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2024-05-08

我校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共8篇)

篇1:我校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靖边县海则滩九年制学校校本研修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新要求的提出,旨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研究也面临重大挑战。在课程改革中,引导教师认同新的课程改革方向,帮助教师接纳新的课程内容和完成新的教学活动,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环节。特别是远离城市、缺乏信息资源和专业人员支持的农村地区学校,这一任务就更显艰巨。校本研修被认为是培养具备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教师的重要途径而受到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尝试开展多种校本研修活动。

一、、现状分析

农村学校教师观念落后,缺乏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农村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获取新知识、新理念的渠道单一,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自己数年来业已形成的传统教学经验模式,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校本研训才能够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活动没有发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功能。虽然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研究,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主要是以教师课堂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在调查中有教师也意识到将自己在课堂中碰到教学问题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对自己有帮助。但是,只有47%的教师在研修活动前“查找资料,积极准备”,一些教师注重研修活动后应用。

农村小学校本研修资源开发不充分。校本研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而开展的集体研讨活动。从理论上说学校中的任何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因素都有可能对教师的发展造成影响,都可成为研修资源,但最主要的应是“人”的资源。调查表明农村学校校本研修资源不足,一是校内资源不足且开发不够。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风格、学有专长的教师在村小较少,特别是把校内骨干教师或学有专长、教有风格有一技之长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资源转化为群体特色,更显不足。

教师培训机构介入不深,影响不大,没有发挥主导的功能。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校本研修中来自专业人员和同伴的直接帮助的分别占7%、27%。76%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最缺乏的是“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在校本研修中,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与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

二、开展校本研修的建议

1、正确把握校本研修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校本研修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我们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相关理论,才能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为此,应提高对校本研修内涵、基本要素等的认识。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以

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是利用学校这个教师工作、成长的职场,把校本研究和校本进修结合起来,构建以校为本,以研导修,以修促研,提高教师素质以提高学校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教师培训模式。所谓“校本”,即以校为本,就是要确立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基本理念,激发学校主动发展的思想意识,引领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规划校本研修内容,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创新校本研修方式,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要面向全体教师,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要激发广大教师的主体意识,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研修活动的主体,真正进入在工作中研究、研究性地工作的职业状态;教师研修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研导修,即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素质,确保进修提高的专业方向性、问题针对性和工作适用性;以修促研,即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健全研究队伍,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导向功能。校本研修应是研修一体,互生共荣,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基于上述认识,校本研修的目标诉求是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学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校本研修的主导思想是基于学校,立足教师,源于课堂,研究真实的问题,创新真实的做法,追求真实的成效。

2、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研修机制和管理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的研修氛围。学校要建立有助于激发教师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校本研修制度。可采用目标激励、参与激励、尊重激励等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使教师感受到只要积极参与了校本研修就能实现教师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使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的利益达到一致。让每一位教师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校本研修中的获益者,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校要倡导一种教师研修、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问题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同时,学校要统筹协调,建立同伴互助、知识共享的机制,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提供平台。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教研的快乐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成长。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校本研修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个体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学校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培训融为一体,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每一位教师要增强读书意识和研究意识,要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依据课改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制定专业发展计划,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观点进行剖析,使教研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问题,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思考,乃至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在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中相互切磋,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研的主人,都是校本研修的平等参与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请大家思考或解答。真正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4、校本研修首先要聚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教学实践研究是教师成为具有

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的重要途径,这种研究是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校本研修首先要聚焦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要实行“贴近生活、扣问细节”的策略,即首先不能把眼光积聚在宏大的或抽象的教学想象上,要尽量地分解现实问题,进行“教学小现象研究”。这样才能够真正抓住自己的问题。

三、本校本学期的校本研修工作

1、聚焦课堂:本校本学期为实践新课程理念,促进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自己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举行第五届“教学展示周”活动。本次教学展示周活动以课堂展示为主,是学校“聚焦课堂,提升质量”活动的持续。在活动以前,学校领导作了大量的工作,部署各项任务,要求各教研组精心组织,提倡学科渗透和吸纳新的教育理念,上出激情,上出新意,并邀请兄弟学校教师莅临指导。教师们本着“在参与中锻炼、在参与中反思、在参与中提高”的心态踊跃报名,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展示活动,他们将各显其能,充分展示了自身素质,努力使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整个活动内容充实,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会后,不少老师表示收益颇多并希望今后能多举办这样有深度的教研活动。

2、培训学习:组织各个年级部同的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阳光师训,新课标解读,国培,省培等等。让每位老师都有与以往不同的收获,提高了业务水平,促进了专业成长。

3、档案建设:在原有的成长档案基础上积极建设补充本学期的专业档案。成长档案建设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质、培养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有效实施多元教学评价、为教师搭建更广阔的专业发展平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2:我校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近三年来,学校借标准化学校验收这股东风,始终把“追寻高效课堂”作为校本研训的主旋律。围绕构建高效课堂,学校用活动促培训,尽可能的丰富培训的形式。先后开展了教师论坛、案列分析、教育叙事、专题讲座、课例分析、骨干示范、课件制作、网络交流、技能比武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渐渐清晰起来,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感觉。课堂教学应该有序、有情、有理、有度。序,即课堂秩序要收放自如,课堂不是菜市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是课堂秩序的理想境界。有情,即课堂是情感交融的课堂,不是冷冰冰的手术室,是教师学生智慧碰撞的课堂,是动态生成,对话互动的课堂。有理,即尊重课堂正确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实验课的动手操作、数学课上的小组合作探究、语文课的个性阅读并不是对文本的歪曲解读。有度,即课堂要有参与度、练习度、拓展度与达成度。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在管理局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指引下,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校本研修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学校在教师校本研修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改观,有的甚至是成效显著。

管理做法:实施计划管理,确保校本研修有序进行。

学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校本研修培训的文件精神,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是教学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通过学习,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激发了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的热情,广大教师全员参加培训,形成了良好的研修氛围。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校本研修工作的前提。为此,学校成立了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研主任任副组长,各办公室教研组长及学科教研组长任成员,并由教研主任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校本培训工作,并把这一工作纳入校长任期工作目标,列入校长每学期的工作日程。在具体研修中,教导处、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教师业务培训,政教处负责班主任培训、师德建设。为保证培训工作规范有序有效进行,学校制订了有关校本研修的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每两周教研组活动、每周集体备课活动、校内三课活动、精品课展示活动月等都按计划务实、有效地开展,做到有记录有过程有结果。每位教师结合高效课堂校本培训内容,记录好分局绿皮学习笔记,完成每学期教研室部署的总局岗位练兵学习手册任务。每学期上交学习笔记一万字以上,写不少于3000字的反思性教学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学校把校本研修工作与每年的评优和考核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学校每年鼓励教师参与论文评选、教学评优、外出学习,并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

具体做法: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研修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本,我校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以实施高效课堂为工作轴心,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教研专业人员的作用,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教研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有以下几点做法:

1)、推门课

从2010年我校就实施推行高效课堂以来就实施了推门听课,校长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对全校的教师的课堂随时进行检查,采用不打招呼的形式进入课堂听课,这样便于掌握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对于好的课堂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对于特别差的课堂,提出更改要求,下周跟踪听课,直至满意为止。这种听课主要是督促青年教师能上达标课。听课后,马上评课指导。推门听课不仅是领导班子听教师课,教师之间也经常推门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是推行学案后记与自我反思

我们要求教师课后在学案后及时记录自我反思,要求学生课后教师记录学后记。并做到把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要反思成功之处、反思失误之处、反思机智之处,反思学生的不同见解、反思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反思今后的教学改革等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记。

3)、培养骨干

我校组织启动“名师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示范辐射作用,促使学校优秀教师在教育理论,学科专业、文化修养、课堂教学等方面打下深厚的功底,并能带动和指导其他教师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在本校教师群体中起到有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一是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示范课,引领带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二是进行业务讲座,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习心得。这些工作对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4)、教学研究

怎样开展有效的校本研修,我们认为,脱离课堂实际的教研,都是空洞无效的。我们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本着校本研修教研围绕教学,校本研修服务于教学的原则。在校本研修中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怎样编写自学提纲,怎样引导学生自学,怎样指导学生去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进行学法指导,怎样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使用教学辅助手段等一系列问题。

篇3:我校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为了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2003年起中小学机器人比赛被纳入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又将“人工智能初步”与“简易机器人制作”分别列入“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选修内容。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也提到“收集资料, 了解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要求[1]。由此可见国家对机器人教育的重视。

机器人作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创新能力训练的有效工具, 在教育界逐渐得到认同。那么机器人教育发展的现状如何, 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了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机器人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对中国学术界所发表的相关文献做了统计, 以“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教学”、“机器人竞赛”为关键字和索引, 在“中国全数据期刊网、中国学术会议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检索, 时间为1979年到2011年2月28日, 通过筛选, 剔除无关的条目, 统计以“机器人教育”为关键字的文献共有71篇, “机器人教学”共89篇, “机器人比赛或者机器人竞赛”共有328篇。通过上述数据对比可看出, 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机器人教育进行了研究, 但在各个研究内容的投入的力量明显不均衡, 并且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在目前中小学开展的活跃性与研究人员在此方面的研究力度明显不对称。研究人员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机器人比赛上面, 直接造成了机器人教育理论研究上的匮乏, 最终导致机器人教学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难以深入到课堂。可以说, 当前“机器人教学”的发展状况明显滞后于“机器人比赛”的发展[2]。

同时, 笔者针对有关机器人教育有关的文献做了内容分析研究, 按文献的内容主旨将其分类:机器人教育的意义、阻碍机器人教育发展的因素 (或者说机器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机器人教学的注意事项、机器人教育的现状研究、机器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国外机器人教育研究几个方面。其中, 最为重要的课程设计方面的相关文献仅有1篇。将有关机器人竞赛方面的文献按内容主旨分为机器人竞赛对大、中小学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思维动手等方面的意义和机器人竞赛的现状与发展两个大的方面。

笔者对各个文献内容作了大致归纳, 并且结合机器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教学原则、机器人教育课程研究、机器人竞赛的现状及意义等方面的信息, 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Intel未来教育理念, 针对我校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 将相关课程做了调整, 以期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性教师, 推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发展。

●●机器人教育的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 机器人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 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

首先, 让学生较早地接触机器人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了解到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的状况, 了解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 破除中小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神秘感, 为进一步学习智能机器人有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3]。其次,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深感兴趣, 这对他们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为以后普及机器人的运用、提升机器人应用水平和研究的深入都大有裨益[4]。相信长期坚持下去,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一定会走在世界的前列。

2.对于中小学生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与时代的飞速发展, 社会对具有创造性、动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而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实践动手的机会。有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甚至没有洗过自己的衣服, 此种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所以, 在现代化教育中, 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活动中, 学生必须自己亲手设计与制作机器人, 自己决定在组装机器人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零部件。在电脑上设计相关程序, 然后再不断地进行试验, 不断地修改相关设备参数, 实现最优化的实施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得到很多方面的锻炼。

首先, 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扩充。我们知道机器人教育是一门集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子、材料、能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知识, 可以说, 智能机器人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技术平台[5,6]。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完成任务和模拟项目使学生在为机器人扩充接口的过程中学习有关数字电路方面的知识;通过为机器人编写程序, 不但学到了计算机编程语言、算法等显性知识, 更有意义的是通过为机器人编写程序学到了科学而高效的思维方式、逻辑判断思维、系统思维等隐性知识。此过程不但对物理学科、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也扩大和加深了学生的科学知识[7]。

其次,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完成机器人比赛的过程中, 调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思维 (智力水平) 迅速发展的阶段, 还不能够较全面地分析问题[8]。在比赛项目完成的过程中, 肯定会出现很多的失误,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由现实情况分析, 检查程序或者组装机器人机构的不合理之处, 从而进一步修改完善, 直到达到比赛的要求。在为机器人编写适当的程序过程中形成高效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9]。

第三, 提高学生思维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在机器人比赛的过程中,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同时,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例如, 在我们实验室进行灭火实验的开展过程中, 学生的有些想法就特别好。我们的灭火场地是由四个大小不同独立的小房子构成的, 每次开始时, 我们的想法是让小车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入每一个小房间, 然后探测火源。如果有火源则灭火返回。但是这样做就有一个弊端, 那就是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到四个房间探索该房间是否有火源。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就很好:“老师, 我们能不能在小车启动的时刻就告诉它, 去几号房间灭火, 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经过不断的推敲, 我们把一个声音传感器作为小车的启动装置。命令分别设置为数字1、2、3、4, 当小车辨别出发出的指令是“1”时, 就直接跑到一号房间灭火, 当听到命令为“2”时, 就直接跑向二号房间。这样就可以缩短原来不必要的探测时间了。由此可见机器人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 能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10,11]。

在组装机器人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通过尝试完成心中所想的机器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例如, 在西安市我们对一家机器人培训班作了解时 (乐博机器人俱乐部) , 我们发现那里的小学生络绎不绝。我们顺便对一些孩子的父母做了访谈, 他们说:“是孩子要求来的, 而且我们觉得有时候孩子搭出来的东西, 简直出人意料, 感觉自己对孩子的了解还是太少。”之后我们又参观了孩子们的作品, 里面有直升飞机、圣诞老人和他的驯鹿、投石车、不倒翁等。

第四, 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12]。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 可能短短的几天时间产生的新知识就是过去知识的好几倍,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巨大的工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让他们独自完成机器人某项比赛也是很难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团队的形式合作学习。虽然一段程序、想制作的模块、想加工的零件、想设计的模型等, 学生可以自己通过独立看书、钻研动手解决, 但大多数情况下, 由于学生个人条件、环境、能力的制约, 独立完成起来是有困难的。为解决问题, 他可以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与同学交流, 在团队学习中学习者团结协作, 包容小组其他成员的缺点和不足, 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宽容为怀的品格[13]。

第五, 其他非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方面。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必须不断地与队友分享自己的想法、问题, 而且在观点出现分歧时, 甚至要试图去说服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地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交流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不免要面对失败, 然后重新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毅力也会得到培养, 为未来面对社会中的挫折或压力时能够正确稳妥地处理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机器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 机器人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机器人教育的各项活动也在学校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 但是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 机器人教育的教学目标尚欠科学

小学、初中、高中机器人教学的分阶段目标的划分不够明确与合理, 导致相关教材的区分度低、特色不强。

2. 缺乏科学规划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缺乏教育理念支持[14]

目前, 机器人教学的“教材”质量不高, 大多属于“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指南”式的, 缺少课程与教学专家的参与和指导, 并且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教材, 适合中小学教学的教材也不多[15]。

3. 教育机器人产品缺少规范

目前, 教育机器人的品牌十分繁杂, 并且大多是自成体系, 互不兼容, 开放度低。另一方面, 适应于不同学段的性能价格比高的教育机器人产品却很少。

4. 教育行政部门不够重视, 缺少从教育视角进行的研究

当前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开展,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育机器人企业在推动。虽然企业在初期为此做出的贡献应当予以肯定, 但是随着机器人教育的逐渐深入与普及, 目前亟需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给予充分的关注、协调与引导。其次, 学校及时开设的相关课程都是为机器人比赛开设的, 这样只有少部分学生接触到了机器人教育[16]。

5. 教育研究欠缺, 教学活动随意性强

目前, 机器人教育进入课程或者参与学科整合的经验还很少, 教育研究成果非常缺乏。尤其对中小学教师而言, 它是一种全新的事物,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学业检测等都很欠缺。虽然在高中技术新的课程标准增加了人工智能初步与简易机器人制作, 但由于受到课程地位和科室的局限, 目前效果尚不明显, 而且即使有些教育发达的地区作为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开设, 但教学内容与活动的随意性都较强[17]。

6. 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机器人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只有不断培养大量懂得多学科知识的优秀人才, 才能跟上机器人时代的发展步伐。这就有赖于机器人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需要提高全社会对机器人教育的认识, 为机器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18]。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理念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免费师范类院校之一, 我校对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研究十分关注。在了解到国内机器人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作了总结的基础上, 从培养机器人教师的校本课程出发, 结合相关的教学原则、理念, 我们的教学思路主要如下。

1.相关课程的整合

众所周知, “人工智能初步”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部分, 教育技术学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就是胜任该学科的日常教学。“简易机器人制作”是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课,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培养通用技术课程教师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9]。同时, 简易机器人制作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初步研究的基础, 所以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大胆将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 融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2.结合机器人竞赛项目[20]

笔者通过对文献及一线教师的了解发现, 比赛项目的种类非常多, 而且很多项目的创新性非常好。高中院校对机器人比赛十分的关注, 我们将竞赛项目分解到日常教学中, 可有效提高学生竞赛的水平, 同时也可反作用于竞赛, 推进机器人竞赛向更尖端发展。所以, 在对相关机器人教师培养的过程中, 可以将相关的比赛项目进行分解成为较容易实现的小项目单元供学生学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机器人教师未来在工作中带领团队参加机器人比赛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相应的教学, 教师也能够更好地指导机器人比赛, 并且具备相关领域研究的能力。

3.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理念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专业化发展计划, 它帮助全世界无论是职前还是在职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资源融入到他们的课堂教学中。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于2006年正式纳入中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而且根据英特尔 (中国) 有限公司和教育部在2006年11月启动的“共创未来教育计划”,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将在中国继续培训100万名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21]。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相关核心的课程, 欲以此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 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到教师教学过程思维角度的转型。

4.结合团队学习的理念

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 人与人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团队学习变成了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的主流。所以, 在此课程开设的过程中, 在考虑到实验室的情况和未来社会对学生合作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本课程所有的实验将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呈现。

●●结束语

机器人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它是高中技术课程“人工智能初步”、“简易机器人制作”的整合课程。中小学机器人比赛是培育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如果能适当地将机器人比赛分解, 使其逐渐地深入到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 相信定能使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也对机器人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和提升机器人应用水平与研究的深入大有裨益。笔者欲将此教学方法分享给大家, 供广大教育研究者与一线工作者参考, 以推动机器人教育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技术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培养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正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不断地、迅速地向前发展。正因为如此, 机器人教育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文通过中国全数据期刊网等, 在了解到国内机器人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对其作了总结的基础上, 从培养机器人教师的校本课程出发, 结合相关的教学原则、理念, 介绍了我校开展的针对教育技术学免费师范生机器人教育相关课程培养方式及理念的相关信息, 以期推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发展。

篇4:我校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起因

在一次与学生的闲聊中,我知道有一位学生因打架被派出所拘留过,后来家长拿出三千元把他保释出来。我说:“如果平时注意小节,控制冲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也不用家长拿出这笔不该拿出的钱。”这名学生的回答让我吃惊:“我家里有钱,我很富!”

很早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花钱很大方。本来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不到五分钟就可以抄完,学生不抄,花钱去复印;本来花两毛钱乘公交车可以到达的地方,却打的士去;作业本只写了一半就扔掉了;不吃早饭,吃一袋袋的零食;穿的是名牌……难道他们真的很富有吗?

二、调查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否富有,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呢?我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通过对本校136名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结论。

四、调查对象

对我校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调查问卷中随意抽取100人进行分析,其中正式生38人,择校生62人。

五、调查项目和分析

(一)家庭收入情况调查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64%的学生家庭月收入在500~2000元之间。而这随意抽取的100人中,绝大多数是择校生,他们每学期的缴费近两千元,几乎是家庭一个月的总收入;并且其中有25%的学生,他们的学费还是由亲戚或有关部门补给金凑齐。由此断定,他们在物质上并不富有。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听到这样一句话:“穷得只剩钱了!”这句话揭示了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精神的空虚。

莫非现在的学生所说的“富有”是精神的富有?

一位专家说过:“精神的富有是指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这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人有精神能力,而动物只有生存本能。‘丰富就是要让人的精神能力生长、开花、结果,每个人都要如此,这就是精神上的丰富。”

人有哪些精神能力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人的精神能力分为三种:智、情、意。“智”是指思考能力;“情”就是情感,人有情感生活,有对爱、对美的体验;“意”是指意志,就是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按照道德做事,也就是对“善”的追求,这可以说就是信仰。所以,“智”、“情”、“意”就是人的智力生活、情感生活和信仰生活,这三种生活组成了人的精神生活。所谓的“丰富”就是指人应该过这三种生活,三者缺一不可。

由此,对高一学生的精神生活现状从“理想观念”、“课外阅读”、“星期六、星期天、放学后”的安排等几方面做了调查(还是原来抽取的100人)。

(二)理想观念调查

80%的学生没有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于是就没有了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他们正如大海上没有航向的船只,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他们缺乏了精神生活之一的“意”。

(三)课外阅读调查

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是很重要的。专家说:“童话中常含有了解自我和待人处世之道的不朽规范。在认识字以前,童话故事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的语文;在长大成人离家之前,也靠童话第一次接触社会的雏形。童话教导我们阅读、书写和是非对错。童话预备我们跨入真实世界的能力,并提供终生受用的功课;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关于诗歌的阅读,朱光潜曾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的干枯。”

调查结果显示(表三):除了9%的人从没读过课外书外,51%没读过经典,58%没读过童话,63%没读过诗歌。按照专家对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一半的学生错过了童年时认识社会、分辨对错的重要一课,同时一半以上的学生也失去了人格塑造、认识、感悟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的学生也没有通过“诗”这一很好的媒介来培养自己的人生趣味。

(四)星期六、星期天及放学后的安排调查

从表四可以看出,他们空闲的时间不是用来丰富自己,而是玩一些低级的游戏。他们缺乏了精神生活之一的“情”,即对爱、对美的体验。

(五)学生学习成绩调查

至于“智”,如果对中学生而言,评价他们“智”的水平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话,请看下表。

平均分在六十以下,作为高一学生而言是说不过去的,这样的学生竟然占了96%,在这方面实在不能说“智”。

由此看来,由“意”、“情”、“智”这三者构成的精神生活,在这些中学生的世界里是很缺乏的。他们的精神并不富有!

家庭的物质生活并不富有,却不注重节俭,甚至讲排场、穿名牌;自己的精神世界很苍白,却不注重精神的熏陶,甚至一味追求低级趣味。精神的贫乏是这一届也或许是这一代中学生的普遍现象。

六、思考与对策

家庭的物质状况对中学生来说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可以熏陶,而精神世界的丰富也能促使他们改变消费观念,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刻不容缓。

那么,怎样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呢?有三个途径。

第一,教育他们要养成独处的习惯,经常反思一下自己。独处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独处的能力,那么他会丢掉灵魂,会变得浅薄。尼采说,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所以总是要逃到别人那里去。那么,尼采就问,这样的人对别人有价值吗?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到别人那里无非是对他人的干扰。一个人必须丰富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有价值,有了独处,有了内在的东西,然后才能有高质量的交往。如果大家都有内在的丰富,那么这样的交往是高质量的交往,否则,无非是利益的交换。

这个时代的中学生(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学生),能够忍受独处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们往往把独处看成一种痛苦、一种惩罚,仿佛一个人呆着,日子就没法过了,在学校里连上厕所也让人陪,课间休息也要拉上几个人;放学后上网吧、玩球类游戏、聚会等等。可以看出,他们根本就不能独处,至于反思自己的意识、时间及习惯就更无从谈起。因此,要教给他们学会独处,善于独处,并把独处作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周国平说:“根据我的体验和与精神大师的交流,认为独处时能够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交流,是一种特别的快乐,是很快乐的。”独处的过程就是自己过内心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好好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立足人生全局,给自己一个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增强信仰。

第二,教育他们通过阅读经典来形成更高的自我。人的趣味很重要,趣味越高精神世界就越丰富。读什么样的书,可以看出什么样的趣味,如果只追求感官刺激读“快餐”,对于人的精神是毫无帮助的。阅读本身应该是精神生活,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上的启迪。阅读的过程是人的灵魂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阅读。而对于经典的阅读就是和大师们交流的过程,就是接受大师熏陶的过程。在和大师们交流的过程中,在接受大师熏陶的过程中,自己的灵魂也会越来越充实了。慢慢地,和大师的精神就接近了,能从大师的角度去看世界了,这是多大的提高啊!我们这个时代注重享受人类的物质财富,享受高科技的成果,但书籍中,积累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果不阅读,这笔财富是不会属于你的。事实上,这些财富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但很多中学生并没有去享受这笔财富,这是很可惜的。

那么,怎样教学生去阅读呢?

1. 切实贯彻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必读中外文学名著30部。其中,中国文学名著15部,如《家》、《女神》、《呐喊》、《子夜》、《围城》、《雷雨》、《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外国文学名著15部,如《堂·吉诃德》、《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实在是让人称快的举措。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熏染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文精神缺失的背景下更应如此。而加大阅读量,提高学生对世界的感受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到阅读的方法,应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对于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对于散文、诗歌,宜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谈心得体会法;对于议论文,宜用复述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知识性强的文章宜用精读法、分门摘录法等等。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在阅读时能大大提高效率。

3. 提高教师“自由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读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从教师平时的言谈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博览群书的教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如果教师的兴趣、精力只集中在升学率上,那无论怎样努力去引导,都无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人师者在读书上对学生的影响很难量化,不能只看现实的教学效果。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都当过中学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无限的,是一生的。所以应该改变对语文教师的观念,给他们留出更多的自由阅读空间,发展他们自由阅读的兴趣。

4. 提倡“不为什么而读”。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名著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课外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以功利面目出现的阅读,也许是很多中学生畏惧“名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因为,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一种享受,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从长远看,还阅读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从阅读中有所得,让学生一生都从阅读中有所得,还是得提倡“不为什么而读”。

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使中学生从网络游戏中,从低级趣味中走出来,走进经典,接受大师的熏陶,以形成更高的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三,要保持心灵生活的习惯。心灵生活是情感的体验、信仰,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一个人的人生目标首先应该是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除智力生活要活跃外,情感生活也要丰富。

怎样丰富他们的情感呢?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备受宠爱,即使家庭并不富有,家长也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即使自己捉襟见肘,也要让孩子“体体面面”。家长越是迁就,孩子越是以我为中心,变得唯我是从,自私冷漠。他们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却进行高消费,他们的智力并没有问题,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究其原因是缺乏情感的体验、对生活意义的思考。要想使他们有所改变,除了教会他们独处,教会他们阅读,还要培养他们的情商。

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它是开启心智的钥匙,激发潜能的要诀。它像一面魔镜,让人时刻反省自己,调整自己,激励自己,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情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绝不亚于数学或者是阅读等方面的引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成功者就是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商(IQ),而是情商(EQ),前者占20%,后者占80%,即成功的公式为:20%的IQ+80%的EQ=100%的成功。情商的高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其他能力(包括智力)能否发挥到极致,从而决定他的人生有多大成就。情商是决定个人命运的最关键因素。

情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但它不是天生具有的,而在于后天培养。当代中学生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加强情商教育就非常必要。未来的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情商水平,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才能成为一个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成为精神世界真正富有的人。

七、结论

综上所述,我校高一学生(或许不仅仅是我校)的物质生活并不富有,精神生活并不丰富。教会他们独处,教会他们自我提高,教会他们体验情感,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仅仅是我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和方法。

我相信,关注中学生的精神、关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这种责任和使命会督促我们不断去探索更好的经验和方法,并进行借鉴和交流。

篇5: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安康市汉滨区枣园小学 陈磊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校本教研工作则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发动机。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我校一直以来将校本教研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要求数学教师立足课堂,研究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课堂教学“扎实、高效”。同时,反思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课程改革进程,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学整体水平。

一、我校在校本教研开展方面主要制定的六个方面目标:

1、以开展教研活动为契机,促进数学教师进一步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整合,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生活即数学的教育理论,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生活中,有目的地收集和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及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3、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面与实际生活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一方面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及其演变后的一般意义。

6、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数学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二、我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以“课改”为契机,深入开展教研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常规检查,要求教师做到按时上课、下课,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教师。

2、加强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推荐数学教师学习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的专著。

3、抓好备课,写好每一节课的反思和教学得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认真总结个人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和一些点滴经验,积极的撰写论文、案例。通过组织教师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提高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能力。

4、继续抓好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培优转差”的工作,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

5、以教研为手段,开展关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指导和帮助教师提高,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展开评议,相互促进。

7、通过开展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小报展、数学阅读等多种活动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生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我校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取得的成效:

1、业务学习实行集体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诵经”活动,号召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读完一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及论文。促使数学教师养成勤读书、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职业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行,塑造学习型、探究性教师形象,促进自身职业素质发展,教育教学技术完善,从根本上提升全校教师业务水平。

2、认真做好教学常规检查工作。对教师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进行动态长效性管理,做到备、上、批、改相统一,有效地防止了教学环节脱节。本学期将继续实行“月考月评月反馈”活动,精心组织好月考、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做到“考前有准备、考完有反馈,考后有反思”通过质量评测对暴露出的教学问题及时弥补,以测促质量,以测提成绩。

3、校本教研课题从细微处着手,从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率较高,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提出来确立为微型课题,组内教师共同讨论商议,寻找有效合理的解决办法进行处理,并最终形成理论,使校本教研做到出现案例、集体讨论、处理解决、书写成文。让每位教师论文下笔是实例、有实感、想实方、见实效。

4、数学教学过程中既重视了优秀学生的培养提高,也重视了后进学生的转化帮助。各班数学教师从小处着手,耐心转化,不放弃一个学生。本学期,数学组重点培养学困生基础计算能力,各任课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学困生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逐步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四、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对校本教研活动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过程中应付差事、流于形式。

2、教师参加的校本研修活动机会不足,无法及时获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致使自身知识贮备陈旧,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匮乏,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师校本教研交流互动平台少,校内校本教研交流存在局限性,校际间交流平台不多,导致年青教师没有切磋学习的机会,有经验的老教师也没有传经送道的途径,从而导致不少教师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教育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部分教师自身学习自觉性差,不善于接受新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思考、不回顾、不总结,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缺乏主观能动性,使自身业务水平停滞不前。

五、对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建议:

(一)重视学习塑形长技

一是通过开展“读书诵经”活动,号召每位教师本至少读完一本教育专著,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及论文。促使教师养成勤读书、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职业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行,塑造学习型、探究性教师形象,二是大力支持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创造参加各类培训的机会,促使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三是加强教师三笔两画(话)一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通过上述措施促进教师自身职业素质发展,教育教学技术完善,从根本上提升全校教师业务水平。

(二)强化管理落实见效

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将重点落实教学过程的操作性、实效性。

1、备课:要求做到“三禁”,严禁上课不备、讲备不

一、备后不思。课前必须熟悉教材,做到胸有成竹进课堂,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不能让教案与教学过程脱节。一堂课程结束后应对教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思,随笔记录。

2、课堂教学: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课程。严格按照学校课程安排及个人教学计划上课,认真做到“三不”,即不迟到、不早退、不空堂。杜绝学生找教师,班主任请教师的

现象。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生生间、师生间发生矛盾应及时化解,不将问题带出教室。

3、听课:教师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5节,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大力开展学校领导推门听,同科教师定题听,同班异课教师定期听,并把推门听课与备课检查、作业检查相结合。做到听有议,议有果,有针对性的交换意见,摸清课堂教学情况,不断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以学论教。

4、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坚决制止有布置不批改的做法。严禁以罚做作业来变相体罚学生,作业要在落实以“精选精讲精练精改”和“有发必收、有收必阅、有阅必评、有错必纠”为要求的“四精四必”上下功夫,做到位。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业检查。

5、评测:通过开展“月考月评月反馈”活动,精心组织好月考、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做到“考前有准备、考完有反馈,考后有反思”通过质量评测对暴露出的教学问题及时弥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三)校本教研细微着手

校本教研课题从细微处着手,从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率较高,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提出来确立为微型课题,组内教师共同讨论商议,寻找有效合理的解决办法进行处理,并最终形成理论,使校本教研做到出现案例、集体讨论、处理解决、书写成文。使每位教师论文下笔是实例、有实感、想实方、见实效。督促每位教师撰写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校本课题论文、学习笔记。

(四)研修考评双向挂钩

学校应将教师校本研修工作与各项工作考评挂钩,通过对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情况的统计汇总,制定细分量化制度,并与考核、评优选先、分级竞岗相结合,通过有效地监督评测促进教师提高对校本研修的认识,增强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自觉性、积极性。

篇6: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为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研修的基本情况,落实榆林教育局“关于校本研修情况的调研方案”要求,现将我校校本研修现状报告如下:

一、转变观念、深刻认识

人所共知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的根本,而教学质量又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此,在学校发展和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校本研修作为一个崭新的亮点,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作用,必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上级对校本研修活动的部署和安排情况

近几年来,市、县教育局及教师进修院校在校本研修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下达了一系列活动方案,指导性通知及文件。为认真落实通化市教委在全市开展的“以人为本,打造高效课堂”校本研修活动方案,我校从2010年开始,不断打破旧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每学期都开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由我校师生共同努力开创的“四位一体教学法”,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探索与实践,终于得到县教育局的认可。2011年12月我校的课改成果,在“佳县新课程改革阶段成果汇报会”上得到了专家和各级领导的赞许。同年,县教育局又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和《普教科工作计划》中提出“开展主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鼓励各校“主题教研校本化,校本教研主题化”。我校积极参与主题研究,在原有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有效开展主题教研,积极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校本研修主题活动。一时间,主题活动寻找课题,业务检查查摆问题,资料学习确定主题在全校教师工作中成为主流。2012年春,我校开展了“专家引领主题教研,倾心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市教研室主任亲临我校指导,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和来自全县十几个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参与了主题活动研讨。

三、校本研修的开展情况

在全校范围内,以“校本研修为载体,以开展主题教研,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深化课堂教学法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阳光校园,办人民满意学校”为我校近年来的办学目标和努力方向,我们开展了各种教育教研活动。

1、教育教学法方面。

对任课教师在“备、讲、批、辅、考”等常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加强了教师业务工作的考核和管理力度。其次,我们让有能力,素质高的教师担任主要学科教学工作。本学期开始,我们学校分配近来许多年轻教师担任了数学、语文、音乐、品德、地方等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力量,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快速发展。此外,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列入课表,安排专任教师授课。每学期,我们都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茁壮成长。业务理论学习研修。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让教师认识到,一次充电终身发光的教师观必须向终身学习型教师观转化。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思考才能生存发展。教师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后,学会消化理解和吸收,并最终融合到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有价值的教育成果。

2、教育科研方面。

学校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生活德育为载体,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大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近几年,省级科研课题3项。市级科研课题1项。县、校级课题十几项。其中,县级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物理教学技巧”和“体育安全管理”已经顺利结题。

(2)“请进来,走出去”是我校借鉴外校办学经验,改进提升我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教师到外校学习达上13人次,同时,我校还邀请市内特级教师和省级教学能手,做专题报告,开拓教师视野,推进学校教育教研工作快速发展。

3、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

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校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学校都拿出部分专项资金,一方面改善教师办工、学习条件,一方面派教师到省内外培训学习,奖励在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

优秀教师。我们重视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让每位骨干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每学期承担做示范课的任务。此外,我们还加强学校名师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师徒结队,帮扶教学”活动,让更多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出来。

我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网络学习,业务交流和自我研修。为教师搭建和创造各种培训机会,让教师在学习中进步,在培训中提高,在交流中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2010年,我校14人参加了“阳光师训培训”大家相互交流,共同促进提高。

四、开展校本研修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我校在开展校本研修过程中遇到了以下的困惑和问题:

1、师资力量短缺,体、音、美学科薄弱,教研活动开展不均衡;

2、设施设备不完善,教学条件改善速度缓慢。网络环境差,网络教研的开展只能在家里搞。

五、对今后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建议

1、补充教师人数,特别是体、音、美、生物、物理学科教师。

2、创造更多教师培训条件,为各种学科教师搭建研修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3、加强基层学校设施设备投入,改善学校办学环境,特别是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

篇7:师培中心到我校校本研修检查

楚雄市职业高级中学 王正富 张仕勤

12月23日下午,楚雄市师培中心的校本研修检查组丁中禄、杨德生、李君等一行来到我校,对学校近年来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在检查中,评估组首先认真听取了王正富校长关于楚雄职中校本培训自评报告,他从学校基本情况、落实校本培训工作常规做法、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随后,评估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学校近年校本培训情况,按照检查要求,逐项对照,逐项落实,进行了全面而细致地检查。在反馈中,检查组对本校的校本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职责清晰、文武兼备、内外兼修;校本培训主题化、科研化;利用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为教师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检查组也对学校的今后校本培训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希望。

篇8:我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情况

1、调查目的

通过网络调研和访谈深入我校相关院系专业进行调查了解,以期准确地掌握当前我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找出目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为改善我校师生关系现状提出合理对策和建议。

2、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网络问卷调研和访谈法,以我校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的学生和老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了教育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财经学院等学院部分专业学生和老师。根据调查目的,以我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现状、期望为调研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调研问卷采取网络发布的方式,回收师生问卷240份,有效答卷202份,有效率84.17%。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情况

调研中调查了我校教育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信学院、艺术学院等学院部分专业。回收的有效答卷中理工类学生占55.45%,文科类占36.63%,艺术类的学生占7.92%。男性占31.68%,女性占68.32%;大一占16.83%、大二占25.74%、大三占22.77%、大四占34.65%。回收的教师问卷中男性占58.33%,女性占41.67%。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在性别、专业分布上较符合我校各专业的实际,整体较为合理。因此,所调查的样本数据有比较好的代表性。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比较充分详细的掌握了我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2、我校师生关系现状

(1)和谐师生关系认可度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的比率占74.26%,认为师生关系比较重要的比率占21.78%,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分别占3.96%,0.00%。针对教师问卷,认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的比率占94.74%,认为师生关系比较重要的占5.26%,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均为0。从中反映出我校师生普遍重视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重要性这个问题上认识一致。这与以往国内的调查相一致。

(2)目前师生关系满意度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非常满意的比率占10.89%,比较满意的比率占43.56%,一般和不满意的比率分别占41.58%、3.96%,非常不满意的比率为0.00%。针对教师问卷,教师对目前师生关系非常满意的比率占10.53%,比较满意的占47.37%,一般和不满意的占36.84%、5.26%,非常不满意的比率为0。可见,学生和老师对目前师生关系比较满意的居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师生不太满意。

(3)基于交流意愿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7.39%的学生经常会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有49.5%的学生偶尔会主动与老师交流,32.67%的学生极少会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甚至有1.98%的学生从不会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反映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经常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大部分学生并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学生的主动性有待提高。遇到问题,只有4.95%的学生愿意向老师请求帮助,64.36%的学生愿意向学生请求帮助,17.82%的学生愿意向父母请求帮助。从中可见,当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并不愿意找老师寻求帮助。针对教师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63.16%的老师课下经常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47.37%的老师课后愿意走下课堂主动与学生交流。反映出绝大多数老师愿意与学生交流沟通,但是仍有少部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意愿不太强。

(4)师生交流频率,时间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7.92%的学生平均一月内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次数达到五次以上,17.82%的学生一月内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次数有二到四次,42.57%的学生一月内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次数仅一次,甚至有31.68%的学生平均一个月都不能交流一次。可见,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不高。同时,只有9.9%的学生与老师的时间达到了20分钟以上,44.55%的学生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时间只在5分钟以内,35.64%的学生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时间有5-10分钟,9.9%的学生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时间有10-20分钟。由此可见,师生交流并不深入。

(5)师生交流方式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36.63%的学生通常与老师面对面交流,39.6%的学生通过与老师打电话,发短信交流,19.8%的学生通过E-mail、QQ和论坛交流,3.96%的学生通过其它方式与老师交流。信息化时代,师生交流不只是限于面对面交流,更多的通过手机、电脑来交流沟通。

(6)网络多媒体对师生关系影响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29.7%的学生认为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发展,59.41%的学生认为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较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发展,只有4.95%的学生认为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发展。针对教师问卷,10.53%的教师认为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发展,73.68%的教师认为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较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发展。68.4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上的互动。可见,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认同网络多媒体对师生关系有正面影响。

(7)师生关系的期望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98.02%的学生期望师生关系为朋友型,平等交流。针对教师问卷,100%的老师期望师生关系为朋友型,平等交流。教师和老师对于师生关系的期望一致,并都期望深入交流,不仅仅限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1、学生方面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学习观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既尊重老师,又要平等对待老师,把老师当做朋友,民主平等地与老师交流沟通。正确的师生观是师生交流的前提,能够消除学生心存的芥蒂,消除畏惧心理,促使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2)积极配合教师教学

大学生应提高交流主动性,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参与老师组织的互动,及时反馈并进行拓展练习,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同时,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相互学习,通过与教师之间的探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3)创建师生交流类兴趣小组

学生应多创造机会与老师交流,可以创建师生学习交流类兴趣小组,如摄影小组、绘画小组等,定期邀请老师参与到小组中,共同探讨专业上的、生活上的问题。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4)充分利用交流工具

充分利用现代交流工具(如QQ、微信、E-mail等)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2、教师方面

(1)预留课上交流时间

师生之间关系的构建需要师生之间不断的交流沟通,没有时间交流沟通,师生关系就难以进一步促进。教师可以在课上预留交流时间,比如留出5-10分钟与学生交流沟通,交流学习方法、未来的职业规划、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困惑。通过交流,使老师了解到学生的问题,进而解决相应的问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定期举办师生交流座谈会

教师除了课上与学生互动交流外,可定期举办师生交流座谈会,学生和老师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谈论学生关心的职业规划问题、情感问题等,并发表各自的看法和意见。师生通过参与交流座谈会,相互了解,认识对方,彼此谈心,增进师生双方的感情,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3)走进班级、宿舍

教师应走进学生,走进班级,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走进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老师走下课堂,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使得老师不再那么高高在上,难以接触,变得更加亲切。同时,大学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利用好这段时间,多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情感观。

(4)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应处理好科研和教学工作,不能重科研,轻教学。同时,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新时期的教师应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期望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喜欢学识渊博的老师。网络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综合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情况,课上多鼓励学生交流讨论,采用小组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多创造机会与学生交流沟通。

(5)打造外在形象之美

外在形象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印象,对于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更喜欢衣着整洁、大方、得体的老师。同时,美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人人都有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根据自己的年龄、性格等塑造自己独特的外在形象。年轻的老师可以打扮得青春靓丽,给学生以青春激情的生活状态,年长的老师可以打扮得稳重、端正、大方,使学生产生敬爱之情。

3、学校方面

(1)调整教学规模

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很难与大部分学生交流沟通,学校应适当调整教学规模,减少上课班级容量,形成合理的师生比,从而减轻教师工作量,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留下时间,增加师生交流机会和时间。

(2)设置轮流导师制模式

学校可设置轮流导师制模式,从大一学生入学开始,有专门的老师带2-3位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下一学期将由其他老师带,轮流指导学生。这样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频率,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

(3)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学校应更加重视师生关系,对于教师的评价不只限于科研和教学成果上,应关注师生交流这个软指标。因此,学校应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师生交流频率作为考核因素加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以硬性的指标督促教师进行师生交流。

(4)创建师生交流平台

学校可以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如论坛,专门的网站等,丰富师生交流方式,使得交流不止限于面对面和电话交流。新时期师生交流,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了,需要学校不断创建并创新师生交流平台。通过创建专门的师生交流平台能够使学生与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为师生交流提供平等对话的机会。

(5)开展师生交流类活动

学校应重视师生交流,可以不断开展师生交流类活动,为师生交流提供机会。教师和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能进一步了解对方,拉近对方的距离,使得师生关系更加亲密。比如,多开展党员教师联系群众活动,师生歌曲大联欢等活动。

(6)开设师生交流教育课程

师生之间交流比较被动,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不善于、不会和老师交流,但是目前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来教授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学习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师生交流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更好的交流,促进学生掌握交流沟通技巧,进而促进师生交流。

摘要:通过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部分专业师生关系的调研,笔者们倡导学生树立正确师生观,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创建师生学习交流兴趣小组,充分利用交流工具;教师预留课上交流时间,走进班级、宿舍,提升教学质量等;学校调整教学规模,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创建师生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师生交流类活动,开设师生交流教育课程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春亚.当前形势下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当代理论教育与实践,2012,4(1):54-55.

[2]鲍时好,徐生.高职院校师生现状调查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12):1632-1634.

上一篇:英语学科教学论试题下一篇:常州有哪几个大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