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责任感

2024-05-04

青少年责任感(通用8篇)

篇1:青少年责任感

漫谈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是衡量当代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普遍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以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四种途径:一是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二是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整肃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 者:古海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广州,510320刊 名: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RAILWA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5(2)分类号:B82-052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责任感 教育 培养

篇2:青少年责任感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其中10-19岁人群 比例占24.0%,约1.35亿,青少年成为网民主力军。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重大,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网络,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网络的不断发展体现 了我国向全球信息化领域迈进步伐加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的新平台,提供了大量的、丰 富的信息,满足了他们对休闲娱乐和查阅信息资源的各类需求,对于推进青年的社会化进程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又是 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运用的好可以在学习和生活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反之就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从目前所掌握的青少年与网络关系的资料 上看,更多社会舆论集中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上,侧重于提出如何重塑青少年的道德伦理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回归现实的对策。“虚拟世 界”有时也会令人迷失方向感和归属感,甚至把真实和虚拟的世界混为一谈。特别是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还未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和价值观,过分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就容易在心理上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严重的会产生精神上的一些疾病。而大量的事实根据也证明了上述观点,有的青 少年因长期上网而变得自我封闭,出现“自闭症”情节,不会与他人进行生活中的简单交流,只有通过网上才能与他人沟通;有的青少年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 淆,为了“行侠仗义”而动手伤人;有的青少年因资金上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抢劫甚至伤害他人后的“所得”去上网。同时,还有一些网站向青少年提供心理 测验、在线咨询等服务,但其形式和内容大多是娱乐性,存在着诸多缺陷,相关内容也缺乏必要的科学性,甚至有些网站变相宣扬以色情、暴力、迷信等不健康内容,致使一些青少年的实际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反而促使了部分青少年走向犯罪深渊。

二、增强社会责任感,优化青少年网络成长环境

优化网络发展环境是全社会的大课题,需要齐心协力,我的几点建议如下:

(一)加强网络立法

目前我国互联网立法存在滞后问题,法律位阶不 高。网络立法是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维护 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美国《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规定,中小学校、公共图书馆等必须在其网络服务程序的目录上提供过滤器,确保 未达17周岁的未成年人不接触到有色情内容的成人网站。韩国的《青少年保护法》

规定:禁止17岁以下学生晚上10点以后出入网吧,门户网站和新闻类网站不 得含有色情等青少年不宜接触的内容,网吧、学校、图书馆等公共上网场所应安装过滤软件,保证未成年人获取健康信息;不宜青少年浏览的网站,应注明“含有不 良信息”,并有义务严格采取核实年龄和身份的措施。如果 违反规定,将被列入“青少年有害网站”名单并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日本青少年网络色情问题比较严重,日本制定了《关于公开特定电讯通信服务提供者的损害赔 偿责任的限制以及发送者信息的规制法律》(即《网络服务商责任限制法》)、《青少年网络规制法》等,重拳出击治理网络,保护青少年。

(二)构建网络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引导网 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互联网是一个世界性的事物,因此,我们在研究提出自己的网络道德规范时,可以而且应当认真研究借鉴国 际发达国家的成果。同时,也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融合我国的传统美德。目前,国内外网络道德规范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于网络的各 种责任主体(如入网者、站点、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产品制造者、网络社团、各国政府、审查机构、网络管理国际组织等)的行为规则,规定得还不是很完善,有 待发展。因此,社会各界应进一步加强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研究和探讨。还要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道德往往要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网络道德也不例外。关注、宣传网络道德,是当前大众媒体和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三)推动“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网上 育人的主动权,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要坚持以网站提高青少年素质、让青少年参与建设网站的整体思路,把网络特征和青少年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架构 青少年网站,并不断创新,及时更新,建造丰富多彩的网络阵地。在网上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是支撑青少年网站的重要支 柱。如果一个网站缺少青少年参与的网上活动,就像人没有眼睛一样,没有“神”。我们要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青少年工作的实际,坚持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个性张扬与社会约束统一的原则,组织网上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网上作文大擂台,让广大青少年参与作文比擂;开展网上论坛,对近期跟青少年有关的话 题进行讨论;开展网上活动建设方案征集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建设网站;等等。

(四)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要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实行“3W”(即为什么上网(why)、如何利用网络(how)、什 么时候上网(when))引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上网、正确对待网上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要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 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家长和教师应当与青少年一起制定上网规则(比如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等),分析上网的利弊,并以身作则,坚决 不做有违文明和道

德规范的网上活动,同时,也要做好青少年上网活动的疏导工作,如提出完成课业、功课及格才能上网等要求,限定他们的上网时间,向他们推荐 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如设置密码)使他们只能上指定的网站等,还要经常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当他们参与不健康、不文 明的网上活动时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制止。大众传播媒体应在普及网络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在传授网络知识的同时,告诉青少年如何理解、选 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和娱乐资源。政府应巧妙运用行政、经济、市场、法律等手段和自身调用资源的优势,强化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管理和调控。要注意引导的 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疏”和“堵”有机结合,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暗示诱导相结合,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

(五)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队伍

篇3:青少年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简探

一、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现状

“能够负责才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本质, 也只有借由负责, 才能完成答覆生命的使命。”[1]生命是一种责任, 与生俱来或后天萌发的责任, 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 就是探索和实现生命机制的过程, 生命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个体的职责和义务, 还在于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责任有很多种, 但无论哪一种, 当今青少年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 具体表现如下。

1. 自我责任感迷茫

自我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情感体验, 自我责任感包括很多, 其中以珍惜自己生命为主。但近几年, 随着青少年自杀自残比例的上升,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无法积极承担自我责任, 自我责任感迷茫。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笔者发现很多青少年学生内心空虚, 总是感到孤独, 感觉不到生存的力量与意义, 不愿意与人交往, 更有甚者会完全封闭自己, 如果不及时开导, 则会直接导致自杀自残。

2. 他人责任感的冷漠

他人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他人负责任的一种情感体验, 这是相对自我责任感而言的。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 社会就不成为社会, 个人也就不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对他人承担责任感成为必然。然而, 现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 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从小娇生惯养, 从而导致其身上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品质, 如懒惰、自私、目中无人、叛逆、排斥他人等。

3. 自然责任感缺乏

大师泰戈尔 (1984) 说过,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 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性向善[2]。尊重生命, 即尊重自己、他人及自然界其他所有的生命。我们要树立善待其他非人类生命的意识和责任感, 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还是能见到有随意虐待动物、不爱护花木等的事件发生, 对自然界生命责任感的缺乏越来越严重, 也越来越偏向青少年化。

4. 无视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行为主体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 然而, 在亟需社会责任感的当今社会, 青少年却淡化了责任感, 更有些青少年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社会责任感, 比如说:很多青少年已经忘记道义的含义, 注重的只是自己的收益, 不太注重自己思想的升华, 喜欢物质攀比等, 这些现象都使得现如今的青少年无视社会责任感。

二、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 综合起来无非还是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出发来考虑。

1. 社会支持不够

随时代飞速发展, 青少年生理成熟期已经明显提前, 但外界环境并没有适应青少年的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青少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与外界的不平衡, 如果不及时指导, 青少年学生就会产生困惑, 严重的则会引发行为上的失控, 如不珍惜生命。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生成和发展的, 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 但当今, 报刊、影视、出版、网络媒介等监管力度不强, 仍然有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仍极度缺乏社会的关注, 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 缺乏媒体的正面影响。

2. 学校重视不够

在我国, 虽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 但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 成绩才是硬道理。我们都知道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 但很多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办学质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不能给学生的成绩提高带来显著的作用。因此, 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忽略, 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 也只是形式。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 但教育中却过分强调对青少年的成才教育, 忽略了青少年作为人的成长教育, 如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 素质不高, 教育方法不当, 给学生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等, 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 家庭理解不够

家庭的首要要素是家长, 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很少和自己的孩子谈论有关生命、生死等方面的知识, 有些家长甚至是避讳, 再加上现当今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 许多家长把家庭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 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 让孩子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花钱大手大脚, 不懂得感恩。这些都让孩子的成长缺少了自立和责任心, 而缺少这些品质, 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 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轻则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上网、早恋等, 重则伤害自己, 对他人暴力, 对社会报复等。再有, 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潜意识阶段, 都不认为孩子在除学习之外, 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只希望孩子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学校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上。

4. 自我认识不够

现阶段的青少年都是温室里的花朵, 很少遇到挫折, 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发展的角度看, 青少年时期是处于情绪易波动的时期, 面对问题时, 容易冲动, 容易意气用事, 也容易选择过激的行为, 从而给自己和家人乃至社会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与国外相比,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 其中生命责任感教育相对滞后, 远不能满足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 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 帮助其树立科学合理的生命态度与责任意识。

1. 加强政府、学校的责任, 让生命责任感教育走进课堂

从政府层面来讲, 应重视生命责任感教育, 积极主动推动生命责任感的发展, “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已经成为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3]。利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不断巩固“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 使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要制定相应的生命责任感教育规划, 在态度上首先重视起来。

学校应规范教材, 开展专题讲座, 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等, 这些都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生命认识和心理健康素质。

2. 挖掘家庭教育的功能, 家长学校综合实践

家庭教育指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基本行为规范、生活知识、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体验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生命责任感的基础, 无论是哪一个教育思想家, 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到家庭教育, 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会受到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在生命责任感教育中, 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和学业成绩的同时, 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在增加自身生命责任感知识的同时, 还要及时主动的和学校联系, 共同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交流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经验, 协助学校做好生命责任感教育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 要及时恰当的对孩子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

作为年轻一代的新家长, 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教育思想, 新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孩子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新的教育思想的有利保障, 家庭氛围越是欢乐、宽松、自由, 就越能激发人性中更多快乐的品质, 个体就会感受到快乐, 这也符合现当今“幸福感”的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增加, 会直接影响到责任感的发展, 相应的也会影响生命责任感的发展。

学校应把家长的生命知识普及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开展以家长为主体的“生命责任感”实践活动, 让家长参观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医院等, 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与责任, 家长有了自己关于生命的正确阐释, 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建立起生命责任感意识。学校应多给家长做心理教育辅导讲座, 教他们欣赏和信任孩子, 引导他们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 走出狭隘家庭教育的误区, 使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最大的合力, 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3. 学校提供幸福环境,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成长导向

21世纪, 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年代,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自我成长导向, 是指青少年在遭遇不良外界因素干扰时, 学会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困境的一种应对策略。青少年这种自我成长导向的培养, 主要是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 因此, 学校要为青少年营造“幸福”的生命环境, 提升其幸福感, 提升其积极的态度, 从而提升其对生命的责任感。

4. 加强与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国家近几年的重视, 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健康成长, 有正确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 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学科渗透,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咨询活动等, 使学生耳濡目染, 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把生命责任感教育启发在萌芽阶段, 让孩子健康成长。

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个新生事物, 建设和培养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关键。具体来讲, 学校应培训一批心理健康教师, 让他们充分了解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掌握生命观教育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具体教学方式, 然后再以这些心理健康老师为主导, 对学校其他老师进行知识普及, 形成辐射状的生命责任感知识的传播。这样, 形成良好的校园生命责任感氛围, 对推广和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课及心理咨询的途径, 引导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 关注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学校设立“知心姐姐信箱”, 通过阅读学生的信件, 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及时进行矫治疏导, 并据以调整学校的活动等。

青少年学生是特殊的群体, 身心发展在巨变, 又要面临现实压力, 所以, 重视和倡导生命责任感教育,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这项新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学校及社会要协调统一, 创建一个大的环境, 来培养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认识。人只有创造性地为他人生活, 才能创造性地为自己生活, 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参与中来践行生命的责任, 也才能更好地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谢曼盈, 潘靖瑛.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探研——从心理学与哲学观点检视使生命有意义的要件.2002 (7) .

[2]圣笈多.泰戈尔评传.董红钧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3]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教育科学, 2006 (4) .

[4]刑胜.初中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初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 2011.

[5]史兆光.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探讨.航海教育研究, 2011 (3) .

[6]李海苗.论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浙江师范大学, 2011.

[7]钮则诚.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8]庞娜.当前中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11.

篇4: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探究

关键词:培养和提高 道德品质 公民意识 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应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以及对与责任相关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民族兴旺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我们得知国人在埃及神庙刻下“到此一游”、亚航泼泡面等事件时,既难过又羞愧。虽然目前文明旅游渐成共识,但仍有少部分游客存在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这些都是公民意识淡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具体表现。著名哲学家黎鸣老师曾说过:“道德教育的时代,真正能给人以道德的是青少年时代,如果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那么在成年后,基本上就是一个缺乏道德的人。已经错过了培养道德品质年龄的人,再加强道德教育也很难再有道德。”所以,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需要从青少年抓起。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

据湖南省教育科学院“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的结果显示,当前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有淡化的趋势,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担忧,经过思考,目前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和缺乏大致有以下原因:

1.家庭方面因素

目前的中国式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多数家庭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甚至连“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更有父母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过于依赖父母,甚至自私自利,不会主动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式家长多数有“望子成龙”的观念,这也无可厚非,但这种观念影响着家庭教育,使家长过多关注孩子的文化成绩而不是孩子良好道德品格的养成。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接受家庭教育,它在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家风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家长自身就存在说粗言秽语、不孝顺老人、随地吐痰、闯红灯等失德甚至违法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2.学校方面因素

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大背景下,社会舆论往往将中考、高考的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尺度。家长们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成绩,是孩子能否上一所重点高中,将来能否考个重点大学。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学校为了自身发展,往往都调整了教学安排,更多地关注智育,使得德育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这就直接影响了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要渠道,目前的思想品德课基本已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能就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关心的社会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关注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但其教育形式较单一,教育内容太空洞。

3.社会方面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大,以及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冲击。社会上出现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同时加剧了它们的扩散,这些都给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特别是青少年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青少年自我责任迷失、价值取向扭曲,表现为不会主动关爱他人和集体、自私冷漠、缺乏社会公德、盲目攀比、学习目标不明确等。

二、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几点思考

1.转变家长教育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明白溺爱是一种畸形的爱,给孩子成长带来的更多是伤害。对孩子的爱应该适当,可以放手让孩子承担与之年龄相适应的家务劳动,这不仅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独立自主能力,还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增强其家庭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也为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重视孩子智育、关注孩子成才的同时,要明白比起智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德育,试想一下,一个文化修养很高但道德素质低下的公民如何能服务社会、奉献自己?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相反孩子的问题则折射出父母的问题。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时可能没有意识到,因此家长应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重视品德教育,增设社会服务课程

陶行知先生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这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在教育中要坚持育人的根本,切不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否则将影响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此外,学校品德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义务,更应该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增设社会服务课程,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提高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实,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开展青少年社会服务课程,培养他们服务、奉献社会的情感和合作精神。如美国的高中毕业生要想顺利毕业进入大学,必须作为志愿者或义工,要求其有服务200小时以上的经历;韩国则规定中学生每年必须参加志愿服务40小时。不要小视类似去养老院当清洁工、给学校义务修剪花草、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行为,这些社会服务课程可以让青少年接触、融入社会,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体验责任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弘扬社会主流思想.传递正能量

现代传媒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国家可以借助现代传媒,如网络、手机、微信等平台,弘扬社会主流思想,传递正能量,诸如2014南京青奥会赛场内外默默付出的“小青柠”、勇于拍摄违规停车的北京初中生、信守承诺付息还款的许涛、美国街头治病救人的中国游客唐医生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形成的最重要阶段,要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有机配合,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当代青少年会成为中国敢于担当的一代,将是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也必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

篇5: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弘扬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少年的历史责任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在诞生过的民族国家中,有的衰败了,有的没落了,而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原因何在,那是靠伟大的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的历史。

数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并且在我们今天也有现实意义。例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98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还要了解我国国情,从而更加深刻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的今天,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目前最缺的正是高层次、高科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的责任落在我们身上。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的精神,勇攀科学文化高峰。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我们有必要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责任。弘扬民族精神,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苦奋斗的历史,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焕发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弘扬民族精神,强化国家意识,升华民族情怀,使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代代发扬光大,永世相传。

青少年与社会责任

人人都说十八岁是一个花一样的季节,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青春。但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个蝴蝶破蛹而出的时刻,短暂却有历史性意义。当然这是针对个人来讲的。这个历史性关头,决定了你是当一只破蛹而出光彩奕奕的蝴蝶,还是一只被卡在蛹里散发恶臭的虫。而要变成那只光彩夺目的蝴蝶。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就是那条走向光明的道路。假如把你比作一条蚯蚓,那社会责任便是泥土,它使你不甚于落入水中成为那令人厌恶的吸血马蝗。

将要十八岁的我们可能还都是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只知道受父母阳光雨露的关怀,却从不过问何时会打雷下雨。也许我们只知道读好书就是我们唯一的责任,或许“责任”二字根本就没有进入我们的人生辞典中。那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呢?社会——泛指由于共同物质的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责任——份内应做的事,社会责任——在社会上你所应该做的事。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在大街上吐了一口痰,你就会跟他恶言相向,甚至撕打起来。”把这种对家庭责任的扩大,也就是社会责任了。

那么我们要怎么加强社会责任感呢?

一、当然是要把社会责任这种意识放在心上,这是很必要且很重要的。

二、仅仅把它放在心里却无实际行动,这就是纸上谈兵,那具体要怎么做呢?大的方面就不说了,同学们碰到的比较少。小的方面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扔果屑及时上前劝阻,在公共汽车上吸烟时及时上前提醒,更甚至像儿歌里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民警叔叔手里边。”这些都是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总之:“勿以责任小而不认,勿以责任大而不敢为。”

青少年有了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看清人生的方向,明确人生的目标,可以不提丰富,提高、完善自我。从国家角度讲,也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篇6:青少年责任教育主题班会方案

1、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做事要有责任心,要有负责到底的精神,学会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

2、通过学习《中学生守则》的有关条例,规范学生的行为,使班级学生成为对自己、家庭、他人、集体、国家负责的新时代的好少年。

【活动准备】

1、拍摄校园短片。

2、学生排练节目。

3、准备形状各异的小卡片。

【活动形式】

引用案例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联系进行讨论并小结。

【活动时间】4月12号

【活动地点】中预(3)班教室

【主 持 人】黄奇伟、张清

【指导教师】张群

【活动流程】

主持人甲:责任心是金。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个人有了责任心,他的生命就会闪光。

主持人乙:责任心是美。当代人都追求美,追求外表的华丽、漂亮,

却忘掉了心灵美,其实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主持人甲:一个人有了责任心,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灵魂。

主持人乙:一个人有了责任心,在别人心中就如同一座有高度的山,不可逾越,不可移动。

主持人甲:一个人有了责任心世界才更精彩、更迷人!

一、案例引出:

主持人甲宣读案例:

潘金海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某局级干部,母亲在机关工作,他是家中的小皇帝。潘金海从小在学校里称王称霸,经常打同学、骂老师、逃学旷课,母亲却对他说:“以后谁惹了你,你就给我打,打不赢就跑,有妈在,你谁也别怕!”有了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权势给他壮胆,潘金海的匪气霸气越来越胜。转眼间,潘金海上中学了,他不好好学习,整天吃喝玩乐,在社会上称霸,几次被公安局拘留,都被父母找关系给保了出来。由于某些公安人员的不负责,他一次次地逃避打击,胆子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一个流氓团伙的头子,被枪决了。 主持人乙: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

主持人乙:对!缺乏责任把他引向不归路呢?你认为到底什么是“责任”呢?

学生:“责任感”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集中表现在日常学习有责任心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

二、《名人名言》集锦:

主持人甲:在读书月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责任感的名言 学生:雷锋说:一个人的责任,就是使别人获得快乐。

学生:朗费鲁说: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和责任。

学生:吴玉章说:人生在世,责任为重,一心向存,决不松劲。 学生: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善于工作,热爱工作,对工作有责任心。 学生:罗曼罗兰说:一个人的责任感越崇高,生活就越纯洁。 学生:高尔基说:人需要责任感,就像瞎子需要明眼一样。

学生:雷锋说: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的责任就是帮助人民解决困难。

学生:培根说:责任好比宝石,它在无数光影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灿烂。 主持人: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争做有责任感的好少年。

篇7:关于青少年责任的高考作文

大课间,同学们都在班级里忙碌的打扫,但只有我在若无其事地玩着,我一边哼着歌,一边在班级里走来走去,当同学让我去打扫时,我只是拿起一把扫帚,在地上胡乱的扫了两下,就飞快的跑出了教室,我还听见同学们气愤的抱怨声。

终于到了评出班级卫生分数的时候,当宣布我们班没有得到流动红旗后,同学们先是失望的叹了口气,之后就不约而同地盯着我,在他们盯着我时,我的脸一下变得红彤彤的,同学们严厉的目光好像在责备我没有好好值日,我还隐约听见别人在责备我。我的头渐渐的低了下去,仿佛那时我的头有千斤重,怎么也抬不起来,我那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心想:我要是那时候好好值日就不会这样了。

回到班级里,我就回想起我值日的那一刻,我那时不但不值日,我还给班级添乱。要不是我,我们班就会得到流动红旗了,我越想越愧疚,心里一阵痛苦,好像肚子里充满了苦水。我决定,以后要好好值日,再也不添乱,帮班级得到流动红旗。

当又到我们值日时,同学们就开始叹气,伤心地说:“这次的流动红旗又得不到了。”但我听了这话,像上了发条一样,拿起扫帚,认真打扫,把班级的每个角落都扫了,把班级打扫得干干净净。我看见同学们吃惊的表情,我高兴地笑了笑,说: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认真打扫。最后我们得了流动红旗。我承担了当值日生的责任,这让我成长了许多。

篇8:青少年责任感

一、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生成机制

青少年学生自我实现的强烈个人需求是责任感生成的内在动力;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是责任感生成的自觉意识和心理认同;个体身心的成长、道德辨别能力和责任意志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基础。相应, 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生成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心理机制和能力机制三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方面。

1.动力机制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自我需要是人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最根本动力。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有很多, 诸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 以及成就人生的自我实现需要等。青少年学生知识水平高, 道德的学习和内化能力强, 自我实现愿望强烈, 相比较低层级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难度更大, 青少年学生对其追求的渴望也更为迫切和强烈。社会责任感是与人的心理认知、价值信念、情感意志等紧密相连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青少年学生对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能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积极行动, 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 也就是说, 是展开和发展社会责任感这种高级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2.心理机制

“责任认知是指认知者对于特定情境条件下发生的行为、事件及其结果的感知、归因、评估和推断的过程。责任认知的核心是作出某人对某事是否应承担责任以及应承担何种责任的判定。”[3]学生如果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社会的整体发展, 自觉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统一起来, 就是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了正确的认知, 这种认知将内化为他们固化的情感体验, 并外化为责任行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积极的社会责任情感是主体对习得的社会责任认知的认同感, 隐含着社会责任主体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评判准则, 是一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态度体验。青少年学生具有了积极的社会责任情感, 就有助于其坚定责任意志和内化责任认知。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互为条件, 相互反作用促进, 构成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内在心理机制。

3.能力机制

能力机制是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它使动力机制和心理机制发挥作用并实现目标有了可能性。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内在能力机制包含三个重要方面。一是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 即对自己的生理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 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能使青少年学生更加深刻地分析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明白承担社会责任是自己的必然使命。二是道德辨别能力。道德辨别能力越强, 青少年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就越深刻, 理解就越透彻, 越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是责任意志。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主体随意而为的行动, 必定是内心理性考量的结果。具有责任意志的责任主体其行为不受外来的权威支配或规范强迫, 而完全是出于“内心法则”, 所以责任意志是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社会责任感,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能力。

二、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培养机制

对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不仅要发挥责任感生成的内在机制的作用, 还需要从外部的责任教育入手, 发挥外在培养机制的作用。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而确定的责任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制度、途径等各方面的协同一致构成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培养机制。

1.完善的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内容体系

完善的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内容体系可以使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作为公民, 青少年学生应具有一般公民的社会责任。同时, 青少年学生又不同于一般的公民, 他们综合素质高, 是公民中的先进分子, 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 理应承担更为丰富的社会责任。

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没有个人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学生对自己负责是有效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责任主要包括珍惜自己生命, 维系自己身心健康, 做好学生本职工作, 树立远大理想, 确定科学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奋斗等。其次是对家庭的责任。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和成长成才的第一学校, 青少年学生不仅承载着自我发展和对奉献社会的理想, 也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体贴和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团结、为家里做应有贡献是青少年学生对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再次是对他人的责任。青少年学生要本着诚信、友善、仁爱的原则与他人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第四是对社会的责任。作为一个“社会人”, 青少年学生必然承担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习俗、法律制度、道德规范, 自觉关注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努力参与解决等是学校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最后是对国家的责任。每个“社会人”都不可能脱离“国家”这一共同体而单独存在。青少年学生应深切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 自觉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勇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能量。

2.主体性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方法

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是当代社会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典型特征。过于强调社会本位, 突出社会目标和统一性的要求, 忽略人的个体发展目标和个性要求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者需正视问题, 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同时, 尊重和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目标追求。主体性的德育工作方法有多种, 针对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三种方法值得尝试。一是情景体验教育法。教师根据既定的责任感培养目标, 按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科学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 在情景训练中引导他们思考, 激发他们的情感, 端正他们的行为,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有效提升。二是自我教育法。学校、社会、家庭等一切外在的教育形式都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的外部条件, 而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才是他们培养出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因素。学校应以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培养内容为依据, 教育青少年学生科学而全面地认识自我, 树立科学的自我教育目标, 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持续地自我学习与实践, 勤于自我反省与反思, 适时自我改造, 以不断地发展、完善和超越自我。三是民主、互动教育法。通过提倡教育环节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激励交流和辩论, 鼓励创新和求异, 反对教育的单一性、专制性和一味的求同,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3.务实有效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

列宁曾说:“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 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 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4]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 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社会责任认知、情感和意志只有落实到行动上, 在实践中以具体的、稳定的和积极的行为表现出来, 才能真正达到统一。青少年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从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青少年学生只有深入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 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消极方面, 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 从更科学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5]学校要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 深入开展与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技术服务、思想宣传、科学研究以及管理活动, 增进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的深入了解, 强化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决心和意志。二是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 科学开展劳动实践课。通过有组织地安排日常生活劳动, 如义务植树、打扫卫生、勤工俭学等, 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类劳动,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责任意识。三是鼓励学生参加敬老助残、义务帮扶、爱心捐赠、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 培养他们团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和爱祖国、爱社会、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4.科学的社会责任培养制度

鲁洁教授曾鲜明地提出了德育是制度性活动的主张。她指出:“教育本身就是制度性的活动, 作为教育一个组成部分的德育, 自然也是制度性的活动。”[6]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激励或约束。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制度要能够满足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需要, 能够真正体现他们共同的意愿, 激励他们积极追求进步, 乐于付出, 甘于奉献。一要建立责任行为奖惩制度。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个性需求和行为特点, 多角度、全方位对他们的责任行为施加影响, 控制和引导他们的行为朝着服务、奉献社会的目标前进。二要建立先进责任行为典型评选和宣传制度。先进典型可以绕过毫无生气的理论灌输, 通过活生生的感人行为让青少年学生自己感受责任的含义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光荣。学校有必要在原有的“评优评先”内容中增加对社会责任行为的评比, 选出一些责任意识较强、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为典型, 予以表彰。同时通过网络、展板、事迹报告会、主题学习班会等各种形式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激励作用。三要建立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重视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道德氛围, 并为行使这种权利和营造这种道德氛围创建各种平台与提供制度保证, 将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促使学生形成利他、协作、互助的个性品质, 提升学生关心、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意识。学校要明确学生可以民主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内容, 如学校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活动组织等, 并作出具体参与方式的规定,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5.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的信息影响、印迹最深刻, 保持最牢固, 最易构成稳定的认识结构。作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现与外化的校园文化, 能够使生活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人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是对青少年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 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营造一种全方位的良好环境氛围。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育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 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激发其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青春能量的决心意志。二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大力弘扬仁、义、礼、孝、忠、信、毅、恕等传统文化精神, 对于青少年学生思考和消除当今世界自私自利、物欲至上、诚信缺失、恶性竞争等责任缺失的现象, 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学校应注重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完善青少年学生人格, 提高青少年学生道德素养, 促使其坚定自我发展、服务祖国和人民的信念。三要在校园内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强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 不遗余力地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道德力量, 逐步在校园里形成崇尚负责、鄙视不负责的良好氛围, 使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 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摘要: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遵循青少年学生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责任动力机制、责任心理机制和责任能力机制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生成机制。明确的社会责任教育内容体系、主体性的教育方法、务实有效的社会实践、科学的社会责任培养制度、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培养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况志华.责任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4]列宁.列宁选集 (第4卷)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王艳秋.谈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9) .

上一篇:行纪合同书2018新下一篇:夏天的回忆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