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读莎士比亚戏剧集》有感

2024-04-17

最新读《读莎士比亚戏剧集》有感(通用6篇)

篇1:最新读《读莎士比亚戏剧集》有感

读《莎士比亚戏剧集》有感

张秀丽

曾有人说过,一个人的作品反映的是他的灵魂。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么他一定会妒忌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生存在社会的底层,他以编故事谋生,他,就是英国诗人、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以剧院门前为人看马起家,后逐渐成为剧院杂役、演员并开始剧作生涯。正如本·琼生所言,“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戏剧元勋。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从小便接触莎翁的戏剧,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用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到《威尼斯商人》中反应的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让我深深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的深刻的印记,更深深地体会到他那柔软的内心所包容的孤独的灵魂。他用悲剧讽刺人生,用戏剧感叹尘世。他大胆,用《麦克白》《李尔王》直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他纯真,在所有三十七个故事中,大部分都将理想主义的爱情描绘;他浪漫,给每个拥有爱的革命人物以绝对的快乐,无论他们最终是失败还是成功。他用自己绝妙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那阴郁的社会现实,他的剧本的主要情节几乎全部来自别人,然而经他加工之后,这些情节获得了新的深刻的意义。他的人物总是比当时别的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更全面、更深刻。他善于窃取我们的心,使我们同情他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几百年来,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考狄利姬、苔丝狄蒙娜、鲍西姬、朱丽叶、罗瑟琳——吸引了无数世代的观众和读者。哈姆莱特在他手里从一个通常的复仇者变成一个胸襟广阔、思想深刻的人文主义者,这个变化是至今都令人惊叹不已的。激变中的社会给予了他无数的创作灵感,他将罗曼蒂克式的传奇转化成自己笔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又将人物化为抽象的艺术形象。四百年来,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几十亿日人带来心弦上的共鸣,他的影响超越时空的限制。

莎翁的剧作中无一不是精品,但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罗密欧和朱丽叶》。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剧本中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 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朱丽叶曾说:“名字有什么? 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为了换取跟你本身毫无关系的空名,把我整个儿拿去吧。”罗密欧表现的则更为激烈、率直:“你只要把我叫做爱,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莎士比亚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大量的心理独白让人物形象更显生动。最为喜爱的当属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这里没有死亡的阴惨和恐怖、辉映着的却是青春和爱情的光芒,朱丽叶压抑不住的生机扫尽现实的阴霾,给黑暗的人生带来永恒的光明和无尽的欢乐。

“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是对爱情的咏叹和爱情的誓言,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著,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这里,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涌动着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浪潮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 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在维洛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剧作中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纯粹、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男女主人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莎士比亚就是无限”,歌德如是说。莎士比亚塑造的这对年轻男女的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爱情宣言,成为无数后人口中的倾城绝恋。莎翁和他的永恒的爱情经典《罗密欧和朱丽叶》,凝聚着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冲决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使得莎翁的这部剧作千百年来为人传诵,更是吸引着无数的戏剧爱好者为之着迷。

篇2:最新读《读莎士比亚戏剧集》有感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的代表。他生活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正在土崩瓦解、新型的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变时代。他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莎士比亚很多作品都在描写爱情故事,在这些爱情故事中我们看到莎士比亚所揭露的当时政治、社会生活的丑恶面。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出戏剧描写的就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爱情的理想而对阻碍他们结合的封建制度所进行的坚决斗争。在这个悲剧中,莎士比亚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对爱情自由的扼杀,谴责了家族间世世代代所结下的无原则的宿仇,批判了中世纪僧侣统治下的禁欲主义,同时也歌颂了青年一代真挚热烈、坚贞不屈的感情。《辛白林》则揭露了无赖流氓阿埃基摩对于一个美满婚姻的破坏。《冬天的故事》对国王里昂提斯的昏聩多疑、专横跋扈作了批判。在《一报还一报》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混乱,道德的沦丧。“犯罪的人飞黄腾达,正值的人负冤含屈;十恶不赦的也许逍遥法外,一时失足的反而铁案难逃。”莎士比亚再次作中无情地揭露了当时法律的虚伪性。

《威尼斯商人》所反映的途径就更为广阔,他所揭示的矛盾也更为重大尖锐了。这个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安东尼奥是代表新型资产阶级势力的商人,反面人物夏洛克一方面是个残酷凶恶的高利贷者,另一方面又是个在民族问题上受歧视的犹太人。他们之间展开的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它反映了转制王权统治下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联盟,安东尼奥代表的是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力量;剧本批判了光剥削不生产的封建生产方式的旧式高利贷者——铁石心肠的吸血鬼夏洛克。在这个戏剧中,莎士比亚接触到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金钱。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时常可以读到他对金钱的谴责。在《辛白林》中,他说:“让一切金钱化为尘土吧!只有崇拜污秽邪神的人才会把他看重。”罗密欧去买毒药的时候,对那个卖药的人说:“这是你的钱,这才是害人灵魂更坏的毒药。在这个万恶的世界上,它比你那禁售的毒药更会杀人。”在讲述雅典的富翁太门从有钱到没钱再到有钱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他的态度的《雅典的太门》中,太门在倾家荡产、尝到人世炎凉之后,对金钱发出了诅咒:“这东西,只那么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微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个戏从金钱关系直接批判到社会罪恶,是莎士比亚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有利控诉。

这些故事的北京大部分不在英国。这里有丹麦国王,希腊贵族,摩尔将军或意大利绅士。其实,作品里所反映的都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的现实。这是因为伊丽莎白王朝的官府对思想控制得非常严厉,镇压手段也极残酷,轻则割掉舌头,重则处以绞刑。像描写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哈姆莱特》这个戏剧,就是借丹麦的历史题材来反映当时英国宫廷的荒淫无耻和为了争夺王位而展开的一场尖锐残酷的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新旧交替的社会的矛盾。《一报还一报》是十六、七世纪初叶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在讲述一位将军因为意志不坚而受到女巫诱导而篡位并施行暴政,最后被人推翻的《麦克白》中,作者□裸地揭露出一个暴君的疯狂和凶残。《李尔王》反映的是宫廷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揭露了王室成员的贪婪和自私。国王李尔在暴风雨中才想到了民间疾苦,才看出到底谁才是真正关心他的。环绕着《奥瑟罗》这个描写黑皮肤的摩尔人由于莫须有的怀疑而杀害了心爱的妻子的悲剧,莎士比亚提出了两个关于民族的重大问题。故事一开始,作者就以赞美的心情叙述了白种人苔丝狄蒙娜如何战胜了元老院的反对,同勇敢而品质高贵的摩尔人奥瑟罗结了婚,并且甘愿放弃舒适的闺房生活,陪他一道出征塞浦路斯。这个勇敢的女子既冲破了种族的界限,又砸碎了封建婚姻的枷锁,是一位双重叛逆的女性。从毒辣阴险的伊阿古的行径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尽管黑脸将军由于轻信谗言而受骗上当,杀妻之后又自戕,他是光明磊落的;而白种人伊阿古,则比毒蛇更为阴森毒辣。

莎士比亚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之前一百六十年左右从事创作的,它比马克思早出生两个半世纪。他的世界观是超不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范畴的。这就是说,他同情人民,怜悯人民,但并不认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他的生活理想是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但是资产阶级自由即使在初期形势下,本质上也是消极的——只是为了摧毁封建主义的枷锁,摆脱神权的控制;他所要求的指示资产阶级的自由,而资产阶级的自由就意味着对无产阶级的奴役——买卖和雇佣的自由。他看到了他所生活的社会的丑恶,然而他并不想去推翻它。《威尼斯商人》中的女“律师”鲍细亚在公堂上一再宣称“威尼斯法庭执法无私”,把威尼斯的法律说成是“绝对公道”。他所强调的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法治精神。她还宣扬了所谓的宽恕之道。她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那时的商业准则和法治思想。

尤其在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中,在描绘现实生活时是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在讲述一位公爵的弟弟先篡位最后又悔过自新的《皆大欢喜》中,亚登森林俨然成了个世外桃源。在故事煞尾处,那个篡位的公爵原想到亚登森林去杀害他的哥哥。可是“天意安排”,碰上一个修道士。经修道士那么一劝,公爵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表示要把公国还给他哥哥。这里放映出作者对现实的逃避。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创造了一些大胆防抗的女性,但是《终成眷属》中的海丽娜虽然为了爱情而奋斗,她的形象却是软弱的,缺乏女性尊严的。甚至苔丝狄蒙娜在丈夫的淫威下,也表示了屈从。奥瑟罗据以杀害妻子的荣誉感,完全是封建制度下夫权思想的残余,因而他才在怀疑妻子不贞时,认为理所当然地有权处死她。

哈姆莱特王子在独白中,对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深切的抗议和谴责。他认为丹麦和全世界都市一座监狱,他想改造现实,“重整乾坤”;然而到头来它只能提出问题,却找不到解答,因为这位王子以及创造他的剧作者莎士比亚看不到群众的力量,也反对革命暴力斗争,他只能幻想在一位“开明君主”的统治下,自上而下的改革。

有些故事中还出现一些精灵或鬼魂。十六、七世纪的英国距离中世纪还不远,科学还未昌盛到使剧作家及读者能够全部摆脱这类超现实的东西。另一方面,莎士比亚这样安排也有意识地在行使诗人的“特权”,是从艺术效果出发的。例如他在《哈姆莱特》中就用鬼来渲染悲剧的阴森气氛,在《仲夏夜之梦》中,又用仙王仙后来把读者引入一个芬香灿烂的童话世界中去。

莎士比亚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是因为莎士比亚是一名隐藏的天主教徒,在伊丽莎白王朝统治下,天主教徒被残酷的打击,所以作为隐藏的天主教徒的莎士比亚时常在忠于信仰和保全性命之间摇摆不定。

★ 戏剧故事写作 范文

★ 莎士比亚读后感500字

★ 读经典读物《金银岛》读后感精选

★ 寒假读物《一千零一夜》读后感标准参考

★ 寒假读物《格列佛游记》读后感600字

★ 小学读物《稻草人》读后感心得体会收获

★ 戏剧剧评范文

★ 戏剧写作范文

★ 戏剧词汇

篇3:读《偷莎士比亚的贼》有感

星期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偷莎士比亚的贼》的书。我一听到名字就特别好奇。

这本书的内容是:十四岁的仔仔没有双亲,在孤儿院长大。有一天,他被白医生买回了家做徒儿,有一手速记的好本领。后来,仔仔又被巴先生买走了。巴先生让仔仔去伦敦环球剧院看戏,记录别人说的每一句话。把《哈姆雷特》交给巴先生。可是一场火灾把剧本给丢了,仔仔也成为了莎士比亚剧团的一名演员。仔仔的命运也从此改变。

篇4:最新读《读莎士比亚戏剧集》有感

1213班 洪艺嘉

“生存还是毁灭”,是默默忍受命运中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哈姆雷特面临着艰难的人生抉择。生活龌龊,哈姆雷特感到生不如死。可是,死并不能一了百了,甚至死难瞑目。既不愿苟延残喘、行尸走肉,又无力重整乾坤。这就是哈姆雷特的无奈,也是造成悲剧的必然。

然而,在悲剧中挣扎,在两难中选择的精神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又何止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的四部悲剧中,每一位主人公都遭遇过类似的精神困境,只不过,各有各的不幸而已。威尼斯武将奥赛罗陷于对妻子的信任与怀疑的精神困境中;麦克白陷于雄心与野心、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中,野心和欲望像魔鬼一样诱他堕入地狱,恶念撕扯着他的灵魂。

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杀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品读莎翁,从语言与人性上来看更有其不朽的魅力,那一句句诗歌一般的对白,让人感受来自内心的冲击,语言的形象与生动,让人为自己无法亲自品读原著而懊恼。主人公奥赛罗的性格,正直、勇敢、单纯抑或易怒与轻信他人。奥赛罗的最大缺点在于自卑,若不是自卑,他无须在伊阿古的几句挑唆后便怀疑自己的妻子。他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形象、年龄,他自己其实觉得自己是配不上苔丝狄蒙娜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凯西奥,才会对他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害怕。奥赛罗就属于这样的人。

主角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主角麦克白,巧妙地向读者展现了命运、志向、野心、人性及迷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麦克白曾经是一个英勇、有野心的人,在凯旋而归后,因巫师的预言和国王过分的赞誉使他改变了,他从一个忠实的臣子变成了一个弑君的逆贼,他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登上王位。他当上国王后开始了他的暴政,他先后杀害了他的好友、臣子及他们的家人,最终使他走向灭亡。也许许多人都会觉得麦克白的灭亡是罪有应得,但是这种罪有应得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命运、人性以及这个国家的悲哀。

主角哈姆雷特,他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然而,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原来他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择稍有不同,他和其它人最终的命运都会改变,但是他的经验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

看完莎士比亚的四部悲剧,掩卷沉思,我琢磨他们悲剧的成因。其实,究其悲剧的原因,四位悲剧主人公的悲剧结果都是由他们的性格造成的。播种什么样的性格,就收获什么样的命运。哈的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的性格的矛盾性决定了悲剧的使然。哈姆雷特的犹豫、忧郁,既有个人不幸的感伤,也有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苦恼;奥赛罗的嫉妒,既有感情受到损害的痛苦,也有对破坏理想和纯洁的痛恨‘李尔王的内疚、自责疯狂既是良知的重新发现,也是社会纲纪荡尽,道德沦丧、物欲横流造成的恶果;麦克白反常的精神状态是犯罪前失衡心理的流露。

悲剧,之所以谓悲,人们难免会为主人公的悲惨结局而感到惋惜,感叹他们的命运,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中汲取到经验和教训。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原则。坚守自己的原则是所有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因此固然难能可贵。但是,我们在坚守自认为是正确的正义的原则之前,先要判断这个原则是否迂腐不堪,先要明确自己的本心,不要被普遍性的感情与原则所蒙蔽,反而走向死胡同,钻了牛角尖,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篇5:读《亚洲的戏剧》有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冈纳·缪尔达尔在《亚洲的戏剧》一书中的一句话:“中国的戏剧概念不完全是喜剧,最容易引人入胜的恰恰是即将上演的悲剧。”让我对这本书起了兴趣。

本书作者缪尔达尔教授是1974年与哈耶克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科学生涯的早期,缪达尔就已表现出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广泛兴趣。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因素》中他最早阐述了政治价值判断对经济分析的作用。在得到瑞典皇家科学院充分肯定的学术巨著《美国的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缪达尔充分地显示了他把经济分析与广泛的社会学事业结合起来的才能。

本书是冈纳·谬尔达尔潜心研究多年的结晶。书中对南亚国家的贫困和发展从制度体制安排、人们对教育和生活的态度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刻地剖析。缪尔达尔为了写作这本书,用接近十年的时间在南亚国家进行调研,所以他的著作里面可能很多东西是不能用理论模型描述的,但是却是极其发人深省。他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态度和制度是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而态度很多时候又是因为贫穷而导致的,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缺乏工作效率与工作热情,缺乏工作效率导致工作报酬率非常低,就更没有工作的动力。发展中国家令人绝望的另一个方面是人口的增长,缪尔达尔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只有大约百分之五的新增人口可以在现代产业中找到工作,在印度,而新增人口的大多数不得不依赖于本来已经显得人满为患的传统部门。缪尔达尔最后的希望还是寄予在政府之上,希望政府能够变得强硬起来,有所作为。

篇6:读《亚洲的戏剧》有感(推荐)

陈晓红 S12252050 区域经济学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纲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于1968年出版了该本论述亚洲和贫困问题的著作,六年后,这位经济大师于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对他毕生研究的肯定。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位传奇的作者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缪尔达尔于1898年12月6日出生在瑞典达拉那省古斯塔夫斯教区一个农庄。他幼年的生活是在乡间度过的,他一生主张平均主义,信奉清教伦理,都与他的农村生活背景有着较深的联系。缪尔达尔的童年经历与终生信仰对他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年缪尔达尔是与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一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获得此项殊荣的原因是:“ 因为他们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中的先驱工作,并且因为他们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相互依赖关系的深刻分析。” 其中,缪尔达尔“把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指问最宽广意义上的经济问题,特别是美国黑人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从缪尔达尔的平生不难看出他对贫困群体的关注,《亚洲的戏剧》一著也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亚洲的戏剧》一书内容十分丰富,极具创见。虽然时代更迭,但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书中的很多观点仍旧具有很高的价值。

1968年的亚洲究竟是什么样子,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描绘了那副图景。当时亚洲的境地内交外困,社会意识的更迭,经济的停滞,让亚洲沦入贫困的陷阵。中国正处于革命热潮致中,文化大革命几乎将国家的发展停摆;印度则意味崇尚有节制的计划经济和社会公平;新加坡刚走入独立时代;其他亚洲国家也问题连连。唯一发展比较顺利的日本,继美国和苏联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总的来说,亚洲的发展都是低水平的,人民面临贫苦的生存环境。作为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喜欢将发展经济学的兴衰和政治因素联系起来。缪尔达尔认为,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二战前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学家,而战后,主要的研究者变成了经济学家。这并非是一个偶然的转变,而是世界政治形势变化的结果。二战后殖民制度的瓦解,不同欠发达国家各自为营,期望得到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不同社会阵营的冷战与对峙,使得发达国家更加关注欠发达国家的发展。西方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关注并非来自怜悯之心,而是来自政治和自经济利益的需要。

全书缪尔达尔从四个部分论述了他心目中亚洲这出经济戏剧,分为经济现实、制定计划的第三世界、劳动力的使用以及人口质量。缪尔达尔在书中探讨了南亚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他将矛头主要指向了制度的落后。制度的约束往往让一个国家的发展最为艰难,这种贫穷来源于社会阶层的固化、社会的不平等。不平等往往会加速社会的阶层分化,更加阻碍社会的进步。现代部门的发展似乎不是改善了制度,而是恶化了制度状况,特别是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在不公平制度的背景下,无论是现代部门的发展,还是教育的推广,只会使得种姓之间的差别更大,不平等的恶化使得制度更加偏向某些群体,制度没有使社会的现状得到改善,反而愈加恶化。并且似乎这些问题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可以改变的,而在南亚内部存在的一个普遍情况是,由于推行普遍的自由放任而导致的国家作风不强硬,这种“软作风”不仅使政策难以实施,还给政府带来腐败问题。政府没有具体的行动纲要,或者即使制定了行动纲要也很难付诸实践,所以就陷入一种恶性的均衡之中。缪尔达尔最后的希望还是寄予在政府之上,希望政府能够变得强硬起来,有所作为以改变。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迅速的人口增长也令人担忧,缪尔达尔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只有大约百分之五的新增人口可以在现代产业中找到工作,在印度,而新增人口的大多数不得不依赖于本来已经显得人满为患的传统部门。并且,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的途径,人口的高增长和人民赤贫之间的矛盾使得新增人口营养不良、教育欠佳,使得国家的发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上一篇:万象更新的更是什么意思下一篇:捏橡皮泥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