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4-05-11

青少年,健康成长?(共11篇)

篇1:青少年,健康成长?

牢固树立“教育系统工程”理念
——读《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感
第一次以指导员的身份参加军训就赶上《江泽民文选》公开发行,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提升思想认识、理论修养和工作技能的良好契机。为了更好地组织全连学习《江泽民文选》,我首先研读了《文选》中有关教育的几篇文章,现就《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文,谈谈自己的感悟。
《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文是江学长在2000年2月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在此讲话基础上,形成了江学长《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并于同年3月,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刊载,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特点
江学长在《正》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表明,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是“系统性”;

性质是“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齐抓共推,两者缺一不可”。
二、再次点明了培养人才的目标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一段浅显易懂的精辟分析,再次点明了培养人才的目标。
之所以强调“再次”二字,是由于我国历来的教育方针都是明确的:邓小平曾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只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随着网络的迅速渗透、传播,以及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在基层教育中逐渐偏离了这一教育目标,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弱化了德育教育。江学长的讲话再次点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目标,对一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进行了及时的纠正。
三、强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念
江学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念既体现在理念阐述构架上,也体现在理念表述内容上。
首先,在理念阐述的构架上,江学长分别从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教育理念的历史沿革、以及当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所需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详尽细致的分析,从构架上来看,十分完整。他从教育所处的“独生子女时代”、“社会竞争激烈”、“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思想品德教育”等大环境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接着谈到“封建时代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说法,并尖锐地指出这些封建礼教下的教育思想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

进而提出当今世界形势下,经济社会环境中,应当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清晰的阐述框架帮助我们理清了思路,认清了形势,为准确、深入理解系统工程的教育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标题:《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读后感

篇2:青少年,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伟大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腐朽思想和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交错起伏、纷至沓来,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党的十七大曾指出:“要全面贯彻的党的的指导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为广大青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树立远大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在法制建设的今天,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我国的法律和挂架在某些政策上的不完善,钻空子,一些领导干部腐败蜕变,拜倒在金钱下,这些现象对广大青少年产生了极大消极影响,是我们产生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重利轻义、向钱看齐的腐朽思想。另外就是在现在互联网区域,由于进入门槛较低,监管难度较大,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不良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渠道,我们青少年因为思想上幼稚、不成熟,经验少,分辨能力较差等原因,对这些落后腐朽的文化难以抵制。

由于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有些青少年认为人生在世首先要及时享乐,认为生活不必、必要那么累,那么苦;还有些青少年相对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信仰危机”,因而变现出一种失落,迷惘状态。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我们生理和心里的逐步成熟,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步的形成,对事物的接受比较敏感,因此要特别对我们青少年进行正确的领导。

价钱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时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女里做好这项工作。学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开展思想道德经济、政治、文化及哲学课程的学习,对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家庭和社会额要和学校紧密结合,配合,为我们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出正确引导。

篇3: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然性

(一)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实施情感教育的必然性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波动较大, 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时期, 身心发展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 导致身心发展不协调, 自身充满矛盾。初中生的心理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冲动性和自制性相互矛盾, 导致初中生经常感到压抑和彷徨, 情绪不稳定的状况也比小学时期增多。这些都需要及时的情感教育, 教师应在情感上多多理解和支持学生, 尊重学生的思想, 对学生耐心热心, 循循善诱, 使学生顺利度过这段“心理断乳期”。

情感教育也符合初中生的情感发育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生理发育快, 情绪情感也随之不断变化。随着情感深度的增强, 初中生特有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显现出来。相较于小学生, 初中生更加看重感情, 加上其情绪状态经常处于易兴奋状态中, 易冲动且外显, 并且带有很大的两极性。初中生的道德感也迅速发展, 集体感和友谊感在此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理智感增强, 对学科兴趣开始分化, 爱好广泛, 求知欲强;重视自己的形象, 关注他人外表, 对心灵美理解不深刻。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 必须通过必要的情感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 情感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征, 注重在培养学生时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授优秀文化, 并且要求对学生的成长需要给予帮助, 在学生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情感和态度目标、技能和方法怒表、知识目标, 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设定中, 情感态度目标是第一位目标, 可以看出新课标改革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因此, 情感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标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 情感教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知识的传授, 也能够在传递的过程中, 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当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情感, 必然具有旺盛的求知欲, 乐于与教师的互动, 又会使教师心情愉悦, 讲课生动。当学生获得教师的赞许和鼓励时, 必然会增强对学科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积极乐观性格的培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既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双向发展, 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本职业的幸福感, 最后达到最高的情感境界———为了人的幸福。因此, 情感教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内容

(一) 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的热情

通过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人类生命的独特性”的学习, 学生理解到生命来之不易, 要尊重、欣赏、珍爱、敬畏生命, 也让学生对“我从哪里来”这个困扰学生许久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更让学生知道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 更属于每一个爱他的人。要尊重生命, 发挥生命的价值, 关注自己的尊严并且尊重他人的尊严。理解母亲的伟大, 爱自己的母亲, 尊重所有的女性, 使学生在面临困境时珍惜生命, 永远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 引导学生珍视友谊的真情

日常交往是初中生的基本需要,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发展和情感发展都与日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密切, 学生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养成宽容尊重以及合作互助的美好品性。思想品德中的情感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和对待友情,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教会学生善待他人, 珍惜友情。另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 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 与异性交往中难免出现困惑和烦恼。因此, 思想品德课设置了“相逢在花季”这一课时, 教会学生怎样与异性交往, 解决学生青春期的烦恼, 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异性之间的好感, 把握异性交往的“度”, 在情感教育帮助下, 顺利度过青春期。

(三) 启迪学习感恩父母的亲情

珍视亲情是人类社会的共性, 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亲情自身含有丰富的内涵, 最本质的是父母无私地爱着子女。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被父母爱着, 认知、理解和铭记这种爱, 并且懂得真诚的付出。思想品德课针对亲情有一个单元为“亲近师长”, 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 并且懂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既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 也能够培养学生美好情感。

(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情

思想品德课中的“爱我中华”、“复兴中华”和“情系祖国”都是对学生热爱祖国的教育。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感, 不仅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也是重要的思想品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 充分渲染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一种人化了的存在, 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时以人的实践活动为载体, 在编写过程中也会流露出情感, 这就导致教材自身也蕴含着情感。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教材情感,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使教学中认知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情感内容熏陶学生, 或者设计一定教学情境, 启迪陶冶学生, 利用教材中的小故事、短文和诗歌等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 细心呵护学生的言行, 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

学生渴望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希望教师给予关心和爱护, 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 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他们学习的动机。许多初中生努力学习是希望能够获得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各种言行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归属感, 要重视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经常关心和关注学生, 并且在学生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赞许的评价。

(三)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唤醒学生情感体验的热情

篇4: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探究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 健康问题 新农村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02-02

一、农村青少年成长现状分析

关注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对健康进行全面的认识,对于有思维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健康成长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成长。良好的健康状态体现在一方面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没有疾病的困扰。同时也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满自信,乐于在集体中生活,表现出青少年的阳光和活泼。但是在广大的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却存在不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青少年的生理问题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攀升,隔代教养问题滋生的一系列儿童成长问题也随之产生,青少年会在实践中滋生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由于缺乏科学的卫生常识和营养搭配等方面的常识,农村青少年中有很多儿童的身体素质水平相对较差,营养不良的现象在农村青少年中非常普遍,而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食物种类和数量的提高相对较少,营养搭配不全面,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针对儿童的挑食、厌食等现象家长不是十分重视,没有带儿童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与此同时,家长对儿童的关心较为简单,一些罕见的疾病在农村青少年身上出现的现象不断增加,例如: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患沙眼和贫血的现象所占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城市地区等等。

(二)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1.农村青少年的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性格内向,缺乏自信而形成以自卑为主的低自我概念。由于我国正经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城市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大,虽然农村地区的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来自主客观的因素容易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平时的生活中农村青少年对自我认识较为片面,缺乏自信,自卑的心理让青少年对自己产生怀疑,而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文化等对农村青少年的关注度有限,所以在这种自我否定中,农村孩子就会放大这种差异性,从而不思进取,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在农村青少年中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表现主要还体现在部分青少年的思想极端,这些孩子对待周围的人、事和社会关系都较为偏激,由于自身条件的缺失,加上留守儿童和隔代教养等滋生的问题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但是嫉妒的报复心理。在这些中,他们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而又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所以不断的否定自我,对学校、社会等产生极度的不满。容易养成对金钱的过度崇拜,价值观扭曲甚至走上青少年犯罪的道路。

3.在农村青少年中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成为了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由于受到自身客观条件的影响,农村青少年用于参加社会活动可支配的钱较少,所以在集体中他们表现出了自我封闭的现象,集体参与的意识不强,加上农村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单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大多数的孩子只跟自己条件相似的伙伴交流,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技巧。不利于孩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

二、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对策

(一)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尽管我国城乡之间的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一样的,促进农村家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必须为孩子营造出一个爱的家庭氛围,在民主开放充满关心的家庭氛围里有利于促进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要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和隔代教养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规避。在青少年的家庭成长中,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孩子在社会中能否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个性品质与家长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农村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关注教育孩子的方法,更为全面的教育学生,定期带孩子到医院检查避免生理疾病的困扰,同时在生活中言行一致给孩子更多正面的影响。同时对于孩子的教育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因为忙而忽视了关心孩子,要尽量创造和抓住机会与孩子进行沟通,多和学生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在一起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到温暖。面对孩子的成长进步家长要乐于对孩子进行表杨,赏识教育的最大作用是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学会接纳自己,充满自信,这种积极心态的养成事关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转变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除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之外,农村青少年成长的又一重要场所便是学校,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过去只重视知识教育和忽视思想教育的模式在方法和体系上体现出对青少年更多的关心:

1.重视学校德育教育。学校要十分关注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正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明礼诚信。

2.重视学校专业教师培养,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思想。要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不仅仅掌握传授知识的方法,也要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相处,对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和策略的引导。

3.重视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工作。学校应通过建立学生档案袋的形式全面的了解学生,重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通过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和班会活动等让德育工作和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发挥学校对青少年成长的全面影响。

(三)发挥社会正能量,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面对农村青少年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除了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学校实施更全面的教育外,社会作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政府、企业、媒体等应该关注农村青少年的成长,为孩子们营造出积极的色会环境,弘扬正能量,确保孩子健康发展。

篇5:青少年健康成长

——题记

记得朱自清有这样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的,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开。然而,生命仅有一次……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有着太多的理由,他们,一丝丝一条条融入我们的生活,他们,牵住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成为永恒的春天!

生命不仅仅是我们自我的,更属于那些关心、呵护、爱着我们的人。珍爱自我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职责,那是在对爱我们的人负责着……

当我们不爱惜自我之时,可曾想过,爱自我的人有多少,他们为自我付出了多少?当我们对自我不负责之时,可明白这样的我们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束缚了多少人的欢乐,会让多少人为我们悲痛流泪?当你决定放弃自我的那一刻,又可曾想过这无言的行动让自我失去了多少?

篇6: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五老学习宣传报告心得)

宏伟的事业,是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

需要青年,一代又一代继续奋斗。

关注青少年,帮助、鼓励他们健康成长。

关心青少年,赞助他们升学继续深造,关爱青少年,时刻倾听青少年的心声。

关怀青少年,时刻倾注爱心,与他们沟通。

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永远热爱伟大的祖国。

教育青少年,永远热爱伟大的人民。

教育青少年,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党。

教育青少年,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

教育青少年,永远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青少年,要学习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育青少年,要学好知识本领,练就好身体。

时刻准备着,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在建设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篇7: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江苏省兴化市城西中学 孙文亮

【摘要】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体现在生理健康上,还要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没有心理的健康,又哪来生理的健康呢?没有健康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怎会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关键词】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

青少年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生命是地球最宝贵的财富。“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已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毫无疑问,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对于我们的民族、国家、乃至社会主义事业都是举足轻重的。

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程中,健康是基础,成长是楼阁;没有健康,何谈成长?!

健康的含义是什么?《辞海》(1989年版)上卷第666页是这样解释的: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显然这个定义已经有失偏颇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健康这个词的内涵已经从单一的生理方面,拓展到身体的生理健全,心理状态优良和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

目前在我们国家,大多数青少年的家长只关注自己孩子的生理健康,生理营养是够了,甚至富余;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我想:可能是他们对健康的含义的理解比较片面吧!)。

小学生因为不能忍受家长的责骂动辄离家出走;高三的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跳楼自杀;清华学子动物园里伤熊„„这些事件无一不反应出孩子们的心灵脆弱,心理状态不好。

曾经在《扬子晚报》上看到过这样的报道:一个初一的学生寄宿在学校,为了晒一床被子,就打电话要远在十几公里外的父亲来帮他晒被子;一个高一的学生在路上由于自行车链条断了,身上没钱,结果就自己扛着自行车步行几公里回家„„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社会适应能力的欠缺呀!

没有心理的健康,又哪来生理的健康呢?即使有一个健全的身体,但整个心灵充斥着肮脏、卑鄙、丑陋、罪恶的人,能算是个健康的人吗!?只有物质基础,没有精神支柱,那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一旦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即使身体有缺陷,可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却又是何等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何等的强壮。司马迁、保尔、张海迪、海伦等不胜弥举,他们在承受着残缺的打击时,却能够笑对人生。内因相对与外因来讲,才是更重要的。这也就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主要原因了。

没有健康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怎会好!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从而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何克抗教授在《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四大支柱》一文中提出:这四大支柱并非平行并列的,其中有一种是作为基础来强调的能力,这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其余三种能力则是学会共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而这一支柱的主旨不就是要求我们的青少年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嘛!

综观古今中外的学者有关心理健康的论述,虽提法各有不同,但大体精神是相近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体是指对自己能自知、自控、自律,从而使自己保持无私、宁静、愉快的情绪,积极的思维,充满自尊、自信。②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③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④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波孟说:“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标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其中前者便是一种社会规范。马斯洛也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基本哲学与道德原则”。

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于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又在于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呢?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我们说: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呼唤创新型教育,而创新型教育又呼唤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利用这种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能健康成长。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依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民主与鼓励,努力构建能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首先是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他们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孔老夫子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出《论语· 雍也》。这不就是暗示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上解决学习问题吗?要将学生的心理从想学提升到好学,再提升到乐学,从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学习动力。

其次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尤为如此。孔子曾提出“泛爱众”的观点。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再次是互动的师生关系。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孔老夫子对此也有极其精辟的见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 述而》。学生不愤时老师就不启,学生不悱时老师就不发。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中的正反馈机制。

篇8: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优化,社会环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智力才能、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他们的成长过程都需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和完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但当前不良的社会环境却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政治上的仕途至上、权势至上;经济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等不良风气;网络、部分报刊、电视等宣传媒体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留守孩子增多,离婚家庭的比例逐年增加,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衡等消极因素,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只有优化社会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纠正重成绩轻德育的思想,从小学开始就要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典范。

学校应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给予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应以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优良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通过大力宣传优秀学生、教师、社会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和高尚精神,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每时每刻感到学校是自己的精神乐园;通过板报、宣传栏、文艺表演、社团活动及主题教育活动等,感染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荣辱之分。

二、创设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社区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利用社区优势,倡导和谐社区邻里关系,形成和谐、公平、良好的社区环境。

首先,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文化人才、机构和设施,通过经常性的文化教育活动,把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破除各种陋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和谐公平的伦理道德,形成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良好社会风尚。

其次,要注重灵活多样的社区教育。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形态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倡导成人从自身素质抓起,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营造一个知理守法、惩恶扬善、是非分明的大环境,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充分运用青少年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榜样力量,感染、引导他们,最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净化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

学校是青少年成人成才教育的主阵地,但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越来越突出,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走向歧途。优化社会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氛围,就要认真落实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游戏机室等场所的管理,推广绿色上网软件,坚决查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健康文化信息资源进校园、社区、家庭,切实丰富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形成多方协作的整体教育合力

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互相配合、共同协作、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组织协调社会各界支持、关心教育工作,优化教育环境。在实践中确立“以学校为中心,发挥主导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发挥关键作用;以社会为依托,发挥辐射作用”的工作思路,让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合力。

学校要适应新时期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材,必须走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与各级部门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家庭和社区入手,在家庭和社区中广泛开展参与性强,贴近青少年情感世界,弘扬正气的文娱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共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精心设计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德育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寻求与家庭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孩子、家长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家庭氛围;积极配合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热情,在全社会筑起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社区活动中心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宣传和联谊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培养,开设教育咨询、分发资料、知识竞答、文艺演出、亲子同乐等多个活动项目。落实社区服务点,提供学生发挥主动性、锻炼自我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发展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交往,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在各居委、区属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援助服务,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从我做起的思想,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相衔接,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初步形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建设格局。积极配合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篇9: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摘 要] 正确认识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正负面影响,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 网络文化;青少年;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79-02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青少年因贪玩上网尤其是电脑游戏成瘾的事例频频发生。如何建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规范网络秩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做好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或杜绝网络的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 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正负面影响

1.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网络文化丰富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拓展了孩子的娱乐和游戏空间,如益智类游戏。其次,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吸引孩子主动、快乐学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第三,拓展了青少年的交往空间和交往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进入网络世界,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第四,网络购物的兴起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而他们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将会对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互联网对我国青少年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一是青少年玩网络游戏成瘾,甚至为此旷课、逃学、荒废前程。二是互联网上一些色情文化网站的诱惑,使青少年难以抵御。三是互联网虚拟世界使青少年思想、价值观更为虚拟,网上得来的东西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常常使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发生扭曲。四是由于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极易形成心理错位以及行动失调等问题,甚至失去与现实社会的亲和力。

二、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做好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工作

网络对青少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和利用。面对“网络文化”所带来的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一起为孩子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从社会来说,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网吧经营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提高网络安全,对不健康的网页网站从网络技术上加以控制,严堵色情网站、暴力网站等不健康文化的传播,同时提高网吧经营管理者的法律意识、网络技术水平,坚决不让网吧成为“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的聚散地。其次,要建设一批面对青少年的骨干网站,以具有时代特性、符合青少年求知需求和心理特点的网站,以健康向上、怡情益智、丰富多彩的网页来引导和吸引青少年。互联网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网站的设置以及网站内容并不十分成熟,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很少,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自身发展所需要。因此,加快我国青少年网站的设置、普及和网页内容的丰富创新,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家庭和学校来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着眼长远和根本,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道德,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信息解决现实问题。采取更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来解决问题,而不应被动地去堵、去防,应该参与进去,与孩子一同成长。

首先,家长、老师要有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学习的意识。

面对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很多父母感到陌生、吃力,甚至还有些畏难和恐惧。因为不了解电脑和网络,许多家长坚决要求孩子拒绝网络。其实,“网络对孩子有益还是有害”如同 “吃药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一样:病人需不需要吃药、吃什么药、吃多少药要由医生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以及其它相关条件来决定,同样,网络对孩子是有益还是有害,也要由许多相关条件来决定,如孩子的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关系、家长对网络的了解情况、孩子的伙伴关系、社会关系、学校、老师对网络的态度等等。研究表明,网络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情况与这些方面的条件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和睦、父母对网络有较深了解并与孩子有良好沟通习惯,那么,孩子与网络大都能建立健康、良性的互动关系,否则,孩子就比较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分析现在青少年使用网络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无一不与其他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有许多父母省吃俭用为孩子买电脑,结果孩子只顾玩游戏,甚至因为浏览黄色网站出现了种种问题。政府也正在加大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的力度,网络媒体工作者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父母是不是检讨一下自己是否尽到了责任。问题孩子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如果父母不会使用电脑,对网络一无所知,怎么可能给孩子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在网络时代,父母不可能再是全知全能的权威,只有放下架子,与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做孩子的朋友,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

其次,关心孩子,尊重孩子从娱乐中获得快乐的权利。

儿童、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生活本身有独立的价值,孩子们有权享受他们的生活。一方面,青少年可能喜欢网络和游戏,但并不是把它作为自己最喜爱的活动或全部;另一方面,与家庭生活比起来,网络和游戏是近年才发展的全新的娱乐形式,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存在代沟,它更能影响儿童与同伴的关系,这与早已融入家庭交往中其他媒体如电视、书籍有明显的差别。家庭、学校和社会有责任为青少年提供获得快乐的条件,而不是压抑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失去快乐。如果家庭、学校的气氛是和顺的,并提供适当的空间、材料和良好的监督,让孩子们通过玩耍而自由表达,他们就能发展出对自我和他人的健康态度,就更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经验。网络的适当使用也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家长、老师和媒体工作者以及全社会是否为孩子们提供了适当的、健康的网络环境。

其三,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自主使用网络的能力,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信息解决现实问题。

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素质。一、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少年的头脑,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民族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筑起强大的“精神防火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免疫力”。二、增加对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通过网络开展的一系列的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德育活动,体现创新性和实效性,它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把网络德育作为学校的一门基础性教育课程,使学生把握方向,守住良知,引导学生做文明网民,树网络新风,拒绝道德堕落。举办有关讲座、讨论、交流和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参与“网络社会”的信息管理与研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提高青少年的文化道德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高雅的品味和高尚的情操。利用课堂教育的优势,培养青少年的自学能力、自辩能力、自制能力,最终到达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力。

信息时代呼唤网络文化,青少年需要精神动力,互联网必然成为青少年数字化成长的主阵地,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篇10:网络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在生活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民数量逐日增多,然而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因此对青少年而言,网络俨然已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纵然现代社会的网络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展现自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舞台。但网络并不能代替教育者,不能代替生动活泼的实践和五彩缤纷的生活。而且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娱乐化应用偏高,而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其中不良文化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对涉世不深,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瘾问题和网络犯罪现象日益滋长。

面对着网络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问题,实质上它与社会风气是相互影响的。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市倡导一种平和安静,谦和大度,博爱真诚,感恩包容的“人文精神”。然而部分低俗网络文化的传播以及青少年不良网络行为的产生,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在路上看到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太太在网吧门口“张望”着,她在找她的孙子,想让他回去吃顿饱饱的午饭。如果这个小男孩懂得一些感恩,那么他怎么会忍心让自己步履蹒跚的奶奶在网吧门外无奈的等候呢?还有在留言板上看到过这样一条内容:“好友买卖,贴车偷菜,学习学习,心情不赖”可见这些低级乏味的网络小游戏已使部分青少年丧失了对学习,对生活的乐观进取的态度。

网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面,同时也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创造的。因此,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首先要加强政策精神的宣传。可以利用演讲比赛和和征文活动等各种形式,扩大优秀精神的影响范围,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个人素质,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营建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从各主体出发,在各行其职的基础上,要多管齐下,形成一股合力和凝聚力。青少年本身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自控能力。各行政司法部门尽职尽责,做好监督管理和宣传工作。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青少年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

篇11: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精选)

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作者:卫东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也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教育环境局部恶化,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青少年教育环境局部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三 :一是家庭教育科学化普及不够。未形成主流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的科学化体系,不少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偏激,教育失效。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利,严重影响了一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的败笔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多以“包办”为主,青少年“自主”意识缺失,能力欠缺;对是非成败,滥用赏罚,特别是偏重物质刺激,不利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青少年“多渠道”从亲人中得到数目不定“零用钱”,用于“上网游戏”和奢侈消费等活动,不利掌控部分青少年的行踪。二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比如吸毒、贩毒人员呈低龄化的趋势。究其原因,相当一部分与社会环境有关,看到社会上不少人行为不端、疏于教育监管,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在社会被不良分子影响或教唆而吸食毒品,以寻求精神上得到安慰。有的青少年讲究排场,相互攀比,将吸食毒品作为高级

享受,以吸食价格昂贵的毒品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更有部分青少年,因无毒资而千方百计拉拢有钱的小朋友下水,从中分吸毒品;或是为了扩大销售网络,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导朋友加入贩毒行列。三是学校教育管理疏漏。青少年一般意志薄弱,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有的学校重视教育市场的高额利润,疏忽对教育工作本身的研究,力气往往用错了地方,学风、教风严重败坏,师德缺失,进一步促使部分青少年玩世不恭,甚至铤而走险。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建设青少年教育平台,努力形成青少年教育无时不有、无人不做的生动局面,这是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和特点对青少年教育事业提出的必然要求。对此,迫切需要各界进一步提高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共同担当起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历史责任。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核心”作用。青少年教育不仅仅是常识,它是一门科学。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不是教育专家,但绝对不可以对家庭教育一窍不通。虽然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科学家、大师、伟人……但任何一位深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都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影响孩子的一生,断送孩子的未来。据报道能通过学习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来实施家庭教育的家长达不到全社会的半数,而半数以上的家庭教育存在误区!比如家长无节制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

一方面导致孩子的欲望膨胀,另一方面致使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下降,这就很容易使孩子在诱惑面前失去自控能力。家长过多地包办代替抑制了孩子自主性发展的同时,还阻碍了孩子责任心的成长,孩子成了实现家长愿望的傀儡,在离开家长的时空里就失去了自我导向的能力。再如重管教轻情感沟通的家庭环境会导致疏离的甚至敌对的亲子关系,危害无穷。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事例都清楚地表明,好的父母不是天生的,甚至大部分父母是不及格的。在不及格的父母教育下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继续成为不合格的父母,进而影响下一代!因此,家长应该能够客观认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把握与孩子沟通的知识和技巧。

要发挥好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现在虽然批评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注重素质的说法苍白而空泛。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教育现状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多数学校过分重视考试分数,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建设,缺乏必要的文化生活及文体活动,巨大的竞争压力、枯燥的教育内容、陈旧的教学方式给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又无法得到宣泄和调节,长此以往必然带来心灵的扭曲。这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改变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全面实施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素质教育,学校要引导学生分清是非美丑,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尽可能多地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要发挥好社会教育的“主导”作用。我们的社会教育事业虽然成绩斐然,但是问题也相当突出。国家和社会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在大转型之中,有关青少年教育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解决整体处于被动状态,即时调整教育理念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堵漏补缺,加强管理引导,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比如社会对网络活动缺乏有效监管,相对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再如小升初的择校问题,既然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太多,那就应该下决心及时解决,而不是一拖再拖,弄的不少家长怨声载道,孩子悲观失落,更重要的是误人子弟,遗害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上一篇:研究生考试报考条件下一篇:卫生间装修注意事项 让装修不留一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