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鉴赏

2024-04-09

古玉器鉴赏(通用8篇)

篇1:古玉器鉴赏

中国古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 -资料

中国古玉器不仅有着8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品种,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玉器之所以成为历代官吏显示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古玉器之所以成为重要的文物、之所以构成中国玉文化体系的原因。

中国古玉器的文化内涵不仅包括设计艺术、碾琢工艺、文字记载等,而且还包括古玉器的丰富的价值、礼仪功能。宗教功能、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

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在古代,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的品德,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玉”的用玉观;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就是将玉石的5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5种品德:“仁、义、智、勇、洁”,

资料

古玉器的礼仪功能一直占中国古玉器的主流,“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即用6种不同形制的玉器作为祭祀、朝拜、交聘、军旅的礼仪活动的玉器,这就是《周礼大宗伯》所说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磺礼北方”。

古玉器的宗教功能体现古人在图腾崇拜中的用玉,在佛教和道教中的用玉。玉器的经济价值从古到今不减。大中型墓葬中出土较多的古玉器,除了表征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外,也是财富的象征;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有以玉作币、以玉作交换和贡品的做法;清朝有“古铜旧玉无身价”的说法。

玉器的装饰功能始终是玉器的主要功能。包括玉珠串、手镯、玉佩等人体装饰用玉;玉剑饰、玉带钩、玉带扣等服饰装饰用玉;玉山子、玉制瓶、玉制炉熏等陈列装饰用玉等。

在中国玉器上述5种功能中,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是玉器的自然属性,现代玉器仍然具有这两种功能。其他3种价值和功能则是人为赋予的,是古玉器不同于现代玉器的特有的功能。

篇2:古玉器鉴赏

2、下列矿物中哪些经钴--60一定时间的照射后会产生颜色变化(C)。A、和田玉 B、玛瑙 C、水晶 D、翡翠

3、古代四大名著中,哪一部小说把古人对玉的神灵效应的迷信发挥得淋漓尽致(A)。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水浒》

4、考古人员发现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商代象牙杯上镶嵌着(B)。A、孔雀石 B、土耳其玉 C、玛瑙 D、汉白玉

5、硬玉和软玉的硬度一般为摩氏(D)以上,这在大自然中实属相当坚硬的矿物。A、7度 B、5度 C、8度 D、6度

6、古文献中的“玉赤首琼”指的是什么(A)A、红玛瑙 B、昌化鸡血石 C、巴林鸡血石 D、红珊瑚 你的答案: A

7、和田玉中最高等级的品种是籽料的(A)A、羊脂玉 B、碧玉 C、黄玉 D、墨玉

8、翡翠是从何时开始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的(C)。A、汉朝 B、宋朝 C、清朝 D、唐朝 你的答案: C

9、至迟到何时,古人已将具有“五德”之美的真玉(软玉)从广义的玉中独立出来(C)。A、战国 B、唐代 C、汉代 D、西周

10、“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一语出自古籍中的(D)。A、《淮南子》 B、《礼记》 C、《大戴礼》 D、《抱朴子》 你的答案: D 多选题

11、目前市场上常见冒充和田白玉的矿物主要有(ABCDE)。A、青海玉 B、俄罗斯玉 C、东陵石 D、韩国玉 E、阿富汗玉

12、古人对玉非常崇拜,认为它具有(abde)的奇异功能。A、昭示祥瑞 B、驱除邪恶 C、招财进宝 D、沟通天地 E、保佑人生

13、古代文献中将红色玛瑙称为(CD)。A、彩玉 B、花玉 C、赤玉 D、琼玉 E、红玉

你的答案: C,D

14、已知翡翠与和田玉、岫岩玉的比重分别为(BCD)A、3.85 B、3.0 C、2.59 D、3.33 E、3.59 你的答案: B,C,D

15、与和田玉相比较,岫岩玉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abd)。A、硬度较低 B、分布广 C、硬度较高 D、产量大 E、透光率低

1、《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礼天。A、青圭 B、白琥 C、黄琮 D、苍璧 你的答案: D

2、璧与环、瑗同形,其区别只是中间孔的大小,《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A、琮 B、瑗 C、璧 D、环

你的答案: C

3、陕西神木石峁的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玉戈、玉钺等玉兵器,这些玉兵器都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应当是用于()。A、生产 B、战争 C、生活 D、祭祀 你的答案: D

4、玉琀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汉代流行以()为琀玉。A、璧形琀玉 B、圆饼形琀玉 C、鸡心形琀玉 D、玉蝉 你的答案: D

5、古时“全佩”中起主干作用的提梁,称为()。A、璜 B、玉觿 C、玉带钩 D、珩

你的答案: D 多选题

6、英雄杯也称“合卺杯”,中间以圆雕()为连接,寓意婚后儿女繁昌。A、朱雀 B、龟 C、熊 D、虎 E、鹰

你的答案: C,E

7、下列哪些是古代整套玉具剑的组成部分()。A、玉剑首 B、玉觽 C、玉珌 D、玉带钩 E、玉剑格

你的答案: A,C,E

9、璧是古代的礼器之一,其用途主要有()A、佩饰 B、爵位凭证 C、礼地 D、礼天 E、馈赠

你的答案: A,B,D,E

8、下列哪些是清代著名玉山子()。A、大禹治水图玉山 B、秋山行旅图玉山 C、王羲之爱鹅图玉山 D、会昌九老图玉山 E、松下高士图玉山 你的答案: A,B,D

7、《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下列属于六瑞的是()A、谷璧 B、镇圭 C、蒲璧 D、苍璧 E、青圭

你的答案: A,B,C 单选题

1、西安何家村出土的一件玛瑙羊角杯是唐代玉匠模仿波斯金、银质(d)的杰作。A、牛首杯 B、高脚杯 C、鸡首壶 D、来通杯

2、“春水玉”和“秋山玉”主要流行于哪些古代民族(a)A、契丹族和女真族 B、羌族和回族 C、蒙古族和满族 D、苗族和瑶族

3、“羽人骑天马”是一件反映(d)神仙家宣扬“得道升仙”观念的玉作。A、西周 B、战国 C、唐代 D、汉代

4、下列哪一种不是清代玉器中流行的八宝纹纹样(c)A、金鱼 B、法轮 C、白玉兰花 D、宝瓶

5、中国古代的用玉传统由神秘化向世俗化发展的重大转折,发生在(a)以后。A、隋唐 B、魏晋 C、元代 D、宋代 多选题

6、下列属于汉代辟邪玉的有(acde)。A、司南佩 B、玉带板 C、严卯 D、翁仲 E、刚卯

7、唐代以后中国的玉器主要吸收下列哪些外来文化?(abd)A、西域 B、古印度 C、道教 D、佛教 E、埃及

8、海晏河清纹是明清时期以谐音流行于玉器装饰的吉祥图案,玉器上有浅浮雕(abcd)A、蜻蜓 B、燕子 C、海棠 D、荷花 E、大雁

9、唐代以来哪几个朝代最流行仿古玉器?(cde)A、元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E、明代

10、汉代玉器上出现的四灵神兽的有(bcde)A、凤凰 B、玄武 C、青龙 D、朱雀 E、白虎 单选题

1、头部似虎,身体细长似龙有足的兽形纹饰称为(a)A、螭虎 B、玉猪龙 C、龙纹 D、饕餮

2、唐代玉器雕琢中常采用一种似凸实凹的(d)表现手法,获得很好的立体效果。A、游丝 B、折铁线 C、镂雕 D、剔地法

3、有“宜子孙”等吉祥语文字的玉璧最早出现于(d)。A、西周 B、唐代 C、宋代 D、汉代

4、古玉长期埋藏在地下,到地压、温度、湿度以及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的作用会发生色变,这种现象我们称为(a)。A、沁色 B、变质 C、石化 D、侵蚀

5、汉代玉器隐起处常运用(a)勾划出细如游丝的细线,这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A、跳刀 B、双阴线 C、折铁线 D、汉八刀

6、盛行于商周时代的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纹饰的是(d)。A、圈纹 B、蒲纹 C、谷纹 D、云雷纹

7、硬玉和软玉的硬度一般为摩氏(b)以上,这在大自然中实属相当坚硬的矿物。A、5度 B、6度 C、8度 D、7度

8、战国至汉代流行一种在玉璧的外缘两侧或孔内饰以镂雕装饰的,称为(c)。A、多层玉璧 B、分区玉璧 C、出廓玉璧 D、有领玉璧

9、商代已普遍采用的双阴线勾彻阳线刚劲有力,被誉为(a)。A、折铁线 B、商八刀 C、游丝线 D、双阴线

10、当今举世皆知中国龙的形象在(b)时期已基本形成。A、宋代 B、隋唐五代 C、清代 D、明代

11、经过人工做色的天然翡翠在收藏界被称为是什么(c)。A、A货 B、B货 C、C.货 D、D货

12、璧是古代的礼器之一,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其用途范畴(b)A、馈赠 B、礼地 C、礼天

D、爵位凭证

13、考古资料显示,玉器中最早的龙是我国(d)遗址出土的一件玉龙。A、龙山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良渚文化 D、红山文化

14、在澈耳西滤光镜下,天然的翠玉显现绿色,人工染成的翠绿呈现什么颜色(c)。A、黄 B、蓝 C、红 D、绿

15、在玉质鉴定中,使用以下哪类测定仪器设备属于无损检测(b)。A、硬度测定 B、拉曼光谱仪 C、X线衍射仪

D、高倍显微镜观察 判断题

16、玉器的“俏色”做法过去被认为是从明清时代才开始有的,实际上“俏色”从商代就已经开始了。(v)

17、宋代的仿古玉器是较纯粹的复古与摹古。(x)

18、如果说一件样品可以被6度的长石所刻动,却无法被5度的磷灰石所刻动,但反过来它又能刻动5度的磷灰石,那么,这样样品的硬度为5.5度。(v)

篇3:浅谈玉器的收藏与鉴赏

一、玉器收藏的价值

中国人表达情感是非常隐晦和艺术的,收藏品必须要兼顾艺术价值、情感价值和保值功用。金和玉,不惧水火、氧化的稳定性,让他们足以传世万代,相对于银器、珍珠而言,金、玉更能在岁月的变迁中保持浑然天成的美,但金砖能传世却缺少了工艺上的精妙之美,而玉石具有天然的色彩变化和纹理,这种独一无二的品质更奠定了收藏的价值。

二、从玉质上鉴别玉器的价值

玉器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从化学成分来看,软玉是含钙、镁和铁的硅酸盐,而硬玉则是含钠和铝的硅酸盐。

玉石的品质鉴别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以色泽亮丽、均匀,透明无裂纹,形体较大,敲击声清脆、光照无斑为最好。生活中鉴别真假玉器的常用方法:1)水鉴法,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是真玉。2)手摸法,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的是真玉。3)观察法,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4)舌尖鉴别法,用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是真玉。

三、从雕刻工艺上鉴赏玉器价值

古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说,一块美玉,只有经过琢玉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雕琢,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中国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著称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享有“东方艺术”之美誉,琢玉大师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玉料的玉质、玉色和工艺技术、民族特色融为一体,琢于一体,琢成的玉器精品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物,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宝贵财富。

从雕刻工艺上鉴赏玉器,要分为量料、用料、解料、琢磨、抛光五个方面。

量料,好玉难求,一大块的石头上只有一小点可利用的玉,现在原石的价格都是以克来计量,量料是依据玉料的形成条件尽量利用原料体积的制高点设计,一般来说,体积大的玉器更具有收藏价值。

用料,根据原料的形状、大小、质地、纹理、色泽对原料进行取舍,确定题材内容,以符合我们民族的传统审美标准。

解料,就是根据题材来截取或裁取原料,也就是常说的“挖脏去绺”,脏和绺是玉器制品中的大忌,玉雕大件难以找到通体皆无杂质的玉料,料体表面的杂质可以在设计初期去掉,但随着作品的深加工,可能在体内会再次显露杂质,设计人员只有再二次设计及时将发现的杂质去掉或“遮住”,才能让其成为传世精品;绺是玉的自然裂纹,是受自然力冲击、冷热变等历史条件形成的,没有一定的形状、方向和规律,在雕刻加工时,要注重纹绺的处理,根据作品题材顺绺或躲绺。挖脏去绺是雕刻者煞费苦心的历程,常常会改变作品的原定结构而大大降低玉器的价值,但有时却有“因祸得福”,收到意外创作之效,成为精美绝化的珍藏品。

《诗经》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就有琢玉技术的描绘,切就是把玉料解开,磋就是对玉料进一步修整,琢就是雕琢花纹和成器。《诗经》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就有琢玉技术的描绘,切就是把玉料解开,磋就是对玉料进一步修整,琢就是雕琢花纹和成器,磨就是抛光的过程。“他山这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等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而成的。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其工具却是极其简陋,琢玉的过程具有非凡的震撼力,不管你之前对玉器了解多少,是否热爱,只要你仔细地观摩玉器那每一线每一绺的刻功,你一定会因为叹服而对玉器生出敬畏之心,从琢磨上的细功即可看出一件玉器作品的收藏价值。

抛光即是细磨的过程,也是对玉器进行最后的完善工作,行话称之为光亮。抛光过程也要包括磨细、罩亮、清洗、过蜡、擦拭等几个步骤,经过这几道工序之后,玉器的表面被磨细,变得光滑细腻,色泽明亮。值得一提的是,玉石的质地也是决定抛光好坏的重要条件,拖用10倍放大镜观察作品无颗粒感,则玉质就非常细腻了,如果观看到的玉石有明显的颗粒感,则玉的质地就不是最好。抛光好的作品更便于保存,也更具有收藏价值。

四、获奖作品赏析

这件作品的名称是八骏聚财.万年青,是2015年金奖作品。原料选自岫岩的老玉,老玉原石由于多年风化,原石上有一层很厚的糖色的风化壳,内部为稀少的黄白老玉,玉质细腻、光泽半透,是一种珍贵的璞玉。这件作品的的巧妙在于将原石的天然美与艺术形象完美的结合。作品将暖色调的原石糖色设计成一个万年风华的支树,是财富和甜蜜的象征,在雕刻中采用了俏雕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展现了丰收的喜景,将内部颜色纯正的黄白老玉雕刻成中国传统的八骏马,骏代表龙,骏马就是龙和马的化身,是吉祥和健壮的意思。作品穆满志空阔,将行九州野,神驭四来归,天与八骏马。八匹各具英姿的骏马,栩栩如生,配之以厚生的老玉,色温质润,寓行万里路,纳天下财,宽广博大,气吞山河,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五、结束语

我国有着悠久的玉器发展历程,并且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作品,如今仍在不断发展创造着新的玉雕艺术精品。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艺术品,从选料开始,到设计雕刻全部完成,凝聚着玉石雕刻家的心血,传承了灿烂辉煌的玉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玉石雕刻作品金典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编著2015年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

篇4:古玉器辨伪之我见

一、玉质

玉质就是指古玉器所采用的材料。能够辨别古玉器的材质,是收藏古玉器的前提。如史前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都是辽宁本地附近的岫岩玉,有多种玉色;良渚文化玉器大都是浙江本地所产的地方玉,以青色、青绿色为多。这些都是因为在高古时期的生产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交通信息还处于完全闭塞,古人们琢制玉器不可能到很远的地方采玉料,只有就近取材。现在收藏者们如果在市面上看到有人拿一件用新疆的和田玉或者是河南的独山玉或者是辽宁的岫岩玉做成的古玉器,说是浙江良渚文化玉器时,那一定就是假古玉器。在商周以后,随着战争的侵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玉质优秀而温润的新疆和田玉才流入中原,渐渐地成为我国古玉制作的主要材料,用和田玉制成的玉器也成为历代帝王和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墨客们掌中宠物。本人认为收藏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的古玉器,玉材是否为细腻温润的新疆和田玉,也是辨别真赝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各朝各代古玉制作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新疆和田美玉,其他地方玉很少。

二、风化

玉在琢制成器后,一般都具有三大特征,即半透明、颜色鲜艳、表面光亮。古玉器风化就是指玉经过久远而漫长的历史岁月后,不论是处于地下或是地上,都会因受沁或因氧化而发生质的变化。首先会变为不透明,即而颜色变淡失去光泽。再者是地下温度的不同,玉器内部产生的变化也不同,温度高,内部容易出现冻白现象,有鱼脑冻、鱼肚白等现象出现。温度的高低和高温时间的长短使玉器出现的冻白也是不同的,如果受热时间越长,越加剧白化。玉质内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圆球状颗粒,这种圆球状与表面的接触部分散开形成了白色,最后使玉器形成全白。民国鉴赏家刘大同先生在其著的《古玉辨 》中写道:“玉受地火者,皆变为白色,俗称为‘石灰沁’,即今所谓‘鸡骨白’,‘象牙白’者是也。按鸡骨白为白玉质,象牙白为黄玉质(图1),犹有淡青者为鱼骨白(图2),其质乃青玉也。以地中无天然之石灰,而有天然之地火。凡玉经火,其色即变为白,形同石灰,犹之石见火,黑者赤者亦变为白,而白者变得更白,故俗名之曰‘石灰沁’也。”也就是说,古玉经过风化淋虑和渗透胶结以及受地火的侵蚀,这些都使古玉器在物理上发生变化造成“古玉外实内松”。同一块玉由于玉的质量和在地下所受的地热及地下物质的侵蚀是不同的,在玉上出现的冻白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变白,有的地方还保留小块玉的原色。一块古玉器上没有完全被氧化和沁色所覆盖的地方,留有玉器本来的玉质和玉色,这就是玉器的“开窗见地”之处(图3)。这种古玉“开窗见地”钙化深入肌理与开窗见地部位过渡自然,晶莹剔透,如冻如雾,美煞人也。这种变化特点,实为作伪者无法企及。

三、沁色

古玉沁色,是指玉器长期在地下埋藏中玉表面颜色发生的变化,由于地下多种物质侵蚀以及地下压力的大小等因素长期的作用下,使玉器发生了钙化,玉质内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原球和冻白。由于长期处于地下潮湿环境,经毛细管作用,玉器自己吐白,吐出的石灰质腐蚀自己,形成大小不等的花斑白,由于吐白的时间长短形成的钙化斑深浅也不同。再经受地下土壤所含不同元素的浸染,有的古玉表面出现了各种颜色的沁斑,有些沁斑又不同程度地深入古玉的胎骨。我国地大物博,地下土壤所含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各地都有所不同,如北方土壤干燥且含碱性大,所受侵蚀较南方小,沁色的部位也相应少。南方土壤潮湿且含酸性大,所受侵蝕较北方大,沁色的部位也相应多。沁色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有的全沁成为“鸡骨白”、“象牙白”等,有的古玉器的沁色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的迷人颜色。

四、古玉的纹饰

辨别古玉器的真伪,纹饰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它能反映一件玉器美与丑,以及代表一个时期和时代的玉器特征。一件玉器上的纹饰既要服从于造型的需要,又要服从于当时社会功能的需要。因此,我们鉴别古玉器的真伪,一定要了解各朝各代古玉上的纹饰造型,熟练掌握各朝代玉器纹饰的结构、疏密、繁简等的处理手法。如:良渚文化古玉的纹饰主要是人面纹、兽面纹、鸟纹等;商代时期的纹饰主要以单阴线和双钩阴线以及剔地起阳纹为主要装饰,还发明创造了后来各代都有用的勾撤琢玉手法(图4);到了西周阴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的痕迹,这种手法称为“一面坡阴线”,是西周的典型做工。商周两代人物和动物眼睛纹饰大多是臣字眼;汉代又以“汉八刀”和“游丝毛雕”(图5)雕刻手法为主要时代特征。由此可见,了解和掌握古玉器各朝各代纹饰的时代特征和雕琢手法是鉴别古玉器的关键。

五、工艺

古玉的工艺特征和古玉器的纹饰特征一样,也是时代的产物。了解和掌握古玉器的工艺雕琢手法和痕迹也是鉴别古玉器的重要所在。我国玉器的琢工可分三个阶段:1.原始琢玉时期,从新石器时期到夏朝时期;2.古代琢玉时期,是从商代到清朝末期;3.现代琢玉。不管是新玉器还是古玉器在琢磨过程中,必然会留下痕迹,而且各个时期留下的雕琢痕迹也不相同。如:原始琢玉时期,由于原始玉雕的工具粗陋,古人用动物的筋做成的锯配以解玉沙(河滩中取得)将大块玉料切割成小扁块玉料,再用扁平的小块玉材在石头上打磨成型,然后用兽皮进一步打磨抛光。经过打磨出的古玉器呈四周低中间高的现象,并有同方向的打磨痕迹线。带有纹饰的精细玉器(如良渚文化上兽面纹),可能是用鲨鱼的牙雕琢而成的。进入商代后一直到清朝末,这三千年左右的时间里就是我国古代琢玉时期,在这期间古玉器的琢工尽管经过多次改进,但是始终没有摆脱“手工琢磨”玉器的方整个古代琢玉时期,只到民国才有了电动金钢沙切割机。古玉器上的铜、铁线锯配解玉沙切割痕迹以及人工砣具配以解玉沙的琢磨痕迹给我们在认别真假古玉器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标本(图6、图7)。众所周知,因为人工切割和琢磨玉器要费很长的时间,制造假古玉的人不可能不计成本去用手工做假古玉器。所以古玉器收藏者要多看实物,了解真假古玉的琢磨方法,对照和比较真假古玉的做工痕迹。这些也是鉴别古玉器的重要一环节(图8、图9、图10)。

六、神韵

为什么在古代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以及布衣百姓对玉器喜爱和痴迷?毋庸置疑,那就是因为古玉器有着迷人的美。人们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对一件器物的观察,能体味出器物本身由内向外散发出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气质或精神,并且被这种神秘的气质或精神所吸引。器物所发出的神秘气质或精神就是这件器物的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神韵”。古玉器正是具有这种“神韵”的器物。当你面对一件古玉器时,你一定会被这件古玉鲜活神韵的外表所迷住。因为她是在我们先人们用“纯手工”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而诞生的,她是先人们心灵和智慧的结晶。我可以肯定,任何一件精美的古玉器,都会有一种迷人的“神韵”,假的古玉器的身上绝对不会具有这种迷人的“神韵”。因此,我们收藏古玉时,面对一件玉器时要看它是不是真的古玉器,完全可以从有没有“神韵”上去观察体会。具体地说就是:远观其形,是不是美;近观其质,是不是润;细观其工,是不是精。

篇5:古玉器鉴赏

古代中国是一个崇玉尚玉之国,我们的先民们很早赋予了玉器以神秘、道德等含义,使其富有特殊的使命。艺术是人类思想文化、社会文化的反映。玉器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古代玉器与当时的思想意识、社会文化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极为紧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形成过程。而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河北省文物交流中心研究员常素霞同志是玉器研究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古玉研究,积累了不少古玉拓片及玉器考古绘图。这些图片对她的研究和鉴定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使这部分资料充分发挥其社会功用,她将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汇集成了我们眼前这本围绕玉器制作工艺及其社会功用等方面的《中国古代玉器图谱》。

玉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收藏品,许多人没有认真深入地研究过玉器。玉器研究在建国初期还没有被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考古发掘的进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全国逐渐掀起了玉器研究的热朝,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热,使玉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的重大的发展。近几年来,许多玉器研究专家提出仅仅从器物学去研究玉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成立专门的玉文化研究学科——玉学。值得庆幸的是今年上半年第一届中国玉学研讨会(预备会)在安徽召开,明年准备召开第一次全国大会,将会大大推动我国玉学的研究。

(一)透视古玉文化

1.神秘的新石器时代玉器

中国玉器经过了漫长的玉石共存的发展过程,到了新石器时代便彻底与石器分离,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开启了中国玉文化的先河。先民们最早的用玉动机,是基于玉石本身美丽无比的材质。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将其制成装饰物,佩挂在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中国玉器便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由此产生的装饰意义,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相结合的道路,成为社会某种观念的象征,亦即信仰、权力、地位的形象体现。

红山文化玉器较为突出了玉器的质地和光泽,不太讲究华美的装饰,不太重视细部的刻画,而是尽量反映和体现材料本身的美感,同时也显示出了红山人那种简朴纯真的审美时尚和精神世界。至于玉器造型,既非某一自然物的摹写,也不是众多物象的简单拼合,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夸张,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象。尤其是那些神化的动物形象,均与原始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决不是一般的佩饰物,而成为服务于原始宗教,象征身份地位和权力的神物。红山文化的“C”字形玉龙浑圆光素的卷曲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与神圣。良渚文化玉器创造出了

一种以几何形为主体的造型艺术。玉器大大突破了以往光素无纹的传统,成功地雕琢出了繁密细致的主体纹、装饰纹、地纹三重组合的装饰纹。特别是那种神秘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神人兽面纹,成为良渚玉文化的特有的装饰。良渚先民用那种极富平面装饰,然而又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富有感情色彩的线条,努力去表现神灵的意识。他们把对神灵及祖先的敬仰,全部倾注到了他们所琢制的玉器上,并相信这些器物与图纹具有特殊的法力,可以沟通天上神祖和地上先民的世界。良渚文化玉器的艺术功能,也就成了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乞求幸福的媒介物。凭借玉器来呼唤神灵求得保护,并逐步使之制度化、合理化、合法化,成为身兼祭祀大权的贵族人物的特权和标志,同时也体现了他垄断了祭祀大权,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可以沟通天地的法力。

2.礼仪化的商周玉器

商周玉器不仅继续承担着沟通天地神鬼的神圣职责,同时也成为贵族阶层显示身份地位高低尊卑甚至王权的神物,即财富和权力的标志。商周玉器的造型、品种与数量都空前增多。除了早期出现的璧、璜等礼仪玉器继续使用外,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大量的浮雕、圆雕动物和人物等作品。其中动物类中,既有想像中的神兽,如龙、凤、怪兽、怪鸟等,也有取材于自然界中的原型,如虎、鹿、牛、马、禽鸟等,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像身上,多以独特结构的几何形纹勾连而成,形成特定的观念符号,使每一种器物更富有文化与宗教意义。

商周玉器逐渐由新石器时代为原始巫术服务的祀神,发展到为奴隶社会制度服务的祀礼,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器,在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还是祭祀的象征物和对武功的炫耀。这使得商周时代的玉器,其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写实意义。工匠们在碾琢刻画时,决不能逾越礼制的模式,同时也随着礼制的绝对权威而达到极致。

3.人格化的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性的觉醒超越了对神的崇拜,相应地此时玉雕艺术的创作便从对神的敬畏尊崇,走上了自觉表现人性的道路。审美意识的中心也从早期的娱神,逐渐转移到娱人。玉器已突破旧时不能买卖的戒律,开始作为商品广泛出现。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西周以来产生的人格化的“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观念。儒家思想借助于玉的自然属性,强调玉的本质主要不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重在表现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确立。

这一时期随着尊神敬天观念的动摇,春秋战国时期的玉质兵器明显减少,祭祀用的礼仪器也日渐衰落,玉器造型摆脱了商周时期严谨规范、形制雷同的倾向,构思巧妙、大胆,富于变化。即使是制作同样的观念性动物,这时制作较为自由奔放,形式更加奇妙精美,工匠们的思想,技巧得以充分发挥。

由于玉的神秘和儒家赋予它的种种道德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玉器在战国贵族阶层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珍贵物品,甚至必需品了。《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确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可以说此时佩玉的兴盛,并不只是对玉本身的欣赏,而更重要的是对物化了的自我人格的欣赏。使得玉器强烈地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许多玉器都有寓意象征性,往往借助于造型、尺寸、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喻示伦理道德和社会等级观念。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对玉的解释和推崇,使神秘并具有宗教、政治礼仪色彩的玉器又戴上了“品行高尚”的桂冠,人们以佩玉为荣、为美、为时尚。玉器一扫以往古拙庄重的风貌。

此时的玉器工艺达到非常精致的程度,布局井然有序,边角方圆适度,各种细微纹饰交待清楚,线条遒劲有力,转折自然。春秋战国玉器在继承传统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其深蕴的伦理道德的价值应当是先于、高于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4.迷信化的汉代玉器

汉代崇尚道教、玄学,王公贵族祈求生不死,渴望得道成仙。玉器的社会功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商周以来的祖先崇拜、礼仪规范及道德教化,变成了联系超越生死,联系神仙与现实人间的桥梁。在这种神雾迷

漫,仙气缭绕的环境里,汉代玉器采用了写实与夸张并行的创作手法,将想像中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天上仙人生活与现实中的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气势非凡、精绝伦并富有梦幻色调的艺术佳品。工艺更加成熟,一些的玉雕神兽,风格自由奔放,人、兽、神相互统一,并能友好往来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玉器在汉代以后被神化到了顶峰,其社会功用也进一步扩大延伸,并在理论思维上日趋迷信,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吞食可以长寿,敛尸可以不朽,佩戴可以避邪。《抱朴子·仙药篇》载:“玉亦仙药,但难得耳。”《汉书·杨王孙传》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葛洪《抱朴子》亦载:“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汉代出现了大量的葬玉制作,如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

在玉器造型上,汉代工匠往往采用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注重整体效果,表现或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和象貌。汉代玉器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镂空器物明显增多。汉代玉器对线的运用达到了如火纯青的程度。工匠们巧妙地采用了委婉优美、浪漫飘逸而又刚柔相济的粗细线条相互搭配的手法,创作出一幅幅神奇瑰丽、疏密有致而且健壮饱满、洒脱奔放的艺术画面和艺术形象。

5.生活化的隋唐——明清玉器

隋唐至明清的玉雕艺术,呈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它不仅以其

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引人入胜,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使人回味无穷。这一时期玉器已没有史前的神秘,没有商周时期的威严,而是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火热的现实生活画面。一切都是那么生动自然,朝气蓬勃,美丽清新。此时的玉器已揭去了神秘的面纱,使人感到亲切、熟悉、自由、美好。玉器的社会功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装饰用玉和生活用玉大量出现。过去用作神物的玉璧,此时只不过是佩戴的装饰物而矣。纹饰更加注意一种喜庆祥和之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意识的解放,自唐代始中国玉器便彻底改变了汉代以前以动物、神兽纹为主体的艺术风格,花鸟图案占据了玉器画面的主导地位。人们不再盲目乞求和尊崇神灵、神仙,不必寄托于神灵的降福和恩赐,而是充满了自信,尽量反映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以自然界中美丽的景物作为欣赏对象和装饰题材。玉雕艺术一扫过去图案化、抽象化、神秘化的陈迹,摆脱了那种拘谨、冷静、威严、神秘的气氛,面向自然,面向生活,把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一并选入画面,使人感到亲切、自由、舒畅、活泼。显示出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

明清时期极富民族特色的吉祥图案极为流行,不仅内容多、寓意丰富,而且构思巧妙,情趣盎然,无论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均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特性,赋予其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以借喻生活中美好事物,或高雅的情趣意境。说明中国玉器已冲破皇家贵族的垄断,逐

渐走向基层民众的生活。

(二)尽显古玉风采

这部书共汇集2000多副拓片、绘图,涵盖了各个时代的各种代表器物,基本按年代排序,便于读者集中研究欣赏某一时代玉器的整体特征。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这些器物,作者还别具匠心地为每一副拓片和绘图编号,在书后加上了图注,注明器物的出土地点、时间断代、纹饰特征,为读者更深一层地研究提供了参考与线索。作者还在书后附有各个时代特有的器物特征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将这些资料分类阅读都可以单独成为某一类器物的小史。该书是我国玉器研究方面的第一本较为全面的古代玉器拓片、绘图集。这些玉器基本是考古发掘品,断代较为可靠,明清以后大多为传世品,但选择的均为器型时代特征明显的器物。这些资料有的来源于考古发掘报告,有的来自于博物馆藏品,有的是作者亲自鉴定过的器物

河北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过《中国玉器全集》,在国内及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成为至今中国玉器研究和收藏方面的最具权威的出版物。因为是直观的照相资料,使得玉器的质感、色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这些图片不足之处是由于玉器的特殊质地、光泽,使得玉器的细微刻画不能尽显出来。这本《中国古代玉器图谱》则弥补了这一不足。该谱虽然不能显示玉器的质地、光泽、色彩,但在器物的细微刻画方面则胜于前

篇6:古玉器鉴赏

辨玉七招挑出上品货玉的好坏要如何去分辨呢?

坊间有一口诀:色、透、匀、形、敲、照,若再加上“价”则更完整,各个分辨原则详述如下:

一、色:颜色要漂亮是第一要件,目前最讨好的颜色是鲜绿色(娇绿),虽然最上品的颜色是深绿色,但是绿色过深,又让人觉得太暗沉,因此最上品的深绿色反而在价格上不及鲜绿色来的高。

二、透:透明度的高底,对于玉的价值有很大的影响。透明的玉给人有清凉的感觉,但是不透明的玉,色彩再怎样娇绿,却给人色调过于呆板的感觉,缺乏生动的美感。通常市面上把透明的玉称为“玻璃种”,半透明的玉称为“冰种”或“观音种”,不透明的玉则称为“芙蓉种”或“芋头种”。

三、匀:颜色的均匀与否与价值成正比。整块都是绿色的玉与只有部分绿的玉,价格就差了好几位数字;颜色的分布位置也有很大的关系,显眼处的一点绿自然比分布在边缘的绿更加讨好。

四、形:玉的计价不像其他宝石一样以重量计价,玉主要是以它的外形大小与厚薄来估价,越大越厚的越值钱,相反小而薄的玉价格会较差。另外它的造型也很重要,因为中国人买玉大都抱着趋吉避凶的心理,玉的外型若是有好彩头象徽的形状,像鱼(年年有余)、桃子(长寿)、钱币(招财进宝)……..等,会比普通的花草造型更吸引买卖者。

五、敲:这是选择玉镯专用的方法。玉质好的敲起来声音清脆,玉本身若是有瑕疵,如内部有裂痕、中空或是部分变质时,敲起来的声音就会不一样,那种感觉就好像敲在败絮般,声音变成“喀喀”的声音。

六、照:把玉拿起来朝着亮光处观察,可以将玉的色泽、瑕疵一览无余,有时表面看起来完美无缺的玉,照起来才发现到有瑕疵。此外,经由照的动作,亦可以看出颜色分布的情况,而且经由光线照射能分辨出是否为天然颜色,同时合成玉(假玉)亦无法逃过“照”的关卡,只是这门“照的”功夫,还是得要有经验的人才够火候,一般人可能看不出所以然来。

七、价:这是项很简单的辨别法,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在珠宝这一行更是如此,绝对没有便宜买到好货的事情,通常便宜货都是假货居多,因此我们在买卖时,可以由价格的高低去推论,好的玉不可能卖低价,所以当看到一块漂亮的玉,询问价格时,发现很便宜,第一反应就是认为它是有问题的,千万不可贪便宜,以免受骗上当,那可得不偿失了。

从外观上怎样辨别玉的好与劣?

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就是玻璃。

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等等,还有好多色。但它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比较难识的品种,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为主。其颜色可以任意调配,放大镜也难找气泡,据说红外光谱仪上能立显原形,但目验除了一般不实用的破坏性检验,敲碎找石质断面,火烧看其反应等办法外,关键要看器表有无天然石纹。人为加工的毕竟不自然,高情放大镜下更会暴露无遗。

●鉴定,分新玉和旧玉两类。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有些技术性内容前已涉及。然而旧玉的鉴定就不一般了,它除了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得玉器的制作时代和在历史上的价值。

玉器历史价值的证实,是以明确的时代为基础的。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常见造型、特色工艺、流行色质。接着再参阅有关论及某一时代玉器特点的论文,互相联系,你对玉器的断代水平便会产生一种理性的提高,到这个时候,你应尽可能多的接触实物,以校正书上图画与实物之间的视差。

另外,时代的判断在有些玉器上允许有一定的跨度。因为玉石器比较珍贵,又不易腐朽,因此,作为传家宝,早期的玉器出现在晚几百年的墓葬中,也是有不少先例的。上个时代的晚期与下一个时代的早期的玉器,风格上也不完全是一刀切的。没有记年的玉器,细微的出入亦属正常。

●手工雕琢,雕工精美,手感滑润,玉性完美,温润有油,细腻缜密,富有灵气,无缺无裂,雕刻考究,构思精妙.●玉的温度比较低 不容易传热 放在手中看温度变化怎么样 慢的就是好玉.具有以上其中三点者,吾虑之好玉,以上皆无者则反之.如何辨别玉的好坏看,主要看晶体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

听,真玉声音清脆,反之声音闷哑;

测试,真玉从玻璃上划过,玻璃上留下划痕,而玉石本身则丝毫无损。

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着色玻璃、云石(大理石)、电色假玉以玉粉和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班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等不同的做假方法,其鉴别的手段也有所不同。

塑胶的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一般还容易辨认。

着色下班也容易区别。只要拿到灯光或阳光下检查,就会看见玻璃里面有不少气泡。

比较难辨的是电色假玉,这旨经过电镀,给劣质玉镀上一层美丽的翠绿色外表,很容易误以为是真玉。这时就需要仔细观察,如果上面有一些绿中带蓝的小裂纹,就是假玉。因为电镀时会留下裂纹,行家称为“蜘蛛爪”。也有人说,将电色假玉放置热油中,电镀色就会消退,还其本来面目。

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玉是仿深色老坑玉。鉴定方法很简单,即它们的比重不同。天然玉比重3.3-3.4,而人造合成玉比重仅2.8。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即可辨别真假。

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看去比玉还洁白莹润。古人说:“玉赛硝,必定高。”就是,白玉要象硝子那样,才算是高级的。可见,硝子和玉难以分辨。然而真假终究是不同的。就颜色来说,白玉的白色中常常泛青,纯白者极少,硝子则是匀净洁白的纯白色。就玉性来说,玉温润细腻,如脂如膏,硝子虽也温润,莹润之中却难免有贼光。白玉是天然产物,体质很难全部均匀一致,内中玉筋、玉花等。硝子为人工所制,则无上述表象。白玉质地坚实,无气泡可寻。硝子加工再好,常有气泡、气眼外露。弄清这几条,就不会把硝子制品当成玉器了。

从玉料材质去判断

清代和合二仙纹玉器残件

(1)要温润,不粗砺,且半透明;(2)硬度。今天玉的硬度要求是6.5,比如和田玉。不同时期由于制玉工具的不同,对玉器的硬度规定也不同,因为玉器还有一个通俗的定义——“刻不动的石头”。所以可以这样说,依据这个定义,“玉雕”这个词都是不准确的,能“雕”的则是石头,准确地说应该称为“琢玉”、“磨玉”。古代玉的硬度是4.5-6,比如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蛇纹石,(如辽宁一带的岫岩玉硬度为4.5左右,)曾经作为原始时代和青铜时代的玉器材料存在了很久。随着汉代铁制工具的诞生,对玉器硬度的要求提高,这个时候就需要硬度在6以上的品种来做玉器的材料,和田玉也因此成为200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玉种。(3)比重需要达到3-3.5,感觉坠手。(4)作为玉,颜色只能有5种,分别是白色、青色、黄色、碧色、墨色等,颜色越纯越好。那些透明的、蓝色的、红色的等等都不能称为玉,即使比重够了、硬度够高也不是玉。(5)玉器的材料必须是天然的矿石。从战国开始就有用玻璃冒充玉器的历史,到了今天,经常用价格低廉的国外近似和田玉料(产地俄罗斯、韩国、加拿大等)或合成材料冒充。从玉器的颜色去辨伪

(1)玉器自身的颜色(前面提到过的5种颜色)。(2)由于地质运动,玉石从山上滚到河里,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浸泡后的皮色。和田玉经过滚动剩下的仔玉的玉质是最好的,除了得益于昆仑山对玉温润的作用,也得益于河水的长期浸泡。乾隆时就喜欢用保留皮色的仔玉做的小器(山料玉往往用来做大器)。除了乾隆时期,历史上,汉代也故意选择保留一部分皮色来证明是仔玉,其后的辽宋夏金元都选择保留仔玉的部分皮色,由此可以判定,如果出现其他朝代的仔玉保留有皮色,则有可能是仿的。(3)四五百年前玉器一般都有浸蚀的颜色,称为“沁色”。以和田玉为例,自然的绺纹(玉中间的杂质裂缝,属于材料的毛病)和刻玉时刻坏(或使用中损坏)的部分在墓里就容易变色。(4)人为原因造成的颜色。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原始社会个别墓葬采用火烧的仪式(也有自然火灾的情况),比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就有这样的情况。另一类是人为通过蒸、炸、煮、烤、涝等手段去仿古玉的沁色。根据文献记载,甚至有将新玉塞进羊肚,放入地下掩埋几年,用血长久浸泡后再取出的方式来仿“血玉”的情况。今天还有人采用涂胶后经微波炉低温慢烤的方式来仿制。人为做旧是可以辨别的,一般颜色都比较浓,容易掉色。比如通过水碱、硫酸等煮过的玉往往留下小的坑点,用烤、煮的方式则会出现非自然裂纹。从工艺痕迹去断代

人们往往用金属、金刚砂(又名解玉砂)等工具将玉器穿孔、镂雕,在古代还使用牛筋等工具。玉上的孔和线条往往留下历史上制作的痕迹。比如孔,春秋战国以前由于转孔工具较软,所以往往是进口大腹身小的喇叭孔,且时代越早喇叭孔越明显,这一点,现代仿的与原始工艺的痕迹(效果)是不一样的。战国以后的玉器一般只见直径相同的垂直孔。至于线条,良渚玉器上面的线条往往是用硬物刮出来的,比较细,沟底有小道;而红山玉器的线条很可能是用牛筋带砂去蹭,线条比较粗;夏朝开始,人们采用金属砣子去磨,线条沟底平滑有弧度,两端细、浅,中段粗、深,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长线条并不直,中间有用砣衔接的痕迹。这也是鉴别的要点。通过玉器的造型去断代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时代风格,往往我们可以从一件器物的造型特点去判定其年代。不论是青铜器、瓷器、木器还是玉器等等,都是如此。通过玉器的纹饰去断代

玉器上面的动物纹饰、植物纹饰以及文字等内容的不同都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特征,尤其以人物纹饰最为复杂,涉及人物的面孔、发型、服饰、体态等多方面细节特征。对于“光素无纹”的玉器(比如手镯),鉴别起来很有难度。如果说无款的瓷器还可以通过窑址、胎土、釉色等方面去分析,那么鉴别素玉则有更多的困难,只能从浸蚀程度的深浅和材料去初步判断其年代。根据综合资料去分析

篇7:《古从军行》唐诗鉴赏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注解】:

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

??琵琶以娱之。

3、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

??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

??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韵译】: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

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作者简介】:

李颀(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汉族,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作品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篇8:古玉器鉴赏

一、考查方式

通过考查新课标全国卷每年的高考题型, 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解题的相关启示:针对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题型设置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 “小角度”位置设置题型, 另一方面是从 “大角度”出发, 进行题型设置。

(一) “小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计切入点时, 其角度相对来说较小, 所考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具体表现在题干的要求上, 主要是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一定的规定, 在对其进行鉴赏的时候, 要从表达技巧的一个方面出发。

(二) “大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题时, 往往表现出泛泛的概念, 没有要求具体的角度, 往往要求在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等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概念等方面出题。

二、常考类型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考生的知识相对匮乏。 因而, 如果要让学生顺利解答有关表达技巧鉴赏题的题型, 那么让学生准备好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根本与重点。 通过研读每年高考试题, 我们了解了常考的一些表达技巧类型。

(一) 修辞手法。 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借代、通感、排比、反复等, 其中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往往使描绘的对象生动形象, 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有增强语气、突出强调的作用, 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二) 表达方式。 诗歌中主要运用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直接 (正面) 、间接 (侧面) 、工笔 (细描) 、白描、肖像、动作、心理、景物描写等, 还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有即景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有借景 (事) 抒情、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

(三) 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典型;

2.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 经过联想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衬托: 以乙衬托甲, 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4.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放在一起, 互相对照比较, 怀古类的诗歌常用这种手法;

5.渲染: 对环境景物多方面的描写, 以突出形象, 增强艺术效果;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 (或化用) 前人诗词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 (或化用) 前人诗词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

7.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 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9.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二者互相映衬, 形成一种情趣;

10.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般情况下, 作者会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四) 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是特别讲究结构形式的。 它既体现了诗人所谓的写作思路, 又承载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 我们要解读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 快速敏捷地整体把握全诗。 常见的结构技巧有: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先事后理、语序颠倒、起承转合、画龙点睛、过渡、铺垫等。

(五) 景物描写常用方法

1.移步换景, 变换角度。 观察角度的不同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 景物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出千姿百态, 能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获得完美的感受;

2.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3.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4.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以动衬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

5.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悦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感伤的情绪;

6.展开想象, 虚实结合: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 虚是为实服务的。 虚景 (即想象之景) 与实景相结合;

7.侧面描写, 突出景物的特点;

8.对比描写, 突出景物特点;

9.采用白描手法写景。

三、答题阐释

在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之后, 接下来就是规范地将答案组织出来。 在解答相关题目之前, 必须明确构成答案的关键点 (即按分答题) :答题时, 要分条分点作答。 “小角度” 设题的问题是问什么表达技巧就分析什么表达技巧;“大角度”设题的问题一般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所用的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 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的;

3.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此类手法写出了人、 物、 景的哪些特点, 都抒发或者突出了哪些思想感情。

即答案分三步完成: 表达技巧类型———分析说明———有何表达作用。

注意鉴赏技法时, 如果没有规定, 就应选择作品最突出的技巧切入, 取此项解答策略, 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另外, 手法鉴赏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千万不能泛泛而谈。

四、真题示例

(2015课标全国I)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 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蔬勤, 青山过威武。 勤王敢道远, 私向梦中归。 ” (1)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2)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1) 本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 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 作者此时处于前往边塞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手法) (2)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 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答情感)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 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在全国新课标高考试卷中, 古诗鉴赏题型中的重点往往是有关表达技巧的鉴赏, 其命题形式主要是以单独出题的形式出现, 有时也会综合设置题型, 主要是结合形象、语言或者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感情态度设题。

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生们只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 寻觅到了一些答题规律即可:只要使表达效果有所提高, 表现手法有所完善, 就能算作表达技巧范畴之列。 学生借助以上规范答题模式, 在考试中获取理想的分数。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新课标专用B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2]2013——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调研.

[3]历届高考语文试题.

上一篇:道路桥梁工程病害及施工处理技术论文下一篇:爱很简单网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