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2024-04-22

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精选6篇)

篇1: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农民工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摘要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职工群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本该为其在城市生活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降低其在城市生存的成本,使其城市生活的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遭受来自用人单位的不法侵害,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因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问题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法律及政治意义。

关键词 农民工 法律手段 合法权益

自1985年开始,我国各地就掀起了“民工潮”,一个介于普通农民及城市公民之间的群体,具有农民身份的产业工人---农民工。一个为我国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群体,长期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其固有的经济社会制度,迫使我国农民工与主流社会脱离,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样一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便成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必须得到解决的一个难题。在我国掀起农民工热潮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首先,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农民工的权益却不断受到不法侵害,越来越多的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为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敲响了警钟。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我国城乡发展态势、区域发展态势客观上的极度不平衡,我国农民工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关键问题。农民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所于,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工规模巨大的国度里,农民工是否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不仅体现了现代法治社会对“农民工”的关爱,而且这也是切实防范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基本要求。

一、现状分析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为农民熊德明讨工资这一事件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问题迅速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农民工的利益首次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 各级政府态度的转变,农民工合法权益被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商家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不断引起政府的重视。以解决拖欠工资问题为例,2003-2004年间国务院办公厅针对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发布和转发了《关于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及《关于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通知》。与此同时,我国各地方政府针对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也纷纷成立一些指导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这表明,我国各级政府确实加强了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和歧视农民工的政策继续存在,再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的偏低,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欠缺等的存在,农民工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 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就业被歧视的现象处处可见,工资问题和法定节假日问题等法定权利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保障,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这不仅影响农村和城市的社会稳定,并且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背道而驰。

二、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之下,农民工权益方面的问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第一方面,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极为不好,严重威胁着农民工健康及生命安全。我国颁布的《劳动法》

第52条明文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基本都是没有健全的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很多用人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雇主们更没有对农民工们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工受到来自工作场所的很多伤害,各种各样事故的不断发生,职业病便广泛存在于农民工这一群体之中。据统计,2006 年度我国

农民工群体中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不到25%,还有由于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导致农民工伤病较多。农民工一旦出事,基本就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陷入困境那是必然的。曾有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多数农民工处在不良工作环境之中,他们的工作环境不是有毒、粉尘、噪音环境,就是潮湿和高空环境。还有就是农民工们长期超时劳动,不能按时下班休息,已经严重危及到了他们的健康,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农民工从政府获得的劳动保护太欠缺了。第二方面,劳动执法和劳动仲裁保护力度远远不够。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解决实行单轨体制(一调一裁二审),劳动仲裁却是属于强制性的规定(先通过仲裁,对仲裁处理结果不服,才可以提起诉讼)。在解决各种争议的途径中,居于首要核心地位的是仲裁。但由于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机会比较的少,工人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还有就是很多制度本身的问题,使得仲裁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面对相对强势的用工单位,漫长的拖延与等待,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工伤维权所面临的处境__。2009 年8 月5 日,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发布《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报告》(下称《报告》),通过对全国16 家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近两年内处理的329 件工伤案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平均每个通过法律程序维权的农民工,自工伤之日起到获得生效法律文书,需要484 天的时间。《报告》显示,40.1%的农民工耗不起时间和经历走完所有程序,即使有律师介入与用人单位进行调解,也只能获得申请赔偿数额的65.85%。要充分维护工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工伤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工作仍面临重重挑战。

三、问题解决之法

农民工如何应对欠薪问题呢?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其次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如何有效规避雇主拖欠薪水

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时极易出现以下问题: 农民工因求职心切,有活就干,不讲条件。更有甚者有的农民工都不知道自己在为谁打工,特别在一些建筑类企业中,有的人只认识自己的包工头,结果一旦出现欠薪等问题连找谁都不知道,酿成多劳少酬,或劳而无酬的后果; 此外还有盲目交纳抵押金、身份证。有的企业为“拴” 住农民工,进厂要求交数百元押金和身份证,目的是限制其自由,更有个别黑心老板以此来克扣工资、押金。所以,农民工在被雇用时要加强自我保护观念,牢固确立证据意识。(1)要全面了解用工单位。包括了解用人单位的详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法定代表人等。可通过查看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获取公司的有关信息。(2)要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一式多份,盖章签名,农民工自己保存一份。若用人单位拒绝签订,农民工要注意收集保存一些能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材料,比如押金收条、工资单、工牌等。如采用口头协议,也要有多人在场作证。(3)书面用工合同、协议(含口头协议)中对劳动报酬、福

利、违约责任等相关事项要尽量详细。(4)一旦出现不能按时如约发放工资的情况,要及时要求雇主写出欠条。(5)如果一定要交押金或身份证的话,在交押金前要问明情况打好收条,身份证只交复印件。

这些做法的好处在于:(1)劳动关系双方对是否拖欠农民工工资无异议且工资数额明确时:①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并向农民工出具了工资条。此时,农民工可以持欠条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令。当法院判决或支付令生效后,农民工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②农民工认为拖欠工资数

额明确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行政处理。劳动部门根据《劳动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用工单位在法定期限内既不提起行政诉讼,亦不履行政处理决定的,劳动部门或者农民工可以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劳动关系双方对是否拖欠农民工工资及拖欠数额有异议时:此时双方关系为劳动争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

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样农民工一旦遇到欠薪的情况,就可以很轻松地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了。

2.如果发生拖欠薪水应该怎么办在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下,农民工可先和用人单位协商,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问题。当协商不成时,可以通过以下3 种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2)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 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3)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这又分3种情况:①针对劳动纠纷案件,经劳动仲裁后任何一方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②经仲裁后都服从,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不执行的,农民工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③属于劳务欠款类的可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讨薪的快速通道,对于讨薪“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规定。这意味着,遭遇欠薪,劳动者不再需要经过劳动仲裁和法院判决的法律程序,一张“支付令”将大大减少劳动者耗费在“讨薪路”上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债务人收到支付令超过15 日,既不提出异议也不履行支付令的,债权人则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同样,如果欠薪单位收到支付令既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劳动者就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总之,农民朋友在进城打工的过程中要想流汗不流泪,就要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建议

法律保护是一种普适性的制度保护。法律保护必须切合实际,法律所体现的公平正义原则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应当看到,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背后潜伏着巨大的社会隐患。权益保障缺失不仅使农民工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对他们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遭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后,容易形成不良心态,用犯罪手段来达到占有财物的目的或报复社会,给社会安全造成不良影响。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和认真反思。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应对和解决相应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有效地解决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获得工作报酬的权利。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使其遵守严格的规则,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维护。农民工的工资、福利等应该由具体的法律、规定等组成的制度来保障。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把握好合理提高的度,使之与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是我们要始终注意的问题。制定相关岗位劳动定额的行业参考标准。用人单位不得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得利用提高劳动定额变相降低工资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延长工时和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农民工和其他职工要实行同工同酬。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制定、调整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指导监督。各地要科学确定工资指导线,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

第二,建立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城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5 亿左右,由于农民工以中青年为主,大部分都还没有达到养老年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目前还不突出,没有成为社会问题。但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年老体衰后的养老问题将发展为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完善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制定与实施。其一,应加快立法、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强化监督和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制约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加快《社会保险法》、《职工养老保险法》的立法工作, 已成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和迫切要 求。其二,要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当前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严格查处各类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对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工作,要走综合整理的道路,从用人单位这个源头抓起,从签订劳动合同入手,对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特别是不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要进行严肃查处,杜绝企业不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现象的发生,将在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全部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其三,要充分考虑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灵活的法律法规,适当降低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门槛,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缴费后, 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 和接续。要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保,就要设计适应农民工高流动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便于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机制,让农民工在一个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能顺利、方便地把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新的工作单位,农民工不论转移到何地,均可凭卡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使养老保险关系得以延续;农民工年老后凭卡领取养老保险金,真正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福利。

第三,严格执行劳动基准制度。劳动基准有法律规定,涉及工资、工时、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维持劳动者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条件,是最低劳动条件。我国劳动基准的实施状况令人担忧。要解决我国劳动标准实施的困境,关键在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状况要得到充分改善,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要得到充分体现。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培养和树立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和平等性,在劳动关系领域,如果企业和劳动者都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就不可能讨价还价,不可能坐下来协商和讨论问题,当然就谈不上什么博弈问题。其次,应该注意改革我国目前的重个人劳动合同轻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改变 劳动合同实施对国家公权力高度依赖的现状。再次,必须改革我国目前的工会制度,增强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的能力,也要注意防止出现工会对劳资双方集体谈判或集体协商垄断的情况,应该允许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进入集体谈判的市场,以增加劳动者与资方集体协商的能力,改变目前我国劳资集体协商不活跃或流于形式的局面。

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基准实施中公权力监督保障不力的状况,笔者认为,除了要改革我国现行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的职能,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提高政府行政的效能外,同时应该重视运用对劳动基准实施的监督和保障发挥积极作用的民间的、非公权力的力量,以弥补公权力监督力量的不足。

注释: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光明日报.2006 年9 月28 日.第3 版.蒋月.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17.黄豁.打破农民工养老僵局.瞭望.2006(38).参考文献:

[1]朱力.中国民工潮.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2]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年版.

[3]谢建社.中国农民工权利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

[4]刘雅静.进城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8).__

篇2: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建设法治肇庆,就要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运用法治这种最强大的制度力量,把以人为本从理想变成现实,把社会公平正义变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状态,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得到尊重,财产获得保障,生命受到呵护。如果不加强法治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就缺乏保障,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出现各种问题,必然导致人们不和谐、不幸福。

民主法治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肇庆的根本保障。正确把握法治与建设幸福肇庆的关系,认真贯彻《加强社会建设决定的实施意见》,开创当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新局面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摆在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

《加强社会建设决定的实施意见》第六项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其中:

第18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确保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保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19条为: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决策,政府各项决策必须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体现民意。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每年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上级政府报告依法行政工作制度。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功能。严格行政执法,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程,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在严格依法办事基础上,坚持法理情统一,充分发挥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调解的作用,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渠道反映诉求、解决纠纷。大力推进阳光政务,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

第20条为:促进司法廉洁公正为民。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培养“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司法保障,促进司法公正高效。进一步密切司法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实施“阳光司法工作”,强化司法公开,提高司法工作透明度。切实加强司法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司法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司法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快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预防贪污贿赂、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

第21条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反馈渠道。探索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网上信访等诉求表达方式,拓宽诉求表达渠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级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和包案督导,积极化解突出信访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抓好群众来信来访及党代表、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落实。坚持工作重心下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强政务网及相

关专业网上平台建设,推动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加强网络问政,为群众反映问题、提出意见、查询办理情况提供便利条件。

部门做法

肇庆市司法局

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004个,人民调解员9903名,人民调解组织不断向工业园区、企业延伸,全市已建立企业调委会339个。如今,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协调各部门集中排查研判,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今年1—8月,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796宗,调处成功3684宗,调处成功率97%。全市109个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全部有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干部挂点到位,重点排查、攻坚化解重点建设项目引发的纠纷、疑难复杂的矛盾。

同时,司法局“和谐肇庆”官方微博立足职能,弘扬法治,宣传法律;解难释疑,专业到位;问政于民,接受监督,微博工作成效显著。上线运行以来,共发出普法教育、解答法律咨询等微博11943条,收到评论5118条。

下一步,司法局将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在劳教干警队伍中进一步巩固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成果,实现执法培训岗位化、岗位练兵经常化,在律师队伍、法律援助队伍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成果,增强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能力。

高要

建立健全诉前联调工作

今年1至8月,高要市法院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1%;通过诉前联调室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对281件案件进行诉前调解,其中63件案件成功调处并出具了诉前调解协议书。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为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高要诉前联调工作的深入推进,实现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通过诉前联调,使案件在诉前得到化解,减少了法官工作量,节约了司法成本;另一方面,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避免进入司法程序,减轻了双方当事人的负担,也减少了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的可能性,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下阶段,高要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诉前联调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努力把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建设幸福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德庆

“四强化”化解矛盾纠纷

近几年来,德庆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指导方针,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用心抓好社会维稳工作,群众来信来访逐年下降,信访案件调处成功率逐年提升。今年1-8月,县信访局共接群众来信来访229人次,同比下降11.9%,成功调处信访案件212宗,调处成功率92.5%。

强化基层综治信访维稳网络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德庆县高标准建设了县、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村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落实了办公场地、配备和完善了办公设备、安排专职人员、落实了经费。同时,在镇一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实行职能部门集合办公,“一站式”解决群众来访问题,全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强化各项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德庆县各镇、各部门主要领导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遇特大信访案件、历史遗留案件、疑难信访等案件,除落实单位一把手责任外,另外专门安排县领导包案负责,由县领导亲自指挥、协调有关部门调处。

强化县矛盾纠纷排查专业队伍建设,调处重大突出信访案件和各种疑难矛盾纠纷。2001年6月,德庆县正式成立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组,由分管政法工作的县领导亲任组长,专门从政法、公安、司法、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抽调有农村工作经验、具备过硬的法律知识、具有较强责任心的精英组成工作组,专业调处各种重大突出信访案件和疑难矛盾纠纷。

强化诉前联调,将矛盾纠纷解决在法庭外。德庆县积极探索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步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司法行政主办实施、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新路子。

肇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讲师丘林:

民主法治是和谐肇庆的基石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民主的核心要义是“权为民所授”,明确了权力的来源,加上严密的程序和规章制度,方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明确了授权机制,才有了执行制度、有效监督外在压力。如果把权力运行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授权者则是这个系统有效运行的强大内生动力。根据政治学原理,被授权者必须对授权者负责,授权者有对被授权者强力监督的权利,正如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的那篇著名的《导言》中强调:“(公社)应当以宣布它自己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法治(rule of law)正是实现授权者对被授权者进行有效监督的系列程序和规章制度,其核心要义是“治官治权”。目前,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如社会不公、贫富悬殊、消极腐败等,从根源上看,还是民主的权力授予机制没有真正落实。一个社会出现纠纷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有处理解决社会纠纷的机制和渠道,要有老百姓表达利益诉求的畅通渠道。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

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得到广泛调动。

近年来,肇庆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阳光政务”建设方面,肇庆先后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便民服务机构、农村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平台、纪检监察信访信息平台、114政务公开热线、政府采购网、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等。2010年11月,创建了肇庆市网络问政平台,网民可通过平台向有关部门提出资讯、投诉、意见和建议等。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政府机关的服务效能和群众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热情和能力。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实行“四民主工作法”(在村民自治中实行民主提事、民主议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和“四议两公开”(“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四会独岗村党支部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决策,有力地推进了该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在今年全国“七一”表彰决定中,独岗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为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肇庆,仍需在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树立法律权威方面下功夫。2011年1月中共肇庆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法治肇庆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和2011年7月中共肇庆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肇庆市委、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社会建设决定的实施意见》,对今后肇庆的民主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到2015年,“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公正司法逐步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众自治机制得到健全,公民法治素质全面提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执法高效有力、司法公平正义、公众法治精神高尚、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肇庆,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肇庆学院文学院新闻系老师黄秋尘:

拓宽信访渠道 加强网络问政常态专门化

网络所具有的数字化、实时性、匿名性、交互性、多媒体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如今年的“抢盐**”,而有效的网络问政却能促使政府更高效率地处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维持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制度的良性发展。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意识的觉醒,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已经悄悄变化。政府不应该仅仅将网络作为社会的“减压阀”,被动地接受网民的曝光和监督,而应该更主动的接纳网民的意见,积极地与网民进行互动。

笔者建议,在网络问政方面,政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部门应该借助原有的网络沟通渠道,如政府门户、博客、微博、论坛等,与网民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易用。在网络问政方面,政府部门不应该像传统信访工作那样等民众前来沟通,而应该主动去一些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的集中地进行收集民意,监测网络舆论,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二,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该构建和完善自有的网络问政平台,推行政务公开、设置网络发言人、进行网络述职、开展网络调查等,系统地集中解决关键的问题。在这方面,网络问政考验的更是政府部门党政领导的管理创新能力。因此,党政领导班子更需要对网络问政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研修,学习网络问政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第三,应该与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如肇庆就可以借助西江网在肇庆地区甚至粤西地区的影响力,通过版面设置和专题讨论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网民积极参政议政,并对政府网络问政的其他渠道进行宣传。

最后,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维护好各种网络问政的渠道,将网络问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专门化、公开化。总之,网络问政不是面子工程,而是需要政府部门将“线上问政”和“线下解决”有机结合,确确实实为民众解决问题。

虽然网络问政已经得到了很多政府部门的认可和实践,但由于目前使用网络的民众并非全部,因此网络问政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也不能认为网络问政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关闭或者忽略传统的诉求表达渠道。政府部门应该将网络问政作为传统信访工作的拓展渠道,并进行有规划地整合。

他山之石

畅通渠道 创新载体

辽宁葫芦岛市全面提升民意诉求反馈工作

葫芦岛市紧紧围绕民心网和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这两个民意诉求反馈系统的主要载体,构建以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民意诉求反馈工作水平。

在民心网分平台正式建立后,葫芦岛市不断推进联网工程,将现有的联网单位由之前的71家准备扩大到100家,并把各县(市)区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基层单位纳入联网范围。与此同时,通过强化责任,跟进监督等措施,不断提升民心网诉求案件的办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努力,葫芦岛市民心网一季度综合指标在全省排名第五,较去年同期前进5位。

对原来的政风行风热线栏目进行改版,增加播出时间,由原来的每周一期改为二期,增加单位,把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市直二线基层站所纳入到参加名单,使栏目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让群众满意,也让热线更热。

不断创新建立新的民意诉求反馈系统工作载体。在新闻媒体开办专栏,邀请相关部门领导针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和要求,能解决的立即解决,该承诺的明确承诺,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耐心说明原因,取得群众谅解,并及时上报共同组织协调解决。

篇3: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一、什么叫农机投诉

国家标准GB/T17242—1998《投诉处理指南》对投诉的定义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向组织提出不满意的表示。农机投诉则是农机购买和使用者对农机产品质量向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设置的投诉处理机构提出不满意的表示。

中消协字[2001]第70号文“关于印发《中国消费者协会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规则》的通知”第二条规定:凡农民购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机产品, 因产品质量和服务引起的争议, 均可向中国消费者协会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及地方投诉监督站投诉。

二、农机投诉受理的范围

凡因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引起的争议, 均可向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投诉。

三、不予受理的范围

(一) 没有明确的质量诉求和被投诉方的;

(二) 在国家规定和生产企业承诺的“三包”服务之外发生质量纠纷的 (因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缺陷造成人身、财产伤害的除外) ;

(三) 法院、仲裁机构、有关行政部门、地方消费者协会或其他农业机械质量投诉机构已经受理或已经处理的;

(四) 争议双方曾达成调解协议并已履行, 且无新情况、新理由、新证据的;

(五) 其他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

四、受理投诉的方式和要求

受理投诉方式包括口头投诉和书面投诉, 需要调解或协助处理的案件, 须出具书面投诉材料。书面投诉材料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投诉者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以及被投方名称或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准确信息;

(二) 农业机械产品的名称、型号、价格、购买日期、维修日期、销售商、维修商, 购买地点, 质量问题和损害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故障状况描述以及与被投诉方协商的情况等信息;

(三) 有关证据。包括合同、发票、“三包”凭证、合格证等复印件;

(四) 明确的投诉要求。

农忙季节或情况紧急时, 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可以详细记录投诉者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反映的情况并与被投诉方联系进行调解, 如双方能协商一致, 达成和解, 投诉者可以不再提供书面材料。

五、投诉处理程序及工作方式

(一) 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接到投诉后, 应建立档案并在2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答复。不符合受理条件的, 应告知投诉者不受理的理由。

(二) 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受理投诉后, 应及时将投诉情况通知被投诉方并要求其在接到通知后3日内进行处理, 农忙季节应在2日内进行处理。被投诉方应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农业机械投诉监督机构。争议双方经调解达成解决方案的, 应形成书面协议, 由农业机械质量监督机构负责督促双方执行。

(三) 需要进行现场调查的, 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可聘请农业机械鉴定机构进行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应征得投诉双方同意后进行。调解中需要进行检验或技术鉴定的, 由争议双方协商确定实施检验或鉴定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和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检验或鉴定所发生的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四) 争议双方意见分歧较大, 无法达成和解方案, 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可以给出书面处理意见后, 终止调解。投诉者可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进行解决。在投诉者撤回其投诉、争议双方自行和解、投诉者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调解、争议一方已向其他合法途径寻求解决的四种情况下, 也可终止调解。

六、农机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

农民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

(一) 适用性:产品本身不存在质量问题, 但不适用于所销售地区的农业生产, 如土地、农作物品种及农艺要求, 甚至某些地区销售的燃油或润滑油等等, 引起农业机械的一系列故障或无法正常作业。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某一种农机产品不可能适用于全国各地各种农作物的同一种作业, 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营销新的农机产品时, 须对该地区进行全面的调查。摸清当地的环境情况是否适用于机械的作业条件要求, 在该地区较为发达的县、村试用少量机械无问题后, 再做批量销售, 才能防止大批量产品无法正常作业的现象。

(二) 可靠性:由于产品设计、制造、装配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使用中故障多发。这些故障发生的原因一部分由于整机厂加工质量问题造成, 另一部分由于配套厂提供的零件或部件质量问题造成, 这些均应由整机厂总体负责解决。按照有关规定新产品应经过可靠性试验合格, 并取得农机推广许可证后才能投入市场。但某些企业为争夺市场, 往往避开这个重要环节, 将性能不稳定的新产品仓促投入批量生产, 售出后出现同一质量问题引起农民群体投诉。

(三) 安全性:国家标准对农机产品的安全性能有详细的要求, 同时国家质检总局每年也要对相关农机产品进行抽查, 严格控制不符合国家安全要求的产品进入市场, 危害农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但还是有部分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 生产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农业机械贻害农民。

七、农民的权利

(一) 购买农机产品时农民机手必须索取“一票”、“两证”和“使用说明书”, 这是农民的权利。千万不要以为自买自用, 又不报销, 嫌麻烦, 货物到手, 一走了之, 为以后维权留下隐患。农民购买农机是索要购机发票、产品合格证和三包凭证、产品使用说明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农民的权益。

1、购机发票应是国家财税部门统一监制的票据, 由销售者负责提供, 这是农民购买农机产品的有效凭证, 也是要求三包服务的重要凭证。按照国家四部 (局) 第126号令印发的《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农机产品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原则”。当农民所购农机产品在三包有效期内发生故障时, 可凭购机发票向销售者要求办理修复更换退货等事宜。

2、产品合格证是生产企业为表明出厂产品经质量检验合格, 附于产品或产品包装上的合格证书、合格标签或合格印章, 是企业对其产品质量做出的明示保证, 也是法律规定生产者所承担的一项产品标志义务。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 这是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最起码的规定。农民购买农机产品时, 如发现没有附带产品合格证, 有权怀疑这个产品是否合格而拒绝购买。

三包凭证是生产企业随出厂产品提供给农民对产品进行修理更换退货的单据和凭证。三包凭证应当包括产品品牌、型号规格、生产日期、购买日期、产品编号, 生产者的名称、联系地址和电话, 已经指定销售者、修理者的, 应当注明 (修理者、销售者) 名称、联系地址、电话、三包项目、三包有效期、销售记录、修理记录并按照新版规定 (2010年6月1日执行) 第24条明示相关内容和信息;销售记录应当包括销售者、销售地点、销售日期和购机发票号码等项目;修理记录应当包括送修时间、交货时间、送修故障、修理情况、换退货证明等项目。农民购买的农机产品在三包期内发生故障送维修点修理时, 修理者应在修理记录上如实登记。根据维修记录, 符合三包规定退换产品条件时, 应及时给予换退货。

3、产品使用说明书是指导农民正确安装、使用产品和对产品进行必要维护、保养、修理的重要技术文件, 说明书中对产品的用途和适用范围、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安装调试和使用操作方法、故障分析与排除、安全保护、保养维修等方面做了说明。

(二) 当产品发生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故障时, 农民机手有要求三包服务的权利。新版《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规定了农业机械产品在三包有效期内修、换、退的条件以及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并特别强化了生产者的责任和义务。购买农机产品的农民朋友应熟读这个规定, 当机械出现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故障时, 可依此要求销售者和生产者进行三包服务。

(三) 农民有要求赔偿的权利。因为机械的质量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农民可要求赔偿。损失分直接与间接两种, 直接损失为机械本身故障造成的损失, 即机械损坏后对方不予修理, 用户自修费用应由对方负责, 对方不负责时, 用户可要求赔偿。间接损失内容较为复杂, 如误工损失、交通费、电话费等, 由于举证困难, 间接损失的赔偿一般很难处理。

(四) 农民有投诉的权利。当农民与销售者、生产者发生质量纠纷得不到顺利解决时, 农民有向当地消协、农业机械投诉监督机构提出投诉的权利, 可投诉销售者, 也可投诉生产者, 通过调解协商解决问题, 以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农民还可向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诉。也可以依法申请仲裁解决, 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篇4:学法律维护孩子合法权益

校车司机严重超载、超速入刑

《刑法修正案(九)》第八条规定:“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修改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即只要校车司机存在严重超载、超速行为,便可构成危险驾驶罪,且校方和直接责任人也难辞其咎。如果因为严重超载、超速引发其他犯罪,则必须选择较重的罪来定罪量刑。

收买儿童一律入罪

《刑法修正案(九)》第十五规定:将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第六款修改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从轻处罚。”而刑法原第二百四十一条第六款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即只要是收买儿童,都必须受到刑事制裁,只不过如果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解救,可以从轻处罚而已。

幼儿园老师虐待小朋友情节恶劣入刑

《刑法修正案(九)》第十九条规定:“在刑法第二百六十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六十条之一: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第一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即如果幼儿园老师虐待小朋友,包括用打骂、冻饿、捆绑、凌辱等各种方法,从肉体、精神上迫害、折磨、摧残,情节恶劣,不仅自身必须以虐待罪追究刑事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也必须受到刑事追究。要是虐待导致了小朋友伤残、死亡等,则将按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问责。

嫖宿幼女按强奸罪从重处罚

篇5:怎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现实社会中,学生相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处在弱势地位。他们是因为年龄和相关的生理因素、自主能力,以及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而成为相对弱势群体。6-2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是个体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尚有一定的依赖性而没有完全独立,是正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他们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其核心任务是获得最主要的社会资格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身心的发展、社会道德规范与意识的养成,还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需要给予特殊的关心照顾、社会保护和福利服务。鉴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他们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无论在何种状况下,是否能得到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他们需要特殊的保护。

1.提高教育管理者及教师的法律素质

为从根本上遏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必须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学法知法,提高教师对学生权益保障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使教师明确学生所享有的权利,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从而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教师资格考试应增加教育法规方面的内容。组织在职教师系统学习与学生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知识。

2.树立民主的师生观

教师的潜意识中,“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的师生观还根深蒂固。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具有绝对权威,其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只能尊重和服从。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育者很难把受教育者当作平等主体加以对待,在学生管理中也就容易出现“家长”式作风,教师对学生什么都管,进而造成对学生权利的忽视和侵害。当今社会是民主社会,作为当代教师,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要彻底摈弃陈腐落后的师生观,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人格尊严上师生之间是平等主体,对作为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的学生,应给予加倍的呵护,认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为使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学校和家庭应该培养他们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清楚自己所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对遏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和蔓延是非常必要的。当今是日益“走向权利的时代”,只有学生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不断提高,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才能被有效遏止。

4.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实现学校管理法制化

篇6: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央领导同志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宗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区建设是基础。

近年来,在社区建设中,古城街道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尤其在基层老年维权工作、提高为老年人服务水平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5年4月29日,在市、区老龄部门指导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西路南社区创建了全区第一个社区老年维权工作站。

老年维权站成立两年多来,坚持以普法宣传为先导,以切实帮助老年人解忧烦为宗旨,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先后成功解决涉老侵权案例6起。这项工作的开展,搭建了司法、公安和律师部门参与社区老年维权工作的平台,加大了社区老年维权工作力度,提高了居民群众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营造了社区尊老敬老氛围,促进了地区法制化建设,受到老年人的好评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老年维权工作纳入社区工作重要日程

维护老年人权益是社区老龄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工作的难点之一,在党和国家大力加强老龄工作,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社会风尚的情况下,广大老年人在家庭的照顾和社会的关怀下,生活快乐幸福。

古城街道西路南社区有居民964户,1918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323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7%。在社区里,一些老人因丧偶、子女下岗等原因,日常生活困难;一些老人遇到了只图老人财产不尽赡养义务的不孝之子,晚年生活凄惨;还有的老人碰上了不懂礼貌的邻居,争吵纠纷不断。随着社区老年人日益增多,面对侵害老年人利益情况时有发生而老年人又普遍缺乏维权意识的情况,社区居委会感到维护老年权益是社区的责任,但又苦于居委会人员少,法律知识也不足,对于一般涉老纠纷只能是以和为贵,对双方加以劝解,遇到混不讲理的,还常常挨骂,因此,老年维权工作力度薄弱。2003年,市老年维权中心组织有关部门来到西路南社区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专业司法人员通俗易懂的讲解,打开了老年人郁闷的心扉,也给了居委会干部极大的启发,就是请司法部门协助,消除社区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提高社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水平,满足老年人维权服务需求。

二、积极争取司法部门参与,努力构建社区老年维权服

务体系

加强社区老年维权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要采取什么形式?制定哪些制度?怎样开展活动?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做法可借鉴的情况下,西路南社区经过认真筹划准备,确定建立“社区老年维权工作站”。

1、求真务实,构建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老年维权站在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的领导下,实行以社区老龄干部主管,社区老年人协会参与,北京王玉梅律师事务所、街道司法所、派出所参加的社区老年维权工作模式。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老年维权站下设老年维权监督队、涉老纠纷调解队、法律咨询服务队、法律援助服务队四支队伍。老年维权监督队由社区法律维权志愿者担任,负责了解掌握社区维权工作信息,以便早发现早处理。涉老纠纷调解队由社区民调委员和社区老年协会组成,负责调解涉老纠纷,使老年人的事情及时有人管。法律咨询服务队以王玉梅律师事务所为主,根据老年人的具体事由,义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服务队由街道司法所、古城派出所承担,负责对有困难的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护老年人人身财产安全。

2、建立工作制度。老年维权站制定了六项工作制度:

1、老年人来信来访和基本情况登记制度;

2、利用社区板报、橱窗,开展经常性老年法律知识宣传制度;

3、组织尊老互助活动制度;

4、协助司法部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制度;

5、与空巢老人亲属的联系和陪伴服务制度;

6、特困老人生活救助制度。

3、公开工作承诺。老年维权站首先开设了一条社区老年维权服务热线电话,做到老年人有问必答,态度热情;其次,为每位老人制作一个法律爱心联系卡,公开老年维权站的服务内容和联系方法,并请老年人和社区群众监督;第三,对空巢、孤寡、低保、行动不便的老人实行专人负责、定期上门服务。

三、以开展法律宣传为基础,增强老年人自我维权意识,促进社区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1、广泛开展法律学习和咨询服务活动。维权站定期开设法律课堂,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咨询活动,宣传老年法律法规。如:请社区志愿者、首都师范大学法律专业学生为社区的老年人讲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赡养与抚养,财产继承等问题;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离休干部刘敬之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法律知识,指导老年人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先后两次邀请北京王玉梅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在社区内举办了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律师面对面与社区老年人座谈,解答老年人提出的侵权问题,并发放法律宣传资料180多份。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会人数200余人,咨询案例30多件。通过这些活动,使居民们学到了法律知识,提高了维权意识。

2、加强老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做好老年维权站工作,在社区内建立了3个固定宣传橱窗,每个楼门都设有宣传栏,利用这些宣传阵地定期张贴宣传材料,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学习法律知识创造方便条件。同时还举办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比如每季度组织一次维权站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大家做好维权工作的能力。举办社区老年法律知识竞赛,活跃老年人生活并营造社区学法氛围。邀请区消协、区工商局的同志到社区举办“消费者谈维权”活动,讲解如何辨别假冒伪劣商品,为老人免费测试食盐的质量等项目。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老年人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社区老年维权站的信誉。

3、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工程”和评选敬老先进家庭活动。在广泛开展老年法律宣传的基础上,在社区大力提倡“睦邻友好工程”。即由社区干部包楼、楼门组长包楼门,社区党员、志愿服务人员包户,让困难老人和“空巢”家庭老人户户有人管,事事有人帮。通过这些工作,居委会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维权需求和生活情况,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关心和温暖。同时,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尊老敬老好儿女、好儿媳”评比活动,经楼门组长推荐,社区居民代表会审议,对评选出的“尊老敬老好儿女、好儿媳”进行表扬鼓励,给他们戴红花、照光荣照,并在社区宣传栏展示,在社区树立尊老敬老为荣的理念。

四、以切实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为重点,不断提高社区老年维权服务水平

西路南老年维权站以“居民利益无小事,老年人的事情争朝夕”为座右铭,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千方百计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2005年5月,社区的李大妈反映楼前的洗浴中心每天凌晨常从烟囱里冒出黑烟,气味难闻,老人无法开窗通风。老年维权站的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刻找到洗浴中心,并在城管部门的监督下加高了烟囱,可是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维权站又反映到区环保局,在区环保局的干预下,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事后,李大妈再次来到维权站,高兴地说“现在有替我们做主的地方了”。

财产继承问题是老年维权案例中最多的问题。社区76岁的刘大妈和刘大爷14年前再婚,老两口多年来相依为命。2004年8月刘大爷去世后不久,刘大爷的儿子找上门来将刘大妈的东西从屋内扔出并和老人发生争执,老人只得另租房安身。无奈之下,刘大妈找到社区老年维权站,诉说自己的遭遇,希望得到帮助。维权站的同志通过调查走访,得知刘大爷和刘大妈再婚后一直居住在此,刘大爷的儿女既不在身边又没有尽赡养和慰籍的义务。于是维权站的工作人员向她讲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告诉她:“老年人有依法继承配偶的遗产和接受遗赠的权力。老年人承租的房屋,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挤占,不得擅自改变租赁关系。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刘大妈的心里有了底。后来,社区民警和调解员又多次上门做工作,可刘大爷的儿子不仅不听劝诫反而变本加厉,气得刘大妈经常有家不能回,独自一人在外一坐就是一整天。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年维权站工作人员帮助刘大妈向法院提起诉讼,2005年6月法院判老人胜诉。刘大妈重新搬回居住了十多年的住处后,激动地说:“是社区老年维权站给我指明了路,为我撑了腰。”维权站成立以后解决了类似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6起,各种纠纷20多件,分别在北京晚报、石景山周刊、新城区等报纸刊登。其他社区的老年人闻讯也前来咨询,老年维权站都热情接待并给与了积极的帮助。

“空巢”老人郭文英身体不好,因病致贫,生活拮据,老年维权站感到按照国家《老年法》的规定,郭文英老人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和帮助,便把她的情况反映给居委会。居委会又及时向街道民政部门汇报,为老年人报销药费1286元。老人住院期间,维权站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前去看望,老人拉着大家的手,热泪盈眶地说:“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古城街道西路南社区老年维权站成立两年多以来,争取了司法、公安、律师部门的支持,探索了社区老年维权工作社会化、网络化发展的途径,改变了过去社区老年维权工作人员少、力度小的状况,增强了社区干部做好老年维权工作的信心。同时,社区老年维权站用诚心、爱心和热心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用真情温暖了社区老人和居民群众的心,用实际行动为老年人解除了忧烦,也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和法制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一篇:对拓展训练的三点看法下一篇:润唇膏的四个秘密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