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2024-04-08

9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共8篇)

篇1:9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9例肿瘤患者PICC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成芳,刘为红,鲍爱琴,闻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对348例PICC患者中的9例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原因分析。9例患者中,7例在置管后2周内血栓形成,另2例分别在置管后第45、第90天发现血栓形成。原因分析:2例由导管异位到颈静脉所致,1例与锁骨下淋巴结放射治疗有关,其余与患者处于肿瘤晚期、PICC置管前血小板计数高有关。对策:如PICC带管患者出现颈部不适,及时行血管B超探查,以便发现是否有早期血栓及导管异位发生;置管时选择静脉应避开放射治疗侧肢体,对置管后出现静脉炎症状者,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鉴别是否为血栓;PICC置管前血小板计数升高者,征得医生同意采取预防性抗凝处理。

[关键词]肿瘤;PICC;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969(2010)06B-0065-0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化疗使肿瘤患者免受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还有效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内膜的刺激和损伤。但是PICC也存在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1]。其中静脉血栓给肿瘤患者增加了痛苦和治疗费用,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现对我科2008年1—12月348例PICC病例中发生静脉血栓的9例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原因,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肿瘤患者行PICC后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静脉内血栓形成。年龄18~75岁,女6例,男3例。其中肺癌Ⅳ期6例,胰腺癌Ⅳ期1例,原发性巨大肝癌1例,尤文氏肉瘤肺转移1例。

1.2 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转归

9例肿瘤患者置管由PICC门诊专职护士完成。穿刺静脉:贵要静脉6例,肘正中静脉2例,头静脉1例。PICC型号:8例为巴德三向瓣膜式4 Fr导管,1例为BD改良前端开口式5 Fr导管。血栓形成时机:7例为置管2周内发生,2例分别在置管第45天、第90天发现血栓形成。7例置管2周内静脉血栓形成者中,有5例患者置管前血小板计数>300×109/L。血栓发生部位:上肢浅静脉5例,颈静脉3例,锁骨下静脉1例。转归:9例患者中8例发生血栓后拔管,1例拒绝拔管,经带管抗凝治疗后继续使用保留至治疗结束。原因分析

2.1 与肿瘤患者置管前血小板计数高有关

Melissa等[2]认为肿瘤是PICC相关血栓危险因素,这并不一定是化疗药物作用,有可能与肿瘤患者高凝状态有关。本组7例2周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5例置管前血小板计数>300×109/L。由于穿刺及送入置管鞘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致使血小板的聚集及粘附作用增强。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促使血小板、Ⅻ因子及Ⅹ因子激活,从而启动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3]。

2.2 与肿瘤疾病分期有关

本组发生血栓的患者8例为晚期肿瘤患者。肿瘤细胞可以促使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1,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及脱落,使血管表面发生有利于血栓形成的变化,增加发生血栓的危险[4]。肿瘤可以诱导血管新生,也可导致静脉血流紊乱及淤滞;新生的肿瘤血管,形态极不规则,流量及血流方向各异,构成了异常的血管系统[5]。

2.3 颈内静脉血栓形成与导管异位至颈静脉有关

2例患者颈静脉发生血栓,经X片检查2例患者的PICC导管头端异位至颈静脉,2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均<300×109/L,且2例患者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未出现颜面水肿等症状,仅表现为颈部转头时轻微不适。究其原因,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后,由于导管流出的药液与静脉回流方向相反,使药物在静脉局部停留时间过长,药物对静脉内膜产生损伤,血管内皮暴露,血小板在局部聚集而诱发血栓形成。

2.4 与锁骨下淋巴结放射治疗有关

1例患者置管3个月后发生锁骨下静脉血栓,追查原因为该患者在化疗后行置管侧锁骨下淋巴结区放疗所致。放疗可导致组织黏膜及血管内皮受损,在此情况下,如锁骨下静脉内留置有中心静脉导管,会使血流速度缓慢,血小板易在局部停留并粘附导致血栓形成。护理干预

3.1 肿瘤患者PICC有关问题的干预

在肿瘤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确认血小板计数,筛查血栓高危人群。我科自2008年10月开始,PICC门诊在置管前必须确认患者血小板计数。如血小板计数>300×109/L,应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以预防置管静脉因血液黏滞度增高而诱发血栓。国外研究证明,留置导管是PICC肿瘤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诱发因素,多数患者在保留导管的情况下进行抗凝治疗血栓可改善[6]。由此可见,今后如患者带管期间发生血栓可在血管外科的配合下,监测抗凝疗法的效果,如有效则在血管外科医生的指导下继续保留导管。

3.2 警惕晚期肿瘤患者有无血栓的早期症状和PICC带管患者颈部不适症状,及时检查

在临床工作中,如PICC带管患者出现颈部不适,应及时行血管B超探查,以便发现是否有早期血栓及导管异位发生。在我科,晚期肿瘤PICC置管患者尚未同步给予抗凝治疗,故在临床工作中,更应警惕晚期肿瘤患者有无血栓的早期症状。对于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炎症状的患者,一律先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排除血栓后方能按照静脉炎处理,以保证血栓早期即被发现,避免血栓进一步蔓延至深静脉。

3.3 对放疗患者慎重选择置管部位

在为肿瘤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与医生充分沟通,询问置管侧肢体是否有放疗计划,如有则应考虑在另一侧静脉置管,使导管通过的静脉避免遭受射线损伤。

[参 考 文 献] [1] 王

贤.PICC在临床应用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医学,2009,5(15):132.[2] King M M,Rasnake M S,Rodriguez R G,et al.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ssociated Thrombosi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Risk Factors in Adult Pa-tients[J].South Med J,2006,99(10):1073-1077.[3] 张

路,白春梅.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治疗进展[J].癌症进展杂志,2009,7(1):26-27.[4] 王

喆.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4):1429-1433.[5] Letai A,Kuter D J.Cancer,Coagulation,and Anticoagula-tion[J].Oncologist,1999,4(6):443-449.[6] Kovacs M J,Kahn S R,Rodeger M,et al.A Pilot Study of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urvival in Cancer Patients Using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Dalteparin)and Warfarinwithout Catheter Removal for the Treatment of upper E-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The Catheter Study)[J].JThromb Haemost,2007,5(8):1650.[作者简介]成芳(1974-),女,湖北武汉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护士长。

[本文编辑:陈伶俐] [收稿日期]2009-12-20

篇2:9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李蓉梅 袁玲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近年来,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置管术在肿瘤的化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其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科的化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许多PICC置管护理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许多关于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相关的内容,但关于深静脉血栓的报道还很少。我科在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共置管544例,材料选择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Groshong PICC导管151例,型号为4Fr导管,长度60cm;美国ARROW公司PICC穿刺包393例,型号为4Fr导管,长度55cm。观察到3例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历1:男,48岁,转移性肝癌。伴多发性骨、脑转移。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化疗方案为OLF方案,1个疗程,置管后六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上臂肌肉酸胀、紫绀、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2:女,42岁,乳腺癌。化疗前行PICC置管,选择左肘正中静脉。化疗5个疗程,前4个疗程FAC方案,第5个疗程NP方案。置管后152天,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肱静脉血栓形成。

病历3:男,53岁,肺癌。入院第三天行PICC置管准备化疗,选择左肘正中静脉。置管后三天,未进行化疗,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感觉功能障碍、皮温高,行血管B超检查证实腋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及护理方法 1.2.1.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抬高患肢

2、患侧肢体适当的运动,如有节律的肌肉收缩

(二)药物治疗

1、溶栓

(1)尿激酶:主要针对凝血酶,对发病在3~5天内的新鲜血栓效果较好。25万U+NS100ml快速静滴,BID,用2周。当PT延长超过5秒时停用。

(2)巴曲酶:主要针对纤维蛋白,对陈旧性血栓效果较好。首剂10BU+NS100ml,缓慢VD;而后隔日用一次,每次5BU。巴曲酶共使用3次,使用期间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一般3天测一次,当血FG<0.5g/1,停药。

2、抗凝

(1)低分子肝素:急性期使用,如克赛0.4ml/4000U,腹壁皮下注射,BID×7D(2)华法林:3mg,PO,QD,使用进口剂型,一般在停用克赛前两天就开始口服,长期口服,用前一定监测凝血三项,当PT延长超过5秒时,改半量口服。口服期间注意监测凝血三项,一般3天~5天测一次。

3、祛聚

(1)肠溶阿斯匹林:100mg,PO,QD,长期口服。

(2)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VD,QD,一般使用两周。(3)丹参注射液:20ml,VD,QD。(4)脉络宁:20ml,VD,QD。

1.2.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后,其PICC导管均以拔除。心理支持护理:病人患有恶性肿瘤后,再出现此并发症,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对治疗心里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度,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1]。患肢制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作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耗量,对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肢循环[2]。同时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再加上制动,容易引起褥疮,故应保持床单的整洁,防止患肢褥疮的发生。

注意出血倾向监测病人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尿液分析、大便常规加隐血。特别应注意以下部位的出血:皮肤及粘膜出血;牙龈、鼻腔出血;肉眼血尿,粪便是否带血,有无咯血;女性病人有无阴道出血;穿刺时针孔渗血;血压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用药期间严格卧床,停药后7天下床活动。

预防肺栓塞:DTV本身并不致病,但可引起致命的肺栓塞。美国每年有60万人因DTV而住院,每年有 二十万人死于肺栓塞,占常见死因的第三位[3]。我国虽无具体统计资料,但DTV及肺栓塞并不少见。DTV后1周~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要十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脱落的栓子可随静脉回流入心而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对DTV病人除了积极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外,急性期病人应卧床1周~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护士应严密观察,如有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3.结果

3例患者经拔出导管及溶栓和抗凝治疗后2-7天后,症状逐渐缓解。B超检查提示血栓消失。3例患者经过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没有发生肺栓塞和出血,情况稳定。

2病因分析 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4]。

2.1 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管有关。PICC管虽然是医用高等级硅胶管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但毕竟对于静脉是异物。导管管壁不可避免的对深静脉产生机械性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形成。没有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过程,无菌操作不规范,也可能促进血栓形成。由于留置PICC管,在其周围形成纤维蛋白隧道,成为血栓形成的原因,还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纤维蛋白隧道和少量的血栓形成,可无症状[5]。导管置入后,体表创面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面沉积。细菌可以附着其上,并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由此形成血栓[6]。

2.2 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恶性肿瘤病人体内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7]。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转移倾向越明显,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越强,血小板形成的机率愈高。三例病例中一例转移性肝癌伴多发性骨、脑转移,血小板276×109/L正常范围内偏高,是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8]。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因胃肠道反应重和疲乏无力等原因,大部分时间卧床,自主活动较少,同时担心导管会滑出,置管侧手臂随意性的自主活动受限制,使血液流动缓慢,致血液淤滞。基于以上原因,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机会。

2.3 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的合成,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9],三例患者采用的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盖诺、阿霉素类、环磷酰胺、顺铂、5-FU等均可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栓形成。

3.预防措施

3.1 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乳腺癌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症及上腔静脉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禁忌行PICC,尤其要注意后两者的隐匿性。

3.2 严格遵守置管操作规程,操作时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

3.3 护士对血管解剖要有很深的了解,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贵要静脉管径粗,静脉瓣少;不宜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致导管不到位而引起并发症[10]。

3.4 PICC置管后对患者的指导。(1)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运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置管后3到4天每天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进行湿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2)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 [11]缓慢。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5 PICC置管后的观察。(1)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静脉炎的症状,如有上述症状给予康惠尔透明贴外贴或用喜疗妥外涂。(2)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要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12] 3.6 肿瘤患者化疗常是联合用药,在输液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每次输液前后用25U/ml肝素液正压封管,PICC接头选用可来福01C-CL2000型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4.体会

通过3例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对于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置管前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置管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详细告知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置管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静脉血栓的警惕性。国外研究发现,初次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PICC的发生率为38.0%[13]与本文报道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差别,一方面与我们对导管的选择,积极恰当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对置管后出现一些隐匿症状的患者未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有关。虽然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发生几率不高,但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以及对治疗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应尽可能减少此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使PICC置管术能更好的应用于肿瘤病人的治疗。

参考文献:

篇3:9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3例妇科肿瘤术后合并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41~63岁, 平均年龄56.1岁, 其中子宫颈癌19例, 子宫内膜癌5例, 卵巢癌4例, 子宫肌瘤5例;行子宫切除术24例, 卵巢根治术4例, 子宫肌瘤剜除术5例;合并2型糖尿病者9例, 合并冠心病者3例, 合并高血压病者10例, 合并高脂血症者6例, 合并肥胖症者2例;全部患者均在手术后3~10天出现下肢DVT, 其中左下肢DVT21例, 右下肢DVT12例;主要表现为患侧下肢突然疼痛、肿胀, 站立或行走时症状明显加重, 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受限, 下肢皮肤苍白, 皮温低, 腓肠肌、腘窝压痛明显, 体温升高。

1.2 治疗方法

在给予积极治疗并发疾病的同时, 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心肌供血、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溶栓治疗, 药物包括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 必要时给予手术去栓。

2 原因分析

导致妇科肿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的原因有3, 即血液流速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 特别是前两种, 为下肢DVT发生的最主要原因[3]。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高危人群, 这是因为恶性肿瘤会压迫附近的血管和组织, 如左侧髂总静脉易于受到挤压而发生左下肢血流缓慢而出现血栓[4];再者, 手术治疗前需要患者禁食、禁水, 同时配合灌肠治疗, 均可引起体内水液不足而使血液浓缩, 血流缓慢;手术后, 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 活动明显减少, 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而半坐卧位又可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 血流缓慢, 若不能给予有效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易使血流缓慢而发生血栓。妇科恶性肿瘤易引起体内血小板数目增多, 凝聚功能明显增强, 术后给予止血药或输血等原因均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为下肢DVT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由于妇科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大、时间长, 故而在手术过程中易伤及血管壁及血管内膜, 继而可引起血小板凝聚功能加强, 诱发下肢DVT的形成。另外, 合并有其它疾病, 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 肥胖症患者, 感染等亦是术后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5]。

3 护理方法

3.1 心理护理

妇科肿瘤疾病本身即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加之刚完成手术治疗, 又突然发生下肢DVT, 临床症状明显而严重, 导致患者的身心受到了第二次打击, 心理压力再次增加, 进而出现明显的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情绪。因此心理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护士应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解释, 告知其下肢DVT形成的原因, 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避免不必要的紧张, 同时告知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 明确积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使患者对治疗方案充满信心, 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3.2 饮食护理

如上所述, 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的患者, 因此需要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指导, 可以改善高凝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以易于消化、低盐、低脂、低碳水化合物、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为主, 如鱼肉、蛋清、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粗粮等, 同时注意每日多饮水以补充水分, 保持大便的通畅。

3.3 下肢血栓护理

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 应告知患者注意绝对卧床休息, 同时每日密切观察患侧肢体的直径、皮肤温度、颜色, 肿胀、肌张力和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 并准确记录, 禁止对患侧肢体进行冷敷和热敷, 如有突然变化则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在对下肢DVT进行治疗时, 亦应积极做好护理配合工作, 如在治疗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者的周身皮肤情况, 是否出现紫癜、紫斑、牙龈或鼻出血、尿血、黑便等, 并注意神智变化和瞳孔情况, 若有出血倾向需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3.4 预防肺栓塞

告知患者注意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 患侧肢体不可过度活动, 不得用力排便, 以上措施均可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4 结果

本组共33例患者, 经过给予积极治疗和护理后, 全部患者的下肢DVT均告治愈, 无1例发生肺栓塞, 术后下肢DVT平均住院时间为20天。

5 结语

下肢DVT形成是妇科肿瘤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较高, 可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因此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治疗方法以溶栓药物为主, 疗效较好, 而在药物溶栓治疗的同时, 配合护士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下肢血栓护理及肺栓塞预防等, 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避免并发肺栓塞, 缩短住院时间, 故而应给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白玉霞.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性护理[J].甘肃医药, 2014, 33 (10) :789-790.

[2]余娟彩, 黄爱玉, 李扬.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护理干预[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 (5) :168-169.

[3]李雪莲.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42 (6) :50.

[4]刘海涛, 孙爱香.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条件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 :201.

篇4:9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其发病率低,病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我科于2014年3月收治了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男,22岁,因左上肢麻木感3天,伴头痛2天余,伴神志不清2天住院,入院时T38.7℃,P95次/分,R19次/分,Bp135/65mmHg,呈浅昏迷状,大小便失禁。腰穿检查:颅内压300mmH2O,脑脊液常规无色透明,生化、细胞学(-);头MRI示:颅内静脉窦系统未见显示,大脑内静脉及大脑外静脉增多、紊乱,考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浆纤溶系统检测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33.3ug/ml,抗凝血酶Ⅲ151.0%,D-二聚体定量15.4ug/ml;血常规:白细胞11.9×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48×109/L。诊断考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即给低分子肝素钠4250 0.6ml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及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治疗。入院第1天患者发生抽搐,表现为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双上肢屈曲,口吐少量白沫,立即给地西泮10mg+0.9%NS20ml静脉注射,抽搐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给留置胃管并由胃管内回抽出咖啡渣样胃内物,送检后示胃液潜血阳性,即给铝镁加混悬液口服、泮托拉唑静脉注射保护胃粘膜。经过两周抗凝、脱水降颅压、抗癫痫、患者意识恢复,头痛减轻,治疗第10天拔出胃管,可自己进食及大小便、下床活动,第16天一般情况良好,步行出院。

护理

1、病情观察:CVST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受患者的年龄、血栓形成的部位和范围、静脉闭塞发生的速度、病程长短、是否存在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神经水肿等[1],本患者入院时为浅昏迷状,将其安置在危重病危,持续心电监测,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佂、意识、瞳孔等变化及头痛的情况,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烦躁不安、四肢抽搐频繁、瞳孔不等大或呈现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2、癫痫的护理:为患者创造安全、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避免强光、噪声刺激,各项操作要轻柔,加床栏保护,避免坠床,床旁备好缠有纱布的压舌板,癫痫发作时,对开始发作患者趁嘴唇未紧闭之前,迅速将压舌板垫在病人一侧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及面颊部咬伤,意识丧失的患者取平卧位头侧向一边,立即解开衣领、衣扣和腰带,取出假牙,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并给予吸氧。患者四肢抽搐时不可用力按压肢体,以免骨折脱臼,可用枕头或其他柔软物保护大关节防止撞伤或擦伤,立即开通静脉通道,遵医嘱给镇静抗癫痫药,本患者发生抽搐一次,表现为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双上肢屈曲,口吐少量白沫,立即遵医嘱给予地西泮10mg+0.9%NS20ml静脉缓慢注射,3分钟后缓解,未发生舌咬伤、外伤等情况。

3、抗凝治疗的护理:肝素是当前治疗CVST的第一代药物。常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0.4ml或0.6ml,每隔12小时皮下注射,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2~3周[2]。注射低分子肝素液时应选择腹壁前外侧为注射部位,提起皮肤皱褶垂直刺入,药液推完才能松开皮肤皱褶,然后用干棉签按压注射部位3min以上,避免按揉,在整个治疗中,左右腹腔前外侧交替使用,避免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硬结、瘀斑,影响药物的吸收,密切观察患者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以及抗凝药物过量而致的出血征象。

4、颅内压增高的护理:CVST对患者由于血栓致静脉窦闭塞,使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导致脑组织淤血,肿胀,引起脑细胞变性坏死,同时脑脊液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引起颅内压升高,头痛,喷射性呕吐及视乳状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此外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升高、心率缓慢、呼吸减慢也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本患者颅内压高达300mmH2O,入院时患者呈浅昏迷状,①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患者清醒后,头痛是患者颅内压升高的第一主诉,故应重点观察患者头痛的程度。②患者取头高位15-30°,有利于颅内静压回脉,减轻脑水肿,使颅内压降低。③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大小便不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④严格遵醫嘱20%甘露醇和甘油果糖交替脱水降颅压,20%甘露醇应快速静滴,一般250ml要求30min滴注完毕,用药期间监测患者电解质肾功能情况,记录24h承量,及时发现药物不明反应并判断脱水效果。⑤患者呕吐时,让其侧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呕吐及分泌物,防止窒息和误吸。

5、高热护理:患者入院时体温达38.7℃,白细胞11.9 ×109/L,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同时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以药物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患者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床单,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补充营养和水分,鼓励患者多饮水,禁食期间遵医嘱补充液体,防止脱水。

6、心理护理:CVST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该患者为青年男性,家中独子,家属一度处于崩溃边缘,患者因头痛剧烈,烦躁不安,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我们主动关心理解支持患者及家属,多向他们讲解该疾病常见的症状,相关的治疗措施及预后,告知其可以治愈,安慰患者,分散其注意力,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出院指导:告知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指导其饮食清淡易消化,禁烟酒及辛辣食物,多食高热量、高蛋白及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充足睡眠,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篇5:9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7例于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诊治的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 上述选取对象中, 男14例, 女13例;年龄23~66岁, 平均年龄 (39.5±6.9) 岁。27例患者病症诊断均经头颅MRI或CT联合MRV检查后, 联系临床表现后确诊。27例患者, 其中因为血液系统异常、化脓性脑膜炎、围生期感染、继发性颅脑外伤、耳面部感染引发CVST的人数依次为3例、2例、2例、4例和6例, 其余口服避孕药1例, 肿瘤1例, 肾病综合征1例;另外7例患者病因不明确。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3例患者存在意识障碍, 6例偏瘫;8例患者存在轻重程度不一的发热症状;16例患者存在恶心、呕吐症状;均存在轻重程度不一的头疼症状;其中7例伴随癫痫, 9例伴随脑膜刺激征阳性, 2例存在精神异常症状。

1.2 检查方式及提示

本组患者均给予CT、MRI、MRV以及脑脊液检查。其中CT检查显示空三角征、静脉窦区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弥漫性水肿、脑实质低密度影各1例、4例、1例、3例和8例;另外其中24例患者接受头颅MRI联合MRV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21例MRI检查结果显示静脉或静脉窦区正常留空信号被等信号或高信号代替, 提示为阳性;MRV检查结果显示为患者脑内部分静脉、静脉窦存在堵塞、闭塞或严重狭窄等现象, 且可观察到静脉支循环开放。其中累及直窦、乙状窦、横窦、上矢状窦患者人数依次为10例、5例、5例和2例。27例患者均接受脑脊液检查, 其中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7例, 检查结果显示2例患者颅内压力正常, 15例颅内压力>220 mm H2O;另外12例检查显示CSF (脑脊液) 外观正常, 2例CSF血性, 3例CSF蛋白异常升高;均给予压颈试验, 其中单侧阳性和双侧阳性依次为8例和3例。

1.3 治疗及预后

本组选取对象均给予降颅压、脱水等常规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27例, 尿激酶溶栓1例, 腰椎穿刺降低脑脊液压力4例。CVST患者治愈17例, 好转9例, 死亡1例, 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4例。MRV再通19例, 部分再通8例。

2 讨论

2.1 CVST临床误诊的原因分析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 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罕见的脑部血管疾病, 其占所有卒中的比例<1%;同时, 由于该疾病临床症状的多样性, 且亚急性或慢性发作, 常被忽视甚至误诊。

临床上, CVST的非感染性因素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种:口服避孕药、血液系统异常、脑部外伤、肿瘤、妊娠、手术等, 但CVST患者中1/5的患者, 其诱发病因并不明确, 该部分人群主要集中于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1]。临床上, CVST患者最明显、最常出现症状为头痛, 几乎所有的CVST患者都会表现出轻重程度不一的痛疼症状;引发头痛的原因有很多, 如急性疼痛症状发作极有可能与患者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 但相关的病理分析仍旧尚未完全明确。同时, CVST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还有以下几种:偏盲、失语症、感觉缺失症、中枢性运动缺失症等。

由于CVST患者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强综合性, 且相关病理基础分析并未完全明确, 症状特异性较差, 因而CVST症状早期很容易发生误诊;尤其是颅内压异常增高, 主要以意识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亚急性脑病患者, 或者存在或不存在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者[2], 都应考虑出现CVST;同时医师还应注意引发卒中因素不明确的患者, 其极有可能为CVST。本文研究发现, 27例CVST患者中, 其中10例患者早期诊治出现误诊, 占总人数37%, 其中血管性头痛、脑梗死、高血压脑出血以及脑膜炎分别为4例、3例、1例和2例。

2.2 CVST的临床检查

CVST呈现的临床症状和其病理特征神经系统的检查之间的特异性并不显著, 因而临床上对于该病的确诊, 辅助检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 对CVST患者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后, 可明显发现患者CSF压力出现异常增高, 不过若患者脑部支循环脉络建立后或反复多次的穿刺会对CSF压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单纯的腰穿检查并不能完全确诊CVST。

对于CVST, 影像学检查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诊断方式, MRV、MRI、CT、DSA等检查手段均对该病的诊断起到一定的作用;给予头颅CT检查可观察到CVST以空三角征、静脉内高密度影以及条索征为主要征象表现;本组27例患者, 其中CT扫描检出率4例, 占14%;而对于疑似CVST患者, 应及时给予MRI联合MRV检查, 其可通过高精度脑静脉窦血流信号对血栓进行观察和呈现[3];本组研究发现, 采取该种方式对上述患者进行检查, 其中确诊率达到91%;同时该检查方式能准确标示出血栓形成位置, 这对于CVST的治疗、预后判断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2.3 CVST的治疗

CVST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抗凝和溶栓治疗, 随着规范抗凝剂介入治疗的普及, CVST的预后有了极大改善[4]。一般来说, 4/5左右的CVST患者采取抗凝治疗, 都会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且溶栓效果有助于血管的再通, 这有助于疗效的提升;本组27例患者均给予抗凝治疗, 发现CVST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综上所述, 临床上CVST症状表现较为综合化、复杂化, 容易出现误诊,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及时给予CT、MRI以及MRV等检查, 以便及时确诊和治疗, 进而保证预后。

参考文献

[1]Ferro JM, Canhao P, Stam J, et al.Prognosis of 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n 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 (ISCVT) [J].Stroke, 2004, 35 (3) :664-670.

[2]Ferro JM, Canhao P, Bousser MG, et al.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 thrombosis in elderly patients[J].Stroke, 2005, 36 (9) :1927-1932.

[3]Canhao P, Falcao F, Ferro JM.Thrombolytics for Cerebral Sinus Thrombosis[J].Cerebrovasc Dis, 2003, 15 (3) :159-166.

篇6:9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关键词】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血栓;原因分析;护理干预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在无菌操作下,将特制的管道经上肢浅静脉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建立有效静脉通道的一种输液技术[1],比较适用于持续静脉输液及刺激性药物的输注。近年来,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为保证化疗的顺利完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并发症之一的静脉血栓形成一直困扰着医护人员[2],国外研究显示,肿瘤患者初次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置管的发生率为38%[3]。基于此认识,笔者分析了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分析,并探讨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90份进行分析,分析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归纳分析出其原因后,另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39~76)岁,平均(51.5±6.0)岁。全部病例均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与分型、转移情况与手术方式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通过分析90份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其原因可以归纳为:

1.2.1 血液高凝状态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因子或其他促凝因子的作用,激活凝血酶原,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血酶原Ⅲ、蛋白C、蛋白S水平下降或缺乏,使抗凝活性降低;肿瘤细胞表达纤溶系统调节蛋白,使肿瘤患者纤溶系统活性减低,纤维蛋白原升高,引起血浆黏度升高,促进红细胞聚集。所有上述因素均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1.2.2血管内皮损伤肿瘤细胞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小板粘附与聚集或沉积于血管内膜,使其功能受损;加之内皮细胞、血小板和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又或者在PICC置管时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常引起局部血管反应性炎症,导致细胞粘附聚集而发生静脉血栓。

1.2.3导管护理方法不正确停止输液特别是高渗静脉内营养液或抽取血标本后,未及时用足量生理盐水封管或者化疗间歇期未执行每周冲洗导管。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实施PICC的基础护理。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严格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置管前后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给予华法令预防性治疗;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征及上腔静脉系统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禁忌行PICC,既往有血栓形成史者应严禁行PICC。②正确选择穿刺部位,掌握规范置管方法,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穿刺部位及血管的选择是穿刺成功的保证,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不宜选择头静脉;穿刺时动作轻柔、准确,力求一次成功,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及粗暴送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③置管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过度外展、旋转运动;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④PICC置管后的巡回观察。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是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⑤PICC导管维护。输液前先回抽血再输液,防止导管内栓子进入血管内;保持导管通畅,正压封管。拔管时,先回抽血,抽出导管内或导管末端可能有的血栓,防止拔管后栓塞;对于无出血倾向者,可给予阿司匹林、丹参、华法令预防静脉血栓发生。⑥出院指导。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且带管侧上肢勿负重;穿衣时先穿置管侧,脱衣时后脱置管侧,衣袖不可过紧;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每周更换敷料及通管;若发现敷料有污染或局部有红、肿、热、痛及管内见回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1.4 随访及观察指标患者出院后,嘱患者每月门诊随访。记录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的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

1.5 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置管侧肢体肿胀及肌肉酸胀、疼痛、皮温增高、皮肤颜色发绀,测量臂围增加。如果有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胸闷、胸痛、肢体活动异常等征象,提示可能发生其他脏器的栓塞。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一经发现可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其他并发症参照相应的疾病诊断标准。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ICC一般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PICC选用材料、选择的穿刺静脉、PICC导管留置时间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护理效果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其中2组患者靜脉血栓均均为上肢静脉血栓,均表现为置管侧上肢肿胀,皮肤发红,皮温增高,并经彩超确诊为静脉血栓;其他并发症包括穿刺后局部渗血、静脉炎(机械性、化学性)、感染等。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的诞生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选择,它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同时患者可以自由活动,且导管维护方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然而,随着肿瘤患者应用PICC输入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的普及,PICC并发症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其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后局部渗血、静脉炎(机械性、化学性)、感染、静脉血栓等,且以静脉血栓较为常见[4]。

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PICC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导管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核心原因均为血栓形成[5]。本文对本院既往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主要原因与此基本一致。在临床护理中,笔者按照循证护理的基本原则,结合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将前馈控制、护理干预的理念运用于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管理中,积极寻求对策,主要包括严格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正确选择穿刺部位,掌握规范置管方法,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在置管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加强PICC置管后的精细化护理,并于患者出院前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研究結果表明,在与对照组PICC选用材料、选择的穿刺静脉、PICC导管留置时间等无统计学差异的前提下,观察组经过提前护理干预,该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由此提示,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是必要的,显著地降低了置管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增加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体现了护理干预工作的知识价值,达到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Dulhunty JM, Suhrbier A, Macaulay GA, et al. Guide-wire fragment embolisation in pediatri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Med J Aust,2012,196(4):250-5.

[2] Liem TK, Yanit KE, Moseley SE, 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usage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symptomatic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J]. J Vasc Surg. 2012 Mar;55(3):761-7.

[3] Al-Tawfiq JA, Abed MS, Memish ZA.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bloodstream infection surveillance rates in an acute care setting in Saudi Arabia[J].Ann Saudi Med,2012,32(2):169-73.

[4] Yang RY, Moineddin R, Filipescu D, et al. Increased complexity an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insertions in children: the tip of the iceberg [J].J Vasc Interv Radiol, 2012,23(3):351-7.

[5] Maňásek V, Soumarová R, Kociánová I, et al. Venous access devices in oncology [J].Klin Onkol, 2012, 25(1):9-16.

篇7:9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肝胆外科收治手术患者60例, 男24例, 女36例, 年龄18~80岁;从手术方式来看, 其中脾破裂20例, 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30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2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 且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的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 基础护理:对患者伤口是否出现渗血、感染等现象进行仔细的观察, 按照引流管的走行方向对其予以固定, 在患者的背部和腘窝内放置垫子和软枕等;要避免患者因翻身而引起的引流管刺激性疼痛, 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肌肉放松指导;按照医嘱每间隔4 h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进行1次测量,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还应该对其采取必要的心电监护, 特别是要对穿刺侧的皮肤颜色、皮肤温度及易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出血、渗血和血肿等现象予以严密的观察。 (2) 抗血栓护理:为了防止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并发症,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下肢的拿捏按摩, 因此要鼓励患者进行下肢关节的锻炼和活动, 从而避免加大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另外, 对患者患肢大小腿的周径予以观察, 特别是在行溶栓术后的数小时之内, 要对患者DIC各项化验指标的变化情况予以观察, 每日重点对出凝血全套和血小板进行复查, 当时间延长至正常值的15倍以上的时候, 应暂停溶栓治疗。 (3) 抗凝治疗护理:对于已经存在可靠指征显示血栓形成的患者而言, 要对其继续溶栓抗凝治疗, 在此期间, 要严禁患者进行活动, 保证患者卧床休息, 需要注意的是, 要严禁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其次, 为了避免患者的血管出现收缩而引发组织缺血和缺氧, 特别是要关注患者是否存在气促、咯血、心悸和胸痛以及皮肤颜色变化等症状[1,2]。除此之外, 对于留置导管持续溶栓3~5 d的患者而言, 当其发生感染的时候应给予常规的抗生素治疗, 并对导管予以及时的更换;当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出现脑出血现象的时候, 应立即停止溶栓并给予止血脱水治疗。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数据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其中的计量资料用 (±s) 予以表示, 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率用 (%) 表示, 同时使用χ2对其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术前血D-二聚体水平 (0.18±0.08) mg/L, 术后4 d的血D-二聚体水平 (3.03±1.32) mg/L, 而观察组术前和术后4 d的血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0.14±0.12) 和 (2.20±1.02) mg/L, 显示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来看, 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10%, 而观察组中则没有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患者在术后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当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时, 常表现为下肢肿胀和疼痛、皮肤温度过低或增高、浅表静脉扩张等, 严重时还会导致肺栓塞,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相关研究发现, 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缓慢是引发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受到手术麻醉的影响, 患者的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会失去收缩功能, 再加之患者在术后很长时间之内要卧床休息, 活动受限, 这些都会使得静脉血流缓慢[3], 进而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因此要对其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在本次研究当中, 选取60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包括基础护理、抗血栓护理和抗凝治疗护理等, 结果显示术后没有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 而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其发生率10%,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针对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作用, 对于促进患者恢复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英, 郑洁, 黄裕立.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7 (20) :12-13.

[2]潘展霞, 邓丽芳, 巫苑玲.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3 (13) :44-45.

篇8:9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栓形成;发病机制;预防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25-01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非恶性肿瘤患者高6倍【1】,并且此类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后的生存率显著降低【2】。无形之间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如能及时诊断治疗及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 bosis,DVT),则有助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以此来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回顾性分析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2011年5月-2013年5月因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29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9-75岁,平均54岁。患者均经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穿刺、或术后病理确诊。结果如下:肺癌8例,乳腺癌4例,食道癌3例,胃癌4例,胰腺癌1例,肝癌1例,结直肠癌5例,卵巢癌2例,子宫内膜癌1例。其中上肢静脉血栓12例,下肢静脉血栓17例。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深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部分患者行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阻塞。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嘱其尽量卧床,禁止按摩,下肢静脉血栓患肢抬高30°。治疗方法主要分两种:①低分子肝素钠4100IU每12小时一次皮下肌注,连用3-5日后合用华法林钠片3mg日一次口服,根据凝血功能调整华法林剂量,直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停低分子肝素钠,疗程大于3个月。②溶栓治疗,急性期3-5天内尿激酶400000u,患者静脉滴注1次每日,7-10日,缺点是栓子容易脱落合并肺栓、脑梗、心梗等更严重的并发症。经济条件允许可行静脉造影、滤器置入术 ,术后再行溶栓可避免上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4 疗效评价标准

1.4.1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深静脉血流完全再通。

1.4.2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深静脉血流部分再通。

1.4.3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减轻或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较前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2周后复诊,痊愈7例,有效21例,1例死于腫瘤本身。3个月后复诊痊愈23例,有效5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1865年Trousseau首次报道胃癌患者易形成静脉并发游走性静脉炎成为Trousseau综合征。其中以深静脉血栓形成(VTE)最常见。其中静脉血栓有关的3个基本因素:静脉瘀滞、内膜损伤、高凝状态【3】。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均具备这3个因素并有其特发因素。①静脉瘀滞: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卧床,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恶病质卧床。肿瘤晚期患者多有淋巴转移,可压迫附近的静脉,使血流受阻。接受化疗患者多行深静脉置管,可使原有的静脉血流改变形成涡流。②内膜损伤:1)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化疗药物的毒性直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肿瘤细胞膜上可产生少量凝血酶,导致血小板的粘附及聚集,并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内皮细胞受损。③高凝状态:1)肿瘤细胞能通过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直接激活凝血酶原,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2) 肿瘤患者富含TF,激活的致癌基因及失活的抑癌基因可导致TF水平活性增加【4】。3)肿瘤相关癌促凝物质(cancer procoagu lant,CP)仅在恶性肿瘤细胞中存在,可直接激活Xa因子引起凝血。4)致癌基因MET基因可上调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及环氧合酶,这两种物质均高凝状态直接有关。

3.2 预防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DVT后生存率低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采取预防措施是控制DVT的关键。①外科手术患者应积极的预防性抗凝,应用低剂量的普通肝素。②在制动、并发症卧床及肿瘤晚期卧床患者,应当适当的预防血栓形成。③行深静脉置管的化疗及静脉高营养患者,应加强护理,每日应用普通肝素冲管。

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深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因此应积极的采取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BLOM JW,DOGGEN CJ,OSANTO S,et al Malignancies,prothrom botic mutations,and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 bosis[J].JAMA,2005,293:715-722

[2] CHEW HK,WUN T,HARVEY D,et al,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 boem bolism and its effect on survival am ong with com m on cancers [J].Arch In tem Med,2006,166:458-464

[3] 段志泉,张强.静脉血栓形成,实用血管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3-544

上一篇:关于面试农村热点题下一篇:医院内科主任竞聘上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