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英语》(1a-L3)中文教案

2024-04-19

《典范英语》(1a-L3)中文教案(通用6篇)

篇1:《典范英语》(1a-L3)中文教案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典范英语》(1a-L5)教学参考

A Good Trick 教学参考的目的在于为实验课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框架,帮助实验教师更好地把握课题理念。课题组鼓励实验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做出调整,将实验课上出特色。

一、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读懂故事情节;惟妙惟肖地模仿录音;绘声绘色地独立朗读故事;能够看图说出故事中的实物名称(rug, sheet, big box, little box);掌握字母“b”的拼读规律。

2.非语言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变戏法的乐趣;通过观察Biff和Chip表演变戏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预测能力;使学生在表演中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表达能力。

二、课时安排

要求每周不少于两课时,每课时至少完成一个故事。

三、教师要求

1.教师课前须熟读故事,了解本课故事内容。

2.对于较难的单词,教师可板书,并配合动作和表情帮助学生理解。3.全英文授课。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CD机、课件(课题组提供)、彩色打印的故事截图(见附录)、人物头饰(Biff, Chip)、人物图(Kipper)、毛绒玩具、小地毯、床单、大盒子、小盒子、小小盒子、小球。

五、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1.导入(Lead-in):了解“trick”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变戏法的兴趣

教师表演“大盒子套小盒子”变戏法,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trick”的含义。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大盒子、小盒子、小小盒子和一个小球,把球装进小小盒子,把小小盒子套入小盒子,最后把小盒子套入大盒子。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把套好的大盒子呈现给学生,提问:What is it? It is a box.It is a big box.然后请学生猜:What’s in the box?(BQ: Is it a book? Is it a pen?)

(3)打开大盒子,取出小盒子,提问:What is it? Oh, it’s a small box.What’s in the small box?(BQ: Is it a teddy bear? Is it a doll?)

(4)打开小盒子,取出小小盒子,提问:Look!It’s a smaller box.What’s in the smaller box?(BQ: Is it another box?)

(5)打开小小盒子,取出小球,提问:What is it? It’s a ball.之后,教师导入故事:I did a trick just now.Do you like the trick? Is it a good trick?(请学生自由回答)There is another trick in our book.Let’s learn the story A Good Trick.(教师板书故事标题)

2.看图讲故事(Storytelling):理解故事情节,观察细节,预测情节,体会乐趣

教师利用课件逐幅播放故事图片,并用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英文和适当的肢体语言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预测故事情节,感受游戏的乐趣。

(Picture 1)Look!Who are they?(指向Biff和Chip)

They are Biff and Chip.What were they doing?

They were doing a trick.It was the Biff and Chip Show.(指向图片中的文字)Who watched the show? Mum, Dad, Wilf and Floppy.(指向图片中的观众)Who was not here? Kipper.Where was Kipper?(只提问题让学生思考)What’s this?(BQ: Is it a box?)(指向图片中的小地毯)It’s a rug.“We are going to do a trick.Here is a rug,” said Biff.(模仿Biff的动作)Chip pulled the rug off.(教师动作演示)

(Picture 2)What’s under the rug?(指向图片中的床单)

It’s a sheet.“Here is a sheet,” said Chip.(模仿Chip的动作)Biff pulled the sheet off.(教师动作演示)What’s under the sheet?(BQ: Is it a bed?)(让学生观察并猜测)

(Picture 3)Look!It is a big box.(指向图片中的大盒子)

Biff and Chip lifted it.(教师动作演示)

What’s under the big box?(指着大盒子下露出的小盒子)

(Picture 4)Oh!It is a little box.(教师展示实物)

What’s in the little box?(BQ: Is it Floppy?)(指着小盒子里露出的一抹黄色)

(Picture 5)Ah!It’s Kipper.Is it a good trick?(让学生自由作答)

What a good trick!Everyone was happy.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每次提问之后稍作停顿,不要急于说出答案,先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仍回答困难,再进一步给出提示引导学生作答。

3.听录音模仿(Listening and Imitating):听懂录音并模仿出标准的语音语调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听录音模仿时,录音是什么音什么调,就让学生模仿成什么音什么调,注意单词“a”的读音和单词“big”、“little”、“Kipper”的读音和语调。

(1)放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故事,整体输入,不需停顿。

(2)放录音,全班学生齐声模仿跟读2-3遍。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逐句跟录音指读。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读出戏剧化效果,读出感情。

(3)放录音,请不同的学生分别模仿,看谁模仿得像。模仿过程中,需提醒学生单词“a”的读音以及“big”和“little”的语音语调。此外,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录音中“Kipper”的音调体现出的惊喜感。必要时,教师做出指导和示范。

4.朗读故事(Reading aloud):读懂故事并学会绘声绘色地独立朗读故事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能够绘声绘色地独立朗读故事,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故事的习惯。要求学生读出故事的乐趣以及故事结尾给人的惊喜感。

(1)全班朗读。教师组织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一两遍。

(2)朗读接龙。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幅图,进行朗读接龙。可在小组间调换朗读内容,重新进行朗读接龙。

(3)个人朗读。请几个学生独立朗读故事,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给予表扬、鼓励和指导。

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对有朗读困难或问题的学生给予指导和示范。

5.检查理解(Story Comprehension):梳理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先让学生辨认故事截图中的物品,然后给截图排序,梳理出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最后,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

(1)看图说词

 教师提前把五张故事图片的截图(见附录)打印出来,并将准备好的单词卡(a rug, a sheet, a big box, a little box, Kipper)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 教师随机把一张截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回答提问:What’s this? 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把截图贴到黑板上,并让一位学生上台来从黑板上找出正确的单词卡,贴在截图下方。然后,逐一展示其它截图,重复以上做法。(2)图片排序

 教师取下黑板上的词卡。 让学生根据故事给截图排序:

Which picture comes first in the story? Which picture comes second? Which picture comes next? Which picture comes then? Which picture comes last?(3)看图复述

 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A rug, a sheet, a big box, a little box, Kipper.之后过渡到表演环节:Biff and Chip did a good trick.Do you want to do the trick?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6.表演(Role-play):创设真实情景,使学生体验变戏法的乐趣,锻炼表达能力

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Biff, Chip),表演小戏法,体验变戏法的乐趣,同时锻炼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英语基础较好,教师可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使用“Here is…/It is…”的句式进行表达,教师可先示范。

(1)准备好道具:床单,大盒子,小盒子,小地毯,人物头饰(Biff, Chip),人物图(Kipper)、毛绒玩具。

(2)两人一组,先后请几组学生到台上,仿照故事表演。每组表演前,台下的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辅助表演者把Kipper人物图或毛绒玩具放在小盒子里,把小盒子套入大盒子,在大盒子上面盖上床单,最后在床单上罩上小地毯。台词如下:

学生A: A rug.学生B: A sheet.学生A: A big box.学生B: A little box.学生A: What’s in the little box?(先请台下学生猜,然后揭晓谜底)或:学生A: Here/It is a rug.学生B: Here/It is a sheet.学生A: Here/It is a big box.学生B: Here/It is a little box.学生A: What’s in the little box?(先请台下学生猜,然后揭晓谜底)

7.拼读教学(Practising Phonics):培养拼读意识,学习字母“b”的拼读规律

(1)读单词,找字母

 教师出示大盒子:It is a big box.把单词big/box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读两遍。 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圈出单词中的字母“b”。 让学生大声跟教师读:b-b-b-big, b-b-b-box。(2)给新词,找不同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几个新单词,如:bit/bid/bed/bob/dog。 让学生找出“不合群”单词(dog),到黑板前来圈出打叉。 教师带学生大声朗读含有字母“b”的单词。

8.家庭作业(Homework)

(1)反复模仿录音,熟读故事。(2)和爸爸妈妈一起表演故事。

(3)抄写本课故事中含有字母“b”的单词。

六、教师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教学理念

是否体现了“以意义为核心”、“整进整出”的教学理念;是否将整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拼读教学等方法贯穿于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教学目标

是否实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目标,如:学生是否能读懂故事情节;是否能用标准的语音语调独立朗读故事;是否能辨识图片中的物品;是否能体会变戏法的乐趣;是否能掌握字母“b”的拼读规律等。

3.课堂操作

(1)提问

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水平,能否引起学生兴趣;学生是否能从教师的问题中受到启发,准确理解故事内容;学生是否能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准确说出图片中物品的名称,并能给图片排序。

(2)听

学生是否真正听懂了教师的问题和指令,并做出正确的反应;教师是否认真倾听了学生的反馈;教师是否发现了学生在朗读与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说

教师是否说得简单,准确,流畅;教师说得多还是学生说得多;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多的表达机会;学生是否能流利地表达自己。

(4)思考

课堂环节衔接得是否流畅;教师语言是否易于理解;课堂组织是否有序、高效;教师是否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予以反馈;针对字母“b”的拼读教学是否有效;下一次课堂设计在哪些方面更需要提高。

附录:

篇2:《典范英语》(1a-L3)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看图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能够有感情地、绘声绘色地独立朗读故事;体会“go away”表达的祈使语气和“… is coming”表达的陈述语气的区别;能表演和改编故事。

2.非语言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敢读、敢表达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结局的趣味性。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讲的是Kipper家来了一只小猫猫,大家都想让它走开,因为Floppy来了,大家担心小猫会和小狗Floppy打起来。小猫太小可能会被欺负,但是最终结果确是Floppy落荒而逃了。故事结尾很有戏剧性。

三、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PPT录音课文图片及句子

四、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1.导入(Lead-in):引出故事主题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猫和狗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为进入故事做好铺垫。

(1)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并与学生互动:

What is that?(展示几张猫和狗的照片)

Do you have a pet?Dog or cat?

Do you keep a cat and a dog at the same time? Why?(展示猫狗相遇图片)

Who will go away if a cat and a dog meet?(请学生自由回答)

(2)引入故事情境,自然过渡到讲故事环节:

One day, a little cat came to Kipper’s house.Let’s see what would happen.2.看图讲故事(Storytelling):理解故事情节,观察孩子们驱赶小猫以及小猫吓跑Floppy的过程

每个小组分发一张图片,小组讨论,然后由选出代表上台讲解图片上所能看到的东西,要注意观察图片中的细节。

(Picture 1)Look, can you tell mewho is it ?(教师指向草地上的小猫)

It is a little cat.Biff came to the cat.“Go away, little cat.” said Biff.Look at the cat, did the cat go away?

No.(Picture 2)Then, who came to the cat?

Kipper

He looked at the cat.“Go away, little cat.A dog is coming.” said Kipper.The cat liked Kipper.Did the cat go away?

(Picture 3)Later, Chip came to the cat.“Go away, little cat.A big dog is coming.”

Look, who was coming?(指向Floppy)

(Picture 4)Floppy ran to the cat.Oh oh oh!(配合动作表情)

The children were all worried.“Go away, little cat.Floppy is coming!” called the children.Would the cat go away?

(Picture 5)Oh no!

The cat ran to Floppy.Floppy ran away.如学生仍回答有困难,可以给出提示引导学生描述照片。

3.听录音模仿(Listening and Imitating):听懂录音并模仿出标准的语音语调

听录音模仿时,录音是什么音什么调,就让学生模仿成什么音什么调,注意祈使语气和陈述语气的区别。

(1)放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故事,整体输入,不需停顿。

(2)放录音,全班学生齐声模仿跟读2-3遍。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逐句跟录音指读。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读出戏剧化效果,读出感情。

(3)放录音,请不同的学生分别模仿,看谁模仿得像。教师可让学生重点模仿以下两个句子的语音语调:Go away, little cat.(升调)和 A dog is coming.(降调)。“Go away, little cat.”是让小猫离开,使用了祈使语气;“A dog is coming.”是描述有只狗即将过来的客观事实,使用了陈述语气。模仿前,教师要先示范和指导。

4.朗读故事(Reading aloud):读懂故事并学会绘声绘色地独立朗读故事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能够绘声绘色地独立朗读故事,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故事的习惯,练就语言基本功。

(1)全班集体朗读。组织全班学生齐声朗读一遍。

(2)分组朗读。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读给对方听,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请几名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朗读故事,引导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对朗读困难或有问题的学生给予指导和示范。

5.检查理解(Story Comprehension):梳理故事情节,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1)图片排序

 将提前打印好的故事图片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

 针对故事角色出现的顺序提问,请学生每回答一个提问后就从黑板上找出对应的图

片,顺次排列。

Who came to the cat first?

Who came to the cat next?

Then, who came to the cat?

At last, who came to the cat?

Who ran away?

(2)图文配对

 将句子卡片贴在黑板另一侧。

 通过问题给出提示,让学生回顾故事中的孩子们说的话,并找到对应的句子卡片贴

在图片下面。

What did Biff say to the cat?

What did Kipper say?

What did Chip say?

What did the children say to the cat?

What did Floppy do?

6.游戏(Games):在游戏中体会“go away”表达的祈使语气和“… is coming”表达的陈述语气的区别

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go away”表达的祈使语气和“… is coming”表达的陈述语气的区别。

(1)找4名学生分别扮演dog,cat,Kipper,Biff,Chip

篇3:《典范英语》(1a-L3)中文教案

本节课我教的是have和has作“有”解时的区别。这节课我打算通过复习前一课时语篇中have和has的用法,以及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have与has的用法和区别。

一、teaching content:

topic:Unit3 Our animal friends

grammar:using“have”/“has”to talk about“拥有”

二、teaching aims:

1.can talk about“have”.

2.can talk about“has”.

三、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use“have”and“has”correctly.

四、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五、teaching procedures:

1.Task1:revision

(1)T:What animal friends do we have?

Yes,We have...You have...They have...She has...He has...I has...

(设计意图:让孩子通过复习已学旧知,唤起对have和ha用法的区别。)

(2)Look and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创设一些图片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之中去运用,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得have/has的区别在直观的辨别之中给孩子更为清晰的理解与运用。继而为下面抽象总结及书面练习的有效运用作铺垫。)

2.Task2:Let’s fish

(1)he,they,my friends,Liu Tao,my mother,she,I,it,Bobby,the dog,I,we,you

(设计意图:虽然是较为抽象总结,但是教师还是尽可能创设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对have/has的区别在快乐游戏之中给孩子更进一步的理解与归纳,继而为书面练习的有效运用进行铺垫。)

(2)你能说出have与has的区别吗?

①have用于第一人称(I,we),第二人称(you),和第三人称复数(they)

②ha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he,she,it)或单数名词

(设计意图:再让学生讨论说一说它们的区别及运用,转为理性性性层层面面的的内内化。)

3.Task3:Let’s practise

用have,has的适当形式填空:

Nancy____two big eyes;They___no legs or arms;My cats___long tails;

His cousin___some toy cars;Liu Tao a nd Mike___two animal friends;It__four legs and a short tail.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典型练习加以巩固,对have与has有更清晰准确的理解和运用。)

4.Task4:Let’s share

(1)First share some animal pictures

(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并请其他同学猜猜看哦!

...have/has an animal friend.

It is...It has...It can...What is it?

篇4:英语阅读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一在英语阅读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跨文化意识即“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交往。”简而言之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 或者说是民族文化思维, 这种思维能够保证交际者能够准确地交流。胡文仲提出英语学习中应该涉及文化因素。也就是说, 英语学习离不开跨文化意识的教育。英语阅读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语言知识、跨文化知识和文章体裁的知识。相比之下, 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难度。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我们不具备直接接触跨文化知识的学习环境, 二是教材的阅读材料给读者提供的跨文化知识有限。因此,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语阅读中文化意识渗透的策略

1. 巧用导入环节, 激活相关知识, 为阅读作铺垫

教师在上新课前的导入环节, 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所要讲解新知识的兴趣, 以此增加或更新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 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 为阅读教学做好铺垫。

2. 优化阅读环节, 引领学生去体会、去思索

在英语阅读的整个环节中,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到用思想去引领思想、用文化去浸润文化、用感悟去启迪感悟。作为英语教师的任务是The students are learning not from teachers but with teachers.教师要在英语阅读中渗透文化意识, 就必须从文章的思维模式、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剖析和了解作者意图并通过对读后感受的探究中得以实现。因为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往往趋于表面, 是浅层次的掌握, 老师要设置一些有效的问题, 由浅入深, 让学生由表及里透彻地理解文章, 并从中获得跨文化知识, 激发他们的思维。比如:在What Went Wrong?这篇文章的教授过程中, 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篇文章的词汇、结构以及修辞之后, 老师就要从文化意识角度来深层次地挖掘话题, 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又进一步得到了跨文化知识。如老师说中美在就餐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那么解决的方法又是哪些?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去思考, 得出有五个方面的问题, 并且分别找出了解决途径。

3. 拓展话题环节, 深化与话题有关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认真踏实地学完What Went Wrong?这篇文章之后, 我会给学生再补充学习几篇与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话题, 使学生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感受不同地区的不同人们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同时也希望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关心周围的环境, 关心世界, 学会做人, 学做新时代有思想、有内涵的世界新人。在文章的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话题1:Do they really do something wrong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ultures?结论是:Actually, nothing is really wrong, it is all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话题2:Can you tell some mor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让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讨论的最后, 老师得出一个结论:When inRome, do as Romans do.

总之, 语言是记录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正因为如此, 语言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要学好语言就一定要掌握好其目的语所附在的文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首先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主动涉猎文化知识的意识;同时, 在教授英语阅读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并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学会独立地汲取文化知识, 逐步提高文化意识, 以透彻地掌握所阅读的材料。

摘要: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 但在实际英语阅读学习的过程中, 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跨文化知识而在英语阅读中碰到了很多的困难, 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对英语阅读学习的效果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在英语阅读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以及渗透的策略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语阅读,文化意识,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胡文仲.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篇5:中文学术论文英语摘要问题探析

关键词:学术论文,摘要,英译

一、引言

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 是作者为发表论文而撰写的、对论文进行简明确切记述的短文。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关系到论文能否被录用、发表及检索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起着吸引读者并为其提供主要研究内容的作用。摘要作为论文的高度浓缩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纷纷问世。有的研究是比较总括性的, 它们归纳英译后的摘要的常见错误对翻译做出指导, 还有的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分析, 常提及的翻译理论家有纽马克 (Newmark) 、尤金·奈达 (Nida) 等, 涉及的翻译理论多为目的论、等值理论等, 有着重体裁、人称、时态、等文摘翻译中某一具体的方面来研究的。

但是, 这些对中文论文摘要的英译的研究关注的重点多为科学技术类学术论文, 只有少部分为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同为摘要, 人文社科类摘要和科学技术类要不同, 没有固定的结构和模板, 更加灵活。故本文以教育类期刊《全球教育展望》为例, 对摘要英译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二、错误分析

1.词汇层面。在词汇方面, 通过分析所选10篇摘要的英文版, 归纳出以下五类主要错误。

第一, 错误使用或漏用冠词。如“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 ( (8) ) 该部分作为摘要的第一句话, 却用定冠词“the”而不是不定冠词“an”。再如, “… shows that reasonable curriculum pattern can be …” ( (4) ) 中就缺少了个不定冠词“a”。

第二, 忽略复数形式。“in primary school” ( (4) ) 、“more opportunity” ( (4) ) 等这样的例子, 都是本该用复数形式却还是用了单数形式。

第三, 错误使用介词。如“In nowadays …” ( (8) ) 多加了介词“in”;“Under the field of …” ( (6) ) 中的“under”是误用, 应该是“in”。

第四, 没有使主语和谓语保持一致。如“While a taskdriven approach to authentic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fidelity of assessment tasks...” ( (10) ) 中的“emphasize”和单数的主语不协调。同理再如“the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enters China..., which gain legitimacy...” ( (6) ) 中的“gain”。

第五, 错误翻译或选择错误对应词。例子有如将“理念呼吁阶段” ( (1) ) 译成“the stage of idea appealed”和将“吸取······经验和教训”译为“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 (3) ) 等, 其译文因受直译的影响而使译文让人无法理解、觉得生硬。还有将术语如“错字和别字” ( (4) ) 、“字形和音义” ( (4) ) 和“反映式倾听” ( (2) ) 乱译为“wrongly characters”、“font, phonetic, and semantic”和“reactively l i s t e n i n g ”等错误。实际应该是“ w r o n g l y - w r i t t e n a n d mispronounced characters”、“orthography,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和“reactive listening”。术语的错误翻译是影响准确的最大问题。

2.句子层面。摘要的英文译文在句子层面的问题使得行文不够通顺流畅清晰,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省略连接词, 其中“and”遗漏的错误尤为明显。例如, “on changing …, constructing …, improving …” ( (1) ) 、“due to the fragmental status, the lack of ” ( (3) ) 、“… object, context, theory system.” ( (9) ) 等句子中最后一个逗号后都缺少一个“and”。

第二, 产出结构混乱的句子。特别是有从句的句子, 如“Its main content is that to use the methods of... to establish..., and to use the methods of ... to eliminate...” ( (2) ) 、“It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that how to reduce the rate...” ( (4) ) 等。其它包括语序混乱在内的结构极不符合英语规范的句子还有“An approach inquiring...shall be advocated that comes the possibility...” ( (7) ) 和“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 ( (5) ) 等。

第三, 错误使用标点符号。如分号“;”的错误使用:“we should emphasize...; focus on...; strengthen...” ( (7)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7) ) ;再如逗号“, ”的错误使用:“... are the mai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 ( (1) ) 。这里, 译者很明显混淆了逗号和句号的使用。

3.篇章层面。在篇章层面, 即从摘要全篇的行文方面来看, 英译的摘要不符合“简练”的原则。这和近年来在各国各界盛行的“简明英语运动”所提倡的基本原则不符。

随机选取的10篇英译的摘要中, 就有 (8) 和 (10) 两篇在它们100-150字长度的段落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绍研究背景。更有甚者, (5) 在中文摘要没有背景知识介绍的情况, 在英译中增加了45字的背景。这样的弊端不仅是使得译文显得冗赘, 而且使其重点不够突出。

三、原因分析

从以上错误我们可以看出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问题颇为严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中英文摘要翻译的难度首先源于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和句法上的差异。英文中有冠词“the”、“a”/“an”, 中文中没有这样的冠词体系;英文中名词有单、复数形式的区别, 动词也需要遵守主谓一致的原则、还需要注意时态, 但是中文中没有这些曲折变化;英文的介词和中文的介词不一样, 比如中文中的一个介词“在”就对应着英文中的“in”、“on”、“at”等多个介词, 这样的一对多的介词为翻译时对应词的选择增加了难度;英文有简单句和复合句, 其中的复合句结构在构成上比较复杂, 有着中文中没有的关系从句 (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表语从句等) 。中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则是通过逻辑而不是句型或标点来体现的:“汉语中句子的概念比较模糊, 句号和逗号的使用有很大的随意性” (李长栓, 2004) 。

译者的能力也很重要。译者的翻译能力决定了译文的质量, 译文的质量决定了文本的接受程度, 所以为了促进学术之间的对话, 为了中国学术更好地走上世界舞台, 译者需要平时要加强学习, 提高中英文水平、增加翻译知识, 勤加练习, 积累翻译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吉荣, 赵永青.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20 (1) , 122-125.

[2]方宗祥.理工类院校研究生英语写译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3]郭曼.目的论指导下的论文摘要词汇英译[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2 (4) , 38-41.

篇6: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作用分析

关键词:语言,文化因素,英语教学

随着第二语言得到进一步深入研究, 传统的英语教学也在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在新的的语境时代, 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习者, 由关注如何改进教学转向了关注学习者如何学。英语教学的重心也由教师转向了学生。文化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了解孕育英语的文化, 可以避免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遭遇语言和文化的尴尬。作为学习英语的学生, 会开设有相关的文化课程。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无专门的语言文化课程, 必然导致他们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比较肤浅, 也就不能在具体语言交际过程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使得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现只是单纯地进行英浯语言的教学, 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文化因素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不仅是可以加速语言的习得, 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习得和语用能力的发展。

1 英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重要性

文化是什么?“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耕作、种植作物”。不同学科的学者对“文化”一词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学者们不间断的修改和补充, 最后将目前最具权威的英国1 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复杂体, 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同时, 我国学者将文化的定义概况为两种。一是广义的, 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狭义的, 即由人类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就日常生活而言, 人民饮食、起居、出行, 婚丧嫁娶, 都孕含着浓厚的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 文化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入, 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是没有一种文化是能够孤立存在的, 更不能静止不动的。社会的发展促使文化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同样如此。中西方文化也正处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之中, 伴随科技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影响和渗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和加强。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文化交流方面滞后的现象。经济发展迅速, 但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却存在文化差异, 特别是语言的学习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歧义现象, 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语言习得的进程。“跨文化意识”的缺失, 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困惑, 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 从而阻碍语言学习和输入。因此,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引起极大的重视并应贯穿到英语教学之中。

2 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现今的外语教学中, 重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具体情况是有所减弱语法教学的地位, 听说能力的地位有所加强, 并且更注重实际运用的能力。其目的是为了避免通过对枯燥的语法规则的学习, 以及重复的、死板的句型操练来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同时, 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也越来越多。可以说, 教学资源在日益丰富并发展,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平台和空间。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 英语教学中所包括的听、说、读、写主要是限定在课堂上进行的。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在课堂上学生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将准备好的教学内容, 尽可能快地传授给学生。整个的教学过程依旧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仍处于被动状态, 机械地学习英语词汇, 语法知识却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积极作用, 使得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脱节。长期之后, 学生只会感到英语的枯燥和乏味, 并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3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嵌入文化学习

在进行英语教学时, 不但要确保基础语言知识上的正确, 而且要在文化方面不犯错误, 尽可能的减少因为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而出现的词义误解、语用失误等现象。因此教师在传授基础语言知识之余, 更应将文化因素嵌入英语教学。

3.1 主观上重视中西文化的对比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有意识地把文化导入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授课内容, 利用内容中所涉及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社交礼仪等内容, 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 让欧美文化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定期讨论课文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和最新发生的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欧美文化中的个性,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尤其是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如国际著名的运动品牌耐克 (Nike的取名也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取名自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耐克 (Nike) 。

3.2 注重穿插讲解基础知识加文化背景

单强调文化意识是不可取的, 要明白文化内涵与基础知识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基础语言知识讲解过程中, 应该适当导入文化背景,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英语的时态、语态、情态完全不同于汉语, 学生受母语影响, 常常用中文的句法方式套用到英文之中, 经常导致语法错误。在英语学习中融入文化因素, 让学生体会语言之间的差异, 将有利于其正确学习英语。

3.3 努力营造环境, 培养学生文化敏感度

培养文化意识仅依靠课堂的讲解是不够的。在强调学生的文化意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环境。选择适当的电影、英文报纸, 英文歌曲等, 让学生深入到西语的语言环境中。积极组织学生活动, 如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演讲, 促使学生能有多种渠道去接触欧美文化。使学生获取更多英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Rebecca Oxfor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What everyteacher Should Know?[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俞约法.语言国情学及其背景———从语言及文化的背景看苏联的文化语言学[J].上海:语言国情学, 2005.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典范英语》(1a-L3)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典范英语6读后感05-01

典范英语7读后感300字06-19

读经典范文05-15

合璧典范管理论文04-16

朝读经典范文05-16

爱情诗经典范文05-18

现代诗经典范文05-22

乡村振兴典范范文06-02

孝敬父母典范范文06-02

我国哲学研究典范论文04-19

上一篇:疏影·咏荷叶原文及赏析下一篇:沙店小学庆六一文艺演出校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