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几点思考

2024-05-06

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篇1: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几点思考

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区人口的大流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特征之一,这也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不可否认,流动人口的与日俱增,人员的大量流动对于发展经济、繁荣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流动人口的主体绝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人群,处于生育的高峰期,其大量而频繁的流动给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解决。

一、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像四川、河南、贵州等省份,日益增长的劳务输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广东、深圳、浙江等地的流动人口对当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也是功不可没。市场需求和富裕劳动力的出现,使得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且主体趋于年轻化。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亲进城的农民工子弟则有近2000万。这一庞大的群体由于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条件落后,人员构成复杂,法律意识淡薄,大多是在建筑、施工、厂矿等行业靠体力劳动为生,加之城市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流动人口的各种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而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部分流动人口以打工为幌子,实际上则是混迹于施工工棚、建筑工地等隐蔽场所进行躲生、超生,或者部分流动人口由于计划生育观念不强,不懂避孕节育知识,造成盲目生育,这一点在单身未婚青年上体现得比较突出。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总量大、年轻化、增长快;

2、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

3、处于生育高峰期的育龄人员比重大;

4、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

二、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现状

作为计划生育业务部门所指的流动人口是指不改变原居住地户籍,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以外1个月以上,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的或以生育为目的、年龄在18-49周岁的男女流动人员,管理服务的重点是已婚育龄妇女。多年以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基础工作不牢,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计划生育工作直接面向广大育龄群众,基层计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决定着整体工作水平的高低,但目前基础资料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停滞不前。加之少数干部虚功有余而实干不足,缺少真抓实干、具体落实的干部,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我们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使得我们的基层微观的工作也变得宏观起来。

(二)工作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新举措。对一些外出育龄妇女,明知其没有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也没有寄回妇检报告单,计生部门也无可奈何,无法形成强有效的约束力。因为目前还没有政策法规对这种情况明确规定如何处理。一些地方采取收取一定保证金的方法来控制管理,但这种做法往往在清理乱收费时,又因为没有上级明文规定而予以禁止。

(三)没有形成有效的部门联管机制。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到工商、公安、劳动、卫生、教育等职能部门。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部门联动管理的合力。虽然上级对有关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中明确了职责,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很多部门基本没有把本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职责当成自己的职责来对待。

(四)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经费投入不足。按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规定,流动人口管理经费应纳入单独财政预算,从近几年工作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的成本较高,比如到周边县、市接送流动人口补救、手术对象的费用,为流动人口免费服务项目的资金难以保证。

(五)现在社会上假证泛滥,品种繁多,涉及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原先充斥着假文凭、假驾照,现在又发展到了制造假准生证和假婚育证,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假证的冲击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外出育龄妇女办理婚育证和寄回报告单率不高的重要因素。

(六)信息化应用不理想,基层干部的计算机水平达不到相应要求,各种培训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即时准确等信息化优势。

三、思考及建议

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双重作用,从根本上和长远的发展趋势看,流动人口的发展对于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有利的;虽然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流动人口在某些方面确实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困难。但矛盾发展具有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也应当把两方面的因素都结合起来考虑,认真分析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症结所在,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针对上述提到流动人口难管理、难服务的几个因素,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宣传开路,促进婚育观念转变

针对传统婚育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的问题,宣传教育是根本途径,因为行为直接受控于意识。但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改变形式主义的毛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形式创新、内容丰富的方法大力开展起来。除了在交通要道书写永久性计划生育标语,办宣传栏,广泛上门宣传

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外,还可以利用赶场天、节假日,设置咨询台为育龄群众答疑解难,发放通俗易懂的流动人口宣传资料,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对流动人口亲属还可召开座谈会,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培训,详细分析计划生育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用朴实的语言,用具体的典型事例分析政策、法律法规、优先优惠政策、奖励扶助制度对子女的成长,对自己养老的有关问题,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逐渐把群众婚育观念从“养儿防老”、“无儿难养老”的落后婚育观念中解脱出来,逐步树立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

(二)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行村(居)民自治

一是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基层的督促指导力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使基层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资料规范完整,信息及时准确。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若干规定》,做到流动人口权责利的统一,切实维护好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三是制定合理可行的《村(居)自治章程》、《村(居)民公约》,按照相关规定推行合同制管理,努力达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强化部门责任,推进综合治理

一是坚持部门“一票否决”的原则。公安、工商、卫生、计生、建设、劳动、教育、民政等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要把本职能管理范围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

二是坚持“一证通行,无证否办”的原则。相关部门在为成年流动人口办理有关证件时,必须查验经计生部门审核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对未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流动人

口不予办理,并及时通报给当地计生部门。

三是相关部门联合行动,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办理假证的违法行为,杜绝假证对社会的危害。

四是是坚持“谁用工、谁负责”。用工单位和私营企业主要对雇用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负管理责任,要同流动人口签订计划生育合同或协议书,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

五是“以静制动”,加强房屋租赁户管理。房屋租赁户要及时将流动人口有关情况报村(居)或计生部门,协助村(居)共同管理。

(四)加强干部培训,以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业务技术培训,设立教学、考勤、考评制度,把培训情况与个人考核相挂钩,强调实际培训效果。同时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增强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是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首先实现几个转变:

1、人口综合信息由手工登记向计算机数据库存储的转变;

2、由小区域管理向全国大范围转变;

3、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4、由部门信息分割管理向有关部门信息共享的转变,以信息化优势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五)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三个服务

1、流出前的服务。一是向流动人口发放一本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劳动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手册,让流动人口学法、懂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在流出前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时,为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一次查环、查病和治病服务,确保流出人员有健康的身体在外勤奋工作,为家庭多创收;三是对流动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服务。

2、外出期综合服务。一是帮助外出人员解决好生产、生活、子女入学入托等困难,让外出人员在外安心工作;二是加强与流入地联

系合作,为流出人员在生育、避孕节育等各项服务中提供便利。三是与流入地配合动员有条件的外出人员在流入地经商、定居的综合服务,实现农村向城镇化转移。

3、返乡后的综合服务。一是积极与乡镇企业联系,把流出人员在外所获的技术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充实到企业管理经营中去,增进资源互补,促进个人与企业双丰收;二是积极推荐在外务工人员中有能力的人员充实到村级班子中,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带头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勤劳致富;三是鼓励返乡人员把所获得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家乡建设中来,鼓励兴办企业、发展地方经济。

总之,流动人口涉及面广,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多,它不只是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才重要,更是对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不光是人口计生部门,整个政府职能部门都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细节上管理,抓管理细节,使管理跟得上发展的需求,将宣传教育、依法行政、双向协作和综合治理等几方面的工作环环相扣,形成良性互动,为流动人口提供高效管理、优质服务,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几点思考

在现代城市的管理工作中,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是一个重点项目,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大量的流动人口聚集在城乡结合部,对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了一定的难度,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采取一定的整改措施,以促进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规范化服务管理。

一、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服务意识

对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来说,思想是管理工作的主要指导,以往的管理工作都是按照传统的管理理念来开展的,即重管理,轻服务。城乡结合部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些城市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中都没有将城乡结合部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导致当地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对薄弱。注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管制,但是缺乏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意识,主要的管理工作基本上由地方的公安部门主导,重点工作是对流动人口的管制和治安管理,缺乏主动引导,对于流动人口的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需求却不够重视。

(二)政府部门缺乏协调配合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缺乏协调配合,政府部门对于流动人口的一些基本情况不够了解,导致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合理,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些必要的扶持政策,而有些地区出台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往往也由于可操作性不强或执法成本过高而无法正常的实施。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难点问题,流动人口主动登记、主动办证的数量较少,管理任务很难获取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

(三)社会管理困难,社会治安较差

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是其他省市或者本地的农村人口,从总体上来看,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缺乏一定的社会谋生能力,劳动力市场主要局限在建筑业、零售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其中,还存在一部分无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文化素質较低,为了获取钱财,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非法传销、卖淫、抢劫、盗窃等,社会治安较差,各类暴力事件频发,环境问题较为严峻,违法违规搭建出租房的现象比较普遍。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很多人员的信息在统计和管理的过程中遗漏、失真,这就导致管理人员对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的具体情况不够了解,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难度较高。

(四)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压力较大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规模较大,人口基数庞大,而且绝大多数流动人口都是常住在城乡结合部,这就使得当地的公共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合理,在水电、住房、医疗、交通以及教育等资源的供给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政府部门为了满足流动人口对于公共资源的需求,不得不加大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导致政府的公共服务压力剧增,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愈加沉重,公共服务设施长期超负荷运转,环境资源严重缺乏,这些因素对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对策

(一)改进和创新管理理念

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基层管理人进行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强对他们思想上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意识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不能够一味地进行管制和约束,还应该对流动人口进行指导,引导、鼓励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生活,严格杜绝对流动人口产生敌视以及歧视的现象,组织当地居民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消除或者降低他们对于流动人口的排外心理,让他们能够更加融洽地生活、工作在一起。重视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工作,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公平地享受到当地的医疗、教育、社保等福利。

(二)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服务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要建立完善的维护流动人口权益的维护体系,以保证当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有专门的机构为其维权;建立相关的教育服务体系,对流动人口开展切实有效的职业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保证流动人口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还应该大力改善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为流动人口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他们的医疗卫生服务得到保障。加强基层服务管理工作,引导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地方,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三)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的项目,需要相关的各个部门共同协调合作,才能够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公安、计生等部门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做好居住证、婚育证明的办理,社区基层党委等组织应该充分做好其协调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忧解难,当地的用工单位及各类服务协会应该尽可能地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指导和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融合。同时,还要对各个部门的管理权限、职能发挥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进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四)制定和完善有关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政策

加强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关于流动人口的各项法律法规,为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开展服务管理工作,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按照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进行划分,尽可能地减少交叉管理,保证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五)拓展服务管理内容,细化各项管理工作

篇3: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几点思考

1.1 档案管理不规范

(1) 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受客观条件制约, 乡镇计生办无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编制, 管理人员变动频繁, 多数计生办让临时工负责档案管理工作, 既有违《档案法》和《保密法》等规章的规定, 也对档案管理的连续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2) 硬件设施不健全。有的乡镇计生办没有专用档案室, 档案、文件混放在一起;有的乡镇计生办档案室设施简陋、潮湿, “六防”设备不配套, 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有的计生办档案“各自为政”, 各科室分散存放、分散管理, 存在材料不全、应归未归、管理混乱, 甚至随意销毁等不良现象;村级计生档案受村干部换届更迭频繁等因素的影响, 管理混乱、残缺不全, 并存在丢失现象。

1.2 案卷材料不齐全、不真实

育龄妇女档案是记录育龄妇女婚育史、节育史等相关情况的永久性原始材料。为配合网络版育龄妇女信息管理, 山东省于1999年统一更换了新的微机档案, 要求逐人核对个案信息, 确保信息准确、真实、填写完整规范、不缺项、不空项, 使其成为基层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1.3 制度不完善

人口计生部门在工作中习惯侧重于业务指导, 疏于用制度管人管档, 档案材料的收集制度不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监督制约, 从而影响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2 关于人口计生档案管理发展的几点看法

2.1 建立强有力的计生档案管理网络

我们要认识到人口计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领导重视、人员落实很重要, 每个业务部门都应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 建立层级责任制, 作为经常性工作, 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根本, 而实现系统网络化, 能够有效地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2.2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档案意识, 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人口计生档案能够有效地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进行, 计生档案管理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计生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缺乏这样的认识。因此, 要采取多种形式, 通过开展广泛持久的档案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 让《档案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深入人心, 全面提高各级计生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档案法治意识, 增强对计生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依法把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证。

2.3 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

对人口计生档案资料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尤其是档案归档前阶段, 关系到人口计生资料的完整性, 每个流程环节要责任落实, 严格把关, 各个管理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档案资料规范要求, 尤其对原始记录等的质量和审核。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如预立卷制度、档案移交接收制度, 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并列入对业务科室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中, 以保证档案的完整、安全、及时归档, 真正使人口计生档案规范化、科学化, 实现人口计生档案的良性循环。

2.4 围绕中心工作, 高效能地管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人口计生档案是计生工作的资源, 我们要重视加强人口计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对人口统计分析数据、历年来的独生子女领证、换证及照顾生育二胎的有关数据、流动人口信息等都要录入计算机, 并进行现代化管理, 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 努力开发人口计生档案的资源, 为社会发展服务。

2.5 适应形势需要, 开拓思路, 创新管理模式

当前, 计生档案管理也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面对面广量大、高度分散的计生工作, 必须与时俱进, 用创新的思维看待计生档案管理工作, 逐步树立起大档案思想, 即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计生档案室, 在配齐人员和设施的基础上, (下转P95) (上接P91) 一方面, 将乡镇机关所有单位计生档案纳入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 结合当前农村推行的村财 (账) 乡 (镇) 管工作, 把村级计生档案也收到乡镇统一管理, 并在上级计生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帮助下,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档次。

人口计生档案管理是我们人口计生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它充分体现人口计生工作的成果, 我们有责任不断加强深化人口计生档案管理, 不断推进其改革发展, 并积极向现代化管理方向努力, 使人口计生档案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为人口计生事业、为社会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摘要:人口计划生育档案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材料之一, 但受基础条件、观念、体制、人力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存在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篇4: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煤矿企业;周边;流动人口;管理

一、概况

目前煤矿企业非常注重对企业周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将其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从上而下形成了“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基础扎实”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一)组织健全

煤矿企业设有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企业周边流动人口管理的日常工作,企业周边各个村(居)设有配套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与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配合起来形成了条块结合、层层有序的健全的组织网络。

(二)基础扎实

煤矿企业以周边流动人口数为基数配备了相应比例的流动人口专管员,专门负责对流动人口的登记查验、信息采集报送等等基础性管理工作,当然对于专管员的筛选也是非常严格,按照“好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选拔和管理,整支专管员队伍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

(三)经费保障有力

煤矿企业建立了专项工作经费科目,专门用于支付专管员的培训费、服装费以及社会保障费用的支付,使企业流动人口管理基本上能够做到专款专用,资金保障有力。

二、流动人口对煤矿企业经济以及整个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贡献

众所周知,煤矿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需要的劳动力较多而且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是很高,由于煤矿企业的工作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条件较为艰苦且风险较大收入不高,所以本地人往往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但是煤矿行业又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所以外来流动人口发挥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他们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

1.给城市能源和基础设施带来很大压力

虽然目前煤矿企业非常注重对企业周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且取得了显著呈现,但是任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表1所示,煤矿企业周边的流动人口虽然愿意从事脏、累且安全系数较低的挖煤工作,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其消耗的能源量也是十分惊人的。照此推算,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会使整个城市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对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都没有什么好处。

2.加大了煤矿企业周边的治安管理难度

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周边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人口,其与本地居民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再加上其身份地位所限,使其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常会组成各种团体和帮派,从事一些非法勾当,如赌博、嫖宿、甚至吸毒等等,给周边的治安管理增加了难度。

3.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政策很难落实

外来人口大多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外来人口中育龄妇女占比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其人户分离,现行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很难对其进行管理,这就给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和人口控制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再加上外来人口子女数量较多,不重视学校教育且平时对孩子疏于管教,导致这些外来人口的子女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感染很容易学坏。

三、原因剖析

(一)户籍制度是根本原因所在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排斥在直接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障碍,使得他们成为都市中的边缘群体,强化亲对城市社会的不满情绪,增强了城乡之间、流动人口和城市体系之间内在的紧张。

(二)流动人口遭受多方面的社会排斥

流动人口所忍受的多方面的排斥中经济排斥可以从其就业情况、收入状况、居住条件和消费水平等多个环节看出。政治排斥是指相当多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又没有正式户口和市民身份,成为从不或者极少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边缘人。公共服务排斥指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几乎都被排斥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存在着被普遍边缘化的趋势。

(三)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方式的影响

煤矿企业周边的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有三种类型:村落型聚居、集中居住在单位宿舍或工棚、分散居住在城市家庭中或分散于城中租房居住。由于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文化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缺乏沟通,非常不利于融合与共生。

(四)本地人口较强的本位主义观念

很多流动人口被动的陷入一种政府服务的真空之中,即其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无政府的边缘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本地户籍人口形成一种本位主义观念,即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使得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在社会交往上、在心理意识上都比较疏远。

四、对策建议

(一)“以外管外”——管理方式创新

目前,许多煤矿企业在周边流动人口治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如“以外管外”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不融洽的问题和矛盾,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选聘外地专管员来管理煤矿企业周边的流动人口,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外地管理员的亲情和乡情优势,首先博得流动人口的亲情感和认同感,从而非常乐意接受管理员的管理。

运用此方法要特别注意对专管员的上岗培训,除了具备必须的业务知识水平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觉悟、文化水平高、在外来人口中有威信、在本地居住时间长、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积极性高、有爱心等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二)建立外来人口管理长效机制

煤矿企业对周边流动人口的管理可以从出租房房东和企业这两个基本源头方面着手,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首先,做好对出租房房东的管理,企业要与房东签订《出租房治安管理责任书》之类的协议,要求房东必须做好对租客基本情况的登记与记录;其次,加强对企业自身的管理,企业必须进行外来职工基本情况的登记和暂住证办理方面的管理。

(三)提高外来人员自身素质,加强沟通

可以为煤矿企业周边的外来人口量身定做适合其文化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培训班,要求外来人口免费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增进感情。

参考文献:

[1]徐愫.社会福利视野下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4)

[2]葛笑如,杨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困难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7(9)

endprint

摘 要:文章从煤矿企业周边流动人口管理的实际与成效出发,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煤矿企业;周边;流动人口;管理

一、概况

目前煤矿企业非常注重对企业周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将其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从上而下形成了“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基础扎实”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一)组织健全

煤矿企业设有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企业周边流动人口管理的日常工作,企业周边各个村(居)设有配套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与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配合起来形成了条块结合、层层有序的健全的组织网络。

(二)基础扎实

煤矿企业以周边流动人口数为基数配备了相应比例的流动人口专管员,专门负责对流动人口的登记查验、信息采集报送等等基础性管理工作,当然对于专管员的筛选也是非常严格,按照“好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选拔和管理,整支专管员队伍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

(三)经费保障有力

煤矿企业建立了专项工作经费科目,专门用于支付专管员的培训费、服装费以及社会保障费用的支付,使企业流动人口管理基本上能够做到专款专用,资金保障有力。

二、流动人口对煤矿企业经济以及整个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贡献

众所周知,煤矿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需要的劳动力较多而且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是很高,由于煤矿企业的工作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条件较为艰苦且风险较大收入不高,所以本地人往往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但是煤矿行业又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所以外来流动人口发挥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他们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

1.给城市能源和基础设施带来很大压力

虽然目前煤矿企业非常注重对企业周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且取得了显著呈现,但是任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表1所示,煤矿企业周边的流动人口虽然愿意从事脏、累且安全系数较低的挖煤工作,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其消耗的能源量也是十分惊人的。照此推算,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会使整个城市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对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都没有什么好处。

2.加大了煤矿企业周边的治安管理难度

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周边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人口,其与本地居民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再加上其身份地位所限,使其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常会组成各种团体和帮派,从事一些非法勾当,如赌博、嫖宿、甚至吸毒等等,给周边的治安管理增加了难度。

3.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政策很难落实

外来人口大多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外来人口中育龄妇女占比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其人户分离,现行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很难对其进行管理,这就给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和人口控制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再加上外来人口子女数量较多,不重视学校教育且平时对孩子疏于管教,导致这些外来人口的子女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感染很容易学坏。

三、原因剖析

(一)户籍制度是根本原因所在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排斥在直接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障碍,使得他们成为都市中的边缘群体,强化亲对城市社会的不满情绪,增强了城乡之间、流动人口和城市体系之间内在的紧张。

(二)流动人口遭受多方面的社会排斥

流动人口所忍受的多方面的排斥中经济排斥可以从其就业情况、收入状况、居住条件和消费水平等多个环节看出。政治排斥是指相当多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又没有正式户口和市民身份,成为从不或者极少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边缘人。公共服务排斥指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几乎都被排斥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存在着被普遍边缘化的趋势。

(三)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方式的影响

煤矿企业周边的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有三种类型:村落型聚居、集中居住在单位宿舍或工棚、分散居住在城市家庭中或分散于城中租房居住。由于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文化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缺乏沟通,非常不利于融合与共生。

(四)本地人口较强的本位主义观念

很多流动人口被动的陷入一种政府服务的真空之中,即其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无政府的边缘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本地户籍人口形成一种本位主义观念,即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使得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在社会交往上、在心理意识上都比较疏远。

四、对策建议

(一)“以外管外”——管理方式创新

目前,许多煤矿企业在周边流动人口治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如“以外管外”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不融洽的问题和矛盾,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选聘外地专管员来管理煤矿企业周边的流动人口,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外地管理员的亲情和乡情优势,首先博得流动人口的亲情感和认同感,从而非常乐意接受管理员的管理。

运用此方法要特别注意对专管员的上岗培训,除了具备必须的业务知识水平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觉悟、文化水平高、在外来人口中有威信、在本地居住时间长、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积极性高、有爱心等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二)建立外来人口管理长效机制

煤矿企业对周边流动人口的管理可以从出租房房东和企业这两个基本源头方面着手,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首先,做好对出租房房东的管理,企业要与房东签订《出租房治安管理责任书》之类的协议,要求房东必须做好对租客基本情况的登记与记录;其次,加强对企业自身的管理,企业必须进行外来职工基本情况的登记和暂住证办理方面的管理。

(三)提高外来人员自身素质,加强沟通

可以为煤矿企业周边的外来人口量身定做适合其文化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培训班,要求外来人口免费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增进感情。

参考文献:

[1]徐愫.社会福利视野下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4)

[2]葛笑如,杨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困难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7(9)

endprint

摘 要:文章从煤矿企业周边流动人口管理的实际与成效出发,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煤矿企业;周边;流动人口;管理

一、概况

目前煤矿企业非常注重对企业周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将其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从上而下形成了“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基础扎实”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一)组织健全

煤矿企业设有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企业周边流动人口管理的日常工作,企业周边各个村(居)设有配套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与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配合起来形成了条块结合、层层有序的健全的组织网络。

(二)基础扎实

煤矿企业以周边流动人口数为基数配备了相应比例的流动人口专管员,专门负责对流动人口的登记查验、信息采集报送等等基础性管理工作,当然对于专管员的筛选也是非常严格,按照“好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选拔和管理,整支专管员队伍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

(三)经费保障有力

煤矿企业建立了专项工作经费科目,专门用于支付专管员的培训费、服装费以及社会保障费用的支付,使企业流动人口管理基本上能够做到专款专用,资金保障有力。

二、流动人口对煤矿企业经济以及整个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贡献

众所周知,煤矿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需要的劳动力较多而且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是很高,由于煤矿企业的工作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条件较为艰苦且风险较大收入不高,所以本地人往往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但是煤矿行业又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所以外来流动人口发挥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他们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

1.给城市能源和基础设施带来很大压力

虽然目前煤矿企业非常注重对企业周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且取得了显著呈现,但是任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表1所示,煤矿企业周边的流动人口虽然愿意从事脏、累且安全系数较低的挖煤工作,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其消耗的能源量也是十分惊人的。照此推算,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会使整个城市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对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都没有什么好处。

2.加大了煤矿企业周边的治安管理难度

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周边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人口,其与本地居民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再加上其身份地位所限,使其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常会组成各种团体和帮派,从事一些非法勾当,如赌博、嫖宿、甚至吸毒等等,给周边的治安管理增加了难度。

3.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政策很难落实

外来人口大多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外来人口中育龄妇女占比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其人户分离,现行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很难对其进行管理,这就给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和人口控制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再加上外来人口子女数量较多,不重视学校教育且平时对孩子疏于管教,导致这些外来人口的子女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感染很容易学坏。

三、原因剖析

(一)户籍制度是根本原因所在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排斥在直接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障碍,使得他们成为都市中的边缘群体,强化亲对城市社会的不满情绪,增强了城乡之间、流动人口和城市体系之间内在的紧张。

(二)流动人口遭受多方面的社会排斥

流动人口所忍受的多方面的排斥中经济排斥可以从其就业情况、收入状况、居住条件和消费水平等多个环节看出。政治排斥是指相当多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又没有正式户口和市民身份,成为从不或者极少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边缘人。公共服务排斥指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几乎都被排斥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存在着被普遍边缘化的趋势。

(三)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方式的影响

煤矿企业周边的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有三种类型:村落型聚居、集中居住在单位宿舍或工棚、分散居住在城市家庭中或分散于城中租房居住。由于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文化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缺乏沟通,非常不利于融合与共生。

(四)本地人口较强的本位主义观念

很多流动人口被动的陷入一种政府服务的真空之中,即其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无政府的边缘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本地户籍人口形成一种本位主义观念,即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使得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在社会交往上、在心理意识上都比较疏远。

四、对策建议

(一)“以外管外”——管理方式创新

目前,许多煤矿企业在周边流动人口治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如“以外管外”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不融洽的问题和矛盾,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选聘外地专管员来管理煤矿企业周边的流动人口,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外地管理员的亲情和乡情优势,首先博得流动人口的亲情感和认同感,从而非常乐意接受管理员的管理。

运用此方法要特别注意对专管员的上岗培训,除了具备必须的业务知识水平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觉悟、文化水平高、在外来人口中有威信、在本地居住时间长、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积极性高、有爱心等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二)建立外来人口管理长效机制

煤矿企业对周边流动人口的管理可以从出租房房东和企业这两个基本源头方面着手,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首先,做好对出租房房东的管理,企业要与房东签订《出租房治安管理责任书》之类的协议,要求房东必须做好对租客基本情况的登记与记录;其次,加强对企业自身的管理,企业必须进行外来职工基本情况的登记和暂住证办理方面的管理。

(三)提高外来人员自身素质,加强沟通

可以为煤矿企业周边的外来人口量身定做适合其文化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培训班,要求外来人口免费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增进感情。

参考文献:

[1]徐愫.社会福利视野下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4)

[2]葛笑如,杨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困难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7(9)

篇5: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几点思考

计生工作的几点看法

西夏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马万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多,做好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计生工作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我区两镇及城乡结合部计划生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建立健全外来流动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在日常工作中抓好计生工作网络化、信息化、人性化,我个人认为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

一、网络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基础。俗话说得好:“高楼平地起,全仗基础牢”。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同样如此,网络化纵横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基础。纵向是:外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要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异地互通反馈信息,档案共建,管理同步的机制,对无生育服务证、结婚证、暂住证的“三无“人员实行跟综重点管理。横向是:流入地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育龄妇女的工作单位以及租住地实行责任管理,计生管理部门要分别与其签订计生合同。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且流动量大的村、居,要建立人口计生

协会联系点,让流动人口自己管理自己。在流动人口相对较少的村、居,落实流动人口联系人,实行生育行为承包责任制,努力做到人口流动到哪里,计生工作就跟到哪里。努力做到哪里有流动育龄妇女,哪里就有计生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计生工作只有纵横交叉网络化管理,形成合力,夯实计生工作这个基础,“计划生育政策”才能保证贯彻落实,社会人口生育的比例日趋合理,持之以恒必将推进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信息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关键。日常工作中,外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怀孕的信息是否正确,对计生工作人员来讲是最剌手的事,只有去伪存真,有效捕捉掌握育龄妇女的怀孕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去展开工作。所以信息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微机信息处理系统,将外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输入微机,便于随时了解情况和他们取得联系,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村、居、企事业单位的组织作用,发展志愿者充当计生信息员,广泛及时收集流动人口婚育信息,及时向计生部门反馈。只要我们科学地掌握计生信息,才能用钥匙去开启计生工作这把锁。

三、人性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质量。外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无离家乡,远离亲人,缺乏关爱是计生工作中普遍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当他们怀孕后,生理上的反应更为突出。

一些人存在颓废自卑,心律不安诚恐诚惶等情绪,严重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当计划生育人员找上门常常容易诱发对立抵触情绪,无论你磨破嘴皮,跑累脚踝,用大道理以及法律法规去劝导她,总难能奏效,取得预想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采用关爱她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于细微处着手,善于与她们交朋友谈心,对她们存在的客观困难要主动伸出友爱援助之手,让她们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主动配合搞好计生工作。这样我们的计生工作既贯彻落实了“国家、自治区、银川市计划生育政策”,又体现了我们仁慈关爱的人性,必将有利于提高计生工作的质量。去年,一名外来流动育龄妇女来银打工期间,租住在我区的一户农民家中,不慎无计划怀孕,可男朋友还不到法定婚龄,我们获悉情况后找上门了解情况。谁知该育龄妇女坚决不肯去采取补救措施,担心第一个小孩流掉了今后可能导致不孕。我们计生人员做她思想工作,谁知她死活不肯大哭大闹,情绪对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计生人员以老大姐的态度先从生活上去关爱她,陪她聊天谈心,讲解医学知识,苦口婆心以情动人,然后在了解该育龄妇女的家庭背景后,主动与其家属联系反复做思想工作,在取得家属对“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的理解后,计生人员才慢慢用政策疏导她,使她认识到计划生育是牵涉到民族兴旺的大事,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愉快地做了引产。从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生工

作人性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有质量,它将成为我们今年工作努力的方向。

计生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持之以恒坚持抓紧抓好这项工作,有理由相信它必将有益于全民族的繁荣富强。

主动与其家属联系反复做思想工作,在取得家属对“国策”的理解后,计生人员才慢慢用政策疏导她,使她认识到计划生育是牵涉到民族兴旺的大事,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愉快地做了引产。从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生工作人性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有质量,它将成为我们今年工作努力的方向。

计生工作是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持之以恒坚持抓紧抓好这项工作,有理由相信它必将有益于全民族的繁荣富强。

四、制度化管理是搞好计生工作的保证。计生工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制度来保证。

1、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有工作优劣考评,这包括她们的工作态度、思想意识和业务能力,实行奖优罚懒,不断增强计生人员的责任性和事业感,努力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去努力工作。

2、计划生育的工作经费要确保落实到位,尤其要将外来流动人员的计生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本地计生事业经费投入的总人口基数计算。

3、计划生育工作要实行政府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将计生工作的优劣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

考评,对不履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企业领导人要批评教育,限期整改,确保“国策”落到实处。

4、大力推行“三证一卡”管理制度,即:生育服务证、结婚证、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登记卡,全面推行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制约模式,使流出地、流入地、用工单位(租住户)三方联手管理,促使流动人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生育行为。

5、定期开展宣传服务,信函家访服务,孕情检查和开具孕情证明服务及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及节育服务等制度,切实将计生工作落到实处,抓紧抓好计生的日常工作。

篇6: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是建立制度,这是管理教育的保证。通过建立制度,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党组织的职责,规范和约束流动党员的行为,使党员在流动过程中不失控,有利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同时,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检查督促,把制度落到实处。

二是教育要注重多形式。思想教育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要结合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注重在多形式上下功夫。侧重抓好流动党员出行前、流动中以及外出返回后的教育,适应流动性,加强针对性。党员出行前,要向党支部报告。党支部书记要同本人谈话,了解本人的想法,按照《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暂行办法》的规定,提出要求,交待外出期间应当注意的事项,并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对党费交纳、接转组织关系、联系方式等作出安排。党员在流动期间要主动与党支部联系,每半年要以书面形式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及工作情况,作为评议党员的一项依据。党支部也要及时向本人通报党内及工厂的重大情况。不能及时与党支部联系,党支部要通过本人亲属或与本人关系密切的朋友等了解其在外面的情况,并委托他们转达党支部的意见或要求。党员外出返回后,党支部要及时同本人进行谈话,根据本人在流动期间的表现,提出要求,及时为本人办理有关手续。流动党员要认真总结外出期间的情况,主动接受党支部的审查。党组织要主动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帮助流动党员,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和后顾之忧。

三是明确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流动党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管理有别于在职党员管理,不能完全按在职党员的要求去要求流动党员,对流动党员的要求必须坚持党员标准不能变,党员意识、党的组织观念不能淡化,对于其它方面,则可以根据流动党员自身的具体情况提出要求。

三、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

篇7: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2007-12-12 17:03:5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2)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2006年8月,**镇针对近年来本镇存在党员外出较多而档案不健全、误差较大的缺点,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党员普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4月以流动党员为对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地毯式大普查,清理出**镇流动党员的准确数量、流出时间、住址、从事职业、通讯方式、联系方法及生活学习情况等一些动态信息,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较完整的流动党员档案,为今年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镇党员流动的基本情况

党员流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增多,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外出务工的党员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也正反映了广大党员更新观念、增长本领、适应市场、力求先进的要求,这是紧跟时代、追求进步的具体表现。**镇目前共有60个支部,党员957人,现有流出党员195名,占党员总数的﹪,其中跨省流动党员4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主要流向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省内市外流动党员9名,占﹪,主要流向杭州、义乌等地,市内县外的流动党员14名,占﹪,主要流向温州市区、**等地,县内的流动党员128名,占﹪,主要流向**、**等地,长期在外的党员38名,约占流动党员总数的﹪。从目前情况看,流动党员主要从事服务性行业和制造业。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在对流动党

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有些支部的思路不清晰,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甚至连基本的调查摸底工作也浮于表面;有的习惯于老办法、老思路,缺乏创新精神,认为教育管理好身边的党员就是完成职责,没必要将手伸那么远;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连联系都难,更何况要教育管理,所以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有的支部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或抓得好不好无碍大局。

2、外建支部少而不精。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个私企业越来越多,党支部组建率与个私企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差距,在流动党员流入地建立临时支部数量有限,很难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到面面俱到,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

来一定的困难。而已建立的党支部因是众多流动党员合集设立,每次学习到会率普遍不高。

3、制度坚持不够好。建立一系列制度,但执行的不是特别好,流于形式。如在《流动党员证》的发放与使用方面,表现为流出地发放后不了了之,未做到半年审核,而流入地支部接受、管理不够,使流动党员成为“两不管”党员,流动党员本人也不愿参加组织生活,致使发证、用证、验证、换证等环节产生脱节,不能对流动党员进行完整持续的教育管理。又如联系制度中,支委联系流动党员时谈话只限于家常而未深入学习教育。

4、组织观念不强。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泊,外出时不辞而别,长时间不与支部联系;有的党员嫌麻烦,不愿领取《流动党员证》,即使领了证,也因种种理由不主动与流出地支部联系;有的重经济轻组织,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混同与普通群众,甚至个别流动党员在外干出违纪违法的事

情;有的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工作压力大,工作竞争性强,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加强学习,加之本身党性不强,少数流动党员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交纳党费。

5、对流动党员缺少关怀。部分支部不了解流动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困难等,对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没有及时沟通解决,使他们逐渐产生了离心力,减小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6、工作从业不稳定。部分流动党员工作地和从业存在不确定性,党员流动日益频繁,哪里赚钱就流想哪里,哪个行业赚钱就流向哪个行业,这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组织,理顺关系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就难在没有阵地,要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确立“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传递声音” 的工作思路。一是成立领导小组,解决有党员无人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领导小组以镇委副书记为组长,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通过电话沟通及与流入地支部联系等方式具体负责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二是建立机构,解决有党员无组织的问题。根据流动党员大部分在龙港镇的实际,我们本着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将在**成立两个临时流动支部,把76名长期在**务工经商的党员纳入流动支部管理之中,并逐步扩大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同时将进一步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非公有制企

篇8: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几点思考

一、当前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的状况

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是指通过对计生药具发放、质量检查、对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向群众进行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方面的宣传教育,做到优质的服务,满足群众需要、减少浪费、达到管理目的。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的供应、发放与管理工作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避孕药具知情选择、减少意外妊娠,保护育龄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价值观日益趋向多元化,人们的需求也从过去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更加关注生活质量与个性化需求,对避孕药具不仅要求其功能质量,也对其品味有了较高要求。国家计生药具如何发放到位并提高有效使用率,给药具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

二、当前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1、药具管理服务队伍变动频繁,以致药具管理水平难以达标。在我国药具管理队伍中,很多都没有形成稳定且有章可循的服务机制,再加上许多药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够,即使是已经建立比较好的服务机制,也会因为药具人员的综合因素欠缺造成药具仓储条件不过关,随访工作没有到位,间接造成药具受损及发放时间延误和药具账目的混乱。

2、计划生育药具自身存在缺陷。国家计划发放的药具虽然有较好的质量,但包装简陋,功能单一,难敌市场上包装花哨,功能多样,有品牌、时尚的产品。并且,粗糙的包装再加上免费,给人一种质量不高的感觉。导致不少人群宁愿自己花钱到市场上购买。但市场上的产品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

3、计划生育药具的发放环节存在问题。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发放避孕药具应该遵守减少流通环节,以做到方便群众的目的。广大的计生工作者应该尽量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进行工作。但是目前看来,经常做不到组织有计划的按时到去发放,在定点投放避孕套,也会发现部分育龄妇女及其配偶因为害羞而没有来领取。

4、流动人口队伍庞大,增加药具免费发放难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下岗分流职工身份的置换,城市区人户分离现象的产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务工,构成了一个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对象庞大的特殊人群。流动人口的增多,婚育观念的转变,避孕需求的多样性,都增加了药具免费发放的难度。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现有的药具服务网络难以覆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动人口药具服务的管理难度。部分流出的育龄妇女常年在外,地点分散,流动性大,无通讯方式,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也增添了很大的负担和不便。

三、提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的措施

1、针对计生药具管理服务队伍不稳定、服务人员减少的实际问题,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切实保证队伍相对稳定,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要切实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的待遇,切实稳定计划生育服务员队伍,真正建立起人员充足、经费到位、网络健全、队伍稳定的保障机制;加强药具经费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供应,减少浪费,必须建立药具账物专人负责,单独建账,最大利用财政经费以及药具站事业经费用于仓储改造,增添必须的仓储设备,实现专款专用的财物制度;还要加强药具队伍建设和廉洁自律,增强管理与服务的能力。

2、将社会公益事业与传统的商业动作结合起来。计划生育药具的社会营销不同于免费发放,它采用商业销售的形式,同时结合政府补贴与社会相关组织赞助的方式,群众自愿购买,但花钱少,又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加入了商业因素,在产品的品牌、包装、性能,更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扩大药具的领取与使用面,满足大量群体满足需要。另外,由于商业因素的注入必然注重宣传教育功能,宣传生殖健康知识与性病、艾滋病的防范,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还可克服传统计划生育药具发放的浪费,提高使用的效率,让群众以低价获得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3、在现有计生药具发放渠道的基础上,拓展服务范围,增强服务渠道,增设药具免费发放点,即方便群众的领取,又可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生活条件群众的需求,提高避孕药具的易得率和满意率。实现药具供应自行领取和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育龄群众可到计生服务室和免费药具发放点领取,也可由技术技术人员在月访视时送药具上门,逐步提高药具的应用率和有效率。同时,开展更多的避孕知识的宣教活动,计划生育部门加强对避孕药具的技术指导和宣传工作,宣传避孕药具的使用方法和科学知识,使群众能够掌握正确使用计生药具,以达到计生药具正确管理的目的。

4、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计生药具管理服务。针对人口流动性强的特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围绕群众居住的社区展开工作,通过社区居委会与社会卫生服务站对药具进行发放,并进行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将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纳入社区管理机制,拓宽药具的发放面,解决流动人口无法领取药具的问题。在社区、街道等人群密集地设置药具自助发放机,可供群众免费领取。社区管理可以使计划生育药具的发放更贴近群众,更富有人情味与人文关怀,全面提高计生药具管理服务的水平。

摘要:避孕药具在计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做要,关系着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关系着下一代的优生优育。本文就当前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的状况、存在问题及提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的措施,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计生,药具,服务,措施

参考文献

篇9:关于新计划生育政策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计划生育;政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09-01

根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人(含港、澳、台),中国大陆地区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中国仍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此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有说法认为独生子女对中国的家庭伦理观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中国应该坚持一胎政策还是实行适当放松的二胎政策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我认为中国应该坚持现行的一胎政策,部分地区可因地制宜实行适当的放松的二胎政策。原因如下: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和平年代的“补偿性机制”和瘟疫等疾病的减少,中国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率相对较高。而这些人进入适婚年龄后又恰逢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中国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另外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一亿独生子女,并陆续进入生育年龄,一旦计生政策放开,可能会引起“补偿性生育”和“抢生”。实行放松的计生政策,“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尤其是进入生育年龄的独生子女的存在,将很可能引起新的人口生育高峰。第三次生育高峰中人口增长的基数如此之大,以致于通过一代人的计划生育也即城市一胎,农村二胎,根本无法消化上一代多增长的基数。一旦放松政策,真如有些人所说的年轻人会不理会放开生育吗?但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人丁兴旺的梦想传统岂是那么容易可以改变的?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密度不均,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这就导致了东西部贫富差距的拉大。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东部的人口继续增多将会导致所剩无几的自然资源以更快的速度递减。中国地大物博,有资源的储备量排名均占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大量资源均靠进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是迅速发展,但许是“求快而轻好”,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人口的增多只会导致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口的增多也将加剧竞争,使教育资源、社会福利等分配的矛盾更加突出,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将日益拥堵,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是贫瘠,人口的增多,尤其是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人口只会带来共同贫穷。如此一来,贫富差距问题将更为突出。

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抓与宣传,庞大的人口数量带来的恶果,城市居民也许会认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培育一个孩子的成本逐渐增高,一些人反而不愿意生二胎。但农村居民不一样,他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教育程度也不高,“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思想浓厚,一旦放开计生政策,生育率很可能反弹。在计生政策严格实行的时期,在较为落后的农村,超生、逃躲计生委、宁愿罚款也要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紧抓政策尚且如此,更何况放开政策?

新的计生政策中明显放开了对农村人口的生育限制,这将难以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如,如今在城市暂居,户口仍在的农民工人口如果生了两胎,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导致城市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失业率增加,农民工的户口、医疗、教育等问题也将成为有效城市管理的一大瓶颈,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若农民工无力将儿女带在身边,家乡又只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又会日益凸显。即使农民工子女在农村工作,也只会造成农村本就贫乏的人均教育资源、医疗设施的减少,加剧本就有限的工作岗位的竞争。

现如今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人口政策的放松也将导致教育与人口的矛盾日渐突出。农村人比较不重视教育,到法定年龄就让孩子去打工,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读书好,却因自身素质等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孩子更愿意打工而非接受教育。此外,从客观方面来说,农村的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有些村子甚至关掉学校,只在镇上或是市里开学校。人口的增多,只会让农村人均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质量下降,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廉价劳动力。城市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农村那么严重而已。这也为国家增加了教育投入的负担。一胎更有利于家长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而二胎则加重了父母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压力。“未富”不是人不够多,而是人才不够多。

有些人将人口老龄化问题归结于计生政策,但实际情况是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出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与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无关。另一方面,医疗条件的提高与生存环境的改善应该才是老年人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孩子是有一定压力,但是并不如传闻中的夸张,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老人都有退休金可以拿,且不会要孩子太多赡养费。当今社会倒是存在不少对父母不闻不问的人,压力从何谈起?解决人口老齡化的问题不应当从放开计生政策入手,如何使新生劳动力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使老年人口不成为年轻人的负担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至于计划生育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观点,也是不全面的。实际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调,主要是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教育落后问题、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违规使用等。

总而言之,计生政策一旦放松,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效的生产方式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的,必须不遗余力地推行一胎制,但应注重实施的方式与力度,特殊地域特殊对待,实行适当放松的二胎政策。只有专注于一胎的培育,用发展的效率优先取代速度优先,人才的高素质为主取代高数量为主,才能拉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郭虹飞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倪沈阳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冯曦瑶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上一篇:原材料供方评价验证下一篇:专项审计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