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024-04-28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共6篇)

篇1: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座的各位领导、企业界及其他各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自我介绍

今天有这个机会同在座的领导、企业界的朋友进行一个沟通和交流,也非常感谢工商联的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因为今天的时间有限,我想抛两个话题和各位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个是法律武器,一个是企业法律风险。当然,我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朋友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案例,而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企业之间到底是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对于企业来讲,又是多么的重要。

这是网上的一篇报道,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一向善于挥舞知识产权大棒的苹果公司最近在深圳输了官司。这场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之间关于“IPAD”商标权的争夺战甚至有可能影响到iPad未来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因为已经有消息说,为了避免惹上官司,一些地方已将iPad下架。

就这场争夺战,业界评说不一,有的专家认为,在商标权的征战中,过去多是中国企业侵权败诉,而这次则是中国企业赢了官司,这是中国企业成熟的表现。但也有专家说,这场官司还存在很多变数,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还不好说,也不能借此就认为中国企业在商标的使用上更加成熟。谁的“IPAD”

很多“果粉”可能并不清楚,“IPAD”的注册商标最早并不属于苹果公司,而是属于深圳唯冠和台北唯冠。据了解,深圳唯冠是香港上市公司唯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子公司,2001年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获得“IPAD”两个商标的注册。注册商标后,唯冠公司曾一度推出了名为“IPAD”的产品,但销量不佳,最后以停产告终。(武器:商标注册,法律规定,商标经过合法注册,享有了相应的权利。比如说:享有使用的权利,转让的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未经许可擅自使用的权利。)

而事实上,唯冠国际公司的另一家子公司台北唯冠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PAD”。也就是说,深圳唯冠拥有“IPAD”在大陆的注册商标,而台北唯冠拥有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IPAD”注册商标。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的iPad上市。之前,为了收购“IPAD”商标,2009年8月11日,苹果公司律师与英国一家公司合作,向唯 冠台北公司发出了收购IPad全球商标的请求。很快,在2009年,英国IP公司以3.5万英镑购得台北唯冠的IPad全球商标,随即转让给苹果公司。至此,苹果公司认为其已成功将这一商标购入囊中。(武器:苹果公司深知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运用收购商标的手段,使商标合法拥有并合法使用。法律规定,商标权可以转让,只有拥有了合法的使用权,才能避免今后纠纷的出现,苹果公司的法律意识是非常强的。)

整个过程中,苹果公司并未意识到,“IPAD”在大陆商标的所有权并不在台北唯冠,而是在深圳唯冠的手中。在苹果看来,既然已经购买了唯冠的全球商标,自然包括中国大陆;然而,深圳唯冠认为,深圳唯冠和台湾唯冠是独立的法人主体,谁也无权处置别人的商标。2010年10月,深圳唯冠约见媒体表示,苹果公司并未取得“IPAD”在大陆的商标权。之后,苹果公司率先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深圳唯冠公司执行其与台湾唯冠电子股份公司达成的商标转让协议。(武器: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法律规定,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司法机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苹果公司率先提起诉讼,目的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11年12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一审宣判中指出,由于深圳唯冠没有参与之前的谈判,也没有授权他人处分其商标及订立商标转让合同,涉案的商标转让合同对深圳唯冠无约束力,从而驳回了苹果公司的诉讼请求。(武器: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书,通过判决书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只有法院的裁判文书对争议的处理具有法律效力,各方都必须遵守法院判决。)

苹果公司不服,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据悉,苹果公司最新上诉的理由包括:在内地注册的商标和IPAD注册商标专用权归其所有,认为该案应该适用香港法律判定,要求判定深圳唯冠所有的“IPAD”商标已经转让给苹果公司等。(武器:上诉的权利,苹果公司一审判决对其不利,提起了二审上诉,这也是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

针对愈演愈烈的商标权纠纷,苹果公司在2月14日晚间发布了一份简短声明:“多年前,我们购买了唯冠公司在全球十个不同国家的IPAD商标权。唯冠公司拒绝承认和履行涉及中国部分的协议。香港法院已支持苹果公司,我们在中国内地的诉讼仍在进行中。”

据深圳唯冠方面介绍,其实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就中国大陆“IPAD”商标权问题也一直在进行谈判,转让价格随着iPad发售日期的临近也水涨船高,由1000万元美金一直涨到4000万元美金。但苹果公司最终没有接受这样的报价。(武器,商标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具有相应的财产权利,在对其转让时,可以要求对方支付相应的对价。)事实上,过去几年,唯冠公司的经营状态一直不佳。据唯冠公告显示,其流动负债净额达28.7亿元,38亿元贷款逾期未偿还,对中国银行等8家银行的负债大约为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45亿元。唯冠手里的“IPAD”中国商标权,就成了其名下唯一一块肥肉,各家债主都在盯着。谁将成为赢家

法院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对这一纠纷案作出判决。业内预计可能呈现三个结局:一是深圳唯冠胜诉,苹果公司高额购买商标权或者将iPad在大陆市场“改名换姓”;二是苹果公司胜诉,继续销售其产品;三是双方达成和解。

深圳唯冠负责人杨荣山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深圳唯冠方面还正准备向海关提供材料,要求禁止iPad进出口。(武器:唯冠公司享有商标合法的权利,有权利通过行政管理机关要求停止侵权行为。)从以上案例可以得知,一方面起诉是苹果公司的权利。另一方面,因为到目前为止大陆地区“IPAD”的商标权仍归唯冠公司所有,唯冠公司根据自己享有的权利向工商部门进行投诉,也没有不合理之处。而工商部门根据投诉立案,在商标权利真实有效的情况下,对市场上有侵权嫌疑的商品进行查扣,也在职权范围之内。(武器:唯冠公司是合法的商标使用权利,享有权利,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具有相应的行政职能,有权利予以查处。)

事实上,苹果公司购买产品的商标,不光是“IPAD”。“IPHONE”的中国商标权,也是苹果公司花了365万美元从汉王科技公司手上购得。

汉王科技公司招股意向书显示,2009 年7月18日,公司与苹果公司签订了《商标和解及转让协议》,汉王科技公司同意将其在世界任何地方申请或注册的所有和任何与“IPHONE”相关商标,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境内的“i-phone 及图形”和“I-phone(美术字体)”(“汉王I-phone 商标”)出售给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向汉王科技合计支付365万美元。

“商标就像网址一样,先到先得,抢注商标、买卖商标,都是一门生意。”有业界人士在工商部门的网站上查询后发现,从apad到zpad,以26个英文字母开头的pad在大陆都已经被注册,苹果公司想继续用“pad”这个名,恐怕是要费一番周折。

“‘IPAD’的商标价值,主要是跟苹果公司的产品质量和苹果公司的价值相关联的”,离开苹果公司,IPAD的这个商标价值将大大缩水。

我们可以分析,深圳唯冠跟苹果公司是在互相试探,博弈。唯冠 公司起诉苹果公司、申请各地工商局查封、进一步向海关申请停止进出口iPad,就是想要卖一个高价,这个价格也只有苹果公司能给。但苹果公司似乎看穿了唯冠公司的想法,稳坐钓鱼台,到目前为止仅仅给了一个声明。对苹果公司来说,商标最后归谁都没有太大影响,唯冠公司却是背水一战,输了就一无所有。如果苹果公司放弃大陆“IPAD”商标,即把在3月份上市的iPad3更名,也没有太大损失。而唯冠即便出售商标,苹果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不屑要,最有可能是被中小山寨厂商低价买走。

有业界人士推测说,对比iPhone中国商标的价格,苹果公司最多愿意出价1000万~2000万美元,这是商标价值的极限。唯冠身背30多亿元的债务,想通过iPad商标作为“救命稻草”来偿还债务,自然要价很高。另外,即便唯冠进一步要求侵权赔偿和工商罚款,因为曾经签过全球商标转让协议,所以也算不上是故意侵权,赔偿和罚款都不会太高。(武器:唯冠公司是合法的商标权人,有权利提起侵权赔偿,有权利要求工商机关行使行政职能,予以查办罚款。)iPad商标战提醒中国企业要重视知识产权。事实上,这场纠纷也给国内不少中小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知识产权课”。过去,很多国内企业并不把知识产权当回事,但这一事件中IPAD商标就关联了巨大利益,这也会对促进企业主动维护商标、产品等知识产权带来积极影响。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唯冠公司和苹果公司的商标之战,虽然双方体量不同,但说明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在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面前,都没有法律豁免权。

在这里,我们看看这两家公司如何充分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见括号内的武器列举。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双方的较量是刀光见影,而他们使用的每一招都是在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法律的武器不是抽象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真真切切和我们日常生活、日常经营紧密相关的。没有了法律武器,就好象一位剑术高超的武侠缺少了最重要的兵器,剑,那么在这位武侠和其他武林高手对决高下时,谁输谁赢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法律武器呢?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各类主体之间的各种矛盾也在不断增多,人们对法律的需求呈现更为密切的依赖性,法律作为调整社会矛盾的标准和基本尺 度被频频适用。人们对于法律的说法或者比喻也有很多,最为突出的和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法律比作“武器”,不少人权利受到侵害以后,向各机关提交的申诉文书里都有所表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意予要求受理或者是接待部门用法律的武器制裁被投诉者。把法律比作武器的人们是想让法律站出来替自己说话,为自己申冤,认为指控的对方须要得到惩治,借法而战。而通过立法的目的和宗旨来看,为实现公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制定相关的法律,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遵守的规范,由此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其实就是一种标准或者说是规范,法律一方面是对守法者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违法者的制裁。法律就象公路上的路标,它就是人们在公路上需要遵守的交通规范,给人们指示行进的方向或行进中需要注意避让的危险,人们务须按着路标指示的方向行进,如有不遵者就会有危险,不是去撞人就会被人撞,如若出了事故,须用事先拟定的规则衡量谁对谁不对,以此查找事故责任。因此,在我们看来,首先我们应当了解法律,培养法律意识,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控法律风险,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我们就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刚才我提到了防控法律风险,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话题,企业的法律风险。我相信做企业的朋友经常会听到,要防范企业的法律风险。什么意思?法律风险是什么?为什么要防范法律风险?其实,我们做企业的培养防控法律风险的法律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运用法律武器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现代社会,企业是最重要的商事主体。从规模上讲,企业也是千差万别,大到数量极少,富可敌国的跨国财团,小到不计其数、一个苦撑的独资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充斥公众的视野。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不少知名企业就因为一场经济诉讼或是一次重大违法而很快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比方说包头号称资产25亿元的富豪金利斌的自焚案,浙江东阳年轻的富商吴英案)

案件简单介绍一下:

内蒙古包头市惠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法人金利斌涉嫌自焚案,在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在被宣称车内自焚之前,金利斌一直是包头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身后,是一个资产逾25亿元的惠龙集团,没有人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2011年12月,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一案件,九原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单位包头市惠龙公司违反金融管理法规,从2004年至案发,采用融资券、借款合同的形式,以高利回报为诱惑,公开采用口口相传的宣传方式,以惠龙公司的名义向192

人或单位,吸收社会公众资金22.24亿元。至案发,仅返还本金8.87多亿元,导致7.7亿元没有归还,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被告单位惠龙公司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6条、第30条、第31条的规定,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系单位犯罪。

经调查审计发现,对于初期少量融资增加的财务成本,惠龙公司还能勉强承担。但后期,为打造复合型企业形象,给上市制造虚假条件,惠龙公司以更大规模非法融资,大量吸收公众存款,陷入恶性循环。惠龙公司长期负债经营,加之金利斌本人为打造成功企业家的形象,购买高档轿车,四处赞助捐款,“充门面”型的挥霍消费使企业资金链最终断裂,金利斌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畏罪自焚。告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惠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王秀华、吴云等12名被告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至缓刑及免刑,并处罚金2万—8万元。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忽视法律的存在,放任法律风险的不断扩大,不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结果最终是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融资难,既难以通过银行贷款

方式获得间接融资,又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民营企业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只好寻求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得民营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来获得正常经营所需资金,这就造成了一些潜在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融资而借高利贷,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便可能被逼债,闹个家破人亡。还有的企业为了多贷款,制造虚假文件骗取贷款,最后被定为贷款诈骗罪。

在民营企业里面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盲目地扩张,贪多求大,大笔贷款,甚至不怕高息贷款。这些企业即使靠银行贷款能够维持一时,但如果资金链一旦断裂,往往兵败如山倒,另外一件案件是吴英案,是目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个案件,争议也是相当大的。

吴英,原浙江东阳本色集团董事长。

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吴英于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人民币7.7亿元,案发时尚有3.8亿元无法归还,还有大量的欠债。一审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012年1月18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以集资诈骗罪裁定吴英死刑。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报送复核死刑的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案。

吴英因集资诈骗二审被判死刑后,引发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公众对社会公平、死刑改革、民间资本出路、金融垄断、价值观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一个普通案件迅速演变为一起法治事件。

这里有几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首先主要从专业角度从案件本身的罪名性质来谈,集资诈骗罪的前提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成立的前提下,行为人还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将集资款占为己有的才构成集资诈骗罪。首先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个层面上能否成立。按照法律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基本特征是向社会上不特定多数人集资,而且处于某种高息的方式吸引集资进来。吴英的行为我认为典型的是向特定的少数人借高利贷,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11个人,11个债主能不能谈得上不特定多数,11个人当中有合作伙伴有原来的朋友有后来保持联系的能不能说不特定?显然不能。应该说吴英是向特定的少数人借高利贷。

第二个问题从下一个层面。假定具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性质下,能不能构成集资诈骗,这就要看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将近8亿的借款里面检查机关指控用于个人挥霍,暂且不说真实,假如用于个人挥霍的完全属实也就四百万,四百万占将近8亿集资款里面的0.5%,这个数字很重要。再退一步讲,假定那六百万请客吃饭是一种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假定这六百万作为说不清的个人挥霍一千万,加起来占总集资额的1%。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怎么认定非法占有目的?至少集资款用于个人挥霍占主要,至少超过一半。任何一种理解和解释都不能把0.5%或者1%的这种比例数认定为行为人把集资款主要用于挥霍。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无非一个是携款外逃,一个是个人全挥霍糟践了。吴英办的公司和店铺,都在那儿摆着,不管是投资失误还是投资过于冒险或者不负责任,总之她都是投资办公司办企业,很多企业,都有。吴英胆大妄为也好不负责任也好,确实她用于经营活动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别说没有充分理由,基本上没有理由认定她是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第二个环节来讲,即使认定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了,那么我认为也没有理由认定她构成诈骗。

吴英案可能是有这样六无一有的特点。无诈骗故意,无非法占有目的,无肆意挥霍,无诈骗行为,无虚假宣传,无针对公众集资,有检举立功行为。

通过以上案件的介绍,我们可以思考在现今的榆林,民间资本和民间借贷也相关活跃,企业的负责人如何合理的利用好民间借贷这样一个融资工具,避免融资法律风险,相信这两个案件会给大家一个很 好的启迪。

所以,市场经济大潮下在不断得拷问我们经营者的法律风险意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 阿罗曾经说过:“我们要获得社会或自然界中事物运作方式的知识,就必须穿过层层迷雾”。风险,便是惊涛骇浪的市场浪潮中最为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那层层迷雾。

在风险中游戏,没有永远的胜者,因为这种不确定的游戏规则一直处于动荡变化之中。而如果能在游戏中把握风险,却又往往能够稳操胜券,因为游戏的变化规则经由推动已经朝着比较确定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风险控制。

现实生活中,企业就是风险的集合体。从企业的生存链条看,企业从产生、发展到消亡,每一个环节都布满风险。从企业逐利的目的看,因为风险和利益往往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企业只能与风险共舞。

无数风险集于一身,最终的落脚点,或者说最终的体现必然是法律风险。

所谓法律风险就是企业在法律方面面临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企业面临的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风险两个方面。

记得近年食品行业那一串串令人不堪回首的事件:茶叶有剧毒,牛奶是问题奶,饼干有转基因,驰名冰激淋来自厕所旁,婴儿奶粉超标等等。

这一场场轩然大波仅仅是食品行业疏忽大意的结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基于企业意愿发生的法律风险。出现这种风险,并非企业主动追求法律风险,而是企业为了自身商业目的而放任法律风险的产生。不少企业为了追求刀尖上的利润铤而走险,钻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甚至践踏法律。

这种情形属于企业的自身法律风险。除此之外,另一风险源头则是外在风险。法律环境变化了,会产生相应的风险,企业外部相关主体行为违法,也会带给企业风险。

联想集团的掌门人没有想到,就在企业准备将笔记本电脑打进欧洲市场时,其辛苦经营、享誉海内外的”Legend”商标在当地已被多家公司注册。有回购商标的可能吗?联想相关人表示,这样做代价太大,不是一两个国家的事。联想最终不得已在国外市场启动另一个商标,并为此付出了重新打造一个品牌的市场成本。这就是一个没有重视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的深刻案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时,遭遇了商标被抢先注册的尴尬。根源就在于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淡薄,再强大的企业一旦发生法律风险,后果往往相当严重,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

法律风险无处不在就像市场机遇无处不在一样。“企业改制、并 购重组、对外投资、契约合同、产销行为等等,企业的各种行为都会存在法律风险。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处长肖福泉在有关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讲座上曾这样说过,“企业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而任何企业哪怕是再强大的企业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自身往往难以掌控。

其实,不仅企业的经营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也可能存在法律风险。现在企业人员流动较快,商业秘密、客户群都有可能因相关人员跳槽而暴露和流失,这些都存在法律风险,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谈到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性,肖福泉打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就如一个人驾驶技术再高也有被追尾的可能性一样,再大再强大的企业也要防范法律风险”。这一点,无论中外企业都不例外。

2004年世界石油巨头壳牌石油公司虚报20%石油储备的事实被曝光,导致其公司股票价格在一周内下跌了10%,损失市值近60亿美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回答别人问他最担心什么时说,“其实并不是业务使我担心,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而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污点并使公司毁于一旦。

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预防。法律风险一旦发生,所带来的影响有时是难以弥补的,而法律风险本身是可以预见和控制的,与其事后“灭火”,不如事前“防火”。如何将法律风险最小化?当务之急是从企业高管开始培养和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完备的法律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美国波音公司,公司总部有500名高管人员,其中法律顾问有232人,占了约46%。而在我国,大部分中国企业对法律风险未有清楚认识,中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费用支出仅是发达国家企业的1/50.因此,应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和机制,并且要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给我的时间也就要到了,关于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讲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今天借助这个机会只是给大家起一个头,让大家对法律武器的运用,企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今天这个讲座,如果能唤起大家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和企业法律风险的关注和思考,就达到效果了。榆林的经济才刚刚起步,榆林的企业才刚刚开始展露头角,我们企业的领导人和负责人如果能把法律作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有力武器,时刻注意防范法律风险,那么我相信,加上企业正确的经营思路,商业模式和有力的执行能力,我们的企业一定能够无往而不胜。

最后,我给大家留一个我的联系方式,我榆林的手机号是 ***,北京的手机号是***,我希望今后跟能大家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欢迎大家到我那里做客。

谢谢大家。

那么,我们经常会遇到什么样的法律风险,在这里我简单讲几个:

1、融资风险

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融资难,既难以通过银行贷款

方式获得间接融资,又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民营企业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只好寻求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得民营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来获得正常经营所需资金,这就造成了一些潜在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融资而借高利贷,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便可能被逼债,闹个家破人亡。还有的企业为了多贷款,制造虚假文件骗取贷款,最后被定为贷款诈骗罪。

在民营企业里面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盲目地扩张,贪多求大,大笔贷款,甚至不怕高息贷款。这些企业即使靠银行贷款能够维持一时,但如果资金链一旦断裂,往往兵败如山倒,德隆系的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

2、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风险

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缺乏保障,是民营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一些民营企业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掌握了公司里面的技术秘密或者其他商业秘密,然后跳槽或被高薪挖走。跳槽时他们就会把技术秘密,甚至把一些客户关系也带走。对于广告企业、展览企业、高科技企业而言,商业秘密的泄露或丢失,往往会造成一个企业走向衰败甚至死亡。

2000年11月2日,在4年内一手将创维电视的销售业绩从7亿元做到43亿元的创维中国区域销售部前总经理陆强华发表了《致创维销售体系全体员工公开信》,将其与创维集团4年来的恩恩怨怨彻底公开,并携150多名员工投奔竞争对手,一个原本简单的高层员工流动变成对原企业的致命打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税壁垒与行政壁垒逐步消除,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等技术壁垒对占领与保护市场的作用正不断凸显出来,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正在严重威胁着民营企业。

3、合同的法律风险

作为我们来讲,合同法律风险是我们日常最常遇到的,我就合同的法律风险

及防范可以详细的阐述一下。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法律意识的提高,合同已成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对外业务往来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合同虽然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但同时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在日常的经济交往中,一些企业对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法律知识匮乏、合同签订技巧不足,这样就可能导致企业合同出现法律风险,引发合同争议。然而企业处理这些争议纠纷时,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时还要承担于己不利的法律后果。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加强对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和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大家解析一些常见的合同法律风险,并为大家提供一些解决风险的建议与方法。一个合同从订立、生效、履行到终止,其中每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风险,企业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到法律风险当中,引发法律纠纷。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的法律风险。

一、合同主体的常见问题及法律风险

合同主体就是在合同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这里所说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我们在订立合同时,首先要考察清楚对方,是不是合法成立的法人或组织,最简单的办法是,要求提供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其他合法审批成立的设立文件,名称是否和公章相对应,因为往往签署合同时,有的签订主体不是合法成立的,也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比方说,典型的是,建筑企业的项目部,有的就是刻的项目部章,用项目部去签合同,一旦总公司不予认可,那么合同的效力就必然出现风险。还有签约主体,有的合同签约人是个人,履行合同主体却是公司,个人也不是法定代表人,如果没有公司的授权委托人,那么合同效力也是会出风险的,这就涉及到了越权代理和是否追认的法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证据不充分,那么合同效力出现问题,那么自己的权益就不能得到保护。

二、合同成立形式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企业订立合同,一般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三种:

书面形式一般指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及电子邮件等有形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书面合同可以找载体证明其合同关系,对合同是否存在上一般是不会出现纠纷的。

但口头形式成立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对方如否认合同的存在,而企业又无其他证据证明,则很可能要承担举证不力的法律风险。

其他形式是一般是指行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合同法解释二》第二条规定:当事人未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合同,但从双方从事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36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也是对其他形式的一种直接规定。

鉴于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在举证存在的困难,建议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最好是采用书面形式。

三、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我们可以看一个案例。A公司向某化工厂订购化肥5000吨,双方约定分批交货,并于2009年12月底前交清。至2009年11月,化工厂向A公司共供应化肥3000吨。此后由于生产能力不够,化工厂无力再向A公司供应化肥,在得到B公司同意的基础上,化工厂与A公司协商,决定由B公司在2009年12月底之前向A公司提供化肥2000吨,以此履行化工厂与A公司之间的合同。当合同到期时,B公司没有按时交货。因此,A公司要求化工厂继续履行合同并承担由于违约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化工厂认为A公司已知道并同意由B公司继续履行供应2000吨化肥的义务,现在合同未得到适当履行是由于B公司违约造成的,与化工厂无关因此化工厂不应承担任何责任。A公司无奈以化工厂和B公司为被告起诉至法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在我国,企业之间或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三角债现象十分普遍,常常导致债权人利益得不到保障,严重破坏了合同履行所要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为解决这一问题,合同法对由第三人履行债务的问题做了专门的规定。65条是这样规定的,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由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合同是指除法律

篇2: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维权是企业工会的神圣职责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履行好工会维权这一神圣职责。中国工会十四大《报告》也指出:“广大职工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处于改革发展的第一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对于社会政治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但是,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改革措施的不断落实,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实际职能逐渐弱化,维权现状不容乐观。那么,企业工会在目前的条件下,究竟应怎样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履行好工会的神圣职责,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课题。

一、维护职工的生存和发展权是工会的首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要求工会工作必须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把他们锻炼成一支具有先进阶级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严格组织纪律的强大队伍。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企业工会必须把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帮助广大职工不断提高政治觉悟、道德素养和劳动技能,成为适应改革和建设要求的劳动者。把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努力促进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爱护人,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以人的利益为目标和归宿。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始终自觉坚持全心全意地依靠职工办好企业,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支持改革;关心职工的生活,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让职工热爱自己的企业,并努力为之奋斗,使企业在持续、稳定、协调中发展。切实改善职工劳动环境与生活条件,提高劳动收入,让广大劳动者充分实现体面劳动,使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更好保障,主力军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使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得到更好贯彻落实。通过努力改善广大职工劳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条件,解除其后顾之忧,推动发展和谐企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历史赋予工会的神圣使命

工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天职。工会是劳动经济关系矛盾的产物,职工群众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而参加工会的,无论国家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存在劳动经济关系矛盾,就会存在工会组织。工会产生和发展的这一客观基础,决定了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始终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工会如果不能很好地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职工群众就不可能参加工会,工会也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在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企业与职工将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任务更加繁重突出。工

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

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根本要求

生产经营是企业的中心任务,作为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的“窗口”行业,供电企业能否较好地完成供电生产经营任务,确保正常供电,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企业各个部门都必须服务服从于生产经营这个中心,都应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手段来促进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组织,就必须通过履行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广大职工自觉投身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艰务中去。

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需要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职代会工作水平,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职代会工作质量,使职代会真正成为职工发表意愿的场所,彻底改变目前存在的职工代表中领导干部占绝大多数、为数不多的职工代表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职工代表的提案绝大多数得不到落实,有些反映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职代会上得不到解释等。要抓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好企务公开工作。要扎实抓好职代会工作,对涉及全局职工切身利益和规范企业管理的办法和规定,及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民主参与水平。通过职工广泛参与,献计献策,使企业的决策更好地贯彻实施,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强各级专兼职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工会工作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围绕与维护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工会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与企业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必须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科学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通过坚持不懈地创新,推动工会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要自觉地把工会组织放到企业整个组织体系中去定位,把工会工作放到整体工作大局中去思考,按照整体优先的原则和系统优化的要求,使工会工作始终做到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科学优化、富有实效。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要注重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掌握职工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坚持理论思维,注重分析归纳,推动认识不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要重视理论指导,深化工作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工会工作理论联系实际,沿着科学发展观所指引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六、履行工会维权职责必须完善和落实工会维权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会维权机制,加大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的工作力度。完善职工利益诉求

表达机制,畅通和拓宽利益诉求渠道。汇集、分析、反映职工思想动态,关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充分表达职工意愿和工会主张,提高职代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在企业的执行力度。完善职工权益维护保障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完善工会维权协调机制,推进维权工作制度化。要善于协调内外关系,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形成维权合力,为职工群众多办实事、多做好事;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要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的维权原则,既要组织引导职工为促进国家和企业发展作贡献,又要促进职工权益不断得到实现,共享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成果;要坚持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维权宗旨,以职工为本,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不断提高工会维权能力,切实维护职工权益,把“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贯彻落实到工会维权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牢固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做到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不断提高工会维权能力和水平。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真情倾听职工呼声,真实反映职工诉求,真诚关心职工疾苦,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要认真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力度,全面履行“三不让”承诺,进一步拓展帮扶范围,不断完善帮扶方式,全面提高帮扶水平。

篇3: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一、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协商结果

工资集体协商不但是企业内部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协商,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也会对协商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中小企业体现的更加明显:一是协商双方地位不对等。劳动者处于弱势,如果提出的条件违背经营者的意愿,极有可能面临被解除劳动关系的风险。二是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这些企业职工当中选出的职工代表因受自身文化、能力的限制,能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很少。三是维权意识不强。有的企业不按规定及时换届选举,职工代表提出的意见不被重视;有的企业没有严格履行职工代表选举的程序,职代会的意见和决议不能代表全体职工的意愿,面对以上情况的发生,一些为养家糊口、力求保住就业岗位的职工会选择妥协,不想主动维权。

(二)政府机构对工资协商监督不力

地方政府需要面临财政税收与政绩考核的压力,为了使财政税收增加,招商引资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在劳资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尽力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缺少有效的保护,政府部门内设的监察机构常常因一些客观原因对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监督不到位。

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对策和建议

工资收入是职工生活最基本的经济来源,也是他们所关心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辽宁省委、省政府把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为了使工资集体协商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收到成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行领导责任制

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措施纳入到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和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之中,要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作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签订责任状,定期检查,使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不断地完善,领导重视是这项工作取得成果的保障。

(二)普及法律法规

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是劳动者维权的有效保证。工会、社会保障、劳动监察等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应当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定》、《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区域性行业职代会工作规范》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要经常性开展普法培训,使广大职工了解到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要依照法律程序选举出能反映职工意愿、维护劳动者利益的职工代表。

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要定期对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工会干部举办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对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进行全面的学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参与企业利益分配是法律赋予每个劳动者的权益。该项制度的推行不仅使职工得到合理的收入,也为企业留住人才,防止职工频繁跳槽提供保障。从长远的目标来看,这项制度的推行能够促进企业良性地发展,是一项“双赢”举措。

(三)建立监督机制

为了保证工资集体协商落实到位,税务、工商、审计、工会等政府职能部门应联合成立督查组,针对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劳动定额标准并颁布实施,为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供政策依据;对该项工作的落实、履行情况进行定期与随机性的评估检查,使工资集体协商逐步规范。人大、政协应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健全维权机制,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把工资集体协商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四)采取奖惩手段

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开展好的单位给予奖励,并纳入企业经营的诚信档案中,把开展集体协商,建立职工工资收入合理增长机制的企业作为评选先进单位和个人的重要依据和考核条件,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培养典型,对工资集体协商做的规范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好的经验予以宣传推广;对背离和谐劳动关系的现象,特别是侵犯职工工资权益,如拒发加班费、拖欠工资等行为,应依据奖惩条例予以经济惩罚,并在企业诚信档案中有所记载,严重的要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邱小平.工资收人分配[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许晓军.工会应成为企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的实现主体[J].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5).

[3]张立坤.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

[4]徐东兴.国企工资集体谈判建制慢的难点探析[J].工会论坛,2003,(4).

[5]关明鑫.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8).

[6]高爱娣,彭帅,战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资集体协商专题研讨会综述[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

篇4: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厦门瀛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瀛海”)诉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士基”)及其厦门分公司侵权纠纷一案在2006年12月29日厦门海事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本案第三人厦门外轮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外代”)也参加了庭审。法庭经过长达一天的审理,宣布暂时休庭,并将择日宣判。

被国内媒体广泛关注的瀛海诉马士基案曾被媒体称为“中国口岸维权第一案”,该案于2005年11月在厦门海事法院立案,因马士基提出管辖异议,而一度拖延审理。

本次开庭,原告瀛海由法人代表蔡远游和代理律师福建天胜联盟。

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小海律师、合伙人李朝东律师参加了庭审。马士基则委托两名代理人出庭。一些行业协会代表参加了旁听。

本刊无法采访到马士基,但据《海峡导报》12月30日报道,马士基公关经理姜晓峰对该报记者说,“原告(瀛海)所提的事实没有任何依据”,同时,马士基将尊重法院的裁决。

庭审激烈辩论

在庭审中瀛海主张,瀛海具有完整的货运代理和集装箱道路运输经营资质,且同马士基的船务代理厦门外代签有合作协议,而作为从事班轮运输的公共承运人,马士基在接受了货主的订舱委托之后,不能干涉货主自主选择集装箱道路运输企业的权利,不能妨碍瀛海和厦门外代的合作协议、不能妨碍瀛海同货主之间的业务合作;而在货运订舱方面,作为具有行业优势地位的国际班轮公司,马士基在公布班轮船期、发出要约之后,显然不能拒绝接受瀛海代理货主的订舱行为,否则就是一种“拒载”。瀛海认为马士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国际海运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马士基在答辩中称,马士基具有经营自主权,无法定义务向瀛海提供服务,马士基可以自主选择和任何企业的合作。马士基还认为,瀛海公司的负责人蔡远游自2004年以来多次发表批评马士基海运收费的言论,对马士基的商誉造成了伤害,因此马士基中断同瀛海的合作还存在此“客观原因”。庭审中,马士基和第三人对马士基“封杀”瀛海业务的事实全部予认可。

第三人厦门外轮代理有限公司认为,其是马士基的船舶代理人,是根据马士基的指示终止同瀛海在有关马士基业务方面的合作的,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庭审理辩论激烈而充满火药味。在充分的准备下,瀛海代理律师李小海、李朝东在法庭上一一驳斥了马士基和第三人的提交的证据和理由。庭审实际上成了揭露马士基利用“霸权”地位欺压中国本土代理企业的一个平台,成了弘扬正义的一次战斗。

瀛海VS马士基案始末

本案源于2D04年起厦门“三协会”联合抵制马士基收取的不合理“铅封费”这一轰动全国的事件,而这一事件的主角之一就是瀛海公司的负责人蔡远游。整个事件过程中,蔡远游都是以厦门市集装箱运输协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受协会理事会授权开展工作的,与其所在单位瀛海公司并直接无关联。2005年4月,鉴于“三协会”的长期努力,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马士基宣布取消“铅封费”,并征收“中国大陆地区设备操作管理费”,而在此宣布之前的2005年3月3日,马士基通知厦门外代要求厦门外代终止其同瀛海公司的合作协议,马士基开始全面“封杀”瀛海公司在集装箱承运和货运代理方面同马士基有关的业务。马士基的这一行为遭到了全国各行业协会的强烈谴责,普遍认为这是马士基针对蔡远游参与抵制马士基收取“铅封费”一种“报复”行为。

行业协会声援瀛海正义行动

2006年12月27日,在得知开庭消息前夕,一些行业组织向瀛海公司发来了《声援函》,对瀛海公司表示了坚决的支持和声援。厦门和福州口岸的一些货主、货代和拖车企业在得知开庭消息后也以各种方式对瀛海公司表达了声援和支持。

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声援函》说,瀛海诉马士基案是继深圳铁力诉马士基在深圳口岸收取不合理的“中国大陆地区设备操作管理费”后,马士基又一次推上被告席。这标志着中国货主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加,不畏霸权,勇敢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协会相信“两案”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货主)企业维权的进程。深圳市集装箱拖车运输协会的《声援函》认为,作为公共承运人的马士基单方面终止其同瀛海公司在包括接受货主委托进行集装箱承运和货运代理在内的业务,这一违法行为应该遭到舆论的强烈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中国行业协会和企业不能接受这种“霸王”式的报复行为。

瀛海公司发表声明

2006年12月29日下午,瀛海公司發表书面声明。声明说,对马士基在庭审中发表的蓄意诋毁瀛海公司商誉和形象的、不符合事实的言论,公司保留再次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

瀛海公司表示,坚决支持其负责人以行业协会负责人身份参与并开展行业维权行动,但是在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公司将毫无疑问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瀛海公司希望法院能依法做出公正的判决。

蔡远游则表示,他对自己从2004年起参与的行业维权工作和行业协会服务工作没有后悔,他感谢全行业和社会舆论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同情。他说,这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许多行业协会的兼职工作,为行业的合法权益、为物流和运输等会员企业的困难解决服务,他感觉很光荣、也很有意义,他将继续自己的工作。同时,他也表示他所参与的行业维权工作不针对任何一家公司,只是针对某种不合理的海运收费现象,实际上全国各口岸都有反对和抵制不合理海运收费的行动,厦门方面的声音只是全国的一部分。

庭审花絮:

马士基代理人没有律师执业资格?

12月29日,庭审开始前,法庭就原、被告的身份进行核实。原告发现在被告代理人席上有两名代理人。其中一名是原告熟悉的杨姓代理律师,还有一位并不熟悉。原告希望查看这名代理人的律师证,然而他自称是北京海通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而非律师。经查实,该代理人员彭某某系北京海通律师事务所的普通工作人员,并没有律师执业资格、甚至也没有律师实习证,但是他却持有马士基中国及其厦门分公司的书面授权代理书。

原告对此立即向法庭提出异议:根据司法部有关规定,律师事务所不得聘任没有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有偿的代理服务。而根据福建省和厦门市司法局的规定,即使作为公民代理,也需要在有关司法部门进行备案。法庭因此临时休庭五分钟。

参加庭审的原告及其代理律师十分迷惑不解:作为国际知名的航运公司,马士基竟敢公然违反中国的司法诉讼程序、无视中国法律规定?果真聘请没有律师执业资格、又以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身份从事工作的人员代理案件,则是对中国法律和中国法庭的公然藐视。而北京海通律师事务所则更是“知法犯法”,律师事务所委派没有律师执业资格、甚至没有律师实习资格的普通工作人员代理马士基和瀛海的案件,不仅是对中国法律的藐视,也是对当事各方极其不尊重和

不负责的行为。

在庭上,马士基代理人之一的杨姓律师表示,在“深圳鐵力诉马士基”案审理中,也是由他们两人代理的,这样的代理“没有问题”。

案情回放:

2004年8月,厦门“三协会”发起抵制船公司“铅封费”行动,并首先将苗头对准收费最高的马士基。迫于各方巨大压力,马士基于2005年4月宣布取消“铅封费”。

2005年3月3日,马士基通知其代理厦门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开始全面“封杀”和“报复”作为行业维权代表之一的蔡远游所在单位瀛海物流公司。

2005年10月21日,瀛海正式起诉马士基;11月3日,瀛海申请法院将厦门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列为第三人。

2005年11月10日,厦门海事法院正式受理该案。

2005年11月25日,马士基向厦门海事法院申请管辖权异议。12月13日马士基的管辖权异议被法院驳回。

2006年12月29日,厦门海事法院开庭审理瀛海诉马士基案。

链接:深圳铁力VS马士基案

2006年11月23日,深圳铁力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诉马士基本不当得利、要求返还非法收取的“中国大陆地区设备操作管理费”30元一案已在广州海事法院深圳法庭公开开庭审理。该案创国内第一家拖车企业向船公司索讨不合理收费的先例(本刊2006年12月号曾有报道《一声怒吼告“霸主”》)。

瀛海公司简介:

作为厦门市集装箱运输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厦门瀛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物流、货运及提供港口物流配套服务的民营企业,成立于2001年12月,注册资金500万元。该公司主要经营国际货运代理、集装箱运输、进出口代理、集装箱运输车辆和港口工程轮胎的贸易及经销、保险代理、集装箱半挂车出租等业务。

2006年,该公司是厦门市贸易发展局、市外经贸企业协会、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和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评选的首届23家A类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中国外经贸易企业协会声援函

厦门瀛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得悉瀛海诉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及其厦门分公司海运纠纷一案即将在厦门海事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这是自深圳海事法院公开审理深圳铁力集装箱运输公司诉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在深圳口岸收取不合理的“中国大陆地区设备操作管理费”后,贵公司再次将马士基推上被告席。这标志着中国货主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加,不畏霸权,勇敢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货主)企业维权的进程。对此,我协会予以坚决的支持和声援。

大家知道,本案源于2004年起厦门“三协会”联合抵制马士基收取的不合理“铅封费”这一受到充分肯定的轰动全国的事件。整个事件过程中,厦门瀛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了与马士基的谈判和协商,引起了各口岸和行业组织的关注,在社会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积极维护了我国货主、货代和集装箱运输企业的合法权利。对此,马士基不是选择理智的方式同中国的行业组织和企业进行友好协商,反而单方面终止其同瀛海公司在包括接受货主委托进行集装箱承运和货运代理在内的业务,作为公共承运人的马士基,这一违法行为应该遭到舆论的强烈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中国的行业协会和企业不能接受这种“霸王”式的报复行为。

众所周知,班轮运输条款下,cy-cy的海运费中已包含了

船公司全程所有费用和应尽的义务,因此,船公司没有理由再收取如:“码头作业费”、“铅封费”、“设备操作管理费”等多项不合理费用,这是“多重收费”。

本协会赞赏贵司董事长蔡远游先生自2004年至今所开展的行业维权工作,希望贵司和蔡远游先生能继续积极参与有关的行业维权工作,为在我国建立一个和谐的船货协商平台作出努力。

本协会期盼法院对本案作出公正的判决。

篇5: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六、履行电力工会维权职责必须完善和落实工会维权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会维权机制,加大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的工作力度。完善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和拓宽利益诉求渠道。汇集、分析、反映职工思想动态,关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充分表达职工意愿和工会主张,提高职代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在电力企业的执行力度。完善职工权益维护保障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完善工会维权协调机制,推进维权工作制度化。要善于协调内外关系,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形成维权合力,为职工群众多办实事、多做好事;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要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的维权原则,既要组织引导职工为促进国家和企业发展作贡献,又要促进职工权益不断得到实现,共享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成果;要坚持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维权宗旨,以职工为本,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不断提高工会维权能力,切实维护职工权益,把“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贯彻落实到工会维权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牢固树立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做到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不断提高工会维权能力和水平。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真情倾听职工呼声,真实反映职工诉求,真诚关心职工疾苦,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要认真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力度,全面履行“三不让”承诺,进一步拓展帮扶范围,不断完善帮扶方式,全面提高帮扶水平。

篇6: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泸州市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 代应林

二0一三年九月九日

尊敬的赵主席、汪主席,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向各位领导汇报泸州市餐饮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餐饮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组织化程度很低、人员流动比较大的传统产业。如何在餐饮行业中把行业工会联合会建立起来实行二次覆盖,市总工会高度重视,多次与市商务局研究商量,今年1月15日,正式成立了以协会加工会模式的“泸州市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

餐饮行业的工资集体协商起步于去年,推进于今年。

一、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餐饮行业得到高速发展,三十多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以泸州市为例,1978年餐饮住宿营业额2000多万元,2012年仅餐饮营业额就达55.5亿元;经营餐饮的企业从1978年的200多家发展到2012年的8741家。随着餐饮业的高速发展,大、中型餐饮业主们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后向更高、更快、更大规模发展的时候遇到了困惑和迷惘,原有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了的企业,企业的管理从家族制向公司制发展时,需要团队来管理,团队将由多岗位组成,且岗位粘性不能持续、人员必然产生流动,各岗位之间就需要有一个工资标准,企业与员工之间就需要有一个约定,在维护职工利益和保障企业发展间就需要找一个平衡点,需要一 个劳资对话的平台,这个平衡点、平台就是劳资双方进行的工资集体协商,从行业、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个链条式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近年来餐饮行业在外环境的“四高一低”,(人工成本高、原材料高、房租高、税费高;一低是平均利润率低)居高不下,内环境是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员工稍不顺心,结账走人和好的厨师企业间出高薪相互挖人也是常事的情况下,行业要有一个约定,来平衡指导行业内各工种的工资水平;企业需要一个约定来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平衡企业内部的工资标准;企业与员工之间也需要有一个约定来体现工资的个体差异。因此,工资集体协商就有了行业基础和企业内在发展的要求。

二、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调查是前提

首先调查工资水平。餐饮行业既有加工环节,又有终端消费环节,工种多、规模大小不一,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资,企业的大小工资也有差别。要进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必须掌握不同工种不同规模的工资状况。去年九月我们设计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调查表》,划分了24个工种,分别对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的29个企业进行调查,然后将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汇总求以平均数,再分别找几个类型的企业代表进行四舍五入的微调。

其次是调查《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情况。经调查,饭店餐饮和公益餐饮基本上都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社会餐饮部分签订了劳动合同,大多数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的员工不愿意签,签了劳动合同不便跳槽和减少了眼前收入,没签合同说走就走;另一方面是业主怕签了劳动合同要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增加人工成本。目前社会餐饮的工资多数是采取基本工资加提成再加奖金,把保险直接体现在工资内。有的业主也耽心今后员工上诉,就造表把社会保险在发放工资时直接发给员工。

再次是在调查中感觉到业主也耽心规模做大了,不签劳动合同风险大,员工一告就得支付双倍工资,想签但不知从何下手,怎样了结前面一段没有签劳动合同因此而纠结。人社部门的态度是不报不查,一告企业就败诉,而且还容易产生羊群效益。在现实中,已有个别员工走时提出要告,威胁企业,最后企业只好忍气吞声,拿钱私了。

第四是了解到《劳动合同法》更多的是偏重于员工的劳动保护,企业承担着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和违法机会的成本

三、换位思考替老板着想

推行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在目前民营企业业主认识还不到位、政策上又缺乏强制手段的情况下,要找到老板的共同语言,一味强调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很容易站到老板的对立面,容易产生反感,欲速则不达。

(一)树立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理念

工会的工作方针是“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市的餐饮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老板投资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员工打工,追求的是个人的收入和技能的提高,个人价值的体现和老板对他工作的认可和肯定。企业的利润是要靠员工来创造,一个开明的老板在现阶段是非常注意爱护自已的员工,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关心员工的技能提高和生活、家庭,重视职工的职业培训和素质提高。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老板和员工都需要发展,这就需要妥善的解 决好员工的付出与回报、学习与提高的关系;反过来企业有效益,员工的福利、技能的提高,个人的前途才有基础。

(二)提高员工的素质。八0九0后的员工,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的教育,进入职场马上接触的是资本主义,一到企业接触的是官僚主义。老板与员工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不同步沟通就困难,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人生观、价值观要基本趋同,才能沟通。于是我们搜集资料编辑《泸州市餐饮行业员工素质培训》(内部资料),并将《四川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录入其中,对员工进行培训,大的连锁企业单独办,小的企业拼着办。

(三)为企业规避风险规范经营,我们组织力量编录了《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实务操作,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解读了用人单位65问。同时我们还设计了“泸州市餐饮行业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申请表”、“泸州市餐饮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书”、“泸州市餐饮企业与员工劳动合同”,内容统一、标准自填、特别事项单独约定的(参考文本),供企业进行集体协商和与员工签订合同时参考。

(四)在工资标准上,餐饮行业多数是实行基本工资加提成加奖金的工资分配制度,员工的实际工资水平远高于全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我们是取保洁工、洗碗工为底线不低于全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他工种远高于这个标准,从迎宾、服务员的1500元到行政总厨的8000元,企业在协商谈判时是最低工资标准要高于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要高于企业的最低工资标准,这样既留有空间,又有一定的弹性,重在强化了一种意识和规则,体现了一个劳资对话的平台。

四、开展专项工资集体协商重在流程

流程是一种规范,是强化意识、提高认识的一个过程。从“谈判”这个字眼老板一听就有几分不悦,老板一向高高在上,“谈判”是一种平等的象征,要让老板转变观念就需要有一个过程。从刺耳到顺耳到习惯,从刺眼到顺眼到接受也有一个过程,实际工作的难度和技巧也在于此。

在今年1月15日的泸州市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就提出了“择机订立“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四川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一出台我们就编录在今年三月份的《泸州市餐饮行业员工素质培训》(内部资料)中,目的是强调一种声音,酝造一种氛围。

4月24日工会联合会在“两个普遍”培训会上选举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6位作谈判代表。同时编写了“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问答”和《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草案)印发给企业工会代表,同时挂在协会的网站上加以宣传。

5月17日工会联合会正式向协会发出《工资集体协商要约书》;5月26日协会在王氏都氏村庄选举协会会长张丰贵作为《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谈判的首席代表;其余6位泸州颇有影响力的餐饮企业老板作为谈判代表。

7月30日协会和工会联合会在健康厨房举行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谈判,协会代表企业方,工会联合会代表企业职工方,双方就“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支付办法、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增长机制、加班工资、病或非因工伤医疗期间工资侍遇、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时间、女职工工资、奖金和保险福利待遇、职工保险和职工福 利,以及需协商的其他有关事项”进行协商谈判,双方在充分发表意见后签订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合同期限一年,市总工会组织部部长蒋毅见证了全过程并作了重要讲话。本合同涵盖40个餐饮企业和参加工会联合会的职工。本合同已报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备案。

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

衡量工资集体协商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履约情况、劳资双方的满意度、企业的发展情况。

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签订仅走完了第一个层面,餐饮企业正在向人社部门申报“泸州市餐饮行业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申请”;企业内部正在完善工会组织或选举职工代表进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会与工会联合会也在督促和指导会员餐饮企业进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帮助企业完善工资发放办法,将职工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工资明细上。近期还将举办《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实务操作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各企业再完善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合同。由此,餐饮行业就形成了一个行业、企业、员工三个层面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除了市总工会、市商务局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市人社部门的支持配合外,还得益于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有一位开明的会长,泸州餐饮的龙头老大贵丰园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丰贵,他除了自已积极带头开展这项工作,还说服其他一时还想不通的餐饮企业老板积极参与,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你是老板,员工是弱示群体,关心爱护员工,就是关心你自已的生意”。协会加工会这种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促进,相 得益彰,这给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带来很多方便。

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我们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才刚刚迈出第一步,其效果怎样还将试目以待,我们将不断吸取其它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在省总、市总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深化、不断总结和完善,走出一条行之有效、便于操作、切合实际的路子来。

上一篇:总支承诺书下一篇:苔丝读后感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