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2024-05-03

鲁山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共8篇)

篇1:鲁山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调研报告

贺庆伟

根据工作需要近期对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把调研情况简要汇总如下:

一、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基本情况

1、总体发展概况: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是省定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县城东北部,紧邻郑尧高速,交通便利,规划面积为8.6平方公里,辐射区域13.8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区。南区约3.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医疗器械、纺织服装等;北区约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机械制造、耐火材料等产业。并按产业特色规划了六大集聚园区,初步形成了规划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的发展格局。

截止目前,已经完成土地储备7700亩。完成投资48.6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3.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5.17亿元。初步完成了区中道路建设35.2公里、绿化3.61公顷、天然气12.1公里、通水、通电、通信等“四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集聚区路网框架已初步形成。

2、管理机构设置情况:2010年4月正式成立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编制40人,属全额财政事业单位,其级别和内设机构还未确定。暂按正科级落实。2010年10月10日成立党委。管委会成立后公开选调了20名工作人员,-1-

调入了7名班子成员,设置有办公室、招商引资科、规划建设科、土地管理科、企业服务科、计划统计科、融资投资科、政策宣传科八个科室,基本实现了分工明确,规范有序的运转模式。

3、体制机制和运行机制现状: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按现行正科级级别运转。整个产业集聚区8.6平方公里区域地跨六个乡(镇)、办事处12个自然村。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主要起协调作用。行政区划没有套合,村庄人口、土地等资源还隶属与原乡(镇)、办事处。行政区划间推诿扯皮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关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还没有进一步下放,像国土、环保等“直通车”制度还没有落到实处。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观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发展历程,也感觉到面临着诸多阻碍快速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不够超前,发展空间已彰显不足。鲁山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8.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较小。对引进龙头企业、国内500强企业,空间发展不足已是一个突出的瓶颈制约。已签约投资300亿元的建材工业城、投资100亿元的海亮兴发工业城和投资100亿元的纺织工业城项目所需25.3平方公里的土地需求,更显空间之不足。破解大发展、大突破寻求政策支持已是当务之急。

2、主导产业不明显,集群发展局面没有形成。目前,鲁山县产业集聚区虽规划有非金属制品和轻工纺织二个主导产业,但已入驻企业主导产业不集中、规模小、产业化程度较低、集聚效应不明显等问题。虽然在“十二五”期间,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初步确定以建材工业城、海亮兴发工业城、纺织工业城为三个主导产业集聚城,但由于发展空间、项目入驻速度还跟不上预期,“产业+基地+集群”局面的形成,还需上级很多政策支持。

3、体制机制还不太完善。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工作推进协调难度大。管委会的级别、职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行政区划间推诿扯皮现象还时有发生。区域套合已十分必要。有关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还没有进一步下放,像国土、环保等“直通车”制度还没有落到实处。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持,对区中村改造、公租房建设等有关政策更应该进一步明确。

4、土地利用报批手续繁杂。两年来已经收储7700亩土地,报批手续完备、可以挂牌出让的仅1000多亩,直接影响项目入驻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壮大。

5、投融资渠道不畅通。在平台建设上创新不够,虽然也注册了融资公司,融资要素资源较少,不能符合银行大规

模放贷要求。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社会资金流很少注入产业集聚区,商业银行迫于风险压力普遍收紧对融资公司的融资业务,基础设施建设仍依赖于县财政,小范围的BT、B0T等融资模式,无法满足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6、产城联动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目前,产业集聚区仍侧重于单纯引进项目前来投资设厂,对于生活性或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服务平台的引入不够,产城相互渗透不足,像学校、商场、医院、企业服务中心实施等配套建设跟不上,单纯强调企业入驻速度而忽视了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形成“单一生产型园区经济”发展局面。

三、推动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眼国内先进地区,要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布局,通过“十二五、十三五”建设,形成省内外知名的产业集聚区。具体建议如下:

1、要高瞻远瞩,超前规划,争创一流。围绕培育“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发展目标,大胆调整产业集聚区不合理规划,摆脱制约因素。要有敢为人先,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时刻抱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围绕“三规合一”“三化协调”有机统一的原则,积极实施跨越式发展,寻求破解发展的新途径,积极完成50平方公里的规划任务。高标准打造三座产业新

城,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快速发展的局面。这离不开规划调整、土地储备、城镇人口转换等一系列新政策的支持。

2、培育产业龙头,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积极破解土地、资金、机制方面瓶颈,完善发展资源,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新模式,加快产业集聚区相关服务功能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的产业新城区,提前做好产业规划建设。

3、加大项目入驻步伐,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议将投资

亿元以上新上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实行联审联批,优先配置土地和环境容量。及时落实政策资源等事项,实行市直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项目建设步伐,从思想上行动上形成“一切以项目为中心、一心为企业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加强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办公设施,学校、医院、银行、商店等标志性基础实施建设,做到相关配套设施提前建成投入使用。

4、完善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级。结合省“松绑放权”,积极形成“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管委会级别及内设机构、职责。扩大集聚区经济管理权限,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实行行政区划套合,进一步理顺集聚区与所在乡镇的管理权限。探索实施“以区管村”模式,切实解决职能交叉问题。建立与省、市管理部门“直通车”制度。实现从备案、环评、立项、规划评审等“一站式”办结,实现区内事项、区内办理,减少中间办理环节。

5、落实土地管理权限,加快土地综合利用。要按照放权高效原则,积极落实“直通车”制度,简化土地审批、报批手续。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完善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中村改造、撤村并点力度、加快土地置换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进一步挖掘潜力,形成土地审批、利用监管一站式办结,从而加快土地储备力度。

6、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充分发挥省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专项资金作用。建立区内财政专门机构,减少中间环节。对区内项目、企业经营资金实行区内一个账户,全程监管,积极协调资金,对企业、项目适时调配和运用。随着区内项目的相继竣工,BT、BOT支付资金临近,财政支付将大量增加,资金企业支付风险逐步凸现,要加大财政支付债务的管理力度,要区分情况,防止一些纯商业性的融资项目所形成的债务,转嫁给政府。合理配置投资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探索市场化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创造条件建立中、小额贷款公司,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融资能力和规模。

7、创新举措,积极推进产城互动发展。出台新举措,探索新途径,加快进行老城区与产业集聚区捆绑联动开发,有效吸引社会资金,高标准建设产业新城,通过完善区内居住、学校、医院、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积极推进城市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功能向集聚区延伸,实现城区基础设施无缝对接。按照“群众满意、集中安置、转换身份、稳定生活”的原则,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区中村改造步伐。积极推进公租房建设,加快推进人口向城镇化转移。

以上是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和发现的一些问题,对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由于时间和认识有限难免有片面之处,所提建议也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还望包涵。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篇2:鲁山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关于创建县级文明单位的申请报告

县文明办: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创建文明单位为主题,以打造品牌产业集聚区为宗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着创建文明单位的八项标准,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按照文明机关建设的有关要求,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实开展活动,完善创建措施、提高创建水平,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将产业集聚区建设文明单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汇报如下:

(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打造品牌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坚持以服务项目为中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使干部职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1

态,为实现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抓组织领导 ,落实目标责任

集聚区党政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始终做到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具体工作人员落实到位,把抓好理论学习,坚持法制教育,加强计划生育,强化优质服务,开展文体活动和创建文明科室等工作纳入年度的目标管理,与党建和集聚区建设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并坚持做到年初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半年初查,年终考核的办法,加大了督查力度,做到了组织机构健全,目标责任明确,措施落实,工作到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聚区文明单位建设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圆满完成了县委、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抓学习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集聚区党委坚持从抓干部职工教育的针对性入手,结合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工作之需,将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着力点始终放在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上。

一是坚持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素质。主要是针对职工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了国情教育、理想宗旨教育、党纪政纪教育、廉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奉献意识、法制意识、廉洁意识和文明意识,努力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政治责

2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诚信建设,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60字规范以及“五爱”基本要求,组织开展了知识竟赛和上街宣传活动。

三是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鼓励干部职工进行学历教育,拓宽知识面,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提高运用理论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制定了学历教育和鼓励政策。

四是重视对工作能力的全面培养。主要是教育干部职工要勇于探索,扎实稳妥,在解决问题和抓具体工作的落实上狠下功夫,并坚持将个人业绩与学历培训、职称评聘、先进评选和目标管理结合起来,增强了职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四)抓建章立制,整顿机关作风

在此方面,集聚区党委注重把纠风工作与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坚持采取自律与他律,听取意见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等形式,实行纠建并举,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坚决做到关口前移,依法行政,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是抓工作纪律。集聚区从增强制度执行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出发,重新制订了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新的

3办事程序、工作要求和奖惩办法,有效地促进了单位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是抓政治纪律。通过建立党委行政交办工作限期督办制以及首问责任制和限期办事制,有效地确保了政令和信息渠道的通畅,保证了交办工作和督办工作的协调运转,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是坚持制度督查。集聚区专门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牵头任组长的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干部职工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做到了纪律监督与自我监督,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五)抓班子建设,强化民主管

重点是围绕团结,突出解决好了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是坚持了集体领导和集体议事制度,加强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教育,克服了“ 个人说了算”和“ 议而不决等问题,真正做到了班子成员之间工作相互通气,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识大体,顾大局,合作共事,给职工带好头,形成了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氛围。

二是以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为目标,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规定和任务落到了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同时对一些经整改但易反弹的问题和久拖不决的

4问题都进行了跟踪监督,对工作实绩较差的班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帮助教育。

三是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有力地促进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管理意识的增强,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普遍增强了干部廉洁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自觉性。

四是坚持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并将考核工作与工作实绩结合起来,与民主测评结合起来,与评选优秀中层干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职工的参与意识。

五是严格执行谈心通话制度,适时掌握干部职工的学习、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的问题。

(六)抓示范活动,树立先进典型

近两年来,集聚区党委在抓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把培育“四有”干部职工队伍与树立典型示范结合起来,通过评选优秀中干、先进个人、先进科室和职称考核优秀,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全面实施“党员先锋岗”活动中,集聚区党委以“党员先进性教育” 为有效载体,制订了《示范窗口和党员示范岗目标考核管理规定》 ,制发了《进一步加强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时,还在分类指导上有针对性地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了“亮

5出党员身份,树立典型示范”活动。通过上述工作的落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党员自我学习教育的意识。

总之,在过去的两年里,我集聚区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单位科室各负其责、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具备了评选县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的评选条件。现特向贵委提出申请,请在今年对集聚区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安排检查验收,并授予集聚区县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篇3:鲁山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集聚区,产业结构,产业园区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 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加快集聚区规划建设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客观需要, 是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相关政策措施和实现跨越、促进崛起的关键举措。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确定了一主 (即新型建材) 二辅 (即轻纺、旅游产品) 三大主导产业。按照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发展方向, 重点围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壮大主导产业, 延长产业链, 发展产业群, 创建产业基地, 建立和完善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新型产业化进程, 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新路子。

一、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是省定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 位于县城东北部, 规划面积为16.3平方公里, 辐射区域50平方公里, 发展空间100平方公里, 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约7.4平方公里, 以纺织服装、旅游商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北区约8.9平方公里, 以新兴建材为主导产业。区内现有企业57家, 其中新入驻企业44家, 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截至2013年底, 完成6, 000亩土地储备和2, 500亩土地报批任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亿元, 建成光明路等总长12.5公里的道路6条;完成南北区24栋标准化厂房主体建设;开工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和后营社区项目。完成项目投资44.6亿元, 方圆碳素厂整体搬迁、鲁吉兰服饰、洁利康新材料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石材建材工业城一期、海威特种布、德意家纺织园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5%,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8%。目前, 南北两区主导产业已经明晰, 框架已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呈现出稳步推进、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经过几年的发展,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但是, 当前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主导产业不突出, 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

主导产业规模小, 行业不集中, 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 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 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 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 发展处于企业集中布局阶段,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 高、新技术单位少, 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集聚区内部还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 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等问题。

(二) 基础设施尚显薄弱, 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联动、统筹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 集聚区已初步形成“两心、四轴、七区”的空间结构, 区内规划道路已基本实现连通, 但与集聚区总体规划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还有不少差距, 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居民生活需要的其他条件还较为薄弱。集聚区缺乏沟通、交流、法律服务、市场咨询、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 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三) 土地资源不足与利用率不高同时并存。

项目用地紧张, 对企业及即将入驻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影响较大, 是目前制约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 个别项目摊子铺的很大, 建设内容不多, 大片土地搁置, 投资量和占用的土地面积与省市规定有很大的差距。

(四) 体制机制不完善, 相关协调机制不健全。

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用地手续审批、企业手续办理等需逐一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办理, 协调成本大, 效率不够高, 行政审批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速产业集聚, 培育产业集群, 重视产业发展规划。

任何产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大量的相关企业集中在一起, 可以节约成本, 扩大生产和消费需求, 并有利于相互竞争和协作, 提高管理和办事效能。要重视产业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制, 推进资源优化配置, 从而实现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集群组团发展, 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 逐步形成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的产业区, 形成稳定、持续、超强的竞争优势。

(二) 创新举措, 积极推进产城互动发展。

出台新举措, 探索新途径, 加快进行老城区与产业集聚区捆绑联动开发, 有效吸引社会资金, 高标准建设产业新城, 通过完善区内居住、学校、医院、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 积极推进城市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功能向集聚区延伸, 实现城区基础设施无缝对接。按照“群众满意、集中安置、转换身份、稳定生活”的原则,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区中村改造步伐。积极推进公租房建设, 加快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三) 统筹城乡发展, 做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工作。

随着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 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没有一个长期保证他们生活、生产的可行的规划和办法, 势必将影响今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 一是要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赔付标准, 解决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问题;二是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方面, 要积极协调, 妥善安排符合用工条件的农民进入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就业, 或结合实际, 优先解决安置失地农民从事一些公益性的工作;三是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 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协调机制。

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制度, 由县主要领导牵头, 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机构, 制定、落实支持政策, 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

(五) 要坚持走节约、环保、高效之路,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篇4:产业集聚区塑造睢阳经济新格局

据商丘市睢阳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唐凤伟介绍,目前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了纺纱、织布、印染、内衣一条龙的产业链,入驻针织童装企业138家,从业人员3.5万人,针织内衣城三期建设将在年底完成,届时园区将成为200多家企业集聚的童装产业基地,成为商丘市南部新兴的现代化针纺专业园区,年产针织内衣6亿套,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针织内衣行业前列。

为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加快针织童装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产业集聚区将以“一个名城、两大战略、三个能力、四项工程”为着力点,“四轮驱动”激发老产业的创新活力,力促新常态下的新作为,全力打造针织内衣童装百亿级产业集群。

打造一个名城。集聚区将充分发挥“中国针织服装名城”这张新名片,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区中园的形式,建设儿童针织内衣城,在内衣城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三期工程,完善水、电、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助力产业发展。

实施两大战略。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推升自主品牌创建水平,创立“商丘针织服装”区域品牌;二是实施“规模驱动战略”。围绕针织内衣童装,扩大建设和生产规模,提升产业规模集聚度,打造知名针织童装产业基地。

提升三个能力。设计研发薄弱一直是睢阳童装产业的短板,为此,集聚区鼓励品牌企业设立产品开发中心,持续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二是提升生产协作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骨干,扶持龙头,形成龙头带动、大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提升市场营销能力。鼓励企业加强销售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终端模式,建立多层次的销售渠道。

建设四项重点工程。一是建设针织服装电子商务大厦;二是建设10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化生产集中区;三是配建仓储物流中心;四是新建针织童装专业批发贸易市场,走加工贸易一体化道路。

未来,我们将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建成研发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人力资源等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产业增长模式也将逐步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充分依托阿里巴巴(商丘)产业带,有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力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针织服装生产和贸易集散地,使睢阳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织服装名城”。

篇5:鲁山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一、顺顺顺石材工业城

该项目占地5000亩,总投资300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集石材国际采购,多档次石材加工,石材机械及辅料研发制造,物流配送、市场培育,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利税1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0万人。形成中原地区最大的石材集散地。目前,已为企业提供工业用地3700亩、矿山土地2000亩,该土地征地协议已签,矿区道路正在修建;团城乡矿点确定工作已经展开。

二、圣光投资集团保健科技园项目

圣光投资集团保健器材科技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750亩,共分三期。路东边是投资4亿元的神行保健器材科技园区,2011年12月开始试生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万台轮椅;2015年三期全部投产后,年产高档轮椅30万件,各类医疗器材100万件,年销售额20亿,实现利税3.2亿,解决劳动力8000人。目前,东厂公租房正在装修,1、2、3号车间设备正在安装,厂区道路正在绿化平整。西厂1、2、3号车间正在回填,砖彻体结构正在施工。

三、河南(鲁山)风光发电设备总装基地有限公司 河南鲁山风光发电设备总装基地位于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北区,占地面积128亩,项目总投资527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275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6000万元,设备购置费16750万元,该项目包含五个分厂:风电厂、光电厂、机械厂、电气厂、设备总装厂。项目建设期为18个月,建设资金当年全部投入,投产期3年,第一年达产28%,第二年达产72%,第三年达产100%,流动资金按达产比例逐年投入。该项目建成后,年产5万套(台),一期年产2万套(台)风光互补高效发电机组,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毛利16亿元,税金4.1亿元,解决当地就业800余人。目前,该项目已平整好企业场地,办公楼地基正在开挖。

四、靖焜丝绸项目

河南靖焜实业有限公司是由云南昆明红坊丝业有限公司和四川成都汤霓商贸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新注册成立的一家以茧丝绸综合加工为主的生产企业,占地80亩。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产生丝200吨,产丝棉片150吨,加工丝棉片400吨。项目总投资25404万元,年销售收入20300万元,年创利税5102万元,安排就业305人。目前,该项目大门在建,厂区道路开建,厂房放线正在进行,办公楼一层基本完工。

五、尧盛针织项目

平顶山市平棉天盛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是一个集针织、漂染、成衣为一体的知名全能针织企业。尧盛针织项目选址位于产业集聚区南区,总占地面积约230亩,总投资53900万元,年均销售收入132044万元,预计用工2000人。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迅速改变本地棉纺织工业有纺无织的局面,拉长从棉纺到织造、漂染、印花、制衣整个产业链,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纺织产业链的整合、延伸和完善。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可顶替进口、扩大出口。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厂区围墙。

六、鲁山县万通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本项目为玉米综合精加工项目,原料为玉米,玉米加工后所有产品均可利用。加工后产品有玉米糁、玉米粉、玉米胚芽、玉米皮等副产品,所有产品均包装后销售。项目占地85亩,总投资88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020万元,流动资金为2433万元,年销售收入47900万元,利润总额为3563万元。投入生产后,年加工玉米20万吨,生产玉米糁9万吨,玉米粉6万吨,玉米胚芽1.4万吨,饲料3.6万吨,项目投产后可增加用工140名。目前,该项目土地平整己完成,正在建设厂区围墙。

七、平顶山市航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航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份,是河南方圆碳素集团的骨干企业,是在原平顶山市鲁山联营炭素厂的基础上改制成立的股份制企业,企业原名平顶山市鲁山华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2004年元月份企业易地扩建,并变更为平顶山市航星耐火材料有限公司。2010年入驻鲁山县产业集聚区,2011年5月动工建设,占地60亩,总投资10000万元。目前,该项目2号厂房准备上瓦,3号厂房主框架开始安装,综合楼一层上楼板,主干道已铺设半幅,雨污管道铺设完毕。

八、河南鲁吉兰服饰有限公司

该年产1100万套无缝美体内衣流水线化生产线建设项目,占地200亩,总投资4.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公司拟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办法进行投资。分三期投入,三期投入完毕后可形成年产1125万套无缝美体内衣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47200万元,实现利润3774万元,实现税收2110万元,可安排15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目前,该项目办公楼正在建设,厂区主干道正在铺设,1号厂房地基已完成,大门正在建设。

九、河南方圆碳素集团

方圆集团整体搬迁项目总投资5.126亿元,新厂区总占地220亩,14.2万平方米。全部工程分三期进行,项目完工后,将形成6万吨优质炭块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9亿元,实现利税32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4800人。目前,该项目厂区正在平整回填,钢构车间吊装正在进行,焙烧窑、炭块预切平台正在建设。

十、平顶山亿隆科技有限公司

平顶山亿隆科技有限公司是以生产光伏韧料的磨料企业。其主要产品用于研磨,抛光领域外,在工程陶瓷高耐火材料窑具,电子工程材料,太阳能板切割,光复产业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它具有翠而锋利,高温稳定性,隔热稳定性,高热传导性,耐酸碱腐蚀性等一系列的优良性能。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占地50亩,分二期建设,一期投资5000万元,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工期7个月,计划12月底试投产。二期投资5000万元,计划于2012年1月开工,建设工期7个月。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产碳化硅粗料5000吨,碳化硅微粉3600吨,安排职工200余人,年销售收入约10000万元,实现税金约170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2、3号厂房基础,安装1号厂房外围。

十一、河南省德意家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德意家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鲁山纺织科技园项目占地600亩,建成后,将形成集纺纱、织制、制衣、出口为一体的一个完整的纺织产业链项目,可年产涤纱10000吨,织布15000万米,内裤、裤头、袜子、包芯线等服饰12000万条。项目总投资13亿元,其中建设投资99523.49万元,流动资金3046.51万元,预计正常年销售收入2.6亿元,年利税总额32937.87万元,年上缴税收17986.66万元,年利润总额22426.83万元。并且可直接安排5000人就业,间接增加上万人从事棉花种植、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直到繁荣城镇经济的作用,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振兴。目前,正在开展前期筹备工作,即将开始围墙建设。

十二、平顶山市贝纳尔有机肥料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贝纳尔有机肥料有限公司扩建年20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产项目,总投资 10500 万元,项目占地75亩;第一期工程年产有机无机复混肥料20万吨,其中有机复混肥料8万吨,无机复混肥料12万吨。项目预期新增年销售收入44000 万元,利税2000 万元。生产工艺:原料-配料-混合-造粒-烘干-分筛-检验-包装-销售。主要设备:造粒机、搅拌机、烘干机、上料机、自动包装机的长效复合肥生产线4套,钙镁磷钾多元素复合肥生产线4套。该产品可改良土质,又可改善农作物品质,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理想肥料,市场前景看好。目前,该项目钢结构厂房准备上瓦,办公楼顶层围墙在建。

十三、大团结商贸二期项目

平顶山市大团结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大团结商贸二期项目计划投资7000万元,二期计划建立整车销售、配件供应、精品装饰、售后服务、信息一体的汽车超市经营模式,以及建立汽车旅馆、二手车交易、驾驶员培训、车友俱乐部于一身的汽车销售龙头行业。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70000万元,上缴税金6310万元,可为当地300名劳动力安排就业。目前,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

十四、标准化厂房项目

篇6:集聚区(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月 日至 日,我们几名科技副乡镇长参加了区委组织的调研活动。两天时间里,我们走访企业,考察园区,与、、、等乡镇办主抓经济的领导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了多次座谈,对我区产业发展状况及集聚区的建设运行情况有了些许了解和认识。现将这期间的所忧、所喜、所思、所感汇成调研报告,以期对区领导进行决策稍有助益,对同志们开展经济工作略有启示。

(一)所忧:土地、资金、劳动等要素短缺

我区企业和产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是土地和资本两大要素短缺。

1、土地方面。调研中,近郊所有乡镇办提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一例外都谈到了用地矛盾。这个矛盾存在于两个层面:一是由于国家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土地指标严重不足,征地手续报批周期较长,拆迁问题复杂等导致相当一部分项目因土地影响进展较慢、处于停工状态或无法开工建设;二是土地需求刚性和存量土地有限之间的矛盾。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项目入驻,土地问题将由土地指标不足转化为客观上的土地资源严重稀缺。有乡镇办提到可以通过积极申报工业园区的方式获得更多建设用地。但是这只能缓解第一个层面的土地问题。长远来看,我区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整合建设用地、获得更多的用地空间的可能性很小,而以茶产业为代表的一产、以商贸物流、旅游为代表的三产是我区两大支柱产业,其用地面积只

能扩不能缩,这也制约了我区扩大建设用地面积的可能性。可以断定,我区在土地要素使用上能且只能走集约、节约的道路。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好各类闲臵土地,坚持集约用地,鼓励集聚区和企业建多层厂房和复合厂房,引导项目向集聚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

2、资金方面。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经营者大多提及贷款难的问题。但是他们也承认并不存在银行客意刁难的问题,只是贷款手续确实繁杂,办理周期长,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及扩大再生产。银行出于趋利避害的经济理性,倾向于贷款给信誉好、担保足、财力强、规模大的企业。这是银行机构降低自身风险的考量。这就产生了中小企业因贷款难而难以扩大规模,又再导致贷款难的恶性循环。此外,受国债投资规模进一步缩小、央行上调存贷款利率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缩银根的宏观环境影响,企业的融资难度也会进一步增强。这是我们区一级政府难以左右银行的经营决策,但是可以在企业贷款中积极承担协调沟通的作用。调研中发现,各乡镇办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且工作成效显著。下一步,我们要大力建设工业企业信用担保服务平台,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工业项目建设,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创造更加宽松的融资环境。

(二)所喜:政府职能发挥到位,中小企业潜力无穷

1、各乡镇办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全区发展环境很优越。调研中,各乡镇工作人员对经济工作的熟悉程度,工作热情,都让人印象深刻。全区上下已经树立起齐心协力发展经济的理念,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服务机制和有效稳定的竞争机制,达成了借助外力发展XX经济的共识,在提高投资者的满意度,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各项工作中

成绩卓著。JJ集聚区的同志介绍了其企业零阻碍、企业零服务的工作经验,值得在全区学习推广。虽然有个别企业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颇有微词,但实际情形往往是政策、法规对办理事务的程序和周期有细致规定,工作人员照章办事而已。吃拿卡要是个案,在XX不具有典型性。如果逾越程序,僭越法律,导致程序混乱,无章可循,反而会造成效率低下。这就好比许多人以为排队的时候插队很快,但是打乱了秩序,影响整体的效率。

2、中小企业发展潜力不可小觑。调研中,企业、企业、的等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喜人。这些企业成立时间短,见效快,前景好,都被写入了我区的“十二五”规划,在今后五年必将大有作为。XX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达83种,拥有项专利。其企业经营者以炒制茶叶起家,逐渐涉足茶机械制造,亲自进行产品开发。他没有高学历,没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但凭借其炒茶的技术,动脑子花心思,研制开发的产品远销安徽、云南等省,创下了自己的品牌。等茶机械企业的迅速成长绝对离不开两个条件:某市毛尖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和品牌效应。以及、等茶机械制造企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区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显示出茶产业强大的集聚效应。大力建设产业集聚区,就是为了放大产业发展的外部规模效应,培育形成集聚效应,这是一种政府主导及产业转移形成集聚的模式。而茶产业已经逐渐成熟到自发成长型产业集聚,即依托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或本地资源优势,在较长时期发展过程中,催生了与传统产业相配合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东双河的恒信发制品企业是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来的项目,但是目前这家企业产销两旺,发展迅猛。可见,能带来项目、研发技术的人才不一定很高端,特别是我区目前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这种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反而能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

(三)所思:JJ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1、JJ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园区的水平

这里必须首先厘清一个问题:产业集聚区和传统的专业园区有什么区别。专业园区是政府出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考虑,为便于管理所划出的特定区域。发展园区其实也考虑到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因为经济学上认为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但园区的企业只是地域空间的接近,企业之间的发展几乎不存在分工合作等关联关系,所以规模效应不明显。而集聚区概念的提出则直接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集聚区是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减少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生产链分工细化,形成企业集群,提高谈判能力,获得更稳定的供货和销售渠道。

调研中我们发现,集聚区汇集了、公司JJ物流信息港项目、公司通讯器材配送中心、科技园以及中心等一大些重点项目,但是这些项目涉及不同的行业,并不存在同类企业分工合作关系。所以产业集聚区吸引资金、人才、客商和企业的磁场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尚停留在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

JJ物流产业集聚区2009年正式成立,2010年才正式运行,起步较晚,面临全省100多个集聚区的竞争压力。我省各集聚区每季度进行排名,实行末尾淘汰制。目前我们的排名133位,并不具有明显优

势。目前,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驻同步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同步进行,任务十分艰巨。集聚区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营业收入、税收、从业人员数量、环保、投资强度等(未查到全部指标),以增长速度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是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择商选资。集聚区招商引资要有总体思路,总体规划,不能来什么项目上什么项目,浪费集聚区土地等稀缺资源,为好项目大项目节约预留空间。选项目时应把好科技含量、效益、集约用地、环保、产业对接关,重视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充分考虑XX发展实际和发展重点,既要重点谋划和储备一批有特色的传统产业项目,又要专门针对集聚区评价指标,招引能迅速提升评价指标的项目,即那些有发展前景,资源能耗低,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投资强度大的项目。简言之,当前,JJ物流产业集聚区正处在传统园区向集聚区功能转变的阶段,我们要在集聚区全省排名中争先抢位,求生存而后谋发展。在这个逐渐过渡的特殊艰难时期,要确保集聚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发展中升级,逐渐发挥和放大集聚效应。

此外,“十二五”规划当中对集聚区的定位是“辐射南北的物流中心和农副产品现代化加工中心”。我区的茶产业发展有基础、有后劲、有前景,并且自发产生集聚效应。集聚区应当考虑重点发展几家大型的茶叶加工企业,既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又能助推茶产业再上台阶。

2、JJ物流产业集聚区应当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在对长通的工作人员访谈时,我们了解到该企业虽冠名“仓储”,并且建设了规模较大的仓储中心,但其业务主要针对本公司,满足本公司仓储、配送和流通的需求,是本公司功能和业务的延伸,并不对外提供这种业务。这是当前我区物流业的显著特点,即尚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还不能称为现代物流。目前我们在集聚区大力发展物流业,可以发挥其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易于与其他产业合作的优势,为日后真正完成传统园区向集聚区功能转型打下基础。“十二五”规划即指出要“大力推进传统物流产业升级,推进企业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从企业分离出来,实施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的冷冻冷藏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3、乡镇办的应当从事经济服务而非经济管理

在东双河调研时,我们问到当地的财政收入情况。工作人员回答我们:东双河中小型企业比较密集,税收和财政收入不多。但是他们仍然支持和鼓励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是小企业发展具有倍增效应,能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就业;二是因为这些企业刚刚起步,出于涵养税源,鼓励创业的考虑,不宜过度增加企业负担。而且,对于乡政府来说,最关注的是社会效益,而非财政收入。各乡镇办应该具有服务经济的职能,而不应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至少县区一级政府才有能力统观全局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形势有整体的思路,才能对产业发展有整体规划,能够以高站位、远视野实施经济管理工作。

我市引进竞争机制对各乡镇办进行定期排名,考核其工作情况,生产总值、税收、财政收入等都是重要指标。各乡镇办要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拉项目,扩展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乡镇一级政府面临着既要增加本地项目,又要顾全大局把项目落在集聚区的矛盾,不可能主动把自己招引的项目落到集聚区去,降低自己的指标。只有区级政府有能力谋划产业布局,并且前瞻性、全局性地安排项目落户地。所以,建议不以税收、财政论英雄,而将乡镇办的经济服务能力纳入考核指标,消除其经济管理方面的压力,使其得以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四)所感:戴着镣铐跳舞

篇7:栾川县产业集聚区土地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为了解产业集聚区实施管理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对土地利用情况实施管理水平,实现土地用途管制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我局对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情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

一、产业集聚区现状

栾川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确定的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栾川县潭头镇,主导产业定位是“以发展钼钨高新技术材料产业为主、以国家产业政策鼓励且符合地方资源特色的加工业为辅”。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0.7平方公里,发展区3平方公里,控制区2平方公里。区内现有企业法人单位47家,主要是钼及其他矿产品加工企业。目前,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环评、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已经省有关部门批复。

二、国土系统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栾川县国土资源局积极服务栾川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中,做好集聚区的土地规划编制

在栾川县产业集聚区初步选定在潭头镇时,正值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时,我局按县政府要求及时编制了栾川县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规划和潭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为570公顷,其中起步区70公顷,发展区300公顷,控制区200公顷。为保障发展区300公顷的发展用地,在全市用地指标非常紧张情况下,积极向市局沟通汇报,争取用地指标180公顷,保障了发展区的用地。

2、在集聚区规划调整的同时,做好项目的用地报批服务和建设

年初我局抓住市集中报批用地的时机,在06年补办建设用地的报批中,为产业集聚区申请回30公顷的建设预留地,有效保障了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入驻。另外今年在集聚区内我局牵头建设的公租房用地15余亩,建设面积13300M2,建设270套,计划投资2250万元。已办理相关手续,正在开工建设。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存在问题:

1、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集聚区位于潭头镇,离

县城67公里,道路通行条件差。产业集聚区地势低洼,上游2公里处有县内最大的水库—大坪水库,容量约400万立方,2010年7月24日伊河洪峰过境时水流量为平时流量的200倍,行洪安全无保障。2010年“7.24”特大洪灾,致使区内堰坝、道路、厂区等基础设施和企业生产设备受损严重。

2、环保压力大。栾川县产业集聚区紧邻伊河上游河段。作为洛阳市水源地陆浑水库的干流及郑州市的备用水源地,伊河属于国家二类水质。根据《洛阳市城市区及重点流域新、改、扩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伊河主河道外沿2000米范围内控制新、改、扩建有毒、有害化工废渣、废母液的处置及其它涉重金属类项目,在流域内已建成项目按照政府综合整治要求实行逐步搬迁淘汰机制。由此,栾川县产业集聚区内有3.87平方公里不能再建钼钨加工类项目,可用面积仅剩1.83平方公里。同时,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钼钨加工类项目选址必须保证方圆1公里内无居民居住地、医院、学校、疗养地及食品、药品、电子等加工业,准入条件较高。

由于受到区位、项目引进、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压力及“7.24”特大洪灾的影响,栾川县产业集聚区发

展较为困难。

应对措施:

篇8:鲁山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往往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所致。河南省鲁山县是国家贫困县,缺乏有竞争力的核心支柱企业。随着尧山旅游区的开发,县财政有所好转,但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为了驱动县域经济发展,该县以“旅游立县、生态建县、产业兴县、文化强县”为发展战略,成立了产业集聚区。该集聚区为2009年河南省首批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近年来受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受自身基础条件薄弱的限制,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运行状况总体欠佳,许多企业依赖订单生存,没有订单就处于停工状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12月“中国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中国县域互联网+扶贫协作联盟”相继成立,联盟以“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引领跨越、携手并进”为宗旨,拟通过政府间的结对帮扶,推动县域间的资源整合、生态共建,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创新各县域互联网+发展的模式与途径[1]。贫困县应抓住互联网+行动计划带来的发展机遇,创新管理模式和发展途径,破解脱贫难题。

2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基本状况

2.1 基础条件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东北部,规划面积为16.3平方公里,辐射区域5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10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约7.4平方公里,以纺织服装、旅游商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北区约8.9平方公里,以新兴建材为主导产业。区内现有企业57家,其中新入驻企业44家,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2]。2011年以来,鲁山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基本完成了道路铺设、园林绿化、通水、通电、通信等基层设施建设任务。新型建材的原料可以在本地获得,但要获得市场份额,企业需要自身成长,树立起自己的质量品牌优势。鲁山县在移动互联网建设方面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尧山旅游景区,尚未有充分的移动通信网络系统,无法实现移动支付,这与5A景区很不相配,也对产业集聚区开发旅游产品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2.2 基本政策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初始发展条件是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和管理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1年以来,鲁山县投入建设资金7.9亿元,改造河道2 135米,改建及新建道路35.2公里,绿化面积3.61公顷,铺设天然气管道12.1公里,标准化厂房、110KV变电站、水厂相继落成。主要的优惠政策为用地优惠和税收优惠。用地优惠是指以出让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按投资强度、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予以企业用地费用的不同比例的奖励。税收优惠是指给予新办工业企业前三年实际缴纳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50%的资金扶持。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要伴随着区域优质资源和专业化及分工,而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纺织服装和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并没有产业基础和优质资源的支持,主要是招商引资入住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要发展过于依赖成本优势,即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政府用地和资金支持。这些只能是发展初期的依靠,集聚区企业要持续成长,就要依靠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要开拓市场需求。

2.3 体制机制

鲁山县在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四级保障机制,根据解决问题难易相应的管理机构依次为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委会、县委常委会。政府部门还通过考评机制加强管理,建立“月评比、季综合奖惩”的考评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的“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分包、一套人马服务”的“三个一”工程,并实施“一事一议”,相关行政审批手续均按各部门规定的最短法定时限办理。尽管如此,企业的生命在于有市场,有订单,这不是传统的管理服务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创新政府职能、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吸纳人才,开拓市场。

3 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机理及制约因素

3.1 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机理

产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产业集聚区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企业和关联的机构,同处在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为集群是部门和地理上集中的企业,它们出售一定范围相关的或互补的产品,面临共同的挑战和机会。对于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工业产业集聚有别于农业集聚,工业产业集聚主要源于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而农业产业集聚主要源于农业资源禀赋、合作需求和路径依赖[3]。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南区生产服装和旅游产品的企业是加工业,而北区的新兴建材企业也不是农业产业,不过依赖就近的原材料(特别是黏土)供应。

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显然不是一个随着自然分工发展的聚集过程,贫困县之所以贫困,是由于既缺乏主导工业企业,又缺乏农业资源优势和品牌农业。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是通过政府提供土地、资金和管理等优惠条件,招商引资,从县域外引入一些企业集聚发展,或扶持本县一些弱小企业在集聚区享有优惠政策得到发展。在贫困县集聚区的企业既没有品牌效益、也没有技术优势;既不是纯粹的工业集聚区,也不是纯粹的农业集聚区,是混合型,弱质型企业的政策性集聚。贫困县产业集聚区企业的成长过程无法遵循一般集聚区企业的发展规律,政策依赖性和市场依赖性都较强[2]。

3.2 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制约因素——以鲁山县为例

3.2.1 外部因素。

尽管贫困县为产业集聚区提供了初始发展条件,但存在许多制约集聚区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制约贫困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融资难度大,资金支持不足,平台服务欠缺。受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趋紧等因素影响,产业集聚区融资困难,集聚区投资项目资金保障形势较为严峻。集聚区管委会在调动当地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职能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用地手续审批、企业手续办理等需逐一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协调成本大,效率不够高。融资平台利用不灵活,融资渠道单一,不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商业银行迫于风险压力普遍收紧对融资公司的融资业务,小范围的融资模式,无法满足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产业集聚区仍侧重于单纯引进项目前来投资建厂,对于生活性或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服务平台的引入不够,产城相互渗透不足,学校、商场、医院、企业服务中心实施等配套建设跟不上。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居民生活需要的其他条件还较为薄弱。集聚区缺乏沟通、交流、法律服务、市场咨询、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2]。

3.2.2 内部因素。

制约贫困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不完整,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欠缺。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技术为主,发展水平不高,主导产业不强,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集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科技开发力量薄弱,造成这些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主打产品还是以初加工,低档次的为主,核心竞争力较弱,市场竞争后劲不足[2]。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形成、初步发展、成熟阶段和高水平发展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不同,在形成和初期发展阶段外部影响因素大,在初步发展起来以后的各阶段,内部因素作用大。在初步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区要由政策和资源驱动发展走向水平分工,再由水平分工发展至垂直分工,逐步形成集聚区企业之间较完善的产业链条。但是,由于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是通过招商引资入住,源于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的企业力量弱小,市场需求不足,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都不够成熟。驱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等都比较欠缺。这些内部因素导致贫困县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极其缓慢,有些甚至处于停工停产的停滞状态。

4 贫困县产业集聚区的互联网+创新驱动分析

4.1 互联网+创新形成县域内部生态圈

发达的交通工具使人口密度变大,便捷的网络通信交流工具使人们的思想碰撞日益频繁,深度交流及感知能力加强。生物圈本意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随着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使县域产业集聚区具备与所在区域的各类群体连接和交流的能力,即可在县域内形成县域产业集聚区的互联网+交流感知生态圈。互联网+连接一切,聚集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动力。

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企业主要问题是产品影响力弱、生产力弱、市场份额小等,应通过互联网+营造的环境,以联系小众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微信公众号,参与到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发展县域电子商务,学习和打造互联网小镇,形成适应贫困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互联网+生态圈。通过现代媒体和交流平台促进县域产业集聚区企业与县城市场的产城互动,促进与各乡镇市场的产乡互动,挖掘县域内市场需求,就近找订单,就近找用户。把集聚区内每个员工与订单关联,实现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提出的“人单合一双赢”,创造“企业即人,人即企业”的生态环境。

4.2 互联网+创新形成集聚区企业群体智慧

在县域产业集聚区,政府和集聚区公共服务及集聚区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外生因素,企业自身的条件为内生因素[4]。在贫困县的产业集聚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主要依赖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国家经济形势。企业之间垂直的产业链关系欠缺,企业之间的横向关联度也不足。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发展能力,需要从人才、组织、技术和信息平台四个维度形成驱动力,创新企业管理模式。贫困县企业的创立者一般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但这些企业为了形成低成本优势,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主要来自附近的村民。在互联网+环境下,应通过“互联网+”形成产业集聚区的人才集聚效应,构建人才成长的交流沟通平台。

移动互联网在县域发展很快,许多农村人已经在使用微信等服务,通过县域集聚区企业微信群的应用,各级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能够实时交流沟通,企业各级职员能够与用户实时互动,实现参与式管理,尊重每个员工,积累个体智慧,树立人人皆有专长理念,汇集个体智慧形成县域产业集聚区的大智慧。

4.3 互联网+创新变革集聚区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互联网变迁了关系结构,摧毁了固有身份,如用户、伙伴、股东、服务者[5]。各种身份可以自由切换,粘住消费者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用消费者喜欢的方式与其对话、交互。这一切意味着必须调整企业组织管理模式,适应互联网+时代连接一切的生态环境。互联网让组织、雇佣、合作都被重新定义,组织扁平化,自我雇佣、动态组织和自媒体日趋凸显。

集聚区企业的管理层应以开放平等的心态重塑组织结构,变革传统科层制的组织模式和信息沟通方式,把每个人都视为股东、客户、伙伴、服务者和管理者,变垂直的信息传递方式为网状,人人可及时沟通。微信为企业建立了企业号服务,企业号能够建立起企业、员工、上下游和IT系统之间的连接。灵活定制企业号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同用户的沟通交互。如“海尔日日顺”企业号使每个海尔一线员工可以随时、随地销售。“服务微课堂”“营销微课堂”方便企业向一线员工提供适宜的培训资料或产品销售材料[5]。

4.4 互联网+创新形成县域外部生态圈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是生态计划,重塑协作生态、创新生态、创业生态、虚拟空间生态、资源配置和价值实现机制、价值分配规则[5]。河南省在全省首批建立了180个产业集聚,每个产业集聚区有自己内部的生态圈。作为贫困县产业集聚区,在充分挖掘县域内市场需求同时,要借力于省域内产业集聚区,寻找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构建省域产业链和价值链,最大程度构筑促进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传统县域集聚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集聚区内企业、集聚区管理服务机构和县政府部门。利益关系为政府通过集聚区管理服务机构为集聚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资金政策等支持,企业盈利后为政府提供税收,政府为集聚区管理者提供工资福利。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核心是集聚区企业要具备盈利能力,贫困县贫困的原因正是集聚区企业缺乏盈利能力。在互联网+条件下,应拓展利益共同体,在传统利益共同体基础上,政府、集聚区管理者和企业都应通过互联网途径加入各种相关利益主体。县政府除了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外,应通过互联网+连接县域外经济相关者。集聚区管理者通过互联网+与县域外产业集聚区管理者建立互联网+连接,学习和创新管理服务内容。集聚区企业通过互联网+激发内在活力和拓展县域外市场份额,形成县域外生态圈。

5 结语

企业依赖低成本要素驱动的时代即将过去,新时期唯有靠完善的市场、一流的市场环境来重获新生[6]。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树立开放性思维,构筑众智思想,汇聚创新资源。互联网+能够降低搜集信息的成本,激发大众创新动机。由于创新是一种组合活动,人们加入网络中的团体越大,越多样化,创新的理论收益就会越大。企业需要让客户(即消费者)参与生产设计与价值创造,让企业和客户紧密连接,从而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分享价值,并成为创新驱动的动力源。在河南的发展格局中,80%以上的人口在县城,90%以上的国土在县域[7]。

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贫困县的经济是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贫困县要重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wifi热点的建设,加快微信公众号在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通过集聚区内部互联网+环境系统,促进集聚区内的新工艺、新技术能够快速在企业之间传播和新产品的研发[3]。通过互联网+平台邀请业内专家对企业讲学授课、沙龙交流,实现客户从产品设计到安装的全程参与和实时跟踪,线上线下一对一服务。客户参与式的经营,既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企业成功转型[8]。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平台不仅是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还能够成为其他相关服务的平台,如开拓市场、移动支付、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技术创新等。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县域内部和外部生态圈,有助于把握小众需求,实现微创新,驱动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成立助推县域经济跨区域发展[OL].http://district.ce.cn/zg/201512/30/t20151230_7972929.shtml,2015.

[2]李会欣.鲁山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3):49-50.

[3]王栋.我国农业产业集聚区形成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姚永玲,郑轶.政府、管理机构和企业与创意产业聚集区成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7):39-40.

[5]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李景海,林仲豪.“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与广东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江淮论坛,2016(2):50-56.

[7]河南产业集聚区五年之回望:实现县域经济腾飞[OB/EL].http://www.hnr.cn/news/snxw/201404/t20140422_1063779.html,2014.

上一篇:公司行政前台工作总结5分钟下一篇:“巧算”24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