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筝》鉴赏

2024-04-10

《哀筝》鉴赏(精选3篇)

篇1:《哀筝》鉴赏

哀筝,哀筝李商隐,哀筝的意思,哀筝赏析 -诗词大全

哀筝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延颈全同鹤,柔肠素怯猿。湘波无限泪,蜀魄有余冤。

轻页の薜溃哀筝不出门。何由问香炷,翠幕自黄昏。

篇2:浅析诗歌鉴赏中的分类鉴赏

一.怀古诗

怀古诗将史事与现实扭结到一起, 或感慨个人的遭遇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或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与评价 (如杜牧《赤壁》) 。

(1) 形式标志:标题中常有古迹, 古人名, 或在其前加“咏”, 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等。

(2) 特征意象:古迹、古代建功立业的人物

(3) 基本主题:a.寄托诗人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志向;b.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多为借古讽 (伤) 今;c.揭露统治者的昏庸,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d.悲叹年华易逝, 壮志未酬。

二.送别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一般有“别”、“赠”、“送”等字眼。

2、特征意象:柳、酒、歌、船 (舟) 、长亭、短亭、灞陵桥、南浦。

3、基本主题: (1) 依依不舍的留恋; (2) 离情别恨的愁绪; (3) 对友人的思念; (4) 从对方落笔, 写友人念己, 实则反映自己孤寂情怀。

三.羁旅行役诗、闺怨诗

古人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飘泊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他们或写羁旅之思, 或写征人思乡, 或写闺中怀人。内容上或触景生情 (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 , 或托物传情 (如月、雁、笛、柳) 。

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

2、羁旅诗的基本主题:行旅之人的旅途艰辛、飘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清冷孤寂、思乡思亲。

3、闺怨诗的主题: (1) 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或对战争的厌恶; (2) 表现宫中女子自由被禁锢, 遭人冷落的怨恨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战争, 边塞为主题的诗歌发展到唐代, 由于战争频仍, 士子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 要比科举进身容易的多, 且统治者尚武轻文, 再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 昂扬奋斗的时代气氛, 雄奇壮丽的边塞诗得到了空前发展, 形成了边塞诗派。

1、形式标志:标题中含塞、征等字, 有的用乐府旧题 (如凉州词、从军行等) 。

2、特征意象:玉门关、阳关、胡人、胡马、羌笛、明月、大漠、胡天等。

3、基本主题: (1) 表现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观; (2) 建功立业, 奋勇杀敌、视死卫国的决心; (3) 山河破碎的痛苦; (4) 久居边关的思乡之愁; (5) 塞外生活的艰辛苦痛; (6) 报国无门的怨愤; (7) 归家无望的哀痛。

五.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 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 发展到唐代, 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张籍、王建。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新洗练。这类诗歌的特点常常是情景交融。

1、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盛景。

2、基本主题: (1) 寄情田园山水, 渴望安静、恬淡以及农家的悠闲与欢乐; (2) 描绘山川美景, 抒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3) 厌弃官场黑暗, 抒发闲适情调, 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隐逸情怀; (4)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六.咏物言志诗

1、形式标志:往往以“咏梅”“秋菊”“孤桐”等为题, 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 由物到人, 由实到虚, 寄托某种志趣、精神、品格。

2、特征意象:岁寒三友 (松、竹、梅) , 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等。

3、主题内容: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心志或追求, 或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或对人世的评价。

4、分析角度:抓住物与人的相同点, 物我合一的结合点加以赏析。

篇3:浅论宋词中的“哀筝”

关键词:筝 宋词 哀怨

筝,因源于秦地,故又名秦筝。秦地即今陕甘一带,相对来说宜居性差,民众的生存状态中饱含着对于自然环境的抗争意味,因而秦地民俗多凄怨悲凉之风,反映到秦筝的音乐风格上,就表现为悲怨哀苦之音了。故而曹丕《与吴质书》直言:“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也感叹道:“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宋代,“哀音似诉”的筝乐也飘进了宋词之中,一如它曾经回响于唐诗的字里行间一样。“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北宋词人张先这首《菩萨蛮》,似乎以“哀筝”一词,为宋词中的筝乐定下了“哀怨”基调。这与唐诗中对筝乐的赞美如“有时上苑繁花发,有时太液秋波阔。当头独坐摐一声,满坐好风生拂拂”①之句已颇为异趣。然而翻阅《全宋词》,诸家对筝乐的描绘确乎以表现哀怨者为多:

愁捻断钗金。远信沉沉。秦筝调怨不成音。郎马不知何处也,楼外春深。

好梦已难寻。夜夜馀衾。目穷千里正伤心。记得当初郎去路,绿树阴阴。

有宋一代,士大夫的审美品格趋于内敛静弱,填词表现的对象,也多囿于闺阁佳人的风月离愁。康与之这首《卖花声·闺思》堪称其中当行之作。词中回荡的秦筝旋律正是少妇愁怨的化身,具体说来就是离别之愁、空房之怨与相思之苦。作者舍弃琵琶、古琴等乐器而独取“秦筝”,不仅因为它在宋代是当行的俗乐器,更缘于其“苦情”本色:少妇弹筝竟是有意“调怨”。筝声本已哀怨,通过急弦促柱等方法有意识地调节,目的在于使筝音“怨上加怨”、“哀上增哀”,甚至为此损害了筝乐的美听性,沦落到“不成音”的地步也在所不惜。词人正是借筝乐的哀怨特质把思妇的愁怨表现得入木三分。可见,筝乐之哀与闺阁之怨,二者在宋词中同气相求,相得益彰,正是宋词筝乐审美趋向哀怨的重要原因。其他如曹良史“掩银屏,理银筝,一曲春风,都是断肠声”②晏殊“玉酒频倾,宿眉愁聚,空肠断、宝筝弦柱”③等词句,皆可为此观点之良好注解,在宋词中恰如中原有菽,俯拾皆是。

宋词到了大家手中,便能跳出风月欢场,别开天地来展现士大夫真实的心胸世界。然而在这种场合,我们依然能听到“哀筝”的余响: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是苏轼《江神子·江景》一词的下阕。当时他任职杭州通判,泛舟闻筝有感而填词。苏轼向以旷达乐观著称,然而闻筝所感却是哀音“苦情”。有宋一代积贫积弱,士大夫思想中往往充满忧患意识,如何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为其夙夜所思。然而围绕这个议题展开的王安石变法运动,却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士大夫之间的朋党之争。自神宗熙丰到哲宗元佑,数十年间新党旧党轮番执政,打击异己不遗余力。苏轼就是在党争背景下被屡次外放的。宦海惊波,浮生若梦。词人闻筝乐而感苦情,只不过是他忧世忧生的忧患意识,被哀筝苦音触发而兴感罢了。可见,筝乐之哀又与士大夫的忧患之苦同声相应,这是宋词筝乐审美趋向哀怨的又一原因。

如果说闻筝识苦,尚在情理之中;那么听筝下泪,恐怕就在意料之外了。比如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的下阕: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此处的安石,是指东晋名相谢安。谢安曾指挥若定,在淝水之战中击溃前秦大军而使东晋朝廷转危为安,战后却遭晋孝武帝疑忌。名将桓伊于孝武帝前“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帝甚有愧色。”④靖康变后,宋金形势与秦晋类似,然而主战将领却屡遭朝廷放废.他们救国无门,中心抱恨,感时伤世,闻筝下泪。辛弃疾所感所泣,正缘于屡遭排斥而无桓伊式人物为之挺身张目,前代词人中亦有叶梦得《八声甘州》:“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与之遥相呼应。故而桓伊筝歌成为南宋主战将领表现家国之恨时惯用之典故。可见,宋代民族矛盾激化的形势下,筝乐之哀又与士大夫家国之恨声气相通,这是宋词筝乐审美趋向哀怨的别一原因。

在唐诗中,听筝乐多是作为文娱活动来表现。但宋词中,筝乐往往已是词人情感生活的一部分了。比如吴文英《莺啼序》:“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据夏承焘先生考证,这首堪称宋词篇幅之冠的《莺啼序》,与另一首《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一样,均为作者怀念亡妾所作。《三姝媚》有“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之句,亡妾生前曾弹筝侍宴,筝乐是两人爱情的见证。而今伊人已逝,只剩作者抚今追昔,来为爱侣赋《莺啼序》招魂了。王国维有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像唐诗那样漫衍铺排来为筝乐绘声摹形是宋词短处,借物写心、曲意传情方为其擅场。故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弹入哀筝柱”的“漫相思”,实际已是其在《莺啼序》中表露的所有情感。筝乐,作为作者意识中承载情感的文化符号,所起的作用就如辛弃疾在《蝶恋花》中所言:“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可见,筝乐之哀又与词人的“心灵之痛”气声相应,这是宋词筝乐审美趋向哀怨的另一原因。

综上所述,真正体察宋代文人在审美理想、情感呈现方式、政治经验等方面的诸多特点,才能深刻认识宋词审美多“哀筝”的内在动因和表现机制。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房玄龄[M].北京:中华书局,2010.

作者简介:

莫皖绵(1981年7月),女,秦皇岛市,工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

注释:

①吴融:《李周弹筝歌》.

②曹良史:《江城子》.

③晏殊:《殢人娇》.

上一篇:学校欺凌防止实施方案下一篇:焊装厂实习总结