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2024-05-03

盐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通用8篇)

篇1:盐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盐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局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推动和促进盐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几年来,盐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作为市场监督管理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我局采取有力措施,合理引导和监管,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县域基本情况

盐津,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川云中路的必经通道,出川入滇的交通枢纽,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接壤。全县辖6乡4镇87个村民委员会,258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9万人,国土面积2091平方公里,平均气温18.2度,年降雨量1198毫米,年日照736小时,森林覆盖率18%,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农作物:玉米、水稻、茶叶、乌骨鸡、竹笋等天然农作物。

盐津既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又是云南省级扶贫县之一,“十一五”以来,县委、政府围绕建设“农特产品基地县、能源化工基地县、关隘生态旅游县”的战战略定位,以“从严治党立县、狠抓三农稳县、新型工业强县、民营经济活县、文化旅游富县”的工作思路,在支持“三农”方面,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与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实施以来,为解 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两个问题,我局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一是坚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纳入市场体系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二是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三是发展以种、养殖业为基础,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为主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建设,我局立足职能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大帮扶力度,搞好服务,使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当初的几个,发展到目前的62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种植业 个,养殖业 个,其他 个),注册资金 万元,拥有社员 个,2009年社员人均收入达到 元。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生产专业、管理科学、规模经营和服务社会的良好局面。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势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农民群众自办。在原有大户的带动下,把同行业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如落雁乡“盐津万成养鸡专业合作社”就是以乌骨鸡糊化大户为主,67户养殖户组织成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2009年,乌骨鸡出栏销售额达62万元,纯收入17万元,社员人均收入2537元,比当地农民纯收入高1800万元。

2、经济能人主办。就是有技术、有资金、会经营、懂管理的能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如滩头乡“津华竹业专业合作社”注入大量资金,租赁或承包土地发展竹子产业,带动 农户296户。2009年,竹产品销售收入180万元,纯收入36万元,社员人均收入1216元。

3、优势产业兴办。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质和主导产业,按产业类型和产业布局,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如普洱“民望竹笋专业合作社”就是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气筇竹资源,把百姓分散经营的竹笋集中起来,成立了118户农户组成的竹笋专业合作社。2009年,竹笋销售收入达128万元,纯收入39万元,社员人均收入3305万元。、村级干部领办。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能人”效应,由村干部带领走合作发展之路。村干部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带头组建或领导农民办专业合作社,使村干部成为“两委”班子及合作社的“两用”人才。其中兴隆乡凤凰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通过对茶叶市场的考察分析,动员该村民改造老茶园705亩,组织社农户118户,集资31.1万元,组建了“兴隆乡凤凰村茶叶专业合作社”。2009年,粗制茶叶产品销售收入就达48万元,纯收入18万元,社员人均收入1525元。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深入和扩大,盐津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农特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面临市场竞争的严峻现实,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化的大市场,增产不增收的严酷现实,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优质农特产品积极性。对此,我局结合盐津地方实际提出了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1、发动宣传,大造舆论声势。加大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通过广播电视、举办法律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和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作用和意义,使其更加深入民心,农民自发的组织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让传统的农业种养业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轨道。

2、各级重视,强化培训引导。一方面组织部分合作社到外地考察取经;另一方面结合县情实际,联合其他部门举办各类各层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种养业的科技知识和种养技术。

3、部门协调,形成合力。工商部门依法做好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注册;供销、农业部门加大力度,积极引导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资金的投入、技术指导等工作;县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

4、示范带动,加强规范化建设。结合盐津实际,在相关部门的精心培育和耐心指导下,先后在基础条件较好,农民素质相对较高的村组成立了黄瓜、养牛等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参观交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以此为基础,全面推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努力配合下,盐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建设,全县已建成了多个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促进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促 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了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目前,全县5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4095人,带动了32688户农户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使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在规模化生产区域内农户一年收入几万到十几万已不再是稀奇事。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在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是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市场意识、诚信意识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收入的增加,农民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转变,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对于应对市场风险,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盐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效益逐年增加,农特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专业合作社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和经济来源,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规模较小,覆盖面不宽。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大的注册资金为160万元,最小的3.3万元,大部分都在10到50万元之间,属中小规模。而且大部都集中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农民素质相对较高的乡镇,覆盖面较窄。

2、组织形式不规范。个别合作社成员身份不符合法律规 定,达不到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法定要求。

3、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社章程。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依法建立有约束力的建社章程,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行为的基本规范,对外经营的活动法律依据。章程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规范,合作社就无法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和提高对外经营的能力。

4、技术培训力度小,指导服务不到位。由于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职能部门缺少培训经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不能有效开展,直接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技能的提高。

5、缺少人才和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低下。一是看准了项目,但不懂怎么搞,靠老的生产经营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十分有限,没有市场竞争力。二是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缺乏科学分析预测,盲目生产经营,经济效益不高,甚至风险很大。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不仅克服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弱点,提高了家庭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农民组织化成度和农产品竟争力,为建设新农村和改善民生正发挥着积极作用。虽然盐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已发展了几年,但在我们偏远、贫困的农业县,实际上才刚刚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做大量的工作、克服许多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应举政府和各部门之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1、一是要继续加大“一法一条例”贯彻落实,开展多媒体、多渠道广泛宣传一法一条例,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和意义,宣传各级政府鼓励扶持农民专业社发展的政策和工商部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举措。尤其是依托网格管理,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法一条例摘要汇同办理须知编印成宣传纸由在农村进行市场巡查同志上门向农民朋友发放,把农业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作用意义播到农民心田。设立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地公示登记注册流程、时限和应提交材料,使农民群众“一看就明白,一问就清楚”。对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申请,工商机关在5个工作日内发照。

2、建立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内部运作机制。如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会务档案、利益分配、监管等制度体系不少地方“重组建、轻运行”,规范管理跟不上,有些合作社虽有章程,但不规范;虽有制度,常常得不到落实。大部分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资金积累较少,发展后劲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同时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合作社成员使用实物、农机器具、知识产权等能够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 7 出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信用合作。

3、以市场为依托,加强部门联系制度,整合部门资源,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服务。帮助规范,帮助培植品牌、信用。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涉农的农家乐、旅游、餐饮、娱乐、农机服务、土肥植保等服务以及手工艺、地方特色产品的加工经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手工艺、地方特色产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致富渠道。

4、着重培训教育,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实施合同帮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一是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指导农村经纪人提高经纪水平和服务技能,促进农产品流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二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减少农业生产风险;三是宣传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合同意识,引导农民形成改口头约定为签订规范合同的习惯;四是积极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的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合同行为;五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方便快捷办理动产抵押登记。

5、工商部门进一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服务为后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保驾护航,将农民专业合作法的登记监管 服务列入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深入开展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乡镇、进市场活动,增强农民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完善农村消费维权工作机制;二是继续开展“红盾护农”行动,把好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和农资商品准入关,维护良好的农资市场秩序;三是处理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维权投诉,依法维护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

篇2:盐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夏津县农丰棉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简介

夏津县农丰棉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宋楼镇供销合作社领办,注册资金5万元,2009年5月正式开业以来,现入社农户数已达229户,合作社购置了播种机、地膜覆盖机、悬耕犁、高杆喷雾机等农机器械。对入社社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棉种、统一购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采摘、统一销售。以成本价的形式为农服务,农资以直供的形式,为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药化肥,降低了农户成本。年均帮助农民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

棉花是夏津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全县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达65万亩左右,但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采棉价格逐年攀升、棉花收购价格逐年下跌,棉农的生产积极性、棉花种植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夏津县农丰棉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1年开始,通过在宋楼镇刘李庄村建立近70亩的棉花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试点示范,突破传统的棉花种植模式,从棉种选择、种植规格、田间化控等方面改进规范以适应机械化生产作业。经过近两年的不懈探索,2013年11月9日首次全市棉花收获机械化现场会在宋楼镇刘李庄村示范基地成功召开。2014年初,合作社在去年棉花全程机械化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在宋楼镇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200亩土地开展棉花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

篇3:尚勇在宜春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

尚勇先后考察了益农果业、裕丰肉牛、汇农种植业、紫宏养猪、隆信渔业、正高种养业、康乐街道鹏远蔬菜等农民专业合作社, 与农户和合作社理事长亲切交谈, 详细了解合作社运行模式、产品市场销售和农民收入情况, 并召开座谈会, 听取了宜春市和部分县区以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有关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

尚勇指出, 要深刻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分工新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强化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农业农村体制机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积累了有益经验。要认真总结经验, 适应农民愿望要求,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 积极稳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篇4:盐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同心县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39家(专业协会8家),其中:从事种植业的97家(其中粮食产业63家),占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9%,林业12家,占4%,畜牧业147家,占43%,农机服务业14家,占4%,其他69家,占20%。入社社员12236户,辐射带动农户39065户。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36期,培训社员34970人次,年实现销售额5亿元,助农增收4000多万元。涉及粮食、蔬菜、林果、畜禽、水产品、农机等多个产业和生产、储藏、运销、加工、技术、信息服务、融资服务等领域。目前,全县规范运行的专业合作社60家,达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的23家,区级示范合作社13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

二、发展状况

(一)合作社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向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方向发展。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把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农户连接成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也使农产品市场通过合作社走向了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它起到了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同心县圆枣专业合作社,带动枣农3000多户,种植枣树30000多亩,产品远销至上海、山东、北京、广东,枣农人均增加收入1398元。

(二)促进农户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作社的带头作用,使当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同心县的枣树、红葱、西甜瓜、枸杞、甘草、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示范基地逐步形成,截至2012年末,特色种植业和牛、羊、家禽等养殖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

(三)逐步实现了土地资源和农民资源的优化组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身拥有的管理、技术、设备使土地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尤其是那些被老百姓认为使用价值非常低的旱地得以充分利用。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引导天予枣业有限责任公司、泰杰工贸有限公司等从事农业种植的企业和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44533.8亩,进行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使农民一方面获得土地租金,另一方面可外出打工或在合作社打工,获得双重收益。

(四)以引导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为重点,完善经营机制,扩大规模。过去承包地块过于零散,家家种地、户户备耕的经营方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土地流转合作社模式,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实现了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适当分离和有机结合。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30个。

三、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心存疑虑,对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自筹和从金融机构贷款。

(二)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虽有规范的《章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较弱。总体来看,同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产销衔接不够紧密,重盈利轻服务,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四)科技支撑乏力,产品竞争力弱。我县多数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受经济实力、市场风险等影响,广大农民对发展加工、销售等高附加值的专业合作社涉足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牌意识差。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三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五)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了解不深,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极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乡镇,由于领导重视,农民文化程度高,接受程度快,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就比较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由于乡镇领导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视程度不够,合作社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形不成特色。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很好地挖掘当地主导产业的潜力,不下功夫研究市场,不结合本地实际和农民现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与农民、市场严重脱离,造成规模小,业务萎缩,农民参股、入股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形不成自己的特色,效益不好。同时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低下,形不成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会员基本都是以五人组成,产品结构单一,质量欠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因素。

(七)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缺少财务管理、收益分配、技术承包和内部监督等制度。虽然农民对专业合作社发展热情较高,但由于部分管理人员文化层次、管理水平较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领全体成员上规模、上效益的能力比较欠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部分领导在制度的执行上还有待提高。

(八)合作意识淡薄。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实行社员资格开放的原则,部分成员甚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层,对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普通企业的区别,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部分社员合作意识淡薄,功利性强,社员的期望值太高,受短期利益驱动,期望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就带来丰厚的利益,稍有困难就影响积极性。多数社员特别是核心社员排斥其他农户加入,不愿意扩大合作社经营规模。

(九)经营资金普遍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没有资金积累和可抵押资产,不能满足金融部门贷款条件,因此资金不足是当前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难题。受资金限制,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连基本的办公设施也没有,甚至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至今没有开展任何工作。2009年,自治区农牧厅和区农村信用社联合出台了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相关政策,但仍在探索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依然受资金缺乏限制。

四、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为此,对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力度。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协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区市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及相关具体措施,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着力宣传党和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树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典型,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合作意识,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层次对县乡农经及相关部门干部、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能人和农民等进行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三是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和扶持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建议县上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同时,积极协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争取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大典型培育和示范推广力度。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相对明显、工作有一定基础、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着力培育一些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比较紧密、服务效果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要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育一批能够带动全县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具体要求:一是产品特色明显。产品符合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带动广大农户。参加的社员在100户以上或带动农户在300户以上,与社员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市场竞争力强。技术、资金、信息、政策等资源获取能力强,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优良,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经营业绩显著。四是运行机制健全。有规范的章程,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通过示范效应,推进全县专业合作组织上规模、上水平。

五是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的联接力度。利用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成立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定点辅导小组,定人、定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重点帮助试点单位在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经营服务能力,拓展产品销售网络,实现标准化生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农经站)

篇5: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县人民政府

2011年7月

为进一步掌握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县成立以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组织县政府办、县农经总站、各乡镇通过采取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屯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进程的根本途径,经过几年来的扎实推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截止2011年6月末,全县已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人,其中:种植业社员**人,养殖业社员**人,农机社员**人。合作社注册资金达**万元。据统计,截止**年末,全县合作社经营实现盈利**万元,二次返利**万元,平均每位社员返利**元。

(一)组建方式多元化。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一是大户创办型。合作社由种养大户牵头发起,依托种养大户的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带头创办合作社。我县**合作社是在**的带动下,于**注册登记。目前,社员已由注册之初的6户发展到24户。2010年合作社**。二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合作社

1由村集体组织发起,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如****。三是企业带动型。合作社由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技术、资金及市场优势,在连接社员和市场的服务环节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我县**专业合作社就是由**牵头创办,**,安置就业100余人,有力拉动了我县**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部门牵头引办型。由农、林等涉农部门牵头发起,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我县**合作社是在原甘南县葵花协会的基础上,于2007年11月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始终致力于**。

(二)产业布局区域化。我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局域分布较为明显。我县**合作社结合本村农民种植红谷的传统,联合本村农户通过统一种植品种、规范种植流程、兴建精深加工企业、注册品牌商标等措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社员增收,带动了本村农民从事**种植的热情,社员已有创建之初的8户发展到119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3%。另外,我县**等合作社都依托本地种养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地域优势带动了本村及邻近村屯的农户从事本合作社经营项目,使社员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整村推进”的趋势,有力的促进了我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趋势,加速了我县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

(三)合作空间开放化。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了农村区域的局限,形成跨区域的合作社,从而实现了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县的**等合作社社员分布都呈现这一特点。**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合作社成员共计336户,本地成员主要分布******7个乡镇16个村,外地成员主要分布在**等地。各地社员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根据各种植物的花期、品质,分类生产各种蜂蜜,集中到我县**统一加工、包装和销售,使社员间合作空间更加宽广,合作社产品的竞争力明显得到提升。

(四)技术服务专业化。我县部分成立较早、发展较为规范的合作社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经营体系。如***。

二、发展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调优了农业产业结构。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本地传统、优势和特色产业,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我县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同时,合作社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信息服务,指导农民调整种养品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提高了农业生产标准。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中,采用统一品种引进、统一购入生产资料、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包装销售的模式。既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又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另外,对一些符合地方特色、具有市场前景,单个农户无法做大做强的产业,在农户组成合作社后,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引导,逐步形成了名、特、优农产品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

(三)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生产能否与大市场成功对接,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较好的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领“小生产”进入“大市场”,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对规范成员行为、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强大的组织支撑作用。

(四)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通过大力组建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升了我县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初步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建筑、经商、餐饮、加工等服务行业,加快了我县第二、三产业发展步伐。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但通过调研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能力较弱。我县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能力仍然较弱,对社员生产技能培训不系统,经营领域拓展空间不够大,品牌建设步伐不够快等。另外,我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足、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二是运营不够规范。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存在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另外,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部分合作社的“二次返利”比例较小;有些合作社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清理和规范。三是社员素质偏低。合作社要在市场中参与竞争,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进行运作和管理。从我县情况看,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懂科技、擅经营的管理人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四是业务指导薄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知识性和业务性,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业务指导队伍。我县合作社建设的业务指导人

员配置不足、业务指导不够,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运作。

四、几点想法

(一)抓宣传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素质。全面提高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是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合作社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设立专项培训资金,有针对性的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理财能手、种养能人以及中介经纪人等实用人才。

(二)抓政策落实,扶持合作社加快发展。制定并落实符合我县实际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加速器。设立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将各种支农资金优先向典型示范社、特色产业社及优势产业社集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扶强壮大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对示范社实行信贷优惠政策,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认真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合作社解决实际运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发展壮大。

(三)抓服务体系,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发挥县农经总站作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部门的职能,承担起合作社的指导作用,保障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支持有实力的合作社围绕加工、销售等环节兴办经济实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对合作社生产经营的的全程化、全方位服务。组织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尤其要精心准备好我市绿博会的参展工作,加大合作社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为合作社产品的市场开拓创造条件。同时,优先对合作社提供农、畜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检测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抓典型示范,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是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催化剂。结合我县产业特点及优势,注重在实践中培育典型,树立榜样,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经常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示范合作社的典型经验,通过表彰奖励,扩大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步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同步。

篇6: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农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调研的紧急通知》精神,现将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情况介绍如下。

一、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1、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农民创办合作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特别是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成,大批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据统计,截止2011年末,我区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92家,注册资本13875.26万元,入股农民1741户,全部为农户入股,无企业入股,占本区农户总数的8.7%,正常经营的合作社约50家。

2、正常经营的合作社组织方式种类大体可分四大类: 模式一 能人牵头的“合作社+农户”。其特点是由当地农村种植果蔬大户、贩销大户等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牵头发起组建,依托带头人的管理经验及资金、销售网络等优势进行联动。杨凌的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属此类型,该模式是绝大多数合作社采用的模式,占总合作社的93%。

模式二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其特点是由企业(公司)、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牵头发起,充分利用企业(公司)长期形成的经营网络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 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该模式占合作社总数的4%。模式三 专家+合作社+基地+农户。其特点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园艺教授长期稳定合作,进行技术指导,如陕西**果蔬专业合作社。该模式占合作社总数的2%。

模式四 公司化的合作社。其特点是按照公司制的标准要求建设的合作社,如杨凌**果蔬合作社、陕西杨凌**专业合作。该模式占合作社总数的1%。

3、前三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

陕西杨凌**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2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2010年12月29日,我行以农业设施抵押(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方式贷款150万元,利率8.367%,期限1年,现已还清,没有民间借贷。

杨凌**果蔬合作社创建于2010年2月,注册资本700万元,2010年11月1日,我行以大棚抵押(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方式贷款180万元,利率8.5%,期限3年,没有民间借贷。

陕西**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5月,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没有对外借款。4、2011年经营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约4100万元,10家盈利,盈利额350万元,由于所有合作社正处于发展初期。都没有分红。**、**及**三家合作社实现产值分别为700万元、600万元、600万元,盈利额分别为70万元、60万元、60万元。5、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从业7000人,各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各类名优品种,为农户提供农化服务,技术指导,实现并建立一套体系(标准化体系)形成了多个龙头,打造品牌,带领广大农户共同致富,对杨凌及周边县、市进行技术服务、农资配套、有机认证、果品销售。

6、杨陵区政府出台《杨陵区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施方案》,对创建省级百强示范社的合作社,由区财政给予5万元奖励并协助争取省上有关项目予以扶持;对创建为区级示范社的奖励1万元;鼓励合作社在区内建立农产品直销点,对建立5个以上直销点的合作社,区财政补助1万元。**及**两家合作社已是省级百强示范社的合作社,并得到相关项目扶持,**合作社今年争创省级百强示范社合作社。

二、合作社发展情况

1、不能正常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242家,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为:能人牵头型合作社大部分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政府的补助,如杨陵区政府规定:对建设设施大棚且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每棚补助建棚资金2000元,这类合作社虽已成立,但从未规范运作,仍是单干,不能正常运行。

2、经调查,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一是广大农民对合作社普遍存在模糊的认识,缺乏了解,行动不积极,从入股农户占全县农户的比重可以看出;二是部分 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规范,设立的理、监事会有名无实,重大事务往往由个别人说了算;三是合作社农户大多只看到“利益共享”而不愿接受“风险共担”,合作社章程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容易激起合作社内部的矛盾。

三、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满足情况:

1、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主要业务品种有:“及时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公仆情”公职人员担保贷款、“蔬宝通”农业设施抵押贷款。

2、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有:“及时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公仆情”公职人员担保贷款、“蔬宝通”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基本满足规范合作社的资金需求。

3、出台“及时雨”、“公仆情”、“蔬宝通”信贷产品管理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4、杨凌**加大信贷支持合作社力度,促进了合作社快速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看,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杨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加大,辖区运作规范的合作社金融服务基本得到满足,挂名合 作社相对不能得到相对支持。

2、合作社不能顺利获得**支持的原因:一是运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大多数合作社只是有能人牵头成立合作社,实际仍是单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二是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足,指导和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工商部门只负责登记发照,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以农业局为主,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职能不具体,造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指导和管理上的不到位,甚至缺位,出现了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现象;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较差,特别是能够领办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尤其缺乏。

3、合作社经营效果不明显,农民入社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多数合作社规模小,运营差,在增加合作社农民收入上不明显,使得没入社的农民入社积极性不高,多数处在观望状态,造成合作社发展一度滞缓。

4、对于规范的合作社,**直接以合作社为承贷主体,对于管理松散的合作社,**以合作社会员为承贷主体,基本符合当前合作社发展现状和要求。

5、外部融资情况。有10家合作社有银行贷款,共计金额478万元,贷款用途为经营周转。我**对合作社成员按每棚贷款1万元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累计发放贷款3214万元,受惠农户821户;现有合作社依靠自身积累及政府贴息的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没有民间借贷。6.内部融资情况。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发展初期,内部管理部规范,没有内部筹措资金的方式。

7.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融资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在于自身管理不规范,处于发展初期,较难获得融资。

8.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融资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内部管理不规范,管理不民主,较难获得内部融资。

五、工作建议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即是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需要,又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合作社只有规范运作,加快发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其参与合作社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规范内部运作,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础,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产权明晰、管理民主、服务全面、分配公平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2、相关部门积极与**协调配合,发挥支持整体作用。一是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区政府应重点培养多家章程规范、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运行效率高、作用发挥好的合作社作为示范点,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其他合作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搞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区政府成立农民专业 合作社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对合作社的运行进行指导、监督、检查,随时纠正运行当中存在的违章违规问题,确保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使合作社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3、金融管理部门继续加大支持**发展力度,促使**持续支持合作社。

4、**要继续坚持服务三农经营理念,强化服务,更大地支持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5.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健康发展,需要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理顺合作社管理,逐步严格市场准入,改全面支持为重点支持,重点支持管理规范、市场运作良好的合作社,真正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融资方面,希望政府成立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无法收回合作社贷款给予代偿。

**

篇7: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报告

建立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是关系到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统部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统部镇合作社发展目前现状

(一)合作社产生的原因

我镇具有与西乌珠穆沁旗草原毗邻的区位优势,多年来种养殖业一直处于持续稳步发展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家一户、独立经营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其原因: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增收空间较小;二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农牧业生产者素质和数量下降、生产效率低下;三是生产投入不足、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不高;四是农民承包地分条成块,农业机械化难于推行;五是市场要素不健全、竞争力增大、生产风险增大。在充分认识到要想加快农牧业发展步伐,必须转变一家一户、独立经营的不利局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着手运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统部镇合作社成立情况(略)

二、统部镇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

根据本人对全镇合作社的了解,发现了目前已经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都相继办理了营业执照,取得了法人资格,但是,这些合作社还都普遍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是能人治社与民主决策的问题,实质上这也是个原则的问题。根据合作社章程规定,做为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原则。但纵观全镇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运作较好的合作社,还基本上都是以入股资金数额大小多少论决策权的,谁的入社资金最多,附加票数也多,谁就具有决策权。像双赢农机、鼎盛蔬菜、金土地机械化生产等合作社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目前全镇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合作社的发展命运也就相应的掌握在这些以入社资金多为合作社理事长的人手中,如果理事长是能人,路子广、思路宽、市场洞察力强,合作社就能适应市场发展,否则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风险较大,所以在扶持合作社发展方面首先是要选好人。

二是组织规模偏小,服务领域不全面,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纵观全镇各类合作社大多规模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而且专业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其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可能鉴于我镇已经成立起来的各类合作社,尚属初始阶段,所以在运作模式上有三分之二的合作社,还只限于集体团购农资以及技术统一培训指导这两个方面的服务。像绿园蔬菜种植合作社、千顷地种植合作社都是这一运作模式。还有的只是采取产前购料、产中统一耕作,产后统一销售农产品,但在中间的环节上,都是与合作厂家在资金上赊销而运作服务的,根本在产业的两头链条上没有一点深加工的服务。比如,金土地机械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这种类型。然而,这样严重短缺延长产业链条的做法与服务,究其原因是它们严重缺少资金的扶持。尤其是目前,县、镇两级政府十分重视合作社的发展,但是在具体扶持方式、力度上还远远不够。有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取得效益以后,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就主动入社,可是刚刚起步的合作社,农户都在观望,入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相应的就牵制了合作社的发展,也就起不到大面积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三是“管而不理”、“实体不实”。全镇所有合作社包括运行比较好的像双赢农机合作社其运行机制欠规范。表现为:其一,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全镇各类合作社虽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但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不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在运作较好的13家合作社中,理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活动正常的几乎没有。所以出现了“管而不理”现象,合作社对全体入社的社员真的做到“管”了,但是,管而无方,管而无理。合作社没有按照相关要求管理入社社员,只是在有利于合作社运转与操作方面下功夫管理社员。比如说按季度召集社员大会或是社员代表大会,培训社员、搞社员活动等,即便是开了也不过是流于形式。其二,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虽然服务受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盈余受益总体上仍显不足,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的二次分配的比例较小,制约了合作社功能的发挥。社员与合作社不能共命运,同担风险与责任,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后导致了全镇有很多合作社出现了一些挂名的入社社员。所谓的“实体不实”,是指合作社对全体入社社员,在实际运作之中,应该做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而纵观全镇大部分合作社,还只是把合作社办成了一个“中转站”式的服务体制,合作社本身只有股金或入社方式的存

在,而丝毫没有自己所经营的“经营实体”。比如,蔬菜合作社本身没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只是把种蔬菜的农户联系到一起,各家种各家的,赔赚是各家的。养殖合作社同样没有自己的养殖基地等。但我想要真正地把自己的合作社做大、做强、做长远,除了为入社成员搞好服务以外,更重要的是合作社本身应该有其自己用集体股金创办同类产品的经济实体,并以自己的经济实

体或基地,既可作为科技试验示范去转化科技成果,又可以壮大自己的经济收入。但目前我镇能够真真正正这样运作的合作社存在严重的缺陷。

四是市场价格的杠杆因素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败的重要问题。纵观全镇发展比较好的合作社,无论是养殖业还是种植业,其生存发展的命运,基本上都系在市场产品的价格这个关节点上。目前从实践上看,凡养殖业的畜产品在市场上价格高时,养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就快就好些;反之,市场价格低时,发展的就慢些或说有的甚至于“解散”或“解体”。这从中也说明了目前我镇各行政村组建起来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暂时还是经受不起市场价格风险考验的,还是属于比较脆弱的。

五是专业合作社行业管理责任不清,建管脱节。我镇虽然从20XX年就开始发展专业合作社,但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机构一直未明确,导致责任不清,任务不明,标准不一,发展参差不齐,只建不管现象十分严重。我们镇里成立了合作社专项推进小组,靠一个推进小组是管不好合作社的,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帮扶,涉及农业、畜牧业、林业、农机等各部门共同配合,即便是我负责合作社党建工作也没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因而全镇合作社出现责任不清、建管脱节现象,使合作社按照自己的意愿运作,随意性很大。

六是对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虽然我县对专业合作社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从项目建设、惠民政策、信贷支持、产业覆盖等方面各项政策不明朗,形成对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缺失。

三、统部镇合作社党建工作探索

(一)我镇合作社党建工作现状

我镇在探索“1+3”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三年来,全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成立,一定程度上在提高了农民组织化意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也本着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促发展、以发展促党建”的目标,把党建工作切入到合作社中来,成立了5个合作社党支部,升格1个村党总支,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的推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民增产增收。但我也注意到“两新”组织给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表现在:其一是部分党员跨村流动加入各类合作社,给党员管理带来困难,个别党员因为脱离党组织,党员意识不断淡化,责任感和荣誉感缺失,党员作用难以发挥,体现在共赢养牛合作社党支部;其二是一些合作社有党员但无组织的现象客观存在,制约和削弱了基层党组织应有作用的发挥,体现在全镇没有成立党支部的合作社;其三是合作社里的一些经济能人虽然政治上要求进步,但由于合作社没有建立党组织,只能长期在党组织边缘徘徊,只能追求经济发展,不能追求政治进步等,体现在合作社中认可的人,可是行政村党支部不认可也发展不成党员。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我们要行之有效的探索“对在产业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与按建制村建立党组织如何衔接”的党建工作思路。

(二)合作社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镇X个村党总支和X个合作社党支部,真正运作起来的不多,即便运作起来了,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目前之所以有大部分合作社没有组建党组织、或说组建起来并没有运作起来,其原因是即缺少资金的扶持,又缺乏专门的党务人才。现实的讲我们农村绝大多数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尽管已经失去了“统”的功能、加之又没有对农民的服务能力,可始终还是能享受国家拨付的“转移支付”工资款。而作为各类合作社的党组织,却时常遭到“白眼”,而且还属于“白干队”之列的范畴。所以,又导致了在合作社中“建党难”和“党建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不少党员干部和合作社社员认为合作社的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党组织怕影响合作社发展,建立时机还不成熟;也有的人认为,合作社基本上都设在村内,社员中的党员基本上都是村支部里的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已有村党组织,再在合作社内建立党组织意义不大;还有的认为,合作社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如何界定、与村党组织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上级都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工作难做,存在畏难情绪。

二是党员组织关系问题。组建合作社党组织涉及到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问题,是目前阻碍合作社党建开展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我们采取村党总支与合作社党支部“双重”管理,因为合作社的党员也是村里的党员,党组织关系在村党支部里,实质上没有在合作社党支部,在党员数量上出现了“重复党员”,党员管理难。同时也容易产生村社干部的矛盾,当前,我镇合作社中的党员有一大部分是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或党小组长),村干部相当多担任了合作社的决策管理层人员,他们的党组织关系不可能转到合作社,在合作社发展超越行政村时,党员的向心力聚集在合作社,势必会削弱村党组织的战斗力,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地位也可能会被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取代。

三是发展党员问题,成立正式支部后,必然赋予发展党员职能,这就难免会出现新的“飞过海”现象,同时跨村的社员发展党员问题也非常棘手,从而带来合作社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的矛盾。

四是合作社自身的问题。一方面,目前我镇大多数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松散型结构、管理水平不高,这就给合作社的稳定性、持久性带来问题,没有稳定持久,党建工作开展就缺乏了基础,发展壮大党组织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合作社的法律地位问题,目前,合作社还是一个“三不像”,不像企业,不像中介组织,不像社团,各方面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理顺,这也给合作社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障碍。

五是合作社党组织工作制度缺乏,活动载体和形式过于单一。我镇已成立党支部的合作社中,虽然都是与合作社办公地点合署办公,但没有建立相应党建工作制度,很多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很多支部不开展党员活动,即便开展活动载体和形式过于单调,缺乏特色,内容不够丰富。

(三)合作社党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怎样加强合作社党建工作,促进合作社发展与壮大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制定党建工作规划。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合作社的底数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党建工作目标计划,建立健全合作社党建工作情况档案。按照有利于巩固党组织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规划,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按县委组织部非公党建要求,对社员人数在50名以上且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合作社,争取早日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条件的合作社,合理划归覆盖单位,实现工作覆盖。目前,我正在着手制订我镇合作社党建3年工作规划。

二是理清一个关系:合作社与合作社支部的关系。我镇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不是理事长(鼎盛蔬菜、北大山兴农畜牧养殖等)及党支部书记是理事长(双赢农机、金土地机械化生产、共赢养牛等)的合作社都应按照“支部帮合作”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即“支持不把持,帮助不包办,工作讲配合,共同促发展)全力扶持壮大合作社。合作社支部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展示好党组织的形象,使理事长感受到党组织的实际作用,做到既要当好合作社“高参”或合作社理事长工作的“高参”,又要为其把关定向,引航前行。不是理事长的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防止以党组织“领导干部”的身份居高临下,指手划脚。要坚持到位不越位,指导不领导,依靠不依赖,配合不迁就,统揽不包揽。要认真履行职责,不能当挂牌的党组织,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调动党员的干事热情,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增强党组织在合作社事业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从而实现党组织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和谐共振,让群众感到“支部帮合作,农民实惠多”。

三是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模式。根据合作社的产业特点、经营规模、社员分布等不同条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设置党组织,加快合作社党组织的组建步伐。一是单独组建。对已初具规模,运行相对稳定,社员中有X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合作社,单独建立正式党组织;二是联合组建。根据“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对运作模式相近,考虑跨村联合建立党支部,探索区域性党建工作,并且进一步按不同合作社划分党小组,方便党员开展活动。比如:双赢农机合作社党支部可以把其它村农机合作社联合,跨村成立1个农机服务业为主的党支部。三是挂靠组建。由行政村已成立的合作社党组织,对其他合作社实现工作覆盖。比如:统部村兴达养殖合作社党支部可以覆盖村其它养殖合作社。

四是完善两个场所:一是党员办公活动场所。随着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性特点,组织党员、社员开展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引导他们富了口袋富脑袋,寻求社员参与的广泛性。通过建立合作社远教站点(目前我镇已有4个远教站点)和党员先锋岗等活动载体,进一步提高社员的参与度,扩大受教育覆盖面,为合作社广大党员、社员和群众提供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场所。二是党员示范种养殖基地。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帮扶创建党员示范种养殖基地。比如:干部帮扶基金用于合作社,对合作社中有发展潜力的党员、致富能手,积极为他们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小额信贷以及各级多项优惠政策,并以其为典型,引导社员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用党员的示范户效应带动社员户的快速跟进,促进农民增收。

五是建立三项制度:一是支部、合作社理事会例会制度。在具体工作上,支部与合作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合作社工作,对合作社重大生产经营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和社员大会决议运作,经济上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保持相对独立。二是党员联系户制度。组织合作社党员致富能手与困难党员和社员结对,每名党员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结对帮扶联系2-3户困难群众和社员,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供致富信息,解决农业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党员发展制度。把发展党员作为加强合作社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把合作社里的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推荐入党,吸收他们参与党的活动,大胆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党员发展质量的保证,吸引更多的社员向党组织靠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四、统部镇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现实地讲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意识到,在以后的工作中给予有力的指导、支持和必要的监督、协调,我镇合作社能够健康发展起来,并在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我镇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及以上分析,结合统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个人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是细化政府扶持政策,建立部门协商机制。目前我镇多数合作社都处于成长初期,经济实力薄弱,生存发展能力差,要保护农民入社及生产的积极性,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要通过党代会、人代会或其它手段向上级党委呼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对合作社在工商登记及商标注册、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确立了具体政策,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制定政策的关键是要狠抓落实,政府机构特别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其它部门,抓好政策的贯彻执行,让合作社组织真正享受到相关优惠措施。

其次是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品牌建设。一方面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健全章程和管理制度,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以农产品为主,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品牌效益,赋予合作社更多无形资产,提高农民专业合作实施品牌经营的积极性。

第三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科学评价、奖励体系,对带动性强,切实引导农民群众致富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积极探索合作社规范发展方式,根据合作社需求及自身实力,将合作社发展与土地流转、项目承接等联系到一起,盘活农村土地、林地等资产,引导农民群众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作价入股加入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的专业合作社。

第四是突出地方特色,力求加快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以做大做强、培特培优,根据我镇的现状,以我镇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为目标,在“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上抓突破。积极探索把同类产业的大小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联合社,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加速全镇同类合作社的整合,增强实力和带动力。如:鼎盛蔬菜合作社可以把全镇其它蔬菜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或是把其产品收购储存。

第五是探索合作社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结合点,力求通过加强、理顺、规范合作社的管理,探索社会创新管理的新模式。我认为对合作社等“两新”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使其在健康向上、聚人心促和谐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在“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中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县镇两级政府要逐步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社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比如:双赢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在探索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经验。合作社充分利用党支部活动场所的作用,经常性的组织社员在农闲时边打扑克、下棋等娱乐活动,边座谈,商讨合作社的事、农村的事,切磋农牧业种养殖技术、信息,研究土地流转等与农村农业相关事宜,大家畅所欲言,探路子、出点子、谋计划、定对策共商发家致富的途径。农民也增收致富了,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双赢”。更重要的是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参与经商、外出务工等事业,各有各的事,矛盾纠纷也少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篇8:盐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一、石家庄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 石家庄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 以农民自愿互利为前提, 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 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 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地推进了合作组织发展。截至2009年底, 全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 946家, 比2008年增加846家, 增长76.9%。入社农户达到了6.5万户, 辐射带动农户达105万余户, 带动基地面积125万亩, 养殖规模达到3.5亿头只。其中, 以土地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明显增加, 目前全市农民自愿以承包土地入股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3个, 入股土地面积达0.8万亩,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4%。

为了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石家庄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帮助合作社解决难题, 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比如, 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的对接方面, 市农业局与商务局联合, 对全市的农超对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明确了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单位, 使保龙仓、国大连锁、家乐福超市、惠康食品、鹏远农产品超市等五家商企与高邑县千秋、鹿泉市栈道红等20余家合作社成功对接,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市场保证。今年还将在各县 (市) 区筛选3~5个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实行农超对接, 全市开展农超对接的合作社有望达到100家以上;在评选先进方面, 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工作的通知和评审办法, 而后在各县市区搞好初选申报工作的基础上, 对9个县市区申报的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考察, 根据考察情况, 分别对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出了综合评价和认真评审, 共确定市级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在财政扶持方面, 不断增加投入力度, 2009年市财政安排150万元, 对36个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表彰奖励, 各县 (市) 区每年奖励合作组织的资金也突破了150万元,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今年将继续抓好典型示范作用, 开展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活动, 在全市选择50个规模比较大、带动能力强的先进合作社进行扶持奖励, 这些措施有效地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销售、资金等难题, 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推动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从目前来看, 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生产、流通、仓储、购销、服务、信息等各个领域, 已经构成比较完善的网络, 发展进一步成熟。并且, 合作组织增速明显加快, 去年一年就增加八百多家, 总量达到近两千家, 呈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是品牌化经营迈上新台阶。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社争相发展自己的品牌, 申请商标和绿色产品认证等, 如晋州的凤祥合作社的“凤祥”牌鸡蛋, 辛集优质专用小麦协会、平山绿色散养鸡养殖合作社、鹿泉紫藤葡萄协会等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以及“行唐大枣”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 合作组织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加。三是利益联结具有逐渐紧密的趋势。利益联结方式逐渐由技术合作、信息合作和购销服务走向资金合作、股份制合作, 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发展成为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凡是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 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测算, 同一产业, 会员比一般农户最高的每年增收1倍以上, 最低的增收也在10%以上。此外,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推动了石家庄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 促进了龙头企业农产品的加工出口, 增强了农产品抗风险能力。

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 存在的问题

1.资金匮乏, 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瓶颈。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成本较低, 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 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 承租、置换等需要大量资金;种植大棚菜, 需要一定资金修盖大棚等基础设施;申请绿色认证、注册农产品商标等需要数量可观的评估费等。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积累机制还不健全, 自身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 资金缺乏是一个极为普遍现象, 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更令人担忧的是, 由于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地位不明确, 许多金融机构考虑到风险因素, 不愿向他们提供贷款, 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的优惠政策, 但缺乏配套的具体规定, 很难落实到基层, 农民群众无法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因此,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日益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发展十分缓慢。

2.组织化程度偏低, 不能有效发挥规模效应。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 共同应对风险考验, 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但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石家庄市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管理不规范, 没有严格按照章程和有关制度去运作和发展, 合作社和社员之间合作意识不强, 采用一种相当松散的合作方式, 组织化程度不高, 积累和分配机制不健全, 尚未形成真正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缺乏长期发展的思路和打算, 服务功能有待增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入社的社员少的仅有十几户, 多的能达到上百户, 且覆盖地域止于本乡本县, 少有那种加入社员众多、覆盖地域广泛、竞争实力强大的“巨无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普遍来说整体实力不强, 规模效应很难实现, 带动广大社员发家致富的能力较弱, 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很难占据主导有利地位, 经济效益不高。

3.初级产品多, 深加工项目少, 科技含量不高。

在调研中, 课题组发现, 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生产销售的基本上是初级农产品, 如小麦、大枣、核桃、葡萄、苹果等等, 缺少农产品的深加工项目, 这就造成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低, 相关产业链短, 并且农产品的收储、运输等环节压力较大, 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另外, 由于缺乏深加工的项目, 农产品加工厂寥寥无几, 也无法实现带动当地农民群众的就业, 亦难以实现品牌化经营发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 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不上档次、整体效益差, 不能很好地与一些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等进行广泛的合作, 引进不到农业科技项目, 造成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长期得不到改良和提升,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和股民效益不明显。

4.优惠政策难落实, 亟须政府部门加强扶持和引导。

虽然政府部门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但重视、关心、扶持的力度还很不够, 缺少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和规定, 上级的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以至很多合作社不能真正或不能充分享受到各种政策带来的优惠。如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宣传推广自己产品时, 无疑要加大广告的成本, 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而政府部门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 如加强消费引导、进行优质农产品的推介宣传等, 合作社产品在闯市场的进程中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土地流转方面, 缺乏政策支持, 合作社用地比较分散, 不连片的经营成本较高, 许多社员发展规模养殖需要占地, 不仅没有优惠政策, 还要缴纳罚款, 极大损害了社员的积极性, 但在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 没有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还有,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设备, 上新项目, 改善经营环境, 发展更多社员, 建储备库、冷库、扩大生产场地等, 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而政府相关部门却不能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政策帮助, 不能满足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 对策与措施

1.狠抓政策落实,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尽快制定出台《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措施和办法》, 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如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金融部门尽快调研出台信贷细则,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资金困难;税务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国土、电力、交通部门也应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种养方面的用地、用电和运输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和优惠等等。今后几年内, 应当作为政府各级部门的一项工作任务, 每年选择40~50个运作较规范、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 如对于形成一定规模, 具有一定知名度, 产品质量过硬的合作社, 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鼓励其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和注册商标等, 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加快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

2.加强组织管理, 健全内部制度, 强化培训工作。

针对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 甚至有些仅仅是一块牌子、一个章程、一个印章的情况, 一方面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盈余分配、日常事务监督等项管理制度, 具备条件的要办理注册登记,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培训, 提高成员素质, 拓展发展空间。建议制订分级分类培训计划, 培训对象可分层次进行, 培训内容也可根据不同对象有所侧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或牵头人, 侧重于培训合作经济基本知识、实用技术和管理办法、运行机制等;对于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般成员或会员主要培训合作社基本知识和专项技术。

3.鼓励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向深加工、高精尖转型。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初级产品多, 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的状况,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引导扶持,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逐步发展深加工项目, 加强相关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各类涉农企业, 包括农村能人, 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办专业合作社,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向“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日益成为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此外, 要做好科研院所及高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接工作, 政府部门加强服务和协调,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符合本地发展的科技项目,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 提高农产品的总体质量和科技含量, 不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先机。

4.增强服务的主动性, 切实破解发展难题。

上一篇:马工程经济法学课件下一篇:新生辅导员助理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