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哪些

2023-02-27

第一篇: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哪些

2018年著作权是什么?作品的分类标准有哪些?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著作权是什么?作品的分类标准有哪些?

关于著作权是什么?作品的分类标准有哪些?这一问题,呱呱知道网小编就整理一些信息为大家解答:

著作权是什么?

著作权过去称为版权。版权最初的涵义是copyright(版和权),也就是复制权。此乃因过去印刷术的不普及,当时社会认为附随于著作物最重要之权利莫过于将之印刷出版之权,故有此称呼。不过随着时代演进及科技的进步,著作的种类逐渐增加。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英国《安娜法令》开始保护作者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出版者的权利。1791年,法国颁布了《表演权法》,开始重视保护作者的表演权利。1793年又颁布了《作者权法》,作者的精神权利[1]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作品的分类标准有哪些?

作品由作者创作,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等,那么我国的作品分类标准有哪些?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多种分类。在各国著作权立法和理论中,作品通常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呱呱知道网zhidao.zhiguagua.com

商标专利免费查询,商标专利在线注册申请,版权登记,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一、在确定著作权客体时,根据作品的传达媒体的不同,以伯尔尼公约为例,将作品分为:文学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话剧和音乐剧作品,舞蹈作品和哑剧作品,电影作品,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实用艺术作品,有关地理、地形、建筑和科学的示例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模型。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受保护的作品时,采用了与上述大体相同的分类方法。

二、在确定著作权归属时,根据作品的创作或发表的情况,将作品分为个人作品,合作作品,假名作品,隐名作品,作者不明的作品,职务作品,法人作品,委托作品,编辑作品,电影作品,等等。

三、在确定著作权主从地位时,根据作品与其他作品是否存在派生关系,将作品分为原始作品和演绎作品。由于演绎作品是基于原始作品产生的,各国法律都确认一项著作权原则: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不影响原始作品的著作权。

四、在确定限制著作权的范围时,按照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状态,将作品分为已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作品。在大多数情况下,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的限制规定仅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而不适用于未发表的作品。

第二篇:莎士比亚作品读书摘记

《麦克白》创作1606年,是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一部悲剧,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原书中的麦克白是11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王亲贵族和名将,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和女巫预言的煽动,将国王邓肯谋杀。篡位之后,麦克白受到内心极度恐惧和疑虑的折磨,但为保住王位他实行暴政,滥杀无辜,成为疯狂残忍的暴君,最后被邓肯之子马尔康率领的讨伐之军消灭。

1.“我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

“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像是吉兆。假如它是吉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悚然,是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噗噗地跳个不住呢?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上的恐怖: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心灵在胡思乱想中丧失了作用,把虚无的幻影认为真实了。”

麦克白叫女巫再多留一会儿,显然是他心里已经潜伏了做君王的念头,所以想从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关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简单的话,便生动地表现了麦克白潜意识的流动过程。虽然麦克白心中已潜伏了做君王的念头,但是他是一个文明人,懂得文明社会的种种规则,上面一段话便是文明同野蛮的交锋。麦克白不断地在反省,反省使他变得胆怯,犹豫不决。

2.“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着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只畏首畏尾的猫儿,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后面吗”

邓肯来了麦克白的城堡作客,麦克白夫人怂恿麦克白干掉邓肯,但是麦克白心中十分纠结,一方面,他跃跃欲试的野心不顾一切地驱着他去冒颠踬的危险。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到这儿本有两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干这样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身体的安全,怎么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这个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 这时,麦克白夫人就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她是一个十分聪慧的女性,她外强中干的性格使她鼓励丈夫干掉邓肯,因为麦克白夫人深谙麦克白胆小懦弱的性格,所以她的劝告才会有效果。 *排除他们做的这件事情的违逆性,其实麦克白夫人的话不无道理。如果有希望,有理想,就应该要去追逐,去实现。而不单单只是站在窗前渴望梦想瞬间实现,这是不现实的,行动永远要跟在言语后。

3. “不要再信任你的魔法了吧;让你所信奉的神告诉你,麦克德夫是没有足月就从他母亲的腹中剖出来的。”

第二幽灵 你要残忍、勇敢、坚决;您可以把人类的力量付之一笑,因为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

在这里,作者埋下伏笔,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但是,孩子的出生不一定是顺产,也可以是剖腹产,所以能伤害麦克白的人,不一定是不存在的。麦克德夫就是这样一个人。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1.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奋斗中扫除这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作为一位15岁的学生,现在的我还无法明白这段话的真正含义,但我明白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抉择,而每一个抉择都是唯一的,我们无法知道自己所做的选择是对是错,但是我们要承担的是选择之后的后果,正如剧中的哈姆雷特说:“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或许我们遇到的抉择不会像“to be or not to be”那样严重,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命运是由我们掌控的,我们可以去改变命运,每一天的努力,预示着每一天的改变。

2.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多么一个天真无邪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信念,可是为何他在剧中之后的出现却是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呢?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登上王位;父母亲的爱情又被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这些是导致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的原因。

3.“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阳会转移, 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 可是我的爱永没改变。”

这首小诗证明哈姆雷特是十分重感情的,当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利亚的思念,不忍心让她因为自己装疯而痛苦,冒着可能受到国王怀疑的风险给她写了一首小诗。提到奥菲利亚,又不得不感到惋惜,她是如此的年轻,心灵和身体都没有成熟,什么都不了解的她,像一只小鸟,为了寻求庇护,投向哈姆莱特的怀抱,可惜他在神经错乱中,竟把她从自己身旁摔开去,摔的那么重。在她父亲被杀之后,她发了疯,最终坠河而死。是哈姆雷特亲手杀死了他爱的姑娘,这点不由得感叹命运的曲折。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我的亲爱的父亲!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让这一吻抹去了我那两个姐姐加在你身上的无情的伤害吧!”

《李尔王》虽然是悲剧的结局,但是剧中的种种还是有温馨的成分的。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亚虽被误解,但她心中对于父亲的敬爱之情从未改变,这深厚的骨肉之情令人感动。这样天真纯朴的语言,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情力量。考狄利亚是一个天使,是莎士比亚用尽他的艺术才能,用最美丽的色彩画出了的最光辉的形象。虽然这个美丽的天使的结局是悲惨的,令人心碎的,但是它悲哀的成分不是十分浓烈。

《奥瑟罗》《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大约于年所写作的。

1. 伊阿古这个人极为诚实。

1603从整部剧来看,《奥瑟罗》是一个性格悲剧,《李尔王》是一个家庭悲剧。在战场上,奥瑟罗是一个正直,善良,胸怀开阔的大将军,但是对待自己的爱情却无法做到如此。奥瑟罗的性格缺陷就是过于轻信他人,他可以相信伊阿古的谗言,但却无法相信他深爱的妻子的话,这是十分令人费解及惋惜的。

2. 苔丝狄蒙娜 明天杀我,让我活过今天! 奥瑟罗 不,要是你想挣扎—— 苔丝狄蒙娜 给我半点钟时间!

奥瑟罗 已经决定了,没有挽回的余地。 苔丝狄蒙娜 可是让我作一次祷告吧! 奥瑟罗 太迟了。

奥瑟罗因为愤怒而丧失了理智,仅仅是因为一条手绢,就怀疑苔丝狄蒙娜与人通奸,并最后掐死了。苔丝狄蒙娜因为她对奥瑟罗的爱,所以对奥瑟罗的一切举动毫无防备,以至于在死前对奥瑟罗也没有任何的埋怨。苔丝狄蒙娜与奥瑟罗的结合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却因为奥瑟罗轻信他人而悲剧地结束了,奥瑟罗无法忍受内心的自责,最后在妻子榻前自杀。我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其实就是奥瑟罗的性格缺陷,当长相并不出色的他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心中的自卑让他容易心生怀疑,而他对于美,我认为是近乎变态的追求,让他一次次地怀疑,一次次地相信伊阿古的谗言,他知道自己拥抱着美,并且想要这个美永远只属于他。所以当相信了苔丝狄蒙娜与人通奸的事实后,他的心在哭泣,他将自己变成一个屠夫,用杀戮来阻止美的离去,而当美离开他之后,才发现,没有了苔丝狄蒙娜,他的生活便失去了意义,最后,所有的一切以悲剧的杀戮来结束了。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剧中有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及排戏经过。这部戏剧没有什么深远的社会意义与内涵。它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1.奥布朗 真不巧又在月光下遇见你,骄傲的提泰妮娅!”

提泰妮娅 嘿!嫉妒的奥布朗!神仙们,快快走开;我已经发誓不和他同游同寝了。”

奥布朗 等一等,坏脾气的女人!我不是你的夫君吗?” 提泰妮娅 那么我也一定是你的尊贵的夫人了。”

故事戏剧性的开始就是由仙王仙后争夺一个孩童而产生的争吵引起的。仙王想让仙后妥协,于是派迫克去采爱嫩花,把他的汁液滴在睡着的人的眼皮上,就会发疯的爱上第一眼睁开眼看见的东西。于是仙王让迫克把汁液滴在了熟睡的仙后的眼皮上,可笑的是当她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怪物,于是仙后就爱上了这个怪物。读到这里,我再次感觉到了莎士比亚的伟大,你永远都不会料到,故事之后的发展会是怎样的,莎士比亚使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变得魔幻了,剧情的曲折使人由衷感叹。

3. 狄米特律斯

不要过分惹起我的厌恨吧;我一看见你就头痛。

海丽娜

你的德行使我安心这样做:因为当我看见你的面孔的时候,黑夜也变成了白昼,因此我并不觉得现在是在夜里;你在我的眼里是整个世界,因此在这座森林中我也不愁缺少伴侣:要是整个时间都在这儿瞧着我,我怎么还是单身独自一人呢?

狄米特律斯

我要逃开你,躲在丛林中,任凭野兽把你怎样处置。 海丽娜

最凶恶的野兽也不想你那样残酷。

故事中的海丽娜苦恋着狄米特律斯,甚至只是为了得到一点点他的温情,而把赫米亚和拉山德私奔的事情告诉了狄米特律斯,可是他并没有领情,还是恶言相向。而海丽娜机敏的辩驳不仅让负心的狄米特律斯理屈词穷,而且也让仙王生了同情之心。海丽娜的形象也因此跃然纸上,刻画得栩栩如生,变得万分可爱。虽然故事的最后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在一起了,可是我却觉得这并不算的上一个喜剧,只是因为一滴花汁而产生的爱慕之情能算的上爱情吗?这点让我深思,我无法揣摩莎士比亚在写这个剧情时的真实想法,只能对此表示不解,也许这就是喜剧中的悬念吧。

本剧的剧名为《仲夏夜之梦》,梦境光怪陆离,醒来之后,知其不可思议,却不会令人无法接受,这就是梦的特质。潜意识藉由我们可感知的方式,在梦里呈现出来。梦处理不同於理性的情绪,透露我们的真正想法、感觉、欲望或恐惧等等,揭露隐而不见的潜意识。梦也带有预示作用,预示未来的可能变化。仲夏夜之梦,这个梦醒之后,一切都似乎变得美好了,而美好的原因是因为精灵的介入,所以只能把这出剧看成一个梦,

初三(9)班

朱宜芸 7

第三篇:莎士比亚作品读后感

关于阅读莎士比亚作品《仲夏夜之梦》读后感

《仲夏夜之梦》一个如梦如幻的名字,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它讲述了一个笑料百出、喜剧意味极为浓郁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将现实和幻想、人间和仙境、精灵和世人同时呈现眼前,呈现出了一幕幕浪漫的人间喜剧,故事中快乐的人们和精灵们品尝着他们自酿的生活美酒,也让读者品尝了一杯生活的美酒。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看完文章后的感受: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此剧约在1595-1596年间完成,虽然可能只是为一般大众而写的通俗剧,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因应某节庆或某贵族婚礼而写就演出,所以充满希望和欢娱气氛。现代历法的仲夏指的是六月二十四日,但剧中提及五月节庆,所以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在五月。在早期,只有夏秋冬三个季节,夏天包含春天,所以仲夏便落在五月初,但确切的时间背景,莎士比亚在文中并没有明白点出。整个故事从始至终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在欢乐、轻快的节奏中,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婚姻和爱情的深刻思考,这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的本质反映,承认人性的正常需要,歌颂和赞美俗世的庸常幸福生活,在这部《仲夏夜之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主人公拉山德和郝米娅面对严密的清规戒律,誓死追求并捍卫自己的坚贞爱情,就是形象反映;同样,仙王奥布朗虽然怪罪自己的仙后提泰妮娅,并指派心腹侍从迫克对提泰妮娅进行恶作剧,但他最终还是原谅了自己的仙后,同样也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和映照。它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二、文章内容简介

文章中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在古老而繁荣的雅典城,最受人尊敬的特修斯公爵的婚礼正在有条不紊的准备着。就在公爵与未婚妻希波里特互诉衷肠之时,一桩包办婚姻的争吵打破了两人的甜蜜气氛:顽固的老头伊吉斯要将他的女儿郝米娅许配给门当户对的贵族青年狄米特律斯,可是女儿不同意,因为她已经爱上了拉山德。但是狄米特律斯爱郝米娅,而郝米娅的好友海丽娜又恋着狄米特律斯。公爵命令郝米娅服从她父亲的安排,这一不幸的消息让一对深爱的人痛苦不已,于是二人决定私奔,离开雅典。但是郝米娅的好友海丽娜却故意将这件事泄露了出去。

当天晚上,这对情侣跑到了约定好的森林里,狄米特律斯也一路追踪郝米娅,希望挽回芳心,紧随其后的是自找没趣的海丽娜。而此时,一帮业余演员,也来到了树林里排练节目。玻特是他们的主演,不过即使这样,他也是个非常笨拙的人,表演得滑稽搞笑。虽然如此,他们仍旧充满热情的排练着,希望能够在公爵的婚礼上表

演这个节目,但是他们谁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慢慢地接近了精灵们的秘密家园。

仙王奥布朗和他的仙后为了争夺一个得宠的俊童相互争吵着,为了愚弄仙后,他命令精灵迫克去寻找一种奇异的“魔汁”,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一眼看见的生物,就都会发疯似的爱上它。在演员们的排练就要结束了,而玻特却在精灵的魔法下,变成了驴子,并成了受“魔汁”作用的仙后提泰妮娅的情人,引发了种种笑料。

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丽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丽娜大献殷勤,这让可怜的郝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丽娜,因而“旧情复燃”,这让可怜的海丽娜苦恼万分。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于是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丽娜而决斗。这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文章中的四位主人公在往不同的方向“跑着”,令人忍俊不禁又顿生同情。幸福的斗争是如此艰难,天命弄人,可是这种斗争的过程并非一种痛苦,一种悲剧,而是一种有着快乐意味的戏剧性的东西。

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魔汁的威力、仙王的旨意和小精灵迫克的顽皮。后来也正是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仙后受到愚弄,只得认输,屈服于仙王的意志,从此做一个懂得温柔顺从的好妻子。两

对情人的爱情在奥布朗的帮助下也都得到了美满的结局。而憨厚的玻特也重变成人,和其他演员一起完成了戏剧排练。雅典城内,一片欢乐景象,人们用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快要举行的婚礼。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间复归太平。

三、文章的框架结构与人物

整个故事可以按照情节的推演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一条地位崇高却荒谬无比的律法;其次,他们逃往林子后,精灵的介入使彼此爱的对象混淆,因而产生误解与冲突;最后,一阵混乱之后,终於恢复理智和谐。故事发生在仲夏夜晚,故事的主人翁们一度失去自我,就像是在西方文化中, “仲夏疯”和“月晕”,象征在黎明之时,混乱才能回复秩序,疑惑冲突才会得到解决。

玻特和迫克这两个角色,恰可以做为真实世界与梦幻世界的代表人物。庸俗也好,质朴也罢,许多评论家特别中意玻特这个角色,认为他脚踏实地,对仙后的地位和法力不为所动,只关心找到路回家、觅食、搔痒、睡觉。提到精灵迫克,伊莉莎白时期的人们大都相信精灵的存在,乡间尤其流传精灵传说。他们认为精灵和祖先凯尔特人同源,会骑马打猎、跳舞欢宴,也能够变身或是飞天隐形。精灵既对凡人慷慨赠与,也会惩戒凡人。他们处罚人类的方式常常是捏拧一把,或是用丑小孩来和人类的小孩调包。这些精灵意指淘气、喜欢恶作剧的小妖精)或者小妖魔,他们多半喜欢在夜晚作怪,有些邪恶意味,有些大人会拿这些小妖怪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另一个对称的安排是两两成双的恋人,拉山德和海丽娜,郝米娅和狄米特律斯,他们之间的角色互换,扑朔迷离。

此剧的故事发生于城市与森林、清醒与睡眠、真实与梦幻之间,架构极为对称。森林、睡眠或梦幻都象征着潜意识,城市与清醒则象征着是理智与现实,成为两两对比的元素。特修斯掌管现实的雅典城,代表社会机制、社会运作的秩序,可以化解所有的冲突。 奥布朗则是梦幻的森林之王,代表激情、焦虑、混乱、不受管束,隐藏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甚至有身分错置的危机,彷佛是一场纷扰的梦境,时空与真实世界截然不同。

四、仲夏夜引出的“梦”与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中的“梦”的比较莎士比亚在当时期似乎特别偏好“梦”,在同时期的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中,“梦”字的出现也特别频繁,其在这三个剧本中出现的次数,就占了他所有剧作的三分之一。

梦境光怪陆离,醒来之后,知其不可思议,却不会令人无法接受,这就是梦的特质。潜意识藉由我们可感知的方式,在梦里呈现出来。梦处理不同於理性的情绪,透露我们的真正想法、感觉、欲望或恐惧等等,揭露隐而不见的潜意识。梦也带有预示作用,预示未来的可能变化。

仲夏夜之“梦”属于预示的梦,梦醒后,恋情圆满成双,好友重修旧好,死罪撤销。但仲夏夜之“梦”又不是真正的梦,梦醒后之所以圆满,乃是因为精灵从中介入。所以剧终时,剧中人才会告诉读者,如果本剧显得似是而非、不合情理,那就当看戏是做梦,就把整出戏

看作是一场梦吧。

在莎士比亚《仲夏夜之夜》这样的喜剧作品中,对人性光明面或可笑处都剖析在读者眼前。这些题材虽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莎士比亚却像阅尽人间冷暖似的,道尽人性的自私、阴险、野心、毅力、亲情、爱情等。他剧情安排上,常选择吸引读者的结构,即使其中充满不少不合理之处,但就是这些安排使我们大笑愉悦。 这就是为西方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的莎士比亚!

第四篇:有那些关于长征的作品

<七律·长征><沁园春雪> 《长征故事》(书籍)《我的长征》(电影)《长征后记:西路军血染大漠一百四十四天 》(书籍)《雄关漫道》《延安颂》(电视剧 ) 描写英雄的四字词语:

一马当先 一身正气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战无不胜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 勇冠三军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大智大勇 仰不愧天 力挽狂澜

光明磊落 化险为夷 大显身手 大显神通

大获全胜 义无反顾 久经沙场 谈笑自若

身先士卒 身经百战 智勇双全 闻鸡起舞

勇往直前 视死如归 单枪匹马 所向披靡

坚贞不屈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过关斩将

正气凛然、血气方刚、不屈不挠、舍身取义、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无所畏惧、气冲牛斗、气冲霄汉、气壮山河、气宇轩昂、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龙骧虎步、百战百胜、冲锋陷阵、英姿焕发、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顶天立地、昂首挺胸、昂首阔步、赴汤蹈火、挺身而出、 临危不惧、威震天下、勇冠三军、骁勇善战、镇定自若、慷慨就义、 大智大勇、仰不愧天、力挽狂澜、光明磊落、义无反顾、久经沙场、 身先士卒、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勇往直前、视死如归、所向披靡、 坚贞不屈

描写英雄的诗词或古诗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慷慨成素霓。啸吒起清风。震响骇八荒。奋威蚋四戎。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 【观拔河俗戏】李隆基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横吹曲辞·后出塞五首】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蜀相(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五篇: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铺垫、烘托、对比、象征等。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是阅读散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象征可使思想、感情形象化、具体化,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便于进行抒情,而且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便捷、更深入地进行阅读了。 备战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设题形式及解答指导

作者:河北辛集市新垒头镇第二中学 孔凡丽 河北辛集市中学 薛吉辰 本文共浏览305次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难点,了解有关的设题形式,可有助于试题的解答。

一、表达方式类 设题形式:

1. 对“××”表达方式举例加以说明。 2.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3.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人称?有什么作用?

名师出招:

1. 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和抒情是测试重点。

记叙的形式主要有顺叙、插叙和倒叙三种。

采用顺叙手法,能使读者容易把握事件的发展的来龙去脉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采用插叙手法,能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波澜起伏,曲折回旋。 采用倒叙手法,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增强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记叙过程中还有三种人称的变化,

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也便于直接抒情。

采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仿佛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对话,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另外还可以使物拟人化。 采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就描写对象说,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就描写方式说,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方式属于正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式,能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质。

景物描写就是侧面描写的一种形式。采用景物描写,能渲染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境所作的细腻、具体的描绘。采用细节描写手法,能准确传神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除此之外,描写过程中还有描写顺序的变化,主要有时间、空间和逻辑三种。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采用直接抒情,能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采用间接抒情,能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含蓄地表达感情,韵味悠长。

2. 依据所用表达方式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二、表现手法类 设题形式:

1.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或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从取材方面对文章做简要解析。

3. 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名师出招:

1. 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抑扬、以小见大等。 采用象征手法,能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采用对比手法,能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采用衬托手法,可以在所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的陪衬下,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采用渲染手法,能在浓墨重彩的描绘中营造氛围,为行文设置铺垫,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采用抑扬手法,能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采用以小见大手法,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2. 依据所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三、修辞手法类

设题形式:

1. 本文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 赏析文中的“××”句子。

3. 文中是否可以运用或不运用“××”修辞手法? 名师出招:

1. 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 文学作品常见的修辞手法大体分三类,描绘类的修辞手法能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能突出强调事物,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气,起强化作用,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运用比喻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对偶的作用是表意凝练,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排比的作用是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反复的作用是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2. 依据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四、谋篇布局类 设题形式:

1. 本文开头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2. 文章最后一段写“××”,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3.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名师出招:

1. 确认指定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包括开头段、中间段和结尾段,分析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开头段的作用有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中间段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结尾段的作用有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另外还有线索贯穿全文,线索通常有中心事件、感情、事物、人物、时间、空间等,线索往往有一定的标志。 2. 依据段落位置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答。

五、主旨表达类

设题形式:

1.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的感受或体会是什么? 2.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3.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 “××”的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 概括说明或分条陈述文章“××”段的主要内容。 6. 如何理解“××”句子。

7. 结合全文,对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作简要评价。 名师出招:

1. 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 依据上下文作答。

六、语言运用类 设题形式:

1. 句中的“××”的含义是什么? 2. 文中的“××”表现在哪些地方? 3. 从语言方面对文章做简要解析。 名师出招:

1. 确定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分析测试词语所在的位置,是主干成分还是附加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或短语结构,解释含义时要尽量使用同类词性的词语或短语结构。

2. 依据上下文作答。

3. 分析语言特色,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语言风格,常见的有简洁洗练,通俗浅显,不加雕琢,质朴清新,淡雅自然,华丽典雅,明白通畅等。一是修辞手法,用法见前文。一是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倒装句式,文白相间等。

学会用基本阅读文学作品

2007-08-01

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这些文学样式,都有自己鲜明的体裁特点。我们在阅读训练时,要善于运用其基本术语,这些术语一般都融于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技法中。

1.散文阅读

阅读散文,除了把握其基本的类型外,还要明晰散文的写作技法。阅读一篇散文,首先要遇到的就是这篇散文表达了什么内容,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目的和效果,运用的是怎样的手法。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下面仅从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熟悉一下散文的基本技法。

(1)谋篇布局

从谋篇布局来讲,散文技法有线索、顺序、过渡、照应和详略。

例如线索,线索是疏理散文结构和材料的钥匙,散文材料是由线索有机联系起来的。理清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散文的结构,也有助于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轨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多以物为线索,如巴金《灯》中的“灯光”,杨朔《茶花赋》中的“茶花”等。写景的散文,多以时间、空间或感情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先写自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后是寻找宁静,接着是被蝉声与蛙声打破宁静,全篇弥漫着无法排遣的淡淡哀愁,其叙事、组材、写景都是紧紧围绕作者忧郁心情的流泻来行文的。了解了散文的线索,阅读散文就有了一个纲目。

又如详略,这也是散文谋篇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若干个材料,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为什么要详写?为什么要略写?这都是颇有讲究的。一般来讲,主体材料要详写,非典型材料要略写。

(2)表达方式

散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顺序、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和说明。就表达方式来讲,散文用得最多的是叙述、描写和抒情。

叙述。叙述是散文最重要的表达手段,因为无论什么形式的散文,都要以事、以景或以物见意。材料的叙述顺序,关系到表意的效果。

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但一篇散文,如果不加以区别,处处都展开描写,形象反而模糊了。因此,描写又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的地方,最能烘托作品情境的地方。

抒情和议论。在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述对象的见解和感情,常常直接以抒情或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阅读散文,把握了抒情和议论也就把握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

如果说记叙是散文的形,抒情和议论则起着点“神”的作用;抓住了抒情和议论,对散文也就“意领神会”了。

(3)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有铺垫、烘托、对比、象征等。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是阅读散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象征可使思想、感情形象化、具体化,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便于进行抒情,而且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便捷、更深入地进行阅读了。

2.诗歌阅读

谈起诗歌的表现技法,我们还得从我国最早流行的传统表现手法说起。我国最早流行且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中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今,诗歌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多,除了“赋、比、兴”以外,还有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宏观)、铺陈、渲染、烘托、衬托、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

3.小说阅读

阅读小说,就需要知道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小说?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塑造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因为小说是借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小说,还要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概言之,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侧面描写包括环境衬托、类比、对比等。知道了小说的三要素,知道了小说艺术的中心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借以反映社会生活,知道了塑造人物的方法,才能从这些方法中悟出小说的写作特点,从小说的三要素中悟出小说的主结构等特征。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小说阅读的基础。具备了这些基础,也就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

小说的写作技巧也不少,常见的有:详写和略写、点面结合、想象与联想、顺叙与倒叙、正衬与反衬、波澜与悬念、伏笔与逆转等。通过这样一些写作技巧来完整地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小说会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效果。

4.戏剧阅读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我们在这里谈到的戏剧,指的是戏剧文学,即剧本,它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阅读剧本,就是要看这个剧本塑造的形象是否典型,揭示的主题是否深刻,设置的结构是否完整;阅读剧本,就是要重视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即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就是要重视剧本的主体内容,即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要清楚,剧本与小说在写作技法上有好多相通的地方,也讲究详写和略写、点面结合、想象与联想、顺叙与倒叙、正衬与反衬、波澜与悬念、伏笔与逆转等,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又不能像小说那样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只能借助矛盾冲突的集中展开,从而为人物性格的展示提供充分的条件。总之,剧本也有自己很多独特的东西。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明确:(1)借景抒情。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中对托尔斯泰的墓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人崇高人格的赞颂。(2)情景交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3)托物言志。如:杨朔的《荔枝蜜》所寄托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辛勤劳动的愿望。(4)想象。如:泰戈尔的《对岸》(通篇)、白居易的《琵琶行》(片断)等。(5)联想。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柯灵的《画意绵绵》以及《荔枝蜜》、《春》等。(6)象征。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柯罗连科的《火光》等。(7)记叙、议论、抒情结合。如:夏衍的《包身工》。)等等。 我们在阅读散文作品时,应注意几个关系:

(1)弄清表现手法与文章结构、脉络的关系,懂得它们的作用。如: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的层层递进;茅盾的《白杨礼赞》中贯穿全文的喻体“白杨”等。

(2)弄清表现手法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明白它们既能直接描写人物或其他事物形象,又能间接地陪衬或烘托人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等。

(3)弄清表现手法与作品主题思想的关系,了解这些手法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不能脱离思想内容单纯去追求技巧。如朱自清散文《春》中对“春花”的描写(“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象火,粉得象霞,白得象雪,闭上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满怀喜悦地赞美春花争艳、期盼秋的硕果)。

8.默读:巴金散文《灯》。

9.讨论: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明确:(1)联想:半夜惊醒起来到廊下望到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联想到“我”的经历、孤寂的海上灯塔、欧洲古代传说中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为情人点燃的火炬、友人获救后见到的油灯(相似联想)——点明了“灯”的巨大力量。(2)象征:温情与关爱、鼓舞与希望、精神支柱与奋进力量等。(3)借物抒怀:对光明的赞美与向往,表达了光明必将驱散黑暗,中国人民必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注意提示:文章的写作年代——1942年)

10.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运用及其作用,希望能给我们的同学阅读散文一些带来帮助。

上一篇:申请银行房屋抵押贷款下一篇:水上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