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论文

2024-05-14

语文学习论文(共9篇)

篇1:语文学习论文

初一语文学习重点及语文学习误区

所谓的两个误区,一是只要多积累就能学好语文。二是语文怎么着就100分上下,重视了那样,不重视还那样。这两个观念非常危险,长期这样想,学生自己会在意识上以及学习时间分配上将语文学习打入冷宫。而如果从初一开始就将语文打入学习冷宫,三年之后,很可能就因为语文成绩的不足被重点高中打入冷宫。因此,纠正这两个认识非常重要。

第一,学生和家长都必须认识到不是多积累就能学好语文的。这个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很久了,但中国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决定了这是行不通的。现在各地的初升高几乎都会有一个统一的升学考试,在这个统一升学考试的精神指导下,题型方面有很多规律性及技巧性的东西,学生必须在平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明白这一点,才能在考试过程中发挥成功。举个例子,我班上一个学生,特别喜欢看书,《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国内外名著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其语文成绩长期徘徊在100分上下,而另一个学生阅读面没这么广,却是按部就班按照班里上课讲的考试知识点分模块学习,语文就能保持在110分上下。这一点可能很多家长和学生都非常费解,但这是由初一语文考试的特点来决定的,明白了这个特点,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初一语文考试中,仅凭积累能拿到的分数以及必须靠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以及具体具体题型的答题思路才能拿到的分数,其比重大概是相当的。如果仅仅凭积累,肯定不够,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

第二,语文怎么着都是一百分,重视那样,不重视还那样。这个观念如今在各路人士(包括家长,孩子以及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心里非常流行,但绝对是错误的观念。

首先,语文不是怎么着都能得到一百分的。如果一直不重视语文学习,语文成绩会往下滑,这毋庸置疑,并且在初一阶段会滑得相当厉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刚上初一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语文成绩都接近满分,初一一开始,数学英语课外班上得如火如荼,单单语文碰也不碰,更别说课外训练。这样的孩子到了初一第一次月考的时候,其语文成绩往往在九十分上下徘徊。初一语文满分是一百二,九十分也就相当于小学的七十五分。这个成绩对高中升学来说远远不够。因此,千万不能因为小学语文成绩非常优秀就不重视初一语文的学习。实际上,相比小学语文而言,从难度上来说,初一语文不止是上了一个台阶而已,不重视,语文成绩只能下滑。

篇2:语文学习论文

说可以,因为语文考试有自己的方法。事实上,对各种各样的语文试卷加以分析总结,可以发现,初一语文试题可以分成一些固定的题型,每种题型会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固定的解题思路决定了语文试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无论文字表述如何千变万化,答案中的采分点(或者说答题要点)都是固定的。而这些语文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都是可以通过训练牢固掌握的。因此,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掌握了题型和相应的解题思路,语文成绩达到110分以上,没有问题。

说必须,因为语文总分580,比较好的重点高中的普通招生录取分数线大致在530-560的区间内,这意味着学生中考总扣分必须控制在50分之下,即使孩子的体育能考到满分,平均到五科文化课上,每一科的扣分都应该控制在10分或者10分以下。具体到语文,如果中考分数达不到110分,只拿到100分或者更少,就需要其他有一科拿到接近满分来弥补,而中考真正能拿到满分的学生相对来说还是少的。因此家长和孩子必须建立起一个概念“初一语文成绩可以并且必须达到110分”。当然,再往上更好。

初一语文学习三大好习惯

学生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初一的语文预习包括字词的梳理,文学常识的积累,还包括文章的浅层次理解。一个生字词的学习,包括它的音、义、形,还包括它的使用。如果说浅层次的掌握是这个词运用得对,那么高一点层次的就是这个词用得好。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就能提高语文课堂上学习的效率。

预习中还要做到把文章读一遍。学习经典文章的目的是交流,是阅读别人的智慧、体会别人的感情。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要先走进作者的文章,走近作者是不可或缺的。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已经不仅仅是小学时候被动简单地接受,而是一种比较,在比较中改进自己而不是简单地填充自己。在现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尤其重要。

除了预习,学生还要养成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包括记什么和怎么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做好了,是一种很重要的提醒,知识的强化,重点的提醒。但是记什么呢?有个原则,不知道的要标记,知道不透彻的要标记,重点的要标记,和自己理解有偏差的要标记。

篇3: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

本期嘉宾

葛大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主任,教授

栾兆祥:《现代教学》杂志主编,副编审

方有林:上海商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博士

一、语文学习的要素

●语文学习的要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原则。其中有两个元素非常重要,一个是词藻,另一个是表现欲。

葛大汇:语言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最原始的要素,是与生俱来的要素。联系已有经验,这种学习特征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语文学科有很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语文有两方面的要素值得关注,一是学习主体强烈的表现欲。所谓的表现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内部想说话的动机。二是拥有华丽的辞藻。人的大脑里有一堆词汇,这一堆词汇对应着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概念象征着学习者广阔的学问领域,我姑且用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它。如果一个人有了这两个要素的话,他就找到了语言的生长点。我讲的这两个基本要素是学习的根本。如果说一个小学生或者中学生,他想表现,而且不停地寻找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他的语文学习就开始了。

栾兆祥:我们今天讲的是语文学科与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你简要地说了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可以作进一步阐释吗?

葛大汇:我觉得语文学科只有抓住了语文学习中的要素,它才有可能是语文学科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和语文学科教学要有根据,要根据学习者的某些基本特征。如果我们抓住词藻和表现欲来编制语文课程,编写语文教材,解释语文教学方法,或许更贴切。

二、语文学科与人文精神传承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基础学习能力和传承人文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栾兆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有两大特征: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这一层,我们暂且搁置一下,先来谈工具性。关于语言能力方面,刚才葛老师讲的表现欲,仅仅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语文学科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吸收理解。如果我们设立语文学科仅仅是培养一个表现欲,这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吸收信息更为关键。在我看来,目前的表现或者说表达,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以读为基础。目前,学生的作文能力难以提高,原因之一就是总在“写”上兜圈子,这是不行的。写作要借助于阅读,表达不能仅仅从表达欲望和表达方式上努力。一篇好作文,第一要精确地表达能够为大家所采纳、所接受的意思;第二是作文里要有一定的人文精神。

葛大汇:栾老师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人文精神要仰仗于阅读。

栾兆祥:我们今天讨论的大问题是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在整个中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方有林:葛老师讲的表现欲是不是一个语文学习的动力问题?

葛大汇:我认为,表现欲是语文学习的动力,词藻是语文学科的元素。

方有林:首先要解决语文学习动力的问题,然后讨论动力怎样促进语文学习。

葛大汇:辞藻是动力得以实现的材料。

栾兆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语文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搞清楚语文学科到底是干什么的。

葛大汇:追求“华丽的辞藻”,“华丽”就要表现出来。孩了运用语言可能会小词大用或大词小用。没关系,这就是幼稚的儿童的表现力以及他以后无限强大的生长力,如果小时候用得不准,长大了通过训练可以纠正。

栾兆祥:辞藻的背后是什么?是概念。对小孩子来说,他会用华丽的词语来表达他的某种意象,那么这里面的本质问题就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而是精确的概念。

葛大汇:我以为,虽然小孩子往往用词不当,但是如果有华丽的倾向,这就是发生学,就是学习动力的魅力所在。

栾兆祥:先不宜过早确定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辞藻。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过去我们把传承人文精神这一条讲得过多,是有问题的。把人文精神讲得过少,把它撇开,也是有问题的。语文传承人文精神,尽管其他学科也传承,但是比起语文学科,它们都要逊色一些。所以,我们讲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如果仅仅是说他会读了、会写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精神的传承与读写能力的形成,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基础性的学习能力。

葛大汇:我觉得我们讨论的还是范畴,在这个范畴里面不一定有一致的原则、一致的公式。下面我们来讨论语文教学的范畴,有必要把语文学科分成两个部分来讲。

栾兆祥:这两个部分一个是能力系统,一个是人文系统。这两个系统构成了语文学科的重要部分,语文学习如果不谈人文精神,老是在听、说、读、写的技术层面上兜圈子,语文也学不好。判定一篇文章的优劣,不只是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这些写作技巧,这些方面再好,如果没有承载人文精神,文章就没有表现力。

三、语文学习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对比炒得火热的英语补习班、奥数班,我们的语文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么,语文学习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语文学习得不到重视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葛大汇:我们现在来讲学习,找几个小的角度来讨论语文怎么学,怎么听,怎么读,怎么讲和怎么写。

方有林:我们可以先把层面打开来,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视野中来谈论语文学科与学习的关系。

葛大汇:现在小学、中学里的语文学什么?怎么学?我以为,教卞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现在我们从学者的角度来探讨。有些专家认为,语文学科最后总会归结到自己的个人经验,譬如我从小多次享有这种表现的乐趣,也就在那时开始了我的语言学习。是不是可以从中小学生学习的角度讨论?

栾兆祥:从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看,以我的孩子为例,从小学到中学其始终没有明白,学习语文到底是为什么,不知道语文学习对其一生有多么重要。

葛大汇:我们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使每个中小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呢?

栾兆祥:我们现在只是从语文考试的角度来谈语文学习,或者认为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其实,语文学习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现在的语文学习,除了考试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以外,恐怕没有其他的方式了。而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数学、学习英语,目前都有了好的方法。比方说,以奥数领衔的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讲,是进入名牌初级中学的一块敲门砖。所以,学生、家长、教师都非常清楚,数学学习对于一个小学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好的学校的重要性。而英语是通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块敲门砖,这个观念也是深入人心的。而语文学习一直没有数学和外语学习的迫切性和功利性。事实上,语文学习相较于数学学习和外语学习,对人的一生的发展更为重要。

语文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曾经同一些家长也谈起过,对时下数学和外语的狂热追求,可以决定孩子近阶段升学的需求,它满足的是孩子近阶段升学的需求。而语文学习关注的是孩子受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作用。一生的作用是靠语文,靠人文。但是这个目标太远,学生等不起,家长等不起,教师等不起。所以,他们在时间分配上倾斜于数学学习和外语学习。

葛大汇:我觉得你讲的这些,主要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从语文学习的外部来分析的。

栾兆祥:语文学习对一个孩子的作用,是长久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缓一缓,先解决眼下升学的需求,而眼下升学的需求是以数学学习和外语学习为标志的。

葛大汇:你希望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这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侧面,我希望将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关系,从内部的角度来剖析。我之前讲了两个要素——“表达的欲望”和“华丽的辞藻”,在这之外,我觉得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或者说意义是与生俱来的。

栾兆祥:一个人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更多则是从后天习得的。而书面的读和写的能力则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葛大汇:口语与书面语言,写与讲,听与读没有必要把它们分割开来。我们正统的语文教学,好像恰恰是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地销毁了那种与生俱来的学习的能力。现在我们谈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就是探索我们怎样让语文学习能够处于更自然的状态,而不是一次一次地把它那些原始的本能的要求给压制,给剥夺或者说给削减掉。比如,刚才从表现欲的方面讲,我们是不是可以使我们每一个学习者在他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更广阔的、自由的表达空间。小学一年级学生讲话可能要比二年级时更自由一点,因为语言规则学得少,或者说,我们对小学生的语言规范可以放松一点要求。年级越高,学习任务越来越紧,规则也越来越紧。我们现在往往是用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从一开始就把孩子的这种表现欲和追求辞藻的这种原生的动力给压制住了,先把学习语文的最本质的两个要素给消灭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关系有可供讨论的空间。例如,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关注他有没有使用语言的主动精神;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关注他是否能熟练地运用语言作为他交际的手段。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可能会更加严格一点,除了动力,还要检测他是不是能够表现一些崭新的思想。所以,搞清语文学科和语文学习的关系,就得回答两个最原始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语言?我的语言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发展起来的?

四、如何激发语文学习的动机

●语文学习的动机除了考试这种评价外,还有什么呢?这种动机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表现和吸收,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

栾兆祥: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设立语文学科的重要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实现人的社会化,即让我们的孩子通过规范的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如果以这样的一个目标来衡量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认为,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是过关的。

但是,从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在的语文教学在使学生实现人的社会化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还可以往高一层次来考虑。就像我刚才讲的,如果你认定语文学科有重要的基础功能,就不应该只把数学、外语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对语文能力的检测,葛老师是专家,你应该看出这方面是有问题的,我们现在很难通过语文素质的检测来甄别这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的差异。如果有这种检测功能,我相信语文也会像奥数和外语一样“热”起来的。

葛大汇:语、数、外是中小学的核心课程,外语也是语文。语文和数学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语文不能取代于数学,数学也不能替代语文。语言、数学、自然科学,还有人们的思维,恩格斯把所有的知识分成这么四类。如果说语言是经验性的、描述性的,或者说感受性的,那数学可能就是抽象的,它与我们的生活可以完全剥离,它是另一套符号体系。

刚才我很想讲一讲,语文学习的动机。你说你孩子除了考试的动机之外,没有或者说很少有其他动机。我认为语言的需求是不会消亡的。我们只能说有些人可能更多地喜欢沉默,或者喜欢用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只要是人,我觉得他语言的动机需求总是存在的。语言的学习动机的存在也就是学习源的存在。

所以我想,下面是不是请方博士给我们提供一个学生学习语言的故事,譬如说你孩子学习听、说、读、写的故事。

方有林:刚刚讲的表现欲是一个动机,但是有些学生缺乏甚至没有表现欲怎么办呢?我孩子是喜欢读故事的,他最近很喜欢看《说唐全传》之类的故事。我没有规定他应该读什么书,完全是他自己去借了书回来看。你刚才说的表现欲怎么界定呢?仅仅是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吗?

篇4:语文学习论文

关键词: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06-01

效率就是生命。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捷径之一。

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一、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么传授语文知识的课堂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永贮。上课始若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讲议论文时,我让学生举办辩论会。结合辩论让学生领悟关于议论文的一些知识,体会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如何反驳对方论点。学生热情很高,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二、从学生需要传授知识技能

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举个例子。文言文不少学生不爱学习,认为很难且比较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文章给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兴趣就会增加。

三、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都有收获,这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一个关键。兴趣有赖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国内外也有大量事实证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在批评、斥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充满自卑。

四、信任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有时把自己看得过“重”,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离了自己不行,必须要手把手的教学生才行。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看得过“轻”,没有老师给安排任务,就会不知所从。这样学生的自制力差,老师倍感辛苦,但教学效果并不好。

针对此种情况,我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自制力,有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语文的天赋,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这样的学生不少)。这需要我们老师及时肯定和鼓励,肯定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他们树立信心,意识到“我能行”。

有人这样说:“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陶冶学生读书的情操。”可见,语文的高效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篇5:语文学习论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成效如何,往往决定或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对我们每一位学生来说,肩负着光荣而沉重的使命。为此,我在新学期的开始阶段,认真地回顾和思索一下自己以往的语文学习情况,筹划一下新学期的语文学习及后阶段的语文复习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问题:(可以根据本身情况再做修改)

(1)语文积累贫乏,语文视野狭窄,语文基本知识零碎或一知半解。

(2)思想肤浅,思维单一,缺少灵活性和深刻性。

(3)阅读理解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强。

(4)语文习惯较差,读书缺乏耐心,做题不够细心,书写缺少规范。

(5)语文学习态度不正确,认为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即可应付。

应该阅读学习

(1)阅读是我的个性化行为(2)阅读学习可以培养我们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我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3)阅读学习我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4)语法和修辞等语文知识不作系统、集中的学习,而是采用随文学习的方法。(5)阅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广泛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做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提升思想,提升语言,提升技巧。

提升思想,有四个目标:

(1)面对生活或语言材料会展开思考。就是说要习惯于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全盘接收。

(2)面对生活或语言材料会正确思考。就是说要有思考的方法,不偏激,讲辨证。

(3)面对生活或语言材料会多向思考。就是拓宽思想广度,力求不钻牛角尖,既会逆向思维,又会发散思维。

(4)面对生活或语言材料敢于深刻思考。就是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感人之所未感。

解题技巧

审题:三读三思――读题干,思考命题意图;读要求,明确解题方向;读材料,思考蕴含的解题信息。

解题:三联三比――联系知识积累,比较中发现异同;联系题目要求,比较中求得最佳;联系解题思路,比较中分出条理。

作答:三细三清――细心作答,不偏题意,做到思路清;细心推敲,不漏要点,做到表述清;细心组织,不漏标点,不写错字,不乱图乱改,做到书写清。

复查:三定三戒――面对难题情绪稳定,戒心慌意乱;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思想坚定,戒犹豫徘徊把对的改错;发现答题错误时,迅速改定,戒粗心疏忽错失良机。

前程,做最负责、最专业的课外培训一流品牌。

篇6:语文学习论文

一、背诵

背诵记忆是考试的重要部分,算是送分题,只要肯下功夫,一般不会出错。但对有些不愿意记忆的学生而言却是一道硬伤。

其实,如果是把背东西看成负担,自然背诵起来千难万难。

不妨放松心情,理解着来背诵,效率又高,效果又好。

二、基础部分

中考除了考查诗文,还有其他形式的基础知识。字的形音义、病句、语句衔接、排序、修辞方法、标点符号、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

这些基础主要靠平日的积累,生活中药处处留心,将语文和生活自然结合起来,需要记忆的部分可以化整为零,利用好记忆卡,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收效。

三、阅读

阅读的好处我多次谈过,阅读最主要的效果就是,阅读积累丰富的孩子能够更快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另外,必要的答题规范也要掌握。掌握好老师讲授的答题思路、答题模板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四、作文

说到作文,得先说一说书写,目前,很多学校逐步实现电脑阅卷,电脑阅卷首先要对孩子的试卷进行扫描。一般情况下,扫描出来的字迹都比本人的书写差一点点,那么,如果,书写很差,必然会失分不少。

考试作文审题很重要,作文提示语一定要反复研读,了解出题的意图,然后再确定写作方向。

一般情况下,你第一个想到的写作题材最好不要用,因为你能想到,别人可能也会想到,为了避免题材的陈旧,至少要在最初选材时谨慎规避一下高频事件。

另外,点题非常重要。既要注重开头、结尾部分的语言,又要在文中恰当点题。

字数不要太少,但也不要写到格子以外。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其实学习语文很简单,下面我就将我一些优秀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告诉大家:

一.课前预习法:

预习很重要,你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1. 预习之前准备一本字典,先把生字词过关。这样方便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 标自然段。

3. 熟读课文三遍(以上)。

4. 概述课文大致内容,了解中心思想。

5. 课后题试着做一做,最好不用参考书,这样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课后在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二.上课听讲法: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培养听力首先从听课开始:

1.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2.耳朵边听要边记重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笔记最好记书上)。

3.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美,也等同学说完再补充。

三.课后复习法:

我个人认为复习没预习重要,你预习做好了,复习起来就自然跟着容易:

1.复习也要拿笔,第二次看要又有收获,把第二次的收获和看法另外写下来。

2.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要“一目十行”,要同时记重点、生字等知识内容。

四.课外阅读法:

(文言文,现代文)

阅读是学习的重点,多阅读能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1.选书。选一本好书也是一个人的能力。

2.阅读时拿一支笔,在读的过程中把好词好句句画出来,不一定要背下来,只要了解一些句型,恰当的运用到作文中去。

3.摘抄就是把你画记的那些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用于作文,专门找一个本子。摘抄和阅读又不一样,它要更深一层。摘抄的内容,语言优美是不够的,有时一些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能写下来、记下来。

4.课外积累的多,课内阅读你自然得心应手。

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篇7:语文学习小学语文论文

一、培养小学语文情趣课堂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讲好开头,导入情趣

要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开始之前,语文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以便于能够有一个好的课堂开头,在课堂的伊始阶段就牢牢地把控住学生的学习情绪,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语文课堂开始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进行对导入方法的设计,寻找出贴切的方式,以便于能够迅速吸引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兴趣的进行课堂听讲。本校语文教师集思广益,创造出了多种课文导入方法:有通过介绍典故来导入课文,有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有通过在课前播放相关视频来导入课文,有通过介绍背景故事来导入课文,有通过创造学习情境来导入课文,还有通过设置悬念来导入课文等。无论是哪种导入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教师都应当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合理地选择课文导入方式。例如,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花瓣飘香》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头。首先,实物导入,激发兴趣。出示月季花,先让学生闻一闻,说说味道怎样;再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如何。教师:就是这娇艳、清香的月季花,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然后,媒体渲染,营造氛围,听课文配乐朗读,看多媒体演示月季花、小女孩摘花瓣的图片。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一上课,教师手持娇艳欲滴、芳香醉人的月季花走进教室,让孩子们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此情此景,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牵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自然引发了学生由实物月季花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今天的语文学习。而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娓娓的范读,使学生全方位地直接接触学习材料,营造了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为本堂课学生自主地朗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课文,提升情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出课文蕴含的意境,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例如,嫦娥奔月的凄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悲壮等,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熟练朗诵,毕竟“熟能生巧”。而教师的任务便是如何组织引导学生高效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充分体会到这些文章背后蕴含的深厚感情和美妙意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就现在的课堂来看,教师在朗读上的指导多停留在变换多种形式的机械复读而已,指导流于形式或者没有目标。而一些名师却恰恰能在朗读指导方面做出不一般的成就。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再见了,亲人》时的朗读指导(片断):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很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有个逗号,可老师为什么停了那么长时间呢?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子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停了很长时间。生:志愿军说到这里心里很难过,说不下去了,所以停了很长时间。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也就能读准了。于老师的指导从范读与感悟入手,让学生体会读中停顿所包含的情感,很朴实,无花样,但是读的感情、读的思维却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有效的指导朗读,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而这种情感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三)把握主旨,掌握情趣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善于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而激发思想共鸣,是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阶段。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拨动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情怀,勾起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四)剖析文章,激发情趣

教师要擅长利用对教学内容的剖析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意境美。具体来说,当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要再进一步挖掘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情感,深入分析文章深藏的意境,让语文的意境美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再现,让学生在体会语文意境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

(五)分析特点,培养情趣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就需要教师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考察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小学生是具备着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生群体(小学生经过小学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尺度,许多的名人作品小学生已经开始涉猎,其也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小学生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故意留下一些知识不进行讲解,那些好奇心强的学生就会在课下主动去查询这些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结论

篇8:语文学习论文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自主学习”这一教育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语文学习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确立了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主学习势在必行,那么高中生能否有效地进行语文自主学习呢?笔者以为完全可以,理由有以下几点。

1. 高中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基础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已经拥有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储备,认知心理也渐趋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相应的选择鉴别、思考分析、概括总结等能力;高中生的社会心理已呈现出明显的主体性特征:有较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都是展开自主学习的必要准备。

2. 高中生学习母语———汉语有特殊的优势

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先生认为,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中国人学习汉语主要依靠主体的心理体验和对语言的直觉感受。语文素养更多是依靠学生主体的“悟得”与“习得”才能真正获得,高中学生经过连续、系统、全面的学习之后,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能力。加上汉语又是母语,这就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语文,包括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途径和资源极大丰富

自主学习要求有足够的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加大课本容量的同时,又配备了大容量的《读本》,成为课本的延伸、补充和扩展;一般高中都设有相当规模的图书馆、阅览室,并且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电脑里装着电子图书。此外,书店里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类出版物;高中学校还可以通过局域网与英特网相通,实现网上资源的共享。目前我国的高中,大多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齐备的教学资源,这些为自主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实施形式

在指导高中学生进行语文自主学习的实践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完全自主式”和“非完全自主式”两种基本形式。

1. 完全自主式学习

所谓“完全自主式”,就是把某一内容的学习过程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随心所欲”。学习过程包括课题选定,搜集、筛选、整理相关资料,成果展示,效果评价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时,采用分组、分课题、相互协作的形式。学习活动前,教师要对这四个步骤作出引导与统一:选题必须与语文有关,并向全班公布;资料选用要尽量丰富全面,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成果展示选用课堂形式;效果评价采用“自评”和“他评”两种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求助于教师的指导,因此,完全自主学习也并不是放任自流式,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尝试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事实表明,当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回归于学习主体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广阔性以及敏锐的发现力是出乎教师意料的。比如,我校有个学生小组设计的《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语文学习》综合性学习,整堂课都在网上进行。小组六位同学轮番主持,随时调用网上信息,内容涉及网络符号语言、网络聊天语言、网名与时尚、网络作文抄袭等方面,最后是“网名联对”的课堂练习。实践说明:学生喜欢选取最贴近时尚,走在时代前沿的流行话题,然后不辞劳苦地找到话题和语文之间的关联点。大量信息的处理,强化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接触、思考和整理的同时,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随处性和广泛性,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植。

让学生在教材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完全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这些学习活动的内容来自课本,但是学习活动则完全由学生来自我安排。例如,《项链》被设计成多结局课本剧地引发了同学在此后一周的随笔上对此见仁见智,各抒己见;《雷雨》则被创造性地运用本地方言来表演,演出效果远远胜过看舞台剧或电影。

2. 非完全自主式学习

较之完全自主式学习,非完全自主式学习可以更为广泛地推行。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师生互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这是一种综合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改变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所陷入的耗时又乏味低效的怪圈,关键是要恢复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自主式阅读的基本理念恰好是:学生凭需要、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这种阅读境界的完全实现或许只能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但课内的阅读教学也应该体现这种精神。结合课堂教学的特点,为适应自主学习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调整教学结构。

(1)多尊重学生的意愿。不拘泥于教师已制订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只拟定教学单元,不确定具体篇目,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来选择,并借此让学生陈述理由或展开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阅读课堂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提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训练学生的发现能力与创新思考能力。

(3)大力强化“精读—略讲—讨论”和“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思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师力求“精讲”,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讨论留出时间和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是什么》时,本着哲学境界重在自悟的原则,让学生提出在文本阅读时所感触到的任何想法,并就近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有学生筛选出这样的问题:文中列举了爱因斯坦、哥德、康德、雨果和加缪等人关于“人是什么”的见解,前三位德国人的观点积极乐观,后两位法国人的观点有点悲观,这是巧合还是不同民族性格的必然?而一定的民族性格是否决定相应的国家行为?这个许多学生都感兴趣的问题,大家讨论和争辩了许久意见都不统一。答案究竟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历史、哲学、文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与阐释,表现出宽广的视野和强烈的探究精神。可见自主阅读教学能够成功地打开学生由此及彼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进一步自主学习的需求,并积极地介入主体的思想成长。当然,与此同时,自主学习也启迪了教师的思考,促使教学相长的真正达成。

三、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效果和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实践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和其他教学法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才能充分发挥效用。就自主学习本身来说,也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培养自主意识,加强学法指导

就自主学习而言,自主是一种意识,学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为;在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学习才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学习才会有所提高、拓展和延伸,才能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教师要通过设情境、重激励、给机会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把握需要一个过程,好像久囚笼中的鸟儿,一旦放飞,却往往不敢飞或不会飞,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养成教育和方法指导。在自主学习教学实施的初期,要宏观调控好学习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才会变得积极主动、科学得法。

2. 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可见,让学生感到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必须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宽松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开放、相互支持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课堂上能思想解放、心灵自由,培养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篇9:语文学习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74-01

几年的语文教学,从一开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猛醒,让我感觉到语文课恍若是一个华丽的大舞台。灯光下,画一般的图片,歌一般的诗句,诗一般的音乐悉数登场。课堂里,抽丝剥茧的内容分析,大张旗鼓的人文熏陶,喧宾夺主的课外拓展逐一亮相。我不禁赞叹,学语文是一种乐趣,教语文是一种幸福!教学中的忙碌与辛苦,积淀的是一点点的怎样上好语文课的经验。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一位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难忘的乐章!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低年级的语文教学?

1 保证课堂40分钟的高效

第一是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和谐、活泼的氛围,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加亲切,充满激情。我特别注重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请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你的声音真美、你的回答太精彩了。”“谁最聪明?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简短的语言,更让学生满心欢喜,积极思考。在生生、师生不断互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日渐浓厚。

在教学中,我喜欢采用游戏教学,比如,学习生字的时候我用串糖葫芦、猫捉老鼠、摘果子、开火车、百宝箱等各种游戏,并且把这些游戏都编成了儿歌,学课文时,我用千里传音、声音爬楼梯等游戏,这些游戏都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激情,孩子收获了知识,同时体会到学语文的快乐。

第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为低年级教学主要是识字,课件中对于生字的设计要多种多样,反复学习,强化记忆。如果我们不借助课件,单纯让孩子去记生字,从人的认知规律来说,没有兴趣的记忆是很烦躁的。有了课件中的精美图画,不同颜色的字体,再加上动画放映,孩子的兴趣就会提高。这样一节课下来,孩子学的很轻松,记得很牢固。

第三是关注速度慢的孩子,整体上提高全班孩子的学习水平。不同能力的孩子,掌握的知识量不一样。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我想提出以下建议。

(1)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根据学习程度不同给孩子排座位。学习速度快的和相对慢的,识字量少的一起,这样在学习中互相带动,互相促进,两人便形成了“比、帮、赶、超”的学习风气。

(2)在教学中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讲每课的生字时,我先示范,再让孩子写,写的时候我会一个一个的指导,纠正,发现孩子容易错的笔画时,我接着全班示范、讲解,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正确、熟练的掌握。

(3)注意艺术的语言。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学习效果最好。我们班一个孩子叫刘长扬,刚开始学习自主性很差,一点兴趣也没有。有一次语文课上,长扬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并且回答的很准确,我在全班孩子面前说:“长扬,你越来越棒了,在老师心里,你是最聪明的!今天你回答问题这么好,那我相信这课的生字你会记得很好!”听了我的话,全班同学为他响起了掌声,长扬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第二天,我刚进教室,长扬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这课的生字我都记住了,并且我都预习完下一课了。”长扬那胜利的喜悦让我体会到他对学习的乐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绩的好坏不单单靠几个尖子生,更要靠大多数中下等生和后进生,只有使大多数学生各方面都得到进步才能保证课堂纪律有序进行,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成绩。

2 如何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考查学生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最为简单和可靠的的方法不是考试,而是给他一份陌生而适宜的阅读材料,要他们直接朗读。那些能够读得流利通顺并且富有语感的,必定就是具备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的。”

(1)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结合教学经验,我稍加总结,朗读课文要做到“三起”和“四到”。

“三起”是:把书拿起;把气提起(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要以饱满的精神,洪亮的声音朗读,抑扬顿挫才能读得分明。气不提起来,无精打采的朗读,感情很难到位。);把腰挺起。“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和脑到。

(2)注意朗读指导。

教学时,注重了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指导,效果较好。

首先,我让学生试着读课文。范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铅笔画出喜欢的词语,再把课文读熟,接着我再用卡片出示重点词语、难读词语,指名朗读,对于难理解的词可作重点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再指名朗读,让学生从口里读出来的是词,而不是字。其次,一些比较长的句子,学生也很难读得好,我引导学生把长句子找出来,先试着朗读。最后,把长句子投影出来,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体会到长句子不难读,只要抓住主要词语、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读好。另外,对于文中段的朗读,我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读中体会其中的意思。标点符号的朗读,要使学生知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等等。这样,经过多次指导,学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读方法。

(3)朗读的目的要明确。

一篇课文,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老师都要提出要求,如我在上《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一课时,在精读阶段,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段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如我指名读这一课中的2~4自然段时,要求学生思考:小燕子三次飞往菜园,每一次都发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齐读,思考: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这样就达到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在读中逐渐理解课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郁红妍.兴趣为语文学习双翼[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语文出版社,1993,5.

上一篇:山东卷高考0分作文:我的行囊下一篇:数列求和高三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