉:抒情小赋 9.《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8书:关于天文,水利,历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10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12本纪:记在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

30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10.《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

①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③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 ④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11.《史记》中历史人物形象化的代表是《鸿门宴》 12《汉书》:东汉 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8表,10志,12本纪,70列传。其父,班彪著《史记》后续。13.班固《咏史》: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诗。14.《汉书》对乐府民歌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5.《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16.建安文学代表:三曹,建安七子,蔡琰

正始文学代表:阮籍,嵇康 17.王粲是建安七子中七子之冠冕。

18.南朝散文:骈体文——辞藻华丽,对偶工整,音韵和谐,思想内容贫乏。

北朝三书:郦道元《水经注》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颜之推《颜氏家训》 19.曹植诗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

20.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开创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21.阮籍诗的风格:阮旨遥深(一种隐晦曲折的风格)22.嵇康:嵇志清峻 《幽愤诗》:自述生平遭遇,表达抱负。23.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2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5.西晋文学: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一左:左思。

26.左思:《咏史》独创:借咏史来咏怀。《三都赋》——洛阳纸贵。三.名词解释:

1.春秋笔法:作者的思想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的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单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而且常常是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3.永明体:即所谓新体诗,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声律的协调和对偶的公整,因为这种诗体产生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

4.盛唐气象: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士人多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势,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反映在诗歌上就形成了盛唐气象。5.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使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6.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积极真诚的人生态度。7.乐府的演变:两汉——音乐机关

魏晋南北朝——带有音乐性的诗体 唐——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8.建安风骨:①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②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9.近体诗:律诗 律绝 排律(五言,七言)

10.以乐府为线的现实主义红线: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等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元复依傍(杜甫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新乐府运动)四.简答: 2.《诗经》的主要内容?

①祭祖颂歌②农事诗③燕飨诗④怨刺诗⑤战争徭役诗⑥婚恋诗 3.《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⑴《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解释《春秋》而作。⑵又是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①《左传》有自己的编写内容 ②《左传》有自己的编写原则 ③《左传》有自己的编写体例 ④《左传》有自己的思想立场 4.诸子散文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语录体散文。《论语》《墨子》《老子》特点:言论警辟精炼,大多富于哲理。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孟子》、《庄子》,在体制上向长篇议论发展。特点:辞藻华丽,说理畅达,行文多用寓言和比喻。第三阶段: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完全转变成专题论著。特点:论证严密,鞭辟入理。

5.《左传》的叙事艺术?(1)《左传》生动的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2)《左传》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而且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3)《左传》不满足与春秋那种对历史史事做简单陈述的史笔笔法,它要展示那个动荡历史年代的全部过程,要展示各种历史人物在各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它摒弃了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创造了在生动记述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4)《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6.《左传》的语言成就?

(1)行人辞令的技艺非常精彩。(2)《左传》的叙述语言词约事丰,意蕴深厚。7.《国语》的文学成就?(1)《国语》是一部各国史官的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演分国记录君臣谋议得失的谈话,基本上属于记言体。(2)《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这种体例叫做国别体,它集中叙述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以集中叙述某人的生平始末,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3)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齐,风格也颇有差异。8.《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出现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4)《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5)《战国策》多用比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辩说的目的,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9.《孟子》的文学价值?(1)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他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只要加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2)《孟子》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3)《孟子》长于论辩,善设机辟,请君入彀。(4)《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多用排比,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5)《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10.《庄子》的文学价值?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2)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

(3)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多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宕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11.《离骚》的艺术特色?(1)《离骚》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表现在他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上,其次表现在它大量的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而《离骚》不止篇幅宏伟,而且具有故事故情节。(4)《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利于表现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多用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的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运用十分灵活。《离骚》除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12.如何看待汉代文学?

(1)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表现:①出现了汉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②文学创作的兴盛③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④由于词赋的兴盛,作品的增多,汉代初步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2)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出现了普及于全国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13.汉赋发展流变?(1)汉初:骚体赋

特点: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尚铺陈但篇幅不长且有抒情色彩,句式整齐,通篇用“兮”字。(2)西汉中后期:汉大赋

特点:散文化倾向严重,句式参差不齐,规模大,赏铺排叙述,辞藻华丽,“兮”字用的很少。

(3)东汉:抒情小赋

特点: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通篇押韵,不用问答,也不用“兮”字,语言上很少夸饰,思想性增强。

14.《史记》中如何实现人物形象个性化?(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2)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3)《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却起着重要作用。(4)语言个性化。

15.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对积极剥削和压迫的反抗。(2)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3)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16.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4)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7.《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书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述意味,使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随着墨不多,但语短情长,余味无穷。(4)语言不加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18.曹植诗歌的创作内容?

(1)前期: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2)后期: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后期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

19.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1)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五项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也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20.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2)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3)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21.唐诗繁荣的原因?

(1)首先是为雄厚的经济的基础所决定的。

(2)唐诗的繁荣还与统治者奉行开明政治密切相关。

(3)唐诗的繁荣还因为他有一种特殊的价值,诗在唐代具有很多方面的社会功用,写诗可以进身,写诗可以显荣,博得声誉,广泛的社交作用。(4)唐诗的繁荣也是诗歌这种文学题材自身发展的结果。22.杜诗反映现实的深度?

(1)深刻的揭露了唐王朝的社会本质,那就是统治者残酷的压榨广大的人民(2)对时局的认识非常深刻,这种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他对时局的科学预见上

(3)对战争的看法,不盲目的肯定也不盲目的否定,肯定的是正义战争,否定的是非正义战争 23.白居易的“新乐府”“新”在哪里?

(1)自创新题,所用的都是旧乐府没有的题目,不受旧体限制(2)写的是当前社会的实事,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

(3)他完全摆脱了音乐形式的束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五.论述: 一.《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1.进步之处:(1)《汉书》比《史记》更严整,更为统一

(2)《汉书》记载汉代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

(3)《汉书》多收经世之文

(4)《汉书》补充了许多重要的史实

(5)班固驳证了司马迁的某些偏颇之见,突出了他所要表达的某些思想

(6)《汉书》在文字上虽不如《史记》丰富生动,但它简洁,整饬,叙事明晰 2.不足之处:(1)《汉书》的正统气和儒学气大大增加

(2)《史记》有强烈的反天道,反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相对迂腐

(3)对下层百姓的态度不同,《史记》给下层人物列传,而《汉书》对下层人物则一概不写

(4)《史记》的爱憎感情主观色彩异常突出,而《汉书》则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5)《汉书》比《史记》的生动性大大降低,文字性上大步后退

(6)《汉书》有些地方对《史记》因袭的不合理 《汉书》对《史记》的继承有得有失,二者各有所长,《史记》着重才华的表现,《汉书》着重学问,《史记》观点新颖,批判性强,《汉书》谨遵传统,歌颂皇权,奉行儒教,《史记》讲气势讲感情天马行空,《汉书》将客观讲材料细密周严,《史记》像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而《汉书》更像一部严格的历史,从它开始转轨,更明确更自觉的形成了中国正史的传统。

二.阮籍的风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风格? 风格:阮旨遥深

原因:这主要是有其时代和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长恐遭祸,故处事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三.谢灵运的诗歌与陶渊明的诗歌有何不同?

(1)从写意到摹象。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上一篇:建委村镇建设工作计划下一篇:消协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