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2024-05-07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共9篇)

篇1: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 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一、顺顺顺石材工业城

该项目占地5000亩,总投资300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集石材国际采购,多档次石材加工,石材机械及辅料研发制造,物流配送、市场培育,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利税1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0万人。形成中原地区最大的石材集散地。目前,已为企业提供工业用地3700亩、矿山土地2000亩,该土地征地协议已签,矿区道路正在修建;团城乡矿点确定工作已经展开。

二、圣光投资集团保健科技园项目

圣光投资集团保健器材科技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750亩,共分三期。路东边是投资4亿元的神行保健器材科技园区,2011年12月开始试生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万台轮椅;2015年三期全部投产后,年产高档轮椅30万件,各类医疗器材100万件,年销售额20亿,实现利税3.2亿,解决劳动力8000人。目前,东厂公租房正在装修,1、2、3号车间设备正在安装,厂区道路正在绿化平整。西厂1、2、3号车间正在回填,砖彻体结构正在施工。

三、河南(鲁山)风光发电设备总装基地有限公司 河南鲁山风光发电设备总装基地位于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北区,占地面积128亩,项目总投资527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275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6000万元,设备购置费16750万元,该项目包含五个分厂:风电厂、光电厂、机械厂、电气厂、设备总装厂。项目建设期为18个月,建设资金当年全部投入,投产期3年,第一年达产28%,第二年达产72%,第三年达产100%,流动资金按达产比例逐年投入。该项目建成后,年产5万套(台),一期年产2万套(台)风光互补高效发电机组,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毛利16亿元,税金4.1亿元,解决当地就业800余人。目前,该项目已平整好企业场地,办公楼地基正在开挖。

四、靖焜丝绸项目

河南靖焜实业有限公司是由云南昆明红坊丝业有限公司和四川成都汤霓商贸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新注册成立的一家以茧丝绸综合加工为主的生产企业,占地80亩。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产生丝200吨,产丝棉片150吨,加工丝棉片400吨。项目总投资25404万元,年销售收入20300万元,年创利税5102万元,安排就业305人。目前,该项目大门在建,厂区道路开建,厂房放线正在进行,办公楼一层基本完工。

五、尧盛针织项目

平顶山市平棉天盛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是一个集针织、漂染、成衣为一体的知名全能针织企业。尧盛针织项目选址位于产业集聚区南区,总占地面积约230亩,总投资53900万元,年均销售收入132044万元,预计用工2000人。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迅速改变本地棉纺织工业有纺无织的局面,拉长从棉纺到织造、漂染、印花、制衣整个产业链,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纺织产业链的整合、延伸和完善。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可顶替进口、扩大出口。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厂区围墙。

六、鲁山县万通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本项目为玉米综合精加工项目,原料为玉米,玉米加工后所有产品均可利用。加工后产品有玉米糁、玉米粉、玉米胚芽、玉米皮等副产品,所有产品均包装后销售。项目占地85亩,总投资88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020万元,流动资金为2433万元,年销售收入47900万元,利润总额为3563万元。投入生产后,年加工玉米20万吨,生产玉米糁9万吨,玉米粉6万吨,玉米胚芽1.4万吨,饲料3.6万吨,项目投产后可增加用工140名。目前,该项目土地平整己完成,正在建设厂区围墙。

七、平顶山市航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航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份,是河南方圆碳素集团的骨干企业,是在原平顶山市鲁山联营炭素厂的基础上改制成立的股份制企业,企业原名平顶山市鲁山华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2004年元月份企业易地扩建,并变更为平顶山市航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2010年入驻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5月动工建设,占地60亩,总投资10000万元。目前,该项目2号厂房准备上瓦,3号厂房主框架开始安装,综合楼一层上楼板,主干道已铺设半幅,雨污管道铺设完毕。

八、河南鲁吉兰服饰有限公司

该年产1100万套无缝美体内衣流水线化生产线建设项目,占地200亩,总投资4.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公司拟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办法进行投资。分三期投入,三期投入完毕后可形成年产1125万套无缝美体内衣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47200万元,实现利润3774万元,实现税收2110万元,可安排15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目前,该项目办公楼正在建设,厂区主干道正在铺设,1号厂房地基已完成,大门正在建设。

九、河南方圆碳素集团

方圆集团整体搬迁项目总投资5.126亿元,新厂区总占地220亩,14.2万平方米。全部工程分三期进行,项目完工后,将形成6万吨优质炭块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9亿元,实现利税32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4800人。目前,该项目厂区正在平整回填,钢构车间吊装正在进行,焙烧窑、炭块预切平台正在建设。

十、平顶山亿隆科技有限公司

平顶山亿隆科技有限公司是以生产光伏韧料的磨料企业。其主要产品用于研磨,抛光领域外,在工程陶瓷高耐火材料窑具,电子工程材料,太阳能板切割,光复产业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它具有翠而锋利,高温稳定性,隔热稳定性,高热传导性,耐酸碱腐蚀性等一系列的优良性能。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占地50亩,分二期建设,一期投资5000万元,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工期7个月,计划12月底试投产。二期投资5000万元,计划于2012年1月开工,建设工期7个月。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产碳化硅粗料5000吨,碳化硅微粉3600吨,安排职工200余人,年销售收入约10000万元,实现税金约170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2、3号厂房基础,安装1号厂房外围。

十一、河南省德意家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德意家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鲁山纺织科技园项目占地600亩,建成后,将形成集纺纱、织制、制衣、出口为一体的一个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项目,可年产涤纱10000吨,织布15000万米,内裤、裤头、袜子、包芯线等服饰12000万条。项目总投资13亿元,其中建设投资99523.49万元,流动资金3046.51万元,预计正常年销售收入2.6亿元,年利税总额32937.87万元,年上缴税收17986.66万元,年利润总额22426.83万元。并且可直接安排5000人就业,间接增加上万人从事棉花种植、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直到繁荣城镇经济的作用,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振兴。目前,正在开展前期筹备工作,即将开始围墙建设。

十二、平顶山市贝纳尔有机肥料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贝纳尔有机肥料有限公司扩建年20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产项目,总投资 10500 万元,项目占地75亩;第一期工程年产有机无机复混肥料20万吨,其中有机复混肥料8万吨,无机复混肥料12万吨。项目预期新增年销售收入44000 万元,利税2000 万元。生产工艺:原料-配料-混合-造粒-烘干-分筛-检验-包装-销售。主要设备:造粒机、搅拌机、烘干机、上料机、自动包装机的长效复合肥生产线4套,钙镁磷钾多元素复合肥生产线4套。该产品可改良土质,又可改善农作物品质,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理想肥料,市场前景看好。目前,该项目钢结构厂房准备上瓦,办公楼顶层围墙在建。

十三、大团结商贸二期项目

平顶山市大团结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大团结商贸二期项目计划投资7000万元,二期计划建立整车销售、配件供应、精品装饰、售后服务、信息一体的汽车超市经营模式,以及建立汽车旅馆、二手车交易、驾驶员培训、车友俱乐部于一身的汽车销售龙头行业。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70000万元,上缴税金6310万元,可为当地300名劳动力安排就业。目前,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

十四、标准化厂房项目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项目布局符合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投资1.7亿,项目建设周期(一期4栋厂房)为6个月,计划于2012年3月12日开工,其中1、2#厂房,计划在2012年7月12日前竣工验收交付使用,3、4#厂房,计划在2012年9月25日前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可集中安排高新科技产品加工企业,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市场前景良好。目前,三号厂房正在浇筑混凝土,二号厂房长在开挖基础。

篇2: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二00一年四月 日)

2011年,对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加快集聚区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以赶超先进集聚区为目标,以鲁山县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招商引资年”为契机,狠抓工作落实,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一、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东北部,原规划面积为8.6平方公里,辐射区域13.8平方公里,发展空间22.5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以原有的五里堡工业区为依托,位于县城东部,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电子、纺织、服装等产业;北区以原有的汇源工业区为依托,主要发展水泥、新型建材、耐火材料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形成集生产科研、仓储物流于一体,具有地域特色和发展活力的综合型产业集聚区。

2011年建设目标: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0.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总额3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完成22.6亿元;基础设施投资7.4亿元。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利税2亿元。新增储备土地4200亩,使全区土地储备面积达到7700亩,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截至目前,整个集聚区已建成企业7家,在建企业10家,拟入驻企业16家。

二、第一季度项目建设及第二季度计划投资情况 为赶超先进,我们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第一季度项目总投资达6.3亿元,占全年总计划的 31.7 %。完成工业项目投资4.5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个,共投资4300万元(平顶山市亚方商砼有限公司、平顶山市贝纳尔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公司);完成基础设施及其它项目投资1.8亿元:其中投资6000万元完成振兴路、新兴路、中心路、轻工路、创业大道续建工作;投资1.2亿元完成标准化厂房、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第二季度计划完成总投资9.1亿元,其中:完成工业项目投资7亿元,计划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个(达昌机械、亿隆科技、万通通制造、富家坡耐材二期、唐保耐材二期、正大炭素三期、远宏炭素二期),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义乌舞吉兰服饰、江苏赛特集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亿元。使上半年项目投资累计达到15.4亿元,占全年目标的51.3%。

三 存在的问题

一是北区规划不太合理,外部形象出不来。二是入驻大项目少,进度慢。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慢。四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是把抓发展的重点放在规划调整上。按照“三规合一”的要求和“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由 8.6平方公里扩展到27平方公里;整个集聚区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主要规划四大特色集群园区即:仓储物流园区、电子工业园区、医药制造园区、工艺品制造园区。北区以轻工路为界规划为两大特色集群园区即:轻工路以北为碳素耐材产业园区、轻工路以南为精密机械加工产业园区。这一切规划与调整的有关手续要尽快完成报批工作。对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尽快入驻六大特色集群园区,形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

二是把增后劲的重点放在搞好招商选资上

确定2011年为鲁山县招商引资年,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鲁山县2011年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将招商引资内容和任务进行了分解,采取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年终明确奖惩。县里派出由四大班子领导为队长的招商小分队,赴京津塘、海西、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同时成立五个招商联络工作站,进行驻地招商。目前,已与粤港澳集团签订了共建珠三角产业联盟鲁山产业园的协议,委托招商。同时,围绕产业集聚区内不同园区及其主导产业,进行专门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2011年计划全年招选企业42家,投资60亿元,入驻产业集聚区25家。

三是把出形象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供电通信设施、供排水和供气设施、标准化厂房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扩大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提高建设标准,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今年计划投资7.4亿元,开工建设振兴路、新兴路南段、经一路、纬三路、中州路、光明路,北区形成“三纵二横”,南区形成“三纵五横”的区内交通网络。全面提升集聚区整体能力,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同时,计划新增储备土地4200亩,加大运用B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项目入驻提供有效空间和有力保障。

篇3: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集聚区,产业结构,产业园区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 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加快集聚区规划建设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客观需要, 是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相关政策措施和实现跨越、促进崛起的关键举措。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确定了一主 (即新型建材) 二辅 (即轻纺、旅游产品) 三大主导产业。按照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发展方向, 重点围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壮大主导产业, 延长产业链, 发展产业群, 创建产业基地, 建立和完善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新型产业化进程, 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新路子。

一、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是省定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 位于县城东北部, 规划面积为16.3平方公里, 辐射区域50平方公里, 发展空间100平方公里, 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约7.4平方公里, 以纺织服装、旅游商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北区约8.9平方公里, 以新兴建材为主导产业。区内现有企业57家, 其中新入驻企业44家, 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截至2013年底, 完成6, 000亩土地储备和2, 500亩土地报批任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亿元, 建成光明路等总长12.5公里的道路6条;完成南北区24栋标准化厂房主体建设;开工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和后营社区项目。完成项目投资44.6亿元, 方圆碳素厂整体搬迁、鲁吉兰服饰、洁利康新材料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石材建材工业城一期、海威特种布、德意家纺织园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5%,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8%。目前, 南北两区主导产业已经明晰, 框架已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呈现出稳步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经过几年的发展,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但是, 当前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主导产业不突出, 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

主导产业规模小, 行业不集中, 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 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 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 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 发展处于企业集中布局阶段,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 高、新技术单位少, 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集聚区内部还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 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等问题。

(二) 基础设施尚显薄弱, 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联动、统筹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 集聚区已初步形成“两心、四轴、七区”的空间结构, 区内规划道路已基本实现连通, 但与集聚区总体规划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还有不少差距, 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居民生活需要的其他条件还较为薄弱。集聚区缺乏沟通、交流、法律服务、市场咨询、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 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三) 土地资源不足与利用率不高同时并存。

项目用地紧张, 对企业及即将入驻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影响较大, 是目前制约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 个别项目摊子铺的很大, 建设内容不多, 大片土地搁置, 投资量和占用的土地面积与省市规定有很大的差距。

(四) 体制机制不完善, 相关协调机制不健全。

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用地手续审批、企业手续办理等需逐一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办理, 协调成本大, 效率不够高, 行政审批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速产业集聚, 培育产业集群, 重视产业发展规划。

任何产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大量的相关企业集中在一起, 可以节约成本, 扩大生产和消费需求, 并有利于相互竞争和协作, 提高管理和办事效能。要重视产业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制, 推进资源优化配置, 从而实现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集群组团发展, 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 逐步形成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的产业区, 形成稳定、持续、超强的竞争优势。

(二) 创新举措, 积极推进产城互动发展。

出台新举措, 探索新途径, 加快进行老城区与产业集聚区捆绑联动开发, 有效吸引社会资金, 高标准建设产业新城, 通过完善区内居住、学校、医院、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 积极推进城市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功能向集聚区延伸, 实现城区基础设施无缝对接。按照“群众满意、集中安置、转换身份、稳定生活”的原则,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区中村改造步伐。积极推进公租房建设, 加快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三) 统筹城乡发展, 做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工作。

随着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 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没有一个长期保证他们生活、生产的可行的规划和办法, 势必将影响今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 一是要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赔付标准, 解决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问题;二是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方面, 要积极协调, 妥善安排符合用工条件的农民进入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就业, 或结合实际, 优先解决安置失地农民从事一些公益性的工作;三是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 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协调机制。

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制度, 由县主要领导牵头, 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机构, 制定、落实支持政策, 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

(五) 要坚持走节约、环保、高效之路,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篇4: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关于创建县级文明单位的申请报告

县文明办: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创建文明单位为主题,以打造品牌产业集聚区为宗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着创建文明单位的八项标准,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按照文明机关建设的有关要求,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实开展活动,完善创建措施、提高创建水平,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将产业集聚区建设文明单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汇报如下:

(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打造品牌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坚持以服务项目为中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使干部职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1

态,为实现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抓组织领导 ,落实目标责任

集聚区党政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始终做到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具体工作人员落实到位,把抓好理论学习,坚持法制教育,加强计划生育,强化优质服务,开展文体活动和创建文明科室等工作纳入年度的目标管理,与党建和集聚区建设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并坚持做到年初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半年初查,年终考核的办法,加大了督查力度,做到了组织机构健全,目标责任明确,措施落实,工作到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聚区文明单位建设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圆满完成了县委、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抓学习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集聚区党委坚持从抓干部职工教育的针对性入手,结合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工作之需,将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着力点始终放在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上。

一是坚持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素质。主要是针对职工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了国情教育、理想宗旨教育、党纪政纪教育、廉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奉献意识、法制意识、廉洁意识和文明意识,努力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政治责

2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诚信建设,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60字规范以及“五爱”基本要求,组织开展了知识竟赛和上街宣传活动。

三是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鼓励干部职工进行学历教育,拓宽知识面,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提高运用理论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制定了学历教育和鼓励政策。

四是重视对工作能力的全面培养。主要是教育干部职工要勇于探索,扎实稳妥,在解决问题和抓具体工作的落实上狠下功夫,并坚持将个人业绩与学历培训、职称评聘、先进评选和目标管理结合起来,增强了职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四)抓建章立制,整顿机关作风

在此方面,集聚区党委注重把纠风工作与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坚持采取自律与他律,听取意见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等形式,实行纠建并举,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坚决做到关口前移,依法行政,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是抓工作纪律。集聚区从增强制度执行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出发,重新制订了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新的

3办事程序、工作要求和奖惩办法,有效地促进了单位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是抓政治纪律。通过建立党委行政交办工作限期督办制以及首问责任制和限期办事制,有效地确保了政令和信息渠道的通畅,保证了交办工作和督办工作的协调运转,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是坚持制度督查。集聚区专门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牵头任组长的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干部职工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做到了纪律监督与自我监督,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五)抓班子建设,强化民主管

重点是围绕团结,突出解决好了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是坚持了集体领导和集体议事制度,加强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教育,克服了“ 个人说了算”和“ 议而不决等问题,真正做到了班子成员之间工作相互通气,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识大体,顾大局,合作共事,给职工带好头,形成了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氛围。

二是以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为目标,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规定和任务落到了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同时对一些经整改但易反弹的问题和久拖不决的

4问题都进行了跟踪监督,对工作实绩较差的班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帮助教育。

三是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有力地促进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管理意识的增强,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普遍增强了干部廉洁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自觉性。

四是坚持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并将考核工作与工作实绩结合起来,与民主测评结合起来,与评选优秀中层干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职工的参与意识。

五是严格执行谈心通话制度,适时掌握干部职工的学习、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的问题。

(六)抓示范活动,树立先进典型

近两年来,集聚区党委在抓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把培育“四有”干部职工队伍与树立典型示范结合起来,通过评选优秀中干、先进个人、先进科室和职称考核优秀,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全面实施“党员先锋岗”活动中,集聚区党委以“党员先进性教育” 为有效载体,制订了《示范窗口和党员示范岗目标考核管理规定》 ,制发了《进一步加强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时,还在分类指导上有针对性地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了“亮

5出党员身份,树立典型示范”活动。通过上述工作的落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党员自我学习教育的意识。

总之,在过去的两年里,我集聚区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单位科室各负其责、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具备了评选县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的评选条件。现特向贵委提出申请,请在今年对集聚区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安排检查验收,并授予集聚区县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篇5: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调研报告

一、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罗山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南2公里处,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首批确定的18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总面积8.513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3.7平方公里,发展区1.8133平方公里,控制区3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入驻企业57家,总投资63.2亿元,已投产企业40家,在建17家;累计完成投资61.6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工业项目投资48.65亿元。2010年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亿元,利税6亿元。今年以来完成投资18.5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3.8亿元,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4.7亿元,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亿元,利税4亿元,总就业人口4.1万元,新增3200人。初步形成以大忠电子、同裕电子、鑫盛电子、茗辉塑胶电子为主的电子和以双杰、百福、金鹰、加盟服饰为主的服装两大产业集群和以现代物流、仓储中心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支撑。

二、人力资源情况

1、现状。截至2011年10月份,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41360人,其中男12408人、女28952人;本省37224人、外省4136人;农业人口35156人、非农业人口6204人;25岁以下12408人、25岁—45岁-1-

20680人、45岁及以上8272人;经营管理人才171人,专业技术人才800人,技能人才1641人,普通工人38748人;博士1人,硕士5人,本科570人,大专8272人,中专及高中24816人,初中及以下7696人。

2、需求。专业技术人才51人,其中经济师15人、规划师2人、建筑监理师2人、会计师20人、计算机及应用30人;技能人才25人,其中驾驶员8人、收银员10人、园艺2人、电工5人;经营管理人才25人,其中企业高管5人、高级文员20人;普通工人12100人。

三、人才引进主要形式

1、政府支持。园区管委会、县人社局以及教体局协助企业发布信息招聘员工,协调处理有关难题。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县中等职业学校与骨干企业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形式,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社会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企业利用自身雄厚资金、专业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对学校进行帮扶;学校采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代加工生产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输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同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的长足发展。目前,投资3亿元的县职业中专新校区即将投入使用,可招生5000人,每年可为企业培训输送专业技能人才1200人。

2、召开专场招聘会。产业集聚区和县人社局每季度召开一次企业招聘现场会。

3、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用工招聘信息。

4、企业通过老员工介绍新员工。

四、当前园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罗山县产业集聚区还处于起步期,许多企业尚处于筹建或发展初期阶段,企业及园区周围配套实施不够齐全,因此当前园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企业反映用工中存在的问题

1、罗山县工业基础原来较薄弱,产业工人人数稀少,一般工人不够稳定,技术工人、熟练工人较缺。普通工人短缺是制约劳动密集型企业发站的最大瓶颈。特别是服装加工、电子装配企业普工紧缺。

2、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基本上没在企业工作过,还存在农村劳作中的一些较为随便的习惯,迟到、早退现象较多,管理严格就辞工不干。

(二)影响员工稳定性的原因分析

1、企业自身问题:许多企业筹建初期,管理不够规范,对员工的教育宣传不到位,管理工作上一开始不够细致,沟通不够;对员工素质不满意,管理上有粗暴现象,引起员工不满,影响到员工的稳定性。少数企业工资偏低,待遇较差,直接影响员工流失。

2、员工来源问题:一是受常年在外打工的习惯,大部分劳动力不愿意在家乡就业。二是园区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录用的员工年龄较小,不能适应较长时间单调的重复劳动,也是员工不够稳定的原因之一。三是我县试农业县,农忙时有的员工请不动假,只好辞工。

3、企业创建初期,生活实施不够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空白也影响到员工的稳定。

4、现在交通发达,与经济发达地区比,员工工资待遇如相差过大,也是造成工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五、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思路

如何开发好企业人力资源,稳定员工队伍,留住人才,促进集聚区的发展,是政府、管委会、和企业都极为重视的确工作,在这方面,也提出好的建议和做法:

1、加强宣传,横向联系,拓宽人力资源渠道

园区管委会和乡镇共同设立招工服务工作站,及时在乡镇一线发布用工信息,服务上门,详细解答,贴近了农村,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用工信息,扩大了宣传面;招商引资的同时,协助企业招聘优秀外来人才,政府出台优秀外来人才来集聚区工作的优惠政策、优惠待遇和奖励政策。

2、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壮大势力

企业发展的好,自身势力强大,不断发展,给人才以用武之地,提高待遇,才能真正留的住人才,留的住员工。企业要在当地职工中培养技术骨干、中高层管理人员,增加员工的稳定性。企业在加强经济势力的同时,也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生活实施建设,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加强与普通员工的沟通,培养员工爱区爱厂意识,创造的良好企业环境;结合当地特点,善待员工,在严格制度的同时,宽已待人,收住人心。

3、强化人才教育培训

(1)制定计划。根据发展思路、资源优势和今后所需人才制定人才

培训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培训好现有人才。

(2)强化培训,加大经费投入,以罗山县职业中专为依托,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网络,强化组织协调,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构建就业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如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力度,加强再就业人员培训工作。

(3)加强交流。选派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到沿海等发达地区和上级部门挂职锻炼,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带回先进经验,促进本区发展。

篇6: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一、鹤淇产业集聚区概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的精心指导下,按照省政府“三个体系一个载体”和市委、市政府“两个构建”的总体构想,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筛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了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2009年6月,鹤淇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4个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鹤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主要为铁西工业区和高村工贸区)10平方公里,规划区15平方公里。涉及高村、桥盟两个乡镇和铁西工业区,区内现有行政村18个,约5万人。2009年完成投资总额29.9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5亿元,利税9.3亿元。

二、规划建设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突出产业发展主题,推进鹤淇一体化、产城一体化、产城与生态融合的指导思想,对集聚区产业、生态、居住区、公共设施、仓储物流布局进行了全面规划。目前,集聚区总体规划通过了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的复审,成为全省15个第一批进入审批程序的产业集聚区之一;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 1

设厅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第二轮土地规划修编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复。同时,编制完成了光伏、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园区的详细规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11.75亿元,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其中,鹤淇大道一期工程、淇园路北延一期工程和光伏园区东西干道主车道已竣工通车,先进制造园区东西干道已完成主路面铺设;1万伏供电线路已竣工,22万伏数字变电站正在建设;已争取到天然气用气额度,铺设管道规划正在设计;铁西工业区供水工程一期已投入运行;规划占地300亩的中小企业创业园60栋钢结构标准化厂房项目已开工建设。

(三)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提供产业支撑。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鹤淇产业集聚区项目入驻管理办法》,成立了纺织服装、光伏、物流、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五个产业推进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产业招商。2009年以来,新引进和续建项目31个,总投资26.5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20亿元。其中,瑞洲纸业5万吨高档卫生纸、普乐泰鸡骨综合利用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大用公司3.5万吨速冻调理熟食品加工、永昌集团5万吨麦芽糖5万吨麦芽糊精等6个项目正在调试设备;天海集团5万台汽车项目一期工程、鹤壁内陆港项目一期工程、方周公司石英坩埚、欣瑞公司肉鸽产业化等11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四)搭建融资平台,集聚发展资金。一是成立了鹤淇投融资公司,通过招拍挂程序,先后开发经营储备2宗地块,注册资本近亿元。二是借助县财政独资和控股的永昌、强信两个担保公司,谋划包装了实验学校、廉租房等一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三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运用BT模式,引进京行公司投资1亿元进行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土地置换模式,吸引广东珠海成悦房地产公司投资2800万元建设卫国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

(五)科学管理,建章立制。鹤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炳奇任筹备组组长;淇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李民生任组长的淇县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下设一室四科三公司,从县直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全面实现集中办公,高效运转,并制定了《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机关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管委会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安排部署下步推进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市县关于鹤淇产业集聚区的机构编制均未确定,人员暂时为临时抽调人员。)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资金短缺问题。目前,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资金缺口巨大,而鹤淇投融资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县财政实力有限,在对外融资时,往往因无法取得财政担保,造成融资合作中断。建议:省、市政府加大对鹤淇产

3业集聚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协调省、市财政部门全力为集聚区融资提供担保支持。

(二)供气供热供水问题。县天然气公司、热电厂和水厂由于自身发展规模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建议:市政府将鹤淇产业集聚区供气、供热、供水问题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三)同类项目集中摆放问题。鹤淇产业集聚区是鹤壁市目前最大的产业集聚区,规划了光伏、食品、汽车、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产业园区,并进行了配套路网建设,为项目入驻做好了准备。建议: 省、市政府对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集中向鹤淇产业集聚区摆放,促进同类项目聚集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四)集聚区管委会机构编制问题。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今年4月组建成立以来,在市管委筹备组的指导下,全面承担了集聚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但是由于管委会机构编制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工作人员全部为借调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建议:县委、县政府参照本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及参照外地做法,对鹤淇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予以明确。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篇7: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产业集聚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往往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所致。河南省鲁山县是国家贫困县,缺乏有竞争力的核心支柱企业。随着尧山旅游区的开发,县财政有所好转,但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为了驱动县域经济发展,该县以“旅游立县、生态建县、产业兴县、文化强县”为发展战略,成立了产业集聚区。该集聚区为2009年河南省首批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近年来受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受自身基础条件薄弱的限制,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运行状况总体欠佳,许多企业依赖订单生存,没有订单就处于停工状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12月“中国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中国县域互联网+扶贫协作联盟”相继成立,联盟以“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引领跨越、携手并进”为宗旨,拟通过政府间的结对帮扶,推动县域间的资源整合、生态共建,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创新各县域互联网+发展的模式与途径[1]。贫困县应抓住互联网+行动计划带来的发展机遇,创新管理模式和发展途径,破解脱贫难题。

2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基本状况

2.1 基础条件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东北部,规划面积为16.3平方公里,辐射区域5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10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约7.4平方公里,以纺织服装、旅游商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北区约8.9平方公里,以新兴建材为主导产业。区内现有企业57家,其中新入驻企业44家,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2]。2011年以来,鲁山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基本完成了道路铺设、园林绿化、通水、通电、通信等基层设施建设任务。新型建材的原料可以在本地获得,但要获得市场份额,企业需要自身成长,树立起自己的质量品牌优势。鲁山县在移动互联网建设方面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尧山旅游景区,尚未有充分的移动通信网络系统,无法实现移动支付,这与5A景区很不相配,也对产业集聚区开发旅游产品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2.2 基本政策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初始发展条件是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和管理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1年以来,鲁山县投入建设资金7.9亿元,改造河道2 135米,改建及新建道路35.2公里,绿化面积3.61公顷,铺设天然气管道12.1公里,标准化厂房、110KV变电站、水厂相继落成。主要的优惠政策为用地优惠和税收优惠。用地优惠是指以出让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按投资强度、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予以企业用地费用的不同比例的奖励。税收优惠是指给予新办工业企业前三年实际缴纳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50%的资金扶持。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要伴随着区域优质资源和专业化及分工,而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纺织服装和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并没有产业基础和优质资源的支持,主要是招商引资入住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要发展过于依赖成本优势,即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政府用地和资金支持。这些只能是发展初期的依靠,集聚区企业要持续成长,就要依靠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要开拓市场需求。

2.3 体制机制

鲁山县在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四级保障机制,根据解决问题难易相应的管理机构依次为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委会、县委常委会。政府部门还通过考评机制加强管理,建立“月评比、季综合奖惩”的考评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的“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分包、一套人马服务”的“三个一”工程,并实施“一事一议”,相关行政审批手续均按各部门规定的最短法定时限办理。尽管如此,企业的生命在于有市场,有订单,这不是传统的管理服务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创新政府职能、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吸纳人才,开拓市场。

3 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机理及制约因素

3.1 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机理

产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产业集聚区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企业和关联的机构,同处在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为集群是部门和地理上集中的企业,它们出售一定范围相关的或互补的产品,面临共同的挑战和机会。对于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工业产业集聚有别于农业集聚,工业产业集聚主要源于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而农业产业集聚主要源于农业资源禀赋、合作需求和路径依赖[3]。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南区生产服装和旅游产品的企业是加工业,而北区的新兴建材企业也不是农业产业,不过依赖就近的原材料(特别是黏土)供应。

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显然不是一个随着自然分工发展的聚集过程,贫困县之所以贫困,是由于既缺乏主导工业企业,又缺乏农业资源优势和品牌农业。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是通过政府提供土地、资金和管理等优惠条件,招商引资,从县域外引入一些企业集聚发展,或扶持本县一些弱小企业在集聚区享有优惠政策得到发展。在贫困县集聚区的企业既没有品牌效益、也没有技术优势;既不是纯粹的工业集聚区,也不是纯粹的农业集聚区,是混合型,弱质型企业的政策性集聚。贫困县产业集聚区企业的成长过程无法遵循一般集聚区企业的发展规律,政策依赖性和市场依赖性都较强[2]。

3.2 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制约因素——以鲁山县为例

3.2.1 外部因素。

尽管贫困县为产业集聚区提供了初始发展条件,但存在许多制约集聚区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制约贫困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融资难度大,资金支持不足,平台服务欠缺。受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趋紧等因素影响,产业集聚区融资困难,集聚区投资项目资金保障形势较为严峻。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用地手续审批、企业手续办理等需逐一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协调成本大,效率不够高。融资平台利用不灵活,融资渠道单一,不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商业银行迫于风险压力普遍收紧对融资公司的融资业务,小范围的融资模式,无法满足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产业集聚区仍侧重于单纯引进项目前来投资建厂,对于生活性或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服务平台的引入不够,产城相互渗透不足,学校、商场、医院、企业服务中心实施等配套建设跟不上。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居民生活需要的其他条件还较为薄弱。集聚区缺乏沟通、交流、法律服务、市场咨询、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2]。

3.2.2 内部因素。

制约贫困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不完整,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欠缺。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技术为主,发展水平不高,主导产业不强,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集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科技开发力量薄弱,造成这些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主打产品还是以初加工,低档次的为主,核心竞争力较弱,市场竞争后劲不足[2]。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形成、初步发展、成熟阶段和高水平发展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不同,在形成和初期发展阶段外部影响因素大,在初步发展起来以后的各阶段,内部因素作用大。在初步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区要由政策和资源驱动发展走向水平分工,再由水平分工发展至垂直分工,逐步形成集聚区企业之间较完善的产业链条。但是,由于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是通过招商引资入住,源于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的企业力量弱小,市场需求不足,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都不够成熟。驱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等都比较欠缺。这些内部因素导致贫困县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极其缓慢,有些甚至处于停工停产的停滞状态。

4 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互联网+创新驱动分析

4.1 互联网+创新形成县域内部生态圈

发达的交通工具使人口密度变大,便捷的网络通信交流工具使人们的思想碰撞日益频繁,深度交流及感知能力加强。生物圈本意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随着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使县域产业集聚区具备与所在区域的各类群体连接和交流的能力,即可在县域内形成县域产业集聚区的互联网+交流感知生态圈。互联网+连接一切,聚集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动力。

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企业主要问题是产品影响力弱、生产力弱、市场份额小等,应通过互联网+营造的环境,以联系小众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微信公众号,参与到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发展县域电子商务,学习和打造互联网小镇,形成适应贫困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互联网+生态圈。通过现代媒体和交流平台促进县域产业集聚区企业与县城市场的产城互动,促进与各乡镇市场的产乡互动,挖掘县域内市场需求,就近找订单,就近找用户。把集聚区内每个员工与订单关联,实现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提出的“人单合一双赢”,创造“企业即人,人即企业”的生态环境。

4.2 互联网+创新形成集聚区企业群体智慧

在县域产业集聚区,政府和集聚区公共服务及集聚区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外生因素,企业自身的条件为内生因素[4]。在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主要依赖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国家经济形势。企业之间垂直的产业链关系欠缺,企业之间的横向关联度也不足。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发展能力,需要从人才、组织、技术和信息平台四个维度形成驱动力,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贫困县企业的创立者一般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但这些企业为了形成低成本优势,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主要来自附近的村民。在互联网+环境下,应通过“互联网+”形成产业集聚区的人才集聚效应,构建人才成长的交流沟通平台。

移动互联网在县域发展很快,许多农村人已经在使用微信等服务,通过县域集聚区企业微信群的应用,各级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能够实时交流沟通,企业各级职员能够与用户实时互动,实现参与式管理,尊重每个员工,积累个体智慧,树立人人皆有专长理念,汇集个体智慧形成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大智慧。

4.3 互联网+创新变革集聚区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互联网变迁了关系结构,摧毁了固有身份,如用户、伙伴、股东、服务者[5]。各种身份可以自由切换,粘住消费者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用消费者喜欢的方式与其对话、交互。这一切意味着必须调整企业组织管理模式,适应互联网+时代连接一切的生态环境。互联网让组织、雇佣、合作都被重新定义,组织扁平化,自我雇佣、动态组织和自媒体日趋凸显。

集聚区企业的管理层应以开放平等的心态重塑组织结构,变革传统科层制的组织模式和信息沟通方式,把每个人都视为股东、客户、伙伴、服务者和管理者,变垂直的信息传递方式为网状,人人可及时沟通。微信为企业建立了企业号服务,企业号能够建立起企业、员工、上下游和IT系统之间的连接。灵活定制企业号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同用户的沟通交互。如“海尔日日顺”企业号使每个海尔一线员工可以随时、随地销售。“服务微课堂”“营销微课堂”方便企业向一线员工提供适宜的培训资料或产品销售材料[5]。

4.4 互联网+创新形成县域外部生态圈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是生态计划,重塑协作生态、创新生态、创业生态、虚拟空间生态、资源配置和价值实现机制、价值分配规则[5]。河南省在全省首批建立了180个产业集聚,每个产业集聚区有自己内部的生态圈。作为贫困县产业集聚区,在充分挖掘县域内市场需求同时,要借力于省域内产业集聚区,寻找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构建省域产业链和价值链,最大程度构筑促进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传统县域集聚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集聚区内企业、集聚区管理服务机构和县政府部门。利益关系为政府通过集聚区管理服务机构为集聚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资金政策等支持,企业盈利后为政府提供税收,政府为集聚区管理者提供工资福利。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核心是集聚区企业要具备盈利能力,贫困县贫困的原因正是集聚区企业缺乏盈利能力。在互联网+条件下,应拓展利益共同体,在传统利益共同体基础上,政府、集聚区管理者和企业都应通过互联网途径加入各种相关利益主体。县政府除了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外,应通过互联网+连接县域外经济相关者。集聚区管理者通过互联网+与县域外产业集聚区管理者建立互联网+连接,学习和创新管理服务内容。集聚区企业通过互联网+激发内在活力和拓展县域外市场份额,形成县域外生态圈。

5 结语

企业依赖低成本要素驱动的时代即将过去,新时期唯有靠完善的市场、一流的市场环境来重获新生[6]。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树立开放性思维,构筑众智思想,汇聚创新资源。互联网+能够降低搜集信息的成本,激发大众创新动机。由于创新是一种组合活动,人们加入网络中的团体越大,越多样化,创新的理论收益就会越大。企业需要让客户(即消费者)参与生产设计与价值创造,让企业和客户紧密连接,从而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分享价值,并成为创新驱动的动力源。在河南的发展格局中,80%以上的人口在县城,90%以上的国土在县域[7]。

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贫困县的经济是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贫困县要重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wifi热点的建设,加快微信公众号在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通过集聚区内部互联网+环境系统,促进集聚区内的新工艺、新技术能够快速在企业之间传播和新产品的研发[3]。通过互联网+平台邀请业内专家对企业讲学授课、沙龙交流,实现客户从产品设计到安装的全程参与和实时跟踪,线上线下一对一服务。客户参与式的经营,既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企业成功转型[8]。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平台不仅是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还能够成为其他相关服务的平台,如开拓市场、移动支付、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技术创新等。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县域内部和外部生态圈,有助于把握小众需求,实现微创新,驱动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成立助推县域经济跨区域发展[OL].http://district.ce.cn/zg/201512/30/t20151230_7972929.shtml,2015.

[2]李会欣.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3):49-50.

[3]王栋.我国农业产业集聚区形成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姚永玲,郑轶.政府、管理机构和企业与创意产业聚集区成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7):39-40.

[5]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李景海,林仲豪.“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与广东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江淮论坛,2016(2):50-56.

[7]河南产业集聚区五年之回望:实现县域经济腾飞[OB/EL].http://www.hnr.cn/news/snxw/201404/t20140422_1063779.html,2014.

篇8: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门峡工业园支行新址位于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创业中心办公大楼一楼,机构层级为二级支行。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工业园)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处,于2006年5月成立,隶属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领导,是河南省重点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区之一,是省政府命名的全省铝工业基地和节能照明产业示范基地和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总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31.7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人。下辖1个办事处、18个行政村,现有人口6.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万人。近年来,三门峡产业集聚区紧紧依托本地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了铝工业、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照明、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工业。截至2011年底,园区共有企业1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2万人,企业总资产540多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前10名以内。

(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2011年,集聚区共实施各类项目69个,其中,续建项目30个,新开工项目3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1亿元,增长59.7%,居全市7个产业集聚区首位,居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第19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亿元,增长38%;园区级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967万元,增长77%;高新技术产业带动能力增强,共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一是狠抓在建项目进度。落实项目“五包”责任制,强化企业服务,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在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共有开曼亚熔盐示范工程、化工机械二期、富元果胶、昌源铸造等14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宁波威尔、华晟铝业、西北联鑫扩建等45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二是九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开工建设了大唐2×120万千瓦机组、香港明彩印刷包装基地、节能灯二期工程、新疆广汇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等4个项目;精心运作,强化跟踪,扎实做好义煤集团铝产业园等3个项目的推进工作,目前,义煤集团铝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设计和征地工作,河南煤化集团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已完成对三门峡戴卡的兼并重组,正在进行土地报批工作,中国黄金集团黄金产业园复杂金精矿多元素回收项目正做可研报告;扎实做好国电集团千万吨煤炭物流储配基地和中节能光伏产业园等2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全力支持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将三灵快速通道、连霍高速公路改扩建、职教园区等省市重点项目列为集聚区重大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全年共完成省市重点项目征地1750亩,拆迁房屋近300户。

篇9:鲁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全力推进罗山产业集聚区建设

——赴安阳考察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报告

为学习外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经验,对照先进找差距,凝神聚力求突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7月7日至8日,罗山县组织四大家主要领导、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党委书记共计49人赴安阳高新技术和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学习考察。重点学习了他们在功能区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管理体制、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实地考察了基础设施建设及部分典型企业。通过这次考察,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明晰了思路,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一、安阳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突出特点

所考察产业集聚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规划起点高。安阳市及汤阴县产业集聚区都十分注重高起点规划集聚区发展,不仅强化基础设施投入,扩张园区规模,而且科学定位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向,使集聚区发展更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潜力。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确定的产业集聚区,规划用地面积23.8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66平方公里,为规划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汤阴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7.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6.7平方公里,发展区5.5平方公里,控制区5平方公里,是我省确定的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今年2

月份,汤阴县产业集聚区被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县级食品类产业集聚区;5月份,被省政府评为2009发展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

二是基础设施全。汤阴县集聚区聘请国内一流策划咨询机构编制了汤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着力提升集聚区外部整体环境,同时开工多条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在产业集聚区东部片区,高标准打造“四纵四横”路网格局。加快实施物流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铁路专用线、标准化厂房等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在产业集聚区北部片区,强力推进新城区建设,打造“两桥三纵四横”工程,积极对接“安汤一体化”工程。

三是产业定位准。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按照“绿色、环保、现代产业园”要求,确立了把产业园打造成“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和现代化综合型生态新区”的基本定位,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及配件制造、液压件制造、新能源光伏、玻璃基板、数字存储设备、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汤阴产业集聚区以食品医药为中心,以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为两翼,促进传统农业县向食品工业强县跨越。

四是发展速度快。这些产业集聚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先进技术与产品不断涌现,拥有近200项国家级火炬计划、58项国家级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176项省市科技进步奖、69项省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产品,占安阳市43%。汤阴产业集聚区有国内百强企业2家,世界

(一)解放思想抓发展,昂扬向上不服输,是安阳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安阳产业集聚区之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思想观念的更新,的确是看得见的效益,是加快发展的动力。这些集聚区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观念超前,真正把思想解放体现在了经济发展中。“发展没有禁区,凡事敢为人先”可以说是对安阳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最好诠释。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为他们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二)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着力壮大集聚效应,是安阳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考察中我们感受到,虽然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在区域发展你追我赶、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速度,是安阳集聚区坚持的有效途径。从考察看,在招商引资上,他们瞄准的是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百强企业,做的是高科技产品,培育的是品牌。在招商中,他们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寻求与国内外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以商招商,促进企业快速膨胀。同时,在招商中锻炼干部,汤阴县提拔15名科级干部,成立15个招商分局,常年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及内陆重点城市,围绕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进行招商,靠项目建设不断壮大集聚效应,增强实力、提高效益。

(三)高起点抓规划,强力投入搞建设,是安阳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助推器。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率运作,改善园区条件,美化城市环境,是安阳

三、罗山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今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按照省市安排部署,罗山县坚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工作中心,倾全县之力,凝全县之智,逆势而上抢机遇,全力以赴谋发展,力保再上新台阶。一是经济快速增长。1—6月份,实现营业收入26.31亿元,同比增长13.78%;税收0.57亿元,同比增长1.5%。二是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截至6月底安置就业7100人,新增775人。三是项目入驻率不断提高。截至6月底,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43家,总投资29.8亿元,其中投产项目30家,在建项目13家,亿元以上项目11个;今年引进的新时代陶瓷、埃德尔生态科技园、三鑫联合环保、君煜电子4个项目,总投资9.7亿元,完成投资1.6亿元;仓储物流中心、火车站站前广场开发、经济适用房等建设项目已进入前期对接阶段,产业集聚区新一轮投资建设高潮正在蓬勃掀起。四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8亿元,建设2纵4横6条道路12公里,建设3套面积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水、电、通讯、排污管网、燃气管道、绿化工程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公共领域的大投入、大建设,努力把产业集聚区建成功能完善、生态优美的魅力集聚区。五是运作方式更加灵活。实施“飞地经济”。采用“资源整合、分地分税、异地共建”模式,对乡镇引进的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向集聚区摆布,项目投产后形成的产值和税收全额计入乡镇基数。目前,已有2个乡镇签订了项目入驻协议。

力推进罗山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二是必须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通过学习考察发现,集群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工业发展的一种新型业态,产业集聚优势已经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主导因素之一。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招商理念,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突出抓好产业招商。目前,罗山县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了陶瓷生产、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4大主导产业,与安阳产业集聚区发展有不少共同之处,借鉴意义巨大。我们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整合项目资源,精心筛选一批关联度高的项目,重点推介,搞好企业产品以及市场的上下游衔接,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企业集聚,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产业结构。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进一步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特别把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主动与有实力的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对接,通过产权、市场、资源等招商引资把企业做大做强,快速膨胀规模。大力开展定向招商。紧紧抓住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积极采取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挂职招商等形式,运用好掌握的信息线索,依托建立起来的联系网络,盯住有实力、有扩张意向的大公司实施强力攻坚,力求突破。

三是必须强力推动配套建设上水平。有投入才有产出,有投入才有效益。按照“基建先行、筑巢引凤”的原则,进一步创新理念,搞好运作,适度超前进行水、电、路、讯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鼓励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必要的行政引导,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帮包联系企业制度,及时了解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千方百计使每一个项目都能“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加快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尤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为企业提供项目环评、立项审批、注册登记等全方位服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帮助企业解决用电、融资担保、施工队伍选择等问题;在项目投产运营中帮助企业解决招工、人员培训等问题,全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主送:县四大家领导,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办公室

抄送:产业集聚区班子成员,机关各科室

上一篇:九年级英语同步练习题下一篇:浅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