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

2024-04-21

==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纪实

★社会管理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我国社会管理格局: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有一项任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一项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共鸣。并不算“新词”的“社会管理”,已成为今日中国的一大“热词”。“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管理”,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被提升至更重要的位置,被寄予更高的期待。2011年以来,尤其是随着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实施,各地各具特色、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在不断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夯实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行动凝聚共识,共识推进工作。社会管理还有哪些观念亟须更新,还有哪些思想需要解放,还有哪些问题不能回避,还有哪些难题等待破解?随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不断显现,社会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深水区”。

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选择,也是一次综合大考。这场考试既是对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的考验,也是对社会协同能力的考试,更是对亿万群众参与智慧的测试。

社会管理的难点在基层,只有通过整合资源、重心下移、夯实基础,才能使社会管理根基不断巩固,力量不断壮大

党的方针政策再完美,也要靠基层去落实;老百姓的诉求再简单,也要靠基层去解决。社会管理,重点难点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但是,基层社会矛盾不断增多与基层社会管理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突出矛盾。“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用、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今天,“重心下移”已成为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心”。

社区是群众安居的家园,是社会和谐的细胞。“有困难,找„格格‟!”在湖北宜昌,“格格”是市民对社区“网格员”的爱称。2011年3月,1110名“格格”正式进入宜昌城区121个社区,从此,“格格”成为宜昌社会服务的一张醒目名片。宜昌并不是第一个“格格”的诞生地。从理念到行动,从尝试到常态,从局部到全国,随着“网格化管理”地深入推进,“格格”们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群众办起事来方便快捷、遇到问题能就近解决、各种矛盾纠纷能及时化解,“网格化”推动着我国基层社会管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为架构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走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面对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形势,传统的“街居制”管理模式能否适应?一个尴尬的现实是,面对大量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工作,居委会往往“有心无力”,而街道办事处往往“有力无心”。如何破解?贵阳市动起了“大手术”。今年4月,“街道办”在贵阳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89个新型社区。新型社区打破原来街道办和居委会分级治理的模式,直接面向群众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在这里,社区居民可以很方便地一次办完社保、就业、计生、流动人口居住证等手续或证明。以新型社区为基本单元,扁平化、综合性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网络在贵阳正式形成。从“衙门”到“家门”,这是老百姓对新型社区最直接的感受,而更深层次的变化,则是干部角色从“领导”向“社工”、服务方式从“间接”到“直接”、基层民主从“虚化”到“强化”、基层基础从“薄弱”到“坚实”的转变。

社区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在广大农村地区,“社区”正逐渐为广大农民群众所熟悉和接纳。在山东诸城,“村”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社区”开始进入农民生活。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诸城市将1249个村庄规划建设成208个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社区警务、人口计生、就业社保、社区志愿者等服务站室近距离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农村人开始享受城里人的便利。

任何创新都需要平台来落实。当前,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之所以总体还比较薄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特别是基层各类服务管理资源分散,形成不少服务“盲点”和管理“真空”。只有破除地方和部门的权责壁垒,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拓展部门职能,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服务,才能使群众办事更便捷、求助有渠道、心情更舒畅。

在浙江宁波,通过整合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党员服务中心功能,建立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实行“一个平台运行、一个流程办理、一套机制整合”,着力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在江苏南通,通过积极构建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服务型管理平台,促进行政资源合理配置,形成“1+1>2”的叠加效应。在市一级,通过推进市社会管理综治办和“110”服务、矛盾纠纷调解、残疾人服务、就业保障服务等“一办十中心”建设,特别是把30多个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统一整合到“110”服务中心中,实现对群众诉求统一受理、统一交办、统一督查、统一反馈。

2011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人们发现,此次更名不只是名称的变化,还是职责任务的增加、领导力量的充实、成员单位的增多、工作机构的加强。社会管理,正在凝聚更多的合力。

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调整“指挥棒”到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通过抓顶层设计,社会管理努力实现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设计。无论是群众权益维护,还是流动人口服务,或是社会组织管理,解决之道都不能止步于个体诉求的解决,而要发掘一个个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注重顶层设计,探索治本之策。

一个小小的户口簿,是我国城乡差别的一个缩影。“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显示的不光是身份的区别,更有待遇的差别。

“我是位低保户,以前每月只能领到120元的低保金,现在和城里人一样,每月都能领到365元钱。”甘肃嘉峪关农村居民刘翠英难掩激动之情。从今年1月1日起,甘肃嘉峪关市彻底取消了城乡户籍差别,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户口簿上的这个小改动,带来的却是大变化。实施户籍新政后,嘉峪关市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的要求,出台了8个配套政策,无论是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新农合医疗统筹补偿、医疗救助、临时救助,还是廉租房保障、经济适用房、入学入伍就业,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都享受到了同等待遇。

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工业化,带来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如何服务好2亿多流动人口特别是1.5亿多农民工,不仅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解决好流动人口在就业服务、子女入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

在深圳打工只有高中文凭的黄泰富,是一家小酒店的面点师,通过“积分入户”,黄泰富不仅拿到了深圳户口,还把一家人的户口从广东化州农村迁到了深圳。今年4月初,包括《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办法》在内的3份文件实施,明确规定:引进人才不设人数限制,扩大个人申办范围,取消工种和农业户籍的限制。今年,前两批已有约23000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入户深圳。

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如何调动基层干部抓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科学设定“指挥棒”至为重要。经济指标偏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指标偏轻,这是我国基层干部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挥棒”不科学、不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干部抓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近年来,四川成都力推基层履职重点转移,要求各区(市)县要把街道重点履职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并在中心城区乡镇及街道实行干部工作目标考核不再与经济指标挂钩。谈起“转移”前后的感受,成都锦江区双桂路街道五福桥社区党委书记姚艳洪一脸兴奋:“现在好了,跑经济变成跑基层,与老百姓距离更近了、感情更深了,自身的价值在为居民办事中得到体现,感觉浑身有劲,思想境界都高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在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面前,已经难以为继。如何从源头入手,构建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坚持柔性化解原则,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已经成为各地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思路。今天,“大调解”观念在全国已经深入人心,包括劳资、医患、环保、交通事故、土地纠纷等专业化调解组织大量涌现,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从诉讼变为调解,实现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常态化,在政府和社会之间筑起一道缓冲带。

社会管理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保险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等社会管理相关领域立法的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正在步入法制化轨道。

把社会管理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根本上改进社会管理。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风险。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工作之所以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甚至引发矛盾冲突和群体性事件,根本原因就是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既是社会管理的受益者,也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做群众工作的实质,不单是教育引导群众,更重要的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制度上落实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管理取得实效的前提。

投资20万元的村文化广场建设已经竣工;340户农民的150亩土地流转工作已接近尾声,河北省肃宁县梁庄镇张庄村村民代表会议今年初决定开展的两项重点工作,现已取得明显进展。由村民代表会议对村里的大事作决策,在河北肃宁农村已经司空见惯。2010年5月以来,肃宁县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和综治维稳组织全覆盖,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领着农民搞自治、推着农民唱主角,让农民真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领域当家做主,打造了一张覆盖整个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

“门难进、人难找、事难办”,这是许多群众去机关办事时的亲身经历。今天,随着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在全国各地的广泛推行,“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为今天干群关系的生动写照。

在吉林延吉,每天早上5时至8时,市委书记金永默有一堂“必修课”接待上访群众。2005年以来,通过健全“早上接访制”、“工作督查制”等十大工作机制,延吉的信访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减,不仅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更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吉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延吉一直占据全省第一的位置。“把人民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诉求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各地党委政府通过带着感情做好信访工作,有效地化解了一大批“拖累社会、苦着群众的信访积案”,不但拉近了群众感情、赢得了群众信任,也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今天,在广大基层地区,干部的身影无处不在。走出机关大楼,沉到院坝居家,真情服务老百姓,“干部下基层”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苏木镇、街道3/4的工作人员下沉到了嘎查村、社区。由过去发号施令的“指挥员”、上传下达的“通讯员”迅速转化为亲力亲为的“服务员”,近2000名机关干部带着职责、任务扎根在了社区、嘎查村一线。

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产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单纯就社会管理抓社会管理没有出路。只有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思考及谋划,认真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社会事业做实、做好、做到位,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才能从根本上改进社会管理。

“留守”是个沉重的字眼。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群体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牵动着社会的神经,给社会管理带来许多现实难题,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稳定。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不仅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最佳途径,也是破解农村社会管理难题的有效办法。在河南新郑,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8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选择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8315元增加至2011年的11344元。

社会是否和谐取决于发展是否科学。科学发展不仅是做实社会管理的前提,更是做好社会管理的保障。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必将不断得到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必将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据《人民日报》

大事记

2011年9月16日,中央决定,把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2011年9月28日,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进一步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正式文件。

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聚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得以再次强调。

2011年,社会管理创新从政策层面实现大跨越,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社会管理创新”也成为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004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社会管理创新”,即“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篇2:==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

加强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管理创新是提升社会建设效能、效率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我乡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对推进我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县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调结构、促发展、上水平”的总体要求,以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人民群众新期待为主线,有效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全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主要目标。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要求,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创新、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和督查考核创新,建立起全方位、动态化社会管理工作体系,积极搭建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打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基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工作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社会管理创新置于全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标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造,总结经验,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新方法,更好 1

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抓好典型,整体推进,在高起点上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1、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认真落实《农安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事项实施办法(试行)》,重点抓好落实重大社会决策和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以容易引发矛盾的领域为重点,明确风险评估责任主体、评估内容、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应对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2、构建多方联动的基层社会矛盾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基层社会矛盾调解工作,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专业性调解组织,完善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3、建立信访工作三级接访下访工作新格局。重点抓好制定落实我乡信访工作三级接访、三级下访实施意见,畅通乡、村、组三级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渠道,真心实意办实事、解难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4、落实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制度。按照“清积案、化新访、控非访”专项活动部署,抓好积案集中清理工作。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定工作措施,明确办结期限,做到法律问题解决到位、解释疏导教育到位、责任查究落实到位、困难帮扶救助到位、复查复核工作到位,直至当事人息诉罢访。

5、全面推进基层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建设。加快乡综治信访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村综治信访服务站建设,健全制度,落实人员,完善保障,有效整合综治、维稳、信访、司法等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大平台。

6、深化村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服务管理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组织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7、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

8、落实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管理工作措施。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健全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机制和有效安置机制。

9、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实行乡、村、组分级排查、三级整治,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改造建设步伐,健全基层组织,扩大管理覆盖,延伸社会服务。

10、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打防管控结合、警防民防技防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棋格型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制定落实改进和创新保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11、健全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组织分类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建立由民政、派出所等部门对社会组织管理的内部会商机制。

12、全面提升城乡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加大执法力度,探索科

学管理、规范管理、文明管理的方法途径,保持安全畅通的交通秩序。

三、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1、强化责任落实。要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细化措施,抓好落实,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

2、搞好组织推动。主要负责同志要对牵头项目的实施负总责,确定直接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加强组织协调,抓好牵头项目的落实。

3、夯实基层基础。要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4、严格工作考核。要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和各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5、加强舆论宣传。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万金塔乡人民政府

篇3:==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

关键词: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检察机关

1 明确化解社会矛盾与检察工作的关系,摒弃消极作为的观点,基层检察院要延伸检察触角,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化解社会矛盾是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检察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检察职能的价值基础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治本之策。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通过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来实现。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处于社会矛盾的最前沿,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职责。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执法办案本身就是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基层检察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基本途径。基层检察院要把打击犯罪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着力解决检察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要摒弃消极作为的观点,即认为检察机关只要按照职责执法办案就行,化解社会矛盾在检察职能中无关紧要的思想,因而消极作为。基层检察院要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创新完善维稳工作机制,下大力气化解涉检信访积案。既要高度重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又要防止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产生新的矛盾,将检察触角向前后左右延伸,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抓住执法办案这条主线,突出办案重点,加大办案力度,化解社会矛盾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必须抓住执法办案这条主线,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突出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必须坚持把打击犯罪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着力解决检察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一方面,把打击犯罪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对严重刑事犯罪从严打击,决不手软;对轻微刑事犯罪从宽处理,尽力教育、感化、挽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是化解社会矛盾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基层检察院必须坚持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通过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来彰显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特别要重点查办征地拆迁、教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以及涉农利益等领域的职务犯罪,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用强劲的执法办案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遏制职务犯罪的发展蔓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并要结合办案搞预防,把预防寓于办案之中,在办案中加强犯罪分析、对策研究、预防建议、警示教育和预防调查、宣传、咨询等工作,建立完善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采取知识竞赛、巡回法制讲座、举办预防培训班、发放《预防职务犯罪专刊》等多种形式提升预防工作成效。落实行贿档案查询制度,加强信息采集、录入,完善查询工作程序,强化源头管理。

3 强化诉讼监督和自身监督,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

执法不公、司法不严不仅是最大的腐败,是人民群众最痛恨的现象,也是引起社会矛盾纠纷的原因之一。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强化诉讼监督,确保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根本职责所在,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力手段之一。基层检察院必须始终把做好诉讼监督工作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为目标,全面加强对侦查、审判、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司法不严和司法腐败的问题,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加强对立案、侦查活动的监督,加大抗诉、再审检察建议力度,围绕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探索民事公益诉讼,维护社会生活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作为监督者,要强化自身监督,牢固树立监督者也要自觉接受监督的理念,全面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实施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推行阳光执法以及人民监督员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各界监督和舆论监督,以及其他司法机关对检察机关的制约。

4 坚持“六个到位”,自觉化解矛盾纠纷

“六个到位”即组织到位、接访到位、责任到位、配合到位、制度到位、监控到位。我院成立了由检察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化解矛盾纠纷领导小组,并研究制定出处理矛盾纠纷的工作方案,本着对群众负责的态度,迅速、耐心、细致的解决当事人提出的问题,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责任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档案”,实行长期跟踪监管。严格落实“五定”责任制,即定责任部门、定责任人、定领导、定方案、定时限专人全程负责到底,逐件解决,不推不拖,负责到底,做到“三个不放过”,即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有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对责任人员故意拖延、积压不办或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要坚决追究相应责任。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每月定期参加信访部门接待,及时掌握基层群众的矛盾纠纷动态,主动与公安、法院、纪检监察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系协调机制,畅通情报信息渠道,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共同配合化解矛盾纠纷,并成立了处理矛盾纠纷工作的应急小分队,以应对突发事件。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检察长不但亲自接谈,亲自督办,凡群体性事件或突发矛盾纠纷,检察长(分管检察长)还必须亲自参与处理,确保群体性事件及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进一步完善领导包案制度,领导亲自接待重要当事人,亲自调查取证,亲自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处理,亲自督办抓落实。要求本院自侦、侦查监督、公诉及民行等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依法办案,加强诉讼监督,切实减少矛盾纠纷问题的发生。

5 做到“三个结合”,切实维护辖区稳定

篇4:==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

根据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对深入推进我省新阶段的社会扶贫工作,着重强调三个问题。

一、着眼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刻认识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对扶贫开发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并立足完善国家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明确要求“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这些重要的论述,从总体上深刻阐明了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阶段的社会扶贫工作,是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生动实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现实需要。结合我们具体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的实际,我感到对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1、从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上看,社会各界参与是推动扶贫开发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我省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由来已久,形成了以各级部门单位定点扶贫为主体的社会扶贫工作制度。目前,各级部门共有1945个单位在贫困农村定点扶贫;全省有1757个企业参与到了各地的扶贫开发当中;全省有8.7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农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结对帮扶的贫困户达到9.57万户;同时,在争取外援扶贫、社会捐助、选拔大学生到贫困村担任“村官”和开展“三支一扶”等方面,也进行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对全省扶贫开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去年以来,全省共筹集各类社会扶贫资金就达12.78亿元,已超过同期全省专项扶贫政策投入资金的总和。这足以证明我省的扶贫开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工作体系,社会参与已经成为推动新阶段扶贫开发科学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

2、从扶贫开发的形势发展上讲。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是深入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坚持的重要方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在新阶段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明确要求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围绕新阶段的新标准新要求,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订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新的阶段,我们的目标是要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扶贫开发的任务已从解决温饱为主转向了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并重,从增加收入为主转向了增加收入和提高能力并重,从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转向了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并重。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我们用更宽的眼光、更广的视野来引导和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参与到扶贫开发事业中来,综合治理和统筹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努力构建一个专项扶贫计划与区域、行业、社会政策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

3、从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上说,加强社会扶贫是促进专项扶贫政策与行业扶持政策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扶贫开发进人新阶段后,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专项扶贫政策与行业扶持政策的关系,在确保专项扶贫“特惠”性政策真正惠及扶贫对象的同时,整合行业“普惠”性政策资源倾斜支持贫困农村和贫困群众加快发展。实现这一对接与整合,要通过深化社会扶贫工作来达到。而从我省贫困农村的实际情况看,目前的发展需求还很大,尤其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仅靠我们专项扶贫政策的投入,远远不能弥补发展需求和日益扩大的发展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抓住国家对农村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和投入的良好时机,在开展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中,把深化行业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协调和争取各行各业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将贫困农村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建设等,优先列入行业建设和扶持的规划,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适应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明确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

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的需要,以及各个方面都在加大支持农村发展投入力度的趋势,我们确定全省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我感到可以明确全省筹集整合社会各界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以及各种形式的帮扶投入折款在明年达到10亿元以上,并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

围绕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当前各地要重点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1、全面深化部门定点扶贫工作。(1)认真落实定点扶贫工作任务。各地、各级部门要认真对照赣办字[2007]12号《通知》明确的定点包扶贫困村目标任务,确保定点扶贫村在2010年如期完成整村推进任务。(2)提高定点扶贫工作水平。力争全省各级部门定点扶贫的重点村50%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其中省直单位定点扶贫的重点村达到80%以上。(3)完善定点扶贫工作安排。以确定的“三个确保”贫困村为重点,各级要新增组织安排一批部门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全面启动驻赣部队的定点扶贫工作,做到“三个确保”重点村安排单位定点扶贫全覆盖。

2、重点突破行业扶贫工作。(1)做好基础工作。各级、各地要全面调查摸清本地区行业扶持政策资源的情况,认真扎实地做好对接行业扶持政策的基础工作。(2)落实行业扶贫责任。统筹规划贫困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建设。将扶贫规划列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3)搞好跟踪问效。贯彻“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记其功、各尽其力”的原则,跟踪掌握行业扶贫投入的落实和效果情况。(4)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的协调作用,督促各行各业落实国家关于“切实把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放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位置,把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放在全国农民增收的重要位置”的要求。

3、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1)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幅射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2)开展形式多样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帮村带户”活动。(3)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的政策措施。

4、广泛开展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1)进一步营造结对帮扶的社会氛围。结合实施民生工程的部署和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谐发展文明新风,形成携手共进、同舟共济的良好局面。(2)突出结对帮扶的重点。以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并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对贫困农户分类指导,因户施策,逐户落实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结对帮扶措施。(3)落实结对帮扶的工作目标。各地要在更广的范围动员号召各级党员十部和农村致富能手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在现有基础上,确保明年结对帮扶贫困农户达到10万户以上。

5、着力拓展社会扶贫工作新的领域。各地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等国家层面组织机构,以及省内外各种组织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多形式、多渠道地掌握有关信息,努力争取各类社会力量支持我省的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不断丰富社会扶贫工作内容,拓展社会扶贫工作领域。

6、切实加强重点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据了解,全省农村还有5000多个村级党组织的活动场所不完善。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全省农村党建工作的整体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整村推进工作,积极配合组织部门搞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夯实打牢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工作阵地。

三、健全完善抓好落实工作机制,确保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扶贫部门要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理清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努力开创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1、要紧紧围绕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任务规划布局社会扶贫工作。当前要重点支持两项工作:(1)支持“三个确保”重点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各地要整合各方面力量,重点是通过落实行业扶贫工作,加大社会力量对“三个确保”重点村支持的力度。(2)结合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T作,落实识别扶贫对象的帮扶措施。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我省将于明年在重点县全面启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对该项工作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关键要落实扶持的政策措施,这样才能保持稳定。对这部分对象,各地除要落实专项扶贫扶持政策外,还要落实社会扶贫帮扶措施。

2、要构筑对接社会各界支持扶贫开发的载体。重点是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做到用项目去落实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部署,用项目去对接社会各界的支持,用项目去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通过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把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的要求落到实处。

3、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不同优势壮大扶贫开发力量。社会各界、各行各业长期以来为扶贫开发做了大量工作,为我们在新阶段提出进一步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阶段“大扶贫”的格局中。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专项扶贫政策的投入上,而应放眼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落实扶贫开发这一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要是投入到了贫困地区、扶持到了贫困群众,体现的都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爱,都应视为扶贫开发的投入。这个方面,各级扶贫部门一定要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协调、沟通、互动,针对社会各界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社会各界优势与扶贫开发需求的有效对接。

4、要善于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推动社会扶贫工作。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扶贫部门在工作方法上要善于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1)要及时总结并积极推广社会扶贫实践中创造的经验。(2)要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各种典型。(3)要大力宣传社会各界支持扶贫开发的先进事迹。以更好地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支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光荣事业中来。

篇5:==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

城川镇党委、政府

(2012年3月1日)

城川镇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农牧业人口较多,人员、社会关系复杂,传统的管理理念、制度、机制、手段、方法都面临着完善和调整。面对这些复杂社会矛盾,我们躲不过、绕不开;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我们等不得、拖不起。2010年以来,我们本着“理顺关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规范管理”的原则,按照“多元惠民、和谐善治”的模式,即从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多种措施,动员多方力量,构筑多角度、多层次社会管理网络,让公开、透明、法制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惠及全镇每个农牧民,打造“和谐城川”。今年,我镇将按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建设要求,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建好“一个中心”,实现管理服务扁平化。整合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和便民服务大厅,在镇区新建集社会管理、综治维稳、信访、法律咨询、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一处,完善机制和设备配置,把信访、维稳、禁毒、应急处置、平安创建、法制宣传、行

政调解、法律服务等以往分散于各部门的十三项工作整合纳入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将其作为一个总平台,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同时,新建社会服务管理站4处,开展矛盾调解、法律服务、低保救助、解困帮教、平安创建、信息收集采集等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并组织民政、社保、农牧、法律援助等窗口单位人员实行组团式上门服务,为农牧民提供“一站式”办公,年终进行达标评比。将现有治安联防队员、维稳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等进行整合规范,统一聘任为社会管理协管员,保障经费,对口管理,明确职责,考核奖罚。全面落实转移农牧民“六个一”政策,保证各项惠民优惠政策100%落实,关怀特殊人群,做好安置帮扶工作,确保转移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设立司法救助基金,按属地管辖原则,对贫困人群予以法律援助、民政救助、基金救助。

第二,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实现管理联系遍布化。通过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和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站,及时将社情民意反馈到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建立信访接待大厅,实行党政领导每月联合接访制,采取预约接访、下乡接访、坐班接访、综合接访等多种形式,让老百姓的诉求解决在家门口,确保接访有保障。开通148便民服务热线,镇长热线、书记专线以及短信诉求平台,规范信访件办理流程。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工结对联系

承包嘎查村和带日志下乡制,每月进村入户不少于10天,第一时间办理所承包联系嘎查大小事务,到老百姓家门口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实施“面对面工程”,当好老百姓的“通讯员”、“服务员”和“调解员”。打造“诚信政府”,凡是政府承诺给老百姓的事项,说到办到,取心于民,减少和消除群众对政府的误解以及不信任心理。支书、村长每人有一本详细的民情台账,对自己管理和服务的群众底数清、情况明;每人必须记一本民情日记(支书日志和村长日志),认真记录每日村内发生的大小事情,反映村情民意。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和首问负责制,实行重大项目和二级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制,奖优罚劣,奖惩分明。

第三,推行“三级”联调,实现管理服务精细化。推行“领导包村包案”制。将全镇29个嘎查村、3个社区划分为12个网格,镇每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承包一个网格,派驻一名驻村干部、一名大学生村官和一名社会管理协管员,一包到底,责任到人,负责本网格内所有日常事务处理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开展“信访积案集中清理年”和“社会矛盾集中会诊制”活动,把每年7月作为“信访积案集中清理月”,将所有历史积案一次性清理解决;每月开展一次社会矛盾化解集中会诊,力求做到案结事了、息事宁人。成立“矛盾化解中心”规范嘎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调解人员人才库”、选聘专业性特邀调解员,推行“村、镇、旗”三级联合调处机制。通过“联合调处、指导决议、引导诉讼,直接答复”四种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在城乡统筹项目实施及其他重大决策出台前,通过问卷和村民大会等形式征求民意,将符合民意的事项付诸实施。设立“调解奖励基金”,对调解成功案件,根据风险评估等级给予奖励,保障调解人员经费。通过理顺各种利益关系,统筹整合各类服务管理资源,实现扁平化管理服务,切实把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逐步实现“零”上访、“零”积案。第四,加强“四方”联动,实现管理服务周到化。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社会管理,采取多种救助帮扶措施,保证社会管理有序和谐。一是建立特殊人群安置帮教基金,将特殊人群从民政求助、社会捐助、集中供养、送出医治等安置帮教措施予以妥善解决。二是建立应急处理预案。以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为平台,提高有序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实施农牧民素质教育工程,设立“法制大讲堂”,以专题讲座、短信宣传,义务宣讲等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四是推行“民主管理”、“民主议事”。依托“四权四制”村治模式,每个嘎查村自行组织制定适合本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五是建立友邻区域协作机制。与各毗邻乡镇建立长期联系制度,共同协调解决涉及双方稳定事宜。各位领导,同志们,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虽然取

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回避。诸如一些嘎查村(社区)“两委”和党政领导干部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认识不到位、管理手段单

篇6:==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

办事处、各村(社区居委会)、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各部门:

为进一步推进大调解机制建设,加强全镇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根据中共常熟市委办公室、常熟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常办发〔2008〕52号)文件精神,现就深入推进我镇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关于深入推进大调解机制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着力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深化“平安支塘”、“法治支塘”建设,实现支塘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工作目标:通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广泛组织动员司法、行政和社会力量,进一步重视调解基础建设,提高调解队伍素质,健全调解组织网络,规范调解运作机制,增强调解处置能力,充分发挥调解手段的优势,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促进不同主体在全社会中的和谐相处,使大调解工作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坚强防线。

二、运作机制

建立镇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及时分析社会稳定形势,了解掌握社会矛盾纠纷规律特点,组织开展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各成员单位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中的协调沟通,研究解决跨部门的相关问题;总结和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协调解决本地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对调处不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部门和单位实施责任追究。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

镇调处服务中心的职责。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有关调解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研究制定辖区内大调解工作计划、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和考评办法;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提供法律咨询,做好矛盾纠纷受理和调处工作;完成市调处服务中心分流交办的矛盾纠纷;组织指导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主持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组织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组织听证对话;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社会稳定工作信息,定期分析并通报辖区内大调解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镇调处服务中心的运作。镇调处服务中心依托镇综治中心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主要承担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镇调处服务中心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辖区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实行分级分类调处,加强排查落实,注重提前介入,实行归口办理。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国土、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参与调处服务中心工作,对于本部门归口管理的矛盾纠纷,要及时调处化解。

镇调处服务中心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调处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本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调解员。针对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保护、婚姻家庭等多发性矛盾纠纷的类型和特点,依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分别成立相应调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相关类型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

镇调处服务中心要建立排查分析、接待受理、分流指派、协调调度、检查督办、考核奖惩等运作流程。调解工作程序要有申请受理、调查、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回访等环节,需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应严格依照人民调解的有关规定操作。

(一)排查分析。镇调处服务中心收集汇总各村、各部门关于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的汇报,分析研究全镇社会矛盾纠纷的动态、特点和对策,强化对各村大调解工作的指导。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主要听取全镇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情况报告,讨论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突出问题,研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意见。

(二)接待受理。镇调处服务中心要设立专门的接待窗口,对受理的和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行统一登记,规范矛盾纠纷的接待受理。

(三)分流指派。镇调处服务中心对所有接访受理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根据实际情况对调解案件可直接进行调处,对信访案件分流移交到各专门调处工作小组调处。

(四)协调调度。镇调处服务中心对一些涉及跨部门的、与多个行政部门有关的、牵涉面广影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可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调处,形成合力迅速化解矛盾。

(五)检查督办。镇调处服务中心定期对各村、部门的调解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了解掌握调处进度和调处结果。每月通报分流指派案件的调处情况。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应以适当方式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应及时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镇调处服务中心要做到“三个独立”,即: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独立的工作人员和独立的工作经费,调处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一方面要符合《苏州市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标准(试行)》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调处服务中心的职能。总体要求是,在符合苏州市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六有”、“六统一”标准,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例会制度、业务学习、纠纷排查、重大纠纷快报、纠纷登记、信息上报及统计、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当事人回访、总结评比等十项工作制度基础上,着重强化建立排查报告、包案负责、首问责任、办结反馈等制度。

一是建立排查报告制。要建立组信息员、村(社区居委会)调委会、镇调处服务中心三级排查预警网络。村(社区居委会)调委会每月进行一次纠纷排查,重要节日和敏感时期必须及时排查,并将排查结果上报镇调处服务中心。

二是建立包案负责制。根据矛盾纠纷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实施分级分类调处。

(一)分级调处。分为A、B、C三级。A级矛盾:针对相关政策因素引起的矛盾,如征(使)用土地补偿、拆迁安置等涉及人员众多、面上影响较大的矛盾,归口分管领导牵头负责调处,办事处属地参与调处;B级矛盾:针对择区建房、劳资纠纷等涉及人员较多、在一定区域有影响的共性矛盾,交业务分管领导牵头负责调处,镇调处服务中心协助和督办,办事处属地参与调处;C级矛盾:邻里纠纷等单一性、偶发性矛盾,以条线处理为主,落实业务部门(行政村)归口办理,镇调处服务中心协助和督办。以上三级矛盾,由中心提供镇主要领导批示后落实相关办理人负责调处。调处过程分别由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调处服务中心进行动态督查。

(二)分类化解。镇分别成立劳资纠纷、环境保护、村镇建设(含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含土地承包)、婚姻家庭(邻里)等五个专门调处工作小组,对相关矛盾纠纷分类化解。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大局观,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化”。三是建立办结反馈制。对于镇调处服务中心受理的调解案件和分流指派的信访案件,一般性矛盾纠纷须在15日内办结,重大、疑难、复杂性矛盾纠纷须在30日内办结,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不能超过60日。办理结果必须向镇调处服务中心报告。

三、加强人民调解的基础建设

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社区居委会)、企事业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区域性、行业性为节点的新型人民调解组织体系。巩固和完善镇、村(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要切实按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和《苏州市人民调解办法》的规定,严格人民调解员的选聘条件,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内部管理和业务开展。要大力推进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和特殊群体、重点领域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逐步在矛盾纠纷多发的领域和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

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素质,加强对现有调解员的业务培训、等级评定、分级管理。调处服务中心要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重在实效”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对调解员进行定期业务培训、考核,确保每年对调解人员培训一次以上。同时注意吸纳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专业人士,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激发人民调解工作活力。创新人民调解激励机制,保证调解员的奖励、补助经费,增强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及时研究、探讨人民调解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助政府搞好人民调解组织的管理,不断提高人民解调员队伍的凝聚力,推动人民调解软硬件建设的同步发展。

四、拓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机制

完善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对接机制。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衔接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苏高法〔2005〕314号)的有关规定,通过诉前告知调解、诉中委托调解、吸收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等,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有效对接,逐步建立法院附设诉前民调机制,在稳妥有序的原则下,逐步扩大诉前调解的规模,同时对一些符合起诉条件现阶段不宜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的特殊矛盾,更多地将其纳入诉前调解程序。同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要积极拓展人民调解与工会、妇联等组织的工作对接,发挥工会、妇联在调处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五、加强大调解机制建设的领导和基础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把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作为“平安支塘”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重视、关注大调解工作。各村要把大调解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对于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篇7:==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

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摘要: 今年以来,印江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以及市委、县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开展平安建设工作。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的总要求,以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主线,以深入拓展平安印江治安整治‚7+x‛行动和深化平安印江建设‚五项行动‛为抓手,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六项工程‛建设,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改革创新,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平安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升平安印江建设能力和水平,为全县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一、大力巩固治安防控体系

为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一直以来,印江县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不动摇,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多管齐下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制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不断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网建设。加强城乡治安巡防力量建设;根据区域面积、人口数量、治安复杂程度等情况将城区划为城南、城中、城北三个警务区,每个警务区按照‚1+2‛模式(1名民警、2名辅警)配备了警力。建立完善村(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机制;重点实施了基层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社区农村警务战略。建立多警种协作巡防机制;县公安局充分发挥公安特(巡)警队、交警队、民警巡逻队的职能优势,定期召开各警种联席会,协调防控管理,共同研究巡逻时警力组织、勤务方式、工作任务等。

(二)着力提升基层基础建设。深入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了县、乡(镇)、社区(村)和网格‚四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在峨岭镇城区科学划分了20个网格工作室。进一步夯实群众工作站、室力量;配齐配强乡、村综治干部,17个乡镇综治办配齐了副科级实职的综治专职副主任,在374个村(社区)配齐了综治工作站站长和综治专干。开展‚6995平安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借助中国移动印江分公司的通讯技术优势,与该公司共同创新推出面向基层、政府、普通农户、城镇居民的‚6995平安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十户电话联防系统‛,创新农村社会综合管理新模式。

延伸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加强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范工作。

二、深化平安印江建设工作

近年来,印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将平安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础工程、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的民心工程、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谋划推进落实。

(一)开展背街小巷亮化行动。背街小巷灯下黑或者无路灯,不仅给出行带来不便,而且给背街小巷的安全带来隐患,交通事故、盗窃抢劫等问题时有发生。印江县围绕亮化、硬化、绿化‚三化‛制定工作方案,全面摸底排查,规范建立台账,确保资金投入,狠抓落实,截六月底,城区道路硬化、亮化、绿化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二)开展天网地网延伸行动。加快‚天网工程‛建设,加强社会资源整合,推进安防技术系统建设,完善服务业报警系统,探索建立市场运营保障机制。加快实施‚技防入户‛工程,推进技防新装备向农村地区延伸,2015年全县要新建成视频高清监控点200个,新建卡口20个,整合社会可用资源200个。加大街面巡逻防控力度。要坚持警力随着警情走,周密部署巡逻防控,最大限度把警力摆上街面,不断完善巡逻防控模式,切实做到‚白天见警察、晚上建警灯‛。要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加大楼群院落值班守护,值班守护率达到90%以上,农村护村护寨队等力量覆盖率达到80%以上。同时,按照‚面上巡、多层控、重点防、适时引‛的思路,积极构建网上综合防控体系。要加强网安信息化建设,整合互联网基础数据及各警种网上资源,健全完善网上网下协同作战的现代警务机制,切实提高整体防控能力。

(三)开展零发案小区创建行动。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科学划分主城区、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数量,强化网格与物业式小区、单位式小区、松散式小区的有机结合。要将‚零发案小区‛创建工作作为深化‚平安印江‛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完善的‚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守护印江平安。认真组织开展调研,实行‚一小区一方案‛,分解责任,明确职责。确保经费投入力度,在各小区出入口安装起降杆、电动门等设施,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外来人员实行严格登记,对小区居民和出入车辆实行凭证出入。要与背街小巷亮化行动、天网地网延伸行动等各项行动有效衔接。在小区内多形式开展平安、法治宣传教育、安全防范宣传等活动,切实提高居民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居民对零发案小区创建知晓率要达95%以上。

(四)开展吸毒人员收戒管控行动。依托‚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将全县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纳入重点人口管控,及时了解掌握吸毒人员的戒毒和生活情况,发现复吸的一律执行强戒。对吸毒人员开展拉网式清理排查,彻底摸清辖区吸毒人员底数,尤其是吸食合成毒品人员底数,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做到发现一个收戒一个,对吸毒成瘾严重的一律强制隔离戒毒,确保社会面基本无失控吸毒人员。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辖区宾馆酒店、出租房屋、KTV娱乐场所的检查管控力度,提升阵地控制能力。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导侦作用,广辟线索来源,对查获吸毒人员的毒品来源一律深挖延伸,全力切断毒品来源渠道,遏制新吸毒人员的滋生。在侦办涉毒案件中,实现‚以吸挖贩,以贩找吸‛。深入开展 ‚八进‛活动,落实禁毒宣传进学校、进单位、进场所、进社区、进农村、进行业、进网络、进家庭,不断增强广大群体其抵御毒品的意识和能力,消除宣传教育的盲区和死角,最大限度提高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反毒能力,形成全民参与治毒禁毒的良好氛围。

(五)开展平安建设大宣传行动。大宣传行动在县委宣传部的统筹下,向上推成效,向外推新闻,向下推观点,强势宣传平安印江建设。建立健全宣传工作领导机制、宣传联络员和工作制度,细化宣传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开辟平安建设宣传专栏,明确宣传任务,加强督查考核。开通印江长安网,平安印江微信公众平台等自媒体,加大平安印江建设宣传力度。

三、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访维稳工作

(一)坚持县、乡、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日报告制度,把矛盾纠纷排查落实到一村一寨,一家一户,确保不漏一人,不漏一户。对排查出来的不稳定因素,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包保责任。做好全国、全省‚两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特殊敏感时期维护稳定工作,落实值班制度,加强对民办教师、涉军群体等重点人员的稳控,实行‚一对一‛包保责任,确保不漏管、不失控。及时处理因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的不稳定问题。在处置过程中,坚持依法处理和依法打击并举,消除了不稳定隐患。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体系,以县委办、县政府办文件对矛盾纠纷调解进行个案奖励,奖励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提高司法调解的积极性。

(二)扎实开展信访维稳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对集中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ABC三类,按照‚一案一策‛‚一人一策‛的办法,落实县、乡镇(县直部门)责任领导,实行包案化解。二是狠抓重点人员疏导稳控。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思想稳控工作。对县内排查出来的重点人员,落实稳控措施。实行人盯人,把重点人员盯死看牢,随时掌握其思想、行动方向,掌握活动轨迹。对出现过进京非访的人员,严防重管;对行为偏执,扬言要进京赴省非访的,落实稳控包保对象、稳控责任人‚双实名制‛措施。三是狠抓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事项、重大工程项目的前置条件。探索第三方参与评估做法,并积极推广。督促住建、交通、水务、城管等部门,对涉及城镇建设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做到应评尽评。四是深入开展涉法涉诉信访体制改革工作。推行信访听证制度。针对部分重大疑难、久访不息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印江县率先在全市推行了信访听证制度,让法和理‚对簿公堂‛。由县委群工部(信访局)牵头,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以及村居(社区)干部,召开信访听证会,借助第三方力量,发挥其专业、中立的优势,通过阐明道理、介绍政策、讲解法律、依法处理等,消除当事人疑问,促使息诉罢访。通过信访听证制度,我县成功处理几起长年未得到解决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五是从严打击非访。在强化群众合理合法诉求解决到位的同时,我县对无理缠访、闹访、反复非正常访的行为当事人坚决予以依法打击,绝不姑息迁就。

四、依法治县 新举措解决老问题

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印江县坚持依法治县,各级政法机关在一线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敢于创新,在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一)大力推进信访代理工作。信访代理工作是印江县在推进法治建设、依法治访、规范信访秩序工作中的一项创新工作。信访人全权委托信访代理员到有关部门反映诉求、解决问题。通过信访代理,有效推动了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实现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大大减少了群众无序上访、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现象发生,加快了基层法治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实践,印江县提炼总结出信访代理‚12345‛工作法。信访代理‚12345‛工作法已经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落实了信访代理奖励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同时,信访代理工作得到了省综治办、省委改革办的高度肯定。贵州改革情况交流2015年第38期,省委改革办刊发了《印江县探索推行‚信访代理‛的成效与经验》,省综治办,市委办、市委改革办也以专刊形式刊发了我县信访代理工作的经验做法。截止目前,全县34名信访代理员为信访群众代理办结信访案件87件,群众满意率100%。

(二)扎实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2014年以来,印江县以全民普法和守法为重点,按照‚做好‘加法’、算好‘减法’、推好‘乘法’、用好‘除法’‛的工作思路,创新开展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县财政保障法律明白人培养所需经费,组建讲师团,以点带面扩大法律明白人基数,发挥法律明白人在农村法制宣传、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独特作用。把人民群众培养成为看得懂、讲得出、用得上法律的‚法律明白人‛,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和自觉遵守者,营造良好的学法、懂法、守法氛围,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新气象。

篇8: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实行了“绩效预算”,也取得了好的效果。而我国的“绩效预算”还处于初步阶段,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优秀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完善财政预算计算管理工作。

2003年以来,我国逐步实行部门预算的改革工作,财政部门也已经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多项进行改革。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预算管理工作是国家的财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的重点环节。首先是要在预算管理的理论上进行研究,这方面西方国家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然后政府部门大力推进预算计算工作的改革,对于预算管理中的具体细则进行不断改善。最后是提高财政预算分配的合理性,让有限的资金能起到最大的作用。预算计算管理对于我国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情况有重要的意义。

2 预算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

预算管理工作是指:首先制订关于详细的预算的计划,根据年度的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实施规范,并对预算的目标在实行过程中进行控制,将控制体系和预算目标、行政奖励处罚有机结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以结果为最终目的的工作体系。

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系需要精细到指标,因此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在现今通用的标准体系有3E准则: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3E准则适用于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的预算标准评价,3E准则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收入、成本、投入、效率等,比如说:医疗体系的投入与公民满意度,教育行业的改善程度等等。

3 预算计算管理工作的特点

预算计算管理工作分为以下3个方面;预算管理目标,预算实施控制,预算绩效评价。预算管理目标,指的是单位根据当地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制订相应的年度计划或者某项指标的计划。预算实施控制就是对在实施过程中,和原定目标有相违背或未达预期的状态进行调整,使其最终回归到初始目标所预期的状态。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就是为了反馈给政府,投入是否得到预期的回报,并为下一阶段的计划提供依据。这3个环节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政府加强在投入和收益方面平衡。

政府部门的投入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投入最大化地产出,就是预算管理的目标。传统的预算模式中就是希望成本越低越好,忽略了某一运作需要的合理值,看起来是节约了实际上确实浪费。而预算计算管理就是希望能有效地投入,而不是愈少愈好,通过预算目标的合理制定,对部门资金运用的评价,使预算绩效管理能适合当地发展的运行。

4 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

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后,2003年以来,我国出台了针对不同层面的绩效管理改革法律法规,如:《中央级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中央级科教文部门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在我国科教、文化、农业等行业的支出预算都作出重要指示,标志着我国在财政预算管理方面取得的重要进步。

在国家大方面框架的初步构成下,各省份也制订了一系列制度来更好地推进预算管理工作。黑龙江省在2008年对于全省的公路建设资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等8类、15个专项资金开展了绩效评价,总额高达26亿元。云南省对多个高资金、大规模的项目进行评价,用优、良、中、差4个级别来评定各单位、各项目的绩效工作,总金额总额高达252.32亿元。

5 财政预算管理的缺陷

5.1 预算管理工作的理念薄弱

虽然在预算计算管理工作已经推行多年,但是由于传统的财政管理的影响,很多部门还没及时转变过来,只着眼于资金多少项目多少,而没有注重资金利用率和项目绩效等。而在法律法规上,因为还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有些部门打擦边球,对于财政预算工作草草了事,不积极主动地思考财政上出现的问题,这一消极的思想阻碍了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瓶颈”。

5.2 预算管理工作法律法规还未完善

在我国,财政部只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这一办法还有很多未能完善的地方,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财政预算本来就是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受到多方的重视和压力,是一次又一次政府博弈的过程。所以财政部的相关法律,缺少一定的法律强制手段,很难再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5.3 建立合乎实际情况的财政预算管理还处于初步阶段

由于我国各方面国情的特殊性,财政部门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很少,而且相应的职责也未得到确认,很多地区可能只是兼顾预算职责而已,相对的专业人员较少,而且也存在一定“浑水摸鱼”的现象。而由于财政预算工作的复杂性,导致了很多地方的财政预算工作未能到位。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对于财政预算中的预算监控、预算体系评价的看法也不一样,所以在国家的大方向下,还有很多细则在探索之中。

5.4 预算管理中评价体系的问题

由于现今我国还未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预算管理评价体系,(1)体系之中的指标还有待商议,如果指标缺乏一定可比性,而受到地方保护政策的影响,其公平性就被怀疑。(2)评价体系的方式还没有统一,可采用的方法种类繁多,评级体系的质量还有待提升。(3)预算管理的评价体系的信息基础还未建立,创建一个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还必须要有适合的分析方法来整理这些数据。

6 国外预算管理经验借鉴

美国是最先提出财政预算管理的国家,在1949年,由于国家财政赤字和资金利用效率低等情况,当任的胡佛总统提出绩效预算,虽然因为多种原因没有很好地推行,但是开创了预算管理的先河。后来到克林顿在任时,就提出了“政府再造”,将预算绩效管理重回台面。并且成立了国家绩效评鉴委员会,专门负责整个国家的财政预算管理。

国家绩效评鉴委员会在后来就提出了针对国家财政预算上的不少意见,比如说官僚主义的畅行,和财政利用利率低,并建议设立财政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并提出政府改革的四原则和384项改革建议。同年美国国会就颁布了《政府绩效和成果法案》,将财政预算放到国家财政管理的中心来,该法规要求政府各部门在提交预算的同时,还需提交一些能反映部门各方面绩效的指标,然后由国家绩效评鉴委员会对这些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再根据绩效考核的成绩和预算批准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预算的合理性和资金的利用率。

2010年,当任的布什总统在此前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优先管理绩效的意见,并根据经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预算评价工具,并将绩效考核评价和预算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预算绩效管理方法。

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国家以法律法规来保障运行是重中之重,对于财政来说更是一次不小的改革,对于国家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之下,预算绩效改革势在必行。从国外优秀经验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府是设立了国家绩效评鉴委员会,新西兰是由总理办公室和人事管理委员会参与,其他国家大多都是由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实行。

但是由于预算改革涉及到不同部门的利益分配,所以受到的阻碍也不少。要以制度和组织保障绩效预算管理的推进,就必须要设立法律法规来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工作,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确立合理的预算管理指标、预算绩效监督程序和评价体系,取得各个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有效管理和监督各部门进行财政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最重要的是绩效评价,由于财政部门不能充分了解政府各部门的运作情况,因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不应该只有财政部门决定,而是应该由有关部门、专家和非政府机构的机构来共同设定,这不仅仅可以使绩效指标的决定更加科学规范化,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监督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断的尝试得出,将绩效评价和预算分配的有机结合起来,不单单可以帮助预算合理的分配,更能够对政府部门起到一个有效监督作用。所以在绩效考核中,我们也应当注重对于政府部门工作完成程度的情况进行考核,一方面是市政府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增强国民对政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能推动政府部门的工作能力,提高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

7 加强我国预算计算管理改革的措施

7.1 完善预算计算管理的制度

加强我国的预算计算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措施,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必经之路,是我国大力推行民主的趋势。预算计算管理的改革首先要从政府部门入手,显示设立具体可执行的工作制度,在将具体的工作制度实施到位,以财政部门为监督的主要负责人,建立一定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7.2 建立健全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预算管理的难点和核心,由于我国在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时,出现了不少问题,而地方政府的情况有不同,所以要全国性地推广就必须要从基础做起。(1)要财政部门根据一定的经验制定出合乎实际的规章,有了立法机构的护航,就能循序渐进地发展预算评价体系。(2)要将预算评价体系真正落实到各个部门的工作中来,各方要密切配合,有序地开展评价工作。(3)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的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增减,但是同一区域最好可以做到横向均衡。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中来完善指标的制定,淘汰掉不合适的指标,还可以利用一些统计学工具来提高预测管理中信息的准确度、可比度。(4)利用好计算机技术的力量,信息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的利用率,结合国家的有关政策,可以研发一个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预算评价系统,建立完善的数据仓库、评价项目等,实现信息的共享、传输、保存。此系统的建立不仅能为预算计算工作提供全面实施和技术的有力保障,提供预算绩效考核的依据,更能够有效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质量。

7.3 将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落到实处

上一篇:得失寸心知――自由快乐是语文下一篇:这个春天谢谢你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