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

2024-04-30

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精选8篇)

篇1: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等”。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及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操作方法进行探讨,旨在通过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培养 文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而通过长久的教学实践,人们发现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但没提高,反而有下降甚至消失的迹象。于是,人们把责任都归咎于语文教学,甚至是语文教师个人。其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共同目标,如果仅仅把它丢给语文教学,取得的成效必定不会高。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不发展乃至发展缓慢都是一种退步。因此,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文学素养,不能只靠语文教学,应多管齐下,各学科教学共同努力完成这一教育教学任务。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语言文化的结晶。在教学领域,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鉴赏英美国家语言文化的魅力。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英语教师把讲解词汇、分析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课后辅以大量的习题加以巩固。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师不惜开辟捷径,找来《词汇速记》《语法全解》《英语900句》这样的速成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如此教学的结果是,虽然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能够在考试中应付自如,但会在长时间枯燥的记、背中,在单调的练习题中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实,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魅力。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感受到英语的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等。”因此,“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英语表意丰富、风格多样,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充分地运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可以使更多、更好地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从中深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其渊源,进而吸收英语语言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选编了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使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这些文学作品呢?笔者在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

1.课前搜集整理信息

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前,教师要在备课中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完成的过程、故事发生的时代等,这对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和很大的帮助。对于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找并整理相关信息,上课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英语介绍。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对于比较难找的作家背景或作品信息,教师可以把相关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进行简单介绍后,由学生快速阅读加以了解。

新教材中对于部分作品在文后给出了背景资料,教师要善加运用这些资料,把它们安排在学课文之前,这样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价值观。

2.课堂多种方式引导

(1)反复朗读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就会对文章的意思有所了解,也就是所谓的语感。英语的句子由若干节奏群组成,一个节奏群由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组成。其中重读音节为核心,轻读音节位于重读音节前后,它们是交替出现的`,读音轻重、音调高低不同,读来抑扬顿挫,非常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英语语言的这种节奏特点在文学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反复朗诵课文,能够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有利于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等。

(2)适当运用视听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视听法,即通过听录音、观看原声英文影片等,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视听法在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多媒体优势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图片、影像和声音,不仅能够快速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能够有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例如,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可以适当安排时间播放根据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或舞台剧的片段,并要求学生在观看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这样,学生就会对作品内容有直观形象的理解,不再有抽象晦涩之感。视听法最大的作用是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故事角色中,从而产生对角色进行研究的欲望。要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对文学作品认真学习,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容和艺术形式之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并在脑海里形成深刻的记忆。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效提高。

(3)文字鉴赏

文学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每种题材的语言特点不同。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鉴赏,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它的语言凝练、诙谐,并具有讽刺意味。如餐厅老板娘开始瞧不起衣衫破烂的亨瑞,甚至说“He eats like a wolf”,但当她听说亨瑞拿出了一张真正的百万钞票时马上换了一副谄媚的嘴脸,于是“hits her husband’s arm”并且责怪说“And you put him in the back of the restaurant!Goand see him at once!”简短的几句话,把讽刺的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仔细揣摩,并进行积累、运用,学生一定会在长期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多进行课后阅读扩展

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靠的是大量阅读和从阅读中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因此,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多进行扩展阅读。扩展阅读的材料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作品,也可以是与课文属同一作者或同一时期的作品,还可以是与课文题材相似的其他作品。只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都可以推荐学生进行阅读。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的简写本,也可以推荐英美文学名著的“书虫”系列。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还能有效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课前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课堂上运用朗读、视听、鉴赏等多种方法,课后进行大量扩展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4月第一版

[2]虞春玲,《高中英语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中小学外语教学》,第6期

[3]赵昌春,《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氛围》,《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4]尹刚、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

[5]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篇2: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学汉语、说中文在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了一件时髦的事情。

近日,记者前往马来西亚新闻社办事,负责接待的3名马方技术人员虽然都不是华裔,却有2人都能听懂汉语。其中有1个马来人能够和记者用汉语交谈,这位名为谢赫·法伊德扎尔的技术员小时候是在华文小学就读。他解释说,现在不仅是华人要读华文学校,连马来人和印度人也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就读华文学校,以便将来就业时更具备竞争力。

为了更方便的给华裔服务 马来西亚官员上起了中文课

据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报道,为让大马官员在马来语以外多掌握一种语言,大马国民团结及融合局将获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及中国汉语口语水平测试考试委员会协助,为当地官员提供汉语教育。

马来西亚全国519名协调员将优先参与课程,以便他们在调解华裔小区问题时更能得心应手。首相署许子根表示,希望接下来大马教育部及卫生部等会跟随参与。有关计划由中马两国5个单位促成,包括国民团结及融合局、马来西亚国家翻译与书籍局、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以及中国汉语口语水平测试考试委员会。

大马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解释,这项汉语学习计划共有3等9级,每一级共有48个小时课程,预计将会在3个月内完成,继而要求学员参与汉语测试,一旦通过将获得学术证书。“学员可逐级完成整个3等9级的汉语课程,有关课程符合国际标准,课程则会以对话方式进行。”

学对外汉语 帮马来西亚官员学中文!

面对马来西亚当地政府对学习中文如此的支持,我们是否应该有所行动了呢!儒森汉语中国对外中文教育机构作为全球领先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学校,推出的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帮助了很多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行业的人跨过了语言和文化的门槛,成功实现了出国教汉语的梦想!

篇3: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边缘化趋势

一.考试的功能目的, 套路化, 几乎将文学教育彻底颠覆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不敢忽视的。高考不仅与学生的前途有关, 也与教师的业绩、教学水平, 甚至教师的待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而谁也不敢放松对考试方略的研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如何应试上, 学生也同样把精力放在如何得分上, 真正用心挖掘文本中文学教育的内容, 去体验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以审美的姿态进入作品的方式逐渐被弱化, 即使偶有涉及, 那也仅仅是为了答题得分的需要。

特别是对学生“阅读与鉴赏”环节的考查中, 尽管考纲也列出了“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大部分十四个考点, 但属于工具性和实用性考查的有九点, 并且“探究”部分强调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 近几年则鲜见考查。 (详见教育部考试院颁布的语文考试大纲) 既然如此, 语文教师则把重点放在, 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工具性、实用性内容的把握上, 而语文教学中最本质的目的则完全被抛弃。现在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对答题模式、答题套路的研究上, 谁也不敢引导学生做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理解, 因为那样的话, 学生考试得不了分或者少得分, 自然也就误了学生, 误了自己, 误了学校, 罪莫大焉。因而, 文学教育的边缘化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二.重视过度图解与阅读的大众化, 导致独立思考精神的缺失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 这是勿庸置疑的, 但文学又不是对政治的简单图解, 不是生活的简单镜像, 它的本质内容是对人性的本质关注, 是对人意欲世界的表现。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则更多地强调文学所承载的政治任务, 即所谓的主旋律, 而考试中的标准答案则又限制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往往强调其政治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的一面。古人云“诗无达诂”, 但今天的语文阅读则非要达诂不可。

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本是一首表达个人旷达放任的词, 目前的解读非要说其“人生如梦, 一樽还酻江月”, 具有消极的世界观。如果我们结合苏东坡当年罹难的原因, 以及他在赤壁的文诗, 大概可以窥探出其人生取向。在朝廷不重用, 又遭官员排挤的情况下, 作者暂时放弃追求, 另求人生旷达, 又有何不可!之所以被贴上消极的标签恐怕与时代的政治有着莫大的关系。

既然这样, 文学何必为文学, 只要政治标签即可。这样做就使得文学被政治代替, 而且沦为政治随意拿捏的工具。

三.过于简单的阅读导向, 或许让伤口的所指永远沉没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也许今天认为的正确, 被明天否定, 又被后天肯定。但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边倒式的, 板上钉钉式的教育, 这也就难怪中学高年级学生或大学生对中学学习内容的质疑。这种质疑在同龄群体中传播, 从而导致了语文教育的边缘化问题。

以《项链》为例。目前的所有教参或主流宣传上都强调:由于资本主义的爱慕虚荣, 才导致了路瓦裁夫人的悲剧。这个问题本身就难以让人理解。

导致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直接动因是由于她要参加舞会向别人借了一副项链且弄丢了。试想在现实社会中, 为了参加一个高档舞会而借衣借手饰的人没有吗?不同的是路瓦栽夫人弄丢了, 别人没弄丢, 于是就指责路瓦栽夫人虚荣, 这公平吗?难道别人的相借就不是为了虚荣吗?那么这种虚荣又叫什么?

有心人不难发现, 该小说最后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话, “有时, 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 也可以毁掉你!”这句话用中国文章的说法叫做“率章显志”。因而我们认为这才是文章的主题, 它是告诫所有人, 要注意生活细节, 以免给自己人的生活添乱。这样的主题本不属于任何主义, 简单的贴标答式的概括后, 很难让人信服。

四.快餐文化与文化快餐的相互叠加, 导致了文学教育边缘化问题

中国的快餐自西方的快餐而起, 由此引起的浅尝辄止, 速战速决的生活方式与中国餐饮文化中的细嚼慢咽有着本质的区别, 许多人以为这只是饮食文化的差异, 其实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 (不多叙) 。

另外一种便是西方的所谓文化, 主要是影片 (特别是动画片) , 泡沫剧的大量进入, 改变了中国人的欣赏口味, 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欣赏口味。

以十多年来影响较大的《奥特曼》为例。大家特别是青少年一代 都普遍有了这么一种认知模式:外来入侵———抵抗无望———英雄横出———保卫家园。这种简单而又能让人预测结果的模式普遍为青年人所 认可。

它消磨了人奋斗取胜的意志不说, 从文学的角度而言, 中国文学的腾挪跌宕、变化万千的形式就不被接纳, 不被认可, 这自然就导致了真正的文学教育的边缘化。

就目前中学生阅读而言, 高中生阅读最多的是卡通画册和网络小说, 至于初中生、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更不要说几乎是清一色的卡通画报。且不说这些充斥着血腥与暴力的内容对中学生的危害, 单就其他内容, 也会令中学生三观尽毁。纯粹的理想主义及个人英雄主义, 让世界观尝未形成的中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拯救世界的“奥特曼”。反传统、反民族、反文化的东西层出不穷, 中学生在这些作品中, 看不到任何本民族的东西, 久而久之就不知道“我是谁”。而国家乃至学校推荐的名著几乎无人问津。

长此以往, 我们期望的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就会被彻底颠覆。

五.强调阅读的从众性, 而泯灭了阅读的个性化

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见仁见智的阅读, 虽然说这种阅读中有重合、有单一, 但目前阅读中的单一性往往不被认可。正是由于这种不被认可, 导致了文学思维的隋性。而文学思维的隋性, 又导致了大家认知的隋性, 从而随大流不出错, 文学是文学, 认知是认知, 二者是剥离的且不可调和的局面的产生。

新课标指出,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 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的意义”,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 有个性地表达, 有创意地表达”,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尊重他人的成果”,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 “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 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个性, 可以说是击中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弱肋。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 虽说教材更换了几套, 但对文章解读的方式, 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 即:阅读的从众性, 而不允许阅读的个性化。

仍以前面篇目为例, 这些篇目的解说指导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人生如梦”的解说:“表现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人生局限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意识。”但如果将它解读成“写出了苏东坡对未能建功立业 的焦虑, 对迫害者的曲折反抗以及自己身处逆境中的自我超脱”显然不成。但实际上从个性化阅读来说, 这种解说未必不能成立。

再如对《项链》的解读, 一般学生解读出的是:人的一生, 要谨慎行事, 可能不经意的小事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依据一是作品中莫泊桑的议论: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 无论是害你或者是救你, 只消一点点小事。二是路瓦栽夫人因一挂假项链而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但这种解读显然不被允许, 它只允许解读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一个是对人生的解读, 一个是政治化的图解, 其结构是后一种占有绝对优势。正因为如此,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往往被判为错误, 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解读不敢越雷池一步, 并且试图让自己的解读去从众, 去符合大众的要求, 因而个性化阅读也就随之而消失或消减, 人们希望从文学作品中去享受的个性自由也就被扼杀, 自然人们对文学教育的呆板、划一就会产生不满, 那么谁又去触摸文学, 享受文学呢?

更何况近几年高考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的解说方式, 更是对中学文学教育边缘化的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社会大环境使然

从大的方面说, 当今社会的喧嚣, 浮躁及快餐文化的大举入侵, 造成了当今阅读文学名著的困境, 相反那些充斥着暴力、血腥、色情的所谓的文学却成了人们的案头必备。这种大的阅读环境成为当今学生自幼接触, 受影响的环境, 使得学生自少年时就缺少一个真正阅读文学作品的环境。而自小就开始了的应试教育则无疑为这种环境的影 响推波助澜, 使得语文教学仅成了识字的工具和答题的传授方式, 而文学的浸染与熏陶则渐行渐远。

从学生个人而言, 由于自己的阅读环境如此, 自幼的教育模式如此, 他们对文学名著所能知道的仅仅是一个名词术语而已, 极少有把文学名著当成自己充实、提高的必备材料。转而阅读充满着毫无逻辑与形象的网络小说、穿越小说, 有的高中生甚至仍然沉迷于单一的画片刊物乃至动画片, 自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就远他们而去了。

篇4: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过程 文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8-01

0.前言

中国在语文教育方面是很轻视的一方面,可能由于我们从一开始就接触了语文这个领域,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中间的精髓以及它的高深。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明文化,那是非常久远的,有点悠远的历史。所以,其中的内涵我们也是很难去完全弄明白的。特别是对于文学教育,我们知道,能够被称为文学的,大多数都是有其教育意义的。我们作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知道其中语言的魅力,也能知道作者通过语言的表达,给我们传达的他的思想情感。这是我们能够从文学教育中所在现实生活中所体会不到的。

1.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这种教育的现状

1.1语文在教育教学中得不到重视

我们都知道,从生下来我们就接触着语言,因此我们对于语言有一定的天赋,所以,也许是因为这个,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下意识的就自然轻视了语文的学习。也许大家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临考前,其他考试可能都是不会有很大的把握,所以在考试前一定会有目的性的复习这些科目,但是你就会在潜意识的自动的忽略语文的学习,好多学生会在心理想,你肯定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好复习的,反正怎么样都能写一些,所以,这个意识下,语文就被忽略了。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比赛竞赛,唯独缺少语文的知识的竞赛,这样,人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会大大的降低,而更重视哪些有挑战性的科目。

1.2现在科技的普及让学生的精力受到分散

因为现代科技的兴起,出现了一些娱乐的软件,占据了学生了课余时间,这样他们对一些文学更加失去了兴趣,所以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自我娱乐,自我放松。更他们更加不会去注意这些看似枯燥的文学。所以,这又是会使语文的影响力大大的降低,这是一个致命的因素,文化快餐会很大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而你在潜移默化中受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就不会去对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样,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就被抛弃了。

2.该怎么样让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得到渗透

2.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在给学生的教学中,参差进文学教育,这样把語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很好的做到两者的结合,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2.2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和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进行教学的主要群体,如果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看的书多,阅读面广,知道的知识内容丰富,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崇拜,这回带动他们的学习,也可以把老师作为一种文学的宣传,这会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会激励着他们去学习,去奋斗,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面。这不仅仅对老师,让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以及自己的文学素质,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的教育和洗涤,让他们从文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去奋斗自己的人生。

2.3教师在教学课堂要活跃自己的课堂,制造学习的氛围

上好一堂课,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很重要的,他们的教学方式之间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老师必须要有一种课堂导入,一种制造课堂学习气氛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跟着你的思维方式来,也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这是对他们的一种思维的锻炼,也有利于老师对自己的提升。

3.结语

语文的教育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医德国家的软实力,这也是培养和传递思想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语文教育。而文学教育,它也属于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能够让我们知道在还没有这么多的文化快餐的时候,人类的那一方心灵的净土,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我们可以通过读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自身的涵养,所以,这是何等的重要,这是我们思想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钟敏捷.论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10(03):40-51

[2]宋巧燕.清代各类型书院文学教育的地位[J]. 社会科学家. 2012(11):4-18

[3]谢增伟.文学教育的特性及其教育课的尝试[J]. 文学教育(上). 2013(07):40-84

篇5:教老外学中文中的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进行口语交际打下基础。

记得曾有人说:“汉语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汉语语音学习对于学习汉语发挥着奠基石的作用。”由此可见,语音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口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零基础的汉语入门者,在学习汉语初期大多把汉语拼音作为教学重点,大概的学习周期一般约2至4周,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称之为汉语语音的学习阶段。在最初的语音教学阶段中,学生会用他们的第一印象来认知并在脑海中打下烙印,如果在这期间没有掌握好标准的语音发音,那么在往后的阶段中就很难纠正了。正如国外语言大师w.f麦基在《语言教学分析》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学生练习口头表达之前,重要的是使他们形成语言的发音。这点最好在一开始就做到,因为学生每学一个词都会加深他的发音习惯。如果他一旦形成了错误的发音,将极难纠正。即使能纠正,也是很费时间的。如果最初他就能正确发音,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说的每句话都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所以,语音的阶段性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不但会影响到学习者日后发音习惯的养成,也是打破学习者旧有发音定式的良好机会。

据长春对外汉语专家介绍:“语音教学的内容分为发音教学和韵律教学,也可称为音段教学和非音段教学。发音教学又细分为声母教学、韵母教学和声韵教学三个部分;韵律教学由声调教学、语流音变教学。语调教学和课文朗读教学四部分组成。语音教学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声韵母的发音和声调教学;第二阶段是短语连调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基本句子类型的句调教学、篇章诵读训练;第四阶段是语气语调教学和语段演讲训练。”

关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说法不统一,以上是我根据课上所学的知识和课外搜集到的资料所做的简单的总结。随着汉语教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相信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会蒸蒸日上,为传播我国经典文化,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下汗马功劳。

篇6:老外学中文

于是,我决定教老外学中文。姑姑已经教过他:谢谢、早上好、小宝、大宝……这些简单用语了,有时,他――Peter还会风趣地骂我:“王八蛋,神经病、大猪……”

说干就干,我在一张白纸上先画了一头猪,然后用英文写上pig,有把拼音写出来。不错!不错!我继续干,又画了车、树、猫、足球……Peter来了,我把纸递给他,他明白了意思,开始读。

他说:“主。”我连忙纠正:“No!No!猪!”

“猪。”这回他对了,我竖了竖大拇指,他笑了

“车。”“Yes!Good!”

就这样读了很多字词,突然,一件可笑的事发生了。

Peter读着读着,突然说:“枪笔!”我一看,哎呀!原来是我把铅笔的拼音拼错了,我连忙改正,Peter大笑起来。

字词过关了,该读句子恶劣,我心头一亮,想出了个计谋,把它告诉了哥哥,哥哥连忙赞同,于是我开始写。

拿给Peter读。

“我是大笨猪!”

“哈!哈!哈……”我们全都笑得前俯后仰。

而Peter却一脸茫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等哥哥翻译给他听时,他又大笑起来,还来打我屁股。

后来几天,Peter也开始试着用中文和我们交流了,虽然有些不标准,但也不会错。

篇7: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

学生的满意对我来说是最高兴的事

转眼间岗间培训已经一个月过去了,目前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给学生上课了,而且学生对上课的结果还很满意,这是我最高兴的一件事。

教学经验的不足 授课的临时反应及技巧需要进一步的磨练

本以为后面试讲的道路会很好走,可就在上周,在顾问那一次试讲就没成功,当我把试讲话题抛给顾问老师时,她说她不感兴趣,最后我把我们学过的七个试讲话题都说出来让她选,结果还是不行,最后只能问他想学哪方面的汉语?而她回答说你是专业的汉语老师,你应该知道我想学什么的?说实话碰到这样的学生我真是没得多大把握。

教美国小男孩学中文

在昨天去给一个十岁的美国小男孩上课了,那小孩的确很聪明,但是我发现和中国的小孩很不一样,不管是学习方式还是学习态度。首先,他要求老师学生平等,不管谁犯了错都得罚,老师也不例外,然后,我发现他写字姿势不对,他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一只脚踩在地上,而且作业本也是歪着放,歪着写的。我说你写字的姿势要改一下,这样学出来的字会不好看的,他回答说,我是美国人,美国人写字就是这样的。

最后,在他写字的时候,我发现他写汉字的笔顺也不对,我说你就应该根据汉字的笔顺来写,他问我为什么?我即使没有按汉字的笔顺来写又有什么区别呢?你能看得出来吗?后来我跟他解释说,如果你写汉字不按笔顺来,你就会对汉字的结构不熟悉,以后碰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会有困难,还有就是用电脑打五笔的时候,不按照笔顺,你想要的汉字也是打不出来的。

在接下来的培训中,我希望在一边学习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培训一些上课的临时反应及试讲技巧,在目前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篇8: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

廓清认识, 明白了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是正确而有效地实施文学教育的前提, 也只有从这个前提出发才有可能把握住文学教育乃至整个高职语文教育的核心。

关于语文教育的归宿问题, 叶圣陶认为, 语文教育的归宿是:“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 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当然单纯依靠文学教育是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 但是, 在语文学科中, “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又必须借助文学教育。

可是在目前的高职语文教育中, 文学教育却是缺失的。虽然中国自古以来的语文教育都有或多或少的文学教育的成分, 但是至今很少有人对高职的文学教育这一块进行调查、整理和研究, 笔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还没有文学教育相关的专门著作, 在高职语文教育相关的教育刊物和学术刊物上刊发的有关文学教育研究的文章很少, 甚至国外关于文学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同样也缺乏相应的研究。总之, 我们的文学教育是既无传统可继承又无经验可借鉴的, 我们高职教师在教授文学课的时候, 基本没有正确的可供参考的理论来指导自己, 唯一可凭借的就是高职语文新课程标准, 其他的全凭个人感觉和自身修养。

虽然如此, 但高职语文课是必须要进行文学教育的。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 对于高职语文课的文学教育问题有一点初步的认识。笔者认为, 出现问题, 一定要找到出问题的原因。高职语文文学教育的缺失是有原因的, 找出原因, 并且针对这些原因来找对策才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事情。

一、目前高职文学教育的缺失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刘真福认为,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们的文学教育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 在20世纪50 年代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等于文学课, 60 年代文学教育却销声匿迹, 80 年代文学教育又开始复兴, 到了90 年代, 文学教育理念更新, 但仍未衍生出新教学体系, 到了21 世纪, 语文界在高职文学教育理论方面都没有作出系统深入的研究。

文学教育是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但是在现实的高职语文教学中, 文学教育却越来越显得缺失。

眼下高职语文的教学变得越发技术化和工具化了, 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学类文本的讲授越发缺少文学作品应该有的悟性、感性以及整体性的感知, 教师也越来越缺少自身对文本的文学感受, 更别谈对学生内心感悟的引导了, 充斥在课堂上的几乎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程式化、模式化和概念化, 还有在这一程式化、模式化、概念化过程中层出不穷的解题技巧, 是对“形”的精雕细刻, 最终导致“形”存“神”亡。

除此之外, 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考试体系也越来越追求所谓的科学化、客观化、定量化, 甚至是主观性极强的阅读理解题、练笔写作题, 也有标准答案, 毫无灵活性。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职语文课堂文学教育的缺失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是种种原因交叉作用的结果。

(一)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功利主义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虽然我国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就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 教育部也于2009 年制定了五年制高职语文新课程标准并将之宣传和推广, 但是在我们很多中学, 应试教育仍然主宰着教育形式。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 眼光往往都盯着“升学率”这个目标。这种情况也延续到了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谓文学教育, 其实就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过程, 它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体验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深意、诗意和个性。在现在的五年制或者三年制的高职语文课堂中, 文学教育的特点被消解, 文学课几乎成了阅读理解课, 目标就是寻求标准答案, 文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式化和标准化。

(二) 注重工具性, 忽视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 特别是最新的《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问世, 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可是, 很长时间以来, 教师在语文教育中都特别强调其工具性的一面, 而对于人文性的一面, 则绝口不提, 只重视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高职语文课的任务无非就是向学生传授一些语文知识, 培养各种语文能力, 对于更为重要的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健全人格则重视不足。为了应付各种考试, 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不厌其烦地把好端端的一部文学作品分解、切割, 总结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学生则被动地将这些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死记硬背下来, 本该是学生自己感悟、理解、表达, 却最终都由老师代劳了。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感悟、体验、个性化、想象力、道德感、创造力以及审美意识等都在高职语文教育精心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文学教育的工具性和知识性的目标导向中消失了, 逐渐把审美感受过程解构为材料运作过程, 文学的整个审美世界被遮蔽了, 文学的审美感丧失了。

(三) 教学评估制度

目前, 几乎所有学校的教学评估制度都是以考分为标杆, 这就造成了文学教育以考试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完全失去了文学教育的本质。文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 它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这就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等各方面, 短时间内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这就导致教师固守陈旧观念, 对文学教育顾虑重重, 以教材为本, 甚至认为教学就是教“书”, 很多教师就照着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教辅资料等来“照本宣科”, 采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强化训练, 以使其符合现行的教学评估制度的要求。这样高职学生便很少有自由阅读的时间, 更没有特定的时间来接受阅读指导, 甚至教师也无法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因为他们的教学方式已经模式化了, 这是很可悲的。

三、补充文学教育内容, 提高文学教育质量的对策

通过研究, 笔者发现了高职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是缺失的, 并且找出了文学教育缺失的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 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姑且称之为对策。

笔者认为, 文学教育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现行教材为基础, 与课文教学结合起来, 适时补充足够的文学内容。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陶冶情操, 开阔视野, 培养其高尚的艺术趣味, 学习成功的创作经验, 从而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学生的需要, 编写适合“90 后”“00 后”的校本教材, 并且课本要不断更新完善

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观点, 教材的内容与性质可以从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加以理解。知识维度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反省认知知识四种类型。能力维度包括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六个层次。其中, 每一类知识和每一个能力层次又可以识别为若干亚类型。

语文教材的内容和性质也可以从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来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要有创新,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宣传实行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 教材的编写者要转变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发展, 这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教材内容的选编一定要考虑学生的需要, 贴近学生的实际, 目前我们的高职生都是“90 后”“00 后”, 编校本教材之前必须研究学生, 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和需要。应当明确, 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境界, 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校本教材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 充分挖掘既有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新的校本教材诞生之前, 要充分挖掘既有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 使学科教学活动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思想、方法和精神等文化的层次, 这对学生深入地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个善于教学的团队, 我们的教师必须完善知识结构, 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要认清:在培养人的过程中, 文学教育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只有以人为中心, 才能真正提高文学教育的质量, 才能发挥文学教育的功能。高尔基曾经提出“文学即人学”的命题, 文学教育强调的是育人立人的教育目的和功能, 突出了文学教育侧重非智力因素开发和人格建构整合的基本特点, 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良好开展创造了一个理念实施的空间。简单来说, 文学教育就是情感教育, 就是审美教育, 是一种精神陶冶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磨砺的过程。

人文, 强调的是对人的培养和对个性的关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前者是对学生个性的关注, 后者是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处处依赖教学参考书, 要敢于和善于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做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读, 并且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地解读文学作品, 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文学作品的意图和匠心, 真正挖掘出现有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三) 寻找新途径, 探索好方法,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强化文学教育的文学性, 淡化其工具性, 防止把人文性误解为思想性和政治性。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 勇于尝试, 探索出更好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 体验痛苦与幸福的感受, 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语文的“人文性”所决定的。

开放而有活力的文学教育课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学教育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并且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文学教育方面的论文之后, 尝试着采用了一些符合文学教育任务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笔者一直认为,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一些个人化的感悟, 无论是否有道理, 只要他能自圆其说, 都应该积极鼓励,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终身学习的理念。

笔者还曾采用过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一般是针对画面感很强的小说和戏剧作品来进行的。这种形式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氛围,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投入阅读,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需求, 来联想和定位作品中的人和事。接着是表达和呈现,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通过演绎表达将文本世界活化为生活世界, 并展示出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最后进行评价小结, 师生共同来点评、修改和完善构想。这种方式是力求在文本世界、自我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重点培养学生理解、想象、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除了上面两种常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还尝试过发现研究式教学等方式, 这些教学模式, 笔者有的是参照前人的实践总结, 有的来源于自己的设想, 但总的来说, 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来主导,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和空间, 让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 发挥各自的潜能, 注重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文学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 当然, 也不可能有什么固定的模式,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勤于总结, 学会创造。文学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只能存在于师生的共同创造中。

摘要:在现今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交叉作用, 文学教育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文学教育是缺失的。试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文学教育缺失的原因, 并且尝试总结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试图提高学术界对文学教育研究的重视, 转变教师对文学教育的认识, 提高高职语文文学教育的效能。

关键词:高职语文,文学教育,校本教材,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三卷) [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马丽.重新审视文学教育, 回归文学教育本位[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上一篇:医学实习生个人小结下一篇:地理实习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