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大学生关于无偿献血的认知调查

2024-04-30

我校大学生关于无偿献血的认知调查(精选6篇)

篇1:我校大学生关于无偿献血的认知调查

我校大学生关于无偿献血的认知调查

我们查阅的文献:

广州地区大学生无偿献血的认知及行为调查(2010)

高校大学生对无偿献血认知的调查分析(2010)

医学生无偿献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2010)

大学生献血焦虑状态和献血反应的心理干预分析(2008)

医科大学生无偿献血动机分析(2002)

南京地区大学生无偿献血意识及行为分析(2003)

分析:

篇2:我校大学生关于无偿献血的认知调查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读书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如同一日三餐般不可或缺的。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引导我们形成一个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有一个正确的读书观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基于此,我便做了一次关于读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过程中的提问和问卷填写的结果的分析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结论:

1女生读书一般多于男生。可能是因为男生的课外活动较多,占据的较多的课外时间因而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看看书。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课外活动就较为单一,读书会成为她们的爱好。2阅读介质以传统的纸质为主。纸质书籍便于反复观看标记,而在看网络小说是则会选择手机电子书。3受调查的同学都称每天能够滑到一小时以上的时间看书,但大多数是以应对各种考试的受迫读书为主,所涉及的的书几乎是自己的专业课,英语,计算机之类的书,部分同学表示偶尔也会读一些励志的书籍和杂志。4图书馆和教室是读书的主阵地。但据我个人经历,这两个地方都是选择考研或者考公务员的学生会常去。低年级的同学对读书是没有什么计划性的,相反高年级的则会分配好每天都看些什么书,看多少,一本书多久应该看完。5毫无疑问,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读书会提高自己,净化自己,但矛盾的是当我们遭遇心里危机时却很少有人通过读书来排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总体来说无论是某一个班级还是某一个宿舍都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篇3:我校大学生关于无偿献血的认知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衢州学院二年级学生300名。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 献血政策的知晓情况, 献血常识和血液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献血的态度、动机和意愿, 获得献血知识途径。调查采用匿名方式, 本人完成, 当时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资料 (有效问卷, 答卷学生性别、年龄, 已献过或未献过血等) 录入计算机, 应用Excel软件包建立数据库, 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学生300人, 有效问卷279份。其中:男性77人, 女性202人;平均年龄21.3岁; 82人曾参加无偿献血, 占29.4%, 197人未参加过献血, 占70.6%。

2.2 献血政策和献血常识的认知情况

81.4%的学生知道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但对献血知识了解不多, 献血年龄、体重、献血量和献血间隔时间约半数人知晓, 曾献过血与未献过血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学生知道血液是在不断新陈代谢的, 但对血液生理知识认知肤浅, 73.5%的学生对献血无损健康不知晓, 85.7%以上的学生对献血有益健康不知晓。见表1。

2.3 献血态度、动机和意愿情况

96.8%学生对献血持肯定态度, 88.8%学生愿意献血, 56.6%对未参加献血感到可惜。69.5%献血原因是救人, 50%学生怕献血传染疾病, 39.8%学生担心献血影响健康, 34.1%学生担心家人不支持, 31.1%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献血。见表2。

2.4 献血知识获得途径

献血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依次为电视、献血宣传单、报纸、网络、朋友、广播、其他。见表3。

3 讨论

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 无偿献血已经走过11年历程, 通过广泛宣传, 无偿献血取得可喜成绩, 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志愿无偿献血。新修订的《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将公众对

无偿献血知识的知晓率作为无偿献血先进地区和单位的评价条件之一, 在校青少年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应达到95%以上。调查发现, 学生普遍知道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愿意参加无偿献血, 但无偿献血的常识知晓率不足55%, 无偿献血宣传任务艰巨繁重。

3.1 宣传是无偿献血工作基础

献血者从对献血知识的初步认知到采取自愿无偿献血行为要遵循“知-信-行”的转变过程[3], 无偿献血工作第一步是“知”, 即传播知识。调查显示, 学生获得知识途径依次为电视、宣传单、报纸、网络、亲朋好友和广播。各级各类学校是传播知识是集中的地方, 学校是开展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利用校广播、网站、宣传橱窗、宣传册、讲座、座谈会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 普及血液生理知识和科学献血知识, 消除人们对献血的误解, 让学生认识献血的正确性、必要性、无害性甚至有益健康而主动要求自愿献血。

3.2 加强科学献血无损健康的知识普及

调查显示, 96.8%学生对献血持肯定态度, 88.8%学生愿意献血, 但是相当一部分有担心献血影响健康。受传统观念血液珍贵不能随便流失影响, 担心献血影响身体健康。因此, 我们在学校宣传教育要从普及血液生理知识入手, 以科学道理说明献血对人体无害, 而且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等。用大量国内外研究的事实进行教育, 普及科学献血无损健康、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的知识, 促使人们的行为转变。

3.3 加强安全献血宣传, 消除传播疾病顾虑

调查显示, 50%学生怕献血传染疾病。“献血会不会感染艾滋病”, 这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因血液管理不规范, 有诸多个体卖血者感染了艾滋病, 由于新闻报道不详细, 引起人们的误解。为此,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消除和防止不切实际的宣传误区[4]。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就是为了确保血液安全, 保证献血者的用血者的安全。无偿献血是切断艾滋病经输血途径传播的有措施之一。通过开展无偿献血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让他们知道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是预防艾滋病等传染病经血传播有效措施, 是保障血液的安全的有效手段, 从而转变观念加入无偿献血行列。

知信行理论认为, 知识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和态度, 进而改变相关行为的基础, 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5]。在学生中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的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宣传,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无偿献血知识和相关政策, 深刻认识无偿献血对个人、社会意义, 树立起无偿献血的责任感和信念, 以实际行动支持无偿献血, 促进无偿献血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意义[6]。

参考文献

[1]王淑荣, 王峰, 程彦.无偿献血者献血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03) :210-211.

[2]谢英, 张支凤, 王水珊.兰州地区在校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及行为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0, 12 (02) :166-167.

[3]高东英, 梁万年, 高国静, 等.北京市社区居民无偿献血知晓情况调研[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4) :331-333.

[4]李爱琴.无偿献血工作中的误区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3, 5 (3) :233.

[5]杨廷忠, 郑建中.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我校大学生关于无偿献血的认知调查

一、调查起因

在一次与学生的闲聊中,我知道有一位学生因打架被派出所拘留过,后来家长拿出三千元把他保释出来。我说:“如果平时注意小节,控制冲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也不用家长拿出这笔不该拿出的钱。”这名学生的回答让我吃惊:“我家里有钱,我很富!”

很早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花钱很大方。本来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不到五分钟就可以抄完,学生不抄,花钱去复印;本来花两毛钱乘公交车可以到达的地方,却打的士去;作业本只写了一半就扔掉了;不吃早饭,吃一袋袋的零食;穿的是名牌……难道他们真的很富有吗?

二、调查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否富有,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呢?我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通过对本校136名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结论。

四、调查对象

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调查问卷中随意抽取100人进行分析,其中正式生38人,择校生62人。

五、调查项目和分析

(一)家庭收入情况调查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64%的学生家庭月收入在500~2000元之间。而这随意抽取的100人中,绝大多数是择校生,他们每学期的缴费近两千元,几乎是家庭一个月的总收入;并且其中有25%的学生,他们的学费还是由亲戚或有关部门补给金凑齐。由此断定,他们在物质上并不富有。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听到这样一句话:“穷得只剩钱了!”这句话揭示了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精神的空虚。

莫非现在的学生所说的“富有”是精神的富有?

一位专家说过:“精神的富有是指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这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人有精神能力,而动物只有生存本能。‘丰富就是要让人的精神能力生长、开花、结果,每个人都要如此,这就是精神上的丰富。”

人有哪些精神能力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人的精神能力分为三种:智、情、意。“智”是指思考能力;“情”就是情感,人有情感生活,有对爱、对美的体验;“意”是指意志,就是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按照道德做事,也就是对“善”的追求,这可以说就是信仰。所以,“智”、“情”、“意”就是人的智力生活、情感生活和信仰生活,这三种生活组成了人的精神生活。所谓的“丰富”就是指人应该过这三种生活,三者缺一不可。

由此,对高一学生的精神生活现状从“理想观念”、“课外阅读”、“星期六、星期天、放学后”的安排等几方面做了调查(还是原来抽取的100人)。

(二)理想观念调查

80%的学生没有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于是就没有了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他们正如大海上没有航向的船只,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他们缺乏了精神生活之一的“意”。

(三)课外阅读调查

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是很重要的。专家说:“童话中常含有了解自我和待人处世之道的不朽规范。在认识字以前,童话故事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的语文;在长大成人离家之前,也靠童话第一次接触社会的雏形。童话教导我们阅读、书写和是非对错。童话预备我们跨入真实世界的能力,并提供终生受用的功课;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关于诗歌的阅读,朱光潜曾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的干枯。”

调查结果显示(表三):除了9%的人从没读过课外书外,51%没读过经典,58%没读过童话,63%没读过诗歌。按照专家对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一半的学生错过了童年时认识社会、分辨对错的重要一课,同时一半以上的学生也失去了人格塑造、认识、感悟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的学生也没有通过“诗”这一很好的媒介来培养自己的人生趣味。

(四)星期六、星期天及放学后的安排调查

从表四可以看出,他们空闲的时间不是用来丰富自己,而是玩一些低级的游戏。他们缺乏了精神生活之一的“情”,即对爱、对美的体验。

(五)学生学习成绩调查

至于“智”,如果对中学生而言,评价他们“智”的水平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话,请看下表。

平均分在六十以下,作为高一学生而言是说不过去的,这样的学生竟然占了96%,在这方面实在不能说“智”。

由此看来,由“意”、“情”、“智”这三者构成的精神生活,在这些中学生的世界里是很缺乏的。他们的精神并不富有!

家庭的物质生活并不富有,却不注重节俭,甚至讲排场、穿名牌;自己的精神世界很苍白,却不注重精神的熏陶,甚至一味追求低级趣味。精神的贫乏是这一届也或许是这一代中学生的普遍现象。

六、思考与对策

家庭的物质状况对中学生来说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可以熏陶,而精神世界的丰富也能促使他们改变消费观念,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刻不容缓。

那么,怎样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呢?有三个途径。

第一,教育他们要养成独处的习惯,经常反思一下自己。独处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独处的能力,那么他会丢掉灵魂,会变得浅薄。尼采说,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所以总是要逃到别人那里去。那么,尼采就问,这样的人对别人有价值吗?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到别人那里无非是对他人的干扰。一个人必须丰富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价值,有了独处,有了内在的东西,然后才能有高质量的交往。如果大家都有内在的丰富,那么这样的交往是高质量的交往,否则,无非是利益的交换。

这个时代的中学生(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学生),能够忍受独处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们往往把独处看成一种痛苦、一种惩罚,仿佛一个人呆着,日子就没法过了,在学校里连上厕所也让人陪,课间休息也要拉上几个人;放学后上网吧、玩球类游戏、聚会等等。可以看出,他们根本就不能独处,至于反思自己的意识、时间及习惯就更无从谈起。因此,要教给他们学会独处,善于独处,并把独处作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周国平说:“根据我的体验和与精神大师的交流,认为独处时能够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交流,是一种特别的快乐,是很快乐的。”独处的过程就是自己过内心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好好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立足人生全局,给自己一个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增强信仰。

第二,教育他们通过阅读经典来形成更高的自我。人的趣味很重要,趣味越高精神世界就越丰富。读什么样的书,可以看出什么样的趣味,如果只追求感官刺激读“快餐”,对于人的精神是毫无帮助的。阅读本身应该是精神生活,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上的启迪。阅读的过程是人的灵魂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阅读。而对于经典的阅读就是和大师们交流的过程,就是接受大师熏陶的过程。在和大师们交流的过程中,在接受大师熏陶的过程中,自己的灵魂也会越来越充实了。慢慢地,和大师的精神就接近了,能从大师的角度去看世界了,这是多大的提高啊!我们这个时代注重享受人类的物质财富,享受高科技的成果,但书籍中,积累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果不阅读,这笔财富是不会属于你的。事实上,这些财富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但很多中学生并没有去享受这笔财富,这是很可惜的。

那么,怎样教学生去阅读呢?

1. 切实贯彻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必读中外文学名著30部。其中,中国文学名著15部,如《家》、《女神》、《呐喊》、《子夜》、《围城》、《雷雨》、《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外国文学名著15部,如《堂·吉诃德》、《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实在是让人称快的举措。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熏染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文精神缺失的背景下更应如此。而加大阅读量,提高学生对世界的感受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到阅读的方法,应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对于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对于散文、诗歌,宜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谈心得体会法;对于议论文,宜用复述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知识性强的文章宜用精读法、分门摘录法等等。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在阅读时能大大提高效率。

3. 提高教师“自由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读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从教师平时的言谈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博览群书的教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如果教师的兴趣、精力只集中在升学率上,那无论怎样努力去引导,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人师者在读书上对学生的影响很难量化,不能只看现实的教学效果。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都当过中学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无限的,是一生的。所以应该改变对语文教师的观念,给他们留出更多的自由阅读空间,发展他们自由阅读的兴趣。

4. 提倡“不为什么而读”。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名著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课外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以功利面目出现的阅读,也许是很多中学生畏惧“名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因为,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一种享受,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从长远看,还阅读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从阅读中有所得,让学生一生都从阅读中有所得,还是得提倡“不为什么而读”。

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使中学生从网络游戏中,从低级趣味中走出来,走进经典,接受大师的熏陶,以形成更高的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三,要保持心灵生活的习惯。心灵生活是情感的体验、信仰,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一个人的人生目标首先应该是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除智力生活要活跃外,情感生活也要丰富。

怎样丰富他们的情感呢?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备受宠爱,即使家庭并不富有,家长也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即使自己捉襟见肘,也要让孩子“体体面面”。家长越是迁就,孩子越是以我为中心,变得唯我是从,自私冷漠。他们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却进行高消费,他们的智力并没有问题,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究其原因是缺乏情感的体验、对生活意义的思考。要想使他们有所改变,除了教会他们独处,教会他们阅读,还要培养他们的情商。

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它是开启心智的钥匙,激发潜能的要诀。它像一面魔镜,让人时刻反省自己,调整自己,激励自己,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情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绝不亚于数学或者是阅读等方面的引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成功者就是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商(IQ),而是情商(EQ),前者占20%,后者占80%,即成功的公式为:20%的IQ+80%的EQ=100%的成功。情商的高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其他能力(包括智力)能否发挥到极致,从而决定他的人生有多大成就。情商是决定个人命运的最关键因素。

情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但它不是天生具有的,而在于后天培养。当代中学生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加强情商教育就非常必要。未来的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情商水平,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才能成为一个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成为精神世界真正富有的人。

七、结论

综上所述,我校高一学生(或许不仅仅是我校)的物质生活并不富有,精神生活并不丰富。教会他们独处,教会他们自我提高,教会他们体验情感,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仅仅是我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和方法。

我相信,关注中学生的精神、关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这种责任和使命会督促我们不断去探索更好的经验和方法,并进行借鉴和交流。

篇5:我校大学生关于无偿献血的认知调查

1、性别()A女B男

2、来自()A农村B城市

3、您一周吃早餐的次数()

A每天B六天C五天D四天及以下

4、您每晚睡眠几小时()

A 10小时及以上B 8—10小时C 6—8小时D 6小时以下

5、您饮食是注重味道还是营养价值()

A味道好就行B两者兼顾C营养价值

6、您认为您现在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

A非常合理B还好C摄取不合理,比较单一

7、您是否有吸烟的习惯()

A是B否C曾经吸过,但现在戒掉了

8、您的饮酒频率()

A经常B有时C很少,几乎不喝

9、您喝酒一般是在哪种情况()

A自己一人想喝酒很B在朋友等应酬性场合10、您对于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您会不会积极参与()

A积极报名,积极参加训练,增强体质B为了奖励才参加C一般不参加

11、您锻炼的频率()

A每天B一周2—5次C偶尔想起来才做D不做

12、您平均每次锻炼的时间()

A 15分钟以下B15分钟—30分钟C30分钟以上

13、您对于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大学生体质下降有什么看法()

A个人平时不注意锻炼的结果B是大学生平均体质下降的表现C学习时间紧,课余压力大,缺少锻炼时间

14、您生活中许多事与您运动的计划冲突,哪项是影响您锻炼的主要因素()A学校B上网C逛街D工作E谈恋爱F其他

15、您会有效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锻炼吗()

A每天坚持锻炼B虽不每天锻炼,但可以保证一定量的锻炼C宁可在家看电视上网也不出去锻炼

16、很多省份都提出过“体质健康不达标不能及格”的政策。您对此有什么看法?A应该这么做,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体质B学习是第一位的C不应该这样,个人体质不同,没有很好的衡量标准

17、您认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有(多选)()

A交通工具的改进B家务劳动的减少C电脑的普及D学习课业紧E体育活动减少F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建设不好G自身锻炼意识减弱H教育体制对体质健康的不重视

18、您有运动计划吗()

篇6:关于我校大学生亲情观的调查

关于我校大学生亲情观的调查

班 级: 小 组: 成 员: 指导教师:

中国·大庆

2015年4月

前言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转换速度越来越快,因而真正与家人该有的慢节奏的相处时间无疑越来越少。甚至忽略距离,仅仅看与家人交流的时间也在缩短。在这种情况下,2015年3月25日到4月12日期间,本小组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在我校范围内随机抽取大学生做了该项社会调查,以此来总结我校大学生的亲情观。本次调查共收回203份调查问卷,由于网络问卷的优势和调查对象的素质,此次问卷的有效率为100%。此次调查对象有男有女,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都有。

摘要

什么是亲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指父母,即双亲,“情”指感情。“亲情”主要指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亲情是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是人们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割舍不断的情感,亲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重视亲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坚持的传统美德。本次调研围绕我校大学生亲情意识为中心,对大学生亲情观做出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原因,和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让更多的大学生更多的注重亲情。

关键词:亲情 大学生 父母

一.调查前期设计

(一)、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转换速度越来越快,因而真正与家人该有的慢节奏的相处时间无疑越来越少。甚至忽略距离,仅仅看与家人交流的时间也在缩短。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我校的大学生做了该项社会调查,以总结出我校大学生的亲情观。

(二)、调查目标

1.详细了解有关大学生亲情的情况,为大学生合理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提供依据;2.摸清大学生与家人一定周期内平均联系的次数;3.了解大学生在亲情观后映射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调查类型

抽样调查为主。抽样调查,采用分发网络问卷的形式。由小组的一部分成员制作网络调查问卷。然后让分定配额给组内成员,让他们通过网络分发的方式将问卷分发给本校各个院系的朋友。再请他们帮忙转发扩散。调查对象面对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个年级。

(四)、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通过问卷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由小组的一部分成员制作网络调查问卷。然后让分定配额给组内成员,让他们通过网络分发的方式将问卷分发给本校各个院系的朋友。再请他们帮忙转发扩散。调查对象面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个年级。把调查问卷平均分发给各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应广泛收集资料,立致使调查问卷内容详实而且丰富。

在问卷分发过程中,各个院系,各个年级,以及性别的方面,尽量做到调查的全面和均衡。

研究资料:资料收集后用从问卷上得来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每个选项所占的比例,根据比例了解大学生的亲情观念。

(五)、调查内容以及所使用的工具 调查内容:大学生的亲情观念 调查工具:网络调查问卷

(六)、调查时间

2015年3月25日——2014年4月12日

(七)调查地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八)调查队伍:小组全体成员

(九)调查对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一到大四全体学生

(十)调查安排:首先是明确我们的调查目标,方法,内容以及调查问卷的发放等;其次是收回调查问卷,进行筛选,排除无效问卷,接着是对问卷进行多个角度的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结果

(1)调查的性别比为:男96,女107(2)调查的年纪分别为:大一:55 大二:102 大三:27 大四:19(3)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知道:173 不知道:30(4)与家人的交流途(多选):电话:191 短信:73 QQ或微信聊天软件:97 回家:116(5)多久打一次电话回家:每天都会:20 两三天一次:77 一周一次:72 一个月两三次:34(6)打电话回家的原因(多选):想念父母:134 关心父母身体:113 向父母要钱:50习惯经常打电话给父母:111 看做一种义务:47 需要父母帮助:38(7)谈话主要涉及哪些内容(多选):学业:155 情感:117 未来发展:115 兴趣爱好:93 娱乐八卦:60(8)觉得父母理解自己吗:理解:104 不理解:9 说不清:90(9)会参加家庭的决策吗:会:103 不会:13 视情况而定:87(10)能与父母和睦相处吗:能:197 不能:6(11)更愿意与哪些人沟通心事(多选):朋友:183 同学:72 父母:114 其他亲属:14 网友:28 老师:4(12)和其他非直系亲属关系如何:很融洽:76 较好:69 一般,很少联系:52 基本没有交集:6(13)假期会花大部分时间陪伴父母吗:是:172 否:31(14)会在节日时送父母小礼物吗:会:94 不会:109(15)父母会全心全意支持你追求喜欢的事物吗:会:73 不会:12 视情况而定:118

(二)发现的问题

根据我们小组的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发现,有一些同学表现的对亲情方面很不感兴趣,不记得父母生日,更是很少的帮父母做家务,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亲情意识逐渐淡薄。

同时,我校大学生的亲情观大多数人还会有一些偏差,但是这不等于我们不重视亲情,在大多数的学生眼中,亲情都还是重要的,但是之所以说亲情观会有偏差,就是因为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对,对于亲情的表达和表述很多人都会表现的很害羞,他们觉得和至亲的人做这些会显得很见外,很怪异。同时由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他们只知道他们是在乎父母的,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爱他们,更羞于表达。

因此我们总结分析了一些影响因素如下:

1、家庭环境因素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由于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环境,很多父母为了家庭不得不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怀和亲情方面的教育,也缩短了和孩子们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从而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孩子和父母之间也会变得没有话题可以谈,又由于很多孩子在叛逆时期的时候,父母没有时间加以正确的引导,忙碌中的他们往往采取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从而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在忙碌的工作中更无法以身作则,和他们的父母多加沟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等孩子们上大学之后,离家越来越远,由于以前没有树立强烈的亲情意识,所以,和父母的联系自然也会越来越少。

2、学校教育因素

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升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考大学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甚至很多学校为了强调升学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不要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帮助孩子保持健康乐观轻松的心态应对考试。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忽视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而那些道德伦理教育也只是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深入实质,亲情教育在整个教学内容之中所占的比例更是少的可怜。

虽然上了大学之后增添了很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习惯了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行为模式,很难真的从中吸收到什么。这些都是大学生缺乏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的重要因素。

3、社会因素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变化。出现了很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系列行为。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很多学生越来越被外界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力也被转移到各个地方。相反,重视亲情、关爱父母等传统文化反而被搁置在了不起眼的角落。

4、个人原因

无论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还是社会因素也好,但最根本的还是学生的个人原因。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不是唯我独尊,也是在集万众宠爱为一身的环境中长大。很多时候因为父母照顾的太周到,所以我们有很多人知道要爱父母,但是很少有人懂得该怎么爱父母,又或者知道了但却很难愿意去做。很多时候我们会和朋友,或者恋人说爱,表达感动,这仿佛成了一种时代的文化。然而对父母我们总是害羞,不好意思表达。从而总是忽略了最亲的人。

(四)解决办法

通过各种资料的搜集和小组讨论,对于以上几种原因产生的现象,我们商讨出了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改变传统家庭教育模式,重视德育教育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德育教育与智力教育并重,同时家长也要已身作则,教会孩子对于父母长辈应尽的义务,让孩子理解“感恩的含义”并学会如何感恩。

2.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现在大学普遍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公开课的形式普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仅通过课程往往力度欠缺。学校还是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将感恩教育融入学习生活。

3.社会应当负起责任

当代大学生的亲情关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的教育以及个人原因造成的,出现的这些现象,社会的变化也占有很大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观偏向功利化,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中掺杂了其他因素。因此社会引导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亲情观的重要途径,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主动沟通,缩小代沟

我们发现,现代大学生与父母之间出现的冲突,隔阂大都是因为年龄和接触事务上的差距产生的代沟。矛盾出现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合理解决。作为父母的子女,出现矛盾时应主动寻求和解,而不是与父母冷战更不是让矛盾升级。日常生活中多多与父母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三.小组心得

通过这次对大学生亲情观的调查,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开始思考我们身边最简单无私的爱:如果以前我们对父母做得还不够好,那么从今以后,让我们努力,一起学会感恩父母!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还是关心父母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也有一些同学只是为自己将来的生活着想;还有一些同学抱有崇高的理想,希望在学术等领域有所成就,这是令人欣喜的。但在我们不懈追求我们远大的人生目标时,希望不要忘记父母为你的付出。很多时候爱是需要表达的,我们应该学会表达,而不能总是羞于表达,毕竟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再过两三年我们就要面临着找工作等事情,和父母的联系会越来越少的,也不要总是想着以后有条件怎样怎样,毕竟很多事情是等不得的。想到就要做到,不要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

同时我们都是这样,从小没有被教导怎么表达爱,成长之后一旦坦诚表达情感又会被嘲笑整爱爱爱的丢不丢人?于是我们饱含爱的人类天性,渐渐被压抑,我们在表达感情时感到莫名羞耻,觉得丢人。这些都是我们有着浓厚的亲情意识却不善于表达的人应该注意和改变的。

上一篇:《小狐狸买手套》读书心得下一篇:感恩四季的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