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耕地质量现状

2024-04-16

潜山县耕地质量现状(精选8篇)

篇1:潜山县耕地质量现状

贵州耕地质量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摘要:分析了贵州近年耕地质量监测现状,指出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提高耕地质量,是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作 者:吴康 晏家珩 作者单位: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贵州,贵阳,550001期 刊:耕作与栽培 Journal:CULTURE WITH PLANTING年,卷(期):,“”(1)分类号:X8关键词:贵州 耕地 质量监测

篇2:潜山县耕地质量现状

通过对慈溪市耕地284个土壤样品的分析、测定,按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慈溪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适宜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作 者:陆宏 罗湖旭 赵先军 厉仁安 诸永高 LU Hong LUO Hu-xu ZHAO Xian-jun LI Ren-an ZHU Yong-gao 作者单位:陆宏,罗湖旭,赵先军,诸永高,LU Hong,LUO Hu-xu,ZHAO Xian-jun,ZHU Yong-gao(慈溪市农业局,浙江,慈溪,315300)

厉仁安,LI Ren-an(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篇3:潜山县耕地质量现状及管理对策

1 潜山县耕地质量现状

潜山县土壤总体较肥沃, 土层深厚, 类型多样。耕地土壤以水稻土为主, 面积17 477.66 hm2, 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3.20%。在多年地力监测的基础上, 结合这次耕地地力调查与分析, 潜山县中低产田面积19 068.21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58.1%, 耕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壤逐年酸化。近年来, 潜山县耕地土壤的p H值降低趋势明显, 全县99.28%的耕地土壤p H值都在弱酸性以下, 其中84.4%的耕地土壤p H值范围在4.5~5.5, 呈酸性, 这已经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个别地方由于土壤呈强酸性已出现成片的植株畸形和死苗的现象。土壤酸化是由酸雨等因素造成, 但是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 尤其是大量施用磷肥也是原因之一。二是土壤中农药残留。近年来, 由于潜山县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 加之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各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频繁, 农民大量使用农药 (据统计全县每年使用农药2 600 t左右) , 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 并在生物体内富集。三是土壤肥力不均衡。在农业生产中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和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的现象。由于不合理的施用肥料造成土壤肥力不均衡[1,2], 肥料利用率低, 生产成本增加, 同时造成土壤板结, 理化性状变差。大量施用化肥, 造成土壤受重金属污染, 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同时过量施用氮肥, 使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超标。

2 耕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耕地质量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耕地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二是占补的耕地质量差异较大。在耕地“占补平衡”的实施过程中, 部分地方仅重视耕地数量的平衡, 而忽视或无法保障耕地质量的平衡。据调查, 各地在城市、工业、交通、科技园区等非农建设中, 占用的多是城郊及平原地区的良田沃土, 而开垦的耕地多选择在山地、丘陵或滩涂, 耕地土壤肥力低、耕层结构差、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致使中低产田的比重继续增大。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不畅。首先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在削弱, 人员结构不合理。各乡镇农技站农技推广人员年龄老化, 非专业技术人员多;其次各乡镇农技站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以上因素使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技术推广难以到位, 从而影响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对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认识不够。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实施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作, 改善土壤环境, 以保障居民饮食质量安全。

3 耕地质量管理对策

3.1 采取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措施

(1) 建立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潜山县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 对全县逾7 000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 并委托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充分利用项目成果建立潜山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为今后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建立耕地地力和环境污染监测网络。在全县建立不同地貌、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种植结构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点, 设立长期定位监测点、动态监测点与试验区, 及时定期了解耕地地力和环境污染的现状, 提供预测和预警报告, 从而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

(3) 实施沃土工程, 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沃土工程的组织实施要以耕地质量建设为核心, 因地制宜实施土壤改良和培肥等综合措施, 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4) 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 提高肥料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在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的基础上, 通过对土壤养分丰缺诊断和结合作物需肥规律, 提出合理配方, 并按照配方合理施肥, 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化肥用量, 不仅降低生产成本, 又可以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污染。

(5)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新建和完善排灌渠系等工程措施, 配套秸秆综合利用、平衡配套施肥等农耕农艺措施, 将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农田。

(6) 综合治理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全面推广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合理规划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养殖区, 治理养殖污染;加大力度治理企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3.2 建立依法管理耕地质量的体制

(1) 巩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 并逐步发展耕地规模经营。以耕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在农村已经实施30年, 实践证明,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不但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政策, 也是耕地质量得以有效保护的前提。凡是这一基本政策落实好的地方, 农民更注重耕地养护和投入, 避免了耕地掠夺经营行为。当前, 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耕地质量保护技术的推广和质量保护法规的实施。

(2) 执行耕地质量管理法规, 制定地方性耕地质量管理措施。依法管理耕地质量, 首先要执行国家和地方已颁布的法律法规。严格依照《土地法》、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分别颁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安徽省农田环境保护条例》中关于耕地质量保护的条款, 对已造成耕地严重污染和耕地质量极度恶化的违法行为通过司法程序进行处罚。其次, 根据潜山县社会和自然条件制定地方性耕地质量保护措施, 以弥补上述法规注重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条款比较疏漏的不足。在耕地质量保护地方法规中, 要规定耕地承包者和耕地流转后的使用者对保护耕地质量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各级政府和耕地所有者保护耕地质量的职责, 以及对各种造成耕地质量恶化的违法行为惩处等条款[3,4]。

(3) 制定保护耕地质量的鼓励政策。政府应制订政策, 鼓励农民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积极性。例如, 对于实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且成绩突出的农户、利用作物秸秆和工业废弃物生产合格有机肥料的生产者、举报并制止破坏耕地质量违法行为的个人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可以包括减免公益劳务配额、减免部分税收、优先提供贷款和技术服务等;也可设立耕地保护奖励基金, 通过协议的形式, 对于稳定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农户予以奖励。

(4) 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规范农民的栽培措施, 避免不当的农事行为。目前, 国家农业部和安徽省已经分别颁布了部分作物标准化生产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应首先在农业示范园、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实施,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5) 依据保护耕地质量的原则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土地适应性为主因素决定其利用途径和方法, 使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合理, 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壤环境改善的统一。

3.3 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是对耕地质量进行监控、保护的有效措施, 也是耕地质量保护执法的依据。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 制订全县耕地质量监测规程。根据耕地类型、利用形式、控制面积等因素设置监测点数量和位置, 规定耕地质量监测内容和采样时间, 统一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 建立耕地质量档案和质量测报制度等内容。同时, 完善县级化验室基础建设,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3.4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一是结合“新型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制度”、“民生工程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制定中长期农业技术培训计划, 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技术培训;二是发挥县、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作用, 利用建立示范户 (田) 、办培训班、电视讲座等形式进行单一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加强科技宣传。

摘要:针对潜山县耕地质量现状, 以及耕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对策, 以期促进该县耕地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耕地质量,现状,管理对策,安徽潜山

参考文献

[1]张清华, 史琢, 韩翠萍, 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89-90.

[2]谷淑湘, 王建明, 李明琴, 等.阿荣旗耕地质量状况及改良利用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4) :75-77.

[3]单美, 王训.我国耕地质量研究进展[J].泰山学院学报, 2011 (6) :110-116.

篇4:潜山县耕地质量现状

[关键词]耕地质量;调查;对策

陇川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北纬24。08'24。40',东经-97。39'98。17'。陇川县南北最大纵距57.7km,东西最大横距63.8km,县界线长约206km,总面积1931km,总人口18.18万人。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县,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陇川县经济的增长,深入了解陇川县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中取得的成果、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存在问题原因,为进一步加强陇川县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对策。

一、耕地数量变化及质量分布状况

1.耕地数量变化

陇川县2000年有耕地375806亩,人均耕地2.27亩,2005年有耕地406939亩,人均耕地2.34亩,2010年有耕地490853亩,人均耕地2.70亩。耕地后备资源,2005年有10.6万亩,至2010年有5.92万亩。承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在逐步的减少,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是今后工地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详见表1

2.耕地质量分布”

(1)耕地肥力不均等

在村寨附近,由于精耕细作,水利条件好,交通便利,有机肥料、化肥肥料用量大,地力得到较好的补充,因而分布的是高肥、高产的园地;离村寨较远的耕地,水利条件不好,交通不便,耕作稍粗放,施肥少甚至不施肥,分布着中肥力中等产量甚至低肥力、低产园地。

(2)成土因素影响地力

在陇川境内,凡人口密集、灌溉条件相对较好的坝区,都有一条河流穿坝而过。陇川坝有南畹河,户撒坝有户撒河,因此水稻土就以河道为对称轴,沿河流两岸附近呈对称分布:沿河两岸附近积水难排的低凹田,因地下水位长期较高,多为潜育型水稻土的青河砂田、青砂泥田,产量偏低,宜耕性差;离河岸稍远、排灌条件较好,地势较平缓的,大多数为潴育型砂泥田,也有少数河砂田,还有个别黑泥田、红泥田,产量较高,宜耕性好;坝子边缘的平缓坡地带,排灌较差(易排难灌的较多),主要为淹育型水稻土的红泥田,产量较低,宜耕性差。

(3)山坝之间地力不一

山坝之间的山麓洪积扇、山麓及其以上的低山至中山,海拔由赤红壤升到红壤甚至黄壤地带。质地好,肥力高,产量高的海拔低;而质地差、肥力低,产量低的海拔高。

(4)各类等级耕地面积情况

陇川县2000年以来,各类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详见表2

(5)配套设施建设和土地平整情况

截至2010年,陇川县合计平整土地17.19万亩,修建沟渠605条,长628.9千米,田间道路285条,长309.6千米,新建河堤1772m,河道清淤1816m,陇川县高稳农田由2000年8.94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14.94万亩,为陇川县的粮食生产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6)耕地环境质量

2005年陇川县化肥施用量为58083t,2010年化肥使用量80942t,由此可见,农业增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大量施用化肥可造成土壤的酸化和板结,陇川县为热带雨林带,雨水冲蚀严重,大量施用化肥,势必有大量的肥料随雨水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环境质量的安全。

根据陇川县城1982年土壤普查资料,陇川县各类土壤pH值在.内4.5~6.5间,土壤有机质529g/kg,碱解氮肥168mg/kg,速效磷.11.68mg/kg,速效钾163.5mg/kg。到2007年陇川县化验结果为pH值.在内3.8~6.76间,土壤有机质27.32g/kg,碱解氮肥124.54mg/kg,速效磷24.77mg/kg,速效钾79.88mg/kg。由此可见,土壤pH值域降低,有酸化的趋势,陇川县土壤养分除速效磷增加外,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地力有所下降。

二、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建设

在坝区城镇附近的耕地,由于便利的交通和靠近政治经济中心,往往成为被占用的对象。

2.人为损毁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较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而农民不用负担任何费用,由于部分农民素质较低,对农田设施的爱护不够,边修边毁的现象一再发生,造成极大的浪费现象。

3.平整土地

自然灾害过后的土地平整和基本农田建设,构不可避免的会把生土翻到耕作层,平整后的土地耕作层有待熟化。

4.掠夺性经营

农户之间土地流转频繁,租种户进行掠夺性经营,不利于土地的培肥,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力向城镇流动,留在农村的大多为老年和儿童,大牲畜的养殖量在逐年减少,大大削弱了农民对土地的力度,阻碍了土地的培肥。长期以来,农民重视氮磷肥的施用,轻施或不施钾肥,肥料施用配比不合理,不利于土地的培肥,造成陇川县耕地质量下降。

三、建议对策

1.城镇建设向山坡地发展

城镇的建设尽可能性不要靠近良田布局,尽可能靠近产量低的旱地和山地布局。严格执行农用地管制规划: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服务使用;鼓励农用地地内的其它用地经过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转为农用地;控制农用地区内的农田转变用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用地单位负责开垦相当数量的耕地或缴纳有关税费;禁止占用农用地区内耕地进行城镇、村镇、开发获工业小区建设,禁止占用农用地区内的耕地建砖瓦窑、建房、坟或擅自挖沙、采石,堆放固体废弃物。

2.提高认识

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素质,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农民对农田基础的维护意识。

3.注重发展绿肥生产

发展绿肥生产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农业后劲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并加以重视,要广泛宣传发动,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建立高产样板示范。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加强当地乡镇企业的培植,吸引青壮年农民就近务工,这样可兼顾农田的管理,可加大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力度,有利于土壤的培肥。

5.推广作物秸秆还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陇川县农机具的保有量也在逐年增加,可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加强作物秸杆还田技术的推广,增加土壤有机肥料的投入,提高土壤肥力。

6.完善土地法规

制定有关地力保养法规,要明确对农民承包的土地,既要有用地的权利,又要有养地的责任。在地力建设上要鼓励农民增加投入,对只用不养,掠夺地力的行为要给一定的处罚。

致谢: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得到陇川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王永和的帮助,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陇川县办2000-2010年农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z].2000-2010

篇5:潜山县耕地质量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建设的发展、县城区域的不断扩大以及农民收入增加,耕地占用现象无法避免,根据国家的耕地政策,我县严格执行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了全县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耕地面积虽然没减少,但部分补充耕地的质量却存在一定问题,现将我县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步骤、质量评定方法及验收内容:.(一)质量验收步骤及评定方法

1、土地开发项目工程结束后,我局向市农业局提出对新增耕地质量进行检测的申请。

2、市农业局派人到土地开发项目区实地进行勘察。

3、市农业局委托有资质的土壤检测机构到项目区进行取土,并进行检测,每亩平均取样4-6个点。

4、出具《土壤检测报告》。

5、市农业局组织专家依据《土壤检测报告》,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察看现场,形成《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综合意见书》。

(二)验收内容

1、补充耕地的PH值、有机质、含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的含量。

2、补充耕地土壤耕作层厚度,排灌设施,道路建设情况。

3、综合评定地力等级。

二、补充耕地的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在耕地后备资源中,面积大、条件好、易于开发利用的地块已基本被开发利用,现在开垦的耕地大多在山区、丘陵,新开耕地没有形成耕作层或耕作层很薄,土壤肥力低,漏水漏肥严重,再加之绝大部分新增耕地没有进行地力培肥,致使新开耕地质量明显不如被占耕地,甚至有些由于质量差、产量低或种不出庄稼,无人愿意耕种而被撂荒。<二>后期管护资金难以落实

我县各土地开发项目工程结束后,均及时移交了工程管护主体,落实了管护责任人,但后期管护资金难以落实,时间一久部分梯坎倒塌,U型槽、预制板破损无法修复,造成项目区水土流失,致使耕地质量下降,群众耕种积极性降低。

三、提高耕地质量的建议

(一)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视补充耕地质量进行“占补”折抵

建议对补充耕地质量进行分等定级,与占用的耕地质量进行对比,按一定比例对其面积折抵,迫使各地提高补充耕地质量。

2、扩大后备资源范畴

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面积比第一次土地调查耕地面积增加了近5万亩,其中一部分为农民自行开垦的不稳定耕地,建议将该部分不稳定的耕地纳入耕地后备资源范畴。通过工程措施,使其变为稳定的耕地,并将其作为新增耕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二)对需征用的耕地未施工前将其肥沃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运至新开垦耕地,加厚土层,该费用计入征地成本。

(三)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目前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全面开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果,要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研究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从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以及配套设施条件等方面入手,尽快制订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为评价补充耕地的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篇6: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2013年11月2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三章 耕地养护与污染防治 第四章 耕地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土壤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生长适宜性、安全性和持续性的能力。

第三条 耕地质量保护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综合治理、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农田防护林规划等相衔接的耕地质量保护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其所属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承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实

—1—

施中的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耕地质量保护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指导并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耕地质量保护,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耕地质量保护的基础性、适用性、前沿性科学技术研究,加大对耕地质量保护的科技投入。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质量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控告。

对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据耕地质量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地力培肥、土地整治、土地复垦、耕地土壤环境保护、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提高耕地质量。

第十一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当健全耕地质量建设活动的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并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批复文件抄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耕地质量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并接受耕地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

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的要求剥离耕作层土壤。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复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2—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中就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提出明确要求,并督促施工单位按设计方案剥离耕作层土壤。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剥离耕地耕作层土壤,防止损坏耕地耕作层,保护耕地质量。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政策、措施,鼓励下列耕地地力培肥行为:

(一)建设绿肥良种繁育基地;

(二)有机肥和配方肥的生产、推广;

(三)耕地使用者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和配方肥施用、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四)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的后续培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耕地地力培肥的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第十五条 禁止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

村(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耕地使用者维护田间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

第三章 耕地养护与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根据耕地质量保护规划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保护耕地资源,防止耕地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示范区和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示范工程,组织开展地力培肥、污染防治、生态耕作方式等耕地质量保护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对耕地使用者的指导、培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第十八条 生产、销售的肥料、土壤调理剂、农药和除草剂,应当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并依法登记。

耕地使用者应当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肥料、土壤调理剂、农药、除草剂、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及时回收非降解残膜和投入品包装物,不得使用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防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耕地使用者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经处理后仍不符合国家规定

—3—

要求的污泥、粉煤灰、城乡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入耕地,防止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耕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耕地使用者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焚烧农作物秸秆危害的宣传,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扶持和指导农作物秸秆还田,修复、改善土壤,补充土壤有机质。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经批准确需临时占用耕地或者其田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在使用时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第二十一条 禁止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质。

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等养殖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用的,应当符合无害化标准,防止污染耕地。

第二十二条 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发现灌溉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采取治理和补救措施。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对耕地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沙化等耕地质量退化进行综合防治,保护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对受污染的耕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开展耕地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减少或者消除污染,恢复其基本功能。对严重污染和地下水超采地区的耕地,依法科学合理调整土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

第二十四条 因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耕地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并向当地环境保护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提出对受污染耕地的治理方案,责令责任人进行治理。

第四章 耕地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

—4—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地力和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报告以及建设与保护建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耕地质量变化情况,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每五年组织开展全省耕地质量详查,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建立耕地质量档案,并将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结果予以公示。

第二十七条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当与耕地使用者签订协议,就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设立、保护、补偿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设立永久性标志。

第二十八条 禁止损毁、擅自移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确需移动的,应当征得设立该监测点的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同意,所需费用由提出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监督检查和约谈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对耕地质量保护中发现严重问题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相关人民政府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设备和工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水平。

第三十条 非农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占用耕地的单位应当开垦与所占耕地质量和数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第三十一条

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补划基本农田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应当组织专家实地踏勘,采集土壤样品送有资质的土壤肥料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根据踏勘情况和土壤样品检验报告,及时出具耕地地力评定意见。耕地地力评定意见应当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必要依据;耕地地力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5—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剥离耕作层土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施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损坏耕作层土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无法改正的,按照耕作层土壤的损坏面积处以每平方米3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修复;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生产、销售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土壤调理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产品,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损毁、擅自移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篇7:农村耕地的利用现状与处理

设计者姓名:孙志瑞、马靖佳、林东升、刘颖、赵胜迪

所在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

所在班级:高二

(七)班

研究学科:地理

指导老师:裴翠丽

一、发展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为“三个牵动”,即: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牵动村民收入增长的快速化;以旅游业牵动我村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08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干鲜果种植面积达到 亩,年销售收入实现 万元,种植干鲜果农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100%,户均 亩。全村工业总收入 万元,人均实现收入 万元,年均增长 %。村集体收入达到 万元。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 元以上,到2008年达到 元,外出务工人数 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 元。基本消灭特困人口。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平方米。

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铺上油面,架设太阳能路灯。村路绿化率达到100%。建成垃圾处理中转站,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建成村民集中居住、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干鲜果种植产业,到2008年面积增加到 亩。引导农户发展“五味子”生产,使玉米等低效农作物逐步退出耕地,到2008年“五味子”生产面积达到200亩。

2、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柏油路6公里,实现组组通油路目标;新修自来水井3眼,自来水入户率100%;治理河道7.6公里;修建桥梁6座;建设蔬菜气调库1000平方米,调节干鲜果及蔬菜供应峰谷;老厂房翻建2000平方米,修渔池3个,增加村集体收入;完成爱河提水工程及蓄水池、管网建设,做到水系畅通。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架设太阳能路灯,完善亮化工程;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绿化美化;主干道旁设垃圾箱26个,购买垃圾清运车一辆,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完成居民定居点的选址,初步建成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村落。

4、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党员(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一个书报阅览室,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广场、建设一个标准的卫生医疗室,增添一批体育健身器材。

通过三年努力,全村100%的农户都有一个5000元以上的增收骨干项目,都能用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全村实现“八个联”:交通道路联成网、公共汽车联村组、水利灌溉联到山、绿化美化联庭院、技术培训联市场、骨干产业联成片、文化医疗联农户、文化阵地联民心。

三、实施措施

(一)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循序、持续推进,按制定的规划一抓到底。用舆论发动、用典型带动、用服务触动、用政策激动全体村民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口袋充实,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干鲜果产业是我村农民增收的核心基础,进一步加大各种果树的发展力度和速度,做大做强干鲜果产业。大力培训村民务工技能,加大转移输出力度,把务工经济建成村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水畅的问题,实现道路联成网、户户饮用卫生洁净的自来水,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城市、农村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四是办好户办工程,将规划内容进行分解,逐户规划建设内容,做到户户有项目,年年有事干。

篇8:龙山县耕地质量评价与改良利用

1 调查方法及分析项目

按照《耕地地力评价指南》《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与实践》《湖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培训教材》等技术资料的要求, 以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为基础, 结合龙山县农业生产特点和耕地土壤种类、分布、面积情况, 按照代表性、可比性、典型性的原则, 共设置采样点8 931个, 采集耕层混合土样8 931个, 采样点覆盖该行政区域内的全部乡 (镇) 及所有的耕地土种。

耕地土样检测分析项目有:7项常规分析, 即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缓效钾、速效钾;6项微量元素分析, 即有效铁、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在采集耕层混合土样时, 有选择性地对362个样点的土壤容重进行分析。整个项目共计完成样品分析56 748项次, 完成了龙山县2.75万hm2耕地的调查评价任务。

2 调查结果

根据对龙山县2.75万hm2耕地地力调查结果, 选取了对耕地地力影响较大、与农业生产有关系密切的10个因素, 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309-1996) 为标准, 通过综合分析, 将龙山县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为7个等级。利用CLRMIS统计软件, 通过评价图属性库进行检索统计, 计算出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为:地力为一级的面积为3 254.53 hm2, 占耕地面积的11.83%;二级为5 007.23 hm2, 占18.20%;三级为3 291.06 hm2, 占11.96%;四级为4 463.13 hm2, 占16.22%;五级为4 916.84 hm2, 占17.87%;六级为3 447.82 hm2, 占12.53%;七级为3 131.80hm2, 占11.38%。将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图进行叠置分析, 以耕地地力等级行政区域分布属性库中, 按权属字段检索统计出各地力等级在乡镇的分布情况 (表1) 。

3 改良与利用

3.1 技术方面

一是工程措施。在各类工程技术措施中, 耕地整理是所有工程的基础, 然后采取针对障碍因素的工程措施。建设高标准田间排水沟、灌溉渠, 完善田间配套工程, 真正做到排灌分离。对干旱型稻田, 以解决水利条件为重点, 对骨干工程远距离灌溉区及边远地区的干旱稻田, 要通过续建浇灌渠道, 延伸灌溉区域, 并修建必要的小塘、小坝增加基础水量。要抓好骨干灌溉渠道的防崩垮、防渗漏, 并定期清淤除积, 提高渠道利用率。同时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农业技术, 如喷灌、滴灌等, 提高农用水的灌溉利用率。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干旱灌溉型。平整土地、坡土改梯土、建积水窖、配套节水灌溉设施。 (2) 瘠薄培肥型。深耕、深翻、客土, 加厚土层和耕作层。 (3) 坡地梯改型。平整土地, 建造水平梯田、配建坡面灌排系统, 防止水土流失。二是农业措施。改良土壤的农业技术主要有以下几项: (1) 改制技术。在干旱地、瘠薄地、坡地改种易收成的经济作物等;在渍涝地掘池养鱼及特种养殖等。 (2) 土壤培肥技术。恢复绿肥生产, 推广稻草等秸秆还田, 发展沼气肥。 (3) 平衡施肥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推广配方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三是生物措施。 (1) 选用优良品种。如在缺水干旱土壤, 则选用深根、抗旱良种, 低湿土壤选用耐湿作物等。 (2) 生物覆盖。通过轮、套、间种技术, 使土壤处于作物的覆盖之下, 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土壤, 保持水土。

3.2 政策方面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鼓励农民、农村经济组织投资投劳, 对其承包的耕地进行土壤改良和培肥。注重低改设施的维护和保养, 提高低改项目的收益年限, 对已经建成验收的低改项目, 应明确项目设施维护保养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定期进行维护, 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效益。二是统一规划。龙山县中低产田面积大, 障碍因素多。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质量建设关系国计民生, 关系到农民增收, 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因此, 应立足长远, 统筹兼顾, 制定编制全县中低产田和耕地质量建设规划, 并将其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保证一定的财政投入用于中低产田改良的规划和质量管理。三是整合资源。目前涉及中低产田改良的部门和项目较多, 投入也不少, 但由于政出多门, 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合力, 形成规模, 建议全县各个涉及低产田改良和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整合资源, 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实施统一管理和监督, 循序渐进, 整体推进, 尽快做到改造一片, 高产一片, 巩固一片。四是严格质量标准。农业部的行业标准和湖南省的地方标准提出了相应的土壤改良技术标准和规范, 同时应严格按照《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 所有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在立项前, 项目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农业部门参与的项目可行性论证, 项目竣工验收前应由农业部门组织或参与竣工验收, 确保质量标准。五是坚持综合治理。包括措施和基础设施2个方面。 (1) 措施的综合性。土壤改良应在工程改造的基础上, 还应配套生物、农艺和管理等措施, 使其达到改良要求, 实现预期目标。 (2) 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性。对每个土壤改良项目区, 都应立足长远, 从发展的要求实施工程建设, 把土地平整以及沟渠、道路、林网建设和田形调整、居民点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统筹兼顾, 科学规划, 综合治理, 避免建设求规模、顾全面的做法, 防止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六是保护高产耕地。从耕地的数量上, 保证高产耕地面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减少。对高产田土 (蔬菜地) 进行重点保护, 设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进一步划分为一级、二级基本农田, 定点定位, 定人定责任制度, 从农户、村委会到主管部门、领导干部, 都对耕地保护负有责任, 鼓励保护高产耕地的个人和单位, 处罚破坏耕地的责任人。

参考文献

[1]韩敏, 张慧, 陈旭晖, 等.贵州省农用地 (耕地) 质量评价与应用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 2001 (4) :88-91.

[2]于东升, 张广星, 张忠启, 等.BIO-NORM与NORM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土壤学报, 2011, 48 (2) :238-245.

[3]邵华, 石庆华, 赵小敏.基于GIS的江西省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0 (6) :1137-1141.

[4]胡科, 石培基.甘肃省耕地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8 (11) :1137-1141.

[5]林志垒.基于PCA和决策树模型的农用地 (耕地) 质量评价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4 (6) :99-104.

上一篇:收银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消防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